第一篇: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荆门跨越崛起步伐
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荆门跨越崛起步伐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着重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作出重大决定,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这在党90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的深层动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韩国和日本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概念。深圳、郑州、长沙、邯郸、西安等城市都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口号,并已得到了不错的成效。湖南省将文化产业列为战略性新资产业予以大力扶持。
一、以我市文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文化事业和文化体制改革有了很大的突破。
一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二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亮点纷呈。我市打造了“农家乐杯”文艺比赛、“群众赛歌会”、“社区文化节”三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大型现代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先后荣获全国地方优秀剧目评比展演金奖第一名、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作品奖和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京山民歌《小女婿》获中国第八届艺术节群星奖大奖,入选全省100首“我最喜爱湖北民歌”,舞蹈《放鱼鹰》荣获群星奖;大型乐舞音画《钟聚祥瑞》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共建成和拥有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3个,县级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8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769个,文化中心户794户,文艺表演团队(乐队)340个,建成农家书屋1331家,在建344家。全市100瓦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达到17座,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标;开展了中心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57.49%,名列全省市州首位。
四是文化产业渐具规模。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印务、网络文化、体育竞赛、文体培训、彩票发行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培育和扶持了一批投资较大的文化产业项目;京山绿林文化游、沙洋楚文化游、钟祥明文化游、屈家岭历史文化游已逐渐成长为文化休闲旅游品牌。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7亿元,占GDP的4.1%。这些成绩都是与市委、市政府领导注重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分不开的。但也应看到我市相对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1、产业规模总量偏小。荆门文化旅游产业近几年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发展仍不充分,呈现出散、弱、小和社会化产业程度不高的状况,真正具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几家。目前全市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100余家,从业人员近5000人,平均每家还不到5人,规模远远低于发达地区,也低于省内其他地区。
2、产业结构层次不高。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等发展缓慢,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应用现代科技发掘改造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不充分。文化产业结构雷同,没有着力发展我市独特的文化产品项目,进行大手笔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
3、品牌开发力度不够。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南方文化和江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南北文化、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富集地 带,楚文化、三国文化、绿林文化、象山文化、明文化、休闲文化等地域文化竞相辉映。但受产业规模小和集约化程度低的限制,对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没有能够围绕荆门特色,创建自己的文化品牌;对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通过品牌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都较低;没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涌现。
4、基础设施仍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少、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制约了我市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投资,但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仍显不足。此外,民营文化设施的投入不足,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补充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繁荣。
5、文化人才较为匮乏。人才素质决定文化产品。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因为没有鲜明特色,规模较小、稳定性差,对专业人才缺乏吸引力,缺乏吸引专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施展才华的有效平台。随着现代传媒、数字视听、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在这些方面人才匮乏问题凸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同时,由于资金不足方面的原因,造成激励措施不到位,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
1、大力培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市场主体。一是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荆门日报传媒集团,加快推进广电传媒集团、文体产业集团的组建和企业化、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培育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企业,形成产业链。扶持荆门群艺数码、四季福传媒公司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形成企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个体户,为消费者提供方便优质的文化娱乐服务。推动书报刊、音响制品、演艺、歌舞、茶楼等文化个体户健康快速成长。在全市形成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结构多元、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大力建设文化市场,扩大文化产品消费。市州一级文化产品的原创条件相对不够,如书刊出版,电影、电视剧制作等没有资质、人才、经费保障,主要是文化产品消费市场,所以,建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尤为重要。一是建设功能齐全的文化专业市场,我市文化市场缺项较多,与中等城市市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如收藏品市场、艺术品市场、花鸟虫鱼市场、宠物市场等等,有市无场,即有市场需求,而无市场建设,因此需加大文化专业市场一条街、一条龙等规模聚集建设力度,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二是建设与文化设施相配套的市场,如城市生态运动公园、明显陵等文化旅游地要建设配套市场,有市场才能聚集人气。京山惠亭水库景区,建设了高档次的餐饮、游乐、酒店、购物、游泳等配套市场,成为一处吸引人流的休闲娱乐场所,其做法值得借鉴。三是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使正规的、正版的、合法的文化产品占领文化市场,让人民群众消费得放心,享受得安心。
3、大力引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一是引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区需要引进大投资合作伙伴建设大项目。建议整合城区旅游资源,重点打造“荆门山风景区”。荆门山自唐朝已有记载,荆门是因山而得名的,如果规划好、建设好、推介好荆门山,则荆门山会因城市而扬名。我们提出荆门山风景区概念,其范围南起荆门山、东宝山、象山、圣境山、仙居山,并涵盖漳河水库等旅游景点。荆门风景区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一路(荆襄古道)、两水(漳河、龙泉)、三洞(千佛洞、香龙洞、黑山岩洞洞)、四园(龙泉公园、东宝山公园、城市生态运动公园、华夏艺林园,还可再建郭店楚简碑林 主题公园、关公及三国文化公园等)、五山(荆门山、东宝山、象山、圣境山、仙居山),还有众多名人古迹、道观寺庙、红色文化等等,可打造成以荆楚文化为特色的“十楚”文化名山,即走楚道、游楚水、登楚山、探楚洞、赏楚园、访楚庙、颂椘简、逛楚城、品楚食、观楚艺。二是引进标志性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客厅和产业园区。建议在象山东麓双喜村一片建设郭店楚简碑林主题公园、陆九渊、舒成龙纪念广场、老莱子孝子田孝亲体验园、博物馆、图书馆、会展中心以及创意工作室、设计室等文化名人高档聚集区,南与城市生态运动公园连接,北面从龙泉公园至福音堂、分路碑路打通公路通道,与中心城区连接,打造成为城市文化客厅和文化产业园区。三是引进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如以李宁产业园为龙头,打造体育用品产业链等等。
5、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文化是地方的“脊梁”,城市的“符号”,但只有培育有品牌文化和产品,才能扩大地方和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各地党委、政府要做到自觉树立精品意识,实施“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战略,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广泛和深入挖掘及利用民族历史源流、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流寓文化、重大历史事件、地域风情等系列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与风格的历史文化品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品牌、现代文化艺术产品品牌、文学作品品牌、广播影视品牌、出版品牌、动漫和会展品牌,力求新精奇特优,形成知名的系列品牌,扩大了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6、大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以人兴文的体制机制。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进一步完善文化强市政策,制定出台关于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的激励政策,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等方面的待遇重点倾斜,为领军人物、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舞台。进一步解放思想,广纳贤才,以优良的工作环境,极为实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荆门创业。重点建设好三支文化产业队伍,培养(引进)一支熟悉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文化企业家及经营人才队伍;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创意、演艺创作人才队伍;一支有竞争力的文化经纪人人才队伍。
7、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强化专门机构职责,推动产业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周边许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十堰市从2010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600万元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文化产业发展。襄阳市从2010年起,市财政从年度预算内每年安排500万元,并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发展情况逐年增长。建议市政府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三是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建议政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荆门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四是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二篇: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
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张宝顺
2008年第5期 ——中部论坛
几年来,山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为历史机遇,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努力拓宽发展途径,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努力把山西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年,也是中部各省深入贯彻中央部署、加快崛起步伐的重要一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树立新视野、采取新举措,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
一、以思想大解放促进事业大发展,让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创新精神成为三晋大地最强音。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作为欠发达省份、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作为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的内陆省份,我们要以解放思想为切入点和动力源,谋求新跨越、新突破,跳出山西看山西,创新观念谋发展,强化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忧患意识,增强不落步子、不欠新账的责任意识。通过学习运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学习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正确判断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发展规律,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大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敢于在一些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进行探索性改革,破除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官本位的传统观念和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墨守陈规、等靠要的消极倾向,在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以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让山西这个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具有新内涵新形象。为了加快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我们坚持做到“两个不动摇”:一是发挥煤优势,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不动摇。努力实现煤炭产业的规模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多元化发展,搞好国家规划的晋北、晋东、晋中三大煤炭基地建设,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和安全水平,最终实现煤炭产业现代化。二是增创新优势,抓住发展新兴产业这个战略重点不动摇。着眼于增创体制机制、新兴产业、生态文明三个方面的新优势,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抓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新兴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三、以去污增绿为重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山西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主色调。我们在全省强调:决不要污染的GDP,宁可牺牲一些GDP和财政收入,也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2006年以来我省出现经济增长、能耗下降的重要转机,2007年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关闭生产企业600余家,关停设备908台(座),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下降(分别下降7.5%、3.25%、5.94%)。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有一半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蓝天碧水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在重点企业实行全天候污染在线监测,建立覆盖全省的空气质量、重点河段水质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加强执法监督,加大奖惩力度,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倡导健康、节约、环保型的消费模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以普惠民生为重点加快和谐山西建设,让全省人民的日子过得更殷实、更踏实。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求发展、求富裕、求健康、求公平、求安定的期待和愿望,我们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实现“五大惠民工程”的各项目标任务。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两免一补”全面落实。2007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6%。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90%,农民参合率87.5%。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煤矿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扎实推进平安三晋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为北京奥运会创造良好环境。
五、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着力点,让山西更具发展活力和吸引力、竞争力。着眼于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整合和放大我省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二是健全市场机制。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培育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市场主体。推动国有企业资本调整和企业重组,推进产权多元化,完成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同时着力解决公平准入和融资支持等突出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六、以激发全省人民的拼搏精神和创造热情为抓手,让全民创业成为全社会的主旋律。我们正在进一步激发山西3400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是既发扬山西人民的优良传统,又树立改革创新的现代理念,在传统生产和消费领域依托土地、劳动力、自然和人文资源等优势开展创业活动的同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知识创业,在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创业活动,发展科技创新型、知识密集型和现代服务型企业。二是既支持本地人在当地创业,又鼓励他们走出去创业,吸引优秀人才来晋创业,鼓励城乡互动创业。三是既让创业成为就业的主导、社会的主流,又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困难群众有工作干,真正实现劳有所得。四是既发挥政府的指导和扶持职能,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又遵循市场规律,在市场竞争中培育创业精神、创业能人。
当前,中部各省之间应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领域,增强交流合作的成效。为此,建议:
一是创新完善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机制。中部崛起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平台和机制,应继续发挥这些平台和机制的作用,着眼于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从党政层面、社会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进一步完善交流机制、合作机制和互助机制。
二是加强经济社会领域的战略合作。按照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的定位,顺应东中西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建立高层次宽领域合作关系,特别是注重加强在煤炭、电力、粮食、劳务输出等方面的合作。
三是促进产业的互动发展。中部六省在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旅游、服务业等方面,背景相似,基础良好,阶段同一,合作与发展的空间很大,应完善政策,细化措施,培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配合。中部六省应加大协作力度,共同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规划、政策、操作等层面实施整体联动,实现共建共享,使中部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还应在环境保护、水源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合作。■
第三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建设
——陈加元同志在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2年8月21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省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努力加快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全面推进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建设。
这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贯彻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围绕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名城这一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是文化活动活跃,文艺创作不断繁荣。各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组织了“演出队伍下基层,文艺戏曲进万家”活动和专场、广场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同时,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不少作品在全国获奖,取得了较大反响。特别是围绕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主题,举办了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演出、中国文联“公仆赞”艺术团演出、南湖船文化节等一系列在省内外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活动,提升了嘉兴的城市形象,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建设。二是保护开发并重,两个效益逐步提高。中共一大会址、马家浜文化遗址等5处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桐乡乌镇、嘉善西塘已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正式清单;做好城市建设中的历史遗存保护,对桐乡新地里遗址、吴家浜遗址等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完成了全市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加大了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革命文化、古镇文化、山水文化等的挖掘工作正逐步走上资源保护和产业经营相结合的轨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文化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设施投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全市涉及文化的投入近30亿元。市区相继建成了嘉兴画院、广电中心、南湖市民广场等一大批文化设施;还将投入10多亿元投资兴建嘉兴报业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各县(市、区)加强历史遗存保护开发和文体场馆建设工作,去年以来开工在建或今年准备建设的文体、旅游设施项目78个,总投资达19.44亿元。四是文化市场活跃,民办企业发展较快。各类文化单位发展到3500多家,其中社会办3300多家,涉及文体、传媒、网络信息服务等20多个类别。三年来,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产业的资金达2.4亿元。五是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行分类管理、分级指导,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和内部改革。广电系统实施了“两台合并”、“局台合一”等改革;嘉兴日报社积极探索集团化运作路子,实施了市县联办。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宣传文化战线的同志们,以及支持文化工作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先进文化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先进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先进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基所在。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不仅在于它的阶级基础是否先进,而且在于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是否先进。建设先进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内源动力。发展先进文化,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并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提供内源动力。同时,文化本身的商品属性也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壮大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发展先进文化,还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只有不断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因此,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增强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1、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顺应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文化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人的经济活动,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虽然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直接功利目的,但在其全过程及全方位的联系中,无一不体现着文化。在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之中,社会持续有序向前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说,文化和经济与生俱来、相伴而生,而且相互影响、互为促进。要研究经济,就不能不讲文化;要研究文化,就必须考虑经济。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进一步加速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就经济而言,由于人们已从重点追求物质需求转向更多地追求精神需求,精神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对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内涵要求也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文化的因素,现代经济正走向文化化。就文化而言,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借助于高科技的运用,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传播力越来越强;而且,与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知识经济,它的内涵就是文化。因此,现代文化具有了明显的产业属性,即文化的经济化。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进一步作用于经济活动。一是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人文资源比原料、能源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二是经济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明显。物质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在经济效益中所占的比重直线上升。特别在服装、建筑、食品、汽车等行业,文化对经济的贡献率更大。三是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增长点。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端于美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近年更是挟新经济之势而成为朝阳产业。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文化娱乐产品是第一大出口产品;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也仅次于汽车工业。四是经济竞争中文化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个社会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程度。谁能充分释放文化力的作用,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必然也会走向全球化,文化的竞争也将是全球性的。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在面临经济领域严峻挑战的同时,同样面临着文化领域的挑战。有美国学者曾提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主动适应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客观趋势,进一步发展文化经济,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从国内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被纳入了国家“十五”规划纲要,成为我国下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也早在两年前就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把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可以预见,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时期、新一波发展的高潮即将到来。
2、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回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建设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提高。也就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党历来非常重视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要受破坏、走弯路;如果风气坏下去,经济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反复强调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当前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观念和手段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党中央在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精神文明。这是站在新世纪高度而提出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思路。如何理解这个新思路?首先,文化产业顺应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大众化。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使文化通过市场广泛而有效地传递给市场的主体——人民群众。其次,文化产业顺应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社会化。精神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全社会的事业;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使文化资源能有效配置,通过市场之手把各部门、全社会联系在一起。再次,文化产业顺应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手段的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借助各种先进传播教育手段,才能广泛地影响人、教育人;文化的产业化与科技的高级化联系在一起,必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注入现代化的内容和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进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3、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市争当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必然选择。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往往与这个地方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江总书记视察嘉兴并发出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号召后,我市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推进经济重镇、港口新市、文化名城的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出现了快速、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经济活力、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安居乐业。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从我们自身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来分析,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嘉兴特有的灿烂文化和人文精神与时代发展的有机结合,文化力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嘉兴人温文尔雅、谦恭包容,使我们可以吸纳各种先进的东西,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一拿来就形成了我们的杂交模式;嘉兴人崇尚礼仪,讲求理性,顺应了市场秩序走向规范、社会治理倚重法律这样一个健康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嘉兴成为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放心之地,成为全省招商引资的一个高地。正是嘉兴的文化品质催生了被经济界和新闻界一些人士所称道的“八大经济现象”和“浙北现象”。也正是这种人文精神的支撑,使我市的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企业经济蕴含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进而增强了嘉兴经济的竞争能力。
现在,市委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自身发展水平出发,发出了要争当我省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号召。争当排头兵实际上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要求我们努力保持领先优势,并确保有一个更快的发展速度。联系嘉兴的发展实际,分析当今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竞争。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认真研究文化经济,发展文化经济,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也包括对文化的、人的素质的要求。一个城市没有自身的特色文化,这个城市就没有个性和品位,更谈不上现代化。因此,我们也只有通过加快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建设,不断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凸现城市的文化品位;不断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恢复和显露江南水乡的风貌和神韵;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加速推进人的现代化,才能全面实现江南水乡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
伴随着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我市的文化建设正在掀起新高潮。快速增长的经济、日益富裕的生活、安定祥和的环境、日趋完善的设施、不断开放的市场,加上丰富的文化资源,使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面对这样的态势,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发挥优势,不失时机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进一步推进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阶段,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不适应,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适应,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适应。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1、要明确发展目标。
按照全省发展文化产业目标要求,联系我市发展现状,今后3-5年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可概括为“四个显著提高、三个基本形成”,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有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有显著提高,增长速度快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中的比重显著提高,文化消费增长速度快于消费总支出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的就业贡献率显著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快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产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文化产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市区在全市的文化中心地位,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2、要明确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牢牢抓住市场这根线,从政府做规划开始,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来制定战略和规划;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调整产业布局。要注重壮大文化产业的主体,积极培育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二是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必须着眼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速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着力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精简、规范、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要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区分性质,分类指导,尽快完成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尽早释放体制能量,为企业走向市场、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争取时间,争创先机;要着力推进文化运行机制改革,尽快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积极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办法与途径。
三是必须坚持以品牌创特色。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需要树品牌、创特色;一个地方的文化要有吸引力、渗透力和竞争力,更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创出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产业的品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比物质产品品牌更丰富的内涵、更强的竞争力和更显著的带动效应。嘉兴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含量极高的品牌,要以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水乡文化资源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结合现代人的消费特点和各类消费群体的审美情趣,进行特色资源、优势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要塑造全新的产品概念和产品形象,推出一批文化名牌,一批文化名人,形成一批名牌企业,从而不断提升产业层次。
四是必须坚持以人才作保障。高素质人才是文化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名品、名城的背后是名人。要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人才培养计划,打破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身份的界限,促进文化人才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之间有序、有效流动。既要努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中的文艺人才,还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产业类的经营管理人才。
3、要突出发展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要按照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品牌优先的要求,以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演艺娱乐业、体育健身业等为重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形成具有鲜明嘉兴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具体来说: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嘉兴是多种文明、多种文化的交融之地,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有以南湖红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乌镇、西塘为代表的水乡文化,还有以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元代画家吴镇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海宁钱江潮、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我们可以丰富的水乡和人文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按照“大嘉兴”的思路,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加快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融合,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业的附加值,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同时,要注重培育壮大与此有密切联系的会展业和艺术品业,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随着嘉兴知名度的日益提升,积极发展节会经济,做大会展业。要以一大批大型文化设施启用为契机,主动接轨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要依托我市在书画、工艺品、摄影、雕塑、艺术设计方面的相对优势及旅游业的兴起,努力开发富有嘉兴特色的艺术品业。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业。以广播电视业、报业、网络等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传媒业,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传媒业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经济总量、相对比重还是经济效益,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下一步,这一行业的发展要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加快行业内部的资源整合。要探索新型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框架,在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有新突破。要以资本为纽带,以业务为联结,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努力实现宣传报道与经营“双赢”目标。广电、报业还要注重传媒手段的优势互补,努力壮大我市传媒业的整体效应。要进一步拓展产业经营领域,注重开发广告策划业、图书发行业。
三是大力发展演艺娱乐业。演艺娱乐业是嘉兴文化产业颇具活力的部分,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性消费支出的增加,城市化的推进,流动人口的增加,嘉兴演艺娱乐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我市娱乐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实现产业规模、档次的升级。要抓住市文化中心“一院三馆”即将投入使用的机遇,以此为主要载体,把演艺市场进一步繁荣起来,从而带动整个演艺娱乐业的发展。对目前全市分散的、单个的、小规模的文化娱乐场所,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逐步引导他们走规模化的道路,并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提升整个演艺娱乐业的产业层次和经营水平。艺术培训业要抓住人们消费需求中艺术消费不断增加以及青少年艺术培训市场日益升温的机遇,重点做好市场开拓、规范管理等文章。要大力发展有规模的专项培训和综合性培训;在进一步培育发展城市居民培训业的同时,积极拓展农村市场。
四是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这个行业是我市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市场有需求,经济有基础。目前,主要是强化场馆资源、人才资源的整合,通过公司化运作,走规模化道路;要注重体育与教育、文化与教育的联姻,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目前主要是加大开发力度,除了要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赛事)、健身休闲以外,还要延伸体育产业链,发展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体育咨询、体育培训等行业。
4、要把握“四个关系”。
发展文化产业,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文化产业又不同于其他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文化所具有的教化和导向作用,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更加紧密。文化产品是特殊的商品,具有商品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双重属性,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效益。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重视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激发文化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文化发展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推动社会文化的全面繁荣和发展。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从事生产和经营,在市场运作中获得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是承传历史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根”,我们不可能割断历史;文化创新是“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嘉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丰富宝藏,值得我们好好地开发利用。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华和力量,使嘉兴的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又不能拘泥于传统,还必须坚持文化创新,在优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尤其要把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作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同时,要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兼容并蓄,吸收和消化一切先进的外来文化。
三是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重要的是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办事。既要立足当前,增强紧迫感,抓住主要矛盾,从最迫切、最关键、对全局工作带动最大的事情抓起,力求重点突破。又要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到现阶段发展文化产业的各种受制因素,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而不能急功近利,使工作陷入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
四是依法管理与促进繁荣的关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坚持依法管理,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坚持正确导向,净化文化市场,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有效的管理,弘扬先进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摒弃落后的、封建的、愚昧的文化。但是,管理是手段,繁荣发展才是目的。必须坚持科学管理,树立管理是为了更快更好更健康发展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坚持依法管理和促进繁荣的有机统一。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开创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当前关键的是要把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要站在新的高度,以全新的理念和工作手段,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
1、要象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要求我们科学地把握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文化和经济同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象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应有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内容,要树立抓文化建设、抓文化产业发展也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观念。文化名城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样要求既要在文化领域中推进,也要在经济领域中建设。
要进一步树立文化经济的观念。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产业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切实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破除文化是纯事业的观念,树立文化既是一种事业、也是一种产业的新观念;破除文化产品是纯精神产品的观念,树立文化产品不仅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的新观念;破除文化工作是纯赔钱的观念,树立文化不仅需要投入也能够产出的新观念;破除把文化与经济相对立、相隔离的观念,树立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新观念,从而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思想氛围。
要增加经济工作中的文化内涵。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含量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要重视企业的文化内涵,以文化铸造企业品牌,以文化形成先进管理模式,以文化培育企业人才队伍。要重视产业的文化内涵,以高新技术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要重视区域经济中的文化内涵,利用区域特有的文化优势,树立区域文化形象,开发区域文化经济。要在文化工作中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手段。既要使文化在融入经济,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又要用发展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推动文化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善于运用市场经济观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建设中真正树立起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善于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文化事业的社会化,尤其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投资一个设施,培育一个主体,发展一个产业”;善于运用经济的手段,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等杠杆的作用,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2、要象抓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抓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完成了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改制,个私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不足1%发展到目前的三分天下有其二。相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较慢。从管理体制看,行政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部门既管文化,又办文化,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管理和职能上严重“错位”,既有“越位”的问题,也有“缺位”的地方。从文化主体看,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现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单位绝大部分是国有性质的事业单位。从单位内部看,大锅饭、铁饭碗、终身制还没有真正打破,新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
在政府管理体制层面上,当前要重点转变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理顺关系,实行政事分离、政企分开,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抓统筹规划,抓主体培育,抓法规完善,抓市场监管上,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在企业层面上,要区分不同性质,积极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主要有三类:其一,对一些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完全推向市场,财政要养起来。当然,也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成本核算,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二,对具有一定面向市场能力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可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财政给予专项补助和定额补助;对于可以面向市场的部分,可以按照国有控股、参股、职工参股等形式组建法人实体,开展经营服务,积极创造条件改制为企业。其三,对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必须尽快改制为企业,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在文化单位内部管理上,要引入竞争机制。事业单位要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国有文化企业要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机制,将其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大、难点多。要认真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经验,按照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要处理好改革的速度、力度和职工的承受度之间的关系。既要有改革的紧迫感和改革的勇气,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又要考虑文化单位的特殊性,稳步推进,做过细的工作。市里要有一个统一的政策意见,以避免矛盾和不平衡,保持改革的有序和社会的稳定。
3、要象扶持民营经济一样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文化。
民间力量应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如同民营经济是“老百姓经济”一样,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发展“老百姓文化”。虽然我市社会办的文化企业数量不少,但存在着单个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的问题。所以,要象扶持民营经济一样,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与我市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要降低门槛,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条件。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除新闻媒体由国家主办经营外,其余文化产业都可以采纳市场方式吸收多种投资主体。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吸引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民营文化企业。要把民办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纳入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在土地使用、规费减免和财政扶持等方面与国办文化企业一视同仁。
要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和壮大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市场主体。一是转出一批,在国有文化单位中,除不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属于提供公共产品性质的以外,其他的单位要积极面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二是扶持一批,对现有的社会办企业,要鼓励其做大做强,政府部门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引导其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三是引入一批,对行业外的潜在投资者要引导、鼓励其进入文化行业,尤其要鼓励引导一些大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行高起点、大手笔的开发建设。也可以整合出一定的项目对外进行招商引资。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肯定民营文化企业近几年来的积极探索,总结和宣传民营文化企业的成功经验,在全市形成一个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良好舆论氛围。要改革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为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要加强引导,有关部门要编制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投资指南”和“政策指南”,引导社会力量把资金投入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行业。
4、要象检查考核经济工作一样检查考核文化工作。
要强化措施。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无论是从规模上看,还是从竞争能力看,文化产业还是个弱势产业,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和培育,研究制定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近年来,中央、省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市委、市政府也初步拟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在会上已发给大家,广泛征求意见。这个《意见》对我市下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作了具体部署。文件正式下发后,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进行细化,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实施办法。
要强化考核。发展文化产业,不单单是哪个部门的工作,而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经常研究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文化名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列入任期目标,并分解到各个部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要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重点考核政治方向对不对,工作措施实不实,发展速度快不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不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象服务于经济工作一样,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强化责任。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要管住政治原则,始终掌握对宣传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对宣传业务的审核权,对宣传文化系统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对媒体资产配置的控制权。要始终牢记新闻广电业是党的宣传思想阵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要坚持改革取向,努力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宣传文化工作领导体制、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要加强对文化工作的协调,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门的牵头作用、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广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整体合力。
同志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加快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建设,进而促进港口新市、经济重镇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高度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开创文化名城建设和全市文化产业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篇:加快信息化步伐实现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
加快信息化步伐实现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
一、以跨越发展的要求认识信息化的作用
1.加快信息化步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煴U瞎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解决工业化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有助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负担的依赖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大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加快信息化步伐是打造如皋新名片,构筑跨越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总体看我市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初始阶段,工业化进程还面临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偏低,技术含量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苏南的差距仍然较大,与周边地区的比较优势还不巩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市要想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抢得制高点和主动权,就必须加紧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的有利平台。
3.加快信息化步伐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营主体,在共有的“优胜劣汰”规则下,如何突破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4.加快信息化步伐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政府的信息化,电子政务的实施是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标志。推行电子政务,通过构建网络化的信息平台,打通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是打破政府机构特有的条条和块块,杜绝传统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所造成的部分分割和官僚主义,消除信息传递的障碍,有利于政府机构的改革,实现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向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二、以跨越发展的眼光审视信息化的现状
1.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氛围和有效推进机制尚未形成。2.信息化建设亮点纷呈,但信息化工程的效益发挥参差不齐,与苏南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一是政府信息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但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比较明显。
二是企业信息化示范效应进一步凸显,但不少企业信息化的意识淡薄,动力不足,应用水平十分有限。
三是农村信息化全面推开,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进步较快,但信息化成果的应用仍面临难题。
3.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提升和信息化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迎头赶超苏南信息化进程的步伐亟待加快。
三、以跨越发展的思路推进信息化的进程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当前如皋发展最紧迫的是推动工业化,而且是新型的工业化。以信息化引领工业化,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是简单的互联网的使用,更不是仅仅依靠市场之手就能实现的,需要政府从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精心培植和呵护,需要政府强有力的超前推动和适度介入。1.加大宣传,强化培训,增强全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意识和能力。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要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宣传发动,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在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要对全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成功典型,加强宣传,以典型引路带动全市信息化水平再上台阶。着力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育使用机制,构建信息产业人才高地。
2.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优化政策扶持,营造推进信息化的良好环境。
当前必须像制定产业规划一样制定好信息化发展规划。要瞄准国际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高点定位,邀请一流的专家和机构制定好规划,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量化目标、同步推进。
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渠道。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政策以小搏大、以虚引实的带动作用,利用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息产业重大项目、信息化核心技术研发、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化示范工程等。在队伍建设上,落实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吸引海内外优秀信息人才。
3.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发挥政府的带头示范效应。
4.强化有效推进机制,建立严格考评制度,努力形成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合力。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考核引导。
第五篇: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提高农村金融主力军竞争力
信用社:李腾
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性命,是灵魂。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部门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因此,各级农村信用社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这一问题,抓紧研究解决。一是进一步加大解决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的力度,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进一步加大解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突出问题的力度,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确实保证金融安全。同时,希望各级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自尊自重,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经得起执政和管理钱的考验,做一名合格的人民的银行行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务必要认清形势,清醒头脑,端正思想,坚定信念,迎接挑战,经受考验,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对竞争机遇,信用社务必立足实际,坚定信心,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在近年来的农村金融市场中站稳脚跟,进而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信用社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紧跟公司改革和发展步伐,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强化管理为重点,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强抓机遇,审时度势,一手抓业务拓展和深化改革,一手抓监督管理和案件防范工作。另外,在各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最好业绩的同时,也取得了“零案件”的良好成效。下面我将自己工作中的体会及建议汇报总结如下:
业务拓展方面
(一)抓好资金组织工作,增强资金实力。坚定存款是“立社之本,发展之源”的经营理念不动摇,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发扬“想尽千方百计、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的精神抓好资金组织工作,从上而下实施全员揽存工程。有了这些创新的经营理念,才能让我省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站稳脚跟。通过会议、文件、简报以及班子成员到分社调研等方式将“存款就是经营、就是发展、就是效益”的经营理念传递给每位员工,并及时将存款任务分配到各分社(部),做到存款工作早安排、早部署,从上而下实施全员揽存工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将信用社的服务宗旨、业务品种、操作流程、支农成果等进行广泛宣传,让客户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农村信用社,并着力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地位。另外,就是全力实施以贷引存战略,以贷款为支点,拉长业务链,撬动存款增长。同时全面开展保险、评估、卡业务以及工资代发等业务,并追逐借款人的上、下游客户信息,增加组织资金的渠道和来源。然后,不断改进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使客户在农村信用社能逐步感受到现代商业银行的氛围,从而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此外,还可以把账户拓展纳入劳动竞赛的考核内容之一,并加大考核,不仅能增强各分社(部)开展账户营销的积极性,而且为不断改善存款结构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坚定发展思路 推动信贷营销
“要实现信用社提速发展的目标,做好信贷营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确定把支持城乡统筹、民生工程、和中小企业作为信贷营销的重点。通过一系列信贷营销理念的实施,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着力抓好农村和城镇两个市场,努力取得让客户满意、政府满意、信用社自身满意的良好成效。
那么信贷营销理念中,首先应当创新信贷营销机制:即抓好信贷营销源头工作,跟踪培养目标客户,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用量化的标准畅通贷款审批快速通道;用利率定价机制来捆绑客户资料;用奖励机制刺激不良贷款清收;用劳动竞赛的方式推动工作。
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也为富裕资金寻找出路,我们可以及时与政府平台公司对接,在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前提下,陆续向政府平台公司新投放贷款,突破信贷营销瓶颈。
另外,信用社在支农工作方面,还需积极创新支农方式,按照“大农村”理念,把城镇下岗人员贷款“嫁接”到农村,有效地解决了下岗人员贷款难的问题。
(三)全力做好不良贷款清收化解工作
为了不断压降不良贷款占比,信用社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措施,辅之以委托外部人清收等方式,大力清收不良贷款。具体做法是:一是对存量不良贷款“下猛药、出狠手、用实招”,勇于碰硬,利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方式多法并举化解不良贷款。同时在清收化解的过程中讲究方式方法,注重清收技巧;二是在总结委托外部人员(机构)清收不良贷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全面推开;三是进一步健全了贷款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新增贷款产生劣变,对出现新增风险的要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四是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并加大了对闲置抵贷资产的处置力度。
现在的金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农村金融市场,已今非昔比,竞争更是有目共睹。多家金融机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纷纷登陆农村阵地,与农村信用社一比高下,城乡百姓也正在选择和享受着竞争带来的实惠。在激烈的竞争中,各家金融机构都在研究制定新的农村金融策略,以谋求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农村金融的竞争有利于搞活农村信贷,有利于活跃农村资金,有利于改进服务,有利于“三农”发展,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就看我们如何把握机遇,在严峻的形势下超越自我加快发展。
我坚信信用社干部职工在当前的形势下,一定会不断转换思维,适应环境,挑战和战胜自我,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完善和丰富自我,牢牢掌握主动权,步步紧跟主旋律,多一些务实的态度,多一些难得的包容,在未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站稳脚跟。以平凡的工作岗位为平台,发挥个人才智,通过信用社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把工作变成习惯,在为信合作出奉献,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过程中,走出一条新路,开创一片新天地,努力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