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步伐 构建和谐社会[推荐]

时间:2019-05-12 16:2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发展步伐 构建和谐社会[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发展步伐 构建和谐社会[推荐]》。

第一篇:加快发展步伐 构建和谐社会[推荐]

江孜镇过去五年工作总结 及未来五年工作展望

过去的五年是“十一五”规划深化落实五年,是西藏大发展的五年,是我镇各项事业欣欣向上的五年。尤其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喜庆之年。在过去的五年里,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委组织部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进行工作,加快转变镇政府职能,塑造新型镇政府,全镇上下团结一心、排除万难,加强了服务,使各项工作在当前经济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做到逆势前行,基本上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全年工作目标。现将我镇五年来的各项工作做总结汇报: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五年,是全镇大局安全稳定的五年,是实施“富民强镇”战略成效显著的五年。五年来,在我镇党委和政府的团结带领下,通过全镇人民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成绩。

(一)抓中心,搞特色,始终把经济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

——抓中心,推进发展。坚持以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为重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投入为保障的原则,加强农作物的管理及防灾工作,田间管理,抓住各种有利机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继续加大农业三元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酥油、奶渣、牛奶生产户与奶牛养殖户,积极培育流通市场及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使三个居委会以二、三产业为突破口增加群众收入,同时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搞好县城环卫工作,促进基层三级联创建设,使全镇的经济有了快速发展。2010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为2519.6万元,比2006增加623万元,每年递增率为7%;人均收入4940元,比2006年增加3966元,每年递增率为7%,(其中2010年人均现金收入3527元,比2006年增加656元);2010年粮油总产量达到915.91万斤,比2006年增长137.79万斤;多种经营收入为801.67 万元,比2006年增加132.28万元;劳务输出收入为239.19万元,比2006年增加123.94万元。

具体的做法是:(1)农业方面:首先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以往的种植比例。2006年全镇实播面积为10242亩,粮、经、饲比例为65:20:15;2010年全镇实播面积9952亩,其中粮食作物5576.5亩,经济作物2244.6亩,饲草

饲料2129亩,粮、经、饲的比例约为51:25:24,趋于合理化,有利于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其次加强特派员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加强推广良种工作;成立多质肥示范点。(2)牧业方面:注重牲畜的疾病防疫工作,以牲畜的五号病预防为重点,按时完成各种疾病防治工作,现共有养牛专业大户232户,奶渣加工生产专业大户14户。(3)水利建设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我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列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议事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农业抗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4)林业方面:通过对乱砍乱伐现象的处理与监督,我镇现有林地面积8818亩,5年总共植树183960珠。(5)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方面:加强乡镇企业战略的同时,结合基层广大群众的实际问题,加强多种经营工作。我镇家具厂,地毯厂,服装厂经济收入持续上涨,带动当地农民,提高生活水平。

——搞特色,发展经济。我镇党委和政府班子深刻认识到要想让老百姓富起来,就必须提出一条符合本村特色的发展路子来带领老百姓走到致富之路。为了找准路子,镇党委和政府班子多次深入村里调研,并请县里有关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给我们出谋划策。从而根据我镇居民土地少,利用

率不高的特点,紧靠县城的优势,提出了走“加强城郊经济、发展多种经营”路子。(1)是在我镇拉则居委会搞农民经济合作社,将45户130人纳入到合作社组织里,并且这45户的土地进行了集中经营,来大力发展城郊经济,根据城郊发展的需要,成立了采沙组、建筑组、农业组、种菜组、养殖组。通过努力,到目前为止合作组织实现总收入70万元,其中纯收入23.2万元,实现了成员年收入最高达到10500元,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收入,让老百姓实现致富。(2)是在东郊村继续搞好养牛合作社,并进行成员培训。参加合作社的共有215户、人数达1290人,奶牛共有2180头,耕地面积3973亩,其中青草1897亩,玉米地1000亩,储草地323个,一年牧业总纯收入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40%(4630107)。一年共出售173头公牛,每头/2500元,共卖出432500元,出售酥油收入达2730400元,出售奶渣收入达1365200元。2007年该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技推广先进单位。

(二)强核心,聚人心,始终把强化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抓班子队伍强核心。5年来,我镇在班子建设上一直致力于“增进团结,提高水平,做好表率”。现我镇班子成员共七名,平均年龄为38岁,其中六名是大专以上学历,呈现出班子队伍年轻化、知识化。领导班子团结合作,坚强有力,坚持定期召开班子成员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

批评,及时化解矛盾和误会,增进了党政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理解和支持,建立和完善了党委议事制度,坚持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和集体议决。镇党委和政府班子形成了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力以赴谋发展的浓厚风气。党政班子成员事事处处都能以身作则,当好表率。

——抓党员队伍聚人心。5年来,我镇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从自身做起,使我镇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1、提升党员总量、改善党员结构。按照不断壮大党在农牧区力量的要求,我镇党委以抓质量为重点,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本着“不求数量抓质量”原则,培养和发展党员干部。我镇现有207名党员,比2006年增加73名,同时注重“三个培养”工作,5年来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的有68名,占党员总数的37%,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的有35名,占党员总数有19%,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的有12名,占党员总数的16.5%。

2、建立党员帮扶机制、发挥党员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日喀则地委关于实施“六心”工程切实加强困难党员特别是农牧区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的意见》和《中共日喀则地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六心”工程加强农牧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的意见》,深入实施“六心”工程,面向农牧民困难党员,切实加强农牧民党员帮扶

工作。做好“一对一”帮扶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3、注重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党员思想觉悟。首先按照地委、县委的统一部署,我镇党委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本着早准备、早安排的原则,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尤其是拉则居委会和东郊村党支部做为全区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示范点和试点,镇党委高度重视,认真开展,使整个活动取得很好的成效。其次在继续巩固科学发展观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做到以“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以培养“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的干部队伍为重点的活动,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立足自身的实际,真抓实干的工作,为人民群众及时的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切实增强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示范作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按照县创先争优“十星”评定标准,拉则居委会和东郊村被评为十星级党支部,我镇村(居)15名优秀党员被评为九星级党员。同时依托乡村远程教育站点,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文化活动和政策宣传活动,凝聚、宣传、教育党员和群众。

4、深科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5年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部门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支持参与”的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

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得到强化。第一责任人职责、“一岗双责”和“三项谈话”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党务、政务公开不断深化,纠风工作全面开展,违纪违规案件得到有效查处。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三)增后劲,求和谐,始终用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的工作全局。

——全面改善基础条件。江孜县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城、英雄城市。为了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塑造旅游大县的形象,向中外游客展示全新的江孜县,我镇把城管工作摆在突出的位臵,同时加强环卫及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积极摸索经验、寻找路子,制定包干到户责任到人的机制。(1)在县政府和上海援藏干部的帮助下,新购洒水车3辆,吸粪车1辆,摩托车32辆、面包车1辆、皮卡车1辆,先后共投资400多万元用于完善城管软硬件设备,保证了城管执法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对县城各个路段口设臵的垃圾箱,县城的环境卫生改善了,也为人们创造了方便;同时为环卫队员配臵清洁工具,改善清洁设施;(2)为创造美好的县城环境,实践科学发展观,共投资90万元对县城英雄路进行绿化改造;(3)组织城管环卫队清通下水管道:全面清理县城的主街道排水沟;安排技术人员对县城的路灯进行全面的维修。(4)我镇城管执法大队组织宣传,增

强公民的道德意识,通过宣传车广播宣传,发放宣传单,来做好“美丽江孜靠大家,齐心协力建家园”的活动主题。(5)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改换绿化带要求,动员全体执法队员对英雄南路和英雄中路的栏杆进行改换工作。(6)城管主要对人员,服装,工作分工,城市管理的细节做了具体的安排。

——全面贯彻和谐发展。为了我镇的和谐发展我镇:

1、坚持科教兴镇,全面落实普九教育,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我镇在开学际严格调查学生报到情况,对那些未能按时报到的学生进行统计,打电话询问,走访,控制我镇学生辍学率。

2、2009年对镇卫生院进行了改建,进一步改善了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医疗服务水平。

3、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我镇实际,扎实有效的开展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2010年廉租房建成后,按照享受廉租房的条件及要求,将廉租房发放给群众。在廉租房申请时,对不满足条件,开假证明的直接取消资格,让真正贫穷的群众住进廉租房。我县130套廉租房,已落实85户。

4、做好县民政局协调工作,对我镇残障人士做好《残疾人评定表》的登记,我镇残疾人有176名,今后将做好残疾人员的帮扶工作。

(四)抓合力,保稳定,始终以清醒的头脑维护社会稳定。

——制定应急方案,促进维稳工作。稳定是发展的基础,为确保社会局势稳定,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广大群众的生命

财产安全,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根据上级一系列会议精神和各级领导的指示精神,镇党委,镇政府于2008年3月20日召开了党政联合会议,将我镇如何搞好当前维稳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安排并特制订了应急措施方案。(1)从镇到各村(居)委会成立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并保持24小时值班;(2)我镇分别以6个行政村为单位,以各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为主要负责人成立应急小组。(3)做好3.14事件涉案人员的管教工作,落实人盯人、一对一的管治措施,严格实行镇、村、党员和群众四级监督管理,要求每周向镇党委进行思想工作汇报。

——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维稳工作。我镇在广大群众中开展了反分裂斗争,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移风易俗、反对分裂,自觉地清除各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以保持稳定为重点,以“旗臶鲜明,针锋相对,主动治理,强基固本”的方针,加强了反对分裂斗争的宣传教育,让农牧民群众和僧尼真正认清**披着宗教外衣搞“西藏独立”的反动本质。我镇按照上级的安排,每年对16岁以上的公民,每村逐一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并且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所辖的拉则尼姑庵、日追寺和古如拉康进行检查,对广大僧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给他们讲解“三个代表”和我县、全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并对他们的生活排忧解难。

——明确责任目标,促进维稳工作。为了全面加强社会局势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我镇成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村成立了调委会,村党支部书记任调委会主任,同时把社会治安治理工作纳入全镇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层层签订责任书。

过去的五年,是我镇改革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五年,也是我们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群策群力、克难奋进的五年。我们深切地感到,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支持,是全镇上下同心同德、苦干实干的结果。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的五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之年,我镇各党员干部一定要统一认识,坚定信念,凝聚人心,抢抓机遇,树立发展意识,增强责任感,加快经济发展。

五年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创建良好的农村人居新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全镇国民经济总收入达到4440.38万元,年均增长12%;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7255.50 元,每年均增长8 %,其中现金收入达到 5180.40 元,占71%。镇财政收入达到60万元。每年保证粮油总产量达到 920万斤左右,多种经营收入为1411.20 万元,年均增长122.04万元;劳务输出收入为439.68万元,年均增加40.12 万元。

——社会发展目标。教育方面: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 %,巩固率保持在100 %。卫生方面:引导群众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和新出台的城镇居民医保,参加率 100 %。科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加强科技的培训和宣传,每年至少开展 次培训。精神文明方面:每年培养精神文明户170户,五个好家庭45户,2015年全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达到100%。安居工程方面:做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抓好安居工程建设质量。2015年全镇民房改造达到80%。

——党的建设目标。保证每年每支部至少发展1名党员,3—5名积极分子,保证发展党员每2名至少有1名致富带头人或1名高中以上学历或25岁以下人员。力争年内2—3名困难党员脱贫致富,培养党员科技示范户1-2户,培养党员

致富能手3-5名,培养产业化带头人2-3名。

——民主法制建设目标。加强宣传工作,促进教育工作,对16岁以上的公民,每村逐一进行法制宣传,每年宣传次数达到12次,并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所辖的拉则尼姑庵、日追寺和古如拉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为实现以上奋斗目标,我们必须要扎实做好六方面的工作。

(一)经济建设方面

——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富民强镇”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首先要搞好资金的投入。未来五年我镇在村办企业和乡镇内部改革上下功夫,探索发展的新路子,扩大财源,增加收入,减轻广大群众的负担;其次,我镇努力改善所辖的服装厂、家具厂的经营管理,确保集体经济稳定的收入来源,提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

——加大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加大经济作物和牧草的种植面积。改变农牧民陈旧的传统观念,促进单一的农业结构向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变,建立和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促进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

——加强科技培训工作,引导广大群众学习科技、使用科技、相信科技;加强调动广大农牧民科技兴农兴牧的积极

性,推动当地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农业前进的步伐,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继续搞好养牛合作社,在现有的基础上,将销售点继续扩大到拉萨、日喀则等各地市场,为酥油、奶渣、糌粑等特色产业推广到全国各地构建桥梁。

——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我镇优势资源,加大扶持力度,扩大拉则居委会农民经济合作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从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进行技术指导服务,为确保农业的全面丰收奠定基础。

——依托江孜县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结合当前该市场空白的条件,带领广大群众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并广泛宣传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带动劳动力的就地输出,切实增加现金收入。

(二)党建工作方面

按照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十二五”建设,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五个好”、“双十星”,红旗党组织为目标,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为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活动开展力度,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基层党建

科学化水平,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廉政工作方面

要继续加强廉政建设。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不正之风,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为民办事的效率和能力。

(四)维稳工作方面

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思想,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教育,强化维稳责任意识。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力度,对重点人员要进行帮助转化教育,防治重大刑事案件的发生,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环境。

要坚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落实“两项制度”,加大二寺一庵宗教活动场所的统一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大力培养爱国宗教人士,把宗教主持权牢牢掌握在爱国宗教人士手里。

要加强信访工作领导,落实信访责任制,完善信访处臵机制,排查社会矛盾,力争把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妥善处理信访案件,切实解决信访问题,按照法律政策应该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违背法律政策的问题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五)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一是加大对我镇所辖的一小、二小及东郊民办小学的管理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巩固“两基”教育成果。

二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巩固合作医疗成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建章立制。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控制人口增长。

三是要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执行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大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重视老年人、妇女儿童的健康保健工作,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提高人口素质。

五是要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创建活动内容,提高创建标准,落实创建要求,使创建活动成为精神文明发展的“筑路石”。

四是要深入实施“科教兴镇”战略。进一步加强科技知识培训,提升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科技知识在农村全面推广应用。

五是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道德建设实践活

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力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

(六)环境管理方面

江孜县作为全区旅游名胜地,作为“红河谷”旅游专线上的一颗明珠。它的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的健全将直接影响江孜县的名声。因此,镇党委、政府在原有镇环卫队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和范围,针对城市卫生和公共设施的管理多方收集资料,已经拿出一个完备的治理方案,今后将严格执行方案加强管理,以提高城市形象,促进旅游经济收入。

总之,在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及上海市的无私援助下,我镇要抓住这来之不易的大好机遇,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更加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县委、县府和镇党委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平安江孜、和谐江孜”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共江孜镇党委 江孜镇人民政府 2011年 月 日

第二篇: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水运发展之浅谈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水运发展之浅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

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水运行业的管理部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水运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作为一个基层水运管理人员,以**县地方海事处在这方面的探索为例,浅谈有关做法和体会。

一、**县水运行业及管理现状

**县地处湘鄂交界处,北靠长江、南邻湖南,境内河流、湖泊交错纵横,有常年和季节性通航河流15条、湖泊3个,通航里程498公里,拥有各类乡镇船舶224艘,渡口156道。

县地方海事处有职工175人,其中离退休人员28人,在岗职工147人,县编委给我处定编80人,全处“四费”收入100多万元,从93年到现在,工作人员仅拿档案工资的65%,人年均5000元左右,加上面临多项体制改革,人心涣散,形成人员多,包袱重,思想乱的被动局面,形势十分严峻。

二、以人为本,抓思想作风整顿,行人事制度改革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面对困难重重的局面,在市、县两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处调整了领导结构,新的领导班子在困难面前不等不望,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发展观武装自己,按“更新观念、精兵简政、转变作风、依法行政”的工作思路,开展“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的主题创新活动,以人为本,从人事制度、费收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树立优质的服务理念,实施严格的内部管理,促进了全处各项工作的进步,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

广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直接决定我们工作的好坏。过去由于管理体制带来的弊端,造成了该处工作纪律松弛,办事效率低下,思想得过且过,事业无所作为的现状,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该处结合实际,全面开展了“弘扬延安精神,整顿思想作风”为主题的活动,全面提高干群素质,振奋干群精神,严肃工作作风,解决突出问题。大家共同学习理论,结合本人思想实际,要求同志们学有心得记有笔记。通过学习,一是增强了全局观念强化纪律意识,解决了“散”的问题。二是增强了宗旨观念,强化了服务意识,解决了“懒”的问题。三是增强了党性观念,强化了开拓意识,解决了“软”的问题。

在学风渐浓时,该处开始了人事制度改革的宣传,多次召开会议,开展“**港航何处去”的问卷调查,营造“人心思治、人心思改”的氛围,让大家觉得不改革就是坐以待毙,激发全处人员共渡难关,共负重任的进取精神,变“我怕改革”为“我要改革”。

2004年该处以适应新形势下水运市场管理的需要,在人员包袱重,人浮于事的现状下,打破现有工资,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竞争择优上岗,提高工作成效,增强全员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干部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充分发挥全员的主观能动性。以“优化队伍、减轻包袱;精简岗位、增强责任;奖勤罚懒、打破饭碗;就地分流、就地消化”为原则,采取

1、编制职数设置岗位全处拟定在岗人员81人,处机关(含领导)27人,各港航(海事)所共54人,实行以编定岗,以岗定员,优化组合,严禁超编。处机关原有3室1队6科,改为2室1队5科。

2、优化原则稳妥实施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定岗定责的前提下,实行公开平等,竞争上岗。对那些有意到国家海事局去、又符合划转条件的同志,明确规定一律不在重要岗位上上岗。充实一批“靠得住、有本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加强基层领导。上岗的中层干部一律自愿向处交书面保证,不到国家海事局去,安心留下工作,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避免了在人员划转时造成思想不稳定,工作不衔接的局面。实行主任负责制,由主任重新聘任处机关科室及各所负责人,按德、能、勤、绩,实行公开考核测评,充分体现优化效能,实行平等竞争上岗。

3、妥善安置,广找门路,通过优化组合,他们既精简了在岗人员,又降低了费用,关键是调动了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鸭多不生蛋、人多不洗碗”的被动局面。

三、依法行政,抓费收基础建设,出规范行为新招

人心齐了,步

调一致了,“心往何处想,劲往何处使?”又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决议》强调指出,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该处改变单位沿袭了8年之久的“承包代管”模式,从建章健制入手,狠抓内部管理,加大法制建设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他们专门组织编制了费收文件汇编,加强费收票据管理,建立健全了标准统一的各种费收台帐,改变了以往的“以包代管”的模式。为了更好地监督各所、科室的工作,制定监察工作目标,加大监察工作力度,并且采取处领导分片挂点包所的办法,检查、督促各所工作的落实,帮助基层解决问题。为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完成,结合本县费收征管实际,他们着重抓了五项工作:

(一)严格费收政策,坚持依法征费。水路交通规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严格依法征费是征管人员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在规费征管过程中该处工作人员克服困难,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征费,做到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费收标准编制成册,发到每个征费人员手中,要求全体征费人员严格按照政策范围和征费标准征收水路交通规费,坚持杜绝各种形式的擅自减免,确保规费应征不漏,应免不征,维护水路交通规费征收政策的严肃性。

(二)突出征收重点,加强港口费收。港口的船舶港务费、货物港务费是港航部门的主要费种。该处对各所重新划分了管辖区域,统一了费收标准,来切实加强征收,要求各所征收船舶港务费时货物港务费必须同步征收,对超出政策规定范围的减免,按规定除省交通厅能审核批准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对规费进行减免。

港务费的征管他们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先实行统收统支,货主码头港务费实行先征后返的原则,其裁票收入数全额入库,逐级上解到省港航局,填报《货主码头港务费征收情况表》,经省局审核后按50%逐级返回到货主码头。

为了堵住费收漏洞,他们采取了四票同步的办法,规定各所在办理辖区内的货物出口时,必须同时制齐四种票据,即湖北省水路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湖北省荆州市水路运输船舶代理费发票、湖北省荆州市水路运输货运代理费发票、湖北省荆州市水路货物运输统一发票。

(三)健全票证台帐,加强基础管理。加强费收基础管理重点是要健全费收票证和台帐的管理。该处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1、交旧领新,票款同步。按缴销票证的应解费款与实解比例核发票证。

2、专票专用,票据必须严格按照其使用要求和范围填写,严禁违规开票、赊票、弄虚作假或发放空白票给船员携带,严禁以其它票据收取规费或串票串费。

3、加强费收台帐的管理,严格各类报表的填制,按照《水路交通规费征收台帐》内容要求,将船名船号、货物名称、载重量、费票号码等栏目详细完整进行登统。

(四)严格收支两线,规范财务管理。按照省交通厅鄂交财〔2003〕184号文件精神,对全县水路交通规费严格实行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的集中管理,各单位按政策“收支两条线”,做到制票人和收款人分开,收费裁票、票款两清,防止发生拖欠;规费收入全额入库,不得截留、坐支、挪用,杜绝了压票压款,公款私存和私设“小金库”等违反行为发生。

(五)建立监督机制,防止规费流失。该处专门成立了行政执法监察大队,制定了一系列的监察条例,建立健全了监督机制,并制作社会服务监督卡,向社会水上从业人员发放,将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有机结合,重点加强以内部收费政策执行情况,规费票据裁制情况,查漏补征情况的检查,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种违纪违规行为。加强内部财务检查,检查费款是否及时入库进帐,规费收入是否按规定进行核算,应入资金是否按规定及时足额上解,防止规费资金流失。

加强内部审计监察。充分利用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调查等手段,加大对规费征收、票证使用、入库入解、财务收支和费收财务基础工作的审计监察力度,对违纪违规问题严格按处《关于水路交通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违纪违规处分暂行规定》及有关政策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埠河港航所漏征规费1880元,我们对负有领导责任的所长和副所长分别给予了行政记过和撤职处分;斑竹当港航所工作人员收钱不制票,我们对所长给予撤职处分,对当事人给予停岗处理并与其收钱不制票等额罚款400元。

四、科学发展,抓安全立足源头,促渡口达标升级

《决议》指出: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加强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直接检验。

**县乡镇渡口多、分布广,船舶陈旧,事故频率高,其安全状况一直为社会关注。为此,该处抓住渡口达标这一契机,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本着“立足源头、强化管理、求真务实、造福桑梓”的宗旨,采取“以点代面、以奖代补、分批申报、全面达标”的措施,精心组织,广泛宣传,认真实施,稳步推进,获得了省、市、县主管部门的好评。

(一)广泛宣传,取得支持。根据鄂交运安[2002]391号《关于全省开展乡镇渡口达标活动实施方案》和省港监局[2002]43号文件精神,该处制定了《**县开展乡镇渡口达标活动工作方案》,明确了渡口达标条件、实施步骤、工作程序,“以奖代补”的办法和标准等,并将工作方案上报县政府、县安监局、交通局及有关乡镇政府,为达标工作顺利进行,争取了领导支持。还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全县渡口,向渡口所有人、经营人宣传渡口达标的目的和意义,让渡口的管理者及其从业人员知道渡口达标是采取“政府拿一点、部门拨一点、业主出一点”的办法来解决渡运设施老化,安全系数低的现状,达到扩大渡口安全面,增加经济效益之目的,形成“我要达标,达标为我”的氛围。

(二)以点代面,认真实施。鉴于**县渡口多,基础差,该处决定以连接闸口、孟溪、章田三镇的水上枢纽,且客流量大、船容船貌差、安全系数小的天鹅渡口“以点代面”促进工作全面展开。主动帮渡口所有人联系船厂,并与船厂技术人员一起确定了船型,决定打造长12米,型宽3.5米,型深0.7米左右小型客渡船,对救生、消防、信号等设备采取节约适用、配备齐全的原则革新模式,如声号就安装了汽车用的电喇叭,效果明显,共出资4.5万元为渡口建造了一艘钢质渡船。2003年省政府组织的由省安委、省交通厅等部门组成的安全检查组到天鹅渡口实地检查,给予了该渡口高度评价。

(三)统一标准,规范行为。为了抓好试点达标渡口的工作,该处本着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他们为渡口度身订做的渡口标牌,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推广。渡口标牌是以在铁板上面用油漆把“渡口守则,渡船八不开”喷印,并用水泥造墩埋于渡口明显处。警示过往旅客和船员,效果明显。以所有达标渡口,我们规定,船员必须持有合格的船员适任证书,还签发了船舶签证簿,对渡口船名、航线、经营人、乘客定额、安全管理责任人、镇村渡口主要负责人、船舶材料等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明确,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以达到规范经营行为之目的。

(四)成效显著,意义深远。从**县验收达标的渡口来看,当地政府及渡运从业人员对安全管理有关新的认识和提高,对全县渡口真正地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促进了安全管理。如章庄铺镇丁家当渡口客流量大,船况差,安全隐患大,省局陶局长在现场查看后,深深担忧。考虑到县内类似的渡口还很多,指示我们渡口达标要按轻重缓急的原则、优质服务的态度帮助这些渡口更新船舶,实施达标。在市局领导的直接指导下,他们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出钱、出力帮船主购进一艘钢质机动渡船,配齐了有关的设备,完善了有关的设施,使他增加了经济效益,保证了渡运安全。船主激动的对过往的旅客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百姓的关心,感谢海事处的同志们真心服务。并写信给省交通厅领导表示感谢。

近几年来,该处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政治思想工作为保证,以各项改革措施为抓手,以加快水运发展为已任,有机把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水运发展相结合,全面促进了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职工待遇明显提高,以前未缴到位的“三保”基金全部缴纳到位,全员办理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职工工资上调了15%。

(二)**县水运事业发展再创辉煌,2003年**县水上运力有35000载重吨,截止至2006年底达到62464载重吨,增长速度居全市之首。水路交通规费“四费”收入2003年为120万,截止至2006年“四费”收入达200万。港口工程建设列入了全省“十一五”重点工程项目,渡口达标工程建设数量、质量均居全省前列。

(三)单位各项工作业绩突出,该处先后被省港航局授予“十佳先进单位”;市交通局授予“先进单位”;市安委授予“先进单位”;市港航、海事局授予“十佳单位”;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县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

通过**县地方海事处近几年工作的经验,我深深体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2、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在各项具体工作中把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的任务落到实处,使各项工作措施具体化、人性化、可操作化。

3、要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的持续推进。

第三篇: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提高农村金融主力军竞争力

信用社:李腾

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性命,是灵魂。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部门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因此,各级农村信用社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这一问题,抓紧研究解决。一是进一步加大解决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的力度,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进一步加大解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突出问题的力度,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确实保证金融安全。同时,希望各级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自尊自重,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经得起执政和管理钱的考验,做一名合格的人民的银行行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务必要认清形势,清醒头脑,端正思想,坚定信念,迎接挑战,经受考验,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对竞争机遇,信用社务必立足实际,坚定信心,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在近年来的农村金融市场中站稳脚跟,进而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信用社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紧跟公司改革和发展步伐,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强化管理为重点,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强抓机遇,审时度势,一手抓业务拓展和深化改革,一手抓监督管理和案件防范工作。另外,在各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最好业绩的同时,也取得了“零案件”的良好成效。下面我将自己工作中的体会及建议汇报总结如下:

业务拓展方面

(一)抓好资金组织工作,增强资金实力。坚定存款是“立社之本,发展之源”的经营理念不动摇,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发扬“想尽千方百计、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的精神抓好资金组织工作,从上而下实施全员揽存工程。有了这些创新的经营理念,才能让我省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站稳脚跟。通过会议、文件、简报以及班子成员到分社调研等方式将“存款就是经营、就是发展、就是效益”的经营理念传递给每位员工,并及时将存款任务分配到各分社(部),做到存款工作早安排、早部署,从上而下实施全员揽存工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将信用社的服务宗旨、业务品种、操作流程、支农成果等进行广泛宣传,让客户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农村信用社,并着力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地位。另外,就是全力实施以贷引存战略,以贷款为支点,拉长业务链,撬动存款增长。同时全面开展保险、评估、卡业务以及工资代发等业务,并追逐借款人的上、下游客户信息,增加组织资金的渠道和来源。然后,不断改进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使客户在农村信用社能逐步感受到现代商业银行的氛围,从而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此外,还可以把账户拓展纳入劳动竞赛的考核内容之一,并加大考核,不仅能增强各分社(部)开展账户营销的积极性,而且为不断改善存款结构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坚定发展思路 推动信贷营销

“要实现信用社提速发展的目标,做好信贷营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确定把支持城乡统筹、民生工程、和中小企业作为信贷营销的重点。通过一系列信贷营销理念的实施,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着力抓好农村和城镇两个市场,努力取得让客户满意、政府满意、信用社自身满意的良好成效。

那么信贷营销理念中,首先应当创新信贷营销机制:即抓好信贷营销源头工作,跟踪培养目标客户,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用量化的标准畅通贷款审批快速通道;用利率定价机制来捆绑客户资料;用奖励机制刺激不良贷款清收;用劳动竞赛的方式推动工作。

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也为富裕资金寻找出路,我们可以及时与政府平台公司对接,在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前提下,陆续向政府平台公司新投放贷款,突破信贷营销瓶颈。

另外,信用社在支农工作方面,还需积极创新支农方式,按照“大农村”理念,把城镇下岗人员贷款“嫁接”到农村,有效地解决了下岗人员贷款难的问题。

(三)全力做好不良贷款清收化解工作

为了不断压降不良贷款占比,信用社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措施,辅之以委托外部人清收等方式,大力清收不良贷款。具体做法是:一是对存量不良贷款“下猛药、出狠手、用实招”,勇于碰硬,利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方式多法并举化解不良贷款。同时在清收化解的过程中讲究方式方法,注重清收技巧;二是在总结委托外部人员(机构)清收不良贷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全面推开;三是进一步健全了贷款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新增贷款产生劣变,对出现新增风险的要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四是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并加大了对闲置抵贷资产的处置力度。

现在的金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农村金融市场,已今非昔比,竞争更是有目共睹。多家金融机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纷纷登陆农村阵地,与农村信用社一比高下,城乡百姓也正在选择和享受着竞争带来的实惠。在激烈的竞争中,各家金融机构都在研究制定新的农村金融策略,以谋求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农村金融的竞争有利于搞活农村信贷,有利于活跃农村资金,有利于改进服务,有利于“三农”发展,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就看我们如何把握机遇,在严峻的形势下超越自我加快发展。

我坚信信用社干部职工在当前的形势下,一定会不断转换思维,适应环境,挑战和战胜自我,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完善和丰富自我,牢牢掌握主动权,步步紧跟主旋律,多一些务实的态度,多一些难得的包容,在未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站稳脚跟。以平凡的工作岗位为平台,发挥个人才智,通过信用社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把工作变成习惯,在为信合作出奉献,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过程中,走出一条新路,开创一片新天地,努力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篇:加快和谐质监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和谐质监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作者:任闻宇 杨明波 胡弘昊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1期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质监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和谐质监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和谐质监;电子政务;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以人为本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统筹城乡发展

以人为本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统筹城乡发展

2007-8-16

近年来,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并以此统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全局,将农民所关注的就业、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作为首要问题,突出“为民”主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成都的进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城乡均衡的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农村科技和文化事业,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保证了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1均衡发展城乡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质量,已成为危及社会公平的政治与社会问题。为此,成都市坚持人财物“三管齐下”,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1.1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均衡发展城乡教育,首先要解决好城乡教育硬件的均衡配置。从2004年开始,成都市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合理配置、规范管理”的原则,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成都市打破过去教育投资、规划和建设的传统机制,将标准化建设的投资主体上移,由市政府投入10亿元负责学校的主体工程,按照统一投资、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六个统一”要求统一实施;14个郊区(市)县政府筹措4.5亿元配套资金,负责提供建设用地和“三通一平”、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截止2006年底,成都全市410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成365所。教育均衡发展之花正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春风,盛开在每一个村镇和每一所学校。

1.1.2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关键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为此,成都市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信息化“校校通”。二是加快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通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了1500名校级学科骨干教师;通过农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达到了相应标准。同时,全市还将晋职、评优政策向农村教师和支教教师倾斜。三是建立城乡教师互动机制。2004年初,成都市作出三项决定,即城里教师“下乡”、农村教师“进城”、名师“会诊”。这三项决定实施以来,成都城区(镇)学校共选派1093名中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到332所农村中小学任教,城区75位特级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与农村学校定点结对,有效地带动了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四是实施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成都市探索出了“一所城区示范品牌学校和一所郊区薄弱村校‘捆绑’在一起,两个法人单位,一套领导班子,领导互派,教师交流,资源共享”的教育发展模式,有力地提升了薄弱学校的教育水平。

1.1.3完善教育惠民制度。“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这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为此,成都市采取农村教育“杂费”分步减免、帮困助学等一系列惠及广大农村学生的政策措施,保证了全市80余万名农村中小学生无一人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或辍学。同时,成都市还制定出台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意见(试行)》,从政府财政经费、统筹规划、收费办法和管理扶持等方面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确保了农民工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力。

1.2加快发展农村科技和文化事业

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生活质量,都离不开科技和文化的支撑。为此,成都市大力加强农村科技和文化事业建设,积极推动科技、文化进村人户,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繁荣。

1.2.1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成都市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实施城乡协调发展科技专项计划,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大力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跨越。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以来,成都市共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5万人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万余户。科技资源不断向农业优势区域集中,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明显增强,彭州蔬菜、大邑金堂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1.2.2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成都市积极探索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模式,加快建设有关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低成本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用信息引领农民致富,带动农村发展。截至2006年底,成都市固定电话村通率达100%,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达100%,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固定电话66.7部、接人移动电话98.6部,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58%。电子政务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连接市辖19个区(市)县318个乡镇的信息网络架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覆盖全市每个乡镇,并延伸到189个农业企业,全市每年通过农村经济信息网实现网上交易3亿多元、网上招商引资2亿元。

1.2.3加快农村文化建设。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为此,成都市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文化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截止2006年底,全市每一个村(社区)都建成了具有“五室三通”(党员活动室、两委办公室、电教室、图书室、网络培训室,通电话、通光纤、通宽带)功能的活动中心;已建成三级馆以上县级图书馆17个、各类文化馆站120多个、农村文化广场数十个,形成了一批功能完善、设备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乡镇(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室、图书室和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街道)有文化站,村村(居委会社区)有文化室;已在14个郊区(市)县建成广播电视台21座,211个乡(镇)实现了县到乡(镇)的有线电视光缆联网。与此同时,成都市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进村活动,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农村文化得到逐步繁荣,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得到逐步满足。

1.3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

针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技术设备仍然较差,医疗服务水平仍然较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都市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兼顾、重在农村”的总体要求,通过实施乡镇公立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完善公共卫生惠民制度等措施,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

1.3.1实施农村卫生院(站)标准化建设。从2005年开始,成都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标识、统一设备配置的原则,投人3.5亿元,对中心城区以外的14个郊区(市)县224个乡(镇)公立卫生院实施了标准化建设。同时,成都市还同步启动了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每个行政村或新型农民集中居住点都建设了一个政府支持、多元举办、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的村卫生站。

1.3.2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为改变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差的状况,成都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一是严把人员人口关,非专业技术人员禁入。凡不具备医学院校大中专以上学历或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一律不得进入乡(镇)公立卫生院从事临床医疗服务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乡(镇)公立卫生院安排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二是加强培训,实行干中学。对全市238所建制乡(镇)卫生院院长、传染病主检医师和3018个村卫生站乡村医生进行全面培训,提高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和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三是以城带乡,促进农村医疗全面建设。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按照分级负责、定点支援、重点实施、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实施了以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为重点支援对象,采取赠送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多种方式进行的对口支援,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的提高。

1.3.3完善公共卫生惠民制度。成都市在全面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防护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和农民工免费体检行动、少儿互助金制度、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医疗救助制度等,为农民建立起了看得起病、吃得起药的健康保障体系。截止2006年底,成都新型合作医疗累计受益农民达430万人次,补偿总金额1.9亿元;全市已有135万少年儿童参加了互助金,参加率达87.94%,其中低保家庭儿童参加率99.7%,残疾人家庭儿童参加率84%。另外,成都市中心城区以外的14个郊区(市)县均建立起了规范化的药品供应网络和群防群治的监管网络,乡(镇)、村卫生机构一律实行药品集中配送制,实现了100%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站)进入药品集中配送网络、100%的药品由药品集中配送供应企业供应,确保了农村群众的用药安全。2努力促进城乡充分就业

成都市在实践中,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关于失地无业人员再就业有关问题的意见》、《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的意见》等,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分片定责、管理服务、转移培训、扶持援助等机制体制。

2.1城乡一体的就业务员工作管理督查机制

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始终把促进农民就业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抓好落实。一是建立促进城乡就业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将新增就业岗位、控制失业、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充分就业区(市)县等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县、镇、村(社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体系,增强全社会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整体合力。二是实行就业实名管理制度。为确切掌握城乡适龄劳动力的就业、失业、培训、社会保险等基本状况,成都市全面推行了就业实名制,实行就业统计实名、培训统计实名、再就业援助实名、再就业优惠证管理实名、社会保险实名,通过建立劳动就业动态管理和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到人的_丁作机制,真实反映劳动力就业、失业和培训变化情况,科学做出决策,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社保服务。三是建立“分片定责入户”督查机制。从2006年开始,成都市从市级机关抽调100名机关干部,组成20个就业督导组,按照“分片、定责、人户”的要求,深入街道、社区和百姓家,检查、指导基层抓就业工作,协助做好就业工作,为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2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成都市着力消除“城镇就业保护”等体制性障碍,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一是建立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积极发展各类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形成了以市劳动力中心市场为龙头,区(市)县劳动力市场为骨干,覆盖镇(街道),辐射村(社区)的四级劳动力市场网络。二是建立了城乡就业组织网络。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都建立了劳动就业工作机构,与各级公共职业介绍、培训机构以及已认定的民办职业介绍、培训机构等组成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工作网络。三是建立了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储存、交流、传播、咨询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城乡失业统计制度、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构建了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2.3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培训机制

成都市着力于提高农民素质,自上而下建立了农民转移就业的培训机制。一是构建统筹城乡就业的培训平台。通过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各级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就业培训中心、成人教育中心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全社会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的机制。二是推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为农民提供免费培训。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对转移就业农民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办法,统筹制定培训规划和标准,建立农民培训指导、协调、考评和监控机制,确保培训实效。四是创新培训方式,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在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就业见习基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转移农民的技能培训,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培养大批企业急需的技能型劳动者。

2.4城乡一体的就业援助服务机制

成都市建立了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申请、承诺服务、就业协作服务等工作制度,全市20个区(市)县都成立了就业援助中心。一是自下而上建立了再就业援助机构和再就业援助工作网络,专门负责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援助工作。二是完善就业援助服务机制。建立和完善就业援助服务工作制度,实行了再就业援助机构送岗上门、送政策上门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三是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了公益性岗位空岗申报、收集制度,及时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岗位援助,并对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给予补贴。四是建立企业参与再就业援助机制。积极动员和鼓励企业参与再就业援助,企业征地时,投资项目按一定比例安排公益性岗位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

2.5城乡一体的就业优惠扶持政策机制

成都市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对已登记失业的征地失业农民发放《失业证》、《再就业优惠证》,并建立了七个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就业。一是职业介绍服务补贴政策。鼓励经资质认定的职业介绍机构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并对其给予培训补贴,标准为:经其免费职业介绍成功就业的,每人给予200元以下补贴;未成功就业的,每人给予20元以下建档费补贴。二是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鼓励经资质认定的培训机构对农民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培训结业时给予培训费70%的补贴,成功就业后再给予30%补贴。三是青年职业见习补贴政策。对青年实行3—6个月的职业见习,见习期间由区(市)县劳动保障部门向见习人员发给标准为当地最低工资30%的生活补贴,并向见习基地支付标准为每人每月50—80元的见习补贴。四是自主创业贷款优惠政策。征地农民参加培训后自主创业的,可享受5万元的小额贷款扶持,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可采取灵活的还款方式。五是灵活就业优惠政策。灵活就业的被征地农民,经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报有关部门审核后,按其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用人单位缴费部分的40%比例给予个人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时间不超过3年。凡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按规定享受税收减免。六是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扶持优惠政策。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占职工人数30%以上的企业,按有关规定享受税费减免和各项补贴及贴息贷款支持。七是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补贴政策。对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并足额缴费的各类用人单位,在合同期限内给予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招用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3年内每年分别给予1000元、1500元、2000元的岗位补贴。努力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成都市坚持把“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险”作为“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成都”的优先目标,在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实践中着力构筑城乡一体的全民社保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3.1 不断扩大城镇居民社会保险覆盖面

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城市社会保障能力是建立全民社保体系的重点工作。近几年来,成都市坚持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依法加大征缴力度,努力确保应收尽收,社会保险扩面成效显著。目前,成都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政策覆盖面包括国有企业职工、私营企业和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者,以及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和征地农转非人员。到2007年3月,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57.26万人、241.42万人、105.48万人、107.61万人和178.84万人,比“九五”期末和2005年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随着2007年1月1日《成都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成都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城镇基本医疗全覆盖的省会城市。

3.2建立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被征用。过去成都市安置农转非人员的办法是一次性发给“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这一安置办法虽简便易操作,失地农民得到了经济补偿,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征地以后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征地农转非人员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客观上造成征地农民的长期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为此,成都市委、市政府在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双流县等区县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土地换保障、退费进社保、政府给补贴、新人养老人”的思路,制定并实施了《成都市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和《成都市已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由政府补贴近40亿元,将1991年实行货币化安置以来产生的征地农民及其2004年起新征地的农民全部纳入社保体系,让征地农民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到2007年3月,全市共为27.43万名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办理了社会保险,参保率达85%;为10.35万名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社保,参保率达100%;有13.06万名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和4.334万名征地农转非人员按月领取养老金。35552名农转非人员享受到了住院医疗费报销。

3.3建立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离土又离乡涌向城市,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民进城务工多数从事脏、累、险、差的职业,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收入少,缺乏基本的劳动保障。如何为他们提供工伤、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成都市在充分考虑农民工群体特殊性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按照“广覆盖、低门槛、可转移”的思路,在中国西部地区率先为农民工量身定做了《成都市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管理暂行规定》和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为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建立了综合社会保险。按照这项制度规定,凡是成都市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和其他在本市就业的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都应该参加综合社会保险,按时足额缴纳综合保险费。综合保险的保障范围为工伤补偿、住院医疗费报销、老年补贴等。截止2006年底,全市有33.93万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参加了综合社会保险。这一制度的施行,解决了现实条件下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在养老、医疗、工伤等方面的基本保障需要,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3.4全面推进农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成都市在把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后,又开始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新型养老保险办法,真正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随着2007年1月5日《成都市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的正式出台,标志着千百年来农民“退休”无养老保险的历史终于在成都得以改写。按《成都市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且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均可参加养老保险。为鼓励参保,成都市各级政府还将对农民参保人员进行补贴。目前,成都市五城区、温江区和高新区已经开始启动了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截止2007年3月,全市参加新型农民养老保险4.47万人,并且已经有1.95万名农民按月领取了养老金。

4统筹推进成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成都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快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内容,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市民政部门统计,2003—2006年,全市城乡救助人次(户)数共计133.9万人次(户),救助资金达11.2亿元。其中,城乡低保848673(人次),资金44700.00万元;帮困助学14786(人次),资金3107.1万元;帮困助医463238(人次),资金1321.1万元;帮困建房12272(户),资金13626.6万元。

4.1统筹推进。突出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重点

成都市以城乡低保为基础,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帮困建房三大救助工程为支撑,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帮扶为配套开展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效地保障了城乡弱势群众在“吃、穿、住、医、学”方面的基本需求,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4.1.1规范城乡低保工作,适时调高低保标准。通过“城乡一体、标准有别、分类施保”的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的审核、审批及发放程序;在以“保障基本生活”为原则、以“促进、鼓励就业”为出发点、以“与最低工资拉开距离”为前提,研究建立城乡一体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积极推行低保“听证”制度、“承诺”制度,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成都市已2次调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目前执行的标准是:五城区和高新区城市居民低保标准为家庭月人均230元,其他区(市)县不低于175元;全市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为年人均补助不低于260元。全市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

4.1.2实施“阳光圆梦”工程,确保“一个不能少”。近几年来,成都市持续开展“帮困助学”专项救助民心工程,意在“帮寒门学子入学,助贫困家庭脱贫”,帮助低保学子、贫困学生圆上大学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在低保家庭学生中实施“牛奶、鸡蛋工程”,受益学生达19000人次;开展“阳光育苗”工程,2006年首批试点资助了1000名低保家庭中、小学生,使每名学生每年能享受到500元资助;面向社会、企业和个体公募资金339万元,直接实施资助贫困学生达3288人次;为考上大中专学校的低保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困助学金,使他们顺利跨进学校的大门;在蒲江、金堂两县试点,对2006年秋季就读中职类学校的新生按普通高中标准收费,受惠学生4032人等等。

4.1.3推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员看病难、就医难问题。一是建立惠民医院或救助定点医院免收低保对象住院起付费,实施医前救助;二是实施低保对象社区医院优惠卡制度,小病早治;三是对因患病造成生活困难的给予临时救助;四是制定惠民医院价格优惠和零利润药店购药政策;五是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农村医疗救助。成都市坚持把城乡医疗救助工作作为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狠抓了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进一步缓解了城乡贫困人员看病难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4.1.4实施农村贫困户危房集中改造工程,从根本上改善全市农村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一是实施五保户危房改造工程。将全市农村3102户散居五保户危房改造纳入了各地“三个集中”的总体规划,依托重点镇、中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本着“安全、经济、适用、集中”原则,采取新建、改建、扩建敬老院和新建集中居住点等多种方式加以解决。二是实施“安居新村”工程。结合土地整理和农民新居建设,在14个区(市)县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安居新村”工程建设,要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落实责任、加强监管。三是实施“阳光新居”工程。这是成都慈善会2006年推出的一个慈善救助新项目,已投资135万元,共帮助50户农村低保家庭162人搬进了集中居住房,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观。

4.2城乡一体。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成都市以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为统揽,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抓手,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成都。

4.2.1抓好各项救助制度的衔接和实施。全面建立和有效实施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既是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核心,又是当前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确保所有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有效救助的根本措施和长效机制。近年来,成都从市到区(市)县,新出台的单项救助制度不少,各地结合实际,先从最困难、最需要救助的人群人手,抓紧抓好了社会救助制度措施的落实。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财力的增强,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效能,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成都市加强了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除了积极做好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互联互补外,还积极做好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劳动就业、户籍管理、教育卫生等制度的衔接,救助范围逐步扩大,救助水平不断提高。

4.2.2完善救助体系信息网络平台。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信息系统作为救助体系的技术支撑,目的是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高效的社会救助机制,做到“应救尽救、不重复救助和不漏救”。2005年7月,成都市政府投资1100万元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信息平台,自2006年7月1日实行试运行以来,逐步将涉及政府10多个部门的30余项相关业务有序纳入救助体系信息系统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对农村低保对象、五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能力和水平,实现了“一口上下、不重不漏”的管理目标。救助体系信息网络平台具有完整、高效、资源共享的特点,通过进一步畅通救助信息、规范申领程序、方便群众查询,有力地提升了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效率,对加快全市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4.2.3加强救助资金的筹措与管理。近年来,中央、省、市和地方各级财政对社会救助的资金投入都有大量增加,对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但救助资金不足仍是制约各地救助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成都市采取r多种办法:一是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根据各项救助政策的要求和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积极争取政府重视和财政部门的支持;二是利用民政部门从事社会捐助管理的职能优势,广辟资金渠道,通过福利彩票、社会捐赠、慈善活动等多方募集救助资金,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活动;三是严格资金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合理利用资金,确保社会救助资金的安全运行。

4.2.4发挥舆论和宣传的导向作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惠及困难群众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舆论和宣传的作用,以达到困难群众知晓救助政策和申办程序,形成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城乡救助体系建设的局面。在这方面,成都市加大宣传力度,拓展信息渠道,借用媒体与舆论,让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发挥最大效能,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可靠保障,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了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作者: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 文亚年 郭蓉 冯文成 高民庆 来源:《中国发展》2007年第2期责任编辑:萨日娜

下载加快发展步伐 构建和谐社会[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发展步伐 构建和谐社会[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随着和谐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

    随着和谐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社区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是时代赋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课题。这次的调研对象为福州市鼓楼区华大街道龙峰社区。......

    国土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国土资源部门承担着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调查、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大职......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汇编)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党城湾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考党城湾镇是个城乡合并的镇,因为缺乏明显的经济优势,以往一直处于“财政无收入,政府支出靠上拨,公益事业靠统......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党城湾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考党城湾镇是个城乡合并的镇,因为缺乏明显的经济优势,以往一直处于“财政无收入,政府支出靠上拨,公益事业靠统筹”的状况。两年前曾有人预言,农村......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步,推动农业稳定快速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只有下狠心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个关键,以党城湾镇现有的洋芋、药材、牧草等特色产品为主线,按市场规律,合理调整,把它调新、调优、......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建议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建议 案由: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建议 提案者:赵文筠 提案内容: 在政协临泽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县委书记张学勇讲话和政协主席李多瑛、......

    发展劳务经济加快致富步伐

    依托工业园区优势,拓展职工增收渠道一 0九社区七连位于一0九社区以西4公里处,中心团场北大门,号称社区的西大门,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15亩,且绝大多数为中低产田,),集体经济脆弱,百姓......

    发展劳动经济 加快小康步伐

    发展劳动经济 加快小康步伐发展劳动经济 加快小康步伐近年来,XXX闫庙村把发展劳动经济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小康建设建设的突破口,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全村劳务输出4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