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江县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经验材料
推进两化互动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建设特色魅力川东小天府
去年以来,开江县审时度势,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响亮提出“加快建设秦巴地区两化互动城乡一体示范区”的发展重点,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统筹城乡两化互动综合配套改革委员会,大力实施“六大工程”,着力推进“五项改革”,努力实现“六个一体化”,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开江实际、具有开江特色的“两化”互动、城乡一体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魅力川东“小天府”。
一、坚持借力借智,高点勾画“两化”互动蓝图
坚持把规划作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宪法”和总纲,投入3000余万元,聘请深圳、重庆、成都等地专业规划设计机构,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高起点编制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切实构建起“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规划体系。
(一)突出“精品”编制城镇规划。按照“中等城市框架、小城市韵致”的精品城市理念,立足自然生态,聘请重庆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修编县城总规,编制城市风貌总规、滨水景观、牛山寺公园、水文化广场详规等,聘请深圳雅克兰德设计公司以“产业组团、居住组团、服务组团”的理念编制城普新区(县城建成区和普安镇)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构筑中等城市框架。聘请四川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乡镇集镇建设规划,县域新村建设规划,936个新村(聚居点)及新农村综合体详规。构建了以县城为核心、2四星级农家乐2家,三星级农家乐10家。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金融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新兴的服务业和信息中介、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县金融网点、交易市场健全,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15个,配送中心6个,苏宁电器等全国500强企业成功入驻。
三、夯实城镇基础,精心构筑“两化”互动平台
坚持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两化”互动发展的重要位置,搭建“两化”互动发展的载体。
(一)大抓交通路网建设。积极配合达万高速公路(开江段)建设,全面完成城区“四大干道”建设,大马力推进县城外环路、达万高速普安互通至峨城大道连接线建设,城区道路建设不断完善。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部乡镇通油(水泥)路、所有村通公路,建成以任市镇、永兴镇、普安镇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农村客运网络。逐步形成以达万高速公路和达万铁路为主骨架、省道S202线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基础的支干连接、布局合理、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坚持不求大、力求精的思路,加快建设特色魅力精品城市。按照市政公共设施、科教园区、体育文化、行政办公、新型住宅区、旅游休闲、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八大功能板块”,实施产业发展工程、城乡统筹工程、一体化建设工程等“三大工程”,组团推进城普新区建设,依托城普新区再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产城融合一体、生态宜居宜业、管理科学规范的“新县城”。完善基础配套,相继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自来水净水厂,新建城市公园、广场、标准化洗车场、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以任市镇为副中心,辐射带动小城镇建设,全县城镇化率达34.7%。强力推进新村建设“2+23”工程,建成房屋470户,完成风貌打造444户,呈现出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一村一景的村落特色。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骨干、城乡道路为纽带的梯次城乡发展格局。
(二)提升生态宜居指数。突出水乡文化,整治建筑立面,规范店招店牌,推进亮化绿化,打造特色风貌,城市内涵进一步丰富,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市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大力开展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成功创建省绿化模范县、市级园林城市。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市管理日趋规范,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城区交通秩序逐步改善,成功创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启动20公顷城市公园绿地工程建设,加快金马山公园、南城银杏公园和城普绿化隔离带等一批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确保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四、强化要素保障,奋力推进“两化”互动发展
(一)凝聚工作合力。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县级相关部门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出台了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双年”(大上项目年和环境创优年)竞赛、“三创”(全域创新、全民创业、全面创优)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两化互动工作的重大意义,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和推进声势。全县上下正用不等不靠、不胜不休的
第二篇:学习“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心得体会
学习“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心得体会
— 李 彬
经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以前我对“城乡统筹、两化互动”只是表面上很肤浅的认识。经过这次系统的学习,我才知道,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性,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城乡统筹、两化互动”的坚定信念,做为在基层干部,我个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思路不动摇
苍溪应紧紧围绕能产生利税的主导产业,要进一步把拉长产业链,提高每一个链条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切实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全面提升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使之成为解决苍溪城乡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具体应该做:
夯实园区建设。在现有工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切实转变和完善园区相关职能,提高园区一站式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园区内企业要素制约瓶颈,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采取“移栽大树”大手笔搞好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污染少、耗能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力需求旺盛的企业。
做大做强企业。为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倾斜相关扶持和奖励政策,让资金、土地、劳动力不再是制约企业有序扩张的“拦路虎”,对市场占有率高、技术更新快、利税增幅特别突出的企业加大税收减免和融资支持。
二、创新、加强对人和社会的管理 着力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全县要打造清正廉洁、高效实干的干部队伍,必须切实转变干部队伍工作作风,尤其是要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真正让我们的各级干部上下一心,团结拼搏,围绕苍溪城乡发展这一大局用一个声音做事,同时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脚踏实地的干好每一件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苍溪的发展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更离不开广大的干部群众支持,没有广大的干部群众的理解、支持、工作,苍溪的发展是无从谈起的,作为党委、政府应进一步理顺社会管理,畅通群众诉求,坚强有力的打击无理违法的“闹访”“缠访”,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事办实、办好,坚决杜绝“息事宁人”、“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全力打造一个依法、守法、和谐、安全、公平的发展环境。
三、城乡统筹、科学规划
苍溪县应该采取“拿来主义”和“广纳建言”的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科学、长远、易居、易商、生态、安全的思路规划产业和城市布局,做到产城一体,和谐发展。通过专家评议确定的规划方案,不得为哪一个领导、单位、企业的喜好、利益轻易更改变通。
四、实现城市与农村一体化。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城乡统筹、两化互动”发展战略,作出战略部署。目的都是为了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所谓统筹发展,就是要实现人的发展、城乡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农村而言就是要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一体化。
现在城乡之间,差别很大,联系我县工作,我们要立足我县实际,按照围绕大局、服务企业、延伸农村、方便群众的工作思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当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需要特别重视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对土地权益的保护是核心,恪守土地用途管制原则,不可随意借统筹之名,行侵害之实,更要为社会长远发展留下生存空间。同时,还要为市民化的农民留个退路,留一个逐步适应的缓冲地带,否则易形成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要关注当前业已形成的城市“新二元现象”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潜在风险。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城乡统筹、两化互动”有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理解,使我在思想觉悟上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提高。今后,在日常工作中,不去计较个人得失,真正做到无私奉献,坚持勤奋工作,为苍溪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共)
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
我市召开工作会议作出全面部署 黄新初葛红林作重要讲话 王东洲唐川平邓修明出席
本报讯(记者 张魁勇 黄颖 李影 王伶雅 华露艳 摄影 王熙维 张全能)昨日,我市召开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围绕落实全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上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安排下半年工作,全面部署我市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洲,市政协主席唐川平,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邓修明出席会议。
黄新初指出,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的一项事关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决策。我们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抓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落实。他强调,成都作为省会城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定要在全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热潮中走在最前列、干得最主动、抓得最务实。要紧密结合成都实际,深入领会省委精神,准确把握实施这一战略的重大要求。一要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作为成都发展的总方略。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发展的历史使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我们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指明了“主路径”和“主引擎”。我们要汲取国内外城市走传统工业化、片面城镇化老路的教训,通过在“新型”上提质量、在“互动”上下工夫、在“统筹”上做文章,走出一条高点起步的城市现代化之路。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依托新型工业化塑造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新型城镇化形成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最终将决定成都在国际生产体系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功能和地位。
二要科学把握“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内在关系。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实质是动力与载体、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有“产”方能立“城”;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承接载体,立“城”方能兴“产”。新型工业化主要是创造供给,重在扩大社会生产能力;新型城镇化主要是创造需求,重在扩大社会需求总量。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实质就是在发展过程中让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动态适应起来,让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有机对接起来,推动经济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运行。“两化”互动解决的是“产”与“城”的问题,统筹城乡解决的是“城”与“乡”的问题。“两化”互动与统筹城乡之间,依靠“城”这个纽带实现了“产”“城”“乡”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要按照“以产立城、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径,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龙头,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枢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基础,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三要把“五大兴市战略”作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工作抓手。省委鲜明提出,四川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发展条件不同,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准实施总体战略的结合点和突破口,把科学发展具体化。要让总体战略在成都发展实践中落地生根,关键就是要把我们正在推进的“五大兴市战略”作为工作抓手。我们抓“交通先行”战略,就是要为“两化”互动打牢基础设施、为城乡统筹消除地理阻隔;抓“产业倍增”战略,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抓先进制造业先导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奠定坚实的产业支撑;
抓“立城优城”战略,就是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转移承载能力和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口聚集和承接载体;抓“三圈一体”战略,就是要着力解决圈层之间产业结构不协调、城镇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进市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提供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市域空间格局;抓“全域开放”战略,就是要从全球范围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承接优势产业、引进高端人才、拓展外部市场,塑造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比较优势。只要我们坚决有力地贯彻省委部署,扎扎实实地抓好“五大兴市战略”,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之路。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先进制造业先导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谋划成都的长远发展,必须树立“产业立城”理念,以发展高端产业增强成都的核心竞争力。成都实施总体战略,首要任务是以“产业倍增”战略为抓手,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产业竞争优势塑造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和西部高端优势。要着力在“新型”上求突破,积极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要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坚持走高端型工业发展之路。抓新型工业化,首先要发展新型工业。要敏锐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前沿趋势,把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切入点。特别是要着眼未来、抢抓先机,有预见性地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培育和引进一批代表未来方向、市场前景广阔、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板块,加快推动我市产业结构重大升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选择“高精尖优”的制造业领域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工业增加值的率先倍增。
二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坚持走集聚型工业发展之路。集中集群集约,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握的重大趋势。在产业布局方式上,坚持“集中发展”。要把产业园区作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向工业点、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产业功能区集中,进一步提高工业空间布局的集中度。在产业组织方式上,坚持“集群发展”。按照“一区一主业”原则,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纽带、以集群为路径,支持关联产业、配套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成链集群发展。在产业发展方式上,坚持“集约发展”。要在坚持集中集群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园区挖潜工作,加快转变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三要切实强化科技驱动,坚持走创新型工业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根本优势,就在于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抓好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健全产学研合作、政企金协同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支持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驻蓉跨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要瞄准“产业倍增”的技术需求,围绕我市培育的重点产业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突出抓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抢占产业链的技术高端和技术链的产业高端。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插上科技的翅膀。四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走开放型工业发展之路。当前,成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我们正在经历全球规模空前的产业转移浪潮,这给我们充分参与世界生产分工合作提供了高位切入的历史机遇。要深入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承接国际国内重大产业转移,在抢抓机
遇做大经济规模的同时推动产业重大升级,走“以承接促转型”的发展之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招大引强”方针,以构建国际化产业体系为目标,瞄准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突出重点产业招商,加大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力度,争取在成都布局一批国际化、世界级的产业基地,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和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之地。要抓住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契机,支持有条件的成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资源渠道、扩大市场份额、集聚创新要素,提升成都经济的国际参与度。五要着力打破产业界限,坚持走融合型工业发展之路。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兴趋势,就是各类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联动式发展、融合式发展正在逐步成为主流。要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切实抓好信息技术在我市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快推进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着力打响“成都智造”品牌。要注重把握制造业服务化的新趋势,坚持用新兴商业模式改造传统制造业,积极推广“服务型制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展、向价值链高端提升。要大力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构建高度关联、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好天府新区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是省委对成都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当前,无论是城市的形态功能、还是量能体积,我市都与这一要求有很大差距。成都实施总体战略,就要以“立城优城”战略为抓手,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群。要着力在“新型”上求突破,积极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要把握“集群发展”趋势,科学布局市域城镇体系。集群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共同特征。抓新型工业化,需要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基本路径;抓新型城镇化,也需要把发展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就要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加强总体谋划和统筹规划,树立规划权威、促进多规衔接,确保全域规划、全程规划落到实处。要围绕“一轴双核六走廊”的城市架构,按照“以大带小、梯次衔接、功能互补、用地集约”的原则,推进大中小城市组合布局、集群发展,加快构建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的新型城镇体系。要进一步做大特大中心城市,按照“双核共兴”格局,全力推进天府新区建设,带动中心城区“北改”工程,充分发挥引领成渝城市群的极核功能。要加快培育大中城市,突出抓好卫星城建设,严格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加快县城建设,着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有效发挥对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的疏解作用。要放手发展小城市和城镇群,积极创新重点镇管理体制,全面深化一般场镇改造,引导重点镇向小城市、一般场镇向特色镇转型升级,为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村居民就近转移提供载体。二要推行“产城一体”模式,切实增强城市发展动力。“两化”互动,实质是产城互动。推进产城一体发展,关键是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特色功能区来统筹布局,同期规划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同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生活设施配套,同时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人口承载能力。要把市级战略功能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区作为我市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发展的战略支点,依靠产业为动力建设城市,依托城市为载体支撑产业,使市域城镇体系的主体骨架与市域重大生产力布局相匹配。要牢牢把握“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发展定位,推行产业复合、规模适度、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努力把天府新区打造成我市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发展的主平台,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
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中心城区抓产城一体发展,关键是要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发展的空间布局。
三要树立“四态合一”理念,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最根本的着力点是要建设宜人城市。要把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色化城市文态和优美化城市生态作为宜人城市建设的基本元素,充分满足多样化的人居需求。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关键是要塑造国际大都市的城市风貌和功能,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特色化的城市文态,关键是要鲜明体现成都文化的特色和本底,坚持城市建设“有机更新”,注重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塑造优美化的城市生态,关键是要把生态系统作为最优先的基础设施来打造,切实抓好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和滨水空间打造。当前,要把八十公里环城生态区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依山造景、傍河成湖、连通水系、拓展水面,抓紧打造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大都市湿地景观。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坚定不移地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统筹城乡,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首要任务,也是全省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已经形成了“三项核心制度改革”“三个集中”“四大基础工程”“六个一体化”等一系列重要经验和有效做法,有条件、也有责任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都实施总体战略,就要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坚定不移地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抓好城乡制度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城乡主体统筹,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局面。
黄新初强调,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事关成都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事关成都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史使命。推进这一总体战略,必须把握好几个着力点:一要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全域统筹的理念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全面深化系统改革和制度创新,科学谋划好全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二要坚持产业立城。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推动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优势塑造城市竞争优势。三要推进产城互动。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城镇化,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四要抓好城乡融合。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既要建设好国际化大都市,也要同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五要强化以人为本。各项决策都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维护好群众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城乡居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黄新初强调,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作为实施总体战略的责任主体,要认真组织好总体战略的实施工作,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加大保障力度,切实以总体战略统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同志作为本地方、本系统实施总体战略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部署、抓督促、抓检查,定期研究和主动解决总体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确保总体战略扎实有效地推进。全市广大干部作为实施总体战略的骨干力量,要增强大局意识、提升工作水平、强化执行能力,切实发挥好落实全市总体战略、推进成都改革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在谈到全市经济工作时,黄新初指出,当前,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稳增长”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准确研判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稳增长”的最新部署,扎实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确
保全市经济沿着“稳中快进”的轨道有序运行,努力为全省经济稳定增势、为全国经济稳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稳增长”要坚定信心,信心源于对上半年我市经济“领先发展”走势的基本判断。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积极向好的,上半年经济运行“领先发展”的势头相当强劲。这种逆势上行的经济走势,得益于年初我们对宏观经济困难形势的充分预估,得益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五大兴市战略”。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坚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过8000亿的目标不动摇,进一步坚持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部署不懈怠,努力担当起全国、全省经济大盘子里“求进”“快进”的积极因素。
二是“稳增长”要用好机遇,机遇来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预调微调”带来的积极变化。我们要紧密跟踪和主动对接国家“稳增长”的政策动向,坚持远近结合、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抓好列入国家规划的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切实用好中央促进消费、扩大出口、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机遇,争取在宏观经济政策较为宽松的情况下有更大作为。
三是“稳增长”要抓住关键,关键是要围绕“稳中快进”的经济工作基调促进工业回升、稳定投资增长。当前,支撑我市经济“稳中快进”的增长动力,从三次产业看是工业为先导,从三大需求看是投资占主体。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主攻方向仍然是坚决有力地促进工业回升、稳定投资增长。要通过突出抓工业、着力稳投资,全面带动三次产业、提振三大需求,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我市经济“稳中快进”的良好势头。
葛红林在总结全市上半年经济工作时说,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一是经济实现了稳中快进;二是对外开放领先西部;三是天府新区加速建设;四是城乡建设顺利推进;五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实施;六是城乡社会事业持续提升。
在分析了当前我市面临的外部经济形势,以及自身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后,就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葛红林强调:一要积极落实国家“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要毫不松懈地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毫不松懈地开拓新的消费需求,毫不松懈地扩大开放型经济规模。二要深入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要着力深化“三项核心制度改革”,高水平推进“三个集中”,深入实施“四大基础工程”,深入推进“六个一体化”。三要坚定不移推动实体经济跨越发展。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同时,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积极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要大力实施天府新区“一号工程”建设。要加快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五要加快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要毫不松懈地推进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建设,更快更好地实施城市更新改造,精细化地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六要切实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确保年底前基本完成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推动科技文化发展,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要扎实推进平安成都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七要着力提升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要扩大城乡充分就业,完善城乡社保体系,做好城乡住房保障,同时,不折不扣地做好今年15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用好全年300亿财政性民生资金。八要全力打造良好政务环境。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全面提高行政效能。
葛红林还就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强调三点意见:一要确保会议精神及时贯彻落实;二要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三要确保全市社会安定祥和。金牛区、双流县、新津县、市委统筹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建委、市交委、市投促委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市领导李昆学、朱志宏、孙平、赵小维、敬刚、刘超、黄建发、白刚、刘继承、叶学东、徐季桢、童若春、敖锡贵、杨伟、李小新、傅勇林、刘仆、王忠林、谢瑞武、苟正礼、何绍华、金嘉祥、黄平,市法院院长牛敏,市检察院检察长李建,成都警备区政委竹中强,市长助理陈争鸣、周鸿德、毛志雄、韩春林、门生、刘俊林,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谢志迪,市政协秘书长沈有春等出席会议。
第四篇:两化互动 三化联动经验
突出产业兴城 促进产城互动
近年来,南充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城、园城互动、共融发展步伐,带动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民生问题有效解决。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30亿元;城镇人口增加到225.5万人,城镇化率35.9%;地区生产总值827.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3亿元,“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14.6%、28.8%。
一、以规划为龙头,引领“两化”互动。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从西部大开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成渝经济区建设中找准发展定位,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认真开展第七次城市总规修编,科学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到城市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布局有机衔接。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以油气化工、机械汽配为主,以丝纺服装、轻工食品为主和以能源建材、电子信息为主的“三大组团”。城镇布局上,形成了拥江主城、产业新城、北部新城和9个功能片区的“三城九片”城市结构形态。交通布局上,形成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干线“十字”交错、千吨航运通江达海、4D机场通达南北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二、以项目为抓手,支撑“两化”互动。大力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城,突出比较优势,培育产业支撑,把油气化工作为南充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先后与中国石油、中国化学、台湾联成、巴斯夫、厦门厦化等大型化工企业达成投资意向,一批重大项目基本敲定;狠抓重点企业、拳头产品,做大做强丝纺服装、汽车汽配、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工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6%。大力实施重大城建项目,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主城区人口增加到90万,建成区面积拓展到81平方公里;通过实施阆中古城灾后重建、仪陇新县城风貌打造、营山县南北两河整治、南部县“桂博园”建设等项目,形成了一批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
三、以园区为依托,承载“两化”互动。把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和城市发展新组团,坚持土地、项目、政策向园区集中,城镇规划优先考虑园区布局,城市发展优先建设园区干道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产业集聚、园城共融。近三年全市产业园区建设累计投资80多亿元,南充化学工业园(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9个县(市、区)工业园区竞相发展,园区面积从不足20平方公里扩展到6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598户,园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55%。当前,我们正加快建设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的化学工业园,着力培育壮大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四、以招商为突破,助推“两化”互动。坚持把最优的资源配置给好企业、好项目,主动出击,招大引强。围绕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和构建产业链条招商引资,成功引进32户上市公司、6家大型央企和45户行业龙头企业。啤酒产销量世界前8的燕京啤酒、生猪屠宰产能世界前列的江苏雨润、电阻陶瓷基体占全球市场60%的三环电子、中国果汁行业第一品牌汇源果汁,以及康美药业、中盐银港、畅丰车桥等知名企业落户南充。围绕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招商引资,引进深圳万科、广州恒大、香港佳兆业等知名企业参与城镇建设发展,江东新区、北部新城、南门坝旧城改造等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城镇建设的档次和规模大大提升。
五、以创新为动力,激活“两化”互动。积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资金和土地等瓶颈制约,打造低成本高服务高回报的投资洼地。创新管理体制,市上在把更多经济事务管理权限下放给区县的同时,加大“两化”发展指标的考核力度,调动了区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投融资和土地使用机制,成立南充发展投资公司和交通、园区、城投等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BT、BOT等建设模式,带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呈几何级数增加。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高效配置土地资源,确保了重大工业项目和城建项目建设用地。创新政务服务机制,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项目审批现场办结率、按时办结率均达到100%。
六、以惠民为目的,促进“两化”互动。坚持在互动推进“两化”中维护群众利益,实施重大产业和城建项目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深入开展风险评估,搞好拆迁安置补偿,保障被拆迁群众就业安居,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决策失误、工作不当引发的不稳定事件。坚持在互动推进“两化”中改善群众生活环境,遵循“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完善城镇规划,加快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市民居住舒适度、生活方便度、出行畅通度显著提升。坚持在互动推进“两化”中增加群众收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全市速生林、水果、生猪、优质粮油、蚕桑等特色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商贸、金融、物流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第五篇: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材料
苏州统筹城乡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城乡改革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县域经济、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城乡规划统筹机制,这些经验对各地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苏州农村过去30多年的变化是中国发达地区农村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可以概括为“三大突破”,即上世纪80年代初全面实行家庭承包制、9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实施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入新世纪以后全面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苏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三次历史性的跨越”,即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上世纪90年代,开发区和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加速了农村城镇化步伐;进入新世纪,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时期,是苏州农业现代化推进力度最大的时期,是苏州农村变化最快的时期,是苏州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苏州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既注重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等,更注重构建长效机制,建立起城乡一体制度框架,加快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正在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城乡平等”的发展新格局。
苏州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农业深度开发,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苏州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始终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注重把发展现代农业与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二是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把鼓励农民创业作为富民的根本途径,推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昆山市实施的“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
三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农村“三大保障”全覆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苏州市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大保障体系,对各种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苏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个可喜的变化是正在推进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的逐步接轨。吴中区将失地失业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昆山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险,推动城乡一体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常熟市逐步将农村各类企业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个体工商户及雇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苏州正在加快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运行步伐。这些探索在全国都处在领先地位。
四是建立城乡改革协同推进机制,推进农村制度创新,赋予“苏南模式”新的内涵。苏州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三大合作”形成气候,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苏州注重培育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积极探索政策性保险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了“三农”,农村金融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
五是建立县域经济、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机制,实现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苏州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发展壮大县级城市,积极培育中心镇。实践证明,县级统筹已成为苏州城乡统筹的主要形式和主体力量。在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总额中,镇级财政占有半壁江山,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统筹功能也日益增大。
六是建立城乡规划统筹机制。纵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是一代人造房几代人住,而我们往往是一代人造几次房。这既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又有建设理念的问题,还有规划与建设相脱节的问题。苏州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使全市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新农村为基础的城乡新格局。
以上六点是我们对苏州经验的初步总结。苏州市的许多发展条件是全国很多地区无法比拟的,其他地区不能简单复制苏州市新农村建设中的做法,但苏州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理念和创造的好经验,对各地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城乡统筹”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是“三农”工作中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讲,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
成果。当前,对于制约“三农”发展的深层矛盾,反映最强烈、最一致的突出问题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包括财政、金融、投资、产业、就业、土地、户籍等方面政策在内的配套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发展规划、资源要素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希望苏州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方面充分发挥“带头、先导、示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