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的种类有哪些?
第7章学习的迁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的种类有哪些? 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迁移现象。例如,掌握英语的人学起法语来就比较容易;会骑自行车的人比不会骑的人学开摩托车要容易一些;会拉二胡的人,再学习弹三弦、拉小提琴,也比较容易。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学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干扰;习惯于右脚起跳的跳高技能对掌握用左脚起跳的撑杆跳高也有干扰作用。这些都是学习迁移现象。
1.从迁移的性质来分,可以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学习珠算有利于心算,掌握平面几何有助于掌握立体几何等,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
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如掌握了汉语语法,在初学英语语法时,总是出现用汉语语法去套英语语法,从而影响了英语语法的掌握,在立体几何中搬用平面几何的“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定理,则会对立体几何有关内容的学习产生干扰等。
2.从迁移的方向来分,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如学习了微生物后对先前学习的动物、植物的概念会产生影响等。
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如跳水的一些项目,弹跳、空翻、入水等基本动作是一样的,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中将这些基本动作熟练掌握,那么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可以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的组合,很快形成新的动作技能。
非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如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各种具体的数学或语文学习中。
4.根据迁移的层次,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也叫做水平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如通过加、减、乘法学习后获得的一些运算技能会促进除法运算学习等。
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例如,小学生学习掌握了水果这一上位概念,要学习芒果这一下位概念,如果告诉学生芒果是一种水果,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芒果这一概念。这种迁移就是纵向迁移。
5.根据迁移的范围不同来分,可以分为自迁移、近迁移与远迁移。
如果个体所学习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境中的任务操作,则属于自迁移。近迁移即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比较相近的情境中。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时,即产生了远迁移。
二、形式训练说关于学习迁移的基本观点。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学习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它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一个学科的直接效用并不重要,心理官能的锻炼才是最重要的,即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该学说还认为,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形式训练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于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心智”的各种官能是否可以分别训练使之提高,从而自动地迁移到一切活动中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不是训练“心智”的各种官能?该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早期的以及近现代的心理实验研究都对这一学说提出了挑战。
三、共同要素说关于学习迁移的基本观点。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开始借助实验来检验形式说的迁移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在1890年首先通过记忆实验来研究学习迁移问题。继詹姆士之后,桑代克和伍德沃斯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
桑代克在1901年所做的“形状知觉”实验是共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限的,只存在于含有共同要素的一些领域,同时,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共同要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对形式训练说影响下的只重形式训练而忽视实际生活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避免学校教育与实际生活脱离具有重要意义。但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只能机械解释具体的特殊迁移,难以揭示复杂的学习迁移的实质。
四、概括化理论关于学习迁移的基本观点。
贾德以实验研究了原则和概括性的迁移后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
贾德在1908年所做“水下击靶”的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理解概括的越好,在新情境中的学习迁移越好。贾德的概括化理论突破了桑代克相同要素的局限,第一个将相同要素的范围上升到更抽象的原理原则,同时把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共同原理原则的概括作为迁移的基本条件,从而扩大了迁移研究的范围,促进了学习迁移研究的发展。这一理论对教学实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对教学而言,重要的是在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
五、关系转换说关于学习迁移的基本观点。
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观点。他们主张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学生“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也就是说,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苛勒(K.Kholer)所做的“小鸡觅食”的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关系转换说认为对关系的顿悟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关键,认为学习的主体越能认清、了解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越普遍。
六、奥斯古德的迁移三维曲面模型。
奥斯古德在总结了大量迁移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迁移的三维模型,又称“迁移的逆向曲面”,以表明刺激或学习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反应的相似程度与迁移之间的关系。奥斯古德提出的迁移三维曲面模型,系统地考察了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和反应的相似性两个维度的组合与迁移效应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三维曲面图描述出来。由于他的实验数据来自机械的对偶学习,其理论对于了解机械的联想学习的实质是有益的,但不能说明高级学习特别是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七、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他们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布鲁纳认为,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迁移就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事例。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负迁移则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错误地用于新事例。
奥苏贝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关键因素。
认知结构变量的可利用性是指学习新知识时,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即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根据有意义学习理论,如果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可利用的知识经验,则有助于新知识的同化,有助于学习迁移。例如,学生掌握了水果这一概念,如果要学习芒果这一概念,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上位概念(水果)与新学习的下位概念(芒果)相互作用,最终被上位概念所同化。再如学生掌握了大量的金银铜铁锌等下位概念,然后去学习金属这个上位概念,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下位概念会促进对这个上位概念的掌握等。
认知结构变量的可辨别性是指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原有的观念与新的学习知识的区别程度,新旧知识之间是否能够清晰辨别。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分层次严密地组织好的,在学习新知识时,不仅能够迅速地找到起固定作用的知识,而且也容易辨别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新知识的同化,有助于学习迁移。
认知结构变量的稳定性是指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巩固程度。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越巩固,越有助于促进学习迁移。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
八、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ACT)发展而来。根据ACT理论,技能的学习分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命题网络,然后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重叠时,迁移就会发生。也就是说,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
安德森等设计了大量实验来验证他的迁移理论,但目前该理论的研究仍停留于计算机模拟阶段。尽管如此,它在实际教学中的含义还是十分明显。因两项任务共有的产生式数量决定迁移水平,因此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教学,以便为后继的学习做准备。此外,先前学习的内容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才易于迁移。
九、论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学习迁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既受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智力、年龄、认知结构、认知技能与策略、学习态度与心向、情绪与精神状态等主观条件的制约。归结起来学习迁移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凡是在先前的学习同后来的学习之间所包含的共同要素越多,迁移也就越容易产生。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中也是这样,学习内容方面的共同要素越多,需要运用的相同原理、产生式越多,则正迁移现象就较明显。
2.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原有的知识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反之,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就越小效果也就越差。
3.认知结构
任何将学习内容的最佳知识结构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最终优化为各种能力,是促进学习积极迁移的重要条件。一个具有良好认知结构的学生总能敏锐地把握各种学习材料之间的结合点,并能由此及彼地进行分类与组合,使习得的知识经验系统化,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积极迁移。相反,具有不良认知结构的学生,习得的知识经验往往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新旧知识容易混淆,容易导致消极迁移的发生。
4.认知技能与策略
迁移过程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因此认知技能和策略的掌握及其水平,就必然影响迁移的实现。有时学习对象有共同因素,或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也比较高,可是学习者对新的学习内容却仍然不能实现迁移,原因是学习者虽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但没有掌握解决迁移中问题的认知技能和策略。在教学中,有时新旧知识的性质完全不同,也没有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原理关系,但分析问题的认知方法有相同之处,这种情况也能实现有效的迁移,这里迁移的是认知技能和策略。
5.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后继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它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
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妨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利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显得呆板,而不利于适应环境,有碍于解题的速度和灵活性。
6.学习态度与方法
一个学生对某项学习活动的态度,对学习迁移的引发也非常重要。当对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态度时,便会形成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心境,这样他便有可能将已知的知识与技能积极主动地运用到新的学习中去,找出其间的联系,学习迁移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反之,学习态度消极,则不会积极主动地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寻找新知识的连接点,学习迁移就难以发生。
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学习迁移,掌握了灵活的学习方法就会有助于学习迁移。
7.智力与年龄
智力对学习迁移的质与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智力体现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智力较高的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共同要素或关系,易于总结学习内容的原理原则,能够形成比较完善的认知结构,能够比较顺利地将以前习得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灵活的运用到后继的学习中。
年龄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因素,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与机制不同。
8.教师的指导方法
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也有助于学习迁移的积极发生。教师在教学时有意地引导学生比较学习材料的异同,启发学生总结概括学习内容,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进行启发式、引导式教学,都会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迁移的发生。
十、论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科学精选教材
要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对教学的内容需要进行科学地选择。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精选教材要突出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必须把最基本教学的内容和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放在首位;要突出学习材料的共同要素,突出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应用价值。
2.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如果编排得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教学中就省时省力;如果编排不好,迁移的效果就小。依据学习迁移规律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编排教材要做到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学习评价的依据。有了科学合理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新的单元教学之前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迁移的作用,还要求合理处理教学程序。教学程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方面,即整体安排,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学习的先后程序要确定。二是微观方面,即每个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点、重点,结合本班学生的智力特点、知识程序,来把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把那些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主干内容突出出来,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能顺利地进行迁移。
5.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要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为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顺利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学习的迁移,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应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要尽量突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这样不但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也就是说前面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先前学习的发展。
6.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在教材的选择和组织上,应把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并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教材重点内容之间的逻辑。基本概念的掌握与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生具有独立地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能觉察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掌握新旧知识、新旧课题的共同特点,这就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学生的概括能力越强,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性联系,就越有利于迁移的产生。
7.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 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不同学习材料的异同。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细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积极迁移,防止消极迁移。
8.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
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变式,使学生学会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才能使他们懂得怎样从事物的千变万化的复杂现象中,去抓住本质,举一反三,使思维既深刻又灵活。
9.重视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教学
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为了促进学习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突出出来。
第二篇:学习与迁移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学习迁移的定义,举例说明迁移的类别;
2.理解各种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事实,分析这些迁移观点的教育意义; 3.运用迁移的基本条件,对教学情境中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提出若干建议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迁移的定义及类别
(2)教学情境中如何运用迁移理论促进学习
2.本章难点:
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迁移的定义
举例导入新课,引出迁移的概念。学习的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简言之,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既可以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可以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迁移的另一个定义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
二、迁移的种类
从结果上看:正迁移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负迁移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了另一种学习。
从产生的情景看:横向迁移是指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纵向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顺向迁移vs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从内容上看: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的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直接的、特殊的适应性。一般性迁移是通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有时在两个看起来不相同的学习内容中也有发生,或表现出态度的迁移。
三、迁移与学校教学目标
从教育目标的观点着眼,我们所期望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影响(正迁移)。学习的正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
四、学习迁移的研究方法
步骤:建立等组、教学处理、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结论类型:以做对数来表示以做错数来表示:
五、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 实践意义: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迁移而教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理论意义:了解学习规律;了解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学习迁移的传统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人物:沃尔夫(德)
观点: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等,它们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表现出迁移效应。训练和改造各种官能,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训练的项目越困难,官能得到的训练就越多。形式的训练要比具体内容的学习更重要。
评价: 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詹姆斯记忆实验的质疑:关于《森林女神》记忆的结果表明训练并不能促进迁移。
二、共同要素说
人物:桑代克、吴伟士
观点: 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桑代克所谓的“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评价: 对形式训练说影响下的只重形式训练而忽视实际生活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避免学校教育与实际生活脱离具有重要意义。但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只能机械解释具体的特殊迁移,难以揭示复杂的学习迁移的实质。
实验:判断图形面积
被试:大学生
程序:先估计多种图形的面积,测量其判断成绩;然后用90个平行四边形充分训练。最后的测验一是判断长方形的面积;二是判断与训练材料不相似图形的面积(在前测中出现过)。
结果:长方形面积判断成绩提高;其它图形判断成绩没有提高。结论:迁移产生的原因是练习课题与迁移课题之间具有共同的要素。练习任务与测验任务越接近,测验任务的成绩越好。
评价:揭示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原有教育的形式训练教学的改革有促进。但只注重学习情境客观方面对迁移的影响,忽略了学习主体特点对迁移的影响。
三、概括化理论
人物:贾德
观点: 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评价:强调了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突破了桑代克相同要素的局限,第一个将相同要素的范围上升到更抽象的原理原则,同时把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共同原理原则的概括作为迁移的基本条件,扩大了迁移研究的范围,促进了学习迁移研究的发展。这一理论对教学实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对教学而言,重要的是在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
实验:水下打靶 被试:小学生
程序:等能力甲乙两组,射击水中靶子。甲组打靶前学习光学折射原理;乙组不学。
结果:射击水下30厘米靶子时成绩相同;而至于水下10厘米时则甲组好于乙组。结论:由于经过训练的儿童对不同深度的目标可以作出更适当的调整,将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
评价:对共同元素进行了扩充(增添了共同原理),给后来者以重要启示。概括的前提是学会原理和原则,这与材料和人的能力密切相关
四、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
人物:柯勒
观点:同意迁移主要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进行概括而引起的,并进一步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实验:纸下觅食
被试:小鸡、黑猩猩、幼儿
程序:两张纸,浅灰与深灰,后者其下有食物。被试学会深灰下觅食。用更深灰的纸代替浅灰。看被试到何种纸张去觅食。
结果:更灰 结论:被试的选择不是比较刺激的绝对性质,而是由两种刺激的相对关系所规定的。评价 :强调个体的作用,发现关系迁移才能发生。关系转换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五、三维迁移模式理论
人物:奥斯古德
观点:对于学习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反应相似程度的关系而言,正负迁移的数量是刺激条件和所需反应两者相似性之间变化的函数。
评价:对于了解机械的联想学习的实质是有益的,但不能说明高级学习特别是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实验:配对材料学习
材料:①词汇如“书—汽车”;②无意义音节如“bsd—avx”;③结合如“ksu—悲哀”
程序:刺激材料呈现,写出反应项目。
种类:①A-B→A-C;②A-B→C-B 结果:三维曲面模型(p.273)
评价:全面、精确地研究了共同要素的相似程度与不同组合对迁移的影响。说明较为简单的迁移现象有说服力,但说明高级学习中的迁移现象则较困难。
六、学习定势说
学习定势说认为,学习情境的重复刺激使得学习者学会在解决问题时如何改进方法,并做好进一步学习的准备,即形成定势。这种定势有助于类似的其它课题的学习。
学习定势,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能干扰需要灵活性的课题的学习。
学习迁移理论的进展
一、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人物:奥苏贝尔
观点: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在顺向迁移中,迁移是通过认知结构这一中介变量起作用的,认知结构是通过累积获得的、按一定层次组织的、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
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①可利用性: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供利用
②可辨别性:学习任务与原有观念的可以辨别的程度
③稳定性: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促进认知迁移的方法:先行组织者
评价:“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二、迁移的产生式理论
人物:安德森
观点:迁移的产生是由于先前学习和源问题解决中个体所产生的产生式规则与目标问题解决所需要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如果两个情景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两个情景有产生式的交叉、重叠,就产生迁移,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此外,知识编辑对产生式的获得与迁移有直接影响。
迁移的种类:①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迁移
②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迁移 ③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迁移 ④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迁移
评价:迁移研究的系统分化;对共同因素研究的拓展; 对迁移过程主体因素的深化; 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的争论仍然存在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客体因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
主体因素: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迁移心向;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1.学习对象间的共同因素
凡是先前的学习同后来的学习之间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能产生相互迁移的作用;而且它们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共同因素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学习迁移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和新课题的类化过程。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必然影响到迁移的效果 原有的知识经验概括水平越高,就越容易用过去理解事物本质的经验、知识去理解新事物的本质,并把它纳入到已有的经验系统中去,使迁移顺利进行。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果学生思维品质较好,善于分析问题,比较事物之
间的异同,就能根据课题的特点准确分类,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新课题纳入旧知识系统中去,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如果分析能力差,往往只能根据表面特点进行猜测,盲目尝试,或死套公式,影响迁移。
4.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把某些知识的运用,解题的方式固定化,在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正迁移;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则有消极的干扰作用,产生负迁移。举例:卢钦斯的量水实验 5.影响迁移的其他因素
情境: 初始学习的情境也会影响到迁移,人们有可能在一种情境中学习,但却不能迁移到其他情境。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问题的表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更高的抽象层面上表征问题,也可以提高迁移能力。研究证明,大量的迁移发生在表层结构大相径庭但具有共同的抽象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超越具体情境和例证在抽象层面表征经验。总之,学习的几个关键特征影响到人们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初始学习的数量和种类是决定专业知识发展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关键。将时间用于学会理解比仅用于简单记忆教材或讲授事实或程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需要监控自己的学习,主动评估其策略和目前的理解水平。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编排教学程序: 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选择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景;教材体系的合理安排;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水平;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
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
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与学校的积极态度
第三篇:学生迁移(本站推荐)
程邦芸口述 曾琦琦整理
我已是耄耋老人,祖籍安徽。祖父辈离开老家去江西经商。我父亲在江西吉安开一家南货店,勉强维持一家人生活。我有一个姐姐,三个哥哥一个弟弟。父母尽力培养我们姐弟读书。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去世了。这时,我姐姐已经出嫁,大哥二哥已能自食其力。家中母子四人的生活靠两个哥哥接济。我姐夫在武汉当军医,收入较为稳定,母亲带我们兄弟离开吉安投奔在武汉姐姐姐夫。后来,姐夫工作调动去了湖南,母亲又带我们回江西南昌,投靠我的叔叔伯伯。几经转辗延误,到15岁我才小学毕业。小学毕业后被保送进江西省立一中。江西省立一中是江西省历史最久最有声誉的中学,在江西有“名称永居第一位、成绩须达最高峰”的赞誉。南昌学生均以能考进此校为荣。我在省立一中初中毕业,刚进高中,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日本鬼子飞机轰炸南昌,学校没法上课,搬迁到奉新县。我跟着学校走了。这时我姐夫调到南昌,姐姐姐夫和我妈一起住在飞机场附近。日本飞机轰炸南昌飞机场,我妈与我姐逃难回了吉安。兵荒马乱的,妈妈放心不下我一个人在奉新,带信让我上大哥那里去。我大哥是在南京一家医院运送伤兵的汽车组工作。我投奔大哥,在医院干杂活。那时,贪污成风,有本事的人发国难财。大哥耿直,不会溜须拍马讨好上司,一个月挣几块大洋的国难薪,还要受气,1941年他辞职调离。我渴望读书,不想跟大哥走,便鼓足勇气给省立一中校长写了一封信,要求复学。校长很快答复,这样,我回到设在广昌县白水镇一个祠堂里的省立一中高中部读高中。
颠沛流离、担惊受怕的日子使我母亲病倒了,1943年母亲去世。弥留之际,哥哥姐姐都赶到母亲身边,母亲执意不让通知我回家,怕我来来回回跑路耽误读书、耽误考试。她说,邦芸已经24岁了,再耽误不起了。
1944年我高中毕业。强忍着丧母之痛,背负着母亲的希望,毕业会考我名列前茅。按规定,省立一中的前三名可以保送浙江大学。我是三名保送生之一。能够上浙江大学读书,我非常高兴,但又犯愁,浙大已流亡到贵州,路途遥远且时有断阻,怎么去呢?我写信向二哥求助。二哥在重庆(陪都)交通司搞后勤工作。他捎信给我,说江西有一批日军战俘在赣州集中,准备押送重庆,嘱我赶紧前往搭车。我揣着二哥的信赶到赣州。领队同意我搭车。但汽车驾驶室坐司机和押送人员,无法入坐;车厢里坐满日本俘虏。怎么搭乘呢?我一个人坐在没遮没盖、连个扶手都没有的汽车驾驶室顶上。
七、八辆老爷卡车呼哧呼哧喘着气,从赣州出发,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坑坑洼洼的公路、土路、山路上颠颠簸簸地前进。那正是夏天,我端坐在汽车顶上,风雨无惧,精神高度集中。因为,一个瞌睡或一个急刹车就可能摔下车,从车顶摔下来当然非死即伤。一路上险象环生,简直是玩命。这样搭车上学,大概可以上吉尼斯纪录吧?有车可搭,免了我吃饭住宿之忧,我满心喜欢,憧憬着大学生活,竟不知性命交关。从赣州到重庆,路上整整跑了十几天,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身冷汗!我想,一定是母亲在天之灵保佑我,没有出事。到了重庆,我再搭车去流亡西迁到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浙大新生来自浙、闽、赣、湘、鄂、桂、穗、黔诸省,都是考上浙大后,跋山涉水历尽艰险赶来的。浙大到遵义校舍不够,又在湄潭、永兴设分部。新生第一学年安排在永兴就读。江西省立一中就到了我一个,还有两位保送生因路途遥远、交通不畅无法前来就读。保送生可以选择专业,我选择了土木系。因为土木系属工学院,工学院的学生免缴学费。
永兴是个四面环山敌机难以轰炸的小盆地。浙大在黔北逐渐发展壮大,此时已有六个学院、25个学系、四个研究所、五个分部还有附中等等。遵义、湄潭、永兴的祠堂庙宇全部被利用,不是用做教室就是当学生宿舍。子弹库当办公室;江公祠做图书馆;禹王宫成了农化系;财神庙成了农经系;唐家祠堂是生物系。第一学年,我住在永兴一个破祠堂里。戏台及戏台两边的走廊全部睡学生,臭虫跳蚤多得要命。戏台下就是我们土木系的教室。升二年级后,我们再到遵义浙大总部读书。因为战争,我们大都与家里断了联系,得不到接济,等于流浪儿。学生伙食免费,八个人一桌,桌上一钵黄豆芽水类蔬菜。有伙食结余月中月底打一次牙祭,吃一点肉。同学如兄弟,难得打牙祭,大家你推我让不肯先下筷子。每个学生一个月可以领一斤桐油两根灯芯,用于晚上照明。为了点灯时间长一些,我们比《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还吝啬,两个人合用一根灯芯照明。到了晚上,大家一个个凑着莹火虫似的灯火看书,熏得鼻孔墨黑墨黑。冬天,黔北山区阴雨连绵,寒气逼人。大多数学生没有棉衣棉裤,有的连件象样外衣都没有,冷得发抖。我们学当地人的样,点火笼取暖。所谓火笼,是盛着木炭的瓦盆或陶罐,外面套着竹编,可以提在手里。除了上课,大家手中都提着火笼取暖。平心而论,我们的生活比当地老百姓还好些,比刚迁到黔北时更是好多了。听老师说,刚到黔北落脚时,相当一段时间,学生开饭只见饭桶不见菜,大家用盐水、干辣椒过饭。教授们也都饥寒交迫。苏步青等名教授住在湄潭时,课余时间都在房前屋后种菜种玉米,以求果腹。我们用的数理化教材大都是英文原版本,很珍贵。我们买不起,且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工学院的学生一年级念完了,将达夫物理、德明化学、微分工程等一一标价出卖,再买进二年级用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等等。教科书就这样卖出买进,一级一级往下传。计算尺、圆规之类学习用具也买得到。我进浙大从来没用过新课本。我们用毛连纸订成作业本,用染料泡成墨水。放假的时候,学校介绍我们“打工”。我和几位同学一起给当地一个部门搞测量,虽然报酬很低,毕竟能挣一点另花钱。浙大流亡到了穷乡僻壤,教学依然一丝不苟。每天课程排得满满的。土木系四年要学五十多门课。学校采取学分制,一个学期超过五分不及格降级,超过十分不及格退学。学校张榜公布学生的成绩和学号,不及格的用红笔,每学期都有降、退学生。上几届学生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次政治课考试时,有个学生带进一张纸。那位学生可能太紧张,可能„„说不清。监考老师发现这个学生夹带,当场判他作弊。学校马上作出开除决定。说实话,政治课是选修课,学生都不太重视,只要不缺课,都能考及格。浙大的考试制度是很“凶”的,并不因为政治课不是必修课而手下留情,触犯校纪马上开除,毫无通融的余地。那位学生没脸回家,且也回不了家,怎么办?同学们帮他在附近中学找了份教书的工作。后来,他再参加浙大的招生考试,被录取,重返浙大读书。听说有位女生英文课考分差一点点,她在老师那里哭了六个钟头也没有哭软老师的心。我在江西是学习尖子,到了浙大,就觉得自己的程度比不上浙江、江苏来的同学。有的老师用英语讲课,我听起来非常吃力。为了跟上进度,我只有焚膏继晷。在永兴时,除了几个江西籍同学外,其它同学我连他们的姓名都叫不上来。班上只有一个女同学,按脚时,相当一段时间,学生开饭只见饭桶不见菜,大家用盐水、干辣椒过饭。教授们也都饥寒交迫。苏步青等名教授住在湄潭时,课余时间都在房前屋后种菜种玉米,以求果腹。我们用的数理化教材大都是英文原版本,很珍贵。我们买不起,且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工学院的学生一年级念完了,将达夫物理、德明化学、微分工程等一一标价出卖,再买进二年级用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等等。教科书就这样卖出买进,一级一级
往下传。计算尺、圆规之类学习用具也买得到。我进浙大从来没用过新课本。我们用毛连纸订成作业本,用染料泡成墨水。放假的时候,学校介绍我们“打工”。我和几位同学一起给当地一个部门搞测量,虽然报酬很低,毕竟能挣一点另花钱。浙大流亡到了穷乡僻壤,教学依然一丝不苟。每天课程排得满满的。土木系四年要学五十多门课。学校采取学分制,一个学期超过五分不及格降级,超过十分不及格退学。学校张榜公布学生的成绩和学号,不及格的用红笔,每学期都有降、退学生。上几届学生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次政治课考试时,有个学生带进一张纸。那位学生可能太紧张,可能„„说不清。监考老师发现这个学生夹带,当场判他作弊。学校马上作出开除决定。说实话,政治课是选修课,学生都不太重视,只要不缺课,都能考及格。浙大的考试制度是很“凶”的,并不因为政治课不是必修课而手下留情,触犯校纪马上开除,毫无通融的余地。那位学生没脸回家,且也回不了家,怎么办?同学们帮他在附近中学找了份教书的工作。后来,他再参加浙大的招生考试,被录取,重返浙大读书。听说有位女生英文课考分差一点点,她在老师那里哭了六个钟头也没有哭软老师的心。我在江西是学习尖子,到了浙大,就觉得自己的程度比不上浙江、江苏来的同学。有的老师用英语讲课,我听起来非常吃力。为了跟上进度,我只有焚膏继晷。在永兴时,除了几个江西籍同学外,其它同学我连他们的姓名都叫不上来。班上只有一个女同学,按理说很引人注目,可我只认识她这张脸,她住在哪里,是何方人士,一概不知。可以说,我们这些学生大多心无旁骛,专心读书。晚上大家看书做作业到深夜,清早起来,祠堂里一片英文诵读声。当然,我们并非死读书。浙大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到了黔北,实验室、实验工场、农场一一设立,各学科研究工作依然继续。负责“中英科学合作馆”工作的英国皇家科学院的代表李约瑟先生曾到遵义、湄潭参观。他对土祠堂破庙里出那么多教学科研成果十分惊奇,称赞浙江大学是东方的剑桥,研究风气可与英国剑桥大学媲美。竺可桢校长不仅重视教学科研,还极重视体育锻炼。他提倡全体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规定体育不及格不得毕业。下了课,单杠、双杠、吊环、排球、篮球、游泳都有人练。我们的体育主任舒鸿,参加过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1936年),担任了最高水平的篮球冠亚军决赛裁判。他的工作为中国人赢得荣誉,要知道,那时中国被人家看不起,被称作“东亚病夫”。可以说,舒鸿老师为中国争得了一块无形的金牌。有这样的老师,浙大篮球队特别棒,名气很大,在西南一次公开赛中所向披靡,最后打败高大强壮的宪兵第九团代表队夺得冠军。我进校的前一年,美国轰炸机大队的飞行员非要与浙大篮球队赛一场不可。浙大篮球队能攻善守,快速穿插打败了来自篮球王国、身手不凡的美国飞行员。大家开心得很。我们工学院的篮球队很利害,打遍浙大无敌手。我在江西省立一中是篮球队长,进了工学院篮球队如鱼得水,体育锻炼使我身体结实,精力充沛,学习成绩不断进步。
1944年年底,日寇窜犯黔南,一时间空气紧张。浙大师生积极参与劳军。我们排列在公路两旁唱歌喊口号,递水送毛巾,送一队队抗日官兵上前线,气氛悲壮。我热血沸腾,恨不得跟军队一起上战场打仗。此时的日寇已是秋后的蚂蚱,作垂死挣扎而已。到了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了!抗战胜利了!
1946年6月浙大复员回浙江。我激动的心情如杜甫的诗句:“漫卷诗书喜欲狂”!浙大师生从遵义出发,一路上坐汽车,坐船,坐火车,“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直奔杭州,回到阔别八年之久的杭州浙大老校园。
1948年,我大学毕业了。虽然学校不分配工作,但浙大名气很大,我们毕业之前,校园里贴满用人广告。四面八方都到浙大来要人,台湾省一个城建局就到土木系要七个人毕业生。当时正在内战,经济萧条,然而,浙大的毕业生没有找不到工作的。那时,我姐
姐姐夫已调到杭州,生活上给我很大帮助,加上杭州这个城市风景秀丽,颇有温文尔雅的气质,我便选择留在杭州,进了浙江省的交通部门工作,并在杭州成了家。
杭州解放了。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终于可以安居乐业。国家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1950年我的大女儿出生了。那时,国家百废待兴,我的工作出差是家常便饭。我妻子是知识女性,为了我工作不分心,也为了养育孩子,她辞去会计工作,在家操劳家务,同时,热心参与不拿一分钱工资的居民工作。
说到居民工作,不能不提我姐姐。我姐今年99岁了。解放后,她思想不断进步,积极参加社会工作,担任了小营巷居民区的卫生主任。她工作非常认真,小营巷的卫生工作搞得很好。1958年1月5日毛主席来小营巷检查卫生,同我姐姐亲切握手,大幅照片登在报纸上。我们全家都感到非常光荣。
尽管有此荣幸,文革中,我姐姐还是逃脱不了挨批判。我也在劫难逃。竟有这样的荒唐逻辑:篮球队是三青团领导的,你是篮球队队长,所以你是三青团骨干分子。更惨的是,海外关系的帽子压得我们全家人喘不过气来。我弟弟在1947年考上安徽大学化工系。那时,我二哥在南京某部当军需官,弟弟读书要靠他供养。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他把弟弟转到南京政治学院财经系就读。因为那个学校不收学费。后来,南京政治学院迁往台湾,学生跟着学校走,我弟弟,我二哥先后去了台湾。
我的大女儿聪慧懂事,读书成绩很好,小学毕业后考入重点中学。是六六届初中毕业生。毕业前,班主任来家访说,你女儿不能在我们学校读高中,因为她的二伯、叔叔在台湾,学习成绩再好也没有用。我明白,这所学校不要,其它学校也不会要的。我内心非常痛苦。
没多久学校停了课。全国“停课闹革命”,更使我目瞪口呆!青年人的时间是不能耽误的呀,浙大师生历经千难万险西迁,就是为了不停课,为抗日救亡培养人才,和平年代怎么能停课呢?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年轻时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品格磨练,会影响他的一生。我在浙江大学,无论在遵义,还是后来回到杭州,不仅学文化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都能受高等教育。可是,文化大革命砸烂了我的希望。
1969年,“老三届”学生一锅端,上山下乡了。
大女儿报名到农村插队落户。社会的歧视抹去了她的笑容。她沉默寡言,埋头劳动,连过年都不回家。她天天在田里劳动,比农村姑娘还泼辣能干,还肯吃苦。孩子的朴实诚恳深深感动了生产队的乡亲们。1971年公社有一个浙江大学半导体系工农兵学员的名额,乡亲们一致推荐她。大队、公社、县一级一级通过了。万万想不到招生人员说,我们不要家庭有海外关系的人。
我心目中神圣的、亲爱的母校,此时此刻,居然连最起码的“有教无类”都做不到,将一个好学上进的青年拒之门外,这实在是太不公平太残酷了。女儿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连二伯、叔叔怎么个模样都不知道,再说,我二哥当年是抗日军人,我弟弟是学生,他们背井离乡去台湾实属无奈。我与他们早就断了音信。女儿是多么要求进步,多么渴望读书啊!我无法想象那些以泪洗面日子女儿是怎样熬过来的!我忧心如焚!遵义读书的日日夜夜是那么可亲,又是那么遥远„„
有人问我,你家的孩子一个个都学习优秀,你有什么法宝?
如果说有什么法宝的话,那就是我吃过遵义的米,喝过湄江的水;受艰苦卓绝的浙大西迁精神薰陶。
浙大流亡西迁之路与红军长征的上半段相似。在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中,在疾病的折磨中,在极度的贫困中,师生背着扛着图书仪器行李铺盖西行五千余里,依然坚持上课,坚持科学研究。
一次,空袭警报响了。老百姓四散逃命。学生问,“还上课吗”?
章用老师镇静地说,“上”。“黑板挂在哪”?
“挂在我的胸前!”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慨!决不亚于战场上冲锋陷阵!
章用老师乃章士钊先生的儿子,1938年德国留学归来被浙大聘为教授。西迁中,未曾干过体力活、文弱的他挑着行李担与学生一起步行了四十多天,病死在西迁路上。
竺可桢校长的夫人,还有许多老师和学生或生病、或被炸,永远倒在了西迁的路上„„可歌可泣的故事不胜枚举。我深知,国家惨遭日寇蹂躏,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落后,军队装备极差,有的士兵连枪都没有。下雨天士兵们有的戴斗笠、有的撑雨伞、有的披蓑衣,西方国家笑中国军队象一群叫花子。抗战初期,很多士兵没见过坦克、装甲车,呐喊着冲上去倒在日寇的炮火中、车轮下。中国军队是用血肉之躯,用不屈的民族精神抵挡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强盗。浙大师生不畏艰险西迁,教书也罢读书也罢,为的是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为的是救亡救国。孩子啊,没有理由不珍惜时间、不好好读书!最近,我从报纸上看到,一位刚进校门的女生受不了军训的苦,硬要退学。还有一个学生,进了大学因六人同住一室且没有空调,无法适应而跳了楼„„多么让人痛惜啊,孩子!古人说得好:“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所以,“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别忘了,我们的大学曾在千山万水的路上,曾在敌人炮弹的轰炸声中,曾在破庙山洞里。多少老师和学生用鲜血和生命燃烧着教育、科学的火种。
第四篇:迁移申请报告
申请报告
无锡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由于我公司(*******有限公司)发展需要,现决定将住所由*************搬迁至***************,特申请办理公司迁移,拟迁入登记机关:无锡市新吴区行政管理中心。请予批准。
2016-06-08
********有限公司
第五篇:故事迁移
故事迁移
摘要:在品德课上,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视野,寓教于乐,开启学生心智。本文尝试从教学实践出发,着重探讨故事在一堂课的开头、过程、结尾等方面的呈现和运用。
小故事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往往喜欢听故事,在品德课堂中运用故事教学说理,形象生动,少了往日的严肃说教,课堂气氛活泼融洽,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机会,积极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亲切自然愉快的情境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因此,我们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各班级情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故事,把故事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得我们的品德课堂更生动,更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品德课堂教学的引入是很重要的,一个新颖的、精致的开头,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课堂的学习情境之中,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在众多的导入技能类型中,故事导入的运用在各年级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就比较常见和普遍,因为根据低年级小朋友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在课伊始,引入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整节课处于一种意味深长的情境体验之中,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我们和诚信在一起》导入时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故事讲到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猜想)“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从而进入诚实是金的学习。
这则课例中教师运用讲故事的导入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导出学习内容的作用,更加深了学生对教学重点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故事导入,既简单又实用。导入之时,结合故事,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启发,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
二、春风化雨润无声 ——用故事,加深学生理解
苏霍姆琳斯基讲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教育技巧的核心。”所以,我们的品德课堂应尽可能使学生少感到教师的意图,而又巧妙地渗透新的教育内容。而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课堂中有机穿插故事,它可以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从而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老师想让学生体会水资源的严重缺乏,要节约用水,但又由于学生阅历尚浅,生活体验不足,无法有较深刻的体会,于是老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影视故事《大地之爱母亲水窑——涛涛的梦想》:故事讲述了一个10岁的小女孩李涛涛每次都要赶十几里的山路到邻村小学上课。每个周一早晨涛涛上学前,妈妈都会舀出一瓢精心储存但又浑浊不堪的水,倒入以前赶集时捡回的矿泉水瓶。而就是这一瓶掺杂着泥沙的黄水,竟是孩子维持一周的生命之水,涛涛要分六天喝。从涛涛家到学校要爬过一座小山,每次爬山涛涛都会累地气喘吁吁。每当涛涛口渴难耐的时候,才会小心翼翼的从包里拿出那瓶浑水看一看,再放进包里继续赶路,仿佛看一看就能解渴似的;而等到实在口渴得不行,涛涛才会打开瓶盖,用小小的手指蘸一蘸瓶盖上残留的水滴,使劲往嘴唇上涂一涂,抿一抿,再满足地继续赶路。涛涛的梦想只是希望能够好好的喝一口水,不用为没有水喝而担心发愁,不用因和妈妈、奶奶到几十里外挑水而耽误学业。
课堂中,运用与同龄人用水故事真切的对比,巧妙地使学生理解教材的难点,调动学生的热情。涛涛的故事即便是我们成年人看了都会很难过,都会很难想像,更何况学生幼小的心灵呢?这种同龄人的千差万别的遭遇,让学生内心很受促动,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震撼,也带来了很多启发。水的确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它。
在品德课堂中,学生学习到的一些文字化的抽象的知识道理,很难被孩子完全吸收内化为一种生活经验,因此,可以通过故事,让孩子将所学的东西有所参照。有了具体的形象对照,孩子就能容易把知识道理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抛故事,启发学生思维
故事是神奇的,它是挖掘学生探究潜能的良好途径,刺激学生不断创新的有利手段。课堂中,当学生交流遇冷场时,我们教师不妨抛出一个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的故事,融入要解决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无穷的思维乐趣,更能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主动交流。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时,老师让学生交流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烦恼事,当此问题抛出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可能有所顾虑,难以启齿,这时老师便非常自然地抛出了一个小故事《周杰伦小时候的故事》:“老师了解到大家都很喜欢周杰伦。可是你们知道吗?周杰伦小时候也和你们一样,曾经对妈妈的一些做法很不理解:当时,妈妈叶惠美为了培养儿子,规定儿子每天必须练两个小时钢琴。为了督促儿子练琴,妈妈经常拿着一根指挥棒,站在儿子后面监督,如果发现小杰伦走神,或者弹错了音符,就毫不客气地„打‟儿子的手背。有一段时间,小杰伦一度心生反抗,不想再学琴了,于是频繁遭到妈妈的„惩罚‟……” 孩子们一听到老师讲起自己最崇拜的偶像的故事,孩子们就来劲了,一双双乌溜溜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听到大偶像小时候居然和自己一样顽皮,几个孩子不禁发出“嗤嗤”的笑声。在此情境中,孩子们也毫无顾虑地道出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一些烦恼事儿,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收获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不失时机抛出故事,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另辟蹊径的一种好方法。因为孩子天生爱听故事,而故事特别能激活他们的大脑皮层,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使他们在最佳的倾听状态下不知不觉地陶醉在故事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同时又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正是“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皆为绝妙词。”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加故事,充盈课本内容
纵观我们的品德教材,不难发现不少主题活动都是用一系列图片资料来呈现,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看图说文,必然会枯燥乏味,而且用不着半节课就会将内容上完。但我们也可看到很多主题活动往往蕴含深意,在学生理解其主题之后,我们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内容的小故事,充实文本内容,让学生触类旁通,从而强化印象、加深体会。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特意增设了“身残志坚故事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讲讲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接着老师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家乡名人陈伟强的感人故事》:这个失去双臂,用嘴写字的叔叔叫陈伟强,他是我们上虞沥东人。陈伟强叔叔今年36岁。他6岁时,遭落地变压器电击,双臂高位截肢。当时,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死,一条是无穷无尽的磨难和艰辛。当时,不要说是工作,就是吃饭、穿衣、起身等常人看来最简单的生活小事他都无法完成。记得陈伟强截肢出院的那一天,不小心摔倒在地,由于失去双臂,左滚右滚就是起不了身,他的妈妈一把抱起他,眼泪哗哗地流下来了。妈妈深情地叫道,伟强啊伟强,父亲给你取名伟强,是要你自强哪!从此,陈叔叔每次遇到困难,就想起母亲的这句话,增强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力量。凭着顽强的毅力,陈叔叔练就了用嘴、颌、肩和脚趾进行运笔、握刀、篆刻和绘画等技能,他曾两次到日本交流访问,书画作品8次获国际大奖,30多次获国内奖励。这位教师选择了身边感人的故事,把孩子们带入了情境,许多孩子被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为故事中的陈叔叔感动地流泪了,教师抓住了这一契机,让孩子们真情告白。此时,情理交融,寓情于理,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
另外,由于现行教材的相对稳定,往往不可能把最新的材料和故事编进去,而且教材中有些故事的教育性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不违背教材本意的原则下,补充、加入课外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使教材内容更具真实性、针对性和时代感。
“条条大道通罗马”,同一种“酒”也可以用不同的“瓶子”装。有些小故事与所学主题活动的题旨是不谋而合,属相同或类似的道理,因此可用来作辅助性的材料, 将故事资源的价值充分利用,课内课外里应外合,不但教学目标轻松达成,而且能使孩子们从故事中汲取了丰厚的精神力量。
五、踏花归去马蹄香——讲故事,指导学生行为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非常注重新课的引入,教学过程的优化,却往往忽视了结尾。儿童好动易变,有意注意时间短,一节课最后的几分钟是孩子们最疲劳、注意力最分散的时候,因此,课末也要讲究结尾的艺术。品德课堂的结尾我们可以讲述一些富有启发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活跃其思维,保持其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让人回味无穷。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时,最后又以一个意味深长的锁与钥匙的小故事结课: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彭‟地一声开了。铁杆奇怪的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一举的把它打开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即使强壮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爱,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心中,了解别人。这位教师用故事告诉孩子们与父母之间的书信故事就是一把能相互打开彼此心扉的钥匙,而爱则是润滑油。故事中蕴含着正确浅近的哲理,常常能成为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南。在结课时以富有哲理性的小故事导行,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或震撼,将道理真正转化为孩子们的道德认识,并引发道德之行。“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这样精美的结课才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讲到七分,还留下三分“韵”。
另外,在品德课中,笔者认为有时可以巧妙构思,合理安排,将整节课都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让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融入到有趣的故事情节里,使学生在非常快乐的情境中学习。如一位绍兴籍教师在执教《寻访大师的童年》一课时,就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以鲁迅为范例,以乌篷船为主轴,让孩子们摇着乌篷船跟老师一起走进大师鲁迅的童年。一摇摇到外婆桥,通过听和看的形式了解小鲁迅在外婆家发生的故事,并联系个人经验回忆自己在外婆家的快乐时光,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到童年小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调皮爱玩的,找到了相互的共同点,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二摇摇到百草园,通过采访的形式了解小鲁迅在百草园发生的有趣好玩的故事,去发现一个好奇、爱观察的小鲁迅,寻找到他身上的优点。三摇摇到三味书屋,通过看视频、听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从中感受到小鲁迅的勤奋好学。整堂课都是以故事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大师的故事,从而对大师特具的人格魅力产生倾慕。
《走访大师的童年》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遥不可及的,但是故事这一“法宝”却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如此生动有趣,使得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变得通俗易懂,易于学生的接受和学习。我们的孩子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享受着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课堂教学的距离。
当然,品德课不是故事会,故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主题活动特点和教学目的,适时适量的运用,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只有这样,故事才能在品德教学中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强品德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最终成为缤纷的品德教坛中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