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劳动力转移现状

时间:2019-05-14 05:2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县劳动力转移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县劳动力转移现状》。

第一篇:XX县劳动力转移现状

XX县劳动力转移现状、政策、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把农村劳动力培养成各类技术性人才,是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县已基本形成了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各类职业学校为载体、以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辐射的三级培训网络。培训采取长短班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齐头并进的模式,为农民工培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做法是:

1、以县职教中心为载体,广泛开展新增劳动力的学历培训,针对未能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初中毕业生数量大这一实际,学校在办好骨干专业的基础上,挖潜改造,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扩大培训面,年培训达到1500多人次。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技之长,而且为今后就业上岗打下坚实基础。

2、充分发挥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职能,对中青年农民实施技术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在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大力协助下,镇村成技校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推广,结合农闲季节特点,广泛开展种植、养殖、深加工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农业产业向高效、优质、集约化方向发展。年转移劳动力稳定在16万人左右,荣获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县八连冠,跻身全国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全县还建有17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农业示范园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政策

在国家政策的落实方面,主要采取与劳动部门联手,积极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共同搞好劳务输出工作。

三、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1、继续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工作,加大技能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多输出技能型人才,以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收入。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农技校设施设备及人员配备,加大技术支持,充分发挥乡镇及村农技校的直接培养作用,扩大培养面,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篇:劳动力转移

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摘要: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部分群体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就称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暂时离开农村,到县城或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现象,就是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鹿城镇通过积极实施“打工经济”战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向非农行业、城市、发达地区转移,打工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亮点。从小范围上看,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可以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总体经济发展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种资源再配置过程,它对整个楚雄州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楚雄州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鹿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近年来,随着鹿城镇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务工意识有所转变,鹿城镇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

1、就业方向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农村劳动力存在自身技术和知识的缺陷,主要工作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要求低,对学历要求低,但是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据调查,近年来鹿城镇进城务工人员所从事行业主要是:建筑施工业、电子电器业、制衣制鞋业、住宿餐饮业,这四个行业就占了鹿城镇全部农民工所在行业的一半以上。除了这些行业,还有些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务服务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

2、受过初中教育的中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外出务工的主体

据调查,近年鹿城镇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具有初中以上学历,且大部分都是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的中青年。2011年鹿城镇外出务工人员共75人,中其包括初中学历46人,大中专学历8人,高中学历3人。75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四十岁到四十五岁的中年人占37%,二十岁到三十岁的人占36%,二十岁以下的青年人占27%。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龄农村剩余劳动力负担沉重,既要赡养父辈,又要抚养孩子,面对家庭巨额消费开支,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寻找赚钱的路子。

第二,新时代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初高中毕业后,他们一般不愿意留在本地,都有到外面闯荡一番的念头。

第三,许多年轻人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都寄较高期望,农村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工资水平基本上不能满足青年人的需求。

3、08年后劳务输出数量在逐年增长

据调查,2007年鹿城镇劳务输出总数为56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不景气,很多村民心有余虑,不愿外出务工,所以劳务输出人员仅有28人,与上年相比人数缩减了一倍。2009年劳务输出人数为58人,2010年为65人,2011年为75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鹿城镇劳务输出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4、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比重止升反降

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增加,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男性农村劳动力新加入外出务工的潮流中,女性占外出务工人数的比重止升反降。2009年鹿城镇女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数的51,2010年的女性比重是60%,2010年上升0.9个百分点,2011年比重是40%,比2009年下降1.1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2个百分点。

5、内陆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工资收入相对较高,福利待遇较好,生活水平较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这些城市。据今年

资料统计,鹿城镇劳务输出地主要是浙江、广州、上海、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改善劳动力利用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乃至对扶贫整村推进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对流出地农村还是对流入地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从整个楚雄州劳务输出情况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不完善

从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看,全州2005年组织劳务输出33983人,仅占全州外出务工人数的17.82%,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者还是属于非组织外出务工。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信息获取来源主要还是“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领示范、以及自己外出闯世界等方式各显其能。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服务体系,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外出的比例较低。

2、外出务工环境趋紧

农村劳动力拥有城市工作岗位的空间有限,加之综合素质不高,择业竞争压力大,从业状况不佳,获取收入少,外出务工环境趋紧。2005年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寄回或带回的现金26817万元,人均1407元,比2003年减少122元,比2004年增加14元。

3、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镇化建设进程慢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2005年楚雄州城镇化率26.0%,比上年提高1.2百分点;全州农村劳动力资源除了本地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人数

比上年增加0.52个百分点外,还有向辖区外转移的劳动力人数占农业人口的8.62%。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城镇化发展速度;二是小城镇发展滞后。目前我州城镇化水平仍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经济和农业社会中摆脱出来,二、三产业和城镇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小,农村城镇化发展尤显滞后,造成农村第三产业不能随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而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从而延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4、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给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本来就不够宽敞的城市显得更加拥堵,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加大,交通负担加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管理成本大大加大。农村人口长期在外,村干部对计划生育管理鞭长莫及,流动人口超生现象严重,且“超生儿”随父母四处游荡,不打疫苗,不接受教育,致使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文化素质等情况令人担忧。

以上反应的是整个楚雄州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其也包含了鹿城镇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三、搞好扶贫劳务输出的对策

根据目前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社会制度

加快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和公共设施权与福利服务权,农民无后顾之忧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探索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建立和完善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途径和渠道。

2、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与信息服务机制

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特别是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要注意发挥

镇政府及各种中介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为鹿城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和及时的信息支持,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村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减少因盲目流动而受到的损失。

3、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的协调联系,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创造条件

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对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应健全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做到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有站、村有点,形成上下衔接、内外沟通、灵敏高效的中介服务网络。以县、乡为单位,在劳务输入地建立岗位信息窗口,形成稳定的信息沟通渠道。二是要充分发挥定点帮扶单位联系面广、信息灵的作用,构筑起双方对接的平台。应把接纳转移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作为定点扶贫的一项机制,作为评价定点扶贫单位帮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促进劳动力的加速转移。

4、搞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机会,最终提高农民收入。要依托培训机构,对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在培训中要注重培训的组织管理要有系统性、培训的对象要有针对性、培训的内容要有实效性和特色性、培训的方式要有灵活性、培训的费用要有合理性、培训服务要有延续性。通过技能培训,要积极推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朝省内外条件较好的企业就业,同时可结合农民生产特点,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手工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多管齐下,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四、小结

农村剩余劳动劳务输出收入是贫困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民能否增收。政府要积极关注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努力搞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针对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促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实现农民增收,帮助农村致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篇: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过剩:

1鼓励和鼓舞农村人口外出,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避免劳动闲置和浪费的状况。

2.发展就地城市化,一方面,就地城市化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有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农村的闲置劳动力又可以得到从分利用,增加家庭的收入。3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组织技能培训,重点进行技能点的培训,使农民获得多技能,以便于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就业的机会.4.鼓励农产品制造加工业在当地落地,农产品的升值使得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有利于第三产业在农村兴起和发展。更加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和就业。

5.建议在市场上难以生存的产业投入到农业当中,如房地产目前低迷,很难再发展起来,建议这一产业转向农业,一方面,往往他们拥有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他们懂的管理等 劳动力不足:

1.鼓励农二代,农三代回家从新尽行农业的生产,但是存在问题,农二代对农村的感情不是很深,不懂种地,不懂生产使得他们回到家乡很难从事农业生产,政府在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返乡者进行基本的培训。

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有利于技术的共享,有利于降低风险,有利于节约人力,有利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上完善。

3.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社会制度,有利于吸引农二代返乡。从而逐渐避免农村土地荒废,无人种地的状况。

第四篇:轮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轮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建议

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收是农民增收最快捷、最有效的形式之一。2006年,轮台农民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关心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劳动力资源配置逐步趋向合理。

一、轮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1、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

据统计,2006年轮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6039人,同比上年增加2362人,增长64%,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20%。目前轮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本县乡内为主,分乡镇看,轮台镇、群巴克镇、阳霞镇、哈尔巴克乡、铁热克巴扎乡、策达雅乡规模较大,实现乡镇转移收入均在200万元以上。

2、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效益

据调查显示,2006年轮台农民实现人均外出劳务收入316.5元,占人均总收入的7%;人均外出劳务增收117.08元,占人均增收总额的29%,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是实现2006农民收入增长的另一重要途径。

3、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业分布

据调查显示,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为来自一产的收入,为人均收入147.21元,占劳务收入的46.5%。其次

为来自三产的收入,为人均收入95.2元,占劳务收入的30.1%。最后为来自二产的收入,为人均收入74.08元,占劳务收入的23.4%。

二、劳务输出的特点

1、劳务收效增长速度快。

2003年轮台县农民劳务收入仅为80.71元,2004年为92.52元,2005年达199.42元,2006年达316.5元。2006年农民劳务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近3倍。

2、以统一组织为主,自发输出比例小。

2006年轮台县成立了由县、乡主要领导负责的各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了以二、三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组织力度。而自发输出多为采摘棉花、水果等农业服务。

3、青壮年人、妇女是主力军。

据调查,青壮年人占劳务输出队伍中二、三产业的90%以上,多为从事运输、餐饮、建筑、工矿及其他杂工,妇女主要为为一产服务,从事采摘棉花、水果等。

三、我县劳务输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轮台县劳务输出情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

1、个别乡镇的主要领导重视还不够,在具体如何转移及增收方面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措施不能落到实处。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工作不够广泛和深入,没有形成强大的农民外出就业,就地转移的宣传舆论氛围,没有充分调动起农民劳务创收的意识和主动性。

3、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比较低,专业技能缺乏,以“劳工型”输出为主,待遇比较低。

四、对2007年劳务输出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性的认识。

从我县情况看,棉花、林果业、石油石化企业、建筑业、国道沿线餐饮业的蓬勃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人员,转移的空间很广阔,农村劳务创收潜力还很大。各乡(镇)场、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将工作方案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地源优势寻找突破口,确保增收目标实现。

2、加强信息管理,摸清队伍情况。

建立内容完整、信息真实的动态人员转移培训、就业信息卡,开展施工用工预测,积极与施工企业建立用工服务联络工作机制,定期交流岗位供求信息,使岗位开发工作始终做到超前,形成覆盖全县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

3、抓好培训,帮助农民工加快实现由体能型向技能型、智能型的转变。

充分利用冬闲时间,变 “冬闲为冬忙”,本着市场“ 干什么, 学什么;缺什么, 教什么”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地

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掌握就业技能的水平和比例,帮助农民工加快实现由体能型向技能型、智能型的转变,在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劳务输出的效益,确保劳务输出人数和收入实现双赢,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经济增长的目标。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特征有利形势

特征(现状应包含在上一组的“基本进程中”)(一)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

(二)向建制镇和各级城市转移的热度开始降温。

(三)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从转移的行业看,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到异地务农的比重有所上升。

(四)东部地区仍是转移热点。

(五)在省内转移就业的比重上升较多,乡内转移人数大增。转向外省的劳动力又以就近转移为主,如流入北京的以河北、河南为多,流入上海的又以苏北为最多。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方式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

(七)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兼业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从事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且不同。

有利形势

1.社会认识明显改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奠定了社会基础

随着我国城乡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社会各方面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2004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如北京将外来务工人员改为来京务工人员。

2.政策形势积极变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了政策引导

1990年4月提出:“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实行有效控制,严格管理。并建立临时务工许可证和就业登记制度。”1994年11月,劳动部对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实行“证卡”管理,以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2002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第一次提出了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十六字方针。2003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号),要求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认识,并提出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

3.管理加强,服务健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了宽松舒适的环境

2003年4月,国务院以375号令公布了《工伤保险条例》,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条例首次将农民工纳入保险范围。2003年6月,国务院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严重的问题,200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3]94号),提出自2004年起,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4.加强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增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竞争优势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等六部门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用于补贴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同时,农业部等部门启动了农村

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5.加强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权益保障,稳定了就业

近几年,各级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加大了安全生产监察工作力度,加强了对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而且也是事故多发的煤矿、建筑、烟花爆竹等行业的安全治理整顿,对农民工开展安全培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进行安全技术改造,建立了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改善了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条件。用工企业也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及职业病防治措施。从事矿山、建筑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作业的农民工上岗前必须依法接受培训。

6.各级政府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开发力度

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强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管理和服务,一些输入地政府还将农民工管理经费纳入当地财政支出,统筹农民工管理和当地城镇居民管理,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如改革户籍制度,减免行政事业的服务管理收费,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

下载XX县劳动力转移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县劳动力转移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是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前提和先决,如何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其充分就业,已成为摆在县委、政府面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共5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10-03 17:22:00 ] 作者:张勇 编辑:studa20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 录 一、提纲„„„„„„„„„„„„„„„„„„„„„„„2 二、内容提要、关键词:„„„„„„„„„„„„„„„„3-4 三、正文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柞水县经管站 作者: 汪燕春、张思琴 如何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其充分就业,已成为摆在县委、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定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其对策

    定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其对策 姚舂孝 (临洮县农业局经管站,甘肃定西730500) 摘要: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姓名:李伟忠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班级:工程力学091学号:200911012108日期:2010-8-22)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型问题调查报告 一、研究课题:河北省涞水县下庄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二、调查时间:2013年7月1日至8月20日 三、研究目的: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