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滁州市洪水灾害
滁州市洪水灾害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
张进 2012210477 滁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淮之间丘陵地带,城市建筑在地势低平的低洼的平坦地带。滁州市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长23天,夏季降水集中多大暴雨。城市建设分为新老城区,老城区城市排水管网较为落后,城市基础建设较差,夏季集中降水,容易造成排水不畅,形成洪涝区。地形
滁州市多为山地丘陵地形,而城区主要位于低地。滁城西高东低,山洪过城入河,滁城西面为琅琊山风景区,降雨发生后,山脊以东的洪水全部经过滁州城区流入清流河。
西部低山丘陵储蓄了滁州市区大量的用水,拥有众多水库,夏季降水,城市本身排水系统将要承受西部低山丘陵的排水和水库泄洪加之城市本身处于地势低平地区,加重了洪涝的危害。降水
根据查阅滁州水利局相关数据,得到滁州市2014年,2013年,2008年各个月份的降水量数据做出了相关统计图表和相关分析。
2014年滁州2014年“0724”暴雨洪水分析
7月24~25日,受2014年10号台风麦德姆纵穿我市影响,滁州市全境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降大暴雨至特大暴雨,降雨量29.0~252.5mm,全市平均降雨量101.5mm。降水集中且强度较大
清流河滁州站24日19时36分起涨水位7.67m,涨至25日17时出现洪峰水位11.89m,洪峰流量335m3/s,水位涨幅4.22m,最大1小时涨率0.46m。清流河水位上升,造成城 市洪水难以排除,加之城西水库,会峰水库等水库水位暴涨通过泄洪沟向下游排水,导致本身排水就不畅通的城市内部更是汪洋一片。
2013年滁州7月8日特大降水,造成水库水位,城市河流水位暴涨,这次强降水也造成了城市严重内涝,尤其对像是滁州市低地地区水位更是达到了3m以上
受8号台风“凤凰”减弱成热带低气压影响,2008年7月31日20时至8月2日早晨8时,滁州城区累计降雨量479mm,最大4小时降雨265mm,降雨强度之大,为滁州有水文记载以来之最。由于城区硬化面积大,降雨产生径流大,洪水汇集迅速。同时,市区西面的琅琊山山洪暴发,下泻入城。而城区排水不畅,形成大量积水,内涝成灾。
此次暴雨洪水使滁城50%以上地区被淹,城区主干道全部受淹,滁城对外交通的东大门清流路铁路立交桥水漫桥顶,水深达9m,紫薇南路最深处积水超过1m,城外的4个道口全被淹没,部分路面水深超过1.5m,交通严重受阻。低洼处的厂矿企业、居民区受淹,银花小区、老公安处、八里等地居民住宅,一度水至2楼。特别是经济开发区受涝非常严重,华利包装、嘉泰科技、正大饲料等35家企业厂区进水,经济损失高达1.29亿元,市直工矿企业累计损失超过1.5亿元。另有一些居民住户被淹,损失无法计算
滁州市降水集中多集中在7月,而且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对滁州排水管网造成了很大压力。
城市排水系统
滁州市区主要依靠四级排水防御系统,一是琅琊山周围水库,二是水库周围的泄洪沟渠,三是城市排水管网与清流河连接通道,四是滁州市区清流河、龙蟠河注入城外。
滁城西高东低,山洪过城入河,滁城西面为琅琊山风景区,降雨发生后,山脊以东的洪水全部经过滁州城区流入清流河。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开发建设以及城市周边地带居民建房,建筑物大量增加,原有的山洪天然入河通道被堵塞,又忽视了导流撇洪设施的建设,使得山洪不得不汇集起来穿街走巷,淹没民居工厂。
城市地下水系统标准低,排水慢。滁州市南部新城区地下汇水管道的管径为0.7~1.2m。北面老城区下水道的管径普遍较小,只有0.4~0.7m,个别地方下水道的管径只有0.2m。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旧城改造建设,新换了一批大管径的下水道,但仍有100km以上管径在0.5m以下的小管径下水道。这些小管径下水道使整个城市地下汇水系统不配套,不畅通,大管径下水道难以发挥作用,而且小管径下水道极易淤积阻塞。目前,滁城地下汇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只有抗御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所以一遇暴雨,便产生严重内涝。
排水明渠淤积,洪水出路受阻。滁州城区洪水的出路主要有两条:一是滁州内城河为城西水库溢洪通道。自西向东流经滁城北部城区过东关铁路桥入清流河。由于多年来沿河违章建筑物较多,且层层设障,过水能力由设计的300m3/s减至目前的不足100m3/s。一但城西水库溢洪,沿河必然受淹。另一条是滁城主要排洪通道城西干渠,设计过水流量15m3/s,流经南面大部分新老城区后,入清流河,近几年来许多渠段已用楼板封闭,有的渠段在封闭的渠道上又盖起了建筑物,使明渠变成暗沟。
渠道周围居民长期将垃圾向渠中倾倒,导致渠道淤积变窄,降低了渠道的过水能力,目前过水流量仅为7m3/s。所以,滁城发生强降雨时,城内积水不能及时排出,街道受淹难以避免。
沿河无堤防保护,清流河发水时滁城被淹,清流河来水面积1251.7km2,上游建有大中型水库5座及众多小型水库,每逢集中泄洪流入清流河,加上滁河及主要支流清流河易受长江洪水顶托。而滁城分布在清流河两岸,东南面的大部分城区地面高程15m以下,由于沿河无堤防保护,内城河与清流河之间无控制工程,洪水从内城河上溯,淹没沿河大片城区。
滁州防洪泄洪对策
在流域上游利用已兴建的沙河集、城西、练子山3座大中型水库,按设计的运行方案控制泄洪,削减洪峰,利用水库泄洪闸水库与水库、水库与区间洪峰错峰。
在清流河滁州段,按照“人水亲和、打造城市亲水平台”的建设理念,结合河道拓浚,采用局部开放方案,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沿清流河两岸适当修筑防洪堤(墙),拦挡河道洪水,防止洪水漫滩淹没城区。
城市左右两岸的山丘区洪水,经开挖的撇洪沟拦截集中后,沿城外排撇入清流河,但较大的独立支流仍然保持原有水系
2011年2月26日,滁州市发改委在市水利局防办会议室主持召开《滁州市城市防洪系统北撇洪沟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参加会议的有市水利局、建委、规划局、房产局、城投公司等。会议邀请了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滁州市水文局、滁州市建筑勘察设计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专家组。通过查勘了工程现场,听取报告编制单位市设计汇报,并经讨论后,专家组认为:北撇洪沟工程设计方案可行,设计资料完整,为阻止山洪入城,保护城区防洪安全,建设滁州市城市防洪北撇洪沟工程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是滁州市城市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撇洪沟南起琅琊大道,沿规划建设的西涧路西侧,至西涧小区向北拐,穿西涧小区后入南湖。其主要功能是排撇琅琊路以北至城西水库南大闸之间的西部山洪,将西部山洪通过北撇洪沟排入南湖,下内城河,降低洪水对琅琊路以北城区的威胁和灾害,计划投资约5000万元。
第二篇:浅谈我国洪水灾害
浅谈我国洪水灾害
摘要:洪灾就是由于降雨、融雪、冰凌、风暴潮等引起的洪流和积水造成的危害,包括洪水灾害和涝渍灾害,本文主要阐述洪水灾害。洪水的分布为南多北少,汛期为6-9月份。洪灾主要是由地形和气候因素引起的。防洪措施主要分为防洪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
关键词:洪灾
防洪 措施
成因
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各种自然灾害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特殊的国情,其中洪水灾害显得尤为突出。洪水灾害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针对我国的洪水灾害,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减小洪水灾害的破坏力,最大程度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洪涝灾害的定义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1)洪灾的定义:
洪灾就是由于降雨、融雪、冰凌、风暴潮等引起的洪流和积水造成的危害,包括洪水灾害和涝渍灾害,泛称水灾。(2)洪水灾害的分布情况
就全球范围来说,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暴雨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近海岸地区。此外,在一些国家的内陆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分布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这个地区又被南岭、大别山—秦岭、阴山分割为4个多发区。我国西部少雨,仅四川是雨涝多发区。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二、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质特性差异很大。如果沿着400毫米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线,将国土分作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区暴雨形成。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部河段造成灾害。
暴雨洪水是我国洪水灾害的最主要来源。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大陆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全年降雨量,除新疆北部和湖南南部以外,绝大部分地区50%以上集中在5月至9月。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地区和西北大部,西南、华南南部,台湾大部有70--90%,淮河到华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有50--70%集中在5至9月。在我国东部地区,有4个大暴雨多发区:(1)东南沿海到广西十万大山南侧,包括台湾和海南岛,24小时点雨量可达500毫米以上;(2)自辽东半岛,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巫山一线以东的海河、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4小时暴雨量可达400毫米以上;太行山东南麓、伏牛山东南坡曾有600--1000毫米或者更多一些的暴雨记录;(3)四川盆地,特别是川西北,24小时暴雨量常达300毫米以上;(4)内蒙古与陕西交界处也曾多次发生大暴雨。高强度、大范围、长时间的暴雨常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在东部地区,有7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地面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有占全国40%的人口、35%的耕地、6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洪水严重威胁。然而,这些地区为—厂发展农业,扩大耕地,修筑堤防,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从而洪水的排泄出路和蓄滞洪场所不断受到限制,自然蓄洪能力日趋减少和萎缩;加上山丘区土地的大量开垦利用,山林植被的破坏,以及居民点、城市、交通道路的形成等,都不断改变着地表状态,使洪水的产生和汇流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三、洪灾的危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是最常见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种。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部部门的破坏。
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近40次特大洪涝灾害,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在近几十年中,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死亡万人以上水灾每5—6年即出现一次,这种局面到现代尚无根本的改变。洪涝灾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一系列其它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现。
四、防洪措施 第一、防洪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指利用水利工程拦蓄调节洪量、削减洪峰或分洪、滞洪等,以改变洪水天然运动状况,达到控制洪水、减少损失的目的。常用的水利工程包括河道堤防、水库、涵闸、蓄滞分洪区、排水工程等。
1、修筑堤防,约束水流
河道是渲泄洪水的通道。提高河道泄洪能力是平原地区防洪的基本措施,修筑堤防是这一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堤防在防洪中的作用是:约束水流,提高河道泄洪排水能力;限制洪水泛滥,保护两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抗御风浪和海潮,防止风暴潮侵袭陆地。
2、兴建水库,调蓄洪水
水库一般是指利用山谷建造拦河坝,拦截径流,抬高水位,在坝上形成蓄水体,即人工湖泊。在平原地区,利用湖泊、洼地、河道,通过修筑围堤和控制闸等建筑物,形成平原水库,如我省的板桥水库。我省已建成的大中型水库达九百余座。许多河道受洪水的严重威胁,如不修建控制性水库是无法解决的。不少中小河流及其下游的城市,也必须有水库的调节控制,才能保证防洪安全。
3、建造水闸,控制洪水
水闸是一种低水头水工建筑物,它的作用既能挡水,又能泄水,按其防洪排涝作用可分为:
(1)分洪闸。它是分泄河道洪水的水闸。当河道上游出现的洪峰流量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为保护下游重要城镇及农田免遭洪灾,将部分洪水通过分洪闸泄入预定的湖泊洼地(蓄洪区或滞洪区),也可将洪水分泄入水位较低的邻近河流。
(2)挡潮闸。它是设于感潮河流的河口防止海潮倒灌的水闸。涨潮时,潮水位高于河水位,关闸挡潮;汛期退潮时,潮水位低于河水位,开闸排水。枯水期闸门关闭,既挡潮水,又兼蓄淡水。
(3)节制闸。它是调节上游水位,控制下泄流量的水闸。天然河道的节制闸也称为拦河闸。枯水期,关闭闸门抬高上游水位,以满足兴利要求;洪水期,开闸泄洪,使上游洪水位不超过防洪限制水位,同时控制下泄洪水流量,使其不超过下游河道的安全泄量。
(4)排水闸。它是排泄洪涝水的水闸,一般是指洪涝地区向江河排水的水闸。当外河水位高于堤内水位时,关闸挡水,防止河水倒灌;当堤外江河水位低于堤内洪涝水位,开闸排水,减免洪涝灾害损失。
4、利用蓄滞、分洪区,减轻河道行洪压力
大江大河中下游两岸常有湖泊洼地与江河相通,洪水期江河洪水漫溢,这些湖洼起了自然滞蓄洪水、降低河道水位、减轻洪水对下游威胁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沿岸湖洼调蓄稀遇洪水的作用,现在许多流域都有计划地用围堤将大部分沿岸湖洼与河道分开,建成为蓄滞、分洪区。在水位到达一定高度时采取自流分洪、水闸控制分洪或人为开口分洪等措施,以临时蓄、滞洪水,减轻河道的行洪压力。
5、建立排水系统,排除洪涝积水排涝工程有自排工程和机电排水工程两类。(1)自排工程。自排工程也就是自流排涝工程,它主要为河道及排水沟。可选择地势较低的江河、湖泊作为自排的容泄区。
(2)机电排水工程。洪涝积水无法向容泄区自排时,就需要在适当地点修建排水站,利用机电进行排水。沿江沿湖圩区,在遇到雨涝时,一般都采用自排与机电排相结合进行排涝。
机电排水工程。洪涝积水无法向容泄区自排时,就需要在适当地点修建排水站,利用机电进行排水。沿江沿湖圩区,在遇到雨涝时,一般都采用自排与机电排相结合进行排涝。
第二、防洪非工程措施
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基本内容,一般可概括为;①洪泛区管理。按洪水危险程度和排洪要求,将不宜开发区和允许开发区严格划分开;允许开发区也根据可能淹没的机率规定一定用途,并通过政府颁布法令或条例进行管理,防止侵占行洪区,达到经济合理地利用洪泛区。②对洪水易淹区内的建筑物及其内部财物设备的放置等方面都给予规定。例如规定建筑物基础的高程、结构,规定财物存放在安全地点,或在洪水到来前移至安全地点等。③洪水保险。通常指强制性的洪水保险,即对淹没机率不同的地区,对开发利用者强制收取不同保险费率,从经济上约束洪泛区的开发利用。④制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在洪水易淹区设立各类洪水标志,并事先建立救护组织和准备抢救器材,根据发布的洪水警报进行撤离。⑤超标准洪水紧急措施的部分措施。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把实测或利用雷达遥感收集到的水文、气象、降雨、洪水等数据,通过通讯系统传递到预报部门分析,有的直接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作出洪水预报,提供具有一定预见期的洪水信息,必要时发出警报,以便提前为抗洪抢险和居民撤离提供信息,以减少洪灾损失。它的效果取决于社会的配合程度,一般洪水预见期越长,精度越高,效果就越显著。
第三篇:洪水灾害综述
洪水灾害综述
洪水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据联合国1986~1995年自然灾害统计资料:洪水灾害发生次数占全部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32%,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数分别占全部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数的31%和55%,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远远大于美国和日本,我国洪水灾害发生之频繁,造成的灾害损失之严重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洪减灾对策和措施十分必要。
洪水泛指大水。一般认为,凡超过江河湖库等容水体的承纳能力,造成水量剧增或水位急涨的水文现象,统称为洪水。洪水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失与祸患,才称为“灾”。
洪水成灾是下面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存在致灾洪水即诱发洪灾的自然因素(致灾因子);(2)存在洪水危害的对象,即洪泛区有人居住或分布有社会财产,并因被洪水淹没而受到损害;(3)人在潜在的或现实的洪灾威胁面前,应作出相应的回避、适应或防御等对策反应。
洪水灾害的分类方法很多。这里按洪水灾害的形成机理和成灾环境特点,可将常见洪水灾害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溃决型、漫溢型、内涝型、蓄洪型、山地型、海岸型、城市型等。
一、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
1、自然地理因素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纬度横跨北纬22°~53°。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大,具有产生严重自然灾害的自然地理条件。西高东低的三阶梯地势使我国大多数河流向东或东南注入海洋。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全国约有60%的国土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东部地区的洪水灾害主要由暴雨、台风和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主要由融水和局部的暴雨形成。我国洪水灾害分布广、面积大、频次高、灾情重,是江河治理和防洪的主要地区。
2、气候水文因素
我国西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受东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雨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易旱易涝。汛期的迟早和持续时间与季风进退有关,始于东南、西南地区而后向北推进。汛期4个月集中全年雨量的60%~80%。
3、社会经济因素和人为因素
洪水灾害日益严重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人为因素从两方面影响气候乃至区域的水旱灾害,一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使全球变暖,从而改变大气环流、气候和水旱灾害;另一方面通过改变下垫面的属性,如对草原、森林的破坏等,来影响区域气候和洪水发生因素,进而产生水旱灾害,后者具体表现为:
(1)毁林开荒破坏大量森林植被,导致水土流失,降低了对水旱灾害的缓冲
作用,使洪涝灾害日趋严重。例如黄河流域,在西周时期森林覆盖率为53%,随着人口增长,毁林造田,至1949年森林覆盖率降为3%,导致水土严重流失。一方面暴雨之后雨水不能蓄于山上,而是形成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使洪峰流量大;另外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河床每年不断抬高,加大洪灾的威胁。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中国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2)盲目与水争地,使河道变窄,湖泊淤积,导致蓄洪、滞洪面积缩小,泄洪能力和湖泊调节洪水能力降低,也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例如洞庭湖,由于围湖和泥沙淤积,其容量由1949年的293亿m3降为1983年的174亿m3(其中淤沙40亿m3),使洞庭洞调节荆江能力大为降低,洪水季节荆江洪水水位明显抬高,长江下游河道及太湖地区由于盲目围垦,已减少蓄洪面积520km2,致使1991年大水到来之时不得不炸堤泄洪。
除了冰雪融解、冰坝溃决、山崩阻塞湖溃决和地震溃坝等形成的洪水之外,绝大部分洪水都来自暴雨。因此水文学家首先把注意力转向暴雨的成因。从暴雨的成因来看,产生暴雨的天气尺度系统主要有热带风暴、冷锋、暖锋、静止锋、切变低涡、西风槽、热带东**扰动以及中尺度热带云团等。但对于特大暴雨来说,往往是几种不同尺度、不同来源(中纬度和低纬度)的运动系统相互作用、上下叠加的结果。所以,从暴雨洪水的长期和超长期预报来说,仅仅认识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是不够的,并且它也不是暴雨洪水的初始成因,而只是洪水成因链上的一个中间环节而已。因此,问题的深入促使科学家们从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去追根寻源,即从太阳活动、行星运行、宇宙系统和下垫面等因素去探索洪水的成因。近年来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项:
太阳黑子活动,太阳质子耀斑,日食,近日点交食年,地球自转速度,九星会聚,天文周期,超新星,火山爆发。
二、防灾措施
1、工程措施减灾
河道堤防、水库、分洪工程、蓄滞洪区和河道整治工程。
1)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指在山地区采用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地表径流对地面土壤形成的冲刷,同时水土保持措施的采取,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从根本上消除了洪涝灾害。
2)分洪工程:我国平原性河流主要是靠堤防来防洪,但大部分河流防洪标准偏低,当有超过标准的洪水到来时就会对河流两岸造成重大损失,针对我国这一实际情况,采取了分(蓄滞)洪措施,把灾害降到最低点。分洪工程建设时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分洪与垦殖有序。利用河道两岸的湖泊洼地作为分洪区,分洪区应接近被保护区,分洪区的规划应该经济合理少用耕地,分洪区规划应该与分洪区建筑物一起考虑。
3)堤防工程:堤防工程可以平顺洪水减少洪水对下游的灾害,保护两岸居
民,堤防建设时应通过泄洪量计算合理的堤防间距。
4)河道整治:河道整治是当河流内冲淤影响正常的航运、灌溉、分洪时而采取的相应措施。河道整治以综合治理为目的,因势利导,重点整治。河道整治前首先全面地、客观地、正确地分析河道性状参数。河道整治要有全面意识,对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近远期各方面统筹考虑。
5)险情抢护:常见险情有渗水、管涌、漏洞、脱坡、裂缝、跌窝、坍塌、风浪、漫溢等。临水截渗,背水坡反滤沟导渗或贴坡反滤层导渗是处理渗水的方法。当上游发生特大洪水,河道堤防设计标准偏低时,容易产生洪水漫顶,这时应坚持水涨堤高的原则,如加设子堤等。
工程实例:
国内:黄河堤防、荆江大堤、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峡大坝、荆江分洪工程 国外:密西西比河防洪工程、胡佛大坝、阿斯旺高坝、荷兰海堤
2、非工程减灾措施
1)洪水灾害检测与预警
洪水警报主要在可能受淹的地区发出,以使居民能及时按计划、有组织的迁安。全国建有水文站3450个、水位站1263个、雨量站16273个、地下水观测井13648处,形成了水文灾害监测网;卫星遥感技术
3)洪水灾害救济与社会捐助
4)洪水灾害保险与基金
洪水保险是指投保人向承保人(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一旦投保人在保险期内因洪水灾害蒙受损失,承保人按既定契约予以经济赔偿。
洪水保险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法定保险,又称强制保险,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令而实施的保险;二是自愿保险,即由保险双方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订立保险合同而成立的保险。或者分为四类:即通用型洪水保险、定向型洪水保险、集资型洪水保险和强制型全国洪水保险,显然,在这种分类方法中,前三类具有自愿性质,而第四类则具有法定意义。
我国现阶段洪水保险机制主要有单保、代办和共保三种模式。
防洪基金是指各级政府专拨的防洪经费和向防洪受益区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工商企业、集体与个人征收的有特定机构或组织管理的专用资金。它主要用于防洪工程的运行管理、维修加固,救灾善后,以及新建防洪工程或实施新的防洪措施等方面。防洪基金的设立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用于发展防洪事业。
5)减灾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
6)减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01年)》
7)减灾教育
宣传教育要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施教。其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1)把自然灾害常识和防洪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让青少年懂得防洪防灾的基本知识。
(2)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书籍、公益广告宣传、网络信息等媒体,向全社会宣传与普及防洪减灾知识。
(3)确立防洪日(周、月),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活动,如防洪知识讲座、竞赛,抗洪英模报告,抗洪抢险演习,防汛抢险技术培训与经验交流等。
(4)编写《防洪手册》、《防洪法律法规解读》,《防汛抢险知识》等读物,以及宣传画、宣传单等,在社会上广泛散发与张帖。
8)洪水灾害风险评价
洪灾风险是洪水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的综合,在ARC/INFOspatialanalyst模块的支持下,将洪水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叠加,得到全国洪灾风险区划分级图,将其与中国的行政区划图相匹配,可以得到各风险级别大致分布的省份。
狭义的风险评价:主要针对致灾因子进行风险评价,从对危险的识辨到对危险性的认识,进而开展风险评价,它通常是对风险区遭受不同强度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
广义的风险评价:对灾害系统进行风险评价,包括致灾因子风险分析、承灾体脆弱性与恢复力评价、孕灾环境稳定性评估等方面。其中,脆弱性和恢复力概念是近年来国际灾害学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
三、防洪规划
防洪规划是指为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涝灾害而制定的总体部署,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所进行的各类水规划中的一项专业规划,它属于一种战略性规划。
防洪规划的种类:包括流域防洪规划,其他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规划及区域防洪规划。
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江河洪水特点,制定防洪减灾规划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导思想,具体体现在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人与洪水的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造自然与适应自然的关系。
人与洪水要协调共处、长期共存。防洪建设应力争把水灾损失降至最低。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在控制洪水时不可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人类必须适应洪水,在控制洪水时要注意条件与可能,必要时应主动让地于水,为洪水提供足够的蓄泄空间,这样才能保全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防洪规划要着眼于整体,从全局出发,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等均要统筹兼顾,必要时牺牲局部,保全大局和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区际之间要团结治水,互谅互让。防止把洪水矛盾从一个地区转移给另一个地区,或将洪灾演化为局部涝灾。
3.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所谓重点,一般指重要城市、重要工矿企业、交通干线、大面积农业区,以及洪水可能造成毁灭性灾害的地区等。例如,城市与乡村相比较说来,城市是重点,乡村为一般,故乡村应让位于城市。原则上讲,一般应让位于重点,特别是在特大洪水时,首先要保重点。但也应充分注意到现实情况,如有些分蓄洪区,现已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安全设施有限,—旦分洪,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而城市高楼林立,结构牢固,避水条件优越,受淹时经济损失虽大,但人身安全一般有保障。因此,人命关天,有时宁可经济损,不可人员亡。
4.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防洪工程建设投资大、时间长。防洪规划要根据洪水特性与历史洪灾情况,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与社会各方面对防洪的要求;再据财力、物力与技术的现实可能性,拟定合理的防洪标准和可行的建设方案。防洪建设要尽可能地为全社会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同时社会各方面也要充分理解防治洪水的客观条件和实际可能。
5.近期与远景的关系
对于大江大河,在财力和技术受限情况下,可分别轻重缓急,分阶段选定近期与远景的防洪标准,有计划地实施相应的防洪建设项目,并通过对其投入与产出、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分析,在兼顾远景发展的前提下,重点解决近期最迫切的问题。
6.正确处理蓄、滞、泄的关系
防治洪水要因地制宜、蓄泄兼筹。山丘区一般以蓄为主,因此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修建山谷水库,拦蓄洪水,削减洪峰;平原地区一般以泄为主,故需修筑堤防、整治河道,扩大河槽的泄洪能力,并辅以分蓄洪措施,合理安排洪水出路。对于某些易遭干旱地区的河流,对一定标准的洪水,可采取蓄洪补枯,以综合利用水资源。
7.设计洪水与超标准洪水的关系
防洪建设不可能根除洪水,任何防洪工程的防洪能力总是有限的。对于设计标准洪水,应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对于超标准洪水或可能最大洪水,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预谋临时应急对策。
8.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关系
工程防洪措施防洪效益巨大,但耗资很大,且需占用土地、淹没迁移;而非工程防洪措施则耗资相对较少,也能有效地减轻洪灾损失。因此,防洪减灾规划要研究两者的有机结合与合理配置,以达到防洪效益总体最优。
任务:1)确定研究范围
2)确定防护对象和防洪标准
3)统筹研究防治流域水害的对策
4)综合评价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的影响
5)研究重要措施的实施程序
四、需抓紧研究的问题
(1)防洪减灾社会化研究。(2)蓄滞洪区管理与运用研究。(3)洪水资源利用和城市蓄滞雨水措施研究。(4)跨水系或流域洪水调度研究。(5)适应洪水的农业和产业结构的研究。(6)洪水灾害评估系统研究。(7)防洪减灾投资与集资政策研究。(8)不同江河不同防洪工程的最佳防洪标准研究。(9)防汛抢险实用现代技术研究。
第四篇:滁州市洪水灾害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
滁州市洪水灾害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
洪灾是洪涝灾害的简称。分为“洪”和“涝”两种 :“洪”,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 “涝”,指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的积水成灾。我国有相应的洪涝灾害预防和预警机制,其中包括根据防汛特征水位,对应划分预警级别:通常由重到轻分为一、二、三、四共4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表示。
洪水成灾是下面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存在致灾洪水即诱发洪灾的自然因素(致灾因子);(2)存在洪水危害的对象,即洪泛区有人居住或分布有社会财产,并因被洪水淹没而受到损害;(3)人在潜在的或现实的洪灾威胁面前,应作出相应的回避、适应或防御等对策反应。
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苏皖交界地区,长江三角洲西缘,属“南京都市圈”核心层、长江三角洲合作核心区、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站,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依滁河而生,自古便为长江下游临江近海的“鱼米之乡”。
气候:滁州市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长23天。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
地形:滁州市跨江淮波状平原和沿江丘陵平原两个大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将全区划分为平原、丘陵两种类型
(1)平原:河谷平原:4平方公里内相对高差小于10米,由第四纪全新世冲积物组成,主要沿淮河、池河、滁河、白塔河及其支流两侧展布。②波状平原:4平方公里内相对高差10-20米,由第四纪更新世冲积物组成,主要展布于广大的河间地区。③浅丘状平原:4平方公里内相对高差20-30米,由第四纪更新世冲积物及残坡积物组成,主要分布于丘陵区的外围地带。
(2)丘陵:①低丘:相对高差30~50m,主要条带状分布于滁州市中部,北部和东部亦有局部块状分布,主要由中元古界浅变质岩及中新生代碎屑岩和喷出岩及太古界深变质岩组成。②中丘:相对高差50~100m,主要分布于凤阳山和滁州中部,呈孤丘和条带状谷地相间地形,主要由古生代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元古界浅变质岩组成。③高丘:相对高差100~200m,在滁州中部及北部凤阳山一带呈局部的条带状和块状分布,由古生代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元古界浅变质岩、新生界喷出岩组成。
下面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 7月10,滁河流域发生汛期以来第一次全流域性强降雨。据观测,9日8时至13日8时,滁河汊河集闸以上流域降雨112至201mm,滁州市城区降雨191.8mm,全椒县城降雨200.8mm。12日8时至13日8时,滁河流域一天降雨50至151mm,南谯区曹家坝站最大一小时降雨量达45mm,乌衣、曹家坝等15个站日雨量超过100mm。
清流河水位迅涨,滁河水位迅涨,各支流水位迅涨。清流河滁州水文站19小时,水位上涨4.79m。滁河襄河口水文站从8.38m起涨,洪峰水位13.07m,涨幅4.69m,超警戒水位2.07m。沙河集水库库内水位自11日20时36.70m起涨,14日10时水位涨至37.63m,超汛限水位0.63m,最大入库流量440m3/s。
受淮河上游强降雨影响,滁州市境内淮河干流水位迅速上涨,7月27日8时,临淮关水位17.91米,超设防水位0.91米,防汛压力不断加大。滁州市沿淮各地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积极应对淮河洪水。
一是高度重视,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各行政、技术责任人迅速进岗到位,履行职责。二是加强排查,强化职守。沿淮各地按照防汛预案的要求,迅速组织人员对淮河堤防、涵闸进行巡查,清除坡面杂草;对险工险段、穿堤涵闸、新建工程和险情易发段进行重点监视,做到重点部位重点巡查;对新发现的险情要求在妥善处置同时,及时报告。同时继续强化24小时防汛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工情、险情等第一手资料,保证信息通畅。三是备足物料,保障急需。及时对防汛物资进行再清查,按有关规定补充,社会号料落实到位,做到备料品种齐全、布点合理、数量充足,确保抢险需要,确保工程安全度汛。
7月12日,滁城城区道路严重积水,激流冲开窨井盖向外喷涌。
滁城城区道路严重积水,激流冲开 滁城凤凰东路一居民小区道路积水漫进
窨井盖向外喷涌 路边店铺,水深达五十厘米左右。
滁城城区道路积水,行车如同“冲锋舟”。
滁州市城区沿西南低山区有铜矿尾沙坝、凤凰洼、余家洼、黑洼、新庄和军民等六座小水库;沿北部丘陵区有双拥、大官塘、小官塘和双江等四座小水库。老城区和南部的滁州市经济开发区有城西水库灌溉干渠贯穿城区,东城区有河河集水库东干渠通过。城西水库下游老河道穿滁州老城,蜿延长3.55km,滁州古城原有上下水关,南、北护城河还保留至今。
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有时也被称为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其基于试图复制自然系统的设想,利用低成本、低环境影响力的方法,通过收集、贮存、以及在排放之前进行清洁等方式来排除脏水和地表流水。这个设想最早应用于英国的城市排水系统,但其发展并不局限于城市范围内。
通常,可持续排水系统旨在通过排水量最小化,减少一个地域的表面排水系统对另一地域的影响。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中的蓄滞洪区、池塘和湿地蓄滞洪区可以存储大面积径流。通常,传统排水系统或者逆流排水系统中的水进入蓄滞洪区。蓄滞洪区面积很大,可以滞留大量雨水。不同于蓄滞洪区,池塘可以更长时间的储存雨水。在最终进入下游河道之前,雨水通过细菌和阳光污染物被自然分解,也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吸引野生动物栖息。在大面积内用湿地来滞留雨水,更适合处理被污染了的雨水。而新建的池塘和湿地则优于处理农场和农场道路的轻度污染水。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中的渗透性路面
渗透性或多孔路面可以作为一种源头控制措施,应用于小型道路、人行道、停车场和庭院。雨水在地表蔓延,不论是流过碎石块还是砾石或多孔的渗透性材料,污染物都沉积下来。之后,大量的污染物就被自然分解。使用渗透性路面,可以防止雨水汇集在不透水路面上。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中的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源头控制的一个范例。通常,一个绿色屋顶最底层是绝缘层,包括一个防水薄膜以防止渗漏,一个根基屏障以防止根系穿透防水膜。其次是一个排水层,通常采用轻质沙石、粘土或塑料。为了吸收更多的水,可以增加排水层。由于屋顶绿化系统覆盖整个屋顶,为了便于维护,排水点必须是可以在屋顶控制的。在排水层顶部,一个土工布垫或者滤水垫可以渗透雨水同时过滤掉土壤颗粒。最后,最上层包括栽培基质、植物和风力毯。栽培基质是轻质的材料,有助于排水,同时为植物提供营养。风力毯可以在植物扎根前帮助固定栽培基质。
其中,芝加哥市政厅屋顶花园是最著名的建成案例。这一屋顶花园位于市政厅上,约1886平方米。这个花园有150多种共20000株植物。屋顶花园通过用绿色植物替代黑色柏油屋顶减轻城市热岛效应。花园比柏油吸收更少的太阳热量,在夏季为市政厅降温从而减少使用空调所消耗的能源。这个花园可以吸收和利用降雨。在暴雨涌入下水道之前,这个屋顶可以滞留每305毫米降水的75%。
第五篇:暴雨洪水灾害论文
暴雨洪水灾害研究报告
厦门外国语学校 初一二班 陈双全 48号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以来最大降雨,气象部门发布橙色暴雨预警。这次强降雨的平均降水量达到170mm;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460mm。据统计,北京市“7•21”暴雨灾害死亡人数达78人。其中67名已确认身份死者中:溺水50人,触电7人,房屋倒塌3人,泥石流2人,创伤性休克2人,高空坠物2人,雷击1人,缺氧死亡1人。这次强降雨中,北京受灾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其中房山区占约80万人;经济损失近百亿。这场7.21特大暴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造成了78位生命的离开,这场暴雨淹没了北京,也给其它城市敲响了警钟。城市在面对暴雨的时候,显得如此的脆弱。
这则报道令我感触至深,北京身为首都,中国文化、政治心脏,为什么如此脆弱?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北京的管理者,又是怎样管理和建设首都的?虽然天灾难防,但雨水不畅受堵,北京大街小巷成“江河”,难道也埋怨老天爷吗?也埋怨雨水吗?其他地区又该如何预防以及做好灾后补救措施呢?
什么是暴雨洪水?
暴雨引起的江河水量迅速增加并伴随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是洪水的一种。在中低纬度地带,洪水的发生多由暴雨引起。中国河流的主要洪水大都是暴雨洪水。
暴雨洪水灾害有哪些?
容易引发洪水,导致村庄、房屋、船只、桥梁、游乐设施等受淹,甚至被冲毁,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可能造成水利工程失事。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还会引起交通堵塞。
暴雨洪水按暴雨的成因分不同类型
雷暴雨洪水台风暴雨洪水 锋面暴雨洪水
地区该如何预防以及做好灾后补救措施呢?
(1)在城区外居住的居民要避免在低洼地带、山体滑坡威胁区域和受河道出槽洪水顶冲的地方建房,不要人为侵占洞道自然行洪断面。每年夏初要对房前屋后进行检查,留心附近山体变化。对应急情况下的撤离方向和地点做到心中有数,把贵重物品集中放置妥当。如果降雨较大,要查看房屋四周有无积水,排水是否畅通,防止山洪冲击房屋或浸泡地基,还要根据情况安排人守夜。
(2)居民、学校等要熟悉周围环境,自备必要的防水、排水设施,如帆布、编制袋、沙石、木板、抽水泵等。注意收听当地气象防汛部门的预报。学校等人群密集区要及时作好人员疏导转移等工作。
(3)在山区旅游时,注意防范山洪。上游来水突然混浊、水位上涨较快时,须特别注意 暴雨期间的防汛工作暴雨期间的防汛工作暴雨期间的防汛工作暴雨期间的防汛工作。
暴雨洪水发生后:
(1)发现重大征兆或已经发生灾害时,尽快将消息传递出去,引起政府重视,争取控制灾害发展和救援。
(2)在紧急情况下,头脑冷静,行动迅速。汛期河道涨洪时,千万不要强行过河或长距离绕行过河。
(3)在发生暴雨洪水时,行人避雨要远离高压线路、电器设备等危险区域。(4)及时对溺水、触电、雷击者进行人工呼吸等紧急救护,并尽快与120联系取得救护。
5.研究心得
暴雨洪水每次总会带来许多灾害及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是因为人们在这以灾害方面保护意识不强,在经过这次研究后,我对这一方面的灾害认识增加了许多,知道了怎样减少暴雨洪水造成的损失,也知道了面对灾害时如何逃生。此次研究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