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龙舟文化的历史内涵及时代价值

时间:2019-05-14 05:1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康龙舟文化的历史内涵及时代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康龙舟文化的历史内涵及时代价值》。

第一篇:安康龙舟文化的历史内涵及时代价值

安康龙舟文化的历史内涵及时代价值

杨 静

摘 要 安康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全国也很有影响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体活动,夹江两岸,人如海,歌如潮,在山呼海啸班的呐喊声中,龙舟竞渡,角逐拼搏,充分展现安康人的尚武精神,不仅是安康老百姓的狂欢节,也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自2000年举办首届龙舟节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十届龙舟节,龙舟节节庆活动先后获得中国节庆学院奖最佳主题奖、“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等荣誉称号。

关键字 安康 安康龙舟节 龙舟文化 历史渊源 时代意义 安康龙舟的历史渊源

1.1安康自古得汉水舟辑之便,上通汉中可入川,下达汉口而融楚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商贸的繁荣与兴盛,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则完全得益于这条不负巴蜀荆楚通津之谓的“母亲河”。然而,这江水又因秦岭、巴山两岸对峙,水底山垠横垣,在安康境内形成湾环重涧,曲隈复滩之势。正所谓:“白浪交飞,万石风雷之阵;黄泉下睨,九幽神鬼之门。”因而民间称船工为“死了没埋的”,可见在汉江上走水行船之险恶。栖息于斯的安康人,并非像清人刘德新在《汉江形胜记》中所言:“舟子束手于高滩,行旅魂惊乎石立”,他们不畏“水有奔滩触石之危”在弄水驱船,闯滩涉险中,酿造出了独具地方风貌的龙舟竞渡活动,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于他乡异域的地方民俗文化。

1.2安康的龙舟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

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开始在这里安置巴山一带流民,至以后的历朝各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年以来“四方流逋蜂屯蚁聚”,形成“秦山大半楚人耕”的人文历史环境。自然使当地习尚以楚风楚韵为重。而龙舟竞渡正是“楚国之俗流传到其他各国”的端午习俗。

就龙舟竞渡的地理分布情况看,张世建在《中国的龙舟与竞渡》一文所引资料中(《体育史料》1988年第13期),按中国现行行政区旧的府、州、县列表对照,湖南30个、湖北40个、广东45个、福建16个、浙江18个、江苏26个、安徽12个、江西20个、四川17个、广西9个、贵州8个、台湾8个以及香港、澳门。以上虽不是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全面统计,但通过它能看到分布的主要情况。在上述省区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的龙舟竞渡之风最盛。而最盛之地除广州外均属“三楚”所涉的地域,安康的移民正是来自于以湖广为主的上述省区。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更何况安康自公元前611年至公元前312年间,属楚地历时299年。正是移民这个人文历史环境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与有机结合,端午节也因此被安康人作为一年当中,最受注重的重大节日之一;龙舟竞渡也由此而成为重要的节日活动。

因为如此,安康的龙舟竞渡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生态,这些活动与习俗,“三楚”各地有志可考,安康各地则有迹可寻。也许,某些细节或形式与故楚地相比已发生了变化,但其根本决不会变,有些甚至是外边变了,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传统方式。例如: 龙舟比赛,领先为胜。许多地方虽然不设奖品,却都有抢标的习惯。在终点处有观众将一幅长约三尺的红布条挂在竹竿上,领先的龙船就可以抢到布条,谁抢的多就证明这条船划得快。抢到的布条挂满龙头,以炫耀自己的胜利。安康不抢布条,而是在龙头上用红绸攀花扎彩,把自己的龙船打扮的更漂亮。这是比赛方式变了的结果,但却把在龙头上挂布条的根留下了。

许多地方龙舟赛以后,有抢鸭子的活动,一般是由组织筹办方或当地富商在自己观望比赛的彩船上把鸭子甩到河里。安康则是由众商号在备好的舢板船上既甩鸭子,又以猪泡装入铜钱给赏钱,逗引得龙船在自己的彩船附近团团转。这是商家们另类的比赛,财力的展现,气势的较量,于龙舟赛之外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变化是竞渡之戏的升华。

百姓将竞渡看作为禳灾、祈年,文人则偏重于招屈的理解:“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叩水求屈原,屈原死已今千载,满船哀歌似当年。”(《东坡先生诗集注》卷32乐府)安康也有“哀唱”,“三闾书院”(武昌会馆)在端午之日必唱半日大戏:叹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呼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种哀唱的情感表现在竞渡当中,即为安康(主要指城区一带)特有的跪而竞桡和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的习俗。这两种习俗正是“因拯救屈原而起”所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龙舟文化。因为,跪着划可以将身体俯于船沿,便于察看水中屈原的躯体,也是对逝者的崇敬;舟不停泊是沿江满河寻找的需要,也可以驱赶鱼类,以避免其对屈原尸体的侵害。安康龙舟习俗的基本内容

2.1龙舟竞渡的比赛办法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它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争荣誉为一体,具有自己一整套程式与比赛办法。

1、集资。集资者由当地的“龙头儿”等组织者或族长担任,总之是赛龙舟是大家的事,大家出钱、出物,划手出力,没有任何报酬。

2、祭龙舟。祭龙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有老龙头的先在放龙头的庙里祭祀。凡祭祀前三日,要求所有划手先“净身”。祭祀程序一般为先开锣鼓道场,然后由“龙头儿”敬三柱香,众划手依次敬香完,行三叩九拜礼。“龙头儿”或“乡绅”念祭文:“天道玄黄,节至端阳,祭祀龙舟,敬拜祖上„„汉水汤汤,龙舟闹江,风调雨顺,永保安康„„”祭文完后要唱一些花鼓词,然后由划手护龙头游街、下江;另一种是龙头安装好进行祭龙,除要求程序与第一种一样,所不同的是头一年胜出的龙舟要由输家的划手敬拜,敬拜后本龙舟的划手要绕船三六九,然后带上艾蒲头圈,再抬上龙舟游街下江。

3、下水仪式。龙舟下水仪式是隆重的,从场面上摆有香案,香案上有猪头、羊头、苍蒲、粽子和时令瓜果。从程序上先是鼓乐钟鸣,然后是礼炮,下水仪式开始先宰杀一个大公鸡,让鸡血在香案前滴过后把鸡血顺到江水中,叫“鸡降”取意“吉祥”。龙舟下水前,“龙头儿”喊完下水号子,众划手把龙舟推下水。

4、竞赛。竞赛分上水赛、下水赛、对岸赛、环绕赛、夺标赛、抢鸭赛等。夺标赛分两种,一种是在江中插一竹标旗,先抢到为胜;一种是在江中投一浮标,比较滑,谁先抱上船为胜;抢鸭子——把鸭子头顶的毛拔掉,再撒上盐粉,把鸭子投入江中,鸭子见盐疼痛就朝水里钻,所有选手下水抢鸭子,谁抢得多谁为勇士,哪个船抢得多哪个船为胜。

5、划对头。安康龙舟竞渡有专门的对头对划。安康民间有俗语“宁荒三年田,不输一年船”,可见龙舟输赢对人的精神鼓舞作用。

6、赢输笑。对头之间比赛完后,输家给赢家唱颂歌、叩头,作揖或道歉,还要向赢家的龙舟敬拜。赢家则趾高气扬地在那接受拜贺,还要挑战来年,输家也不甘示弱,称来年再比,然后双方互拜言和。安康龙舟文化的重要价值

3.1安康龙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是什么意思?后面又没有3.2 安康龙舟竞渡是安康民间风俗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独树一帜的文化遗存。对其进行发掘、抢救、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

1、社会精神价值。龙舟竞渡的起源是追念爱国诗人屈原。而龙舟精神则是“追念先贤,奋勇向前,顽强拼搏,志争上游”,这种精神也与改革开放精神和培育地方文化精神相吻合。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龙舟竞渡在端阳节,端阳节的民俗习惯中的插苍蒲艾香、吃粽子、点雄黄、采露水草等都与龙舟竞渡相得益彰。

3、学术研究价值。安康龙舟的制作、竞渡运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4、文化创新价值。八届龙舟节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歌舞,为弘扬、利用、保护传统文化打造了平台,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5、实用价值。龙舟节举办的八年,它对安康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大致可以从如下方面体现:

一是加快安康改革开放的步伐。通过市场化运作,达到“宣传企业,增加社会效益,减少政府投入”的目的,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是推动了安康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总计投资2600万元修建的河堤,改造了城堤,建立了龙舟观礼台,又按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了龙舟文化园。投资800万元对汉江两岸实施亮化工程,让汉江成为七彩的人间天河。2006年又启动“一江两岸是公园”工程。为了适应龙舟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的举办,建设了当时西北最大的城市广场和可容纳25000观众的安康体育场。

三是拉动安康旅游业和宾馆服务业。龙舟节举办前安康城区的铺位为2200张,到2007年为1.2万张,旅游收入2000年全市全年8400万,2006年龙舟节期间全市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亿元。

四是推动安康经济发展。八届龙舟节期间总计签约各种经济项目361个,总金额为39.1亿元,商贸交易金额4.71亿元。

五是宣传安康的作用,提高了安康的知名度。每年的龙舟节均吸引来自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宣传报导,其次通过名人的宣传效应让外界了解安康,关注安康。

六是开阔人的视野的作用。不仅亲身感受发达地区的生活态势,也实现了思想观念和视野信息的融通对接。

七是龙舟节示范带动作用。由于龙舟节举办的效应,安康现在设立举办了汉阴“油菜花节”、“紫阳民歌节”、“平利女娲及茶文化节”等。

八是龙舟竞渡已吸引来自四川乐山、湖北陨县、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产灞河管委会、铜川市政府、南京旅游局前来参观学习。安康龙舟文化的现实意义

4.1外界对龙舟文化节的认可这里非要弄出来一个二级标题,和大标题的意思并不符合

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体活动,自2000年举办首届龙舟节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十届龙舟节,龙舟节节庆活动先后获得中国节庆学院奖最佳主题奖、“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等荣誉称号。4.2与建设安康的关系这里非要弄出来一个二级标题,和大标题的意思并不符合

建设安康,说到底是一个发展经济的问题,而经济的发展不但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且与地方化生态的保护、建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如前面所论及到的,安康虽为西部秦地,但因古老而绵长的汉江,又使得安康与长江流域的楚地一脉相承。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就存在着特色经济和资源特色的利用、开发问题。所谓资源特色即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的特色资源就包括,特殊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龙舟文化”。“龙舟搭台,旅游经贸唱戏”,亦充分体现了人文资源的经济属性,以及人文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周邦基,《安康龙舟文化》,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年 【2】罗先余,《安康龙舟习俗(文化)概览》,2010年12月07日

【3】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汉滨龙舟风俗的历史渊源,2007年

杨 静:你好!

1、你为什么每段开头都是空一个字?应该有两个空格。

2、一定要看学报,看人家是怎么弄得格式。恢复以前的,别用数学上的“1”、“2”、“3”。

3、你的文章改得不好,为什么非要用什么二级标题,文章只要有层次就行了。

第二篇:中医学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中医学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中医的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过程中,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它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不仅仅是治病的医术,而且还是治人的医道。《大医精诚》有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这里强调了医德的重要性,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大医体现了儒家伦理的道德要求,最核心的就是要怀有仁心,要行忠恕之道。“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医人之病与医国之病道理相通,故范仲淹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慨。传统文化称儒术为仁术,同样亦称医术为仁术,二者同具仁爱之心。中医是治病的人,不单是治人的病。这些都是中医人文精神之所在。所以说蕴含着极其丰厚的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气候对生产的影响非常的大,为了很能够很好的掌握气候变化规律,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就是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二十四节气。中医药文化是包含和超越中医药本身的一种文化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融为一体,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当中。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掌握了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的规律后总结出来的。根据节气和气候总结的农业谚语,对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和它有着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中医治病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所以养生在中医体系中显的格外重要,这里我们又不得不提出二十四节气养生,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高度统一。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律

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内经有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所以此时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她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中医治病也讲究“以平为期”,过犹不及,体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给中医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中医学又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实践的作用,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动性。

中医药还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当中,除文学艺术、饮食起居外,民风民俗中也具有中医药色彩,如端午节家家将菖蒲艾叶插于门楣,饮雄黄酒,佩香囊以避邪驱瘟。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也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艾叶本身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等功效。艾草还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在门前挂艾草可用于避邪,也用于赶走蚊虫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达到了未病先防的目的,这种看似迷信,但的确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重阳节登高远眺、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补肝气、治头昏、降血压。从这些传统民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健康的渴望。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

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因此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中医药已形成一道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景线。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远古或较久以前在中国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世代流传至今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儒、道、佛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更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第三篇: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

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

杨 静

摘 要 安康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全国也很有影响,曾被拍成新闻纪录片在全国热映。改革开放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世界龙舟节,夹江两岸,人如海,歌如潮,在山呼海啸班的呐喊声中,龙舟竞渡,角逐拼搏,充分展现安康人的尚武精神,不仅是安康老百姓的狂欢节,也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

关键字 安康 安康龙舟节 龙舟文化 历史渊源 时代意义

一 安康龙舟的历史渊源

安康自古得汉水舟辑之便,上通汉中可入川,下达汉口而融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商贸的繁荣与兴盛,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则完全得益于这条不负巴蜀荆楚通津之谓的“母亲河”。然而,这江水又因秦岭、巴山两岸对峙,水底山垠横垣,在安康境内形成湾环重涧,曲隈复滩之势。“水道险阻,转缘山间;悬流逆折,触石破舟。”(宋•陈师道《忘归亭记》)“舟人至此而难焉。或倾覆货物,或淹溺人民。”(明•季统斋《回复滩记》)正所谓:“白浪交飞,万石风雷之阵;黄泉下睨,九幽神鬼之门。”(清•陈仪《募修紫阳炉子滩疏》)因而民间称船工为“死了没埋的”,可见在汉江上走水行船之险恶。栖息于斯的安康人,并非像清人刘德新在《汉江形胜记》中所言:“舟子束手于高滩,行旅魂惊乎石立”,他们不畏“水有奔滩触石之危”〔清•王云锦《赴兴安试院》(有序)〕,在弄水驱船,闯滩涉险中,酿造出了独具地方风貌的龙舟竞渡活动,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于他乡异域的地方民俗文化。

安康的龙舟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开始在这里安置巴山一带流民,至以后的历朝各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年以来“四方流逋蜂屯蚁聚”(明•张大伦《修汉阴县治记》),形成“秦山大半楚人耕”的人文历史环境。(清•叶世倬《春日兴安舟中杂咏》)自然使当地习尚以楚风楚韵为重。而龙舟竞渡正是“楚国之俗流传到其他各国”的端午习俗。(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与华南的龙舟精神》见《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1年第八期》)

就龙舟竞渡的地理分布情况看,张世建在《中国的龙舟与竞渡》一文所引资料中(《体育史料》1988年第13期),按中国现行行政区旧的府、州、县列表对照,湖南30个、湖北40个、广东45个、福建16个、浙江18个、江苏26个、安徽12个、江西20个、四川17个、广西9个、贵州8个、台湾8个以及香港、澳门。以上虽不是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全面统计,但通过它能看到分布的主要情况。在上述省区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的龙舟竞渡之风最盛。而最盛之地除广州外均属“三楚”所涉的地域,安康的移民正是来自于以湖广为主的上述省区。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更何况安康自公元前611年至公元前312年间,属楚地历时299年。正是移民这个人文历史环境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与有机结合,端午节也因此被安康人作为一年当中,最受注重的重大节日之一;龙舟竞渡也由此而成为重要的节日活动。因为如此,安康的龙舟竞渡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生态,这种原创性文化生态表现在龙舟竞渡中诸如“施钱祈福”的“旱龙船”、“禳灾祈年”的“祭祀”、“拯屈招屈”的“跪而竞桡”、“以猪泡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小船载乳鸭往来画舫间,游人鬻之水中”、“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以及节日期间的“以艾插门”、“百草煎汤沐浴”、“糸驱毒香囊”、“喝雄黄酒”、“贴天师符”等等。这些活动与习俗,“三楚”各地有志可考,安康各地则有迹可寻。也许,某些细节或形式与故楚地相比已发生了变化,但其根本决不会变,有些甚至是外边变了,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传统方式。例如: 龙舟比赛,领先为胜。许多地方虽然不设奖品,却都有抢标的习惯。在终点处有观众将一幅长约三尺的红布条挂在竹竿上,领先的龙船就可以抢到布条,谁抢的多就证明这条船划得快。抢到的布条挂满龙头,以炫耀自己的胜利。安康不抢布条,而是在龙头上用红绸攀花扎彩,把自己的龙船打扮的更漂亮。这是比赛方式变了的结果,但却把在龙头上挂布条的根留下了。许多地方龙舟赛以后,有抢鸭子的活动,一般是由组织筹办方或当地富商在自己观望比赛的彩船上把鸭子甩到河里。安康则是由众商号在备好的舢板船上既甩鸭子,又以猪泡装入铜钱给赏钱,逗引得龙船在自己的彩船附近团团转。这是商家们另类的比赛,财力的展现,气势的较量,于龙舟赛之外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变化是竞渡之戏的升华。

百姓将竞渡看作为禳灾、祈年,文人则偏重于招屈的理解:“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叩水求屈原,屈原死已今千载,满船哀歌似当年。”(《东坡先生诗集注》卷32乐府)安康也有“哀唱”,“三闾书院”(武昌会馆)在端午之日必唱半日大戏:叹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呼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种哀唱的情感表现在竞渡当中,即为安康(主要指城区一带)特有的跪而竞桡和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的习俗。这两种习俗正是“因拯救屈原而起”所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龙舟文化。因为,跪着划可以将身体俯于船沿,便于察看水中屈原的躯体,也是对逝者的崇敬;舟不停泊是沿江满河寻找的需要,也可以驱赶鱼类,以避免其对屈原尸体的侵害。

二 安康龙舟习俗的基本内容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它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争荣誉为一体,具有自己一整套程式与比赛办法。

1、集资。集资者由当地的“龙头儿”等组织者或族长担任,总之是赛龙舟是大家的事,大家出钱、出物,划手出力,没有任何报酬。

2、祭龙舟。祭龙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有老龙头的先在放龙头的庙里祭祀。凡祭祀前三日,要求所有划手先“净身”。祭祀程序一般为先开锣鼓道场,然后由“龙头儿”敬三柱香,众划手依次敬香完,行三叩九拜礼。“龙头儿”或“乡绅”念祭文:“天道玄黄,节至端阳,祭祀龙舟,敬拜祖上„„汉水汤汤,龙舟闹江,风调雨顺,永保安康„„”祭文完后要唱一些花鼓词,然后由划手护龙头游街、下江;另一种是龙头安装好进行祭龙,除要求程序与第一种一样,所不同的是头一年胜出的龙舟要由输家的划手敬拜,敬拜后本龙舟的划手要绕船三六九,然后带上艾蒲头圈,再抬上龙舟游街下江。

3、下水仪式。龙舟下水仪式是隆重的,从场面上摆有香案,香案上有猪头、羊头、苍蒲、粽子和时令瓜果。从程序上先是鼓乐钟鸣,然后是礼炮,下水仪式开始先宰杀一个大公鸡,让鸡血在香案前滴过后把鸡血顺到江水中,叫“鸡降”取意“吉祥”。龙舟下水前,“龙头儿”喊完下水号子,众划手把龙舟推下水。

4、竞赛。竞赛分上水赛、下水赛、对岸赛、环绕赛、夺标赛、抢鸭赛等。夺标赛分两种,一种是在江中插一竹标旗,先抢到为胜;一种是在江中投一浮标,比较滑,谁先抱上船为胜;抢鸭子——把鸭子头顶的毛拔掉,再撒上盐粉,把鸭子投入江中,鸭子见盐疼痛就朝水里钻,所有选手下水抢鸭子,谁抢得多谁为勇士,哪个船抢得多哪个船为胜。

5、划对头。安康龙舟竞渡有专门的对头对划。安康民间有俗语“宁荒三年田,不输一年船”,可见龙舟输赢对人的精神鼓舞作用。

6、赢输笑。对头之间比赛完后,输家给赢家唱颂歌、叩头,作揖或道歉,还要向赢家的龙舟敬拜。赢家则趾高气扬地在那接受拜贺,还要挑战来年,输家也不甘示弱,称来年再比,然后双方互拜言和。

三 安康龙舟文化的现实意义

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体活动,自2000年举办首届龙舟节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十届龙舟节,龙舟节节庆活动先后获得中国节庆学院奖最佳主题奖、“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等荣誉称号。建设安康,说到底是一个发展经济的问题,而经济的发展不但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且与地方化生态的保护、建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如前面所论及到的,安康虽为西部秦地,但因古老而绵长的汉江,又使得安康与长江流域的楚地一脉相承。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就存在着特色经济和资源特色的利用、开发问题。所谓资源特色即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的特色资源就包括,特殊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龙舟文化”。“龙舟搭台,旅游经贸唱戏”,亦充分体现了人文资源的经济属性,以及人文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 安康龙舟文化的重要价值

安康龙舟竞渡是安康民间风俗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独树一帜的文化遗存。对其进行发掘、抢救、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

1、社会精神价值。龙舟竞渡的起源是追念爱国诗人屈原。而龙舟精神则是“追念先贤,奋勇向前,顽强拼搏,志争上游”,这种精神也与改革开放精神和培育地方文化精神相吻合。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龙舟竞渡在端阳节,端阳节的民俗习惯中的插苍蒲艾香、吃粽子、点雄黄、采露水草等都与龙舟竞渡相得益彰。

3、学术研究价值。安康龙舟的制作、竞渡运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4、文化创新价值。八届龙舟节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歌舞,为弘扬、利用、保护传统文化打造了平台,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5、实用价值。龙舟节举办的八年,它对安康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大致可以从如下方面体现:

一是加快安康改革开放的步伐。通过市场化运作,达到“宣传企业,增加社会效益,减少政府投入”的目的,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二是推动了安康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总计投资2600万元修建的河堤,改造了城堤,建立了龙舟观礼台,又按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了龙舟文化园。投资800万元对汉江两岸实施亮化工程,让汉江成为七彩的人间天河。2006年又启动“一江两岸是公园”工程。为了适应龙舟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的举办,建设了当时西北最大的城市广场和可容纳25000观众的安康体育场。三是拉动安康旅游业和宾馆服务业。龙舟节举办前安康城区的铺位为2200张,到2007年为1.2万张,旅游收入2000年全市全年8400万,2006年龙舟节期间全市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亿元。四是推动安康经济发展。八届龙舟节期间总计签约各种经济项目361个,总金额为39.1亿元,商贸交易金额4.71亿元。五是宣传安康的作用,提高了安康的知名度。每年的龙舟节均吸引来自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宣传报导,其次通过名人的宣传效应让外界了解安康,关注安康。

六是开阔人的视野的作用。不仅亲身感受发达地区的生活态势,也实现了思想观念和视野信息的融通对接。七是龙舟节示范带动作用。由于龙舟节举办的效应,安康现在设立举办了汉阴“油菜花节”、“紫阳民歌节”、“平利女娲及茶文化节”等。

八是龙舟竞渡已吸引来自四川乐山、湖北陨县、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产灞河管委会、铜川市政府、南京旅游局前来参观学习。

四 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

龙舟竞渡及其所派生的龙舟文化,经千百年延续,已非“楚吴”所独有。凡有条件的沿江河的地方都在搞龙舟竞渡,而唯有安康的龙舟竞渡,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更加灿烂辉煌的龙舟文化。它的基本划法(跪式划法及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是“因拯救屈原而起”的活化石;它的装备(棹、桡、扰鞭以及桡的分类和旗帜)是船工生活的写照;装饰打扮可谓独树一帜,击鼓鸣锣堪称不同凡响,“结冤家对头”的赛制,更是别具一格。这种民俗文化,极大的丰富了中国龙舟文化的内涵,且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状态,相对于其他地区千篇一律的速度比赛,就显得尤为珍贵,它为建立有特色的当代中国龙舟文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资源体系,同时,它也是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的绝好素材。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发展安康、宣传安康、打造安康的文化名片,安康创立了龙舟节。风雨龙舟节已走过了8届,并迎来第九届的启航之声,龙舟节先后被中国节庆协会评为“中国节庆50强”、“十大博览赛事节庆”、“十大魅力节庆”、“陕西省首届十大魅力节庆”等。2006年,安康龙舟习俗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康龙舟习俗是安康先民给后世安康的文化禀赋,是当代安康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保护和弘扬、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对安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邦基,《安康龙舟文化》,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年 【2】罗先余,《安康龙舟习俗(文化)概览》,2010年12月07日 【3】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汉滨龙舟风俗的历史渊源,2007年

第四篇:关羽文化内涵及其社会价值

关羽文化内涵及其社会价值

历史上的关羽,在其身后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不断推崇过程中形成的关羽文化,是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如今我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对关羽文化正确估量、评判、扬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时俱进,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积极作用,这是研究关羽文化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

关羽文化的概念界定

这里首先要界定一下关羽文化这个概念。因为概念的界定涉及对关羽文化的总体认识和评价,不单纯是表述科学与否的问题。

现在出现有一种偏向,认为这一文化现象只能称关公文化,不能称关羽文化,好像唯有称关公文化才算正确。也有将关羽文化称为关帝文化,似乎关羽文化仅仅相对关帝而言,只是一种神灵文化。

不同的提法反映了对这一特定文化现象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从关羽文化的形成过程看,情况虽然比较复杂,但其涵盖的主要方面是清楚的,那就是历史上的关羽、艺术形象的关羽、被神圣化的关羽这三个层面。因为关羽其人其事确有史实记载,他首先是个历史人物,由历史人物而成为艺术典型、成为关帝、武圣的,不是单凭想象生造出的艺术典型,也不是单为造神需要生造出的神灵。关羽文化跟历史上的关羽、艺术形象关羽、被神圣化的关羽都分不开,是三个层面共同组成的文化概念。历史上的关羽,是关羽文化之源,它是关羽文化产生的基本前提。艺术形象关羽,神圣化的关羽,都由历史上的关羽衍生而来,没有历史上的关羽,也就不会有艺术形象的关羽和神圣化的关羽。历史上的关羽,本身是个令人景仰的英雄。他义勇刚烈,武艺超群,为人正直,在三国当时就受到人们的称赞。陈寿(三国志· 蜀书· 关羽传》,虽然记述过于简略,但其中刘关张“恩若兄弟”很不一般的关系,关羽对刘备“誓以共死”决不相背的情谊,刺斩袁绍大将颜良辞曹归刘的表现,刮骨疗毒的壮举,北攻襄樊“威震华夏”的煊赫,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他辞曹归刘时,一方面表示自己与刘备“誓以共死,不可背之”,终究不会留在曹营;一方面深感曹操待他之厚,直言必当要“立效以报曹公”才走。这一切都是曹操派张辽试探关羽心迹时关羽对张辽说的,关羽一点不隐伟。当斩颜良报答曹操后,即尽封曹操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这一走一辞,表现出关羽义重情长、忠贞不渝、磊落刚直的品格,与那些朝秦暮楚只为利禄乃至背主求荣、卖身投靠的三国过客,形成鲜明的对照,在三国诸多名将中显得非常突出,在历代名将中也是不多的。正是历史上关羽所显示的这种品格魅力,使他的人生大放光彩,为后人交口赞誉。而艺术形象关羽和神圣化的关羽,都没有离开历史上关羽的这些基木品格特点,只是一个通过艺术塑造使之更加典型化,一个通过尊奉使之神圣化而已。艺术形象关羽,是关羽文化之本,它是关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这个艺术形象.是从三国时代起到元末明初,在一千多年民间传说的基础上,通过源于历史而又不拘泥历史的高度典型化手法产生的。集中体现为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这个关羽,既反映了历史上关羽的基本面貌,又不等同于历史上的关羽。历史上的关羽,只是罗贯中笔下关羽形象的原型,艺术形象的关羽,吸取了先前民间传说的大量素材,特列是表现在宋、元三国平话和元代三国戏曲中的关羽故事。作者对这些故事进行筛选、加工、改造和再创作,使关羽形象臻于完美,关羽的品格特点更集中、更鲜明、更突出,从而给人的感染作用更真切更强烈。艺术形象关羽充分体现了文艺的功能。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戏曲、曲艺以及当代影视作品对此竟相烘托渲染,蔚为大观,使这一艺术形象进而深入人心,关羽其人进而家喻户晓。《三国演义》的问世,各类文艺品种据此对关羽故事的演绎,为关羽文化的播杨营造了极为浓厚的氛围,发挥着超越时代的深远影响。这种形响,是历史上的关羽和神圣化的关羽都难以相比的。

神圣化的关羽,是关羽文化之表,它是关羽文化的一种神化表现形式。主要由历代帝王和儒、道、佛三教神圣化的关羽,已将历史上的关羽演变为关帝、武圣,即是神灵又是圣人,高居于庙堂之上,脱俗于尘世之间,它所侧重的是神灵,是圣人,而不更有血有肉的关羽;它所被尊奉的目的,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儒、道、佛三教为了扩大他们本教的影响,同人民群众对关羽的敬崇是截然不同的。尽管历代帝王和三教对关羽的尊奉和神圣化,在关羽文化形成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尽管神圣化的关羽在其基本属性上也突出了历史上关羽忠义大勇的特点,但将关羽神圣化毕竟是个历史现象,神化圣化只能风靡于特定的历史年代--中国封建时代一定的历史阶段,而不能延续久远。从文化的渊源来看,关羽文化也决不只是关帝文化,关帝、武圣只是关羽文化表现的一个方面。今天,我们更不应将关羽文化单纯看作关帝文化,使之继续披上神圣化的外衣,远离我们所要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我们应历史地正视其形成的全过程,客观地分析其产生的诸多因素;作为一种文化来审视,我们应抓住事物的本质,并更多地着眼其现实的价值,使之有利于为今天的社会需要服务。

根据以上简要剖析,我们认为将这一特定文化称之为关羽文化是比较科学的,它可以涵盖历史上的关羽、艺术形象关羽和神圣化的关羽这三个层面。诚然,单是历史上的关羽是不会形成关羽文化的,但历史上的关羽是艺术形象关羽和被神圣化的关羽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三个关羽一脉相承,都体现了历史上关羽忠义勇烈这些基本特点。近些年出版的一些三国文化专著,一般也都把关羽崇拜过程形成的文化形象称之为关羽文化。当然,有时候称之为关公文化也未始不可,《三国演义》 就常将关羽称为关公,民间也常常这样称呼关羽,这主要都是对关羽表示的一种尊敬。我们界定一种文化概念,要科学、严谨,既将合这一文化的内在特点,又有利于发挥其长远的社会作用。

关羽文化的基本内涵

关明文化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所褒扬的伦理道德和人格品质,又包括社会大众对世态、人生所表露的多种心理;既表现为人们对英雄的崇敬,又表现为人们对神灵的礼拜。在封建社会里,特别是在明、清两朝,上自最高统治者,下至芸芸众百姓,都对关神顶礼膜拜,这是关羽文化在历史上最为突出的表现。与此相关的建庙、祭祀、求签问卜等活动,颂扬关神为民众消灾弥难、为统治者保佑江山的种种神话、传说,都是关羽文化现象在从前社会生活中普遍的反映。除思想领域外,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也都有反映。封建皇帝为关羽加封王号、帝号、神号,主要是出自政治原因。民间利用关庙举行庙会.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一种经贸活动。清祖努尔哈赤编造关羽显灵助其克敌制胜,是显示武圣在行兵打仗中发挥作用的神话;张献忠部将李定国在说书人劝说下,以关羽为榜样幡然归明,屡建奇功,成为明未主要将领之一,则是关羽文化反映于军事领域的真实事例。至于文化领域,更是关羽文化集中体现之所。从历代传说到宋代民间艺人“说三分”,金代院本,元代平话、杂剧,明、清小说、戏曲、曲艺,都是形象地展示关羽文化的主要舞台。元杂剧中4 0多出三国戏,有12 出是表现关羽的。清代的关羽戏文,多达36 出。1962 年李洪春编选的(关羽戏曲),收入有27 出。

关羽被人们不断推崇后,他的一招一式也趋向模式化。如他的造像(红脸、长髯、蚕目)、他身披的战袍(绿袍)、手中的武器(青龙堰月刀)、胯下的坐骑(赤兔马)、左右的侍从(关平、周仓)、捧读的书卷(《春秋》),都有固定的模式,成为关羽形象外在的特征。影响所及,关羽的画像(五代时已有)、各种打着关羽旗号的附会之作,如关帝真君的经文(《觉世真经》等)、暗含一首五言诗的关羽《风雨竹诗》碑,以及“汉寿亭侯”印等,也都被视为关羽文化的珍品。

上述种种,可以看出关羽文化在从前影响之大、反映之广。当然,这只是一些表象,问题的实质是关羽为什么如此受到敬重,这就要剖析一下关羽文化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一些学者时关羽崇拜现象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些文章和专著,如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忠义春秋》(梅铮铮著,1994 年8月初版,95年2月二版),巴蜀书社出版的《关羽崇拜研究》(蔡东洲、文延海著,2001年9月第一版), 都时关羽文化的内涵提出了一些相近的看法。《忠义春秋》认为:“忠是关羽文化的核心,义是关羽文化的精髓,武是关羽文化的魅力。”这个分析很有见地,跟我们所说关羽文化的主要内涵为忠义武勇是一致的。

关羽文化是属于精神领域的文化,忠、义、武勇是构成这一精神文化的主轴。它既符合历史上关羽的基本面貌,又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品格,这是关羽文化所以产生、形成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崇尚忠义,把忠义视为一种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忠义之举历来为人们所交口赞美。忠义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和伦理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含义、不同的理解。在古代,忠的最高含义是忠君,义的含义则很广,泛指正义,一切合乎情理的行为皆可视之为义,如韩愈《原道》所说“行而宜之曰义。”儒家思想把义看作一种道德准则,特别强调忠和义的统一。封建统治者所赞许的义,也正是在忠君指导下的义,像梁山好汉那样的聚义行为是决不允许的。表现在关羽身上,忠和义是统一的,有时候又是矛盾的。他追随刘备兴复汉室,表示与刘备“誓以共死”,始终不渝,既表现出他对蜀先主刘备的忠,又表现出他对“恩若兄弟”的刘备的义。这是历史上关羽的真实写照。忠和义在关羽身上本不存在矛质,说有矛盾,是《三国演义》让关羽在华容道放曹造成的,因为这一义举与兴汉大业相背。《三国演义》着力描写关羽的义,关羽身上义的色彩实际比忠表现得更为突出。不仅表现为一种对刘备生死不渝的忠义,而且表现在信守然诺、知恩图报(辞曹归刘和放曹),关爱部下、宽仁大度(“善待卒伍”和小说虚构的义释黄忠)等方面,使关羽成为集忠义、信义、仁义于一身的“义绝”的典型。义对老百性来说是最亲近、最实际的,人民群众敬崇关羽,在很大程度上是敬崇关羽所表现的义,敬崇那个义重情长的关羽。

武勇是关羽文化的又一基本内涵。古人崇拜的英雄,都是以武勇见长的刚烈丈夫,这是一个民族生存意识和争斗精神的反映。武勇刚强,敢于斗争,才有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正是这种生存意识和争斗精神,熔铸了古人的英雄崇拜心理。历史上的关羽本是个英雄,他式艺高强,勇冠三军.“咸称万人之敌”,在两晋南北朝,关羽的武勇常见于史册,人们以“关、张之勇”比喻当时的名将。《三国演义》为了塑造关羽武勇威猛的形象,除对斩颜良等史实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外,又虚构了温酒斩华雄、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情节,把关羽的武勇威猛表现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使人备加推崇。于是,一个忠义凛然又武勇卓绝的三国英雄,最终被推上武圣人的顶峰。

关羽文化的内涵还可包括刚强坚毅、为人正直、注重感情等关羽品格特点,这些品格特点跟忠义武勇是相关的,可以用忠义武勇来涵盖。忠义武勇融为一体,足以显示关羽文化的魅力,足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延绵千秋的伟力。

关羽文化的社会价值

关羽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历史年代,不可否认其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利用尊奉关羽麻醉群众,愚弄人民,显然即使在封建时代也是为我们的民族所不齿的。这些糟粕应当清除。关羽崇拜中的封建迷信成分也早已落后于时代,不应提倡。我们的研究、探讨,应着眼于其积极的一面。

作为一种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文化,本身其有历史的厚度和传统文化的深度,有其不容置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如今,关羽文化在人们社会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在海外华人中的影响还比较广泛。我们应当讨关羽文化赋予时代的内涵,探讨其现实的价值,使之顺应时代的要求传承于当今,成为有益于我们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精神财富。

文化的传承作用就在于发掘其在前进的时代中可为现实服务的价值。关羽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价值,主要可括概为以下方面:

凝聚民族合力价值。崇尚忠义武勇,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关羽文化植根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反映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凝聚力和融合力。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激励海内外同胞心系祖国,报效中华,建设中华,无疑是关羽文化在当今最具时代意义的价值。由于关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海外侨胞和华人后裔中一直有着广泛的影响。海外华人聚居的社区,大多建有关庙。在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华人社区,还在继续兴建。人们把兴建关庙、敬崇关羽,作为凝聚民族合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诚如一位海外侨胞所说:“因为关公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海外华人寄生异国异文化,亟需一种中心精神来凝聚吾民族的力量。”一些华人社区的关庙筹建委员会,把弘扬关羽为表率的、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情结,净化人的心灵,作为建庙的基本宗旨.并围绕建庙,开展同乡同宗结社等活动,增进华人之间的情谊。

关羽在台湾同胞中一向也有很高的声誉。台湾人民崇奉关羽,与大陆一脉相承,尊奉之风至今十分盛行。全岛现有200多家关羽祠庙,并在继续修建规模宏大的新关庙。有的关庙被列为岛内“一级古迹”。新竹县普天宫关羽塑像,连台座高达15丈,为目前海内外关羽塑像之最。台湾同胞回大陆寻根、祭祖、旅游,常将参拜内地著名关庙列入行程,有的组团专程前来荆州关庙、当阳关陵朝拜。

今天,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中华民族国际声望的日益提高,新时代的忠义观业已成为激发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关羽文化必将进一步发挥凝聚民族合力、联系海内外炎黄后裔的精神纽带作用。

启迪社会道德价值。关羽文化所体现的传统道德精神和人格力量,是关羽文化的精髓所在。讲信义、重然诺,爵禄不以靡,金帛不为惑,崇尚正义,见义勇为,正直为人,立身处事不违良知,这些蕴含于关羽文化的道德品格和为人品质,历来为社会所认同、为世人所称道,而那种背信弃义、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卖友求荣等不道德行为,都是为社会所不齿的。今天,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力量,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伸张社会正义,反对一切违背人的良知的行为,更有其现实的意义。

现在,关羽神灵在商品大潮的簇拥下,走出庙堂分身于市井里巷,在有些熙熙攘攘的场合依然十分走红。人们走进一些企业、宾馆、店堂,常常可以见到关羽神像端坐于神龛之中,享受着人间烟火。人们供奉之意,大多主要并非出于对关羽的崇敬,而是期望关神爷给他们带来滚滚财源,带来福佑平安。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那里的买卖是否公平、是否正当,那里的经营是否讲信誉、讲诚实,也许是另一回事。但愿关神爷不要因此而真正脸红起来。

发展旅游经济价值。文化是一种资产,一种具有多重价值的资源。由于关羽的知名度不同寻常,关羽文化既是一种无形资产,又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重要资源。利用关羽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扩大对外开放,活跃一方经济,业已成为关羽文化价值在当今社会的鲜明体现,并大有你追我赶、竞相争先之势。有的地方,关羽文化已成为那里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著名品牌。有的地方为打造关羽文化品牌,举办研讨会,拍摄电视剧,营造宣传声势,使那里的知名度大有提升。有的地方修葺关庙,举办多种活动,乃至组织隆重祭拜。有的地方开发多种关羽文化旅游产品,从烟酒到各种精美的工艺品,颇受游客和消费者青睐。

上述做法总的来说是应当肯定的。需要提出的是,我们开发利用关羽文化,还应注意提高其应有的文化品位。重视关羽文化的经济价值是对的,只着眼于商业目的是不够全面的。我们开发利用关羽文化,推进经济发展,应跟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很好结合起来。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辅相成,既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又收到弘扬中华文化的良好效果。简单重复从前关帝崇拜的某些做法,客观上继续使关羽文化神圣化,显然与时代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至于民间对关羽的朝拜、祭祀,我们不去提倡,但只要不违背有关政策,是可以允许的。当然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应该限于特定的场合。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毕竞早已不是封建迷信盛行的年代。

第五篇:民盟精神价值的文化内涵

民盟精神价值的文化内涵

民盟精神渊薮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凝结着许多我国古代先哲的政治智慧, 对传统道德思想的延续和传承表现得非常深刻。在民盟精神价值中,既蕴涵了切实的百姓日常礼仪规范, 又富含着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理想。民盟精神可以概括为: “立盟为公, 以天下为己任;正直正派、学有专长、甘于奉献;修德守身、淡泊名利、自尊自强。”第一, 以“天下”为重。“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这些隽永幽远的教诲, 深深震撼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心灵, 成为中华儿女不甘凌辱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各个历史时期, 民盟坚定不移地与中国共产党同甘苦、共患难, 与广大民众同呼吸、共命运, 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振兴、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 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献计出力, 作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民盟的精神价值, 本质上镌刻着中华民族千年不朽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文化精神。

第二, 以“道德”为先。孔子主张: “志于道, 据于德”, “君子谋道不谋食”。道是理想的人格, 德是立身的准则。人生以求道为标的, 社会以遵守孝悌、忠恕、诚信、恭敬、智勇为秩序, 故此而有“朝闻道, 夕死可矣”之感叹。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深入人心的基本理念, 就是为有道之邦服务则是利国利民, 为无道之邦处事便是“助纣为虐”。说到底, 做人要立足于“ 道德”。

综观民盟前贤和才俊, 无不是修治的优秀典范。他们坦坦荡荡“真君子”, 行为谦恭合乎礼节, 处世诚信讲究道义。民盟首任领导人黄 炎培留给后人的座右铭: “言必守信, 行必踏实;有言必信, 无欲则刚”。

第三, “以仁爱”为本。“仁者爱人”。仁是人的本质特性, 仁的内核是“爱人”。“ 爱人”有三个层面,一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二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三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本精神是慷慨无私、助人为乐的, 它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 塑造着一种“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 济众”品格。

七十年来, 仁爱精神一直流淌在民盟的血脉之中,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 民盟坚持以“ 仁爱”为本, 光大了“关注民生”的人道精神、“扶贫支边”的济困精神、“ 乐以忘忧”的乐感精神、“ 烛光教育”的奉献精神等, 这些都是民盟成员今天获得终极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的生命动力。

第四, 以“和合”为贵。“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和”既是万物化生的根据和源泉, 亦是万物存在的一种状态, “ 和”可以理顺各种关系, 融合各种冲突, 从而达到化解矛盾而“和合”, 这便是“大本达道”的原则。

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民盟深明“合作福, 不合作祸”之大义, 保持着一种不偏不倚的谨严态度, 既不苟同也不立异, 为的是避免“同室操戈”, 求的是一致对外。抗战结束, 民盟以极大的仁爱之心促进国共和谈, 对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的成就, 表示十分欣慰, 认为这是“国家无限的幸福, 更是中国民主同盟多年来的愿望”。此后, 民盟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同盟、同志、同心、同德”, 与全体中华儿女一道, 和衷共济、和谐并进, 奋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美好梦想。

第五, 以“ 文章”为尚。“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等。我国历代有识之士对“文章”的定义, 远远超越了文章本身语言组合、思想表达的范畴, 成为道德修养处事之旨义、经世治国思想之典籍。70年来, 民盟一直自觉担当 “经国文章”的重大使命和责任, 把“文章大业”、“学问人品”看得胜于生命, 甚至以言获罪也终生不悔。在民盟组织中, 有很多学者专家, 在学术领域堪称大师泰斗级领军人物, 但在盟内终其一生只是普通盟员。他们在孤寂与冷清的品味中, 沉淀思想、凝聚才思, 秉笔直书、振臂呐喊, 发出社会的强音, 不断谱写出精神的圣歌, 描绘出人生的壮丽篇章。

第六, 以“教化”为基。“教化”者, 指以教育为手段, 感化人的心灵, 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民盟继承了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 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独立人格, 培植善良风气, 发展民主精神”, 以此奠定人民民主的基础, 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民盟拥有不少的教育大家如黄炎培、陶行知、梁漱溟等, 他们力倡教育是改造社会、移风易俗的动力,是社会治平的支撑, 主张平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均等, 推行大众教育、职业教育、民主教育、乡村教育、生活教育, 并且身体力行创办各种学校, 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 希冀通过教育拨开民众懵懂的迷雾, 让底层百姓在心灵沮丧和痛苦的挤压中, 唤起向前的决心, 振奋搏击的力量, 使善良的灵智发射光芒,而不走向自我人格的沦丧。

下载安康龙舟文化的历史内涵及时代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康龙舟文化的历史内涵及时代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船精神的历史内涵与价值意义

    红船精神的历史内涵与价值意义 主讲人: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副校长 徐连林来源:共产党员网 第一讲 红船精神的提出 红船精神反映的历史的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共产党创建的标志......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具体而言,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展开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

    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支撑讲解

    中国梦的文化根基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三个问题。 一、三君子问出“文化焦虑”; 二、中国梦需要思想和文化引领。三、中国梦的文化根基 一、三君子问出“文化焦虑” 1、黄炎培......

    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形成、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

    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形成、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1年05月13日07: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梁振堂摄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

    《江村经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江村经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07物流管理 郑汉桂 20070709011 终于读完费孝通先生的著作《江村经济》,应该说这是我迄今为止完整读完的第一本人类学著作。学校图书馆是......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五篇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 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并习以为常的工具,在中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下,餐具的外观设......

    感受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内涵

    感受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内涵,领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我校七年级全体同学将于2011年4月2日10:00—15:00到中海„„ 格式:DOC 大......

    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人文内涵和历史哲学思考

    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人文内涵和历史哲学思考 和谐作为一个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甚至对于人类文明,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为我们考察和构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