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尽快开工建设青藏铁路拉萨经山南至林芝段铁路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时间:2019-05-14 05:0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尽快开工建设青藏铁路拉萨经山南至林芝段铁路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尽快开工建设青藏铁路拉萨经山南至林芝段铁路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第一篇:关于尽快开工建设青藏铁路拉萨经山南至林芝段铁路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尽快开工建设青藏铁路拉萨经山南至林芝段铁路的提

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2608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2608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尽快开工建设青藏铁路拉萨经山南至林芝段铁路的提案 提案人:克珠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铁道部办理 主题词:地区铁路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10〕62号)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开工建设拉萨至林芝段铁路。目前项目已进入预可行性研究阶段。铁路线沿拉萨河而下,经贡嘎转向东,经乃东、朗县、米林,跨越尼洋河到林芝县,全长约430公里,项目估算投资330亿元。其中山南段200公里,估算投资160亿元。

一、政治意义重大。西藏是祖国的西南边陲,而山南地区又是西藏的边防前沿,边境线长630公里,是中印边境和反分裂、反蚕食斗争的敏感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拉萨至林芝铁路山南段所经过的贡嘎、扎囊、乃东(地区行署所在地)、琼结、桑日、曲松、加查七县均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沿线,是山南地区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拉萨至林芝铁路的建设不仅对巩固边防、发展边贸经济、提高边境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为增辟南亚铁路通道、衔接泛亚铁路奠定基础。

二、经济意义重大。一是水能电力资源丰富。拉萨至林芝铁路途经的雅鲁藏布江山南段水能资源十分丰富,2009年开工建设的大型水电站藏木电站装机容量51万千瓦,“十二五”期间还将建设加查、街需、大古三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41万千瓦。二是矿产资源丰富。全国最大的铬铁矿基地位于山南地区曲松县境内,目前已探明的铬铁矿储量达600余万吨,平均品位50%以上,占全国储量一半以上,远景储量可望突破1500万吨。三是旅游资源丰富。山南地区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又有神秘的神山圣湖;既有风景如画的原始森林,又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辽阔草原;既有世代相传的美丽传说,又有久负盛名的文物经典。建设拉萨经山南至林芝的铁路,对于开发水能、矿产、旅游等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意义十分重大。

三、建设拉萨至林芝铁路具有原材料、劳动力等优势。一是铁路建设所需木材、石材、水泥等原材料可以满足建设需求。山南地区森林覆盖率约19.7%(含印占区)。现有水泥生产厂2家,且位于铁路沿线的桑日县、乃东县境内,年生产量约140万吨,同时可生产特种水泥,质量均达到了国家标准。二是拉萨至林芝段铁路山南段途经的贡嘎、扎囊、乃东(地区行署所在地)、琼结、桑日、曲松、加查七县,总人口就有20余万,可为拉萨至林芝铁路的修建提供充足可靠的劳动力保障。

为推进山南乃至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建议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将拉萨经山南至林芝铁路提前至2013年前开工建设,使拉萨至林芝铁路早日开工,早日发挥效益。

2608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12年8月22日以(2012)铁政复字第44号文函复:

克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尽快开工建设青藏铁路拉萨经山南至林芝段铁路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部对西藏自治区铁路规划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已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六年来运营安全平稳,运量逐年增长,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拉萨—日喀则铁路于2010年9月开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计划“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

您提出的拉萨—林芝铁路,已列入铁路“十二五”规划。我部于2012年4月组织完成了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审查,初步研究采用经贡嘎、乃东、朗县等地的南线方案,并向国家报送了项目建议书。我部将认真落实《国家“十二五”支持西藏重大项目规划方案》,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感谢您对铁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4459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4459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提案 提案人:李贤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教师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民族要进步,国家要发展,需要庞大的各类人才,不仅技术、素养要过硬,更应该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而对作为承载国家梦想的年轻一代的持续培养尤为关键。教育改革不仅要注重完善教育体制、促进教育公平、增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均衡化,更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国家近几年来,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应该说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对教师队伍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他着重强调:“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可见,国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明确,也阐述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育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教师兼职现象不利于教学质量提升

(一)虽然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各类场合都曾提到过不提倡教师兼职有偿家教,山东等地也明确禁止教师有偿家教和兼职授课。但目前全国各类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名校中学以上教师兼职有偿授课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潜心研究学问,钻研教育方法的教师越来越少。

(二)虽然每个兼职教师均说是在不会影响本质工作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兼职,但这个不影响本质工作和教学质量的研判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兼职有偿授课是违背了献身教育爱岗敬业这一基本师德要求的,而且肯定会分散教学精力。

(三)很多老师公开兼职,在社会各类培训机构有偿授课。这些培训机构中的有些学生就是该兼职教师本职工作所在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之所以选择参加培训班,肯定是因为某项课程需要加强。而作为老师,你既然有能力在外兼职有偿授课,能把培训班的学生带好,怎么就带不好自己本职工作所在学校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利益驱使下的市场行为,这种“向钱看”的思想扭曲了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职业形象。这种形象是将利益放在首位,忽视职业道德和职业追求,肯定在价值观上和人生观上对学生是有不好影响的,也成为了社会舆论的“诟病”。

二、为人师表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见教师职业的神圣,也足以见证我国对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谓的尊敬程度。人民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应该成为社会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然而,我们在不少地方与不少家长交流时发现,现在的部分学校已经被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侵蚀。这主要归结于教师队伍的个人修养在下降,如果教师本身都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怎么能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在有些学校,每到教师节和中秋节等节日,家长送礼之风盛行。送礼的档次也在逐渐升级,大有竞相攀比之势。而且送礼之后,老师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就是不一样,在和一些家长沟通的时候发现,送礼多的、家里背景(有钱、有权)好的就当班干部、给开小灶课外单独辅导。这种现象既损坏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也十分不利于培养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打骂体罚学生的行为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

部分老师缺少应有的耐心,对一些成绩相对差一些、进步慢一点、反应速度不快的学生不是循循善诱加以指导,而是轻则骂一顿重则动手打学生,造成这些学生从心底厌恶学习、厌恶学校甚至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从而被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利用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很多教师打骂学生的例子见诸报端,轻一点的学生转学,重一点的都致死致残,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教育发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该从道德层面引起教师队伍的反思,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我们不赞成对在校学生的违规违章、伤害同学甚至老师的行为包容和迁就,主张教师本着管理引导教育好学生可以采取正确的、适当的方法进行惩戒。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改正学生的缺点,掌握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重在提高。

四、应试教育不利于人才综合培养

以升学率论英雄,没有注重综合培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升学率和分数还是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过于侧重于考得怎样,从幼儿园的小红花开始一直到能否上重点大学都是以考试成败论英雄。当分数成为学生就读好学校、进入好班级的通行证时,家长和学生都在想办法提高分数,这也是催生家长送礼、教师兼职等不良现象的诱因之一。而换一种角度,当分数不再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时,对学生和学校、教师的评价不仅仅是以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时,使德智体美劳都真正成为综合评估学校教学成果和学生成长的标准时,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针对以上现状,建议:

一、继续提高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

(一)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相应各类学校教师缺口较大,国家近年来加大教育投入,积极建设扩大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准入的程序已经比较规范,执行的也非常严格,基本上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竞争上岗。

(二)现行制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教师资格证,然后通过地方政府组织的专业考试和综合考试后择优录用。然而,我们调查中发现,由于部分地区教师缺口较大,新录用教师在录用后基本没有进行任何岗前培训就分配到学校上岗了。

(三)对于这样一个神圣而庄重的工作,我们认为应该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并且增加调查环节,充分了解待录用人员的品德品行、责任心、日常行为举止等。遵循教师队伍建设宁缺毋滥的原则,确保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需要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品行要求同等重要。以此再次提高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互利共赢,奠定好人民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民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扎实基础。

二、积极推进教师品德建设

(一)我们调查发现,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圈子相对较小,互相交流不足的现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构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教育技能培训方法的交流,形成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学方法大比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比拼等良性互动。

(二)应该多进行教师师德教育,多宣传教书育人的典范和先进事迹。完善师德建设奖惩机制,使师德品行好、综合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在职务升迁、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和社会地位中得到应有的重视,以教学观摩、教师轮换等方式选拔任用优秀老师,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引领作用。

(三)目前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是高的,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都非常重视。各级政府都在切实落实尊师重教的社会要求,通过增加工资收入、改善工作环境、增强社会地位来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应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首先应该明确禁止学校在职教师以任何方式进行有偿兼职授课,确保教师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和自己的学生身上,坚决杜绝课堂不讲课外培训讲、工作赚钱与课外外快两不误的现象。

(四)引导教师增强职业荣誉感、使命感和自豪感,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对有违师德、有损教师形象的教师,要及时给予劝诫、警示、批评教育直至给予处分、清除出教师队伍。

(五)不仅应该加强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培训,还应该组织师德品行的培训,两者有效结合。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录用后的培训非常少,目前很多地区的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无非就两种,一种是职称评定前的培训,还有一种属于为拿学历的再教育培训。仅这两种培训远不能解决教学专业知识的提升和完善师德建设的要求。

(六)作为输送大部分人民教师的各类师范学校,应该把师德师风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毕业生毕业鉴订、推荐就业的重要指标,形式多样、持续地渗透师德理念、强化师德教育。

(七)教育体系中应该建立监督体系,不仅包括对学校的经费使用和财务收支情况,还应对教师过节收礼实行监督。这种不正之风相对于极少数公务员的贪污腐败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由于基本都实施“校长负责制”,各类学校的管理,包括经费收支、使用等等基本属于校长一个人说了算,形成了一个极大的腐败空间。小部分校长都是利用学校公款为自己的升迁晋级在到处活动,随意吃请搞腐败。这种学校里的腐败之风应该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应该狠刹这股歪风。

三、完善和改进对教师及学校的评价体系

(一)教学质量评定不应该只局限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校领导,应该引入第三方机构或学生家长参与,或者实行校外观察员准入评价机制。形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社会、学生多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机制。

(二)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局限于分数和单科成绩,应该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评定,并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以因材施教。

(三)必须坚持以德育为根本的育人观,加强教师德育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持续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让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流于形式。学生不仅要能学到专业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为祖国建设和民族发展输送专业知识和思想品德都过硬的综合人才。

(四)完善师德师风校风综合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评价长效机制,确立师德师风校风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阶段性的综合评价,与校长晋升、教师晋级晋职、学校评级评优等形成良性互动。

我们希望通过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人民教师都能真正做到自尊、自律、自信、自爱、自省、自强,热爱教育事业,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学生和社会才可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不当之处,请各相关部门予以批评指正。

4459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9月7日以教提案〔2012〕第94号文函复:

李贤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关于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教育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的相关规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开展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试点。201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行办法》,制订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32个笔试科目考试大纲、三类面试大纲。考试坚持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全面考核教师的任职能力。在“十二五”期间,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将争取推广到全国,形成“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制度。二是实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200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从当年开始,各地中小学新任教师补充应全面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三是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201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不少于120学时的岗前适应性培训,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关于推进师德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一是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规范。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全面推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任务和主要举措。2008年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修订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严重影响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和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出了禁行性规定。二是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以每年教师节庆祝为契机,深入持久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增强职业荣誉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三是加强师德师风监督检查。在《规范》中,对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育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严重影响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行为作出了禁行性规定,尤其对有偿家教等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明令禁止。各省(区、市)根据实际,研究制定贯彻实施《规范》的具体措施和办法,针对违反禁行性规定的行为提出明确的惩处措施。如,山东省制定下发《关于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禁止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通知》,严禁学校和教师强迫、动员、暗示学生接受各种形式的有偿家教,参加各种形式的补习班、培训班等,对违反规定继续从事有偿家教的在职教师,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予以相应处罚。四是大力加强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教师职前培养、新教师入职教育和教师培训全过程。五是改进和完善师德管理和考核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的重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关于完善和改进对教师及学校评价体系。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培养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依据,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改进对教师及学校的监督评价体系。二是建立多方介入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的意见》,以督促和引导普通中小学校(含幼儿园)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提出了督学责任区的设立原则、职能和管理办法,要求各省、市、县选拔聘任一批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担任督学,对本责任区中小学的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随机督导,进一步健全了多位一体、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从强化师德教育、规范教师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着手,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加强培养和培训工作、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监督评价机制等途径,全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并使之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关于尽快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尽快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提案内容及办

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80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806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尽快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提案 提案人:钟起煌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农业部会同中国保监会、水利部、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粮食生产

粮食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近些年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夺取了连续六年增产、总产连续三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的好成绩,但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分散的小农经济和“靠天吃饭”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粮食生产还缺少相应的灾害保险保障。主要问题是: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近几年来在中央“重农抓粮”战略思想指引下,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一旦遭遇大的自然灾害就会对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渠系配套设施不完善、“病险”中小水库改造难等。

(二)农业科学技术服务滞后。目前乡镇以下的农技推广体系呈“网破人散”状态,粮食稳定生产缺少技术保障。有的乡镇实际只有一名专职农技人员,同时农业技术设施落后,服务难以到位。有些乡镇只有病、虫害测报仪各一个,对种子、化肥、农药的检测只能送往上级专门部门测定。

(三)“粮食直补”政策操作欠科学。按照国家规定,种粮补贴是按上年的粮食播种面积对种粮农户进行补贴。但是一些乡、村干部为图方便,直接按农户农税改革的耕地面积进行上报直补。造成有的农户弃田未种,却能得到粮食补贴。这种“撒胡椒面”式的全员补助,导致很多农民对“粮食直补”政策目标简单理解为党和政府的“关心款”,与粮食种植没有关系。

(四)种粮农民融资渠道难。由于粮食的生产环节风险大,农民又无有效的抵押物,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支农贷款也在逐年下降,“贷款边缘化”的现象相当严重,农民种粮自筹资金已占种粮投资总额的90%以上。

为此建议:

(一)加大扶植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扶植力度。财政除了对种粮大县奖励外,还应增加对种粮大乡(镇)的奖励。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粮食加工企业以承包、租赁耕地方式进入粮食生产业。三是完善耕地承包政策。征收耕地荒芜费,对弃耕抛荒的耕地征收“抛荒税”。促进耕地向种粮大户、种粮专业户流转,逐渐形成种粮的规模效益。

(二)大力发展合作组织,保证粮食生产能力。一方面要在土地流转方面给粮食主产区更多的扶持政策,同时要大力发展粮食合作社组织,促进粮食主产区的规模经营。

(三)加快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强化水利保障。建议对现有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按照功能和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主体重新划分,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民主”的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为承载水利工程建设的合作组织或民间组织颁发“水权证”,实现市场化经营,以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主体缺失的问题,为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水利建设创造条件。

(四)完善相关政策,提高“粮食直补”效果。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确保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稳定增收。建议建立两套价格补贴机制。其一是经常性补贴机制,以保护粮田、稳定粮食生产和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为目的;其二是应急性补贴机制,当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低于最低保护价时,对农民进行直接价差补贴,尽量减少市场风险给粮农带来的损失。改革目前的补贴发放机制,将以稻田面积为“粮食直补”计算标的,改为由种粮田亩和粮食产出等综合计算标的。

(五)完善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是今后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建议加大村级科技服务推广系统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村级农技服务体系,引导农民走科学种粮的路子。发展和培养一批来自农民、服务农民,具有“乡土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特征的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变“科技下乡”为“科技驻乡”。

(六)建立信贷风险分担补偿与融资支撑机制。一是建议中央和地方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加大对农业贷款的财政贴息和风险损失补偿力度。二是建议成立水稻种植贷款担保中心,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对种粮大户提供融资担保,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粮食生产。

(七)建立健全粮食稳定生产相关政策法规。如尽快制定《农业保险法》,明确农业政策性保险,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0806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农业部

2012年8月3日以农办案〔2012〕108号文函复:

钟起煌委员:

您在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尽快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提案》收悉。经商保监会、水利部和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形成了“四补贴”政策,即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逐步建立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并明确补贴资金分配向种粮大县和种粮大户倾斜的原则。如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补贴政策向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农作物良种补贴按种植面积进行补贴,种粮大户种植面积大,得到的补贴也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的支持。2012年按照国务院指示精神,中央财政在五个粮食主产省开展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进一步加大对粮食规模化生产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土地流转,增强种粮大户租种土地的稳定性,促进农民增收及农业生态建设。从2005年开始,中央财政出台了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2011年达到200亿元,累计拨付990亿元,有效缓解了产粮(油)大县的财政困难。下一步中央财政将加强对种粮大户补贴制度的研究,认真总结地方经验,进一步完善现行补贴政策,不断加大对种粮大户和产粮(油)大县的支持力度。

二、关于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粮食加工企业以承包、租赁耕地方式进入粮食生产业 对于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2001年发布的中发18号文件提出:“工商企业投资开发农业,应主要从事产前产后服务和‘四荒’资源开发。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农业科技单位可以小范围租赁农户承包地。”对于工商企业大面积、长时间直接租赁经营农村土地,优势显而易见,如可以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筹集大量资金提高农业生产设施化和机械化水平等,特别是在“四荒”资源开发方面,工商企业可以发挥主力军作用。但从长远看,从确保粮食生产、农民就业、农村社会稳定等诸多角度看,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存在不少隐患,需要加强规范、有序引导。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工商企业与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各有优势,可以进行有益互补、有机结合,应当在不同环节发挥作用。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能够在种植环节发挥积极作用,工商企业能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装备,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体现之一,应当主要从事生资供应、加工、流通、销售等产前产后环节,或者开发利用“四荒”资源。

三、关于完善耕地承包政策,遏止撂荒现象

农民依法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农民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当前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比较效益低等原因,一些地方出现了撂荒的现象,对这些农户不能采取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方式进行处罚。从根本上解决撂荒问题,应当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土地等方式,提高农民爱土惜地的积极性。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中央政策和相关法律,在促进耕地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些地方为避免耕地撂荒蔓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建立撂荒责任追究和惩戒制度,将产粮大县奖励与撂荒控制工作挂钩,对因工作不力出现大面积撂荒的人员追究责任;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承包方改土改水、提升地力、恢复耕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完善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的运作机制和服务网络,动员撂荒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流转一定数量以上的规模经营户,在资金扶持和生产管理辅助性用地政策上予以放宽,在融资、农业保险等方面提供优惠;发挥基层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对举家外出务工造成土地撂荒的,动员其委托亲友或邻近农户代为耕种;对承包户无法取得联系撂荒时间较长的,经村民大会同意后,由集体经济组织将承包地暂时委托代耕,收益完全归代耕者所有或收取一定金额的代耕费。对于您提出的征收抛荒税的建议,对于加大弃抛荒行为的成本具有针对性强、调节力度大等优点,对于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抑制抛荒具有积极意义。但从我国目前的土地管理、税收征管情况看,存在“抛荒”难认定、信息共享制度不完善、征管难度大等问题。基于上述情况并从简化税制的角度出发,财政部认为尚不具备开征的条件。为防止耕地撂荒趋势蔓延,各部门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和服务,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研究制定遏制长期撂荒的具体措施,促进耕地的合理利用。

四、关于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水稻种植贷款担保中心

根据中央有关精神,近年来财政部门在建立财政促进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政策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和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的银行业金融网点,按照贷款平均余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支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金融机构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农户贷款业务给予营业税全免、信息收入按90%减计应纳税所得额,对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县域以下法人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减按3%征收营业税。财政部认为,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主体,主要根据贷款项目的风险收益自主发放商业贷款,并确定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具体贷款条件,政府对商业贷款给予风险补偿可能带来较大的道德风险。同时世界贸易组织非歧视性条款对于政府向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发放各种补贴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补贴问题较为敏感。

同时国家高度重视融资性担保业务在缓解“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专门建立了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规范健康发展。截至2011年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8402家,在保余额19120亿元。下一步将认真研究进一步促进“三农”信贷增长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

五、关于促进耕地向种粮大户、种粮专业户流转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目前在全国各地以种粮大户为主的种植专业大户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据统计,到2011年底我国经营耕地面积在3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大户接近900多万户,10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大户达到了72.1万户。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扶持发展家庭农场,也取得了有益的经验。2012年按照国务院领导要求,农业部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工作中,将把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作为重点,积极探索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六、关于大力发展合作组织,保证粮食生产能力

当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3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5.23万家,实有入社农户约4300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加快发展,正在成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突出亮点,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分配向粮食主产区倾斜,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13个粮食主产省(区)3.25亿元,占资金总量的54.2%。下一步农业部将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进一步加大对传统农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

七、关于加快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强化水利保障近年来水利部不断深化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出台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在明确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的同时,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合作、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等形式,分开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和经营权,对700多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水利设施建设步伐,改善了工程管理,提高了工程完好率和使用效率。目前水利部正在研究制定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建立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确保长期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在积极推进产权改革的同时,水利部还围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后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八、关于完善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全面推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会同财政部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2009—2011年中央财政共投入23.7亿元,在全国800个县予以实施,支持每县每年100万农技推广工作经费。编制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规划,明确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2010—2011年中央累计安排建设经费12亿元,支持1260个县8243个乡镇推广机构改善工作条件。通过改革与建设,明确了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任务,理顺了管理体制、创新了运行机制,完善了推广队伍,增强了财政保障,提高了服务能力。二是完善扶持机制,推进多元推广服务组织发展。积极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涉农企业等农业社会化组织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扩大农技推广服务覆盖面。组织和引导广大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到基层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农民培训、加强技术咨询服务,探索出院县共建、校地合作、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农技推广模式。下一步农业部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按照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创新农技推广工作管理理念,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统筹考虑、共同部署。尽快建立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涉农企业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效服务与技术支撑。

九、关于加快制定农业保险法律政策

保监会对农业保险立法工作十分重视,2010年10月成立了专门的起草小组,启动《农业保险条例》立法工作。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在多次调研和征求行业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农业保险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并于2011年7月向各财产保险(再保险)公司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等90余家单位征求意见。经过专家论证和向全行业和相关部委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农业保险条例(草案送审稿)》,并于今年4月报国务院法制办。《农业保险条例(草案送审稿)》对农业保险的定义、基本原则、财政支持、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农业保险合同、业务规则、罚则以及相关法律适用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国务院法制办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感谢您对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关心,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和支持我部的工作。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关于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国家战略规划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国家战略规划的提案内容及办理

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3122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3122号提案内容

2013-03-01 案由:关于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国家战略规划的提案 提案人:范利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民政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理 主题词:老年

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高峰提前”,战略准备期太短;“未富先老”,解决问题难度巨大。而我国养老服务缺乏国家整体规划,科学管理水平不高,在社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方面都十分薄弱,抓紧制定国家规划提早进行战略部署已迫在眉睫。

一、“老之已至”——中国老龄化凸显两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高峰提前!”——战略准备期太短。我国是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50—150年才到老龄化的过渡。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到201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人已达1.79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3.7%。现在世界上每5个老年人中有1个中国老年人。按照这一速度预测,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将在2030年,那时老年人将增加到3.28亿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6%。因此,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短短不到20年。

第二个特点“未富先老!”——解决问题难度巨大。我国是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老龄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约为1000美元(发达国家为2万美元以上),整个社会的老龄人口比重和社会适龄劳动人口的抚养负重将急剧上升,呈现出“未富先老”特点。

二、“老缺所养”——中国养老现状存在四大薄弱

一是养老机构社会化薄弱。中国老人99%是居家养老,社会养老的比例仅为1%。但是中国大多数家庭人口结构模式呈4∶2∶1“倒金字塔”模式。一对中青年夫妇要赡养两对老人和抚养一个子女,家庭养老功能越来越弱化,调查表明,全国当前有近70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看护照料或康复服务。目前我国老年养老服务机构仅4万余家,约200万张养老床位。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仅达到0.9%,缺口达550多万张。即使现有的养老机构,还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养老的巨大需求。

二是养老人员职业化薄弱。社会还未把养老工作当成一种职业来对待,各类养老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培训的人员。由于工资待遇较低,导致养老服务人员大量流失。目前全国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仅2万多,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三是养老行业产业化薄弱。目前我国养老产业需求大、供给小,产品门类少、层次低。尤其养老机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发展也相当滞后。据调查我国老年人总的服务需求满足率仅为15.9%。

四是养老管理科学化薄弱。养老服务行业由民政部门组织实施,医疗服务由卫生部门组织实施,长期照料服务则没有明确的部门组织实施。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与养老服务机构和行业条块分割、职责权限不明晰,缺乏统一的社会养老服务管理和监督机制。

三、“老有所养”——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的国家战略规划

实现“老有所养”这一基本需求,养老社会化、专业化与市场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尽快制定整体战略规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总的建议如下。

(一)加大养老服务社会化力度

措施一,政府引领,整体规划。政府应加强对养老产业的研究和规划,制定养老服务产业标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公共财政投向,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资本投资,及时发布产业信息,鼓励老年用品研发,完善养老保障网络,方便群众养老消费。

措施二,民办养老,市场运作。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改变政府包办包管机制,采取民办公助的市场运作模式,尽可能多地将养老服务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和非营利性机构去办。

措施三,打造平台,试点推广。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加强管理等措施,推进“个性化、广覆盖”社会化养老服务试点,对试点成功的养老社会组织机构进行连片辐射、连锁经营和统一管理。

(二)加紧养老人员职业化培训

一是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养老服务劳动准入制度,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二是设立养老服务员工作岗位。养老服务人员必须接受相当程度的专业训练,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包括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管理者的能力,接受心理咨询的能力和医疗护理专业的能力,在养老机构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后才能从业。

三、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待遇。结合国家下岗再就业政策,将养老服务岗位纳入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予以支持,免费为下岗职工提供养老护理的专业培训。各级政府要确保养老服务人员的各项保险费用的及时足额缴纳。

(三)加快养老行业产业化进程

老年产业在国外被称为“银色产业”。老年群体是“夕阳人群”,但养老产业却是“朝阳产业”,龙头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老年用品、餐饮、医疗、房地产等产业,而且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钢材、水泥、机械、彩电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老年产业市场和就业空间潜力巨大,亟待政策激活和市场培育。

(四)加强养老行业科学化管理

养老服务管理要把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会服务资源进行有效的衔接整合,从而实现了养老服务管理的主动性,养老服务质量的可控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清晰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民政部门、卫生部门、街道办事处与养老服务机构、行业的责权利,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服务组织机制;社会养老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和社会养老服务监督机制。

3122号提案复文 2013-03-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12年9月26日以民函〔2012〕898号文函复:

范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国家战略规划的提案》收悉。经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养老服务社会化力度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作出了战略部署,对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办发〔2011〕60号)和《“十二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国办发〔2011〕61号),对“十二五”期间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养老服务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做出了明确规划。民政部门将本着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制度规范、政策扶持、投资拉动、环境培育、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大力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和住宅小区建设中,争取将其纳入公建配套实施方案,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使用。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28号)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国老龄办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深入推进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建设,推动各地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城乡建设发展战略,把老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社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街道、社区“方便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城乡社会养老服务一体化进程。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一是运用优惠政策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9号)和《民政部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民发〔2005〕170号)要求,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极大地促进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二是探索实施公建民营。近年来在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将国办老年福利机构交由社会力量进行管理运营,这种尝试在现实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三是实施民办公助。近年来一些地方对民办养老机构实施民办公助,即对于处在建设阶段的民办养老机构,按照规模、投资额等指标,给予相应的资助;对于正式开业的民办养老机构,按床位数和实际收养人数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如北京市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建设资金支持,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中属于新建、扩建护养型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项目每张床资助16000元,属于非护养型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项目每张床资助12000元;广州市对于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经评估后,按照老年人需要护理的不同等级给予运营资助;珠海市、昆明市根据各机构床位数量的不同,给予相应的床位运营补贴等。

今后,我们将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发展老年福利事业和养老产业,贯彻落实税收、用水、用电、用气等现有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社会融资、费用减免、护理保险等新的扶持政策。继续实施民办公助,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采取分类扶持。推进公建民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办养老机构运行方式,增强机构发展的内在生机和活力。促进养老产业发展,鼓励营利性养老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的选择性服务。

二、关于加紧养老人员职业化培训

近年来民政部门十分重视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采取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培训上岗、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等措施,使服务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改进。特别是自2011年重新修订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出台以来,各地大力加强人员培训工作。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还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中推行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上海市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为养老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造就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

今后我们将坚持走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道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一是实施专业学历教育。依托民政相关院校,开展养老服务学历教育。鼓励在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开展社会工作的学历教育和资格认证。二是加强养老服务培训。完善养老服务教材体系、培训政策和培训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养老护理员培训计划,建立分级培训机制。三是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对各类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养老机构院长岗前培训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养老机构院长岗前培训率达到100%,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较高水平。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技术适用、爱岗敬业、初中高级相匹配的养老护理员队伍。四是优化人员队伍结构。通过人才引进、公开招聘、工作培训等形式,建设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中高级专业人才从事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社保待遇和社会地位,促进养老服务队伍稳定。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社会工作者的机制,推动养老机构开发社工岗位。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探索建立“义工银行”、“劳务储蓄”等互助服务体系。

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工作,是提高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提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努力提升培训质量,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全面提高全体劳动者技能素质。根据国务院《意见》精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加快健全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快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同时,注重提高职业培训质量,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根本,根据劳动者需求变化合理设置培训专业,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全面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下一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会同民政部门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为社区居民养老服务业提供人才支撑。

三、关于加快养老行业化进程

今后我们将大力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积极支持发展老年生活服务、医疗康复、娱乐教育、老年用品、休闲旅游等养老产业,鼓励金融保险机构为养老产业提供相关服务。引导企业开发老年保健、老年照护、老年康复辅具、老年住宅、老年宜居社区等产品和服务市场。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参与老年产业发展,提供评估、咨询和第三方认证等服务。加强对“候鸟式异地养老”、“以房养老”、“土地养老”等方式的研究探索,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

四、关于加快养老行业科学化管理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加强养老服务的科学化管理,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国办发〔2000〕19号),提出了推进以养老为重点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总体要求,并从建设用地、税收、公用事业收费和费用补贴等角度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2005年民政部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民发〔2005〕170号),鼓励和扶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全国老龄办和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国办发〔2006〕6号),要求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2008年全国老龄办、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提出在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养老机构管理方面,民政部制定并颁布了《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民政部第19号令),对社会福利机构的规划、设立、日常运营和服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地也立足实际,突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制定和完善了许多具体化、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步走上了有章可循的轨道。

今后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研究拟定养老机构管理的专项行政法规,将城市与农村、公办与民办、营利与非营利性等各类养老机构纳入调整规范的范围;完善养老机构的管理体制,明确养老机构的准入资质,规范经营服务行为;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感谢您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五篇:关于应尽快制定并颁布《学前教育法》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应尽快制定并颁布《学前教育法》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850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850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应尽快制定并颁布《学前教育法》的提案 提案人:刘晓庄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教育儿童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和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从总体上看,目前学前教育呈现出三大特点,即社会需求大、城乡差别大、民办比例大,学前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一些法律上的真空地带和相应的制度缺失,如幼儿园办园资格中,有些园长至今没有教师资格证和园长资格证;有些地方教师、保育员准入门槛过低;教师加班工资不能按《劳动法》实施,甚至一些教师基本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租用小区物业举办幼儿园应向哪些部门缴纳管理费用以及缴费比例高低等存在随意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实行按成本收费,但成本如何界定没有明确;民办幼儿园是否需要缴税各地并不统一;幼儿园伙食、玩具等卫生标准如何保障没有明确,出现安全事故如何依法处理没有统一法定程序;幼儿园如何对幼童进行教育和保育没有明确的指导标准;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估的主体和评估方式不够明确和统一;社会机构和组织支持幼儿园教育工作没有统一规定;幼儿园解散时举办人投入如何清算,是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还是《公益事业捐助法》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等等。

法规的缺失导致基层的园长办园没有明确的法律指南,教师的保障没有底线性的标准,社会参与办园没有明确的激励措施,政府投入没有硬性的约束,办园过程中的责任事故处理没有统一的教育保育标准可依。仅仅依靠政府各部门出台政策容易造成政出多门,最终没有部门和人员对学前教育保障、规范和发展承担责任。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学前教育立法仍处于滞后状态,表现为我国现有的学前教育法规、规章已经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国家层面来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七条明文规定的国家学校教育制度四环中的首要环节的学前教育,至今没有专门的法律,大多省市目前亦未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显的缺憾。

为此建议:尽快制定并颁布《学前教育法》,以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发展方针;学前教育机构及学前教育机构教师和工作人员、学前儿童的权利;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协作;学前教育与家长、社会的关系;学前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学前教育法律责任等基本问题。这是填补我国目前教育法律体系空缺,早日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法律体系建设目标的必需。

0850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8月23日以教提案〔2012〕第67号文函复:

刘晓庄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应尽快制定并颁布〈学前教育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关于学前教育立法问题,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令第4号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96年9月教育部令第25号发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对促进和规范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幼儿园的办园体制和发展方向、学前教育的投入和师资保障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幼儿园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办园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和改革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有必要通过立法尽快加以研究解决。

早在2003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即开始关注学前教育问题,关于学前教育的议案、建议和提案逐渐增多。我部非常赞同学前教育立法。在2007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研究拟订下一届五年立法规划有关事项的通知》(法工委发〔2007〕74号)的复函中,我部即提出将《学前教育法》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今年我部在工作层面与全国人大法工委立法规划室的有关同志沟通,希望学前教育立法能够列入下一届全国人大五年立法规划,使学前教育立法在规划层面能够得到保障。

学前教育立法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同时,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和战略举措,对政府责任、办学体制、投入机制、机构监管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而且,“明确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职责”已经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鼓励各地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摸索和推广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了若干指导性意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做法、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文件,为制定学前教育法提供了参考、借鉴和依据。

我部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抓紧开展学前教育立法工作。今年2月,召开了学前教育法立法座谈会,听取学前教育立法议案领衔人、全国人大代表、专家学者、有关立法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有关学会和研究会的负责同志、幼儿园园长(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意见和建议,启动学前教育立法工作。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发函,调研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和立法建议;向有关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发函,对国外学前教育进行调研。同时加强与国务院法制工作机构、全国人大等有关工作部门的沟通,推动学前教育立法能够早日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立法规划。我部将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规定,为规范、保障和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学前教育立法工作进程。

您在建议中提出的有关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在立法工作中加以参考和借鉴。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下载关于尽快开工建设青藏铁路拉萨经山南至林芝段铁路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尽快开工建设青藏铁路拉萨经山南至林芝段铁路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