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
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2758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2758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的提案 提案人:程萍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办理 主题词:农产品安全
食品安全事关百姓安康、政府形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食用农产品是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工食品的主要原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至关重要。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逐步向好。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仍然薄弱,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惩处力度不够,执法队伍不强。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由于农产品分布广泛、品种复杂、产业链长、影响因素多,管理体制不顺等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还易产生监管交叉领域。从食品安全管理的治理结构看,多主体协同治理食品安全的格局尚未形成,行业协会、商会参与管理的制度空间不足,社会公众参与管理的渠道不畅,社会舆论监督空间有限等。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依然以散、小、乱的分散经营为主,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基层,但目前基层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难以满足监管需要。如很多省县级以下基本没有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地级以上市平均编制三人左右,县、乡(镇)一级大部分没有专门监管机构;可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的县(市、区)也不多;特别是镇一级基层农产品质检机构,从仪器设备到检测技术人员队伍均无法满足监管需要,既缺少专职检测人员,也缺少专项检测经费,少数地方甚至连购买检测试剂的经费都无法落实,难以正常开展监管工作。
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关乎百姓的食品安全的重大基本民生问题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切实增加投入,强化责任落实、制度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形成“政府保障有力、部门监管到位、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社会舆论有效监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通过促进法治爬坡防止道德滑坡,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为此建议:
一、健全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体系。国家抓紧研究制修订和完善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从国家层面统一规范食用农产品的概念、界定食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监管的职责分工。健全农产品生产区域分类管理,明确产地分类的标准和划分权限﹔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规范投入品使用;健全农产品生产档案和追溯制度,规范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完善检测和标识制度,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
二、健全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完善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和相关考核制度,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和信息管理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危害因素调研,全面建立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快速处置机制。探索运用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监管模式,以动态监测和预警为技术依托,完善预警日常运行机制,提高监管效能;规范信息通报和沟通协调制度,及时通报部门监管信息,强化联合执法。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促进各部门、各环节监管措施有效衔接,堵塞监管漏洞,实现全程无缝监管,增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综合监管水平。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管理行政体制改革,整合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和资源,理顺管理模式,消除分段管理所存在的职能交叉与职能缺失的不足和弊端,全面建立起从“农田到餐桌”统一协调、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制修定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相关主体的责任。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进入和退出机制,强化社会监督,推动企业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一旦发现,坚决依法惩处违法行为,让食品安全违法者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同时抓紧研究制定全国性的问责法律,依法明确规定政府和监管部门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追究责任、追究谁的责任、由谁追究、如何追究以及问责对象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实现依法问责。
四、切实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稳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府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加大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保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在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要认真分析和预测与实施法律法规相应的执法资源,切实保障省、市、县和乡镇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主体在“职能、人员、经费、手段、服务”等执法资源能落实到位,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重点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力推进镇级监管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投融资管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技术和服务。逐步建立对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生产者直接补贴制度,促进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形成,引导农产品生产方式向质量效益型方向发展。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基金,用于补偿因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而受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五、全力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快食品质量的诚信体系建设。密切与经信、银行、海关、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地方诚信经营体系,将食品质量信用体系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范畴。健全企业质量诚信分类管理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促进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制约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违法生产和经营,确保食品安全。强化培训和宣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辟宣传专栏、发放宣传材料、组织送法下乡和知识竞赛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农户、生产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解决违禁药物使用和非法添加等当前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强化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树立全民良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包括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生产者的道德意识、经营者的自律意识、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抓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透明度,动员各方力量关心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举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
2758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农业部
2012年8月9日以农办案〔2012〕119号文函复:
程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健全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管理,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做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各部门监管职责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农产品产地管理、农产品包装标识、监督检查等制度。及时修订了《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配套制订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投入品使用、标识制度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山东、江苏、浙江等一些地方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和规章也相继颁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步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下一步将继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出台更加详细的操作性规章制度,完善过程管控、产品追溯、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管理规范,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管理、依法监督。
二、关于健全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评估、专项整治、监督抽查、应急预警为突破口,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在例行监测方面,形成了涵盖主要食用农产品品种、覆盖主要消费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获得有效数据300余万个。2011年的蔬菜、畜产品、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4%、99.6%和96.8%,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稳定向好态势。在风险评估方面,2007年农业部依法组建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2011年组建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规划建立了65个专业性和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启动了蔬菜、水果、茶叶等8大类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摸底排查与专项评估工作;2012年跟进开展了羊奶、草莓等重点产品的专项风险评估。在专项整治方面,农业系统从2007年开始,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实施专项整治行动,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力图从生产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深入实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畜产品“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药、水产品禁用药物、假劣农资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着力解决蔬菜和畜禽水产品农兽药超标以及禁用药物违法使用问题。
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国务院依法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并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着力强化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促进各部门、各环节监管工作的有效衔接。下一步农业部门将按照《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今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要求,在依法加强执法监管的同时,注重体制机制的完善,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群策群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关于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对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和责任分工意义重大。刑法修正案
(八)在修订过程中,明确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规定。据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严惩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强化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侦办和审理的协作配合,加大打击力度。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正在推动食品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主体制度的落实。为规范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中纪委、监察部正在研究制定《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的规定》。下一步农业部将依照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执法等各相关方面的职责任务和责任分工,实现职能清楚、责任明确。
四、关于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源配置
最近一些年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在经费、体系、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中央财政相继安排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农技推广与体系建设和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农业信息预警及信息网运行等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投入品监管、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产品质量认证、低毒生物农药使用、安全用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互联网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发布等工作。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上看,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已全部建立,地、县、乡三级监管机构正在加快推进,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法水平在不断提升。根据中央的部署,各级农业部门正在全力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60%的乡镇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3万余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完善制度、加大投入”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2012年底前全国所有涉农乡镇基本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您提出的逐步建立对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生产直接补贴制度的建议很有现实意义,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会同财政等部门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尽快促进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推广和应用。
五、关于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社会环境
国务院及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201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底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中小学生达到85%以上。2012年6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工信部、农业部等十部门,在全国统一部署下集中开展了以“共建诚信家园、同铸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全国食品安全周活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多方参与的宣传教育活动。农业部门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热点问题,组织专家撰写科普文章,及时向公众发布,正确引领舆论导向。同时编写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消费指南》,以提升公众的农产品安全消费意识和科学判断能力,实现科学指导生产和正确引导消费。最近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再次明确提出食品安全工作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协调有关方面,争取将食品安全纳入国家公益性宣传范围,列入国民素质教育内容和中小学课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新闻媒体的作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等科普宣传活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感谢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心。希望您继续对“三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2758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办理
提 案 人:程萍 主 题 词:农产品,安全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食品安全事关百姓安康、政府形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食用农产品是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工食品的主要原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至关重要。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逐步向好。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仍然薄弱,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惩处力度不够,执法队伍不强。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由于农产品分布广泛、品种复杂、产业链长、影响因素多,管理体制不顺等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还易产生监管交叉领域。从食品安全管理的治理结构看,多主体协同治理食品安全的格局尚未形成,行业协会、商会参与管理的制度空间不足,社会公众参与管理的渠道不畅,社会舆论监督空间有限等。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依然以散、小、乱的分散经营为主,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基层,但目前基层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难以满足监管需要。如很多省县级以下基本没有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地级以上市平均编制3人左右,县、乡(镇)一级大部分没有专门监管机构;可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的县(市、区)也不多;特别是镇一级基层农产品质检机构,从仪器设备到检测技术人员队伍均无法满足监管需求,既缺少专职检测人员,也缺少专项检测经费,少数地方甚至连购买检测试剂的经费都无法落实,难以正常开展监管工作。
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关乎百姓的食品安全的重大基本民生问题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切实增加投入,强化责任落实、制度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形成“政府保障有力、部门监管到位、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社会舆论有效监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通过促进法治爬坡防止道德滑坡,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建议
(一)健全与完善农产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体系。国家抓紧研究制修订和完善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从国家层面统一规范食用农产品的概念、界定食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监管的职责分工。健全农产品生产区域分类管理,明确产地分类的标准和划分权限﹔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规范投入品使用﹔健全农产品生产档案和追溯制度,规范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完善检测和标识制度,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
(二)健全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完善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和相关考核制度,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和信息管理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危害因素调研,全面建立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快速处置机制。探索运用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监管模式,以动态监测和预警为技术依托,完善预警日常运行机制,提高监管效能;规范信息通报和沟通协调制度,及时通报部门监管信息,强化联合执法。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促进各部门、各环节监管措施有效衔接,堵塞监管漏洞,实现全程无缝监管,增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综合监管水平。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管理行政体制改革,整合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和资源,理顺管理模式,消除分段管理所存在的职能交叉与职能缺失的不足和弊端,全面建立起从“农田到餐桌”统一协调、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制修定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相关主体的责任。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进入和退出机制,强化社会监督,推动企业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一旦发现,坚决依法惩处违法行为,让食品安全违法者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同时,抓紧研究制定全国性的问责法律,依法明确规定政府和监管部门在哪些情形需要追究责任、追究谁的责任、由谁追究、如何追究以及问责对象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实现依法问责。
(四)切实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稳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府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加大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保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在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要认真分析和预测与实施法律法规相应的执法资源,切实保障省、市、县和乡镇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主体在“职能、人员、经费、手段、服务”等执法资源能落实到位,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重点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力推进镇级监管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农产质量安全管理投融资管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产质量量安全体系建设,开发和应用农产质量安全相关技术和服务。逐步建立对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生产者直接补贴制度,促进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形成,引导农产品生产方式向质量效益型方向发展。设立农产质量量安全应急基金,用于补偿因农产质量量安全突发事件而受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五)全力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快食品质量的诚信体系建设。密切与经信、银行、海关、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地方诚信经营体系,将食品质量信用体系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范畴。健全企业质量诚信分类管理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促进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制约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违法生产和经营,确保食品安全。强化培训和宣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辟宣传专栏、发放宣传材料、组织送法下乡和知识竞赛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农户、生产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解决违禁药物使用和非法添加等当前制约农产质量安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强化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树立全民良好农产质量安全意识,包括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生产者的道德意识、经营者的自律意识、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将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抓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透明度,动员各方力量关心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举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4459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4459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提案 提案人:李贤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教师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民族要进步,国家要发展,需要庞大的各类人才,不仅技术、素养要过硬,更应该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而对作为承载国家梦想的年轻一代的持续培养尤为关键。教育改革不仅要注重完善教育体制、促进教育公平、增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均衡化,更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国家近几年来,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应该说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对教师队伍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他着重强调:“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可见,国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明确,也阐述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育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教师兼职现象不利于教学质量提升
(一)虽然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各类场合都曾提到过不提倡教师兼职有偿家教,山东等地也明确禁止教师有偿家教和兼职授课。但目前全国各类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名校中学以上教师兼职有偿授课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潜心研究学问,钻研教育方法的教师越来越少。
(二)虽然每个兼职教师均说是在不会影响本质工作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兼职,但这个不影响本质工作和教学质量的研判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兼职有偿授课是违背了献身教育爱岗敬业这一基本师德要求的,而且肯定会分散教学精力。
(三)很多老师公开兼职,在社会各类培训机构有偿授课。这些培训机构中的有些学生就是该兼职教师本职工作所在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之所以选择参加培训班,肯定是因为某项课程需要加强。而作为老师,你既然有能力在外兼职有偿授课,能把培训班的学生带好,怎么就带不好自己本职工作所在学校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利益驱使下的市场行为,这种“向钱看”的思想扭曲了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职业形象。这种形象是将利益放在首位,忽视职业道德和职业追求,肯定在价值观上和人生观上对学生是有不好影响的,也成为了社会舆论的“诟病”。
二、为人师表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见教师职业的神圣,也足以见证我国对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谓的尊敬程度。人民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应该成为社会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然而,我们在不少地方与不少家长交流时发现,现在的部分学校已经被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侵蚀。这主要归结于教师队伍的个人修养在下降,如果教师本身都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怎么能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在有些学校,每到教师节和中秋节等节日,家长送礼之风盛行。送礼的档次也在逐渐升级,大有竞相攀比之势。而且送礼之后,老师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就是不一样,在和一些家长沟通的时候发现,送礼多的、家里背景(有钱、有权)好的就当班干部、给开小灶课外单独辅导。这种现象既损坏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也十分不利于培养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打骂体罚学生的行为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
部分老师缺少应有的耐心,对一些成绩相对差一些、进步慢一点、反应速度不快的学生不是循循善诱加以指导,而是轻则骂一顿重则动手打学生,造成这些学生从心底厌恶学习、厌恶学校甚至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从而被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利用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很多教师打骂学生的例子见诸报端,轻一点的学生转学,重一点的都致死致残,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教育发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该从道德层面引起教师队伍的反思,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我们不赞成对在校学生的违规违章、伤害同学甚至老师的行为包容和迁就,主张教师本着管理引导教育好学生可以采取正确的、适当的方法进行惩戒。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改正学生的缺点,掌握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重在提高。
四、应试教育不利于人才综合培养
以升学率论英雄,没有注重综合培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升学率和分数还是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过于侧重于考得怎样,从幼儿园的小红花开始一直到能否上重点大学都是以考试成败论英雄。当分数成为学生就读好学校、进入好班级的通行证时,家长和学生都在想办法提高分数,这也是催生家长送礼、教师兼职等不良现象的诱因之一。而换一种角度,当分数不再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时,对学生和学校、教师的评价不仅仅是以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时,使德智体美劳都真正成为综合评估学校教学成果和学生成长的标准时,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针对以上现状,建议:
一、继续提高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
(一)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相应各类学校教师缺口较大,国家近年来加大教育投入,积极建设扩大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准入的程序已经比较规范,执行的也非常严格,基本上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竞争上岗。
(二)现行制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教师资格证,然后通过地方政府组织的专业考试和综合考试后择优录用。然而,我们调查中发现,由于部分地区教师缺口较大,新录用教师在录用后基本没有进行任何岗前培训就分配到学校上岗了。
(三)对于这样一个神圣而庄重的工作,我们认为应该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并且增加调查环节,充分了解待录用人员的品德品行、责任心、日常行为举止等。遵循教师队伍建设宁缺毋滥的原则,确保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需要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品行要求同等重要。以此再次提高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互利共赢,奠定好人民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民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扎实基础。
二、积极推进教师品德建设
(一)我们调查发现,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圈子相对较小,互相交流不足的现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构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教育技能培训方法的交流,形成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学方法大比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比拼等良性互动。
(二)应该多进行教师师德教育,多宣传教书育人的典范和先进事迹。完善师德建设奖惩机制,使师德品行好、综合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在职务升迁、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和社会地位中得到应有的重视,以教学观摩、教师轮换等方式选拔任用优秀老师,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引领作用。
(三)目前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是高的,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都非常重视。各级政府都在切实落实尊师重教的社会要求,通过增加工资收入、改善工作环境、增强社会地位来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应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首先应该明确禁止学校在职教师以任何方式进行有偿兼职授课,确保教师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和自己的学生身上,坚决杜绝课堂不讲课外培训讲、工作赚钱与课外外快两不误的现象。
(四)引导教师增强职业荣誉感、使命感和自豪感,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对有违师德、有损教师形象的教师,要及时给予劝诫、警示、批评教育直至给予处分、清除出教师队伍。
(五)不仅应该加强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培训,还应该组织师德品行的培训,两者有效结合。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录用后的培训非常少,目前很多地区的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无非就两种,一种是职称评定前的培训,还有一种属于为拿学历的再教育培训。仅这两种培训远不能解决教学专业知识的提升和完善师德建设的要求。
(六)作为输送大部分人民教师的各类师范学校,应该把师德师风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毕业生毕业鉴订、推荐就业的重要指标,形式多样、持续地渗透师德理念、强化师德教育。
(七)教育体系中应该建立监督体系,不仅包括对学校的经费使用和财务收支情况,还应对教师过节收礼实行监督。这种不正之风相对于极少数公务员的贪污腐败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由于基本都实施“校长负责制”,各类学校的管理,包括经费收支、使用等等基本属于校长一个人说了算,形成了一个极大的腐败空间。小部分校长都是利用学校公款为自己的升迁晋级在到处活动,随意吃请搞腐败。这种学校里的腐败之风应该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应该狠刹这股歪风。
三、完善和改进对教师及学校的评价体系
(一)教学质量评定不应该只局限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校领导,应该引入第三方机构或学生家长参与,或者实行校外观察员准入评价机制。形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社会、学生多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机制。
(二)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局限于分数和单科成绩,应该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评定,并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以因材施教。
(三)必须坚持以德育为根本的育人观,加强教师德育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持续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让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流于形式。学生不仅要能学到专业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为祖国建设和民族发展输送专业知识和思想品德都过硬的综合人才。
(四)完善师德师风校风综合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评价长效机制,确立师德师风校风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阶段性的综合评价,与校长晋升、教师晋级晋职、学校评级评优等形成良性互动。
我们希望通过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人民教师都能真正做到自尊、自律、自信、自爱、自省、自强,热爱教育事业,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学生和社会才可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不当之处,请各相关部门予以批评指正。
4459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9月7日以教提案〔2012〕第94号文函复:
李贤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关于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教育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的相关规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开展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试点。201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行办法》,制订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32个笔试科目考试大纲、三类面试大纲。考试坚持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全面考核教师的任职能力。在“十二五”期间,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将争取推广到全国,形成“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制度。二是实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200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从当年开始,各地中小学新任教师补充应全面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三是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201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不少于120学时的岗前适应性培训,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关于推进师德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一是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规范。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全面推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任务和主要举措。2008年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修订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严重影响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和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出了禁行性规定。二是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以每年教师节庆祝为契机,深入持久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增强职业荣誉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三是加强师德师风监督检查。在《规范》中,对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育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严重影响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行为作出了禁行性规定,尤其对有偿家教等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明令禁止。各省(区、市)根据实际,研究制定贯彻实施《规范》的具体措施和办法,针对违反禁行性规定的行为提出明确的惩处措施。如,山东省制定下发《关于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禁止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通知》,严禁学校和教师强迫、动员、暗示学生接受各种形式的有偿家教,参加各种形式的补习班、培训班等,对违反规定继续从事有偿家教的在职教师,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予以相应处罚。四是大力加强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教师职前培养、新教师入职教育和教师培训全过程。五是改进和完善师德管理和考核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的重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关于完善和改进对教师及学校评价体系。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培养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依据,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改进对教师及学校的监督评价体系。二是建立多方介入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的意见》,以督促和引导普通中小学校(含幼儿园)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提出了督学责任区的设立原则、职能和管理办法,要求各省、市、县选拔聘任一批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担任督学,对本责任区中小学的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随机督导,进一步健全了多位一体、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从强化师德教育、规范教师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着手,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加强培养和培训工作、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监督评价机制等途径,全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并使之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提案
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549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农业部研究办理 提 案 人:温思美 主 题 词:农产品 质量 提案形式:个人 内 容:
最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因此,重视与加强我国食品质量监控体系,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是目前亟待各级政府重视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环节把关不严。食品安全隐患首先是生产环节把关不严。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的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的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土壤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
(二)市场管理不严、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目前,市场管理职能和市场监管职能不明晰,多头管理,缺乏统一协调和综合宏观监管;加上市场设施不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让某些有害农副产品在市场上有机可乘,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
(三)政府规制失灵。造成食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另一深层动因,就是政府规制失灵。同时,由于政府功能定位不当,对于市场不能有效调节本应通过政府规制来调节的领域,政府规制没能及时跟进,如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滞后、食品安全标准的协调机制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缺位以及有关引导食品工业发展特别是食品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产业政策欠缺等。
二、建议
(一)规范农药的合理使用。农药残留是导致食品受污染和不安全的根源,因此,解决源头产品安全是关键。在农药的使用上,要做到:一是严格规范农药合理的使用范围与方法;二是加大农药合理使用的宣传、推广与示范力度;三是提高农药经营人员的素质,完善施药器械;四是健全农产品标准和检测体系,做到农副产品优质优价;五是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化、制度化。
(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1)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建议在四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实施“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二是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科学确定食品标准的制定原则和依据,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逐步实现我国标准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三是明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食品认证机构;四是建立劣质产品召回制度。(2)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安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涉及农业、环保、市场管理、质量监督等多方面,必须多部门、多学科的共同配合。建议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对目前分散在农业、卫生、环保、质检、工商等部门的监管职能进行全面的梳理,将监管和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责权利理顺,消除责任空白区,形成更加合理、明确的分工。在这方面,深圳和上海等地的做法值得推广借鉴。深圳市2004年成立深圳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统一组织领导全市的食品安全工作,上海市2004年底出台的改革方案,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探索,将原由卫生部门负责的食品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职责划归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部门不再承担包括发放《卫生许可证》、行政检查、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等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职责,在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流通和消费环节、逐步实现以一个部门为主的综合性、专业化、成体系的监管模式。(3)建立通畅高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建议政府要完善食品公共信息发布机制和教育培训,使公众拥有完全充分的信息来权衡利益风险。(4)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监管外,还要注重从经济和技术等层面上共同推进。包括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将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加强质量控制,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确定有害物的最大残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参照标准水平;开展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五篇: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 提案人:安信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教育儿童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文件,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明确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办好幼儿园,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促进社会事业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工程,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民心工程。因此,应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建议如下:
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落实学前教育经费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远低于国际3.8%的平均水平。2004年欧洲十几个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10%以上。应该说,目前我国已具备增大学前教育投入的财力,建议明确GDP与学前教育的投入比,规定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最低比例,鼓励教育先行省份探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落实幼儿教师编制和管理问题,提高幼儿教师队伍质量。建成覆盖城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建议从宽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大力提高公办园的比例、提高公办园在编幼儿教师的比例,落实公办幼儿园的财政经费保障。明确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扩大幼儿园的办园自主权;同时将集体所有制幼儿园列入定编标准范围。实施教师队伍培养工程,逐年将优秀的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转为公办编制,也可以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纳入公办编制。公办编制要向农村幼儿园倾斜,以吸引并留住优秀幼儿教师在农村工作。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待遇,逐步做到各类幼儿教师同工同酬。可以先指定经济条件好的省份做试点。
三、加强规范建设,保障学前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督促各地要创造性地用足用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省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前教育作为督导的重点,定期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安全管理、保教质量等方面进行专项考核,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使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迈上科学、规范之路。
2336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年11月3日以教提案〔2011〕第326号文函复:
安信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而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设计,确定了“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围绕扩大资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要大力发展公办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二是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要落实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将学前教育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研究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各地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
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幼儿教师的工资、职称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待遇。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扩大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招生规模,招聘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拔中小学转岗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充实幼教岗位等,加快补充幼儿教师。五年内对园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加大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去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已投入2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乡村幼儿园1307所。近期财政部、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各地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了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三年各地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在园幼儿规模500多万人。同时各地积极研究出台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快核定公办园教师编制。许多地方明确规定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或纳入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为提高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中央财政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支持各地对中西部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可以说学前教育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异显著,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入园难”问题,现阶段还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当然,我们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探索实行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如陕西等省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和地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监测评估,并开展专项督导,确保“国十条”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抓紧制订《幼儿园建设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