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促进地方政府进一步履行好质量安全责任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促进地方政府进一步履行好质量安全责任的提案内容
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2375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2375号提案内容
2011-03-02 案由:关于促进地方政府进一步履行好质量安全责任的提案 提案者:葛志荣 王庭大 曹淑敏 李兰娟 江泽慧 郑国光 郭汝斌 欧阳钟灿 孟宪来 李和平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国务院法制办、国家质检总局分别研究办理
2375号提案复文 2011-03-0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0年8月13日以国质检质函〔2010〕567号文函复:
葛志荣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地方政府进一步履行好质量安全责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503号)明确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国家质检总局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视促进地方政府切实履行好质量安全责任。
一是推动地方政府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明晰的质量工作考核制度。目前已有河南、甘肃等省建立了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决定》,研究制定了《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工作方案》等,并将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进行绩效考核,形成了一个见实效、管长远的质量工作机制。甘肃省从2008年年初开始,将《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责任书》列入《甘肃省人民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并于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对全省14个市、州人民政府与省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较好、且考核排序列前5名的市州予以表彰,并将考核结果上报省委,由省委组织部备案,作为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是推动将质量工作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质检总局正在组织起草制定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0~2020年)》。同时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广东、重庆等省、市制定自己的质量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三是进一步推动质量兴省、质量兴市工作深入开展。把质量安全各项工作融入质量兴省、质量兴市工作中去,坚持“质量第一”,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质量安全、名牌战略、技术标准战略、能源计量管理、质量状况分析等工作纳入质量兴省、质量兴市工作之中,建立产品质量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整合监督抽查、许可证、质量指标、标准、计量、认证以及名牌、防伪和消费者投诉举报等质量信息,构建质量诚信体系,使质量兴省、质量兴市工作有声有色、富于活力,把质量安全工作抓实抓好。
四是加快建立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质检总局把质量安全状况分析作为加强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建立宏观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制度。每季度召开质量安全状况分析会,每半年向国务院提交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报告。总局要求各地也要建立质量状况分析制度,及时向各级政府提交质量安全状况分析报告。为了加快建立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总局将继续加强与国家统计局的合作,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目标,抓紧研究反映质量安全水平的统计指标。目前已有初步方案,并选择浙江省和化工行业开展试点。
五是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质量安全工作的协调。我们将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一起,推动地方将质量工作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质量兴省、兴市(县)活动为抓手,推动地方政府把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推动地方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分解落实相关部门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凋。联合部门、行业协会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加强质量信息交流,分析质量安全形势,研究应对重大质量安全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对策措施。
感谢您对质量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希望你们继续关心、重视、支持质量工作!
来源:中国政协网关于促进地方政府进一步履行好质量安全责任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2375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2375号提案内容
2011-03-02 案由:关于促进地方政府进一步履行好质量安全责任的提案 提案者:葛志荣 王庭大 曹淑敏 李兰娟 江泽慧 郑国光 郭汝斌 欧阳钟灿 孟宪来 李和平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国务院法制办、国家质检总局分别研究办理
2375号提案复文 2011-03-02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2010年6月7日以国法函〔2010〕170号文函复:
葛志荣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促进地方政府进一步履行好质量安全责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你们在提案中建议国务院法制办在制定、修订有关质量工作的法律法规和配套办法中,进一步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的职能,并细化相应条款,以在经济工作和质量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在目前出台的法律、行政法规中,我们十分重视明确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对质量安全的责任。正如你们在提案中指出的,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都对地方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作了明确规定。我们将在今后修改有关质量工作的法律法规和配套办法时,进一步研究如何细化各级地方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的规定。
感谢你们多年来对立法工作的支持与关心!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 提案人:安信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教育儿童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文件,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明确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办好幼儿园,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促进社会事业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工程,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民心工程。因此,应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建议如下:
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落实学前教育经费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远低于国际3.8%的平均水平。2004年欧洲十几个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10%以上。应该说,目前我国已具备增大学前教育投入的财力,建议明确GDP与学前教育的投入比,规定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最低比例,鼓励教育先行省份探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落实幼儿教师编制和管理问题,提高幼儿教师队伍质量。建成覆盖城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建议从宽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大力提高公办园的比例、提高公办园在编幼儿教师的比例,落实公办幼儿园的财政经费保障。明确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扩大幼儿园的办园自主权;同时将集体所有制幼儿园列入定编标准范围。实施教师队伍培养工程,逐年将优秀的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转为公办编制,也可以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纳入公办编制。公办编制要向农村幼儿园倾斜,以吸引并留住优秀幼儿教师在农村工作。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待遇,逐步做到各类幼儿教师同工同酬。可以先指定经济条件好的省份做试点。
三、加强规范建设,保障学前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督促各地要创造性地用足用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省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前教育作为督导的重点,定期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安全管理、保教质量等方面进行专项考核,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使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迈上科学、规范之路。
2336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年11月3日以教提案〔2011〕第326号文函复:
安信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而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设计,确定了“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围绕扩大资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要大力发展公办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二是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要落实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将学前教育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研究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各地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
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幼儿教师的工资、职称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待遇。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扩大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招生规模,招聘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拔中小学转岗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充实幼教岗位等,加快补充幼儿教师。五年内对园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加大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去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已投入2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乡村幼儿园1307所。近期财政部、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各地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了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三年各地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在园幼儿规模500多万人。同时各地积极研究出台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快核定公办园教师编制。许多地方明确规定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或纳入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为提高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中央财政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支持各地对中西部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可以说学前教育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异显著,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入园难”问题,现阶段还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当然,我们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探索实行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如陕西等省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和地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监测评估,并开展专项督导,确保“国十条”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抓紧制订《幼儿园建设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 提案人:樊庆斌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和思潮日渐流行,使得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西方化的趋势。一些青少年学生不辨是非地接收外来思潮影响,“哈韩”、“哈日”之风甚嚣尘上,过洋节、吃洋快餐一度风行校园,不少学生忘却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客观上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缺少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导致校园文化和精神中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许多璀璨迷人的民族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俗文化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据调查,青少年学生对西方圣诞节的兴趣远远大于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传统节日;高年级学生对NBA球队所在的城市如数家珍,却对舞龙、高跷、剪纸等民俗活动知之甚少。西方物质和文化的影响,令教育工作者感到迷惘;教育的偏差和缺失,有可能让孩子们迷失方向。给孩子们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意义非同寻常。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以及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及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仍然难落实到实处,如果把即将失传的民间技艺传入校园,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为此建议:有关部门从培养健全人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出发,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般规律,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通过纷繁多姿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演出、书法、国画、民间工艺制作、中国象棋围棋擂台赛、猜灯谜猜歇后语、武术体育等各项活动和课堂诵读辅导、文化基地熏陶、课外活动固化、社会展示激励等多种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感,链接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精神纽带,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道德支撑作用。
5125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8月20日以教提案〔2012〕第70号文函复:
樊庆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教育部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措施,引领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在中小学体育和艺术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普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国家颁发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的要求,是落实培养目标、指导教材编写、组织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的规定性教学文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课程标准,都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例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指出“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武术、舞狮、舞龙、踢毽子、抖空竹、竹竿舞、蒙古式摔跤、抢花炮、荡秋千、重阳节登高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补充和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对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以及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艺术方面。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例,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每学年背唱歌曲中包含若干首中国民歌,学唱一段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
二、在高等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根据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在《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以及四类任意性选修课程中,均纳入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内容。《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校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
三、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有机融入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
体育方面。将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引进校园,鼓励学校组建传统体育项目社团,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和课余锻炼的内容。2010年我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协商,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研发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组织师资培训,在中小学推广校园武术活动。中国大学生体协设置了“中国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每年举行全国性的赛事和研讨,积极鼓励国际间武术文化交流,目前会员学校已达百余所。教育部每3~4年举办一届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中,均把武术作为必设项目,发现和培养了大量传承民族民间体育运动的优秀人才。
艺术方面。2002年以来,教育部每3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艺术作品类中列入了书法、篆刻等传统文化艺术项目,在艺术表演类中列入了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和戏曲等项目。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坚持育人导向,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影响面大,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国家级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的演出中安排了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川剧、秦腔、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经典剧目。同时在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的专题讲座中安排了书法、篆刻、民间工艺、民族音乐和中华戏曲等项目内容。多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优秀文化艺术的知名品牌,成为增强青年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情感的有效途径。
四、组织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目前已评出449所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项目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入选国家级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从今年起,教育部还将在全国高校建设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基地,大力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我们将认真研究并充分考虑您所提出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关建议,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不断深化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
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2758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2758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的提案 提案人:程萍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办理 主题词:农产品安全
食品安全事关百姓安康、政府形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食用农产品是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工食品的主要原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至关重要。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逐步向好。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仍然薄弱,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惩处力度不够,执法队伍不强。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由于农产品分布广泛、品种复杂、产业链长、影响因素多,管理体制不顺等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还易产生监管交叉领域。从食品安全管理的治理结构看,多主体协同治理食品安全的格局尚未形成,行业协会、商会参与管理的制度空间不足,社会公众参与管理的渠道不畅,社会舆论监督空间有限等。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依然以散、小、乱的分散经营为主,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基层,但目前基层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难以满足监管需要。如很多省县级以下基本没有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地级以上市平均编制三人左右,县、乡(镇)一级大部分没有专门监管机构;可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的县(市、区)也不多;特别是镇一级基层农产品质检机构,从仪器设备到检测技术人员队伍均无法满足监管需要,既缺少专职检测人员,也缺少专项检测经费,少数地方甚至连购买检测试剂的经费都无法落实,难以正常开展监管工作。
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关乎百姓的食品安全的重大基本民生问题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切实增加投入,强化责任落实、制度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形成“政府保障有力、部门监管到位、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社会舆论有效监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通过促进法治爬坡防止道德滑坡,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为此建议:
一、健全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体系。国家抓紧研究制修订和完善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从国家层面统一规范食用农产品的概念、界定食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监管的职责分工。健全农产品生产区域分类管理,明确产地分类的标准和划分权限﹔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规范投入品使用;健全农产品生产档案和追溯制度,规范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完善检测和标识制度,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
二、健全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完善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和相关考核制度,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和信息管理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危害因素调研,全面建立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快速处置机制。探索运用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监管模式,以动态监测和预警为技术依托,完善预警日常运行机制,提高监管效能;规范信息通报和沟通协调制度,及时通报部门监管信息,强化联合执法。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促进各部门、各环节监管措施有效衔接,堵塞监管漏洞,实现全程无缝监管,增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综合监管水平。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管理行政体制改革,整合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和资源,理顺管理模式,消除分段管理所存在的职能交叉与职能缺失的不足和弊端,全面建立起从“农田到餐桌”统一协调、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制修定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相关主体的责任。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进入和退出机制,强化社会监督,推动企业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一旦发现,坚决依法惩处违法行为,让食品安全违法者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同时抓紧研究制定全国性的问责法律,依法明确规定政府和监管部门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追究责任、追究谁的责任、由谁追究、如何追究以及问责对象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实现依法问责。
四、切实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稳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府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加大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保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在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要认真分析和预测与实施法律法规相应的执法资源,切实保障省、市、县和乡镇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主体在“职能、人员、经费、手段、服务”等执法资源能落实到位,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重点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力推进镇级监管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投融资管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技术和服务。逐步建立对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生产者直接补贴制度,促进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形成,引导农产品生产方式向质量效益型方向发展。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基金,用于补偿因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而受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五、全力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快食品质量的诚信体系建设。密切与经信、银行、海关、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地方诚信经营体系,将食品质量信用体系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范畴。健全企业质量诚信分类管理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促进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制约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违法生产和经营,确保食品安全。强化培训和宣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辟宣传专栏、发放宣传材料、组织送法下乡和知识竞赛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农户、生产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解决违禁药物使用和非法添加等当前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强化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树立全民良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包括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生产者的道德意识、经营者的自律意识、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抓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透明度,动员各方力量关心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举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
2758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农业部
2012年8月9日以农办案〔2012〕119号文函复:
程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健全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管理,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做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各部门监管职责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农产品产地管理、农产品包装标识、监督检查等制度。及时修订了《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配套制订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投入品使用、标识制度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山东、江苏、浙江等一些地方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和规章也相继颁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步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下一步将继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出台更加详细的操作性规章制度,完善过程管控、产品追溯、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管理规范,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管理、依法监督。
二、关于健全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评估、专项整治、监督抽查、应急预警为突破口,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在例行监测方面,形成了涵盖主要食用农产品品种、覆盖主要消费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获得有效数据300余万个。2011年的蔬菜、畜产品、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4%、99.6%和96.8%,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稳定向好态势。在风险评估方面,2007年农业部依法组建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2011年组建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规划建立了65个专业性和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启动了蔬菜、水果、茶叶等8大类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摸底排查与专项评估工作;2012年跟进开展了羊奶、草莓等重点产品的专项风险评估。在专项整治方面,农业系统从2007年开始,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实施专项整治行动,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力图从生产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深入实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畜产品“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药、水产品禁用药物、假劣农资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着力解决蔬菜和畜禽水产品农兽药超标以及禁用药物违法使用问题。
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国务院依法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并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着力强化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促进各部门、各环节监管工作的有效衔接。下一步农业部门将按照《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今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要求,在依法加强执法监管的同时,注重体制机制的完善,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群策群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关于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对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和责任分工意义重大。刑法修正案
(八)在修订过程中,明确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规定。据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严惩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强化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侦办和审理的协作配合,加大打击力度。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正在推动食品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主体制度的落实。为规范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中纪委、监察部正在研究制定《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的规定》。下一步农业部将依照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执法等各相关方面的职责任务和责任分工,实现职能清楚、责任明确。
四、关于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源配置
最近一些年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在经费、体系、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中央财政相继安排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农技推广与体系建设和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农业信息预警及信息网运行等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投入品监管、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产品质量认证、低毒生物农药使用、安全用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互联网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发布等工作。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上看,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已全部建立,地、县、乡三级监管机构正在加快推进,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法水平在不断提升。根据中央的部署,各级农业部门正在全力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60%的乡镇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3万余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完善制度、加大投入”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2012年底前全国所有涉农乡镇基本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您提出的逐步建立对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生产直接补贴制度的建议很有现实意义,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会同财政等部门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尽快促进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推广和应用。
五、关于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社会环境
国务院及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201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底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中小学生达到85%以上。2012年6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工信部、农业部等十部门,在全国统一部署下集中开展了以“共建诚信家园、同铸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全国食品安全周活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多方参与的宣传教育活动。农业部门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热点问题,组织专家撰写科普文章,及时向公众发布,正确引领舆论导向。同时编写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消费指南》,以提升公众的农产品安全消费意识和科学判断能力,实现科学指导生产和正确引导消费。最近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再次明确提出食品安全工作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协调有关方面,争取将食品安全纳入国家公益性宣传范围,列入国民素质教育内容和中小学课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新闻媒体的作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等科普宣传活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感谢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心。希望您继续对“三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五篇: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5083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5083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 提案人:卞志良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中央组织部办理 主题词:干部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利农富农政策,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是由于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工作作风等,与广大农民群众“求富、思变、盼服务”的愿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农业的发展、农民的致富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干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一些地方群众对干部有意见,说干部“不像话”;干部对群众有看法,说群众“不听话”。干群之间的矛盾成为农村的不安定因素,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干群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原本就该是“鱼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因此开辟干部群众谈心对话渠道,是当前融洽干群关系、密切干群鱼水之情的关键。
二是主观上的“政绩观”与“富民”思想不协调。一些农村干部长期事业心差,只图当前政绩,不思富民之策,作风简单粗暴。如当前某些地方借新农村建设所搞的“社区建设”,在缺乏一定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强行拆掉平房盖楼房,把农民“逼上楼房”,使得一些地方的农民群众苦不堪言。
三是官僚主义影响干群关系。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群众上访增多,家族、宗族以及宗教势力有所抬头。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一些基层干部的作风不无关系。一些农村干部“官”不大,架子却不小;能力不大,派头却不小。当前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和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计划生育、财务管理、征地拆迁等,都是影响整个“三农”工作的大问题。
“农民安,天下稳。”这是我国数千年来的至理名言,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治国原则之一。为此特提建议如下:
一、把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国家干部培训计划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坚持把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领导骨干和优秀人才。但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广大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近年来却成了一个空白。从中央到地方,要把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列入统一的计划,并且从组织部门到县乡两级党校都要有专门的班子、专项的资金和专人来抓。通过不断的教育培训,使广大的农村干部整体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提升。通过教育培训,形成一些基层的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制度,如“民主听证会”、“民情恳谈日”、“联民、为民、富民”活动等做法,架起干群双向交流的桥梁。
二、处理好“政绩”与“富民”的关系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农民对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能否带领他们迈好结构调整这一步,使农村经济有一个新发展,这是对当前农村干部如何转变作风、带领群众致富的一个新考验。
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决纠正虚报农民收入,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的错误做法;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兴办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一定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决不能为追求“政绩”而做劳民伤财之事。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来监督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谐在民乐,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
三、给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认真解决好当前农民和农村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推进农村改革的关键所在。农村干部必须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增强战胜困难、知难而进的决心和信心。针对当前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和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征地拆迁、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等,教育广大干部找准症结,制定措施,及时协调,认真解决,决不能推诿扯皮,更不能久拖不决,甚至故意掩盖矛盾和问题。老百姓是天,老百姓也是地,老百姓是天下真正的主人,这一点解决不好,我们的基层工作便失去了准星,长此以往也便失去了我们一切工作的根基。
5083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共中央组织部
2011年9月22日以中组提字〔2011〕74号文函复:
卞志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干部作风的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中组部认真贯彻中央的要求,近年来先后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全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座谈会等多个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指导各地以转变作风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和中组部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强化教育培训。明确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由市(地、州)党委主要负责,重点组织开展轮训和专题培训,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要对新任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任职培训,县(市、区)党委负责日常培训;把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整个干部培训规划,确保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县或县以上的集中培训,累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培训内容以增强宗旨意识、党风廉政、法律法规、工作方法等为主,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提升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二是推动服务群众。以开展乡镇、农村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在乡镇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驻村入户、结对帮带”活动,推广“农事村办”、“一线工作法”等,组织他们深入农村、服务群众;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引导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是加强管理考核。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要求村党支部书记提出任期目标、目标和每年要办的实事,并向党员和群众公开承诺,每年向乡镇党委、本村党员大会述职,并向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通报工作情况,接受上级党组织的考核和党员、群众的评议。完善乡镇党委书记考核办法,注重考核作风和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双述双评”制度,由乡镇党委书记定期向基层干部群众和县委进行专项述职,并接受评议。四是规范村级工作。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由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内容公开、实施结果公开),规范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扩大村级工作的透明度,解决村里工作不民主、不公开、不规范的问题。
总的看,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是强的,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整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您所说的干群缺乏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追求政绩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收借鉴您的建议,以转变作风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是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广西“农事村办”工作法等,为乡镇转变工作职能、增强服务功能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引导乡镇干部眼睛向下、改进作风,实行下访询问题、下村解难题,在农村一线为群众服务,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以换届后培训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乡村干部的教育,中组部将举办示范培训班,引导各地分级分批搞好培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大力加强能力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履职本领,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三是进一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扩大群众参与权、决策权。严格执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肃查处以权谋私、违法违纪行为,建设廉洁奉公的农村干部队伍。
感谢您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