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中央苏区发展振兴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时间:2019-05-13 09:3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推动中央苏区发展振兴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推动中央苏区发展振兴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第一篇:关于推动中央苏区发展振兴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推动中央苏区发展振兴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092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092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推动中央苏区发展振兴的提案 提案人:农工党中央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办理 主题词:扶贫 经济

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以瑞金为中心、地跨赣闽粤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地和苏区精神的发源地。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央苏区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中央苏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央苏区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仍然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的地区,人均经济总量低、地方财政薄弱、群众增收缓慢、生态环境脆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仍未根本改变,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央苏区地处东南沿海腹地,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珠三角改革发展先行区三大国家战略的结合点,同时也是我国东南部地区发展的“凹地”。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形势下,积极推动中央苏区发展振兴,不仅有利于发挥中央苏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平台,同时也有利于弘扬革命传统精神和临川文化、客家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央苏区时指出:“帮助老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今后我们将继续实施各项扶持政策,推动老区又好又快发展。”鉴于中央苏区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发展困境,当前加快中央苏区发展振兴,需要站在国家战略全局层面统筹考虑,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积极推动山海合作,充分发挥东部地区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要素优势,促进中央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形成中部地区崛起新的增长极。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制定“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建议尽快对赣闽粤三省中央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摸底调查,根据中央苏区的资源禀赋、发展现状等情况,制定一个全面系统的加快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发展任务、落实支持措施,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中央苏区与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协调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整合赣闽粤三省的资源和优势,并将“整体推进”的战略规划与“分层开发”的具体措施有机结合,对中央苏区进行连片、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努力实现中央苏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整体、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中央苏区发展振兴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中央苏区建设的投入,取消或减免中央苏区农村地区的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按适当比例分担;对中央苏区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增量部分予以全额返还。二是将中央苏区县全部纳入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范围,并将中央苏区增补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规划”,予以重点支持;三是设立“中央苏区发展振兴”专项扶贫开发基金,科学统筹使用支持中央苏区发展的各项资金,支持区域内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建设、民生工程等项目建设。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各级政府、各级干部的中央苏区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加大中央和中央苏区干部双向挂职交流的力度,并建立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和发达省份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

三、完善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扶持政策。一是支持中央苏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制定发展工商业的减免税收政策、信贷优惠政策等,鼓励优势产业和企业向革命老区转移。支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铜、钨、稀土等原材料精深加工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扶持稀土、钨等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建议国家在中央苏区规划建设一批交通、能源、水利、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增强发展支撑力,突破制约中央苏区发展建设的瓶颈。三是支持教育、卫生、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加大中央苏区基础教育补助力度,重点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支持推进城市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工程。同时对中央苏区重点地区实施连片开发、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对革命遗址进行修复和保护,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0092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2年9月13日以发改提案〔2012〕409号文函复:

农工党中央: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中央苏区发展振兴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务院扶贫办,现答复如下: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战争创伤的影响,以及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迄今为止,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民生问题仍然突出,贫困落后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今年以来我委在会同有关部门对赣南等地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相关政策文件的研究制定工作。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明确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提出了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开放合作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这标志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关于政策扶持问题

考虑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社会存在特殊困难和问题,《意见》明确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并在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和对口支援方面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给予一系列政策支持。如财税政策方面,《意见》提出加大中央财政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财力补助;支持化解赣州市县乡村公益性债务,将公益性建设项目国债转贷资金全部改为拨款等。投资政策方面,《意见》提出中央在赣州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级资金配套等。金融政策方面,《意见》提出支持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设立村镇银行等。产业政策方面,《意见》提出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从规划引导、项目安排、资金配置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国土资源政策方面,《意见》提出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等方面,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倾斜;支持赣州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相关指标单列管理等。生态补偿政策方面,《意见》提出将东江源、赣江源列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研究将贡江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等。人才政策方面,《意见》提出加大东部地区、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事业单位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干部交流工作的力度等。对口支援政策方面,《意见》提出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州市18个县(市、区)和吉安、抚州特殊困难县的机制;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在赣州发展,开展帮扶活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口支援等。

关于加大对原中央苏区扶贫开发支持力度问题。在2011年国家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以赣南为中心的原中央苏区有11个县被列入罗宵山片区。《意见》提出,要编制实施罗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你们提出的将原中央苏区增补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扶贫办还将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问题

针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民生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意见》提出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农村土坯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网改造和道路建设,落实烈士子女抚恤、“两红”人员生活补助政策等突出民生问题。关于社会事业发展,《意见》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教育事业,提升区域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关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问题

《意见》提出,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意见》提出建设昌(南昌)吉(安)赣(州)铁路客运专线,规划研究赣州至深圳铁路客运专线和赣州至韶关铁路复线,打通赣州至珠三角、粤东沿海、厦漳泉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规划建设兴国—赣县、寻乌—全南、乐安—宁都—于都等高速公路,改造扩建赣州黄金机场,研究建设航空口岸,加快赣江航道建设等。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意见》提出研究论证瑞金电厂扩建项目,建设赣州东(红都)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抚州至赣州东(红都)500千伏线路,建设石城、崇义、安远等县220千伏变电站,推进樟树—吉安—赣州、泉州—赣州、揭阳—梅州—赣州等成品油管道项目建设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意见》提出加快实施城镇防洪工程建设,逐步扩大赣南苏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覆盖面,将“五小”水利工程纳入中央支持范围等。

四、关于扶持产业发展问题

《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强脐橙产业,积极发展油茶等特色林业和蜜橘等特色农产品,支持赣州等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推动优势矿产业发展,促进稀土、钨等精深加工,发展高端稀土、钨新材料和应用产业,加快制造业集聚,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加大对革命旧居旧址保护和修缮力度,支持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中央苏区烈士陵园、东固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总体上看,你们提出的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已在《意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下一步我委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狠抓《意见》贯彻落实工作,抓紧建立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全面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走出一条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使原中央苏区人民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感谢你们对国家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心得体会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学习心得体会

2012 年 6 月 29 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称《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欣闻这赣南开天辟地的大喜事,我们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怀着学习、领会的想法,我在新闻上听、在网络看、在文件上读,认真学习《若干意见》的内容、精神、指导思想,越看越激动,越学越兴奋。下面我就这次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对赣南的意义

诚如《若干意见》上所说,赣南是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但由于战争创伤和自然地理等原因,赣南迄今为止经济发展滞后,还有不少群众住危旧土坯房、喝不干净水、用不正常电。《若干意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使赣州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性机遇和重大历史性转折,为全市经济 《若干意见》的正式出台开启了赣南苏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区全面小康的新征程,铸就了一座福泽苏区红土的划时代。

二、对接《若干意见》,助推赣南振兴发展

振兴发展不是一句话,振兴发展是赣州 4 万平方公里的呐喊,是赣州 918 万人民数十年的热切期盼,是续写苏区光荣历史、造福老区人民的宏伟事业。

里程碑,开辟了赣州跨越发展的新纪元,赣州必将迈上“破茧式”发展道路。

《若干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饱含着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部委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特别关爱,汇聚着全省上下的心血和智慧,凝结着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既是重大历史机遇,更是沉甸甸的历史责任。面对关爱与期待,我们惟有在感恩中加快奋进的步伐,用实际行动和成效回报党和人民。

我们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以苏区精神凝聚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振兴发展的伟业。我们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努力创造新时期“第一等工作”,让振兴发展结下丰硕成果。我们要要勇于担当使命、坚持苦干实干,潜心竭力抓落实,在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宏伟实践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我们要改革创新,务实拼搏,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作风,在苏区振兴发展的宏伟事业中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2012年7月19日

第三篇: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 提案人:安信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教育儿童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文件,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明确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办好幼儿园,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促进社会事业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工程,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民心工程。因此,应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建议如下:

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落实学前教育经费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远低于国际3.8%的平均水平。2004年欧洲十几个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10%以上。应该说,目前我国已具备增大学前教育投入的财力,建议明确GDP与学前教育的投入比,规定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最低比例,鼓励教育先行省份探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落实幼儿教师编制和管理问题,提高幼儿教师队伍质量。建成覆盖城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建议从宽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大力提高公办园的比例、提高公办园在编幼儿教师的比例,落实公办幼儿园的财政经费保障。明确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扩大幼儿园的办园自主权;同时将集体所有制幼儿园列入定编标准范围。实施教师队伍培养工程,逐年将优秀的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转为公办编制,也可以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纳入公办编制。公办编制要向农村幼儿园倾斜,以吸引并留住优秀幼儿教师在农村工作。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待遇,逐步做到各类幼儿教师同工同酬。可以先指定经济条件好的省份做试点。

三、加强规范建设,保障学前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督促各地要创造性地用足用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省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前教育作为督导的重点,定期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安全管理、保教质量等方面进行专项考核,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使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迈上科学、规范之路。

2336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年11月3日以教提案〔2011〕第326号文函复:

安信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而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设计,确定了“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围绕扩大资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要大力发展公办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二是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要落实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将学前教育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研究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各地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

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幼儿教师的工资、职称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待遇。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扩大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招生规模,招聘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拔中小学转岗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充实幼教岗位等,加快补充幼儿教师。五年内对园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加大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去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已投入2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乡村幼儿园1307所。近期财政部、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各地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了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三年各地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在园幼儿规模500多万人。同时各地积极研究出台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快核定公办园教师编制。许多地方明确规定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或纳入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为提高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中央财政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支持各地对中西部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可以说学前教育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异显著,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入园难”问题,现阶段还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当然,我们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探索实行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如陕西等省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和地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监测评估,并开展专项督导,确保“国十条”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抓紧制订《幼儿园建设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 提案人:樊庆斌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和思潮日渐流行,使得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西方化的趋势。一些青少年学生不辨是非地接收外来思潮影响,“哈韩”、“哈日”之风甚嚣尘上,过洋节、吃洋快餐一度风行校园,不少学生忘却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客观上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缺少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导致校园文化和精神中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许多璀璨迷人的民族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俗文化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据调查,青少年学生对西方圣诞节的兴趣远远大于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传统节日;高年级学生对NBA球队所在的城市如数家珍,却对舞龙、高跷、剪纸等民俗活动知之甚少。西方物质和文化的影响,令教育工作者感到迷惘;教育的偏差和缺失,有可能让孩子们迷失方向。给孩子们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意义非同寻常。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以及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及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仍然难落实到实处,如果把即将失传的民间技艺传入校园,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为此建议:有关部门从培养健全人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出发,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般规律,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通过纷繁多姿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演出、书法、国画、民间工艺制作、中国象棋围棋擂台赛、猜灯谜猜歇后语、武术体育等各项活动和课堂诵读辅导、文化基地熏陶、课外活动固化、社会展示激励等多种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感,链接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精神纽带,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道德支撑作用。

5125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8月20日以教提案〔2012〕第70号文函复:

樊庆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教育部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措施,引领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在中小学体育和艺术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普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国家颁发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的要求,是落实培养目标、指导教材编写、组织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的规定性教学文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课程标准,都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例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指出“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武术、舞狮、舞龙、踢毽子、抖空竹、竹竿舞、蒙古式摔跤、抢花炮、荡秋千、重阳节登高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补充和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对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以及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艺术方面。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例,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每学年背唱歌曲中包含若干首中国民歌,学唱一段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

二、在高等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根据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在《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以及四类任意性选修课程中,均纳入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内容。《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校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

三、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有机融入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

体育方面。将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引进校园,鼓励学校组建传统体育项目社团,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和课余锻炼的内容。2010年我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协商,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研发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组织师资培训,在中小学推广校园武术活动。中国大学生体协设置了“中国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每年举行全国性的赛事和研讨,积极鼓励国际间武术文化交流,目前会员学校已达百余所。教育部每3~4年举办一届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中,均把武术作为必设项目,发现和培养了大量传承民族民间体育运动的优秀人才。

艺术方面。2002年以来,教育部每3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艺术作品类中列入了书法、篆刻等传统文化艺术项目,在艺术表演类中列入了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和戏曲等项目。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坚持育人导向,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影响面大,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国家级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的演出中安排了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川剧、秦腔、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经典剧目。同时在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的专题讲座中安排了书法、篆刻、民间工艺、民族音乐和中华戏曲等项目内容。多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优秀文化艺术的知名品牌,成为增强青年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情感的有效途径。

四、组织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目前已评出449所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项目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入选国家级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从今年起,教育部还将在全国高校建设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基地,大力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我们将认真研究并充分考虑您所提出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关建议,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不断深化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五篇: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5083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5083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 提案人:卞志良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中央组织部办理 主题词:干部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利农富农政策,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是由于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工作作风等,与广大农民群众“求富、思变、盼服务”的愿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农业的发展、农民的致富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干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一些地方群众对干部有意见,说干部“不像话”;干部对群众有看法,说群众“不听话”。干群之间的矛盾成为农村的不安定因素,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干群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原本就该是“鱼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因此开辟干部群众谈心对话渠道,是当前融洽干群关系、密切干群鱼水之情的关键。

二是主观上的“政绩观”与“富民”思想不协调。一些农村干部长期事业心差,只图当前政绩,不思富民之策,作风简单粗暴。如当前某些地方借新农村建设所搞的“社区建设”,在缺乏一定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强行拆掉平房盖楼房,把农民“逼上楼房”,使得一些地方的农民群众苦不堪言。

三是官僚主义影响干群关系。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群众上访增多,家族、宗族以及宗教势力有所抬头。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一些基层干部的作风不无关系。一些农村干部“官”不大,架子却不小;能力不大,派头却不小。当前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和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计划生育、财务管理、征地拆迁等,都是影响整个“三农”工作的大问题。

“农民安,天下稳。”这是我国数千年来的至理名言,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治国原则之一。为此特提建议如下:

一、把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国家干部培训计划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坚持把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领导骨干和优秀人才。但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广大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近年来却成了一个空白。从中央到地方,要把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列入统一的计划,并且从组织部门到县乡两级党校都要有专门的班子、专项的资金和专人来抓。通过不断的教育培训,使广大的农村干部整体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提升。通过教育培训,形成一些基层的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制度,如“民主听证会”、“民情恳谈日”、“联民、为民、富民”活动等做法,架起干群双向交流的桥梁。

二、处理好“政绩”与“富民”的关系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农民对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能否带领他们迈好结构调整这一步,使农村经济有一个新发展,这是对当前农村干部如何转变作风、带领群众致富的一个新考验。

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决纠正虚报农民收入,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的错误做法;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兴办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一定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决不能为追求“政绩”而做劳民伤财之事。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来监督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谐在民乐,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

三、给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认真解决好当前农民和农村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推进农村改革的关键所在。农村干部必须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增强战胜困难、知难而进的决心和信心。针对当前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和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征地拆迁、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等,教育广大干部找准症结,制定措施,及时协调,认真解决,决不能推诿扯皮,更不能久拖不决,甚至故意掩盖矛盾和问题。老百姓是天,老百姓也是地,老百姓是天下真正的主人,这一点解决不好,我们的基层工作便失去了准星,长此以往也便失去了我们一切工作的根基。

5083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共中央组织部

2011年9月22日以中组提字〔2011〕74号文函复:

卞志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干部作风的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中组部认真贯彻中央的要求,近年来先后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全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座谈会等多个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指导各地以转变作风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和中组部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强化教育培训。明确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由市(地、州)党委主要负责,重点组织开展轮训和专题培训,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要对新任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任职培训,县(市、区)党委负责日常培训;把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整个干部培训规划,确保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县或县以上的集中培训,累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培训内容以增强宗旨意识、党风廉政、法律法规、工作方法等为主,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提升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二是推动服务群众。以开展乡镇、农村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在乡镇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驻村入户、结对帮带”活动,推广“农事村办”、“一线工作法”等,组织他们深入农村、服务群众;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引导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是加强管理考核。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要求村党支部书记提出任期目标、目标和每年要办的实事,并向党员和群众公开承诺,每年向乡镇党委、本村党员大会述职,并向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通报工作情况,接受上级党组织的考核和党员、群众的评议。完善乡镇党委书记考核办法,注重考核作风和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双述双评”制度,由乡镇党委书记定期向基层干部群众和县委进行专项述职,并接受评议。四是规范村级工作。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由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内容公开、实施结果公开),规范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扩大村级工作的透明度,解决村里工作不民主、不公开、不规范的问题。

总的看,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是强的,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整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您所说的干群缺乏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追求政绩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收借鉴您的建议,以转变作风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是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广西“农事村办”工作法等,为乡镇转变工作职能、增强服务功能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引导乡镇干部眼睛向下、改进作风,实行下访询问题、下村解难题,在农村一线为群众服务,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以换届后培训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乡村干部的教育,中组部将举办示范培训班,引导各地分级分批搞好培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大力加强能力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履职本领,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三是进一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扩大群众参与权、决策权。严格执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肃查处以权谋私、违法违纪行为,建设廉洁奉公的农村干部队伍。

感谢您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来源:中国政协网

下载关于推动中央苏区发展振兴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推动中央苏区发展振兴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