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广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时间:2019-05-15 04:1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推广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推广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第一篇:关于加快推广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快推广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提案内容及办

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5133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5133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快推广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提案

提案人:葛志荣 郭汝斌 叶培建 包为民 张泽 张鳌 陈大卫 茅玉麟 林惠民欧阳钟灿周名江徐延豪栾恩杰黄伯云曹淑敏蔡耀军马军胜王庭大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农业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办理 主题词:食品安全

食品农产品安全事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事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声誉。近年我国农产品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有所好转,但还远远未得到根本解决。通过对山东安丘、荣成市等地调研,深深感到其所开展的农产品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很有成效,不失为破解农产品食品安全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我国近期公布了《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GB/T26407—2011),并将于2011年9月1日实施。为此我们建议,国家应大力推进和支持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实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这一热点难点。

食品农产品产生安全问题涉及种植养殖、加工、运输、仓储、销售和消费等环节,主要原因一是农产品生产受环境污染影响严重。工业、采矿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三废”及其他化学污染物的排放,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种植养殖过程滥用化肥、农药、兽药和激素,导致农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越来越多进入食物链,成为严重影响我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的污染源头。二是食品安全责任主体生产企业诚信和管理水平不高。目前我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10人以下的占70%以上,不少企业不讲诚信,管理水平低,滥用各种添加剂等化学品突出,难以保障食品农产品安全。三是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存在衔接不够紧密、配合不够协调、沟通不够及时、标准不够统一等问题,行政管理资源浪费,削弱了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四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标识、技术等宣传、培训不够。

山东检验检疫局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山东省政府的支持下,于2007年提出“区域化管理”的模式并进行试点,从安丘试点开始推广至54个县市区。近四年的实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该省年出口食品农产品约30万批,货值约170亿美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出口食品合格率由2007年的96.4%提高到2010年的99.93%,农兽残问题国外通报率比实施之前下降70%。目前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河北、新疆、宁夏、陕西、黑龙江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有261个县市区推行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大大提高了蔬菜、茶叶、肉食、水产、乳制品、水果、蜂蜜、食用菌等食品农产品的安全水平,其中25个示范区内出口的食品农产品合格率基本都达到100%,有效保障了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践证明,区域化管理取得了切实有效的成果。

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主要就是“政府主导、科学引导、部门联动、企业带动、全民行动”(简称“两导三动”)。政府主导是指地方政府切实负起食品安全责任,履行对消费者健康安全的担保;科学引导是指有关部门以GAP、GHP、HACCP和风险分析原理为科学依据,正确引导农民和企业科学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减少农药、兽药、化肥、激素、添加剂等可能对食物链构成的源头污染;部门联动是指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和完善一套务实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企业带动是指发挥食品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在原料基地建设以及生产加工环节的自检自控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全民行动是指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在各个环节构筑食品安全屏障。通过实施区域化管理,发挥政府、部门、企业、农民、消费者和媒体的作用,对食品链实行全程监控,把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

实施区域化管理,通过标准化、法制化、科学化、系统化等手段控制全过程,能够从根本上突破当前制约食品安全管理的瓶颈:一是对政府行政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提高行政监管效能;二是对环境及农业化学投入品进行有效控制,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三是全面推行食品农产品安全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标准化程度;四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可追溯性平台,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五是建立风险监测和风险管理控制机制,及时发现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六是提升食品安全风险应急处置能力,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问题;七是加强食品企业安全诚信管理,提高企业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八是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最终保障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因此,全面推行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治本之举。

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和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使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进入了依法监管的新阶段。区域化管理提出的“政府主导、科学引导、部门联动、企业带动和全民行动”与《食品安全法》的法律精髓完全一致,成为地方政府依法行政、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有效载体。《食品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区域化管理即是通过整合区域内的社会、行政、生产和检测等各方资源,突出了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主导责任。通过整合和优化配置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发挥资源的规模化、集中化与科学化效应,实现资源利用效率和作用的最大化。区域化管理从构建整个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大环境出发,不仅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而且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化学投入品与食品安全集中整治等联合行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信息交流等活动,形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强大合力,加强了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违法违规行为的有效监管。

我们认为,农产品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应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全面推行,为此我们建议:

一、组织实施好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国家标准。建议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会同农业部、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尽快将推行《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的国家标准列入日程,开展国家标准的全国宣贯培训,制定实施计划,推动标准体系的实施工作,真正发挥区域化管理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作用。

二、加快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制度化。建议国务院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立法修订中,增补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相关内容。

三、进一步完善国家推行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工作机制。建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加强对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统一组织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请财政部、发改委、农业部、工信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制定推行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形成紧密衔接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和工作合力。

四、进一步总结山东安丘、荣成等地区实施食品农产品区域化管理的实践经验,加快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模式的推广工作,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将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将食品农产品安全工作真正做好。

5133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7月19日以食安办函〔2011〕20号文函复:

葛志荣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推广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提案》收悉。首先感谢你们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提案中的建议非常有针对性,对于我们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商农业部、质检总局、法制办,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推广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问题

提案中提及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是提升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延长产业链、提升竞争力、促进农业和食品产业优化升级、提高食品农产品出口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在稳步开展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基础上,质检总局会同有关部门正在全国各地推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初步建立了“地方推动、企业带动、部门联动、行业协动、社会行动”的出口食品农产品保障体系。下一步质检总局将把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示范区工作作为今后一段时间里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科学规划,全面推进。质检总局将进一步加强协调工作,争取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深入推进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继续组织开展《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GB/T26407—2011)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工作,推动全国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加大推介力度,积极申请世界银行资助项目,扩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影响力。

与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模式和基本理念相一致,近年来农业部开展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和“三园两场”(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工作。在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场)的过程中,要求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在农业标准化建设方面,农药、兽药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率达100%;二是在产地准出方面,以质量追溯为载体建立完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生产档案建设率达到100%,农产品包装标识率95%以上,农垦示范农场农产品追溯信息系统建设率100%,基本实现订单生产;三是在应急管理方面,建立“检打联动”和“联防联控”为核心的处置机制,将农业综合执法力量和检测力量紧密结合起来,将产销地区间执法力量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行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四是在品牌化方面,示范产品100%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基本实现品牌销售;五是在技术培训与推广方面,标准入户率、标准转化应用率、标准宣传培训率达到100%。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建设了标准化示范县549个,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819个、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1555个、水产健康养殖场500个。下一步农业部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借鉴山东安丘和荣成等地的成功做法,进一步整建制区域化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一是抓紧研究制定整建制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指导意见。以“三园两场”为基础,不断扩大生产面积和总量规模,逐步实现以县域为单位整建制推进。二是加强执法监督。紧密结合产品发展,突出抓好主产区、优势产区以及大中城市郊区生产基地监管,严格落实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监测、产品准出和市场准入等管理措施,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关。三是指导各地围绕产品安全和产业发展需要,依法制定一批符合本地农产品生产实际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四是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推动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兽药和生物、物理防治技术。

二、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行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机制的问题

正如提案所述,食品农产品区域化管理从构建整个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大环境出发,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化学投入品与食品安全集中整治等联合行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信息交流等活动,形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合力,加强了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违法违规行为的有效监管。这与食品安全法所提出的着力构建统一协调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监管体制是一致的。

2010年2月,国务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并单设办公室,加强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以来,多次召开全体会议和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组织协调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开展集中整治,严厉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同时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全程监管制度、堵塞监管漏洞,综合监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结合实际工作认真进行研究,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的完善,以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明确监管责任,为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1〕12号)也明确要求,2011年年底前所有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都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并明确办事机构。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指导力度,积极推动各环节监管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提案中所述及的食品农产品区域化管理要求,在现行的农产品、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中基本得到了体现。这些法律法规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以及生产经营主体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检验等方面做了全面规定,为促进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将继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制度。

感谢你们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 提案人:樊庆斌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和思潮日渐流行,使得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西方化的趋势。一些青少年学生不辨是非地接收外来思潮影响,“哈韩”、“哈日”之风甚嚣尘上,过洋节、吃洋快餐一度风行校园,不少学生忘却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客观上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缺少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导致校园文化和精神中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许多璀璨迷人的民族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俗文化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据调查,青少年学生对西方圣诞节的兴趣远远大于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传统节日;高年级学生对NBA球队所在的城市如数家珍,却对舞龙、高跷、剪纸等民俗活动知之甚少。西方物质和文化的影响,令教育工作者感到迷惘;教育的偏差和缺失,有可能让孩子们迷失方向。给孩子们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意义非同寻常。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以及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及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仍然难落实到实处,如果把即将失传的民间技艺传入校园,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为此建议:有关部门从培养健全人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出发,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般规律,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通过纷繁多姿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演出、书法、国画、民间工艺制作、中国象棋围棋擂台赛、猜灯谜猜歇后语、武术体育等各项活动和课堂诵读辅导、文化基地熏陶、课外活动固化、社会展示激励等多种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感,链接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精神纽带,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道德支撑作用。

5125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8月20日以教提案〔2012〕第70号文函复:

樊庆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教育部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措施,引领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在中小学体育和艺术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普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国家颁发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的要求,是落实培养目标、指导教材编写、组织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的规定性教学文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课程标准,都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例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指出“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武术、舞狮、舞龙、踢毽子、抖空竹、竹竿舞、蒙古式摔跤、抢花炮、荡秋千、重阳节登高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补充和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对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以及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艺术方面。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例,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每学年背唱歌曲中包含若干首中国民歌,学唱一段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

二、在高等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根据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在《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以及四类任意性选修课程中,均纳入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内容。《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校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

三、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有机融入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

体育方面。将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引进校园,鼓励学校组建传统体育项目社团,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和课余锻炼的内容。2010年我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协商,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研发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组织师资培训,在中小学推广校园武术活动。中国大学生体协设置了“中国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每年举行全国性的赛事和研讨,积极鼓励国际间武术文化交流,目前会员学校已达百余所。教育部每3~4年举办一届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中,均把武术作为必设项目,发现和培养了大量传承民族民间体育运动的优秀人才。

艺术方面。2002年以来,教育部每3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艺术作品类中列入了书法、篆刻等传统文化艺术项目,在艺术表演类中列入了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和戏曲等项目。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坚持育人导向,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影响面大,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国家级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的演出中安排了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川剧、秦腔、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经典剧目。同时在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的专题讲座中安排了书法、篆刻、民间工艺、民族音乐和中华戏曲等项目内容。多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优秀文化艺术的知名品牌,成为增强青年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情感的有效途径。

四、组织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目前已评出449所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项目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入选国家级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从今年起,教育部还将在全国高校建设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基地,大力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我们将认真研究并充分考虑您所提出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关建议,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不断深化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

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2758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2758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的提案 提案人:程萍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办理 主题词:农产品安全

食品安全事关百姓安康、政府形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食用农产品是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工食品的主要原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至关重要。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逐步向好。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仍然薄弱,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惩处力度不够,执法队伍不强。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由于农产品分布广泛、品种复杂、产业链长、影响因素多,管理体制不顺等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还易产生监管交叉领域。从食品安全管理的治理结构看,多主体协同治理食品安全的格局尚未形成,行业协会、商会参与管理的制度空间不足,社会公众参与管理的渠道不畅,社会舆论监督空间有限等。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依然以散、小、乱的分散经营为主,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基层,但目前基层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难以满足监管需要。如很多省县级以下基本没有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地级以上市平均编制三人左右,县、乡(镇)一级大部分没有专门监管机构;可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的县(市、区)也不多;特别是镇一级基层农产品质检机构,从仪器设备到检测技术人员队伍均无法满足监管需要,既缺少专职检测人员,也缺少专项检测经费,少数地方甚至连购买检测试剂的经费都无法落实,难以正常开展监管工作。

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关乎百姓的食品安全的重大基本民生问题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切实增加投入,强化责任落实、制度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形成“政府保障有力、部门监管到位、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社会舆论有效监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通过促进法治爬坡防止道德滑坡,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为此建议:

一、健全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体系。国家抓紧研究制修订和完善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从国家层面统一规范食用农产品的概念、界定食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监管的职责分工。健全农产品生产区域分类管理,明确产地分类的标准和划分权限﹔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规范投入品使用;健全农产品生产档案和追溯制度,规范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完善检测和标识制度,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

二、健全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完善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和相关考核制度,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和信息管理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危害因素调研,全面建立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快速处置机制。探索运用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监管模式,以动态监测和预警为技术依托,完善预警日常运行机制,提高监管效能;规范信息通报和沟通协调制度,及时通报部门监管信息,强化联合执法。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促进各部门、各环节监管措施有效衔接,堵塞监管漏洞,实现全程无缝监管,增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综合监管水平。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管理行政体制改革,整合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和资源,理顺管理模式,消除分段管理所存在的职能交叉与职能缺失的不足和弊端,全面建立起从“农田到餐桌”统一协调、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制修定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相关主体的责任。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进入和退出机制,强化社会监督,推动企业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一旦发现,坚决依法惩处违法行为,让食品安全违法者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同时抓紧研究制定全国性的问责法律,依法明确规定政府和监管部门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追究责任、追究谁的责任、由谁追究、如何追究以及问责对象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实现依法问责。

四、切实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稳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府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加大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保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在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要认真分析和预测与实施法律法规相应的执法资源,切实保障省、市、县和乡镇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主体在“职能、人员、经费、手段、服务”等执法资源能落实到位,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重点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力推进镇级监管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投融资管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技术和服务。逐步建立对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生产者直接补贴制度,促进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形成,引导农产品生产方式向质量效益型方向发展。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基金,用于补偿因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而受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五、全力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快食品质量的诚信体系建设。密切与经信、银行、海关、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地方诚信经营体系,将食品质量信用体系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范畴。健全企业质量诚信分类管理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促进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制约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违法生产和经营,确保食品安全。强化培训和宣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辟宣传专栏、发放宣传材料、组织送法下乡和知识竞赛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农户、生产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解决违禁药物使用和非法添加等当前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强化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树立全民良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包括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生产者的道德意识、经营者的自律意识、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抓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透明度,动员各方力量关心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举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

2758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农业部

2012年8月9日以农办案〔2012〕119号文函复:

程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健全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管理,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做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各部门监管职责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农产品产地管理、农产品包装标识、监督检查等制度。及时修订了《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配套制订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投入品使用、标识制度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山东、江苏、浙江等一些地方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和规章也相继颁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步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下一步将继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出台更加详细的操作性规章制度,完善过程管控、产品追溯、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管理规范,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管理、依法监督。

二、关于健全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评估、专项整治、监督抽查、应急预警为突破口,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在例行监测方面,形成了涵盖主要食用农产品品种、覆盖主要消费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获得有效数据300余万个。2011年的蔬菜、畜产品、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4%、99.6%和96.8%,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稳定向好态势。在风险评估方面,2007年农业部依法组建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2011年组建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规划建立了65个专业性和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启动了蔬菜、水果、茶叶等8大类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摸底排查与专项评估工作;2012年跟进开展了羊奶、草莓等重点产品的专项风险评估。在专项整治方面,农业系统从2007年开始,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实施专项整治行动,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力图从生产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深入实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畜产品“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药、水产品禁用药物、假劣农资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着力解决蔬菜和畜禽水产品农兽药超标以及禁用药物违法使用问题。

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国务院依法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并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着力强化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促进各部门、各环节监管工作的有效衔接。下一步农业部门将按照《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今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要求,在依法加强执法监管的同时,注重体制机制的完善,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群策群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关于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对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和责任分工意义重大。刑法修正案

(八)在修订过程中,明确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规定。据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严惩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强化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侦办和审理的协作配合,加大打击力度。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正在推动食品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主体制度的落实。为规范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中纪委、监察部正在研究制定《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的规定》。下一步农业部将依照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执法等各相关方面的职责任务和责任分工,实现职能清楚、责任明确。

四、关于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源配置

最近一些年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在经费、体系、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中央财政相继安排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农技推广与体系建设和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农业信息预警及信息网运行等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投入品监管、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产品质量认证、低毒生物农药使用、安全用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互联网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发布等工作。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上看,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已全部建立,地、县、乡三级监管机构正在加快推进,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法水平在不断提升。根据中央的部署,各级农业部门正在全力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60%的乡镇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3万余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完善制度、加大投入”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2012年底前全国所有涉农乡镇基本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您提出的逐步建立对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生产直接补贴制度的建议很有现实意义,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会同财政等部门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尽快促进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推广和应用。

五、关于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社会环境

国务院及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201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底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中小学生达到85%以上。2012年6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工信部、农业部等十部门,在全国统一部署下集中开展了以“共建诚信家园、同铸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全国食品安全周活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多方参与的宣传教育活动。农业部门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热点问题,组织专家撰写科普文章,及时向公众发布,正确引领舆论导向。同时编写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消费指南》,以提升公众的农产品安全消费意识和科学判断能力,实现科学指导生产和正确引导消费。最近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再次明确提出食品安全工作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协调有关方面,争取将食品安全纳入国家公益性宣传范围,列入国民素质教育内容和中小学课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新闻媒体的作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等科普宣传活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感谢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心。希望您继续对“三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关于统筹全国社会保障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统筹全国社会保障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1030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1030号提案内容

2011-03-02 案由:关于统筹全国社会保障的提案 提案者:吴 刚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办理

1030号提案复文 2011-0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9月4日以〔2010〕人社提字第51号文函复:

吴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统筹全国社会保障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社会保障基金国家统筹

(一)关于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工作。到2009年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同时,国务院出台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国办发〔2009〕66号),解决了职工跨省流动就业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有效维护了职工的养老保险权益。

党的十六届三中、六中全会均提出,“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基础部分全国统筹”。按照中央要求,全国人大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社会保险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对《社会保险法(草案)》进行了三次审议。根据草案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筹,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建立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涉及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我们将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继续督促各地抓好省级统筹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巩固省级统筹制度,为实行全国统筹奠定良好的基础,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建立全国统筹制度。

(二)关于提高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统筹层次。200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要求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地)级统筹。根据国务院要求,我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67号),要求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加快推进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工作,到2011年年底基本实现市(地)级统筹。实现市(地)级基金统收统支确有困难的地区,可以先建立市(地)级基金调剂制度,再逐步过渡。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实行省级统筹。

针对目前部分地区工伤保险仍实行县级统筹的情况,今年我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到2010年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工伤保险市(地)级统筹,并要求有条件的省份建立省级调剂金制度。在实行市(地)级统筹后,仍存在统筹地区基金不平衡问题的省份,可以探索建立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度。

目前,我国失业保险统筹机制除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地)统筹外,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实行的是市(地)、县级统筹。为了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保障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失业保险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失业保险基本实现市(地)级统筹,并逐步向省级统筹过渡。

二、关于完善“社会保障卡”

社会保障号是参保人员个人信息的识别码。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规定,社保经办机构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关键字,为参保人员每人建立一个终身不变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随着1999年国家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社会保险领域中也逐步将公民身份号码作为社会保障号码。《社会保险法(草案)》也明确要求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公民身份号码。因此,社会保障号具有唯一性,是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部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为重点,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原劳动保障部从1999年起,经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的批准,开始组织各地发放和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以下简称社会保障卡)。目前,经我部审批注册。发放社会保障卡的地区已达140多个,批准发卡人数达1.5亿,实际持卡人数达7000多万人。特别是近两年,发卡量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由于从规划之初,我部就将社会保障卡定位于“一卡多用、全国通用”,从而保证了发出的社会保障卡符合全国统一的标准规范,在联网条件成熟时无须换卡,即能在网络的支持下跨地区使用。

在用卡环境方面,经过几年的金保工程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显著加强。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地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均已建立了不同程度的数据中心。32个省级单位全部实现了与部中央数据中心的网络连接,319个地市实现了与省级数据中心的联网,占全国地市总数的89.1%。城域网已经连接到89.3%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并延伸到街道、社区、乡镇和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覆盖全国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架构初具规模,为社会保障卡的有效使用和全国通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们正按照“一卡通”的要求,抓紧研究社会保障卡对异地联网应用的支持方案,进一步完善异地用卡的技术保障环境。其中,“开发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卡软件”、“按统一标准建立社会保障卡使用系统”等,都是我们当前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卡中已对指纹的存储进行了预留,以指纹作为社会保障卡识别标记,可在条件成熟后予以支持。我们也将在抓紧为“一卡通”做好技术准备的基础上,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争取早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的目标。

三、关于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监督机制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逐步拓宽,社保基金结余总量不断增加,给防范基金风险、保证基金安全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的方针政策,把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强社保基金监管法制建设。积极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条例》,通过健全社保基金监督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基金监督法制环境,提高监管质量。二是开展监督检查。近年来,我们对部分社会保险基金开展了内控检查、征缴业务检查等多项检查活动,特别是从2008至2009年,按照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要求和国务院纠风工作部署,由我部牵头,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社保基金会、审计署、卫生部、证监会等9个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了全国社保基金专项治理,查处了一批侵占、挪用基金等违纪违规问题,促进了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理纠正,推动了基础管理制度建设。三是建立社保基金监督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研究,完成了“金保工程”基金监管软件的开发,有助于实现对基金管理、运作情况的全程监控,提高监管水平和基金安全程度。今年将完成15个以上省市的安装应用,2011年全面推开。四是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基金管理和监督。近年来,我们以行政监管为核心,充分发挥社会保障部门的主体作用,充实基金监督队伍,加大专门监督的力度;建立健全经办、管理、服务机构内部控制制度,从源头上预防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发挥人大、政协、工会、企业、公众、媒体、参保人员等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共同维护基金安全;强化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多部门的功能监督,形成完整的监管机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监管政策,提高监管水平,防止虚报、冒领、贪污、侵占、挪用基金等问题发生,切实维护基金安全。

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五篇: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5083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5083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 提案人:卞志良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中央组织部办理 主题词:干部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利农富农政策,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是由于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工作作风等,与广大农民群众“求富、思变、盼服务”的愿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农业的发展、农民的致富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干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一些地方群众对干部有意见,说干部“不像话”;干部对群众有看法,说群众“不听话”。干群之间的矛盾成为农村的不安定因素,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干群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原本就该是“鱼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因此开辟干部群众谈心对话渠道,是当前融洽干群关系、密切干群鱼水之情的关键。

二是主观上的“政绩观”与“富民”思想不协调。一些农村干部长期事业心差,只图当前政绩,不思富民之策,作风简单粗暴。如当前某些地方借新农村建设所搞的“社区建设”,在缺乏一定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强行拆掉平房盖楼房,把农民“逼上楼房”,使得一些地方的农民群众苦不堪言。

三是官僚主义影响干群关系。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群众上访增多,家族、宗族以及宗教势力有所抬头。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一些基层干部的作风不无关系。一些农村干部“官”不大,架子却不小;能力不大,派头却不小。当前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和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计划生育、财务管理、征地拆迁等,都是影响整个“三农”工作的大问题。

“农民安,天下稳。”这是我国数千年来的至理名言,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治国原则之一。为此特提建议如下:

一、把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国家干部培训计划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坚持把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领导骨干和优秀人才。但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广大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近年来却成了一个空白。从中央到地方,要把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列入统一的计划,并且从组织部门到县乡两级党校都要有专门的班子、专项的资金和专人来抓。通过不断的教育培训,使广大的农村干部整体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提升。通过教育培训,形成一些基层的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制度,如“民主听证会”、“民情恳谈日”、“联民、为民、富民”活动等做法,架起干群双向交流的桥梁。

二、处理好“政绩”与“富民”的关系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农民对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能否带领他们迈好结构调整这一步,使农村经济有一个新发展,这是对当前农村干部如何转变作风、带领群众致富的一个新考验。

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决纠正虚报农民收入,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的错误做法;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兴办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一定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决不能为追求“政绩”而做劳民伤财之事。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来监督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谐在民乐,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

三、给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认真解决好当前农民和农村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推进农村改革的关键所在。农村干部必须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增强战胜困难、知难而进的决心和信心。针对当前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和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征地拆迁、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等,教育广大干部找准症结,制定措施,及时协调,认真解决,决不能推诿扯皮,更不能久拖不决,甚至故意掩盖矛盾和问题。老百姓是天,老百姓也是地,老百姓是天下真正的主人,这一点解决不好,我们的基层工作便失去了准星,长此以往也便失去了我们一切工作的根基。

5083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共中央组织部

2011年9月22日以中组提字〔2011〕74号文函复:

卞志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干部作风的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中组部认真贯彻中央的要求,近年来先后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全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座谈会等多个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指导各地以转变作风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和中组部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强化教育培训。明确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由市(地、州)党委主要负责,重点组织开展轮训和专题培训,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要对新任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任职培训,县(市、区)党委负责日常培训;把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整个干部培训规划,确保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县或县以上的集中培训,累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培训内容以增强宗旨意识、党风廉政、法律法规、工作方法等为主,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提升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二是推动服务群众。以开展乡镇、农村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在乡镇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驻村入户、结对帮带”活动,推广“农事村办”、“一线工作法”等,组织他们深入农村、服务群众;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引导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是加强管理考核。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要求村党支部书记提出任期目标、目标和每年要办的实事,并向党员和群众公开承诺,每年向乡镇党委、本村党员大会述职,并向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通报工作情况,接受上级党组织的考核和党员、群众的评议。完善乡镇党委书记考核办法,注重考核作风和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双述双评”制度,由乡镇党委书记定期向基层干部群众和县委进行专项述职,并接受评议。四是规范村级工作。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由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内容公开、实施结果公开),规范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扩大村级工作的透明度,解决村里工作不民主、不公开、不规范的问题。

总的看,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是强的,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整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您所说的干群缺乏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追求政绩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收借鉴您的建议,以转变作风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是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广西“农事村办”工作法等,为乡镇转变工作职能、增强服务功能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引导乡镇干部眼睛向下、改进作风,实行下访询问题、下村解难题,在农村一线为群众服务,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以换届后培训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乡村干部的教育,中组部将举办示范培训班,引导各地分级分批搞好培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大力加强能力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履职本领,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三是进一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扩大群众参与权、决策权。严格执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肃查处以权谋私、违法违纪行为,建设廉洁奉公的农村干部队伍。

感谢您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来源:中国政协网

下载关于加快推广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推广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