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步伐缓解看病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快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步伐缓解看病难的提案内容及
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729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729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快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步伐缓解看病难的提案
提案人:戴秀英史大卓刘荣玉孙丰源孙建方李秀华李佩文李森恺杨金生尚红赵铱民夏宁高润霖黄峻菊红花葛均波熊思东王大明王旭东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卫生部会同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医学培训
我国基层医疗人才严重匮乏,截止到2008年年底,全国社区卫生人员21.9万人,乡镇卫生院人员107.5万人,村卫生室人员105.8万人,占全国卫生人员总量的32.6%。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执业(助理)医师60.6万人,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29.1%。目前6万名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医生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60%的平均水平。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量更为短缺,仍有部分乡镇卫生院无执业医师,24%的乡镇卫生院没有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
培养全科医生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在国际上已形成共识。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指出:“任何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若不是以接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为基础,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国家高度重视全科医生培养工作。国家六部委2010年联合制定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通过学历教育、转岗培训、规范化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是我国提出的宏伟目标。西部地区自然环境严酷,经济社会落后,人口健康水平较低。东西部区域差距悬殊。国家统计局2008年监测报告显示,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达到83.5%,2012年有望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东北和中部地区有望在2015至2017年基本实现,西部地区则任重道远,可能拖至2023年才能基本实现。2000年西部和东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7000元,如今这一差距拉大到了21000元。
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到2000年时的人均期望寿命还不到全国1981年时的水平,相差近20年。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相当于全国1992年时的水平,相差近12年。西部地区每10平方公里拥有的医生人数为0.37人,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7.4%。西部12省市是我国传染病、地方病高发和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西部地区农村整体财力不足,无力承担发展本地区卫生事业的责任。为此建议:
一、尽快成立“全国全科医生培训中心”。建立国家和省、市二级全科医师培训网络,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全科医生教育体系。中心负责对全国各省市全科医学培训工作的规划、指导、管理、协调、检查、评估及科学研究。
二、全科医生培养工作西部地区任务更为艰巨、重大而紧迫。工作重心要向西部贫困地区移动。针对西部地区基层卫生设施薄弱、健康资源供给不足的弱点。东部地区要帮扶西部地区培养和输送全科医生,保证西部公众最基本的医疗与保健服务。国家要提供和加大专项补助经费力度,支持全科医师培训。重点放在西部地区。
三、国家提出到2020年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周期太长。建议国家在近两年内在每个社区和乡镇卫生院都配备至少2名以上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增加西部地区全科医生培养数量,缩短培养周期。
四、拓宽多种途径加快培养全科医生。
一是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培养项目,为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大力培养全科医学师资。
二是通过转岗培训和规范化等途径,加快建立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
三是开展基层卫生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继续对社区卫生、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岗位培训。
四是通过完善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提前晋升职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
五是通过实施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等项目,招聘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六是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对口支援制度和培训的双向交流机制,实施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鼓励一批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
通过种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出大批适合基层需要的合格全科医生。力争近期内初步缓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的矛盾,逐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全科医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2729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年7月26日以卫提函〔2011〕375号文函复:
戴秀英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步伐缓解看病难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环节,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我部历来重视全科医生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积极与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协作配合,加大支持力度,稳步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工作。
一、关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工作进展
1.开展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从2006年起财政部、卫生部启动实施了“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决定利用5年时间,由中央财政安排经费3.5亿元,培训中西部地区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21万人,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此我部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印发了社区医生、社区护士及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大纲,明确了考核要求。目前该项目正按计划实施,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2006—2010年已为中西部培训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 21.23 万人。
2.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我部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项目。为加强宏观指导,我部组织编制并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关于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卫办科教发〔2010〕211号)和培训项目管理方案等文件,对培训对象、时间、内容、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2010—2011年计划安排3万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医生参加培训,中央财政已下拨专项经费2.15亿元用于补助中西部地区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实施。
3.启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2010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计划分三年为中西部地区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一名拟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本科毕业生。2010年已支持培养免费医学生5000名(含西部地区2020名),2011年计划继续支持培养5315名(含西部地区2340名)。为有效指导各地实施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201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改社会〔2010〕1198号),我部相继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通知》(卫办科教函〔2010〕513号)和项目管理方案,并积极与教育部协作,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研究制定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方案,提升培养质量,为基层培养和输送合格医学毕业生。
4.探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组织培训工作试点。我部自1999年印发《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和培训大纲以来,一直积极推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06年组织实施了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工作重点,印发了试行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和基地标准,在全科医师培训模式和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截至2010年全国20余个省(市)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年度招录培训规模达2300余人。2011年计划招录培训7000余人。
5.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近年来我部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的覆盖范围,探索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模式,增强继续医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培训内容上,结合卫生工作的重点,突出传染病防治、医德医风教育,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促进全科医生专业能力不断增强。
6.建立全科医学培训体系。为加强全科医生培训体系建设,2000年我部在首都医科大学建立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面向全国开展全科医学师资、管理干部、业务骨干和其他社区卫技人员培训,并承担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全科培训教学评估工作。10余年来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通过举办师资培训班、开展课题研究、评估督导、印发培训信息等方式,探索建立起全科医生培养的有效模式,并推动了培训工作的稳步实施。2002年全科医学培训工作网络正式成立,网络成员覆盖了全国28个省(区、市),28个省(区、市)成立了省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全科医学培训体系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培训工作的落实。
二、关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工作计划
1.推动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为推动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的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我部及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研究制订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11年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以全面提高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卫生人才支撑。
2.认真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工作。我部将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协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培训模式和内容。通过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提升基层全科医生学历层次、改革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等途径,力争到2012年实现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有效地解决当前基层迫切需要全科医生和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并将继续重点支持西部地区的培养培训工作。
3.逐步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完善全科医生“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培养模式,大力推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我部将加强宏观指导工作力度,从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训标准和培训基地标准,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推动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建立。我部将积极配合教育部,推动高等医学院校发挥人才优势,加快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展研究生学位教育,尽快培养一批高水平全科医学师资和学科带头人。
4.大力推进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实施面向基层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工程,扩大继续教育的覆盖面。组织适合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工作需要的项目,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妥善处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提高基层继续教育的可及性。同时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保证继续教育的效果。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与人员的管理使用紧密结合,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制度。
5.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各类对口支援制度和培训的双向交流机制,鼓励城市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支持县级以上医院使用远程医疗和远程教学等方式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二是制订优惠政策或给予必要补助,鼓励全科医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三是通过采用设置特岗全科医生、提前晋升职称等优惠政策,招聘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感谢你们对卫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关于加强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2979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2979号提案内容
2013-03-01 案由:关于加强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提案
提案人:李立明 刘志江 李玉峰 吴明 吴海洋 迟宝荣 林野 岳秉飞 赵达生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卫生部办理 主题词:农村医疗
乡村医生(简称村医)是具有中国特色、植根广大农村基层的卫生工作者,发挥着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村医制度曾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合作医疗制度并称为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村医主要职能包括常见病诊治、计划免疫接种、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与报告、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健康教育与宣传、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病管理、流动人口卫生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等多项任务,在维护农民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农村所有制的转变,村医的发展却面临重重难题:一是现有村医的水平与农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之间差距日益增大,但经过系统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却不愿下基层工作;二是政府对村医的财政补助和专项经费在逐年大幅增加,但部分村医的实际收入却有所下降;三是村医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量不断增加,但相应的制度安排依旧欠缺,本该“救人”的村医疲于“自救”,甚至考取医生执照后默然出走,倘若村医“人走网破”,农民将失去最直接、最方便的健康依靠,新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为更好解决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问题,2011年我们深入我国西部农村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入了解乡村医生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通过调研,了解到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有:1.卫生人力总量不足,平均每千农业人口村医数仅为1.19人。地区分布不平衡,呈现东、中、西部依次递减,越到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人力越缺乏。2.业务素质弱,结构不合理。业务骨干普遍缺乏,部分乡镇卫生院因缺乏业务人员而不能设立相应的业务科室,甚至不能开展临床常规检验。3.编制不足与编制不满并存;既有核定编制不能满足农村卫生需求的问题,又有因村医待遇低等原因,招不到医务人员,使核定编制不满的现象。4.现有村医中执业医师比例普遍低于20%。且56.7%的村医不具备报考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资格。村医向执业医师过渡任务繁重。5.村医均为农民身份,收入待遇低,且环境艰苦,退休后没有医疗、养老保险和退休工资保障,导致人才引进难,队伍不稳定。6.目前村医服务内容不断增加,任务繁重,但常规运转经费得不到保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药品供应不足。尚未真正建立起有利于县、乡、村卫生机构人员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这些都不利于调动村医工作的积极性。
尽管我国乡村医生面临着如此众多的困难,但是,他们仍然是坚守岗位、爱民敬业、为党和政府给当地百姓送去健康和安宁的重要力量,是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深受百姓信任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因此,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并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对于实现我国“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医改目标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第一,转变投资观念。政府和社会应当转变将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视为负担的观念,为农村地区配置足够的村医和解决相应待遇虽然需要投入一定资金,但却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稳定,实现“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小病不出村的医改目标。
第二,改革工资制度。农村县、乡、村卫生人员基本工资建议参照国际经验,实行政策导向性工资标准,即村∶乡∶县为3∶2∶1,县级医生工资标准为城市区级医院医生标准的1.5—2倍,真正实现向农村和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的工资政策,吸引合格医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第三,建立培训制度。对现有村医实行国家统一培训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到国家指定的医学教育基地接受培训(轮训),并给予生活补助,以通过国家医师(或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目标。达标者享有上述村医的同等待遇。在县乡村医疗服务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享有每两年到上一级卫生机构进修或到国家指定培训机构学习2—3个月的机会,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第四,城市支援农村。鼓励城市和农村城镇医务人员到基层就医或挂职锻炼,在农村挂职或工作期间享有同级村医的工资待遇并给予当地标准的住房补贴。返城或回原派出单位工作时,享受同等条件优先晋升职称和考研、出国深造机会。
第五,加大选才力度。鼓励当地农民子弟或村医子弟在村卫生室工作。经本人申请、地方政府推荐,可以报名参加定向委培生源入学考试,录取者可享受政府贷款学习,毕业后在村医岗位工作满10年即可免除还贷。
第六,解决后顾之忧。在科学测算编制的基础上,明确村医的相应待遇,如从事村医工作期间有稳定的基本工资收入,承担政府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退休年龄后享受国家公职人员的医疗、养老和退休保障。同时,要求县、乡政府提供保障性经济适用住房或者优惠租赁房,以安置新到岗的县、乡医生,地方政府有义务为新到岗的县乡医生配偶安排就业岗位和提供子女受教育机会。
通过上述六大举措,切实创造一个“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可持续”的农村基层村医队伍,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一个坚实、稳定的基础。
2979号提案复文 2013-03-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2年6月20日以卫提函〔2012〕8号文函复:
李立明等9位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向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疫情报告、健康教育等工作任务。多年来,乡村医生扎根农村基层,服务农民群众,在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地区58%的患者在村级卫生机构就诊,充分说明乡村医生深受农民欢迎。
一、关于转变投资观念的问题
国家十分重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201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3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省级人民政府要督促指导县级人民政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机构,将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以及村卫生室建设等方面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同时,省级人民政府要承担统筹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不破。从目前看,各地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加大投入力度,仅2011年,中央和地方已投入24.6亿元,加强5.2万多个村卫生室建设。广西从2010年起,用2年的时间为每个行政村建设一所村卫生室,自治区财政按照每个村卫生室8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此外,各地落实乡村医生经费补偿,初步统计,2011年政府对乡村医生的补助总额达到62.8亿元,补助人数达96.6万人,人均补助达到6500元/年。
二、关于改革工资制度的问题
目前,乡村医生的身份是农民,暂不享有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等福利制度。为进一步保障乡村医生基本待遇,《指导意见》要求,健全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采取以下渠道进行补助:一是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补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乡村医生的职责、服务能力及服务人口数量,明确应当由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内容,并合理核定其任务量,确保与其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相适应。目前,各地普遍制定了乡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工方案,一般明确乡村医生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量在30%—40%之间,并将相应比例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乡村医生。二是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由个人和新农合基金进行支付。大多数地区制定了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及新农合支付标准和方法,在综合考虑新农合基金承受能力和不增加群众个人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农合对乡村医生的补偿作用。三是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采取专项补助的方式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给予定额补偿,补助水平与对当地村干部的补助水平相衔接。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21.15亿元,按照服务人口人均5元,西部80%、中部60%、东部地区不同比例对各地予以补助。2012年我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督促各地切实落实乡村医生补偿政策,并积极反映和协调争取建立导向性收入标准问题,进一步保障乡村医生的基本待遇。
三、关于建立培训制度的问题
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规范其诊疗行为,2004年~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5.86亿元,对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村卫生室的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急诊急救、合理用药、中医药、内儿科、公共卫生、妇产科等知识,已累计培训350万人次。通过培训,乡村医生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提高了合理用药的意识,增强了为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为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各地积极面向乡村医生开展学历教育。江苏开展以提高执业能力为重点的乡村医生学历补偿教育,目前共有3万多名乡村医生正在接受为期3年的中专学历补偿教育。为建立乡村医生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指导意见》要求各地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对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各地正结合本地实际,积极贯彻落实。
此外,近年来,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每年对中西部地区的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骨干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对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知识培训。2011年各地对县级医疗机构开展儿科医师专项培训和骨干医师培训,其中普遍将三级医院作为骨干医师的培训机构。2011年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各地主要将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县级医院作为培训机构。
四、关于城市支援农村的问题
目前,各地主要是采取县级医院开展巡诊、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等措施,指导乡村医生提高服务水平,有的乡镇卫生院选派执业(助理)医师定期到村卫生室开展服务。2004年—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13.18亿元,在中西部21个省(区、市)的贫困地区开展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每个受援卫生院由支援单位组派3人组成的医疗队进行支援,为期1年,支援期间,支援队员待遇不变。目前,共计派出支援队员7万人次。下一步,我部将协调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政策,督促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加大巡回医疗的力度,不断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
五、关于加大选才力度的问题
为吸引优秀卫生人才服务农村,深化医改以来,国家启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计划”,已累计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定向招收1万余名医学生。根据《指导意见》要求,为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着眼长远,编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库,从本地派人员进行定向培养,及时补充到村卫生室。目前,河北已启动大学生村医计划,选聘临床医学(含中西医)和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工作者、退休医务人员到村卫生室服务,服务期限2年,享受待遇与当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相同,食宿由所在村安排,并可获得市、县财政给予的一次性安置补助,任职期满可享受报考省内事业单位笔试成绩加分、报考省属院校研究生优先录取及就业推荐、创业指导等优惠政策。山西省太原市2012年起公开招录医学大学生补充村医队伍,逐步实现村村有一名大学生村医。浙江省德清县公开招录4名大学生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工作地点在村卫生室。下一步,我部将就做好2012年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下发通知,对开展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工作提出要求。
六、关于解决后顾之忧的问题
从全国层面看,乡村医生的身份还是农民,由此带来的待遇、养老、社会认同感等问题尚未得到良好解决,为此我部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的同时,加快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村卫生室由政府或集体举办,乡村医生由乡镇卫生院聘用,在村卫生室执业,乡村医生的业务收入、社会保障和村卫生室的资产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各地根据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江苏将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作为发展方向,规定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编制总额内,预留一定数量的编制用于公开招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的乡村医生以及新进入村卫生室的执业(助理)医师。重庆加快推进紧密型一体化管理,要求到2012年底,全市实行“财务、资产、人员”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达到60%。浙江杭州由乡镇卫生院下设举办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入伍不入编”,虽然身份没有转变,但财政保障了乡村医生的收入和养老待遇。下一步,我部将深入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加大推进一体化管理的力度。
此外,为妥善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各地要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新农保,对符合新农保待遇领取条件的乡村医生发放养老金。同时要求各地政府可以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各地结合实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江苏、浙江、重庆将乡村医生纳入城镇职工或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陕西建立了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机制,乡村医生在参加新农保的基础上,按每工龄年每月补助4元的标准发放养老补助。河南、安徽对在村卫生室连续工作10年的老年村医每月予以300元生活补助。
感谢你们对卫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缓解看病难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关系医改全局 2010
缓解看病难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关系医改全局 2010-10-28 16:59:28
全科医生是指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转岗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大举措。
全科医生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守门人”
专科医生难以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在人类迎接疾病挑战的实践中,医疗卫生领域专业分科日益细化,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大医院、专科医生和高新医疗技术的结合,把以疾病为中心、分专科进行诊疗的方式发挥到了极致。应当说,这种“术业有专攻”的做法在整体上有利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然而,人类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促进健康,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难以应对因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不合理、生活环境差、精神压力大等多种因素共同或单独作用所产生的健康问题。同时,由于专科医生每天接诊的患者众多,他们与每位患者的接触时间短并习惯于依赖医疗设备与药品进行诊治,从而普遍忽视了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也难以与患者建立起长期、紧密的关系。这些因素不但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及时诊治和健康的长期追踪管理,也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专科医生为代表的诊疗模式是以疾病而不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无法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的“守门人”。全科医生是指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在基层提供方便、基本、经济、有效、连续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责任式管理。全科医生的出现填补了高度专科化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国、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国家,全科医生被赋予了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险两个系统的“守门人”职责。全科医生在提供以人为中心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重视预防保健、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开展慢性病管理、控制卫生费用等方面的作用,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在一份合作文件中指出:“任何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若不是以接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为基础,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看病难、看病贵”。根据相关研究,绝大多数健康问题可以在基层获得解决。但是,我国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得性。同时,现有全科医生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知识结构老化、临床经验欠缺等问题。在很多人眼里,全科医生是每个科都了解一点但却不精通的“万金油”医生,其业务水平在整体上不能获得居民的信任。城乡居民在患病时往往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就诊,造成基层卫生资源闲置,大医院则人满为患,影响了卫生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也是产生“看病难”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大医院诊疗费用往往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差悬殊,对于大医院服务的过度利用,加剧了患者和整个社会的疾病经济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看病贵”问题。
应尽快在教学中逐步增加全科医学的内容。医改高度重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把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转岗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力尤其匮乏的现状,我国还专门提出要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把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利于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的逐步实现。
深化改革要大力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在国际上,由不同国家知名医学教育专家所组成的卫生专业人员教育独立委员会呼吁,21世纪医学教育应从职业性教育向以病人和基层社区为中心的教育转变。在国内,已出台的相关文件要求高等医学教育根据基层卫生人才需求,调整招生规模和专业结构,大力培养全科医学师资,并明确全科医生的培养途径和模式。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应改变只偏重培养大医院专科医生的做法,尽快在教学课程中逐步增加全科医学的教学内容,在全科医生培养方面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的作用,研究解决全科医学教材、师资等关键性问题。在全科医生培养短时期内难以全面到位的情况下,高等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门类齐全、临床教学资源与经验丰富等优势,积极参与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切实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要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代后期引入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科医生待遇差、社会认可度低、岗位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但未来全科医生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全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在大力加强全科医生培养的同时,应当重视用人机制的创新和建设,通过制定全科医生首诊制、签约制等政策,明确全科医生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需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在全科医生薪酬、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岗位编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和岗位吸引力,如保证全科医生收入水平不低于大医院专科医生、将基层全科医生岗位纳入事业编制等,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全科医生岗位上来。
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关系到医改全局和群众切身利益,任务重大而紧迫。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全科医生,更好地服务于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作者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源: 人民日报
第四篇:缓解看病难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关系医改全局 2010
缓解看病难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关系医改全局 2010-10-28 16:59:28
全科医生是指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转岗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大举措。全科医生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守门人”
专科医生难以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在人类迎接疾病挑战的实践中,医疗卫生领域专业分科日益细化,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大医院、专科医生和高新医疗技术的结合,把以疾病为中心、分专科进行诊疗的方式发挥到了极致。应当说,这种“术业有专攻”的做法在整体上有利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然而,人类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促进健康,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难以应对因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不合理、生活环境差、精神压力大等多种因素共同或单独作用所产生的健康问题。同时,由于专科医生每天接诊的患者众多,他们与每位患者的接触时间短并习惯于依赖医疗设备与药品进行诊治,从而普遍忽视了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也难以与患者建立起长期、紧密的关系。这些因素不但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及时诊治和健康的长期追踪管理,也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专科医生为代表的诊疗模式是以疾病而不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无法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的“守门人”。全科医生是指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在基层提供方便、基本、经济、有效、连续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责任式管理。全科医生的出现填补了高度专科化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国、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国家,全科医生被赋予了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险两个系统的“守门人”职责。全科医生在提供以人为中心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重视预防保健、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开展慢性病管理、控制卫生费用等方面的作用,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在一份合作文件中指出:“任何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若不是以接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为基础,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看病难、看病贵”。根据相关研究,绝大多数健康问题可以在基层获得解决。但是,我国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得性。同时,现有全科医生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知识结构老化、临床经验欠缺等问题。在很多人眼里,全科医生是每个科都了解一点但却不精通的“万金油”医生,其业务水平在整体上不能获得居民的信任。城乡居民在患病时往往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就诊,造成基层卫生资源闲置,大医院则人满为患,影响了卫生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也是产生“看病难”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大医院诊疗费用往往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差悬殊,对于大医院服务的过度利用,加剧了患者和整个社会的疾病经济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看病贵”问题。
应尽快在教学中逐步增加全科医学的内容。医改高度重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把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转岗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力尤其匮乏的现状,我国还专门提出要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把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利于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的逐步实现。
深化改革要大力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在国际上,由不同国家知名医学教育专家所组成的卫生专业人员教育独立委员会呼吁,21世纪医学教育应从职业性教育向以病人和基层社区为中心的教育转变。在国内,已出台的相关文件要求高等医学教育根据基层卫生人才需求,调整招生规模和专业结构,大力培养全科医学师资,并明确全科医生的培养途径和模式。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应改变只偏重培养大医院专科医生的做法,尽快在教学课程中逐步增加全科医学的教学内容,在全科医生培养方面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的作用,研究解决全科医学教材、师资等关键性问题。在全科医生培养短时期内难以全面到位的情况下,高等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门类齐全、临床教学资源与经验丰富等优势,积极参与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切实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要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代后期引入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科医生待遇差、社会认可度低、岗位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但未来全科医生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全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在大力加强全科医生培养的同时,应当重视用人机制的创新和建设,通过制定全科医生首诊制、签约制等政策,明确全科医生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需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在全科医生薪酬、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岗位编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和岗位吸引力,如保证全科医生收入水平不低于大医院专科医生、将基层全科医生岗位纳入事业编制等,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全科医生岗位上来。
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关系到医改全局和群众切身利益,任务重大而紧迫。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全科医生,更好地服务于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作者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源: 人民日报
第五篇: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 提案人:安信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教育儿童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文件,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明确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办好幼儿园,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促进社会事业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工程,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民心工程。因此,应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建议如下:
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落实学前教育经费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远低于国际3.8%的平均水平。2004年欧洲十几个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10%以上。应该说,目前我国已具备增大学前教育投入的财力,建议明确GDP与学前教育的投入比,规定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最低比例,鼓励教育先行省份探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落实幼儿教师编制和管理问题,提高幼儿教师队伍质量。建成覆盖城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建议从宽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大力提高公办园的比例、提高公办园在编幼儿教师的比例,落实公办幼儿园的财政经费保障。明确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扩大幼儿园的办园自主权;同时将集体所有制幼儿园列入定编标准范围。实施教师队伍培养工程,逐年将优秀的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转为公办编制,也可以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纳入公办编制。公办编制要向农村幼儿园倾斜,以吸引并留住优秀幼儿教师在农村工作。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待遇,逐步做到各类幼儿教师同工同酬。可以先指定经济条件好的省份做试点。
三、加强规范建设,保障学前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督促各地要创造性地用足用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省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前教育作为督导的重点,定期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安全管理、保教质量等方面进行专项考核,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使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迈上科学、规范之路。
2336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年11月3日以教提案〔2011〕第326号文函复:
安信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而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设计,确定了“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围绕扩大资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要大力发展公办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二是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要落实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将学前教育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研究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各地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
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幼儿教师的工资、职称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待遇。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扩大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招生规模,招聘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拔中小学转岗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充实幼教岗位等,加快补充幼儿教师。五年内对园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加大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去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已投入2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乡村幼儿园1307所。近期财政部、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各地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了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三年各地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在园幼儿规模500多万人。同时各地积极研究出台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快核定公办园教师编制。许多地方明确规定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或纳入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为提高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中央财政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支持各地对中西部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可以说学前教育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异显著,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入园难”问题,现阶段还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当然,我们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探索实行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如陕西等省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和地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监测评估,并开展专项督导,确保“国十条”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抓紧制订《幼儿园建设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