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当代我国社会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当代我国社会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提案内容
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43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436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当代我国社会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提案 提案人:朱永清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央文明办、监察部办理 主题词:精神文明法制监察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也不断冲击着社会各个阶层,对物欲的追求而弄虚作假、欺诈舞弊等现象在社会上蔓延滋长,当代社会诚信的缺失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社会生产领域:一方面是这些年虚假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毒大米”、地沟油、“黑心月饼”、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假烟假酒„„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各种制假售假手法花样百出。
二是在商业金融领域:坑蒙拐骗行为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法宝”,假发票在社会上盛行,银行套现、三角债、偷税漏税、走私骗汇等手段花样翻新,屡见不鲜。2009年度国家审计署抽查56个中央部门已报销的29363张可疑发票中,有5170张为虚假发票,列支金额为 1.42 亿元;2010年广州市立案查处假冒、虚开发票案件376宗12519份,挽回经济损失18519万元。
三是在政治生活领域:一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在工作中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搞欺骗和弄虚作假,诸如“政绩工程”、“升迁工程”和类似“数字出官”和“官出数字”屡见不鲜。还有2004年阜阳特大劣质奶粉事件、2007年陕西周正龙虎照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政府的诚信力正在不断遭受人民群众的质疑。
四是在个人生活领域: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各种形形色色的假机构、假警察、假工商等假公务人员,假新闻、假婚姻、假文凭、假考、假招聘、假唱等等,这些不诚信社会现象的空前泛滥,使得社会信用正面临严峻的危机考验。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特点
当前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已经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秩序,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其主要特点:
一是范围广。偷工减料、掺杂使假、缺斤短两、以次充好、高抬物价„„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界的普遍行为;骗人广告、假药劣医、变相集资、非法收费、行贿受贿„„比比皆是。可以说,弄虚作假、假冒伪劣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商业、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无处不在,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二是层次深。政府部门不诚信、专家教授不诚信、媒体不诚信;从普通民众到专家学者、从私营企业到国有大型企业甚至跨国企业、从互联网到主流媒体、从一般政府官员到高级领导干部,这种不诚信现象大量存在。这些问题正在不断渗透并进入到社会主流,甚至成为一些行业和单位的默认规则。
三是损失重。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每年由于企业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其中每年因为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
四是影响大。三鹿奶粉事件、周正龙虎照事件、足球界黑哨赌球事件„„这些无不折射出个别企业、政府部门和公民存在诚信问题,在一次次“假”“毒”波的冲击下,老百姓不只是视听疲劳,不安全感上升,而且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裂、价值取向的混乱。这种随处可见的不诚信现象危害极大、影响极深,不仅影响国民信心、社会和谐稳定,损害国家形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三、几点建议
诚信是一个社会和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诚信体系建设放在重要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诚信教育引导。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系列宣传活动,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制定公民诚实守信行为守则。充分运用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介,弘扬社会主义新风正气和传统美德,使信用成为公民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通行证”。
二是发挥政府示范激励职能。政府既是市场和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市场和社会规则的执行者,政府的所作所为,会对社会信用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诚信缺失责任追究机制,增加政府透明度;追究失信者的法律责任,避免和防止政府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发生。
三是加强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加大社会信用的监管力度,加快个人、企业甚至是政府机构等信息登记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规范公共信用信息的登记、传播和使用,增加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和利用率。
四是加快信用管理的立法工作。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建立完善信用法制体系,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信用法》,提升诚信的法律地位,明确信用机构、诚信管理体制模式和失信惩戒法律机制。
2436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10月19日以文明办函〔2011〕56号文函复:
朱永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当代我国社会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对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文明办历来高度重视诚信建设。2007年和2009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评选表彰了两届全国道德模范。其中专门设立了全国“诚实守信”模范这一类别,隆重表彰了22名“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和上百名“诚实守信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同时在各地广泛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道德模范故事基层巡演等活动,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运用榜样的力量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引导人们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今年我们进行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其中表彰了10名“全国诚实守信模范”。2008年以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七部委组织开展了“百家食品企业践行道德承诺”、“负责任做产品”等活动,推动企业界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价值观,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履行社会责任,生产销售让消费者放心的产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央文明办还把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把经常开展集中性的诚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建立企业信用供求机制,建立企业和重点人群的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等内容作为具体测评标准,引导各地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切实抓好诚信建设。
加强诚信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今后中央文明办将继续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讲诚信、做好人的良好氛围。
对于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其他相关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在工作中加以借鉴。衷心感谢您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关于加强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2979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2979号提案内容
2013-03-01 案由:关于加强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提案
提案人:李立明 刘志江 李玉峰 吴明 吴海洋 迟宝荣 林野 岳秉飞 赵达生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卫生部办理 主题词:农村医疗
乡村医生(简称村医)是具有中国特色、植根广大农村基层的卫生工作者,发挥着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村医制度曾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合作医疗制度并称为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村医主要职能包括常见病诊治、计划免疫接种、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与报告、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健康教育与宣传、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病管理、流动人口卫生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等多项任务,在维护农民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农村所有制的转变,村医的发展却面临重重难题:一是现有村医的水平与农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之间差距日益增大,但经过系统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却不愿下基层工作;二是政府对村医的财政补助和专项经费在逐年大幅增加,但部分村医的实际收入却有所下降;三是村医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量不断增加,但相应的制度安排依旧欠缺,本该“救人”的村医疲于“自救”,甚至考取医生执照后默然出走,倘若村医“人走网破”,农民将失去最直接、最方便的健康依靠,新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为更好解决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问题,2011年我们深入我国西部农村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入了解乡村医生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通过调研,了解到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有:1.卫生人力总量不足,平均每千农业人口村医数仅为1.19人。地区分布不平衡,呈现东、中、西部依次递减,越到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人力越缺乏。2.业务素质弱,结构不合理。业务骨干普遍缺乏,部分乡镇卫生院因缺乏业务人员而不能设立相应的业务科室,甚至不能开展临床常规检验。3.编制不足与编制不满并存;既有核定编制不能满足农村卫生需求的问题,又有因村医待遇低等原因,招不到医务人员,使核定编制不满的现象。4.现有村医中执业医师比例普遍低于20%。且56.7%的村医不具备报考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资格。村医向执业医师过渡任务繁重。5.村医均为农民身份,收入待遇低,且环境艰苦,退休后没有医疗、养老保险和退休工资保障,导致人才引进难,队伍不稳定。6.目前村医服务内容不断增加,任务繁重,但常规运转经费得不到保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药品供应不足。尚未真正建立起有利于县、乡、村卫生机构人员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这些都不利于调动村医工作的积极性。
尽管我国乡村医生面临着如此众多的困难,但是,他们仍然是坚守岗位、爱民敬业、为党和政府给当地百姓送去健康和安宁的重要力量,是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深受百姓信任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因此,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并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对于实现我国“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医改目标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第一,转变投资观念。政府和社会应当转变将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视为负担的观念,为农村地区配置足够的村医和解决相应待遇虽然需要投入一定资金,但却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稳定,实现“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小病不出村的医改目标。
第二,改革工资制度。农村县、乡、村卫生人员基本工资建议参照国际经验,实行政策导向性工资标准,即村∶乡∶县为3∶2∶1,县级医生工资标准为城市区级医院医生标准的1.5—2倍,真正实现向农村和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的工资政策,吸引合格医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第三,建立培训制度。对现有村医实行国家统一培训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到国家指定的医学教育基地接受培训(轮训),并给予生活补助,以通过国家医师(或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目标。达标者享有上述村医的同等待遇。在县乡村医疗服务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享有每两年到上一级卫生机构进修或到国家指定培训机构学习2—3个月的机会,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第四,城市支援农村。鼓励城市和农村城镇医务人员到基层就医或挂职锻炼,在农村挂职或工作期间享有同级村医的工资待遇并给予当地标准的住房补贴。返城或回原派出单位工作时,享受同等条件优先晋升职称和考研、出国深造机会。
第五,加大选才力度。鼓励当地农民子弟或村医子弟在村卫生室工作。经本人申请、地方政府推荐,可以报名参加定向委培生源入学考试,录取者可享受政府贷款学习,毕业后在村医岗位工作满10年即可免除还贷。
第六,解决后顾之忧。在科学测算编制的基础上,明确村医的相应待遇,如从事村医工作期间有稳定的基本工资收入,承担政府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退休年龄后享受国家公职人员的医疗、养老和退休保障。同时,要求县、乡政府提供保障性经济适用住房或者优惠租赁房,以安置新到岗的县、乡医生,地方政府有义务为新到岗的县乡医生配偶安排就业岗位和提供子女受教育机会。
通过上述六大举措,切实创造一个“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可持续”的农村基层村医队伍,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一个坚实、稳定的基础。
2979号提案复文 2013-03-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2年6月20日以卫提函〔2012〕8号文函复:
李立明等9位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向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疫情报告、健康教育等工作任务。多年来,乡村医生扎根农村基层,服务农民群众,在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地区58%的患者在村级卫生机构就诊,充分说明乡村医生深受农民欢迎。
一、关于转变投资观念的问题
国家十分重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201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3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省级人民政府要督促指导县级人民政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机构,将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以及村卫生室建设等方面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同时,省级人民政府要承担统筹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不破。从目前看,各地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加大投入力度,仅2011年,中央和地方已投入24.6亿元,加强5.2万多个村卫生室建设。广西从2010年起,用2年的时间为每个行政村建设一所村卫生室,自治区财政按照每个村卫生室8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此外,各地落实乡村医生经费补偿,初步统计,2011年政府对乡村医生的补助总额达到62.8亿元,补助人数达96.6万人,人均补助达到6500元/年。
二、关于改革工资制度的问题
目前,乡村医生的身份是农民,暂不享有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等福利制度。为进一步保障乡村医生基本待遇,《指导意见》要求,健全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采取以下渠道进行补助:一是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补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乡村医生的职责、服务能力及服务人口数量,明确应当由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内容,并合理核定其任务量,确保与其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相适应。目前,各地普遍制定了乡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工方案,一般明确乡村医生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量在30%—40%之间,并将相应比例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乡村医生。二是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由个人和新农合基金进行支付。大多数地区制定了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及新农合支付标准和方法,在综合考虑新农合基金承受能力和不增加群众个人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农合对乡村医生的补偿作用。三是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采取专项补助的方式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给予定额补偿,补助水平与对当地村干部的补助水平相衔接。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21.15亿元,按照服务人口人均5元,西部80%、中部60%、东部地区不同比例对各地予以补助。2012年我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督促各地切实落实乡村医生补偿政策,并积极反映和协调争取建立导向性收入标准问题,进一步保障乡村医生的基本待遇。
三、关于建立培训制度的问题
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规范其诊疗行为,2004年~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5.86亿元,对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村卫生室的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急诊急救、合理用药、中医药、内儿科、公共卫生、妇产科等知识,已累计培训350万人次。通过培训,乡村医生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提高了合理用药的意识,增强了为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为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各地积极面向乡村医生开展学历教育。江苏开展以提高执业能力为重点的乡村医生学历补偿教育,目前共有3万多名乡村医生正在接受为期3年的中专学历补偿教育。为建立乡村医生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指导意见》要求各地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对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各地正结合本地实际,积极贯彻落实。
此外,近年来,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每年对中西部地区的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骨干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对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知识培训。2011年各地对县级医疗机构开展儿科医师专项培训和骨干医师培训,其中普遍将三级医院作为骨干医师的培训机构。2011年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各地主要将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县级医院作为培训机构。
四、关于城市支援农村的问题
目前,各地主要是采取县级医院开展巡诊、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等措施,指导乡村医生提高服务水平,有的乡镇卫生院选派执业(助理)医师定期到村卫生室开展服务。2004年—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13.18亿元,在中西部21个省(区、市)的贫困地区开展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每个受援卫生院由支援单位组派3人组成的医疗队进行支援,为期1年,支援期间,支援队员待遇不变。目前,共计派出支援队员7万人次。下一步,我部将协调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政策,督促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加大巡回医疗的力度,不断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
五、关于加大选才力度的问题
为吸引优秀卫生人才服务农村,深化医改以来,国家启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计划”,已累计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定向招收1万余名医学生。根据《指导意见》要求,为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着眼长远,编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库,从本地派人员进行定向培养,及时补充到村卫生室。目前,河北已启动大学生村医计划,选聘临床医学(含中西医)和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工作者、退休医务人员到村卫生室服务,服务期限2年,享受待遇与当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相同,食宿由所在村安排,并可获得市、县财政给予的一次性安置补助,任职期满可享受报考省内事业单位笔试成绩加分、报考省属院校研究生优先录取及就业推荐、创业指导等优惠政策。山西省太原市2012年起公开招录医学大学生补充村医队伍,逐步实现村村有一名大学生村医。浙江省德清县公开招录4名大学生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工作地点在村卫生室。下一步,我部将就做好2012年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下发通知,对开展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工作提出要求。
六、关于解决后顾之忧的问题
从全国层面看,乡村医生的身份还是农民,由此带来的待遇、养老、社会认同感等问题尚未得到良好解决,为此我部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的同时,加快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村卫生室由政府或集体举办,乡村医生由乡镇卫生院聘用,在村卫生室执业,乡村医生的业务收入、社会保障和村卫生室的资产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各地根据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江苏将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作为发展方向,规定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编制总额内,预留一定数量的编制用于公开招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的乡村医生以及新进入村卫生室的执业(助理)医师。重庆加快推进紧密型一体化管理,要求到2012年底,全市实行“财务、资产、人员”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达到60%。浙江杭州由乡镇卫生院下设举办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入伍不入编”,虽然身份没有转变,但财政保障了乡村医生的收入和养老待遇。下一步,我部将深入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加大推进一体化管理的力度。
此外,为妥善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各地要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新农保,对符合新农保待遇领取条件的乡村医生发放养老金。同时要求各地政府可以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各地结合实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江苏、浙江、重庆将乡村医生纳入城镇职工或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陕西建立了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机制,乡村医生在参加新农保的基础上,按每工龄年每月补助4元的标准发放养老补助。河南、安徽对在村卫生室连续工作10年的老年村医每月予以300元生活补助。
感谢你们对卫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关于加强基层社区社会管理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基层社区社会管理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543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543号提案内容
2013-03-01 案由:关于加强基层社区社会管理的提案 提案人:九三学社中央
审查意见:建议交由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办)办理 主题词:社会治安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当前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固本强基,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从根基上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基础。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层单元,只有健全和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做到“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才能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途径表达利益诉求,协调社会关系,从源头上预防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只有以人为本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丰富服务内容,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要求,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调适社会心态,促进社区和谐;只有加强以党委领导为核心的社区管理体系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目前社区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一是社区管理缺乏统筹协调,各行政部门在社区的派出机构之间缺乏协调,职能混淆,工作重复;街道办缺乏相应的财权和人事权,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实际问题甚至是一些小问题时,也往往需要层层上报来协调。社区管理格局单一,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在社区管理中的参与度不高,民间组织发育不足。社区管理信息资源缺乏共享,如人口等基本信息上,公安、计生、民政、劳保等部门往往使用不同口径的信息,导致社区管理底数不清。二是街道办承接政府工作,任务繁重;居委会和社区机构事实上接受街道办领导并负责具体事务,疲于奔命,如大连沙河口区某街道居委会日常工作达133项,涉及就业、治安、救济、信访等诸多方面,行政色彩较浓厚且“有责无权”,制约了社区自治职能的有效发挥,加剧了街道、社区同居民的对立。三是社区管理的投入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社区经费的拨付和使用一般由街道办事处决定,“居财街管、管用分开”、“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等原则还有待落实。投入渠道单一,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政府负担较重。四是社区工作人员收入较低、同地区同工不同酬、社保覆盖不足、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突出。大部分社区管理与服务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无法与工作人员订立劳务合同。五是监督机制亟待完善。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难以受到街道和社区的监督,面向社区管理机构的考核偏重硬性行政指标和量化考核任务,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此外,还存在一些管理空缺问题。如流动人口管理上,出现“能管的都好管,难管的管不到、没人管”状况,又如房屋租赁上存在中介公司“不服管”现象,同时部分出租房屋由于人口流动性大,租住信息往往难以及时把握。这些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留下很多社会稳定隐患。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社区管理工作势必面临更多新的矛盾与问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努力夯实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建议:
一、强化统筹,健全机构,完善社区管理体制
一是进一步明确社区服务机构和街道办的定位和责权关系。授予街道办一定的行政执法权,提高其管理执行效能。探索简化社区管理层级、下沉管理职能的不同路径。二是因地制宜地强化街道或社区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实现与基层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的有效对接。利用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资源,让社区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将各类问题解决在基层。三是完善社区服务组织构架。在社区层面成立居民议事决策机构,社区工作站和居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将工作站作为政府指导、独立运作的非企业法人,解决社区工作人员无法订立劳动合同问题。居民委员会侧重于调解矛盾、维护治安、丰富生活、反映诉求等方面的工作。社区工作站和居民委员会在经费和财产管理上应相对分离,后者应享有制度保障的经济自主权。
二、强化保障,排查隐患,健全社区管理机制
一是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社区一级的公共财政投入,通过社会赞助和募集等渠道。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开展一些非盈利性社区服务项目,将所得收益返还社区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根据各地实际,提高专业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保护其合法权益,完善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引导成立专业社区工作服务机构。三是强化监督机制。建立社区和居民双重监督机制,加大居民满意度等指标的权重;通过网络、社区公告等途径公开财务、政务和事务信息,落实群众评议和听证制度,增加各项决策透明度。四是着重加强矛盾调解机制和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在街道党委领导下,整合信访、综治、治安、法律纠纷、社区矫正和法律调解服务等功能,建立区域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加强基层社会矛盾调处机构建设,从各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建立社区矛盾调解信息库,结合实际评估隐蔽的社会风险。采用专项信访事项评估小组等形式,对城市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专项问题进行评估。另外,针对流动人口、租房中介等管理难点问题,应完善民警驻区、责任倒查等工作机制。对管理体制较完善的社区,探索市场机制在社区医疗、教育、文体服务等方面的运用,适度引入多个服务主体开展竞争。
三、凝聚合力,规范服务,促进社区管理科学化
一是综合考虑资源投入、实际绩效和居民满意程度,构建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推动社区管理信息共享。统筹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公益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管理信息库。建立由党委、政府部门、街道、社区、驻区单位、公益组织等多方组成的政策信息交流社区平台,实现社区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三是通过设立公益专项、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在社区建设中承担社会责任机构的发展,逐步提升中介组织、自治组织的社会地位。四是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各项标准,推动社区管理服务的规范化。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服务,如老年群体照料、青少年群体心理引导、困难家庭就业培训等;着重关注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利益诉求和服务需求;定期面向居民开展社区服务绩效评估。
四、明晰权责,提升意识,加强社区管理法制建设
尽快改变《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废止后出现的法律缺失现象,制定和完善有关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社区管理条例,明确街道、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地位、职能及其与驻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权责关系,提高社区管理法制化水平。
0543号提案复文 2013-03-01
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2012年7月6日以中综办函〔2012〕17号文函复:
九三学社中央: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基层社区社会管理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环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对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增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央综治办会同民政部等有关部门,推动各地着力加强基层社区社会管理,形成了一些亮点和经验,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你们提出的意见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推进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协调、推动基层政府强化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公共福利、环保卫生、维护社会稳定等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科学配置基层人员编制,优化政府支出结构。通过调研、协调、督导等,进一步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健全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协作机制等,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责。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城区、街道层面能办理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不再向社区延伸;凡属于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组织;凡依法应由社区组织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组织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二、推广建立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服务管理资源和管理力量下沉,在基层整合人口、劳动、就业、社保、民政、民族、宗教、卫生、文化等部门的资源和力量,依托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等,建立融基本公共服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应急处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面对面的综合服务。
三、建立新型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实施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0—2015年)》,把社区真正建设成为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居民依法办理自己事情的城市基本单元,充分发挥社区“兜底”功能作用。加强党对社区工作的领导,推动社区党组织的健全完善,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在社区服务中的积极性。牢固树立固本强基思想,推广扁平化服务管理模式,把政府的服务管理资源力量整合配置到社区、延伸到网格,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社区,统筹解决好社区人员力量、工作经费、工资报酬、办公场所等问题,提高其社会服务管理能力。扎实推进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切实做好基础信息采集、治安防范、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情民意收集等任务,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动态式、精细化服务。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四、加强社区居委会自身建设。协调、指导、推动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选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健全社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逐步扩大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多层次、多形式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的服务管理能力。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工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共同参与建设。协调、推动经费保障政策的落实,切实将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人员报酬等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报酬原则上不低于上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并按国家规定落实相关社会保障等政策。
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推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适时修改完善,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立法进程,做好社会工作者职业法、社会志愿服务法等领域的有关立法工作,积极推动将国家有关政策及近年来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等工作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研究制定基层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机关指导社区工作规则、社区服务标准及管理办法、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社区服务居民满意度测评体系、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
衷心感谢你们对基层社区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协调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做好基层社区管理创新工作,夯实基层社会管理的根基。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 提案人:安信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教育儿童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文件,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明确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办好幼儿园,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促进社会事业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工程,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民心工程。因此,应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建议如下:
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落实学前教育经费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远低于国际3.8%的平均水平。2004年欧洲十几个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10%以上。应该说,目前我国已具备增大学前教育投入的财力,建议明确GDP与学前教育的投入比,规定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最低比例,鼓励教育先行省份探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落实幼儿教师编制和管理问题,提高幼儿教师队伍质量。建成覆盖城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建议从宽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大力提高公办园的比例、提高公办园在编幼儿教师的比例,落实公办幼儿园的财政经费保障。明确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扩大幼儿园的办园自主权;同时将集体所有制幼儿园列入定编标准范围。实施教师队伍培养工程,逐年将优秀的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转为公办编制,也可以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纳入公办编制。公办编制要向农村幼儿园倾斜,以吸引并留住优秀幼儿教师在农村工作。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待遇,逐步做到各类幼儿教师同工同酬。可以先指定经济条件好的省份做试点。
三、加强规范建设,保障学前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督促各地要创造性地用足用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省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前教育作为督导的重点,定期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安全管理、保教质量等方面进行专项考核,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使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迈上科学、规范之路。
2336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年11月3日以教提案〔2011〕第326号文函复:
安信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而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设计,确定了“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围绕扩大资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要大力发展公办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二是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要落实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将学前教育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研究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各地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
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幼儿教师的工资、职称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待遇。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扩大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招生规模,招聘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拔中小学转岗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充实幼教岗位等,加快补充幼儿教师。五年内对园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加大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去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已投入2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乡村幼儿园1307所。近期财政部、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各地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了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三年各地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在园幼儿规模500多万人。同时各地积极研究出台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快核定公办园教师编制。许多地方明确规定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或纳入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为提高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中央财政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支持各地对中西部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可以说学前教育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异显著,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入园难”问题,现阶段还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当然,我们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探索实行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如陕西等省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和地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监测评估,并开展专项督导,确保“国十条”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抓紧制订《幼儿园建设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五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 提案人:樊庆斌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和思潮日渐流行,使得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西方化的趋势。一些青少年学生不辨是非地接收外来思潮影响,“哈韩”、“哈日”之风甚嚣尘上,过洋节、吃洋快餐一度风行校园,不少学生忘却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客观上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缺少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导致校园文化和精神中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许多璀璨迷人的民族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俗文化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据调查,青少年学生对西方圣诞节的兴趣远远大于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传统节日;高年级学生对NBA球队所在的城市如数家珍,却对舞龙、高跷、剪纸等民俗活动知之甚少。西方物质和文化的影响,令教育工作者感到迷惘;教育的偏差和缺失,有可能让孩子们迷失方向。给孩子们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意义非同寻常。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以及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及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仍然难落实到实处,如果把即将失传的民间技艺传入校园,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为此建议:有关部门从培养健全人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出发,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般规律,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通过纷繁多姿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演出、书法、国画、民间工艺制作、中国象棋围棋擂台赛、猜灯谜猜歇后语、武术体育等各项活动和课堂诵读辅导、文化基地熏陶、课外活动固化、社会展示激励等多种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感,链接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精神纽带,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道德支撑作用。
5125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8月20日以教提案〔2012〕第70号文函复:
樊庆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教育部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措施,引领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在中小学体育和艺术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普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国家颁发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的要求,是落实培养目标、指导教材编写、组织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的规定性教学文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课程标准,都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例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指出“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武术、舞狮、舞龙、踢毽子、抖空竹、竹竿舞、蒙古式摔跤、抢花炮、荡秋千、重阳节登高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补充和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对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以及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艺术方面。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例,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每学年背唱歌曲中包含若干首中国民歌,学唱一段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
二、在高等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根据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在《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以及四类任意性选修课程中,均纳入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内容。《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校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
三、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有机融入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
体育方面。将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引进校园,鼓励学校组建传统体育项目社团,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和课余锻炼的内容。2010年我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协商,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研发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组织师资培训,在中小学推广校园武术活动。中国大学生体协设置了“中国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每年举行全国性的赛事和研讨,积极鼓励国际间武术文化交流,目前会员学校已达百余所。教育部每3~4年举办一届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中,均把武术作为必设项目,发现和培养了大量传承民族民间体育运动的优秀人才。
艺术方面。2002年以来,教育部每3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艺术作品类中列入了书法、篆刻等传统文化艺术项目,在艺术表演类中列入了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和戏曲等项目。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坚持育人导向,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影响面大,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国家级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的演出中安排了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川剧、秦腔、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经典剧目。同时在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的专题讲座中安排了书法、篆刻、民间工艺、民族音乐和中华戏曲等项目内容。多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优秀文化艺术的知名品牌,成为增强青年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情感的有效途径。
四、组织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目前已评出449所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项目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入选国家级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从今年起,教育部还将在全国高校建设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基地,大力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我们将认真研究并充分考虑您所提出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关建议,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不断深化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