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变水消费模式,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时间:2019-05-13 23:0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改变水消费模式,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改变水消费模式,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第一篇:关于改变水消费模式,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改变水消费模式,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2069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2069号提案内容

2010-02-09 案由:关于改变水消费模式,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提案 提案者:刘昕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水利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研究办理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浪费现象相当严重,特别是水的浪费和流失问题十分突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低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与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相当,但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据统计,我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长期以来,公众和工农业生产对待水资源过于漫不经心,被无谓浪费掉的水资源不计其数。例如,冲厕用水占目前城市生活用水量的35%以上,自来水管滴漏和冲厕马桶水箱长年漏水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引起重视。

目前,我国正在遭遇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笼罩在国人心头的焦虑警示水危机将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问题。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缺水形势,应积极提倡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改变水消费模式,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为此,提出六点建议:

一、以水定发展格局,以水定灌溉面积,从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模式层次上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实施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中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制定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从加强节水型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提高用水效率入手,以实现农业水资源供需的基本平衡。

二、加大现代化节水灌溉投资并重视抗旱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新型节水农田,从根本上为节约用水、预防旱灾奠定基础。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开展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强化农田水利全面建设,实行大、中、小、微型水利并举的方针,推行节约型农业。加快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行节水抗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健全农业应急抗旱机制,制定农业抗旱法规,规范旱情预测预报标准。

三、我国应该提高迄今为止仍保持在极低水平的水价,研究用水的价格政策,通过价格杠杆和限标等措施优化配置水资源,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促进节约用水,科学用水。

四、为了避免长期干旱的灾难性后果,我们必须改变其水消费模式,更好地控制浪费,对水的使用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应积极提倡将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作为再生水在农业灌溉、绿化和非饮用水系统中加以利用。发达国家利用再生水灌溉面积已占到全部灌溉面积的30%。结合防污体系的建立,将再生水用于灌溉作为解决我国未来水资源紧缺的一项重大措施来对待,切实加强研究与示范,逐步扩大推行。

五、善用海水资源及再生水作为冲厕水,减少淡水及自来水消耗。香港水务署从60年代便开始向市民供应海水冲厕,到目前为止覆盖范围已达香港人口的99%,600多万市民基本可享受这项免费服务。目前,青岛、天津、深圳、厦门等沿海城市利用海水冲厕已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在沿海地区利用海水冲厕,是切实可行并且大有前途。

六、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节水科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真正树立起节水光荣的社会新风尚。

2069号提案复文 2010-02-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7月17日以(2009)水资源办字第16号文函复:

您提出的《关于改变水消费模式,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现答复如下: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这既是现阶段我国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国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同时,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节约优先,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水法》第8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社会大力节水降耗,提高水利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2006年我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发布实施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规划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节水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及保障措施。与此同时,各地也相继编制了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经济发展布局,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水资源。各地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高度重视,坚持政府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建立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用水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民节水意识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达82个,省级试点近200个。

一、关于农业节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灌溉在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工作,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扩大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二是加强水资源和节水灌溉项目管理。三是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对节水灌溉的投入,运用补偿机制调动社会投入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四是加强部门协调,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统一制定全国节水灌溉发展规划与节约用水政策。五是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创新与推广,健全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六是加强节水灌溉政策与法规建设。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节水灌溉体制机制和投入机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工作。

二、关于水价改革。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提出了水价改革目标是建立充分体现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并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已实施的地区合理核定各级水量基数,在确保基本生活用水的同时,适当拉大各级水量间的差价;对非居民用水在科学制定各类用水定额和非居民用水计划,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实施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收费方式,缺水城市要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度。截止2008年底,36个大中城市中有半数实施了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收费方式,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遍实施。为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我部按照中央关于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进水价改革;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改革水价促进节约用水的指导意见》、《关于改革农业用水价格有关问题的意见》等水价改革指导性意见;2004年,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水价改革进入了规范化、科学化新阶段。

2004年修订印发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明确居民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可分为三级。2008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印发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范了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监管,强化了水资源费在水资源管理中的经济调节作用。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业水价改革、水费计收成为农村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我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两改一提高”为核心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建议,即对灌区末级渠系工程实施节水改造,建设完好的水利工程设施;进行用水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民用水自治,建立农业水权制度,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在17个省75个项目区开展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据初步调研,部分试点项目在2009年春灌中节约灌溉用水50%左右,农民亩均水费支出降低了30%~50%,效果非常显著。

今后,我部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沟通协调,争取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末级渠系工程设施,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费计收体制,逐步推广农业终端水价制度,促进节约用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我们将在充分考虑用户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水价改革,进一步加大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的实施力度,完善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制度,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提高用水效率。

三、关于非常规水源利用。国家十分重视再生水和海水的利用工作,《水法》要求“加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鼓励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开发利用海水、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增加可供水量,缓解水资源短缺。目前,再生水已在工业、农业、城市绿化、市政环卫、生态景观等方面以及公共建筑生活杂用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我部启动了《污水处理回用条例》立法前期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支持对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在城市绿化、道路清洗、洗车及其他非饮用水系统中的利用,同时对处理后的污水尤其是工业废水,作为再生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要进行严格监管,在确保再生水水质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确保不引发食品安全和饮水安全问题。

为加快海水利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海洋局、财政部共同编制并发布实施了《海水利用专项规划》。规划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已利用国债资金加大对重大节水示范项目、推广项目和新技术研发项目的支持力度,安排了一批海水淡化重点示范工程。今后,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继续加大《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实施力度,重点建设以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为主要内容的重点行业海水直接利用工程、以供应城市居民饮用水为目标的大中型海水淡化重大示范工程、大生活利用海水示范工程等十大工程。

四、关于节水科研。2005年,我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发布实施了《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重点阐明了我国节水技术选择原则、实施途径、发展方向、推动手段和鼓励政策。用于引导节水技术研究、产业发展和节水项目投资及重点技术方向,促进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限制和淘汰落后的高用水技术、工艺和设备。长期以来,节水科技研究一直是水利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特别是近年来,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针对我国节水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以节水农业前沿关键技术创新、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研发以及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为主要内容,先后组织实施了“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节水计量自动化控制技术推广”等一批节水科技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部积极筹措资金,支持节水科技研究立项达10多项,有力推动节水科技的发展。下一步,我部将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继续发挥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按照“创新增源、转化增效、示范增实、服务增力、宣传增智”的总体思路,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大力促进节水科技成果向工程和产业的转化,充分开发现有科技成果以及示范工程带来的成套成熟技术,带动节水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结合“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突破技术瓶颈,解决技术难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综合利用。

五、关于节水宣传。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近年来,我部每年都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活动,向全社会普及节水知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今年我部与全国青联、全国节水办、国家机关青联共同举办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型主题实践活动,推出了中国节水大使遴选、节水公益歌曲征集、“青春·水的印记”漫画和flash征集等活动,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反响强烈。同时,水利部还推出了系列节水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节水公益广告、节水知识竞赛和节水用水先进技术产品展览等形式,增强全社会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今后,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大节水宣传的力度,实施全民共建节水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深入宣传节水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公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提升科技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的支撑和引领能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形成人人参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关于加强基层社区社会管理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基层社区社会管理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543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543号提案内容

2013-03-01 案由:关于加强基层社区社会管理的提案 提案人:九三学社中央

审查意见:建议交由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办)办理 主题词:社会治安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当前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固本强基,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从根基上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基础。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层单元,只有健全和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做到“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才能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途径表达利益诉求,协调社会关系,从源头上预防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只有以人为本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丰富服务内容,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要求,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调适社会心态,促进社区和谐;只有加强以党委领导为核心的社区管理体系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目前社区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一是社区管理缺乏统筹协调,各行政部门在社区的派出机构之间缺乏协调,职能混淆,工作重复;街道办缺乏相应的财权和人事权,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实际问题甚至是一些小问题时,也往往需要层层上报来协调。社区管理格局单一,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在社区管理中的参与度不高,民间组织发育不足。社区管理信息资源缺乏共享,如人口等基本信息上,公安、计生、民政、劳保等部门往往使用不同口径的信息,导致社区管理底数不清。二是街道办承接政府工作,任务繁重;居委会和社区机构事实上接受街道办领导并负责具体事务,疲于奔命,如大连沙河口区某街道居委会日常工作达133项,涉及就业、治安、救济、信访等诸多方面,行政色彩较浓厚且“有责无权”,制约了社区自治职能的有效发挥,加剧了街道、社区同居民的对立。三是社区管理的投入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社区经费的拨付和使用一般由街道办事处决定,“居财街管、管用分开”、“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等原则还有待落实。投入渠道单一,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政府负担较重。四是社区工作人员收入较低、同地区同工不同酬、社保覆盖不足、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突出。大部分社区管理与服务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无法与工作人员订立劳务合同。五是监督机制亟待完善。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难以受到街道和社区的监督,面向社区管理机构的考核偏重硬性行政指标和量化考核任务,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此外,还存在一些管理空缺问题。如流动人口管理上,出现“能管的都好管,难管的管不到、没人管”状况,又如房屋租赁上存在中介公司“不服管”现象,同时部分出租房屋由于人口流动性大,租住信息往往难以及时把握。这些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留下很多社会稳定隐患。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社区管理工作势必面临更多新的矛盾与问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努力夯实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建议:

一、强化统筹,健全机构,完善社区管理体制

一是进一步明确社区服务机构和街道办的定位和责权关系。授予街道办一定的行政执法权,提高其管理执行效能。探索简化社区管理层级、下沉管理职能的不同路径。二是因地制宜地强化街道或社区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实现与基层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的有效对接。利用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资源,让社区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将各类问题解决在基层。三是完善社区服务组织构架。在社区层面成立居民议事决策机构,社区工作站和居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将工作站作为政府指导、独立运作的非企业法人,解决社区工作人员无法订立劳动合同问题。居民委员会侧重于调解矛盾、维护治安、丰富生活、反映诉求等方面的工作。社区工作站和居民委员会在经费和财产管理上应相对分离,后者应享有制度保障的经济自主权。

二、强化保障,排查隐患,健全社区管理机制

一是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社区一级的公共财政投入,通过社会赞助和募集等渠道。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开展一些非盈利性社区服务项目,将所得收益返还社区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根据各地实际,提高专业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保护其合法权益,完善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引导成立专业社区工作服务机构。三是强化监督机制。建立社区和居民双重监督机制,加大居民满意度等指标的权重;通过网络、社区公告等途径公开财务、政务和事务信息,落实群众评议和听证制度,增加各项决策透明度。四是着重加强矛盾调解机制和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在街道党委领导下,整合信访、综治、治安、法律纠纷、社区矫正和法律调解服务等功能,建立区域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加强基层社会矛盾调处机构建设,从各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建立社区矛盾调解信息库,结合实际评估隐蔽的社会风险。采用专项信访事项评估小组等形式,对城市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专项问题进行评估。另外,针对流动人口、租房中介等管理难点问题,应完善民警驻区、责任倒查等工作机制。对管理体制较完善的社区,探索市场机制在社区医疗、教育、文体服务等方面的运用,适度引入多个服务主体开展竞争。

三、凝聚合力,规范服务,促进社区管理科学化

一是综合考虑资源投入、实际绩效和居民满意程度,构建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推动社区管理信息共享。统筹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公益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管理信息库。建立由党委、政府部门、街道、社区、驻区单位、公益组织等多方组成的政策信息交流社区平台,实现社区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三是通过设立公益专项、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在社区建设中承担社会责任机构的发展,逐步提升中介组织、自治组织的社会地位。四是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各项标准,推动社区管理服务的规范化。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服务,如老年群体照料、青少年群体心理引导、困难家庭就业培训等;着重关注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利益诉求和服务需求;定期面向居民开展社区服务绩效评估。

四、明晰权责,提升意识,加强社区管理法制建设

尽快改变《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废止后出现的法律缺失现象,制定和完善有关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社区管理条例,明确街道、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地位、职能及其与驻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权责关系,提高社区管理法制化水平。

0543号提案复文 2013-03-01

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2012年7月6日以中综办函〔2012〕17号文函复:

九三学社中央: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基层社区社会管理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环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对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增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央综治办会同民政部等有关部门,推动各地着力加强基层社区社会管理,形成了一些亮点和经验,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你们提出的意见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推进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协调、推动基层政府强化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公共福利、环保卫生、维护社会稳定等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科学配置基层人员编制,优化政府支出结构。通过调研、协调、督导等,进一步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健全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协作机制等,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责。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城区、街道层面能办理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不再向社区延伸;凡属于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组织;凡依法应由社区组织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组织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二、推广建立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服务管理资源和管理力量下沉,在基层整合人口、劳动、就业、社保、民政、民族、宗教、卫生、文化等部门的资源和力量,依托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等,建立融基本公共服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应急处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面对面的综合服务。

三、建立新型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实施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0—2015年)》,把社区真正建设成为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居民依法办理自己事情的城市基本单元,充分发挥社区“兜底”功能作用。加强党对社区工作的领导,推动社区党组织的健全完善,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在社区服务中的积极性。牢固树立固本强基思想,推广扁平化服务管理模式,把政府的服务管理资源力量整合配置到社区、延伸到网格,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社区,统筹解决好社区人员力量、工作经费、工资报酬、办公场所等问题,提高其社会服务管理能力。扎实推进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切实做好基础信息采集、治安防范、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情民意收集等任务,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动态式、精细化服务。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四、加强社区居委会自身建设。协调、指导、推动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选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健全社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逐步扩大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多层次、多形式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的服务管理能力。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工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共同参与建设。协调、推动经费保障政策的落实,切实将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人员报酬等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报酬原则上不低于上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并按国家规定落实相关社会保障等政策。

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推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适时修改完善,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立法进程,做好社会工作者职业法、社会志愿服务法等领域的有关立法工作,积极推动将国家有关政策及近年来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等工作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研究制定基层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机关指导社区工作规则、社区服务标准及管理办法、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社区服务居民满意度测评体系、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

衷心感谢你们对基层社区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协调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做好基层社区管理创新工作,夯实基层社会管理的根基。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3508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3508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 提案人:杨公社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国人关注。近年来,网上对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质疑声不断,大学生“被就业”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一方面是大学生苦于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于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在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良策。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展帮助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试图通过创业来促进就业。但实践结果表明,大学生失业后,大多数人并没有在政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寻求政府创业资助的也为数不多。个中原因,除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自身不主动等因素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信息沟通。因此,建议针对高校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乃至中专生、技校生)建立起就业信息支持平台,使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能够通过这一平台真实地反映并随时随地查找到。其中核心是建立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信息卡,此卡类似于养老基金卡,不受地域限制,长期有效,甚至终生相伴。通过让毕业生持有这一信息卡,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

一是对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每年国家教育部都要逐级统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以期能对下一年的招生计划提供支持。但不少学校为了宣扬自己的培养成绩,通过虚名、虚报、瞒报甚至是让学生假就业的形式提高自己的就业率。以致国家不能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当年的就业情况。由于信息偏差,一些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和学校在来年还在不断地扩招,导致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建立高校毕业生信息卡,可以使每一位毕业生就业信息变得透明、准确,从根本上杜绝高校虚报、瞒报等行为的发生。

二是对学生自身就业的支持。通过这一就业信息平台,没有就业的毕业生甚至已毕业的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查找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的针对性。

三是对国家乃至全社会爱惜人才、人才开发的支持。自1989年国家试行大学生毕业双向选择以来,有无数个大学生被撒到茫茫人海之中,多少年后,就连母校都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到哪里?在干什么?更谈不上毕业后的持续支持了。这些学生便慢慢地被湮灭。通过这一支持系统就可以实时查找到毕业生的动态信息,为国家、社会对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提供支持。

目前借助于互联网和物联网,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在硬件及技术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建议教育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尽快将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建设纳入规划并实施。

3508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8月10日以教提案〔2012〕第28号文函复:

杨公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第3508号)收悉。提案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我们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有帮助。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已初步建立了全国范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年来一直注重利用互联网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早在2003年就开通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为毕业生提供求职应聘服务,并促进全国范围普遍建立就业网。2006年联合原人事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以及国资委等五部委联合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立足联合各大行业部门、主要用人单位和知名高校,通过采用网络技术搭建的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信息双向共享。2008年整合“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等资源,开通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平台集教育、指导、服务、研究、宣传等功能为一体,利用网络技术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的资源,采取网上服务和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09年开始研发“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并于2010年启用。该系统采用全国统一数据信息标准,建立教育部、省市和高校三级网络架构,将就业服务、电子政务及就业监测预警三大功能有机结合,面向学生、用人单位用户,真正从技术上实现教育部、省市、高校就业网之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合理有效共享。截至到目前,该系统已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31个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2000多所高校就业网站互联互通在一起。目前已经实现了每月各省市就业统计数据的网上报送,保障了就业状况的及时统计。

二、加大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信息服务力度。目前我们以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作为支撑,通过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已经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一站式注册和发布,即只需要在相互联通的2000余个网站中的任意一个站点注册,即可将求职、招聘发布到其他网站,并能共享相关信息。同时该系统还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发布、信息检索、信息筛选、在线投递、在线互动、短信通知、邮件交流等招应聘功能,极大地提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求职招聘效率。为保证信息真实性,系统通过调用全国高校学籍数据库实现学生实名注册,通过查询全国组织机构代码中心的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实现用人单位实名注册,保障了招应聘双方的信息真实可靠。

三、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根据提案所提建议,我们将改进系统功能,长期保留注册学生的账户信息,使学生不但在校期间能通过系统进行网上求职,离校后仍能随时根据自身需要方便快捷地使用系统求职。同时我们将加快就业统计等功能开发,实现就业数据真实统计。进一步加快“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电子政务及就业监测预警功能开发的工作进度,开发网上签约管理、就业状况监测等功能,以真正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网上签约和就业状况动态统计监测。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网上求职、网上签约、在线实名调查等功能有机融合,通过学生监督、实名调查、第三方抽查等方式,保障签约情况的真实,避免被就业现象的出现。

四、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防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中的虚假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结构调整、办学定位等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就业率统计是否科学、合理、准确,直接关系到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判断和决策,甚至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向。因此,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根据劳动用工方式的变化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对统计办法、统计内容、统计时间等进行调整、改进、完善和规范,建立健全了就业统计工作机制和制度。

当前由于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离校前的就业统计工作,仍以学校为主,由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和审查。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阶段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1〕7号),要求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规范管理工作,切实做到“四不准”: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同时要求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要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违规者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通知》明确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就业先进评选等工作中对就业作假、违规者实行“一票否决”。今年六月教育部进一步作出部署,要求各高校在6月份集中开展就业签约和统计工作自查,认真审核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等材料,采取当面访谈毕业生、电话回访用人单位等方式进行严格核查,确保就业签约和就业统计数据的客观、准确;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公布监督电话和邮箱,并对高校就业签约和统计工作进行核查,向教育部报送自查报告,教育部将对部分地区和高校进行抽查。

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就业服务,特别是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

我部高度重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服务,积极开展多项各种形式的招聘活动。今年3月1日至6月8日,我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举办2012年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并已先后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和甘肃省天水市举办专场现场招聘会,500余家企业、近5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8000余人当场签约。5月8日至14日,我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等部门举办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与有关部门配合,共同组织开展招聘周活动,积极组织动员毕业生参加各类现场和网络招聘。

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12号),要求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各高校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台账,指定院系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优先推荐,提供至少“一次个体咨询、一次技能培训、一次就业补贴”。各省级教育部门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安置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

各省级教育部门普遍加强了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浙江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举办“寒门学子”专场招聘会,对贫困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切实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四川省安排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资金300万元,按每人200元的标准,直接资助全省1.5万名特困家庭毕业生,专门用于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通讯费、应聘或考试报名费、车船费、住宿费等的补贴。辽宁省筹措3000万就业援助资金,通过组织见习并发放补贴、年费培训、发放生活补贴、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强化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开发、购买和储备一批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实施兜底安置政策,实现贫困生“零失业”的工作目标。

关于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建立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信息卡的建议,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做进一步的研究。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 提案人:安信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教育儿童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文件,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明确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办好幼儿园,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促进社会事业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工程,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民心工程。因此,应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建议如下:

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落实学前教育经费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远低于国际3.8%的平均水平。2004年欧洲十几个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10%以上。应该说,目前我国已具备增大学前教育投入的财力,建议明确GDP与学前教育的投入比,规定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最低比例,鼓励教育先行省份探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落实幼儿教师编制和管理问题,提高幼儿教师队伍质量。建成覆盖城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建议从宽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大力提高公办园的比例、提高公办园在编幼儿教师的比例,落实公办幼儿园的财政经费保障。明确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扩大幼儿园的办园自主权;同时将集体所有制幼儿园列入定编标准范围。实施教师队伍培养工程,逐年将优秀的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转为公办编制,也可以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纳入公办编制。公办编制要向农村幼儿园倾斜,以吸引并留住优秀幼儿教师在农村工作。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待遇,逐步做到各类幼儿教师同工同酬。可以先指定经济条件好的省份做试点。

三、加强规范建设,保障学前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督促各地要创造性地用足用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省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前教育作为督导的重点,定期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安全管理、保教质量等方面进行专项考核,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使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迈上科学、规范之路。

2336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年11月3日以教提案〔2011〕第326号文函复:

安信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而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设计,确定了“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围绕扩大资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要大力发展公办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二是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要落实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将学前教育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研究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各地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

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幼儿教师的工资、职称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待遇。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扩大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招生规模,招聘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拔中小学转岗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充实幼教岗位等,加快补充幼儿教师。五年内对园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加大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去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已投入2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乡村幼儿园1307所。近期财政部、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各地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了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三年各地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在园幼儿规模500多万人。同时各地积极研究出台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快核定公办园教师编制。许多地方明确规定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或纳入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为提高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中央财政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支持各地对中西部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可以说学前教育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异显著,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入园难”问题,现阶段还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当然,我们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探索实行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如陕西等省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和地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监测评估,并开展专项督导,确保“国十条”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抓紧制订《幼儿园建设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五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 提案人:樊庆斌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和思潮日渐流行,使得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西方化的趋势。一些青少年学生不辨是非地接收外来思潮影响,“哈韩”、“哈日”之风甚嚣尘上,过洋节、吃洋快餐一度风行校园,不少学生忘却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客观上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缺少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导致校园文化和精神中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许多璀璨迷人的民族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俗文化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据调查,青少年学生对西方圣诞节的兴趣远远大于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传统节日;高年级学生对NBA球队所在的城市如数家珍,却对舞龙、高跷、剪纸等民俗活动知之甚少。西方物质和文化的影响,令教育工作者感到迷惘;教育的偏差和缺失,有可能让孩子们迷失方向。给孩子们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意义非同寻常。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以及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及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仍然难落实到实处,如果把即将失传的民间技艺传入校园,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为此建议:有关部门从培养健全人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出发,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般规律,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通过纷繁多姿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演出、书法、国画、民间工艺制作、中国象棋围棋擂台赛、猜灯谜猜歇后语、武术体育等各项活动和课堂诵读辅导、文化基地熏陶、课外活动固化、社会展示激励等多种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感,链接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精神纽带,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道德支撑作用。

5125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8月20日以教提案〔2012〕第70号文函复:

樊庆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教育部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措施,引领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在中小学体育和艺术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普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国家颁发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的要求,是落实培养目标、指导教材编写、组织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的规定性教学文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课程标准,都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例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指出“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武术、舞狮、舞龙、踢毽子、抖空竹、竹竿舞、蒙古式摔跤、抢花炮、荡秋千、重阳节登高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补充和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对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以及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艺术方面。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例,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每学年背唱歌曲中包含若干首中国民歌,学唱一段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

二、在高等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根据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在《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以及四类任意性选修课程中,均纳入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内容。《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校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

三、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有机融入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

体育方面。将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引进校园,鼓励学校组建传统体育项目社团,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和课余锻炼的内容。2010年我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协商,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研发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组织师资培训,在中小学推广校园武术活动。中国大学生体协设置了“中国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每年举行全国性的赛事和研讨,积极鼓励国际间武术文化交流,目前会员学校已达百余所。教育部每3~4年举办一届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中,均把武术作为必设项目,发现和培养了大量传承民族民间体育运动的优秀人才。

艺术方面。2002年以来,教育部每3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艺术作品类中列入了书法、篆刻等传统文化艺术项目,在艺术表演类中列入了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和戏曲等项目。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坚持育人导向,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影响面大,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国家级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的演出中安排了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川剧、秦腔、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经典剧目。同时在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的专题讲座中安排了书法、篆刻、民间工艺、民族音乐和中华戏曲等项目内容。多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优秀文化艺术的知名品牌,成为增强青年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情感的有效途径。

四、组织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目前已评出449所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项目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入选国家级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从今年起,教育部还将在全国高校建设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基地,大力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我们将认真研究并充分考虑您所提出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关建议,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不断深化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来源:中国政协网

下载关于改变水消费模式,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改变水消费模式,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