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立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普查普治保障机制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专题
关于建立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普查普治保障机制的提案
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1694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1694号提案内容
2011-03-02 案由:关于建立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普查普治保障机制的提案 提案者:洪天慧 甄 砚 张黎明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卫生部会同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研究办理
1694号提案复文 2011-0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7月12日以卫提函〔2010〕217号文函复:
洪天慧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建立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普查普治保障机制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现答复如下:
乳腺癌和宫颈癌(以下简称“两癌”)目前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疾病,位居全球女性癌症发病的前2位。尤其在我国,“两癌”对广大妇女的健康与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两癌”防治工作直接关系到妇女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经济发展,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一、关于农村妇女“两癌”普查长效机制的问题
我国一直重视“两癌”防治工作,“两癌”筛查是我国妇女病普查普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起,妇女病普查普治已形成制度,列入妇女保健的常规工作内容。其后又被纳入《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中央财政2005~2008年共安排7035万元,支持部分地区开展子宫颈癌早诊早治和乳腺癌筛查试点工作。“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妇科疾病定期检查”被写入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计划》。2009年起,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被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两癌”检查将作为一项普惠政策在我国农村地区逐步开展。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由卫生部、财政部、全国妇联共同组织实施,计划2009~2011年为1000万农村妇女开展宫颈癌检查,为120万人进行乳腺癌检查。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7640万元,支持地方为200万农村妇女开展宫颈癌、40万农村妇女开展乳腺癌的免费检查。2010年中央财政已下达“两癌”检查补助资金1.4亿元,支持进一步扩大项目实施范围。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2009年6月我部会同全国妇联印发《关于印发〈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卫妇社发〔2009〕61号),2009年9月在天津举办了全国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技术培训班。2010年3月我部印发《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宫颈癌防治技术培训方案(试行)》,组织专家制定了《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技术方案(试行)》、《宫颈癌检查技术操作手册》和《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技术方案(2009~2011年)》。同时印发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妇幼卫生项目督导评估方案(试行)》,并建立了项目信息上报制度。
通过“两癌”检查项目试点工作,我部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探索适合基层“两癌”检查服务模式和优化方案,逐步形成定期为妇女进行“两癌”检查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
二、关于“两癌”检查后续治疗费用的问题
2003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地区已全面建立起新农合制度,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医疗负担得以减轻。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补偿封顶线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2010年开始,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随着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参保受益人员的受益水平也将提高。
2007年,我国开始进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覆盖城镇非从业人员,2008年,全国所有城市均建立了这项制度,截至2009年年底,参保人员达到了1.8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没有设置病种限制,参保人员患病包括乳腺癌、宫颈癌,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我部与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先后联合制定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对城乡特殊困难人群实行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在全部覆盖所有涉农的县(区、市)的基础上,不断规范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在全国范围基本建立。各地在实施城乡医疗救助时,对经医保补偿后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逐步开展门诊救助,取消住院救助病种限制,探索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办法。
患“两癌”妇女可以通过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获得基本医疗保障,同时符合当地条件的“两癌”患者还可以获得城乡医疗救助的补助。
三、今后的工作方向和措施
我国“两癌”防治工作任务艰巨,中西部地区宫颈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几十年来始终居高不下,乳腺癌发病率以每年3%~4%的速度递增,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长期以来由于妇幼卫生投入不足导致公共服务不够到位;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技术服务能力较差,不能有效满足“两癌”检查需要;广大农村妇女缺乏相关防治知识,导致“两癌”筛查率普遍偏低,一些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未能有效实施,尤其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致使发病率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今后,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
(一)抓住医改契机,积极推动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的实施和开展。完善项目管理和实施方案,并对各地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项目的科学规范开展。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探索开展“两癌”检查项目的模式,积累经验,建立和完善“两癌”检查的长效工作机制,并争取进一步扩展项目范围,惠及更多的农村妇女。
(二)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巩固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稳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包括“两癌”患者在内的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三)规范“两癌”检查服务,加强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不断完善“两癌”检查技术标准和服务流程,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统一操作规程,提高基层“两癌”检查队伍的服务能力。另外,我部正在组织制定《妇女常见病防治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以“两癌”筛查为重点的妇女常见病防治相关服务,不断提高妇女“两癌”筛查服务能力。
(四)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在全社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容易为广大群众接受的宣传活动。畅通群众“两癌”防治知识、医疗救助等信息渠道,提高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做好项目组织动员工作,使广大妇女消除顾虑,自觉参加检查。在医疗保健机构和医务人员中做好培训工作,把普查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作为包括“两癌”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检查的机会,大力宣传普及常见妇女病防治知识。
感谢你们对卫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关于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保障机制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保障机制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4793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4793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保障机制的提案
提案人:温建民熊思东王承德史大卓池慧孙丰源李文志李秀华李佩文李森恺杨金生连建伟吴明江邱贵兴何伟佘靖沈中阳其仁旺其格姜洪池翁国星高润霖菊红花葛均波董协良尉中民王大明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卫生部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理 主题词:农村卫生
乡村医生是农村基层卫生保健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我国8亿农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他们植根于农村基层,用最贴近、最及时、最便捷的服务,支撑着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相关政策的缺失,乡村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诸多困境。已威胁到农村卫生服务网底的安全。主要有:
一、没有固定工资、待遇普遍不高。补偿激励机制不到位,以致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执业资格缺失造成身份尴尬。如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执业医师法》,到今年全国将有70万名村医注定拿不到医师执业资格,那么到时候他们继续行医就是非法的。
三、专业化培训与实际需求不相符。村医基本上承担着“全科医生”的职责,目前在岗的乡村医生更需要的是获得实际的诊疗技能和临床指导而非学历。但是现阶段村医专业化培训是以获得学历或行医资格为主要目的的,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四、新农合制度带来的冲击。当前新农合提供的补偿主要是村以上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许多地区村卫生室提供的服务并未完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畴。
五、养老保险缺失。当年与赤脚医生一起吃工分、拿补贴的民办教师和民办兽医,现在大多数已解决了养老保险问题,而村医在大部分地区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六、乡村医生队伍已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一些地区老村医退了,年轻村医补充不进来,一些村医有机会就马上弃医改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网底”已出现了25%左右的破裂,面临着“人走网破”的危险,一些地区面临关门停办的局面,甚至出现了一些村医“空白村”。
如何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保障机制,促进乡村医生队伍再发展,保障8亿农民的健康,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民生课题。为此建议:
一、健全乡村医生培养机制。1.优化在岗队伍结构。在政策上、体制上、运行机制上解决在岗乡村医生的结构性矛盾,通过业务培训、资格认证、岗位考核、职称晋升等引导在岗村医逐步向执业医生过渡。2.通过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免费培养大专层次全科医学专业人才,造就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乡村医生,并纳入财政预算;3.返聘城镇医院退休医生服务农村,并鼓励他们培养接班人。
二、加大村卫生室的投入与管理力度。1.政府要把村级公共卫生体系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发展项目,逐步将村卫生室向公办性社区卫生服务站转变。2.将村卫生室纳入当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编制统一管理。提高乡村卫生组织综合服务质量和卫生资源利用率。
三、提高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1.加强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要采取有效手段,安排一定时间对乡村医生进行以农村适宜技术、中医药和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重点的免费轮流培训。2.鼓励乡村医生进行学历进修。对乡村医生实行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对参加学历教育取得高一级学历并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给予奖励;3.为乡村医生创建“无经济负担”的培养环境,在免费提供教育培训的基础上,适当给予误工、交通、食宿等合理性补助,确保乡村医生参训率和培训质量。
四、卫生部要尽快开设单独的乡村医生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体系,以改变目前多数乡村医生无照行医的状况,同时严格规定其职业地点和范围。
五、把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门诊机构中。把村卫生室定为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医保定点单位,其报销比例与乡镇卫生院相同。
六、解决好乡村医生的待遇及养老问题。1.人事、卫生、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制定乡村医生从事基本医疗服务的工资标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补助标准,保证乡村医生得到应有的报酬。2.加快建立乡村医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兼顾老中青村医利益。
4793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年8月22日以卫提函〔2011〕479号文函复:
温建民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保障机制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现答复如下:
村卫生室是我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基础,承担着向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疫情报告、健康教育等工作任务。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地区58%的患者在村级卫生机构就诊,充分说明村卫生室的重要性。
一、关于健全乡村医生培养机制和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素质的问题
为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水平,2005—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4.21亿元,重点对中西部地区256.2万人次的乡村医生开展了岗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急诊急救、中医药、内儿科、合理用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培训。2011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我部继续对中西部地区45.7万名村卫生室人员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617名连队卫生室人员开展妇产科基本知识技能培训。2004—2009年,中央财政支持2.4亿元,对乡村医生开展中医中专学历教育。201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3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合理制定乡村医生培养培训规划,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通过培训学习,乡村医生的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此外,从2004年起教育部、卫生部决定由西部地区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有关医学院校开办面向西部地区农村、初中起点5年制医学专业教育,为农村定向培养人才。通过采取综合措施,乡村医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乡村医生队伍得到了加强。
二、关于加大对村卫生室的投入与管理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医改意见》)明确规定,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村卫生室。2004—2008年,国家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央财政投入2.74亿元,建设了8823个村卫生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就诊条件。2009年中央安排专项资金53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必要的医疗设备。2010年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中央安排4.5亿元支持11250个村卫生室建设。近年来山西、江西、山东、河南、贵州、青海等省(区、市)由地方财政加大对村卫生室建设的投入力度,支持了68128个村卫生室的建设,村卫生室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此外在总结地方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4月我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卫办农卫发〔2010〕48号),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主要包括加强机构的设置规划与建设以及人员的准入与执业、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村卫生室由政府或集体举办,乡村医生在暂不改变身份的前提下实行聘用制,乡村医生的业务收入、社会保障和村卫生室资产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以进一步保障乡村医生的基本待遇。目前各地正结合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
三、关于开设单独的乡村医生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体系的问题
2003年国务院公布了《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乡村医生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对乡村医生的准入、考核、执业地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条例》为乡村医生长期在农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鼓励乡村医生在获得相应学历后报考执业(助理)医师。江西、甘肃、河南等地支持乡村医生参加医学学历教育,使之具备报考执业(助理)医师的资格,逐步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过渡。此外,河北、青海、新疆等省(区)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中明确要求,对于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要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进一步激励了乡村医生主动学习,努力向执业(助理)医师过渡。
四、关于把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问题
2003年以来,国家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8年已覆盖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2010年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有2678个,参加新农合的人口达8.36亿,参合率为96%,有效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保障了农民的健康。深化医改以来,我部加快推进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到2010年年底有80%的县(市、区)开展了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0〕62号)明确要求,各地在推进医保门诊统筹工作中,可以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的门诊服务纳入到新农合报销范围。目前在获得门诊补偿的参合农民中,有 95.53% 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就诊,其中65.84%在村级医疗机构就诊。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深化医改要求,普遍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范围,使参合农民更多地受益。
五、关于解决好乡村医生养老的问题
2009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提出,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待遇方式。《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在推进新农保时,要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新农保,对符合新农保待遇领取条件的乡村医生发放养老金。各地政府可以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为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北京、上海、江苏、福建、陕西等省(市)结合实际,出台了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有关文件,减少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六、关于保证乡村医生基本待遇的问题
《医改意见》规定,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都制定了省级层面的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健全对乡村医生的多渠道补偿政策。一是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乡村医生的职责、服务能力及服务人口数量,明确应当由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内容,并将相应比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乡村医生。二是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由个人和新农合基金进行支付。各地要合理制定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以及新农合支付标准和办法,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在综合考虑新农合基金承受能力和不增加群众个人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农合对乡村医生的补偿作用。三是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对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综合考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情况,采取专项补助的方式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给予定额补偿。补助水平与对当地村干部的补助水平相衔接。此外,一些地区在保障乡村医生待遇上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如江苏省苏州市在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中,将村卫生室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较好地保障了乡村医生的待遇。下一步我们将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做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保证乡村医生的基本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感谢你们对卫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关于免费为农村妇女开展妇女病普查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免费为农村妇女开展妇女病普查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
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039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0396号提案内容
2010-02-09 案由:关于免费为农村妇女开展妇女病普查的提案 提案者:简少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卫生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办理
妇女疾病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着广大妇女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妇女病普查是对各种妇女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内容包括宫颈癌、乳腺癌、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等重点疾病的筛查以及相应的咨询服务、健康教育等,可以实现妇女病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一、农村妇女病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我国妇女妇科疾病发病率呈现递增趋势,乳腺癌和宮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渐上升。据统计,我国40%的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妇科病,尤其是农村妇女,由于保健意识和卫生条件差等因素,患病率更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农村妇女生殖道患病率为35.8%。在妇女病中,乳腺癌、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已成为妇女生命的两大杀手,我国的乳腺癌、宫颈癌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0~50/10万和138.74/10万:每年有宫颈癌新发病例14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80%,每年约有2万妇女死于宫颈癌,死亡率达11.30%。福建省妇幼卫生年报表显示:全省妇女病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为35.38%,较2002年的20.32%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宫颈癌、乳腺癌的发病率升高明显,2007年宫颈癌、乳腺癌的发病率分别由2002年的5.04/10万升高至55.27/10万和7.44/10万,厦门市2008年普查,宫颈癌发病率达60/10万。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且癌前病变发生率更高,而且趋于年轻化。而新加坡、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妇女每年均接受一次妇女病普查,宫颈癌发生率仅1.3~8.5/10万。厦门市海沧区2004年建区以来,区妇幼保健院、计生局联合,为2万多育龄妇女实施妇科病检查,平均每年普查率为19.31%。妇科病患病率从2004年的68%下降到39.90%。事实证明,定期开展妇女病普查,大力提高广大妇女对妇女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是有效降低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患病率的重要手段,早筛查、早诊断是治疗癌症的关键措施,对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治疗成本都至关重要。早期乳腺癌、子宮颈癌治疗后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且可保留乳房及生育功能。在我国早期乳腺癌和子宫颈癌的治疗费用约1~2万元,而晚期的治疗费用则高达10万元以上,癌症一旦转移半数以上死亡。由于免费或补助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的机制尚未建立,我省及至我国妇女病普查率仍然很低,2007年我省妇女病普查率为12.85%,普查人群主要集中在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虽然卫生、妇联等部门积极配合,积极为农村贫困妇女做免费普查,但杯水车薪,大部分农村妇女未能接受妇女病的普查。农村妇女未能接受妇女病普查和治疗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状况差,无条件参与健康保健,小病拖成大病;二是思想观念滞后,妇科病防治知识少,保健意识不强,有的甚至认为妇科病是见不得人的病,不敢上医院去检查和治疗;三是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四是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对妇女病关注不够。不少农村妇女终生未做妇科疾病的检查,妇女病患病率高,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以致小病拖成大病,延误了治愈的时机。因此,全面开展妇科常见疾病普查,是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的当务之急。
二、开展农村妇女常见疾病普查的几点建议
1.把农村已婚妇女免费生殖健康检查列入政府“惠民工程”,为全国农村20~65岁已婚妇女进行常见妇女病普查,普查的主要疾病包括生殖器官炎症、生殖器损伤性疾病、生殖器肿瘤、乳腺疾病,普查时间为每两至三年一次。
2.各级妇联、卫生、计生等部门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妇女自我保健意识。
3.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卫生院)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妇幼人员技术水平。
0396号提案复文 2010-02-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9年8月17日以卫提函〔2009〕272号文函复:
您提出的《关于免费为农村妇女开展妇女病普查和把农村妇女妇科病免费检查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妇女病防治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病普查是妇女病防治的主要内容。定期开展妇女病普查,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治疗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并及时进行处理,而且可以扩大对妇女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指导,提高防治疾病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起,妇女病普查普治已形成制度,列入妇女保健的常规工作内容,其后又被纳入《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妇科疾病定期检查”已写入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计划》。同时,2009年起,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被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两癌”检查将作为一项普惠政策在我国农村地区逐步开展。
一、以“两癌”为重点,开展妇女病防治工作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宫颈癌防治工作,通过宣传宫颈癌防治知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妇女进行宫颈癌普查,应用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技术早期筛查宫颈癌,对宫颈癌病例进行治疗等防治工作,使更多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得到及早治疗,晚期宫颈癌发生率下降,宫颈癌的患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下降,有效地减少了宫颈癌对妇女健康的威胁。如1959年北京市宫颈癌患病率为646/10万,1972~1976年下降至90.46/10万,1984年降至7.95/10万,目前患病率为5.8/10万。
2005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开始支持以防治宫颈癌为重点的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并于2006年2月起正式启动实施。至2008年9月,宫颈癌项目点已从5个扩展到42个,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项目实施以来,共筛查适龄妇女118436名,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病人796例,其中早期病例736例,早诊率92.5%,治疗率达90.40%。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提供学习进修机会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卫生人员进行了连续技术培训,累计受培训约1000余人。
2008年,利用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卫生专项资金,卫生部在全国30个省(区、市)53个县(区)选择项目点开展妇女乳腺癌筛查工作,并组织专家制定技术方案,开展了对各省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时,在6个筛查试点地区开展了“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优化方案的多中心研究”,通过不同筛查方法的评价,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乳腺癌筛查模式。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关于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有关要求,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221个县开展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中央财政安排764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支持,目标在今后3年内,为1000万农村妇女免费开展宫颈癌检查,对其中120万人进行乳腺癌检查。
我部通过妇幼卫生年报动态掌握全国城市和农村的妇女病查治情况;通过生殖道感染防治项目推广生殖道感染防治规范化服务;开展妇女病防治工作专题调研,了解当前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现状,总结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经验和不足,探索现阶段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模式,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妇女病防治工作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
二、我国妇女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近年来妇女常见病、多发病、感染性疾病的危害加重。新中国成立以后已基本控制的妇女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回升。二是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生处于持续不降的“平台期”。1985~2006年20多年间,宫颈癌患病率在8.2~11.51/10万之间波动,我国每年仍有新发病例约13.15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8%,且发病年龄提前,使宫颈癌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三是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研究显示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从2001年的17/10万,上升到2006年的52/10万,5年期间增长了3倍,年均增长速度高于欧美国家。四是妇女病检查率总体偏低且地区差异较大。根据年报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妇女病检查率全国平均为38.5%,仅比1998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国各地妇女病检查率在12.3%~86.2%之间,且农村普遍低于城市。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近年来初次性行为的低龄化、多个性伴以及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等均增加了女性持续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发生宫颈癌的危险;随着我国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居住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乳腺癌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但主要是由于妇幼卫生投入不足导致公共卫生服务不够到位,城乡妇女病普查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妇女缺乏相关防治知识,导致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干预措施未能有效实施,尤其是在农村和边远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三、今后工作方向和措施
常见妇女病的普查普治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尤其需要在农村地区进一步加大妇女病普查制度的落实力度。2009年起,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被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两癌”检查将作为一项普惠政策在我国农村地区逐步开展,这意味着我国农村妇女妇女病普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今后,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
一是抓住医改契机,积极推动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的实施和开展。做好项目规划,制定项目管理和实施方案,提出工作目标和要求,明确“两癌”检查技术标准和流程,组织实施,并对各地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项目的科学规范开展。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探索开展“两癌”检查项目的模式,积累经验,争取将该项目进一步扩展,惠及更多的农村妇女。
二是规范妇女病检查服务,加强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组织专家制定“两癌”检查技术标准和服务流程,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统一操作规程,提高基层“两癌”检查队伍的服务能力。另外,我部目前正在组织制定《妇女常见病防治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妇女常见病防治相关服务,不断提高妇女病防治服务能力。
三是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在全社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容易为广大群众接受的宣传活动。重视妇女病防治知识、医疗救助等信息的获得,提高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做好项目组织动员工作,使广大妇女消除顾虑,自觉参加检查。在医疗保健机构和医务人员中做好培训工作,把普查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作为妇女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检查的机会,大力宣传普及常见妇女病防治知识。充分发挥妇联等在组织、宣传、教育、引导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农村妇女的健康意识,提高农村妇女的健康水平。
感谢您对卫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3508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3508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 提案人:杨公社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国人关注。近年来,网上对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质疑声不断,大学生“被就业”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一方面是大学生苦于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于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在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良策。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展帮助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试图通过创业来促进就业。但实践结果表明,大学生失业后,大多数人并没有在政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寻求政府创业资助的也为数不多。个中原因,除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自身不主动等因素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信息沟通。因此,建议针对高校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乃至中专生、技校生)建立起就业信息支持平台,使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能够通过这一平台真实地反映并随时随地查找到。其中核心是建立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信息卡,此卡类似于养老基金卡,不受地域限制,长期有效,甚至终生相伴。通过让毕业生持有这一信息卡,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
一是对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每年国家教育部都要逐级统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以期能对下一年的招生计划提供支持。但不少学校为了宣扬自己的培养成绩,通过虚名、虚报、瞒报甚至是让学生假就业的形式提高自己的就业率。以致国家不能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当年的就业情况。由于信息偏差,一些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和学校在来年还在不断地扩招,导致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建立高校毕业生信息卡,可以使每一位毕业生就业信息变得透明、准确,从根本上杜绝高校虚报、瞒报等行为的发生。
二是对学生自身就业的支持。通过这一就业信息平台,没有就业的毕业生甚至已毕业的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查找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的针对性。
三是对国家乃至全社会爱惜人才、人才开发的支持。自1989年国家试行大学生毕业双向选择以来,有无数个大学生被撒到茫茫人海之中,多少年后,就连母校都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到哪里?在干什么?更谈不上毕业后的持续支持了。这些学生便慢慢地被湮灭。通过这一支持系统就可以实时查找到毕业生的动态信息,为国家、社会对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提供支持。
目前借助于互联网和物联网,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在硬件及技术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建议教育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尽快将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建设纳入规划并实施。
3508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8月10日以教提案〔2012〕第28号文函复:
杨公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第3508号)收悉。提案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我们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有帮助。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已初步建立了全国范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年来一直注重利用互联网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早在2003年就开通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为毕业生提供求职应聘服务,并促进全国范围普遍建立就业网。2006年联合原人事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以及国资委等五部委联合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立足联合各大行业部门、主要用人单位和知名高校,通过采用网络技术搭建的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信息双向共享。2008年整合“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等资源,开通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平台集教育、指导、服务、研究、宣传等功能为一体,利用网络技术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的资源,采取网上服务和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09年开始研发“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并于2010年启用。该系统采用全国统一数据信息标准,建立教育部、省市和高校三级网络架构,将就业服务、电子政务及就业监测预警三大功能有机结合,面向学生、用人单位用户,真正从技术上实现教育部、省市、高校就业网之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合理有效共享。截至到目前,该系统已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31个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2000多所高校就业网站互联互通在一起。目前已经实现了每月各省市就业统计数据的网上报送,保障了就业状况的及时统计。
二、加大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信息服务力度。目前我们以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作为支撑,通过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已经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一站式注册和发布,即只需要在相互联通的2000余个网站中的任意一个站点注册,即可将求职、招聘发布到其他网站,并能共享相关信息。同时该系统还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发布、信息检索、信息筛选、在线投递、在线互动、短信通知、邮件交流等招应聘功能,极大地提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求职招聘效率。为保证信息真实性,系统通过调用全国高校学籍数据库实现学生实名注册,通过查询全国组织机构代码中心的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实现用人单位实名注册,保障了招应聘双方的信息真实可靠。
三、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根据提案所提建议,我们将改进系统功能,长期保留注册学生的账户信息,使学生不但在校期间能通过系统进行网上求职,离校后仍能随时根据自身需要方便快捷地使用系统求职。同时我们将加快就业统计等功能开发,实现就业数据真实统计。进一步加快“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电子政务及就业监测预警功能开发的工作进度,开发网上签约管理、就业状况监测等功能,以真正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网上签约和就业状况动态统计监测。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网上求职、网上签约、在线实名调查等功能有机融合,通过学生监督、实名调查、第三方抽查等方式,保障签约情况的真实,避免被就业现象的出现。
四、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防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中的虚假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结构调整、办学定位等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就业率统计是否科学、合理、准确,直接关系到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判断和决策,甚至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向。因此,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根据劳动用工方式的变化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对统计办法、统计内容、统计时间等进行调整、改进、完善和规范,建立健全了就业统计工作机制和制度。
当前由于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离校前的就业统计工作,仍以学校为主,由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和审查。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阶段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1〕7号),要求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规范管理工作,切实做到“四不准”: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同时要求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要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违规者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通知》明确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就业先进评选等工作中对就业作假、违规者实行“一票否决”。今年六月教育部进一步作出部署,要求各高校在6月份集中开展就业签约和统计工作自查,认真审核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等材料,采取当面访谈毕业生、电话回访用人单位等方式进行严格核查,确保就业签约和就业统计数据的客观、准确;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公布监督电话和邮箱,并对高校就业签约和统计工作进行核查,向教育部报送自查报告,教育部将对部分地区和高校进行抽查。
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就业服务,特别是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
我部高度重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服务,积极开展多项各种形式的招聘活动。今年3月1日至6月8日,我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举办2012年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并已先后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和甘肃省天水市举办专场现场招聘会,500余家企业、近5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8000余人当场签约。5月8日至14日,我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等部门举办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与有关部门配合,共同组织开展招聘周活动,积极组织动员毕业生参加各类现场和网络招聘。
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12号),要求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各高校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台账,指定院系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优先推荐,提供至少“一次个体咨询、一次技能培训、一次就业补贴”。各省级教育部门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安置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
各省级教育部门普遍加强了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浙江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举办“寒门学子”专场招聘会,对贫困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切实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四川省安排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资金300万元,按每人200元的标准,直接资助全省1.5万名特困家庭毕业生,专门用于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通讯费、应聘或考试报名费、车船费、住宿费等的补贴。辽宁省筹措3000万就业援助资金,通过组织见习并发放补贴、年费培训、发放生活补贴、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强化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开发、购买和储备一批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实施兜底安置政策,实现贫困生“零失业”的工作目标。
关于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建立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信息卡的建议,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做进一步的研究。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五篇: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 提案人:安信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教育儿童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文件,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明确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办好幼儿园,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促进社会事业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工程,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民心工程。因此,应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建议如下:
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落实学前教育经费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远低于国际3.8%的平均水平。2004年欧洲十几个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10%以上。应该说,目前我国已具备增大学前教育投入的财力,建议明确GDP与学前教育的投入比,规定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最低比例,鼓励教育先行省份探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落实幼儿教师编制和管理问题,提高幼儿教师队伍质量。建成覆盖城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建议从宽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大力提高公办园的比例、提高公办园在编幼儿教师的比例,落实公办幼儿园的财政经费保障。明确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扩大幼儿园的办园自主权;同时将集体所有制幼儿园列入定编标准范围。实施教师队伍培养工程,逐年将优秀的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转为公办编制,也可以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纳入公办编制。公办编制要向农村幼儿园倾斜,以吸引并留住优秀幼儿教师在农村工作。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待遇,逐步做到各类幼儿教师同工同酬。可以先指定经济条件好的省份做试点。
三、加强规范建设,保障学前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督促各地要创造性地用足用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省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前教育作为督导的重点,定期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安全管理、保教质量等方面进行专项考核,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使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迈上科学、规范之路。
2336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年11月3日以教提案〔2011〕第326号文函复:
安信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而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设计,确定了“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围绕扩大资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要大力发展公办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二是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要落实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将学前教育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研究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各地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
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幼儿教师的工资、职称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待遇。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扩大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招生规模,招聘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拔中小学转岗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充实幼教岗位等,加快补充幼儿教师。五年内对园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加大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去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已投入2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乡村幼儿园1307所。近期财政部、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各地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了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三年各地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在园幼儿规模500多万人。同时各地积极研究出台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快核定公办园教师编制。许多地方明确规定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或纳入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为提高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中央财政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支持各地对中西部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可以说学前教育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异显著,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入园难”问题,现阶段还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当然,我们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探索实行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如陕西等省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和地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监测评估,并开展专项督导,确保“国十条”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抓紧制订《幼儿园建设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