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尽快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09:2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尽快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尽快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第一篇:关于尽快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尽快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提案内容及办

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80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806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尽快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提案 提案人:钟起煌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农业部会同中国保监会、水利部、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粮食生产

粮食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近些年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夺取了连续六年增产、总产连续三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的好成绩,但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分散的小农经济和“靠天吃饭”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粮食生产还缺少相应的灾害保险保障。主要问题是: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近几年来在中央“重农抓粮”战略思想指引下,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一旦遭遇大的自然灾害就会对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渠系配套设施不完善、“病险”中小水库改造难等。

(二)农业科学技术服务滞后。目前乡镇以下的农技推广体系呈“网破人散”状态,粮食稳定生产缺少技术保障。有的乡镇实际只有一名专职农技人员,同时农业技术设施落后,服务难以到位。有些乡镇只有病、虫害测报仪各一个,对种子、化肥、农药的检测只能送往上级专门部门测定。

(三)“粮食直补”政策操作欠科学。按照国家规定,种粮补贴是按上年的粮食播种面积对种粮农户进行补贴。但是一些乡、村干部为图方便,直接按农户农税改革的耕地面积进行上报直补。造成有的农户弃田未种,却能得到粮食补贴。这种“撒胡椒面”式的全员补助,导致很多农民对“粮食直补”政策目标简单理解为党和政府的“关心款”,与粮食种植没有关系。

(四)种粮农民融资渠道难。由于粮食的生产环节风险大,农民又无有效的抵押物,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支农贷款也在逐年下降,“贷款边缘化”的现象相当严重,农民种粮自筹资金已占种粮投资总额的90%以上。

为此建议:

(一)加大扶植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扶植力度。财政除了对种粮大县奖励外,还应增加对种粮大乡(镇)的奖励。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粮食加工企业以承包、租赁耕地方式进入粮食生产业。三是完善耕地承包政策。征收耕地荒芜费,对弃耕抛荒的耕地征收“抛荒税”。促进耕地向种粮大户、种粮专业户流转,逐渐形成种粮的规模效益。

(二)大力发展合作组织,保证粮食生产能力。一方面要在土地流转方面给粮食主产区更多的扶持政策,同时要大力发展粮食合作社组织,促进粮食主产区的规模经营。

(三)加快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强化水利保障。建议对现有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按照功能和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主体重新划分,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民主”的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为承载水利工程建设的合作组织或民间组织颁发“水权证”,实现市场化经营,以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主体缺失的问题,为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水利建设创造条件。

(四)完善相关政策,提高“粮食直补”效果。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确保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稳定增收。建议建立两套价格补贴机制。其一是经常性补贴机制,以保护粮田、稳定粮食生产和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为目的;其二是应急性补贴机制,当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低于最低保护价时,对农民进行直接价差补贴,尽量减少市场风险给粮农带来的损失。改革目前的补贴发放机制,将以稻田面积为“粮食直补”计算标的,改为由种粮田亩和粮食产出等综合计算标的。

(五)完善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是今后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建议加大村级科技服务推广系统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村级农技服务体系,引导农民走科学种粮的路子。发展和培养一批来自农民、服务农民,具有“乡土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特征的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变“科技下乡”为“科技驻乡”。

(六)建立信贷风险分担补偿与融资支撑机制。一是建议中央和地方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加大对农业贷款的财政贴息和风险损失补偿力度。二是建议成立水稻种植贷款担保中心,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对种粮大户提供融资担保,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粮食生产。

(七)建立健全粮食稳定生产相关政策法规。如尽快制定《农业保险法》,明确农业政策性保险,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0806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农业部

2012年8月3日以农办案〔2012〕108号文函复:

钟起煌委员:

您在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尽快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提案》收悉。经商保监会、水利部和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形成了“四补贴”政策,即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逐步建立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并明确补贴资金分配向种粮大县和种粮大户倾斜的原则。如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补贴政策向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农作物良种补贴按种植面积进行补贴,种粮大户种植面积大,得到的补贴也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的支持。2012年按照国务院指示精神,中央财政在五个粮食主产省开展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进一步加大对粮食规模化生产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土地流转,增强种粮大户租种土地的稳定性,促进农民增收及农业生态建设。从2005年开始,中央财政出台了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2011年达到200亿元,累计拨付990亿元,有效缓解了产粮(油)大县的财政困难。下一步中央财政将加强对种粮大户补贴制度的研究,认真总结地方经验,进一步完善现行补贴政策,不断加大对种粮大户和产粮(油)大县的支持力度。

二、关于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粮食加工企业以承包、租赁耕地方式进入粮食生产业 对于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2001年发布的中发18号文件提出:“工商企业投资开发农业,应主要从事产前产后服务和‘四荒’资源开发。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农业科技单位可以小范围租赁农户承包地。”对于工商企业大面积、长时间直接租赁经营农村土地,优势显而易见,如可以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筹集大量资金提高农业生产设施化和机械化水平等,特别是在“四荒”资源开发方面,工商企业可以发挥主力军作用。但从长远看,从确保粮食生产、农民就业、农村社会稳定等诸多角度看,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存在不少隐患,需要加强规范、有序引导。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工商企业与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各有优势,可以进行有益互补、有机结合,应当在不同环节发挥作用。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能够在种植环节发挥积极作用,工商企业能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装备,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体现之一,应当主要从事生资供应、加工、流通、销售等产前产后环节,或者开发利用“四荒”资源。

三、关于完善耕地承包政策,遏止撂荒现象

农民依法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农民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当前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比较效益低等原因,一些地方出现了撂荒的现象,对这些农户不能采取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方式进行处罚。从根本上解决撂荒问题,应当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土地等方式,提高农民爱土惜地的积极性。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中央政策和相关法律,在促进耕地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些地方为避免耕地撂荒蔓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建立撂荒责任追究和惩戒制度,将产粮大县奖励与撂荒控制工作挂钩,对因工作不力出现大面积撂荒的人员追究责任;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承包方改土改水、提升地力、恢复耕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完善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的运作机制和服务网络,动员撂荒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流转一定数量以上的规模经营户,在资金扶持和生产管理辅助性用地政策上予以放宽,在融资、农业保险等方面提供优惠;发挥基层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对举家外出务工造成土地撂荒的,动员其委托亲友或邻近农户代为耕种;对承包户无法取得联系撂荒时间较长的,经村民大会同意后,由集体经济组织将承包地暂时委托代耕,收益完全归代耕者所有或收取一定金额的代耕费。对于您提出的征收抛荒税的建议,对于加大弃抛荒行为的成本具有针对性强、调节力度大等优点,对于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抑制抛荒具有积极意义。但从我国目前的土地管理、税收征管情况看,存在“抛荒”难认定、信息共享制度不完善、征管难度大等问题。基于上述情况并从简化税制的角度出发,财政部认为尚不具备开征的条件。为防止耕地撂荒趋势蔓延,各部门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和服务,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研究制定遏制长期撂荒的具体措施,促进耕地的合理利用。

四、关于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水稻种植贷款担保中心

根据中央有关精神,近年来财政部门在建立财政促进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政策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和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的银行业金融网点,按照贷款平均余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支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金融机构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农户贷款业务给予营业税全免、信息收入按90%减计应纳税所得额,对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县域以下法人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减按3%征收营业税。财政部认为,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主体,主要根据贷款项目的风险收益自主发放商业贷款,并确定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具体贷款条件,政府对商业贷款给予风险补偿可能带来较大的道德风险。同时世界贸易组织非歧视性条款对于政府向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发放各种补贴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补贴问题较为敏感。

同时国家高度重视融资性担保业务在缓解“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专门建立了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规范健康发展。截至2011年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8402家,在保余额19120亿元。下一步将认真研究进一步促进“三农”信贷增长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

五、关于促进耕地向种粮大户、种粮专业户流转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目前在全国各地以种粮大户为主的种植专业大户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据统计,到2011年底我国经营耕地面积在3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大户接近900多万户,10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大户达到了72.1万户。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扶持发展家庭农场,也取得了有益的经验。2012年按照国务院领导要求,农业部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工作中,将把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作为重点,积极探索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六、关于大力发展合作组织,保证粮食生产能力

当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3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5.23万家,实有入社农户约4300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加快发展,正在成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突出亮点,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分配向粮食主产区倾斜,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13个粮食主产省(区)3.25亿元,占资金总量的54.2%。下一步农业部将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进一步加大对传统农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

七、关于加快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强化水利保障近年来水利部不断深化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出台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在明确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的同时,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合作、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等形式,分开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和经营权,对700多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水利设施建设步伐,改善了工程管理,提高了工程完好率和使用效率。目前水利部正在研究制定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建立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确保长期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在积极推进产权改革的同时,水利部还围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后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八、关于完善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全面推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会同财政部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2009—2011年中央财政共投入23.7亿元,在全国800个县予以实施,支持每县每年100万农技推广工作经费。编制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规划,明确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2010—2011年中央累计安排建设经费12亿元,支持1260个县8243个乡镇推广机构改善工作条件。通过改革与建设,明确了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任务,理顺了管理体制、创新了运行机制,完善了推广队伍,增强了财政保障,提高了服务能力。二是完善扶持机制,推进多元推广服务组织发展。积极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涉农企业等农业社会化组织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扩大农技推广服务覆盖面。组织和引导广大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到基层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农民培训、加强技术咨询服务,探索出院县共建、校地合作、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农技推广模式。下一步农业部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按照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创新农技推广工作管理理念,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统筹考虑、共同部署。尽快建立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涉农企业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效服务与技术支撑。

九、关于加快制定农业保险法律政策

保监会对农业保险立法工作十分重视,2010年10月成立了专门的起草小组,启动《农业保险条例》立法工作。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在多次调研和征求行业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农业保险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并于2011年7月向各财产保险(再保险)公司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等90余家单位征求意见。经过专家论证和向全行业和相关部委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农业保险条例(草案送审稿)》,并于今年4月报国务院法制办。《农业保险条例(草案送审稿)》对农业保险的定义、基本原则、财政支持、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农业保险合同、业务规则、罚则以及相关法律适用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国务院法制办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感谢您对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关心,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和支持我部的工作。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关于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国家战略规划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国家战略规划的提案内容及办理

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3122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3122号提案内容

2013-03-01 案由:关于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国家战略规划的提案 提案人:范利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民政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理 主题词:老年

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高峰提前”,战略准备期太短;“未富先老”,解决问题难度巨大。而我国养老服务缺乏国家整体规划,科学管理水平不高,在社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方面都十分薄弱,抓紧制定国家规划提早进行战略部署已迫在眉睫。

一、“老之已至”——中国老龄化凸显两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高峰提前!”——战略准备期太短。我国是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50—150年才到老龄化的过渡。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到201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人已达1.79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3.7%。现在世界上每5个老年人中有1个中国老年人。按照这一速度预测,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将在2030年,那时老年人将增加到3.28亿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6%。因此,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短短不到20年。

第二个特点“未富先老!”——解决问题难度巨大。我国是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老龄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约为1000美元(发达国家为2万美元以上),整个社会的老龄人口比重和社会适龄劳动人口的抚养负重将急剧上升,呈现出“未富先老”特点。

二、“老缺所养”——中国养老现状存在四大薄弱

一是养老机构社会化薄弱。中国老人99%是居家养老,社会养老的比例仅为1%。但是中国大多数家庭人口结构模式呈4∶2∶1“倒金字塔”模式。一对中青年夫妇要赡养两对老人和抚养一个子女,家庭养老功能越来越弱化,调查表明,全国当前有近70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看护照料或康复服务。目前我国老年养老服务机构仅4万余家,约200万张养老床位。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仅达到0.9%,缺口达550多万张。即使现有的养老机构,还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养老的巨大需求。

二是养老人员职业化薄弱。社会还未把养老工作当成一种职业来对待,各类养老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培训的人员。由于工资待遇较低,导致养老服务人员大量流失。目前全国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仅2万多,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三是养老行业产业化薄弱。目前我国养老产业需求大、供给小,产品门类少、层次低。尤其养老机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发展也相当滞后。据调查我国老年人总的服务需求满足率仅为15.9%。

四是养老管理科学化薄弱。养老服务行业由民政部门组织实施,医疗服务由卫生部门组织实施,长期照料服务则没有明确的部门组织实施。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与养老服务机构和行业条块分割、职责权限不明晰,缺乏统一的社会养老服务管理和监督机制。

三、“老有所养”——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的国家战略规划

实现“老有所养”这一基本需求,养老社会化、专业化与市场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尽快制定整体战略规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总的建议如下。

(一)加大养老服务社会化力度

措施一,政府引领,整体规划。政府应加强对养老产业的研究和规划,制定养老服务产业标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公共财政投向,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资本投资,及时发布产业信息,鼓励老年用品研发,完善养老保障网络,方便群众养老消费。

措施二,民办养老,市场运作。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改变政府包办包管机制,采取民办公助的市场运作模式,尽可能多地将养老服务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和非营利性机构去办。

措施三,打造平台,试点推广。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加强管理等措施,推进“个性化、广覆盖”社会化养老服务试点,对试点成功的养老社会组织机构进行连片辐射、连锁经营和统一管理。

(二)加紧养老人员职业化培训

一是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养老服务劳动准入制度,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二是设立养老服务员工作岗位。养老服务人员必须接受相当程度的专业训练,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包括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管理者的能力,接受心理咨询的能力和医疗护理专业的能力,在养老机构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后才能从业。

三、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待遇。结合国家下岗再就业政策,将养老服务岗位纳入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予以支持,免费为下岗职工提供养老护理的专业培训。各级政府要确保养老服务人员的各项保险费用的及时足额缴纳。

(三)加快养老行业产业化进程

老年产业在国外被称为“银色产业”。老年群体是“夕阳人群”,但养老产业却是“朝阳产业”,龙头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老年用品、餐饮、医疗、房地产等产业,而且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钢材、水泥、机械、彩电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老年产业市场和就业空间潜力巨大,亟待政策激活和市场培育。

(四)加强养老行业科学化管理

养老服务管理要把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会服务资源进行有效的衔接整合,从而实现了养老服务管理的主动性,养老服务质量的可控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清晰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民政部门、卫生部门、街道办事处与养老服务机构、行业的责权利,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服务组织机制;社会养老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和社会养老服务监督机制。

3122号提案复文 2013-03-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12年9月26日以民函〔2012〕898号文函复:

范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国家战略规划的提案》收悉。经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养老服务社会化力度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作出了战略部署,对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办发〔2011〕60号)和《“十二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国办发〔2011〕61号),对“十二五”期间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养老服务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做出了明确规划。民政部门将本着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制度规范、政策扶持、投资拉动、环境培育、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大力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和住宅小区建设中,争取将其纳入公建配套实施方案,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使用。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28号)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国老龄办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深入推进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建设,推动各地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城乡建设发展战略,把老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社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街道、社区“方便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城乡社会养老服务一体化进程。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一是运用优惠政策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9号)和《民政部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民发〔2005〕170号)要求,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极大地促进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二是探索实施公建民营。近年来在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将国办老年福利机构交由社会力量进行管理运营,这种尝试在现实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三是实施民办公助。近年来一些地方对民办养老机构实施民办公助,即对于处在建设阶段的民办养老机构,按照规模、投资额等指标,给予相应的资助;对于正式开业的民办养老机构,按床位数和实际收养人数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如北京市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建设资金支持,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中属于新建、扩建护养型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项目每张床资助16000元,属于非护养型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项目每张床资助12000元;广州市对于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经评估后,按照老年人需要护理的不同等级给予运营资助;珠海市、昆明市根据各机构床位数量的不同,给予相应的床位运营补贴等。

今后,我们将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发展老年福利事业和养老产业,贯彻落实税收、用水、用电、用气等现有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社会融资、费用减免、护理保险等新的扶持政策。继续实施民办公助,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采取分类扶持。推进公建民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办养老机构运行方式,增强机构发展的内在生机和活力。促进养老产业发展,鼓励营利性养老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的选择性服务。

二、关于加紧养老人员职业化培训

近年来民政部门十分重视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采取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培训上岗、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等措施,使服务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改进。特别是自2011年重新修订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出台以来,各地大力加强人员培训工作。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还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中推行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上海市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为养老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造就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

今后我们将坚持走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道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一是实施专业学历教育。依托民政相关院校,开展养老服务学历教育。鼓励在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开展社会工作的学历教育和资格认证。二是加强养老服务培训。完善养老服务教材体系、培训政策和培训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养老护理员培训计划,建立分级培训机制。三是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对各类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养老机构院长岗前培训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养老机构院长岗前培训率达到100%,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较高水平。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技术适用、爱岗敬业、初中高级相匹配的养老护理员队伍。四是优化人员队伍结构。通过人才引进、公开招聘、工作培训等形式,建设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中高级专业人才从事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社保待遇和社会地位,促进养老服务队伍稳定。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社会工作者的机制,推动养老机构开发社工岗位。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探索建立“义工银行”、“劳务储蓄”等互助服务体系。

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工作,是提高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提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努力提升培训质量,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全面提高全体劳动者技能素质。根据国务院《意见》精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加快健全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快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同时,注重提高职业培训质量,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根本,根据劳动者需求变化合理设置培训专业,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全面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下一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会同民政部门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为社区居民养老服务业提供人才支撑。

三、关于加快养老行业化进程

今后我们将大力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积极支持发展老年生活服务、医疗康复、娱乐教育、老年用品、休闲旅游等养老产业,鼓励金融保险机构为养老产业提供相关服务。引导企业开发老年保健、老年照护、老年康复辅具、老年住宅、老年宜居社区等产品和服务市场。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参与老年产业发展,提供评估、咨询和第三方认证等服务。加强对“候鸟式异地养老”、“以房养老”、“土地养老”等方式的研究探索,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

四、关于加快养老行业科学化管理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加强养老服务的科学化管理,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国办发〔2000〕19号),提出了推进以养老为重点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总体要求,并从建设用地、税收、公用事业收费和费用补贴等角度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2005年民政部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民发〔2005〕170号),鼓励和扶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全国老龄办和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国办发〔2006〕6号),要求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2008年全国老龄办、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提出在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养老机构管理方面,民政部制定并颁布了《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民政部第19号令),对社会福利机构的规划、设立、日常运营和服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地也立足实际,突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制定和完善了许多具体化、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步走上了有章可循的轨道。

今后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研究拟定养老机构管理的专项行政法规,将城市与农村、公办与民办、营利与非营利性等各类养老机构纳入调整规范的范围;完善养老机构的管理体制,明确养老机构的准入资质,规范经营服务行为;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感谢您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3508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3508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 提案人:杨公社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国人关注。近年来,网上对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质疑声不断,大学生“被就业”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一方面是大学生苦于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于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在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良策。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展帮助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试图通过创业来促进就业。但实践结果表明,大学生失业后,大多数人并没有在政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寻求政府创业资助的也为数不多。个中原因,除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自身不主动等因素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信息沟通。因此,建议针对高校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乃至中专生、技校生)建立起就业信息支持平台,使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能够通过这一平台真实地反映并随时随地查找到。其中核心是建立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信息卡,此卡类似于养老基金卡,不受地域限制,长期有效,甚至终生相伴。通过让毕业生持有这一信息卡,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

一是对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每年国家教育部都要逐级统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以期能对下一年的招生计划提供支持。但不少学校为了宣扬自己的培养成绩,通过虚名、虚报、瞒报甚至是让学生假就业的形式提高自己的就业率。以致国家不能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当年的就业情况。由于信息偏差,一些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和学校在来年还在不断地扩招,导致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建立高校毕业生信息卡,可以使每一位毕业生就业信息变得透明、准确,从根本上杜绝高校虚报、瞒报等行为的发生。

二是对学生自身就业的支持。通过这一就业信息平台,没有就业的毕业生甚至已毕业的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查找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的针对性。

三是对国家乃至全社会爱惜人才、人才开发的支持。自1989年国家试行大学生毕业双向选择以来,有无数个大学生被撒到茫茫人海之中,多少年后,就连母校都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到哪里?在干什么?更谈不上毕业后的持续支持了。这些学生便慢慢地被湮灭。通过这一支持系统就可以实时查找到毕业生的动态信息,为国家、社会对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提供支持。

目前借助于互联网和物联网,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在硬件及技术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建议教育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尽快将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建设纳入规划并实施。

3508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8月10日以教提案〔2012〕第28号文函复:

杨公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第3508号)收悉。提案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我们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有帮助。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已初步建立了全国范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年来一直注重利用互联网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早在2003年就开通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为毕业生提供求职应聘服务,并促进全国范围普遍建立就业网。2006年联合原人事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以及国资委等五部委联合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立足联合各大行业部门、主要用人单位和知名高校,通过采用网络技术搭建的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信息双向共享。2008年整合“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等资源,开通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平台集教育、指导、服务、研究、宣传等功能为一体,利用网络技术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的资源,采取网上服务和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09年开始研发“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并于2010年启用。该系统采用全国统一数据信息标准,建立教育部、省市和高校三级网络架构,将就业服务、电子政务及就业监测预警三大功能有机结合,面向学生、用人单位用户,真正从技术上实现教育部、省市、高校就业网之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合理有效共享。截至到目前,该系统已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31个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2000多所高校就业网站互联互通在一起。目前已经实现了每月各省市就业统计数据的网上报送,保障了就业状况的及时统计。

二、加大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信息服务力度。目前我们以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作为支撑,通过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已经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一站式注册和发布,即只需要在相互联通的2000余个网站中的任意一个站点注册,即可将求职、招聘发布到其他网站,并能共享相关信息。同时该系统还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发布、信息检索、信息筛选、在线投递、在线互动、短信通知、邮件交流等招应聘功能,极大地提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求职招聘效率。为保证信息真实性,系统通过调用全国高校学籍数据库实现学生实名注册,通过查询全国组织机构代码中心的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实现用人单位实名注册,保障了招应聘双方的信息真实可靠。

三、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根据提案所提建议,我们将改进系统功能,长期保留注册学生的账户信息,使学生不但在校期间能通过系统进行网上求职,离校后仍能随时根据自身需要方便快捷地使用系统求职。同时我们将加快就业统计等功能开发,实现就业数据真实统计。进一步加快“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电子政务及就业监测预警功能开发的工作进度,开发网上签约管理、就业状况监测等功能,以真正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网上签约和就业状况动态统计监测。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网上求职、网上签约、在线实名调查等功能有机融合,通过学生监督、实名调查、第三方抽查等方式,保障签约情况的真实,避免被就业现象的出现。

四、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防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中的虚假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结构调整、办学定位等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就业率统计是否科学、合理、准确,直接关系到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判断和决策,甚至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向。因此,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根据劳动用工方式的变化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对统计办法、统计内容、统计时间等进行调整、改进、完善和规范,建立健全了就业统计工作机制和制度。

当前由于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离校前的就业统计工作,仍以学校为主,由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和审查。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阶段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1〕7号),要求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规范管理工作,切实做到“四不准”: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同时要求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要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违规者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通知》明确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就业先进评选等工作中对就业作假、违规者实行“一票否决”。今年六月教育部进一步作出部署,要求各高校在6月份集中开展就业签约和统计工作自查,认真审核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等材料,采取当面访谈毕业生、电话回访用人单位等方式进行严格核查,确保就业签约和就业统计数据的客观、准确;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公布监督电话和邮箱,并对高校就业签约和统计工作进行核查,向教育部报送自查报告,教育部将对部分地区和高校进行抽查。

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就业服务,特别是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

我部高度重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服务,积极开展多项各种形式的招聘活动。今年3月1日至6月8日,我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举办2012年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并已先后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和甘肃省天水市举办专场现场招聘会,500余家企业、近5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8000余人当场签约。5月8日至14日,我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等部门举办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与有关部门配合,共同组织开展招聘周活动,积极组织动员毕业生参加各类现场和网络招聘。

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12号),要求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各高校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台账,指定院系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优先推荐,提供至少“一次个体咨询、一次技能培训、一次就业补贴”。各省级教育部门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安置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

各省级教育部门普遍加强了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浙江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举办“寒门学子”专场招聘会,对贫困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切实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四川省安排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资金300万元,按每人200元的标准,直接资助全省1.5万名特困家庭毕业生,专门用于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通讯费、应聘或考试报名费、车船费、住宿费等的补贴。辽宁省筹措3000万就业援助资金,通过组织见习并发放补贴、年费培训、发放生活补贴、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强化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开发、购买和储备一批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实施兜底安置政策,实现贫困生“零失业”的工作目标。

关于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建立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信息卡的建议,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做进一步的研究。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 提案人:安信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教育儿童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文件,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明确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办好幼儿园,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促进社会事业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工程,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民心工程。因此,应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建议如下:

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落实学前教育经费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远低于国际3.8%的平均水平。2004年欧洲十几个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10%以上。应该说,目前我国已具备增大学前教育投入的财力,建议明确GDP与学前教育的投入比,规定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最低比例,鼓励教育先行省份探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落实幼儿教师编制和管理问题,提高幼儿教师队伍质量。建成覆盖城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建议从宽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大力提高公办园的比例、提高公办园在编幼儿教师的比例,落实公办幼儿园的财政经费保障。明确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扩大幼儿园的办园自主权;同时将集体所有制幼儿园列入定编标准范围。实施教师队伍培养工程,逐年将优秀的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转为公办编制,也可以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纳入公办编制。公办编制要向农村幼儿园倾斜,以吸引并留住优秀幼儿教师在农村工作。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待遇,逐步做到各类幼儿教师同工同酬。可以先指定经济条件好的省份做试点。

三、加强规范建设,保障学前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督促各地要创造性地用足用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省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前教育作为督导的重点,定期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安全管理、保教质量等方面进行专项考核,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使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迈上科学、规范之路。

2336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年11月3日以教提案〔2011〕第326号文函复:

安信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而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设计,确定了“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围绕扩大资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要大力发展公办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二是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要落实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将学前教育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研究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各地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

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幼儿教师的工资、职称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待遇。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扩大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招生规模,招聘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拔中小学转岗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充实幼教岗位等,加快补充幼儿教师。五年内对园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加大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去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已投入2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乡村幼儿园1307所。近期财政部、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各地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了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三年各地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在园幼儿规模500多万人。同时各地积极研究出台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快核定公办园教师编制。许多地方明确规定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或纳入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为提高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中央财政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支持各地对中西部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可以说学前教育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异显著,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入园难”问题,现阶段还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当然,我们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探索实行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如陕西等省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和地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监测评估,并开展专项督导,确保“国十条”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抓紧制订《幼儿园建设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五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 提案人:樊庆斌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和思潮日渐流行,使得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西方化的趋势。一些青少年学生不辨是非地接收外来思潮影响,“哈韩”、“哈日”之风甚嚣尘上,过洋节、吃洋快餐一度风行校园,不少学生忘却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客观上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缺少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导致校园文化和精神中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许多璀璨迷人的民族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俗文化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据调查,青少年学生对西方圣诞节的兴趣远远大于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传统节日;高年级学生对NBA球队所在的城市如数家珍,却对舞龙、高跷、剪纸等民俗活动知之甚少。西方物质和文化的影响,令教育工作者感到迷惘;教育的偏差和缺失,有可能让孩子们迷失方向。给孩子们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意义非同寻常。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以及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及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仍然难落实到实处,如果把即将失传的民间技艺传入校园,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为此建议:有关部门从培养健全人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出发,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般规律,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通过纷繁多姿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演出、书法、国画、民间工艺制作、中国象棋围棋擂台赛、猜灯谜猜歇后语、武术体育等各项活动和课堂诵读辅导、文化基地熏陶、课外活动固化、社会展示激励等多种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感,链接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精神纽带,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道德支撑作用。

5125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8月20日以教提案〔2012〕第70号文函复:

樊庆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教育部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措施,引领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在中小学体育和艺术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普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国家颁发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的要求,是落实培养目标、指导教材编写、组织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的规定性教学文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课程标准,都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例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指出“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武术、舞狮、舞龙、踢毽子、抖空竹、竹竿舞、蒙古式摔跤、抢花炮、荡秋千、重阳节登高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补充和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对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以及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艺术方面。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例,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每学年背唱歌曲中包含若干首中国民歌,学唱一段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

二、在高等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根据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在《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以及四类任意性选修课程中,均纳入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内容。《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校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

三、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有机融入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

体育方面。将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引进校园,鼓励学校组建传统体育项目社团,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和课余锻炼的内容。2010年我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协商,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研发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组织师资培训,在中小学推广校园武术活动。中国大学生体协设置了“中国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每年举行全国性的赛事和研讨,积极鼓励国际间武术文化交流,目前会员学校已达百余所。教育部每3~4年举办一届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中,均把武术作为必设项目,发现和培养了大量传承民族民间体育运动的优秀人才。

艺术方面。2002年以来,教育部每3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艺术作品类中列入了书法、篆刻等传统文化艺术项目,在艺术表演类中列入了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和戏曲等项目。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坚持育人导向,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影响面大,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国家级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的演出中安排了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川剧、秦腔、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经典剧目。同时在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的专题讲座中安排了书法、篆刻、民间工艺、民族音乐和中华戏曲等项目内容。多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优秀文化艺术的知名品牌,成为增强青年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情感的有效途径。

四、组织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目前已评出449所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项目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入选国家级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从今年起,教育部还将在全国高校建设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基地,大力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我们将认真研究并充分考虑您所提出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关建议,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不断深化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来源:中国政协网

下载关于尽快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尽快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