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重视中小学幼儿园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刻不容缓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重视中小学幼儿园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刻不容缓的提案
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2022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2022号提案内容
2010-02-09 案由:关于重视中小学幼儿园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刻不容缓的提案 提案者:李崴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
一、提案的起因
在去年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中小学生成为最大的伤亡群体之一,许多鲜花般的生命被地震吞噬,我们从电视画面中看到,绵竹市东汽中学数百名师生被埋;北川中学1000多名师生被埋;聚源中学千余名师生被埋„„但经历了同样的大地震,四川安县桑枣中学——一所著名的初级中学,连续13年都是全县中考第一名,因为家长都拼命把孩子往里送,学生最多的班达80多名学生。学校所在地就是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仅用时1分36秒,2000多师生无一伤亡。桑枣中学教学楼全部倒塌,为何可以做到师生无一伤亡?这是由于校长叶志平有着强烈的避险意识,他的学生平时接受了很好的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和多次演习的结果。
我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的位置,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全球多种灾害(除现代火山灾害外)在我国都有发生,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我国人口众多,即使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的密度也比其他国家高得多,形成了自然灾害人员伤亡大,工农业生产和财产损失严重的特点。建筑垮塌后可以重建,甚至建得比灾前还好,但自然灾害给人体造成的死亡、伤残等生理伤害,以及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却许久难以弥补。中小学幼儿园是灾害中未成年人最密集和最难立即疏散的地方之一,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也相对最差最弱,是承灾人群中的脆弱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和家长的精神支柱,他们的生存状况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心。所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自然灾害安全教育责任重大,刻不容缓。
二、中小学幼儿园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现状
安全教育没有常规化、制度化。虽然有关部门规定,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但真正落实(或知道这个日子的意义)的学校不多,即使是知道或落实的许多中小学幼儿园也只是在这一天(或某些特定时间)进行安全教育,很多也只是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搞的形式主义。
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多偏向于交通、火灾、饮食、疾病、治安、用电等安全教育,而对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教育相对薄弱,且重口头教育,轻行动指导。
现有的自然灾害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绝大多数的中小学幼儿园没有规范的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材,只在个别教材的某些章节有所体现,或在安全宣传小册子、宣传画上有体现。事实上,我国新课程改革后,人教社等编著了科学、规范、内容齐全的高中地理教科书《自然灾害与防治》,但令人遗憾的是:只是高中教材,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新课程实验区的省区有,其他省区没有,即使在新课程实验区,该教材也形同虚设,因为这只是地理科目的选修教材,不选学地理科的学生是不学,高考也不考《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
三、建议
1.国家教育部门应立即着手指导编写相关的中小学校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材。并通过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以致全体国民进行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安全教育。普及的内容从幼儿到成人深度、广度上可各有侧重不同,使全体国民树立忧患意识和避害意识。
2.要在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中健全各项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和制定防灾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演练,开展紧急疏散、逃生自救演练,提高师生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还要建立监督检查机构,定期检查,不搞走过场。
2022号提案复文 2010-02-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9年8月17日以教提案〔2009〕第146号文函复:
您提出的《关于重视中小学幼儿园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刻不容缓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一直将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坚持“积极预防和科学预防”的工作原则,把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防灾意识和应急逃生与自救能力,以及学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法制建设、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开展日常安全教育与培训、开展紧急疏散演练、编制《公共安全教育读本》、《中小学安全工作指南》和安全知识科普读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加强中小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法制建设,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法律层面对中小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以十部委部长令形式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专门对学校开展日常安全教育与培训的形式和内容等进行了明确规定,特别是要求学校要针对预防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与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和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分为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纳入了中小学校教育。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结合中小学地理、科学、品德与生活、历史与社会等学科课程,将减灾和防灾知识纳入了国家的学校课程。
二、积极开展安全教育与安全演练。一是我部通过印发一系列的意见、通知、预警、通报等文件,针对各类灾害事故发生的规律与特点,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结合事故发生规律和特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和自救逃生演练活动。二是举行“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自1996年起,确定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全日当天,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因地制宜、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陕西、安徽、辽宁等地还将“安全教育日”拓展为“安全教育周”或“安全教育月”。三是加强日常安全教育。各地中小学校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工作,通过学科渗透、地方课程、班团队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现场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安全教育。四是安全知识编进中小学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从2006年秋季起,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等学科教材的封
二、封三中印上了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宣传插图,使中小学生时刻保持安全意识。五是向中小学校提供安全教育各种资源。每年向部分地区中小学生赠送意外伤害保险,安全知识图书、挂图、卡片和安全教育光盘。先后组织编写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知识读本》、《中小学安全工作指南》、《中小学安全管理手册》等安全教育图书和科普宣传手册,并配发到农村学校,推动中小学校安全宣传教育。2007年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向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免费发放了防雷知识光盘和手册,普及防雷安全知识。2008年暑期前制作和收集了部分安全教育光盘与电子图书资料,并挂到教育部官方网站,同时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向全国中小学校传送,供广大中小学师生观看。2009年第一个“防灾减灾日”前夕,我部联合公安部、气象局等6家单位向西部、沿海农村中小学校免费赠送了“安全知识教育资源”,并精心挑选了部分优秀资源挂到教育部官方网站,同时向全国发文,要求各地到网上免费下载并组织师生学习。六是各地在每年开学初、放假前,都有针对性地部署中小学校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并在每年暑期前组织学生同上一堂安全教育课或组织收看安全教育专题节目。2008年9月1日,我部联合国家减灾委、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电视台等8家单位,邀请体育、娱乐明星与全国亿万中小学生共上《开学第一课》,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另外,我部还积极加强与公安、建设、地震、团中央、质检、卫生、宣传等部门的合作,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多部门参与、全社会关注的安全工作氛围。
三、每年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中小学安全大检查工作,对各地中小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地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2008年1月我部联合中央综治委,开展校园周边治理专项检查,本月我部将再次联合中央综治委,开展2009年度校园周边治理专项检查。二是2008年4月派员参加国务院组织开展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重建工作专项督查。三是2008年10月代拟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校园及周边建筑安全的通知》,并按照通知要求,会同建设、安监等部门于11月对河南、山东等6省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情况进行督查,并向国务院做了报告。目前我部正会同公安、建设等部门对全国道路安全畅通县进行抽查。
四、大力开展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安全培训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国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市、县、校五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安全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各级培训,每年使所有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都在不同层面接受一次安全培训。建立了学校卫生人员培训基地,定期对学校卫生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针对农村边远地区、事故多发地区和管理薄弱地区,教育部将工作重心下移,采取“送培下乡”的方式,面向基层开展国家级中小学校长安全专题培训。特别是2006年以来,教育部创新培训模式,通过面授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在中部10省举办了国家级安全专题培训班,直接组织培训了1万多名农村中小学校长、省级培训骨干和教育行政干部。同时,通过实施有关西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培训项目、暑期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计划、援藏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和援疆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对西部各省中小学校长和10余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培训。
今后,我部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学校防灾避险的能力。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 提案人:安信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教育儿童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文件,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明确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办好幼儿园,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促进社会事业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工程,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民心工程。因此,应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建议如下:
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落实学前教育经费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远低于国际3.8%的平均水平。2004年欧洲十几个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10%以上。应该说,目前我国已具备增大学前教育投入的财力,建议明确GDP与学前教育的投入比,规定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最低比例,鼓励教育先行省份探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落实幼儿教师编制和管理问题,提高幼儿教师队伍质量。建成覆盖城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建议从宽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大力提高公办园的比例、提高公办园在编幼儿教师的比例,落实公办幼儿园的财政经费保障。明确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扩大幼儿园的办园自主权;同时将集体所有制幼儿园列入定编标准范围。实施教师队伍培养工程,逐年将优秀的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转为公办编制,也可以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纳入公办编制。公办编制要向农村幼儿园倾斜,以吸引并留住优秀幼儿教师在农村工作。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待遇,逐步做到各类幼儿教师同工同酬。可以先指定经济条件好的省份做试点。
三、加强规范建设,保障学前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督促各地要创造性地用足用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省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前教育作为督导的重点,定期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安全管理、保教质量等方面进行专项考核,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使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迈上科学、规范之路。
2336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年11月3日以教提案〔2011〕第326号文函复:
安信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而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设计,确定了“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围绕扩大资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要大力发展公办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二是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要落实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将学前教育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研究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各地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
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幼儿教师的工资、职称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待遇。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扩大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招生规模,招聘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拔中小学转岗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充实幼教岗位等,加快补充幼儿教师。五年内对园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加大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去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已投入2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乡村幼儿园1307所。近期财政部、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各地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了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三年各地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在园幼儿规模500多万人。同时各地积极研究出台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快核定公办园教师编制。许多地方明确规定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或纳入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为提高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中央财政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支持各地对中西部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可以说学前教育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异显著,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入园难”问题,现阶段还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当然,我们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探索实行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如陕西等省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和地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监测评估,并开展专项督导,确保“国十条”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抓紧制订《幼儿园建设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 提案人:樊庆斌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和思潮日渐流行,使得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西方化的趋势。一些青少年学生不辨是非地接收外来思潮影响,“哈韩”、“哈日”之风甚嚣尘上,过洋节、吃洋快餐一度风行校园,不少学生忘却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客观上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缺少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导致校园文化和精神中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许多璀璨迷人的民族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俗文化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据调查,青少年学生对西方圣诞节的兴趣远远大于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传统节日;高年级学生对NBA球队所在的城市如数家珍,却对舞龙、高跷、剪纸等民俗活动知之甚少。西方物质和文化的影响,令教育工作者感到迷惘;教育的偏差和缺失,有可能让孩子们迷失方向。给孩子们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意义非同寻常。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以及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及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仍然难落实到实处,如果把即将失传的民间技艺传入校园,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为此建议:有关部门从培养健全人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出发,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般规律,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通过纷繁多姿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演出、书法、国画、民间工艺制作、中国象棋围棋擂台赛、猜灯谜猜歇后语、武术体育等各项活动和课堂诵读辅导、文化基地熏陶、课外活动固化、社会展示激励等多种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感,链接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精神纽带,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道德支撑作用。
5125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8月20日以教提案〔2012〕第70号文函复:
樊庆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教育部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措施,引领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在中小学体育和艺术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普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国家颁发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的要求,是落实培养目标、指导教材编写、组织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的规定性教学文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课程标准,都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例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指出“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武术、舞狮、舞龙、踢毽子、抖空竹、竹竿舞、蒙古式摔跤、抢花炮、荡秋千、重阳节登高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补充和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对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以及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艺术方面。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例,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每学年背唱歌曲中包含若干首中国民歌,学唱一段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
二、在高等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根据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在《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以及四类任意性选修课程中,均纳入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内容。《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校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
三、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有机融入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
体育方面。将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引进校园,鼓励学校组建传统体育项目社团,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和课余锻炼的内容。2010年我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协商,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研发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组织师资培训,在中小学推广校园武术活动。中国大学生体协设置了“中国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每年举行全国性的赛事和研讨,积极鼓励国际间武术文化交流,目前会员学校已达百余所。教育部每3~4年举办一届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中,均把武术作为必设项目,发现和培养了大量传承民族民间体育运动的优秀人才。
艺术方面。2002年以来,教育部每3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艺术作品类中列入了书法、篆刻等传统文化艺术项目,在艺术表演类中列入了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和戏曲等项目。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坚持育人导向,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影响面大,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国家级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的演出中安排了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川剧、秦腔、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经典剧目。同时在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的专题讲座中安排了书法、篆刻、民间工艺、民族音乐和中华戏曲等项目内容。多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优秀文化艺术的知名品牌,成为增强青年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情感的有效途径。
四、组织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目前已评出449所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项目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入选国家级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从今年起,教育部还将在全国高校建设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基地,大力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我们将认真研究并充分考虑您所提出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关建议,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不断深化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关于从重视教师开始重视基础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从重视教师开始重视基础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389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389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从重视教师开始重视基础教育的提案 提案人:滕矢初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普教教育
在我们的传统概念中,一直以来从教师的学识、重要性、社会地位以及待遇角度看待评价教师,通常认为大学老师重于中学老师,中学老师重于小学老师。
然而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始自基础教育,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兴趣、志趣的培养,品格修养等等,基础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甚至影响一生的作用。
但是往往一谈到重视,我们最先关注的是硬件:校舍、设施、器材„„,当然这些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软件的重要,那就是教育的核心是教师。即便硬件条件再艰苦,有了称职的老师也不愁教不出好孩子。
然而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很多关乎教师的问题非常令人担忧。
去年一份针对北京朝阳区1253名小学幼儿园的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66.16%的教师心理健康状态不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令人担忧。调查显示,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中,小学教师抑郁、焦虑、强迫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因素的检出率均为最高,并且这份调查结果显示的情况并不是孤立存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调查均显示,我们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欠佳的状况普遍存在。
专家分析,这是因为小学教师工作任务量大而繁琐,相比中学而言,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智和时间。此外,由于工作效率的隐匿性,其住房待遇、社会地位、社会评价均低于中学教师。
很难想象存在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老师,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充满爱地带领孩子们进行学习,同时在这种长久的不良情绪影响下,将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后患,故而提出以下建议:
一、给老师减负
现在社会上普遍关注给学生减负,然而学生的负担来自哪里?老师为什么要给学生留那么多作业?究其原因其实还是教师身上也有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学校向老师要成绩、要升学率,老师只能向学生要分数。所以在社会普遍呼吁给孩子减负的同时,我们的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也要想办法给老师减负。
二、调整对老师的评价标准
现在对学生已经在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同样对于老师的评价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分数上,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孩子在幼年发育快慢差异很大,同时在打基础的阶段,教育的成果很难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因而也无法通过成绩准确地判断教师的水平。因此建议减少或取消基于成绩的评判或评比,更禁止将学生成绩与教师待遇挂钩。
在这个时期,教师自身最朴素的品质:真诚、善良、友好、耐心、乐观等等,对孩子更具有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精神是最大的滋养。同时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成长、习惯的养成等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打基础的时期,因而教师是否具备应对学生在这些方面出现问题的能力,应该成为对教师评价的标准。
三、建立健全教师心理疏导机构,排解老师心理问题
建议作为一项政策,通过教育管理部门或利用社会资源,广泛针对中小学教师建立配备专门的心理疏导机构,在保密原则下方便教师通过便捷的途径得到心理咨询和疏导,及时排解工作中发生的心理问题。
四、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培训、交流机会
通过各种内容多样的培训,不断统一教师的教育理念,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方法。
五、提高小学教师待遇
将不断提高小学教师的待遇纳入日程,吸引更多更好的有志之士投入到教育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的领域中,让重视教育不仅仅停留在重视硬件的投入上,而是从经济上给从业者更高的地位和尊严。
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中小学教师队伍
参考日本等其他国家的经验,制定相关的规则,鼓励非师范毕业的人士,尤其是有一定社会经验、阅历、爱孩子并有志投身教育的人士,经过一定的培训后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中小学教师队伍。
5389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9月14日以教提案〔2012〕第173号文函复:
滕矢初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从重视教师开始重视基础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关于为教师减负,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制定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强编制管理,为教师减负提供基本保障。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国办发〔2001〕74号),提出城市、县镇、农村中小学基本编制标准。2009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9〕6号),规定县域内中小学基本编制标准县城和乡镇的统一,要求各地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工作,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二是调整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工作特点,调整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坚决扭转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师的做法,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三是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工作。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于加强教师培训问题。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实施一系列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2007—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9000万元,教育部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示范培训项目”,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对口支援、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培训全国2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其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占80%以上。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13亿元,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近两年来,培训幼儿园、中小学教师215万人。其中,农村教师207万人,占96.3%。各地借鉴“国培计划”的培训模式和优质资源,结合本地实际组织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培训,促进中小学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2011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推动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五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于提高教师待遇问题。国家高度重视提高教师待遇。《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保持了连续增长,特别是2006年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2009年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建立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关于利用社会资源丰富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一是实施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启动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补充来源开始多样化、社会化。截至2011年,全国共约2500万人取得教师资格。二是实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200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从当年开始,各地中小学新任教师补充应全面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使那些获取教师资格,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学识水平、教育能力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重视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教师管理,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五篇: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5083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5083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 提案人:卞志良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中央组织部办理 主题词:干部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利农富农政策,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是由于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工作作风等,与广大农民群众“求富、思变、盼服务”的愿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农业的发展、农民的致富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干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一些地方群众对干部有意见,说干部“不像话”;干部对群众有看法,说群众“不听话”。干群之间的矛盾成为农村的不安定因素,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干群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原本就该是“鱼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因此开辟干部群众谈心对话渠道,是当前融洽干群关系、密切干群鱼水之情的关键。
二是主观上的“政绩观”与“富民”思想不协调。一些农村干部长期事业心差,只图当前政绩,不思富民之策,作风简单粗暴。如当前某些地方借新农村建设所搞的“社区建设”,在缺乏一定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强行拆掉平房盖楼房,把农民“逼上楼房”,使得一些地方的农民群众苦不堪言。
三是官僚主义影响干群关系。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群众上访增多,家族、宗族以及宗教势力有所抬头。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一些基层干部的作风不无关系。一些农村干部“官”不大,架子却不小;能力不大,派头却不小。当前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和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计划生育、财务管理、征地拆迁等,都是影响整个“三农”工作的大问题。
“农民安,天下稳。”这是我国数千年来的至理名言,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治国原则之一。为此特提建议如下:
一、把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国家干部培训计划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坚持把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领导骨干和优秀人才。但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广大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近年来却成了一个空白。从中央到地方,要把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列入统一的计划,并且从组织部门到县乡两级党校都要有专门的班子、专项的资金和专人来抓。通过不断的教育培训,使广大的农村干部整体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提升。通过教育培训,形成一些基层的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制度,如“民主听证会”、“民情恳谈日”、“联民、为民、富民”活动等做法,架起干群双向交流的桥梁。
二、处理好“政绩”与“富民”的关系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农民对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能否带领他们迈好结构调整这一步,使农村经济有一个新发展,这是对当前农村干部如何转变作风、带领群众致富的一个新考验。
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决纠正虚报农民收入,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的错误做法;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兴办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一定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决不能为追求“政绩”而做劳民伤财之事。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来监督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谐在民乐,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
三、给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认真解决好当前农民和农村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推进农村改革的关键所在。农村干部必须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增强战胜困难、知难而进的决心和信心。针对当前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和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征地拆迁、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等,教育广大干部找准症结,制定措施,及时协调,认真解决,决不能推诿扯皮,更不能久拖不决,甚至故意掩盖矛盾和问题。老百姓是天,老百姓也是地,老百姓是天下真正的主人,这一点解决不好,我们的基层工作便失去了准星,长此以往也便失去了我们一切工作的根基。
5083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共中央组织部
2011年9月22日以中组提字〔2011〕74号文函复:
卞志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干部作风的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中组部认真贯彻中央的要求,近年来先后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全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座谈会等多个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指导各地以转变作风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和中组部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强化教育培训。明确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由市(地、州)党委主要负责,重点组织开展轮训和专题培训,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要对新任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任职培训,县(市、区)党委负责日常培训;把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整个干部培训规划,确保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县或县以上的集中培训,累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培训内容以增强宗旨意识、党风廉政、法律法规、工作方法等为主,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提升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二是推动服务群众。以开展乡镇、农村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在乡镇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驻村入户、结对帮带”活动,推广“农事村办”、“一线工作法”等,组织他们深入农村、服务群众;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引导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是加强管理考核。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要求村党支部书记提出任期目标、目标和每年要办的实事,并向党员和群众公开承诺,每年向乡镇党委、本村党员大会述职,并向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通报工作情况,接受上级党组织的考核和党员、群众的评议。完善乡镇党委书记考核办法,注重考核作风和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双述双评”制度,由乡镇党委书记定期向基层干部群众和县委进行专项述职,并接受评议。四是规范村级工作。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由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内容公开、实施结果公开),规范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扩大村级工作的透明度,解决村里工作不民主、不公开、不规范的问题。
总的看,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是强的,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整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您所说的干群缺乏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追求政绩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收借鉴您的建议,以转变作风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是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广西“农事村办”工作法等,为乡镇转变工作职能、增强服务功能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引导乡镇干部眼睛向下、改进作风,实行下访询问题、下村解难题,在农村一线为群众服务,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以换届后培训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乡村干部的教育,中组部将举办示范培训班,引导各地分级分批搞好培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大力加强能力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履职本领,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三是进一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扩大群众参与权、决策权。严格执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肃查处以权谋私、违法违纪行为,建设廉洁奉公的农村干部队伍。
感谢您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