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的改革,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了外出务工者,而他们的子女在农村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和必要教育的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沉重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文就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其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农村 ; 留守儿童;
外出务工者;父母; 教育
前言:随着农村产业的调整,外出务工者的人数不断增长,而这些家庭的孩子无法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要么寄居于亲戚朋友家里,要么与年老的祖辈生活。因此,在社会中又形成了一群新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如四川、江西等),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到22%之间。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是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农村青年人跟着进城的潮流来到了城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只能让未成年的孩子呆在家里,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
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由此可见,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特有的问题,它产生背景是非常复杂,本文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户籍制度是留守儿童产生的历史根源
我国户籍制度的建立最初就是为了防止大量的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1956年前后,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寻找生活机会,或逃荒乞讨,对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此,1956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57年3月、9月和12月又连续下发通知和指示,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制止农民外流。1958年1月,经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91次会议通过,正式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长期以来,户籍制度虽然再维持社会稳定、控制城市人口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也在城市人(非农户)和农村人(农业户)之间设立了严格的界线①。改革开发以后,户籍制度限制农民流动的功能开始淡化,农民可以相对比较自由地进入城市务工,但户籍制度仍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限制作用。他们虽然从农民进入城市,从农民变为农民工,但却未成市民,他们的农民户籍并未发生变化,他们也不能享受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待遇。在偌大且繁华的都市里,虽然他们承担着城市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他们却只能聚居在城市边缘地带简陋的出租房,甚至是住在建筑工地或简易的工棚中。因此,艰苦的打工生涯中,他们无法将子女一起带进城市,只能让孩子们留守在家中。
(二)陈旧的身份等级观念使孩子们只能留守家中
即使农民工在建设美丽大厦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的血汗,但是城市市民却普遍对他们怀有偏见,认为城市的脏、乱、差都是农民进城带来的结果,市民们还认为城市犯罪率生高也主要是农民大规模进城造成的。城市居民的这种舆论倾向和观念导致基
层决策者按照舆论调整思维,制定了一系列不利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头上戴着农民工子女的孩子们,即使父母出再多的钱,也很难待在城市里站住脚。虽然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慢慢进步,开始慢慢形成了包容的文化环境,然而,要彻底地改变中国几千年的身份等级制度的腐朽观念却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路程。这特点使得农民的身份一旦确定,社会流动的空间和机会是很小了的。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义务教育就实行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造成城市里的公办学校不能接纳流动儿童,使得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其子女不得不留在本地就学。
二、留守儿童的现状
如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将最终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中国妇联今年二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十四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经过分析得出,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
(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根据全国妇联的关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父母的长期在外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祖辈或亲友缺乏对孩子科学喂养的知识,使得留守儿童没能得到合理的日常饮食。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另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造成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
致一部分儿童会偏离健康的生活追求和道德准则,由此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而在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由此可见,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以湖北省枣阳市的三镇十四村为例,抽样调查了17所中小学,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大型考试成绩表分析可见,“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 %,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多数留守儿童与祖辈共同生活,而农村老人的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下,有些甚至是文盲,加之还有近一半委托监护人同时监护几个儿童,这就造成了监护人无法给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因此,更多的教育监护责任被“转嫁”给学校,但由于农村教育资金普遍不足,专业资源也相对匮乏,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常常是有心无力。
(三)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是把精力放在孩子的生存和生活上,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监管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时刻存在着安全隐患,特别是留守女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现。这是因为大部分女童软弱无助、对生理知识毫无了解,造成其缺乏性安全防范意识,因此,留守女童的生理、心理比留守男童更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性伤害。据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儿童居多。同时,交通安全隐患和溺水造成的悲剧也居多。一方面是孩子生性玩劣,交通意识淡薄,视交
通规则而不见,恣意地在公路上骑车或嬉戏;另一方面农村多塘坝、沟渠,孩子喜欢偷着去游泳。结果交通及溺水事故的死亡悲剧多数发生在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身上。以上的所有案例都说明了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教育,加上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如今,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已经变得尤其令人担忧不已了。
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家庭教育亲情缺失、学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会教育空白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亲情的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到他们对外界的认识,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据相关数据表示,在将近2千万留守儿童中虽有88.2%的留守儿童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但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甚至还有8.7%的儿童与父母没有联系。其中有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聊天。这些数据足以证明留守儿童严重缺乏亲人的关爱,这已经成为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加重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原父母的监护责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转移外,还呈现出监护责任向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这是一种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大部分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所以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另外,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老年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监护人的过度溺爱或放纵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三)学校的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教育上也是如此。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义务教育投入的缺额越来越大。以某一省为例,其缺口已达9亿元,并且目前尚无有效的办法来弥补这一缺口。全省农村中小学教育负债达25.3亿元,占全省教育负债的79.7%,严重的负债率导致了农村学校连教师的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而且政策性补贴及福利费全靠学校自己解决。教育资金的严重缺乏使得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
(四)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相当不够,使得留守儿童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有关人员调查中的三个镇政府竟然没有一个有外出务工家庭的任何专门资料,没有一个对有多少农民工离家有多少留守儿童做过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关注只是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根本解决不了留守儿童任何实际的问题。薄弱的社会
教育,匮乏的教育资源,陈旧的教育观念,这些因素导致了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此外,农村的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不能有效管理,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需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四个方面切入,全面地认识目前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做好解决对策,让数量不断增加的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以政府积极改革制度为起点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要从政府入手,政府要积极改革户籍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其一,政府的底线是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其二,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其三,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变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其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最后,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横向上,各部门应协调一致以尽本部门应尽责任;纵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时才采取补救性措施,而应提前做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②。关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问题,具体可以借鉴江
苏省在2006年秋季尝试的给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发放《义务教育证》的方法,拥有《义务教育证》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可以到城市教育部门指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这样就解决了处于义务教育体制之外的城市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不至于是其子女成为留守儿童而缺少父母的关爱。
(二)以学校加强关注度为重点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隔代监护,祖辈们本身文化水平低下,除了照顾孩子的生存和生活方面以外,基本上把教育这等重点问题交给了学校。由此看来,学校的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学校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更新教育理念要更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加强安全知识与青春期教育,特别是针对女童,学校应该加强其性安全防范意识;第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情况,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创造一个温暖的集体生活,让留守儿童不觉得孤单,从而弥补其因亲情缺失而受到的伤害;第三,学校应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充分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向家长深入地反映孩子的具体表现,和家长共同解决孩子的各种问题。
(三)以家庭倾注更多关注为中心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第一,要认识到亲情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父母要和孩子加强情感上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只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第二,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第三,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比较有文化且有一定责任感的亲朋好友处,并且多和监护人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
(四)以社会的大力宣传教育为辅助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就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靠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大力关注能够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具体的做法是:第一,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使其能够更加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第二,应该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等,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关于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措施
班级12人力班
姓名 罗世久
学号 81611101024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措施
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4名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得知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十分关切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对各地加强督促,把工作做实、做细,强调临时救助制度不能流于形式。
我国目前大约有6000万留守儿童。有学者称,留守儿童仿佛一群被潮水抛到岸上的小鱼,让人感觉到危险、窒息。确实如此,多年来,留守儿童遭遇的各类悲剧不胜枚举,令人不忍卒闻。留守儿童的存在,有客观原因。比如我们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农民进城打工参与了城市建设,也改善了生活水平。但同时,由于他们无法融入城市,常常无法让孩子在城市里接受基本教育,不得不将孩子留在老家。
留守儿童问题普遍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一、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
首先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
其次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
还有就是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和关爱,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偏执等一些不良心理现象。人对父母有天然的依恋,在儿童早期能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是他们以后与世界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而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经常处于一种情感欠缺状态,内心缺乏依恋关系所带来的安全感和充实感。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首先是自卑心理。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即便是有亲生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照顾,也不能带来独属于父母才有的安全感,同时又看到其他同学朝夕有父母相伴,相比之下,容易产生失落和自卑,更严重的还会自暴自弃。
其次是情绪、性格问题。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容易感情脆弱,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严重者可能会讨厌、怨恨父母,因为他们认为父母抛弃了自己。有的留守儿童因为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而形成任性自私、逆反对抗、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
第三是人际关系敏感。自卑、情绪、性格的问题直接影响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主要有两种不平衡的人际表现:一是封闭自己,独来独往,不愿与人接触和参与群体活动;二是多用粗暴的方式与人交往,常常对人宣泄不满,产生冲突,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人际关系。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四、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
首先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
其次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这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把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对策及建议
一、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二、学校要积极落实教育监管、心理疏通等措施。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具体的措施。建议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流动情况等进行动态收集记录。教师要根据这些情况因材施教。并建立“代理家长”队伍。学校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重点教育监管,让有条件的教师充当代理家长,落实责任,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
三、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建议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并要经常性组织有关单位深入学校开展关爱活动。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每一个留守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还有的需要进行安全方面、生活方面的、行为养成方面的教育。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特别的关爱,特别是留守儿童中的后进生,思想工作不容忽视。总之,学校、社区、父母和监护人要关注留守儿童日常学习、生活表现,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辅导,给予他们倾诉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学会宣泄情绪,树立健康心理意识,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不要再让悲剧重演。
第三篇: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解决建议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解决建议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双方或一方为生计事业外出,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跟父母中的一个或者爷爷奶奶,甚至父母的其它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很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成长过程中更是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上的异常,一些人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跟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而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部分地方的调查显示和我自己了解的有关情况,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父母外出后,与自己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亲情缺失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
长时间的亲子分离使农村留守儿童失去情感和精神的依托,并由此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自卑、冷漠、孤僻乃至偏激等不良心理情感状态。这是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上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导致其相关偏差行为的心理根源。
据对吉安市万安县204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查结果显示,行为退缩、感情脆弱、耐挫力差的留守儿童为64人占31.4%;对自己评价偏低并伴有不安、失望等不良情感体验的为50人占24.5%;办事刻板,谨小慎微,自我封闭的为27人占13.2%;虚荣心强,过分自我中心,喜欢诋毁他人的为15人占7.4%;易激惹,具有较多攻击性行为的为10人占4.9%。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农村留守学生的比率已经超过80%。
另外以我自己的一小学同学为例也可以说明这点:小学时有一孙姓同学,在他5岁时其母亲外出打工就再没回来,而其父忙于生计很少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最终导致他性格孤僻,不愿跟同学玩、交流,在学校里显得很是另类。
(二)监管不到位与父母金钱、物质补偿导致的行为失范
在很多人的眼里,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有着较多不良行为习惯的群体。祖辈监管的无力与不到位,加上父母由于情感亏欠而在物质、金钱等方面的补偿行为,导致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乱花钱、摆阔、浪费、攀比,以及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等行为,少数留守儿童甚至不时出现偷盗和打架斗殴等违规、违纪行为。
根据赣州市全南县的调查,该县农村留守儿童中,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占总数的82%,由叔伯姑舅姨等照料的占总数的10%,另由哥哥姐姐照料的占5%,寄养在朋友邻居家中的占3%。该县的调查同时显示,31%的农村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30%的人有过打架斗殴的经历,15%的人有过偷盗他人钱物、破坏公物以及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另据莲花县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情
况的摸底调查,有较好行为习惯的留守儿童为3657人占总数的38%,行为习惯一般的为3830人占总数的40%,行为习惯较差的为2138人,占总数的22%。
(三)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父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而学校因各种条件限制,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力不从心,同时也缺少和学生家庭的交流。种种原因导致不少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成绩滑坡,厌学逃学、沉迷网络、自暴自弃等行为频发。其中甚至有少数留守学生受父母等周围人群影响,从小就崇尚“打工赚钱”的短期行为而产生“读书无用”思想。
根据吉安市的统计,2005年小学毕业考试中,该市总分在120分以下(满分200分)的农村留守学生为15391人,占全市小学应届毕业生总数的20.88%;同年初中升学考试中,总分在408分以下(满分680分)的农村留守学生为7814人,占全市初中应届毕业生总数的12.59%。
在我住的村子里有这么一个小孩,在其刚出生不久其母亲经介绍外出打工,而其父又是那种没文化、没父爱的人,从不管孩子的学习生活,对他几乎是不闻不问。后来这只有10来岁的小孩逃学旷课,跟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吃烟喝酒、偷鸡摸狗,还数次被拘留教育。
(四)疏于照顾,人生安全被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少防范意识,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极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据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而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五)农村劳动力缺失,过早地分担家庭负担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老弱病残成了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很小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的队伍中去,甚至不得不做些与他们年龄不相匹配的农活。过早地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影响。
(六)家庭拮据,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庭的务农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有保障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外出打工能够赚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度不平衡的。有时更因为制度的缺陷、老板的欺骗等各方面原因,一年到头拿不到一分钱。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极其节俭的。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根本根本得不到保障,这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成长。
另外,因为缺少父母上心的照顾和本身拮据的家庭条件等原因,留守儿童在生病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而且在个人卫生方面留守儿童的表现也很不尽人意,穿戴不干净整洁,甚至养成了一些不讲卫生的恶习。
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产生根源:
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从大的方面讲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而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直接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总结而言其直接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的不公
平待遇,使广大农民没办法、没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民工在城市从事是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强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二)、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根本无法跟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三)、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受,高额的学费也是其父母难以承受的。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开办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跟城市相比,也无法跟农村学校相比。
三、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建议 :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很重要,它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也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从法律、制度层面加以考虑和解决。建议如下:
(一)、各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政府工作之中,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的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同时中央财政和地方应该加大对此类学校的各种投入,以保证留守儿童在校生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使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德智体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保护网络,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各方面都需要加入进来。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题的家庭监护网路,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路等。
(三)、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就是把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作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种有效办法,而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作为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思想基础。
(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留守儿童特别的扶持和帮助,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五)、由于农民工在学识、见识等各方面条件与城市工人存在难以弥补的差距,因此我认为要真正实现农民工“市民待遇”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我建议在改善农民工待遇方面,国家应该直接出面干预,制定改善农民工待遇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执行,甚至国家财政可以直接划拨专项资金改善农民工待遇,力图在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六)、对于资金不足的地方可以有当地政府和学校出面向社会募捐,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确保顺利解决当地留守儿童的入学教育问题。
通过这次的调查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5800万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扩大。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无论是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值得我们关注。他们是广大农民的儿子,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的问题,使他们在温暖、平等、和
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影响,甚至会危害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不论是我们个人,还是社会各界人士、政府机关单位都应该充分重视和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留在农村的少年儿童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参考文献: 《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第四篇: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在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的历史时期,由于父母的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重要责任。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以学校教育为龙头、民政层面的教育为平台、家庭教育为基础,把学校、民政、家庭三方面力量结合起来,从新时期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才能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相关制度
逐步改革与户籍制度相关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制度,最终取消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相挂钩的制度,教育制度更加公平。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流动人口适龄子女在其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的义务教育的做出了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条件的新的规定。这对于促进教育的公平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关键还在于落实。同时,要协调好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发展,对于民办学校的发展给与政策引导和扶持,满足新增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另外还应加强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建设力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加强亲子教育。有研究者发现,缺少正常的亲子交流与亲情关照,使孩子性格极易变得内向与孤僻、冷漠。因此,应加强亲子教育。可以由企业工会定期组织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见面并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加强亲子关系;由当地政府或是学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通过信函、电话的通讯方式,积极向父母报告学习成绩和思想状况,增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加深;外出务工的家长要积极联系子女、监护人、老师等与留守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人员,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家长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好的榜样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推 1
动作用,相反,家长的不良行为也会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目前很多家长只关心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性格形成、心理健康等心灵的交流和精神上的关注。因此,要加强家庭环境建设,积极营造一种乐观民主型的家庭环境,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于留守儿童不能只是“重物质、轻教育”,家长不仅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也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要认识到对儿童的教育投入是最大的投资而不是负担,要重视留守儿童道德品质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受过教师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优秀大学生,充实到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中去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壮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原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构建多层次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应动员学校所有力量去关爱留守儿童,建立起“校领导——年级长——班主任——生活老师”四层学校关爱网络,明确各层关爱工作的内容和责任,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和帮助。教师对学生关爱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上学期间,放学之后也应关注;关爱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安全等多方面的情况。同时,还应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班级干部为主体,班级干部包干学生的班级三层关爱网络。建立多层次的学校和班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网络,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弥补因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一些教育功能缺失,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建立起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
建立起一个多部门相互协调的支持机制。立法部门应制订出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及各种权益的法律,行政部门应制定出具体的配套实施细则,完备法律体系。以政府为主体,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避免相互推诿扯皮,同时还应建立起定期磋商机制,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个别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政 2
府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同时界定清楚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工作范围,避免产生工作冲突及其他问题。
加大投入,增强支持的力度。应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应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一方面加强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预防侵害留守儿童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加强社会舆论的宣传,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导全社会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共同努力。宣传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更好的落实,因此,在加强宣传的过程中还要抓落实。以政府有关部门为主导力量,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给与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如政府部门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广大农村教育的关注和投入、财政部门适当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公安部门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妇联及共青团组织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照顾。
第五篇:农村环境现状及解决措施
农村环境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 要:从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出发进行深入分析,而后有的放矢,针对于这些成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对策 引言:面对日益凸显的农村环境问题,我们要积极关注并倡导新型农村建设,着手保护我们美丽家园。
正文: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活动中科技成分的含量也越来越高。同时,农业生产活动也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因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农村整体生态环境亟待治理。主要原因是人们素质提高速度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人们文化水平有待提高。其次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强,爱护环境自主性不够强烈。再者,不少工业基地转向农村,虽然给农村经济环境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也直接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这种污染随着农村地处偏远,监管手段不力等情况的出现,呈现出更为直接的环境破坏性。另外,他们只顾眼前经济效益,不惜代价开采自然资源,不顾环境保护,肆意排放污染物。农村生活污染严重,“脏、乱、差”现象普遍长期以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未引起根本重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在一些农村呈现出“围村、塞河、堵门”之势。“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农村居民环境的真实写照。这些严重的污染现象,直接威胁着广大居民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家庭作坊式污染严重近年来,乡镇 企业 异军突起,乡镇工矿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剧增,目前已占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50%左右。另外,农村规模化工业企业相对较少,大多是分散式的家庭作坊加工业。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这些污染物大多数得不到有效处理,仅少数作为农业生产有机肥源利用,且大多数沿袭传统堆肥方式,畜禽粪便往往堆放于居所四周、村口等处,不仅污染环境,又影响村容村貌。水污染日趋严重,部分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地表水近年来上游入境水量不断减少,本区域内每年从城市、农村、工矿、企业排出来的污水达万万立方米,已使河流水体水质超过了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目前部分农村饮用水污染也比较严重,一些农村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污染因素的影响,村镇饮用水水源地卫生设施差,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居民饮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农村简易自来水厂,多数水处理工艺流程落后,设施简陋,输水配套网系统老化,二次污染的隐患也比较突出,生活给水水质难以得到保障。农用化学品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加剧近年来,化肥、农药、地膜等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大部分农村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大,农用化学品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壤质量退化,部分地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因素增加,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通过地表径流或淋溶等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是河流等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不高某些村干部只重视抓 经济,对农村环境保护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目标制定较软,治理措施不得力,个别村还认为农村环境要彻底治好不可能,干劲不足,单单等待上级政府资金补助。村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低,缺乏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缺乏创造性。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仍未完全确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治型法律秩序仍未被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型法律秩序所代替。尤其是大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性意识较淡薄,致使许多法律法规在农村实施过程中给以政策化,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农村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障碍重重。再由于我国农村环保法整体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宣传力度欠缺,农村环保法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头脑中仍是一个未知数。从而出现了一些农村干部为了本地区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策略采发展经济。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这些干部的地方保护主义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虽然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印发《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借以保障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来源,并且也有诸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导》、《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相应条文法规的出台,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还是难以阻止农村环境的恶化。为此,我们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遵照国家有关 法律 法规,结合农村保护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规范、条例和制度等。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制定农村区域间、城乡间的生态补偿政策。推广应用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根据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现状,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结合各县(市、区)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一批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此外,我们要注重绿色科技的发展。目前已经在全球呈现出繁冗的成长局面,对于我国农业而言,更是亟待更多、更环保的技术出现。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目前存在的农村环境问题,着力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如果相应的农业辅助生产工具即便在过度使用的状况下也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自行降解,就会极大地维护生态平衡,缓解农业生产过程带给环境的压力。针对这一方面,首先需要有关部门以及政府的支持,同时还应当调动相应的研发力量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县级监测站的常规监测能力建设。督促各级政府和重点 企业 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配备必要应急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农村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按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加快县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机动性执法、现场取证、通信联络、信息处理、快速反应等配套执法能力。改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和条件。加大农村基层环保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归根结底,是要将相关的政策制度落实到位。无论是对于资金政策还是技术或者直接的管理政策,想要落实到位都需要自上而下所有牵涉的部门统一采取行动,并且注意在深入农村的过程中采取农民工作者能够理解的方式展开落实行动。
地球只有一个,家园只有一个。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的调整工作路线,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为了我们子孙后代,也为了我们自己,让我们一起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我们美丽的农村,携手共创美好家园,为地球留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
曾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