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要知识点
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1、食品安全概念: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食品卫生: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危害人体健康而采取的综合措施。(范围不同、结果安全、卫生指标限值)
食品质量:颜色、香气、滋味、质构、功能、营养。食品营养:人体从食品中所能获得的热能和营养素的总称,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2、食品安全危害因子:生物危害因子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病毒等;化学危害因子包括天然存在的化学物(植物毒素、动物毒素、真菌毒素)、有意加入的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农药、兽药等)、外部或偶然引入的化学物;物理危害因子包括玻璃、金属等。
3、食源性疾病:概念、范畴、流行情况
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三要素包括: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体;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范畴:食物中毒、食源性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病、食源性变态反应、营养不均衡慢性病、有毒有害物质。
流行因素:国际贸易和旅游增加,食品供应全球化;环境变化;人群变化;生活方式变化;微生物变化;社会因素
第二章
1、风险、危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等基本概念
危害---食品中的一种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制剂,还可能是食品中的生物学、化学或物理条件,有导致对健康不利作用的潜在可能
风险---风险是指某种特定危险事件(事故或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也就是说,风险是由两个因素共同组合而成的,有害作用的发生概率以及有害作用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就是对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根据风险程度来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去控制或降低风险,并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风险相关各方保持良好的风险交流状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是一种系统的用组织科学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性信息,来回答关于健康风险的具体问题的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由于人类暴露于食源性危害而产生的已知的或潜在的有害作用的科学性评价.风险管理---对减少或降低所评估的风险,选择恰当实施方法的政策进行权衡的过程
风险交流---在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和其他相关团体之间进行的一种关于风险信息和意见交流的互动过程
2、风险分析的基本框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及三者的关系 三者的关系——风险评估基于科学,风险管理基于政策,风险交流关于风险的信息和意见的互动交流。
风险评估---对食品的某一危害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确定危害的因素,风险管理---制定措施,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风险交流---所有相关机构间进行的关于风险分析过程、相关风险、风险因素以及风险观察的一个信息意见互动交流,包括风险评估解释和风险管理决策基础
3、风险评估的要素——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
危害识别--生物、化学以及物理危害的鉴定,识别可能产生不良作用的生物、化学、物理因子。指识别或确认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特定食品中,并且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
危害描述---有害作用评价,定性或定量评价危害因子对人体健康的不良作用; 暴露评估——膳食摄入量的估测;
风险描述---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及严重性。
4、风险预测——是描述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内涵的过程,以识别各种风险管理需要决定的相关风险或危害的要素,是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联系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的纽带。风险预测的内容包括:对相关产品、商品和状况的简要描述,期望取代风险的代价(如人体健康、经济),潜在的后果,消费者对风险的认知,风险和利益的分布。
风险预测的流程:食品/危害组合、初步筛选、咨询、审核、细化、风险排序、风险管理的优先次序
第三章
1、危害识别的4个方法:毒理学研究、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食品污染物的监测、流行病学研究
2、毒理学研究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质的性质、来源于形成以及他们的不良反应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价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成为毒物(poison)
特点:有毒物质主要通过化学损伤使生物体遭受损害、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无明显的界限 毒物作用的三个时相:接触相、动力学相、毒效相。接触相:外源化学物质的结构、理化性质、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及降解产物;动力学相外源化学物质随食品进入人体后被我们机体吸收、分布、代谢、最终排泄出来的过程;毒效相随同食品进入人体的外源化学物质,对我们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作用,那么损害的机制是什么,就是毒效相。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大的剂量,才呈现毒性。但是一个物质的“有毒”与“无毒”,毒性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影响毒性的因素:剂量、接触途径、接触期限、接触速率和接触频率 接触途径:呼吸道)——经呼吸道吸收的是气态毒物、气溶胶和颗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肺泡上皮细胞对脂溶性、水溶性分子及离子具有较高的通透性,吸收速度快,进入肺部的毒物有的进入血液,有的被咳出或吞咽进入肠胃,或者长久留在肺泡内形成病灶。皮肤——一般外源物不易透过皮肤而被吸收,经皮肤吸收的主要是小分子化合物,尤其是脂溶性又具有一定水溶性的化学物质。大多数有机磷农药可通过皮肤引起中毒或死亡。消化道——消化道是外源物进入食物链的主要吸收途径,主要部位是小肠和胃。外源物的理化性质、胃肠的蠕动和内容物的多少以及胃肠道内的酸碱度都是吸收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接触期限——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的来源、性质和结构;
食品中各主要外源化学物(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在机体的代谢过程和对机体毒性危害及其机理; 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食品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危险性评估
研究方法: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 动物实验:动物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脉鼠、家兔、仓鼠、狗和猴等。哺乳动物在解剖、生理和生化代谢过程方面与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微生物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毒性的筛选和机制研究。
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对人群的观察和调查在毒理学研究中具有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最终危害证据的最可靠来源
临床观察——指对短期或长期接触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人体或人群的直接观察。主要通过药物的临床实验研究和中毒病人的治疗处理来获得毒理学资料。这是临床毒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现场调查:包括卫生学调查和医学调查。
卫生学调查是指外源物的性质、来源和分布以及人群接触外源物的原因、方式和接触程度等的调查。
医学调查是通过人群的体格检查,结合各种实验室的辅助检查,观察毒物对人体健康的早期影响
现场调查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对接触人群健康影响以及有害效应的重要环节,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食源性疾病的监测
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和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系统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 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工作流程
(1)监测对象到试点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3)医院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4)医院专管人员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5)医院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所在地CDC,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6)试点医院所在地CDC接到纸质报告卡并审核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协助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7)经专家组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试点医院所在地CDC通过网络填报电子报告卡上报,并将信息反馈试点医院。(8)国家和省级CDC在接到报告后,确认是否应启动流行病学调查,若需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应通知试点医院所在地CDC按照《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个案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网络上报;地市级和县(区)级CDC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启动流行病学调查。(9)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其它信息,对报告病例/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卫生部门职责:负责成立由临床医学、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进行会诊确认;
医疗机构职责: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发现、会诊、报告、排查等工作程序;组织医务人员培训向疾控机构提交报告卡、会诊记录单、病历复印件等,若无病例,每月底向辖区CDC进行零报告;协助CDC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样本等
疾控中心职责:负责对试点医院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的审核和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网络直报;负责对医疗机构报告的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4、食品污染物的监测
食品污染物是指不是有意加入食品中,而是在生产(包括谷物栽培、动物饲养和兽药使用)、制造、加工、调制、处理、填充、包装、运输和包藏等过程中,或是由于环境污染带入食品中的任何物质。可以分为生物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三类。
农残监测:(1)审查农药成分、化学性质、使用方式、分析方法(2)评估农残的去向以及在良好农业生产操作下农作物中农残水平,建议可能出现的农残最大限量值(MRL值)。一般MRL由国际公认的机构如欧盟、FDA等确定(3)计算农残膳食摄入量(膳食消费量*MRL值),把农残膳食摄入量和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进行比较,评估MRL推荐值(4)评价各国政府、企业等提交的农残实验数据、市场监测数据
兽药残留监测:① 依据国内、国际标准,建立有效的审批制度和审批后的监控程序 ② 进行兽药残留的检测、违禁药物的检测并取得相关证据-③ 消费者饮食中的残留量的评估
5、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是研究特定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律及影响因素,借以探讨病因,阐明流行规律,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
4个基本特点:(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2)流行病学研究的不仅是各种疾病,还有健康问题
(3)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揭示其原因(4)研究如何控制和消灭疾病,为促进人群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研究方法: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研究过程:描述性研究(提出病因线索形成病因假设)、分析性研究(验证病因假设)到病因推断(推断暴露和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四章
1、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毒物数量。包括外部剂量、内部剂量、靶剂量
反应:指人、动物或实验室培养的细胞与外源化学物或微生物接触后引起的可观察、可检测到的生物学变化的结果。
剂量-效应、剂量-反应可以通用,都是指外源物作用于生物体时的剂量与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强度或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毒性效应和暴露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剂量越大,所致的效应强度也应越大,或出现的反应发生率也应越高。剂量-量效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 直线——效应或反应强度与剂量呈直线关系;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或反应的强度也随着增加,并成正比关系。但在生物机体内,此种直线关系较少出现,仅在某些体外实验中,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存在。
S曲线——此种曲线的特点是在低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增加,反应或效应强度增高较为缓慢,然后剂量较高时,反应或效应强度也随之急速增加,但当剂量继续增加时,反应或效应强度增高又趋向缓慢。曲线的中间部分,即反应率50%左右,斜率最大,剂量略有变动,反应即有较大增减。在剂量与反应关系中较为常见,抛物线——剂量与效应或反应呈非线性关系,即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或反应的强度也增加,但最初增高急速,然后变为缓慢,以致曲线先陡峭,然后平缓,成抛物线型。
2、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NOAEL法指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受试组和对照组出现的有害效应在生物学和(或)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时的最高剂量或浓度。NOAEL法计算ADI的步骤
(1)数据选择:足够的样本量、合适数量的剂量水平(至少包含一个无效剂量和一个有效剂量),灵敏度恰当的反应终点值
(2)模型选择:统计学方法R(D)= 0,如果在剂量D处的反应与对照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
1,如果在剂量D处的反应与对照组反应有显著性差异(3)统计学关联:当一个反应在某给定剂量时与对照组有差异,则需在剂量组和对照组间进行两两统计检验
根据NOAEL计算ADI值
BMD法是基于动物实验取得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的结果。是与对照组相比达到预先确定的损害效应发生率(一般1%~10%)的统计学置信区间(一般为95%)的下限值,该值又可称为基准剂量可信区间低限值(BMDL)。
3、微生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微生物剂量-反应分析的目的是得出一个存在于微生物暴露水平和不良结果可能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微生物的剂量-反应模型是指进入胃肠道的一定数量微生物(剂量)和与之相关人体的负面健康作用的严重性和/或发生频率(反应)之间的关系。
4、微生物风险评估与化学性危害因素风险评估比较
化学性危害因素风险评估:确定暴露于化学性因子的大小(剂量)和与之相关 的不良健康作用(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或频率的关系。该步骤的核心是确定剂量— 反应关系。可通过动物实验数据外推至人,确定人体摄入某种有害化学物质的ADI 值,作为定量评估的基础性数据。
微生物风险评估:在微生物风险评估过程中,危害描述应包括对微生物的描述、对宿主的描述以及致病性微生物的剂量-反应模型。而通常获得剂量-反应关系的 最佳途径是进行人体志愿者试验,但由于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很少涉及高危人群,而 且试验剂量水平较低,从而造成数据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此外对于微生物危害,如果要将所获得的动物实验数据外推到人体身上时所要考虑到的情况远比化学性危 害因素外推时要复杂,这也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之一。
第五章
1、食品安全暴露评估:是对于那些通过食品的摄入和其他有关途径可能暴露于人体和/或环境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性因子(风险源及相关风险源)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暴露评估是量化风险并最终确定某种物质是否会对公众健康带来风险的必须技术过程。膳食暴露:是指通过食物途径被摄取的化学物质的量。膳食暴露评估是估算人们在一天内可能暴露的程度;是关联食品消费量数据与食品中化学物浓度数据的桥梁,通过比较膳食暴露评估结果与相应的食品化学物质健康指导值,可以确定化学危害物的风险程度。
• 暴露量评估的基本思想
– 暴露量=食物消费量×食物污染物浓度
• 暴露评估涉及到两个重要参数:
– 一个是食品中危害物的含量 – 一个是膳食摄入量。
2、食品中化学物浓度数据 建议的MLs或MRLs、监测数据、总膳食研究数据、全球环境监测规划/食品污染物监测与评估计划数据库、兽药残留消除试验数据、农药监管试验中的最高残留水平和平均残留水平以及科学文献等。
3、食品消费量数据
食品消费量数据放映了个人或群体对固体食品、饮料(包括饮用水)及营养品方面的消费情况,它可由个人、家庭层面的食品消费调查或通过近似的食品生产统计方面来评估。食品生产统计是指对可供整个人群消费的食品数量的统计,通常是针对初级产品。食物平衡表包含有大多数国家用于人类消费的食物数量,这一数据是从各国食物生产、损失或使用情况的国家统计资料中导出。
基于总人口的方法(国家水平的食品供应量数据,如食物平衡表或食品消费数据,可以提供国家食品供应的总量,用于计算人均可获得的能量、主要营养素及化学物的暴露量)、基于家庭的方法(以家庭为单位的调查数据,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收集家庭水平的可获得或消费的食品,包括家庭购买的食品原料的数据,以及随后的食品消费量或食品库存量的变化)、基于个人的方法(饮食记录、食品消费频度问卷调查、饮食回顾及总膳食调查等方法。)
4、暴露评估方法
点评估——膳食暴露点评估是用单一数值表述消费人群风险的一些参数,如人群的平均风险水平的评估方法。急性暴露评估:主要针对24 h内食物中有害物暴露情况进行评估 慢性暴露评估:是对整个生命周期内平均每日暴露情况进行评估慢性暴露评估通常进行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检验自长期饮食中所摄入化学物质的不良健康应影响(如几个月或动物实验的大部分寿命中)。不良影响通常会随着所研究化学物的长期暴露而由低剂量水平增加,对于这种暴露的评估即为慢性膳食暴露评估。简单分布——简单分布基本思想
– 采用食品摄入量的分布(考虑了相关食品消费量的变异)
• 通常使用消费量调查的数据库系统。
– 食品中化学物残留量/或浓度使用一个固定参数值的方法,例如:假定某化学物质在所有食品中均以最高允许污染水平存在。
概率评估——概率分析模型概率评估是对污染物进行点评估后得到的暴露量大于ADI、每日暂定最大耐受摄人量等指导值时使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得到农药膳食暴露量的分布情况和概率。
点评估的优点:简单,易于理解和接受;能提供“估计界限”容易被管理者采纳
点评估的缺点:反复使用保守的点评估会对实际暴露产生显著的过高估计;对风险管理者和公众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没有相关的置信措施;灵敏度和不确定度分析通常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概率模型的优点:对风险管理者和公众提供了更有意义的信息;避免了点估计的过高偏见;风险估计的同时考虑了不确定度的定量措施;减小了评估的保守性;可以对点估计步骤中的保守性(RME)做定量估计;能提供灵敏度分析,使评估者分析参数不确定的暴露的灵敏度 概率模型的缺点:更复杂因此更耗费时间;对计算结果进行定性确证更复杂;目前的法规指南还不能应用概率论;还不能说明相互间的变异性
第六章
1、风险描述——是指在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暴露评估的基础上,对评估过程中伴随的不确定性、危害发生的概率、对特定人群的健康产生已知或潜在不良作用的严重性进行的一个定性或定量的估计。
2、健康指导值——每日允许摄入量
ADI定义:在没有明显的健康风险下,人一生中每日可摄入的某食品添加剂的估计量值(单位:mg/kg,人的标准体重为60 kg)。
ADI的确定依据:动物试验的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根据最敏感的动物物种来确定;再由动物数据外推到人。食品添加剂安全性分类
获得ADI值步骤:急性毒理学研究;短期和长期毒性研究(至少两个物种);三致试验(至少两个物种);代谢研究
在评价一种物质的安全性时,应全面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以进行综合评价: 化学结构——可以根据化学结构预测其毒性
理化性质和纯度——试验样品必须符合既定的生产工艺、配方和理化性质。其纯度应与实际应用的相同。需要鉴别其毒性作用系该物质本身的作用还是杂质的作用
人的可能摄入量——除一般人群的摄入量外,还应考虑特殊和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及高摄入量人群)
人体资料——由于存在着动物与人之间的种属差异,在将动物试验结果推论到人时,应尽可能收集人群接触受试物后的反应资料,如职业性接触和意外事故接触等。志愿受试者体内的代谢资料对于将动物试验结果推论到人具有重要意义。动物毒性试验和体外实验资料——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在试验得到阳性结果,而且结果的判定涉及受试物能否应用于食品时,需要考虑结果的重复性和剂量一反应关系。在结果有争议或本程序规定的第三或四阶段试验中出现阳性结果时,需由有关专家进行评议,以决定是否需要重复试验。
代谢实验资料——代谢研究是对化学物质进行毒理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毒性试验中,原则上应尽量使用与人具有相同代谢途径的动物种系来进行较长期的试验。研究受试物在实验动物和人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转化方面的差别,这对于将动物实验结果比较正确地推论到人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评价——进行最后评价时,必须在受试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以及其可能的有益作用之间进行权衡。给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
第二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食品安全与职工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公司食安委始终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各级食药部门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认真学习,积极开展工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有序开展。但从公司食品安全形势来看,整体质量管理水平还不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一、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位于====,拥有职工食堂一处,人员经过药监局培训持证上岗,为30多名职工提供餐饮。
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一)、食品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主要表现在公司职工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从业人员虽能按时提供(换发)有效健康资质证明。对从业人员的身体条件不够重视。
(二)、公司规模小,环境卫生需要改善。
(三)、均已通过GMP认证,已达到相关生产标准,通过多次日常监管和集中专项整治,检验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四、强化食品安全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人员自身素质建设
加强现有人员技术培训,重点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及基础知识的学习培训,利用参加各种会议和培训班的机会,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并注重学以致用。
(二)、全力防控各个环节食品安全风险
(三)、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除了加强日常监管外,还要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尽快推动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消除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食品监管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能,确保安全有效。
(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有限公司
2015-7-10
第三篇: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
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
摘要:首先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仅仅是今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2011年04月的染色馒头(通过回收过期的馒头再加上着色剂而做出来的)和粪坑里掏“地沟油”(商贩从粪坑里掏出“地沟油”,运往“土作坊”加工后进入市场销售。);2011年03月的过期的板鸭(超市工作人员油炸过期的板鸭,以熟食再销售。),染色黄花鱼(鱼贩子用染料把鱼肚子染黄“装新鲜”,如果少量摄入柠檬黄色素对人体危害不是很大,若大量食用会对人身造成危害。)和双汇“瘦肉精”(瘦肉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β-肾上腺素能兴奋剂,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常用来防治哮喘、肺气肿等肺部疾病。)。
所谓“王者以名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千百年来这一传统理念一直在警示着“吃”对于百姓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当下,百姓的“吃”变得提心吊胆了起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空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仅成为百姓吃得提心吊胆的“首要因素”,更是制约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风险评估 风险交流 现状 解决措施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近十多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一直呈高速发展状态。
在食品工业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好转。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食品安全治理,采取多项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积极广泛地开展食品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国食品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猖獗势头得到遏制,食品生产经营秩序逐渐好转,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粮、油、蔬菜、肉、水果、奶制品、豆制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大幅度改善,国民患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霍乱、伤寒等食源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显著提高,食品卫生安全水平有了明显进步,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大度提高,公共卫生得到有效维护。食品行业中涌现出许多达到良好生产规范(GMP)、有实力的企业,出现了一批采取定牌加工(OEM)模式跨省合作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以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质量、卫生标准作为技术保障,在不断开拓市场的同时为我国食品安全打下了一定基础。
2、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好转,但可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尚有很大差距。
2.1食源性病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致病因子而导致的感染或中毒,大多数食源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蠕虫和真菌引起的。我国虽有较健全的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但没有健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故难以估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据卫生部统计,近几年我国食物中毒例数、人数、死亡人数有较大上升,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
2.2食品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像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等。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2.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①是为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②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③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接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2.4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2.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胺、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2.6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7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2.8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制(修)订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
3、风险交流是我国食品安全分析框架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有关部门及食品相关企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与深入,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策略方面已经开始从危机应对转向风险预防。在风险预防这么一个食品安全分析框架中“风险交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风险交流即风险沟通,是指风险评估者、管理者以及其他相关各方为了更好的理解风险及相关问题和决策而就风险及其相关因素相互交流信息。食品安全分析作为一个系统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交流沟通是尤为重要的。但是,在当下食品安全事故频繁的我国,风险交流作为食品安全分析框架中的重要部分却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媒体的失实报道、民众对食品添加剂的“以偏概全”就是风险交流缺失的具体体现。风险交流要求政府、行业、企业、科学家、媒体以及消费者全社会的参与。但是,在我国还没有很好的执行这样的风险交流。我们可以以食品添加剂因非食品添加剂导致的问题所“连累”来表述有关风险交流的问题。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现大多是由媒体曝光。在媒体发现问题以后便展开了对事件的大幅报道,但是由于政府、企业和食品添加剂方面的专家没有很好的对媒体进行正确的“知识输导”,甚至任由媒体“自由发挥”式的进行报道导致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导致了食品添加剂行业蒙受“不白之冤”。
在2011年4月举行的“2011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先生称:由于没有进行或者是没有进行良好的风险交流,导致了媒体“污名化”、“夸大危害”和“以讹传讹”等错误形式的报道。交流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更是告知社会大众事件真相主要手段。所以,在风险交流方面我国还需要加强。
二、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解决措施
1、保障食品安全要加强“环节管理”。
采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预防措施,相关监管部门按照各自的法定职责,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依法进行监管。具体包括:开展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预警预测工作;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加大源头污染治理力度,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在生产加工环节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实施良好生产规范(GMP)和食品安全预防性管理体系(HACCP);在流通环节整顿和规范经营秩序,加强食品追踪监测和对食源性疾患的控制;在消费环节强化监督检查,实施餐饮业等有关规范,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依法严查食品安全大案要案(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社会监督(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2、食品安全要求健全三大保障体系。
理顺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落实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食品安全控制三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构建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二是建立统一高效的检验监测信息通报体系,三是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三大保障体系包括食品安全的政策、法律、标准、规划、计划、评估、评价、监测、检测、信息、信用、监察等内容。
3、规范程序,科学实施监测。
3.1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建立食品安全综合数据库,制定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获得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的信息非常重要,定期报告和分析研究可获得必要的信息,为立法和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通过食源性危害与食源性疾病发生率评估信息可确定食源性疾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3.2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和食品污染物检验。这对揭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变化特点和新病原体都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简便而经济的方法,获取评价和抵抗食源性危害所需的信息,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美国在此方面有成功经验,他们对食源性利斯特菌病进行主动监测,并采用防治措施,使利斯特菌感染的死亡率降低了48%。3.3加强监督管理,实施责任追究。建立和完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食品安全评价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及应急体系,并加强监督管理,对未严格履行职责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有关负责人,应严格追究责任。
4、借鉴经验,因地制宜。
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重点推广食品生产企业的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控制关键点(HACCP)管理,形成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推广食品生产企业的良好生产规范(GMP)和HACCP管理,是保证工业化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应加快推广进程。美国在肉禽加工厂全面推广应用HACCP技术,使发病率很高的食源性沙门菌感染明显减少。我国出口食品企业现已采用了HACCP技术,但缺少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需科学制定我国食品HACCP的评价和认证准则,建立食品HACCP评价和认证体系,进行推广应用。
5、提高队伍专业素养,普及法制教育和食品卫生知识宣传。
5.1加快培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人才,增加食品安全科技投入。风险评估是一个综合多个专业的交叉学科,需要既专又全的人才,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培养合适的人才。
5.2对食品从业人员和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形成人人自觉对本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良好风尚,是保障食品安全和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卫生知识培训,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为食品安全生产和销售提供保障,同时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中国食品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出现的众多食品安全问题,除由于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和法规、标准不够健全以及企业素质差外,主要是由科技“瓶颈”的制约,包括检测手段(设备、技术、人员)、危险性评价(暴露评估)、控制技术等方面的落后造成的。
1、关键检测技术
鉴于检测技术是左右食品安全工作水平的关键中的关键。各国的食品安全控制系统无不把检测机构的设置、先进检测方法的建立、分析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提高以及人员培养放在优先地位。对于目前一些公认的重要食源性危害,在检测技术方面,不少尚属空白或不够完善,不能满足食品安全控制的需要。
2、风险评估技术
风险评估是WTO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强调的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控制措施(法律、法规和标准及进出口食品的监督管理)的必要技术手段。中国现有的控制措施与国际水平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广泛地应用危险评估技术,特别是对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的暴露评估和定量危险性评估。
3、控制关键技术
国际经验表明,在食品中应用“良好农业规范”、“良好生产规范”、“良好卫生规范”以及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等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对提高食品企业素质和食品安全质量十分有效。在中国,出口食品企业中已应用了HACCP技术,但缺少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需要抓紧制定这方面的标准,以便使其尽快广泛应用。
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关系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还不容乐观,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为保障食品安全所做的工作与努力。只要全社会团结一心,正确和科学的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拥有一个健康、安全并且“美味”的食品环境。
第四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饮料(橙汁)中微生物的安全风险评
估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刺痛我们的神经。近日,美国两大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先后发表声明,宣布其在自检中发现,旗下品牌的橙汁含有微量杀菌剂多菌灵,来源都是从巴西进口的原料橙汁。所以对饮料的的微生物的安全评估是很有必要性的。
关键词:安全评估橙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葡萄球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胞杆菌变形杆菌
Abstract:
Food safety issues, break out of food safety events hurt the nerves.Recently, the United States two soft drink Giants Coca-Cola and Pepsi have issued a statement announcing its self-test found in under the brand of orange juice contains trace amount of fungicide carbendazim, sources are all from Brazil imports raw materials of orange juice.So drink of microbial safety assessment is a necessity.Key words:
Salmonella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in safety evaluation of orange juice Escherichia coli in Shigella strains of pathogenic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Yersinia enterocolitis Campylobacter Staphylococcus bacterium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strains of Clostridium botulinum bacteria Bacillus cereus Proteus
前言
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食品安全除了影响消费者健康外,还与食品进出口贸易、国家声誉,乃至社会安定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接连不断,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各国政府、消费者和科技界广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食品安全除了影响消费者健康外,还与食品进出口贸易、国家声誉,乃至社会安定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接连不断,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各国政府、消费者和科技界广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会日益增加,食品安全已变得没有国界,世界某一地区的食品问题很可能会波及全球,从而对我国食品安全带来巨大影响。在我国当前,还关系到农业与食品工业乃至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因此,食品安全作为国家公共安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食品中的致病菌主要是指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葡萄球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胞杆菌以及变形杆菌。国内外都有严格规定,食品中不得检出致病菌。经过实践和前人的经验可知橙汁中检验的菌群是主要是大肠菌群。
第五篇: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应对措施
提到食品安全,没有人觉得陌生,但食品安全到底是怎么回事,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又有哪些,或许能讲清楚的人并不多。现在大家都在谈“食品安全”,那么食品安全到底是什么意思?与食品安全非常接的两个概念是“食品质量”和“食品卫生”,这三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尤其是“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人们概念认知的不清晰,导致将所有“食品问题”等同于“食品安全问题”,这对社会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中国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吃”一直是百姓生死攸关的大事,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食品质量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对食品设置的技术贸易措施越来越多,其指标越来越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人们在强调“民以食为天”的同时,又在呼吁“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食品安全问题具体表现为人体健康问题。但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问题生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集中反映。可以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诸多社会矛盾的反映,治本的方法在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实际上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发现,以及食品科技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于是就引起了消费者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近年来发生的疯牛病、禽流感等等。人们发现很多动物疾病也会传染到人类,这使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关注,消费者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营销过程都表现了空前的兴趣。
1.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等生物污染
在整个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都可能因管理不善而使病原菌、寄生虫滋生及生物毒素进入人类食物链中。微生物及其毒素导致的传染病流行,是多年来危害人类健康的顽症。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在过去的20多年间,在世界范围内新出现的传染病已得到确认的有30余种。此外,我国海域辽阔,海洋中寄生吸虫及其他寄生虫种类繁多,这些自然疫源性寄生一旦侵入人体,不仅能造成危害,甚至可导致死亡。人类历史上一些猖獗一时的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脑膜炎等,在医药卫生及生活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现实证明人类在与病原微生物较量中的每一次胜利,都远非一劳永逸,微生物和寄生虫污染是造成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也始终是各国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努力控制的重中之重。
2.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物在食品中的存在,有其自然背景和人类活动影响两方面的原因。其中,无机污染物如汞、镉、铅等重金属及一些放射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受食品产地的地质地理条件所影响,但是更为普遍的污染源则主要是工业、采矿、能源、变通、城市排污及农业生产等带来的,通过环境及食物链而危及人类健康。在人类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食品中的环境污染物可能有增无减,必须采取更有效的对策加强治理。
3.农药与兽药残留
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产生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有机氯农药虽于1983年已停止生产和使用,但由于有机氯农药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在食物链、环境和人体中可长期残留,目前在许多食品中仍有较高的检出量。
4.其它:转基因食品及放射性污染
目前,放射性物质对食品污染导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放射性物质不仅对直接受污染的食品造成危害,而且会沿着食物链继续产生影响,最终对人体造成损害。因此,食品的放射性污染必须作为重要危害的因素进行控制。此外,随着辐照保藏技术在延长食品保存期中的应用,放射剂量和残留等问题也应该作为重要的控制因素。
二、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障食品的安全。同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门也加大了对生产企业、市场食品的监督抽查力度。目前已形成了全国上下重视食品安全,狠抓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有很大的改进,但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二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国民珍爱我们的环境,使每一个人在办每一件事时,都要从保护我们的环境出发。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研究并提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制订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还要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涉及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也不符合国际规则,为此要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充分反映我国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要对我国现行有关推行农业标准化和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进行全而整理、修订,去除违背国际规则、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和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要求的部分;根据我国实际需要,借鉴国际经验,针对我国农业标准化和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之处,进行填补、充实、立法。
4.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召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增加抽查的次数和覆盖面。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
总之,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管理不善,可能危及到人民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大范围的食品安全事件能引起社会恐慌及**,在一定时期,还能上升为政治问题,近些年国外煽起的反对“中国制造”事件可见一斑。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是上起政府,下至每个国人的职责。推进食品整个生产链的标准化,食品企业不仅要依法办事,更要铭记道德准则。保证食品安全功在社会,利在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