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豹、松山、菊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期报告

时间:2019-05-14 05:4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花豹、松山、菊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花豹、松山、菊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期报告》。

第一篇:花豹、松山、菊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期报告

《花豹、松山、菊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期报告》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是我校研究课题。这一课题已于2011年5月被铁岭市教科所列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经过5个月的筹备工作,今天正式开题了。我代表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向各位作一个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 30%,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 40%。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2000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留守儿童”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和缺位,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一些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一些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电子游戏、赌博;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在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面育人目标的达成。关注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它最终会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会影响农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共生理论是一种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不同种属的生物一起生活。在我国古老的中医学说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共生理论”。共生理论和方法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首先为西方社会学者们所提出。他们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识的人与生产工具的综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共生理论”认为到,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依据“共生”理论来看待和分析学校教育中的发展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宏观重大关系问题就是一种“共生关系”。如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家长、学生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生体,三者之间是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而作为共生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群体完全有可能依据共生体的有效交往资源得以生存、转化与协调发展。

二、研究理论依据

共生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的是不同种群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从而能够合作共生。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与经济领域之中。“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等。该理论强调种群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运用共生现象普遍性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从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优化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就是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现状的分析,研究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策略,促使“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积极融入学校主流环境,获得健康快乐成长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并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A、共生理论下的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研究。B、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现状。C、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D、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五、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准备阶段。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并落实课题研究人员。组织研究人员深入调查,分析现状,确立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规划研究经费,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3年9月),实施阶段。

1、认真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现状,不断发现新的情况,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让学生留得下,学得好,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2、根据“留守儿童”现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活动中受启发,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处中求愉悦 ,从个性中找共同点,从共性中找差异。收集案例,加以分析,因材施教,探索出教育“留守儿童”的新方法,新措施。初步拟定留守儿童发展方案、提纲,总结规律,分析提高。

第三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总结阶段。

1、总结经验,搜集成果,整理档案,撰写研究报告。

2、初步制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方案》并付诸实施。

3、申请课题结题。

六、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探索了较为可行的一系列教育措施和针对性较强对策,在一定层面初步解决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同时促进了学校教育功能结构的变化,推动学校管理服务功能的变革,使留守儿童教育初步形成制度化,推进我校农村教育的和谐发展。

1、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状况大大改善。一是入学率和巩固率达100%。二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持续好转。三是心理素质明显增强。四是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五是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留守学生学期综合成绩呈上升趋势。

2、学校获得了发展的生机。几年来,学校通过研究与实践,对留守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活、教育、管理服务,增强了服务意识,在校内树立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风、校风进一步好转。学校用实际行动落实了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成才的办学理念,给外出务工的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

4、教师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本研究的开展,促使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观的改变,既重教书,更重育人的意识显著增强。参研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提高了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增强了教育科研的能力。

5、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材料。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整套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经验,教师已能自觉地将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再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七、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孩子留守的时间过于漫长,一些不良习惯和性格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更多一点耐心和细心,长期关注和引导这些孩子。

2、个别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认识不够,这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改造这些家长们的思想,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3、个别家长对学校的研究工作的支持不够,这需要学校进一步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政策和文件,了解社会新时势,让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来,切实落实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二)下一阶段思考

怎样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二篇:农村另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农村另类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批准号 2013SKL295

课 题 名 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负责人

张瑞云

所 在 单 位

西苑实验小学

随着城市打工者个人收入的增加,加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又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们挣钱后又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又无力供孩子上学,于是他们便在家乡的城市学校让孩子当“农村另类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有的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在城市里租房专门伺候孩子借读,但这些老人们只知道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及保卫孩子的人身安全就是他们所有的工作,至于成长中的教育无从谈起;有的妈妈在城里租房伺候孩子在城市学校上学。这些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共同学习无行中还有一种自卑感,久而久之会演变成对社会、他人的一种仇视心理„„如何教育好这群“农村另类留守儿童”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工作主要进展、阶段性成果。1.建立课题组

本课题主要针对的是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是以个人研究为主的小课题,但为了使本课题能够顺利、全面、有效的开展,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根据课题组的计划,在对本课题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出了课题研究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完善,使得课题研究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在课题组会议上,每位组员明确目的和要求,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发现并记录“留守儿童”学习、心里、行为变化,及时帮教。

(2)注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努力使“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达优。(4)积累自己的点滴收获,探索最佳教育方法

3.学习理论,提高素质

围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我们课题组成员统一了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中相关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了具体职责的分工和安排,使得课题研究工作在分工的基础上又互相协作,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有效地避免了研究的主观性和任意性,从而使本课题的研究既保证了科学合理又能锻炼和提高各位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以我自身的研究学习来说,我大量查阅了与本课题有关文献资料和教育专著,做到经典理论摘抄,及时写读书心得,深深感到,做课题研究其实就是一次研究理论,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取的过程。

二、具体实施过程

2013年开始,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深入学生家中和电话联系的方式,对我们研究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通过询问、问卷等形式调查了留守儿童本人、家长、邻居、任课教师等与留守儿童经常接触的人群,形成了《农村另类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调研报告。

(一)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通过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内容包括: 1.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

2.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跟踪记录表。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记录表。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表现记录表。5.留守儿童技能展示情况档案。6.留守儿童学习心得与佳作。

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明确,并及时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难。(二)分清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施教。研究中,大致有三种类型:

1、“单亲教育”型。

这类孩子由于他们缺失母爱或者父爱,性格明显与其他学生不同,孤僻、自卑、很少与同学一起玩或交流,但劳动学习都很积极、自理能力特别强。针对其特点首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经常在大家面前表扬他们爱劳动、学习认真,让大家向他俩学习;然后鼓励他们多和同学们一起玩,一起交流,让他们明白生活在集体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快乐的、幸福的道理。在互相帮助中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2、“隔代教育”型。

他们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来监护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爱与同学发生小矛盾,爱吃零食,不懂得关心集体或同学等等。针对其特点先从发扬他们的优点入手,让他们轮流当班干部,培养其能力和责任感;从周一到周五让他们早自习轮流当小老师领同学们复习学过的知识,预习新知识。不觉中他们的自理能力与自立能力明显提高,也懂得关心班级和同学了。自然为了集体的荣誉,打架骂人、吃零食的现象消失了。

3、“寄养教育”型。

他们的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把孩子寄养在朋友家,就属于“寄养教育”型的留守儿童。这名学生唯一的优点就是劳动还算积极,缺点实在太多了:学习一点不感兴趣,发的书本开学两周就弄得所剩无几;上课不遵守纪律,下课经常打架骂人;班级和学校的规定一概不遵守;班级与学校布置的任务一律不完成„„.这样的学生确实令人头痛。

4.与社区的校外教育辅导站(点)联系,义务去当老师,当爱心妈妈

根据以上情形,我们配合社区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校外教育领导小组,规划、指导社区留守儿童校外教育工作;我们课题组的五位老师在节假日或假期义务去社区留守儿童之家给孩子们上课,我们精心设置校外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前提下,还辅导孩子们学电脑、绘画、书法、舞蹈、电子琴、乒乓球等课程,旨在提高另类留守儿童的高综合素质,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积极、健康、进取的特殊群体。这样做既提高了广大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了解了留守儿童,又赢得了社会的好评,为我们顺利地完成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与社区联系,义务充当爱心妈妈,并发动全校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要求班主任和本班学生一起关爱另类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心里话无处倾诉,委屈无处诉说,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无处表达,学校里与城市孩子生活的差距,这些孩子在心理上有一种自卑感。孩子来到学校,班主任既要做老师,又要做家长。对学生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有事没事,事事关心。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使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感受到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

班上成立留守儿童“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用真情感化他们,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

6.深入调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在深入了解和调查的过程中,随着课题组工作的落实和踏实开展,这些学生在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好转迹象:他们开始积极参与到同龄人的活动或游戏中,在班会课上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等,而他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抱怨也少了许多,特别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们,部分任课教师也反映,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看着这样的反馈信息,我的感受就是:做这样的课题研究,我们的付出已有回报,这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课题组成员开展下一步的工作的激情!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提纲

学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纲

一、选题依据

在我国存在着庞大的农村人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镇迁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移民浪潮,但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其子女无法随同进城学习,留在了农村,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调查,这一群体数量已达千万以上,并将继续扩大。这些儿童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滞后,生活、学习、心理、道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并逐步上升为全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下一代的发展,是关系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因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制度,已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无可置疑的将承担教育过程的主要职责,因此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意在针对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来具体论述学校应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文章基本思路

前言:对以往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简单综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新群体产生的时代背景概述

1、城镇化、现代化洪流下的人口迁移

2、农村儿童“留守”的原因概述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概述

1、生活问题:身体健康没有保障

2、学习问题: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等

3、心理问题:孤僻、抑郁、自卑等症状

4、道德问题:道德品行不高、违纪违法现象发生

5、安全问题:没有家长庇护下的人身安全问题

(三)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论述

1、儿童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2、儿童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3、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观察与辅导者的角色

4、儿童道德品质的说教和榜样的角色

5、儿童安全保护者和矛盾调解人的角色

(三)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发展问题的对策简述

1、家庭系统职责

2、政府系统职责

3、社会系统职责

4、教育系统职责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三、研究目标

本文意在通过对学校教育重要作用的讨论,进而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四、资料搜集

1、王秋香《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西南交大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史柏年等《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叶敬忠、[美]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4、《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成果公报

8、廖其发等《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出版社,2006年4月版

9、叶敬忠等《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系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10、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11、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12、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13、任运昌《窝巢乡村的守望: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14、叶敬忠等《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第四篇: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刘勇高

贵州省织金县委党校552100 中共毕节市委党校2017年校级课题研究成果Bjdx201727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为了改变生存状况不得不走入城市打工,这类人群的广泛流动,使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祖辈,甚至由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照顾。缺少了父母在情感上关怀和呵护,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解决对策

依据《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大量的留守儿童长时间都见不到父母,与父母联系很少,其实父母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与孩子联系、交流,同时定期探望孩子,以减少留守儿童的不安和困惑,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但事实并不如此,许多留守儿童不仅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而且还存在失学、无人照顾等困境。以毕节为例,不断被报道的留守儿童案例令人惋惜,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生存现状堪忧,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毕节市处于贫困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为改变贫困的经济状况,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因此留守儿童较多。目前毕节市约有农村留守儿童37万人,而其中无人监护的多达3000多人。由于父母照顾、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毕节2015年被媒体报道了许多涉及留守儿童的事件。2015年5月,七星关区田坝镇一名小学校长性侵6名留守幼女;6月,七星关区4名无人监护留守儿童在家中服农药中毒死亡.7月,毕节市一中学八年级的一名留守学生被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小巷围殴丧命;8月,两个留守儿童在家中被杀害。多起案件的发生折射出留守儿童存在的安全、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这值得国家和社会的深思,需要政府出台有力的政策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分析 1.1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消费水平较高,相比之下,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劣势,农村家庭贫困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水平,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工作,但由于其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中。

1.2外出务工人员时间、精力不足

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有限,大多从事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知精力来照顾孩子,且大多数长时间在城市中打工,没有空闲回家陪伴孩子,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1.3收入水平较低

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较低,且不够稳定,远远不及城市职工的收入,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无法保障整个家庭在城市中日常生活的花费。

1.4户籍的限制 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不能在城市里的学校顺利入学,即使有学校接受,也需要高额的入学费用,很多学校以户口不在片区为理由,收取借读费或者插班费,其父母大多无法承受高额的费用。另外面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建立的学校多为民办学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这些学校由于缺乏教育资金,校舍简陋,基础设施差,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面临被取缔的尴尬境地,有些甚至不如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高,父母不愿意孩子在这样的学校就读。

2、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1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斗殴。

2.2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

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在饮食方面,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问题,吃好是不敢奢求的了。而这一时期的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这些孩子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多数孩子营养严重不良。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或者没有大人陪同去医院治疗,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2.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而祖辈们年事已高、文化素质不高,有的甚至没有文化,基本上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又由于他们忙于农活,根本无睱顾问,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且学校与家庭间的沟通较少。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现象。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2.4安全问题

由于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监护人缺乏相关的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又比较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据统计,在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近年来,农村留守女童受性侵害的现象越来越多。而留守女童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3、对策研究

3.1让留守儿童尽量享受到父母的关爱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最后,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3.2学校教师要关爱留守儿童

(1)加强管理,多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与其祖辈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常常是疼爱有余而监管不足。他们娇惯溺爱孩子,缺乏对孩子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为加强留守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规范管理制度;可将留守学生责任到人,让教师与留守学生结队帮扶,经常挤出时间家访,电话联系其家长,与家长互换信息,掌握留守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管理。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

(2)倾注情感,多交流。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留守儿童感情上得不到正常交流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缺少父母的呵护和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多数留守儿童并不是缺少生活来源,而是缺乏关爱、缺乏抚慰。公安部门曾提出两个“大多数”问题: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教师要重视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尽量抽出时间与他们谈心,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排除他们的忧虑,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最大帮助与鼓励。让他们走出情感阴影,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3)利用活动,多鼓励。大部分留守学生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教师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4)瞅准机会。留守学生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学生。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留守娃。部分留守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教师要珍视留守学生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3.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益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整合社会育人资源,构建良好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教育问题,但更多的责任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要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农村村小建设。要拓展思路,增强建设新农村的后劲。形成“乡一校一班”的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网络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留守儿童关爱领导小组,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关爱社会氛围。要依靠政府强有力部门整顿、清理学校社区周围的文化环境污染,依法取缔不健康的黑网吧、游戏厅。要建设和开放青少年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优化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2)改进学校教育方式,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3)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创设良好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人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同时,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人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

4、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不仅包括父母不在身边照顾、监护人监管不力,政府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缺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一直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近年来,由于个别的案例被媒体报道,才逐渐得到各方关注。在此期间,一些问题随着时间的积累更为严重,情况更为复杂,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国家和社会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本文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要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水平,首先,应不断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学界应该积极敦促政府出台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医疗、安全、心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保障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其次,明确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使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的各项政策法规更具实际操作性,切实实施保障留守儿童利益的相关条款。最后,在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把重点放在其存在的问题上,给予针对性的照顾。

4.2改革户籍制度

政府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中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和社会权益。通过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距逐步降低。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城乡的流动中,与家庭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进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更好地照顾孩子。4.3改善农村教育水平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特殊的政策,如免收其学费、书费以及各种学杂费。首先在学校教育方面,政府财政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聚集的学校给予政策以及财政上的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学校的师资配备力量,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学生支教,为教师提供出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以提高其教学水平,使更多的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其次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由政府从村委会和学校中挑选合适的人选担任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由政府补贴提供服务,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引导。在学校中开设家庭教育课程,由专业老师扮演父母的角色向留守儿童教授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教育,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弥补其父母不在身边而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

4.4加强安全保障

在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通过播放教育片、纪录片或图片展等方式,培养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讲授基本的避免生活中受伤害的方法以及提高解决简单的安全危机的能力。由学校安排专门人员接送留守儿童上学、放学,保护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周末和假期时,由村委会指派专门人员上门定期检查安全设备和电器厨具,降低安全隐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和整理,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状况。同时,应加强村委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进行追踪了解,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和管理。村委会应组织留守儿童进行常规体检并对其父母或监护人进行即时反馈,使其父母可以准确了解孩子的情况,并根据档案记录及时进行帮扶,保障其基本生活。4.5提升社会关注度

政府应重视社会力量,调动社会积极性,提升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度。政府可以通过媒体等手段让人们了解到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呼吁爱心人士设立慈善基金、组织相关的慈善募捐活动,组织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同时提高社会公众公益意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只有政府、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才能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发展及社会和谐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是近年来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困境,建议相关部门应不断健全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其成长环境,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的制度安排。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所建立的保障项目,主要是为解决其在生活、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困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各界携手起来,共同努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愿全社会共同呵护农村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简析[J].文教资料,2013(12). [2]董溯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2). [3]叶敬忠.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4]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8-02-29(1).[5]张会波.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3:51-53.[6]刘云涵.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

[7]仇晓光,于靓.保障民生法律问题研究一一以“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为中心的考察[J].法制与社会,2014(1).

[8]刘欣然.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政策问题浅析[2].保障论坛.2011(5).

课题组成员:刘勇高 卢林刚 余桂兰 龙昌江 课题组组长:刘勇高

《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课题组

二0一七年十月十五日

第五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政发学院09公共事业管理肖智伟

090107049

序言:观看了关于留守儿童的记录短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四川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情况。记录短片主要和我们介绍了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以及学校、社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对此,通过收集资料我想对留守儿童问题做出更加深入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一、“留守儿童”

对于“留守儿童”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也许很多人也曾有被赋予这样的称号。“留守儿童”就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留守儿童”这词的也是在近十几年才延伸出来的一个名词。主要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社会化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所以更多的农村年轻的劳动力选择到城市打工,以求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于是将自己的子女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照顾,“留守儿童”才逐渐产生。这些年,随着进城打工的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问题也愈发严重。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更加严重的是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没有了收入来源,儿童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生存受到了威胁。

就像短片中的那对姐弟,父亲不幸生亡,母亲为了偿还债务撇下了他们独自外出打工。照顾弟弟的重任就只能让14岁的姐姐扛,他们的生活都只能靠每个月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来维持,如果身染疾病的话,这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的无法实现了。其实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生活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中最基本的问题。必须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是教育问题,因为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管、看护和鼓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就如学校老师提及的那样,他有遇到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家庭的监督和教育。以至于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和纵容,经常逃学。在很多地区,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让人们担忧,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视频中跟踪报道中的那个男孩,就是因为缺乏和家人的交流和沟通。导致他不想和同学,老师,爷爷奶奶的交流。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变得异常的孤僻。这样对轻少年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对“留守儿童”心理的疏导和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了。

在此,我们着重讨论下“留守儿童”问题中的教育问题。

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1、制度原因:农村基层人民政府部门的不重视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城乡发展不协调对农村基础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质量不高、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都使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致使留守儿童辍学、失学、退学现象不断出现。

2、直接原因:农民家庭经济水平不高以及我国对农民外出打工的政策导向。

由于我国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还比较低,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是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主要因素。很多家庭都是因为在家的收入很低,想出去打工挣钱提高家庭的收入从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二)家庭因素

1、监护人的文化素质不高,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出现问题。同时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监护人不能很好地监管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又一重要因素。由于父亲外出打工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主要模式,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然而,男性外出加重了妇女的家务和劳动负担,从而使母亲忽视了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上需求的关注,加上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只能给予孩子生活上的照应,不能在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这些在学习上缺少监管的留守儿童,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了迟到、逃学、违纪等不良现象。加上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留守儿童厌学情绪日趋严重,直接造成学生成绩不断下降,产生流失和辍学现象。

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策略

记录视频中,简短的记录了学校,当地政府以及社会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应对措施和实践。学校方面老师在教学上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心理的疏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地政府则是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加的温暖,让他们体会到别人的关怀和照顾。用真诚和爱使他们健康的成长。最后在社会方面,就是大学生志愿者和他们一同玩乐,以游戏的方式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参与到整个集体中来,大家一起互相交流。同时,给他们进行心理的辅导。关注和帮助他们,和他们叫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大家的关心„„

当然,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解决在此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收集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类社会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来,使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农民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

目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不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引起社会的重视,加大媒体宣传,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控和研究机制,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并结合新出现的问题加强合作与交往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画册、公益广告等宣传载体功能,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得到切实的保障。

留守儿童有权和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权。农村未成年人的父母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方面给予的关注非常不够,对自身负有的职责还很不明确。为了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必须通过立法从法律上对留守儿童的权利进行保护,明确农村未成年人家长在监护和教育子女方面的职责,提高他们监护教育子女的意识,规范他们的养育监护行为;同时,让委托监护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权利。

(三)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政府要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资金、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大力扶持农村及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下载花豹、松山、菊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花豹、松山、菊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初探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问题 [摘 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发引人关注,对他们我们应采取什么方式的应对方案,这值得我们思考,从笔者的研究中首先应弄清产生问题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一个社会性话题,他们的生存和教育一直不被人关注。当今的农村社会结构非常畸形——青中年的倾巢冲向城市,农村几乎只剩下老人与小孩,他们......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作者:由甲坤 作者单位:北票市娄家店乡中心小学 摘 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实践报告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关于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但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将子女安置在其所打工的城市入学就读,只能将其留在老家,由单亲、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照顾。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问题研究 孙雪莲 09中文系 摘 要: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题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综合实践活动 开题报告 罗山县楠杆初级中学 李廷坤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加速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