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土流失与整治调查汇报
水土流失与整治调查汇报
根据县委批转的《县政协2011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县政协常委会统一部署了“建设生态”专题调研,“水土流失与治理”调研组利用两个月时间,深入香炉山钨矿区、溪口矾矿、义宁镇湘竹、竹坪青石材厂等矿点,采取座谈专访、现场视察、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了解和分析我县矿山水土流失现状,引发了我们对矿山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建设生态过程中迫切性的认识,初步形成了我县矿山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一些想法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矿山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 ㈠矿山企业基本情况、特点、贡献率
1、基本情况。我县是矿产资源大县,现已发现并列入国家资源表的有26种,已开发的矿种有钨、金、钒、高岭土、饰面板岩、大理石、花岗岩、建筑灰岩、石英、长石、石煤等。“十五”以来,我县矿山开采发展迅速,到2010年底,全县取得采矿许可证的企业81家。其中由国土资源部批准的有724矿1家;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的有香炉山钨矿、昆山钨矿、北岸钒矿3家;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的有四都大理石和灰岩,义宁镇、马坳、上杭石煤,山口、黄坳、布甲石英矿,水源长石矿,竹坪、征村、古市饰面板岩,古市镇花岗石,建筑用石材等遍及全县30家;县矿管局批准的各乡镇建筑用石材企业47家。矿区面积达到3075.6亩,开采总面积达到3100亩以上。
2、主要特点。矿点多、小、散、乱是我县矿山开采的主要特点。我县采矿企业集中程度低,除香炉山钨矿通过整合外,露天开采的矿点遍及全县,这些矿点规模小而散,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这些小企业设备简陋,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
3、我县矿山企业的贡献率。据县矿管局提供数据,经县财政局、县经贸委核实,我县矿山企业2010年度工业总产值83946万元,上交税收占我县财政半壁江山。㈡我县矿山水土流失主要类型及防治现状
1、地表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矿山露天开采方式对地表植被破坏最大。在采矿作业中,为了获取表土下的矿产品,必须先清除表土,这样就必然毁坏地表的树木、草皮等地面附着物,对原生地表的水土保持功能造成破坏,加剧水土流失程度。我县的花岗岩、石灰岩、板岩、大理石、石英、长石等矿山都是露天开采,表层剥离量大。如征村的青石板,大部分都在几米至十几米深的地带开采,挖出的表土堆积如山,大量泥沙流毁坏耕地、植被;竹坪的青石板造成了山体表面植被破坏,山体土壤层蓄水能力下降,导致了水源断流,影响下游村民用水困难。据初步统计,全县露天开采的面积在2000亩以上,露天开采之处,原有地表植被损毁殆尽,石岩裸露,废石弃渣满地,植被恢复相当困难。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县绝大部分开采过的矿区未采取恢复表土,恢复植被的工作。
2、弃土废石随意倾倒,易引发泥沙流。无论是洞采还是露天开采的矿山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都将产生大量弃土弃渣。我县采矿场面积3075.6亩,尾砂库和排土面积320.73亩,按采矿量计算,我县每年采矿产生的废石弃渣有400万吨以上,需要治理的面积3450亩。在调查中,我们对香炉山钨矿、马坳煤洞源石煤矿的井采矿工程总渣量做了如下估算:香炉山钨矿年产矿石量76万吨,产生尾沙量75.2万吨,马坳煤洞源石煤矿年产石灰5万吨,产生废石废土8万吨。另外全县30家采石企业,根据估算粗略得出,产生弃渣量约为10.3万吨,石材厂弃渣量都是随挖随倒,随意堆放,水保防治工程措施不到位,埋压地表植被,毁坏土地,每当强度降雨,弃渣堆积体在雨水渗透后其抗滑稳定性大大降低,极易造成泥沙流,危及堆积体附近的建筑物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据了解,征村乡大坑、山口镇白石岭、竹坪乡枫树窝、四都镇窝头矿点隐患严重,这些地方均没有进行防治。
3、地质保护乏力,存在山体滑坡隐患。矿山开采存在泥沙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我县有些矿区开采点没有严格的规划设计,没有形成开采台阶和地质保护措施,而是随挖随采,矿山两旁亦是坡坎陡峭,极易引发岩壁与边缘的崩塌、散石块的滑落,弃石废渣的乱堆乱放,造成边坡的不稳固,在外力诱发下,容易产生山体崩塌及泥石流灾害。如征村、山口的石板厂,挖山取石的现象特别严重,有的地方整个山坡被挖去近半,大量的泥沙流向平地河流,造成河床抬高,甚至埋压农田。
4、矿山无序开采,影响生态环境。开采之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地方青山丛林之中,被挖开一块,露出一片光秃的岩山和黄泥,如四都镇石材开采点就是典型的例子;特别是一些矿点在公路干线两旁、风景地带,山体残缺、基岩裸露、植被破坏,与山川秀美之乡不相称,与建设美丽生态不协调。综上所述,我县矿山开采存在着突出的水土流失问题。我县是江西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333.13km2,强度流失面积555.47km2,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白岭、全丰、征村、竹坪;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达840万吨,其中流入修河115万吨,土层全部流失的裸岩面积达15.28km2。矿山水土流失面积虽然在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单位面积的流失量大,流失程度剧烈,而且随着矿产业的发展,矿山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成为全县造成水土流失新的危害点;虽然目前还未出现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尚未造成重大灾害伤亡事故,但存在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倘若再次遇到98年一样的洪水灾害,废石弃渣大量流向河流、农田,将会造成河床提高,农田大量毁坏,甚至会影响矿点附近的建筑物,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务必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
二、我县矿山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分析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水土保持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乡镇受利益的驱使,没有把水土保持放在重要位置,只顾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为了乡镇政府正常运转,盲目地承诺矿主进行开采,掠取经济利益,如四都镇石材加工小区,起初只顾大规模,大批量发展,对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开采者对水土保持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把保护采区的水土资源和防治采区的水土流失当作自己的一项责任与义务来履行,没有把防治水土流失的费用作为生产成本来计算。在已批准的81家采矿企业中,除少数规模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的水保工程措施未落实到位,有的没有水土保持方案,甚至水保部门多次上门催办,也不能落实到位。如义宁镇湘竹建科、周林两个采矿点,到目前止,水土保持方案未办理。
二是规划控制力弱。矿产业是的主导产业,科学地开采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必须做到可持续发展,坚持开采与保护相结合,这就需要合理规划,哪些地方可以开采,哪些地方不可以采;哪些地方先采,哪些地方后采,都得有个科学安排,可是从我县矿山开采的现状来看,缺乏明确而详细的规划控制。前些年一些乡镇甚至村组都各自为政,擅自开采。县政府把采矿权收归县直管,确实是明智之策,远见之举。但是也还是有不按规定乱采乱挖,甚至一证多采的违规开采现象。
三是矿山准入条件低。一是“先上车、后买票”,未经审批,就动手开采;二是企业规模小、投入小、经济实力弱,没有把水保工程防治措施费用列入企业投资预算,无法承担恢复生态的费用;三是不规范开采,随意选点、随意扩大开采面积,乱采乱挖;同时审批不严、监管不力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四都镇有26个采石点,整合后有3家矿业公司,原有的水保方案已过时,但没有重新办理水保方案,照样是山上机声隆隆。
四是执法监管难到位。从部门职责来看,涉及到矿山水土保持的部门有水保、公安、安监、环保等多个部门,但是在执法过程中,存在各行其事,不相协调,不能形成法律的制约力和打击力;有的开采者以招商引资为名,无视法律,我行我素,不按监管部门的要求实施,水保防治措施不能到位;有的开采者以群体上访为要挟,明知自己的开采不合法、不合程序,照样开采,监管执法部门本着安定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只得睁只眼闭只眼。在执法过程中也存在着操作性落后于现实情况的问题,处罚没有力度,监管没有效果。
五是水土保持投入少。水土保持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社会的重视和投入,矿山水土保持也是一样,可是一些矿山开采者只顾自己开矿得利,把水土保持和治理的投入推向社会和政府,一些开采者不能像买机器一样舍得花钱,他们总想用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大利益,一些该用的钱不能用上,调查中了解到,除香炉山钨业公司等极少矿山企业有较大投入外,相当一部分矿点水土保持工程投入很少,甚至没有投入。
三、对我县矿山水土流失治理的建议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矿山水土流失治理是建设生态迫切要求和重要举措。建设生态,追求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协调。近年来,我县治理矿山水土流失坚持治理和执法“两条腿”走路,充实水保执法队伍,整治采矿秩序,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收缴水保规费,巡查开发建设项目和矿山企业,督促修建水保防护设施和水保治理工程,矿山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县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矿山水土流失也以其流失强度大,危害严重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理性地去面对,彻底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获取利益的错误做法,下决心、花大力气,抓好矿山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一要增强水土保持意识。要把水土保持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订贯彻执行《水保法》的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水保意识,增强矿业主的法制观念,提高其做好水土流失与治理工作的自觉性,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全民参与监督管理矿山水土流失治理的新局面。二要完善矿山开采规划。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掌握我县矿山资源,完善矿山当前规划和制订远景规划,实行部门编制、专家论证、人大批准、政府实施,严格按规划开采。防止乱采乱挖,遍地开采,对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大,严重破坏生态景观,生态恢复困难的矿点要坚决禁止开采。
三要严格控制矿山开采准入条件。一是要做好矿山开采审批前期论证工作。矿山开采审批前,要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水土保持方案作为主要的评审依据之一,根据评审报告论证选址和设计,对可能造成环境损害进行认真评估,环境损害大于矿山开采利益的、或无法进行恢复治理的,不允许开采。二是要严格执行国家矿山准入标准,把那些规模小、实力弱、科技含量低,不能按规定进行水土保持企业堵在门外。三是要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把水保审批作为矿山准入的前置条件,没有水保审批手续的坚决不办采矿(探矿)证。
四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开采与环保并重,要严格规范矿山企业的开采方式,实行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局面,走以预防为主的矿产资源勘探开采之路。按照“三个一批”的方针,搞好矿山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一是要整合提升一批,对一些规模小而散、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的矿点,进行整合,利用招商引资的方法,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水平,提高技术含量,扩大企业规模,进行有序开采,尤其是要对石材厂废料进行深加工,大力发展锈板、马赛克等新产品的开发,减少弃渣量,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二是要停产整顿一批,对不能落实水土流失保持方案,边角料未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废弃物随处乱倒的矿点,责令停产整治,在限时整治期内,不能开采,直至整治达标后,才可开工;三是要强制关闭一批,对矿点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经济效益低、没有水土流失治理能力、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证照手续不齐全的矿点要强制关闭,真正实现矿区开采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要加大矿山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水土保持投入是全社会的。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规划、监督和重点工程治理,企业则要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方针,加大对治理的投入。对一些已造成了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的矿点,评估治理投入资金,要求企业按水保方案要求进行治理,对拒不进行治理的企业,强制收取水土流失防治费,并依法进行治理,否则,强制关闭。同时,建议建立水土流失防治专项基金,设立专项帐户,由政府统一掌控使用,对一些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影响生态环境的矿点,在立项前,必须先收取开采期限的水土流失防治费;避免防治资金收取而不进行防治的现象,真正把矿山的保护治理与经济措施紧密结合起来,以确保矿山土地复垦及生态恢复、水土流失治理与保护等工作落在实处。六要加大行政监管和执法力度。一是在矿山监督管理工作中,水保、环保、矿管、安监、公安等部门要形成一条执法链,从审批、发证、到爆破物的供给,相互建立一条执法链,环环相扣。二是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不定期地进行整顿治理,对不按规定开采,坚决依法取缔;对未按规范落实水保措施的进行整改和治理,否则依法关闭。
第二篇:贵州省水土流失现状与整治
贵州省水土流失现状与整治
欧毅
(安顺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摘要: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我国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完全的地区。也正因为这样,贵州省的水土流失相当严重。伴随着水土流失,带来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比如:泥石流、崩塌、滑坡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贵州落后的耕作方法,也导致了水土资源的大量流失。这些,严重的影响到了贵州省的经济发展。而如何整治水土流失,成为了当务之急。是要继续采用普通的整治措施,还是借鉴其他地区的整治措施,或是寻找一种适合于喀斯特地貌的技术措施。只有治理好了环境,才能够更好地发展经济。
关键词:水土流失 泥石流 耕作技术 石漠化 引言
一个国家的水土流失表现为何种程度,是不断加剧还是得到控制。这会直接关系到农林牧副产业,影响到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最终,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而在近几年,贵州喀斯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许多的水土流失研究。由于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是非常脆弱的,严重的水土流失给贵州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最终导致贵州人民难以摆脱贫困的境地,开展贵州喀斯特水土流失的研究,对于贵
州具有科研与实践的重大意义。一
贵州省水土流失现状 水土流失,现已成为困扰各国科学家的世界性难题。它对动植物乃至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这种破坏是很难恢复甚至不能恢复的,就算可以恢复,那也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相当长的时间。
贵州是中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得省份。西南岩溶地区由于碳酸盐发育,形成了贵州省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怪石嶙峋、峰林耸立,就像俗语说的“地无三里平”,正是由于这样的地貌,贵州的土地资源本来就少。自然状态下的水土流失已经较多了。再加之后来,人为的滥砍乱伐。造成了植被的大面积消失,从而大大的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流失面积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省的水土流失程度正在逐年上升。
1987年全国第一次水土流失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水土流失的总面积是76670.12km2。占总土地面积的43.52%。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37920.1km2。中度水土流失面积为20680.9km2。而强度和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14947.62km2和3121.5km2。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贵州省水土流失面积为73179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2%。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的水土流失分别是41415.30km2、22424.44km2、8016.86km2、1322.41km2。由第一次与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调查结果来看,贵州省水土流失的趋势有所减弱。
从 2001年~2005年,贵州省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治理面积接近1000km2/a。但是,这样的治理速度,仍是缓慢。水土流失越发的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2 水土流失的危害 2.1 石漠化
水土流失的发生破会了,原本就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了灾害性气候的增多,滑坡、泥石流、塌方等的频繁发生。毁坏了大量的农田、道路、房屋,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贵州属于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大量的水土流失,将导致基岩大面积。最终,导致土地“石漠化”。
据2000年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现状遥感调查结果。全省石漠化的面积广阔,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石漠化主要集中在喀斯特地貌发育完整的南部和西部。比如黔西南、黔南、安顺、六盘水、毕节。但全省也有没有明显石漠化的地方,轻度以上的石漠化县份就有41个。全省除了这五个县(剑河、赤水、榕江、从江、雷山)以外的其它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石漠化。2.2 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很剧烈的水土流失现象。它的突发性,常常使我们措手不及。2012年6月,贵州凯里特大暴雨引发泥石流致10人死伤。1.9万人受灾,9000余亩农作物遭到破坏,400余间房屋受损或垮塌,多条道路受损。【1】2010年6月28日,由于持续性续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关岭乌镇大寨村有两个村民组的37户99人被埋。其中,有些农户的房子基本全被泥石流掩埋。截至7月2日17时,救援人员已在灾害现场找到18名遇难者遗体,仍有81人下落不明。贵州关岭县“6·28”地质灾害,是一起罕见的特大滑坡碎屑流复合型灾害,在贵州历史上没有记载,其识别和防范难度很大。但这起地质灾害也说明,当前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仍存“软肋”和“瓶颈”。3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3.1 自然因素
影响贵州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多种,比如地质因素、地形因素、降雨不均等。3.11 地质因素
由于岩组类型的不同,它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其中,碳酸盐岩类所占面积大。而且又具有质地坚硬, 透水性极差, 径流率大等特点, 从而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3.12 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上表可以知道,耕地的坡度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贵州由于地处山区,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在大于25度以上的山坡上进行耕作。从而,加剧了贵州的水土流失。3.2 人为因素 3.21 耕作因素
贵州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比较低,一些地方的农民至今仍在采取“刀耕火种”的传统耕作方式,生产效益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水土流失频繁,土地石漠化严重。【2】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大面积的陡坡开荒。过度的恳殖,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更是加重了,水土流失的程度。3.22 施工建设因素
各项开发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总是被忽略。施工建设中,滥挖乱采,随意丢弃土石废渣。造成大面积的土层剥离地表,从而又造成大量人为的新的水土流失。
贵州水土流失的极端表现为土地石漠化,而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贵州石漠化的速度。目前,全省现有石漠化面积3.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34%。而每年,石漠化正以9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贵州的水土流失状况仍然十分严重,造成的因素众多。那么,我们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减轻水土流失呢?是走其他地区防治的老路,还是寻找一条适合于贵州的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道路呢? 二
整治措施
每一个水土流失的地区,都有一条适合自己的水土保持道路。
小流域是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比较适合的空间尺度,因为它具有完整的水文和侵蚀过程。近年来小流域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是水土保持工作者及石漠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处于土壤侵蚀研究的前沿领域【3】。这种模型可对土壤流失时空分布过程进行模拟,目前已在国内外得到较快发展【4】。
对于贵州应该走怎样的水土保持路线呢? 1
耕作措施
我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主要包括等高沟垄种植、垄作区田、免耕、掏钵(穴状)种植和抗旱丰产沟,其中等高沟垄种植在全国5个水蚀类型区均有分布,其次是免耕,除西南土石山区外均有分布。
贵州的耕作上就可以采取等高沟垄种植,它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而且还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因为,等高沟垄耕作可以达到“保土、保水、保肥”的目的。水肥留住了,作物的产量也就上去了。2
工程建设措施
在各项开发建设项目中,施工方必须提供水土保持之后才能允许施工的开始。施工建设中,禁止滥挖乱采,必须将土石废渣堆放在指定的区域。在施工结束后,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绿化。3
植树造林措施
由于贵州大多数属于山地,平坦的地方很少。可以在坡度大于25度的山地上种植护坡林和经济林,这样既能保住水土,又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最后,必须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执法力度。使得水土保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三
小结
现如今,贵州已经采取了水土保持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但是,成效并不是非常的明显,这条水土保持的道路还很长。采取不同的措施,将能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
贵州在自然免耕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比较滞后,今后应加强这方的 研究工作。由于贵州坡耕地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近些年来,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积极支持下,加大了对坡耕地治理的力度,但是治理的效果还有待检验和系统总结。比如:有些地方坡改梯后土层厚度不够,有的因为破坏了土层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坡改梯后使土地面积减少,从而致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等。因此,坡耕地治理仍是今后水土保持研究工作者们的研究重点,而且应该尝试着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和农业的生产效益相结合起来。
我们还能开展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它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贵州的水土流失治理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 力,而治理完成后,是否会产生一系列新的生态问题,这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开展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通过不断地努力,贵州的水土流失必将的到而遏制。到时,贵州人民就应该能够摆脱贫困了。
第三篇:广东水土流失类型和成因及其整治措施(最终版)
广东水土流失类型和成因及其整治措施
沈灿燊 林健枝
广东处于亚热带和热带季风区,气温高降雨多,径流大,且常为狂风暴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广东省森林十分丰富, 但经多次、长期的全面滥伐,目前的森林覆盖面积仅8818万亩,覆盖率只有28.4%(1979年资料),不到宜林地1/2,加上本省气温高,暴雨多,土壤被雨水冲淋,使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水土流失有极大的危害:①使土壤养分大量流失,全省每年表土流失达4285万吨,造成氮磷钾的大量流失。②大量泥沙流入附近农田,影响耕种。③淤高河床,淤塞河道,如韩江许多河段已成为地上河,一遇洪水便成灾害。④缩短航道通航里程,如韩江50年代至今已缩短航道260多公里。⑤山塘水库被淤满,不能利用。以梅县地区为例,近年来淤积了山塘3507宗, 占全区山塘总数31.6%,报废了水库305座, 淤积严重的水库370座, 占全区水库的50.3%,13 座水电站失去效用。大型水库如合水水库己淤积了1269万方库容, 为总库容1/3。中型的石壁水库已淤积了433万方库容,为正常库容86.6%。如气候变劣, 生态循环失调。水土流失结果, 使径流调节能力差,蒸发加大, 一雨成灾, 无雨乾旱。
广东共有70多个县市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其中有个38个县市流失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最严重的是韩江上游的五华县(875.83平方公里)和兴宁县(600.38平方公里)龙川县也在600-800平方公里之间。水土流失情况与冲蚀类型
广东省水土流失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各江的上游,以韩江上游的面积最大,超过3000平方公里。东江上游也接近1500平方公里。北江上游达1158平方公里, 如加上喀斯特区的不明流失区,则达1500平方公里以上。西江的肇庆地区,包括南江流域、德庆等地也达到1400平方公里,其余的则
分布在潮州市、湛江地区、东江中下游和海南岛。
水土流失类型一般可分为崩岗(最严重)、沟蚀(次之)和面蚀(开始)三类,这是以地貌为准则的形态上的分类。
由于水土流失的发生和过程与下垫面的土壤、成土母岩、植被、气象、雨量、雨强有关,所以,考虑母岩和冲刷程度作为类型指标是恰当的。广东水土流失类型可以分为5种类型:
1.1 暴雨径流花岗岩冲蚀多沙型
广东雨量多温度高, 温差大,花岗岩风化较厉害。土层厚(最厚可达40多米)疏松、风化所成的赤红壤内所含矿物质为石英,正长石,白云母,黑云母和角闪石等,粘性不大。
在花岗岩地区,风化土层抗冲性一般小于0.5,水稳性指数常在5-6%之间。
花岗岩风化殻粒较粗,以砂粒为主,且夹有一些砾石、粘性物不多,当暴雨径流发生,先冲刷较轻而少的粘性物,留下较重的砂砾,雨过后,表层出现砂化现象,土壤结构不良。植物根系在这种砂粒大、多,水分养分都十分少(有机质在0.5-1%)的土壤中生长困难,不利于发育。在龙川县的龙铁场,经五华的新桥、华城连成一线,有明显的白色石英粒露出的,宽约2公里,长约70公里的地带,是韩江上游一个典型严重水土流失区。
花岗岩风化区在暴雨径流初期,先形成广泛的面状冲蚀,接着,水流沿地势较低和风化较厉害的疏松土壤处冲蚀成一条条的冲蚀沟,或大或小,深入土层,这些网状蚀侵沟随着暴雨的增大,渗漏加重,水流沿山坡开裂,最后形成崩岗。特别是粗粒花岗岩发育的土壤,石英颗粒大,粘结性差,土质十分疏松,遇暴雨连续冲刷,形成崩岗最多。这种过程很快,几次大暴雨便有崩岗现象,故花岗岩水土流失区崩岗很多,尤以暴雨迎风面更明显。崩岗面积常占坡面面积50%以上,有的崩岗深度、宽度达几十米,面积达数十亩,相邻的崩岗互相串通成崩岗群,使地形支离破碎。
崩岗的形成与所处的地貌情况有密切关系,一般可以分为瓢形崩岗,条形崩岗和箕形崩岗,每种崩岗的形成过程有所不同。
按德庆县的资料,两眼圹一号崩岗,1958年3月到11月278天的观测,崩岗侵蚀模数达23 000 m3/km2(崩岗面积353 m2)。而新牙登云崩岗从1982年4月15日至83年6月19日, 崩岗侵蚀模数达62670 m3/km2。(崩岗面积1009 m2)。
这种类型在广东分布较广, 如东江、韩江上游的五华、梅县、兴宁、大浦、龙川、和平、紫金以及惠东、德庆、高要、广宁、信宜等地山丘区都属于这一类型。
1.2 暴雨径流砂岩、砂页岩片沟蚀中沙型
这种类型的岩石岩质比较坚硬, 为砂质胶结, 发育其上的赤红壤, 一般只有3-5米, 最多为10余米.当植被破坏以后, 地表温度差较大, 常胀缩分裂成碎粒, 随暴雨径流流失。一般来说,以面蚀为主,也有沟蚀,崩岗的现象远远比花岗岩区少。但有时在特大暴雨情况下,也发生滑坡和崩岗,造成面积不大的崩岗群。滑坡和崩岗往往是潜入地下的表层流作用而形成的,且发生在较厚风化层的地段。
砂页岩形成的赤红壤,矿质养分较高,有较多磷和钾,但有机质少,土壤粘结性差,植物被破坏后,便引起水土流失表层有较大的结构系数和较小的分散系数,其脱硅富铝化过程明显,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当裸露土层受雨水冲洗,硅与盐基遭到淋蚀,粘粒与次生矿物不断生成, 累积较多铁、铝氧化物而呈酸性土壤。
1.3 暴雨径流紫色页岩沟蚀为主中沙型
紫色砂页岩岩性比较松软,且吸热性能好,在裸露的表层风化层上,夏秋间昼夜温差可达30-40℃ ,容易碎裂。紫色土中主要胶结物为碳酸钙,雨水中常溶有CO2, 经水流冲刷, 碳酸钙渐被溶浊,使土质疏散,成为碎粒。当植被大量破坏后, 裸露土层便以先沟后面方式大量流失。由于土层较薄, 一般只有1-4厘米土层流失后,再复分解,再流失,循环不已,在坡面上,极难有较厚的土层,坡下在平缓区,则可堆积成50 cm左右的碎屑土,渗透系数较大,暴雨时易成沟状侵蚀下切速度快,沟谷深而沟口阔,沟坡徒,形成遍地冲沟纵横的水土流失现象。
由于紫色页岩所成的紫色土,在碱性和中性时比较固定,当碱性愈强,色愈紫,紫色土中矿质成分
较多,尤以磷钾较丰富,但土层薄,有机质易被淋蚀流失,土质疏松,透水性强,土壤吸热快,蒸发大,易成干早。
总的来说这种类型, 面蚀沟蚀交替发生, 在坡地面蚀为主, 而在缓坡上, 因土壤薄,大崩岗极少出现, 而以沟蚀现状明显这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南雄、郁南、三水、罗定等地。连县、兴宁、五华、平远和惠阳、汕头等县市部分地区, 也有分布, 但面积远不及第一种类型。
1.4 暴雨径流喀斯特溶蚀严重流失型
石灰岩区植被破坏后, 原有浅薄的钙质上被暴雨冲蚀使山岭成为岩石裸露的光由秃岭,只在山坡的低室硅石洞或石缝中或不平缓岩盆中有面积不大灼土层,以粉粒为主,粘粒为次。
喀斯特区成土十分困难,据美国D.N.cargo的实验积分析, 认为石炭岩成土1英尺厚,必须咨蚀30立方英尺的纯石炭岩, 因此成土不易。以本类型为典型地区粤北为例, 许多岩溶是由泥盆纪的灰岩组成, 夹杂些砂岩、砂页岩和花岗岩于其间, 由于地处亚热带, 气温高,且当地雨水充足, 温度大, 溶解速度快一些成土条件也较好一些按我们在实地调查粗略估计, 粤北一般情况,石炭岩溶蚀厚度约为0.1-0.3毫米/年,即溶蚀体积为100-300立方米/平方公里,成土以2/30计(以比纯灰岩多1倍计)也不过只20立方公尺/平方公里/年。按目前粤北喀斯特区土壤冲刷量, 远远大于此数, 故土层日渐减薄。裸露岩石面积则日渐增多, 按上述土量计算, 粤北喀斯特区, 要形成20 cm的土壤耕作层(如全部不流失)需4-5万年。
在石灰岩区内, 河水比较清澈, 含沙量较少, 实际上因本身土壤已很少, 暴雨冲刷, 大部分从溶洞漏失到地下河, 一小部分才流到河流中。以成土过程土壤存蓄量来说, 本类地区的土壤流失程度是十分严重的。我国水电部所颁布的土壤侵蚀量, 侵蚀模数大于200吨以上(轻度浸蚀级)才作为危害侵蚀区, 这与石灰岩区实际不甚相符。
广东在粤北的英德、乐昌、阳山、连山、连南、清远是主要的喀斯特溶蚀严重流失型区, 其余阳江、阳春及其它一些地区, 也有分布。
1.5 在第四红色风化殻上的水土流失型
这种覆盖在红色岩石(如紫色砂页岩、页岩及红色砂岩炭岩)上沟第四纪红土, 如为河流沉积, 多在岗丘顶上, 土体中有少量砾石, 并有卵石层, 土壤属重粘土, 入渗少, 当植被被破坏后, 暴雨时发生面蚀, 甚至沟蚀, 但无崩岗现象, 而在沿海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常向海倾斜成为台地, 厚度可达2-10米左右, 下为砾石, 粘土质砂层, 上为粘上质砂层、砂质粘土或砂层, 当暴雨冲刷, 形成冲沟或个别小崩岗。
这种类型分布地区甚广、但总面积不大, 沿海一带以雷州半岛较为典型。水土流失的成因
广东水土流失的成因比较复杂, 主要的有下列几点。
2.1 暴雨量大, 气温高
我省雨量的暴雨区年雨量可达3000毫米, 一般也在1300-1900毫米之间, 且雨量季节集中, 4-9月雨量占年降雨的70-80%。暴雨量大, 次数多, 如兴宁县的石马区6小时雨量226.5毫米。以五华县来说, 50-100毫米的雨量来说, 每年高达7次以上, 涝沱大雨幕雨急流, 使表土大量冲刷, 加上气温高, 雨水冲淋时易于将土壤胶结质溶解, 导致土壤疏松, 易于为水流冲蚀。
2.2 植被被乱砍滥伐
由于人口增加, 燃料、用材、烧窑等需用木材和草料, 如按目前每人每日生活燃料要3500克草计, 则梅县全县60万人要7.5亿公斤柴草, 应有200万亩的山地,占全县224山地万亩85%以上, 加上造房、烧砖瓦等使植被大量破坏, 造成水土流失。
2.3 不合理的坡耕和乱垦山地
如五华县的棉洋区, 丰顺县的蒲田区, 1958年还是山清水秀的地区, 由于大量毁林并在顶坡开荒种木薯, 到1981年调查, 水土流失面积占山地面积37.6%成为一个严重水土流失地区。
2.4 政策不落实
由于政策的变化造成了三次乱砍滥伐森林, 加剧了水土流失, 以韩江横山水文站水沙实测资料来看:
1960年 年降雨 1 780 mm 年径流深 982 mm 年输沙量 516万吨
1973年 年降雨 1 793 mm 年径流深 1 141 mm 年输沙量 1020万吨
1983年 年降雨 2 283 mm 年径流深 1 616 mm 年输沙量 1320万吨
2.5 开山铺路造房等破坏表土, 引起水土流失 目前治理水土流失的情况和措施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广东省政府十分重视水土流失的治理, 从1986年起连续10年, 每年安排大量投资, 计划年10内将北江、韩江上游严重流失的566万亩土地整好治好。由于各级领导、政府的重视, 韩江上游治理工作有了很大的成绩。治理方法主要有:
3.1 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治理崩岗
工程措施是沟头防护工程、沟床工程(包括谷坊、削坡升级工程和拦沙工程)。生物工程是在沟头沟尾种植防护林和崩壁防护林以及沟底防护林等。在拦沙坝上下植林加强拦沙坝稳定。
3.2 面蚀和沟蚀的治理
以封山为主, 并以人工植草, 修鱼鳞坑和小平沟,建梯田, 筑排洪道, 并与种植林木等相辅。
3.3 封山育林, 造林緑化
以种马尾松和湿地松为主并将单针叶林渐改为混交林, 辅以种牧草等。
3.4 建立大小水保站,作水土保持及以植林试验
3.5 健全各种法规
3.6 建立以户承包户联承包治管崩岗, 荒山的责任制
作者多年来在水土流失区作了较深入地调查研究, 发现有下列存在问题, 应加以改进:
(1)水土流失区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 不单是自然条件, 还大量牵涉到人为条件。如有些地方, 柴薪燃料缺乏, 靠林木为生活燃料, 且人口众多, 如不解决燃料问题, 则水土保持整治很难见效, 必须报据各地的特点“全面规划, 综合考虑, 因地制宜, 分片治理”。
(2)找出主要矛盾, 加以研究解决, 切忌千篇一律。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水土流失过程机制是不同的。花岗岩区的崩岗和第四纪沉积的崩岗成因不同, 整治方法也应不一样。
(3)以短补长, 发展多方面的轻、手工业, 使水土保持时间内群众生活得以维持。特别是人口多, 耕地少的地区。
(4)落实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利民为本的措施, 如以户承包的方法, 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可以试行, 但应制订对承包户经济发展有利的措施。
总之, 水土流失整治是一项十分复杂、科学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应当全面、细致、因地制宜去研究和考虑。
最后, 建议组成各方面的科学研究队伍, 出政府有计划领导下, 进行不同学科和观点的研究,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和政策方面的研究。如韩江上游花岗岩流失区和喀斯特水土流失区, 探索出水土流失的一套理论和整治方法。
(原载:生态科学,1989。)
第四篇: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情况与建议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情况与建议
福建省山地丘陵面积所占比例达80%以上,由于山高坡陡、土层薄、土壤抗蚀能力差,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再加上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经过多年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逐年下降,但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本文就近年来全省特别是对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治理实施情况及成效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全省水土流失现状
(一)水土流失区域分布较广。福建省水土流失的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各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区22个县(市),是省政府确定的水土流失重点县。截至2012年底,22个市县的水土流失面积达5691.77平方公里,流失率达12.58%,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二)流失面积较大,但强度和极强度流失所占比重较小。根据2013年11月底发布的福建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资料,2011年底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2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95%。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的占54.64%,中度流失的占26.39%,强度流失的占13.26%,极强度流失的占3.51%,剧烈流失的占2.20%。
二、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和治理方法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特别是2012年超额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25万亩,是下达任务200万亩的112.5%。其中22个重点县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0.53万亩,是下达任务142.96万亩的105.5%;综合治理崩岗500个,完成坡耕地综合整治6.6万亩,整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100条,治理“青山挂白”3.95平方公里,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初见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积极筹措专项治理资金,提供财力保障。2011―2012年,福建省总共争取中央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资金3.835亿元。长汀等16个原苏区县列入国家规划,中央补助资金达4.5亿,省级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资金追加3亿,专项用于22个重点县水土流失治理。同时,各市县有关部门也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坚持“封禁”与疏导相结合。部分市县改变简单封山保护政策,实行“封禁”与疏导相结合,积极探索封禁治理配套措施,尽力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柴草问题。龙岩市采取多项疏导措施,出台以电代燃料补贴政策,建立群众燃料补助制度,市、县两级筹集3400万元,对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实施电价补贴,群众用电由市、县每度各补助0.1元。宁化县对重点流失区按照每个常住人口补助30―50元生活燃料补贴,现已补助1.5万户。永定、上杭县对水土流失区域的果园采取免费提供种苗、配套完善路网和水网,长汀县帮助封禁区农户转移劳动力5万余人,发展针织、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地区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县、乡三级领导、相关部门与省重点治理县(市)、市重点治理乡(镇)的挂钩联系制度,指导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任务分解到位。如泉州市将水土保持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三是建立督促检查服务指导制度。如三明市市委、市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各县(市、区)新农村建设考评的重要指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水利部门把水土保持工作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内容。四是探索特色治理新路子。如三明市的“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单位承包、社会参与,全面封禁、分类治理,长效管护、惠及民生”。
(四)注重统筹开发治理。各地因地施策,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实现 “三个结合”。一是与治穷相结合。如龙岩市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实际情况,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了万亩杨梅、官溪蜜柚、茶叶、竹业基地和千亩板栗、银杏、油茶基地,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与发展绿色农业相结合。如安溪县官桥仙都、龙门洋坑崩岗区通过采取强度削坡等办法,把整片崩岗群整理成水平梯田,种植茶、果等经济作物,2012年新增农业用地680多亩。三是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如龙岩市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山林权流转制度,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治理开发模式,山林经营权30年不变。
(五)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全面执行水土保持设施开发建设项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实行水利(水土)分别与国土、林业、农业、交通、环保等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组织开展开发建设项目、山地农业开发、土地及矿产资源开采和交通设施建设等各类水土保持专项执法检查活动。
(六)坚持依靠科技治理。一是创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治理技术要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新农村配套措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与防灾减灾、发挥社会效益相结合。如宁化县推行“鱼鳞坑+山边沟”、“竹节沟+水保林”、“筑谷坊+穴播(种)草”、“坡改梯+草覆盖”、“全封禁+强管护” 五种技术模式。二是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协作。如长汀县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建立长汀县水土保持院士专家工作站;邀请台湾水土保持专家交流考察,成立福建农林大学专家技术服务团共同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研究,应用于具体实践。三是建立水土保持科普示范园。在紫色土严重侵蚀区,建立集水土保持科研、科技教育培训、实用技术应用推广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普示范园。
三、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困难及成因
(一)治理任务繁重,治理难度较大。尽管近年来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但部分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地形复杂,且多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区,治理任务繁重,治理难度较大。一方面,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省共有22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其中Ⅰ类县的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如2012年安溪县水土流失面积668.64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23.08%;崩岗12000多处,约占全省的一半。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影响,部分水土流失区域水土治理难度较大。以全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龙岩为例,2011年10月遥感卫星调查结果,全市仍有211.2万亩未治理,强烈度以上流失面积大于100亩的有170个,特别是长汀、连城、永定、上杭等4个重点县仍存在大面积水土流失和崩岗,且多在自然条件恶劣、沟壑纵横、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治理难度大;已治理地区生态功能比较脆弱,存在反弹的可能。
(二)水土保持投入不足,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一是治理资金紧缺。据反映,2013年,各地按照3月份省政府的工作量要求,部署了全年水保工作,但由于省级水土治理计划调整,致使部分市县专项资金大幅度减少,加上市、县、乡各级配套资金紧缺,已招标签订合同的项目资金到位严重不足,实施受阻。二是工作机构与人员配备不适应。目前大部分市县水保办为水利部门的二级机构,人员不足,熟悉水保工作的业务骨干比较缺乏,难以满足当前水土保持工作要求。
(三)对水土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监督执法力度不足。部分市县水土流失治理目标责任意识较为薄弱,重申报、轻落实,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部分单位为抢抓进度,没能很好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存在边开发、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以龙岩市为例,截至2012年底,全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率达80%以上,而验收率仅20%左右。
(四)部分水土保持建设项目“重建设轻维护”。由于水土保持建设项目本身的特殊性和地质结构的复杂性,许多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后期维护资金投入和持之以恒的管护措施。在实际情况中,部分地区的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对建设项目的后期维护投入不够,使得治理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诏安县秀篆镇焕塘村梅堂自然村旁的一座崩岗治理群,2012年作为漳州市水土治理十大竞赛项目之一,总投资40多万元。竣工后因多次暴雨冲刷,使崩岗大沟小沟侵蚀、水沟受损、所种的梧桐树移位冲离和生虫、次生崩岗的现象较为明显,维护十分困难。此外,一些地方林地治理工程还存在操作不当等问题。如漳州部分造林项目种植完成后,没有实行三年的管护期就直接移交,一亩地一年仅有10元的管护费,而一般情况下一亩林地的管护费用要在300元左右,管护资金缺口大,严重制约后续维护管理工作。
四、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投入,加强水土保持队伍建设。一方面,全省水土保持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水土保持建设工程的投资力度,实行“有差别,分阶段”的灵活财政支持手段,特别是要加大革命老区、贫困县、水土流失重点县的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中央专项治理资金的同时,确保省级专项治理资金及时到位并保持适度增长,各有关市县要积极筹集配套资金,确保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不因资金投入不足或资金到位不及时而影响建设项目进行。
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各市县水土保持办公室级别偏低,人员配置不足的现状,建议各地适当提高水土保持办的行政级别,适当增加人员编制,成立专门的水土保持执法队伍,在有条件的重点治理乡镇设水保专职人员。在选拔人员的时候,多吸收相关专业的年轻人进入队伍。定期举办各类业务培训,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努力提升水土保持队伍建设水平。
(二)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基金制度。福建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市县大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十分有限。为此,建议完善我省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基金制度,由省财政和受益的沿海发达地区和主要江河下游地区共同筹资作为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水土生态保护地区农村居民燃料补助、植树种草补助和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建设,以保障生态保护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提高当地人民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
(三)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部门多、科技含量高,特别是贫困地区,需要持续不断的人、财、物投入,因此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同时要进一步引导当地农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以调动、保护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四)加大水土保持监督和执法力度。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一是加强监督,要提高工作责任意识,将水土保持方案作为环评审批、用地审批、规划许可、项目可行性研究审批或核准的前置条件。水利、国土、建设、环保、公安等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立足部门,各尽其责,共同做好水土流失预防治理的宣传教育、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等工作,形成水土保持工作合力。二是要继续加大水土保持执法力度,对辖区内矿山开发、重点交通建设项目不定期巡查,维护生态环境。
此外,应强化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后期维护工作,建立水土流失治理建设项目成效的长期检验等制度,巩固既有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确保治理成效。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福建省顺昌县仁寿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洪峰
第五篇:整治汇报
盘湾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落实情况
汇报
根据市、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求,2012年6月底前我镇需完成五个环境整洁村,共38个点,达环境整治二星标准共10个点,时间紧,任务重,围绕这一要求,近期我们将对于高速、陈李线两侧的村进行了“家家到”现场观摩,比质量、拼速度。规划布点村庄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全面达到星级“康居乡村”标准,非规划布点村庄以“三整治、一保障”为主要内容,全面建成 “环境整洁村”。在房屋外墙出新上扩大广度、深度,高速沿线两侧可视范围全面刷白,沟塘整治保持河流清澈见底,加大房前屋后物件摆放规范摆放,提高整治清理乱堆乱放力度,达到道路两侧无白色垃圾、无堆放物品,全面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根据县、镇督察组检查情况来看,我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沿高速两侧村庄的生活垃圾整治不够彻底,清理不及时,没有做到日产日清,龙潭会所东侧垃圾常在。
二是乱堆乱放比较普遍,高速沿线两侧村庄群众的家前屋后,除安石村整治的相对较好外,其余村庄群众的草堆堆放无序,没有整治到位。
三是河道沟塘清理很不到位,根据县委要求需达500米
以上,而我镇高速边上的河塘也有很多杂物、漂浮物,与县领导的要求及省、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标准距离较大。
四是房屋出新标准较低,没有按照高速两侧各500米可视范围的深度进行出新,严重存在着“一层皮”、“半边脸”的刷白情况,特别是新华村,存在着大片大片地脱节,存在着外墙出新空白与盲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