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打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

时间:2019-05-14 05:3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蔡武:打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蔡武:打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

第一篇:蔡武:打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

[键入文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是文化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文化系统要把《决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部署要求逐项转化为工作方案,打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决定》提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科学指南,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决定》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的全方位改革。只有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相辅相成,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深化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了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也应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现代信息科技迅猛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新老问题相互交织,国际国内因素互相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异常艰巨繁重。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冲破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领域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和各项重大改革措施都要聚焦于此,建立健全完备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提高文化治理能力也是其中应有之义。我们党和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我们应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领会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精神实质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决定》把过去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升为理论政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改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们要深入领会《决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精神实质,以此指导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改革发展。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体制改革越是向广度和深度推进,越需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的同时,准确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妥善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文化体制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充分释放社会活力,创新体制和机制。文化体制改革不论怎么改,都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导向不能变,阵地不能丢。导向不能变,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既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阵地不能丢,就是无论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力,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中央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贯穿于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第一责任,突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的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努力做到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有效化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更加注重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让市场主体充分释放活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建设主体的观念,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文化工作的重要尺度,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真正做到文化建设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进一步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点任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完成,当前文化改革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经过近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文化事业整体规模、整体实力明显提升,但文化产品的内容品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发展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如何解决好资源整合、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升等问题突出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到2020年实现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关键在于这几年改什么、怎么改。《决定》提出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明确了完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4项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和科学谋划,体现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一步推动文化制度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当前,文化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和新挑战,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不仅有思想倾向上的问题,也有新旧体制过渡和交叉带来的政策、机制上的问题,还有人们观念转变与现实生活不同步的问题,仅靠传统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解决不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决定》提出了既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系列制度设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如明确提出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探索建立主管主办制度与现代企业出资人制度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针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散、效率不高、标准不一等问题,明确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等制度设计;针对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明确提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有效破解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难题。

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文化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全面推进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发展。

着力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放宽限制,向市场、社会放权,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加快推进文化立法,推进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的立法进程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振兴法的立法调研。研究探索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具体方式。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资源整合和战略性重组,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巩固拓展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成果,贯彻落实9部门《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大转企院团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改进网吧、游戏、娱乐、演出、艺术品等市场监管,加强文化市场诚信建设。理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变“多头管理”为“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推动文化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工程、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促进动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漫产业转型提质。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成长型文化小微企业扶持计划、重要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以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转型升级为重点,带动提升各类文化展会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

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制订公共文化权益保障标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标准,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政策,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的专项补助,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区域和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努力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精心组织实施国家文化年(节)、“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海外文化中心建设,力争到2020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达到50个。建设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申报平台、世界汉学家翻译家资源库与工作平台,实施中国当代作品海外推广计划,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大力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搞好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鼓励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文化企业。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保护和维护好民族文化,弘扬先进文化,鼓励健康文化,提倡高雅文化,发展通俗文化,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第二篇:蔡武:打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

[键入文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是文化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文化系统要把《决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部署要求逐项转化为工作方案,打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决定》提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科学指南,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决定》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的全方位改革。只有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相辅相成,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深化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了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也应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现代信息科技迅猛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新老问题相互交织,国际国内因素互相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异常艰巨繁重。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冲破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领域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和各项重大改革措施都要聚焦于此,建立健全完备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提高文化治理能力也是其中应有之义。我们党和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我们应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领会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精神实质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决定》把过去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升为理论政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改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们要深入领会《决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精神实质,以此指导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改革发展。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体制改革越是向广度和深度推进,越需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的同时,准确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妥善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文化体制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充分释放社会活力,创新体制和机制。文化体制改革不论怎么改,都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导向不能变,阵地不能丢。导向不能变,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既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阵地不能丢,就是无论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力,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中央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贯穿于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第一责任,突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的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努力做到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有效化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更加注重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让市场主体充分释放活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建设主体的观念,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文化工作的重要尺度,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真正做到文化建设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进一步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点任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完成,当前文化改革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经过近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文化事业整体规模、整体实力明显提升,但文化产品的内容品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发展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如何解决好资源整合、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升等问题突出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到2020年实现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关键在于这几年改什么、怎么改。《决定》提出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明确了完

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4项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和科学谋划,体现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一步推动文化制度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当前,文化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和新挑战,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不仅有思想倾向上的问题,也有新旧体制过渡和交叉带来的政策、机制上的问题,还有人们观念转变与现实生活不同步的问题,仅靠传统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解决不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决定》提出了既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系列制度设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如明确提出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探索建立主管主办制度与现代企业出资人制度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针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散、效率不高、标准不一等问题,明确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等制度设计;针对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明确提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有效破解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难题。

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文化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全面推进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发展。

着力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放宽限制,向市场、社会放权,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加快推进文化立法,推进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的立法进程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振兴法的立法调研。研究探索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具体方式。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资源整合和战略性重组,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巩固拓展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成果,贯彻落实9部门《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大转企院团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改进网吧、游戏、娱乐、演出、艺术品等市场监管,加强文化市场诚信建设。理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变“多头管理”为“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推动文化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工程、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促进动

漫产业转型提质。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成长型文化小微企业扶持计划、重要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以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转型升级为重点,带动提升各类文化展会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

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制订公共文化权益保障标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标准,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政策,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的专项补助,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区域和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努力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精心组织实施国家文化年(节)、“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海外文化中心建设,力争到2020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达到50个。建设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申报平台、世界汉学家翻译家资源库与工作平台,实施中国当代作品海外推广计划,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大力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搞好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鼓励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文化企业。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保护和维护好民族文化,弘扬先进文化,鼓励健康文化,提倡高雅文化,发展通俗文化,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

第三篇:打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攻坚战

中国牛仔裤服装:显瘦牛仔裤(http://)提供此文

打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攻坚战

——四部委负责人答记者问

------------------

2011年3月9日

来源: 新华社

3月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卫生部部长陈竺,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A 中国牛仔裤服装:显瘦牛仔裤(http://)提供此文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9日下午举行记者会,卫生部部长陈竺,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要从行政、审计、信息化三方面加大新农合管理力度

“中国目前的新农合筹资水平还比较低,但使8亿人受益,是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制度。”陈竺说。

他介绍,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的补助将从人均120元提高到200元。按照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的要求,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将提升到70%,报销上限从3万元提高到5万元。同时,门诊统筹将进一步推开。他表示,“这是要花很大力气的”。

B 中国牛仔裤服装:显瘦牛仔裤(http://)提供此文

陈竺说,据测算,目前农民约80%的疾病能够在县医院得到救治。如果把县医院建设好,做到90%的疾病,包括一部分比较疑难的大病也能在县医院得到救治,实现大病基本不出县,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新农合的效益。因此,今年要把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网络的龙头--县医院的建设作为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

陈竺说,在“保基本”的同时,也在探索保一些重点疾病的救治。例如,对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和白血病,由新农合报销70%,民政部大病救助基金根据家庭情况给予20%补偿。“农村儿童‘两病’保障实施半年以来,到去年底,已有4000多名患儿得到救助。其中白血病480多例,完全缓解率超过了四分之三,先天性心脏病将近4000例,手术成功率很高,绝大多数情况下治愈率超过了95%。”陈竺说。

他指出,新农合在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管理能力不强,队伍相对比较薄弱,信息化手段也还跟不上。今年要从行政、审计、信息化三个方面 C 中国牛仔裤服装:显瘦牛仔裤(http://)提供此文

加大管理力度,使得群众不仅能“看得上病”,而且能“看得好病”。

医改三年政府投入任务有望圆满甚至超额完成

王军说,新医改实施三年来,全国财政新增投入11342亿元,比测算的8500亿元将增加284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新增投入3659亿元,比测算投入增加341亿元。

王军表示,医疗卫生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8年的4.57%提高到2011年的5.35%,提高0.7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6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8年的2.28%提高到2011年的3.18%,提高0.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3个百分点,“这个比重的提高,比绝对额提高更难”。

在投入结构方面,王军指出,财政投入体现了向基本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建机制倾斜以及向中西部倾斜。

D 中国牛仔裤服装:显瘦牛仔裤(http://)提供此文

“这几年我们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倾斜,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软件建设,支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等。中央财政三年投入将超1100亿元。”王军说,为了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特别是一些困难县的财政支出压力,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市级财政都尽力给予支持,县级财政也千方百计调整支出结构,全力支持医改。

王军介绍,从去年开始,中央财政还对财政困难县实施了“低保”政策,即建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如果一个县在民生需求,包括医改的资金需求方面达不到财力最低保障线,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补齐。“去年中央财政拿了475亿元,今年中央财政要拿775亿元。”

王军说,中央财政这几年还不断加大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2009年比2008年增长29.4%,2010年增长17%,今年增长18.5%。“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了,意味着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县的进一步倾斜。”

E 中国牛仔裤服装:显瘦牛仔裤(http://)提供此文

两年新增城镇参保人数1.14亿,向“全民医保”迈进

“目前,我国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超过12.6亿人。仅2009年、2010年,新增加城镇参保人数就达到1.14亿人。”胡晓义说,两年增加1亿多人的基本医疗保障覆盖,这是了不起的。“我们正在向着‘全民医保’的目标迈进。”

据介绍,过去三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补助达到了460多亿元。加上对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助,则高达到1068亿元。各级财政加大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助也带动了医疗保险收入的增长。2009年,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增收630亿元,2010年增收586亿元。

胡晓义说,这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同时,中央财政专项投入509亿元,地方财政也加大投入,集中解决了800万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和其他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F 中国牛仔裤服装:显瘦牛仔裤(http://)提供此文

胡晓义表示,今年力争住院大病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并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且不低于5万元。也就是说,最贫困县支付的医保最高限额也不会低于5万元。与此同时,还要普遍开展门诊统筹,并和有关部门一起做好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的工作。

争取两年内在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孙志刚说,这几年国家大力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包括全科医生的配备。今年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准备通过两年的时间,争取在全国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配上合格的全科医生。

他说,与此同时,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政策,进一步稳定村医队伍、提高村医待遇。

他表示,中央非常重视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的建设,2009年和2010年,中央安排资金共支持

G 中国牛仔裤服装:显瘦牛仔裤(http://)提供此文

了近2000个县级医院、近20000个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现在百姓在基层看病的就医条件比过去大有改善。

他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该始终坚持人民利益为大。通过推进综合改革,彻底破除以药补医的机制,同时又避免回到“大锅饭”。要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到公益性,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使医生回归到治病防病的角色,而不是推销药品的商人;使药品回归到治病的功能而不是赚钱的工具。

H

第四篇: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战

主要观点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只有加快推进改革,才能为如期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良好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良性循环;才能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特别是继续推进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涉及政府职能转变、涉及对外开放、涉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

●完成改革攻坚阶段的重大任务,不仅要加大改革力度,还要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刻领会和认真落实这一重要部署,对于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充分认识打好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战的重要性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把深化改革作为突出的重点任务,这是充分考虑我国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任务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增强深化和推进改革的自觉性。

深化和推进改革,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系统地推进体制改革分不开的。开放也是改革。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才有今天这样繁荣发展的局面。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首先要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必须坚持和依靠改革。目前,妨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还很多。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一些严重弊端还没有完全消除,在新旧体制转换中又出现了不少新的矛盾。只有深化体制改革,才能巩固和扩大宏观调控的成果,从根本上消除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良性循环。要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使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更大的台阶,也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事业发展,通过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经济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深化和推进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20多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改革之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改革已经取得的进展与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例如,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探索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仍很繁重,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体制性障碍;现代产权制度不健全。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土地和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服务领域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合理,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在宏观调控体系方面,计划、财政、金融、投资等宏观管理制度和方式还不健全,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履艰难。在收入分配方面,调节分配的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矛盾突出。在社会事业领域,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任务还相当艰巨,等等。这些都说明,深化体制改革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特别是体制转换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种种新问题和矛盾复杂纷呈的局面,也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和改变。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坚决地推进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新体制的进程。党中央已经提出,从明年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仅剩下15年时间。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只有加快推进改革,才能为如期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深化和推进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来的,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机制,才能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多方面协调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形成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真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共同发展。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起点,走出新的发展路子,开创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必须大力推进改革,构筑和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按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体制保障的要求,《建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提出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并对这些重点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些重点方面的改革任务,关系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必须奋力攻关。

继续推进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改革。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巨大,毋庸置疑。同时,长期以来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二是经营方式粗放,投入多、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大,长此以往,难以为继。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弊端没有革除。因此,必须着眼于形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和推进改革。要继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形成适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优化结构、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基础。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改组和重组,发展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以及竞争机制;深化价格改革,进一步确立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以市场决定为主的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节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要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建立有利于经济集约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调控方式方法,包括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实行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发挥金融杠杆对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和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作用;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加强投资信息引导、健全和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投资执法检查,以有效遏制盲目投资、过度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为,减少无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了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区域互动机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等。

继续推进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关键,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改革任务仍相当繁重,特别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还很艰巨。主要问题是,目前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还过多;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比较薄弱;一些部门之间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重复,职责不清、权责脱节,办事效率不高;各级政府事权、职权范围界定不够清晰,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等等。为什么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其他方面改革的关键环节呢?这是因为:政企、政资不分的问题不解决,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也难以真正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职能和管理经济的方式不进一步转变,难以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进入后过渡期,经济管理必须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办事,这对政府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因此,必须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政府的要求,着力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政府不应该管的事一定不要管。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政府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二是政府应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任何市场经济国家,没有政府不对经济加以宏观管理的,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又处在经济社会结构变革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尤其不能忽视宏观管理。既要加强宏观管理,又要改善宏观管理,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正确行使经济调节职能,主要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的同时,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倾斜,把领导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三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管理的职能与权限。四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公正、透明的工作制度,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继续推进涉及对外开放的改革。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客观需要。要着眼于建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与政策,健全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依法管理涉外经济活动,形成稳定、透明、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要提高水平,“走出去”要提高竞争力。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继续开放服务业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要加快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和其他国际经济法规、惯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我国的经济权益和安全。

继续推进涉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现实情况看,特别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助贫困人口,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也要靠深化改革。通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理顺经济社会关系,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促进和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恰当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和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推进污染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注重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等等。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这些方面的改革方案,并认真付诸实施。总之,一定要抓紧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导和协调

完成改革攻坚阶段的重大任务,不仅要加大改革力度,还要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注重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规划。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统筹推进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这就要求深化改革必须有总体设计和全面部署,以加强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处在攻坚阶段的改革任务十分复杂和艰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仅难度很大,而且涉及全局,有些改革既涉及生产关系又涉及上层建筑,既涉及国内体制、制度和政策,又涉及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为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改革风险,必须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规划。同时,还要看到,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深层社会矛盾和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为了协调好各方面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也需要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为此,一是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一定要从大局出发,齐心协力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保证改革措施相互衔接、规范操作,促进改革的综合配套、协调推进。二是加强对重点改革、配套改革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实施方案。同时,加强对地方和企业改革工作的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三是在总体改革规划和重点改革方案指导下,鼓励和支持地方、部门和基层单位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创造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及时加以总结和推广。

注重把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深化改革要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和深层次问题。制度创新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对于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建立一整套新的体制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各项改革都要着眼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并及时把被实践证明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改革措施上升为法律、法规,把各种成熟的改革成果及时用制度形式确定下来,使社会经济活动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高度重视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2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一定要继续坚持。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发展成果也会失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矛盾会继续暴露出来,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较多。改革和发展都要坚持积极稳步前进的方针,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注意把握改革的节奏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时机,妥善处理改革中的各种矛盾,始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对一些重大的改革问题要进行反复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保证改革方案和措施切实可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

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依靠全国人民奋发进取,我国的各项改革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坚持以改革为各项工作的动力,一定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第五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大公益事业投入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共大东区委员会

大东区是沈阳市五城区之一,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对全区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深刻认识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用加强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促进全区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几年来,在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而强化区域大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建设的力度,通过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区上下呈现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2005年大东区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下面,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一谈我们的体会和主要做法:

一、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2003年起,我国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区委、区政府就开始结合大东区的特点,调整全区的文化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认为,大东区是沈阳市的工业城区,历史上是沈阳的民族工业发祥地,大东区的工业发展步伐可以概括为起源于清末,崛起于民国,成熟于新中国的“一五”时期建设,在工业主导全区经济的模式下,计划经济的影子始终影响着文化建设,如何让工业城区增加文化含量,以文化的推动力来促进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区委、区政府进一步认识到,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区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要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下,大东区拉开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塑造城区文化形象,促进全区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委、区政府根据大东区的实际,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从构筑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入手,不断对公益事业加大投入,使全区的文化品位、文化形象、文化氛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重视CIS成果运用,塑造城区文化形象品牌 区委、区政府认识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竞争已从经济形态转化到文化形态。加强文化建设,是凝聚振兴力量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区域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此,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大东区大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大东区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推广工作领导机构”,将企业文化形象识别系统(CIS)引入城区,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大文化形象识别系统。这个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CIS)由理念识别系统(MIS)、视觉识别系统(VIS)和行为识别系统(BIS)组成。通过制定具有约束力的推行规范,要求全面导入CIS,强化理念、视觉、行为识别系统的宣传灌输,循序渐进地引导全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把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纳入对外宣传、员工教育、行为规范、公务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同时,组织CIS理论与实践学习研讨、举办报告会和党校专 题辅导讲座、编写市民教育手册、开展知识竞赛等,使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在全区得到有效推行。

在城区建立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是区委、区政府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城区文化建设的一次全新探索和有益尝试,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城区形象,凝聚城区力量,增强城区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构筑区域特色文化,带动了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

(二)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

在积极推进大文化建设的同时,区委、区政府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构筑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区级文化设施建设上,继区文化馆2002年投入使用后,2005年又开始筹划区图书馆的改造,经过多次选址论证,最后确定修复占地面积519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的一处民国时期建筑,目前,已投入900多万,预计在十月份竣工交付使用,将极大地改善图书馆的办馆条件,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览、借阅环境。

为加强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今年,区委、区政府还对区少年宫投入资金,从内到外进行全面整修,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

在加强区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区委、区政府站在保 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的高度,共计投入1000多万元,对大东区内的民国时期一些奉系政要公馆进行了全面维修,从而使大东区的公益性设施不断增加,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一定的“硬件”基础。

区级文化设施的不断改善和增加,促进了街道文化工作的不断进步,全区各街道在加强原有文化站建设的同时,还积极与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协调沟通,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来扩大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不断满足群众就近、就便参加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区委、区政府在着力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和扩大社区文化活动室的面积,到目前,全区164个社区80%有了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广场,这些文化阵地成为全区公益性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街道办事处为辐射,连接社区的三级文化活动阵地网络。

(三)重视活动的创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全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提高大东区的文化品位,跳出区级文化活动老框子,创新区级文化工作内容,2005年,大东区组织全省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走进大东,通过参观、访谈,参加大东的相关活动,看大东的历史和现在,感受大东的厚重与变化,创作了一批散文作品,区里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书,出版了《文化眼睛看大东》散文集。同时,区里还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开展了“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创作活动。首届“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收到征稿700多篇,今年,我们在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举行了“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颁奖典礼,30位获奖作者分别得到1000、800、500元的奖励。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也丰富了全区群众文化活动。

2005年10月,我们在全市五城区中率先成立了“大东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目前,共成立了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7个文艺家协会,共有会员600余人。著名作家冰心弟子冰人的《冰人文集》首发式的成功举办;以东北大马路和汽车工业崛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东北大马路》创作完成;“诗情画意迎世园,激情澎湃颂大东”文艺创作系列活动的开展;“知荣辱、迎世园、颂大东”百名小作家征文大赛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精品层出不穷。我区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已经日益凸显并逐步形成。

为了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今年5月,区委、区政府结合大东区工业城区的特点,发挥企业文化对区域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组织策划了“五月的鲜花”大东区工业文化巡礼活动,并在沈阳电视台录播了“五月的鲜花”大东区工业文化展示电视晚会。企业文化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大东区文化活动内容,也为企业重视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重视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 能力

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摈弃旧体制,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我们区级层面上的文化事业单位,分为两类,一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我们有四家;二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我们也有四家。2005年,我们在文化系统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区文化馆和图书馆进行了内部的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首先是在馆长的配备上,采取公开报名、竞聘演讲、群众投票等程序,公开、公正、公平竞争,两位馆长都是在群众的监督下产生的;其次是副馆长的产生,过去,副馆长由馆长提名,这次,我们同样采取公开报名、竞聘演讲、群众投票等程序,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地产生副馆长。两馆的在岗馆员则采取考核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的方式,决定是否胜任;对文化馆新进的3名业务干部,经人事局批准,专门到沈阳音乐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择优录用。通过用人制度的改革,在岗的人员更加勤奋,新进的人员珍惜难得的机会,使得两馆的活力增强,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那种懒散和出工不出力等问题迎刃而解。第三是在两馆内部建立岗位管理体系,实行岗位分类,严格考勤制度和奖励分配制度。在改革的促进下,文化馆的组织、辅导能力得到强化;图书馆简化办证、借阅手续,主动热情为读者服务等受到读者好评。在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按照市委和市文改办的要求,年初以来,我们对全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被侵占、挪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并在6月中旬前全部恢复了文化服务功能,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

关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我们有四家影剧院,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资产存量、人员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以便先确立试点单位,为事业单位转制或破产或分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三、文化体制改革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就大东区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无法按岗定酬,优劳优酬。因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是统一的,助理馆员的工资是一样的标准,馆员的工资也是一样的标准,各单位不太可能自己另起炉灶,只能是在年终奖上奖优罚劣。

第二、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市里没有对区级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或破产有明确的操作政策和标准,使区里的改革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为此,我们建议市里能够对区一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分别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导我们做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而全面落实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下载蔡武:打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蔡武:打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需要把握的重点1、把握正确方向,把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的正确方向,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 ④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

    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终版)

    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着力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3、着力培育骨......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试题)

    一、判断题 (10 道) 1. 文化单位主要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正确错误 2.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正确错误 3.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doc

    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文),传达了党的十七界六中全会精神,从中深刻领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 (节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演讲稿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的思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