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暴力个案工作报告
家庭暴力个案工作报告
一、基本资料
周*,女,1972年出生,初中,已婚,目前在家待业,接案社工:***
二、背景资料
案主周女士是一位42岁的已婚女士,****人,跟丈夫王先生结婚已经有19年了,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今年17岁,小女儿今年7岁。自7年前小女儿出生,她就时不时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起初一年家暴1,2次;近两年次数增多了,只要丈夫王先生喝多了,回家后就对周女士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加。
三、接案过程:
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周女士头上围了一块纱巾,戴了一个很夸张的大墨镜来到社区,想找社区律师咨询一些事情。我告诉她当天并非律师进社区的工作日,要周五下午律师才来。她听了之后有些失望,转身就要走,此时我认出来这是我所负责片区的一位居民,虽然她刻意装扮过,不太想让人认出,但是语言和神态是遮掩不住的。我看出周女士比较着急,精神沮丧,连忙拦住了她,让她在小会议室坐一下,我把社区律师名片找出来给她,顺便想详细了解一下她有何困难。她刚开始有些抗拒,说周五再来找律师吧,名片暂时不要了,就想转身离开。我感觉她必定有什么难言之隐,所以又尝试挽留她,告诉她我们社区很希望帮助有需要的居民解决困难,而且我们会对居民的隐私保密,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好好谈谈。在我真诚邀请下,周女士情绪稍微和缓下来,跟我进了社区小会议室,我倒了杯水给她,让她慢慢讲述自己的故事。周女士将头纱和墨镜摘下,脸颊一侧和眼睛周边的乌青清晰可见。周女士说夫妻两人原本都在老家千岛湖工作,大女儿9岁时,丈夫先来到杭州做运输工作,又过一年她带着大女儿一起来杭州,因为换了新环境,工作一时半会也不好找,就暂时在家管孩子,好在丈夫的收入还不错,在九堡红苹果首付买了一套房子,一家三口也还是融洽的。来杭州半年后周女士再次怀孕,丈夫及其家人都希望她再生一个男孩,但是生下来后又是女孩。丈夫一家受农村风气影响,都对她很失望,婆婆更是找借口年纪大了,住杭州不习惯等,不来照顾自己和小女儿。周女士的母亲照顾自己做完月子,就回老家了。周女士自己一个人照顾小女儿,还要管大女儿和丈夫的饮食起居。同时供房、养小女儿、给大女儿报辅导班等各方经济压力也随之而来,丈夫的工作收益也不如以前,周女士很想出去工作帮丈夫分担一些经济压力,但是小女儿太小离不开人,也只能在家干着急。同时丈夫因为经济压力增大、脾气也变得有些暴躁,再加上对周女士没有生出儿子的事情有些耿耿于怀,在言语上也时常暴粗口,偶尔外面喝点小酒后,还会动手打人。最近两年,因为小女儿上了幼儿园,周女士白天稍微空闲了一些,想缓解一下家中的经济压力,想找一个合适的工作,但是一方面自己学历不高,又很多年没出去工作过了,合适的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丈夫和两个女儿的饮食起居不能耽误,早晚孩子去幼儿园也要接送,所以只能断断续续打零工,收入很微薄。在这期间丈夫还染上了酗酒的恶习,喝醉了就埋怨她没本事,儿子生不出、工作找不好、家里照顾不好,骂她就是废人。周女士每次只能默默忍受,要是稍有言语上的反抗,丈夫就会以暴力来回应。周女士碍于面子,孩子和家庭等原因一只隐忍,从没有寻求过任何帮助,但这一次她下定决心要找律师咨询一下,她现在想结束这种家暴的生活,她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想自己有能力抚养两个小孩,为了两个女儿有个完整的家,她
还是不希望离婚的,只想夫妻过上正常的生活。
四、案主问题分析
通过周女士的诉说,我们可以明确地肯定周女士遭受了家庭暴力,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
周女士一开始觉得丈夫打她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不愿意告诉亲人和朋友,所以就默默地忍受了,这也使其失去了寻求亲友帮助的机会。观念上认为离婚是丢人的事和出于对两个女儿的考虑使其打消了离婚的念头,再继续忍受丈夫的暴力。这说明周女士的个人观念是有问题的,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所以不但要改变她的观念,使其认识到自我,还要帮助她保护自己,实现自我,提升自我。
周女士的老公埋怨周女士生不出儿子,不会赚钱,一方面是受家人和农村风气影响,另一方面有工作压力大,经济方面的原因;还有一方面是他没有认识到周女士为这个家庭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只会一味的埋怨。所以转变周女士丈夫的思想观念,让他学会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妻子,改掉酗酒的恶习是维系家庭和睦的关键。
总结周女士的需求如下:
1、想结束家庭暴力,不想再隐忍。
2、想有自己的工作,稳定的收入
3、为了孩子和家庭完整,不希望离婚。
五、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获得周女士信任,缓解案主情绪,舒缓并减轻其心理压力;
2、协助周女士理清她目前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3、与案主丈夫沟通,从根源上解决家庭暴力问题
4、帮助案主再就职,必要时提供就职的路径
(二)服务策略
1、针对周女士情况,制定防家暴紧急介预案,建立防家暴庇护点。
2、为周女士提供法律咨询援助,给她提供心理和法律支持,从而使周女士免于受到再次伤害,通过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
3、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为周女士进行心理疏导,采用支持、直接影响和探描宣泄的技巧,让她的情感有合适的宣泄,并输入希望。
4、通过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的方法,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帮助周女士的丈夫获得正确的认知来对其进行理性地指引,从而改善他的情绪和行为,让他回归正常家庭生活。
5、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周女士解决家庭问题
6、整合资源,为周女士寻找合适的工作,重塑其信心,并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六、服务过程
1、第一次社区短暂的面谈后,跟周女士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安抚了她的情绪。并约好第二次面谈和社区律师一起上门服务。
2、第二次面谈,和社区江律师一起去了周女士的家。运用倾听的技巧让其尽情倾诉,减轻其心理压抑程度。然后根据周女士的情况进行了如下介入工作:首先
协助周女士学习在危急时候保护自己的能力,比如见到丈夫准备发脾气时,随时准备逃离,如果逃离失败,在遭到暴力时应该保护好重要部位或利用周围的环境分散丈夫的注意力然后再伺机逃离;同时教其学习评估自己或女儿的安全情况,并在需要时向社区民警或派出所或社工等求助。其次,当周女士身体出现伤痛时,建议其及时到所属区域的法医进行伤残鉴定,收集受暴证据;第三,鉴定完毕之后,如有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第四,评估周女士短期、长期的居住环境,如果原来的家庭不适宜继续居住,则建议其到亲戚或朋友家借住一段时间,社区也为其联系了一家酒店,以备不时之需。第五,江律师为其讲解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中有关遏制家庭暴力的相关条例,为周女士提供了相关的法律的援助,并鼓励她通过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以免再次受到伤害。
3、第二次面谈后,社工拜访了周女士的邻居,一进步了解周女士平时生活的状况及人际交往情况。从邻居口中得知,周女士平时言语不多,但是对大家都很和善,照顾两个女儿很细心,对老公的话言听计从。周女士楼上的苗女士跟她交流算比较多的了,因为苗女士的儿子和周女士的小女儿差不多大,偶尔接送孩子会碰在一起,苗女士说偶尔会看见周女士身上有淤青,听见周女士家里传出吵架和小孩哭闹的声音,有几次苗女士很想开口问,但碍于面子和害怕周女士反感,没好意思张口。周女士偶尔会对她抱怨说:“你也是在家管孩子没上班,我也是在家管孩子不上班,但是我觉得你的生活挺幸福的,老公不会说什么,我老公和他家人经常嫌弃我没用,生不出男孩,自己养不活自己。”
通过对邻居的调查,我们发现周女士长期有自卑心理。这种自卑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
传统的封建思想“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女性完全置于男性的统治之下。以至到了现在,我国男性对女性的家庭暴力行为,依然深刻地反应着这种封建思想。周女士因为没能给丈夫家添孙子,而在家庭中没有地位。
2)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别 一般而言,男性在家庭生活中处于强势的支配地位,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往往在经济和生活中依赖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家庭矛盾,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通常会称谓男性的发泄对象,并且女性成员往往表现为逆来顺受。“家丑不可外扬”这种软弱的行为更加使得男性觉得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的责任。这一点表现在周女士身上就是长期隐忍自己的家暴的事实,宁愿默默承受也不愿意向家人朋友倾诉。
3)缺乏必要的救助渠道,感觉自己有些无助
外界的社会环境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外界的支持足够时,意识醒觉的受虐妇女,才会更有勇气和信心去摆脱暴力阴影。周女士一直没有寻求过他人的帮助,外界得不到支持,内心的自卑心理也因此一步步加深。
针对上述调查情况及分析,我们邀请苗女士和我们一起协助周女士恢复自卑心理,重塑其自信心。苗女士答应平时会对她多加关心和鼓励,必要时给她提供相应帮助。
4、取得周女士的信任后,我们希望周女士能安排我们和其丈夫陈先生见面沟通,让陈先生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我们没有让周女士告知其丈夫我们走访的真实意图,只是说社区工作人员正常的定期走访。在周女士的帮助下,我们在家中见到了其丈夫陈先生。沟通过程:看见周女士客厅的墙上贴了一些大女儿的奖状,和小女儿的绘画作
品,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先聊起了两个女儿的兴趣和学习。陈先生说,大女儿性格沉稳内向,学习成绩优秀,体育成绩也不错,小女儿性格外向比较活泼,喜欢绘画和音乐。我们在赞扬两个女儿优秀的同时,也夸了陈先生是个负责任、有福气的好爸爸,陈先生不好意思的告诉我们,其实他平时不怎么管两个女儿,都是周女士在管教。我们见陈先生主动谈到了周女士,就顺势夸奖起周女士,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两个女儿教育的也很好,看来是操了不少心。陈先生听了我们对周女士的评价,也没有表示肯定也没否定,只是象征性笑了笑。我们又谈了陈先生的工作,他告诉我们这两年运输业竞争比较激烈,加上生活成本增加,两个女儿的开销每年都在增长,老家父母那边时常也要给点生活费,周女士没有固定收入,他觉得自己压力比较大,偶尔会找些朋友喝点小酒,放松一下自己。我们以同理心来体谅陈先生,并说明社区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比如在不耽误照顾家庭的情况下帮周女士找个合适的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困难。陈先生一听要周女士工作,立刻就不屑地说:“她能照顾好家庭已经很好了,这么多年没正儿八经地工作过,老早就跟社会脱节了,就算勉强找个零工干干,也挣不了多少钱,对这个家也起不到任何帮助!”我们见陈先生情绪有些激动,就立马劝解道:“现在工作竞争是很激烈,好的工作是很难找到,大学生就业压力都一年比一年大,更不用说像周女士这样只有职高文凭的家庭妇女了,但是社区有很多免费的职业技能学习和培训机会,也会经常提供一些就业机会,我们相信只要周女士愿意走出家门,肯定有机会找到合适工作的,你说呢?”我们将问题抛给陈先生,想再了解一下他的态度,他听了我们的解释,态度稍微缓和一些,回应道:“只要不影响家庭,她能赚点钱回来也是好的。”介于时间原因,我们很快结束了这次面谈。
通过这次面谈,我们认为陈先生还是个顾家的人,脾气是有些暴躁,但是经过多次了解和耐心沟通过后,还是有希望转变的。
5、通过社工和苗女士的共同努力,周女士自信心逐渐增强。社区提供了一些免费技能培训让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有电脑培训技能、手工制作技能、烹饪培训技能、“SYB”培训(创办你的企业)等。苗女士说自己儿子上小学了也要出去工作的,所以愿意陪周女士一起参加技能培训,为今后做准备。有了苗女士的陪伴,周女士很快下定决心报了一个“SYB”培训班。
6、我们认为周女士的问题基本解决,现在需要跟他老公陈先生进一步沟通,取得陈先生的支持,周女士才能安心培训和工作,待周女士有稳定收入后,陈先生自身压力减轻,对其态度也会相应改变。于是让周女士安排了第二次与陈先生的会面,这次与我们一块家访的还有苗女士。
此次我们让苗女士描述了她的全职太太生活和她的一些想法,又让她描述了她心里的周女士是什么样的人,通过她对周女士的褒奖,我们又趁机表述了如今全身心投入家庭的全职太太其实都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值得尊敬的,不能否认她们对家庭的贡献,也不能因此觉得她们地位低下。然后我们又提到免费技能培训班的事情,苗女士说了参加培训班的好处,表明自己很想去学习,希望叫上周女士一起。我们也告诉陈先生培训班时间安排的比较好,不会耽误接送孩子的,如果真的家里有特殊情况,我们社区也可以提供相应帮助的。周女士自己也鼓足了勇气,当着我们的面对丈夫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她就是希望能为这个家多做些什么,为丈夫多分担一点压力,让这个家庭更加幸福。在情与理,我们大家共同的说服下,陈先生愿意周女士去参加技能培训,走出找工作的第一步。
7、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社工不定期的对周女士家进行了电话沟通及走访。也
从苗女士那侧面了解周女士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时刻关注她的需求。
8、周女士在完成“SYB”培训班的课程后,又参加了免费的电脑培训班,然后决定自己开一个网店代理品牌童装,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另一方面做代理风险小,由厂家定点发货,不用在家堆积货物。社区也提供了相应的资源,帮其从四季青佳宝童装市场联系合适的商家。经过半年的努力,周女士的网店生意逐渐红火起来,收入稳步增长,同时陈先生对其态度也有所转变,出去喝酒的次数少了,言语上也没有原先那么粗暴了,偶尔还会关心一下周女士,家庭暴力事件也再没有出现了。
七、服务评估
本次个案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案主周女士现在没有自卑感,对生活信心十足,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家庭照顾的更周到了。因为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丈夫对其有了新的认识和态度,不再嫌弃她无用,酗酒次数减少,家暴现象没有再发生,家庭逐步回归正常轨道。
八、个案反思
通过本案例,社工基本掌握了个案会谈技巧,发现取得案主及其家人的信任,是顺利开展个案的基础;找到谈话的切入点很重要;同时不能忽视社会支持网络对案主的影响;解决家庭的问题,首先要先解决家庭成员自身的问题,通过自助转变为助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矛盾。
第二篇:个案工作报告
关于小陈的个案工作报告
一、接案
2011年6月,案主小陈来到我机构寻求帮助。据案主称因自己长时间的自卑,缺少沟通,导致与周围人关系不好。而学习成绩又急剧下降,导致更加的自卑。我根据机构的服务领域及专业知识,所以接受了案主的申请。
一、资料的收集与诊断
小陈,男,21岁,身高1.65m,目前读大二。来自于农村,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平时很少与人交流,特别是对于陌生人时。对待与自己相悖的观点,会进行激烈的驳斥,造成与周围的关系较差,真正的朋友甚至几乎没有。加上平时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以上种种,造成自卑心理。
诊断:案主对于人际间交流方式不好,造成周围没有知心朋友,缺少倾诉的对象,事情越积越多,变得更习惯于一个人独处。学习成绩又不大好、来自农村、外形不够高大多多少少又影响情绪,导致内心的自卑。解决案主自卑,首先引导案主倾诉内心,达到缓解烦恼甚至是精神痛苦。通过同感,尽量设身处地地理解案主地内心感受说出他想说地话以建立充分的思想共鸣。鼓励案主,多与周围的同学谈心,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增加公众场合的表演。逐渐的克服自卑的心理。
二、理论基础
根据案主的现实状况,我决定运用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来案主进行治疗。根据理论,我需要为为案主提供同感、真诚、和无条件的爱,需要全身心的与案主交流,这样才能使案主关注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减轻价值条件的影响,协调自我概念与经验的矛盾,体会自己的真实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逐渐成熟。通过协助案主重整自我的概念,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机能的人。只有自己内心变得强大,才能显得不自卑。
三、目标和计划的制定
总目标:消除案主自卑情绪,变成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分目标:①相信工作者,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②帮助案主跨出第一步,与周围的同学做到基本的交流内心的想法。③加深与同学间的交流,努力学习,达到基本的成绩状态。
④帮助案主挖掘擅长所在,培养兴趣,达到自信,消除自卑。
工作计划:案主自卑,脾气古怪,时间久了不愿意与人交流。为达到克服自卑的目的,通过融洽、接纳和轻松的辅导环境帮助案主成长。体验到自身对新的存在方式所做的有效选择。逐渐的变成内心强大的人,人际关系不错的人。服务计划为四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左右。
四、服务计划的实施1、2011年6月14日,案主第一次来我机构治疗期间,表现的比较的沉默,很多的时候都是由工作者来诱导案主说出内心的想法,但还是说的比较的浅显甚至是模糊。但当工作者说出:“我读大学时也自卑过,成绩不好,说话不大中听,与周围同学关系不大好。当突破自己内心的魔障时,一切都不是个事了。”案主表现的有点亲近了,说的话也更多了。直到初期治疗的结束,与案主建立了初步的专业关系。
2、2011年6月16日,案主第二次来到的时候,主动的伸手过来与我握手,脸上也露出些许笑容。在谈话过程中,案主都表现的积极,相当于压抑许久的话找到了发泄口,把自己自卑的真正苦恼都通过谈话说出来,他表示说出来,就舒服多了。在谈
话过程中,他尤其的看重与周围同学的关系问题的解决,为此我给出的建议是:先初步的与有过交往的同学进行一次谈话,了解她们心中的你?你心中的她们?为此,案主也表示愿意尝试着走出第一步。期间,我们也交谈了一些我做人的基本经验,通过分享,有了对比。案主表示,初步明确自己的症结所在。总体上,此次谈话还是比较的愉快。
3、2011年6月18日,案主第三次来到我机构,较之以前两次表现更为热情了。一开
始,案主与工作者回顾了初步与同学交往的过程,结果是表现的非常的惊讶。原来,同学们都还是很愿意与他交往的,只是平时他表现较为冷漠,生生的拉开了距离。当然,当他得知这个事后,就表现的非常懊悔,并以往做出改变。这个期间,案主已经掌握了与人交往的技巧,并收到了挺好的效果。还有令案主苦恼的是学习的问题,成绩不理想与以前的学习状态不在。在这样的困恼下,我给出的意见是,尽力的去学,最起码也要确保能过,学习成绩不是衡量未来的标准,保持轻松的心态去学。于此,案主稍显的豁达了,不会变得那么的感性。渐渐的我发现案主,变得善谈了,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有想法的,这个时候我完全感觉不到,他那所谓的自卑了。接下来的服务就是,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独有性,才会显得别致。
4、2011年6月20日,这是我给案主的最后一次服务,当案主进来时,我发现,案主
理了一个短发,显得阳关了、干练了。由此,我也发现,他会主动的问候我近来的状况,就像对待一个好友一样,完全就没有那种一开始治疗的距离感了。通过服务,我和他在寻找兴趣或者爱好,了解到他对摄影和写作比较有兴趣,而且一个人也玩了好久了。我的建议是好好的培养,权当是业余生活的填充,对此他表示很同意。与他在谈及这项话题时,他也变得话多了起来,俨然一副大家的模样,欣慰。最起码,在这个方面,他是自信的。最后,我与他在谈及结案时,案主表现的情绪激动,但还是很自然的接受了。无论怎样,他告诉我的是,现在最起码不自卑了,愿意与人交往了,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有别致的生活了。
五、结案与评估
在为期四次的治疗过程,案主逐渐拜托了自卑的心理,尝试与周围同学打好关系,并时不时的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情绪。与案主当初设定的分目标也基本达成,案主能够基本的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学习问题的解决。而且表现出来的激情很高,会继续的努力下去。我认为,可以结案了。
2011年6月罗利明陈德发
简答题
答:①保护生命第一原则与案主自决的冲突。在社工的伦理守则中保护生命是第一原则,在社会工作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又强调案主的自由选择。解决途径:试着说服案主放弃自杀的念头,主动选择面对生活与疾病的困难。
②保护生命第一原则与保密的冲突.一般情况下,当案主有自杀想法时,社工会想到通知案主的亲人或朋友。但是通知案主的亲友也有弊端既是违背社工伦理保密原则,可能案主很反感,对社工失去信任,甚至采取过激的行为。解决途径:向案主提及亲友的关心,使案主有心理准备,她自杀的想法或许会被他人知道;委婉地通知亲友,社工对亲友作必要的指导与提示;在社工的帮助下,完成三方的沟通。
③保护生命原则与个人幸福(生命质量)的冲突.面对家庭的经济负担与疾病的痛苦,案主的生活质量很低,社工有时可能提到安乐死,但是这与保护生命原则不符。解决途径:若是绝症可提倡进入临终关怀的机构,若是慢性疾病,可与医院、社会、亲友等共同探讨方案,申请补助、减低费用、专家治疗等等。
第三篇:关于李伟的个案工作报告
关于李伟的个案工作报告
叶丽萍
(南昌航空大学“心航”社工站 社工10级社会工作专业)
一、申请与接案
案主是一名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二学生,由于某些原因,现在的学习状态十分糟糕。因此案主的父母向我机构寻求帮助。依据本机构的功能及工作者的能力,我认为可以帮助案主解决当前问题与困扰,因此我申请接案。
二、收集资料与诊断
(一)、资料的收集
经过对案主的学校,家庭进行走访得知,案主李伟,男,17岁,南昌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成绩一直很优秀。家庭成员有父亲、母亲和姐姐。父母亲文化水平较低。父亲一直从事货物搬运工作,母亲则白天卖水果,晚上摆夜市,两人都是早出晚归,工作十分辛苦。父母两人对姐弟的期望很高,对成绩也很看重,姐姐在外地读大学,很长时间回家一次。
(二)、诊断
案主沉迷网络,天天到学校附近网吧上网玩游戏,平均每一次上网时间长达5小时,并且在网吧结交了一些社会不良少年,开始学习抽烟酗酒。在家中很少与父母进行交流,当父母问及学习方面的问题或对案主进行劝说时,案主的情绪会变得烦躁,因此常常与父母发生争吵,家庭关系紧张。
三、理论模式
(一)、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采用该模式的直接影响、现实情况反映和间接治疗的方法,通过倾听、宣泄、同感等方式,帮助案主找出导致行为出现的各种原因,使得案主正确认识自己,解决当前问题与困扰,并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二)、行为修正模式
行为修正模式以求助者的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求助者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以便指导求助者调整或矫正其不良的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运用行为修正模式中的自我管理技巧,帮助案主制定行为改变的目标和计划,指导和监督案主的行为修正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对案主行为改变状况进行评估使案主最终能够戒掉网瘾。
四、目标和工作计划
(一)目标
1、帮助案主解决当前问题与困扰
2、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二)分目标
1、取得案主信任,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2、帮助案主戒除网瘾,不再逃课上网
3、帮助案主挖掘自身潜力,恢复良好积极的学习状态
4、案主与家人能够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
5、针对案主家庭情况,帮助案主获得政策上的支持,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三)工作计划
根据案主情况,计划进行4次会谈,2012年2月10日为第一次会谈,今后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到5月10日服务结束,在此期间逐步完成各个目标。
五、服务计划的实施
1、第一次会谈。
2012年2月10日下午,案主在第一次会谈开始时,不太愿意与我交谈,显得比较拘谨。当聊及游戏时,案主渐渐放松,开始主动与我谈论他的有关事情。通过会谈,我能够明显感觉到案主对游戏的热衷,同时案主正值青春期,反抗父母的管理,渴望独立自主。会谈结束后,我给案主布置了第一次家庭作业。
2、第二次会谈。
2012年3月10日,第二次会谈的内容主要围绕案主与社会不良少年的交往以及家庭关系现状。案主认为与社会不良少年的交往实属无奈之举,倘若不与他们交往,便会被他们敲诈或殴打。父母也不问清事实情况便妄下定论,案主因此不愿与其父母进行交流。第二次会谈结束后,我继续给案主布置了家庭作业。
3、第三次会谈。
2012年4月10日。第三次会谈时,我给案主播放了其父母辛苦工作的视频。案主看后,深有感触,并表明自己一定会痛改前非,孝顺父母。在快结束时,我告诉案主下次会谈将会是最后一次,并布置了最后一次家庭作业,即与父母进行一次不低于30分钟的沟通,帮父母洗一次脚。
4、最后一次会谈。
2012年5月10日。这次会谈是案主与父母一同前来。案主的父母与第一次有了截然不同的表现,家庭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案主的父母连连向我表示感谢,并向我详细讲述了案主这一段时间的改变。最后,案主的父母送了一篮水果给我,我表示非常感谢,同时我送给了案主一本书,希望能够对他有所启发。
六、结案与评估
在个案工作中,工作者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与案主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案主对工作者比较配合,因此制定的大部分目标得以实现。在对于案主的问题上,工作人员没有注意剖析解决案主家庭上的原因,工作者还需继续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发现在物质救助方面,即使在有社会资源支撑的前提下,也难以做到合理分配。
第四篇:家庭暴力浅析
贯彻男女平等 基本国策征文
家 庭 暴 力 浅 析 山东星辰供水公司 贾万宁
家庭暴力是近年来我国婚姻领域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且逐年呈上升趋势,对其社会危害性不可忽视。家庭暴力由来已久,它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家庭暴力直接危害家庭的弱势成员,其中尤以妇女为甚。近年来,根据我国社会调查显示,家庭暴力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是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反家庭暴力是保护和修复社会基础细胞,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世界上有44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反家庭暴力的法律,中国近年也在反家庭暴力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还有很多问题和工作有待探索和落实。
一、家庭暴力的社会危害不可低估
家庭暴力是近年来我国婚姻领域的突出问题。严重的家庭暴力导致的难以挽回的恶性案例不断见诸报端。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每年约40万解体家庭中,离异者的暴力事件比例高达47%。而2012年下半年全国妇联根据来信来访统计显示:反映家庭暴力事件的占婚姻家庭类的18.3%。家庭暴力不仅出现在普通家庭,各种阶层和层次的家庭也存在,包括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可见家庭暴力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众多群体。
去年9月,“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家暴妻子Kim一时引起舆论关注。名人效应下,更多人看到的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战争,但同样受到伤害的还有他们的女儿。家暴事件后,李阳坦言,这件事让小孩生活在恐惧中,担心家庭是不是要破裂了。李阳对Kim殴打非常严重的那次,3岁的小女儿亲眼目睹了,此后都很难安睡。而事件发生后,在三个孩子的图画中,总出现龇牙咧嘴、眉头紧蹙的眼镜男。画里的孩子都是哭的,流着大滴大滴的眼泪„„
家庭暴力引发的女性以暴抗暴的案件明显增加。在家庭暴力中受害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其中妇女占九成。施暴者多是采用拳打脚踢等身体暴力,另外还存在语言威胁、冷暴力以及性虐待等精神暴力。家庭暴力严重威胁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家庭稳定极具破坏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社会治安。近年来,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例也逐年上升,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我们在近期的虐童事件曝光后总是沉浸在一波又一波的震惊和谩骂中,儿童遭受的非人待遇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到底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到底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当我们看到一些父母在等待孩子救援的过程中脸上深深的忏悔和愧疚时,我们不知道应该欣慰还是应该痛心。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性格受到不良影响,也增加了成年后的暴力倾向。
二、家庭暴力的依然存在还有诸多原因
1、“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经历的大国,在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严重束缚着中国妇女的思想,甚至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在,封建社会的余毒依然存在,“大男子主义”仍然奉行。夫妻之间稍有不和,便有拳脚相向,轻则打骂,重则棍棒相加。在我们淄川偏远的一个乡镇,有这么一对夫妻,妻子常年经受丈夫的折磨,丈夫在酒后或者稍有不顺心的事就对妻子大打出手,经常打的遍体鳞伤,妻子忍气吞声,十几年如一日,直到今年丈夫用木棍将其的腿打断,其娘家人知道后才到公安机关报了案。当办案人员问她为啥不早报案时,该妇女回答是为了孩子。象这种案例在农村数不胜数。
2、对家庭暴力依法处置难
一是社会各界包括执法部门对家庭暴力的认识有待提高。当前,一些部门对家庭暴力仍然重视不够,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夫妻没有隔夜仇”,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缺乏热情。二是公安、法院、司法、民政等部门各管一方,相互间的沟通、协调缺乏机制约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暴力案件被借口推到当地妇联组织解决。三是妇联系统虽是受害妇女的娘家,但由于基层妇联组织人手少、工作面宽、经费严重不足,给调解和救助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目前适用于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处罚的尺度和依据不好把握。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真正达到《刑法》规定伤害程度的不多,往往难以对施暴者进行依法处理。即使受害者向有关部门反映了,也多是进行说服教育和司法调解,虽可以暂时缓解矛盾,但从有效的惩治方面看,显得十分乏力。四是因家庭暴力具有长期性、欺骗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加之受害人法制观念淡薄和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往往难以取得对己有利的证据,在维权中处于不利地位。
3、救助体系不完善
没有统一协调的救助机构和干预措施。目前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救助系统的支持,新《婚姻法》虽对家庭暴力规定了救助途径,但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一个部门或机构能“包打天下”,存在有关部门强调自身困难、互相推诱的现象。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受害人无法摆脱困境,另外家庭暴力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受害人仍受到暴力威胁,没有安全保障。
笔者认为,反家庭暴力的最大困难,一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根结;二是现实法律的不完备。所以必须运用法律、行政、教育和管理进行综合整治。
三、法律是防治家庭暴力最有效的手段,期待早日完善
完备的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应包括:对施暴者的制裁;对受害人的保护和救助措施;相关机构干预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法定程序等内容。
1对施暴者的制裁
(1)施暴者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根据《婚姻法》(修正案)第32条规定,家庭暴力是诉请离婚的法定理由之一。该法第46条规定,一方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离婚损害赔偿。施暴者依法应当承担离婚损害责任。
(2)施暴者应承担行政责任。《婚姻法》(修正案)第43条规定,对于实施家庭暴力,受害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3)施暴者应承担刑事责任。家庭暴力情节严重的,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构成刑法相关犯罪的,应根据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2为受害人提供社会救助和法律救助
只有采取积极措施及时帮助受害人摆脱家庭暴力,才能切实使受害人免受暴力痛苦。基层组织是受害人最容易和最便于救助的组织,这些组织有条件及时给予劝解,教育施暴者,调解引发暴力的纠纷,化解矛盾。而公安机关是承担着社会治安管理的专门职责,最能及时有效地制止家庭暴力,帮助受害人摆脱困境,以免受到更严重伤害。
3相关机构干预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律义务与责任
一些地方在此方面作了有效的探索,如陕西省人大通过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湖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和省妇联联合颁布了《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的规定》,均对家庭暴力的司法及社会干预作了具体的规定,有的明确了相关机构的法定义务,并规定对负有法定义务制止和处理家庭暴力行为而不予制止和处理,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应追究其责任。这些法规还强化了公安机关在家庭暴力发生之初的干预以及检察机关对家庭暴力案件的公诉职能,促进了相关机构及人员对家庭暴力的积极干预。
4相应的诉讼机制
在诉讼机制上,建议设立专门的家事法庭,针对家庭暴力案件隐蔽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专门对家庭暴力案件进行审理,强调法官对证据调查介人的主动性,而且要加强对家事法官的培训,消除对家庭暴力错误的主观认识,以使家庭暴力案件得到及时和公正的处理。
笔者认为,用属于民法范畴的《婚姻法》来规范家庭暴力是不够的。因此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是健全和完善国家立法的迫切需要。
中宣部、最高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卫生部、全国妇联等七部委已于去年联合制定了《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其中一大亮点是加强了公安警察在反家庭暴力中的作用,规定了七部委各自的职责。该《意见》已正式颁布实施,是目前反家庭暴力的重要依据之一。人们企盼良久的反家庭暴力立法(草案)也已经形成,尚待实施。
四、社会的正面宣传氛围有待加强。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多媒体加强正面典型宣传,在社区、单位等形成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光荣的社会风气,提倡新风气,新风尚,创和谐的氛围。一是鼓励教育妇女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更新观念,树立新时期男女平等、互相理解、共同进步的新思想。二是加强普法教育,要继续加强对妇女的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引导她们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举办新《婚姻法》培训班,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等。三是加强文化、技能培训。教育妇女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克服依附思想,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提高经济地位,争取经济独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远离家庭暴力,实现男女平等。
展望反家庭暴力的前景,坚冰正在打破,春天亦不会太远了。
作者:贾万宁
单位:山东星辰供水公司 联系电话: ***
第五篇:2022年公司员工个案工作报告总结
2022年公司员工个案工作报告总结优选
一、前言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时期。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尚未形成自己的个性,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二是青少年大都通过角色模仿来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扮演,所以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也易把不良行为作为自己模仿和参照的对象;三是情绪和行为倾向于两个极端;四是个体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伤害。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不断地调整自我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塑造了人的个性,而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区域除了家庭、学校就是社区。相关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犯罪率较高的地区,往往是社区文化环境欠佳,亚文化盛行的区域。“社区文化为社区居民所共享,同时也强有力地约束着社区内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样一来,要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就要求开展有效的社区工作创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给予青少年一片干净、祥和的成长空间。
二、开展社区工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性
(一)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在社区度过,社区是他们的主要成长空间
据粗略统计,我国中小学生一年中约有170多天的节假日和双休日,而这么多时间里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社区里度过的。他们在社区完成课后任务,在社区里玩乐。所以社区内的状况对他们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区是青少年直接接触的外部环境,社区环境和社区氛围直接影响青少年对人对事的态度和个性的形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个性还未形成,边缘性强,可塑性也强。从他们接触的人和事上可以看到他们社会化后的影子。社区文化会被青少年所内化,当然也包括黄赌毒等糟粕文化。甚至是社区结构布局对青少年都有重要影响。如果社区楼下就是游戏室,这无疑会增加楼上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打游戏的机会和时间。因此开展正式、系统、专业的社区工作对这些进行管理就显得很必要了。
(三)青少年会有许多要求寄托在社区上,包括学习的机会、劳动就业的培训、提供解决日常问题的途径、增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等等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会把很多人甩在精神或者物质的困境中无法自拔,他们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特别是专业人士的帮助,而不能自立的青少年更需要借助专业社工的力量。在成长期的青少年不仅对外界依赖性强,而且对资源需求量也大。两个同样资质的孩子,一个投入大资金、大精力进行培养,一个则是有限的经济支持,甚至是食不果腹,两个孩子的未来也极可能是天壤之别。这就要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使它得到最优配置,让每个人都获得健康成长的保障。
三、社区青少年服务的现状
(一)经费投入不足,许多活动、计划无法付诸实践
由于目前社区青少年工作开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再加上许多工作都依靠政府实行,所以社会参与度不高,社会捐赠也非常有限。
(二)对社区青少年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有部分社会工作者都认为,“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把青少年社会化的责任完全归于家庭和学校,似乎没有社区、社工什么事,忽略了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三)专业的社区青少年工作者队伍薄弱
社区工作者多是年龄较大、缺乏专业培训和专业素质的人,很少有能够根据专业知识和理论提供专业服务给青少年服务对象的。“吵就劝,错就骂,行不通就撤”的现象大量存在。
(四)社会各界对此项服务认识不到位,导致服务定位不正确
许多年以来,社区各项服务都是由政府倡导和组织的,社会大众主动开展工作的意识缺乏,而且这种由上级命令式的服务工作在执行时会缺少灵活性,各级工作人员难免在工作中加上自己的价值因素。
(五)我国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实践还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青少年服务工作的发展滞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社区开展了服务内容有限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地域差异大。此外服务的制度规范性不强,一方面制度不完备,另一方面存在有规范不遵守的现象。
(六)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创新
在最初提出社区服务概念的时候就带有很大的经验性色彩,不同行业的人们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进行解释的。他们着眼于多种多样的具体工作,始终不能站出来顾全社区整体的建设和发展。理论的发展始终滞后,没有深刻的突破和创新。没有理论的指导社区工作的开展也失去了活力,与专业化道路有了很大的偏离。
四、发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思路
(一)拓展服务经费来源,加大资金投入
这是发展此项工作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鼓励社区经济实体的发展,为社区工作发展提供资金,充分发挥这些经济实体的作用,并保证资金确实有效地用在社区青少年服务上。要调动广大居民积极性,扩大社会参与度,赢得更广泛的社会捐赠。此外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服务对象进行有偿服务,以服务养服务,这种经营的方式也会促进社区青少年工作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要让全社会包括社区工作者对开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加大社区工作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对此项服务树立正确、全面的认识
通过社区内宣传、社工服务上门、新闻媒体宣传等改变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以寻求社工帮助为耻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可以找社工,第一时间想到社工。同时工作者也应把服务青少年视为自己的天职,不能拒绝、推脱。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到社区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支持此项工作。
(三)提高社区青少年工作者专业素质
成立一支专门的青少年工作者队伍,对工作者进行培训,实行考试上岗,实施严格的按能力晋升制度。同时可以招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聘请离退休社区工作专家,为青少年提供专业服务。
(四)肃清社区文化环境,弘扬传统美德,活跃社区气氛
青年文化是一种从属文化,它永远被镶嵌在特定的主导文化之中,且大多数情况下与主导文化是一致的。不良的'社区文化必然导致不良的青年文化,在不良文化下成长的青少年就是不良青少年。社区工作者可以向社区居民讲授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身作则,对好行为加以称赞、奖励,对好精神加以弘扬等。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养成正派的生活习性。
(五)扩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服务范围,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社区工作不能局限在对少数青少年提供已有的几项服务。而应满足居民多层次、多种类的需求,应设法开辟各种渠道,为青少年群体提供学习指导、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协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化解纠纷,摆脱困境。
(六)解决理论的深度问题
发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可以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具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结合具体情况加以本土化,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前进,以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二是鼓励从业人员、各大高校学者、专家进行理论研究,奖励对理论发展有较大贡献者。
2022年公司员工个案工作报告总结优选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小希(化名)
性别:女
年龄:9
接案时间:20xx年12月1日
结案时间:20xx年5月15日
(二)个案背景资料
1.接案原因:社工在四点半课堂发现服务对象,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多才多艺,学过舞蹈、绘画,架子鼓,成绩名列前茅。后来接触中发现,服务对象孤傲、偏执,朋辈关系紧张。随后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了专业关系。
2.家庭资料:服务对象跟妈妈一块生活,爸爸在其七岁时自杀,单亲家庭,母亲一人承担全部家庭重担,权威主义(专制型)家庭教养模式。妈妈过于偏重对孩子的智慧才艺教育,尽管经济困难,还花4000多的学费给孩子报架子鼓培训班。对服务对象学习方面要求严格,教育投入很大,但是忽视了孩子道德培养和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3.行为表现:服务对象表现为偏执、孤傲、希望引起他人注意,不希望别人说自己不乖,有时具有轻微攻击性。
4.人际关系:同学、朋辈关系紧张。和妈妈交流沟通也很少。
5.支持网络:只有一个住楼上的王某和服务对象关系较好。因为王某的妈妈教育王某,要关照小希。
二、问题分析
经过与服务对象多次沟通交流,社工和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通过家访、面谈,资料收集,社工较全面了解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并对其问题做出了诊断分析:
1.单亲家庭成长环境,缺乏父爱,服务对象缺乏安全感。
2.服务对象本身比较乖,加上妈妈权威式家庭教育,服务对象比较害怕妈妈,但又渴望得到妈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偏执、纠结。
3.朋辈交往能力欠缺,对待喜欢的同学。朋友常采取一些极端措施,导致朋辈关系紧张。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理念——优势视角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结构家庭治疗理论
1.优势视角理论
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以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
2.社会支持理论
指个人能够从中获得资源和支持的自然人际关系网络,主要包括家人、亲戚、邻居和社区互助小组。
3.结构家庭治疗
结构家庭治疗法假设个人问题与家庭的动力、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特别重视家庭结构的影响,认为个体的问题症状都是家庭结构缺陷造成的副产品,必须在家庭结构发生良性改变之后,个体的问题才能够减轻或消除。
(二)服务目标
1.服务对象不良行为治疗,让服务对象正确认识自己。
2.学习交友技巧、改善服务对象人际关系,建立朋辈支持网络。
3.改善服务对象与妈妈的互动交流关系。与妈妈多交流,了解彼此内心想法。
(三)服务策略
1.面谈。通过面谈,与服务对象建立彼此信任合作的和谐关系,充分了解其需求,帮助其调整心理情绪状态,让服务对象正确认识自己,减少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2.介绍服务对象参加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青少年互助小组,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与朋辈群体的关系,并通过互助合作,建立自己的互助支持网络。
3.通过家访、亲子教育讲座等形式,改善服务对象与妈妈的关系,让服务对象了解妈妈艰辛和对自己的爱,让双方勇敢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创造单亲也可以幸福的良好家庭氛围。
四、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1号(接案)—20xx年12月3号(预估)
目标:建立良好专业关系,了解服务对象基本情况,与服务对象一块分析问题成因,并制定服务目标。
内容:通过倾听、接纳、尊重、同理心等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形成彼此信任和谐的关系。面谈过程中,工作者扮演好忠实倾听者的角色,引导服务对象尽情吐露心声,并启发其诉说自己真实的想法,减轻心理负担。并与服务对象一起制定服务目标。
第二阶段:20xx年12月4—20xx年12月18号(三次面谈)
目标:引导服务对象正确认识自己,克服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内容:本阶段主要采用面谈的方式。在面谈过程中,社工扮演好使能者的角色,积极参与服务对象自我认同困境的解析,及时给予适宜的肯定和鼓励,认可她的自我价值,鼓励她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认知方式;同时,工作者还要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因为服务对象很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样子,害怕听到别人说自己不是乖孩子,面谈中,社工及时纠正她过于偏颇的想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态。通过“当然了”游戏,让服务对象学习如何处理愤怒情绪,减少自己的攻击行为。
第三阶段:20xx年1月10号—20xx年4月18号(团体游戏治疗)
目标:改善服务对象人际交往关系,帮助其建立朋辈互助支持网络。
内容:本阶段,主要采取团体游戏方式。1月10号—1月31号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3月28—4月19号青少年互助小组。通过“盲人旅行”、“握手游戏”、“风中劲草”、“爱在指间”、“我的秘密”、“角色扮演”、“小故事,大道理”、“风雨同舟”等游戏,让服务对象在游戏与团队中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信任、互助合作。
第四阶段:20xx年1月7号—5月12号(家访、社区活动)
目标:改善服务对象与妈妈的关系,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妈妈的爱,建立尽管单亲也很幸福的良好家庭氛围。
内容:通过两次家庭探访(1月7号、4月16号家访),两场社区活动(20xx年2月7号亲子教育讲座,20xx年5月12日爱在行动母亲节活动)改善服务对对象与妈妈的关系,让妈妈意识到亲子交流沟通的重要性,也让服务对象了解到妈妈的艰辛与关爱。在家访过程中,运用家庭结构治疗的相关技巧,改善服务对象与妈妈的沟通方式。
第五阶段:20xx年5月15结案
目标:肯定服务对象的改变与成长,结案准备,处理离别情绪。
内容:与服务对象一块回顾服务过程,肯定服务对象的改变和成长,并给与一定的建议意见。进行结案,处理好离别情绪,注意移情和反移情,做好跟进工作。
五、评估
(一)评估方法
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评估。小组过程中让组员填写参与者意见表。通过访谈,了解服务对象现阶段情绪、家庭、交友等方面的改变。通过观察,了解服务对象不良行为改善情况。
(二)介入成效
1.服务对象评估
服务对象在结案后告诉工作人员,她很开心这段日子有社工的陪伴,也很高兴在小组中找到的好朋友。她说她现在和妈妈的交流也多了,并且在学校,同学关系也有所改善。她现在不会刻意做一些行为以引起妈妈的注意,她会主动告诉妈妈自己的一些想法。
2.目标达成情况
到目前为止,服务目标基本达成,服务对象一切都在像积极的方向发展。与妈妈关系、朋辈关系有所改善,情绪控制能力有有提高,攻击性行为减少。对待问题的看法,也不是如此偏激。
六、结案
(一)结案原因
服务目标基本达成,自然结案。
(二)结案处理方式及建议
社工提前告知服务对象即将结案,并及时处理离别情绪,与服务对象相约后续通过电话、QQ等方式跟进服务。
七、专业反思
(一)一般技巧分享
服务过程中,社工注意运用倾听、同理、尊重、接纳等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辅导过程中注意运用鼓励与关注、尊重、同感、支持、积极回应等技巧,同时运用面谈、家访技巧,对服务对象的改变及时给与肯定;结案时,注意服务对象离别情绪的处理,给出建议意见,并制定好跟进计划。
(二)个人感受分享
整个服务,社工与服务对象关系融洽,采用面谈辅导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加速了服务对象的改变。社工和服务对象都获得了成长。但是,本案是贫困单亲青少年家庭,在介入过程中,社工除了在家访过程中,给与服务对象一些物质帮扶,没有能够改善服务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服务过程,由于社工认知度低,资源整合难度大,没能更好的帮助服务对象争取到更多的支持。
2022年公司员工个案工作报告总结优选
洋洋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的父母都在私企工作,平时工作较忙,还经常加班,所以洋洋在放学后经常是一个人在家。因为没有人看管,洋洋回到家中,通常都是先看电视,或是玩网络游戏,直到很晚才开始写作业,总是玩够了才肯睡觉。洋洋的老师向家长反映,近期洋洋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还经常在课堂上睡觉。洋洋的父母得知这些情况后很着急,他们也知道总是让洋洋一个人待在家中,会使他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从而影响学习,而且也存在着安全隐患。他们很不放心,但又没有其他的办法。
【问题】
假设你所在的社区有很多与洋洋有相同问题的孩子,请为他们设计一份服务方案。
【问题解析】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社区中的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工作较忙,还经常需要加班,在放学后存在着无人看管的问题,他们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且一个人在家,存在着安全隐患。
2.个案服务方案
(1)方案目标
1)协助家长指导及照看孩子。
2)培养孩子们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功课及学业,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3)指导孩子们正确的交友方式,鼓励他们参与健康的娱乐活动。
4)培养孩子们积极的人生观及良好的品格。
(2)方案实施策略
1)与社区学校进行沟通,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资源,为有需要的孩子建立课余托管
服务场所。
2)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服务。
3)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组织游戏,满足社区内小学生康乐活动的需求。
4)将具有相同兴趣的孩子组织起来,开展小组工作。
5)聘请社交技巧、自我照顾能力、公民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开展相关的讲座、别辅导、发展性程序、家长咨询等服务项目。
(3)方案执行
整合社会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