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投入标准研究
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投入标准研究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长期以来大力实施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云南省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云南省在校学生人数每年都保持稳定的增长,到2009年止,云南省在校学生人数为957.97万人;全省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每年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从2005年的153.6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72.83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当然,云南省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的问题:云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水平在全国来看并不高,2009年云南省义务教育在学生校人数占全国的4.183%而财政性教育经费仅仅占全国的3.1%,再加上云南省近几年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更加明显;云南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义务教育方面,一些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优秀教师数量少,使得学生很难得到较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是:随着我国人口规模与结构的改变,很多地区教育支出的构成与规模并没有随着学龄人口或在校学生数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致使教育经费支出效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失。据有关报道,西部地区初中在校人口自1995年以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许多初中校舍严重不足;而东部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其教育资源多因学龄人口的减少而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如何既要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是当前政府教育规划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当今的基础教育即义务教育。但是我国的义务教育情况并不乐观,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教学条件跟不上、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大多数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以考试为目标、以分数论高低。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严重的不均衡,东中西部相差很大,各省内部的各市县出现发展不均衡,导致各地学生受到的教育不均。云南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中等城市的中小学生均教育支出是其他落后的小城市的生均教育支出的几倍,城市生均教育支出是农村教育支出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所以怎样使云南省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迫在眉睫。如何把握教育经费的投资力度、如何合理分配成为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研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标准以及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件对国家对社会及其重要的事情。在此前这方面的研究中,我们认为袁振国教授提出的建立教育均衡发展检测系数的方法是比较实用的。二 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投入标准,分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测度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标准和比例标准;
二、均衡发展视角下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标准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三、云南省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的测度(义务教育阶段);
四、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量及各省“财力缺口”的测算。
三 论文构成
全文分六章,章节如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标准和比例标准 第三章 云南省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的测度 第四章
均衡发展视角下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资的标准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第五章
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量及财力缺口的测算 第六章 影响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实现均衡发展的策略建议
第二章 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标准和比例标准
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1 目前教育经费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
i.ii.iii.iv.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民办学校者中的办学投入; 社会捐赠经费;
事业收入(学校收取的杂费等)及其他教育经费。2 主要影响因素
(一)云南省人均GDP收入。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受云南省教育经费总收入的制约,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必然就会得到相应的增加。据以往的研究,教育经费总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教育经费总收入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选取云南省的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影响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首要因素,此处考虑到人口方面的影响,我们将云南省的人均GDP收入作为分析指标。云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大,在05年就已经超过了4%,到09年已经达到6%以上,如下图
20092008.520082007.520072006.520062005.520050.0440.0460.0480.050.0520.0540.0560.0580.060.062
(二)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人数。增加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会使我省更多的适龄儿童得到入学的机会,使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普及,同时也会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水平。反过来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也会要求义务教育经费相应的增加,因此云南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对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三)物价水平。物价水平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显然对教育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建设所需的材料费用上涨,学生学习、生活成本的提高等等都受物价水平上涨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时候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化。
二、数据来源和计量模型 1 数据来源
云南省以往各年的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数据来源于云南省各年的《教育事业统计摘要》,云南省人均GDP收入数据以及物价水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资源。2 计量模型
(一)投入总标准的计算
我们根据影响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三个重要的因素建立一个三元线性回归模型:
Y=c(1)x1+c(2)x2+c(3)x3 其中,Y代表义务教育投入总量,x1代表当年人均GDP收入,x2代表当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x3代表当年的物价水平。利用往年的数据,通过MATLAB软件的处理我们可以得到相应的回归方程。
(二)比例标准的计算
通过计算以往云南省教育经费总支出的增长情况,推算出所要计算年份的教育经费总支出数据,可以计算出义务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标准。
第三章
云南省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的测度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义务教育城乡间、地区间和校际间的差距,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义务教育惠及全民,其均衡发展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公共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条件,要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首先要从政府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做起。因此本研究主要将教育投入作为衡量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指标。从教育投入角度看,主要有教育经费、师资质量、师生比、教育设备等指标。可以这样假定,如果地区教育经费充足,就可以吸引高质量的师资、改善教育设施等教学条件。因此以教育经费作为衡量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是可行的。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我们将选取云南省生均教育经费作为分析的主要指标。生均经费由经费总量与学生规模的比值而得,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直接、有效和公平的指标。
对生均经费的标准计算我们用一个线性回归模型来模拟,并对其进行验证。如下
设生均经费y与m个自变量因素x1,,xm存在线性关系:
y01x1mxm
其中0,1,...,m为回归系数,为随机误差。模型的求解的关键是要对0,1,...,m进行估计。我们在寻求参数0,1,...,m最佳估计值时,遵循的是使实际观察值和回归方程估计值之间的残差平方和最小,即
ˆi)2(yi01x1imxmi)2 S(yiy最小。对0,1,...,m分别求偏导数,令导数为零可以得到m1个方
ˆ,ˆ,...,ˆ。则有 程,求解方程组即可求出待估参数值01mˆˆxˆx.ˆy011mm对回归方程进行假设检验
建立回归模型后还需要对应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线性关系进行检验,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可以使用复相关系数进行检验,复相关系数Rˆ)(yy1(yy)22ˆ为回归模型预测值,其中y为实测值,yy为实测平均值。使用F检验
F 12(1R)nm112Rm在一定的显著水平下,通过确定临界值F(m,nm1),若FF,nm1),在显著水平下线性关系不密切,反之线性相(m关密切,线性回归模型有使用价值。如果线性关系不密切则考虑非线性回归模型。
分析省际间和地区间的优势和不足,我们采用了衡量区位分布的LQ指数、比较优势的RCA指数和衡量地区机构差异的K-spec指数,衡量云南省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在东、中、西部地区和31个省区市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的差距。我们选取了四川﹑广东﹑陕西﹑江苏﹑北京和上海来作为和云南省的比较对象。其中LQ指数﹑RCA指数和K-spec指数的表示为:
LQ=(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云南省总教育经费)/(全国义务教育经费/全国教育经费)RCA=(云南省总教育经费/云南省总财政收入)/(全国总教育经费/全国总财政收入)K-spec=k12EikEjk 其中Ei表示i地区的义务教育生均总经费,EikEiEj表示i地区的义务教育生均第k项经费。
LQ>1反映我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要相对于全国集中,RCA>1表示云南省在义务教育投资上要相对于全国具有比较优势,K-spec=0则表示两个地区义务教育完全均衡,如果K-spec=2则成为完全不同。
第四章 均衡发展视角下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资的标准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云南省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义务教育经费大多是由各地区县级政府来承担。因此本研究将选取云南省各主要州市的生均教育经费进行比较,来分析云南省教育发展的均衡状态。用以反映生均经费差异的主要方法为:
(y
(一)标准差
Sj1Njy)2N ym
(二)极差
Ry imaxymax
(三)极差率
Iymin
(yj1Njy)
2(四)变异系数
SNy 其中yj为一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的某项指标,ymax为最大值,ymin为最小值,y为平均值。
本研究将以主要州市、县为主要单位,先以州市为单位比较各个主要地区之间的差异,再以县为单位详细的比较全省各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情况。均衡发展视角下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标准模型
由于云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的不同,各个地区可供投入教育的经费数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县,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如果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会给其政府造成比较大的负担,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因此,我们很难得出能使经费均衡发展的经费投入标准模型,因此也很难得出绝对的公平标准。此处我们借鉴袁振国教授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方法:建立教育均衡发展检测系数,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将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来研究教育均衡发展检测系数的建立。
洛伦茨曲线最初是用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一种曲线,它由积累的一定人口数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状况来表示。这里我们用云南省各个州初中以及小学的在校生数占云南省总人数的百分比与这些地区教育经费占云南省总经费的百分比来进行研究。基尼系数是用来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这里可以用来判断教育经费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由于这里只考虑到今后教育经费的均衡分配,而此前的差异考虑较少,这样对于教育落后的地区就有失公平,因此关于教育均衡还需做更多的研究。
第五章 云南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量及各地区财力缺口测算 根据上一章并结合办学条件标准和教师师资标准求出的生均经费标准,用回归模型预测下一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从而可求预算出下一年的义务教育总经费。根据近几年的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其影响因素,可预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量和各地区的在校学生人数,从而能预算出下一年各地区所需的义务教育的投入量,再根据其财政和相关因素求出各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的投资缺额。我们将通过比较分析各地区近几年教育经费(这里主要考虑事业费投入与基建费投入)的投入情况以及各地区每年的教育经费支出情况来测算财力缺口。拿08年生均经费来说,昭通市的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有2384.36元,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达为5069.35元,我们将比较两地区08年的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同时分析两地区在学生人数,师资以及教育硬件设施之间的差异,以此判断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否均衡,是否符合当地的财政情况。省财政也应关注县甚至以下的行政机构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财政缺口,使均衡教育落实到最基础的地方。
第六章 影响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实现均衡发展的策略建议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可确定影响生均经费投入的主要因素有物价消费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初中及小学学生人数比重和师资标准。均衡发展不是一味的让全省所有的义务教育学生的生均经费都是一样,考虑到各地区的消费水平和教师工资等因素的差异性,以及已存在的办学条件的差异,各地区的生均经费有些差异是符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实现均衡首先要认清各地区目前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同时我们还应该建立一个可以可以检测是否均衡的相对标准,对于有失均衡的地区应及时作出调整。
第二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A study abou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ing development
杜东东
Du-dongdong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1620)
[摘要] 本文首先对导致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之后,文章站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对国内多数论者所认同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进行了解读,认为,我们应该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地拿取—给予,即对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的“公平”处理(而不是绝对公平的处理)。只要拿取—给予量对于强势群体的负向激励小于给予对于弱势群体的正向激励,这种拿取—给予就应该持续进行,直到税收中同等资源量对于强势群体的负向激励与对于弱势群体的正向激励相同为止,否则整体社会的福利水平将不会达到最优。最后,作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途径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Abstract: Firstl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asons which caused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mbalanced development.Then, the article stands in the social welfare maximization angle, debate upo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ory which is identified with many scholars, believes that we should carry on the taking-giving process in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reasonably.This is a scientific way of distributing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fairly(not absolutely fair processing).So long as the superiority groups' negative drive which depends on the taking-giving quantity in revenue is smaller than the vulnerable groups’ positive drive which also depends on the taking-giving quantity in revenue, this kind of taking-giving process should continue to be carried on until the negative drive equals the positive drive, otherwise the overall society's welfare level will not be able to achieve superiorly.Finally,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n the certain ponder to the way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社会福利最大化
Key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balancing developmentsocial welfare maximization
我们知道,义务教育不仅是单个家庭的事,它还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然而,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原因,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问题日益凸显。这严重伤害着人们的教育公平理念,侵蚀着人民的福祉与国家的发展。与此同时,很多论者也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本文站在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对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与均衡问题进行了独特的探究,以期能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及实践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缘何产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的凸现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
义务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主要是指,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东、中、西部义务教育发展之整体状况的差异。东部地区经济普遍较发达,基本实现了“普九”,有不少中小学,校园建筑豪华,办学条件优越,各种先进设备与设施甚至连大学都望尘莫及。与此同时,中、西部落后及边远、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政府财政困难,投入义务教育的财、人、物等比较匮乏,不少学校办学经费紧缺,教育条件缺乏保障,一些学生时时面临失学的困扰。
(二)义务教育发展的城乡不均衡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的差异而言的。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较大;2001年,我国城镇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小学的1.86倍,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是农村小学的1.71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农村小学作者简介:杜东东(1981.12),男,上海人,教育学硕士,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的3.89倍。2001年我国国城镇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初中的1.93倍,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是农村初中的1.68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农村初中的3.24倍。其二,城乡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差距较大。据调查,中西部农村有38%的小学、46%的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有许多学校的实验课没有条件开设,也缺少基本的图书资料,更不要提电脑、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其三,城乡受教育机会存在严重的差距。我国大中城市与城镇已于1995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农村中至少有1/4的小学毕业生未进入初中学习。
(三)义务教育发展的校际不均衡
义务教育发展的校际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同一区域、同一城市中,学校之间的发展差异上。虽同属一个区域、一个城市,学校与学校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那些实力雄厚的重点校得到政府的重点支持,享有较高的声望,具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而那些非重点学校无论是在教育质量、办学声誉上,还是在办学设施和经费数额方面,均无法与重点学校相比。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系列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倾斜上。例如,在教育经费方面,重点学校的经费由省(市、自治区)直接拨款,并且按照较高的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充实教学设备;在师资方面,选择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到重点学校任教,增加高级教师和骨干;在招生方面,允许重点学校择优录取新生;在课程设置方面,城市重点小学在3年级起开设外语课等。与重点学校相对照,大部分城市还有20%~30%的薄弱学校。
对于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而言,无论是哪一种非均衡,区域的、城乡的抑或校际的,它最终都将不同程度地威胁着“教育机会均等理念”。这也正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产生的逻辑基础。所谓教育机会均等一般指,学习者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机会均等:第一,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第二,过程均等;即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第三,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结果均等不是说人人都得到同一类最高学历,而是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差别,要给学生最好的出路,这个学生适合于上大学他就上大学,那个学生适合于搞手艺就给他一技之长和相应的职业。
二、义务教育发展非均衡的原因探析:一个独特的视角
(一)对一些论者观点的呈现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且基尼系数拉大
2.区域间教育投入的差异
地方政府是教育投资的主体,地区间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教育资源优劣差异。东、中、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2001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的5.4倍。
3.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
我国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整体上是分割的,教育经费向城市倾斜,农村教育投入不足。
4.有效供给不足,支出结构失衡
有效供给不足是指,尽管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教育经费总规模呈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相对数和平均数来看,我国教育投入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支出结构失衡是指,世界多数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一般呈宝塔型结构,即在分配教育经费时,优先满足初、中等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在此基础上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我国目前在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将本来有限的教育经费大量投放在高等教育领域,这些年来,“在与国际接轨,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支配下,中央和省把本来就不多的教育经费投向高等教育,特别是给少数几所高校大量输血,使得我国高教投资比重偏高,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高于发达国家,造成教育投资结构错位。
5.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不完善
2003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格局,然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中政府分担主体的重心仍然偏低,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中承担的财政责任明显不够,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未能对各级政府提供各项资金的基本责任作科学合理的划分。
„„„„„„„„„
(二)从高等教育需求的角度对义务教育需求状况的考察
1.高等教育需求第一阶段博弈:一般高等教育需求纳什均衡的形成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是精英式的,高等教育的收益较为可观,很多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收益可谓垂涎欲滴久已。这种社会心理一经形成便具有一定的惯性。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然而,高校毛入学率还不高(2005年达到了21%),升入大学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在传统社会心理的影响下,一般家庭可能会认为,接受高等教育仍旧是令人向往的,接受哪怕是一般的高等教育总比不接受要好。每个家庭都这样想,结果形成了高等教育需求第一阶段的纳什均衡,如表1-1:
表1-1 二人一般高等教育需求博弈
2.高等教育需求第二阶段博弈: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纳什均衡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还不完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收益有着较大的差异。站在家庭的角度考虑,为了追求优质高等教育的经济或非经济收益,其很容易形成一种预期,即接受优质高等教育而不是一般高等教育成了占优策略,每个家庭都这样选择,结果形成了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纳什均衡局面,如表1-2:
表
1-2二人优质高等教育需求博弈
3.据上可知,甲与乙对高等教育资源的追求最终形成了一种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需求的纳什均衡(需求价格弹性为零)局面,而且,这种均衡将层层向下传递,最终形成了人们对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追求的纳什均衡,其中包括义务教育资源。因为能否追求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需要对其前几乎任何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人们对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追求的纳什均衡说明了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价格弹性趋于无穷小,即无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价格怎样变化,其需求量都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正是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一隐蔽力量加剧着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三、正确认识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与均衡问题
(一)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我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立场
不同主体由于立场不同,会对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状况作出不同的判断。例如,弱势群体可能会认为,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是对自己的伤害;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亵渎;是对自己教育权利的剥夺。强势群体可能会认为,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状况是“及时雨”,满足了特定群体的需要。政府可能会认为,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如果过渡,将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如何认识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问题呢?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呢?这是科学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一个基础。
我认为,我们应该站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立场。我们不应该把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一棍子打死。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都需要激励,只有这两个群体的积极性都得到调动,或者对一者的负向激励小于对另一者的正向激励时,社会福利才会不断趋向最大化。公平向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教育公平也不例外。强势群体、弱势群体都是纳税人,对一个人的给予事实上是对另一个人的拿取,会消弱被拿取者的积极性,从而给社会福利带来损失。只有当对一个人的拿取的负向激励小于对另一个人的给予的正向激励时,我们才应该生产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实现这种双向激励,从而获得它们正负抵消后的剩余,从而增进社会总福利。(对一个人的给予事实上是对另一个人的拿取,这里的拿取
量等于给予量。尽管是同一个量,但其对于不同的群体却有着不同的效用,有着不同的激励。这也正是为什么科学的公平制度安排会产生效率的原因。例如,同是一块钱,它对于富人而言,负向激励很小,但它对于一个穷人而言,却有着很大的正向激励作用,这种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抵之后的剩余就是一种公平制度安排的产出。)
(二)义务教育发展非均衡的危害:降低了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
当前人们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追求较缺乏弹性,即无论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都极度渴望追求到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然而,由于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经济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他们追求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能力便不同。自然状态下,强势群体将被很强地正向激励着,而弱势群体则被负向激励着。例如有的弱势家庭由于争取不到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会想,反正上不了重点高中了,那就别上了,因为上了非重点高中很难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甚至一般高等教育资源,投资收益偏小。结果是,孩子的命运过早地(学前教育阶段)被能力之外的因素决定着。这对于整体社会福利是一种损失。
(三)我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解读:合理地拿取—给予将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
通过查阅文献,我发现,大多数学者所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当然,我不是不赞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是不赞同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理解。在我看来,这是绝对平均主义在教育中的抬头,是不现实的。就算政府愿意并且有能力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办的均衡划一,但只要没有达到均衡划一的优质,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还是会在私人市场中形成。因为正如我们上边分析的,人们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有着极其缺乏弹性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站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地拿取—给予,即对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的“公平”处理,因为它会产生效率,从而增进社会福利。只要拿取对于强势群体的负向激励小于给予对于弱势群体的正向激励,这种掠夺—给予就应该持续进行,直到税收中同等资源量对于强势群体的负向激励与对于弱势群体的正向激励相同为止,否则整体社会的福利水平将不会达到最优,这也是我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理解。我们也可以用图形揭示。
四、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途径的几点思考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远非资源量的简单投入,它更是一种制度变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单靠大量投入可以实现的,因为在当前人们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需求极度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就算政府把全国的义务教育办到整齐划一的水平,只要这种水平不是整齐划一的优质,相对强势的群体就总会想尽办法追求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私人市场将难免出现。
正如我们上边所说,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是因为人们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需求形成了一种纳什均衡局面,而人们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需求的纳什均衡局面又是由于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的纳什均衡所导致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高等教育问题。认真分析导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需求纳什均衡出现的原因。力争通过一种制度变迁的方式,化解这种恶性竞争。我们更应该关注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理论中的“质”,争取使高等教育在“质”与“量”两个方面协调发展。
(二)上移政府主体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中的重心,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2003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然而,不同县、不同地区之间的投入差距过大。一些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中政府主体的重心偏低,这越来越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的新《义务教育法》打破了我国自2001年实施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了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制)、县三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我是比较赞同这种观点的。
(三)义务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更需关注
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投入还有待于加强。然而,就算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投入与国际水平持平,这种投入就一定能够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吗?我想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重视“硬件”建设,更需要“软件”更新,更何况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因此,我们就应该比其他国家更重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
参考文献:
[1] 范艳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2] 边德明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年11月20日
[3] 聂劲松等.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与对策[J].文史博览.2006.5[4] 朱世云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高就低”[J].湖北教育.2006.10
[5] 曾满超等.中国义务教育资源利用及配置不均衡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年第2期
[6] 翟 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7] 曼昆(美)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8] 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
[9] 杨龙.政府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1
作者介绍:
姓名:杜东东 教育学硕士
地址: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
邮编:201620
联系电话:wxpddd333@163.com.021-67790382***
第三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标准是什么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标准是均衡的标准
1、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缩小;
2、取消重点与普通学校的区分;
3、师资力量配置合理公平;
4、学生均可就近入学;
5、全方位、多层面的均衡发展,学校、教师、学生都能均衡发展。
第四篇:小胡小学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情况
小胡小学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情况
1、粉刷教学楼、平房外墙以及校墙2337平方米,投入28044元。
2、粉刷教学楼以及平房内墙6700平方米,投入40200元。
3、粉刷墙裙2630平方米,投入13150元。
4、更新学生课桌凳308套,投入29260元。
5、更新教师办公桌椅10套,投入4900元
6、更新仪器橱柜11件,投入6060元。
7、购置科技活动室器材309件,投入16520元。
8、购置综合实践活动室器材240件,投入7100元。
9、更新师生阅览桌椅8套,投入6392元。
10、更新学生微机43台,投入67424元。更新教师笔记本电脑4台投入14000元。
11、添置多媒体班班通6套投入75000元,添置专用教师多媒体3套,投入20800元。
12、硬化运动场472平方米,投入15610元。改造炉渣跑道800平方米,投入21000元。
13、添置体育器材521件,投入12965元。
14、添置音美器材523件,投入19726元。
15、添置六面体凳46个,投入1058元。
16、铺设地板革70平方米,投入1440元。
17、添置卫生保健器材70件,投入5145元。
18、增加心理咨询室器材480件,投入5860元。
19、添置科学、数学等仪器1200件,投入13800元。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浅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了巩固提高我国的义务教育水平,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内容。该纲要认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想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我们要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然后制定相应对策,加以实施监督,最终促进稳定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实际,分阶段、分步骤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接受本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的公平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和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背景。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均衡发展的问题。首先是地区之间由于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差异,东部和西部、中部,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现实背景;第二,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确保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使每个儿童都能真正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出的制度背景;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均衡发展就其实质而言,它要使尽可能多的孩子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要求教育公正地兼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际上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上的深刻体现,同时也是人本主义的体现,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政治背景。
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义务教育要推行均衡化发展战略,就不能忽视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现实。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主要表现为:
(一)区域不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造成教育资源差距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其中各区域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最大。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西部地区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使得农村儿童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都低于城市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公民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也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不同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也有差异,女童失学率高于男童。
(二)城乡不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中心倾向使得我国广大的地区显现出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这使得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城乡教育严重失衡状态,并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在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备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在农村地区学生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城市。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也逐渐拉大。东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使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表现出异常的复杂性。
(三)校际不均衡。城市中心倾向和精英主义教育思想,使大多数地方政府执行的是重点与倾斜的教育政策,直接表现为在教育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向所谓重点学校倾斜,从而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示范学校数量虽少,但是占有的财政资源、教师资源越来越多,而大部分的薄弱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却越来越少。由此也导致了择校风热愈演愈热,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时常上演,同时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各大中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还出现大班额问题。而普通学校却越办越弱,师资流失,生源减少。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类学校在生源、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
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元素,而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间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已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东部地区生产力较发达,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生产力则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也大。从而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教育支出的能力,其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制度性不平等,政治因素是现实原因之一。制度性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的发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倾斜,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包括教育政策之中,并致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往往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其中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我国义务教育投资和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对重点学校的帮扶,普通学校不加重视投入不够,就会直接导致
校际差距。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使各个学校之间、城市和农村儿童之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之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被明显忽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区域间、城乡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各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的思想观念、教育价值观念、办学条件以及人口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教育发展速度上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贫因地区,计划生育不但得不到落实,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且优生优育也难以保证。大量早婚、近亲结婚的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人口生育的质量,致使低能或身心发育不全儿童大量产生,也对我国普及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增加了负担。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导致教学要求、水平也不同,导致教育发展速度不平衡。还有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很低,父母文化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文化要求也不高,导致有些学生辍学或没有入学,而且贫困地区交通也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不仅增加了办学布局和学生就学的难度,而且也造成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封闭性,由此来看,今后若干年贫困地区必将是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困难的一个环节。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义务教育惠及全民,其均衡发展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作用。“十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及时作出西部“两基”攻坚的战略部署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地区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但要消除地区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拟定相关改进措施。
(一)要建立健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保障教育公平。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改变教育观念,减少歧视与区别对待,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择校热问题。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三)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
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内容,提高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采取学校扩建改造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有效期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完善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措施,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城镇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当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在教育领域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解决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
目前,国家、政府、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人民都在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着,纲要中的措施也正在逐步实施中,相信在这十年里,只要上下一心加强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一定得以改善,逐步形成稳定发展的态势。身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