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诉求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调研报告
【摘 要】随着社会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外来工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好我镇流动人员基本公共服务,对于实现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XX镇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分析了我镇流动人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现状、存在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促进我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为下一阶段流动人员公共服务规划提供依据。
镇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中心联合计生、教育、人力资源、社保等部门,深入到工厂企业、出租屋、商铺和建筑工地等场所进行了走访调研。共发放了195 份问卷,每个村(社区)15 份,最后回收190 份,其中有效问卷157份,有效率为83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我镇基本公共服务,中心对我镇财政、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城建、环保和文化等部门进行访谈,了解主要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医疗等基本情况。最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两条自然村进行实地考察,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此文。
一、我镇基本公共服务现状
我镇总面积54.41平方公里,辖管13个村,1个社区,全 镇共有出租房屋4208间(套),其中商品房出租12间(套),宅基地建房出租4196间(套)。常住人口5.4万人,外来人口超过6.7万人。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及城市化的不断扩张,陆地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我镇经济发展及城市升级得到了双飞跃,经济社会发展很快,社会各界普遍享受到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近年来,我镇大力推进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取得了新发展。着力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一是深入实施“富民”工程。深化推行“村民车间”就业管理模式,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工作,落实鼓励就业政策。二是深入实施“育民”工程。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大力举办送戏下乡等系列文化活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大力推广“一校一特色”模式,全方位提升教育质量。我镇今年共为流动人员子女提供488个公办学校学位,学位数量比去年增加了140个,其中,6所公办小学提供的小学一年级学位数为328个,2所公办中学提供的初中一年级学位为160个。三是深入实施“惠民”工程。大力推行《XX镇农(居)民补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继续抓好低保户、困难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帮扶,全面铺开产业扶贫、就业帮扶、低保帮扶、危房改造、读书补助等帮扶项目。四是深入实施“健民”工程。进一步加强XX医院和“一中心七站点”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便群众就医。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积极组织运动员参加省市各类体育竞赛,分别被授予“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镇”和“省运会突出贡献奖”。
二、流动人员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诉求
流动人员反映的热点仍然集中在积分入户、基本医疗保障、社区门诊等方面。他们对于公共服务的诉求已经从过去单纯的个人需求,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家庭成员,包括子女入学、父母的医疗保障等福利。总的来看,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是人们最关心、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着力解决好这类基本公共服务,对于实现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应该看到,随着流动人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素质的改善,其对社会文化生活和环境保护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详见图1。
图表 1 流动人员最关心、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单位%)说明:横坐标数字1~9 分别表示:1 :公共卫生和医疗;2 :子女教育;3 :社会保障;4 :就业;5 :基础设施(如道路、自来水提供);6 :文化娱乐(如公共藏书等提供);7 :社会治安管理;8 :生态
环境保护;9 :科技服务和咨询。
(一)子女教育
流动人员认为义务教育是政府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度达到65.6 %,其它依次是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自主 创业培训。有近20%的人们认为职业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说明随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才特别紧缺。因此构建合理的教育结构对于满足流动人员不同类型的需求至关重要。我国各地教育水平差距很大,特别是在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随着流动人员子女积分制入学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全面推广,以及我镇对初中和小学校舍等投入建设的逐步增加,流动人员对子女义务教育的满意度逐步提高。
(二)医疗卫生
调研情况显示,“自己买药吃”是我镇普遍流动人员得病以后首先选择的治疗方式。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有53.3 %的居民认为“如果不太严重,自己买点药吃”,23.1 %的居民只有在病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才上医院,只有21.2 %的居民有病就上医院。可以看出,由于流动人员群体整体收入低下,难以承担日益高涨的就医费用,选择自我诊断和硬挺的方式只会导致病情逐步积累乃至恶化,这对于整个社会成员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32 %的流动人员认为小病自己买点药吃就行了,大病本地医院也看不了。还有29.6 %的流动人员认为医疗费用较高,13.6 %的流动人员认为看病不太方便。部分流动人员认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是药品的价格高而自己的收入低。
(三)权益保障
综合调研情况,流动人员社会保险覆盖率较窄,我镇普遍流动人员参保率较低是当前我镇流动人员社会保障现状。在调 研中,流动人员反映,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参保费太高和理赔金额太少,说明对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流动人员不了解社会保险制度。
(四)治安管理
普遍流动人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出租屋及社会治安管理,加强治安巡逻,保障流动人员人身财产安全。出租屋治安问题仍然是流动人员基本公共服务诉求的主体。调查反映显示,出租屋偷盗案件时有发生,小部分出租屋存在安全隐患。
(五)文化生活
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流动人员普遍反映的文化生活需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生活,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和减轻流动人员生活的压力,而且会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明意识和文明素质。建设一批针对流动人员的文化设施,完善各类文体活动设施建设,为流动人员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平台。
三、加强流动人员公共服务建设的建议
(一)方便就医
在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领域,通过实施大额医疗救助、合作医疗等措施,着力推进医疗服务的均等化,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卫生部门应该加快完善有利于流动人员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着力破解 “就医难” 问题,不断提高健康水平。一是按照国家制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卫生部门应对流动人员免费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比如说建立居民的健康档案,为老年人、婴幼儿作健康体检,实行住院分娩,为特定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等。二是扩大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医保的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扩大报销范围,使群众得病看病以后,得到比以前更加高的报销比例。三是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并进行了公立医院的改革,使得群众能够逐步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再去医院,看病更加方便,看得更好。四是通过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医保,加强对流动人口预防结核病、性病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并着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网络,对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
(二)推动就业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流动人员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流动人员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流动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流动人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困难流动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流动人员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 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三)强化服务职能
强化在流动人员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型政府。一是完善村(社区)为流动人员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分工体制,要根据公共产品的性质,明确各村的供给职责,切实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确保政府公共支出的社会效益最大化,逐步缩流动人员和本地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过大差距,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是建立流动人员需求表达机制与政府回应机制,建立起公平合理自下而上的流动人员需求表达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三是建立各村为流动人员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绩效考核机制,以提供流动人员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流动人员群众满意度来考核各村。四是推进流动人员社会保障服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对全镇企业进行排查摸底,对应参保而未参保的企业进行教育,依法督促其及员工参保缴费;对瞒报、漏报、参保率低、缴费工资申报不实的企业进行监察。严厉打击街头组织儿童乞讨和强迫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保障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联合相关部门到我镇车站、市场、广场、繁忙路口等人流、车流密集点进行巡查,在全镇辖区范围内联合开展拉网式巡查救助,并形成上报机制,对发现街头乞讨未成年人的及时汇报,确保我镇辖区范围内发现一例处理一例。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二是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三是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四是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臵体系。五是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丰富文化生活
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名城”建设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我镇流动人员人文关怀,丰富流动人员精神文化生活,切实组织好流动人员文娱系列活动各项工作。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加强与当地文广中心的沟通协作,积极开展 系列文化主题活动、各类专题知识讲座,丰富流动人员业余生活,陶冶流动人员文化生活情操,加强广大流动人员人文关怀,增进广大流动人员对我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和谐XX。
第二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调查报告
xx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调查报告
为了准确掌握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服务工作的需求,增强管理服务针对性,提高管理服务质量,更好的为广大流动人口服务,我们按照市计生委要求,组织开展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调查表”问卷调查活动,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共发放了问卷500份,其中:男性182人,女性318人(未婚169人,已婚149人)。
二、调查结果汇总情况
1、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服务方面有需求的 53人,占 10.6 %。
2、子女教育就学方面有需求的62人,占 12.4 %。
3、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有需求的138人,占 27.6 %。
4、住房保障方面有需求的144人,占28.8%。
5、社会保障(工伤、医疗、养老、失业、生育保险)方面有需求的 33人,占 6.6%。
6、社会救助和帮扶方面有需求的21 人,占4.2 %。
7、法律咨询和援助有需求的35人,占 7 %。
8、社会治安、民主政治权利有需求的 14 人,占2.8%。
三、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权益保障
根据调查结果,流动人口的劳动保障状况不能令人满意。多
1数流动人口都没有享受法定的休息日,超时工作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更谈不上每周两天休息、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待遇。绝大部分人没有签定劳动合同;一部分人不能按月领取工资,还有少数扣发工资的现象。此外,有些妇女不能享受孕期劳动保护。按照有关规定,雇主有义务向雇员提供相关的保险,如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女职工的生育保险等。但根据本次调查结果,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缺乏起码的社会保障,享受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的流动人口分别不到10%,这将使她们在面对各种风险时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
对于劳动权益保障和社会保障中出现的问题,由于缺乏本市居民的相关数据作为对照,无法与户口为本地、在相同部门就业流动人口的劳动保障状况相比较,难以判断导致这种状况是由于她们的外来者身份,还是第三产业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对本次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值得做进一步的深人调研,真正找准问题所在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便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
此外,问卷调查反映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所有外来务工人员面对的问题,如超时工作、没有劳动合同、没有相应的保险等,还有一些流动人口特别要面对的问题没有在问卷中反映出来,如她们是否享受女工应有的劳动保障(即“四期保护”),如果她们怀孕了雇主会怎样对待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
(二)医疗卫生保障
由于缺乏医疗保险或用工单位的相应福利政策,经济问题是制约外来流动人口使用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主要因素,不少流动人口提出怕花钱多或因上班没有时间而不去医院看病。
调查结果反映出流动人口对社区中方便廉价的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到城市打工是为了多挣钱,不愿意把钱花在症状不明显、不影响工作的一般妇科病上。而上班的女工为了看妇科病请假可能也难以启齿。根据这些问题,有必要在流动人口中开展一般卫生知识和生育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并向她们提供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应鼓励社区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功能,例如社区的医疗卫生系统如何能够以负担合理的价格满足外来人员的基本需求,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也可采取简化看病手续、调整门诊时间等吸引更多的顾客。同时,这些流动人口大部分都没有医疗保险,因此可能会导致她们拖延看病治病。
(三)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
调查发现,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流动人口十分有限,拥有相应证书或曾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人则更少,说明在对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亟待改进。同时有不流动人口表达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愿望,如果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机会,她们之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参加培训活动。当然,还要注意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层次妇女的不同需求。
流动人口对相关的法律虽然有所耳闻,但是尚不清楚她们对
法律的了解程度以及是否了解如何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
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仍然是以家人亲属为主,她们在回答中提到最多的帮助来源是自己的家人(40.3%),其次是朋友(20.9%)、自己(18.9%)、政府(9.3%)、工作单位(6.1%)。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已婚和未婚的妇女有较多差异:更多的已婚妇女得到家人的帮助,而未婚妇女则更多提到朋友的帮助。总的来说,当地政府和工作单位在为流动人口排忧解难方面还没有起到主要作用。此外,一部分流动人口对城市的生活方式缺乏认同感也是影响她们参与现住地社会生活的障碍。
(五)流动人口自己反映的困难
除了以上发现的问题之外,还有调查对象提出来的她们认为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困难,主要有经济、就业、家庭等几个方面,不过未婚和已婚流动人口之间在很多方面的需求都有较大差异。经济方面:大部分人反映生活中的困难之一是收入低。这和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以及她们所从事的职业是分不开的。
就业方面: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认为在生活中的困难是没有固定的工作或找不到称心的工作,还有超过40%的未婚流动人口希望在就业方面得到社会保障机构的帮助,反映了流动人口在城市就业面临的困难。一方面,由于她们个人条件所限,在就业市场中显然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她们也缺乏正当的就业渠道和有
力的社会支持网络。
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当一部分未婚流动人口提出了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培训和再教育,显然在这方面社会和雇主都没有能够提供足够的服务;缺乏进一步提高个人能力的机会,更制约了她们的就业和发展。
家庭与子女教育方面:多数已婚妇女提出的困难和社会保障需求是解决户口和子女上学问题,还有一部分提出了住房和卫生保健问题。由于大部分已经生育的妇女都把子女带在身边,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显然成为她们最大的后顾之忧。
四、建议与打算
(一)要通过召开会议,举行培训班、引发宣传资料、设计计生宣传橱窗、墙报、标牌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宣传,提高了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和参与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同时,举行由乡镇和行政村计划生育管理员参加的培训班,并把《规范》、《流动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印制成小册子,发放到全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手中,达到人手一份。通过这些形式的宣传教育,使计生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也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计生干部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二)要采取多重措施,提高外出人口《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证率。一是乡镇计生办的深入基层,进村办证;二是协调劳务输出部门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集体办证,已婚育龄妇女就地康健,签订合同,现场办证,随后由我们负责完善手续;三是在行政便民服务大厅设置流动人口办证窗口,明确专人负责,在节假日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做到了随到随办。
(三)要加强与流出人口集中地计生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取得他们对流入人口的关心和帮助,对流动人口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提供免费服务,做到与当地人口同等对待。
(四)要坚持立足实地,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加大优质服务力度,按照“针对新形势,研究新办法,建立新机制,解决新问题”的思路,把政策交给群众,生活上服务群众,生活上方便群众生产上帮扶群众。在生育服务方面,要为流动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提供季度B超孕情、环情检查,落实节育措施,设立避孕药具凭卡免费发放点,开展妇科病查治、乳腺检查、查病治病等服务,提高了流动人口育龄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生殖健康水平。在生产服务方面,要对生产经营上有困难的流动人口,由计生、公安、工商等部门牵头,以流动人口计生协会为主,开展帮扶活动,为流动人口解决经营办证,门面承租等实际问题。在生活服务方面,要围绕群众需求,想方设法为流动人口解决住房、保险、医疗、子女入学入托等生活困难,使流动人口处处感到亲切和温暖,感受到关爱关怀。
xxxx年6月9日
第三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调研报告
二〇一五年一月八日
**县是****区行署所在地,因位于狮泉河畔而得此名,也叫狮泉河镇,该县地处**最西部、沿森格藏布和**藏布流域,是**18个边境县之一。面积1719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350米左右,最高海拔为6554米。该县经济以牧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种植业主要是青稞、春小麦和豌豆,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黄牛、马、驴、骡、山羊和绵羊。该县是全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全县总人口16906。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逐渐增多,全县现有外来流动人口19205人,占总人口的113%,出租房屋1648户。在我县的流动人口中大量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这些流动人口大都就业于娱乐场所、建筑工地、集贸市场,有的还从事旅店业、修理业、旧物收购等特种行业。大多数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生活贫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涉及面广,而且涉足的场所较多,活动范围广。随着社会的发展,客观上给流动人口创造了更多的活动范围,其活动方式多样化,使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难度加大。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如何切实做好外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广大群众和投资者安全感等问题的思考,近期,我们对**区流动人口的结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希望借此能做好全地区范围内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阿里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现状
大量外来人口在地区集聚,为阿里地区各类市场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用工保证。应当讲,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对阿里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由外来人口带来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权益保障等系列问题日益突出,但受人力、物力、财力、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制约,阿里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外来流动人口底数、身份难澄清。
一是流动人口申报暂住登记、办证的意识十分淡薄,主动性不强,民警催办也置之不理。
二是相当一部份流动人口的职业不稳定,经常变换住址,且作息时间不定,民警难以及时掌握其动态。
三是取消暂住人口管理收费后,管理经费得不到保障,管理队伍萎缩,登记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是一些业主怕麻烦,不配合公安机关开展登记办证工作。
五是出现了无身份证件的流动人员,往往一时难以查清身份,无法发放暂住证。
六是业主来报去销的申报制度未落实。
七是宣传力度不够,流动人口对暂住法律法规知识缺乏。
八是对业主和流动人口违反暂住法律法规处罚力度不强。
九是内部单位的流动人口管理难。
2、治安、刑事案件高发。由于外来人口来自于全国各地,成分复杂,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收入偏低。为了节省开支,多人合租、男女混居现象比较普遍,加之居住分散,日常管理难度大。有的利用区域概念,寻找亲情,亲近老乡,时间一长,形成拉山头、结帮派,甚至以众压少,以强欺弱。一旦发生矛盾和磨擦,极易引发寻衅滋事、结伙斗殴等现象,导致**区刑事及治安案件增多,2012年阿里地区共立刑事案件45起,其中流动人口作案占80%,共立治安案件78起,调解46起,当场调解289起,其中流动人口作案占85%,这里还不包括发生失窃或者打架斗殴隐案不报的案件。
3、劳资纠纷多发。由于**区社会发展加快,建筑业和外来人员多为间接劳动关系,管理不到位,加之包工头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往往克扣或压降工人工资,劳资纠纷不断,有的采用封堵单位、公司大门等手段,阻碍工作、生产、经营正常进行。
4、社会管理未能形成合力。阿里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公安、劳动、计生、工商、民政等部门。现实中存在管理体制不顺、沟通不畅、各自为政等问题。基础设施不能共用,相关信息不能共享,管理工作不能同步,导致人口登记、计划生育、普法教育、卫生医疗、疾病防疫等工作难以落实,社会管理工作没有形成合力。
二、对策和建议
随着阿里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流动人口还将不断增多。为阿里地区提供良好发展环境,维护阿里地区社会治安秩序,将**区打造成平安阿里、和谐阿里,加强阿里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刻不容缓,也是摆在当前公安机关特别是治安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1、大力推进外来人口集中管理。一是将外来人口集中管理居住,公安机关主动与厂方对接,超前谋划、认真选点、合理布局,落实技术防范,设立监控室,安装周界报警,清除盲区空点,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有效控制发案,挤压犯罪空间。
2、广泛开展法律宣传,进行维权咨询。增强外来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提高自我维权能力。司法部门针对外来人口普遍法律意识偏低的现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作计划,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印制外来人口学法教材,畅通维权通道,开展送法暖民心活动。
3、加强治安面的控制。我们便民警务站进行24小时便民服务,同时民警要深入到流动人口当中,全面调查并将辖区内的流动人口登记在册。将流动人口的情况输入微机,实现流动人口微机化管理,做到了服务到位,监控有力。
4、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发挥联动机制,配合居委会、计生部门共同做好对暂住人口的管理工作。与居委会计生部门相互支持配合,互通信息,扩大警民联防阵容,只要有妨碍计生部门执行公务的案件,都及时严肃查处。
5、提高对暂住人口的管理意识,加大管理力度,从警力配备和后勤保障方面给予支持,对责任区民警进行定期培训,使民警们从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加以提高,并对暂住人口管理工作进行重点考核、考查。
6、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易发生盗窃、偷窃等案件的市场、商场等重要地段、重点部位进行调查了解,掌握经常出入的暂住人员及外来人员。同时利用便民警务站进行广播宣传安全防范,达到震慑犯罪的目的。
7、责任区民警与雇佣暂住人口的单位、个人及居委会及时取得联系,与雇工单位和个人签订暂住人口治安责任书。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责任落实,定期对流动人口进行检查,深入居委会或群众中了解调查其现实表现,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8、严格按照出租房屋治安管理办法执行,与出租房屋人签订责任状及治安承包责任书,明确出租房屋人的责任和义务,对不履行责任的严肃处理,造成社会危害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9、对有疑点的暂住人口进行排查,以彻底查清他们的基本情况,有无前科劣迹和现实表现。
10、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工作。向全社会实行承诺服务,并主动为流动人口排忧解难,对涉及流动人口的经济纠纷,我们积极协调司法部门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对损害流动人口利益的治安案件进行及时处理。
11、出租房管理是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关键。流动人口85%以上住在出租房屋内,把出租房管理纳入了正常轨道,通过以房管人,来实现对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签订《租赁房屋治安责任保证书》为切入点,真正落实业主的管理责任。
12、企事业单位和建筑工地也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落脚点。通过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方式,明确单位法人或主要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治安管理工作方面的责任主体地位,督促其建立单位内部流动人口管理的各项制度,积极主动地配合公安机关做好对流动人口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工作,并切实承担起单位内暂住人口的登记和申报等工作。
13、抓分类管理,健全管理机制。对流动人口管理实行责任区民警分片负责制。注重掌握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在便民警务站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台帐,尽可能全面掌握流动人口的情报信息,除掌握基本情况外,还不定期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思想动态、日常交往等情况。
14、对暂住人口实行跟踪管理。对职业、住所、收入固定,违法犯罪的可能性较低的暂住人口作为A类(相对稳定类),管理措施以登记办证为主,每月检查一次;对具有一定违法犯罪可能的不放心人员做为B类(一般管理类)掌握其基本情况,每半月检查一次;对独居一室,昼伏夜出,收入与消费明显不符,形迹可疑的人员作为C类(重点监控类),随时进行检查,对暂住三日以上三十日以下人员及出租房屋户实行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管理方法,达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目的。
15、综治委抓好公安、工商、计生、劳动、民政等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公安机关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辅助力量的业务培训和教育管理,经常性地开展社会面上的巡逻、盘查工作。大力推进便民警务战略,构筑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把流动人口管理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提请综治委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经费落实情况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经费不足问题。
第四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是整个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进一步探索出一条切合我区实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新模式,我们对xx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开展调研。
一、我区流动人口工作的基本情况
xx区辖6镇4办,36个社区。城区总人口 242413人,共有流动人口5715人。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成立于1996年。在编22人,领导2人,隶属xx区计生局。流动办属于事业编制,不具有执法资格。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上我区建立了计划生育相关联合办公制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三查两清一服务”制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县区市计生局职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办公室职责、流出(入)人口计划生育情况一览表,流动人口服务承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执法程序等相关制度。
在掌握流出流入育龄人群生育状况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外出前登记、外出后联系、平台查询等方法掌握流出人口的生育状况及避孕情况,对流入育龄人群的生育状况主要通过清理清查、三查、平台查询与户籍地信息联系,掌握其生育状况和避孕节育情况。新的信息交换平台,在加强已婚育龄妇女的跟踪管理服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并能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动态,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的的信息沟通,建立双项管理协作制度,开展跨地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工作,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跟踪管理和服务。
对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我区主要以属地化管理为原则归属于各社会居委会,由社区居委会摸清辖区内特殊人群的原户籍地、归属单位及本人的婚育、生育、节育状况并进行统计管理。
二、我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流出已婚育龄妇女不按时寄回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我区办理婚育证明在区上集中办理,外出前要求已婚妇女落实一种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签订一份管理协议,但没有实际性的制约措施,所以,孕检证明有很多不能按时寄回。
流入人口持证率低每年四次的清理清查显示,流入人口持证问题已成为我区流动人口管理的一大难题,虽然每次在清理清查过程中,对未持证的流动人口发放补办婚育证
1明通知单,发放临时证明。但办理户籍地证明很难落实,经常逼得紧的话,明天你就找不到人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我们认为应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属地管理、政策推动、社区服务的管理机制,综合治理、部门协作提出的理念很好,但是在执行方面很难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基本上是计生部门在倡导,但作用不明显、综合治理不能落到实处。
在稳定外来流动人口低生育水平方面,我们认为清理清查、登记、办证是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基础,三查两清一服务是目的,控制违法生育是目标。一证先行,无证缓办在我区推行情况不是很好,因为很多部门在办理证照时只会要求自己所需的证件,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流于形式,而我们计生部门对这些事情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
目前流动人口分布广、流动性大、居住分散、三无人员已成为流动人口管理的一大难题,我区在每年都和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召开专项工作会议,三月份集中开展清理清查整治月活动,但相关部门的责任仍有落不实的现象发生。
我辖区的流动人口统计报表中的流动人口数量和实际人数有一定的出入,主要在流出的管理人数,小于实际流出人数,因为有些人在流出时不办理婚育证明,只有在清理清查时才能统一上报,所以有一定出入。
在对流动人口中的计划外生育我们主要通过立案、调查、核实、取证、下发征收决定书来征收社会抚养费,但存在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征收难的问题。当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已成为我区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
三、对我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我们认为全市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服务必须突出,通过三查、宣传等形式向育龄人口宣传优生优育、妇幼保健,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服务,使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得到及时方便的服务,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保稳定,流动人口管理主要难在,流动速度快,信息难掌握,三无人员多,这给我们管理带来很大困难,我们主要通过加大清理清查力、度摸清底子等方法来应对以上困难,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项:
第一:在外出前的办证关,坚持做到“六个一”在四次的清理清查活动中,通过办证验证摸清底数,掌握各种情况,并有效开展管理和服务。
第二:清理清查服务关,在一年四次的清理清查工作中,查清流动人口的底数,是
搞好服务的前提,通过清查,消除管理上的盲区。
第三:“三查两清”一服务,通过清查,每季进行“三查两清一服务”工作,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以下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基层工作网络,使管理队伍稳定而高效。
二、建立和完善管理与服务的责任体系。层层夯实责任、明确任务。
三、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切合实际的考核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能够推动工作的制度体系,如以房管人制度、属地化管理制度,谁
用工谁负责等各项制度。
五、建立完善的依法行政工作体系。
xx区流动办
2009-4-8
第五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大量流动人口进入我区。作为地方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流动人口在对我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矛盾和压力。为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和谐进步,我单位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市的流动人口呈现出以下的特点:一是居住处所不固定。大部分流动人口没有固定住所,多数居住在出租房内,居住条件差,形成了“哪里方便住哪里、哪里便宜住哪里”的频繁更换居所的情况,并且没有主动申报暂住登记的意识,使公安机关很难及时全面地掌握其居住地址,给服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二是从业选择流动性、盲目性较大。大多数流动人员来自外省农村地区,没有技术优势,往往只能从事生产普工和一些社会底层工作。从行业结构分析,主要从事纺织生产、建筑、食品加工、光电照明制造、餐饮服务以及本地人不愿干的“脏、累、苦、差、险”工种和行业为主。三是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居多。流动人口中80、90后的数量占据绝大部分,与上一代不同,他们注重职业发展空间和工作环境,而不是一味注重工资收入。三是特殊的生活环境容易引起心理落差。由于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存在的差别,造成流动人员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经济待遇、价值取向等方面,与城市主流文化存在着明显差异和冲突,加上发生经济纠纷、利益受侵害等情况时,难以通过合法手段有效维权,加剧了流动人员与常住居民和社会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其中一些人甚至形成了强烈的反社会倾向和报复心理,从而诱发各种过激行为。
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跟形势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有许多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管理体制尚需理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体制尚需理顺。涉及公安、劳动、计生、城管、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对责、权、利的认识在某种情况下带有局部性及与之相适应的差异性,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单独制定管理制度,这样使得工作难以协调,服务与管理难以配套,无法形成合力。实际工作中,各部门间的信息尚未得到有效整合,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没能得到制度化保障,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衔接机制,有效信息利用率低。对流动人口无法做到实时、动态管理。
(二)观念认识尚须改变。由于经济、文化和习俗差异,对流动人口“歧视多于尊重”、“戒备多于信任”的现象仍有存在。一些当地群众,一讲到流动人口就联系到违法犯罪;一有风
吹草动,就把流动人口当作怀疑对象。只看到给我区城市服务与管理带来的压力;看不到他们为我区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有些职能部门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也以防范为主,在理念上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偏见,对流动人口服务引导不够,使大量流动人口游离在社会保障、教育宣传、政治参与等边缘。
(三)合法权益尚得不到充分保障。不与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现象依然存在;即使签订合同,在工资待遇、劳保福利、社会保险、工伤处理等方面也有不依照合同执行的情况。近年来,欠薪、拖薪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有发生。
进一步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属地管理体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重心应放在基层社区,实行服务、管理、教育、维权“四位一体”的全程服务、综合治理。强化村委会、居委会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职能。完善村(居)、社区警务室的工作平台,做到以村(居)为阵地,夯实基础,抓好服务。根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理顺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乡镇街道、社区各自职责,形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综合人口管理体系。实行“定人、定位、定责”的管理模式,制定并落实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
(二)促进流动人口综合素质转型升级,引导融合与自治。
1、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劳动与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建设、财政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切实做好流动人口培训工作。强化用人单位对流动人口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引导和支持现有教育培训机构和劳务输出派遣机构进行合作,与输入地区和用工单位合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培训效率。制定鼓励流动人口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做好就业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提供企业招聘信息、积极为其推荐就业岗位。有针对性的开展异地务工人员专场招聘会,解决流动人口的就业和企业用工紧缺的问题。
3、大力推进积分入户工作,切实增强流动人口归属感。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1)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辟专栏、专题,向全社会宣传农民工积分入户城镇的相关政策以及重大意义,扩大覆盖面和参与面,更有效推进该项工作的开展。(2)是坚持实事求是,搞好科学调控。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科学的统筹安排。(3)是进一步完善准入门槛。既要坚持标准,又要以人为本。要使农民工积分入户城镇制度政策成为调动农民工积极性的有力杠杆。
4、推进流动人口的融合与自治。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和企业,政府要推动其加入工会、协会等自治组织,指导创新各种融合性组织形式及载体,强化流动人口“自
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通过这些平台更好地 表达和维护流动人口的诉求,并在化解矛盾、法律援助、文化活动、素质提升、治安防范、环境整治、计划生育等多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使他们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