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精选]

时间:2019-05-14 06:1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精选]》。

第一篇: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精选]

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

邓大胜、李路路、史慧、高晓巍、刘春平、张丽

一、科技工作者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特征明显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员队伍保持快速增长,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通过自主选择而不是组织分配来择业,科技人员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一是队伍规模稳定增长。据测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006年近4200万增长到2012年近6800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R&D(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从2007年的173.6万人年增长到2012年的324.7万人年,增长了87%。本次调查对355家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医疗卫生机构、中学等用人单位报表汇总结果显示:自2008年以来,86.5%的单位科技人员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14.4%的单位增加50%以上,28.5%的单位增加20%-50%。

二是年龄结构继续年轻化。本次调查表明,2013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为36.8岁,其中35岁以下占45.7%,35-44岁占31.8%,45岁及以上占22.5%。与2008年第二次全国调查相比,平均年龄降低0.6岁,35岁以下比例增加7.6%。这一结果与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科技工作者队伍是一致的。据统计,2008-2012年间毕业的普通本专科学生人数高达2851万,仅比1949-2007年毕业生总数3287万少436万。目前,我国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总数2391万人、研究生在校学生总数172万人,这预示着科技人力资源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科技工作者队伍将继续呈现年轻化趋势。

三是高学历化趋势明显。本次调查发现,2013年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12.6%,硕士占20.9%,本科占48.0%,大专占14.7%。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从2003年的11.4%增加到2008年的25.7%,再增加到2013年的33.5%,说明科技工作者队伍长期保持高学历化趋势。高校和科研院所高学历特征尤为明显,研究生以上学历分别占81.2%、47.6%。在35岁以下组和35-44岁组中,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分别为37.5%、36.6%,45岁及以上组中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21.2%。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张使得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2002年之前累计毕业生总数为76万人,2003年至2007年间累计毕业生达102万人,2008年至2012年间累计毕业生达201万人,表明科技工作者队伍高学历化趋势仍将持续。

四是自主择业比例增加。调查显示,26.8%的科技工作者因为组织分配或调动进入现单位工作,另外近四分之三则是自主选择职业的结果,自主择业比例比2008年增加13个百分点。科技工作者择业时看重的主要因素包括:能发挥专业技能(43.5%),工作稳定(41.5%),符合个人兴趣(29.5%),便于照顾家庭(16.1%)。科技工作者平均工作年限(工龄)为14年,比2008年调查降低0.7年;自工作以来曾经更换过单位的比例为36.0%,比2008年调查高11个百分点,说明科技工作者职业忠诚度有所下降。

五是科研人员国际化水平较高。调查表明,6.1%的科技工作者有过一年及以上的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其中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有海外经历的比例为8.3%,高校的科研人员有海外经历的比例为21.7%。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团体的比例分别为4.1%、11.0%;最近三年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的比例分别为12.9%、34.8%;最近三年发表SCI论文的平均值分别为0.8篇、2.0篇。

六是科技工作者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支持程度进一步增强。调查显示,95.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70.0%的科技工作者积极关注国家出台的政策方针。93.9%的科技工作者赞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同时,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近三年中30.9%的科研人员获得过专利,高于2008年调查的21.5%;43.0%的科研人员有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其中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人员有成果转化的比例分别为65.6%、47.1%和25.6%。总体来看,广大科技工作者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和人民,忠诚于党和国家事业。

二、科技评价导向、科技资源分配是科技工作者关注焦点

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对现行科技评价导向、科技资源分配和科研管理、职业发展空间等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反映较多,科技工作者生活压力大、平均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幸福感还有待提高。

一是对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信心还需进一步提振。对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分别有34.7%、32.4%的科技工作者表示信心不足。对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2049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目标,分别有39.1%、33.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信心不足,青年、高学历群体对国家未来发展目标的信心不足现象比较突出。

二是对自身能力水平的判断并不乐观。74.1%的科研人员认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能力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于2008年的65.4%。69.6%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技工作者队伍中不安心做科研的情况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这一比例高于2008年的62.0%。此外,85.1%的科研人员认为我国原创性科技成果少,82.5%的科研人员认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这种情况说明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创新自信还比较缺乏。

三是认为科技评价导向不尽合理。调查表明,59.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行科技评价导向不合理,其中科研人员认为评价导向不合理的比例高达68.2%。以发表论文、承担科研项目数量为例,81.8%的科研人员表示发表论文对于完成考核要求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近三年承担过项目的科研人员中,91.7%认为承担项目对完成业绩考核作用非常大或比较大。5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行评价制度驱使造成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出现。对现有科技奖励的社会影响,26.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示范效应非常明显,同时11.6%认为负面效应非常明显。

四是对科技资源配置和科研管理问题反映较多。对于政府的科技资源,28.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分配结果不公平,26.6%认为分配过程不公平,25.4%认为资源使用效率不高。63.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存在不合理之处,其中科研人员持这种看法的比例达71.1%。科研人员反映在申报和承担财政项目时曾经遇到的突出问题包括:项目限定的人员费比例太低(59.7%)、申报周期过长(56.1%)、审批程序不透明(50.7%)、申报手续复杂(48.8%)、评审时拉关系走后门(45.4%)、资金到位不及时(36.1%)、结项验收走形式走过场(33.0%)、招标信息不公开(28.0%)、项目经费的违规使用或挪用(16.7%)。

五是期待拓宽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调查发现,科技工作者对目前工作总体满意率为54.9%,其中职称、职务晋升(26.3%)、收入(25.2%)、单位学术氛围(32.3%)、单位组织进修培训(28.5%),20.0%的科技工作者明确表示对个人发展空间不满意。17.8%的科技工作者没有职称,比2008年调查高出9.6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18.5%、中小企业45.7%没有职称,远超过2008年的10.1%、20.9%。初级、中级、副高职称人员中分别有30.3%、33.8%、22.7%对职称职务晋升不满意。26.2%的科技工作者考虑过更换目前的职业或工作单位,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中这一比例分别为31.2%、30.2%,35岁以下青年群体则为30.1%,表现出相对较强的流动意愿。

六是生活幸福感有待提高。调查表明,我国科技工作者2012年平均收入为74137元,比2007年的41159元增长了80%,略低于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增幅(89%),有30.5%的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收入状况不满意。54.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当地属于中下层或下层,感觉生活很幸福或比较幸福的不足四成(37.5%)。50.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身体非常健康或比较健康,低于2008年调查的54.1%,另外38.1%认为一般,11.7%认为自己不健康,表明当前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平均健康状况不容乐观。44.4%的科技工作者感到压力大,其中大学教师、科研人员中感到压力大的比例更高,分别为55.2%、52.7%,49.1%的硕士、58.1%的博士感到压力大。

三、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创造活力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科技评价制度,必须改革科技资源分配制度,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不断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构成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的主体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生成长的中青年,近八成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受教育程度和基本素质明显提高,同时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也十分显著,个人价值取向更为明显。应面向科技工作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采用多种形式精心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判断力。创新宣传教育的方式,以老一辈科学家为主题,通过主题展览、经典剧目、影视作品、传记作品等方式,开展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宣传活动,引发心灵共鸣,进一步增强科技工作者履行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推动建立长效机制,使科研诚信真正成为对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要求和行为规范。

二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激励导向。积极改变现有人才评价中过度与论文、项目和经费数量挂钩的现象,鼓励科技工作者更加关注长远、关注经济社会和民生重大需求,努力做出有原始创新、解决重大发展问题的科技成果。确立用人单位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根据科技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岗位,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让从事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科研辅助、科技管理的各类人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尊重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适当延长评价周期,简化评价程序,减少考核活动,鼓励科技人才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注重发挥科技社团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基础作用,把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作为科技人才评价重要内容,纳入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营造理性质疑、学术民主、兼容并蓄、奖掖后学的良好氛围。

三要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快科研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根据科技活动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实行更具导向的支持方式,对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活动实行长期、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对产业技术研发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简化项目评审程序,加强事后评估,建立信用体系,提高管理效率,保障科技人才用于科研的时间。加大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力度,重视对科研基础条件和数据等方面投入,鼓励和支持开放共享,完善国家科技报告体系建设,促进承担财政支持科研课题的科技工作者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加快实现科技计划管理过程公开透明,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发挥科技社团等第三方机构客观、中立的作用,对科技管理全过程予以监督和评价评估。

四要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分配方式,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确保优秀科技人才收入维持在有竞争力的水平。完善科研补贴制度,改革现有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薪酬体系,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激励和福利保障。鼓励企业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探索实行技术成果、知识产权折价、股权期权激励等科技人才激励方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等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作用,制定职务技术成果管理条例,提高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中主要发明人的收益比例。通过多种方式,改善青年科技人员的生活条件,减轻生活压力,提高待遇。

五要大力培育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着力推动科学文化建设,加大对优秀学术传统的研究和宣传力度,推动科技界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科学共同体在培育科学文化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学术氛围。对高级研究人员实行学术年假制度,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术交流,帮助他们舒缓工作学习压力。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精心策划节目和报道内容,用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思考引领社会思潮,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增强全社会公众的创新自信和对科技发展的支持理解,培育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社会价值观。广泛开展对优秀科技人物和创新团队优秀事迹的宣传,树立优秀典型,塑造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六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举荐表彰,畅通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渠道。发挥学术交流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支持科技社团举办高端、前沿、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支持科技期刊提升质量和影响力,吸引国际科学组织在华召开国际一流学术会议,支持国内知名专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团体活动并争取担任领导职务。注重搭建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优秀人才拓展视野、提升能力。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要求,广泛开展面向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建立在职学习长效机制,鼓励科技工作者在“干中学”,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坚持以用为本,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的同行评价作用,对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科研产出和诚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通过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推动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合适的专业领域、合适的条件保障支持下创造出更加丰硕的科技成果,创造更加辉煌的科技业绩。

四、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急盼改善创新条件和环境

青年科技工作者处于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是科技队伍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调查显示,当前我国40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接受系统教育比例较高,总体学历层次高,对我国创新环境和个人发展比较有信心,但他们获得所需的科技资源相对困难,应当引起充分关注。

学术交流机会、职务职称晋升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关注焦点

一是自认在机会均等、自主创新方面限制较多。3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中近六成(58.1%)认为自己主持项目数量偏少,显著高于35-44岁、45岁及以上等年龄组的49.0%、38.0%。同时,青年科技工作者普遍反映自己在工作中的自主性不强,只有37.8%的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决定开展工作的方式,低于35-44岁、4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38.9%、44.4%。

二是缺乏学术交流机会。调查显示,3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中,39.3%认为工作中的主要困扰是缺乏业务和学术交流,其中反映最强烈的是大型企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2012年曾经参加过学术会议比例为39.1%,明显低于35-44岁、4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50.9%、53.7%。同时,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中逾八成反映参加学术会议困难,其中最突出的困难和障碍是“缺乏信息,没有机会”(44.6%),“太忙,没有时间”(33.6%),“会议收费太高”(28.4%),“没有差旅经费”(25.7%)。

三是对职务职称晋升和收入的满意率低。调查显示,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对职称职务晋升方面的满意率最低,表示满意的还不到四分之一,对收入的满意率情况也是如此。此外,尽管各年龄段的科技工作者普遍反映收入低、待遇较差、生活压力大,但青年群体的感受更加强烈,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中三成考虑过换工作,其中近六成(58.7%)把收入待遇太差作为更换工作的理由,这表明对经济状况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忠诚度,也对他们的创新热情造成了负面影响。

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助力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

一要改进现行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加大对基层一线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力度。要优化科技资源分配,尤其要加大对处于职业生涯起步阶段和早期阶段的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勇于创新创业;鼓励崭露头角、勇担风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参与公平竞争,加大青年科学基金和青年科技创新计划的资助规模与资助强度,探索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持续滚动支持的机制。

二要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激励青年人才成长。要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现行的人事制度,根据科研规律设计体制机制,实行评聘分开,通过资格认证和职务职称晋升这两种途径认定科技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结合业绩考核和科技人才评价制度实施滚动进编和动态进编,以满足青年科技工作者合理的职称职务晋升愿望和诉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更能体现科技工作者职业特点和劳动价值的薪酬制度,根据科技工作者对科研项目的时间投入和智力贡献引入绩效补贴,打破完全以职称职务级别为衡量的薪酬分配制度。

三要高度关注非公企业和新兴产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企业和高科技园区科协系统的作用,由企业科协和高科技园区科协定期向所属青年会员发布学术交流的会议信息,协助企业联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同行组织论坛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产学研知识融合和人员交流;要创新学术交流形式,最大限度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力,为非公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非公企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资讯交流和知识服务;通过发展“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等措施,逐步解决非公企业青年科技工作者专业技术职称评定问题。

四要发挥科技社团在学术交流和人才举荐中的独特优势。要发挥科技社团学术交流的优势,多为青年人提供成本更低、形式多样的交流机会。呼吁院士专家参加以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主的学术沙龙,鼓励科技社团重视发现有重大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通过表彰和举荐等形式使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和职称结构,鼓励功成名就的专家帮扶、提携青年科技人才,并与青年科技人才分享资源。

五、海归科技人员:科研产出水平较高,爱国奉献精神有待加强

海归科技人员是科技工作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提升我国科研水平、开拓新的科研领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调查中,海归科技人员占样本总量的6.1%,其中有海外留学经历者占4.4%,仅有海外工作经历没有留学经历的占1.7%,调查反映的一些现象和特点值得高度重视。

海归科技人员比较看重个人发展

一是海归科技人员回国动机更偏向于个人需要。据调查,海归科技人员当时回国主要源于与家人团聚(45.3%)、国内发展机会更多(33.8%)、报效祖国(26.4%)三方面动机,因不适应国外生活(7.9%)、国内收入待遇更好(4.6%)、国内科研条件更好(3.2%)等因素而回国者很少。其中,35岁以下青年海归科技人员,为了与家人团聚而回国者达49.2%,因为国内发展机会更多而回国者也达36.4%,高于35岁及以上海归人员;但35岁以下青年海归人员为报效祖国而回国者比例(21.7%)低于35岁及以上者(29.6%)。由此看来,海归科技人员回国的动机主要源于个人需要,青年海归科技人员尤为如此。

二是海归科技人员的再出国意愿上升。与2008年调查相比,海归科技人员表示后悔回国的比例从12.3%上升到2013年的18.5%;同时,打算再次出国的比例由17.5%上升为24.0%。从年龄情况看,35岁以下青年海归科技人员对当初回国表示后悔的比例(24.3%)比2008年上升了7.7个百分点,打算再出国工作的比例(34.6%)上升了7.6个百分点,均高于35岁及以上者。从单位情况看,科研院所、中小型企业和高校的海归科技人员打算再出国者比例较高,分别为29.5%、29.0%和26.0%。综上所述,青年海归科技人员、科研院所和中小型企业的海归科技人员再次出国的意愿均较为强烈。

三是个人收入水平和事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海归科技人员的再出国意愿。调查显示,海归科技人员自认为个人收入水平在当地属中层及以上者,后悔当初回国的比例只有13.2%;自认为收入水平在当地属中下层、下层者,后悔回国的比例上升至24.5%、31.4%。同样,自认为事业发展和工作状况相比5年前“好很多”的海归科技人员,后悔回国的比例只有5.9%;自认为相比5年前“好一些”“没变化”“差一些”“差很多”的海归科技人员,后悔回国的比例则分别为14.1%、29.2%、33.0%、48.3%。显然,对个人收入和工作状况的满意度成为海归科技人员评价当初归国合理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他们再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最主要理由。

激励海归科技人员发挥创新活力,引导树立科技报国信念

一要激励海归人员发挥创新创造活力。贯彻落实好已有的吸引和鼓励海归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推动完善包括创业资助、科研条件、职称评定、落户居留、工商注册、薪资报酬、社会保险、住房申购、子女入学、签证办理等方面配套政策。积极搭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为海归人员在就业、学术交流、创新创业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服务,确保海归科技人员回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建立创业基金、开办创业培训班、组织高新科技项目洽谈活动、提供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为海归科技人员创业服务。

二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海归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组织中央媒体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老一辈归国科学家,用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教育影响当代的海归科技人员,引导他们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一批热爱祖国、甘于奉献、成绩突出的优秀海归科技工作者,面向社会大力宣传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科研业绩,切实增强广大海归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为国服务的信心和荣誉感。通过面向海外的电视、报纸、期刊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海归科技工作者中的先进典型和所作出的突出业绩,大力宣传国家在用好用活科技工作者方面的政策,吸引更多海外科技人才归国创新创业。

三要引导海归科技人员正确认识国情,树立科技报国的信念。面向广大海归科技人员,深入宣传中央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展示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生动实践和进展成效,引导海归科技人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创新自信。深入开展国情教育活动,帮助海归科技人员正确认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少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重任,激发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力拼搏的使命感。

四要有针对性地帮助海归科技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发挥好欧美同学会、中国科协所属学会等学术和联谊团体在联系、团结海归科技人员中的作用,及时向党和政府反映海归科技人员的意见建议和愿望要求,推动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支持在海归科技人员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成立联谊和学术交流组织,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对海归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委政府要定期听取海归科技人员的意见建议,支持他们通过创新创业提高收入水平,帮助他们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帮助维护他们的知识产权等各种合法权益。

六、企业科技工作者:能力水平总体偏低,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科技工作者队伍普遍存在能力层次不高、知识更新缓慢、科研产出少等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同时通过提供激励和培训进修机会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创新激励不足、培训交流机会缺乏制约企业科技工作者整体水平提高

一是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引导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聚集。调查显示,由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企业科技工作者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同时,企业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待遇也未体现出优势,创新激励措施不足且形式单一。在有成果转化的企业科技工作者中,仅60.9%的人从中获得了某种形式的分配收益,其收益形式主要体现为奖金(89.4%),技术入股(5.7%)、出售专利或技术(4.2%)和期权(2.3%)等其他形式均比较少见。

二是创业环境不佳,难以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在过去三年中有自主创业意愿的人占26.1%,仅有1.2%的人实际尝试过创业。当被问及创业面临的困难时,74.1%的人表示“缺乏资金”,51.4%的人表示“缺少好的项目”,还有35.1%的人认为“风险太大,没有安全感”,33.6%的人表示“缺乏管理经验”。

三是缺乏培训交流机会,限制了企业科技工作者能力的提升。企业科技工作者反映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扰是“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42.1%)和“缺乏业务/学术交流”(41.2%)。81.4%的企业科技工作者认为目前需要进修或学习,但46.8%的企业科技工作者表示单位没有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只有31.7%的企业科技工作者2012年参加过学术会议,明显低于高校(60.2%)和科研院所(58.5%)的比例。

四是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挫伤了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调查显示,在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分别有18.5%和16.3%的人表示“领导不重视”是自己工作中的主要困扰,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单位的科技工作者。此外,在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中表示有工作成就感的比例分别为35.8%和32.4%,明显低于高校(43.8%)和科研院所(37.0%)的比例。

五是职业认同感不高,提升自身能力的动力不强。调查显示,63.0%的企业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明显高于高校(39.1%)和科研院所(51.5%)的比例。在被问及最想从事的职业时,仅28.5%的企业科技工作者选择“仍从事目前职业”,远远低于高校(47.4%)和科研院所(34.5%)的比例。

如何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聚集

一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企业科技工作者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一步提高企业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水平,同时要加快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改革,建立起全社会统一的保障制度,逐步缩小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福利待遇差距,使企业科技工作者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

二要建立健全促进企业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与市场体制相适应、与创新业绩相结合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尊重知识产权创造者的特殊贡献。鼓励企业建立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加大对科技成果职务发明人和转化推广人员的激励,切实落实相关奖励、分红政策;取消对高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入股的股权比例限制政策。

三要积极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科技金融政策,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产业,重点解决创业企业初期融资难的问题。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创业服务配套体系建设,在初创企业中开展培训,提高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的门槛和成本。

四要鼓励科技社团面向企业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搭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帮助企业科技工作者建立学术交流网络,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企业科技人员的培训,满足企业科技工作者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需求。

七、科技工作者对现行评价奖励制度认同度不高分类考核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1.不同职业科技工作者看重的成果形式各异,但同行认可是共同标准

一是各类科技工作者看重的成果形式有所差异。比较来看,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推广人员最看重新技术与新产品,大学教师和卫生技术人员更看重论文。在各种形式的科研成果中,60.7%的工程技术人员最看重新技术与新产品,明显高于对专利(18.7%)、论文(12.5%)、著作(3.9%)和软科学报告(1.1%)的看重;57.2%的技术推广人员看重新技术与新产品,明显高于对其他成果形式的看重。56.4%的大学教师最看重论文,高于对新技术与新产品(27.7%)、专利(7.6%)、著作(5.7%)、软科学报告(0.6%)的看重;39.4%的卫生技术人员最看重论文,高于对新技术与新产品(35.8%)和其他成果的看重。在科研人员中,45.6%最看重新技术与新产品,其次是论文(38.0%)。

二是同行认可得到各类科技工作者一致看重和认同。调查显示,在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标准中,50.1%认为“获得同行认可”是重要标准,在15个指标中处于首位。其中,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研发活动参与越多,对同行评议的看重程度越高。从职业看,对同行认可的看重程度,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卫生技术人员较高,分别为61.3%、58.4%和54.4%,技术推广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较低,分别为43.9%和49.1%。可以看出,同行认可是科技工作者普遍认同的评价标准。

三是同行认可机制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从科技工作者反映的情况看,大家认为同行提名、同行评议是体现同行认可的重要形式,但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院士评选、国家和地方各级科技奖励评选中,同行提名制没有得到充分实行,导致公信力不足、激励作用不足;个别部门组织的项目评审、奖励评审受行政力量干预太大,同行评议成为走过场的形式,甚至成为实现领导意志的包装过程;匿名评议原则落实不好,在评议过程中照顾师生、同学、亲戚、朋友等关系,照顾本系统、本单位的利益,重人情、拉关系等现象较为严重;缺少对同行评议过程和结果的监督,严重影响评议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同行评议的核心作用,改进科技奖励制度

一要结合岗位特点,建立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改变科技工作者考核评价中“一刀切”的状况,根据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不同研究类型、不同评价目标,建立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专业、行业、岗位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针对医疗、企业、技术推广组织科技工作者的评价,要把实践能力和实际业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要淡化政府在科技评价中的角色,充分发挥同行评议在科技工作者评价中的核心作用。除了必要的起社会激励作用的评价外,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退出对科技工作者个人评价的工作;应改变政府人才政策的有关做法,把在人才规划、认定、支持、考核上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充分发挥用人机构在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上的自主性,逐步推行“评聘合一”的制度;进一步发挥同行评价的核心作用,创造条件促进专业协会、学会等学术共同体在科研评价上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扶持壮大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推动科研评价的社会化、多元化。

三要推动考核评价方式的科学化,优化考核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应建立以产出价值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改变论文、论著、专利等评价指标设置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状况,降低科研项目级别和经费数量在职称晋升评价中的权重。倡导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年度考评和聘期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制度。

四要加快改革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大幅度减少各级政府的科技奖项,充分尊重学术同行在科技奖励上的自主性,把科技奖励和科技奖励管理的主体转移到科技社团上来;减少综合性科技奖励,强化专业性、行业性科技奖励的权威;扩大科技奖励的范围,针对企业科技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置权威性奖项;逐步实行同行提名制,完善规范评奖程序,增大评奖过程的开放和透明程度,提高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和正向激励作用。

八、科技工作者对财政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反映强烈,科研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待提高

超过一半的人认为项目申报周期过长,近一半的人反映申报手续复杂和审批程序不透明,还有四成以上的人批评评审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

1.科技工作者对政府科技资源配置和财政支持项目经费管理相关问题反映强烈

一是对政府科技资源分配公平性的满意度不高。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对政府科技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认同度不高,只有28.2%的认为政府科技资源分配“结果公平”,只有27.1%的认为政府科技资源分配“过程公平”,均不足三成。超过一半(54.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财政支持研发项目申报周期过长,近一半人(49.7%)认为项目申报手续复杂,48.6%的认为财政支持的项目审批程序不透明,43.1%的认为评审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现象。

二是多数科技工作者认为政府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不高。调查显示,只有不足三成(27.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政府科技资源的使用是有效率的,而其他人或不认同或表示“说不清”。近四成(38.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财政支持的研发项目“成果不具有转化或应用价值”。

三是科技工作者对财政支持项目经费管理相关问题反映强烈。35.2%的科技工作者指出财政支持的研发项目资金到位不及时,超过半数(57.1%)的科技工作者认为“项目限定的人员费比例太低”,有“重物轻人”的倾向。另外,17.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存在“项目经费的违规使用、挪用”现象。

2.完善项目评议制度,改革经费管理机制,提高科研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一要简化申报程序,完善评议制度,提高政府科研项目立项的公信力。要进一步简化政府研发项目申报程序,明确规范项目申请和审批流程,建立各部门统一的项目申报电子化平台供科技工作者动态查询,增强项目审批的透明度。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政府在项目立项环节的公信力,包括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借助计算机智能指派系统等技术手段,提高同行专家的选准率;严格执行专家评审回避和保密制度,防范项目评审中的利益冲突;建立评审专家信誉制度,加大对项目评审中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倡导认真负责清正廉洁的评审文化。

二要改进政府科研项目经费成本核算和使用方式,建立符合研发活动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人力成本是研发活动的核心成本,因此项目经费成本核算必须充分体现人力成本的价值。要借鉴国际成熟经验,明确区分项目经费中的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根据研发项目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核定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在不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要赋予项目负责人对直接经费开支充分的自主权。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充分体现科技工作者职业特点和劳动价值的薪酬制度,而不是迫使科技工作者在长期承受较低薪酬水平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从项目经费中提取部分经费弥补日常生活开支。

三要统筹国家财政和各研发机构的研发经费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经费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要统筹不同层面和不同部门的研发经费管理制度,防止各部门和各单位的经费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互不衔接甚至相互冲突。国家财政部和科技管理部门应联合制定国家财政支持的研发项目经费管理规范,发放和管理政府科技资助经费的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家的统一规范完善研发经费管理办法,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研发执行机构应切实担负项目经费管理的具体责任,坚持专款专用和专人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部门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一旦发现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等违规行为,要坚决查处。

四要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政府科技资源利用效率。要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技资源宏观协调机制,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物资、信息、人才等方面的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政府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继续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激励和运行机制。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体系,对接受财政资助的研发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和统一归档,将实验过程、数据、结果以及研究的经验教训等信息汇集起来,以适当的方式向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公开,避免重复研发和资源浪费。

九、科学道德状况有所好转,学风浮躁问题仍然突出

1.科研环境不完善是学风浮躁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这是导致急功近利行为的根本因素,三分之二以上(68.2%)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技评价导向不合理是我国科研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各类评价过多过滥,使一些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的主要目的是应付各种评价而不是开展学术交流,调查发现,81.7%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是为了完成各种考核要求。其次,我国学术评价制度主要以论文、著作等量化指标作为评价依据,使得科研人员更追求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的数量,忽视了科学研究本身追求真理的核心价值。最后,相对短期的学术评价与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前景之间的联系过于密切,导致部分科研人员铤而走险,催生了学术不端行为。61.3%的科研人员把学术不端行为归结为现行评价制度的驱使,52.5%的科研人员认为监督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存在的原因。

二是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不科学导致科研人员多头应付,难以自主规划研究路径。目前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以竞争性课题制为主。虽然资源总量增幅较大,但资源分配主体多样、渠道多样、要求多样、方式多样,使科研人员不得不多头申请,在各种题目之间频繁转换。而且,科研人员由于缺乏自主支配的稳定科研业务经费,只好按照变化不定的项目指南设计研究路径,难以沉下心来安排长期、持续的研究项目,导致研究方向多变。

三是现行政策环境不利于科技人员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难以坚持长期持续的创新活动。对我国创新环境,除了“政府鼓励创新政策”得到了61.6%科研人员的认同外,其他方面的评价均不高。72.5%的科研人员认为我国企业没有确立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而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环境建设,作出较高评价的均未超过半数。从调查结果来看,科研人员对我国的创新环境抱有很高的期待,认为良好的创新氛围才是保证科研人员长期持续创新的基础。

四是目前的科学文化氛围阻碍了科研人员创造性的发挥。调查表明,科研人员对科学文化氛围的状况评价不高。70.5%的科研人员认为我国的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不足四分之一(24.3%)的人认为有“宽容失败的氛围”。对“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评价最低,仅有19.7%的科研人员认为目前存在这样的氛围。

2.加强科学文化建设,优化科研环境

一要端正学术评价的指导思想。应调整目前把学术评价看作政府部门、科研单位行政管理手段的倾向,把对胜任能力、发展潜能、科研产出价值的评估作为对科研人员进行评价的核心。改变学术评价“一刀切”的状况,建立机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区分,不同类型科研岗位相区分,能力评价、业绩评价、奖励评价相区分的分类学术评价制度,把学术评价与工作评价区别开来;应根据学术评价的特点,完善评价程序,强调同行认可的基础性、权威性作用;应拓宽评价渠道,建立用人单位、学术团体、专业机构等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

二要建立既有适度竞争,又能保障宽松发展的科技资源配置制度和科研机构用人制度。尊重科研工作创造性强、不确定程度高、失败风险大的特点,优化目前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加大稳定支持的比例,提高科研人员在科研方向选择上的自主性。应尊重学术生命周期的特点、科研人员价值观念的特点,改变目前科研机构刚性用人制度,形成进入门槛较高、成长环境宽松、发展机会多样的用人局面。应尊重科研创造的长期性、科研人员成长过程的复杂性特点,避免“论文定终身、项目定前程、职称定生活、成果定荣誉”的赢者通吃状况,为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留出宽松的空间。

三要营造平等、宽容、鼓励创新的科学文化环境。努力营造唯真、唯新、唯能的科研生态,形成学术面前无上下尊卑、创新机会人人平等的学术氛围;改变科研资源分配中重地位、轻能力,重称号、轻见识,重业绩、轻潜能的状况,扭转过度放大的“马太效应”;要重视科研人员中存在的山头主义、门户主义、本位主义倾向,有意识地反对各种形式的人情、关系、权力潜规则;要强化对科研人员的精神激励,避免着眼于非学术目标的恶性竞争;要积极引导舆论宣传,树立新时期具有优良科学精神的科学家典范和楷模,大力营造淡泊名利、作风正派、勇于钻研和吃苦耐劳的科研风气。

四要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惩戒力度。应逐步建立在科研资助机构、用人机构间信息共享的科研人员信誉档案系统,形成基于同行监督的学术不端行为长效约束机制;应从规范、公示、教育、调查、处理、惩罚等关键环节入手,形成完整的学术不端行为监督体系;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一些情节严重的行为,可采取对当事人进行免职、停止拨付项目经费、不受理项目申请、停止招收研究生、取消荣誉称号等惩罚措施。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01月23日)

第二篇: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

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

2008年下半年,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五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这次调查依托分布在全国的209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进行,发放问卷32100份,回收合格问卷30078份,覆盖了分布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各类科技工作者群体,回收率为93.7%。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依托中国科协分布在全国的209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抽取调查样本,且在调查过程中严格遵循了科学的抽样社会调查原则,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对本次调查样本的结构分析显示,本次调查的样本分布基本合理,能较好地代表全国科技工作者的整体状况。

从地域分布看,东部占42.3%,中部占20.7%,西部占25.7%,东北占11.3%;从性别看,男性占近六成(59.6%);从年龄看,平均年龄为37.89岁,35岁以下占近四成(37.9%);从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占近半数(49.3%),民主党派占4.0%;从职称看,正高占8.6%,副高占23.6%,中级占38.5%,初级占21.1%,没有职称的占8.2%;从学历看,博士占9.5%,硕士占15.5%,本科占47.1%,大专占21.5%,高中及以下占6.4%;从教育背景看,工、医、理、农专业分别占35.4%、20.7%、16.0%和9.3%,管理学占7.4%,其他学科占11.1%。

从从事职业看,科学研究人员占8.1%,工程技术人员占30.6%,卫

— 1 — 生技术人员占19.2%,农技推广人员占5.2%,自然科学教学人员占21.2%,科技管理人员占11.3%,其他占4.3%;从所在单位类型看,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占13.7%,高等院校占18.8%,中学和技校占6.9%,医疗卫生机构占19.1%,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占6.9%,大型企业占25.8%,中小企业占6.4%,其他占2.3%;从所在单位行业看,教育占24.3%,制造业占23.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20.2%,农、林、牧、渔业占10.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占9.1%,其他合计占13%。

二、科技工作者队伍总体情况

科技工作者是以科技工作为职业的人员,即实际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劳动力,涵盖了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多个层次的人员。由于科技工作者作为一个政策概念尚缺乏完整的统计资料,我们拟使用科技人力资源来描述科技工作者队伍的整体情况。所谓科技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技术知识创造、开发、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员,由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或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以及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组成,具有明确的统计识别标准。

一是科技工作者队伍呈快速增长态势。总体上看,从2002年到2007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959万人增长到5160万人,增长74%。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五类专业技术人员从2002年底的2186万人增加到2007年底的2254.5万人,新增68.5万人,增长3.1%;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从2003年底的3113万人增加到2007年底的3314万人,新增 — — 2 201万人,增长6.5%;科技活动人员从322.2万人增长到454.4万人,增长41%;科学家和工程师从217.2万人增长到312.9万人,增长44%;R&D人员全时当量从103.5万人年增长到173.6万人年,增长68%。同期,全国就业人口仅增加4.4%,在岗职业人数仅增加8.2%。科技人力资源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扩张。统计资料表明,五年来,我国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的本专科毕业生新增总量达1189.7万。

二是队伍总体稳定,职业满意度和忠诚度较高。调查显示,近半数(48.7%)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不到一成。其中,科技工作者对工作稳定性、单位人际关系、社会保障、工作自主性的满意度最高,对住房分配制度、工作收入、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声望、自我成就感等满意度相对较低。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30.3%的科技工作者最愿意从事的仍是目前的职业,加上选择大学教师(10.5%)、工程师(7.6%)、医生(4.5%)和科学家(3.2%)等科技相关职业的人,选择科技工作作为理想职业的人仍在半数以上。在可能选择的其他职业中,选择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15.3%)和官员/公务员(14.3%)的比例最高。调查发现,75.2%的科技工作者自工作以来一直在本单位工作,仅23.8%换过工作,职业流动率低于2003年调查时的34.4%。从流动意愿看,32.0%的科技工作者有职业流动意向,其中51.8%是因为目前工作收入待遇太差,41.4%是因为工作没有发展前途,33.5%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其他原因依次是缺乏成就感(31.5%)、工作太辛苦(27.6%)、工作枯燥(22.7%)、住房问题(21.5%)、不能发挥 1212 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统计缺2002年的数据,这里以2003年的数据作为比较基准。

由于我们没有调查流出科技工作者队伍的人员,所以这里的比例只反映了在岗科技工作者的流动情况。

— 3 — 专业特长(17.4%)、工作设施条件差(14.3%)等。

三是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据2008年出版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测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主体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培养的,截至2005年底,40岁以下人员达2647万人,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65.7%;2006年、2007年合计新增科技人力资源(含各类本专科毕业生)达1077万人,据此推算,目前40岁以下的人群已经达到3700万人左右,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5160万)的三分之二以上。本次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年龄为37.9岁,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占近四成(37.9%),35岁及以上的科技工作者占逾六成(62.1%)。目前,我国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在校学生总数超过2800万人,这预示着科技人力资源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科技工作者队伍将继续呈现年轻化趋势。

四是队伍高学历化趋势明显。在本次调查样本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9.5%,硕士占15.5%,本科占47.1%,大专占21.5%,高中及以下占6.4%。其中,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获得者分别占55.8%、54.0%,高学历特征尤为明显。不同年龄组间也有较大差异,35岁以下组中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28.2%,35岁及以上组中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23.0%,说明科技工作者队伍呈高学历化趋势明显。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张使得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2002年之前累计毕业生总数为76万人,2003年-2007年间累计毕业生达102万人,而2007年在校研究生就达154万人,大规模高学历毕业生的加入促使科技工作者队伍趋于高学历化。

五是女性科技工作者总量和比例持续增加。据测算,截至2005年底,我国女性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1437万人,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 — — 4 33%。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年-2007年,普通专科、本科在校女学生比例已分别从49.2%、45.3%上升到51.2%、47.4%,达到或接近50%,其余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中的女学生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本次调查也显示,女性科技工作者占调查样本的40.4%,35岁以下组中的女性比例(43.1%)明显高于35岁及以上组(38.6%)。随着高等教育中女性比例的不断上升,未来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女性比例还将不断增加。

三、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状况

一是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科研产出可观。64.4%的科技工作者在近三年内从事过科研活动,但参与或主持过科研项目的比例并不高。从事过科研活动的科技工作者中,只有不到六成(58.9%)的人参与过科研项目,主持过科研项目的更是不到三分之一(31.0%)。近三年来,54.5%的科技工作者发表过学术论文,比2003年调查的比例(52.1%)略有提高;人均发表论文2.9篇,明显高于2003年调查结果(2.08篇)。34.2%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人均1.3篇;16.5%发表过SCI/EI论文,人均0.6篇。此外,9.5%的科技工作者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宣读过学术论文,人均0.2篇;24.3%提交过内部研究报告,人均0.8篇;12.2%出版过著作,人均0.21部;11.1%获得过专利,人均获得专利0.26件。近三年来有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的科技工作者比例为24.5%,其中54.3%获得某种形式的分配收益,并有40.7%主要体现为奖金收益形式。

二是业务经费不足、设备落后问题普遍,知识老化、交流缺乏问

此处统计的人均发表论文数同时包括了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的数量,以下统计著作和专利时也是如此。

— 5 — 题突出。调查显示,49.8%的科技工作者面临业务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32.9%面临“缺乏仪器设备”问题,26.0%面临“仪器设备老旧过时”问题。相对而言,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作以及在基层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对硬件设施的抱怨更多。在回答工作中面临的最大困扰是什么时,许多人把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19.1%)作为首选,其他依次为缺乏业务/学术交流(16.1%)、业务/科研活动时间不充足(11.5%)、工作不受重视(10.5%)、职称/职务晋升难(10.4%)、创收压力(8.3%)、没有合作团队(6.1%)、业务活动缺乏创新(5.9%)、教学压力(4.8%)、发表论文压力(4.6%)、人际关系不和谐(1.2%)。与其它科技工作者相比,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的问题在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那里尤为突出,正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科技工作者对业务/科研活动时间不足问题反映突出,科研人员和高职称科技工作者对创收压力问题反映突出,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对发表论文压力反映强烈。

三是继续教育需求强烈,现有体系难以满足。近八成(77.9%)科技工作者表示目前非常需要或比较需要进修学习。其中,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中表示需要进修学习的比例达到87.5%,明显高于35岁以上人群(72.3%)。初级职称者表示需要的比例为86.3%,中级为80.8%,副高和正高分别为72.8%和56.7%。尽管科技工作者对继续教育需求强烈,但现有继续教育体系无论从覆盖面还是从时间上均难以有效满足其要求。近四成(37%)科技工作者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单位没有提供培训机会和工作忙是没有参加培训的最主要原因。近三成(27.2%)科技工作者对单位的进修培训工作表示不满意,企业科技工 — — 6 作者的不满意度更高。

四是工作强度过大,高学历、高职称者尤为突出。调查发现,我国科技工作者工作时间超长,每周平均工作5.5天,工作时间内每天平均工作8.6小时,高于每周5天、每天8小时的国家法定工作时间。许多科技工作者超负荷工作,四成(39.9%)科技工作者每周工作天数超过5天;三成以上(36.8%)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总体测算,科技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7.3小时,比2003年(45.7小时)多了2小时。高学历、高职称者的工作时间更长,博士学历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6.7小时;正高级职称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5.2小时。

五是对单位领导管理水平和人际环境表示肯定,但对收入分配制度和学术氛围满意度较低。科技工作者对于本单位领导的管理水平普遍持肯定态度。对本单位领导管理水平,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超过一半,达51.7%,不满意率仅为10.6%;对本单位人际关系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合计达到55.5%,不满意率合计仅为5.8%。相比之下,科技工作者对单位工资薪酬制度和学术氛围的负面评价较多,六成以上认为本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合理,对收入差距过大和过于平均化的批评并存:仅37.4%认为分配制度合理或基本合理,31.5%认为个人收入与能力业绩不成比例,26.5%认为收入差距过大,24.5%认为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化、缺乏激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卫生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抱怨收入差距过大的比例较高,农技推广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抱怨收入过于平均的比例相对较高。此外,科技工作者对本单位学术氛围的满意度总体不高,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总数的26.8%,不满意率为21.8%。

四、科技工作者的生活状况

一是收入水平和住房面积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部分科技工作者仍存在收入低、难以照顾家庭等具体生活困难。2007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年收入均值为39850元,比当年城镇在岗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24932元)高近15000元。但科技工作者收入状况存在较大群体差异,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年收入(35483元)比男性(42819元)低近万元;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的平均收入(33654元)比35岁以上者(43638元)低近万元;农技推广人员平均收入仅为29086元,远低于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博士学历者平均收入为57910元,几乎是大专学历(32667元)的两倍;正高职称者平均收入为63420元,是初级职称(30929元)的两倍多;东部科技工作者平均年收入最高,达到48300元,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平均收入都在35000元及以下。69.0%的科技工作者拥有自己的住房,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8平方米)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但与2003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对于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主要困难,58.1%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是“收入低”,35.2%是“工作忙不能照顾家庭”,24.3%是“住房困难”,接下来依次为“上下班交通不便”(18.1%)、“就医看病难”(7.4%)、“子女入学难”(6.4%)、“夫妻两地分居”(4.7%)、“找对象难”(4.3%)、“其它”(2.4%)。这一结果与2003年调查相类似。不同年龄和学历、职称的科技工作者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有所不同,年轻、学历职称较低的科技工作者面临更多的是“收入低”、“住房困难”等经济问题;年龄较大、学历职称较高的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忙不能照顾家庭”。

— — 8 二是养老、医疗保障覆盖率较高,但失业保险、劳动合同和带薪休假落实情况还有待改善。调查发现,94.4%的科技工作者有养老保险,97.7%有医疗保险,但参加社会失业保险的只有69.5%,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三者分别为84.1%、86.2%和72.6%)相比,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大幅提高,而社会失业保险覆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其中,东北地区没有参加社会失业保险的比例为43.6%,中部为40.9%,西部为33.8%,东部为20.4%。75%的科技工作者与单位签订了书面聘用或劳动合同,15%没有签订任何合同,10.0%对合同情况表示不清楚。六成以上科技工作者过去一年没有连续休过五天以上带薪假,只有34.5%休过。中部地区、基层科技工作者、卫生技术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以及低学历、低职称者休假的比例更低,中部地区科技工作者休带薪假的比例仅为30.7%,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卫生技术人员(22.8%)和农技推广人员(27.3%)休假比例最低;博士学历者休假比例为44.8%,本科和大专仅为33.4%和29.0%;正高、副高职称者休假比例分别为36.4%和39.0%,初级职称和无职称者分别只有30.3%和26.4%。

三是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体育锻炼严重不足。54.0%的科技工作者自认“非常健康”或“比较健康”,36.8%认为“一般”,自认“不太健康”或“非常不健康”的占9.2%。与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揭示的全国城市人口自评健康水平相比,科技工作者的自评健康水平明显偏低。把“非常健康”计作5分,“非常不健康”计作1分,此次调查中科技工作者自评健康平均分为3.53分(介于“比较健康”和“一般”之间),比2003年得分(3.78分)略低,说明科技工作者自评健康水平较过去有所下降。近四成(39.3%)科技工作者患有某种类型的常见

— 9 — 疾病,其中患颈椎和椎间盘疾病的占21.6%、消化道疾病(9.7%)、高血压(7.6%)、关节炎(7.2%)、心脏病(3.7%)等。部分科技工作者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压力过大是影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3.3%的科技工作者觉得最近压力“非常大”,42.7%觉得压力“比较大”,32.7%觉得“有点压力”,主要压力源依次为:工作(50%)、个人经济(22.3%)、职务/职称晋升(12.3%)、家庭生活(5.6%)和人际关系(5.1%)。调查显示,28.8%的科技工作者从不参加体育锻炼,35岁以下人员中有31%从不参与体育锻炼;人均每周锻炼2.2次,每次锻炼持续30分钟以上的为1.6次,体育人口比例仅为23.5%。七成以上(64.7%)科技工作者参加过体检,但基层科技工作者、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科技工作者和农技推广人员参加单位组织体检的比例明显较低,区县基层站点参检比例为56.2%,低于机构站点(70.1%),中部(61.6%)、西部(58.7%)和东北(57.9%)地区参检比例低于东部(71.6%),农技推广人员在各类人员中参检比例最低,仅为44.7%。

五、科技工作者与科学共同体

一是逾五成科技工作者是各级各类科技团体或科协基层组织的个人会员。逾四成(45.5%)科技工作者是各级、各类科技团体(如学会、研究会等)的个人会员,近四分之一(24.5%)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各类科协基层组织。如果把各级科协所属学会组织和科协基层组织的会员视作科协直接联系和服务的对象,这类人员在全部科技工作者中所占的比例达到52.0%。对科协系统所发挥的影响力,22.3%的科技工作者认为“非常有影响”和“比较有影响”,22.1%认为“影响较弱”和“没有什么影响”。交叉分析显示,对科协了解程度较高者,对其影响力 — 10 — 的评价也更加积极。科协直接联系和服务的对象,尤其是科协基层组织会员,对科协的了解程度和评价态度明显高于其它人员。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培训是科技工作者最希望科协组织提供的服务,其中信息、技术服务64.0%,进修培训服务45.0%,提供科技人员内部交流的机会44.2%,提供与社会各界交流的机会31.6%,政策咨询服务29.2%,资助研究21.6%,保障权益20.1%,向政府反映意见17.4%,解决生活困难10.4%,就业服务9.8%。

二是学术交流更加频繁,互联网成为科技信息的重要来源。过去一年中,61.4%的科技工作者曾经参加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讲座等),人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1.7次;12.8%的科技工作者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8.9%有过出国(出境)访问、考察、培训或进修。影响科技工作者参加学术会议的最主要困难依次为:会议收费太高(34.5%),缺乏信息、没有机会(33.7%),没有差旅经费(29.7%)。科技工作者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呈多样化趋势,41.3%的科技工作者仍然把学术著作和刊物作为获取科技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互联网已成为第二重要渠道,29.1%的人选择互联网作为最重要渠道,这一比例几乎是2003年(10.7%)的3倍。但是,科技工作者对国内学术刊物的水平评价并不高,67.5%的人认为存在各种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版面费过高(34.9%的人选择此项)、文章质量差(33.0%)、发稿靠关系(25.5%)以及文章评审不透明(20.4%)。相比较而言,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对国内学术刊物的评价更低。

三是近半数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普遍,相当比例科技工作者持宽容态度。调查发现,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

— 11 — 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更高达51.2%。过半数(55.5%)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与此相比,在美国和挪威的相关调查中,分别只有27%和22%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周围的人有过科研不端行为。对于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科技工作者认为主要是现行评价制度驱使(30.3%),其它依次为社会大环境(21.7%)、监督机制不健全(18.4%)、研究者自律不够(12.8%)、处罚不严厉(8.0%)、学术规范教育不够(3.3%)、学术规范及规章不明确(3.2%)。被问及“你认为这些学术不端行为的当事人是否值得同情”时,超过30%的科技工作者表示“非常同情”和“有些同情”,20%表示可以原谅。其中,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表示“同情”和“可原谅”的比例分别为36.3%和23.4%,高于35岁以上人员(分别为28.5%和17.9%)。值得注意的是,近半数科技工作者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相关知识,自认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了解很少”和“基本不了解”者达38.6%,女性、年轻人、低学历者和低职称者对学术规范了解情况相对较差。

四是两成以上科技工作者近三年中获得过科技奖励,七成以上肯定现有科技奖励的积极作用。22.1%科技工作者在最近三年内获得过各类科技奖励,人均获奖0.44项。其中,3.4%获得过国家级奖励,16.5%获得过省部级奖励。年纪较大者及高学历、高职称者获奖比例更高。72.1%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行科技奖励体系对科技工作者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

六、科技工作者与社会

一是参政议政热情高,对公共政策知晓度不够。调查表明,80.1%的科技工作者比较关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低职称者关注程度相对较低,35岁以下人员关注的仅为74.2%,比35岁以上人员(83.9%)低近10个百分点;无职称和初级职称者关注的比例分别为70.9%和75.3%,明显低于正高(89.3%)和副高职称者(84.8%)。77.5%的科技工作者有强烈的参政议政意愿,高于2003年的比例(53.6%),4.8%的科技工作者当选过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过去一年中,56.5%的科技工作者向本单位领导或部门提过建议/意见,36.5%就本单位的管理问题公开发表过意见,9.2%向政府提过建议/意见,7.9%向新闻媒体提过建议/意见,58.1%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参政议政渠道不够畅通。同时,科技工作者对科技政策文件的了解程度较高,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调查列举的5个重要科技政策文件中,科技工作者了解程度最高的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知晓率为69.2%;了解程度最低的是“科技进步法(修正案)”,知晓率为49.9%。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女性科技工作者人群应成为科技政策扫盲的重点。

二是参与科普活动积极性不够。调查表明,25.0%的科技工作者在过去3年内发表过科普文章。过去一年中,56.7%的科技工作者参加过至少一种科普活动,其中36.0%为企业提供过科技咨询或服务、35.3%举办过科普讲座或培训、27.9%利用专业知识为农村服务、19.6%利用专业知识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17.2%为科普场馆提供服务、12.2%就科技问题接受大众媒体采访。上述参与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

— 13 — 定差距。以英国2006年的情况为例,举办过讲座、提供过决策咨询、接受过媒体采访的科技人员的比例分别比我国高出5%、13%、11%。至于参加科普活动的主要障碍,24.7%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是缺乏渠道,21.3%是没有时间精力,20.0%是缺乏相关经费,13.8%是自己缺乏相关训练或没有科普能力。

三是期待完善财政支持科研项目申报管理制度。近三年中,19.6%的科技工作者作为项目主持人申报过政府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人均申报2.7项,人均申报成功1.4项。申报过财政支持科研项目的科技工作者中,41.8%认为财政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拉关系、走后门严重”的问题,38.4%认为存在“审批程序不透明”的问题,分别有24.5%、23.5%和19.7%认为申报过程中存在“申报手续复杂”、“申报周期过长”和“资金到位不及时”的问题,希望在这些方面有所改善。在申报过财政支持科研项目的科技工作者中,44.1%认为经费管理制度基本合理,也有25.5%认为经费管理过严,使用不便。

四是近一成科技工作者曾经受过知识产权侵害。调查显示,9.6%的科技工作者曾经受过知识产权侵害,其中博士学历受侵害者比例达21.7%,正高级职称者达19.9%;科学研究人员为13.9%,教学人员为12.5%,均明显高于其它人员。成果被抄袭、文章未经许可被发表或转载是最主要的侵权形式,分别有3.2%和3.1%的科技工作者遭受过这两类形式的侵权。面对侵权,近四成(37.2%)科技工作者采取回避策略,21.2%直接联系侵权人私下交涉,21.1%向自己所在单位寻求帮助,8.7%向科协或其所属学会组织寻求帮助,8.7%向其它相关政府部门寻求帮助,9.2%寻求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还有4.9%采取向媒体反映的处 — 14 — 理策略。

五是对自主创业有很强的兴趣和愿望。69.0%的科技工作者曾经考虑过自己创业,男性、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低学历、低职称者以及中西部地区的考虑过自主创业的比例相对较高,男性考虑过创业问题的比例(72.2%)高于女性(64.1%);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考虑过创业的比例(77.1%)比35岁以上人员(63.8%)高10多个百分点;无职称和初级职称者的比例分别为76.3%和77.0%,而正高和副高级职称者分别只有57.8%和62.1%;东部地区科技工作者考虑过自己创业的比例仅为64.8%,低于中部(71.3%)、西部(72.2%)和东北地区(72.9%)。在自主创业方面面临的障碍和困难中,以缺乏资金最为普遍,71.0%的科技工作者遇到这一问题;另外,“缺乏好的项目”(41.2%)、“缺乏管理经验”(32.9%)、“缺乏保障和心理安全感”(32.8)也是主要障碍。

七、主要结论和总体判断

第一,科技工作者队伍数量快速增长,结构继续优化,发展态势良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扩张,为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壮大提供了充裕的后备力量,也是科技工作者队伍呈年轻化、高学历化趋势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在校学生总数超过2800万人,加上高等教育中女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这预示着科技工作者队伍近期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同时将继续保持年轻化、高学历化和女性比例增加的趋势。

第二,科技相关职业吸引力较高,但潜在职业忠诚危机不容忽视。科技工作者队伍基本保持稳定,在整体社会流动性加大的背景下,科

— 15 — 技工作者内部职业流动比例反而比2003年有所下降,说明科技工作相关职业保持了较高的吸引力,这可能与科技工作的职业声望较高和职业稳定性较高有关,当然人事档案、社会保障等职业流动中的制度性制约因素也可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同时应看到,由于收入和工作压力等问题,有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如有机会更愿从事企业管理、公务员等其他职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忠诚度下降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第三,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对工作环境和支撑条件提出更高要求。与五年前相比,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高,表现为科研活动更为频繁,工作时间更长,取得的成果也更为丰硕。同时,他们也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出了迫切要求:一是希望能减少非科研活动的干扰,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科研业务工作;二是痛感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要求得到更多继续学习的机会;三是对工作中业务经费不足、设施陈旧问题深感不满,对单位分配制度不合理、学术氛围不足的状况颇多怨言。只有正视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持和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激情,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产出。

第四,科技工作者内部分化趋势明显。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在城镇居民中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队伍内部分化明显,女性、青年、基层、中西部科技工作者的收入与其他群体相比明显偏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住房困难问题依然突出。破除平均主义、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是保持科技工作者队伍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工作效率的必要手段,但应警惕这种差距一旦超越合理范围,将会对科技工作者 — 16 — 队伍的积极性带来不利影响。

第五,科技工作者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健康状况欠佳。工作时间长、强度高、压力大是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同时科技工作者在生活中还面临着收入低、社会失业保险覆盖率低、家庭拖累等多方面压力。值得警惕的是由于压力过大和体育锻炼不够,科技工作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均不容乐观,身心健康水平趋于下降。当前亟需采取有针对性的减压措施,并大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缓解科技工作者压力,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健康水平。

第六,科技工作者社会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但参与渠道和能力尚须完善。多数科技工作者关心国家大事,参政议政热情高;积极参加科技团体活动,学术交流趋于频繁;同时还通过建言献策等方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体现了较高的社会参与意愿。调查也发现,渠道不畅、经费紧张和信息缺乏仍是阻碍科技工作者参与交流活动和公共事务的主要因素。这表明,进一步畅通参与渠道和增加经费支持,正成为科技工作者积极进行社会参与的迫切希望;同时,也提醒科协等团体组织在信息提供和参与渠道方面要切实加大对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引导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交流、参与社会事务。□

第三篇:我市科技工作者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市科技工作者思想状况调查

根据市委宣传部的部署和要求,**市科协于2005年3季度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科技工作者思想状况调查。科协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努力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及时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思想状况,反映他们的呼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科协组织责无旁贷的光荣职责。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调研分析,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的总体状况和思想动态,为市委、市政府加强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工作者思想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为搞好本次调查,**市科协党组给予了高度重视,拨出专项经费,责成有关部门全面负责,确定了调查方案,会同省科协共同完成了补充问卷的设计和调查员培训等工作,并与全国和全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同步进行。

本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共抽取了16个基本样本区域,包括2个区、3所大学、2个科研所、6家国有企业和3家民营科技企业,随机抽取了300个样本,发放并收回300份问卷,样本数占全市科技工作者总数的0.91‰,符合调查的规定和要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现将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一、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总体概况

**是我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才资源比较丰富。据市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截止2003年底,全市企事业、机关单位拥有 中专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达到57.2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6.0%,其中,科技工作者41.6万人,占人才总量的72.7%。目前,我市科技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趋势,学历结构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此次调查的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为36.9岁,21—4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为59.6%,41—5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为30.3%,50岁以上年龄段所占比例为9.1%。其中,72%的科技工作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远高于全省56%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年轻化和高学历趋势日益明显。就全省来看,我市在人才总量、政治素质、年龄结构、工作环境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这为我市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

二、科技工作者群体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科技工作者群体忠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广泛认同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广泛认同社会主义制度,高度肯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及取得的成就,对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及我市“******”的工作目标充满信心,总体上呈现出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1、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政治素质较好,思想觉悟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占了大部分,所占比例为64.3%,其中,中共党员占47.3%,共青团员占17%。这说明,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在政治上、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较为艰苦的 条件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刻苦钻研,为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自我评价积极,社会责任感较强。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进下,我市初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目前,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科技工作者对自身的评价也与时俱进,富于时代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是有创造能力的人,常有超越现状的想法和创新思维,能够较快找到新观点、新方法,并愿意为此承担潜在风险。7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较高,83.2%的科技人员认为自己的公民权益有保障。68%的科技工作者把“做好本职工作,促进科技发展”作为自己所承担的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占第二位的是“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积极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这说明,随着科技工作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作用的不断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得到了满足,进而激发了他们为党、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积极进取、公平竞争是科技工作者价值取向的主流。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日益开放和进步,这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科技工作者表示工作成就对于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他们人生的最大追求是事业有成。55.7%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正、公平、合理的科技评价机制、利益趋动机制和激励考评机制。这说明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科技工作 者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竞争意识、公平意识和进取意识大大提高,已成为我市科技工作者价值取向的主流。

4、科技工作者对我市人才政策和人才环境表示满意,对个人前途比较乐观。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市鼓励留学人员入创业园创业的若干规定》、《**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4—2007年**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赢得了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和认可。调查结果显示,63.7%的科技工作者对我市的人才政策和人才环境表示满意;44.7%的科技工作者对目前的工作环境表示满意,不满意的仅为8.3%;48%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工作积极性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认为不充分的仅为8%;48%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专业特长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认为不充分的仅为7%。这说明,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我市的人才政策和人才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和发挥,进而使科技工作者增强了对个人前途的信心。

三、目前,科技工作者群体思想状况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科技工作者群体思想状况中应予以关注的几个问题,其中,既有科技工作者自身因素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科技工作者外流的思想意愿较突出。近年来,我市科技工作者外流既“雁南飞”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有机会流 动,56%的科技工作者优先选择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18.3%的科技工作者选择北京市,只有15.3%的科技工作者选择省内理想地区,而选择西部地区的更少,只有2.3%。以上数据表明,科技工作者在职业流动过程中,非常看重地区的发达程度。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如果选择向省外流动的比率过高,将严重影响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的稳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7成多的科技工作者首要流动因素是“单位发展前景”和“个人发展机会”,只有7%的科技工作者才会考虑“薪酬福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技工作者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前途和成就感,说明科技工作者作为对社会变动比较敏感的阶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思想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观念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逐渐被更加重视个人合法权益的新义利观所取代。

2、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科技界原本是一方净土,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不良风气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部分科技工作者产生了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他们不是潜心科研工作,而是拉关系跑项目,且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现象时有发生。调查结果显示,90%科技工作者认为目前工作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其中,4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是当前最突出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他如“伪造数据或弄虚作假”、“技术成果交易中夸大技术价值或隐瞒技术风险”、“科研立项或成果评定中 的以权谋私行为”、“学术专制、不允许他人质疑自己的观点”等四项的被选率均超过10%。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因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有过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虽有57.9%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十分厌恶这种行为,但真正采取行动的科技工作者仅有7.7%。这表明,以上这些不良现象如得不到根本扭转,将严重侵蚀并危害我市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声誉和形象。

3、科技工作者对生活水平的满意度偏低。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我市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程度和社会分配制度尚不完善的影响,部分科技工作者对现有生活水平的满意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5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收入低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一项困难,53%的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收入状况不满意,认为收入处于中下游水平。有近30%的科技工作者没有自己的住房,靠租借房屋居住,这其中大多数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住房问题成为我市科技工作者的第二大难题。这说明,收入低、无住房已成为我市科技工作者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导致科技工作者思想发生波动,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进而影响科技工作者队伍的稳定。

4、科技工作者认为分科技政策在基层落实得尚不到位。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一些旨在完善科技评价体系,促进科研水平提高的科技政策,较好地改善了我市科研环境,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然而,由于在贯彻落实这些政策的过程 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导致部分科技工作者对此尚有意见。调查结果显示,科技工作者对科技评价工作表示满意的只占16 %,对职称评定制度表示满意的只占18.3%,3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研经费的投入总量跟不上科研发展的要求,4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研项目审批标准不公开,程序不规范,一半以上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所申报的项目审批周期过长,超过了7个月。上述情况直接影响了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市科技工作者三年平均申报过的项目、申报成功的项目和曾获得的专利数分别为人均0.58件、0.36件和0.35件,数字明显偏低,这无疑不利于我市的科技创新。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建议 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各级党政部门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作为当前我市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加快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现就加强和改善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紧密结合科技工作者实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准确把握新时期科技工作者思想发展的脉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并赋予其新内涵。一方面,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深化改革为主题,强化 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科技工作者学习政治的自觉性及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一方面,要把了解分析科技工作者的思想状况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尤其要对科技工作者思想多元化趋势,以及更加重视个人发展与合法权益的新义利观给予重视,通过各种渠道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生活状况,进行经常性的分析研究,把握动态,结合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实际,针对性地开展富有特色和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2、大力加强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各级党政部门要把大力加强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摆上日程。要在科技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积极倡导正确的科学学风和道德风尚,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克服浮躁情绪、急功近利和个人主义思想倾向,坚决抑制抄袭剽窃、伪造成果等不良行为的滋生、蔓延,净化学术环境,维护科学尊严。

3、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密切联系机制。各级党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密切联系机制,通过通报会、座谈会、恳谈会以及深入走访等形式,加强和改善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和引导。针对部分科技工作者缺乏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充分信息,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大都限于一般性了解,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以及科技工作者往往具有理想主义思想倾向,容易出现急于求成、追求完美和见木不见林等问题,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引导尤为重要。一方面,要积极倾听科技工作者的呼声,深入了解掌握他们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和思 想动态。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科技工作者搭建知情出力的平台,增进他们对我市各方面信息的了解,积极引导他们提高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做到上下一心,共同面对我市发展和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4、努力改善和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条件和水平。各级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者生活中的困难。尽管我市尚属经济欠发达的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仍要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解决科技工作者关心的收入、住房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从而保障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的稳定。

5、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政策环境。各级党政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评价、科研项目审批及科研成果转化等科研体制,不断完善管理、监督、奖惩等科研工作运行机制,在全市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政策环境和科研环境,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事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全市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第四篇:2010年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调查报告

2010年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与计算机病毒

疫情调查分析报告

一、信息网络安全状况与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情况 今年6月,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举办了2010信息网络安全状况与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活动,在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国家反计算机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新浪网等三家网站开设了在线调查栏目,各省区市公安厅、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组织本地重要信息系统管理和使用单位、互联网服务单位进行了网上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我国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发生网络安全事件、计算机病毒疫情状况和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信息网络使用单位对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安全状况较去年有所改善。按照行业划分,金融、证券行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较完善。调查表明,一些单位信息安全事件处臵方法和手段单一,防范措施不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不足、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被调查单位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整体上仍滞后于信息化发展要求。调查表明,我国计算机病毒本土化制作、传播的趋势更加明显。

二、信息网络安全状况调查分析

(一)信息网络使用情况

今年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13824份,比2009年增加15%。被调查单位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单位(25%)、政府部门(22%)、教育科研(10%)和金融证券(6%)等。其中,信息网络接入互联网的达85%,比去年增加6%。互联网信息服务(42%)成为除办公应用(59%)外最广泛的网络用途。今年,Win7(81%)代替Winxp/Winvista(55%)成为使用最多的操作系统,比去年增加15%,而Winxp/Winvista比去年减少了18%。

(二)网络安全事件情况

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54%的被调查单位发生过信息网络安全事件,比去年上升5%;其中发生过3次以上的占22%,比去年上升7%。感染计算机病毒、蠕虫和木马程序仍然是最突出的网络安全情况,占发生安全事件总数的84%;“遭到端口扫描或网络攻击”(36%)和“垃圾邮件”(35%)次之。金融证券行业发生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最低,商业贸易、制造业、广电和新闻、教育科研、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行业发生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较高。

在发生的安全事件中,攻击或传播源来自外部的占50%,比去年下降7%;内外部均有的占34.5%,比去年上升10.5%。发现安全事件的途径主要是网络(系统)管理员通过技术监

测发现,占54%;其次是通过安全产品报警发现,占46%;事后分析发现的占35%。未修补或防范软件漏洞仍然是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73%)。

(三)网络安全管理情况

调查显示,83%的被调查单位设立了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11%的单位建立了安全组织。44%的被调查单位采购了信息安全服务,主要采购的服务有系统维护(79%)、安全检测(60%),其次是容灾备份与恢复(39%)、应急响应(31%)、信息安全咨询(25%)。在采取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方面,68%的单位进行存储备份,67%进行口令加密和访问控制,56%制定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这些情况表明,网络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在不断增强并切实采取了措施。

防火墙和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是使用最多的网络安全产品,近八成的被调查单位使用了防火墙和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防火墙产品中,73%的是国内产品;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中,79%的是国内产品。

三、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分析

(一)我国计算机用户病毒感染情况

今年计算机病毒感染率为74%,继续呈下降趋势;多次感染病毒的比率为52%,比去年减少9%。这说明我国计算机用

户的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在增强。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全国没有出现网络大范围感染的病毒疫情,比较突出的情况是,今年5、6月份,出现了“敲诈者”木马等盗取网上用户密码的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制造、传播者利用病毒盗取QQ帐号、网络游戏帐号和网络游戏装备,网上贩卖计算机病毒,非法牟利的活动增多。

(二)计算机病毒造成的损失情况

今年调查结果显示,计算机病毒发作造成损失的比例为62%。浏览器配臵被修改、数据受损或丢失、系统使用受限、网络无法使用、密码被盗是计算机病毒造成的主要破坏后果。

(三)我国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网络浏览或下载仍是感染计算机病毒最多的途径。通过优盘等移动存储介质传播病毒的比率明显增加。这是由于优盘应用日益广泛,优盘支持程序自动运行,计算机病毒通过Autorun.inf文件自动调用运行病毒程序,从而感染用户计算机系统。因此,对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有待加强。

(四)我国最流行的十种计算机病毒

通过对用户上报的计算机病毒防治软件查杀日志文件分

析发现,“木马代理”和“下载助手”是传播最广的两种计算机病毒。这两种计算机病毒可以从指定的网址自动下载木马或恶意代码,运行后盗取用户的账号、密码等信息发送到指定的信箱或网页。“传奇木马”和“QQ木马”能够窃取用户的游戏帐号和密码。“灰鸽子”和“德芙”具有后门功能。SDbot病毒使计算机系统一旦感染后就会成为“僵尸”计算机,受黑客的远程控制。“爱之门”病毒主要通过邮件和系统漏洞传播。StartPage会导致浏览器自动访问指定的或含有恶意代码的网站。当前我国网络流行病毒的本土化趋势更加明显,很多病毒主要是针对国内一些应用程序专门制作的。

针对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建议信息网络联网单位进一步健全、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技术保护措施,加强用户信息安全防范宣传。

第五篇: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名单

附件3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名单

(按推荐单位、姓氏笔划排序)

巩馥洲 张英伯(女)

王贻芳 方 忠

龙桂鲁

冯西桥 戴世强

徐至展

杨士莪

龙 军 安立佳 董孝利

史生才

陈云峰 除 多(藏族)高学杰

孟 新(达斡尔族)

赵忠贤

薛其坤

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光学学会中国声学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天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地质学会

杨 华 侯增谦

中国地理学会

李平(回族)陈发虎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丁志峰 田立新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刘文汇

中国古生物学会

杨 群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王 凡 秦启伟

中国海洋学会

林明森 夏登文 中国动物学会

张知彬 魏辅文 中国植物学会

黄宏文 黄善金 中国昆虫学会

戈 峰 乔格侠(女)

中国微生物学会

孙国萍(女)金 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汤其群

郭旭升

周成虎

郝天珧(女,满族

梁华平)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丁小燕(女)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何祖华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沈钧贤

中国遗传学会

杨崇林 袁慧军(女)熊立仲

中国心理学会

张 侃 林崇德

中国生态学学会

王克林 刘世荣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王瑞斌 田 刚

全 燮(朝鲜族)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左其亭 刘彦随

中国感光学会

穆启道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

魏一鸣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李术才 杨 强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田秀华(女)张正旺

蒋志刚

吴舜泽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陈光亚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黄 韧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朱立平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

曹 佳

中国运筹学会

胡旭东

中国菌物学会

蔡 磊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王继生 杨海成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张文杰(女)褚东宁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李树君 袁寿其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李洪文 尚书旗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刘吉臻 李立浧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李盛涛 陈平

陆大明

汪德志 姚斯立

陈 鹰

郭剑波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江小兵 孙志禹 张宗亮 中国水利学会

王建华 杜雷功

陈生水 中国内燃机学会

王建昕 尧命发 杨震寰 中国制冷学会

吴剑峰 徐 伟

中国真空学会

闫荣鑫

中国自动化学会

李伯虎 桂卫华 戴汝为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刘 进 张庆军 贾 波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王 虎 雷 民

中国标准化协会

蔡·乌力吉(蒙古族)中国图学学会

孙林夫 蔡鸿明

中国电子学会

王厚军 王晓亮 王积鹏 中国通信学会

云晓春 刘 岩(满族)刘 多(女)

谭久彬

娄 宇

杨 震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施水才

中国测绘学会

杨伯钢 张继贤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王 锋 张 兵

中国公路学会

王国锋 王福敏 中国航空学会

刘 峰 欧阳绍修中国宇航学会

白鹤峰(白族)中国兵工学会

王光华 毛 明 中国金属学会

王 毅 刘宏民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刘玉强 李旺兴

中国稀土学会

龚 斌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王福会

中国化工学会

刘中民 刘长令

徐芑南

李爱民

聂海涛

李 陟

第五旬宁 张建良

张敏华

粟 京(满族)

姜言泉

樊会涛

周建平谢 军

祝晓波(女)

郑裕国

骆广生

中国核学会

刘庆成 中国石油学会

王 峰

陈日升

徐 銤

夏庆龙

孙丽丽(女)胡 勇

中国煤炭学会

祁和刚 孙继平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杨德仁

中国能源研究会

董 颖(女)中国硅酸盐学会

包亦望 温兆银

中国建筑学会

朱小地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朱合华 李引擎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高 福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朱美芳(女)邵建中(女)中国造纸学会

宋明信 曹春昱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万 俐

李文博

薛忠民

胡 斌

周华堂

张瑞玺

聂建国

施楣梧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

杨 斌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卢志超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江连洲 金征宇中国粮油学会

何东平俞学锋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

肖田元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

黄平刚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李 杰

中国颗粒学会

李春忠

中国照明学会

赵建平俞安琪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郑 辛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包满珠 张 浪中国电源学会

陈成辉

单 杨

赵世伟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张博明 中国消防协会

王建刚

乔雅平(女)倪照鹏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周明全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李德毅

中国体视学学会

王德文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

冯培恩

中国农学会 许世卫 李 宁

袁隆平董红敏(女)中国林学会 李 坚 张金池

中国土壤学会

沈其荣 张福锁 中国水产学会

何中央 陈松林 中国园艺学会

黄婷婷(女)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张显良

岳永德

周健民

薛长湖

罗云波

唐守正

昝林森

王 蕾(女)田克恭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彭友良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万方浩 刘 勇

中国作物学会

李少昆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

彭 明

中国蚕学会 肖金树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王治国

中国茶叶学会

郑文佳

中国草学会 张英俊

中华医学会 于普林 王 岩 中华中医药学会

王 琦 卢传坚(女)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王硕仁 吕爱平中国药学会 王 锐 王广基

朱士恩

王振常

贾振华

张亭栋

张 强

邵根伙

沈 铿

雷 燕(女)凌昌全

尚 红(女)

中华护理学会

王仙园(女)成翼娟(女)刘小明(女)孙 红(女)

中国解剖学会

柏树令(满族)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孙英贤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王建枝(女)中国营养学会

杨月欣(女)翟凤英(女)中国药理学会

张永祥

中国针灸学会

刘保延 许能贵

中国防痨学会

王黎霞(女)中国麻风防治协会

张连华 陈树民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王玉凤(女)武国城 中国抗癌协会

于世英(女)刘端祺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吴侔天

吴焕淦

姚树桥

赫 捷

中国毒理学会

陈景元(满族)中国康复医学会

岳寿伟 周谋望

中华预防医学会

刘起勇 杨蓉娅(女)中国法医学会

姜先华

中华口腔医学会

边 专 李铁军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李宗浩

中国女医师协会

蒋立虹(女,彝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殷瑞钰 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

池仁勇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程维虎

中国未来研究会

邓寿鹏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燕铁斌

胡 志

郭 清

袁江洋

张晓林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

贺德方(满族)中国图书馆学会

张文举(蒙古族)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王有为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雷德森(畲族)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陈维君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吴 剑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尹传红 星 河

曹国良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

黄体茂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何建坤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朱朝全 霍益萍(女)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任延刚 中国流行色协会

宋建明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

肖金成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王溪云 李文英(女)中国科学探险协会

邹 捍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王景慧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金秋萍(女)中国发明协会

吕胜战

北京市科协

王小平王化勇 刘兴鹏 刘国恩 李云开 杨 松 杨 超 吴爱祥 孟凡刚 孟庆金 黄振俊 彭永臻

蔡亚宁(女)薛 刚 天津市科协

王平师武军 刘旭锴 刘昌孝 孙树礼 李加旺

何镜堂

王兆华 刘 澜(女)杨义先 陈寅彪 赵玉沛 蒲忠杰

刘 军 刘铁根 肖长发

田青来 李 卫 杨东生 周又红(女)赵昌平路 河

刘 育 许京军 郑书忠

吕明治李子颖杨秉钧郑建秋贺争鸣詹 扬

刘光明孙开明孟凡新

常世平

河北省科协

马玉莲(女)王玉坤 王桂梅(女)田洪涛 刘小京 刘保亭

李 琦 李 辉 杨淑莲(女)张 军 张丹参(女)张书田 底根顺 赵国青

赵振良

曹彦忠 薛敏捷(女)戴素英(女)

山西省科协

于 斌 王兴华(女)王建国

石亚伟 孙小平(女)李金梁 李建民 杨秀林(女)张海生 武旭升 赵红梅(女)赵良启 胡孟卿 韩玉林

雷 晋

内蒙古自治区科协

田永祯 冯益柏

付永礼

吕立峰(女)李光鹏 阿拉坦仓(蒙古族)高聚林

郭晋龙 郭海全

奥·乌力吉(蒙古族)辽宁省科协

丁福俊 于 东 王继仁 王殿忠 申 奥 刘 全 刘 跃 刘春时 羊维瓒 许家彦 严欣宁(女)

李占全 肖林久 吴维权(满族)张 涛

张承臣 金喜成(朝鲜族)耿洪臣 郭东明 梅晰凡 韩国跃

吉林省科协

王 龙 王忠存(蒙古族)

王绍先

付亚荣 李国防(回族)张景华(女)褚素乔(女)

田太平张 勇 赵艳红(女)

苏秀兰(女)郭世荣

左 良 刘德铸 杨万志 邵安林 陶承光(满族)

王相刚 任长忠 纪瑞星 李国庆 赵国臣(满族)赵明花(女,朝鲜族)崔 田 程 颖(女)路来金

黑龙江省科协

毛洪顺 邓宗全(满族)匡 弘 乔 钢 杜智敏(女)李文哲

吴群红(女)佟立君 张中兆 陈德应 周广刚

赵世光 上海市科协

丁 健 于建国

王红阳(女)扎姆·阿茹娜(女,鄂温克族)朱为民 张文军 邵海浩

武利民

金 方(女)姜丽萍(女)贾伟平(女)程浩忠 童小川(回族)管一晖

江苏省科协

丁义涛 丁建中 王才林 曲东升 朱凤才 朱东亚 庄伟东 刘永刚 严金川 吴德沛 汪 信 沈晓东 陈 和 陈国兴 周 波 顾海成 殷广德

郭万林

梁维泰 彭聿平(女)程崇虎

浙江省科协

丁平丁钢强 王晓燕(女)卢王印 叶建荣 叶挺梅(女)

冷春生 秦贵信

曲海波 李学奇 张树权 蒋金水

王明伟 严蔚冰 范先群 夏照帆(女)樊 嘉

尤肖虎 朱永元 李汉周 宋爱国 胡 震 唐洪武 薛 梅(女)王 强 叶健松

陈燕洲 贾平

朱卫中 李殿俊 张清媛(女)程杰成王思伟 吴 强 林国强 唐天林 潘跃进

毕宇安(女)华 军 杨建昌 陆 云 侯先存 唐家琪

王 滔 乐法文 冯海泓 陈建辉 郑树森 郭卫东 葛炳灶 安徽省科协

马传喜 包 玮 李贵闪 袁 进 潘建伟 福建省科协

王启明 吴季怀 陈军伟 卓传营 江西省科协

万林生 陈齐炼 贺浩华 山东省科协

丁建生 王钦峰 刘玉光 李新钢 朱成楚 罗海忠 胡三清 郭杭锋 葛根年

王 冰 乔延利 吴剑旗 高立新 戴祖云

尤民生 宋岩峰(女)陈建新(女)周遵光

江祥林 陈祥树 徐朝梁

于良民 王振国 孙汉文 杨桂朋

杜时贵 金 均 俞小莉(女)唐建军

王 祥 许建明 何怡刚 葛自兵

朱鹏立

张艳璇(女)陈晓春 潘建基

杨 洁(女)范小雄 黄菊花(女)

于学峰 王海英(女)李汝忠 张 军

李浩然 金丽琴(女)骆华伟 陶春辉

王群京 孙 维 汪天平葛春贵

严延生

张 震 林圣彩

吴晓牧 罗时文 谢明勇

王 信 吉中强 李宝生 张士华

何斌林 周国忠 徐 赤 曹明富

叶要清 李立功 胡德云 谢海棠(女)

杨玉盛 陈四雄 林建华

余 华(女)柯黎明

王用杰 刘 弘(女)李明立 张善文 陈培敦 赵家军 徐爱强 河南省科协

马万杰 朱志军 吴养洁 张建国

罗素霞(女)焦承尧 湖北省科协

王孝斌 李永刚 吴高岭 易振明

陶 娟(女)湖南省科协

邓正春 孙小武 邹应斌 赵中伟 彭砥如 广东省科协

马隆龙 刘 超 庞绪贵 赵 成 钟路华 修国林 董育斌

王冬成 王民湘

刘宝琴(女)孙莹璞(女)沈天民 宋纯鹏 张海洋

张梅月(女)周志立 赵鸿飞

史玉升 朱长江 李军堂 杨 波 余 英 余龙海 庞代文

羿国香 蒋扬虎 童金南

邓华凤(苗族)刘 扬 李夕兵 李乐之(女)张如强 张忠健(回族)钟辉煌 夏立秋 廖端芳

王小云(女)王胜年 刘朝东

许宁生

赵 斌 姜岳忠

方少明 杨华春 张玉贵 陈祥恩 姚致清

江正平杨 俊 张 云 袁宗辉 谢 伟

刘少军 李翠英(女)

张振华 唐国金

邢 达 孙 炼

赵洪义 徐现刚

尹 钧 杨清成 张贵生 苗明三 程相文

许克亮 杨光富 张联盟 桂学文

刘建平吴斌兴 罗 安 彭建国

朱根发 孙达春 孙远明 吴创之 邱卓荣 宋尔卫 张长生 张名位 陈伟洲 周 鹏

郑石轩 郭 姣(女)黄平蒋宗勇 蔡 康 廖进勇

樊小林 广西自治区科协

王 頠(土家族)王凯学 石德顺 朱方容 刘军义

张 健 陈平钟 鸣(壮族)

海南省科协

史海涛 孙晓宁(女)李劲松 陈业渊 陈德政

钟春燕(女)重庆市科协

王金山 王莉君(女)王晓鹏 杨培增 杨新民

张永兴 黄振霖(女)彭东林 谢德体 四川省科协

王 政 王仁坤 王平华 刘 进 刘大建 孙海芳 李跃清 杨玉国

杨仰军

陈洪德 苟 俊(藏族)范先国

胡晓棉(女)姜 华 黄 寰 戴 亚

贵州省科协

何宏平张清华 屈良鹄 程良伦 瞿金平

邓国富 张师超

梁华晟

何朝族

车路长 钟明全 蔡国学

王红宁(女)李 嘉(女)张烈辉 罗先刚 梁繁荣

邹宇华 陆超华 徐汉虹 曾 玲(女)

邓超冰 张昌龙(回族)赖永榕(壮族)

沈光裕

吕玉奎 唐安书

文谟统 李列平陈 旭 郎锦义 蒋开锋

王世杰 王永林 杜才富(土家族)何浩明 云南省科协

王 文 王树楷

杨 源(白族)杨本雷 彭金辉(彝族)董 坚(女)西藏自治区科协

王 静 云

旦(藏族)白 吉(女,藏族)索朗欧珠(藏族)陕西省科协

王根宪 王跃进 李英才 李保国 张建军 陈欣宇 屈发科 郝际平

甘肃省科协

王洪镇 白生才 杨克虎 肖国青 涂永强 潘广勤

青海省科协

王 舰 王建朝

格日力(蒙古族)宁夏自治区科协

马玉山 刘晓明

姜黛珠(女)徐润邑

王永明 冯新斌 陈肖虎 金道超

朱兆云(女)刘吉开 杨宇明

陈 景

巴桑旺堆(藏族)

旦久罗布(藏族)席永士

吕 剑 乔怀玉 杨永春 张京国 陈锦屏(女)苗丹民 耿国华(女)郭春喜

刘贤德 李俊明 张伟文 周永宁

李俊仁 张怀刚 席 浩 路自强

李发洲 罗春桃(女)曹有龙

任 洪 喻 田(女)李树清 黄必华

金剑波

李 斌 张宝会 苑伟政 谢东钢

李维谦 郑晓静(女)

昂青才旦(蒙古族)

赵 巍 新疆自治区科协

王 娜(女)匡立春 吴新元 温 浩

刘 谞

杜琳辉(女,土家族)努力古·依明(女,维吾尔族)阿不力克木·买买提明(维吾尔族)雷加强

熊春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王秀琴(女)赵富强 解放军总政治部

马 骋 甘晓华 刘泽金 李巧生 连平陆 林 尚金锁 封志纯 姚富强 曹国侯

石国庆

马开城 冯枧瑞 刘清宇 李兆申 何 琳 陆晋荣 罗 新 赵铱民 钱卫平崔建华

李 华(女)

王升启 司光亚 刘福军 李俊全 张 赛 陆铭华 周光奉 胡以华 殷怀堂 詹隽青

宋晓玲(女)陈创夫

王立祥 尹 浩 朱金峰 刘 茹(女)孙 鹏

孙宝升

杨丽霞(女,白族)张金城 陈 林 陈菊梅(女)周智敏 郑 辉 胡昌华 侯 建 高 翔 黄跃生 廖湘科 穆希辉

张正强

下载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简要事迹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简要事迹万方浩,1955年7月生,汉族,湖南临澧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长......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总结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总结1 今天,天气晴朗,秋高气爽。同学们一个个笑逐颜开,校园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因为大家盼望已久的科技节终于开幕了。走进教室,迎面扑来一股“科技风”,平......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心得体会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心得体会1 科技,顾名思义,就是科学技术的意思。对于科技大家应该不陌生,因为它就运用和服务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它不仅给我们带来......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心得体会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心得体会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心得体会1 “微信支付到账,15元”听着微信支付成功地提示声,我不禁陷入了回忆,是什么让如今的生活变得这么快乐、美好,是科......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候选人简要事迹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候选人简要事迹 林东昕,研究员,1955年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实验室主任 1996年以来负责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九五”医学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杰出......

    中国科协致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书

    中国科协致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书(全文) ------------------ 2008年11月16日 14:0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发表评论 ------------------ 中新网北京11月16日电 (记者孙自法)今天是......

    全国协会生存状况和收入的调查报告

    全国协会生存状况和收入的调查报告 行业协会是社会中介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结果,反映了各行业的企业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监督、自我保护......

    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方案

    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方案按照《中国科协科技部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通知》(科协发厅字〔2018〕号)要求,为组织开展好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