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创建现代职教校园(5篇)

时间:2019-05-14 06:1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创建现代职教校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创建现代职教校园》。

第一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创建现代职教校园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创建现代职教校园

——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营造一种现代教育氛围,更需要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才能建设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避免“千校一貌”的情况出现。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坐落于历史文化名镇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古镇文化、孝文化、师范文化与现代职业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浸润中成长,规范了学生品行,陶冶了学生情操,夯实学生职业技能,从而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目的。

关键词:传统 现代 职教 校园 文化

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坐落在闻名遐迩的二十四孝之一的孝泉镇,具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学校文化。08年5.12大地震损毁了学校大部分建筑,在灾后重建和心灵重建中,古老的姜公殿和银杏树作证,坚强的孝师人通过认认真真探索,战胜了各种困难,本着“文化立校”和“文化育人”的宗旨,使古老的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1、将厚重的学校文化底蕴与现代职业文化相结合,重建特色文化校园

省级文物姜孝祠坐落于校园内,著名的三孝园隔墙为邻,中华民族“二十四孝”中“一门三孝”的故事就出自这里,孝文化不知陶冶了多少代中国人。学校抓住灾后重建重大历史机遇,本着尊重历史、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首先恢复姜孝祠正殿原貌,依旧复旧,加固古老的桂花园,新建连廊,将正殿与桂花园合为一体,与龙护舍

利塔相映成趣。所有建筑风格与姜孝祠正殿相匹配,以古建筑风格为基调,表现为坡屋面、小青瓦,又新增走廊、梯步、花台,既古朴、凝重,又有现代感,充分彰显学校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现代文化特色。学校还在姜孝祠正殿建成校史陈列室和期刊阅览室,在桂花园建成图书馆,使姜孝祠成为读书阅览的好地方。

学校修建了文化广场、读书广场和运动广场,铺花岗石凸显现代气息。所有建筑物之间的干道铺设沥青路面,在建筑物间建小憩园等景观节点,铺青石路,建休闲平台,砌梯步,顺势造景。各种体现职业特色的名言警句相崁其间,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浓郁氛围。

学校注重校园绿化,以银杏树和桂花树为主要树种,辅以香樟、蒲葵、玉兰、榕树、桃树、黄角树等,交叉种植,高低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四季有鲜花、常年有绿草,银杏滴翠、丹桂飘香、绿草茵茵、绿树成林,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如今的孝师园显得古朴、典雅、精致,形成了一个颇具文化特色的教书育人环境。

2、发扬孝文化精神,彰显现代职业文化特色,构建和谐文化校园

孝文化是历史对学校最好的馈赠。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掘、利用丰厚的孝文化资源,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文化结合起来,培育学生的政治觉悟、人文情怀,形成了独特、靓丽的校园文化。

学校以重要节日为契机,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了系列“崇尚孝道、感恩奋进”的“孝”文化主题教育。一是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每年开展“重走孝媳挑水路”、“为父母洗一次脚”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回家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努力学好专业本领,顺利实现就业,回报家庭,奉养家庭。二是感激老师的教导之恩。如开展“教师生日祝福”、“帮老师做一件事”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激老师的教导之恩,尊重老师的劳动,弘扬传统美德。三是感谢学校社会的关爱之恩。如开展“我志愿加入‘义工’” 和参与校内外公益活动等,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学好本领回报社会。

同时,学校注重发挥校园“美”的特殊教育作用,校园内宣传栏、板报、文学作品、伟人名言、古典诗词随处可见,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和职业文化遍播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文明的精神充实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学校传承厚重的“孝”文化,彰显现代职业文化特色,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正如家长们说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3、注重师德建设,丰富现代职业文化内涵,净化育人环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代又一代孝师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基本要求,形成了学校优秀文化传承至今。绝大多数老师们的家安在德阳,学校距离德阳有一小时的车程,多数老师星期天下午到校,星期五下午才回家;科任老师如果有晚自习辅导就住在学校,就是没有晚自习辅导,每天早上6点钟就得从家里出发了,下午7点钟才能回家。以校为家,无怨无悔,踏实工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学校老师的真实写照。他们对承担的工作满腔热情,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爱每一名学生,既当良师又当益友,既教知识又教做人,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但自己的孩子上学、生病需要父亲母亲时,却不在孩子的身边;自己的父母过生日等,只能打一个电话,他们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就是在这样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群体里,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师德高尚、业务

精湛的模范教师,为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为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种优秀文化传承给了学生,激励着学生成长为师德高尚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在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时,涌现出一大批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教师:向倩、张辉兵、吉庆云、何仁贵„„他们都来自同一所学校——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这些 “英雄教师”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 “师爱”的真谛,铸就了伟大的丰碑,展现出生命璀璨的光芒和人性永恒的光辉。这是学校多年来一直注重师德建设,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结果;是学校多年来推行“厚德载物,净化育人环境”,以“文化”育人的充分体现。

4、引进现代职业要素,重艺强技,突出现代职业文化特色 师范文化是学校最富生机与活力的特色文化,学校十分重视对师范生三笔字、普通话、唱歌、器乐、舞蹈、绘画、朗诵、即兴表演等技能培训。每天教室里传出郎朗的读书声,琴房里飘出悠扬的琴声,音乐教室荡漾出动听的歌声,声声悦耳。每周都有学生书法、绘画、手工作品等展览,一件件作品标准规范、精致美观,展示了学生良好技艺。每个班级毕业前举办一台毕业文艺演出,节目精心编排,精彩纷呈,综合展示了师范毕业生的才艺技能。在学校舞蹈练功房、礼堂、学术报告厅、教室、广场等每一个角落,每每能看到学生或独自、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舞蹈、画画等艺体技能。这种传承下来的师范特色已经融入进师生血液,形成了一种割舍不断的师范文化。学校每学年都开展文化技能节和运动会,邀请学生家长和一些社会团体参加,来宾一致评价道:“这是一所充满活力极富文化韵味的学校。”

非师范类的职业教育,尽管办学历史不长,学校始终坚持“以服

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坚持“用社会及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引领学校发展,用企业家的标准评定教学质量”的原则,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按“实习教师像工程师一样,实习场所像车间一样,学生实习作品像产品一样”的标准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已参照机械厂建成两个带航车的实训车间,一幢机电实训大楼和5个电子实训室,3个理训一体教室。各班每学期均按照教学计划安排2-5周专业实训周,进行模拟生产,分项目进行专业技能实训。聘请工厂一线技术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大力夯实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德阳市职业技能节历次比赛中成绩优秀,突出了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如今漫步校园,到处充满着传统特色文化的氛围,处处散发着现代职业文化的气息,随时随地给予学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校园文化所承载着的传统特色文化精神与现代职业文化的智慧,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逐步心生对现代职业文化认同感,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二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现代文化建设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现代文化建设

奇台县县域总面积1.93万平方公里,有边境线131.47公里,境内有对蒙古国开放的国家级口岸—乌拉斯台口岸。全县辖6镇9乡,总人口25万人,有汉、维、回、哈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4%,有全国唯一的塔塔尔族乡。

奇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西汉武帝之前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后国,唐为北庭都护府所辖的蒲类县,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县,至今已有239年的建县历史,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流荟萃的地方,为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交通枢纽和商埠重镇,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素有“金奇台、旱码头”之称。政治、经济的繁荣,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东来西往的商贾、守卫边疆的将士汇集奇台,在交流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城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为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是以恐龙等古生物化石为标志的史前文化。北部准噶尔盆地是一块古老的陆台,陆台核心是距今6亿年前、非常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岩层。盆地长期保持沉降状态,保存了许多完好的海相、陆相动植物化石。地层中的煤、石油及硅化木、恐龙、鱼贝类等古生物化石,记录和保留了盆地波澜壮阔的地质发展史,其中恐龙沟出土了世界第二大恐龙化石,拥有世界最大的硅化木园,堪称不可多得的“史前地质博物馆”。我县被誉为名副其实的“恐龙之乡”,并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也是我国唯一以典型、稀有、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和地质地貌命名的地质公园。

二是以农耕文化、屯垦文化为标志的汉文化。奇台是新疆汉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是汇集了汉、唐、元、清等几个重要朝代古城遗址的历史古城。早在新石器时期,奇台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已发现新石器遗址多达七处,出土石锄、石斧、石刀、石轮、石磨盘、石磨棒等种类数量较多的生产用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到了汉代,汉朝政府在西域大规模组织屯田,在准噶尔地区屯垦的第一犁就在奇台,戊己校尉耿恭就是当时在新疆主管农事的最高长官。至今奇台还留有小屯,头屯、二屯、三屯及开垦等地名,是汉唐时在本地区屯田的明证。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清乾隆24年(公元1759年)始建奇台堡后,常年屯兵垦田,农业有较大发展。延至乾隆60年,奇台县仓已扩增为196间,贮粮达6万余石,开始享有北路粮仓之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昔日牛耕马拉的方式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

三是以庙宇会馆为标志的商业文化。奇台地处古丝绸之路新北道,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点,有汉疏勒城、唐朝敦古城、吐虎玛克古城、半个泉古城、大西沟古城、清东地大庙、甘省、直隶会馆等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清末民初,古城子商号会馆林立,有会馆36座、大小庙宇50多座。来自燕、津、晋、湘、鄂、豫、蜀、秦、陇等地的商人云集古城,与奇台各民族共同开发、融合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也推动了奇台农业生产和贸易流通的发展。

四是以特色餐饮和古城酒为标志的饮食文化。古城奇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漫长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城文化。而扎根于人民群众中的民间文化和饮食文化,则是奇台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极具特色,享誉疆内外。清末民初,古城就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旱码头”声名鹊起,经济繁荣带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饮食业亦蓬勃兴起。来古城奇台谋生的人流中,不乏身怀绝技的烹饪高手,东西南北,古城居中,各路英豪“入乡随俗”,结合当地餐饮,与本地同行共同铸就了古城餐饮业的独特魅力。奇台现有餐饮店600多家,其中,较大酒店20多家。通过举办美食大赛评定名店、名吃、名品,有18个美食品种获得“中华名吃”殊荣。除了饮食,奇台的酒文化也源远流长,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奇台屯民就“间食米面,小酿酒醴”,古城白酒名扬塞外,成为新疆白酒和酒文化的发源地。古城酒97年荣获国家商务部中华老字号称号,2007年被评为全国中华文化名酒,古城白酒酿造工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酒业古窖池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新疆首家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五是以烈士陵园为标志的红色文化。奇台是一个边境县,新中国成立前后,这里曾发生过多次边境战争和剿匪战。北塔山事件发生在1947年6月5日,曾经轰动一时,当时有不少的中外记者跑到新疆来采访,作过各种各样的报道。大沙坡之战。1951年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17师49团,参加了奇台县北沙窝大沙坡之战。一百多名解放军指战员同一千四百多名土匪进行了一场残酷而殊死的战斗。柳洼梁之战。1951年秋,在吉布库上堡子西南的柳洼梁,20名联防队员与谢尔德曼匪帮展开激烈的战斗,9名联防队员壮烈牺牲,11名队员生还。六棵树之战。中国人民解放军7996“钢铁二连”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坚强连队,曾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延安保卫战中又荣立了赫赫战功,获“钢铁连”称号。1958年10月1日晚,二连侦查排奉命侦查,在六棵树与土匪展开激烈交战,这次战斗中共牺牲了19名指战员,击毙敌人30多名,击伤10多名。为纪念这些为保卫边关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牺牲的英雄,奇台县建成了昌吉州唯一的革命烈士陵园,建有“钢铁二连”荣誉室,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都无不体现爱国主义的红色文化。

六是各民族交汇融合为标志的民俗民间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加强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对于促进奇台社会文化建设,凸显鲜明的古城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乡镇村都有业余民间戏班子和演出队,如:舞龙、舞狮、腰鼓、大头娃娃、划旱船、扭秧歌、唱曲子等具有奇台地方特色的表演队伍,其中西北湾乡“崔家班子”、东关社区的小曲子演出队等尤为突出。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木卡姆,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叼羊、赛马、姑娘追以及各民族传统节日等民族民俗文化奇葩独放,尤其是全国唯一的塔塔尔族乡,每年一届的撒班节吸引远方宾客,为少数民族工艺品展销提供了市场。

实施“现代文化引领”战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近年来,奇台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2011年投入文化建设经费1867万元,宣传工作经费215万元,占财政支出的1.7%。已先后建成犁铧尖文化活动中心、古城体育广场、金城游乐园、新城区水景广场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广播电视发射机房、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台、乌拉斯台广播电视发射台。县域内一场(体育场)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基本配套。基本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的目标,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乡镇农牧民健身广场3个,村级篮球场102个,农家书屋102个,村级篮球场和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建成37个单位健身房,城乡中小学体育设施齐全,68个行政村建有小型体育活动场。

2、群众文化活动活跃丰富。我县已连续举办十一届“百日文化广场竞赛”活动、五次“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活动,连续九年被评为自治区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先进县,在自治区第三次“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评选中奇台县被评为先进县,2个乡镇被评为先进乡镇;每年组织文化下乡进村集中示范活动超过15次,共举办七届青年歌手大赛、两届古城文化艺术节、十届城乡文艺汇演、六届秧歌社火大赛、农民文化进城等大型文体活动。每年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已成功举办十届职工综合运动会、两届老年人运动会、十届农牧民运动会,举办、承办了众多大型男篮比赛,同时积极组织自行车大赛、徒步、冬季长跑比赛、户外登山等各种赛事。我县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全民健身先进县、昌吉州先进体育总会。

3、特色文化品牌打造积极有力。近年来,我县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设工程,大力挖掘恐龙文化、汉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新,着力打造形神兼备的“丝路古城、魅力奇台”。一是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创办了《古城文学》季刊,编辑出版了《新疆奇台民间文学丛书》、《回族文学》奇台专号、《奇台文史精编本》、《走进奇台》、《古城美食》、《红马》、《神奇古城》等书刊,《新疆奇台民间文学丛书》荣获自治区第三届“天山文艺奖”作品奖。制作文化《丝路古城〃魅力奇台》歌曲专辑。二是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和文化交流。邀请中央及区州专家、学者、新闻媒体,通过拍摄专题片、调研科考、文化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奇台县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科探秘”栏目播出《寻找疏勒古城》,在新疆电视台“丝路新发现栏目”播出《西域人物志〃耿恭》、《新疆地名志〃奇台》等。开展了“丝路古城•魅力奇台”全国网络征歌大赛和征联大赛、“奇台映像”摄影大赛及闽、乌、奇三地巡回展览、“拍家乡MTV,赢精彩世博门票”、“奇观奇景奇台情”DV大赛、“莆田市风光民俗摄影展”、奇台城市文化名片征集评选等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活动。三是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着力打造历史遗迹、庙宇文化和现代商业有机结合的文化旅游产品,成功举办了两届新疆恐龙文化节、两届古城文化艺术节、六届旅游美食文化节、三届塔塔尔族萨班节、六届古城储酒文化节、五届民俗文化庙会等突出地方特色的大型节庆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形成了新疆曲子演唱、秧歌表演、木卡姆演唱、歌谣展演、阿肯弹唱、非遗展示、歌舞表演、艺术品展览等10多个具有县城特色,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形式,带动了民俗旅游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4、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方法实效突出。制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三馆”、乡镇文化站各项免费开放制度,不段创新免费开放质量,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开展免费活动。积极引进项目与外援资金完善“三馆”、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能力。建立灵活机动、方便群众的流动服务网络,加强流动文化服务,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供体系。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健康、服务规范、环境良好的公益性服务。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生产创作一批深刻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挖掘各类节庆文化、丰富内容与形式,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组织开展好“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百姓大舞台等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奇台县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和规划,深度挖掘以恐龙文化、汉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六大文化资源”为主的古城文化,把文化元素融入到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旅游经济等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我县的文化产业呈加速发展之势,产业门类、经营规模和产值不断扩大。

(一)文化产业地位得到提升。县委、政府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提出“文化强县”发展战略,2011年着手研究制定《奇台县文化产业总体规划(2011—2012)》,并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在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网络动漫、广告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拓展。今年已初步制定了《奇台县文物保护规划》、《中共奇台县委、奇台县人民政府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意见》,将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加强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并根据区、州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工商、融资、土地、招商引资、人力资源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制定具体明确的优惠措施和扶持政策。

(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2010年以来,奇台县先后投入8.5亿多元,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其中投资6.8亿元,着力打造以汉唐、明清风格为主的古城商业街,招商引资2300万元新建会馆文化园,投资450万元完成东地大庙钟楼、鼓楼、戏楼,仿古大门及围墙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190万元完成汉疏勒城和将军庙旅游开发项目,投入932万元建成新闻中心,投入6000万元新建奇台县体育馆,投入1200万元建成新城水景公园,投入1300万元新建新华书店,投资1亿元,启动江布拉克景区旅游星级宾馆、区间车站、景观台、民族聚落等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正在打造以古城商业街、会馆文化园、金城游乐园为主体的古城文化产业园。

(三)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我县按照“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方针,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多投资主体的文化娱乐市场。现有文化经营户172家,其中动漫电玩场所8家、歌舞厅2家,卡拉OK厅33家,网吧29家、音像店36家,打字复印及印刷业29家,图书报刊经营17家、动漫城8家、其他行业10家,从业人员600余人,年经营收入1700万元。

(四)文化旅游蓬勃发展。近年来,奇台县深入挖掘、整合和提升奇台县“六大文化”资源,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规划打造南部高山草甸自然景观、中部庙宇会馆人文景观、北部大漠史前文化景观为核心的“三大景观区”,旅游人数逐年剧增,目前,全县已建成开放的旅游景区景点43处,旅游从业人员达到6000多人。2011年接待游客140万,同比增长35%;旅游收入7.74亿元,同比增长48.5%。2012年1-7月116.8万人次,同比增长21%,旅游收入6.9亿元,同比增长30%。

(五)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新闻出版业近3年出版文艺作品17件,出版发行3万多册,年收入近百万元;演艺产业依托县文联戏曲协会年演出50余场,建立民间歌舞团体14个,年演出800多场次;体育产业连年承办各类篮球赛事,曾举办四国篮球邀请赛、CBA新疆广汇和广东东莞男篮对抗赛;今年曼哈顿、威士顿两个高档健身会所相继建成。建成以奇石为主的天和工艺品产业园,共有商家140余户,年经营收入5000余万元;犁铧尖民族刺绣园也已初步形成,共有刺绣店铺42家,年经营收入200万元。积极开发具有古城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古城白酒系列产品及酒具、民族刺绣、硅化木工艺品、石头油画、铜丝油画、根雕工艺品、农副产品等旅游商品,不断完善文化旅游要素。

(六)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显著。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建立国家、区、州、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1项,区级4项,成功申报州级非遗保护名录12项,公布2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50项,目前正在申报区级2项、州级4项非遗项目。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完成东地大庙修缮保护工程和犁铧尖关帝庙壁画、塑像维修工程,启动了老满城修缮保护工作。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升级,已成功申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目前正在申报唐朝墩、汉疏勒城国保单位2个。顺利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文物点154个,其中新发现遗址、遗迹103处。制定《文物征集方案》,启动文物征集工作,积极进行民间文物的筛选和征集,近几年共征集文物600余件。

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稳步实施

1、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2009年,奇台县图书馆启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支中心建设,配套设施和场地建设均按照县(市)级分中心要求的配置标准进行高标准、严要求配置,配备了104平方米的电子阅览室,10平方米的独立中心机房。对资源共享工程房屋进行了修缮,增加了防盗、防静电设施,铺设了网络光纤,改造了道路及照明器具,由2名工作人员负责设备的使用管理。健全完善了《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文化共享工程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奇台县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管理方案》等7项制度,保障了广大读者的利益。自实施免费开放以来,共举办4期计算机免费培训班,特别是为儿童安装了“反黄专家”软件,有效地抑制了儿童接触网上黄毒及其他一些不健康内容。

2、农村电影院“2131”工程。根据国家“一村一月一场”服务目标的要求,奇台县电影发行放映站全面实施农村数字电影巡回放映工程,加强了对公益性电影放映节目、时间、地点、场次监督程序的管理,将全年放映任务量化分解到各放映队,签订放映合同,责任到人。结合实际,制定了农村电影放映激励与约束机制,严格管理,充分调动了放映员的积极性,每年都能按期超额完成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任务。利用电影巡回放映的有利条件,开展了电影“四进”活动,把一批反映爱国爱疆、民族团结、社会发展、歌颂时代英雄、赞美先进的典型主题电影送到社区、工地、广场、农村,满足了城镇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3、农家书屋工程。以“建设快、管到位、用得好”为目标,相继在全县15个乡镇建成102个农家书屋并实现全覆盖,均配有1500册图书、2个书架、1个报架、1台DVD影碟机等设备。县、乡、村分别成立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并配有专兼职管理人员。采取先培训后上岗的工作方法,先后举办东风工程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培训班5期,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科技讲座等“我的书屋我的家”系列活动,吸引各族群众“进书屋,读好书”。4个农家书屋获昌吉州优秀农家书屋奖,3人获昌吉州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奖。

4、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3641套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和269套大喇叭广播覆盖工程建设任务。依托中央对农无线大功率覆盖工程,投入1531万元,建成了1106平方米的广播电视发射机房、传送40套标清数字电视节目的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台、4338平方米的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组织实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城市5000多户居民群众可以收看到86套标清的有线数字电视,解决了全县各族农牧民群众收看多套电视难得问题。投入305万元,在乌拉斯台口岸兴建了乌拉斯台广播电视发射台,安装了7套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率先在昌吉州把党员远程教育的节目信号纳入无线数字电视发射系统,安排一个频道用于传送党员远程教育节目。完成了43631户农牧区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规划和前期基础工作,并在已播出的40套无线地面数字电视中从中央、区、州、县节目内精选出10套节目予以公益性播出。广播电视覆盖率已分别达到99.15%和98.46%,“村村通”入户率达85.1%。2012年,村村通”大喇叭覆盖工程建设区任务已下达,大喇叭设备已于8月31日到位,现已完成了前期规划,预计9月中旬进入全县各自然村分组进行安装。

5、“一场四馆一院”建设。建成了古城体育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古城体育馆。其中:古城体育馆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6000多万元,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11377.37平方米。主体结构为三层,设计容量3800座,其中固定座位3200座、移动座位600座,内设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台球室、武术跆拳道馆、电子竞技场和2个数字影厅,馆外设10个标准篮球场。目前,已成为我县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重大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第三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临朐县龙泉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汇报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从内涵方面讲,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事的准则。要修身养性,通达事理,以此最为便利。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增加文化积淀,培养爱美的情趣,传承、积淀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审美能力,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可以提升学生的品位、气质。

临朐县龙泉小学自2008年开始进行书香校园建设,制定了“读经典书籍,做博雅少年”的书香育人方略,提出了“书香育人,铸就理想幸福学校”的发展愿景,着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律。从书香校园到今天的书香教育,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方面已完成一个华丽的转身。

一、建设书香特色学校,氤氲传统文化

龙泉小学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团结协作的锐意改革精神,一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培育学生健康成长根基。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学校、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示范校、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潍坊市主题学习优秀示范校、市第二批活动育人课程示范学校、书香校园、根基教育实验校等荣誉称号。

(一)营造书香氛围。书香校园建设从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营造开始。在校园的四周,展示了唐诗、宋词、元曲等,让“文苑飘香”浸润心灵。在大厅,校园北墙展示名篇名著、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论语、经典简介、毛泽东诗词及各个年级的必读必背篇目等,让“墙壁经典”彰显无穷魅力,让学校处处充满传统文化教育。

(二)创新图书管理使用模式。为方便师生阅读,提高图书利用率,2010年学校经过充分论证,本着宁“少”勿“烂”的原则在教学楼、实验楼走廊建立起开放式图书超市,让图书从图书室“走”出来,“活”起来。2013年5月全县中小学图书报刊使用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召开,随后又在市、县中小学图书管理员培训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三)开展书香活动,奠基幸福人生。每年举办读书节(今年已是第八届),让学生尽享读书快乐。历时两个月的读书节系列活动主要内容有:亲子共读大赛、美文诵读演讲诵读展示、我讲主题故事比赛、读书漂流等。每学期举行大型的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人人上台,学生们放声吟诵,尽展班级魅力。最后进行集中展演,老师家长和学生同台展示,尽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让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启动经典诵读工程,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展示国学经典诵读风采的舞台,学校和各班级不定期组织诵读展示活动。在师生们高涨的诵读热情的感染下,一些家长也自觉地加入到国学经典诵读的队伍中来,有的还与孩子展开了诵读竞赛,同时促进了“亲子共成长工程”的深入实施。在饶有兴趣的诵读中,提高了师生们的国学素养,打亮了师生们做人的底色。这项活动开出成效,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学校”荣誉称号,《百年古韵》获市经典诵读二等奖,《木兰辞》获市经典诵读三等奖。

(四)开发书香课程

制定年级递进的阅读目标。从文学、科学、人文三方面制定各年级的总阅读目标和学期阅读目标,让老师明确阅读目标。

在年级段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出具体的阅读内容配档。除县教研室提供的必背古诗词和市教科院推荐的三十本必读书籍外,根据年级特点,共同商定需增加的必背必读古诗篇目和数量,作为各年级保底的阅读数量。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加入自己的特色。如低年级人文类。在基础书目《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的基础上,以诵读童谣、儿歌作为阅读的开始,根据节令的变迁及从《晨诵读本》上搜集一些适合孩子诵读的童谣或者儿歌。此外,还注意学科间渗透整合,尝试各学科的大阅读。通过阅读,开阔了学生视野,陶冶了学生情操。

根据前期的书香课堂经验,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课堂整合,将教师辅导下的有向阅读教学大体分为三类:阅读前期的推荐导读课、阅读中期的阅读推进课、阅读后期的交流展示课。从推荐课开始,到中期的故事会,再到最后的表演课,课型环环相扣,学习过程得以完整体现,学生在读经典中学会了做真事,做真人,并让孩子通过读一本书而爱上一类书。

4.运用发展性评价

建立阅读成长档案袋。内容包括读了哪些书,怎么读的,读了多久,班级共读还是自读,读后有哪些收获或感想,还想读哪些书,自我评价、老师或同伴寄语等。

加强督导评估和量化考评,将督导评估结果、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成果作为绩效考核和评优树先的条件之一,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开展阅读水平专项检测,并将考评、检测结果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整体考评。

至此,我们学校已是书香满园,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浓厚。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显著提高,一年级保底阅读量达到10万字以上,六年级保底阅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并在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成绩突出。

二、大力实施书香教育,培养核心素养

从2012年开始,我们着力打造书香课堂,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连接,从书香校园逐渐过渡到书香教育。

在语文课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为学生阅读提供指导方法和时间保障。书香课堂设计了读物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读写迁移课等,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到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来。这几种课型,也是整本书阅读的流程。每学期教师按照推荐书目,选择需要阅读的书籍,再按照以上课型与学生层层展开阅读,并在年级之间相互共享。每个年级段阅读承载的目的任务不同,指导时有所侧重,所选择的课型也有所不同。

低年级学生培养兴趣是阅读的目的。可选择经典诵读课、阅读欣赏课等,中年级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更多的选择读物推荐课、班级读书会、阅读方法指导课等,高年级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选择班级读书会、读写迁移课、阅读汇报课等。

通过读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不断提高,书香课堂的开展,让老师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学天地。这期间,老师们的课堂可谓百花齐放,有绘本课、儿歌诵读课、科普阅读课、经典诗词诵读课等。如儿童诗诵读课程,课堂上老师带领孩子们或吟或诵或唱或舞金子美玲的儿童诗,学生脸上写满阳光。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慢慢受到感染,学生开始有了写诗的热情。他们建立了丑小鸭班级博客,用诗人的眼光观观察生活,用诗人的胸怀感受生活,他们的笔下开始流淌诗意。

2014年3月,在我校举办了全县书香研讨会。甘肃、广西、青岛、临沂等地教师代表到我校参观书香教育,研讨书香课堂,多次在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观摩会、主题学习实验校及教师论坛上介绍书香教育开展情况。先后承办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观摩会、全国中小学生态语文研修会议分会场和潍坊市小学阅读能力提升工程区域推进现场观摩研讨会议的分会场,做了书香教育工作汇报和经验成果介绍。《潍坊教育》《潍坊日报》《大众日报》等相继对我校书香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书香教育的经验做法两次获县政府成果奖。

无论是“书香校园”“书香课程”还是“书香教育”,其核心都是为了让学生“快乐读书,幸福成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活化、形象化、活动化和常态化。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真正让师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幸福快乐成长。

三、依托传统节日文化,挖掘育人资源

(一)进行育人课程开发。按照传统节日的时间点编排,把春节、仲秋节等传统节日,从节日来历、风俗、礼仪、传说、故事、诗词、名作及活动方案设计等几部分系统整理,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编写活动育人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地方特色,在每个节日的后面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比如:“走进端午”主题活动设计。教师围绕 “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通过屈原的故事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还锻炼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新德育途径,丰富活动形式。除在语文、思品、艺术等学科中渗透传统节日教育外,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深化传统节日教育。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国旗下的讲话、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浓郁节日氛围,达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目的。如中秋节期间,利用国旗下讲话,以“团结、团圆、庆丰收”为主题,通过开展的读书活动,充分利用晨读、班会课、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诵读有关中秋的诗词歌赋,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意义所在,灵活地激发每位学生的探索创造精神。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大力宣传展“中秋节”的由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利用班队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系列主题活动。传统节日教育,在主题实践活动中逐步加以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有了进一步了解,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民族自豪感增强,育人效果显著。

活动育人课程《传统节日文化探究》获县一等奖。《走进春节》在潍坊市“互联网百度搜索”教案评选中获二等奖。

第四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热点链接】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武亦姝、彭敏、陈更等诗词“达人”成了年轻人的追捧对象,也成了万千父母培养孩子的“榜样”。

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古诗词闯关测试游戏。游戏过程犹如一场诗词联句擂台赛,还会根据你的答题情况给出结果评价,如“明天让家长来一趟”“语文老师已在厕所哭晕”等等。在省直机关上班的诗词爱好者林先生说:“这种测试游戏很有趣,不仅能让人感受诗词之美,还带动大家学诗词,挺好的。”

诗词类图书销售火爆。2月14日,记者走访郑州市的松社书店、阅开心书店、中原图书大厦等多家书店后发现,古诗词鉴赏类的图书销售量大幅增长。新乡市新华书店总经理杜宏甫说,新乡市新华书店仅一家门店诗词类销售品种就由26类增加到76类,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2%,销售册数增长252%。

【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中公教育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

中公教育

容。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政策保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统筹整合现有相关资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制定和完善惠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项目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国家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培养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代表人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激励表彰制度,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传播交流作出贡献、建立功勋、享有声誉的杰出海内外人士按规定授予功勋荣誉或进行表彰奖励。

3.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修订文物保护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语言文字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内容。加大涉及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规施行力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行政主管部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联动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依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形成礼敬守护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法治环境。

4.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

中公教育

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充分尊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中公教育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传承和积淀的产物,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但同时,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与时俱进,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推陈出新,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自然有它特有的包容性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创新必不可少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给世界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缤纷多彩的传统节日、优良的民间习俗、精美绝伦的文物古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交汇融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文化的兼容性使得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更是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往开来做出重大的贡献。其中佛道儒三教的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仍对当今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一度成为当代人的道德准则。儒家的“天人合一”以及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的体现,应保持自己的特色。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不仅要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还要创新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念,新取向,使传统文化具备时代特征。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还需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主流,不断吸收新文化、新思想,融合世界优秀民族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元素,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还要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媒体的作用,这是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新一代年青人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自身道德文化素养。通过社会媒体可以更加迅速、直接的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走向世界,通过网络媒体,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传承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需要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下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创建现代职教校园(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创建现代职教校园(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王屋琴书是由洛阳琴书流入济源的王屋、邵原、大峪、下冶一带,吸收当地音乐素材演变而成。清道光年间,洛阳琴书艺人王水定到济源演出,受到当地民众欢迎,鼓......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麻城市第三小学六(3)班邓姝锐 “爱国”这个词从古至今一直在世人口中常常提起。周恩来为中华之山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坚定不移,毫不犹豫。......

    诵读优秀经典 传承传统文化

    诵读优秀经典 传承传统文化 为进一步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蓟县第七小学在师生中持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经......

    传承传统文化,戏剧走进校园

    传承传统文化,戏剧走进校园 ———— 戏迷票友走进沌口小学 图0 沌小人与戏剧票友们的温馨合影 图1 “快看!这些爷爷奶奶穿的衣服简直像神仙下凡吖,他们是不是表演穿越剧啊„......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10东会计4班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 论文提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

    传统文化传承

    传 承 传 统 文 化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人们对中秋等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呼吁一直不断;可尽管有上述呼吁,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受经典文化魅力 ——16秋计算机班主题班会教案一、活动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优秀范文5篇)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