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服饰结题报告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对中学生穿名牌服装的看法
结题报告
本组研究的课题是:对中学生穿名牌服装的看法。
本组组长:李健龙 组员:周正易钟川,张露丹,熊露,陈莹瑶,周雨新,曹书源,蔡洪熙
一 问题产生背景
国内的、国外的服装都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市场,特别的年轻人的服饰更是五花八门,他们追求的是时髦,是潮流、是前卫,受到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中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重视的是独特,他们穿的服饰讲究别具一格,具有异域风情的。
二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中学生追求名牌服饰这一现象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尽可能地消除中学生这种盲目追求名牌的意识,消除这种借名牌服饰来炫耀甚至攀比的心理,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继承艰苦朴素的作风。
也有一小部分同学穿衣服很随便,他们不重视独特,只在乎朴实、干净,但是在中学生中有较大一部分同学都热衷于名牌,在他们眼中穿名牌衣服是最能体现出自己的品味、气质与地位,他们认为名牌的衣服就是现在无论是样式、质量、颜色等等一切衣服所具有的性质中最最好的衣服。
三 研究方法 通过市场调查、问卷调查、采访、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搜集资料,并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从而得出中学生追求名牌的心理基础,端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
四 研究过程
分组确定研究项目
分析当今社会上中学生穿着的流行趋势,学生畅谈自身的体会及认识 然后通过 问卷调查 采访 查阅资料 进行深一步研究
五研究调查结果:
消除中学生盲目追求名牌服饰的心理 端正中学生的正确消费观念
并且让组员谈谈自己的设想、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体会
六问题拓展(或建议或收获与反思)
1.在校举行成果展示活动,活动方式有黑板报、手抄报、电子刊物、图片展、影像资料等。
2.主动帮助同学解除炫耀和盲目攀比的心理。3.组织学生宣传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七 组员心得体会
李健龙:过分注重穿着打扮回影响我们的学习,一个人对穿着的经历投入过度会分散学习精力,使注意力不能集中到学习上!还会产生无谓的攀比心理,这是不自觉产生的!还有,在注重自己的穿着时,就会对别人的穿着关注,这样也会分散注意力!
易钟川:作为一个学生还是穿着朴素就好!没有必要过分追求打扮!
周正:我欣赏中学生这样的穿着打扮: 自然,整齐,美观美观,大方,校服搭配的好就ok,协调,有阳光的感觉衣服穿着整齐斯文,大方,得体朴素,整齐不过分修饰.曹书源:我认为中学生应该这样打扮:简单整洁,不追求成人化的打扮 大方,得体 周雨新:在校园里的青少年,穿着打扮大部分充满朝气。展现出了青少年的活力。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我体会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学习知识上最重要的。以知识的充实来武装大脑,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这样你的美是从内到外的发散,那是永远也去不掉的美,真正的美。
熊露:适当的打扮一下自己是完全可以的,因为一个大方、洒脱的人在与别人交流时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的表现。“美”人人都爱。作为青少年,我们不但要拥有外在美,心灵的美更为重要。在我们以后走向社会中,我们的心灵美会为我们创造许多的机遇。
张露丹:世上本无美丑之分”。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所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种追求美的心情与权利,不能,也不应该受限于你的年龄、职业、或是性别。因为它是我们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潜意识里的一种渴望,和对自己的一种持续不断的关爱。
陈莹瑶:人总希望展现自我最美好的一面,并且有时是煞费苦心的。然而,造物弄人,上天给予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面容和身材,似乎在我们一出生,就有了美丑之分,而这也被所有爱美的人们视为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把自己的不完美归罪于上天的不公平。
蔡洪熙:在这里,我要诚恳地说一句:“美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塑造的。”我一直相信,上帝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他给你的每一个缺陷的同时,一定给予你另一个优点。也许你没有矫人的容貌,但有高挑的身材,没有清秀的五官,但有细腻的肌肤等等。问题是你有没有发现并将它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 所以说我们中学生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打扮。
八 提出问题
1.请问这次的活动对你们的穿着有没有什么影响? 答:通过这次的活动我们也了解到了其实中学生穿名牌服饰是没有必要的,我们要学会节约朴实。
2.请问这次活动能启示你们要从实际出发并能理性消费吗?
答:能。这次活动告诉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名牌和虚荣心而不理性消费,我们也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消费,尽量做到勤俭节约,崇尚朴实。
九 教师留言
该组同学准备充分,过程详细,课题研究的方案严谨。该课题具有继续研究的价值。
《中学生服饰仪表》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高二(6)班
课题名称:《中学生服饰仪表》
指导老师:张小华
课题成员:罗婷 程嗣蒙 杨欢 张帆 程峰 徐可 李杰 连志显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还将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不仅是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方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想把握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契机,在未来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扎扎实实做好研究性学习开展和实施的工作,为迎接一新课该做好充分准备。而且,我校作为南昌市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索和实践的先行者,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可贵的经验,为我们本学期实施“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学生对校服的态度
当前在中国,或者说在俺们生活的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学生都不愿意穿校服,如果没有院校的规定,很少有人主动穿校服,单就校服本身来说,在价格,款式和舒适度上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公立院校的校服较民办学校的校服还有一段差距,学生们对校服的满意度不高,主要是在款式和色彩上,许多学生都比较喜欢一些能体现学生个性的校服。
学校在着装方面对学生统一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生在服饰上的攀比现象,但是,既然校方有所规定,也应该征求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调查问卷见附录)表明有45%的被调查学生比较喜欢校服,有31%的被调查学生不喜欢校服,有24%的被调查学生无所谓,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校服也在不断的发展,款式和色彩都在趋向多元化,由原来的一年四季都是同一套变化为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多套校服。
三、中学生眼中的名牌
现在的中学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热衷于名牌服饰,穿着的档次也在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学生买名牌服饰,如果是冲着质量去的话,那是情有可原的;另一方面中学生虽然并没有因此而盲目地追求时尚,还是比较理智的,而家长尚能较为理智为中学生选择合适的价位,但从调查的统计中警示人们对盲目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不可轻视。中学生作为一个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崇尚时尚的消费群体,有自身的消费心理,同样拥有消费名牌的权利,但他们在名牌消费上却容易走入误区,以影响学习、造成攀比心理、给家庭增强负担等。
名牌产品的价格往往贵出一般产品,作为工薪层来说,面对这些价格惊人的产品一般是承受不起的,追求名牌,无疑加重了家长负担;同时,学生追求名牌,不仅使自己学习精力分散,而且还加重了攀比思想,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这样一来损失不就大了吗? “十五而志,三十而立”,我们中学生正处于可塑性很强的转折时期,与其追求一时时髦,何不珍惜青春,立大志,树理想,严格要求,努力学习,攀登知识高峰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应该抛开攀比之念,在人生黄金时代塑造一个朴实无华的自我,一个真正靓丽的自我。
四、中学生服饰搭配的原则
1、舒适
不论你如何搭配,舒适是排在第一位的,并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2、干净、整洁
干净是指衣物上没有污渍、异味、掉色等问题。整洁是指衣物整齐、大方、得体、无破坏整体美感的褶皱等。着装干净整洁可以让人有“纯净、美好、信任、安全、舒适”等审美享受。
3、合身
穿戴者必须对自己身体的号型有一定的了解;对“各服饰的尺码”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服饰的尺码换算”有一定了解;对颜色的过度、代表意义和颜色搭配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4、协调
服饰搭配要协调,符合形式美的法则,服饰协调美主要表现在:色彩要协调,场合和风俗的不同,衣服颜色的选择有所不同;上下装的颜色也要协调,他们可以是互补色、同类色、临近色;风格要协调,服装在功能和款式上要具有统一性。如西装和皮鞋,运动装和运动鞋;举止要协调,美是一种心理活动,审美者在审美过程中会根据审美对象表达的信息产生联想,从而有了“外形美”、“协调美”、“心灵美”、“境界美”等方面。
五、中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服饰搭配习惯
对中学生来说,要想养成良好的着装习惯,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中学生应严格按时令着装,春夏秋冬四季都应该明显的区别,如,夏季着装应体现凉快为基本,以不太露为原则;冬季着装以保暖为原则;春秋虽然可以相对随便一些,但也要体现中学生活泼、向上的风格。
2、中学生不可追求奇装异服,穿便装也不可太随便,一般要遵照以下几方面要求:⑴女生不能穿超短裙或太露的衣服,上衣不能过短,领口不能过低,不准穿紧身衣裤;⑵男生不能穿短裤、背心上学。⑶男女生穿衣都要遵循朴素大方、实用美观的原则,要充分体现中学生的精神与风采。
3、中学生要根据参与不同活动,选择不同样式或风格的服装,如出席吊唁或追悼仪式,要穿黑衣服或穿白衣服,不能穿大红大绿的衣服;如参加升旗仪式,全体同学都应该统一穿校服;如参加早操或上体育课时,要穿运动服。当然,校服可以说是中性服装,无论什么活动穿校服都是合适的,所以学校鼓励同学们都穿校服。
4、学生着装的要求应遵循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学生穿戴要整洁、朴素、大方,不佩戴首饰、不穿高跟鞋。
5、服装应平整洁净,扣子齐全,不能有开线的地方,内外衣都应勤洗勤换,例衣领袖口要保持清洁状态,下摆扎在裤内,内衣、内裤不能露出。此外,对鞋袜要像对衣服一样重视,不能身上漂亮而鞋袜污脏。穿衣基本配套合适,从色彩、款式、材料上给人一种协调的感觉。尺寸大小符合自己的体形特征。
六、我们的体会
这次调查顺利的完成了,虽然有些累,但更多的是快乐。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学生对名牌服饰的情况增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们的交际水平,也让我们学会了调查、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有很大的收获,不仅了解了现在中学生与名牌服饰的关系,还丰富了我们的课间生活,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要告戒广大青少年,穿名牌的时尚应适可而止,不要单单为了时尚攀比,而沉迷于名牌服饰,不要单单为了风度,就乱花父母的血汗之钱。同时在这里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加以指导。
第二篇: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心理承受能力却下降了,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根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而儿童青少年不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吗?在老师家长的庇护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真是令人沉痛的事实。难道他们并不幸福?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幸福感”被列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幸福感是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幸福在字典里的定义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为了了解中学生的幸福感指数,我们小组展开了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三)调查基本情况
我们制定了一份调查表关于我校高一高二约三千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还通过查阅书籍、收看新闻报道、阅览网页等途径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总结同学们应怎么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
(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自我幸福指数
从图1-1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在60%--100%,其实大部分的中学生还是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2、什么最能影响你的幸福感
从图1-2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学习、朋友、家庭中最能影响中学生的是家庭。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对家庭还是最重视的,正所谓家是温馨的港湾,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其他东西所不及的幸福感。
3、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
从图1-3可以看出74.8%的中学生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是较融洽的,但也有小部分同学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
4、与父母的交流
从表1-4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业,但有些孩子却不与父母交流生活及感情问题,这对中学生是一定负面影响的。不过,也有32.3%的中学生与父母无话不谈,关系更像朋友,这也看出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是比较多的。
5、中学生课程的难度
从表1-5中可以看出有65.7%的中学生觉得现在学习很吃力,如同泰山压顶。这看出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重的,这会降低他们对生活的幸福感,但读书学到知识是幸福的。
6、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有信心吗?
从图1-6中可以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充满信心,这是值得欣慰的。
(五)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一、学习因素与幸福感
对中学生而言,学习是主要的任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学习因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体验、学习压力、学习成绩等。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更幸福。拥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满意感,对学校有积极的情感,且这种积极情感体验会扩展到其对自身、对整个社会都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很高的幸福感。学习体验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它也会影响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的学生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自信,从而更幸福;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验不到积极情感,长久下去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降低其幸福感。学习压力和学习成绩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显著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求“学而优则仕”,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但“中考”、“高考”这两根指挥棒还是影响着家长、老师以及学生本人对中学生的评价。在升学的压力下,学习成绩必然成为家长、教师的焦点,同时学生本人也必然将其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更多的支持和肯定,而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产生更多积极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而学习压力过大将使学生产生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导致出走、自杀等恶性事件。
二、家庭因素与幸福感
目前对中学生幸福感的家庭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较大的影响。国外学者Furnham(2000)的研究发现,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是孩子幸福快乐最主要和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国内学者王极盛(2003)、胡洁(2002)、黄晓艳(2007)等人也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比放任型或严惩型的学生更幸福。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能够尊重子女,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感情沟通,善于听取子女的意见,有利于子女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受。其他研究者还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气氛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往往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且注意教育的科学性,这样家庭的学生会比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学生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在家庭氛围上,和睦家庭学生在积极情感得分上高于偶尔争吵家庭和经常争吵的学生。[1]关于经济状况和幸福感的关系历来就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而其他研究者却认为经济与幸福感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2]。在中学生人群中,研究者主要考察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其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有些研究者如唐茜(2006)、谭春芳等人(2004)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中学生比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中学生更幸福;而王金霞(2005)、严标兵(2003)等人的研究却表明,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看来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没有显著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父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睦的家庭气氛会影响到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三、社会关系与幸福感
中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它们对中学生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为中学生提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增加其归属感、喜悦感、自尊、自信等,从而提高其幸福感。国外学者Leung(1992)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是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预测指标 [3]。生活在和睦、融洽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处处都能体验到父母的爱,容易对生活形成积极评价,有助于其形成开朗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而生活在冷淡、敌对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恐惧、不信任,体验不到愉悦感,从而拥有较低的幸福感。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国内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如孙翠香(2007)、戴巧云(2005)等。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拥有持久和谐同伴关系的中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同伴倾诉,从同伴那儿获得帮助和支持;同时,同伴之间共同的活动又可以让中学生从中获得乐趣,较少地体验到孤独的感受,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师生关系作为中学生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幸福感受。原因可能是随着身心的逐渐成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慢慢增强,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其中也包括作为其“重要他人”的老师的评价。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中学生,倾向于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拥有较高水平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着较大的影响。
四、人格特征与幸福感
人格是幸福感最稳定又最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主要考查内外向、神经质与幸福感的关系,其中神经质和外向性这两个维度备受关注。国外学者Costa等人的研究发现,外向的人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幸福;而神经质的人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他们的幸福感较低。国内许多研究也表明幸福感与外向性呈正相关而与神经质呈负相关。换句话说,低神经质、高外向性的学生更幸福 [4]。自尊和幸福感的关系也比较密切。Baumeister(1998,2003)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幸福感水平更高,并且还比普通人更健康。这和国内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杨海荣等人发现自尊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480。但是,Diener(1995)的跨文化研究却表明自尊和幸福感之间的高相关关系并不具有普遍性 [5]。时间管理倾向是人们在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它也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张志杰等人(2004)、李儒林(2006)等人的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积极情绪、自我价值感存在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
五、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幸福感
许多学者认为青少年的幸福感与生活事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国外学者Huebner(2001)的研究发现,急性生活事件和慢性生活事件(包括正性和负性)均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国内的许多研究也证实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较大,负性生活事件会大大降低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其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等事件与中学生的幸福感关系尤为突出 [6]。王极盛等人(2003)进一步考察了影响初中生幸福感的一些生活事件,发现初中生的总体幸福感与不喜欢上学、学业负担重、和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四项生活事件呈显著负相关 [7]。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较大影响坏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
(六)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如何才能让三年的中学生活更幸福呢?看看下面的小帖示:
(1)完善自我意识。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是健康心理的重要特征,客观自我与主观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达成一致时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要达到积极的自我统一,需要在自我认识上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能力,客观公正地利用唯物辩证法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目标,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趋向一致。善于把握积极肯定的情感,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
(2)积极的情绪容易激发主观能动性,树立长远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就。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之一“乐观”,可以让人积极地对待生活的阴暗面,有效调节不良情绪,达到心理平衡。善于调节自我、外向乐观的人较少感受到焦虑、抑郁、愤怒和冷漠等消极情绪,有利于幸福感的增加。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对同性和异性的关系处理问题。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它能增强愉悦的心灵感受,使在对他人友好和关心的同时,受人喜爱和尊敬,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满足和社会资源。
(4)正确应对挫折。克服挫折有利于提升幸福感。将挫折的原因归结于自身努力,还是归结于不可控制的外界因素,对挫折感程度有不同的影响。采取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御措施有助于越过挫折,化解困境,冷静地面对挫折,养成正确的归因习惯,运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心灵趋于宁静,从而享受到幸福的喜悦。天之骄子们,让我们回到那首童谣中吧:“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张开双臂,为寒冷的人送去温暖是幸福;展露笑颜,给哀伤的人带来欢乐是幸福;唤醒绿意,用蓬勃的生命代替荒凉是幸福。幸福,就是看一本精彩的好书。中学生幸福感既受外在客观因素,也受内在主观因素影响。家庭因素、学校环境、社会因素等,都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幸福感。提升农村中学生幸福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以生为本,发挥学校职能,分析学生辍学原因,做学生思想工作,动员中途辍学的学生,让学生重回校园,不让一个学生失学。
第三篇: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
篇一: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 【摘要】
1目的:了解本校学生饮食情况,发现其中的问题,认识饮食健康的重要性 2方法:
1、进行问卷调查
2、对问卷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3、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4、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营养与健康的知识 3结果:初步了解我校学生饮食状况。
4结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我校学生饮食不合理占多数。【关键词】食品营养 均衡膳食 健康 前言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期,新陈代谢旺盛,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数量相对要比成年人高。而如果营养不均衡则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如果缺少人体内的必要元素,会造成学习工作时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等状况,严重危害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当前的任务就是学习,而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取得优良成绩的根本。尽管当前我国中学生的膳食营养摄入正逐步得到改善,但原来营养不足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严重的能量过剩问题又待纠正。可是大多数学生家长并不明白如何合理搭配营养,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决定研究中学生的营养搭配,并且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给予家长们在合理膳食方面的建议。有感于同学们饮食的不健康,那嚼得津津有味的干脆面,那喝的津津有味的雪碧可乐,与小组成员合作做了一次初中生饮食健康调查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1.确定研究人员和研究主题第九周,根据学校统一安排,确定了本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参与研究人员是陈宁 孙国霞 马国伟,许成娟,王彦成研究主题是中学生的饮食结构。
2.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回收汇编第十、十一周调查问卷设计由陈宁 孙国霞负责,分发回收由马国伟,汇总由许成娟,王彦成完成。调查问卷见附件一,汇总见附件二。由第一题得出超过半数的同学都是吃早饭的,但还是有超过30%的同学不吃;第二题得出大多数的同学不吃街头小摊食物,但还是有超过30%的同学吃;第三题得出64%的同学不挑食;第四题得出80%的同学认为荤素搭配健康;第五题得出82%的同学很少边看电视边吃饭;第六题得出58%的同学喝饮料较多;第七题得出92%的同学吃油炸食物较少;第八题得出不到30%的同学每天吃水果;第九题得出60%的同学选择食物以好吃为主;第十题得出64%吃饭前必洗手;第十一题得出76% 的同学认为不健康饮食对身体有影响且答到了点子上,但不全面,20%的同学不知道另有4%的同学认识错误;第十二题得出64%的同学饮食比较健康,16%的同学较不健康,20%的同学不知道。总结:同学们的饮食不太健康。仍有许多同学不吃早饭、吃街头小摊食物、挑食、喝饮料,甚至还有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食物以好吃为主,很少吃水果。3.完成结题报告和研究感想第十四、十五周,由邱朱晨主要负责完成本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参与同学谈谈自己的参与感受。参与感受见附件三。
三、研究倡议同学们不健康的饮食状况令人担忧,经过小组同学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改善饮食的倡议:1.一定要吃早饭 健康的早餐不仅能提供足够的营养还能够有效改善和提高记忆力与学习能力2.多吃水果和蔬菜不吃“垃圾食品”“小摊食品”水果和蔬菜可以增加人体的排泄和代谢,而“垃圾食品”“小摊食品”3.多样饮食 好吃的要吃,不好吃的也要吃。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尽相同,人类膳食却不能发挥应有的营养作用。4.少喝饮料据介绍,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中的糖分较高,长期喝容易导致发胖,而实际上,它没有任何营养价值。5.多运动适当的运动是心脏健康的必由之路,体重偏胖容易危及身体健康。四,研究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我校学生饮食不合理占多数 五,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化学与生活》关注营养平衡,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一篇二:中学生饮食健康调查结题报告
中学生饮食健康调查结题报告---陈洁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桥中学作为一所寄宿制高中,几乎所有学生都在校吃饭,食堂理应成为
我们补充营养的不二选择。但我们发现,午饭时间,有一部分人在教室和寝室里度过。而且就算是在食堂,也有不少人吃方便面而不选择吃饭。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小组组织了此次研究活动,将结合我们的观察并在一定程度了解健康饮食的基础上,对在校学生的饮食情况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调查,试图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种种问题。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通过调查了解现在学生的普遍饮食方式及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了解科学 的饮食方式,分析引起这些不良问题的原因,为食堂和学生提出合理建议。2.培养调查采访研究的能力,提高分析数据、处理问题的能力.3.拓展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通过平时的健康饮食使身体更为健康,也提高平时学习的有效性。
三、活动主要过程和内容 1.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校园内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我们采取了一定范围内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取样范围仅限于高
一、高二同学,并预计发放问卷50份。
结合对相关资料的了解,我们一共设计了8个问题(见附录)。其中问题1-4主要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健康饮食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问题5、6、7、10是为了研究学生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问题8、9、11、12、13是为了研究学生的早餐饮食健康状况。问题5是为了研究限制同学们合理饮食的客观原因,问题14、15是为了研究同学们对于学校提供的饮食的满意程度和建议。2.研究成果
1)问卷及其结果分析: 12 3 4 2)问卷反映出的几个问题:
⑴ 中学生对于营养知识还是比较缺乏的,对营养知识和食物的搭配有正
确地了解有助于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注重饮食的均衡,因此,从本问卷中看出,拓宽中学生健康饮食的知识面是必需的、极其迫切的。
⑵ 大多数同学能规律饮食,并且能正确处理饮食和减肥等的关系,但是
也应看到这些同学中有相当一部份人在早餐、零食、夜宵和荤素搭配上还存在问题,如:还有较大一部分人早餐选择油条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油炸食品;学生吃零食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并且很多人选择零食是因为馋,而且选择的大多数是垃圾食品,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零食一旦多吃,时间一长,不仅机体必需的营养素摄入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良;吃宵夜情况比较普遍;总体就餐情况中,荤素搭配不均衡。⑶ 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经常饮用碳酸型饮料,资料表明过多的碳酸型
饮料对于高中生的发育不利。3).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小组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提出如下建议: ⑴ 重视早餐:早餐是大脑的“开关”,其能量来源于碳水化合物,因此早
餐一定要进食一些淀粉类食物,最好选择没有精加工的粗杂粮并且掺有一些坚果、干果。这样的食品释放能量比较迟缓,可以延长能量的补充时间,如紫米面馒头、芝麻酱花卷、包子、馄饨、豆沙包、坚果面包、吐司、玉米粥等。另外,早餐不宜吃太多油炸食物如油条、油饼、炸糕等,虽然食用后饱腹感会比较明显,但因摄入脂肪和胆固醇过多,消化时间太长,易使血液过久地积于消化系统,造成脑部血流量减少,可能会使人整个上午都觉得无法集中精神。另外,就餐时间也很重要,一般来说起床后活动20~30分钟,人的食欲最旺盛,吃早餐是最合适的。⑵ 午、晚餐。建议学校在午餐时间鼓励学生多到食堂就餐,并逐步调整 5 篇三:关于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1)关于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 高二(3)班 组长:隗晓婷
课题成员:吴婷、祖含嫣、杨文、陈丽娜、张亚楠 指导教师:杨本芸关于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 主导学科:生物学、营养学 相关学科:心理学,一背景: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小组正是针对性食品与人的密切关系到进行研究的。在当代,大多数处于我们这一年龄阶段的中学生越来越不注意饮食的健康问题,随之而来是各种由饮食不良引起的疾病,关注饮食健康,合理搭配食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能使当代中学生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以至于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更是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压力大于生命力的时候,过度的压力则使生命受损,导致疾病。这里就存在着压力的临界点,它是两种力量在对抗过程中所形成的动态平衡是否被打破的标志。很多人知道这样一个比喻:我们往骆驼的身上不断地积压稻草,终有一刻当我们把某根稻草放在驼背上的时候,骆驼会被压死,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压力的临界点。人也一样存在承受压力的临界点。真正的威胁来自各种持续的压力没有得到适当的释放,导致累积的压力超过了你能够承受的临界点。因此,我们小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进一步了解当代中学生饮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习如何增强人体的生命力,实际上就是学习从营养学角度学习如何调节人体机能,对抗压力。并通过相关资料使同学们多知道一些食品与营养的关系
1.通过调查了解现在学生的普遍饮食方式及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了解科学的饮食方式,分析引起这些不良问题的原因,为食堂和学生提出合理建议。2.培养调查采访研究的能力,提高分析数据、处理问题的能力.3.拓展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通过平时的健康饮食使身体更为健康,也提高平时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饮食健康,中学生日常饮食,营养食品,食品搭配,饮食禁忌。
研究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中学生的日常饮食健康的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查阅,使同学们了解到饮食与健康的内在联系,引起同学们对饮食健康问题的重视,增加其对日常食品所含营养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的了解,既扩展了大家的知识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树立起健康饮食的良好意识。
研究问题的假设:同学们日常所吃的东西与其饮食习惯有关,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人的健康具有一定影响,中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其每天吃的食品中所含营养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
资料查询法,网上调查法,咨询专家法,图书馆查阅法
三、活动主要形式 在开始研究课题时,我们小组先在教室召开了一次小组讨论会议。会议根据研究的一般形式,制定了研究步骤,各项工作的人员分工,会议讨论了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回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一些应对方案。
为了使我们的研究对象更广泛,研究的结果更符合大众,在班内对学生进行调查。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我们采取了一定范围内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利用电脑搜集了一些有关饮食与健康方面的资料。在研究的最后几个星期,我们小组讨论以上所得的一系列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完成结题报告。
四、活动主要过程和内容问卷反映出的几个问题: ⑴ 中学生对于营养知识还是比较缺乏的,对营养知识和食物的搭配有正确地了解有助于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注重饮食的均衡。因此,拓宽中学生健康饮食的知识面是必需的、极其迫切的。⑵ 大多数同学能规律饮食,并且能正确处理饮食和减肥等的关系,但是也应看到这些同学中有相当一部份人在早餐、零食、夜宵和荤素搭配上还存在问题,如:还有较大一部分人早餐选择油条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油炸食品;学生吃零食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吃宵夜情况比较普遍,总体就餐情况中,荤素搭配不均衡。⑶ 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经常饮用碳酸型饮料,资料表明过多的碳酸型饮料对于高中生的发育不利。五 课题小组的建议或倡导: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小组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提出如下建议: 早餐吃得好。据营养学家实验研究发现,早饭吃得好(如牛奶、鸡蛋、巧克力、麦乳精、营养面包等)的人,整个上午血糖水平均保持在正常水平,所以不论是脑力劳动者或体力劳动者均感到精力充沛,效率很高。而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很差的人,在不到上午10点钟时血糖水平已降至正常以下,故感到体力不支,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另外,长期不吃早餐或早餐不讲究者,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病率较高。2 晚餐吃得少。晚餐吃得太多太好,容易影响睡眠,发生肥胖,甚至产生疾病。晚餐吃得多的人,身体必须要有较多的“精力”用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处理,使睡眠不好;人到夜间活动减少,睡眠时耗热最小,晚间胰岛素分泌比白天多,而进食过多又可促使胰岛素分泌,较多的胰岛素可使血糖较多地转化为脂肪,过多的脂肪堆积就会造成肥胖。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①少吃油炸和暴晒食品。高温会破坏许多营养素,同时产生醛、氧化物、内脂等物质、对人体有害,蓄积过多可引起中毒。
②多食增强记忆力食品。饮食应该营养丰富、清淡爽口、易于消化,尤其应多食用有助增强记忆力的食品,如香蕉富含矿物质钾,可预防精神疲劳;卷心菜、葡萄、蛋黄、对增强记忆力都有一定的帮助;杏可改善血液循环,可减轻精神紧张造成的失眠;鱼类含大量胆碱和维生素c,可促进脑力功能。
③热量必须充足。中学生对热量的需要比成人高,每天应保证足够的主食,可吃些产热量高的馒头、烧饼、米饭、油条、糕点、芝麻酱等;还应增加副食,每天要吃蔬菜、肉、豆制品及牛奶、鸡蛋、水果等。
④保证供给充足的优质蛋白质,以满足加速生长和智力发展的需要以及提高抗病能力。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瘦肉、鱼类、牛奶、蛋类、豆制品等。⑤应补充钙,铁,碘,锌等元素。这几种元素是中学生在青春发育期需要较多也最易缺乏的。人的骨骼主要由钙和磷组成,中学生在快速长高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钙、磷来补充,应多选含钙、磷的蔬菜、豆类、海产品和乳类,每天喝一杯牛奶或豆浆可获得较多的钙和蛋白质。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易患贫血的时期,主要是缺铁造成的,因此,应该多吃些富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肝、鱼、蔬菜、水果等食物。青春期性腺器官发育达到高峰。碘也是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一般海产品、动物内脏、肉类含碘和锌较丰富,可经常食用。
⑥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因中学生用眼多,维生素a供应充足有助于保护视力,又可预防呼吸道感染;维生素b与机体能量消耗有关;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寒冷季节还应考虑维生素d制剂的补充,以提高钙的吸收。
⑦注意饮食多样化.合理营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及学习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按营养学要求,青少年一日的膳食应该有主食、副食,有荤、有素,尽量做到多样化。合理的主食,是除米饭之外,还应吃面粉制品,如面条、馒头、包子、饺子、馄饨等。早餐除吃面粉类点心外,还要坚持饮用牛奶或豆浆. 学校食堂。建议学校食堂在科学饮食的基础上合理改善早餐伙食质量,进一步提高职工素质与工作效率,保证同学们能在最快的时间内买到饭菜。建议学校减少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的供应,努力从学校的取向上引导学生健康饮食。学校食堂也应多了解同学们对食堂饮食的各种建议。
六 研究获得的结论:饮食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而是要增强卫生健康饮食的意识,日积月累才能有一个健康身体。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常常给孩子们买补品,但没注意到其实我们每天所吃的事物中有这些营养,只要合理搭配,注意每天的摄入量就可以了.七 各成员完成的具体工作: 1隗晓婷:对研究课题进行相关介绍完成开题报告,组织小组会议,讨论相关内容。2吴婷:制作营养套餐.3祖含嫣:制作图表汇总。陈丽娜:搜集各方面的相关资料。5杨文:整理搜集的资料。张亚楠:完成总结性工作,写结题报告。小组评价: 隗晓婷: 为组长,积极的带头参与实践活动, 认真投入工作,履行了自己的责任.祖含嫣: 方法较多,工作往往忙而不乱,任务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保证.陈丽娜:做自己的份内的事时总是一丝不苟, ,认真的对待.,也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杨文: 能积极参加,及时完成任务.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直满怀热情,动了不少脑筋。吴婷:大胆创新,很有自己的主见,勇于提出意见,完善计划.张亚楠:态度认真,及时完工且质优 教师评价:对于该组学生确立的课题,我是非常的赞同,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很高,分别在网上、图书馆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查寻,他们对于健康及营养知识所显示的渴求实际上也提示了我们作为生物教师身上所承担的责任之大,同时由身体健康引申开来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紧要。当然此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某些不足,如课题的针对面还是太广,缺少真实案例的叙述等,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觉得同学们在这个领域他们至少提出了问题并力求解决,那是课题存在的价值所在,至于知识,随着他们阅历的增加自然会理解得更多懂得得更多。
第四篇: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成员 王艳组长丁毅 李娇 吴佳 王曼琳 杨玲 黄瑞珍 范瑾 指导教师姓名张丽萍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目前网络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人们使用网络可以快捷、方便、准确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并且可以更好的与人们交流。但是与此同时人们因为网络娱乐而沉迷的例子也不少。况且目前利用网络犯罪的手
法
也
层
出
不
穷。
目的 了解网络的利、弊从而趋利弊害。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采访法文献研究法。
三、研究过程
1.先是有组员共同一起制定研究的调查问卷并进行反复的修改。
2.在发放问卷时为了答到高回收的效果我们采取了单人单辅的方式在街头等地寻找适合的人群请求他们帮助完成调查从而回收。
3.在进行实地采访的时候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与网管等进行协商并且要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4.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以便与更加完善整体的结构。5.把收集和查阅到的资料进行一个综合的完善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一准备阶段
邀请知道老师加入并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根据成员自身情况进行分工最后指定出一分详细的、良好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
2011年12月16日——18日组员自行确定然后根据成员自身情况进行分工最后指定出一份详细的、良好的实施方案。2012年4月7日——8日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身情况而进行资料的查找。共同探讨并初步理好调查 2012年6月29日
1.制定出详细的调查问卷。
2.实地考察深入网吧等地进行。中学生沉迷游戏的现象不少查阅资料的较少甚至有不少成年人于网吧中进行炒股。
3.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资料显示青少年网络犯罪有增长趋势,网络沉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2012年6月30日:进行问卷的分发及回收。共发出69份收回54份有效问卷为48份
四、研究结果
1、查阅资料整理结果青少年中沉迷网络的现象屡见不鲜并现在的青少年网络犯罪也呈现增长趋势
2、调查报告结果分析目前青少年中的网络使用已达到普遍但对于如果正确的使用网络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大多数青少年无法做到理智上网
五、问题拓展
目前青少年正处于一个树立人生观的时候然而网络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然而然的这会影响我们形成崭新的人生观。对于网络的不成熟认识以及不能进行正确的使用会导致青少年的心里成长坎坷曲折。组员感想在后期整理中组员们发现在调查时网吧中的青少年人数相当的多并且大多数都是紧盯着电脑屏幕玩游戏的。其中不乏有人眼里已有血丝是熬夜的症状。但依旧玩耍。这让参与此次调查的组员觉得那人的面目不仅仅是憔悴甚有狰狞之感。这使人感到恐惧让本该是活泼向上的青少年显得如此不堪所以感想出若不能正确使用网络那么网络将很有可能成为杀害我们青春的凶手
但在部分组员在采访自己周围同学时却又发现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会为自己上网查阅资料从而更加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从而使自己脱颖而出。这又让不得不去想网络是青少年的朋友是让青少年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工具这样一来仿佛又不可缺少一般。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得好便能成为自己的帮手反之若利用不当就会成为毒害自己的凶手
第五篇: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心理承受能力却下降了,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根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而儿童青少年不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吗?在老师家长的庇护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真是令人沉痛的事实。难道他们并不幸福?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幸福感”被列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幸福感是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幸福在字典里的定义是:“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为了了解中学生的幸福感指数,我们小组展开了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三)调查基本情况
我们制定了一份调查表关于我校高一高二约三千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还通过查阅书籍、收看新闻报道、阅览网页等途径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总结同学们应怎么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
(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自我幸福指数
从图1-1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在60%--100%,其实大部分的中学生还是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2、什么最能影响你的幸福感
从图1-2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学习、朋友、家庭中最能影响中学生的是家庭。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对家庭还是最重视的,正所谓家是温馨的港湾,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其他东西所不及的幸福感。
3、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
从图1-3可以看出74.8%的中学生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是较融洽的,但也有小部分同学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
4、与父母的交流
从表1-4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业,但有些孩子却不与父母交流生活及感情问题,这对中学生是一定负面影响的。不过,也有32.3%的中学生与父母无话不谈,关系更像朋友,这也看出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是比较多的。
5、中学生课程的难度
从表1-5中可以看出有65.7%的中学生觉得现在学习很吃力,如同泰山压顶。
这看出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重的,这会降低他们对生活的幸福感,但读书学到知识是幸福的。
6、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有信心吗?
从图1-6中可以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充满信心,这是值得欣慰的。
(五)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一、学习因素与幸福感
对中学生而言,学习是主要的任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学习因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体验、学习压力、学习成绩等。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更幸福。拥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满意感,对学校有积极的情感,且这种积极情感体验会扩展到其对自身、对整个社会都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很高的幸福感。学习体验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它也会影响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的学生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自信,从而更幸福;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验不到积极情感,长久下去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降低其幸福感。学习压力和学习成绩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显著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求“学而优则仕”,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但“中考”、“高考”这两根指挥棒还是影响着家长、老师以及学生本人对中学生的评价。在升学的压力下,学习成绩必然成为家长、教师的焦点,同时学生本人也必然将其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更多的支持和肯定,而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产生更多积极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而学习压力过大将使学生产生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导致出走、自杀等恶性事件。
二、家庭因素与幸福感
目前对中学生幸福感的家庭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较大的影响。国外学者Furnham(2000)的研究发现,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是孩子幸福快乐最主要和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国内学者王极盛(2003)、胡洁(2002)、黄晓艳(2007)等人也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比放任型或严惩型的学生更幸福。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能够尊重子女,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感情沟通,善于听取子女的意见,有利于子女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受。其他研究者还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气氛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往往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且注意教育的科学性,这样家庭的学生会比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学生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在家庭氛围上,和睦家庭学生在积极情感得分上高于偶尔争吵家庭和经常争吵的学生[1]。关于经济状况和幸福感的关系历来就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而其他研究者却认为经济与幸福感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2]。在中学生人群中,研究者主要考察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其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有些研究者如唐茜(2006)、谭春芳等人(2004)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中学生比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中学生更幸福;而
王金霞(2005)、严标兵(2003)等人的研究却表明,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看来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没有显著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父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睦的家庭气氛会影响到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三、社会关系与幸福感
中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它们对中学生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为中学生提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增加其归属感、喜悦感、自尊、自信等,从而提高其幸福感。国外学者Leung(1992)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是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预测指标[3]。生活在和睦、融洽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处处都能体验到父母的爱,容易对生活形成积极评价,有助于其形成开朗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而生活在冷淡、敌对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恐惧、不信任,体验不到愉悦感,从而拥有较低的幸福感。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国内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如孙翠香(2007)、戴巧云(2005)等。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拥有持久和谐同伴关系的中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同伴倾诉,从同伴那儿获得帮助和支持;同时,同伴之间共同的活动又可以让中学生从中获得乐趣,较少地体验到孤独的感受,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师生关系作为中学生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幸福感受。原因可能是随着身心的逐渐成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慢慢增强,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其中也包括作为其 “重要他人”的老师的评价。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中学生,倾向于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拥有较高水平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着较大的影响。
四、人格特征与幸福感
人格是幸福感最稳定又最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主要考查内外向、神经质与幸福感的关系,其中神经质和外向性这两个维度备受关注。国外学者Costa等人的研究发现,外向的人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幸福;而神经质的人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他们的幸福感较低。国内许多研究也表明幸福感与外向性呈正相关而与神经质呈负相关。换句话说,低神经质、高外向性的学生更幸福[4]。自尊和幸福感的关系也比较密切。Baumeister(1998,2003)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幸福感水平更高,并且还比普通人更健康。这和国内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杨海荣等人发现自尊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480。但是,Diener(1995)的跨文化研究却表明自尊和幸福感之间的高相关关系并不具有普遍性[5]。时间管理倾向是人们在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它也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张志杰等人(2004)、李儒林(2006)等人的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积极情绪、自我价值感存在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
五、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幸福感
许多学者认为青少年的幸福感与生活事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国外学者Huebner(2001)的研究发现,急性生活事件和慢性生活事件(包括正性和负性)均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国内的许多研究也证实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较大,负性生活事件会大大降低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其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等事件与中学生的幸福感关系尤为突出[6]。王极盛等人(2003)进一步考察了影响初中生幸福感的一些生活事件,发现初中生的总体幸福感与不喜欢上学、学业负担重、和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四项生活事件呈显著负相关[7]。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较大影响坏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
(六)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
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如何才能让三年的中学生活更幸福呢?看看下面的小帖示:
(1)完善自我意识。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是健康心理的重要特征,客观自我与主观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达成一致时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要达到积极的自我统一,需要在自我认识上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能力,客观公正地利用唯物辩证法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目标,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趋向一致。善于把握积极肯定的情感,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
(2)善于调节情绪。积极的情绪容易激发主观能动性,树立长远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就。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之一“乐观”,可以让人积极地对待生活的阴暗面,有效调节不良情绪,达到心理平衡。善于调节自我、外向乐观的人较少感受到焦虑、抑郁、愤怒和冷漠等消极情绪,有利于幸福感的增加。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对同性和异性的关系处理问题。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它能增强愉悦的心灵感受,使在对他人友好和关心的同时,受人喜爱和尊敬,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满足和社会资源。
(4)正确应对挫折。克服挫折有利于提升幸福感。将挫折的原因归结于自身努力,还是归结于不可控制的外界因素,对挫折感程度有不同的影响。采取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御措施有助于越过挫折,化解困境,冷静地面对挫折,养成正确的归因习惯,运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心灵趋于宁静,从而享受到幸福的喜悦。
天之骄子们,让我们回到那首童谣中吧:“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张开双臂,为寒冷的人送去温暖是幸福;展露笑颜,给哀伤的人带来欢乐是幸福;唤醒绿意,用蓬勃的生命代替荒凉是幸福。幸福,就是看一本精彩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