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大全]

时间:2019-05-14 06:4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大全]》。

第一篇: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大全]

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保证刑罚顺利实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社区服刑人员”是指,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第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

人民法院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适用减刑,撤销缓刑、假释,决定收监执行等刑罚变更执行措施。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第三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司法所承担日常工作。

第四条 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和志愿者在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指导下参与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

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条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坚持依法、规范、公正、文明的原则。

第二章

报到登记

第六条 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对报到的社区服刑人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核实身份,及时办理登记手续,发放社区服刑人员须知,并告知其在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第七条 人民法院对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通知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对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

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办理交接时,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通知其家属或者保证人到场。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家属或者保证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交接程序办理。

第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未按规定时间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或者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和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公安机关采取纳入信息大平台红色预警等措施协助查找。

第三章

宣告执行

第九条 司法所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后三个工作日内,建立矫正小组,签订矫正责任书。

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由本办法第四条所列相关人员组成。女性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

第十条 交付执行机关的法律文书已经送达、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小组已经建立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社区服刑人员宣告执行。

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司法所、矫正小组成员应当参加宣告执行活动,县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派员参加。

第十一条 宣告执行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宣布参加宣告的单位和人员;

(二)核对社区服刑人员身份信息;

(三)依序宣告以下事项: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社区矫正期限;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被禁止的事项、期限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社区服刑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权利;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等有关事项;

(四)发放执行矫正宣告书。

前款第三项中的“社区矫正期限”按照法律文书或执行通知书上注明的日期确定。

第四章

矫正方案

第十二条 司法所应当在宣告执行后五个工作日内,为社区服刑人员制定矫正方案。

第十三条 矫正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信息;

(二)矫正小组成员组成及变动情况;

(三)对社区服刑人员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的综合评估情况;

(四)具体矫正措施。

第十四条 司法所应当每半年评估矫正方案实施效果,根据需要予以调整。

第五章

分级管理

第十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分级管理。

管理等级分为严格管理、普通管理、宽松管理三种。

第十六条 对宣告执行后三个月内的社区服刑人员,一律实施严格管理。

三个月期满后,司法所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运用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评估,提出确定其管理等级的建议,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实施。

第十七条 分级管理按季度实施。期满后,符合调整条件的,由司法所调整等级,但拟调整为宽松管理的,应当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不符合调整条件,或者虽然符合调整条件但剩余矫正期间不满三个月的,按照原等级管理。

第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上季度月度考核结果均为合格以上的,可以下调管理等级一级。有法定立功或者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下调管理等级一级。

社区服刑人员上季度月度考核结果出现两次以上基本合格的,应当上调管理等级一级。受到警告、治安管理处罚的,应当立即直接上调为严格管理。

第六章

报 告

第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定期电话报告和到司法所当面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当面报告时,应当提交书面材料。社区服刑人员不具备书写能力的,由司法所记录在案。

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周电话报告一

次、每两周当面报告一次;普通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周电话报告一次、每月当面报告一次;宽松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两周电话报告一次、每月当面报告一次。

司法所应当根据第二款规定,为社区服刑人员指定每次电话报告、当面报告的具体日期。

第二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因身体原因无法到司法所当面报告的,经司法所同意,可以委托矫正小组成员或家庭成员代为提交书面材料,司法所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第二十一条 社区服刑人员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报告司法所。

第二十二条 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除遵守本章上述规定外,还应当每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第七章

外出与出境

第二十三条 居住在县(市)的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居住在区的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设区市的城区。

社区服刑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应当提前七日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情况紧急的,可以用电话方式提出申请,由司法所记录在案。

第二十四条 社区服刑人员申请外出时间在七日以下的,由司法所批准,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超过七日的,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对批准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应当发放准假通知书,写明社区服刑人员姓名、外出事由、期限和目的地。情况紧急的,司法所可以向社区服刑人员电话告知准假决定,并记录在案。

对实施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从严审批其外出申请。

第二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外出期间,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延长请假时间的,应当返回居住地提交书面续假申请,审批程序适用第二十四条的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返回居住地续假确有不便的,经司法所同意,可以采用寄送、传真等形式提交书面申请。

社区服刑人员一次外出时间(含续假)不得超过一个月。

第二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外出期限届满前返回居住地,并在二十四小时内向司法所报告。

第二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返回居住地后,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安排其补全因外出未完成的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课时。

第二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不得出境。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通报同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对社区服刑人员办理法定不准出境人员报备手续。社区服刑人员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的,由县级公安机关予以扣押,矫正期满后返还。

社区服刑人员是境外人员的,公安边防检查机关应当根据有权交控部门的通知阻止其出境。

第八章

居住地变更

第二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

社区服刑人员因就业、就学等原因导致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

第三十条 审批居住地变更申请,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司法所在三个工作日内签署意见上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二)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三个工作日内发函征求社区服刑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

(三)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

(四)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变更居住地的决定,送达社区服刑人员。

居住地和新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意见不一致的,应当报共同的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决定是否准予变更居住地。

第三十一条 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 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移交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将准予变更居住地的决定抄送居住地及新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以及移交执行的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

第三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第九章

禁止令执行

第三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加强监督检查,教育督促社区服刑人员遵守人民法院宣告的禁止令。

第三十四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人民法院宣告禁止进入中小学校区、幼儿园园区及周边地区,因就学、居住等原因确需进入的;或者被禁止进入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有正当理由确需进入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三十五条 禁止令执行完毕的,司法所应当在期满当日书面告知社区服刑人员。期满当日为节假日的,可以提前至节假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书面告知,但禁止令期限应当如实填写。

第十章

会 客

第三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不得会见犯罪嫌疑人、刑事案件被告人、罪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其他非法组织的人员。

第三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未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接受媒体采访、会见外国人。

第十一章

走 访

第三十八条 司法所应当定期走访社区服刑人员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社区服刑人员思想动态和生活、工作、学习情况。

对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半月走访一次;对普通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月走访一次;对宽松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一个半月走访一次。

第三十九条 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对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以及其他重点人员开展走访工作,掌握其动态。

第四十条 对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应当每三个月与其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其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并根据 需要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

第十二章

检查与核查

第四十一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个人生活、工作及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

第四十二条 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可以根据需要,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到司法所报告、说明情况。

第四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严格管理和经批准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实施信息化核查。对其他社区服刑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实施信息化核查。

司法行政机关实施信息化核查,应当依法保护社区服刑人员的隐私,非因工作需要,不得向其他单位、个人透露社区服刑人员的位置和相关信息。

第四十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在检查核查中,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脱离监督管理的,按照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执行。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下落不明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上网追逃。

第十三章

未成年人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服刑人员,也适用本章规定。

第四十六条 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监督管理,具体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与成年人分开进行;

(二)给予身份保护,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其矫正档案应当保密;

(三)安排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小组;

(四)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其他监督管理措施。

第四十七条 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监督管理,除本章已有规定的以外,按照本办法的其他规定执行。

第十四章

考 核

第四十八条 司法所应当每月对社区服刑人员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进行考核。

第四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结果分为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种。

考核结果应当公示,接受社区服刑人员监督。

第五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当月认罪悔罪,认真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积极完成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课时,在司法所接收社区服刑人员中表现突出的,考核结果为良好。

社区服刑人员当月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完成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课时的,考核结果为合格。

社区服刑人员当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教育学习、社区服务规定,未构成警告、治安管理处罚情形的,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

社区服刑人员当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教育学习、社区服务规定,受到警告、治安管理处罚的,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第十五章

奖 惩

第五十一条 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奖励条件或具有处罚情形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派员调查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提出处理意见。

第五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连续六个月月度考核结果均为良好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予以表扬。

第五十三条 管制、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连续获得两次以上表扬或者累计获得三次以上表扬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缓刑的社区服刑人员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同时依法缩减其缓刑考验期限。

第五十四条 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减刑条件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减刑建议书,经设区的市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后提请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裁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的减刑,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

减刑建议书和减刑裁定书副本,应当同时抄送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社区服刑人员为暂予监外执行的,还应当抄送交付执行社区矫正的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

第五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司法所提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警告,并附有关证明材料: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十五天以下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社区服刑人员对警告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设区的市司法行政机关申请复核,设区的市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十五日内作出决定并送达当事人。复核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五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同级公安机关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并附审批表和有关证明材料:

(一)管制类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禁止令,或者缓刑类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禁止令尚不属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十五天、一个月以下的;

(三)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行为。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并在作出决定后五个工作日内通报同级司法行政机关。

社区服刑人员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七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撤销缓刑、假释案件审理期间,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传唤、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社区服刑人员下落不明的,不影响撤销缓刑、假释案件的审理。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五十八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建议,批准、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决定: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八)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和决定机关的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五十九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减刑,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建议,应当报送以下材料:

(一)减刑或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建议书。撤销缓刑、假释建议由设区的市以上司法行政机关提出的,建议书由设区的市以上司法行政机关出具;

(二)原终审法院的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的复印件;

(三)证明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减刑条件,或构成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情形的证据;

(四)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减刑或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审批表等;

(五)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要求移送的其他材料。

第六十条 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凭原审法院判决书、执行通知书和裁定撤销、决定收监执行文书,立即将社区服刑人员送居住地看守所羁押,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派员协助。社区服刑人员下落不明的,由公安机关上网追逃。

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羁押后五个工作日内,将其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服刑,公安机关派员协助,但本条第三款、第四款规定的除外。

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监狱应当立即赴羁押地将罪犯收监执行。

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

第十六章

解除和终止矫正

第六十一条 社区矫正期满前三十日内,社区服刑人员应当作出个人总结。司法所根据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并对其安置帮教提出建议。

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还应当提前三十日向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提示暂予监外执行的结束期限。

第六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当日,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期满当日为节假日的,解除宣告可以提前至节假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开展,但矫正期限应当如实告知。解除社区矫正宣告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宣布参加宣告的单位和人员;

(二)社区服刑人员陈述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思想、工作、生活情况;

(三)矫正小组介绍职责履行情况;

(四)宣读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书面鉴定意见;

(五)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对判处管制的,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

(六)发放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签发的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七)告知社区服刑人员安置帮教有关规定。

司法所应当针对社区服刑人员不同情况,通知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群众代表、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参加解除矫正宣告。

第六十三条 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刑期届满的,由监狱、看守所依法为其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人民法院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刑期届满的,解除社区矫正宣告视为刑满释放手续办结。

第六十四条 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正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将情况书面通报决定机关,同时抄送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司法所应当及时与安置帮教工作部门妥善做好交接,并转交有关材料。

第六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司法所应当终止社区矫正,报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同时在档案中注明终止矫正的原因、时间,并附有关证据。

对死亡的社区服刑人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批准、决定机关,并通报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十七章

附 则

第六十六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例会、通报、业务培训、信息报送、统计、档案管理以及执法考评、执法公开、监督检查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工作规范运行。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发现社区服刑人员非正常死亡、实施犯罪、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应当立即与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妥善处置,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

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建立社区服刑人员信息交换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动态数据共享。

第六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

司法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社区服刑人员反映的问题,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六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违法或重新犯罪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在十五日内向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书面通报情况,通报范围分别是:

(一)公安机关对执行刑事强制措施、决定劳动教养、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第四项以外的条款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社区服刑人员;

(二)人民检察院对作出审查起诉决定的社区服刑人员;

(三)人民法院对作出刑事生效判决的社区服刑人员。

第六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活动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的,可以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有关机关应当及时纠正、整改,并将情况告知人民检察院。

第七十条 在实施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活动中,司法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以下”包括本数。

本办法中期间的最后一日为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满日期。但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期间和禁止令期间,应当到期满之日为止,不得因节假日而延长。

第七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3年 1月1日起实施。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江苏省司法厅之前发布的有关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篇:《吉林省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办法(试行)》

吉林省司法厅(颁布单位)2010(颁布时间)2010(实施时间)《吉林省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交付执行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四章 考核奖惩 第五章 解除终止 第六章 法律监督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严格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吉林省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等规定,结合我省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服刑人员是指依法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第三条 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工作坚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的原则。第四条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

第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管理,接受教育,按照规定参加公益劳动。

第六条 街道(乡镇)司法所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公安派出所应配合司法所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检察机关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工作实施法律监督。第二章 交付执行

第七条 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公安机关、监狱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核实罪犯的经常居住地,告知其按规定的时间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报到,责令其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上签字。罪犯系未成年人的,还需其监护人签字。在判决或决定生效之日起的7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直接送达或以挂号信的方式送达罪犯经常居住地的县(市、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管理部门和公安局户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监狱机关根据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对罪犯假释、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释放的,应当核实罪犯的居住地,告知其按规定的时间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报到,责令其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上签字。在罪犯出监所之日起的7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直接送达或以挂号信的方式送达罪犯经常居住地的县(市、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管理部门和公安局户政管理部门。

第八条 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送达的法律文书包括: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回执。

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送达的法律文书包括: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病残鉴定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回执。

公安机关、监狱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送达的法律文书包括:刑事判决书、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指定医院的病残鉴定书、暂予监外执行具保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回执。罪犯假释的,送达的法律文书包括:刑事判决书、假释裁定书、出监所鉴定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回执。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释放的,送达的法律文书包括:刑事判决书、涉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期限改变的减刑裁定书、出监所鉴定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回执。

第九条 县(市、区)司法局收到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机关送达的法律文书,应当认真查验,详细登记备案。

法律文书齐全无误的,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及时转交司法所,同时将送达回执以挂号信的方式寄回原送达机关;法律文书不齐全或有误的,立即通知原送达机关补正。

第十条 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或罪犯作出非监禁刑判决、裁定或决定的,可以委托被告人或罪犯经常居住地的县(市、区)司法局,调查考察适用非监禁刑的社情民意和监管环境,并于收到委托之日起7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调查考察的书面意见,县(市、区)司法局拟派员到庭的可一并提出。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监狱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或者提请人民法院裁定假释的,可以委托罪犯经常居住地的县(市、区)司法局,对暂予监外执行、假释罪犯的社情民意和监管环境进行社会调查,提出评估意见。

第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由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接收;户籍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户籍所在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经常居住地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县(市、区)司法局及司法所应严肃、认真、细致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工作。对社区服刑人员管辖和接收环节的工作情况,应当详细记载并将相关材料备案,确保交接手续完备,有据可查。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一节 日常管理

第十三条 报到制度。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

(一)社区服刑人员应当自法律文书生效或出监(所)之日起7日内,持有关法律文书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报到,如实汇报家庭情况等,接受社区矫正。

(二)司法所应当为社区服刑人员办理登记手续,建立档案,会同公安派出所向其发放并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和社区矫正执行宣告书,责令其遵守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有条件的,应采取集中宣告。

(三)社区服刑人员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报到接受社区矫正的,司法所经核实确定去向不明的,应及时书面通知公安派出所,并协助查找。

(四)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定期到司法所报到并汇报思想、活动情况,递交书面矫正总结材料,司法所应当作好记录。

监外执行罪犯因身体情况,可以委托监护人或近亲属以书面形式汇报情况。

第十四条 监督制度。司法所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办理登记手续之日起15日内,对其单位、家庭情况进行走访了解,确定监督人,组成监督考察小组,与监督人签订监督协议,制定和落实监督管理措施。

监督人由对社区服刑人员具有监督管理能力的直系亲属或所在单位、社区居(村)委会工作人员和愿意承担监督管理责任的亲友担任。监督人的基本职责:

(一)对社区服刑人员的遵纪守法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其遵守社区矫正规定;

(二)随时与社区服刑人员保持联系,掌握其动态和基本情况;

(三)每月以书面或电话的形式,向司法所反映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情况。遇有特殊情况,应当及时报告。

未成年人的社区服刑人员法定监护人应当协助司法所督促社区服刑人员遵守矫正纪律,履行矫正义务。

第十五条 走访制度。司法所应当定期走访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单位和居住地的社区居(村)委会,向有关人员及当地群众了解社区服刑人员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

(一)定期对社区服刑人员实地走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每月与社区服刑人员见面一次;

(二)节假日及其他重点时期应当及时走访,掌握其动态情况;

(三)社区服刑人员受到奖惩、有重大思想问题或出现其他特殊情况时,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及时走访;

(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当根据走访情况及时调整矫正方案和矫正措施,增强矫正的针对性。

第十六条 迁居制度。社区服刑人员迁居或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区),必须报告司法所,经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公安机关批准。迁居的程序和要求:

1、社区服刑人员迁居和保外就医。社区服刑人员确因特殊要求需转院或离开居住区域的,必须由其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监督人、社区居(村)委会出具证明,社区服刑人员本人填写社区服刑人员迁居审批表。

2、司法所会同公安派出所审核后,出具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材料及意见,与社区服刑人员的申请一并交县(市、区)司法局审核。

3、县(市、区)司法局审核后,转送当地县(市、区)公安局批准。

4、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迁居的,原住地司法所应在3日内向迁入地司法所介绍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并转递有关档案。

5、迁入地司法所接到有关材料后的3日内,将社区服刑人员纳入监管范围。

第十七条 请销假制度。社区服刑人员离开居住地县(市、区)行政区域活动范围的,必须报告司法所,7日以下由司法所批准;超过7日以上,由司法所审核,经公安派出所批准。请销假的程序及要求:

1、社区服刑人员本人向司法所提出申请,内容包括外出事由、时间、地点等,监督人、社区居(村)委会出具证明,社区服刑人员填写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审批表。

2、司法所核实后,签署初步意见并出具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材料送公安机关审批。

3、公安机关批准后,司法所应及时通知社区服刑人员,同时告知其外出期间的有关要求,4、社区服刑人员一次请假不得超过7天。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假期的,应提前申请报批,由其监督人代为办理相关手续。

5、社区服刑人员返回后应及时到司法所销假,同时向派出所报告。未按时销假或未经批准离开居住地的,应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司法所应当对社区服刑人员外出情况进行登记。

第十八条 会客制度。社区服刑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或会见境外人士前,必须由其本人提出申请,监督人、社区居(村)委会出具证明,司法所审核后出具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材料,送公安派出所审批。公安机关批准后,司法所记录备案。

社区服刑人员不得会见违法犯罪嫌疑人、同案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非法组织的人员。第十九条 公示制度。司法所应当定期将社区服刑人员考核与奖罚情况等表现,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公布。第二节 分类管理

第二十条 司法所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针对不同刑罚种类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分类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一条 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

(二)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每月向司法所书面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四)遵守公安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五)离开县(市、区)活动范围7日以下的,应当报告司法所;7日以上和离开本省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六)定期接受司法所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

(七)有劳动能力的,应按规定参加司法所组织的公益劳动;

(八)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二条 被宣告缓刑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

(二)每月向司法所书面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公安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县(市、区)活动范围7日以下的,应当报告司法所;7日以上和离开本省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五)定期接受司法所组织的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

(六)有劳动能力的,应按规定参加司法所组织的公益劳动;

(七)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缓刑人员还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

(八)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三条 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

(二)每月书面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公安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县(市、区)活动范围7日以下的,应当报告司法所;7日以上和离开本省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五)定期接受司法所组织的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

(六)有劳动能力的,应按规定参加司法所组织的公益劳动;

(七)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假释人员还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

(八)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四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

(二)每月向司法所书面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离开县(市、区)活动范围7日以下的,应当报告司法所;7日以上和离开本省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四)被保外就医的罪犯应当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五)被保外就医的罪犯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本地区当日不回居住地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六)被保外就医的罪犯进行治疗疾病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事前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七)定期接受司法所组织的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

(八)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五条 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

(二)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

(四)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

(五)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六)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

(七)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八)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领导职务;

(九)定期接受司法所组织的个别教育,并报告活动情况;

(十)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第三节 分级管理

第二十六条 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采取分级监督管理措施,并根据矫正效果和需要,适时作出调整。

第二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分级监督管理分为严管、普管、宽管三个级别管理。初次分级监督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并依据矫正效果评估或奖惩情况实施动态调整,每三个月为一个考核期。

第二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在考核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严管。

1、接收不满二个月或接收时剩余矫正期不足三个月的;

2、风险评估被评为C类的;

3、规定期限内未报到或脱管下落不明的;

4、不认罪服法或拒不接受社区矫正的;

5、多次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或不参加矫正活动;

6、抵触情绪较大,扬言报复社会或他人的;

7、情绪低落,丧失生活信心,有自杀倾向的;

8、居无定所或者社会交往不良的;

9、无家可归且无亲可投(虽有亲属经做工作拒不接纳),生活确有困难,有过激思想、言论或行为的;

10、犯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暴力性犯罪之一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两次以上违法犯罪的;涉黑(恶)、涉枪、涉毒犯罪的;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团伙犯罪主犯、犯罪集团首犯;

11、其他有危险倾向的。

适用宽管、普管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上述第2至第8款及第11款行为之一的,降为严管。第二十九条 对适用严管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1、每周口头或电话汇报1次,每月书面报告1次本人的活动情况;

2、每月个别教育不少于2次,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8小时,递交2篇学习心得体会;

3、有劳动能力的,每月公益劳动时间不少于10小时;

4、对有心理矫治需要的,有条件的应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5、制定并落实个性化教育矫正方案;

6、原则不得外出或迁居,特殊情况的按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普管:

1、经风险评估被评定为B类的;

2、严管期间以及普管6个月以上,情绪较平稳,基本能够认罪悔罪,接受管理教育,改造表现较好,有重新犯罪可能性的;

3、适用宽管的社区服刑人员,1次不遵守本规定第三十三条第2、3款之规定的,降为普管。第三十一条 对适用普管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1、每半月口头或电话汇报1次,每月书面报告1次本人的活动情况;

2、每月个别教育1次,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4小时,递交1篇学习心得体会;

3、有劳动能力的,每月公益劳动时间不少于6小时;

4、根据需要由司法所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5、符合条件的,经批准,可以外出经商务工。

第三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宽管:

1、风险评估被评定为A类的;

2、年内连续2次受到社区矫正表扬或被评为社区矫正积极分子的;

3、受记功以上奖励的;

4、普管6个月以上,认罪服法,情绪平稳,改造表现突出,重新犯罪可能性小的。第三十三条 对适用宽管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1、每月个别教育1次;

2、每季度书面报告1次本人活动情况;

3、有劳动能力的,每月公益劳动时间不少于4小时;

4、符合条件的,经批准,可以外出经商务工。

第三十四条 县(市、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管理部门每季度将社区服刑人员分级监督管理情况上报市州社区矫正工作管理部门备案;市州社区矫正工作管理部门每半年将社区服刑人员分级监督管理情况上报省社区矫正工作管理部门备案。第四章 考核奖惩

第三十五条 司法所应当在监督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吉林省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罚工作暂行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日常行为的考核。

第三十六条 对社区服刑人员风险评估和日常行为的考核结果,应作为分级监督管理的主要依据。

第三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在日常行为考核奖惩中受记功以上奖励的,在受奖励的当月晋升宽管。对符合司法奖励法定条件的,建议给予司法奖励。年内连续两次受社区矫正表扬奖励或被评为社区矫正积极分子的,从受奖励的当月列入宽管。

第三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在日常行为考核奖惩中受记过处分的,受处罚当月降至较严格的级别监督管理。受警告处分的,可暂不改变监督管理级别,在两个月考察期内仍无明显转变的,降至较严格的级别监督管理。对符合司法惩戒法定条件的,建议给予必要的司法惩戒。第三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尚不够撤销缓刑或撤销假释、撤销暂予监外执行的,在受处罚的当月应列入严管。第五章 解除终止 第一节 解除

第四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

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管制、单处或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期限为判处的实际期限;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矫正期限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期限为在监外实际执行的期限。第四十一条 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前10日,由本人作出书面总结,司法所出具鉴定材料,报县(市、区)司法局审核批准解除社区矫正。

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考验期没有违反法律及相关规定的,在考验期满前10日,由司法所出具鉴定材料,报县(市、区)司法局审核批准解除社区矫正。

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前30日,由司法所出具鉴定材料,经县(市、区)司法局审核后报送原审批、决定机关。

第四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在矫正期满之日书面通知本人,并以一定形式公开宣布解除社区矫正。第二节 收监

第四十三条 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原批准机关收到罪犯经常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报送的相关法律文书后,应在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期满前7日,做出是否继续暂予监外执行的审批决定,并将批准通知书送达罪犯经常居住地的县(市、区)司法局。做出收监决定的,社区矫正终止。

第四十四条 社区服刑人员因重新违法犯罪被依法惩处,或严重违规被撤销缓刑、假释收监的,自羁押之日或收监之日,社区矫正终止。第三节 死亡

第四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自死亡之日起,社区矫正终止。社区服刑人员非正常死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办理。

第四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司法所应当在7日内,书面通报原判决、裁定人民法院或原刑期执行机关、县(市、区)司法局、公安局,同时通报检察机关,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第六章 法律监督

第四十七条 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由检察机关行使,各级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履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职责。

第四十八条 检察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交付执行、管理教育、考核奖惩实行全程监督。在监督中要支持司法行政、公安机关管理、考核、奖惩工作。

第四十九条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司法行政、公安、审判机关沟通,提出改进或纠正意见;对问题严重的应提出书面建议,并发《检察建议书》。

第五十条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中发现的违法问题,要提出书面检察意见,必要时发《检察意见书》;对严重违法的,必要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

第五十一条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中发现的刑罚执行和管理活动中职务犯罪的,要依法查处;对未构成犯罪的交由有关单位和部门处理。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由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吉林省公安厅、吉林省司法厅负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所提“日”,含节假日、休息日;“以下”、“以内”,均含本数;“以上”不含本数。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此前的相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吉林省司法厅网(来源)

第三篇:江苏省合同监督管理办法

江苏省合同监督管理办法

(2010修订版)

第一条 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交易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订立或者履行的合同。

本办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第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负责监督处理,依法查处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合同管理,指导企业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提供企业合同信用状况征信服务。

第五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提倡使用国家和省已发布的合同示范文本。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合同示范文本的推行和管理。

第六条 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格式条款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免除或者限制格式条款提供方依法应当承担的合同义务;

(二)免除或者限制格式条款提供方因可能产生的违约行为而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

(三)免除或者限制格式条款提供方可能造成对方人身伤害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免除或者限制格式条款提供方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责任;

(五)免除或者限制格式条款提供方对其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应负的保证或者保修责任,或者缩短产品的法定保证期限;

(六)规定格式条款提供方可以任意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延迟或者停止合同的履行;

(七)规定对方当事人需经格式条款提供方或者其代理人同意方可行使合同权利;

(八)排除或者限制对方当事人依法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权利;

(九)规定格式条款提供方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出现价格不合理上涨时,对方当事人继续履行该合同;

(十)规定只有格式条款提供方有权对合同进行解释;

(十一)其他免除格式条款提供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内容。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格式条款,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

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商业广告、通知、声明、店堂告示、凭证、单据等内容符合要约规定和前款规定的,视为格式条款。

第八条 格式条款含有免除或者限制自身责任内容的,提供方应当在合同文本中用清晰、明白的文字表述,采用醒目方式标明,并在合同订立前提请对方注意,按对方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还应当设在醒目位臵。

第九条:下列合同含有格式条款的,格式条款提供方应当在合同文本使用之日起十日内,将合同文本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但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视为合同格式条款的除外:

(一)房屋买卖、房屋中介、住宅装饰装修、物业管理合同;

(二)供电、供水、供热、供气合同;

(三)旅游、拍卖合同;

(四)有线电视、电信服务合同;

(五)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要求备案的含有格式条款的其他合同。经备案的合同样本,内容需变更的,格式条款提供方应当将变更后的格式条款重新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行业,其合同格式条款的备案机关为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其他行业合同格式条款的备案机关为其住所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上级机关备案的合同,不再重复备案。

已备案的合同样本,应当在其合同文本封面左上角位臵加注“已备案”字样。使用国家和省发布的合同示范文本的,不需要备案。

第十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备案审查发现合同格式条款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应当在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向格式条款提供方提出书面修改意见。格式条款提供方应当在收到修改意见之日起二十日内修改合同格式条款。

格式条款提供方对修改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修改意见之日起十日内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书面提出陈述申辩或者听证要求。

格式条款提供方提出陈述申辩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收到陈述申辩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书面答复;要求举行听证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收到听证要求之日起三十日内组织听证。

第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组织听证的,应当在举行听证七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格式条款提供方和其他有关当事人。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举行听证时,应当邀请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和专家学者以及消费者代表参加。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听证结束后十五日内做出是否修改合同格式条款的决定。

第十二条:经陈述申辩或者听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应当修改合同格式条款的,格式条款提供方应当在收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书面答复或者听证决定之日起二十日内修改合同格式条款。

第十三条 合同当事人不得采用下列欺诈手段:

(一)伪造合同;

(二)虚构合同主体或者盗用、冒用他人名义订立合同;

(三)虚构标的、销售渠道或者假称包销、回收产品;

(四)故意交付部分货物(货款)骗取全部货款(货物),或者骗取货款(货物),拒不交付货物(货款);

(五)利用虚假广告和信息,诱人签订合同,骗取中介费、立项费、培训费、质量保证金等费用;

(六)定作方无正当理由中止履行合同,骗取所收定金、质量保证金、履约保证金、预付款、材料款等费用,或者拒不支付加工费;

(七)使用不能兑现或者不能完全兑现的票据、债权文书;

(八)为合同提供虚假担保;

(九)非法占有或者处分对方当事人或者担保人的财物,不履行合同义务;

(十)设臵事实上不能履行的条款,造成对方当事人无法履行合同;

(十一)无实际履行能力而与他人订立合同;

(十二)其它采用欺诈手段订立或者履行合同的行为。

第十四条 合同当事人不得采取下列手段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一)利用合同倒卖国家禁止或者限制自由买卖物品的;

(二)利用合同非法占有国有资产的;

(三)利用合同恶意串通的;

(四)利用合同的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五)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的;

(六)利用合同违法发包、违法分包、转包建设工程的;

(七)采用贿赂订立、履行合同骗取国有资产的;

(八)其他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他人实施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所列的违法行为提供证明、营业执照、印章、账户、凭证以及其他便利条件。

第十六条:经营者在合同外通过书面形式或者大众传媒方式公开作出的服务承诺,应当被视为合同的组成部分,违反服务承诺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七条: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格式条款提供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第十八条:对已备案的含有格式条款的合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互联网进行公示。对有推广

价值的行业合同和其他合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联合其他部门制定合同示范文本,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并在互联网提供免费下载,供合同当事人选择使用。

第十九条:格式条款提供方不得擅自更改已备案的含有格式条款的合同样本,或者将未备案的合同冒充已备案的合同使用。

第二十条 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以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的,应当在签订动产抵押合同后依照自愿原则向抵押人住所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抵押物登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当事人的要求依法办理动产抵押物登记。

第二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招标投标、拍卖等与订立合同有关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合同争议进行调解。

第二十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查处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一)询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证明人;

(二)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查阅、提取、复制有关的合同、发票、账册、凭证、业务函件和其他有关资料;

(三)调查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和与之有关的活动;先行登记保存与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及财物;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行使职权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转移、隐匿、销毁有关证据和财物。

第二十四条 合同当事人恶意串通,利用合同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收归国有或者责令返还给有关集体或个人。

合同当事人一方违约,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失,另一方当事人不予追究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有权查处,并可责令违约方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金,违约金、赔偿金无法给予当事人的,应当上缴国库。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八条、第九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二条、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回所骗财物,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有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一)至第(五)项和第(八)项行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视情节轻重,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有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六)项行为的,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 有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七)项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

视情节轻重,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三十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对合同进行监督管理,不得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违者根据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上一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

· 下一篇:这是本分类下的第一篇文章

第四篇: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材料

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材料

今天主要跟大家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刑法修正案

(八)》里对社区矫正的规定及意义; 二是讲一些警示案例; 最后讲几点要求。

下面先第一个内容,新颁布的刑法修正案

(八)。对于这次刑法的修改,大家可能最清楚的是酒驾入刑的问题,也就是醉酒驾驶从五月一日开始要判刑了。借这次学习的机会也提醒一下大家,不要酒后驾车,更不要醉酒驾车。一旦触犯刑法的条款,各位可能都要承担从重判决、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的后果。

这次刑法的修改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社区矫正正式列入刑法条文。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第七十六条:“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刑法第八十五条:“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刑法的关于社区矫正的修改对各位有什么影响呢?最大的影响就是,如果有人一旦违反社区矫正的规定,不服从监督管理,就可以用刑法的条文来追究你的刑事责任,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判刑。到时候就不是检讨、罚款、拘留来解决问题了,而是可能要关进监狱受徒刑了。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自由,在接受社区矫正管理期间,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导致再次犯错投入监狱;也不要对社区矫正满不在乎,对监督管理不予配合,如果有这样的行为,对不起,我们将根据刑法和相关配套法律的规定处理你。第二个讲一些警示案例。

讲两个不服从管理,不请假外出被拘留的案例。

案例一:我县社区服刑人员宋某,2016年6月26日未经批准,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私自离开居住地,乘车前往上海方向,被工作人员发现后召回。后经社区矫正机构提请公安部门,宋某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罚款五百元的处罚。

案例二:我县社区服刑人员顾某,2017年7月13日在未向司法所请假的情况下,前往天津务工,于2017年8月7日在工作人员要求下才回至冠县。经社区矫正机构提请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罚款二百元的处罚。

以上两个案例是我们县去年处理的社区服刑人员因不服从管理被拘留中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类似的案子还有,就不一一列举了,讲这两个案子就是要告诫各位,一定要遵守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出冠县范围一定要请假,不要报侥幸心理,不要抱无所谓心理,如果今年在发生类似的事情,就要用刑法来处分你,而不是治安管理处罚法。

最后讲几点要求,要求大家要树立一下几个意识: 一是要有改过意识。各位要认识到由于自己所犯的错误而给社会、他人、家庭带来的伤害,一个人犯罪,先不说对受害人带来的伤害,单单是对你自己的家庭的伤害有多大、你们想想,你出事情之后你们的父母、姐妹、妻儿是多么着急;你们想想,你们犯了罪、被法院判了刑,对你们的小孩的成长、对你们家庭的名誉有没有影响。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悔过的意识,跌倒了要爬起来,只要有改过的意识,改正错误,给自己一个希望、给小孩、爱人一份希望。

二是要有在刑意识。你们被列入社区矫正管理,在社会上服刑,不是说你们已经没事了,不用服刑了,不是这样的。法院的判决书写的明明白白,你们是缓刑(或是假释等);法律的规定也明明白白,你们可以自己去翻一下的,要接受监管机构的管理。你们仍然是服刑人员,讲的土一点就是犯人,只不过监狱的围墙电网是有形的,在社会上服刑围墙电网是你看不见的而已。不要试图违反规定,比如说你不请假外出,跟越狱脱逃的性质是一样的,这个你们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三是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既然你们犯罪了,对社会造成了危害,就要想办法来弥补。另一个角度来讲,你们犯罪了,被社会、被群众孤立、看不起,也要通过对社会做出贡献来重新获得你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认同感,重新赢得群众对你的好感。没有把你投入深牢大狱,你要学会感恩;政府花费金钱人力来管你(否则直接关进监狱,多省心)你也要学会感恩。

四是要有自律意识。反思自己、改正自己,千万不要有自暴自弃的念头,既然法律允许你们在社会上服刑,就说明你们对社会虽然有危害但还没有到罪大恶极的地步,是可以改造好的。既然法律给了你这么一个相对自由的服刑的环境,那么你们就要懂得知足,时刻以法律的条条框框来框住自己们千万不要再违法,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顺利的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确保社区矫正对象严格遵守有关法律规定,有效杜绝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现象发生。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从三个方面学习:

一是加强法制意识的培养,在学习社区矫正有关规定的基础上,主要组织学习了《刑法》、《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以矫正对象提问的方式,切实法律层面的困惑和问题;

二是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遵守法律、法规规定,从思想上树立反省意识,积极改正错误的观点和行为,从而达到一个合格、模范公民的标准;

三是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要求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自觉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不断完善自身,加强人格塑造,为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司法所工作人员以教育与沟通相结合的形式了解了各位矫正对象的生活情况。通过学习,社区矫正对象一致表示,一定按照相关法规好好改造自己,争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第五篇: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三篇

【篇一】

本人名叫xxx,是一名因犯职务侵占罪被判三缓四的犯罪人员,在政府的关心下接受社区矫正,在社会上服刑,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高强墙内和高墙外的区别。在接受社区矫正的这段日子里,我能够严格遵守社区矫正的各项制度,经过多次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谈话以及本人对国家法律的理解,使我认识到法律的严谨,和懂法守法的重要性,政府没有放弃我们这些人,而是采用一切措施来挽救我们,我非常感谢政府的关心。

本人于2008年12月,因法律知识的不足,法律意识的淡泊,盲目听从领导的安排,施工中伙同其近段时间以来,我通过单位培训,学习以及看相关法律书籍及司法所徐所,社区帮教人员的教育,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法律知识的匮乏,社区工作人员经常教育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管我有什么样的困难社区工作人员都尽可能帮助我解决,在接受帮助的同时我也要帮助别人,积极改造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合法的公民,才不辜负政府、社区和家人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缓刑期间,通过司法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及我所在单位领导的教育,我一直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首先,在思想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领会,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面

貌,开展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其次,在业务知识上,与自己本职工作要求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工作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业务知识的不熟悉,将会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今后我要做得更加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管理、服从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力争早日成为一名有利于单位,社会的有用人员。

汇报人:xxx

【篇二】

这个月我一直居住在XX从事XX工作。在XX接受社区矫正的日子里,我能够严格遵守社区矫正的各项制度,经过多次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谈话及本人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使我认识到法律的严谨,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这段时间里我能按时汇报自己的情况,参加公益劳动。今后我要做得更加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管理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力争早日成为一名有利于社会的有用人员。

这个月里,我在家中不断的学习法律知识,也没有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今后我要做的遵守法律法规,行政法规,服从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现在,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我法制观念的淡薄,从而导致自己犯下罪恶,我要在思想上继续深刻的反省自己。通过XX镇社区矫正办对我的人性化管理及不断的帮助教育,使我深刻认识到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切末一时冲动犯下大错。今后我一定配合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洗心革面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这段时间我遵纪守法,没有从事违法犯罪的事情。一直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真正认识到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在自己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存在不足的地方加强学习,深入领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学习水平。接受社区矫正以来我深刻认识到自己所犯罪行给他人及家人带来的影响,通过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教育,让我受益良多。今后我一定服从社区矫正人员监督教育,争取当一名合格的公民。

汇报人:xxx

【篇三】

在期间,通过司法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及我所在单位领导的教育,本人思过悔过,充分认识到所犯罪行的严重性,因自身的法制观念、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这件事,已对造成了社会不好的影响、对

自己的家庭带来沉重压力和精神负担。社区矫正期间我一直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对自己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

1、思想上,我牢固树立廉政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广泛征求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自身自律能力,严谨务实、实事求是,忠实履行职责,有力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和提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克服和改进。

2、生活上,我一生以此为警示,始终保持着这种法律和道德上的清醒!在警醒之后及时地改正错误,要求自己做人必须有良知,讲道德,光明磊落。真正认识到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在我的心头悬有一把法律之剑,做事三思而行,切莫因一时冲动犯下大错而悔恨终身,所以,今后不该做的事情,我绝对不要做!

3、工作上,改造态度不端正,无视家人的盼望,改造思想不纯,服法不认罪。牢记过去沉痛教训,要正确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做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好公民,万万不可感情用事了,重蹈履辙、重新犯罪。要做一个真正的有良心的人,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要对得起政府的挽救之情,要让自己不白活一生。从今要老老实实地接受改造,不要辜负亲人对你们的期盼,要真心、有诚意、有恒心、有信心,积极改造、早日回归社会。

接受矫正后,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会同社区家庭中心社工,及时主动地与我联系,苦口婆心地劝导我,帮我查找犯罪原因,正确认识自己的犯罪行为,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时,他们对我以及对我家人

都非常关怀,我在社区服刑没有一点点被歧视的感觉。正是有了社区矫正,为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社会环境,使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树立了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信心,渐渐地从阴影中走出来。我深深地感到,社区矫正处处以人为本,矫正工作者并没有因为我是一名罪犯而对我另眼相看,他们帮助我,教育我,经常走访我的家人,还代表政府给予我和我的家庭极大的关心和照顾。

他们帮助我,教育我,经常走访我的家人,还代表政府给予我和我的家庭极大的关心和照顾。还有很多,让我这个‘犯罪人’体会到了社区矫正的‘人性化’,使我处处能感受到政府对我这个误入歧途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也感到,一个人必须行得正、坐得直,只有切实地以法律作为约束自身行为的准则,才能立足社会。我想,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司法所干部的帮助和教育下,努力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加强自我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早日从一个‘犯罪人’回到‘社会人’,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汇报人:xxx

下载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服刑人员手册(精选)

    社区服刑人员手册 一、什么是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

    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材料

    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材料 今天主要跟大家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刑法修正案(八)》里对社区矫正的规定及意义;二是讲一些警示案例;最后讲几点要求。 下面先第一个内容,新颁布的刑法修......

    什么是社区服刑人员

    什么是社区服刑人员“三等四级”管理?各等级标准分别是什 么?[ 2010-05-02 ] 答:依据考核奖惩情况对社区服刑人员按“三级四等”进行分级管理。即:一级宽管、二级宽管、普管、严......

    江苏省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电梯安全运行,预防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电梯的......

    江苏省卫生镇考核命名及监督管理办法

    江苏省卫生镇(乡)考核命名及 监督管理办法 一、申报条件 1、申报镇(乡)须取得省辖市卫生镇称号一年以上。申报镇不包括县(市)政府所在镇,仍行使镇政府行政职能的街道办事处可纳入创......

    江苏省质量认证监督管理办法5篇

    江苏省质量认证监督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 【发文编号】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178号 【注】 (2001年6月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1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维......

    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办法

    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促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小......

    社区服刑人员每月思想汇报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三篇【篇一】本人名叫林XX,是一名因犯故意伤害罪而判一缓一的犯罪人员,在政府的关心下接受社区矫正,在社会上服刑,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高强墙内和高墙外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