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月拉动内需汇报材料
**县扩大内需项目进展情况汇报材料
发展和改革局(2010年3月10日)
各位领导:
根据通知要求,我就**县扩大项目实施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扩大内需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一)第一批下达项目进展情况。2008年我县共争取落实新增中央投资项目18项,新增投资669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418万元,省级配套480万元,地方政府债券50万元,县级配套95万元,自筹2650万元。截止目前,已到位资金6452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省级配套、县级配套资金全部到位,自筹资金到位2409万元。累计完成投资6876万元,占投资计划的96.5%。现全部完工。
(二)第二批下达项目进展情况。2009年下达我县第二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11项,新增投资5686.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096.5万元,省级配套390万元,地方政府债券331万元,县级配套854万元,自筹1015万元。截至目前,已到位资金4303.5万元,到位率为76.7%。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到位3096.5万元,到位率为100%,省级配套到位78万元,到位率为20%,政府债券331万元,到位率为100%,县级配套317万元,到位率为37.12%,企业自筹480.5万元,到位率为47.34%。已完成投资4194.5万元,占投资计划的73.76%。其中8项已完工,3项正在建设。
(三)第三批下达项目进展情况。2009年下达我县第三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3项。新增投资253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436万元,县级财政配套94万元。截至目前,资金全部到位,到位率为100%。已完成投资1205万元,占投资计划的47.63%。其中1项完工,1项正在建设,1项准备开工建设。
(二)第四批下达项目进展情况。2009年下达我县第四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17项,新增投资2511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950.4万元,地方政府债券10万元,省级配套274万元,县级配套244万元,群众自筹33万元。截至目前,已到位资金2234万元,到位率为88.96%。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到位1950.4万元,到位率为100%,政府债券10万元,到位率为100%,省级配套274万元,到位率为100%。已完成投资480.4万元,占投资计划的19.13%。
——计生项目1项,**县红崖子沟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站项目,总投资4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5万元,省级配套10万元,资金已全部到位,完成投资45万元,工程已完工。
——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9项,总投资378万元,其中:新增中央投资144万元,省级配套234万元。现资金全部到位,到位率100%。东沟、南门峡、红崖子沟、五
十、哈拉直沟、东山乡、丹麻镇7个文化站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70万元,占计划投资的18.5%;威远镇、加定镇文化站正在选址,预计10月底完工。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项,总投资322万元,其中:新增中央投资215万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84万元,群众自筹33万元。目前资金到位299万元,到位率92.86%,完成投资176万元,占投资计划的54.66%。现建成庄廓86付,供电工程已完工,预计7月底完工。
——林业项目3项。总投资908万元,其中:新增中央投资828.4万元,县级财政配套79.6万元。投资198万元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新增中央投资158.4万元,省级财政配套39.6万元。现资金到位198万元,到位率100%,实施方案已审定通过,完成招投标工作,签订种苗供需合同,并预付种苗、劳务费120万元;投资510万元的退耕还林工程,新增中央投资510万元。现资金到位510万元,到位率100%,完成作业设计,招投标工作;投资200万元的防护林工程,新增中央投资16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40万元。现资金到位160万元,到位率80%,完成作业设计、招投标工作,签订种苗供需合同,并预付种苗、劳务费120万元,预计3月底开工,5月底完工。
——水利建设项目2项,总投资4310万元,今年下达投资计划630万元,其中:新增中央投资47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160万元。现资金到位470万元,到位率74.6%。投资4160万元的湟水河**县段防洪治理工程,已下达投资1623万元,今年下达投资480万元,其中新增中央投资32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160万元,到位资金320万元,完成投资10.67万元,进行地基开挖,预计10月底完工;投资150万元的2009年度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新增中央投资150万元,资金已全部到位,完成投资150万元。此项目已完工。
——农业项目1项,投资218万元的**县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其中:新增中央投资174万元,县级财政配套44万元。现资金到位174万元,到位率79.82%。完成投资28.75万元。完成项目的前期工作手续、项目初步设计、勘察设计等;完成马铃薯全膜覆盖1200亩、土壤培肥投资有机肥110吨;购置马铃薯起垄机10台、打孔器100个。完成农机棚建设299.25平方米,预计11月底完工。二、一季度投资及项目建设情况
1-2月份,各单位精心组织,抓紧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及备料工作,3月份做好项目的开工建设工作,预计3月底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0万元。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管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一把手县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副县长及项目实施单位领导为具体负责人,严格落实责任主体,对所有投资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个部门负责,一套实施方案管理”的“四个一”工作机制,通过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实行,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管理的工作格局。各项目建设单位将新增投资项目的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由单位主要领导亲自负责,组成精干班子专门负责项目实施管理,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形成相应工作量,为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资金合理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切实加强程序管理。要求所有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国家批准规模和内容进行建设,不得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不得扩大和缩小建设规模。所有建设项目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项责任制度”,有效防止了借口加快建设进度、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尤其是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严格要求所有中央扩大内需项目按规定程序办理相关前期手续,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进行招标,所有项目都按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公开招投标,县监察、发改等部门对工程招投标活动实施跟踪监督。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及时收集整理工程建设文件资料,规范完善项目档案,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切实加强进度管理。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目标责任的通知》和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监督检查中督促落实国家三个“百分之百”考核目标的紧急通知》精神,各项目建设单位抢抓建设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进度管理。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实行倒排工期制度,并制定详细具体的工作计划,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地勘、施工设计、招投标、征地拆迁、施工合同签订等各项前期工作。同时,按照 “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合理调配财政支出,千方百计做好县级配套资金的筹措和拔付工作,确保项目建设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保证项目按期开工并形成规定实物工作量。同时,针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检查组查出的问题和自查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召开项目单位责任人联系会议,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四)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资金、国债专项资金的有关管理规定,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合理使用。按照“三专、一封闭”的要求,所有项目资金都实行了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重点单位、重点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审计检查,对资金使用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报批手续不完善的项目施工单位及时进行纠正。通过严格管理和规范动作,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有效防止了滞留、挤占、截留、挪用、闲置建设资金等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
(五)切实加强监督检查。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措施全部落实到位,我县认真按照省纪委、发改委、监察厅、财政厅、审计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监督检查保证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通知》要求,由县纪委监察局牵头,县发改、财政、审计、城环等部门共同组成检查组,对全县拉动内需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在对中央拉动内需检查组提出问题进行认真督促整改的同时,学习借鉴中央和省、地检查组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进一步改进项目监督检查方式,检查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法规条例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时发现并整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政策,我县虽然做了大量工作,项目争取和实施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与中央和省、地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一是县职业中学变更项目建设地点的问题,经中央检查组查处后,虽然县上做了大量的补救工作,土地征用等相关材料已通过省国土资源厅上报省政府,但由于土地批复至今还未拿到手,按“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整改工作不彻底,没有达到规定要求。二是部分项目自筹资金比例过大,项目实施单位资金筹措困难,自筹资金到位滞后,农户或项目单位实施项目的积极性不高,给县上拉动内需项目的整体实施造成了被动,影响了工程进度。三是部分项目单位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对中央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重争取、轻管理的思想,项目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措施不够完善,前期手续不齐全,帐务不规范,程序不严格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针对上述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扩大内需项目管理相关规定和“三个百分百”的要求,严格“四项责任制度”落实,切实抓好工程进度、质量、资金和安全管理,特别是要发挥好县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监督检查组的作用,认真做好存在问题的查处和整改工作,保证中央及省、地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第二篇:调结构拉动内需应有新思路
拉动内需应有新思路
2013年07月12日 新华网
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内需有待提振之时,国务院常务会议7月12日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会议指出,扩大内需要创新和拓展思路,既要有效稳增长,又要着力调结构。
拉动内需,要与结构调整结合。当前中国经济既面临着增速下行的压力,更面临着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结构性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再采取大面积、大力度刺激政策,即便能够换来短期的经济增速回升,也是以加剧结构性矛盾为代价,埋下更大的风险和隐患,这一点大家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拉动内需的确需要新的思路。
这次以节能环保产业和信息消费为切入点发力,在拉动内需、稳住增速的同时,既有利于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回应人民群众对碧水蓝天的新期待,又可以有效带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茁壮成长、持续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可以说是利在当前、惠及长远。
拉动内需,要与深化改革结合。拉动内需固然需要一定的政府资金投入和必要的政策扶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造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引入多元投资,激发新的活力。这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必须用改革的办法。
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对改革现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更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需要建立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信息消费的繁荣,需要打破藩篱和壁垒,推动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这些有针对性的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实际上为下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拉动内需的同时,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也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中国经济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足以支撑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平稳发展。找准切入点,创新和拓展思路,把拉动内需和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有机结合,中国经济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
坚定发展信心 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2013年07月14日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14日电(记者 张立佳 李春)7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就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明确判断: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平稳,主要指标仍处于预期的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但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我们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坚定发展信心尤为重要,坚持转型发展思路不动摇尤为重要,坚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一贯性,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尤为重要。
今年初,我国制定了全年经济预期增长7.5%左右的目标,我们相信,中央政府对年初确定的目标不会改变,各方要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过“上限”。
为什么年初确定7.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要继续抓住机遇、促进发展,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供必要条件,为转变发展方式、调结构创造稳定环境;另一方面,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可见,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左右既是必要的,也是适宜的。
如何完成这一目标?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十分重要。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
入新的动力。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新一届中央政府“标本兼治,短长相宜”的调控思路,为我们释放了强烈的政策信号——中央政府正在用一剂剂“复方药”、一套套“组合拳”,在一个合理的经济区间内,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发展要让人民满意,让人民受惠。这无疑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改革步伐,目的就是为了中国经济走上转型发展的新轨道,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轨道。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届政府的带领下,面对当前形势,只要我们坚持依靠科学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依靠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通过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就一定能够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科学统筹施策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看法和建议。
会上,来自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对当前国内经济运行及世界经济形势谈了看法,来自机械、家电、节能、金融等行业的企业负责人反映了生产经营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大家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平稳,转型升级有新的进展,但也面临一些难题和风险。李克强仔细倾听,不时插话,与大家交换看法,勉励他们继续就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意见。
在大家发言后,李克强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应对这一局面,需要智慧和勇气,用新视角和新思路,正确认识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把握好、运用好宏观政策,统筹施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李克强说,从国内外实践看,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有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今年要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对此,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但也要付出许多努力。
李克强说,我国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更加注重依靠转型升级。在这种情况下,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不仅要继续用好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还要适应新形势,创新思路运用新举措,统筹考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形成科学的宏观政策框架,给市场以稳定预期,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为着力点,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当经济运行逼近上下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或防通胀,与调结构、促改革的中长期措施相结合,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李克强强调,把握好合理区间和政策框架,必须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既要深入研究战略性、规律性问题,也要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既不能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要把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创新驱动,既稳当前、又利长远,一举多得,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公平税负,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研究确定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措施;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
会议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挥调结构、促改革对稳增长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要在营造公平开放便利的市场环境上多下功夫,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多想办法,在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上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释放改革红利,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会议指出,小微企业数量众多,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不断扩大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会议决定,通过调整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财政资金,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按照公平税负原则,从今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并抓紧研究相关长效机制。这将使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享受与个体工商户同样的税收政策,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惠,直接关系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贸环境复杂严峻,进出口增速均明显放缓。要通过制度创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制定便利通关办法,抓紧出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改革方案,分步在全国口岸实行。二是整顿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收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暂免出口商品法定检验费用。减少法检商品种类,原则上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法检。抓紧研究法定检验体制改革方案。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对有订单、有效益的企业及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发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扩大保险规模。四是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民营企业出口提供融资、通关、退税等服务。创造条件对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逐步扩大服务进口。五是积极扩大商品进口,增加进口贴息资金规模。完善多种贸易方式,促进边境贸易。六是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会议强调,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要按照统筹规划、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政策配套的基本思路,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这是继铁路机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后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通过改革,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优先建设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铁路及相关设施。这将有力推动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
推进城镇化,更好地实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的迫切期盼。为此,一要多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以中央财政性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设立铁路发展基金。创新铁路债券发行品种和方式。二要向地方和社会资本开放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等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三要加大力度盘活铁路用地资源,搞好综合开发利用,以开发收益支持铁路发展。四要加快前期工作,使“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及时开工,按合理工期推进,确保工程质量。会议还审议通过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草案)》。
会议强调,要继续有力做好甘肃定西抗震救灾工作,使灾区群众得到妥善安置。针对近期各类自然灾害仍可能多发的情况,各地区、各部门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防范和应对灾害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
李克强与中国经济
——世界的目光与中国的期待
2013-7-4 人民论坛杂志(总第409期)
增长中潜伏着风险,成就中积累着矛盾。当前,中国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既有创造“中国式奇迹”的骄傲,还有一些“中国式难题”亟待破解的压力;我们既有GDP逾50万亿人民币的经济总量,也有经济增速放缓的困扰,还有“中等收入陷阱”可能带来的发展天花板的考验。当下,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全球化的坐标体系,中国能否攻坚克难、顺利转型,不仅关乎中国未来,还关乎世界发展;中国发展不仅凝聚着国人的期待,还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直被视为关键因素的“政府主导”,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寄希望于新一届政府能够披荆斩棘,带领人民再续辉煌。那么,新一届政府将会如何应对经济下行挑战?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会把中国引向何方?人们正在拭目以待,新一届政府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他们的执政风格也逐渐显现。
沉稳中透着智慧。针对当前的房地产泡沫、实体经济产能过剩、银行业发
展困境,新一届政府并没有释放较大的经济政策调整信号。这在近日银行业“钱荒”,政府不按惯例干预市场一事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新一届政府没有急功近利,而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没有限于简单地修修补补,而是着眼于一场“李克强式的外科手术”;没有回避问题,而是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标本兼治。虽然我们似乎没有感受到大的调控动作,但当市场和公众突然意识到政策的转向时,调控或许已是潜行千里,润物细无声。
理性中透着务实。牵引中国这列动车组,要始终对高速疾驰中的潜在问题保持警惕。新一届政府在发展道路的规划上、具体政策的制定中,始终秉持客观、理性,以清醒的头脑砥砺前行。正因此,新型城镇化这一驱动内需的强力发动机得以加速运转,并被明确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抉择。这既是对城乡、区域两大差距的勇敢直视,也是立足脚下对几亿人生存状态的现实观照,更是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务实之选。
勇气中透着韧劲。当前的改革正遭遇多元的“利益矩阵”,甚至是某种“博弈困局”。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改革有时甚至是“自己割自己的肉”、“自己革自己的命”。但也因为看到了这种“难”,改革的勇气因此高涨,改革的韧性不断生长。沿着这一思路,秉持这种勇气,一系列知难而进的改革稳步前行:下放行政审批权,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放权;以政府的紧日子换群众的好日子,服务型政府建设有了新的突破……
大国崛起的烦恼,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困惑,GDP增速放缓的焦虑……中国的发展,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更需要韧性。而在“两个百年”的视野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未来十年,恰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最宝贵、最关键的十年。眼下,李克强带领的政府新班子站到了中国这艘经济巨轮的舵盘前,他们目光坚毅,自始至终有着一种清醒的历史自觉,有着一份胜券在握的淡定。他们以天下为公的信念治国理政,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有为,他们所经历与所收获的,必将会汇成新征程的业绩,我们期待着他们的新辉煌。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新一届政府治理经济的理念与特征
2013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他成为新中国这个13亿多人口大国的第7任总理。时至2013年6月25日,李克强这个拥有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和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的高材生掌舵中国这艘经济航母正好100天,盘点新总理百日治理经济的理念和思路,可以清晰地展现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
应对“钱荒”,“克强指数”和“李克强经济学”的本质是按经济规律办事
李克强既熟知国情,又具有扎实的现代经济理论知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总理,深知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道路曲折。他上任百日,初步形成治理经济理念。
长期以来,很多领导人不尊重经济规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拍脑袋决策,造成很多失误,交了很多学费。早在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时,李克强就提出了“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即通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 三种经济指标,来研判经济发展状况,2010年被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推出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
担任总理后,李克强在不同场合举行座谈会、召开会议,研判经济形势。针对中国经济正在放缓,外贸、固定投资增速都在下滑的明显迹象,新一届政府在近3个月时间里并没有释放较大的经济政策调整信号。5月13日,李克强说,在存量货币较大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高。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
进入6月以来,银行开始闹“钱荒”,有人希望中央银行进一步放松银根“救市”,但是央行并没有施以援手,拒不“放水”,打破了市场关于央行“放水”的惯性期待。央行拒绝救市,以金融之手,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正是李克强按照经济规律,以金融之手,通过市场的调节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力保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此举令金融界普遍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金融新政和货币思路已初现端倪。
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
李克强多次提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简政”是李克强获取“改革红利”的第一步棋。
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正式上班第一天,李克强主持召开第一次常务会议,内容是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落实任务。5月6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等9个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3个月内按计划完成“简政”任务,本届政府内“放权”目标实现近3成。有媒体评论,这是激发社会活力的一剂“良药”。
接着,李克强快马加鞭、按时间表有条不紊地实施“放权”。4月24日,国务院第一批取消71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6日,再取消和下放61项行政审批事项;6月19日,第三批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事项。
上任100天,李克强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164项,他曾经承诺在本届政府内取消和下放近600个项目,已经完成近30%。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之后,“跑部钱进”现象减少,国务院各部门的重心将转为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
以人为本,重视民生改善
李克强上任100天,大量的时间在走基层,访民生,亲民务实。从震区到疫区,从婴幼儿奶粉到大学生就业,李克强领导的新一届政府,努力编织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上任之初,李克强就想编织一张覆盖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坚守网底不破,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这张网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动情地回答记者说,人如果陷入生存的窘境,很容易冲击社会的道德和心理底线。
5月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监管制度。5月13日,在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要求严格监管,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重拳方有效,重典才治乱,绝不容许再出现奶粉那样的信任危机。
“六一”前一天,他开会研究了婴幼儿奶粉质量问题。会议提出5项措施,提高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水平。6月16日,国家九部委推出婴幼儿奶粉新规,缓解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
6月17日,李克强到审计署调研的时候叮嘱,用到改善民生上的钱决不能变成“窟窿”,防止群众的“保命钱”、“活命钱”被挪用甚至被贪污。
6月2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将棚户区改造等作为接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调整优化投资安排,压缩一般性投资,集中一部分资金重点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支持,把钱用在“刀刃”上,引导、带动信贷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
6月28日在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批示,医改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民心所向,要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向深化改革要红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
治理产能过剩,发展实体经济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竞争力的高低,实体经济是关键。现代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依靠虚拟经济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实体经济是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重点关注的。
5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表示,要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现象。
光伏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升级版”中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中国光伏产业自2012年起就面临着包括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在这场光伏产业的“保卫战”中,作为总理的李克强一开始就十分关心,并亲自做了很多关键性工作。
5月26日,在访问德国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李克强指出,今日欧盟拟对华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中国政府表示坚决反对。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总理对保护本国经济上的“强硬”作风。
李克强不仅向欧盟表达反制裁的强硬态度,还为光伏产业支招,鼓励“启动国内市场”,为正在遭遇困难的中国光伏业“打气”和“支招”。6月7日,李克强来到河北省考察时,专门到光伏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经营中的困难,他表示,当前中欧谈判成效是有的,但谈判没有结束,我们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希望企业挺过两个月。
正是因为李克强总理的强硬态度和中方的努力,中欧谈判取得成效,6月4日,欧盟作出初裁决定,在最后一刻将临时反倾销税从47.6%下调到11.8%。这一结果来之不易。
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李克强将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关注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创业,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农业对李克强来说并不陌生,在上大学之前他曾经在农村插队,还担任过大队书记。在地方主政时,他也经常到田里,“抓一把,就知道土壤墒情如何”。就任总理后,在他眼中,农业已不仅是事关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他更关心怎样以农业现代化来支撑新型城镇化。李克强的思路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固本强基,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
1993年至1998年期间,李克强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学习经济学,打下了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形成了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一些独到见解。
3月17日李克强在回答新华社记者的提问时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3月27日,春分刚过。李克强开始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调研,首站选择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专程考察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农业现代化。面积仅19.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的新桥是江阴最小的镇,但却是江阴乃至江苏城镇化的样本:农民上楼成为工人,集中居住率在80%以上,80%以上的农民成为现代产业工人。李克强说,小城镇建好了,会比大城市生活更方便。他高度肯定了新桥镇的“三集中”,反对人为“造城”,认为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进城农民能就业创业,生活才会更安稳,城镇化才能扎实。
现代化农业是李克强的另一兴趣点。在常熟的家庭农场,李克强说,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方向,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城镇化会形成有力支撑。
4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推动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国务院确定黑龙江先开展试验。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综合配套改革包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等9项内容。
彻查楼堂馆所,打造“廉价政府”
3月17日,李克强在履职总理后的首次答记者问时,表示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并就削减政府开支约法三章: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务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紧急通知,对各地、各部门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情况开展清理检查。通知表示,坚决遏制违规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现象。通知下发后,省级政府组成部门、地市级政府都开始清查。
6月17日,李克强到审计署考察,他要求审计署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确保公共资金节约、合理、有效使用。和审计署工作人员座谈时,李克强又提出了“约法三章”,他要求对各地方、各部门的“三公”等行政经费使用情况加强专项审计,切实纠正违规行为,坚决制止新建或变相购建办公楼。政府过紧日子,把钱花在刀刃上,还要“看好钱袋子”。实际上是要打造“廉价政府”,这符合人民利益。
经济治理理念初显
新总理履职百日,如履薄冰,实干兴邦,也初步表现出了李克强作为总理的治理经济理念:
务实,正如他自己所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改革,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廉洁,建设廉价政府、廉洁政府,个人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
科学,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治理环境,不能欠新账,加快还旧账。
李克强治理经济表现出了三个特征:以短痛换长痛;以短期GDP换增长方式转型;以改革红利换粗放投入。未来中国经济按照这种思路持续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可待。
外媒眼中的“李克强经济学”
“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支柱
《华尔街日报》:巴克莱资本(海外投行)创造了一个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 ics),用来指代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巴克莱在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写道,李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除非经济和市场面临迫在眉睫的崩溃风险,预计中国决策者不会采取激进的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过去的三个月里,中国新一届政府顶住了各方面要求中国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措施的一再呼吁,因为其认为,由国家牵头的投资不再是可以持续的了。与此同时,中国决策者开始整顿放贷行为,特别是影子银行业务,以防止资产泡沫的出现。虽然李克强经济学的前两大支柱可能正在造成痛苦,但它们对于为中国的结构性改革铺平道路却有重要作用。巴克莱说,决策者们可能也希望将强化市场纪律作为放开利率和资本项目的一个预备步骤。
手术刀在握,中国总理李克强激起改革希望
路透社:中国金融市场遭遇若干年最严重的重挫。不过,被刺痛的投资者应感到欣慰,因为实际上,中国政府愿意采取强硬态度,推动急需的政策变革。日前,中国央行拒绝干预一场空前的资金短缺。这是迄今最明确的迹象,显示中国新领导人愿意为长远利益而忍受一时经济之痛。在一个30年两位数经济增长已造就“增长重于一切”的国家,北京不惜冒阻碍中国本已放慢的经济的风
险,作出让金融市场“出问题”的决定,这是一个里程碑。“欢迎来到李医生的手术室”,渣打银行分析家认为,“我们低估了中国领导人不惜给经济下行造成更大压力也要作出政策选择的决心”。不过一些人表示乐观:“现在看来,改革前景尚不明朗,但我们认为,政府似乎已往正确方向迈出一步。”
李克强改革中国经济的任务堪称艰巨
《华盛顿邮报》:美国人一直以为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势不可挡,但中国领导人和许多专家认为,中国增长的源泉不可持续。发达经济体主要依靠国内消费。而在中国,消费在经济中占比较小。两大增长支柱是出口和投资,现在这两股驱动力都达到极限。同样,中国的投资热催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但也制造房地产市场泡沫。仅房地产一项就占中国经济活动逾10%。李克强拥有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被看作思考认真的中国经济改革派。路透社稍早前报道称,李克强的助理团队包括数位高知名度官员,10多年前他们曾辅佐时任总理朱镕基改革国企。改革中国经济的任务堪称艰巨,但中国领导人可能认为这关乎政治存亡。改革受到国内压力的推动,中国现任领导层能否改革成功,甚至可能决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以及今后数年的美中关系。
李克强休克疗法整顿银行业
彭博新闻社: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带给中国金融体系的震撼,让人想起了前总理朱镕基在上世纪90年代的手笔:承受短期阵痛,换得长期增长。今年3月份当选总理的李克强日前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为明确的信号:中国新领导层希望银行控制信贷扩张。货币市场因而出现了至少10年来最严重的流动性紧缺。分析师们认为,下一步可能包括紧缩手段,让一些小型金融机构破产。“你得用大锤才能改变这个体制”。李克强政府的突然行动,与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过去10年的渐进式变革形成鲜明对比。“人们开始更加明白,新领导层正在带领中国走出胡温时代——那时候的变革很温和,基本都是基于之前已经展开的庞大改革”。
关注中国城镇化的推进方向
韩国《亚细亚经济》:中国两位领导人都曾撰写过城镇化相关的论文。不言而喻,城镇化应该是当今中国领导人最为关注的首要政策和课题。从论文透露 的信息,未来中国城镇化建设或将把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城镇化过程中,将不断提高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其次,对农村地区给予多种税收减免及金融扶持政策,提高农村地区的自立能力和产业化程度。同时将出台法律,禁止地方政府强征农民土地;最后,改革户籍制度。城镇化率每提高1%,说明城市人口的相应增加,这些人口将带来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规模的消费增长以及各种基建投资的需求,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城镇化建设可谓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之一。
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关键在于扩大内需
201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实现7.6%的增长,主要指标处于预期的合理区间。但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突出的矛盾在于:在物质产品领域,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造成供过于求;在服务领域,则存在明显的供不应求现象。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有效需求挖掘出来,在稳增长中调结构,通过调结构来促发展。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现金收入,着力扩大生活消费品需求。治理产能过剩不能只做压缩产能的减法,更要做提高支付能力的加法。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吃饱穿暖则是基础中的基础。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大多数人已经实现温饱,但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还不宽裕,扩大消费品需求还有较大潜力。一是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让人民群众吃有尊严、穿有体面、用得舒心。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并建立与物价挂钩的增长机制,让全体老年人过上依靠养老金能够独立生存的日子。将所有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并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健全完善儿童福利制度,将所有失去依靠儿童纳入社会保 15
障范围。二是鼓励以旧换新,促进日用品消费。在低收入家庭中,很多家电在超期使用,耗电多且不安全。需要研究出台综合性的鼓励消费政策,引导群众改善生活条件。三是改革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壮大中等收入群体。降低物流成本,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拉动中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
实施积极的住房政策,着力扩大住房需求。住有所居是中国人最古老的梦想和最现实的需求。房地产调控的目的不在于降房价而在于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房地产业将在较长时间内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一是让无房户住有所居。在生产力聚集区同步安排住房用地,在就业聚集区建设保障房,允许无房户以建筑成本价购买一套就业地保障房,对连建筑成本价也支付不起的特困户则给予保障房长期租住权。二是鼓励有房户改善居住条件。加大棚户区、老旧城区住房改造力度,以税费减免和贷款利率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住房没有达到国家平均水平的居民购买商品房。三是放开对别墅等高端房地产的限制,鼓励开发浅山别墅,引导先富群体承包荒山荒沟,改善生态环境,创造宜居生活。四是强化房地产调控政策。在鼓励人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对人均住房面积超过平均水平两倍的房产所有人,按面积征收累进的房产税,限制高收入群体对住房的过度消费。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扩大交通需求。在衣食住行四项基本需求中,交通需求的满足程度最低。春运期间的一票难求就是例证。满足交通需求,一方面要允许农民及其后代进城,减少出行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一是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向在城市就业的农村生源大学生、农民工开放城市户口,将扶贫开发和移民进城结合起来,逐步将生态修复区的农民整体搬迁到城镇或适宜耕作的地区,提高宜居地区的人口密度,16
摊薄机场、地铁、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成本。二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交通基础设施是少数能够实现人类代际传承的建设工程,能够为本代人养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相邻省会城市通高铁和飞机、相邻县市通火车、相邻村镇通公交,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三是降低收费公路的比例,减少附加在汽油上的税费,提高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引导和鼓励人们更加安全便捷地出行。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扩大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多样化需求。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物质产品已极大丰富,只要有支付能力就能满足需求,但在服务领域却存在严重短缺现象,医院、养老院、银行、优质学校等等,都供不应求。发展现代服务业最要紧的是解放思想,让民间资本进入事业领域,实现产业化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领域的投入,推进事业单位的管办分离,促进事业单位之间的适度良性竞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二是发展高端服务产业。如开放家庭包场式戏剧、音乐会,提供私家农场、花园、管家、保姆、安保等服务,允许建设并使用专属码头、机场,开放邮轮、专机服务,等等。三是扩大高端消费品进口规模。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用消费品换技术和机器的出口战略,造成了贸易不平衡,累积的外汇存款过多,等于用资源和劳动换回债权,需要改变思路,扩大消费品进口,让国人不出国门就能买到全球最好的商品。
拓宽民间投资渠道,着力扩大投资需求。由于投资渠道狭窄,我国储蓄余额突破了100万亿元大关。拓宽投资渠道,促进投资便利化,是扩大国内投资需求的首要选择。一是实施“放水养鱼”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减免小微企业税费,鼓励大学生、回乡农民工投资创业,将有限的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领域。二是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科研、教育、文化、卫生、慈善、17
养老、殡葬等事业领域,成立慈善基金会,建立电影院线、剧场、博物馆,开办养老院、网站、出版社等,创造新的投资热点。三是深化证券发行制度改革,创造稳定繁荣的股票市场,引导股民长期投资稳健成长的公司,分享财产性收入。
第三篇: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
我县对中央拉动内需建设项目高度重视,严格按中央、省市的要求成立筹建领导小组,于3月28日四个建设项目全面开工,到10月24日四个建设项目都能圆满按计划顺利完成。现将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新增项目建设情况
新增建设项目结合我县四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实际建设分别为:
1、葵山镇新建面积为605平
方米,需投资6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5万元和省配套10万元(已落实);主体工程资金差30万元,附属工程需投资10万元(含挡墙、大门、围墙、场子、侧所、绿化等),资金缺口40万元。
2、龙庆乡改建面积为200平方米,扩建300平方米计500平方米,工程已完工,需投资3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5万元。地方配套10万元,资金缺口5万元。;
3、五龙乡改扩建面积为610平方米,工程已完工,总投资6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5万元未到位。主体工程资金差37万元。附属工程需投资16万元(含挡墙、大门、围墙、场子、侧所、绿化等),资金缺口53万元。
4、竹基乡新建面积为550平方米,工程已完工,需投资4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5万元未到位,主体工程资金差23万元,附属工程需投资10万元(含挡墙、大门、围墙、场子、侧所、绿化等),资金缺口共33万元,二、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
1、四个项目建筑总面积:2265平方米,服务所建设需投资216万元,附属工程需36万元,计252万元,到位资金中央100万元,省配套20万元,县配套5万元,下差132万元。
2、项目前期工作支付情况:可行性研究报告1.2万元、地勘2万元、设计4万元、图审1.2万元、预算0.5万元、审计0.4万元、环保许可0.4万元、建设许可0.42万元、招投标代理费0.4万元,招投标服务费0.72万元、监理费2.8万元,累计前期支付13.64万元;
3、项目工程投资支付情况:葵山镇计生服务所工程已支付52万元,竹基计生服务所完成工程23万元;五龙乡计生服务所完成工程款41.73万元;龙庆乡计生服务所完成工程20.5万元,四个乡镇工程共支付资金141.73万元。
4、累计完成投资情况:四个项目建设总投资216万元,已支付141.73万元,完成64.13%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完成100%,地方配套资金50万元,完成50%。
三、项目建设的工作经验
按中央提出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我县高度重视在接到文件的次日,立马成立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布置。由于四个建设项目是在四个乡镇,离城远的有60多公里,让各乡镇办理相应的手续,往返的人力、物力较大,时间紧、任务重,针对这种情况,局机关成立项目建设小组,抽精兵强将负责办理四个乡镇相关建设手续,节约了人力物力,加快了项目建设进程到10月20日四个项目圆满按时限完成,现已全面竣工。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竹基乡配套资金15万元,五龙乡配套资金15万元,计30万元未到位。
2、项目要求建设面积和项目所给资金不足,工程资金落实困难。
第四篇:经济危机下经济适用房拉动内需的策略及建议
经济危机下经济适用房拉动内需的策略及建议
摘要:文章从经济适用房制度层面分析探讨了经济危机下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在的根本问题,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加大经济适用房投资力度、尽快出台经济适用房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尽快转变经济适用房补贴方式、完善经济适用房产权结构等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经
济危机;扩大内需;对策研究
1我国经济适用房发展现状
经济适用房是我国在房改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由政府推出的新型房产种类,是适合中低收入家庭承受能力、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房。
1998年以来,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不断发展和调整。截至底,全国经济适用住房竣工面积累计超过13亿m2,解决了约165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1月至6月,经济适用住房投资同比增长34.4%,增速比同期提高了28.3个百分点。前后,经济适用房一改以往出售的形式,面向低收入人群出租,经济适用住房投资持续下降的局面得到改变。经过政策调整,租赁型经适房将是未来发展方向。廉租房、租赁型经适房及限价商
品房三者将共同组成实物型的住宅保障。未来住宅保障体系中的实物补贴可能将分为3个等级。经济适用房将探索建立取消直接上市,由政府实行回购的制度,避免一些人用其牟利
。
2经济危机下经济适用房面临的困境分析
2.1经济适用房财税优惠主体错位
我国实施经济适用房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住房价格、解决了部分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也产
生了一系列不正常现象:地产商指责其破坏了市场规则,中低收入者则抱怨买不到经济适用房。中国社会调查所在5月份实施的调查发现,五成左右(46%)的受访公众认为,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请条件的人有50%~70%,但是,几乎同样数量(49%)的受访公众认为,真
正住上经济适用住房的人目前只有30%~50%。
2.2财政补贴标准不科学
经济实用房购买对象的收入界定一直存在争议。北京规定家庭年收入在0.5~6万的家庭就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这可能会有超过40%的家庭能达到这一标准。另外,购房者的收入有不确定性,许多自由职业者的收入无法核实,而且收入中隐性收入难以调查。
2.3社会保障体制的缺陷
我国的社会(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保障制度与户籍制度挂钩,实行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体系。经济适用房作为住房
保障的最主要的形式,却同时规定购买者必须拥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这就将占城市中低收人阶层相当比例的“城市外生型低收人群体”排斥在外。经济适用房采取行政划拨用地,阻
滞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由于相关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了新的分配不公和潜在腐败,不仅干扰影响了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造成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2.4土地使用制的缺陷导致地方政府立场扭曲,行政效率低下
土地使用的城乡二元制也是导致利益寻租的根本原因。中国渐进式改革及其新旧体制的摩擦
和矛盾为各种权钱交易、腐败之类的寻租活动留下了体制性空间。由于经济适用房土地是行政划拨,而土地的正常出让费却很高,于是握有土地划拨权利的政府部门和开发商之间就可
能出现权力与金钱的交换,产生寻租。
2.5
房地产业的收益诱导政府转变关注重点
房地产业的巨大收益诱导政府转变关注重点,经济危机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城市政府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城市政府自然易忽略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这必然导致经济适用房建设规
模增长速度的缓慢甚至萎缩。下表反映了全国—的经济适用房投资与住宅建设投
资额度,可以看出经济适用房建设投资趋于平稳,而住宅建设投资呈迅猛增长势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政府对房地产业关注密切,而在经济适用房建设上投入力度不够。
经济适用房拉动内需的策略建议
3.1
经济适用房政策应及时纠偏
3.1.1经济危机下应重新界定经济适用房的覆盖范围。根据现实情况,经济适用房应作为低收入者的主要保障和社会福利。所以,国家应对政策的受益群体进行明确定义,使经济适用房的覆盖范围明确为低收入者。
3.1.2限制经济适用房的转让市场。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必须自住,不允许按市场价格出售或转让,只能按照“评估指导价”转让给相关管理部门,再由其转让给其他低收入家庭。
3.1.3尝
第五篇:2004-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对拉动内需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xx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2004-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对拉动内需有
效性的实证研究
院(系)专业学生学号班号指导教师开题日期年月日
第1章导论
1.1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新一轮税制改革在2004年陆续启动。从2004年1月1日起,出口退税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出口退税率降低,从此拉开了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序幕。当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39%,从2003年的近年历年最低贡献率走出。为应对2013年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2004年央行下发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热”的行业严格控制贷款,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而2004-2007年,我国资本形成率以及最终消费率的总和开始明显持续下降。2007年两税合一的企业所得税改革促进企业的投资,但2007年之后,CPI加速上涨,宏观调控变得更加严厉,一年之内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调高存贷款利率。
2007年-2008年出现环球金融危机,2008年9月,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由于2008年初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央再次提出现阶段中国经济政策模式应由出口外向型经济转向扩大内需的自主型经济。2008年经济危机后,受消费信心和出口受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曾一度陷入低迷状态,中央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投资4加大对基础性设施的投资,这对当时经济的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政策的时滞效应也为后来通货膨胀的爆发埋下了隐患。2009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劳动力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价格一度高企,再加上国外充足的流动性影响,CPI和PPI同时进入上升通道,我国迎来了新一轮物价总水平的上涨,2009年央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0年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奠定了当年货币政策的基调。
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增速减缓,我们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建立并且完善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把握发展主动权。
扩大内需是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举措,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依赖程度较高,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呈现持续下滑趋势。消费疲软、内需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把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以促进消费为重点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让内需真正发动和强劲起来,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货币政策对扩大内需的有效性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不少,但对于政策有效性的评价存在分歧而且时效性不强。本文拟结合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从价格调节、结构调节、政策时滞等方面综合考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分析制约政策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对扩大内需的有效性,对于扩大我国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2文献综述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针对我国1996年经济实现软着陆后,国民经济增速下降、国民企业改革险困、失业隐患严重以及外贸出口减少的情况,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调控进行了研究,下面仅从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是否有效的角度将相关文献中阐述的观点归纳如下:
纪显举(2003)在《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中提到货币政策的效应时滞比财政政策的长,关乎市场主体的对政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而1996年中央银行连续八次降息,但货币政策效应不明显,主因包括内部抵消因素和外部抵消因素。此外,还强调降息无法动摇指向性强、具有刚性的储蓄,但对信用消费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以此来证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政策工作方面他认为,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提高国民信心,而提高国民信心的关键是扩大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而难点则是启动消费需求。
李军(1999)在《浅析我国扩大内需的货币政策》中阐述了1994年以及1996年不同的经济趋势状况以及货币政策选择状况,认为1996年后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未达到预期效果,制约因素有:居民的预期,收入水平,中小企业融资条件,以及企业慎借银行慎贷的心态。而文章关于对策则把重点放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分配、加大对非国有经济的政策扶持和加快国有经济改革上。
龚敏、李文溥(2005)在《扩大内需中的货币政策效应1996-2003年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建立了一个包括货币供应量(M1,M2)、GDP以及物价指数(RPI)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与物价的联系,进行了实证的检验,考察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的效果。得出结论是:(1)货币供应量M1、M2的正冲击的1个季度后,名义GDP的增长率开始上升,此正影响持续4个季度后基本消失;而实际GDP的增长率在M1增长率正冲击的1个季度后的正影响持续了10个月,而M2同样的冲击则超过了4年,M2等于M1加上一些储蓄存款,意味着储蓄存款的增长有利于实际GDP的增长。
(2)90年代后期货币供应量虽然不断地提升,但价格水平还是持续的回落,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较难解释价格水平的变化。
梁文芳、刘金叶(2011)在《中国货币政策对国内需求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基于受约束的非对称VECM模型》一文中针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采用1997年1月一2010年4月作为样本区间,建立均衡货币供应方程和货币政策冲击变量,并运用AVECM以及Johansen 协整检验方法,分析货币政策冲击在长、短期对消费和投资影响是否具有非对称性,得出结论:(1)长期方向性货币政策对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2)方向性货币政策短期对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此外,文中还对方向性货币政策短期对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的原因分别进行了阐述。
由上可知,近几年来,关于货币政策对扩大内需方面的讨论可谓是一个热点话题,但研究的范围和内容还是比较窄,未能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本文在学习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以下两点可能的创新之处:
1.关于货币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分析,国内学者一般从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价格调节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很少考虑货币政策在结构调节上的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货币政策调控中存在的时滞。本文结合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不仅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还分析了货币政策有限性的原因及解决方向。而且将货币政策调控时滞也作为分析的重点,并从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两个方面评价货币政策的效果。
2.国内学者对货币政策调控内需有效性的评价,大多是以1996年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后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为背景,分析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内需影响未达预期的效应。而本文对1996年前后的货币政策对扩大内需的效应进行简要的分析,而将重点放在2004-2007年以及2008-2013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扩大内需的效应。
1.3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本文拟对我国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有效性及其制约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且根据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较为可行的政策建议,旨在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我国投资以及消费需求的扩大并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第二部分:货币政策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在90年代末(1996年)前后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其对国民经济产生效果的有效性的差异以及原因。
第三部分:分析近年我国内需的走势及成因。特别是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的经济转型期扩大内需的经济环境进行对比。
第四部分:我国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的主要措施。简要地回顾了90年代末以来不同改革时期央行扩大内需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重点介绍2004-2007、2008-2013年针对促进消费和投资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分别从利率政策、贷款可得性和贷款条件,以及货币供应量方面去阐述。
第五部分:上述两个阶段我国货币政策对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调控效果。分别从价格调节效果和结构调节效果两个方面来分析利率政策、贷款可得性
和贷款条件,以及货币供应量对扩大内需的有效性。
第六部分:该部分首先概述我国学者对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有效性评价的分歧。然后提出衡量我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性标准,建立相关数理模型协助分析,判断货币政策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相关关系。最后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时滞。
第七部分:制约我国货币政策对扩大内需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外部抵消因素、市场经济主体的非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特征、居民和企业投资渠道有限以及资本市场不完善等。
第八部分: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有效性的政策建议。在汲取西方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数理模型分析结论,提出增强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建议:中央银行应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主要包括合理运用利率政策、进一步增强汇率制度的弹性、央行应根据物价变动幅度及时调整政策力度等方面。
1.4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 相结合、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理论分析法主要应用如:第五部分分别从价格调节效果和结构调节效果两个方面来分析利率政策、贷款可得性和贷款条件,以及货币供应量对扩大内需的有效性。实证分析法主要应用如:第六部分通过提出衡量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建立相关数理模型协助分析,判断货币政策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