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调研材料2011.4

时间:2019-05-14 06:4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族教育调研材料2011.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族教育调研材料2011.4》。

第一篇:民族教育调研材料2011.4

调 研 报 告

------关于门源县民族教育调研材料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学校107所(个)(含场矿),其中小学84所、教学点5个、中学12所、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3所(其中民办1所),少儿活动中心1所;在校学生26844人(含职业中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其中小学生15920人,初中生7117人,高中生1909人,职业中学学生515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56人,在园幼儿1327人。共有中小学教职工1433 人,专任教师1382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筑面积16.44万平方米。

二、“十一五”以来民族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县民族教育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扎实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两基”迎国检工作,努力提高“两基”普及程度、加大教育投入、提

—1—

高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整治校容校貌、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抓好“普九”巩固提高工作,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和“国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组织召开了“双高”标准“两基”工作会议和教育督导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两基”攻坚实施方案》、《“两基”攻坚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聘请门源县人民政府第二届教育督学32名,壮大了督学队伍,加强了力量,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两基”巩固提高攻坚目标责任书,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确保了教育督导评估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6%,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8.34%,普通高中阶段入学率达46.88%,青壮年非文盲率达100%。

(二)各项教育经费得到全面落实。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教育各项经费投入力度,将教育转移支付、城市教育附加费、各项专项教育经费等全额用于教育,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教育经费投入做到了“三个确保”,2006年我县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决定》等相关政策,将每年100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10万元课改经费、20万元民族教育奖励资金等全部纳入了年度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到位,确保了我县民族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以来,县财政共安排教育经费8204万元,落实“两免一补”经费2319.6万元。并设立了教职工工资专户,并按时、足额发放。

—2—

(三)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科教兴县”战略,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扎实推动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一是我县现有幼儿园3所,其中公办2所,民办1所,在园幼儿1327名,另有一年制学前班或半年制学前班在班幼儿1737名。学前半年至一年入园(班)率为92.3%,学前三年入园(班)率只有52.13%;校舍面积3447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2.3平方米。全县小学都开设了学前一年教育,班级数达到102 个,在班幼儿数近2000人。学前一年教育入班率达到89%;城镇学前三年教育率达到了95%,比“十五末”分别提高了13和2个百分点。二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稳定在99%以上;初中阶段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小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和2%以内。三是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达到2200名,入学率达到了46.88 %,比十五末的30.23%增长了16.65个百分点。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数占全县中小学学生总数的67.9 %。

(四)师资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坚持“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狠抓教师培养、引进和使用,使全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一是不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十一五”以来,共有627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913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371名教师参加了州级培训;二是每年投入培训经费80万元,选派全县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骨干教师前往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专业培训,—3—

截至目前,已有四批学习人员共200人完成了培训;三是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以来,先后组织603名教师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488名教师参加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初级培训;120名教师参加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中级培训。各类培训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应用设备资源和教育技术能力。到2010年底,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9.34 %、98.18 %、75.63 %,比十五末分别提高了2.16、4.27、28.01个百分点。四是不断充实教师队伍,为了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县委、县政府加大教师招聘力度,2006年以来在州上统一招录教师的基础上,先后共招聘特设岗位教师138名,见习岗位教师 240名,教师紧缺问题有所缓解。五是积极落实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目前,全县共有高级职称教师107名,占教师总数的7.6%,中级职称教师685名,占教师总数的49%,初级职称教师358名,占教师总数的25.6%。

(五)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通过项目支持、县财政自筹、政府信用贷款、社会捐助等多种途径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了基础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重点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明德项目”、“初中校舍改造”等一大批重点教育建设项目,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累计达23234万元,新增校舍13.8万平方米,涉及121个(次)学校。启动实施教育城域网建设,农牧区中小学远程教育初见规模,共建成光盘播放点38个,卫星收视点98个,现已建成多媒体教室23间,计算机教室22间、—4—

电子备课室3间,校园广播系统31套,全县城镇中小学及乡镇中心学校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中、小学人机比例分别达到34:1和57:1。

(六)贫困学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让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到同等教育,通过西部开发助学工程、青海省投资助学基金、海北州农牧区贫困生助学工程基金、金秋助学基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等等多种形式,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十一五”以来,先后共有1241名大中专、高中贫困学生受到资助,资助金额达267.65万元。进一步加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力度,共有1754名贷款学生进行了信用贷款,贷款金额达810万元。

(七)合理调整教育布局,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坚持“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镇办小学、村办幼儿园”的原则,结合国家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重点项目实施门源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经过大量考察调研和征求各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门源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计划从2010年开始到2012年结束,利用三年时间将全县中小学由2009年的119所调减到15所,调减率为87.4%。2010年我县校安工程和布局调整项目共落实建设资金16345万元,其中校安资金7138万元,县级自筹1072万元,银行贷款8000万元,明德捐款135万元,新建校舍99288平方米,涉及学校9所。到2010年年底,总体完成了52%的工程量,今年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各项工作按期完成的前提下,于今年秋季全面实施布局调整计划:第一步,—5—

高中学生入住高级中学;第二步,所有基层初中学生入住第一、第二寄宿制初级中学,走读学生转移至门源县第三初级中学;第三步,基层小学,有多少条件,就调整多少学生。由原来的中学调整为小学的学校,可以实现部分布局调整计划,包括珠固寄宿制小学、东川寄宿制小学、泉口寄宿制小学、西滩寄宿制小学、麻莲寄宿制小学、青石嘴寄宿制小学、仙米寄宿制小学等学校。

三、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民族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县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困难,全县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中还有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我县人口多学校多,布局调整工程量大,国家专项资金少,资金缺口大,靠县级财政,根本无法承担缺口资金的筹措。根据海北州资金统筹分配计划,我县还有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尚未到位,根据缩减后的校安工程及布局调整建设计划,其余1.1亿元资金需要县级自筹。二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浪潮的冲击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随之出现了新一轮中小学生辍学现象,使“两基”工作中中小学校学生巩固工作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三是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我县民族教育发展。布局调整后全县小学在校生达17280名,教学班372个,小学尚缺专任教师190

—6—

名;初中在校生达7684名,教学班165个,初中尚缺专任教师教师163名;高中生达到2724名,仍缺专任教师 89名。同时,非专业教师任教的情况普遍存在,他们业务不熟练,工作适应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教学实验仪器与国家规定标准相差较大,分组实验率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图书资料配备也远远达不到要求,且重复本多,很多图书内容落后,使学生课外阅读受到局限。教师信息化办公条件比较差,现有设备数量不足、陈旧老化,教师进行网上学习、电子备课等受到限制。五是随着向城镇化发展这一社会转型问题,农牧民举家进城务工日益增多,给县城学校造成了很大压力,如两所县城小学60人以上70人以下的班级21个,70人以上80人以下的班级16个,80人以上的班级4个。这给县城学校教学资源造成了紧张,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六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各乡镇政府所在地无幼儿园,学前幼儿只能在村级小学就读,无法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意见建议

(一)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民族教育健康发展。强化政府的统筹责任,既要保证把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又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县级政府应承担的资金落实到位,切实保证教育各项经费。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制度,通过不断增加投入和争取

—7—

项目支持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全县学校布局调整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努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二)加强民族教育工作领导,建立健全督导评估机制。发展民族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维护民族团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民族教育特殊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坚持把民族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采取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的民族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和建立民族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促进民族教育健康发展。

(三)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协同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严格按照《布局调整规划方案》,配套编制好各学校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分步实施好各学校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教育资源和教师调配工作,严格执行建设程序,依法依规实施项目建设,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妥善做好撤并后闲置校舍的管理工作。

(四)继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以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师德修养和教师学历层次。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关注教师住房、生活待遇,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8—

稳定教师队伍。引导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充分发挥领军作用,带动更多的教师步入骨干教师行列。

(五)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根据2010年《门源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结合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充分利用闲置校园及校舍状况以及人口分布情况,开办学前教育,实现乡镇办幼儿园,村办学前班,计划开办幼儿园96所,全部为独立设置,其中县城6所,公办5所,民办1所,农牧区90所,从2011年起,计划分三个阶段,到2013年全部建成。并根据实际,通过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招收一定比例的幼儿园教师。建议,将幼儿教师纳入编制,经保障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幼儿教学质量。同时,在国家拨付公用经费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收费标准保障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并设置专门的幼儿教育教研机构,来指导全县幼儿教育工作。

(六)建议发展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增加投入,添置必要的教学器材和设备,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常规教学计划,贯穿于中小学素质教育之中,逐步完善民族文化保护教育体系,让民族歌舞、民族音乐、民族体育、民族绘画、民族工艺等普遍走进课堂,同时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七)建议科学、合理地核定和分配教师编制。我县现行的教师编制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人数的比例几年前确定的。农牧区学校明显存在的教师整体超编,但按开设科目计算是严重缺编的现象,很多学校还无专职音、体、美教师。因此,建议充

—9—

分考虑农牧区教育自身的特点,适当给予农牧区教师编制的优惠政策,在开齐科目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按班级数核定教师数。

—10—

第二篇:民族教育调研报告

靖边县民族教育调研报告

靖边县位于榆林市西北,地处塞北边陲。北于内蒙古接壤,西临宁夏,是历史上汉族与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相融合的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县逐步成为陕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商业重地,外来人口增长迅速,少数民族人口也迅速增加。截止2012年我县约有少数民族1500人,期中回族约754人,蒙古族约468人,壮族约278人。县委县政府也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投入,使得民族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

一、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我县民族教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教育部门和民族事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靖边民族小学的发展上。

二、落实民族教育方针政策

我局始终将民族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按照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和方针的要求,站在民族教育事业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高度来思考,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并解决。

三、我县民族教育工作现状及特色

1、特设靖边县民族小学

寨山村位于我县城南2公里处,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这里逐步成为以回、蒙、壮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学生上学难问题,我县于2005年将原寨山二小更名为靖边县民族小学,开办了首个以民族教育为特色的城区县办小学。从2005年至今已连续输送少数民族毕业生累计268人,其中,在校民族学生121人,为我县的民族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2、独特的校园民族文化建设

(1)、每学期开展民族文化周活动

民族小学每学期开展回族、蒙古族文化周活动。活动周期间,学校专门采购民族文化用品、布置特色文化教室、安排民族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2)、特设民族语言选修课

民族小学专门聘请回、蒙族教师各二人,开设有民族语言选修课。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选修本民族的语言课程。

(3)、开设校内民族教育扶贫基金。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境贫困,上学困难。民族小学设有少数民族教育扶贫基金。迄今为止,先后扶助马帅、姬小霞、马鑫泉等25名贫困生。

四、我局加大民族学生扶困助学力度。

1、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补助资金,从2012年起,我县实施教育零收费,补助住宿生生活费。

2、加大高中教育阶段民族学生助学金。

我局对县内两所高中的民族学生进行统计,结合两校助学金制度,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奖励比汉族学生高80%。

五、我县民族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民族教育资金匮乏

县委县政府虽然大力支持民族教育,但是在教学设施和设备方面有待改进,搞好民族教育任需大力投入。

2、教学场所、设备有限

我县民族小学是唯一一所民族教育特色小学,可是受到学校场地和设施的影响,教育教学受到限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靖边县教育局2012年2月21日

第三篇:某县民族教育的调研报告

某县民族教育的调研报告

**县位于四川省西部,**州北部,全县幅员面积7358平方公里,县城海拔3410米,总人口6.7万人,辖5个区,22个乡(镇),220个行政村,区位优势明显、政治地位特殊、教育发展缓慢。通过深入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的课堂、宿舍、活动场所,实地调查了解学校管理和各项设施建设等情况,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集各界人士对全县教育工作的评价和建议。此次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全县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5所,其中中学1所、城区小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乡中心完小20所、重点村完小5所、村小12所、私立学校2所、幼儿园1所。有教职工495人。2012年春季学期,幼儿园在园幼儿442名,小学在校生6881人,初中在校生2761人。

全县教职工编制为557人,实际在编教职工495人(含教育局机关33人),专任教师469人,事业工人22人。其中,中学专任教师112人,学历达标率98.2%,小学专任教师357人,学历达标率100%。全县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1人,占4.47%;中级职称教师149人,占31.77%,初级职称教师299人,占63.76%。

二、取得成绩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办学行为规范化、课堂教学高效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和育人环境优良化建设,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基本实现了扫盲教育、普初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全县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初步体现。

㈠学校布局调整顺利推进。县提出“以布局优化为基础,以寄宿制办学为载体,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突出办学规模效益,切实解决办学低水平、低质量问题”的教育工作思路。着眼于办学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整合全县有限的教育资源,抓典型,树榜样,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带动全县教育的大跨越、大发展。一完小、三完小和幼儿园的改扩建工作、二完小整体迁建工作、民族中学整合工作和第二幼儿园的新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将四通达小学规划建设为东谷片区高段集中学校,将查龙小学规划建设为达通玛片区高段集中学校,规划恢复建设卡龙乡小学,偏远乡镇的集中办学模式正在筹划开展中。

㈡确定教育发展工作思路。将**县打造成为**州北路的教育中心是县委、县政府近期教育工作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县加快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建设完成三所高段集中寄宿制小学,一所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小学和一所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初级中学。另一方面以教育局提出的“质量提升年”为契机,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办学质量来确立**县在**州北路的教育中心地位。

㈢全县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一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程度比较稳定,2008年顺利通过省政府督导评估普九复查验收;二是义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家长送学生入学积极性不断提高,近五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量翻了一翻;三是硬件投入不断增大,目前教育系统在建项目12个,预计今年新开工项目6个,共投入资金7814万元;四是县民族中学一类模式教育成绩成果明显,今年本科上线37人,上线率达40%,再创高考新纪录;五是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力度加强,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三、存在问题

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工作下了大力气,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距离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同内地发达地区和州内发达县相比,还有不小距离,问题、困难依然存在。

㈠教师数量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一是由于全县教师编制偏少导致中高级教师职称数量不足,教师中高级职称评聘难,影响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2008年定编定岗人事改革工作后,学校的编制和职称岗位数被完全固定死,对教师的流动带来较大困难。三是教师编制紧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由于编制少,专业人才引进难度大,存在量少质弱的现状。目前,我县还有54名代课教师,教学效果差,清退难度大。

㈡工勤人员数量不足,后勤管理薄弱。目前,教育系统有正式事业工人22人,合同工55人(炊事员),临时工15人。由于编制不够,经费短缺,导致后勤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炊事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二是各学校后勤管理不到位,管理力量薄弱;三是后勤经费不足,人员配置不到位,致使管理难度大,工作开展矛盾突出。

㈢标准化建设水平低,建设不配套。全县尚无一所硬件建设标准化学校,现代化教学手段严重滞后。县民族中学是全县唯一的一所中学,校园面积大,但设施落后,校舍严重不足,C、D级危房仍在使用,为改变这一现状,正在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全县其它寄宿制学校因“十年行动计划”重点解决了教学用房,但寄宿制配套设施用房、教师周转房严重不足。

㈣民族教育底子薄,教育经费紧张。**县民族教育起步晚,底子薄,突出表现为设施落后,教学资源匮乏,严重制约教学、教研的有效开展,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虽然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教育经费依然紧张,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仍需大量的经费支持。

㈤教师整体素质低,专业教师不足。目前,我县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学科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音、体、美等专业教师每所学校都达不到规定的配备要求。优秀教师引进难,留住更难。

以上这些问题,是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有的需要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有的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还有的需要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这些问题虽然凸显于教育领域,如果不尽快着手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到我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进而制约着全县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发展战略的实施。

四、几点建议

我县要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办好教育是基础。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关系,确保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建设经济强县的同时,也要建成教育强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强全县师资队伍力量,合理调整教师职称结构。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多能一专的教师,以解燃眉之需;二是县相关部门敞开教师进出口,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适时招录合格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逐步清退代课教师,建立起人才能进能出的长效机制;三是积极申报,为各学校设置合理的职称结构。

(二)扩大事业工勤人员编制,补充人员提高管理水平。结合目前全县学校后勤人员不足,后勤管理薄弱等难题,县政府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向学校后勤工作进行一定的倾斜。一是扩大事业工勤人员编制;二是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补充事业工勤人员数量;三是定时对事业工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四是建立事业工勤人员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三)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打造规模示范化学校。一是将三完小改扩建为全县寄宿制小学高段集中标准化学校;二是将二完小整体迁建到新区,打造**州北路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小学;三是改扩建一完小,确保城北片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接受优质教育;四是整合**县民族中学和二完小现有的教学基础设施资源,将中学改扩建为初、高中兼备、两类模式并重的完全中学;五是改扩建县幼儿园,同时在新区规划新建第二幼儿园。六是将四通达小学规划建设为东谷片区高段集中学校,将查龙小学规划建设为达通玛片区高段集中学校,规划恢复建设卡龙乡小学。七是合理规划,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学校配套设施建设。

(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要通过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投入、财政配套等多种途径筹资,逐步加大教育投入。要随着财政收入的逐年增长,逐步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特别要对学校图书仪器的购置、现代化教学设施的配备和升级改造所需要的经费单列预算,予以保障。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素质是关键。要真诚关心教师特别是基层一线教师,出台具体政策措施,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改善教师生活环境,提高教师生活质量,这是稳定教师队伍特别是基层教师队伍的关键。严把教师入口、出口关,制定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鼓励有志青年教师到基层、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工作,为全县教育事业建功立业。

第四篇:民族教育材料

民族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可靠保证,开设民族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民族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几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在民族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项工作显著进步。

一、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学校民族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始终对民族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组织教师学习贯彻第六次全国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朝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通过理论学习,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民族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民族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我校民族教育的基本情况

我校是民族学校,我校有附设民族班3个,学生总数77人,期中七年级44人,八年级18人,九年级15人,有专用教室和专职的教师授课,全体少数民族学生均采用双语授课方式,使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和双语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使民族语言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蒙语班分别开设汉语文,蒙语文课程,每周均为5课时,由专职汉、蒙语教师授课,学期初有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教学工作效果显著,在2017年中考中民族生升学率达80%以上,学校应配备民族老师3人,实配备3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县、市组织的双语教师培训,加强民族教师的校本培训,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要求蒙语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向学生介绍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在体味中收获知识,学校领导班子中有一人为少数民族。

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本学期在学校组织开展的民族团结宣传活动中,利用校报、校园之声等工具大力宣传民族精神的内涵,各班级积极组织,学校开展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舞蹈,学画一幅民族风情画,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民族故事片活动,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由思品教师任课,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和大民族观。

总之,我校在民族教育工作中,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青少年树立起科学的民族观,不断增强民族意识,只要我们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我校的民族教育之花的绽放必然更加绚丽多姿。

第五篇:民族教育经验材料

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

哈拉达小民族教育经验材料

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东部,在美丽的哈拉新村,成长着一所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少数民族学校——哈拉达斡尔族小学,它始建于1908年,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峥嵘岁月。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它才注册成为我区唯一的一所区直民族小学,被省民委、省教委命名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重点民族小学。

1998年特大洪水使学校校舍受到极大损坏,1999年在全国政协和沈阳军区的协助下,新建了现在的教学楼,校园占地20000平方米,校舍面积1369平方米。在此后的20 年的时间里,在省民委、区教育局、财政局、民营企业等多方支持下,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先后装修了教学楼,完善了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心理辅导室、多功能教室、图书室、音乐、体育、美术等功能教室、修建了篮球场、曲棍球场。此外,校园内还栽种了松树、柳树、连翘树、樱桃树、李子树、沙果树。2014年,哈拉达小成为省级标准化小学。2016年,哈拉达斡尔族小学被省教育厅评选为民族文化基地校。作为一所民族小学,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新时代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我们一直在努力。多年来,在推进民族特色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新思路,促民族特色发展,育特长之星。

为了改变学校现状,我校改变了教学理念,希望每一位学生像湛蓝的夜空中闪亮的北极星,卓尔不群地存在于浩瀚的夜空,自信而带着光芒,这就是“极光教育”理念。通过学生德、智、体、美、劳、特六方面全面培养,尤其在特育方面安排了民族的手工制作,民族歌舞和语言的传承,民族体育竞技等课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变得自信,多能、闪亮。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极光少年”。

我们精心制定了各项评价标准,每周五下午各班级由专业教师组织兴趣班课程,并要求承担每项工作评价的教师都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评价目标及评价标准,激励学生在各个方面有努力方向,师生合力,直至达到各项目标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如实给学生做出相应的星评。

“极光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师生活动目标的统一性,理想的学校管理应该是在一种无形的管理下教师与学生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为促进“极光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激励全校师生为此共同努力,特别在教学楼走廊设计了“极光少年”评比墙,评比墙的设立更能激励学生为成长为极光少年而努力。这样,更促动了民族的特色教育的发展。

二、扬起特色校园文化之帆,驶向优质均衡小学之港。

2017年,我校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工作。学校从内涵文化入手,着力改善办学环境。我校把传承达斡尔族文化作为学校特色来创建。在校园文化布置上以达斡尔族文化传承为主色调,辅以现代儿童生活气息的设计。教学楼外墙从达斡尔族语言文字、图画突出民族学校特征;教学楼内分为大厅、走廊两大块分别呈现了达斡尔族发展史、达斡尔族风情、达斡尔族名人等内容,教室内外也以达斡尔族图腾、音乐、体育、美工作品等为主体凸显班级特色。各功能教室布置也尽可能的靠近达斡尔族文化。校园文化从整体上彰显出民族学校的特征。

三、挖掘精致细密管理之泉,汇聚高端民族师资队伍之海。

学校现有教师25人,高级教师8人,中级教师4人,省市级骨干教师7人。2009年,学校开始实施精细化管理,在领导班子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科任教师队伍建设上实行了分层管理,采取制度与人文管理相结合,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勤于钻研、不断进取的教师队伍。以陈丽红为首的领导班子务实求效、锐意进取成为哈拉达小不断发展的有力保障;张丽艳、何红、宋晶、隋国敏等老教师厚重的业务功底成为哈拉达小教育教学不可缺失的坚实根基;以李霞、吴非、杨玉英、夏忠红、乔木等一批年轻、进取的教师组成的骨干教师队伍正在逐渐形成,正在成为哈拉达小教育的中坚力量;拥有达斡尔族优秀语言教师和民族手工制作教师,为传承达斡尔族优秀民族文化助力。

四、根植丰厚校本教研之土,培育提高教学质量之苗。

根植于课堂,加强校本教研是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校以师徒结对的方式激励青年教师们成长,校长、副校长、业务主任分别带领一到两个年轻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她们教学。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并在全区教学比武中成绩优异。我校积极参与“自主互助探究型”课堂建设,成果显著。李霞、吴非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成绩突出,先后被入选为全区语文学科教研团队成员,并承担全区导学案的编制工作。学年组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中高年组以阅读教学为重点,低年组以识字写字教学为重点,科任组结合音、体、美、英教学以传承达斡尔族文化为重点,围绕校本课题研究教学预案、上课、反思。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学比武竞赛。真实高效的校本教研工作使我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15、2016、2018年我校毕业班成绩均位居全区前一名。

五、挥舞丰富联谊活动之翅,遨游保障民族教育成效之霄。

有效的联谊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增强学校活力,为智育提供坚实保障,我校十分重视校内外活动的开展。我们每月安排一次参观活动:借助周边有利环境,走进达斡尔族博物馆,带领学生了解民族历史,感受民族文化;借助于各节庆日组织的庆祝活动;每年一次的齐哈“鸿雁工程”大手牵小手捐资助学活动,“齐大一日游”......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体验中感受、感受中成长!

六、延伸民族资源优势之路,打造创建特色学校之景。

作为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民族学校,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我校充分利用达族教师多、人才全面的优势在达斡尔族语言、音乐、舞蹈、体育、美工等方面充分挖掘其潜能,创建学校特色。现在学校开发了达语教材校本课程,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两节达语课,是民族语言走进课堂,音乐课学习达族歌曲、创编达族舞,体育课教学曲棍球、拉棍、颈力、陶力棒等达族体育项目。曲棍球是我校的主要特色,体育课上以及每周五的特育课堂教师专业指导,师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在我校不断“开花结果。在全区中小学六届曲棍球比赛中,我校均取得了冠亚军的好成绩;目前,我校已有冷雪、康梓欣两名毕业生被选送到嘉峪关体校专业学习曲棍球。美术课教学哈尼卡制作、民族服装设计等。2014年,黑河市暧晖区教育访查团来我校参观民族文化;省教研院将我校开展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做为国家中小学运动会开幕式展示内容推荐至国家;我校师生共创的原生态达族舞蹈在齐大演出倍受欢迎。目前我校已经走出一条特色强校的发展之路。

学校曾先后被评为“市级合格学校”、“市级两全学校”“市级实验教学先进单位”“市级劳动模范先进单位”“区级教学先进单位”、“区级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市级文明礼仪示范校”等诸多荣誉称号。

“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我们深知,民族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构建过程。我校必将承载着百余年独特的校园文化与历代哈拉达小人的宏伟梦想,继续发扬锐意进取的精神,挖掘民族资源,生动活泼的开展民族教育,促使学校整体水平提升,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以其古风新貌,努力创新,为民族教育事业谱写动人篇章!

下载民族教育调研材料2011.4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族教育调研材料2011.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教育教案

    民族教育教学计划 中心完小杨伟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各民族的名称、文化和特点。 2、明确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3、懂得我们应......

    民族教育小结

    光彩小学“民族教育情况”小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向世界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要让学生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历......

    民族教育心得体会

    (一)2014年度水情 2014年度卫辉市降水量为 586.5毫米,较多年均值566.2 mm增加3.6%,为正常年度。当年地表水资源量0.801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3746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0.......

    2010民族教育工作总结

    2010年新左旗民族教育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旗教育以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为主,全旗现有中小学6所,其中:阿木古郎镇有蒙汉小学各1所、蒙汉初级中学各1所,嵯岗镇有蒙汉九年一贯......

    民族教育工作总结

    大科什旦小学2015-2016第一学期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总结 根据教育局关于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学校召开班子会,成立自查"民族团结教育"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教导......

    三年级民族教育

    ——崇德尚学——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 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掌握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并记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自治区。 2、......

    民族教育参考书目

    民族教育学的参考书目1、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2、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滕星、王......

    民族教育英语教案

    Module4 unit 1It’s red.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听懂,会说red, green ,blue, yellow, white,black六个表示颜色的单词,发音准确。 2 学生能用特殊疑问句What colour?向他人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