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路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铁路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消除
北京交通大学
土木1007班
陈正明
10231172
在逐渐进步的现代化社会中铁路运输逐渐占据了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铁路运输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这样的问题却通常被人忽视。
铁路建设期间的环境问题
首先环境问题体现在铁路的建设期间对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周期长,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较大,隧道开挖、桥梁施工和填筑路基等土石方工程均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在建设阶段,铁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地貌、占用土地、破坏植被等。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进行铁路建设,铁路本身都会毫无例外地占用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土地,使自然植被遭受破坏。具体说来,铁路建设期间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土地资源的影响。除铁路修建本身占用土地外,还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铁路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的临时设施、临时房屋和废弃土场等对土地占用的影响;二是铁路工程修建过程中,由于开挖路堑,取土填筑路堤、开凿隧道等,对山坡及表土搅动较大,会使周围植被遭到破坏;三是铁路工程施工中弃土弃碴的影响。
(2)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过程中的生产生活废污水所产生的影响。另外,在桥墩施工中,挖坑排水会增加水中的泥沙含量。
(3)施工噪声影响。开山放炮或机械化施工路段,由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4)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在气候干燥的季节施工时,土石方施工现场的二次扬尘是污染大气的主要因素。机械化施工路段,燃油施工机械排放的尾气,如 CO、SO2 等会增加该路段的大气污染。
既然在建设过程中产生了污染,我们就必须要拿出对策消除这些污染。而在这些对策中最重要的是政府制定的法规政策。比如铁道部制定的《铁路环境保护规定》第十二条中规定: 组织开展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监督检查基建、技改项目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执行情况。就从大体上提出了对污染的控制。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不得不举出的案例便是青藏铁路的建设。青藏铁路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有两项:一是做好污染防治,二是搞好生态保护。污染防治主要包括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防治。青藏铁路穿过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水污染防治责任重大。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则放在生态保护尤其是野生动物、植被、湿地系统、水源、自然保护区和自然景观的保护上。具体为(1)保护水源。建设单位将施工中产生的泥浆进行严格的二次沉淀处理,严禁将泥浆直接排入河中;记者在错那湖边看到,建设者用沙袋垒起的“环保长城”将施工现场与湖水隔离。任何单位和人员不准向湖水排放污水和垃圾,违反者立即下岗。(2)保护沿途脆弱的生态环境。建设者采用分段施工、植被移植的方法,先将施工区的草皮切成块,然后用铲车将草皮连同土壤一起搬到草皮移植区,专人负责养护。路基成型后,再把草皮移植恢复到路基边坡上。铁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比如西藏段工程绕避了林周彭波黑颈鹤保护区。青藏铁路沿线共设置33处野生动物通道,沿线路方向累计宽度近60公里。根据不同动物的迁徙习性,通道被设计为桥梁下方、隧道上方及缓坡平交三种形式。(3)保护冻土层。为了保持冻土环境稳定和避免对沿线原生的自然景观产生影响。工程采取了路基填方集中设置取土场,取、弃土场尽量远离铁路设置并做好表面植被恢复;对挖方地段,在路基基底铺设特殊保温材料并换填非冻胀土,避免影响冻土上限和产生路基病害,以确保路基两侧区域冻土层的稳定。以上措施的计划与实施将青藏铁路对沿途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虽然说铁路在建造过程中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只要我们努力控制,还是可以将其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从而减轻环境的负担。
铁路在营运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铁路在营运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是铁路污染的主要来源。铁路在投入运营后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影响,并呈带状分布。铁路废水主要以机务段、车辆段等的含油废水为主,废气一般都以锅炉燃煤烟气为主,其主要成份为 SO2、NOx、CO、烟尘等。对于电气化铁路,存在着电磁干扰的影响。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为:沿线各站、段、所的生产、生活锅炉产生的炉渣;机务段、车辆段等机加工产生的废金属屑、电石渣以及货洗所产生的货洗废渣;全线职工家属产生的生活垃圾。以正在兴建的高铁为例,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功率8800千瓦,而国内目前一吨标准煤可发电3100千瓦时,即动车运行一小时消耗2.8吨标准煤。工业锅炉每燃烧一吨标准煤,就产生二氧化碳2620公斤、二氧化硫8.5公斤、氮氧化物7.4公斤。即是说,350公里动车组每运行一小时,就会间接排放二氧化碳7336公斤、二氧化硫23.8公斤、氮氧化物20.72公斤。另外虽然近年来火车上沿途抛撒垃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但是火车上旅客大小便污染铁路环境却必须引起重视。铁路客运的特殊性,决定了途中旅客只能在车上厕所方便,但不加任何处理直接抛洒在铁路沿途确实是对环保不负责任。铁道部公布,2006年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12.5亿人次,保守一点计算,每位旅客在列车上排泄1公斤大小便,就是12.5亿公斤撒在铁路上。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铁路营运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实在惊人。另外还有沿途的噪音污染等问题也极为突出,严重影响了铁路沿线居民的日常生活。
在治理这些污染方面,国外采取的措施则比较突出,颇具成效。德铁从1995年开始着手对客运固体废物进行处理,从1999年开始根据政府对不同种类的固体废物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的情况(如对书报纸张回收采用零收费,而其它剩余物则要l00%的收费),全部实行分类投放,在车站和列车上设置了统一的废物箱,分设玻璃、书报纸张,金属包装物和其它剩余物4种投放口,列车到站后设有专人分类收集,对未按类投放的垃圾,则在终点站设置的废物分捡设施分类后送市政统一处理,德铁实施这一措施后大幅度减少了固废处理的支出,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目前,德国铁路以及欧洲快速列车均已采用密闭式厕所,车上收集的污物在终点站的整备场排入地面设施,地面接收一般采用移动式真空吸粪车或固定式地面真空接收系统,收回的污水经化粪池后排入市政管网,最终进入城市污水厂。这样一来,基本上可以做到污染的“零排放”。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成本。从国外的例子来看,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恰当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铁路营运期间的环境问题,同时还可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我国,对于这些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进行缓解与解决。铁道部对外公布的《铁路“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其中一项就是加快旅客列车直排污染治理,争取在“十一五”期末,中国东部地区铁路和主要干线旅客列车污染物实现“零排放”。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还要确保政策的效用。胶济铁路开通后,对沿线居民影响极大。自从2008年胶济客专开通,该居民楼所在的通济花园的住户就一直在向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反映问题,最后将电话打到了环保部。4月25日,环保部向胶济铁路客运支线有限责任公司下发了“最后通牒”,要求改建铁路胶济线四线工程停止使用,但该客运专线照开不误。对此,环保部环评司验收处的工作人员回应称,“我们的处罚权力有限,20万元罚款是最高限额。”所以说,必须加大环保问题的处罚力度才能真正的保证环保目的的达成。
铁路运输的能源消耗
在能源日益短缺的今天,能源的消耗已经成为评价某种交通运输方式是否环保的重要指标。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000年全球约50%的石油消耗在运输部门,到2020年全球运输用油将占石油消耗的60%以上。运输用油将是未来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在我国,2004年,各种运输方式消耗汽、煤、柴、燃料油约1.075亿吨,比1990年增长1.67倍,年增长率7.28%,特别是道路和航空交通石油消耗量增长更快。1990年至2004年全社会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为6.5%,而道路交通汽、柴油消耗量由2480万吨增长到8100万吨,增长2.2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8.82%;航空交通航油消耗量由118.7万吨增长到788.8万吨,增长5.65倍,年均增长率l4.48%。交通运输石油消耗的增速远高于全社会石油消耗的增速,占全社会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是面对对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的石油资源显得相对短缺。我国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l0%。1990-2004年国内原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7%。而同期全社会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6.5%。石油供需差距很大,靠进口补充不足。在这样严峻的能源形势下,节约铁路运输的能源消耗已经刻不容缓。可是事实是虽然铁路运输方式从能源效率、环境保护、投资效益等各方面更加表现出优于其他运输方式的特征。我国铁路运输所消耗的能源还是极为惊人的。由于高铁的大规模建设,对电力需求急剧加大,这直观反映在煤炭的消耗上。“高铁大规模投入运营以后,对电力的消耗根本没法估计。”与官方说的“高铁零排放”不同,专家普遍认为,高铁污染巨大,应该有选择地投入使用。全国政协委员、交通部原副部长胡希捷也表示,高铁“用电量太高,发电需要燃煤,污染太大了”。具体的来说由于阻力正比于速度的平方,所以时速350公里的动车,其耗能较时速200公里动车是成倍增长,能耗几乎与飞机相同。由此看来,在能源极度紧张的今天,高速铁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能源负担。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由于铁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努力减少铁路运输的能源消耗将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
在这一方面,日本做的比较好。为了消减列车运行的能耗,投入了节能车辆。例如:减轻车体的重量、使用电力回馈设施、投入vvvf变频车辆等。这样的节能车辆到2000年末占59%,预计到2005年达到80%。集团公司采取相应的措施,从1997年开始对东京单轨列车投入了vvvf变频控制新型车辆。大量使用商用汽车的jr东日本巴士株式会社和jp东日本物流株式会社等引进天然气汽车、电力内燃两用车、慢速制动型汽车(idler—stop car)等。在车站、办公楼也设置了太阳能利用装置等节能设施。另外,积极推进节能化的研究和开发,新型通勤ac列车(advanced commuter train)的开发在2001年开始试运行。新型车辆自重更轻、并且采用了直接驱动主电动机等更节能的设备,同时设置大型液晶显示屏发送信息以充实车内服务设施。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恰当的管理方法便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铁路运输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铁路运输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运输方式,虽然在环保方面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有着明显的优越性,然而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必须受到重视。从上述分析与说明可以看出铁路运输在面临严重环保问题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恰当的解决方法与经验。只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确保政策的合理实施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铁路运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参考资料 铁道部《铁路环境保护规定》 《日本铁路的环境保护对策》
铁流网《国外铁路环境保护工作》 《青藏铁路的环保》
第二篇:浅析铁路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防治
铁路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
【摘要】铁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程建设时期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工程结束后在运行期间所产生的废气、电磁波、废水、噪音、固体垃圾等对沿线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着重介绍在铁路运输中,由于动力燃料排放、牵引机和沿线各站段的生产、生活设施排放的污染物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影响,旨在提出合理建议和可行性措施,为共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昆明铁路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马春明,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师 【关键词】铁路运输 环境 污染 防治 影响
在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交通运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铁路运输以其特有的优势在所有交能运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在铁路运输快速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也相继产生,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是益突出。主要表现在铁路建设期间和运营期间两大类。
一、铁路建设期间的环境影响
首先是铁路在建设期间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是铁路工程施工其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大。主要是隧道开挖、桥梁施工或填筑路基时所造成的地貌改变,或占用土地、破坏植被等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土地资源的影响。铁路修建时其本身就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其次是工程在施工期间相关的临时设施、临时房屋和废弃土场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再次是在铁路工程修建时的路堑开挖,填筑路堤和隧道开凿等,要搅动山坡上大量的表土,还有一些大量的弃土,都会使周围植被遭受破坏。
2.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来自施工过程中的产生的生活废污水。另一方面在桥墩施工过程中,挖坑排水会大大的增加了泥沙含量。
3.施工噪声带来的影响。各种机械化生产工具或开山放炮产生的粗口嗓音,都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防治上述的污染工作中,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落实国家政策上,国家铁道部颁布的《铁路环境保护规定》第十二条中规定:“组织开展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监督检查基建、技改项目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执行情况。”
上述的国家有关规定经给出了防治铁路建设时期污染的框架,在具体的落实中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做好污染防治,保护水源。水源防治是保护水源的重要内容,建设单位应将施工中产生的污水和泥浆进行二次的沉淀精密处理,严防污水或泥浆直接排入河中,对于违反者国家和有关单位应该加大处罚和检查督导力度。
二是做好生态环境防治,保护生态环境。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植被分段移植的方法,将施工地区的草皮切成模块,重新植入草皮临时移植区。同时应加强对冻土层和野生动物生活区的保护,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的体现。
二、铁路在营运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与防治
铁路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是铁路污染的主要来源,其危害往往大于铁路建设时期的污染程度,这也是治理铁路染污的主要内容,因这这项污染具有长期性、重复性和分布固定性。主要表现在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对环境产生的诸多影响。
1.铁路废水产生的影响与防治
分析:铁路废水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各个机务段或车辆段等产生的大量含油废水对周边环境所带来的污染,其中主要包括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两部分。据相关统计,含油污水占运输生产污水总排放量的90%以上。目前铁路污水的达标率和处理率都较低,各机务段和车辆段污水的重复利用率普遍不高,绝大部分的污水都就近排放,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水资源浪费也十分严重。
防治:污水处现一般可采用较成熟的工艺“气浮法”进行处理,对蓄电池生产污水可采用电渗析法进行有效处理,提高污水的二次净化和利用率,改善污染环境。
2.废气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与防治
分析:这部分废气是指内燃机国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和各站段的固定锅炉产生的烟气等,其主要的成份 SO2、NOx、CO和烟尘等等。我们以高铁为例,时速达到350公里动车组功率为8800千瓦,而一吨标准煤的发电量为3100千瓦时,也就是说动车运行一小时所消耗的标准煤为2.8吨。然而一组动车在运行期间所需的电量耗煤,会就产生2620千克二氧化碳、8.5千克二氧化硫、7.4千克氮氧化物。那么350公里动车组每运行一小时,就要排放二氧化碳7336千克、二氧化硫23.8千克、氮氧化物20.72千克。这些废气都间接的排入到空气中,可想而之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是多么的严重。
防治:铁路废气污染主要来源于蒸汽机车产生的废气,应根据发展的需要予以淘汰。就目前来看,我国铁路内燃机车产生的有害气体的处理与其它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应把重点放在微机控制燃油喷射方面,这样可以按不同负荷需求,对喷射时间和压缩比进行有效优化;同时,汽车尾气净化的经验也非常值得借鉴,对排放气体进行再循环处理,或使用低硫柴油或加入催化剂进行裂化处理,以降低废气中SO2的排放量;对于固定锅炉的除硫和消烟,采用高效实用的处理设备即可以解决。同时可以采用电气化牵引的方式,减少废气污染。目前,我国的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只占全画总里程的5%,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完全实现了电气化牵引,这样既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又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
3.电气化铁路电磁干扰的影响与防治
分析:电力牵引的开发是铁路牵引动力主要发展方向,但电气化铁路中的电力机车在运行中会受电弓离线影响而产生无线电辐射,这些会对有线、无线通信或广播电视产生一定的电磁干扰,对于居民生活或企业运行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防治:这一方面目前较为先进的方法措施就是改进接触网的结构,最大限度的减少电力机车受电弓的离线率,在电气化区段内的规划时,可使较为敏感的无线电设备远离电气化线路,建立公用天线或使用屏蔽效果较好的电缆传送电视信号。
4.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与防治
分析: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在:一是沿线各站、段的生活、生产锅炉中产生的炉渣;二是车辆段机加工和货洗过程中产生的电石渣、废金属屑;三是旅客列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粪便等。近年来,火车上抛撒垃圾的现象已经基本上杜绝,但随着客运量的增加,火车上旅客大小便污染确日益严重,这些粪便往往是不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抛洒在铁路沿线。据铁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06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高达近13亿人次,差不多达到我们人口总数。按每位旅客在车上排泄仅1公斤计算,就有13亿公斤的大小便撒在铁路沿线,这种污染简直达到惊人的地步。另外一些沿线机段等地生产中的废物处理的都不科学,大量是直接扔掉,这些废弃物对于农业环境和地质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防治:在各大型客运站应该建立完整的列车垃圾转运和收集装置,同时还要加强
列车上的垃圾收集管理。列车运行中产生的粪便可采用集便器进行密封收集后,在各站段进行集中性排放。地面接收站可采用固定式地面真空接收系统,将收回的污水或粪便经化粪池排入市政管网,最终进入城市污水厂。这样可以实现污染的“零排放”目标,如后期排放做的合理,还可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货洗等产生的废弃物可按不同类型,结合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固化、焚烧和目标排放处理。
5.沿途的噪音污染与防治
分析:噪声分为列车运行时产生的稳态噪声、机车鸣笛噪声和突发性噪声三大类,这些噪声严重影响了沿线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沿线动物的生活环境。目前,我国的主要干线和城市线路两侧,约有30%的监测点不能满足国家规定。而且随着铁路提速、运输密度的增加,沿线声环境大有恶化的趋势。铁路沿线的大部分地区的动物已经迁徙。
防治:在铁路沿线应铺设焊接长钢轨,规格要选用60km/m重轨,采用混凝土轨枕和石碴道床,增加减振弹性的扣件;列车要采用降噪减振车轮,并改进弹簧结构。在城区线路两侧要设置噪音防护网,尽量减少鸣笛;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加强绿化工作,建造防护林屏障带,既可以保证行车安全,又能降低噪声8—10dB。
6.地面振动的影响与防治
分析:这部分的影响主要来自控制列车时产生的振动。当列车运行速度较低时,这种运行所引起的振动一般符合规定的标准要求,但在列车运行运行速度超过100公里/小时的时候,铁路两侧振级在30米处都将会超标。
防治:在线路方面可以采取降噪的措施,还应该采用浮动式、板式道床,加放防振垫板,有效加固路基,还可以修建隔振墙等;对于列车自身来说可采用高质量的弹簧悬挂系统,并安装油压式减振器或空气弹簧。
7.供电产生的污染与防治
分析:从大气环境方面分析,供电站产生的污染物由是电力牵引造成的。随着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所需求的电量也在急剧增加。这也直观的反映在煤炭的消耗上。我国政协委员、交通部原副部长胡希捷也表示,高铁是节能环保、高效、经济的运输方式,同时高铁的用电量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防治: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方法,为了减少列车的运行能耗,投入了节能车辆,减轻车体的重量,投入电力回馈设施、和变频车辆等。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节能化的开发,尽早研制成直接驱动主电动机等更节能的设备并尽快投入使用,并通过科学的管理,使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铁路运输中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总之,铁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虽然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但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涉及到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而且还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为此,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但这种污染问题并不是不可减少和预防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铁路运输所面临的严重环保问题的同时也存在众多适当的解决方法,只要我们从思想上得到重视,在实际中努力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把国家相关政策落到实处,那么,有效地解决铁路运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就也就不在是难题了。
【参考文献】
[1] 袁吉鸿.铁路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环保对策探讨[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2] 包早明.铁路施工中的环保问题及控制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9)
[3] 伍林.谈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J].铁道建筑技术.2005(02)
第三篇: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学导论结业论文
程渊
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程渊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08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
摘要:现代农业中,最常用的化肥是无机肥料,这些肥料是由工厂生产出来。就是化肥。化肥一般包含一种或多种植物所需要的营养,比一般自然肥料的营养要高。故对提高农业产量起着重大作用。本文阐述了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与环境污染,以及化肥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化肥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化肥,环境,污染,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有关调查表明化肥的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一、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35%。每年有大量肥份流入水体,对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对水体、土壤、大气、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造成江河湖及地下水源的污染:农田径流带入地表水体的氮占人类活动排入水体氮的51%,这些江河湖水域中氨氮和硝酸盐都是主要污染物,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同时造成地下水污染。
2.威胁近海生物:大量氮肥流失为“赤潮生物”的迅猛增殖提供了丰富的氮营养条件,已成为赤潮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环境学导论结业论文
程渊
3.影响人类健康:人或牲畜食用大量含有硝酸盐的植物后,导致高铁血红素白血症,使人们出现行为反应障碍、工作能力下降、头晕目眩、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还危及生命。饮用水、食物中硝酸盐超过一定含量,人食用后会受到很大毒害。
4.破坏土壤结构:长期大量地使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使土壤逐渐酸化,板结普遍严重。一些地处热带的农田长期大量施用氮肥而不用有机肥,致使土壤严重板结,最终丧失了农业耕种价值。
第四篇: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1)、造成环境污染
1.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一是旅游资源开发时,旅游交通的建设若规划不当,如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就地随意采石砍树等,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的协调完整性。二是在旅游食宿措施的建设过程中,水、电及其他能源供应的絮乱,费水、废气、垃圾的处理不及时等都可能对生态环境形成污染。
2.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上。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旅游区环境的污染表现在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方面。直接污染是指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产生的污染,如旅游者留下的生活污水、粪便以及乱掷垃圾、废瓶、废纸、罐头盒等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间接污染主要还是大气的污染,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到风景区的载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中四处弥漫。这种废气不止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西南与中南地区的酸雨危害面积大,已经使一些地区的树木枯死,环境质量下降。
3.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少旅游地超负荷接待游客,或乱建滥造旅游措施,而使得一些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或独特、协调的自然、人文景观遭受破坏。因游人乱刻乱画,随意触摸文物,随意丢弃废物,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文物古迹的破坏,更是不胜枚举。如在故宫的宫墙、石板走道、各类门栏上,在泰山的摩崖石刻上,在古老长城的城墙、城楼上,都留有游客不文明的印迹。
4.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的退化。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迎合旅游者猎奇的需要,各旅游区多放弃传统文化的社会、精神意义及艺术含义,随意改变其传统艺术设计形式,使传统文化粗糙、简单地舞台化、商品化。传统民俗、庆典活动等再也不按特定时间、地点、方式进行,而由“旅游需求”随时随地举行,仿佛其存在基础是旅游者需求而非当地的社会生活。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制作转向面对大众市场,机械批量生产,并逐渐走向粗制滥造,失去传统的艺术形象和价值。
5.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有着各自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旅游者消极颓废意识和生活方式,极易使部分旅游区居民失去纯朴的美德,诱发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欲望,从而败坏当地的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旅游供给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和旅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就旅游供给一方而言,旅游作为污染源与工业污染源有共同之处,即以旅游服务设施所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碴)和布局不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为主。
(2)旅游对环境的污染来自两方面,即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双方。旅游需求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者的流动和暂时停留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表现为:大量人口的涌人带来拥挤、混乱;人的破坏性行为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大量人口的践踏使土质变化;大量人口的暂时停留带来趁出以往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耗和能源的使用;人群的集中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从旅游者角度分析旅游污染环境的途径可以看出旅游作为污染源存在着不同于一般污染源的特殊性。
(二)、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总是需要开发自然资源。许多开发活动对环境是具有破坏作用的,而健康有序的旅游活动,可以实现部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资源开发对生态的破坏。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了环境保护的开展(1)、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如合理规划、健康发展的旅游业可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传统产业,达到减轻污染排放的目的。有的农业地区退耕还林,退木还草,退田还湖,转向发展旅游,一方面使当地农民获得同等或更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保护了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2)、提高目的地环境质量
显然,旅游业的开发基础之一就是拥有优美、高质的环境,任何旅游者都不希望前往个生态环境很糟糕的地方旅游。旅游者内心深处对纯净的空气和水质、优美的环境和生态、绿色的森林和大地的向往客观上督促旅游开发经营者规范其旅游开发方式,提供高环境质量的绿色旅游产品。很多旅游开发项目,如在旅游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养花种草等,都意味着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上升。(3)、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旅游的发展既能改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如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道路、通信、用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又可以促进当地休闲娱乐、景区景点、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建设,从而使地方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地方人居环境得以改善。(4)、保护环境、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
良好的环境、独特的自然资源、珍贵的文物古迹,都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提高他们的满意程度,许多风景区、野生动物区和历史文化古迹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在目前我国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国家拿出大量的财力进行旅游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旅游接待地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还有很大困难。旅游业收入丰厚,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可以筹措到一定的资金,这些资金又可以投入到旅游环境建设中,从而使风景区环境优化,野生动物区收到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5)、美化目的地人居生活环境发展旅游业客观上还见推进目的地土地绿化和环境净化,最终达到美化人居环境的功效。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可以促进植树造林、开发园艺项目或设计建设生态化建筑,目的地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也能得到有力的控制。例如南京夫子庙景区,有著名的秦淮河,明清时期的“金陵四十八景”多数都反映了十里秦淮“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历史文化。许多年来秦淮河水质低劣、污染严重、两岸民居破旧,有负盛名。近年来该地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尤其重视自然环境的恢复和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实施污水截流、河道整治、生态护砌、两岸民居改造等工程,谋求秦淮河的绿化、净化和美化,河岸的南京市民重新体验了秦淮碧水带来的美好生活环境。
2、强化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营部门、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同时旅游业的良好运行也促进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营部门、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各方的环境保护意识。良好的环境是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条件。旅游开发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是目的地民众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在体会到良好的环境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后,目的地民众的环保意识会空前增强。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是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对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环境感到厌倦后对陌生环境的一种向往。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目的地良好的环境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美化环境与提高生活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树立环保意识,注重环境保护。事实上,近年来流行与世界各地的生态旅游使旅游者有了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然环境是美的源泉,是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从而在感受自然、得到审美愉悦过程中,更加珍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约束自己的旅游行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政府环境管理部门、旅游经营部门在规划和开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也不断意识到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也会采取种种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在旅游规划中事先就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并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理念逐渐得以树立和贯彻。
(三)针对旅游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提出以下保护对策 1.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1)、治理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对于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无论其污染的原因是旅游业还是非旅游业的.为了发展旅游业,在旅游区域应采取有效治理措施,适应从根本上治理.如旅游区的污染工厂要坚决搬迁,旅游区禁止发展污染工业等。
(2)、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现有旅游区和开发旅游区,若旅游生态环境的某一部分已遭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环境的美学特征.则应对该地区进行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若旅游区山青水不秀,则应治理水,若水秀山不青,则要治山。在治山时,还要根据山地的环境特征,该种树则种树,该种草则种草,该栽花则栽花,使这些树、草、花能有维护稳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有据旅游观赏价值。(3)、应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避免旅游生态环境遭旅游活动的破坏和污染。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旅游超载是导致“旅游活动污染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破坏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时,应适度控制旅游生态容量。
(4)、采取必要措施,减缓旅游生态环境的自然破坏。自然界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突发性破坏,人类目前只能部分预测,不能避免。但对于缓解性的破坏,却可通过一定的措施,减缓其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的异地移植保护、人工植树造林等。
第五篇: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影响
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影响
富阳市永兴中学 初一(2)班 张成波
摘要:塑料制品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1995年的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且环境污染大大的提高了。
一,塑料的大面积污染
白色污染就是指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比如一次性泡沫快餐具还有我们常用的塑料袋等,从“一次性”三个字就可以体现出。而且用填埋法埋在土壤中也很难分解,还会导致土壤能力下降。如果焚烧法,弄不好还会导致大气污染等一些意想不到的二次污染。所以,现在提倡不用或尽量少用塑料袋,购物时最好准备其他的一些环保工具从而减少它的利用.据调查,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95年,我国塑料产量为519万吨,进日塑料近600万吨,当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211万吨。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散落在路边,水中。
二,国内外降解塑料制品的措施
早在1965年,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塑料消费就已经大大超出想象,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作出了相应的措施。进入九十年代美国制定了《资源保护与回收法》,对固体废物管理、资源回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系统建设及运行、发展规划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他国家也注意了许多细节,纷纷制定了有关条例。
而我国在铁路清洁上,以及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杭州是第一个采取这项行动的城市,并在《杭州日报》上登了三天)和强制回收利用等一些举止上做得较好。还有,在技术方面也有提高,一是采取以纸代替塑料,二是采用可降解塑料。但是这些提高也有一定的弊端。
三、人们的环境意识还靠进一步提高
我国有相当多的地区对“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还不够认识,防治“白色污染”问题还未有进展。有的地方主张以纸代塑或使用可降解塑料来解决“白色污染”,有的地区则主张靠回收利用来解决问题,管理思想还不统一。
城市居民的环保观念虽然比前几年有所提高,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但还没有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上,随手抛弃废物,乱倒、乱堆废旧塑料包装物的行为随处可见。
四、对塑料制品的建议
1,加强思想意识,争取把环保的行动落实
2,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管理。
3,消除市场上商家的“白色”意识
4,现在,在小超市,小店还有免费送塑料制品的现象,应好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