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落实保护区管理的报告

时间:2019-05-14 06:3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贯彻落实保护区管理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贯彻落实保护区管理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贯彻落实保护区管理的报告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贯彻落实

《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系统 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情况报告

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创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解决实际问题,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甘林护函[2011]391号转发《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迅速组织相关人员,紧紧围绕“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题,对管理局成立以来取得的工作成绩、经验和做法进行了认真总结,对当前保护区管理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展开了广泛讨论,对今后如何促进保护区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现将情况汇总如下:

一、保护区概况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1982年建立的省级沙生植物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将面积扩大28倍后,于200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以保护荒漠天然植物群落、珍稀濒危动植物、古人类文化遗址和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为目的的荒漠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8月,由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处级建制,隶属省林业厅领导,内设六个职能科室。下设七个保护站,由管理局

和民勤县政府双重管理。2007年9月,机构组建完成,保护区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规。

管理局机关现有干部职工37人,其中研究生3人,在读研究生4人,本科14人,大专14人,中专2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3人。

二、成绩与经验

管理局成立以来,在省林业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保护区管理局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及全国、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克服新建单位基础差、底子薄等诸多困难,坚持一手抓机构创建、一手抓资源保护,全力抓好宣传、管护、项目、科研、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党建文明等重点工作,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精心组建机构和队伍,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逐步理顺各方关系,强化资源保护,全力实施重点工程项目,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保护区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明确方向理思路,开创工作新局面

针对保护区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管理局领导班子经过多方调研,逐步理清保护区工作思路,提出了坚持“围绕一个中心,处好两方关系,建设三大体系,实施四大战略,抓好五大项目” 的总体思路,即:紧紧围绕植被保护这一中心;处理好保护区与上级领导、与地方政府及周边群众的关系;建设良好的自然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实施依法治区、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和项目建区战略;抓好生态公益林项目、封沙育林(草)项目、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产业建设项目、基础建设项目。坚持“创业、完善、提高、推进”的工作方针,突出外抓公益林管护、内抓机关建设两大重点,将五年的工作压缩到四年,全面建设,整体推进,努力开创保护区工作新局面。

(二)积极沟通协调,理顺局站管理体制

管理局下属7个保护站隶属保护区管理局与民勤县政府双重管理,人事、财政供给由民勤县政府负责,保护业务管理由管理局负责;为此,管理局积极与民勤县委、县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按照“四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有利于单位建设和管理,以互帮互利,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实现双赢为目标,理顺管理局与各保护站的管理体制;建局以来,新筹建保护站4个,于2010年配齐了各保护站领导班子,保证了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注重效果抓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始终坚持把宣传作为保护区建设的第一道工序和长期性重要

工作来抓,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机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举办“爱鸟周”专题宣传活动,在保护区主要道路沿线、所在地附近设臵大型宣传彩门3个、宣传墙7个、指示牌、警示牌等200多个,护林员在日常护林巡查时佩戴巡护袖章,摩托车插挂巡护小旗等,发挥护林和宣传双重作用;编印了保护区画册,创办了《连古城自然保护》期刊,制作了宣传专题片,建立了保护区网站、展厅、沙盘模型等;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对外宣传报道,扩大保护区的社会影响,为保护区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多措并举抓管护,加大资源保护修复力度 保护区坚持以林为本的方针不动摇,紧紧抓住植被保护这个中心不放松,全力维护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强化以生态公益林为核心的植被资源保护工作,把资源保护的每项工作落到实处。牢固树立“大生态、大民勤”的意识,对生态公益林区、保护区沿田临路人畜活动频繁地段实施工程围栏封育,累计完成工程围栏900km。采取护、封、造、管相结合的措施恢复和扩大植被资源,加大补植补造和治沙造林力度,累计完成生态公益林补植补造和“三北”工程造林2086hm2,人工模拟飞播造林2000hm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累计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3334hm2。建立森林防火和植被管护“双线四级”管理体制,在重点区域地段设立了护林防火警示牌、宣传牌200多块。加强资源监测工作,强化林地保护和管理,全面清理查处非法占用林地的行为,稳步推进禁牧工作,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工作走上正规。

(五)加快进程抓执法,依法保护求实效

一是管理局成立以来,加强执法建设,起草上报了《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草案)》,配合省厅组建保护区森林公安分局,成立了林政执法稽查大队,加强保护区执法人员培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林地及植被资源的行为,使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植被资源呈现出恢复扩大的良好态势。

二是积极开展保护区林地征占用的调查摸底和核查清理工作。经检查清理,保护区2005—2011年度依法征占0起,违法占用1起(民勤县红沙岗煤矿建设项目违法占用保护区宜林地40.36公顷,矿井及生产区占用林地21.33公顷,办公及生活区占用林地14公顷,道路及辅助设施占用林地5.03公顷);2006以来全区无依法或违法征占用保护区林地事件,不存在隐瞒、截留、挪用、坐收坐支等违法违规情况。

三是通过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及时清理查处,加大执法力度,基本上禁止了捕猎、采石、挖沙、取土等现象,游牧滥牧等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止,保护区周边社区干部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自然保护工作成效显现。

(六)项目建区抓基础,稳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管理局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建设原则,以项目建设为契机,着力改善基础条件,按照争取建设一批、筛选储备一批、立项申报一批的原则,上下联动抓项目,依靠项目促发展。先后争取并实施了保护区一期、二期工程、生态公益林、能力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三北工程、退耕封育等16个项目,争取单列了“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程”,走项目建区的路子,以大项目促进快发展。

(七)内引外联抓科研,走科技兴区之路

保护区始终把科技兴区作为提升保护区综合管理水平和积累基础资料、填补空白的一项重要工作,举全局之力,扭住不放,狠抓不懈。

(八)内强素质抓学习,创先争优树形象

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抓学习提素质,加强干部职工的培训教育工作,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和学历教育,管理局共有26人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其中7人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3人毕业,本科在读及毕业11人、专科8人,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显著提高。有1名同志被选拔为甘肃省第一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培训,分期分批组织职工外出考察学习和下基层实践锻炼,组织局、站负责人、业务人员先后赴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等地自然保护区以及省治沙研究所、民勤治沙站、省

内兄弟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局机关修订完善了40多项制度,坚持用制度来约束人和管理各项事务。完善考核办法,建设节约型机关,努力形成一个高效运作、节俭和谐、富有朝气的机关形象。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加强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局党委成立了3个党支部,建立健全了工会、共青团和妇女工作组织,积极组织“献爱心、送温暖”和帮扶活动,开展文明单位和模范职工之家创建活动,取得良好成效,管理局荣获“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

三、存在的问题

在认真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还面临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由于保护区总经营面积达389882.5hm2,占民勤国土总面积的1/4,周边涉及民勤14个农牧业乡镇,保护区界与农区、牧区形成了复杂的犬牙交错态势,仅区界、道路、岔口等总长度就达820km;亟待治理的重点地段面积达30000hm2,保护与治理的任务重、难度大。二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目前保护区基础设施、设备及能力建设还相对落后;各基层保护站硬件设施还比较差,软件设施也有待配套完善。同时保护区的管理网络、巡护监测网络、信息网络建设、天然植被保护、资源恢复、野生动物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产业开发等工作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强化宣

传,严格管理,规范运行。

3、林政执法体系薄弱

目前,《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尚未纳入立法程序,森林公安分局人员配臵滞后,造成林政执法的被动局面。

4、保护和利用的和谐环境有待完善

一是“生态换经济”的短视观念还未得到根本扭转,目前保护区周边部分干部群众还没有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探矿、采石挖沙、随意游牧等对保护区林政管理始终造成大的压力。二是在建和拟建项目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带来潜在威胁。目前民勤县红沙岗煤矿正在建设,红沙岗拟采石膏矿、莱菔山拟采煤矿、白碱湖拟采石墨矿、中泉子拟采铁矿、南湖拟采铜镍矿等都处在保护区周边或区内,使得保护区管理局与民勤县政府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利益取舍和关系协调方面难以达到应有的和谐。

5、保护区内全面禁牧困难重重

保护区内的南湖、花儿园保护站历史上就是纯牧区,区内长期居住的牧民人数约230多人,大小牲畜5万余头(只),目前还保持着游牧的生活方式。虽然民勤县政府早在2003年就发布了在全县范围内全面禁牧的通告,2009年开始更是下大力气进行禁牧,但由于对牧民的迁出、安臵等各方面的补偿机制因种种原因无法落实,在原牧区实行全面禁牧也就成了一纸空文;而保护区管理局在牧民安臵等问题上受职责权限和财力的约束,目前也只能是望而兴叹。

6、保护区管理机制有待商榷 根据省编委的机构设臵,我区下设的7个保护站属保护区管理局与民勤县双重管理性质。由于是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在业务工作中的人力统筹、时间安

排与考核结果的使用方面就使得管理局和保护站常产生两难;民勤县有统一的工作安排,管理局也有自己的建设规划,双方在工作中的潜在“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甚至有些保护规划只能暂时搁浅。

7、职工学习培训还需加强 由于新建单位财力有限,干职工外出考察学习和对外沟通受到制约,不能及时与保护区发展新形势接轨,造成职工队伍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等制约保护区发展的主观因素。

8、对外交流有一定的局限性 管理局机关虽处在民勤县城,但因民勤县本身就是地处偏僻的交通死角,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对外交流和信息沟通,不利于保护区今后的长远发展。

四、今后保护区发展思路探讨

(一)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认识。

造成民勤绿洲荒漠化的原因,除了全球性气候变暖、大气干旱、地表水供给量急剧下降之外,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人为破坏植被、超采地下水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荒漠化的扩张和蔓延。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和扭转民勤生态恶化的态势,必须要以对社会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清醒地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科学治理、依法治理,加大自然保护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切实保护民勤这座西北风沙线上的“桥头堡”。一要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大力宣传防治荒漠化、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民勤日益恶化的生态状况警

之于民,告之于民,提高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严格执行《森林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林业法律法规,把依法治理和依法管护结合起来,下大力气保护好现有植被,防止造成新的植被破坏;严格林业用地征占用管理,确保资源安全;在自然保护区和全县范围内实行封沙禁牧政策,坚决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巩固治理成果。

二要牢固树立生态系统保护的宗旨意识,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仅是林业行业的工作,而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和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生死存亡的大事,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依法划定、建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区域。我们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从业人员,应当树立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务求以提高管理能力、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努力实现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

(二)优化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来源,是增强保护区自我发展能力的主要渠道。

一是要主动加强同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的联系和沟通,做到多汇报、多商量、常探讨,及时消除矛盾和误解,让上级部门及时了解保护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争取

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的支持和倾斜;同时要立足保护区的实际,认真考察、论证和筛选一批符合国家生态建设投资方向的建设项目,争取国家立项支持,实现项目拉动发展。二是要充分利用保护区丰富的光热、种养殖、矿藏等资源优势,制定和出台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区内道路交通、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同时拓展社会融资渠道,吸引有意于生态产业开发的社会商界前来投资,互惠双赢、和谐共建,激发和挖掘保护区自身造血功能,使保护区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既让投资建设方和地方群众在保护区建设中获得实惠,也可增强保护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从而保证保护区各项职能的发挥和建设事业的长足发展。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建设重点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绿洲生态必须遵循的原则。

为避免重复建设,将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加快发展,根据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在今后一段时期应该突出以下工作重点:

1、以依法治林为保障,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一是做好森林植被资源的管理工作。对区内重点保护地段采取全封式机械围栏、全面禁牧、人工管护等措施进行重点管理,恢复和扩大植被资源,保证林草植被的安全生存生长。二是加强林地管理,严禁未经审批征占用林地、擅自改变林地用途以

及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植被等现象发生。三是深入宣传,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建成完整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体系,将林区的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降到最低程度。四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认真做好林区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定期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情况进行预测预报,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蔓延,提高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防治,确保“四率”达标。五是加强法制建设,形成了自然保护区法规体系,协调出台《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以达到加强执法力度的目的,切实杜绝保护区内违规违法的探矿、采石挖沙、破坏自然资源的人为活动。

2、以工程项目建设为重点,做好综合治理工作。一是以保护区内宜林地段为重点区域,采取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新建与补植补造相结合,压设沙障与开沟整地相结合的方法,规模连片、整体推进,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对保护区沙荒地带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逐步建成保护区稳固的防护屏障。二是以保护区植被盖度在30%左右的区域为重点,采取人工围栏、禁牧及禁止一切不合理开发行为等措施,强化管护措施,加大管护力度,普遍进行半封或全封式机械围栏,实施封沙育林(草)工程。通过封沙育林(草)工程的实施,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盖度,最大程度地保护荒漠类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3、以科技兴林为突破,提高保护区建设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强基础性科研工作,形成保护区建设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立科研创新机制、激励机制和投资机制,注重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注重信息资料的搜集积累,及时提炼和总结先进科学技术和实用的生产经验,提升各个工作环节的科技含量;同时抓好科研项目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加强与科研单位和林农院校的技术联姻和国际交流合作,适时引进先进的国内外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并普及应用到具体保护和生产实践中,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4、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强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建设高效种苗繁育基地。以乡土造林树种的繁育为主,结合名优新灌木、彩叶树种以及经济林树种的引种驯化,推广治沙新树种及大苗定植模式,建设高标准特色种苗繁育基地。二是建设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在土地开发和资源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求效益。三是筹备建设森林生态沙漠旅游项目。挖掘和开发保护区内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荒漠、水域、生物等自然景观,开发沙区特色景观及原始沙漠探险旅游,建设环保性沙区旅游产业。四是科学开发沙生植物资源利用项目。以保护区实验区内的梭梭、白刺、红柳等沙生植物为寄主,人工接种肉苁蓉、锁阳等沙区特色中药材,并进行中药材的初、深加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增值产业链,为保护区的发展提供经济效益支

持。五是利用保护区管理局毗邻民勤县交通运输中心、人流、物流较为集中等优势,适度开发建设一些商业门点,以形成产业开发的长效机制。

5、以能力建设为根本,强化保护区基础建设。

一是加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网络、巡护监测网络建设,保障天然植被保护、植被资源恢复、野生动物保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建设工作,加强和完善保护区的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生产条件、办公设备等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是在职工中大力提倡和弘扬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林业行业精神,不断强化以林业行业精神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把以法治区和以德治区相结合,把优良传统和行业精神相结合,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战斗队伍。其次是按照科技兴区的要求,组织开展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的知识更新和相关能力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类新理论、新知识的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理论水平高、能适应新形势的科技队伍。

(四)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1、全力打造全省一流的标准化正规化公益林管护示范区。为加强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理,切实提高森林植被盖度,充分发挥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管理局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将保护区打造成“全省一流的标准化正规化公益林管护示范区”。在具体工作

中要从“全省一流、标准化、正规化、示范区”四个主要指标去理解和指导公益林建设和管理,要做到在全省名列前茅,达到一流标准,做到内容、形式和效果的统一,可供各界观摩和学习的示范样板;要将公益林管护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模式,经得住考核、检查和学习。

2、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区检测网络体系。结合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植被和珍惜濒危物种分布数据库和巡护监测网络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监测体系,完成主要保护对象及其栖息地、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等调查,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使自然保护区科学监测工作常规化和规范化,为保护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数据。

3、发挥科普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作用。要进一步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社会服务功能,联合相关部门,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成果,使自然保护区成为科普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在总体规划范围内,加大访问中心、宣教解说等社会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引导公众热爱自然,参与和关心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社会服务能力,展示林业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成效,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爱国热情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篇:保护区介绍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升金湖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与东至县交界的滨江地区,四周地形多样,湖岸曲折,湖泊较多,全湖周长165公里,平均湖宽7.5公里,水源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和张溪河、唐田河,年均降雨量1600mm。升金湖自南向北自然分为上、中、下三个湖区,上湖水域(大青湖)由东至县管理,中湖水域由市里管理,下湖水域由贵池区管理。

(二)周边状况

升金湖区涉及东至县大渡口、胜利、东流、张溪以及贵池区唐田、牛头山共六个镇,38个行政村。本地主要生产方式是种植和渔业捕捞,经济结构为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三)保护区面积和保护对象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托升金湖建立,升金湖集水区域即保护区核心区面积13300 hm,以核心区为中心沿岸向外延伸

2.5km的区域为缓冲区(圩田、滩涂等)或实验区(沿湖陆地),保护区总面积33340 hm。保护区以白头鹤等水禽及其依存的湿地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内有鸟类175种,其中水鸟80种,越冬候鸟66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6种,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23种。在此越冬白头鹤占迁徙2

2路线上种群数量20%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白头鹤越冬地。

(四)保护区生态环境

升金湖属天然永久性淡水湖泊,是长江中下游保存比较完好的天然湖泊型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动植物群落独特完好,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是安徽最为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际公认的有重要意义的湿地。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内气候温和,动植物资源丰富。每年冬季大量的草滩湿地吸引候鸟觅食,越冬候鸟排出的粪便补充了湖区的肥力,使植物生长更为繁茂,又促进了鱼类及软体动物的生长,湿地生态系统呈现良性循环。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饵料,吸引了大量珍稀水禽来此觅食越冬。

(五)保护区组织机构

保护区于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市编委会关于印发《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保护区管理局(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为副县级事业单位,隶属于池州市林业局。管理局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8人,设置综合办公室、政策法规科、宣传教育科、资源保护和利用科4个科室,下设科研救护中心、执法巡查大队两个正科级事业单位,全额事业编制30人。

二、保护区工作情况

(一)科研监测工作

(1)坚持观察记录,建立鸟类档案。保护站的技术人员于每年冬季坚持观察、记录、统计越冬水禽,特别对国家重点保护的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白枕鹤等,均有逐年统计数字,总结分析,掌握种群分布、数量变动情况。

(2)做好水鸟资源调查。保护区科技人员在水禽越冬期详细调查保护区水禽资源,分析分布现状,研究保护措施。在夏秋季节,开展湖区水生植物资源、夏候鸟和留鸟资源及其繁殖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及鸟类繁殖地状况。

(3)升金湖保护区被列为全国水鸟普查调查范围,保护区继续安排调查人员参加调查活动,取得了丰富的调查成果。通过活动进一步让外界了解了升金湖保护区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水平。

(4)积极申请加入国际水鸟保护组织。2002年加入了东北亚鹤类网络,2005年加入了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类网络组织,并递交了加入雁鸭网络的申请材料,2007年加入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

(5)利用资源优势联合中科大、安大、林科院等单位开展科研活动。中科大在杨鹅头保护点设有科研实习基地。2014年1月24日安徽大学升金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正式挂牌。

(二)保护管理工作

(1)实施了保护区科室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汇报制度。依托保护站点,对湖区资源实行分片包干管理,要求站点工作人员做到工作沟通超前,巡湖勤,发现及时,处理到位,努力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2)搞好禽流感野外监测,认真做好禽流感防控。升金湖作为候鸟重要越冬地,是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需要进行重点监测防控。每年会按要求巡护并送检大量样本。

(3)湿地修复工作。“升金湖金保圩生态功能恢复试验区项目”效果显著,金保圩水草覆盖率达到50%以上,在圩内栖息的水鸟种类增加显著。依托GEF等项目,保护区将在五到十年内对上湖区域实施全面的湿地生态修复工作。

(4)加强与周边协作,共享资源设施,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共同保护自然资源。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湖区承包商联系,把握原则,积极对话,加强沟通,增强了解,宣传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努力探索社区共管途径。

(三)宣传教育工作

保护区在认真贯彻《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积极开展“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爱鸟周”活动,每年深入保护区周边中小学开展爱鸟护鸟、保护升金湖生态系统宣传。通过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借助“水鸟调查、爱鸟周、湿地使者行动”等活动,向湖区周边社区群众大力宣传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提高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意识。

2013年升金湖湿地生态科普中心投入使用。中心占地87亩,建筑面积6408 m,主要包括科教办公楼、公众教育活动中心、餐厅、等。目前餐厅、公众教育活动中心已经对外租赁。科教办公楼主展厅面积350m,配备多媒体讲解设施和鸟类标本,能够通过影、像、声、图、文、标本等媒介为来客介绍湿地知识和升金湖保护区概况,升金湖湿地生态科普中心项目可为学者、外来游客和参观者提供交流、培训、会议场所及食宿,为升金湖的湿地生态保护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环境与平台,同时也使利用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有了新的载体。

第三篇:保护区现状

【 保护区现状】

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北部,东临渤海。占地面积16000公顷,是一个由草甸、沼泽、水体、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的湿地系统。地貌复杂,蕴含丰富,人为干扰少,保持了较原始的自然状态。核心区水面6182公顷,布满了苇蒲、苔藓、蒿蓬,堤埂蜿蜒,沟槽纵横,苇草茂密,鱼虫丰盈。独特而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各种鸟类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核心区与周边沼泽水洼地、台岗地、荒草地、淡水鱼场、海水虾池及盐场的盐汪子既连成一片,又层次分明。1996年列入生态保护《中国21世纪议程河北行动计划》,2002年5月河北省政府批准设立自然保护区。

据实地考察,保护区内植物有47科140种;经专家发现的野生鸟类有14目38科25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包括白鹳、黑鹳、白肩雕、丹顶鹤、白头鹤、白鹤、中华秋沙鸭、大鸨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24种,包括大天鹅、灰鹤、白枕鹤等,其它野生鸟类219种;有几十种鱼类以及多种藻类和浮游生物;并有狐、獾、黄鼬、草兔、鼹鼠、蛇、蛙等几十种陆生动物也在此繁衍生息。

【湿地历史】

南大港湿地在历史上就是渤海湾地区有名的湿地。据考证,距今十万五千年前,这里草木蓁荣,此后,历经多次海陆交替。距今五千年时,海岸逐渐东移,沧海桑田,演变为退海河流淤积型滨海湿地。因处九河下梢,地势低洼,客水汇集,形成浅水沼泽地带,是一个天然的鸟类王国。历史上,当地民众靠洼吃洼,打鱼、拾苇、猎雁、晒小盐等成为主要谋生手段。

浑然天成的河湖港叉,被茂密的苇蒲等植被覆盖,独特的自然环境,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地人世代在大洼深处勤苦劳作,许多经历与理想流传成一个个鬼狐、精怪的传奇神话故事,这些为南大港湿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清朝末年,叱咤风云的捻军首领张宗禹失败后只身潜于大洼深处的孔家庄,隐姓埋名渡过了余生。战争年代,大批共产党人,仁人志士在这片天然屏障打日寇、平匪霸,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大洼人民的解放。

解放初,南大港湿地面积有3万公顷之多,1958年围堤修建成2·1万公顷的水库,周边垦荒植稻,南大港变成为鱼米之乡。1972年在原湿地东部再次筑堤改造,保留下了这块宝贵的湿地资源,即现在保护区的核心区。人们对大自然投入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丰水年可产芦苇3万吨、淡水鱼1000多吨,兼兴灌溉之利。

【湿地保护】

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来讲,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其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自然资源。它除具有调节气候、降解空气污染、净化自然环境、涵养水源等作用外,还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南大港人认识了湿地的重要作用,对这块存在了几千年的湿地的保护更加重视。

加大投资,解决水源。近年来,南大港管理区累计投入700多万元购买黄河水注入湿地,投资360万元在廖家洼排河入海口建成拦水闸一座,投资120万元维修了两座扬水站及与湿地相通的水渠,汛期可拦蓄客水注入湿地,保持了湿地基本属性不变。同时开挖了环形沟和引水渠,即为护鸟的屏障,又便于湿地水源调度。

优化环境,加强保护。南大港管理区在湿地周边投入了100万元,建设了20米宽29公里长的绿色保护林带;清理湿地周边的污染源,保证湿地生态不受破坏;完善保护设施,各个入口处设立保护卡,实行全封闭管理。

宣传教育,严格执法。南大港管理区把建立自然保护区当成大事来办,主要领导亲自抓。教育群众爱护湿地和保护野生动物,取缔了鸟类交易市场,收缴猎枪,杜绝捕杀鸟类现象。人们爱鸟意识不断增强,涌现了许多爱鸟的感人事迹,许多伤病鸟得到及时救治并放归大自然。

(一)完整的自然生态资源。该湿地作为滨海复合型湿地类型,具备综合的温带滨海湿地生态旅游条件。多年来,南大港管理区致力于湿地保护和管理,使其保持了原生态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目前,湿地及鸟类自然保护区内有野生鸟类23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二级保护鸟类11种。有水生动物20余种(类)、野生动物10余种。湿地90%的面积被芦苇覆盖。

(二)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南大港湿地受温带滨海气候影响,四季鲜明,独具特色。置身其中,顿生回归自然之感,令人流连忘返。

(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南大港管理区北靠京津,距天津90公里,东邻渤海,南距黄骅港仅40公里,西达沧州4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南大港湿地交通便利,西接205国道,东依海防公路即将修建的津汕(天津至汕头)高速公路贯穿管理区全境,高标准的出口连接线直达管理区腹地,为旅游观光提供便利。

(四)丰富的天然鱼苇资源。天然洼淀形成的南大港湿地,历来就是天然的鱼苇产出地。常年产芦苇3000万公斤、淡水鱼100万公斤,享有“聚宝盆”盛誉。

(五)浓厚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围绕南大港湿地,许多美丽的掌故和传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率朴神奇的大洼文化。近年来,随着以大洼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的传播,南大港湿地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经过开发,南大港湿地必将以其原生态的特点成为人们休闲、观光、旅游的理想去处。

南大港湿地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北部,紧邻渤海,是著名的退海河流淤积型滨海湿地,总面积达16000多公顷,由草甸、沼泽、水体、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沧州地处滨海平原,河流众多,20多条河流汇聚9处入海,河道、库淀、坑塘、主干支渠总蓄水能力为4.8亿立方米,有多处洼淀湿地,其中南大港湿地就是最突出的一处。南大港湿地属于南大港农场的一部分,是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河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学生实习基地和研究生研究基地。

景区概况

南大港湿地海拔最高处5.4米,最低处2.9米,分为泻湖洼地、浅槽型洼地、岗地和高平地等,90%的植被为芦苇。环港林木10米宽、30公里长,计6万多株。南大港湿地有完整的自然生态资源,该湿地为海滨复合型,具有综合的温带滨海湿地系统,有较好的原生态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整个保护区内植物有47科140种;经专家发现的野生鸟类有14目38科25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包括白鹳、黑鹳、白肩雕、丹顶鹤、白头鹤、白鹤、中华秋沙鸭、大鸨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4种,包括白天鹅、灰鹤、白枕鹤等;其它野生鸟类219种;有几十种鱼类以及多种藻类和浮游生物;并有狐、獾、黄鼬、草兔、鼹鼠、蛇、蛙等几十种陆生动物也在此繁衍生息。

南大港湿地至今没有进行任何开发,整个湿地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少有游客问津,因此一直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而每年春秋两季,正是各类候鸟迁徙的季节,由于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了多种候鸟南北迁徙不同路线的交汇区。这里是候鸟南北迁徙带与东西迁徙带的交汇点,这里每年都会看到大批白天鹅到这里栖息。为了保护水库内芦苇植被,鱼类、鸟类和港坡动物,沿港内还开挖了一条6米宽、4米深的环港水渠,以保证季节性蓄水和调节区域内水容量。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视野辽阔,盛夏时节,满目青翠,空气清新,使人心旷神怡。

南大港湿地周围建有南大港农场,是河北省九大农牧场之一,这里有别具特色的水产养殖业,中国最大的超细羊扩繁基地,玫瑰飘香的葡萄园,冬枣树上清脆可口的冬枣,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在南大港农场场部的东北面是建于1972年的南大港农场水库,位于渤海湾顶端。湿地连接渤海西岸,可看到世界现存的三大古贝壳堤之一(另两处在太平洋东岸的美国圣路易斯安那州和智利的斯里兰州),其发育规模、时间跨度和所包含的地质古环境信息世所罕见,在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黄骅城北的郛堤城遗址,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去湿地保护区的必经之路。

中国绿色时报11月4日报道 河北省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湿地进行封闭式管理,杜绝了一切人畜干扰,这里成了与人们生产生活区隔绝的原始生态区。

2010沿海湿地万里行采访组日前在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看到,这里呈现芦苇沼泽湿地原始风貌,没有人类活动迹象,电线杆等“障碍物”不见踪迹。据了解,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完全为国有土地,南大港市政府将其全片划拨给保护区管理处,区内没有经济开发项目,也没有居民从事生产生活活动。为便于管理,保护区管理部门将进入保护区的8个主要通道均修筑铁栅门,配备警卫室,沿核心区边缘建立了26处保护哨,并组织护林、护鸟队沿保护区边缘昼夜巡逻,杜绝了一切人畜干扰。其他保护区普遍存在的由土地归属、使用权问题派生的种种管理难题,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800公顷,是由芦苇沼泽、盐地碱蓬沼泽,盐池、鱼虾塘、开阔水域构成的湿地类型自然保区,也是具有良好湿地植被的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1995年建区,2002年河北省政府批建省级自然保护区。有黑鹳、丹顶鹤等国家一类保护鸟类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9种。迁徙季节,这里每隔5-10天就会更替一批不同的候鸟种类和群体。2005年,这里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黑翅长脚鹬之乡”,2006年加入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鸟类保护网络,成为11个国家的43个成员单位之一。

由于在周边社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当地居民对湿地及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增强,保护区周边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管理区自上而下,从官方到民间形成了一套野保网络。

大洼的面积很大,出乎了大家的想象,郁郁葱葱的芦苇形成了绿色的天然屏障.里面不时传出鸟叫的声音,又时不时有鸟儿飞向碧蓝的天空,不远处,一渔民划着船艰难的在苇荡中穿行,芦苇在风中摇曳着。俨然一幅天然的风景画。我们陶醉了,大家象孩子似的欢呼着,雀跃着,奔跑着,张开双臂,呼吸着带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拥抱着这一切。

第四篇:省级保护区管理情况的汇报[最终版]

关于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情况的汇报

千阳县林业局

(2009年12月3日)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我县管辖的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项目是2006年11月经省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审议同意,以陕政函[2007]6号批准设立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范围是西北起自千阳县城东新庄子,向东过马莲滩至崔家头,折向南过千凤公路沿峁边线经陈家坪、杨家沟、酒池、小七沟、张家沟至水库大坝,折向北经冯家山、风鼻山至大坪梁,向西北经东坡、阳湾、后川至吕家坪,北至张家山、新庄子,总面积7156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402公顷,缓冲区面积2066公顷,试验区面积3688公顷。保护对象以千湖湿地珍稀水禽、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和宝鸡市饮用水源为主。

二、主要工作

我县全面贯彻落实各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要求,明确任务,细化分工,靠实林业主管部门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大保护区执法管理力度,确保陕西千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稳步推进。

一是围绕保护湿地大力植树造绿。依托三北四期、退耕 1

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保护区外延营造水源涵养林16000余亩。建设千福路、安阳路、环湖林带21公里6700亩,栽植速生杨片林560亩。

二是围绕水源净化保护湿地。以净化宝鸡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为目的,全力支持千阳县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以环保项目为依托,在千湖湿地栽植芦苇600亩,有效改善了湿地径流环境。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巡回保护区检查监督,杜绝挖沙取土等不法行为,取得了良好效果。托环保、水利、城建、林业等部门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实施湿地保护保育区废弃物清理、水质保洁、河床恢复、河道治理、湿地生态修复,三是围绕湿地保护争资立项。积极衔接上级业务部门,拓宽投入资金渠道,会同县发展计划局,编制了保护区项目可行性报告,并呈报市发改委备案。依据保护区试验区功能,围绕千河南岸万亩生态观光园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吸引陕西卓越生态有限公司投资,现已初步洽谈项目1个,达成引资、投资意向200万元,到位资金90万元。

四是围绕湿地保护成立机构。严格按照陕西千湖湿地保护区建设规划,本着强化管理、提高效率的原则,以专文申报成立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机构,该机构目前已经宝鸡市编委研究同意批复。

五是围绕湿地保护强化宣传教育。利用各种有效宣传手

段,大力宣传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的背景及重大意义,制作宣传版面24平方米,刷写固定标语120条,提高了保护区周边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筹资12.8万元,在千桥南制作大型湿地宣传牌2个216平方米。与宝鸡日报、西安晚报等多次衔接联系,着手千湖湿地宣传推介策划,意向筹资10万元,制作专题画册2000份,适时引导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热情的客商投资。

六是加大湿地保护区执法力度。坚持林业公安定期巡线检查执法,严厉打击违反保护区管理办法的不法行为,在保证湿地及珍禽、水与安全的同时,促使保护区周边群众成为保护湿地水源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力量。

七是进一步拓宽思路,着力加快湿地景点开发。邀省旅游设计院、省林业勘察设计院、西安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湖北大冶古建筑园林工程公司等专业院所、施工建设建设单位专家,对千湖湿地公园建设、规划、定位进行分析论证,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编制了《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详规方案(草案)》,初步拟定了湿地公园建设内容。

三、存在困难及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不足。保护区规划筹建资金1748.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00万元。按照省级自然保护区设臵实施办法,省级自然保护区没有国家投资,保护工作经费和前期基

础设施均由地方财政负担,由于我县属于省列贫困县,县级财政自筹资金困难,导致保护区项目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二是缺乏项目支撑。省级保护区项目建设属于地方公益性事业项目,没有国家固定投资,也没有国家项目支撑,所以向上级争取资金扶持有很大难度。三是机构不健全。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陕政涵[2007]6号文件批复及经陕西省地方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审定通过的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可研报告,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须设“陕西千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县处级社会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县林业局领导。由于县上还没有正式确认,至目前保护区各项业务工作开展较为缓慢。四是争资难度大。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以保护生态多样性、千湖珍禽鸟类和宝鸡人饮水源为目的,经营性基础建设为辅,加之国家林业投资计划逐年缩小,向上争国投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下一步打算

1、争取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列入国家计划盘子。2008年11月,国家林业局在原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基础上,正式批复设立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该公园位于渭河一级支流千河流域千阳县境中部,地跨千阳县寇家河乡、城关镇、柿沟乡3个乡镇。该湿地公园是我县在2007年1月获得陕西省政府批准设立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国家湿地分类保护政策,规划申报的陕西省第一批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规模573.2公顷,投资8854.45万元。我们将采取利用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国字招牌,采取用项目建设项目,争大项目激活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办法,弥补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

2、从人饮水源保护角度,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千湖湿地是宝鸡市人饮水源的重要区域,其65%的水域面积在千阳,在历史上我县曾为水源地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从保护水源地的角度,将积极争取市级人饮工程专项资金扶持。

3、加快保护区建设进度。积极筹措前期建设资金,在林业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自筹资金30多万元万元,在保护区界内树立划界立标界桩15个,制作室外保护区简介牌、宣传牌7个65平方米,建立5人湿地流动观测管护队坚持保护区巡回管护。

4、招商引资加速建设。继续围绕千河南岸万亩生态观光园建设,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扩大招商引资渠道,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创新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努力营造亲商氛围,创造安商环境,打造富商平台,今年力争千湖湿地招商引资建设项目有新的突破。

五、几点建议

1、成立组织机构。市编委于今年八月份批复成立陕西千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希望协调尽快成立陕西千湖

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核定编制,明确职责,尽快开展工作,加快推动陕西千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

2、进一步加大保护区宣传力度。积极包装,强化宣传,采取组装宣传车、在县电台、电视台开办专栏,利用宣传版面、标语、横幅和各种县内自办刊物等各种有效形式,加大千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宣传力度,增强湿地保护区知名度和在省市的影响力,同时形成全民参与湿地保护的共识。

3、做好湿地保护区升级准备工作。根据保护区初期设臵意见,按照有关规定,“省级保护区设立满两年,就可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费由国家直接投资”的指导思想,县林业局已经多次向省林业厅汇报联系,现准备着手申报国家湿地保护区项目。这些工作需要各级领导的关心、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我县具体业务工作,力争将省级湿地保护区升级为国家湿地保护区。

第五篇:《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贯彻落实情况报告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贯彻落实情况报

接到集宁区教育局关于转发《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的通知》的紧急通知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并做好相应工作。现将贯彻落实情况作如下报告:

首先,接到文件后,学校教务处及时请示了学校领导并印发给各年级组相关负责人,要求各班班主任认真研读《管理标准(试行)》,切实掌握最新的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最新方法和方向。

其次,以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为契机,由校长牵头,将《管理标准(试行)》认真贯彻落实到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中。

最后,在教师例会上,陈校长以学校实际和《管理标准(试行)》相结合,从学校“三风”活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成绩提高等6各方面又做了全面传达,并做了具体的要求,切实把《管理标准(试行)》相关要求渗透于学校“三风”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教育均衡发展等工作和教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集宁区民建路小学

下载关于贯彻落实保护区管理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贯彻落实保护区管理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某某乡应急管理贯彻落实情况报告

    **乡关于贯彻落实 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情况报告 **县人民政府: 为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损失,......

    海龟保护区实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者:xx所属学校: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班级:生物技术0901班实践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港口国家级海龟自然保护区实践日期:XX年7月21日——XX年7月27日实践时间:7天实践原因:......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 第三章 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 第四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时间:2007-10-25 来源: 作者: (1989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保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矿部颁布实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保障人民......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范文]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89]环管字第201号 颁布机关: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矿部 颁布时间:1989-07-10 实施时间:1989......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模版)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目录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 第三章 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

    保护区十二五工作总结

    保护区十二五工作总结 区政府: “十二五”及XX年,我区环保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有效监督下,紧紧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区委、区政府中心工......

    保护区2013年度表彰大会主持词

    保护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暨 2014年度工作部署大会主持词 各位同志: 今天,在这里召开保护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暨2014年度工作部署大会,今天这次会议是管理处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