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建筑行业调研报告
武汉市民营经济百亿行业——建筑行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市工商联《关于开展打造我市民营经济百亿行业调研活动的工作方案》的部署,2007年9月,由市委统战部、武汉市工商联、武汉青年国民经济研究所组成的课题组,对全市民营建筑行业进行了全面调研。在这次调研活动中,课题组通过面向全市建筑行业民营企业下发调查问卷,走访重点民营建筑企业,认真听取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对武汉市民营建筑行业进行了初步的摸底,着重分析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武汉市不断完善民营经济的法规和政策,突破性地发展民营经济,民营建筑经济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已经占有总体建筑经济的半壁江山,多种经济成份的建筑业企业并驾齐驱的发展局面已经形成。从历史看,武汉建筑业民营企业大多起步于上世纪中后期,且大多是从个体经济演变而来,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炼和艰苦创业,已经走出了一条依托当地资源和企业自身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和未来态势的稳步发展路子。特别是近几年来,国有和集体建筑企业纷纷加快改革改制步伐,民营建筑企业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武汉市总体民营建筑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规模,对武汉市建筑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武汉民营建筑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主要体现在:
1、生产规模扩大,民营建筑比重提升。由于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对高速公路、铁路、电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大力推进商品住房建设,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武汉市民营建筑业企业总产值、竣工面积稳定增长。统计显示,2006年我市建筑业实现总产值962亿元,民营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一半以上,超过60%的民营建筑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显著提升,更有利于这一劳动密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的新陈代谢,促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总体建筑业企业改革,为武汉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企业施工技术水平提高显著,市场竞争力加强。武汉市民营建筑业企业技术水平提高显著,建筑产品的产品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技术含量由低变高,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资质等级普遍提高。我市是传统的建筑业大市,建筑企业总体资质水平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据统计,2006年武汉市建筑业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总产值、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拥有一级以上资质等级企业数等各项指标均居第一。其中民营建筑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随着1996年建设监理制度在全国的推广,以及《建筑法》和《招投标法》的实施,武汉民营建筑业企业紧紧围绕提高工程质量、效益水平,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建筑管理,建筑业市场日益完善,招投标面不断扩大,工程质量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3、房屋施工和竣工面积继续增长,武汉市民营建筑业总产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在全国的位次前移。据统计,2006年武汉市民营建筑施工面积同期相比增长超过20%,2007年上半年签订合同价款的增加,为全市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建筑业生产大幅增长的带动下,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本次调查显示,80%以上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的中小民营企业,企业组织机构日趋合理,已初步形成以总承包或高资质优秀企业为核心,专业化、劳务企业与其合作的企业群体。武汉民营建筑业生产出现稳定增长,生产经营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4、武汉民营建筑业企业经营情况继续好转,工程质量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随着1996年建设监理制度在全国的推广,以及《建筑法》和《招投标法》的实施,通过推进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武汉民营建筑业企业紧紧围绕提高工程质量、效益水平,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建筑管理,建筑业市场日益完善,招投标面不断扩大,获黄鹤奖、鲁班奖、詹天佑奖的民营建筑企业开始涌现,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5、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民营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增速减缓。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筑业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员的增速逐步减缓。据武汉市建委统计,武汉市建筑业现有从业人员30万人,85%是农民工,1/3尚未取得职业技能证书。持证从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不足10%。建筑业技能人才结构目前呈金字塔形,即高技能人才少,初、中级技工数量不多,大部分是未经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他们往往“放下锄头,拿起瓦刀”,直接进入施工一线作业。这在武汉众多民营建筑企业中表现最为明显。最近统计显示,建筑业发生安全事故死亡的人员90%以上是农民工。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已经制约着民营建筑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筑从业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二
武汉市民营建筑业主要问题
通过发放回收的企业数据分析看,近年来,武汉市民营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新的态势,突出体现在,仍有为数不少的中小民营建筑企业成长乏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表现不强,企业营运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数据显示,很多企业的发展瓶颈受到资金的严重制约。武汉市民营建筑行业仍然存在着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1、建筑业总产值增长后劲不足,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仍不牢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进一步深入,民营建筑业的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过强的矛盾愈加突出,直接导致建筑业总产值增长后劲乏力。建筑业企业之间的压价竞标现象越来越突出,企业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从本次调研的结果看,有近六成的民营建筑企业自有资本金严重不足,不得不长期依靠银行贷款维持周转,财务成本日趋扩大,债务负担长期积累,企业资产负债水平升速很快,民营建筑业仍然处于弱势的地位。行业在招投标中假招标、垫资等破坏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现象依然存在;工程建设市场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性的好转,拖欠工程款现象依然不断发生,侵害施工企业的权益;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的要害,在于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局面没有明显的改观。
2、建筑业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与生产任务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据调研结果看,武汉三成以上的民营建筑业企业没有工作量,处于等米下锅的状态。相当部分建筑业企业缺乏优化组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有些建工集团,实际上是由若干中小企业堆砌而成,母子公司都在同一领域低水平竞争,缺乏竞争层次和核心竞争力。经济效益不高,企业负担沉重。建筑施工行业长期以来利润率维持在2%~3%,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低利行业。而负债率高居不下,债务负担沉重,已制约了总体建筑业的良性发展。由于建筑市场发育尚不完善,体制和机制还未完全理顺,综合执法体系有待强化,市场主体缺乏信用意识、履约意识较为薄弱,加上建筑市场供求失衡等等原因,致使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3、带资施工屡禁不止,工程款拖欠依然增长。尽管带资施工没有法律的强行规定,也虽然行业管理部门建立了防止工程款拖欠的各项机制,但由于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增产不增收,市场竞争激烈,行业管理对建设单位制约机制尚不健全,任意压级、压价、带资施工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为产生新的拖欠埋下隐患。本次调研过程中,过半的企业都提到了工程款拖欠问题,比如开发商搞阴阳合同,一份对付监管部门的检查,另一份专门对付建筑业企业的结算,形成拖欠的情况反映不到监管部门,使建筑业企业蒙受不白之冤,减少利润。尽管武汉市相关部门已在探究和初步建立规范建筑业各方主体行为的长效机制,但在短期之内,建筑业还将处于市场规范程度较低的局面。为了释放自身生产能力,各建筑企业竞相压价、恶性让利,其结果必然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过低。
4、技术创新相对滞后,建筑工程质量堪忧。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是全面提升建筑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本次调研发现,只有少数的品牌民营建筑企业在代表性工程质量达到国际标准。黄鹤奖、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建筑业标杆奖项只有几家具有实力的民营建筑企业获得,大多民营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一些企业为利润所诱惑,容易忽视质量。有的建筑企业质量管理走下坡路,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低,质量管理名不符实。有的建筑企业故意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维持在行业的微利和高负债率状态,这样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企业依靠专有技术和企业标准领先市场的意识还不强;企业之间或与科研机构、相关院校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同时政策方面对民营建筑行业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这点在武汉民营建筑企业界表现最为明显。
5、建筑业队伍严重膨胀,关键性技术管理人才匮乏。建筑业企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领域广阔,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容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队伍出现严重膨胀,导致从业人员素质难以提高,直接导致了建筑领域的不良竞争。不少民营建筑企业中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技术出身,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严重匮乏,熟练型技工的断档,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这也是建筑质量得不到保证的一个主要原因。冗员严重,历史负担沉重,工资费用增长幅度居高不下,经营环境恶化。
6、采用粗放经营模式,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重项目、轻收益、轻管理,再加上管理人才匮乏等原因,致使企业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状态。另外,企业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管理上的难度。尽管许多民营建筑企业在上述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市场开拓能力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部分优秀民营建筑企业已经具备了承接较大工程的能力,但在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领域,尚有待拓展。
7、融资能力普遍较弱,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调研问卷显示,有80%以上的民营企业都反映资金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无论是从企业承接项目,还是从企业发展来讲,资金运作和融资能力都是建筑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对于武汉市民营建筑企业来说,融资渠道相对狭窄,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贷款给予支持,缺乏整合企业优势资源的能力,无法有效地发挥总体资源的协同效应。
8、.品牌管理重视不够。走访发现,武汉市相当多的民营建筑企业长期不重视公共宣传的作用,只是在施工项目现场悬挂标语和标识进行小范围的营销,或者制定了品牌战略,也大多华而不实。调研发现,优秀民营建筑企业新八建设集团对诸如商标、形象、企业文化切实重视品牌维护,企业发展势头快速健康。
9、建筑节能迫在眉睫。从实地调研的情况看,尽管武汉民营建筑企业加大了建筑节能技术的投入,但造成建筑不节能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产品原因,很多用电设备本身能效低,有的是系统设计不合理,加重了负荷,再就是施工过程中的监管措施不利,造成节能项目难以落实,这样造成巨大能源浪费。可喜的是,有不少的企业正在主动申报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这样的行动也预示着武汉民营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认识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
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发展趋势
预测数据表明,未来10年内建筑业的增长将会领先国民经济增长2个左右的百分点,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建筑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将会增加。所以,从宏观面来看,建筑业在未来还将有一个持续稳步的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铁路、公路、城市轨道、水运港口、房地产、城市建设、能源建设和能源调度工程、冶金、化工、电子工程等建筑市场热点方兴正艾,未来几年里建筑业发展前景广阔。与此相应,民营建筑行业的产业地位还会进一步增强,从而为从业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发展继续走强。
一、建筑施工行业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社会“稳定器”,发展空间巨大。统计显示,武汉建筑业提供了新增非农就业岗位的30%以上。随着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持续增长,主要投资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能源建设,环境工程,城市建设的加快,建筑业的就业潜力还将逐步增大。这也给武汉民营建筑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投资规模的增长直接的收益者是建筑业企业,这也同样惠及到正在发展的民营建筑企业。
二、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开始涌现行业地位突出、经济规模大、效益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资质内企业成为建筑市场主体。随着竞争加剧,武汉民营建筑企业开始进入优胜劣汰的局面。一批民营建筑企业调整发展思路,苦练内功,不断壮大。民营建企业新八建设集团,通过加大建筑科技创新力度,形成“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的产业内的协作竞争框架,成为武汉民营建筑做大做强的典范,也是湖北省历史以来首家当选“中国承包商、工程设计商双60强”荣誉的民营建筑企业。
三、武汉民营建筑业企业生产规模扩张趋势有所减缓,总产值增长速度略有回落,企业经营效益总体情况良好。民营建筑业发展速度回落的原因是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到位和落实,以及主要建材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建筑业成本上升,使得建筑企业利润下降;同时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而且国家在抑制投资过热的过程中,也控制了对建筑业企业的信贷,在这种情况下,武汉民营建筑业的发展速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四、绿色成为建筑业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国家环保的政策的相继出台,建筑业也面临着各项施工及建材的污染限制问题。节能型的循环经济在建筑业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在调研过程中,环保概念符合时代要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理念得到绝大部分武汉民营建筑企业的认同,并已经有了大量的投入,采取了多种措施,并逐步进入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五、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信息化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各类推陈出新的工具软件开始大量应用于建筑行业。这对提升武汉民营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通过信息化拉动武汉民营建筑企业向智能型和管理型企业转化,助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六、企业文化受到推崇。本次调研活动中发现,企业文化的构建在武汉民营建筑企业中得到高度重视。“文化兴企”的发展战略得到众多企业的认可和推行,尤其是处于快速发展的部分民营建筑企业,如新八集团的爱心文化对该企业健康稳步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
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发展建议
随着建筑市场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市民营建筑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更为艰巨的挑战。在本次调研回访的过程中,我市众多民营建筑企业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制定和出台促进和规范建筑施工行业发展的政策性意见和相关产业政策,为民营建筑施工行业的中长期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引导。同时在投资补助、财税优惠、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给予与其他支柱行业和弱势行业同等的激励和支持政策,促进公平竞争。市场也要求民营建筑企业尽快适应行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要求,积极塑造关键竞争要素,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提出的建议是:
(一)、调控建筑业行业规模,加快建筑业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扭转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
当前武汉市建筑市场的供需严重失衡,是导致市场混乱,效率低下的基础性原因。必须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压缩建筑行业的过剩生产力,是实现改革整顿规范建设市场,为民营建筑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坚持以竞争促发展,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在参与行业市场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解决的途径,就是通过改革资质管理办法,实施新的资质制度,压缩施工总承包的数量。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积极稳妥实施企业资质改革方案,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实现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业务分包的合理结构。通过调整现行企业资质标准,引导一些施工总承包企业通过重组、合并,联合做强,通过资质改革的引导,国家扶优扶强改革政策的支撑,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大的民营建筑企业和集团。
(二)、武汉民营建筑业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产业内的协作竞争机制,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实施“走出去”战略。
民营建筑企业更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减缓和化解行业市场过度竞争的压力。各企业按照发展规划,实行适合自己企业健康发展的战略定位,通过“总承包”、“多元经营”、“提升管理能力”、“科技兴企”、“人才兴企”、“专业化”等不同的战略定位,在市场的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指导、引领企业做大、做精、做专、做强。对大多数的武汉民营建筑企业来说,发展专业化生产能力是比较现实的,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积极鼓励在巩固和提高传统建筑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全方位开拓市场,培植民营建筑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多种途径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切实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武汉民营建筑企业发展受到资金的制约影响很大,在成长过程中,要寻求银、企合作和企业与企业合作的多种方式提高资金运作能力,优势企业可考虑上市等办法,向社会筹集资金,通过滚雪球的办法滚动发展,力争压缩开发周期,快速获取利润。同时也要改变一味依赖资金求发展的思路,全面整合企业现有资源。资源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资源,也涵盖了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外部资源。对建筑企业来说,主要的外部资源有:银行及金融机构、政府、专业承包商、建材供应商、业主、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的研究机构等,与这些资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无疑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
应促使武汉民营建筑业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务密集”有机结合体的产业方向发展。要用信息技术改造项目管理、施工过程、成本控制及行政管理等的水平。坚持以构建合理机制为目标,以制定技术经济政策为手段,全面推进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动力,产学研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政策激励环境,实现各种创新技术所带来的效益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五)、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处于市场激烈竞争中的武汉民营建筑企业来说,企业的管理制度仍然是制约建筑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性、深层次原因。武汉民营建筑企业更须通过管理创新,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和人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全行业的统计分析表明,民营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在中小型企业上表现更为明显,应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与发展商携手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在现有改革基础上继续实施深化改革,调整产权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经营模式和机制,彻底改变传统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与政策,提高总分包机制下的项目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
(六)、继续改革整顿规范建设市场。
不规范的建设市场使民营建筑企业在不公平的竞争中更处于劣势,健康发展的建设市场需要全社会及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监督。将于2007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的《武汉市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与公布办法(试行)》对我市建筑市场的115种不良行为进行了界定,具体体现在:一是继续加强市场准入和交易行为的管理,严格执行《招投标法》严厉打击市场欺诈行为。改善行业监管机制,包括对有形市场和招投标活动严格规范,严格中标报告制度、实施分包备案制度等。二是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和契约关系,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建立工程担保、保险制度。三是强调严格执法,违法必究。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以经济手段和清出市场为手段,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同时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在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协调努力下,逐步建立诚信制度,为建筑施工行业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七)、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职工培训,不断提高建筑业职工素质。
武汉民营建筑企业人员素质的加强,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 的原则,完善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制度,建立起建筑科技人力资源交流、培训、考核鉴定的社会化平台,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和建筑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调整建筑业科技人才结构,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建筑工人技师考评制度的改革,将技术工人的培养纳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通过工作实践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形成由专业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人才梯队。积极探索企业核心骨干持股的股权激励机制,以及符合企业实际、行之有效的各种激励方式,吸引并留住人才。
(八)、坚定不移地推行品牌战略。
品牌是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建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一方面,品牌展示了企业的综合形象,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品牌是又一个建筑企业综合素质的标识,它不能被企业的规模和业绩所替代。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武汉民营建筑企业更要提倡全员营销理念,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保证在建工程质量、遵守合同承诺、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承包商的信誉、重视企业形象的创立,积极开展企业形象建设和管理,研究制订企业形象战略,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成长。
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武汉民营建筑业发展步幅加快,从整体上看,发展的前景广阔,优胜劣汰的局势已经形成。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武汉民营建筑业在转型和变革的过程中,要积极应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与各职能部门加强沟通,以战略管理提升为核心,以组织调整为突破口,以人力资源调整为重点,以企业品牌重塑为支撑,加强资源整合,构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切实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正确认识和把握速度、精品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民营建筑业发展必将步入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篇:武汉天地调研报告
【摘要】
瑞安房地产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武汉天地”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心城区永清地块,东临长江,面向风景如画的江滩公园,尽览长江二桥江滩美景。周边连接解放大道、沿江大道、京汉大道、中山大道,轻轨黄浦站咫尺之遥。“武汉天地”参照包括上海新天地在内的上海卢湾区太平桥地区重建项目的发展模式,将打造成集住宅、办公楼、酒店、零售、餐饮、娱乐等多功能设施的市中心综合发展项目,以配合整个武汉市国际化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发展战略。传承历史文化,引领时尚潮流,武汉在全面建成后不仅是成为武汉的新地标,更将成为中国中部与世界接轨的聚焦点。
项目占地6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项目中,黄浦大街以南为A地块,以北为B地块。A地块以办公楼、酒店、零售、餐饮、娱乐为主,辅以少量住宅;B地块以住宅为主,辅以小区商业配套设施,这一激动人心的新规划社区将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国际标准的甲级办公楼、尊贵典雅的五星级酒店、时尚的精品酒店、购物美食、休闲娱乐一应俱全。住宅区借鉴欧洲城镇规划的优点,沿小区街道以环形连接,中间为绿化庭院,居住环境恬静舒适。武汉天地保留了武汉风情风貌与历史文化,同时更融合时尚元素和现代化设施,将会极大优化城区环境,扩大绿化空间,提供先进舒适的工作及生活环境,使之成为引领时尚的居住、工作、文化及娱乐休闲区。
【内容】
人类的公共环境是一个社会群体部落为形象的活动舞台,是一个与地貌、人种、文脉、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的生存环境。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和对待公共环境,是人类优化生存状态、优化自身境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回溯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读到这样一部关于环境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
以武汉天地公共艺术为例:
1.以人物造型为主的时尚设计
因为武汉天地以商业为核心,为营造浓郁的商业气氛,特此打造了一批人物为主题的公共艺术景观。抽象的人物造型,优美的人物姿态,打造了一组时尚的购物氛围,在沉稳、低调的建筑群中展现出了一丝朝气,也成为了人们合影留念的最佳选择。
2.以闲淡惬意为主的休闲长廊
进入武汉天地,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惬意的休闲长廊,青灰色的仿古地砖,棕红色的墙面,配有休闲木椅,青绿藤蔓,给人以闲淡舒适的感觉。在购物的同时,品一杯咖啡,尝一口美食,再惬意不过!用石材天然的纹理和自然的色彩来修饰人工的痕迹。使整个就餐氛围的那种奢华、档次和品位毫无保留地流淌。
3.以木材藤条为主的休闲桌椅
在仿古砖,青灰瓦的衬托下,不能缺少的就是木藤的桌椅。武汉天地内每家餐饮店的桌椅都别具匠心,有简洁明快的简约设计,有端庄典雅的中式设计,有精雕细琢的欧式风格„„每每徜徉与树荫楼宇间,都能感受到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
4.以时尚简单为主的景观小品
在这样一个低调、内敛的大街上,有一些奇特、简单,但又不缺乏设计美的景观小品。如婀娜多姿的小花,粗犷线条的水景,形式简单的几何体„„虽然有些让人无法理解其中的韵味和奥妙,但与周围的楼宇树荫交相呼应,别有一番情
调。
5.以简洁明快为主的公共用品
无论何地,不可缺少的便是公共用品,如垃圾桶,指示牌,路灯,花池等。在武汉天地,设计师删繁就简,运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与建筑物相呼应。色彩也简洁明快,多以灰色调为主,使得整个空间沉稳而又内敛。
第三篇:建筑行业“营改增”调研报告
建筑行业“营改增”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经国务院同意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营改增‛)。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改增‛试点。2012年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自2012年8月1日起至2012年年底,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到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和湖北8个省市。试点地区简称之为‚1+8‛。2012年10月1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扩大‚营改增‛试点工作座谈会,要求要有序扩大试点范围,适时将邮电通讯、铁路运输、建筑安装等行业纳入改革试点。试点行业简称‚1+6‛即: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建筑安装、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文化体育业、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营改增‛是继2009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之后,我国税收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加快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自‚营改增‛试点启动伊始,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建筑行业就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调研集中的焦点是建筑行业增值税税率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关于改革试点的主要税制安排,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租赁有形动产等适用17%税率,交通运输、建筑业等适用11%税率,其他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围绕建筑业将实行11%的增值税税率试点地区组织的调研结果是江苏建筑业市场管理协会认为建筑业实行增值税率定在8%比较合理,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建议6%-8%增值税率为宜,陕西对‚营改增‛测算后认为建筑企业增值税率定为8%较为合适。
2012年12月2日中国建设报、浙江省建管局和绍兴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建筑高峰论坛在浙江绍兴召开,论坛研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建筑业‚营改增‛税率问题,争论激烈,莫衷一是。但是有一个共识:建筑业实行11%的增值税税率是无法承担的,将可能导致建筑行业全行亏损,全国建筑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时隔十天12月12日,我们将第十届中国建筑业高峰论坛关于‚营改增‛的讨论情况向武汉建筑业协会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长办公会汇报时,立即引起强烈共鸣。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营改增‛关乎建筑业全行业的发展,要求协会组织调研,提出应对措施,以实现国家实行‚营改增‛的初衷--为企业减负。办公会第二天,我们即制定出协会2013年全年专题调研计划,将‚营改增‛调研放在四个专项调研第一位,并制定‚营改增‛专项调研通知和调研提纲下发各会员单位,开展为三个月的‚营改增‛专项调研活动。
二、“营改增”调研的指导思想、重点、主要对象和调研方式
调研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国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法规政策,把介绍宣讲国家税改大政方针贯穿在调研的全过程,通过调研活动让武汉建筑行业管理层在思想上工作上高度重视‚营改增‛工作,企业财务人员熟悉掌握‚营改增‛政策法规,各类企业采取积极措施,积极参加‚营改增‛工作,做好应对准备。
调研重点:建筑行业‚营改增‛税增值税税率问题。通过各类企业对近二年经营状况的测算,用第一手资料说话,测算出武汉地区建筑企业如果实行11%增值税率,企业增加税负情况。
调研的主要对象是各类建筑企业的总会计师、财务主管、财务部门税务负责人员。
调研方式:一是向企业印发详细调研提纲;二是召开不同类型企业财务人员座谈会;三是选择业态不同、资质不同的企业走访座谈。
按照调研计划,从元月17日在市政府礼堂召开武汉建筑业‚营改增‛专题调研动员暨‚营改增‛简介专题讲座开始,到4月25日‚武汉建筑业协会‘营改增’操作务实暨试点行业30个典型案例解析培训班‛结束,历时三个月,我们组织二次税改专题讲座,有300多名财务员参加;向武汉建筑企业印发调研通知和调研提纲300份;在中建三局二公司召开了特大型企业调研座谈会、在新七集团召开中型企业调研座谈会、在洪山区建筑业协会召开辖区内小型企业座谈会,在中铁大桥局召开协会副会长单位总会计师调研研讨会四个座谈会计有150人参加,走访调查了20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和近百名企业管理人员座谈探讨,收到各类调研反馈材料50份。调研期间还在协会内部刊物《武汉建筑业》、《武汉建讯》开辟专版专栏开展研讨,共转载和刊发研讨文章和材料10篇。应《中国建设报》之约稿,3月1日在《中国建设报》发表《直面危机,从容应对,搞好建筑行业‚营改增‛工作》的政策研讨文章一篇。通过调研有以下主要收获。
主要收获
一是和初步掌握了武汉地区建筑企业对‚营改增‛税改的第一手材料,掌握了不同类型企业财务人员对‚营改增‛的思想反映。
二是向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介绍‚营改增‛工作进展情况,力所能及地宣讲了国家‚营改增‛税改政策法规,以及外地试点进展情况;在武汉建筑行业营造了关注‚营改增‛,学习‚营改增‛,应对‚营改增‛的良好氛围。
三是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了‚营改增‛的政策培训,使武汉地区建筑企业财务人员对‚营改增‛税改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消除了一些同志对‚营改增‛‚无动于衷‛、‚等待观望‛、‚希望无限期推迟‛的思想情绪,增强了积极应对税改的自觉性。
四是围绕‚营改增‛建筑企业11%税率进行深入在研讨,进行了各种类型企业或单项工程税测算,得到了比较翔实的测算数据,对武汉地区建筑企业‚营改增‛税负变化有了较扎实的调研数据。
五是通过‚营改增‛专项调研,还了解到武汉地区建筑企业经营状况,建筑市场环境,企业税负及税外负担,以及本地建筑企业面临的诸多困难。武汉地区建筑企业不仅存在着全国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三低一高‛,即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资金回报率低、工程交易成本高的问题。而且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的突出问题。
六是通过‚营改增‛专项调研,对协会开展大型调研活动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晰,学习了专项调研的基本方法,锻炼提高了开展专项调研的基本功。
总之,为期三个月的武汉建筑业‚营改增‛专项调研达到了预期目的,形成了初步调研成果,为下一步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反映企业诉求,扎实稳步地推进‚营改增‛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工作措施,编写出了具有本地特点的武汉建筑业应对‚营改增‛的学习培训教材。
三、围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确定的建筑业实行11%税率的测算
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印发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给建筑业确定是11%的增值税税率。这个11%的增值税率的理论测算是以一种十分理想的税收环境为前提,假设和建筑业相关的全社会各行业均实行增值税,无一遗漏地取得进项税发票,且在进项税率中,只有国家统一规定的17%、13%、11%和6%四档,不存在小规模纳税人、简易纳税法、进项税比例扣除法、甲供材料等实际问题。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这次税制改革,建筑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税率一般纳税人定为11%,小规模纳税人定为3%。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小于当期进项税额不足抵扣时,其不足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而第十四条规定:‚ 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采用销售额和销项税额合并定价方法,按下列公式计算销售额: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税率)。‛ 而只有建筑业进项税扣除额达到经营收入的6.61%、服务业进项税扣除额达到经营收入的0.2%、租赁服务进项税扣除额达到经营收入的9.03%,各专业税负才能与营业税税制下的税负持平,便完全符合这次改革的初衷。扣除额大于上述系数,税负便有所减轻,扣除额若小于上述系数,税负就会增加。调研过程中,我们要求各类企业对2012实际发生的已缴营业税,换算成11%增值税进行税负测算比较。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该企业2012自行完成工作量确认的不含增值税经营收入为1174227.93万元,销项税额129165.07万元,按理论测算进项税额扣除时应交增值税22583.23万元,应交增值税小于应交营业税(1303393万元×3%=39101.79万元),税款减少16518.56万元,下降幅度为42.25%,企业税负是轻了;但按据实统计进项税额扣除时应交增值税76212.57万元,应交增值税大于应交营业税,税款增加37110.78万元,增加了94.91%,不少支出无法进行进项税抵扣,实际税负反而大幅加重了。由此可以推断增值税率在7.5%将于3%的营业税持平,低于7.5%的增值税率可减负,高于7.5%的增值税率将使税率提高。
同时,该企业还对2012年该公司某项目进行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相关测算分析。
该项目合同价9839.8万元,完工程度60%,2012年收入5903.88万元(含税),营业税实际缴纳177.12万元,如换成增值税销项税为585.07万元。该项目2012年总成本5587.02万元(含税),其中人工费1475万元,如转换成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79.28万元;材料费3088.26万元,如转换成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223.86万元;机械使用费436.83万元,如转换成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4.13万元;其他直接费299.38万元,如转换成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0.2万元;间接费用287.55万元,没有增值税票可以抵扣。
经过测算,假设2012年该项目营业税改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307.47,扣除应缴纳增值税款为277.6万元,比缴纳营业税177.12万元多缴纳100.48万元,税负增幅为57%。
这个结果是暂不考虑附加税金情况下进行的,而且该项目尚属会计核算健全、资金成本水平较低、上游发票预计取得渠道相对顺畅等条件较好的个案。
(二)中型企业的测算
我们再以湖北某中型建筑企业的测算进行分析。该公司2012年收入为22677.92万元,实际上缴营业税680.33万元,附加税费95.25万元,合计为775.58万元。如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在现有的进项税抵扣条件下,需缴纳增值税1176.06万元,附加税费164.64万元,合计为1340.70万元,这样多缴纳税费为495.73万元,税负增幅为72.86%。
(三)专业建筑公司的测算
最后以某专业建筑公司的测算分析为例。仍不考虑附加税费情况下,参考该公司实际操作中的成本和发票取得比例,进行了相关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测算分析。
假设某项高架桥专业工程收入为100万元,毛利率为12%,工料机的直接费占88%。其中人工占15%,为向个人支付的劳动报酬,无税票作进项抵扣。材料占55%,其中,可抵扣的仅有钢筋和水泥,占材料成本的30%,沙石料和其他辅料占25%,均无税票作进项抵扣;机械占30%,假设全部有税票作进项抵扣。则增值税销项税额11万元,减去可抵扣的进项税额5.808万元,需缴纳的增值税额为5.192万元。这样比实际需缴纳的营业税3万元,多缴纳了2.192万元,税负增幅为73%。
(四)小型企业的测算
由上面四类不同规模但均较为规范的公司实际项目的测算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内建筑市场大环境和行业现状下,如执行11%的增值税对不同企业的税负都将是大幅增加,这有违国家执行营业税改增值税后,为企业减负的初衷。
四、“营改增”对建筑产品造价、财务指标、企业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影响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对建筑产品造价的影响 由于营业税是价内税,而增值税是价外税,是消费税,其税负应由消费者承担,这就完全颠覆了原来的建筑产品的造价构成。
一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工程概预算、工程计价的构成基础发生了变化,所以《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与预算》部分内容必须进行修订,对外发布的公开招标书的内容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建设单位招标概预算编制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二是由于要执行新的国家预算定额标准,企业施工成本单价也需要重新修改,企业的内部相应的各种预算定额也要进行编制。
三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使建筑企业投标必须考虑的问题材料、劳务等一系列问题,而不仅仅只是成本和利润的测算。
所以,营业税改增值税不仅仅只局限于建筑企业本身,而是会引发国家招投标体系、预算报价、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国家投资项目)、甚至房地产价格及市场发展一系列的改变,对建造产品造价的构成产生全面又深刻的影响。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影响
1、对收入和毛利的影响
实行营业税的情况下,营业税是价内税,合同收入是包含营业税的,而增值税为价外税。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由于建筑市场是买方主导的,业主在合同价格条款谈判上占绝对优势,即使改变了税别,相同标的物的合同价格变化不会大。
同时,建筑业增加值按收入法计算,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利息净支出和其他支出、大修理基金及营业盈余六个部分。由于企业在项目上取得的合同毛利、甲供材料、劳务、折旧、费用等多种事项都存在不能取得增值税发票的情况,无法抵扣时又加大了建造成本,这样会出现企业多缴增值税的现象,导致利润总额也将随之下降。
2、对资产、负债的影响。
在资产方面,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建筑企业购臵原材料、固定资产等可按规定在会计处理上将11%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从原价扣除,资产的账面价值肯定会比实施营业税课税时小。在增值税进项税额从其原价扣除后,固定资产净值即相应下降,而负债总额不变的基础上可能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资产结构也将随之变化,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负债方面,在诸多材料商无法提供增值税专项发票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会保留其债权关系,导致负债总额增加,同时,税改后的金融业,被划为简易征税类,贷款利息极可能拿不到专用发票,这样就不能进行进项抵扣,就会造成企业负债增加,同样会使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加,对企业在各种评级中不利。
3、对现金流的影响
由于建筑行业项目周期长,年内各月度收支不可能完全配比。为按实际情况方便计价,目前建筑业普遍实行的是建设单位验工计价时,从验工计价和付款中直接代扣缴营业税的方式。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建设单位将不能直接代扣代缴增值税,直接由建筑企业在机构所在地按当期验工计价确认的收人缴纳增值税。现实中,建设单位验工计价后并不是立即支付工程款给建筑企业,往往滞后一段时间。这种种因素会造成销项税和进项税的极大不同步,这样必将导致企业经营性活动现金净流出增加,加大企业资金紧张的程度,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
(三)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增值税相比营业税,有更多可以进行税务筹划及管理的空间,建筑企业在税务管理上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其带来的税务思维的改变,不仅仅是财务管理,而是上升到企业全系统的企业策划和管理意识的改变了。如果企业管理层没有对相关规定深入学习,对企业内部构架设臵及管理文化、管理意识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求证,将造成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
同时,增值税是采用的是购进扣税法,进项税额抵扣问题应重点关注。企业各部门必须全方位、全流程增加管理意识及管理力量。建设单位招标概预算编制将发生重大变化,由于要执行新的定额标准,企业施工预算需要重新进行修改,企业的内部定额也要重新进行编制,可能分包商多为小规模纳税人,那么分包方是否有开具专用发票的资格,在签订分包合同时就应当充分考虑等等,不仅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更主要的是企业乃至预算部门、经营部门、采购部门等系列相关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纳税管理体系。
(四)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首先是对纳税核算工作量和财务人员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建筑业营业税以工程价款结算收入额全额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算简便,便于征管。如采用增值税,在购进材料、发出材料、与甲方验工计价、给分包方验工计价等各个环节可能都涉及增值税相关的核算。还要注意价外税的问题,将已税收入还原为未税收入。尤其是兼营多种应税产品的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还必须按不同产品分项目进行会计核算后进行纳税申报,其复杂性明显增加。
其次是建筑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增值税比较陌生,在财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现在需要一夜之间适应增值税的征管要求,时间紧,难度高,工作量剧增。这不仅要提高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纳税意识,也增加了大量的企业人力成本。
最后是具体会计科目的操作上,营业税会计核算科目较简单。而‚营业税改增值税‛后,企业会计核算科目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一般纳税人为例,为更好的进行增值税的会计核算,会计科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户内设9个专栏:进项税额(借方)、已交税金(借方)、转出未交增值税(借方)、减免税款(借方)、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借方);销项税额(贷方)、进项税额转出(贷方)、转出多交增值税(贷方)、出口退税(贷方),会计科目大大增加,核算方式也更加复杂,对会计帐务处理影响极大。
五、基本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1、武汉建筑行业对国家‚营改增‛的税制改革态度积极,坚决拥护。对‚营改增‛设计初衷为企业减负,寄很高期望。希望通过‚营改增‛进一步规范建筑业市场,创造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先进稳定的税务制度保障。
2、武汉建筑企业的领导和财务人员都认可增值税的先进性,但是结合市场环境和企业运营实际,又觉得增值税的先进性很难兑现。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对增值税既爱之又畏之。产生这种思想情绪的主要原因是,增值税是成熟市场经济的产物。增值税的实行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规范的市场;二是增值税发票。缺乏两个条件的任何一条,增值税都无法顺利推行。我国现在的建筑业市场不成熟,不规范,大量的经营活动不能提供增值税发票。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行增值税困难重重。
3、武汉建筑企业无法承受11%的增值税税率。调研过程中各种不同类型企业测算结果表明,如果实行11%的增值税税率,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减负,所有的企业都将大幅增加税负。
4、武汉目前正处在城市大发展大建设时期,随着大量的BT、BOT大项目开工建设,建筑施工企业融资量大幅增加,垫资施工量大幅增加。大量的BT项目长期没有收入,不知如何缴纳增值税。长时间的大量垫资,建筑企业不堪重负。
5、‚营改增‛将大幅增加企业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实行增值税,企业应以法人为单位缴纳增值税,这样企业的当期税负计算较为容易,但因大部分资产购臵行为发生在公司,所以很难单独计算某个工程项目的当期税负。同时,因为增值税发票管理复杂,需要增加专门人员登记、认证、核查、企业将增加较多专门人员。这些都给企业内部管理带来困难,并增加管理费用。
(二)建议
1、建议建筑业实行6%的增值税税率。
武汉建筑行业不同类型企业调研测算数据表明,建筑业实行6%的增值税税率比较合适。如果执行11%的增值税率将导致几乎全行业的亏损。如果实行6%的增值税税率,少数特级大型总承包企业可以实现幅度不大的减负,大中型建筑企业基本与3%营业税持平,多数的小型建筑企业仍然无法盈利。
我们建议实行6%增值税税率,还考虑到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五档税率中有6%。现在全国各地建筑企业都反映11%的增值税税率高了,建筑业无法承受。我们应该在试点方案框架内向下寻找与11%最近的税率档次。假设发达地区测算出8%税率与3%营业税可以持平的话,在《试点方案》内与8%最接近的税率也是6%。同时,发达地区的建筑市场比较成熟,企业赢利能力较强,统筹考虑全国建筑行业的均衡发展,实行6%的增值税税率是合适的。也符合‚营改增‛为企业减负的设计初衷。
2、建议明确建筑业劳务分包费抵扣政策。建筑业人工成本占比较大,我们调研中测算武汉建筑企业劳务成本占33%以上。而且劳务成本还在不断攀升。建议劳务分包企业实行小规模纳税人3%的增值税税率,施工总承包企业差额纳税比照按3%进行抵扣。
3、建议尽快着手修订《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与预算》。因为营业税是价内税,增值税是价外税,‚营改增‛完全颠覆了建筑产品的造价构成。为适应税改要求,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尽早着手修订《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与预算》,以维护建筑行业有序运行。
4、建议建筑行业‚营改增‛工作要切实从实际出发,制定周密的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具体建议:
(1)鉴于建筑行业涉及的上下游行业特别多,建筑行业‚营改增‛受制于行业内外多种因素多种条件的制约,最好相关行业都能提前或同步实行了‚营改增‛,建筑行业方有条件实行‚营改增‛。因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税务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税改政策制定比较完善的建筑行业‚营改增‛实施方案和配套细则。方案应提前半年印发企业,便于企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2)建筑行业‚营改增‛工作,要先攻克难点,再全面推开。建筑企业实行‚营改增‛千难万难,最难办的是无法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建议组织专门人员研究具体办法,对建筑企业购进的材料进项税抵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
(3)根据建筑行业特殊情况,先制定过渡性税率安排,实行5年,再研究确定稳定的增值税税率。如果国家《试点方案》确定的11%增值税税率一时无法改变,建筑行业又无法承受,是否可以先安排6%的增值税税率作为过渡,实行5年,再研究确定。这样既可以不减少国家税收,又能实现‚营改增‛为企业减负的设计初衷。
(4)先确定期初抵扣政策。‚营改增‛后,建筑企业期初库存材料和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增值税的进项税的抵扣可以参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期初存货已征税款抵扣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 42号)的规定执行,建筑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期初存货已征税款从‚营改增‛之年起5年内实行按比例分期抵扣的办法。每年抵扣比例为建筑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自‚营改增‛之年年初期初存货已征税款余额的20%。
六、关于企业应对“营改增”的工作措施
‚营改增‛这项重大的改革,最终要在企业落地生根,结出果实。如果建筑企业要想获得丰硕的改革成果,必须付出辛劳和汗水,做好应对工作。从调研中,我们以为以下几点尤其重要:
一是要对改革抱坚定的信心,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我国税制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我国30年的改革给中国建筑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建筑业从国民经济 的边缘产业发展壮大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们有理由相信‚营改增‛也将给建筑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正能量。现在‚营改增‛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是国家大政方针,是必然趋势,应当引起建筑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一切‚等待观望‛的思想都应该抛弃。企业应主动积极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国家税改方针政策,领会精神实质,消化新税制的内容,做好政策法规准备。
二是要做好测算和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筑企业应该尽早组织财务等专业人员,对本企业‚营改增‛前后税负进行测算对比,摸清存量,测算变量,搞准增(减)量,做出精确的财务、税务报表,做到成竹在胸。
三是收集研究‚营改增‛相关信息,向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科学的有价值的政策对策建议。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走访当地税务部门,了解政策信息,了解当地‚营改增‛工作进程与安排,适时跟进,做出相应的工作安排。
四是做好扎实的专业人才储备。‚营改增‛是专业性很强、很复杂、很细致的财务税务专门工作。增值发票管理,财务税务的管理工作量很大,需专业人做专业事,企业应该尽早做好‚营改增‛专业人员准备。
第四篇:建筑行业人员调研问卷报告
建筑行业人员调研报告
造价1623 吴嘉雯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全社会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建筑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建筑业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为了解建设行业现状,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成效,近期通过查阅资料、发放问卷等方式,对当前我市建筑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积极思考和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形成了本调研报告,以使我对建筑行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外向开拓广、关联程度高、拉动作用强等特点,尤其是中小建筑企业在我国的建筑市场上已经处于主力军的地位。可以说,无论工程项目大小,都要靠劳动者的双手把它拔出地面,擎上空中,中小建筑企业正是这一劳动密集的产业大军所凝聚起的企业群体。同时,建筑业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本次问卷的收集和整理,本人有几点粗略的想法: 1.中国建筑师普遍认为自己发展前景很好。
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2010年达到6.6%。建筑业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4000万人以上,成为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数据摘自《建筑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
2.对于年轻人来说,建筑业收入较高,但是需要付出的劳动也更多。
加强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建筑业科技水平。建筑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人才。科技兴建,以人为本,是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头等大事。我市建筑业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大力培训人才,不断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与组合,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对内要因企制宜加强人才培养与启用,对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有条件的可以送到专业院校和大公司的项目上培训;对外加大投入力度,高薪引聘,为我所用,尽快解决各类专业高级人才的馈乏问题,把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企业专家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以人才更新迅速改变企业面貌。要放开眼光、讲求长远,站在全建筑行业的角度来统筹考虑人才的培养问题,不能因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而因噎废食,放弃对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重点扶持和鼓励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以推进十项新技术为核心,把技术创新水平列为评优创先的重要指标,加大科技投入,促使企业用知识和科技的不断更新提高竞争力。
通过这两点,我认为:
(一)切实把建筑业放到支柱产业的位置。长期以来,中小建筑企业这个群体很大程度上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甚至被“边缘化”,任其自生自灭。政府应把建筑业切实放到支柱产业的位置,将做大做强建筑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通盘考虑,整合各种资源,齐抓共管,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抓紧培育和完善建筑生产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企业改革的指导,对人才教育培训、科技创新、发展环境给予政策倾斜,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尽快促成做大做强,以充分发挥建筑业的支柱产业作用。
(二)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优化重组。鼓励建筑企业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科学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着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自身优势和占有市场份额,实施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制胜的发展战略。一是积极实施大建筑业战略,着力进行经营结构调整,鼓励建筑企业向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建材生产经营和其它新兴三产行业渗透,延伸产业链,推进建筑业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二是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培育和打造建筑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筑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大企业、大集团之间的竞争,我市要加大对具有一、二级总承包资质企业的扶持力度,尽快催生一批更高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鼓励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内引外联等多种形式实现强强联合,打造**建筑业“航空母舰”。三是要按照“做专做精”原则,合理发展专业承包企业,优先发展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承包企业,引导和支持中小建筑业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方向发展;四是要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支持劳务输出量大的县区和大中型企业设立劳务基地。
(三)优化建筑市场环境,促进我市企业发展壮大。从目前建筑业现状来看,建筑市场秩序、队伍管理、质量安全监管、建筑工人的权益保障,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政府对于建筑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当务之急是切实贯彻落实建设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完善建筑市场制度建设,加强建筑市场规范和监管。加大执法力度,认真解决工程项目招投标和建设中的垫资、拖欠工程款、转包、乱挂靠、“阴阳合同”、“恶性竞标”等问题。完善激励机制,严格市场准入和清出,加快建筑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程投标担保、支付担保、履行担保等制度,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合同、工资支付保障、工资支付监管等制度。加强外进队伍管理,完善外进企业管理办法,落实外地施工企业、监理招标代理企业进入**市场备案登记制度。加强行业统一监管,将所有开发区、管理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工程统一纳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
(四)切实减轻建筑企业的负担,为建筑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全社会都应来帮助解决影响建筑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其提高生存、发展、创新和竞争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建议对涉及建筑业的收费项目应予进行清理,调整部分征收对象,做到合法合情合理收费,下决心砍掉不合理的乱收费项目。合理确定建筑业税负,避免对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营业税的重复征收,对现行建筑业企业核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适当给予照顾,对新建劳务企业三年内免征营业税。把建筑企业与工业企业同样对待,享受省、市有关信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农民工培训、设备更新和“走出去”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大家的公认。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产业特点,一是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业人员很大部分来自农村,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强,企业文化体现这一特征才有针对性;二是施工现场分散,造成了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离散性,只有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到施工现场,才具有实际意义;三是建筑产品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转性,要靠科学管理和工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来保证工程建设,企业文化寓于工程项目建设的一次性过程之中才有文化价值。因此,建筑企业文化要用项目文化的建设来体现,这一点许多优秀建筑企业已创造了不少好经验,我市建筑企业应加强学习和借鉴,运用企业文化抓好团队、提升品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以上是我粗浅的认识,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五篇: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调研报告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调研报告
教务处赵静
一、调研目的根据教育部示范学校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安排,我校对2011/2012两级示范校建设项目完成情况、建设成效进行自验。通过验收纠偏查漏,发现两级示范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尚需完善。
为有效实现“以查促建,以查促改”的目的,持续提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质量,将根据存在的问题,到同类兄弟院校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示范校建设的经验、成果,为下一阶段的两级示范校建设工作能更好、更快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明确我校两级示范校建设的方向,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沿着正确方向的发展。
二、调研时间
2011年11月13日~17日
三、调研人员
电厂热力设备运行与检修专业组:
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专业组: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组:
人力资源部专责:
四、调研方式及内容
结合我校两级示范校中的问题,开展调研。由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带队,组织专业负责人,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调研,进一步明确认识,为进行两级示范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依据。
1、集中座谈:全面了解示范校建设的总体情况,重点关注示范校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2、查阅资料:细致了解示范校建设各项工作的佐证资资料,了解各项活动计划制定、实施过程、活动成效等,重点学习示范校建设中各项工作的过程轨迹,学习示范校工作总体任务落实到每一个操作层面上是如何开展的。
3、对口业务专题交流:从三个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不同的业务角度有针对性的掌握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的有效措施及建设成果。
4、实地参观学习:了解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实验教学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情况,了解有效提升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有效措施。
五、调研情况汇总
通过调研了解到,该校已经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校的验收,从校企合作机制到实训基地建设,从师资队伍培养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从重点专业建设到核心课程开发,该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示范校重点专业负责人重点了解了该校在丰富专业内涵开展的各项活动、全面推进课程建设的有效措施、深入开展工学结合的具体内容等。调研人员实地参观该校的220Kv、110Kv继电保护实训室、95598模拟营业厅、火电仿真实训室等,其中继电保护实训室有着较先进的设备、技术,成为国网公司的实训基地。该实训室多次承担网、省公司各类的技术比武等相关工作。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概况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由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北省示范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学院开拓创新,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建设方案为指南,服务企业为宗旨,提高质量为核心,发展特色为重点,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示范建设,全面完成了建设方案提出的项目和指标,顺利通过验收。
经过示范校建设,该校在办学实力、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了全面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技术服务能力和培训鉴定优势明显增强,形成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辐射影响力,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2、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验
(1)坚持教培并举。
该校一方面,职前教育创造的专业品牌、育人理念、课程体系、实训设备、师资队伍、社会声誉等,为职后培训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将培训的行业标准、岗位培训规范、企业培训的设备、技术资源、培训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等引入到职前教学中来。教师通过培训项目开发、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职工技能竞赛,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企业支持建设的与现场同步的实训基地,支撑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了教学与培训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2)强化校企共建。
一是人才共育。该校与企业开展方式多样的“订单式”培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实践教学,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率明显提高。二是过程共管。该校与企业对“定单班”不定期组织考核,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用人企业的需求信息与学院的教学改革形成“闭环”。三是成果共享。该校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外,还采用自己探索出的“任务驱动”式培训模式为该企业举办员工培训班,互相享用对方的成果,有效提高了教学与培训效果。四是责任共担。该校与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资金、设备、技术上与学院合作,在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承担育人与安全责任,并合作就业,深化了校企合作。
(3)加强队伍建设。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形成了“项目驱动”的师训特色。学院积极推进教师“分层培养”。对职业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重点培训教育理论,使他们成长为教育研究型的教师;对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重点培养专业开发能力和专业综合建设能力,使之成为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对课程负责人,重点培养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核心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质量的控制者;对骨干教师,重点培训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使之成长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对新教师,采用“师带徒”的方式,帮助他们尽快站稳讲台;对兼职教师,着重培训授课技巧与方法。“项目驱动、分层培养”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教师的成长。
(4)凸显实训特色。
该校高度重视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与运用,基于“源于生产,还原现场,紧跟前沿,滚动开发”的思路,依靠自身的教科研力量,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发了1000kV特高压变电运行仿真机、600MW超临界火电仿真机。在学院建设了与现场环境相同的“设施先进、适度超前”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和学员直接感知、感受大电网的真实设备。虚实结合的实训,解决了工学结合的瓶颈,开辟了电力高技能人才实训的有效途径。
(5)竞赛引领建设。
突出技能、竞赛引领的育人特色。突出电力人才特色,提升技能素质水平,学院将“职业技能大赛”搬进校园,着力打造浓厚的职场氛围和职场环境,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形成了“以技能素质运动会为平台,以各单项竞赛为支撑,以全国专项大赛为检验”的技能竞赛新模式。
(6)提升服务能力。
积极发挥国网公司继电保护、电网运行等实训基地的优势,为华中、西北、华东等区域电网企业开展高级技师、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培训。培育了仿真、电力营销、变电检修等一批技术人员。二是管理培训。开办干部培训班、县级供电企业培训、农村供电所长培训班。三是新员工或转岗培训。四是以赛促培模式。经学院组织集训参加国网公司农村电工、供电所长、继电保护、供电营业服务之星等竞赛的湖北省电力公司代表队多次在全国大赛上取得佳绩,近三年有7个全国技术能手经学院培训产生。
六、调研启示及建议
展望未来,面对诸多困难,两级示范校建设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才能取得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成果,才能圆满完成两级示范校建设的工。
在今后的示范校建设发展中,将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将在示范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新疆电力公司的发展为根本,做好教育与培训工作。学校需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做好服务,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2、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还继续致力于加大校企合作,不断创新,开发和建设教培合一的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功能,建立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与特色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实验实训机制,为实现工学合一、教学做合一,提供更加可靠的物质和技术保证。
3、深化教学改革
学校将在示范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应开展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着力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完善、核心课程标准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不断提高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4、强化项目管理
下一步,学校还需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
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节点控制、进度监管,采取按时段逐级上报检查,使整个示范校建设过程管理规范化、流程化。
此次调研能顺利进行,主要是得益于我校6月13日搭建的电力职教集团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促进了各个培训中心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参加调研的老师们深深感到此次调研受益匪浅,对于我中心开展的两级示范校工作都起着的积极推动作用。
教务处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