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十二五”发展规划
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十二五”发展规划
墙体材料,在房屋建筑材料中占70%的比例,对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住宅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墙材中的实心粘土(页岩)砖既是高耗能,又是毁坏耕地的落后产品。禁止实心粘土(页岩)砖,大力发展节能、节土、利废和多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是“十二五”期间我省墙材革新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06]27号)精神及有关规定,依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结合我省资源环境状况及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实际,编制贵州省“十二五”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墙体材料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有关部门团结协作,相互配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推进墙体材料革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各级墙材革新工作部门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全省墙体材料革新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步入“快车道”。
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已有20多年历史,但步伐缓慢,与全国大多数省市相比,发展严重滞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GDP增长速度加快,拉动了城市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8月1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意见》,成立了省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领导小组,提出了以工程应用带动全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思路,并明确省建设厅主管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同年省编办批复省建设厅正式成立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贵州省建筑节能办公室),各市(州、地)也相继成立了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当地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全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逐渐有序展开。
(二)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省在贯彻落实国家墙材革新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自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结合我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实际需要,先后制定了《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与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目录》、《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办法》、《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和建设领域节能技术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印发在全省逐步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页岩)砖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墙体材料质量管理的通知》等10余个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健全了我省墙材革新工作的支撑体系,调控力度也进一步得到增强。各地依据当地情况制定了更具有操作性的地方文件,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加强协作,以贯彻执行省政府27号文件为主线,大力开展执法监督,依法行政,有力的推动了我省墙体材料革新的发展。
为使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实现有法可依,2009年省住建厅已完成《贵州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条例》的起草工作,在2010年调研修改的基础上,已列入“2011年省人大立法计划”。《条例》以“因地制宜、资源循环利用、鼓励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促进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为目的,使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尽快迈上新的台阶。
(三)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经济杠杆作用。
过去近20年,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进展迟缓的原因之一是国家有关征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政策措施没得到贯彻执行,失去了专项基金对工程建设有关方的约束作用。2007年我省出台《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目录》和《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办法》,极大的提高了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的自觉性。2009年对该实施办法进行补充完善,使专项基金返还与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材料的利废量挂钩,引导墙体材料生产向自保温、利废型发展。
截止2010年6月,按省、市、县(区)三级征收墙革预缴基金超2亿元,通过 规范征收流程,杜绝“免收少收漏收”,不断完善退还机制,减轻企业负担,加大专项基金使用力度,增加科研开发、技术改造和生产应用项目的投入,充分发挥了专项基金的“杠杆作用”。
(四)禁止使用实心粘土(页岩)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禁实”工作始终是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中心内容,依据省政府27号文件要求,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对实心粘土(页岩)砖生产环节和流通渠道形成全面围堵。具体采取了5项措施:一是严禁新建和扩建实心粘土(页岩)砖企业;二是加大淘汰和关闭落后、质量低劣的实心粘土(页岩)砖生产企业的力度;三是层层制定实心粘土(页岩)砖总量控制计划,并监督落实;四是积极抓好实心粘土(页岩)砖生产企业的技改工作,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转产新型墙体材料;五是在应用领域严格准入关,切断实心粘土(页岩)砖的销售渠道。
根据国家近年发布的第一、二批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城市名单,贵阳、遵义、都匀、福泉、兴义、毕节、凯里、六盘水、安顺和铜仁在2008年底要完成“禁实”任务。由于部分城市人口少,建设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不具备“禁实”的能力和条件,2009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公布第三批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城市名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9]485号),仅贵阳市被核定已完成“禁实”工作。
2010年下半年,省住建厅根据《关于组织对第三批“禁实”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实心页岩砖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安排,对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的我省第三批“禁实”城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进行“禁实”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通过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全省实心粘土(页岩)砖盲目发展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实心粘土(页岩)砖产量逐年下降,“禁实”效果十分明显。
全省不仅城市逐渐形成“禁实”局面,并逐步向农村推进。2009年结合我省开展的大规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省住建厅下发《关于在全省农村危房改造中推广使 用新型墙体材料的通知》,以农村危房改造作为突破口,在农村逐步禁止使用实心粘土(页岩)砖,引导各地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目前全省各地农危房改造新型墙材应用示范点建设已开工建设,为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和保护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墙体材料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5年,全省共有墙材工业企业1936户,其中:规模以上(年产1000万块标砖以上)企业591户,仅占全省企业总数的30.52%。2005年全省墙材总产量171.9亿标块,其中烧结砖(主要产品类型为粉煤灰烧结砖、页岩实心砖和粘土烧结砖)为115.66亿标块,非烧结板材,灰砂砖等1.0亿标块。烧结类新型墙材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迟缓,科研及应用标准制定工作严重滞后,加气混凝土、GRC板材,灰砂砖、混凝土砌块等一批新型墙体材料陆续退出市场,进而形成烧结砖一统天下的格局。同时产能不足,造成供需紧张,经济发达省份已经淘汰的制砖技术和陈旧装备不断涌入我省各地,小作坊回潮,毁田烧砖死灰复燃,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和省墙体材料革新政策的贯彻落实,全省墙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品规模化生产。立足当地经济和资源条件,各地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建筑体系的新型墙体材料,一批规模较大,工艺技术先进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相继投产,如:贵州源隆、长泰源等16家加气混凝土公司,采用全套自动化生产线,在国内属先进水平;贵州开磷集团自主研发的磷石膏砖蒸压自动化生产线,六盘水恒远粉煤灰砌块及自保温复合砌块全自动生产线,六盘水大河水矿集团隧道窑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生产线和贵阳花溪联办砖厂隧道窑粉煤灰烧结砖生产线等。
截止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新墙材企业近1000家,是2005年的1.7倍,在产品结构方面,形成了“砖、块、板”三大系列近40个大类。2010年墙体材料产量为300亿标块,其中混凝土实心砖和轻集料小型空心砌块均超过50亿标块,烧结普 通砖(粉煤灰掺量在50%以上)、工业废渣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产量均超过20亿标块,磷石膏砖9亿标块,蒸养粉煤灰砖5亿标块,石膏砌块(板)160万平方米。
较之5年前,我省墙材企业在总体生产规模、产量及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及技术装备上有了较明显发展。
(六)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全面铺开。
“十一五”期间,我省新型墙体材料得到空前发展,是增速最快的五年。通过新建和技术改造,全省新增年产能60亿标块,产品逐步向节能型和利废型发展。2010年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产量为180亿标块,比2005年增加155亿标块;占全年墙材总量的比例为60%,较2005年的14.5%,提高了近3倍。
“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利废达到6500万吨,节地15万亩,节能折合标准煤550万吨。
随着“禁实”工作的深入,新型墙体材料也得到快速的推广应用,在全省城镇建设中全面铺开。新型墙体材料工程应用比例从“十五”末的30%提高到“十一五”末的80%。工作重点一是严格把关,在设计源头禁止使用实心粘土(页岩)砖,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二是积极利用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经济调控作用,鼓励使用新墙材;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在设计、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保证新墙材的使用;四是加强试点、示范工程管理,引导新墙材的应用;五是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应用中的问题,完善新型墙体材料技术体系与施工规范。“十一五”期间,我省开展了磷石膏、赤泥等工业废渣在墙材中应用的课题研究,编制了《轻集料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钢丝网水泥岩棉轻质夹心板构造》、《轻质混凝土实心条板内墙板》、《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构造》等技术规范图集。
(七)多角度、多形式创造墙材革新的舆论环境。
各地把宣传国家政策法规作为重点工作,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公众媒体进行宣传,利用每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现场展示各类新型墙体材料,逐步转变 群众观念,提高对墙材革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多次组织工程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加气混凝土砌块、磷石膏砖墙体材料技术培训班,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我省自2008年起启动“新型墙体材料革新示范企业的申报与评定”工作,通过一批优秀的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墙材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贵州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主要是:
(一)“禁实”工作纵深推进缓慢。
我省“禁实”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仍在制约工作纵深推进,急待将“禁实”工作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城镇)扩展,由城镇向农村延伸。
(二)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新型墙材生产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偏低。全省近2000家生产企业,其中60%的企业生产工艺落后,仍沿用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此外现有的新型墙体材料中,多为传统类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相对较少。
(三)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法律体系支撑不够,监督执法力度小。
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主要依据是《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意见》(黔府发[2006]27号)和部门文件,均为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不强,严重阻碍监督执法。在生产领域,部分地区时常出现违反国家规定的情况,却得不到及时查处,特别是对小作坊式生产和无证生产等行为无法彻底取缔。
(四)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应用技术发展滞后。
由于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新产品不断上市应用,但墙体材料产品应用技术研究远落后于产品发展,制约了其推广应用。同时施工人员长期接触传统墙材,对新产品、新技术认识有限,也阻碍新型墙体材料的大范围推广。
(五)多部门协作、联动不够。
特别是针对城镇、农村生产使用实心粘土(页岩)砖的情况,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治理。
三、“十二五”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环境分析
(一)根据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新型墙体材料必然取代传统落后的实心粘土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已被各级政府所重视,以实心粘土砖为代表的传统墙材生产,是以大量毁地,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生存和发展,与国家战略相违背。而新型墙体材料是以“保护环境、节能、节地、利废”为发展原则的新兴产业,取代传统墙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为新型墙体材料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设的加快,我省城镇、农村每年新建住宅将达到5000万平方米以上,总投资达到200亿元,公共建筑总量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日益繁荣的建筑市场,为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节能建筑的推广为保温隔热、复合型墙材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建筑能耗(包括使用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是节约能源的重要工作,因此必须发展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新型墙体材料来替代传统墙材,以满足节能要求。
(四)丰富的天然资源和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为新型墙体材料提供了优良的基础条件。
我省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煤电基地、锰汞铁合金生产基地、铝工 业和磷化工基地以及亚洲最大的碳酸钡生产基地。这些矿产资源为贵州建设和发展带来显著效益,同时也将大量工业废弃物留在了贵州土地上。据统计,近年我省每年平均新增工业固体废弃物6000万吨,累积总量已达到2亿吨,主要有磷石膏、脱硫石膏、磷渣、粉煤灰、煤矸石、钡渣等十余种,这些固体废弃物大部分可以再利用,保证了新型墙材生产原料供给充足。
四、“十二五”期间我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保护耕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综合利用资源和改善建筑功能为目的,以建筑应用为龙头,推进技术进步和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扩大市场应用和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全面提升新型墙材产业层次,健康有序推进新型墙材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新型墙体材料开发使用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废弃资源以及优势资源开发生产新型墙材,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2.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鼓励相结合,加强执法监督,强化企业(产品)认定制度,规范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使用秩序,加强政策激励和信息引导,促进全社会关心和参与。
3.坚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鼓励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市场应用广的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之路。
4.坚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与建筑节能工作相结合,以推广节能建筑、改善建筑功能为途径,注重功能化、系列化、配套化产品的开发,不断满足建筑市场的需求。
5.坚持分类指导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积极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因地制宜,保证重点,逐步推进,达到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
(三)总体目标
1.“十二五”期间新型墙材产量的年增长率约为15%,到2015年,新型墙材年总产量达到360亿块标砖,占全省墙材总量比例为80%以上。
2.新型墙材在全省获得广泛推广应用,由城市到乡镇分别达到以下比例:全省13个城市比例达到100%,其郊区及各县(市)政府所在镇达到80%,其他县属镇达到50%,经济较发达的乡村达到40%以上。
3.墙体材料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节能型多孔烧结砖、加气混凝土砌块和复合自保温型空心砌块等节能型墙材,应用量达到总产量的50%。大多数墙材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墙材行业相关要求,经济效益良好,成为当地经济效益的支撑点。
4.节土节能利废。“十二五”期间,全省实现节地23万亩,节能折合标准煤860万吨,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1亿吨。
五、“十二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禁实”“限粘”力度。
继续落实“禁实”政策,进一步巩固禁实成果,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农村建筑工程应减少使用实心粘土(软质页岩)砖,提倡使用新型墙材。在全省分期分批禁止生产实心粘土(软质页岩)砖,在新型墙材基本能够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及粘土(软质页岩)资源贫乏的地区,要大力减少粘土(软质页岩)类墙材的生产和使用,适时禁止生产。
(二)“调整优化、整治淘汰”提升整体水平。
按照控制总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淘汰落后的原则,联合省有关部门开展对墙材行业的整治。整治重点:依法查处无营业执照、非法占地用地、无证开采的砖瓦企业;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24门(含)以下砖瓦轮窑及立窑、无顶轮窑、马蹄窑等土窑;淘汰3米以下(不含3米)隧道窑;分期分批关停城镇规划区、生 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的,年生产能力小于3000万块标砖的企业,到2015年,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0%以上。
(三)开发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标准体系的建设。
发展新型墙材,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我省大中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建筑以混凝土结构和砖混结构为主导方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和地区条件不同,这两类建筑结构的比例也有差异,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结合城乡建设规划,按照中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原则研究确定重点产品。
加快发展以工业尾矿、粉煤灰、建筑渣土、煤矸石、冶金和化工废渣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新型墙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推进隔热保温的节能型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鼓励和支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在新型墙材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产品向轻质、高强方向发展,鼓励新型墙材生产方式向自动化、机械化、电子化方式发展,生产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加快制订和实施新型墙材生产标准和建筑设计、施工技术规程,为新型墙材的使用提供技术保障。继续扶持一批生产规模大、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先进,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良好的新型墙材生产企业,带动行业发展。
(四)重点发展产品与技术
根据我省实际,“十二五”期间鼓励开发科技含量高、利废效果好、节能效果显著的新型墙材产品及生产应用技术与装备。
1.砖类产品:重点发展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城市废弃土、生活垃圾和污泥”等废渣的高掺加量、高孔洞率(25%以上)、高保温性能的承重多孔砖。
引导粘土多孔(空心)砖和非粘土(页岩、煤矸石)烧结砖向空心化、模数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2.砌块类产品:重点发展符合建筑体系和建筑功能要求的承重或非承重混凝土多排孔小型空心砌块、非粘土烧结空心砌块,轻质高强、保温性能好、利废节能的 混凝土空心砌块和外墙复合保温砌块。
3.墙板类产品:重点发展机械化生产的利废节能的轻质内隔墙板、外墙复合保温板和带装饰面的装配式墙板。
4.配套产品与技术:重点完善各类新型墙材应用配套产品与技术。结合建筑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要求,开发和推广各类墙体复合保温隔热技术,防止“裂、渗、漏”等问题的各种配套产品及技术。
5.生产工艺与装备:一方面扶持本省墙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自动化“切、码、运”系统和标准节能型烧结窑炉系统;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新型墙材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提高设备挤出强度和使用寿命,改善空心制品孔型,提高保温性能。完善墙板的生产技术与应用规范,提高轻质墙板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同时
6.新型建筑体系及相配套的新型墙体材料与技术:开展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其他新型墙材的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形成墙体自保温体系和墙体材料加保温材料的复合型墙体体系;开展水泥空心条板、复合保温板等速成墙板的开发及在钢结构中应用技术的研究;研究异型柱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框架大开间及轻钢框架结构相配套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与应用技术。
(五)区域布局
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建筑结构体系、资源情况与经济水平,确定本地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主导产品和发展方向。
1.贵阳市、遵义市和安顺市重点发展符合节能建筑要求的各类砌块,如: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陶粒砌块、蒸压粉煤灰砖、煤矸石(粉煤灰、页岩)烧结多孔砖、磷(脱硫)石膏砖(砌块)等。同时大力发展适用于内外墙的、集保温隔热为一体的复合多功能砌块,利废节能的轻质内外墙隔墙板和复合墙板。
2.六盘水市要根据当地粉煤灰、煤矸石和水钢矿渣等工业废料资源丰富的特点,重点发展利废的非粘土类烧结制品,重点发展粉煤灰砖、粉煤灰多孔砖、煤矸石烧结砖、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粉煤灰小型混凝土砌块、蒸压粉煤灰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磷石膏砖(砌块)和轻质墙板等新型墙材。
3.黔南州、黔东南州重点研究发展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脱硫石膏砖(砌块),开发高孔洞率、高强度烧结空心制品、混凝土空心制品和页岩烧结多孔砖。
4.黔西南州要根据当地的页岩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开发和发展高质量的利废新型墙材,重点发展煤矸石、硬质页岩烧结多孔砖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利废新型墙体材料。
5.毕节、铜仁地区重点发展煤矸石、页岩烧结多孔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和轻质墙板等新型墙材。
六、“十二五”期间新型墙材发展保障措施
(一)用完善的法规政策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
继续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和国家新型墙材革新政策。进一步完善我省法规体系,制定《贵州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条例》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明确法律责任,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推进全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
认真落实《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黔财综[2009]79号),加大对专项基金的征收和管理力度,规范专项基金退还程序和使用范围,充分发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调控引导作用,对符合规定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引导社会多元投资,调动各方面参与新型墙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加强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认定工作,限制低劣产品入市。
(二)多部门、多措施加快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和使用。
联合发改、经信、国土、财政、环保、安监和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强化 监管,密切协作,齐抓共管,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设立墙材企业入市门槛,严禁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建、改建设和扩建的墙材企业供地。同时对无照生产、经营、销售、明令淘汰产品的行为,要坚决依法严肃处理。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指导,促其健康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政府和企业间交流的桥梁。
根据各地不同的建筑体系,以建筑应用为导向,以建筑设计为关键,确定符合建筑功能要求的主导产品,联合其他职能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密切注意市场动态,缺什么,发展什么,并逐步系列化、配套化,扶植和引导企业转产新型墙材,确保我省禁实工作和墙材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完成,不断推进新型墙材的推广和使用。
(三)建立“日常监管、专项督查、及时处罚和社会通报”制度。
加大行政执法监管力度,加强墙体材料生产环节和应用阶段的监管。各级墙改机构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实施联合检查,开展对贯彻落实国办发33号文件和“禁实”工作进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如:违法取土,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工艺设备,建设工程使用实心粘土(页岩)砖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罚和通报。同时建立举报和奖励制度,全社会加强监督。
(四)强化专项基金经济杠杆调控作用。
加大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管理力度,扩大征收面,提高征收率,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预算备案管理,不得减、免或缓缴。规范专项基金退还程序,研究制定节能建筑的专项基金退还办法。提高基金使用效率,进一步研究基金的使用方式,发挥其对实心粘土(页岩)砖的限制和对新型墙材的扶持作用。支持新型墙材主导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扶持一批上档次、有规模、工艺先进的新型墙材示范生产线和优质品牌产品;支持自保温节能建筑试点示范,积极推广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和新型墙材建筑体系,拓宽其应用范围;支持新型墙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五)严格执行技术标准体系。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编制的新型墙体材料及建筑节能设计和施工规程、规范、通用图集、验收质量标准等进行设计、监理、验收、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加强对工程中新型墙材产品标准、质量及热工性能的检查、检测,强化新型墙材标准实施和应用技术培训,使新型墙体材料能更好的运用到建设工程中,努力改善建筑功能和提高建设质量。
(六)积极推进墙体材料的技术进步。一是扶植支持以主导产品为龙头的生产、设计、施工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工作,推动示范工程、示范市(县)的建设;二是依托贵州大学、省建材科研院、省建材质检站和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在加强对外技术交流的同时,培育本省的产品技术优势。
(七)加强墙材革新工作的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抓住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宣传发展新型墙材的重大意义,宣传有关的政策法规,推介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功能及经济效益;大力表彰和奖励在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建立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对拒不执行有关政策法规、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予以曝光,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化政策法规和工作能力的培训,加强行业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区域、国际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省市经验,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第二篇:杭州市新型墙体材料“十二五”发展规划
杭州市新型墙体材料“十二五”发展规划
墙体材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节约土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建筑业改革和提升施工技术进步的推动力。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省经信委《关于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编制了《杭州市新型墙体材料“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杭州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在市政府直接领导下,在市经委的具体指导和市各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经过全市墙改战线同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大进展和喜人成绩。
回顾五年来,杭州市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墙材革新工作逐步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工作机构得到健全,日常工作依法有规;社会各界对墙改的认知度趋向理性,自觉执行墙改政策的氛围基本形成;全市“双禁”工作提前完成,在全省率先关停淘汰全部粘土砖瓦窑。
新墙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了以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页岩烧结砖为主,建筑板材为辅,中低档产品相配套的产业结构体系;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具备以机械化、半自动化为主的技术层次;新墙材建筑应用在城镇全面推广,并向农村逐步推进;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紧密结合,为杭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至“十一五”末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
1、新墙材产量38.88亿块标砖,实现年均增长15.4%。
2、新墙材产量占墙材总量比例达到90.5%,比“十五”末提高19.96个百分点。
3、新墙材企业达到252家,比“十五”末增加了91家。
4、实心粘土砖已禁止生产。
5、新墙材建筑使用比例达到80.1%,比“十五”末增长逾一倍。
6、“十一五”期间新墙材累计产量165.26亿块标砖,保护耕地31551.85亩,节约能源118.55万吨标煤,利用各类固体废弃物7246.3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96万吨,二氧化碳308.23万吨。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1、贯彻《条例》,依法行政
《条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使杭州市的墙材革新工作快速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不断使全市墙材革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墙办认真贯彻《条例》,依法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杭州市新型墙体材料管理办公室,为行政监督类事业单位,并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区、县(市)墙办除萧山、滨江外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墙改工作经费得到了保障。健全的墙改工作机构和执法队伍,为今后的行政执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推动我市墙材革新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2、产业升级,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墙材企业发展迅速,新上生产企业85家,采用国内外先进生产线和生产工艺,改变了新墙材企业规模小,品种单一的格局。浙江汉德邦建材公司已具备年产500万平米纤维水泥板生产能力,富阳杭加建材公司已具备年产40万平米蒸压加气砌块生产能力,浙江捷丰新型建材公司已具备年产1.2亿块生活污泥多孔砖生产能力。新墙材产品由砖类产品向砌块类产品、资源消耗型产品向非资源消耗型产品方向发展,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
3、大力推新,淘汰落后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市墙材革新工作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墙材革新工作认识的不断提高,全市新墙材行业迅猛发展,产量、质量不断提升,新墙材企业由“十五”期间的161家发展到如今的252家,产量由17.67亿块标砖增加到38.88亿块标砖,建筑应用比例由40.84%提高到80.1%,仅2010年,全市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可节约土地6732亩(按挖土2米),节约能源25.29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硫0.63万吨,二氧化碳65.75万吨,利用废渣1496.64万吨,至今全市已形成了以砖、砌块、建筑板材、幕墙等为主的三十多种新墙材品种,基本上能满足建设发展需要。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2006年下发的《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我市粘土砖瓦窑整顿淘汰工作的实施意见》和2009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关停淘汰粘土砖瓦窑和部分页岩烧结砖轮窑工作的通知》精神,全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墙办把淘汰落后产品、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关停、转产所有的粘土砖瓦企业。“十一五”期间,共关停粘土砖瓦企业179家,转产31家,拨付补助资金2593万元,盘活土地4777.2亩,复耕816.3亩,已利用土地3589.9亩。至“十一五”末我市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比例已达到90.5%,为新墙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科技创新,产业提升
“十一五”期间,市墙办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共同完成了“框架填充墙裂缝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课题、“杭州市建筑节能数据库建设”课题,开展了“轻集料混凝土保温砖墙体自保温系统技术体系和工程应用”、夏热冬冷地区墙体自保温体系的理论研究和新型自保温复合型混凝土多孔保温砖应用等科研项目。其中“框架填充墙裂缝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课题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轻集料混凝土保温砖墙体自保温系统技术体系研究被列入市科技局的“杭州市重大技术创新项目”。
“杭萧钢构”、“浙江汉德邦”、“富阳杭加”等一批新墙材企业也加大了技术研发力度,“杭萧钢构”研发了住宅钢结构建筑体系,已投入武汉“世纪家园”等项目的应用,并出口安哥拉,“浙江汉德邦”纤维水泥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在推进纤维水泥板外墙外保温装饰一体化的研发,“富阳杭加”研发住宅集中化体系解决方案,以预制化的异型构件,形成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5、政策扶持,示范带动
“十一五”期间,我市制订了《杭州市新型墙体材料项目资助实施办法》,资助范围和力度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提高,特别是第一次实现了对区、县(市)墙材企业的补助,项目资助办法的出台,有力的促进我市新墙材行业的发展。“十一五”共补助生产型项目5个、应用型项目1个,科研项目3个,农村新墙材试点项目17个,共补助资金1026.1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企业投资11249.2万元,新墙材建筑应用102.35万平方米。示范项目的建设,为建设工程使用,特别是在农村建设工程中使用新墙材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墙办把推广新墙材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连片建设,新墙材使用比例基本达到100%。“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农村新墙材试点项目3815户;小城镇新墙材建筑应用试点项目17个,建筑面积49.53万平方米,其中对欠发达地区淳安县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扶持农居试点项目3个,补助资金119.18万元。
6、狠抓质量,严把关口
“十一五”期间,各级墙办针对我市墙材市场鱼龙混杂、以次充好等现象,加大了对新型墙体材料的抽检力度,共抽检产品82批次,发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予以通报,禁止使用,杜绝不合格产品应用到墙体上所带来安全隐患。对我市128家新墙材认定企业的产品标识予以备案,加强了对新墙材认定产品生产、流通和应用的管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墙材发展存在不平衡
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新墙材发展不平衡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区、县(市)初步完成墙材产业结构调整,启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薄弱地区发展滞后,墙材产业目前仍然以烧结砖为主体;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新墙材推广应用已进入“禁粘”,非粘土新墙材应用比例较高。而农村墙改工作基础薄弱,农民建房还在使用实心粘土砖,新墙材推广应用尚处在试点阶段,“禁实”阻力不小,“推新”尚有过程。
2、新墙材产业层次总体偏低
我市的新墙材产业与周边城市特别是湖州相比,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一是工艺装备落后。现有新墙材企业多数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落后。一些企业以手工加半机械化设备为主,能耗高、污染重,形成“小、土、散”的现状,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潜力很大。二是信息技术运用落后于工业经济总体水平。绝大部分企业处在初级应用阶段,单项应用为主,系统集成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三是经济规模分散化。表现出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集中度不高,降低了产业整体效益,削弱行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产品档次和质量水平不高
全市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墙材企业不到20%,规模以上企业不到50%。以烧结砖企业为主,且数量大,规模小。产品档次不高,以多孔砖为主;混凝土砖和蒸压加气混凝土品种少,缺乏配套化、系列化和功能化。新墙材生产企业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产品质量总体不高,注册产品商标只占少数。产能结构性过剩,优质中高档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尤其是适应建筑市场需求的节能型、功能型产品不多。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大力发展利废、保护环境和改善建筑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为主要目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农村推广应用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末我市新型墙体材料行业总体水平保持在全省的前列。
发展原则
1、坚持发展新墙材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各类工业废渣以及优势资源开发生产环保、利废、节土、节能的新墙材,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2、坚持转型升级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原则。在坚持淘汰落后产品、产能和工艺装备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提升产业层次、加大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开发生产上规模、上档次的新墙材,鼓励走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墙材发展之路。
3、坚持发展新墙材与建筑功能改善相结合原则。以推广节能建筑、绿色低碳建筑为途径,注重功能化、系列化、构件化、配套化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加大优质低价的自保温墙材的研发力度,不断满足建筑市场的需要。
4、坚持政策扶持和加强监管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科研开发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做强、做大,同时规范墙体材料生产和使用秩序,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快农村推广使用新墙材步伐。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和重点 发展目标 至“十二五”末
1、新墙材年产量达到49.62亿块标砖。
2、新墙材建筑应用比例达到95%。
3、“十二五”累计新墙材产量达到225.57亿块标砖;保护耕地40269亩,节约能源151万吨标煤,利用各类固体废弃物9248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7万吨,二氧化碳392.6万吨。
发展重点
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墙材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淘汰落后产能,巩固禁实限粘成果,禁止实心粘土砖的使用。
加快新墙材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规模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资源能源结构、环保排放结构全面提升。
2、走集约集聚集群的道路,实施产业合理布局 提高产业集约化,以集约为基础推进产业区域集聚,以集聚为龙头带动产业进一步集约。
以集聚为核心,合理产业布局,形成规模优化组合的产业区域集群网络,确保城镇和农村对新墙材的需求。
3、走延伸产业链的道路,提高产业工业化水平逐步建立新墙材原料生产供应基地,实现原料集约化开采,专业化加工、商品化供应,提高原料资源的质量品质、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逐步推进新墙材部品化,将单一的墙材产品深加工为建筑墙体部品和组建成功能型墙体围护结构体系,适应建筑工业化进程。
4、走产品多元化和品牌化的道路,改善建筑功能 优化新墙材产品结构,逐步减少砖类产品,增加砌块和建筑板材的生产比例,促进建筑装配化和施工机械化。产品多样化、配套化、功能化、优质化,增加节能型、装饰型等功能型墙材品种,提高产品的社会适用性和改善建筑功能。
加强品牌建设,健全产品标识管理,鼓励产品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在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的基础上创建名牌,不断提升品牌的延伸度、认可度和传承度。
5、走科技创新的道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依靠自主创新、产学研结合、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
产业技术进步重点方向为:研发生产新型功能型墙材和配套产品;研发和应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开发节能降耗、低碳绿色技术;开发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及控制技术;研究完善新墙材建筑应用技术。
6、走绿色低碳的道路,践行可持续发展
大力创新能源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源生产新墙材;大力开发生产高效绝热型节能墙材,推广外墙自绝热围护结构体系。
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体系和产业自身的循环经济。
大力推进节土、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低碳绿色技术在新墙材生产和建筑领域中的产业化应用。
(三)产业调整及布局
1、产业结构调整(1)规模结构调整
提升新墙材产业结构。淘汰控制年产规模小于3000万块标砖,改造提升3000万块标砖以上,重点支持亿块以上的砖企业;淘汰或改造提升年产规模小于5万立方米的混凝土砌块企业,小于20万立方米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企业,重点支持30万立方米以上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企业和亿块标砖以上的烧结砌块企业;鼓励薄型建筑板材企业年产规模提升到500万平方米以上和厚型建筑板材企业提升到50万平方以上。
推进产业区域集聚,合理产业布局。构建新墙材市级和西部次级生产基地,形成以产业集约为基础集聚为核心的集群网络,合理产业区域布局。
(2)产品结构调整
改善新墙材基本产品结构。进一步压缩砖的生产比例,积极鼓励新建、扩建、引进发展砌块和建筑板材的生产。推进功能型新墙材产品开发生产应用。加快自绝热、复合绝热节能型新墙材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步伐;鼓励研制和通过产品精加工、深加工生产装饰型等多种功能型的新墙材产品,满足住宅产业化需要。
提高新墙材部品化程度。鼓励发展系列配套的新墙材部品生产,推动生产工厂化、建筑装配化、施工机械化的建筑工业化进程。
加快配套材料的生产应用。积极组织新墙材建筑应用配套材料的生产,包括新墙材自身规格尺寸配套化,各类专用砂浆,现场小型机具和结构连接件、吊挂件、锚固件等。以品牌建设带动标准化战略进程。鼓励和支持企业参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制定企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3)技术结构调整 整体提高新墙材产业的技装和工业化水平。所有新墙材生产企业全部配备电子计量配料装置,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全天候工业化生产;积极采用新墙材产品各自先进适用的生产装备和技术。
推进信息化控制和管理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鼓励新墙材生产线采用机电一体化的智能控制技术和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
积极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和最新适用技术。及时应用自主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成果和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新墙材产业生产和建筑应用领域的总体技术水平,解决建筑应用技术难题,推进产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进程。
(4)资源能源结构调整
坚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坚持再循环使用新墙材企业自身的“三废”,进一步利用采矿业、工业、建筑业、城市废弃物处理业等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墙材。不断扩大利废种类的范围,稳步提高利用比例。加强对污泥、建筑垃圾与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科技和资金投入。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改善产品孔洞结构、使用优势原料和低热值能源取代传统原料和燃料等方法,支持优势资源能源替代传统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和效率。
持续推进产业节能降耗。逐步探索建立能耗监管机制,坚决淘汰和改造生产能耗严重超标的企业,积极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通过提高出率、减少损耗、重复利用等多种措施进一步节约煤、电、蒸汽等能源消耗;借助精准计量、使用代用原料、回收循环使用等多种措施减少资源性原材料的消耗。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和三废能源。在新墙材生产中不断探索应用太阳热能、光伏电能和废弃的竹、木屑、秸杆等生物质燃料,以及利用煤渣、粉煤灰、煤矸石、污泥、江河湖淤泥等废渣热能、烟气废汽和废水余热等三废能源,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性能源的能耗。
鼓励建立新墙材原料生产供应基地。延伸新墙材产业链,将新墙材生产所需大宗原料的开采、加工诸环节分离出来,建立专业化原料生产供应基地,提高原料资源利用率和质量品质保证。
(5)环保排放结构调整
借助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最大限度降低“三废”排放,进一步消纳各类废渣,充分利用废水和废汽,减少环境污染。
采用脱硫脱碳技术、除尘和防噪措施,实现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烟尘和噪音等排放的减量化,污水实施无害化处理后排放。
逐步探索污染排放,特别是碳排放的监管机制,探索碳交易市场机制。
2、产业布局(1)布局依据
根据现有基础,地域位置,交通状况,资源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因势利导推进产业集约集聚,形成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的合理规模组合集群,提升产业结构并满足城镇和广大农村建筑应用需求。
通过加大烧结砖控制整合与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产业集聚和合理布局,为本市建设大型先进新墙材生产项目和全市宏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腾出宝贵的用地资源,从而产生更大的全局性经济效益。
(2)布局规划 ①富阳市
继续巩固发展富阳市作为杭州市新墙材生产基地,要在产能集约,装备先进,品种档次,产品质量,辐射范围,节能减排等方面有新的提升,主要满足杭州市区和全市东部地区对新墙材的需求。同时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生产高档优质多品种的烧结砖和加气混凝土砌块与板材,建成全市加气混凝土产业和烧结砖产业集聚中心。
②建德市
培育打造杭州市西部新墙材次级生产基地。以整合改造、推进产业集约、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为核心手段,形成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和砌块产业集聚中心和集群网,适度发展加气混凝土砌块和节能型墙材等产品生产,满足本地及全市西部地区的需求。
③萧山区
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发展建筑板材产业,特别是钢结构建筑板材,形成建筑板材产业集聚中心,成为省内和国内重要的钢结构建筑板材生产基地。同时建成混凝土砖产业集聚中心和兼顾发展烧结砖和节能型新墙材。
④余杭区
通过兼并重组,大力淘汰关停改造小型混凝土砖企业,推进产业集约,提升产业水平。依靠控制整合集约发展烧结淤泥和废弃土砖。兼顾发展加气混凝土砌块、烧结页岩砖和节能型新墙材。
⑤临安市
依靠整合重组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集约,建成烧结页岩多孔砖、空心砖和砌块产业集聚中心和集群网络。同时大力关停淘汰小规模混凝土砖企业,在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混凝土砖产业集群网。
⑥桐庐县
培育建设全国压蒸无石棉纤维素纤维水泥平板产品生产中心,延伸产业链,提升深加工和精加工技术,发展板材建筑部品和节能型、装饰型等功能型建筑板材生产,满足国内外需求。兼顾发展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空心砖和砌块,以及节能型新墙材。
⑦淳安县
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发展为指导思想,高度重视低碳减排,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依托资源综合利用充分消化当地历年和现今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渣,重点发展利废型混凝土砖和烧结砖类产品满足当地需要,适当发展高档低污染的建筑板材生产。吸纳世界先进新墙材在千岛湖旅游业建筑中推广应用,打造国际优质新墙材应用集聚和示范区。
⑧市区和滨江区
根据产业集聚原则,实施新墙材产业从市区和滨江区逐步向其余区、县(市)转移的方针,保留极少量以利废为主的新墙材生产企业,为市区和滨江区宏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腾出宝贵的建设用地资源。
(四)“十二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形成合力
“十二五”期间,各级各部门要将发展新墙材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墙改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与发改、建设、财政、国土资源、质监、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进乡镇建立墙改工作机构和网络化建设。要充分认识发展新墙材,推进墙体材料革新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促进我市墙材革新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2、加强行政监管,完善工作机制
“十二五”期间,各级各部门要完善目标、监督、激励三大机制,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完善基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按照本规划制订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要求,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在深入实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分解各项指标,将任务落实到位,具体到人,对重点工作和热点、难点问题,实施全过程跟踪、监控,保障本规划的实施和实现,并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坚持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形成全市上下一心一意抓落实、促落实的整体合力,以推动我市墙材革新事业跨越式发展、和谐进步,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
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相关技术标准,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质量工作摆上发展墙材革新工作的重要位置,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产品标识备案和进杭产品备案等一系列政策,严把市场准入关。新墙材企业应采用标准化管理和生产,严把原料进厂关、过程监管关和检验放行关,确保产品的质量。依法加强对建筑市场墙材产品的管理,建立产品质量通报制度,促进新墙材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要用好《条例》赋予的权利,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严格履行法定程序,严肃查处生产、使用粘土制品的违法行为,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大力推行“阳光权力”,建章立制,规范权力运行,确保公开、廉洁、高效。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力度,查找制度、管理和监督上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落实整改措施,杜绝不公不廉等问题的发生,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墙材革新事业快速发展。
3、加大宣传力度,保障政策效果
墙材革新工作是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土地、保护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一项工作。要加强政策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电台、网络、报刊等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墙材革新的法律法规,通过全面、集中、有效的宣传,让墙材革新政策深入到全市每个相关单位和个人,使他们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墙材革新事业的良好氛围。继续办好杭州市新型墙体材料展示会,充分展示杭州新墙材企业、产品和品牌魅力。
4、加强技术进步,强化示范带动
要充分发挥省、市制订的政策扶持措施和专项基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新墙材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积极研发有利于改善建筑环境、节能、节土、利废以及轻质高强的复合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和应用技术,扶持发展符合建筑市场需求的主导产品,重点扶持一批工艺装备技术先进、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利废量大、节能效果好的新墙材企业,鼓励其从资源型企业向非资源型企业转型;从生产型企业向研发销售型企业转型;从创业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型。
要落实《条例》和《杭州市新型墙体材料项目资助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城乡统筹,有选择的建成一批新墙材应用示范工程,重点支持民生工程、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在农村中加大示范项目的建设数量,以点带面,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的普及应用。
第三篇: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促进条例
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促进条例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2014年3月19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
第一条为促进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新型墙体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粘土砖的监督管理,按照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新型墙体材料是指国家和省新型墙体材料目录确定范围内的,以非粘土为原料生产的,具有保护土地、节约能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改善建筑功能等特点,满足建筑安全和质量、环保标准的建筑墙体材料。
第四条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应当遵循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保护土地、安全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的领导,将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大宣传,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型墙体材料的促进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财政、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税务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与分工做好新型墙体材料促进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上一级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符合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规划和国家、省产业政策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并执行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第九条在国家、省规定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实心页岩砖、粘土墙体材料制品的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项目应当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使用政府性资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包括国家机关办公用房、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示范建筑小区和国家投资的生产性项目,应当使用新型墙体材料。鼓励农村建设工程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第十条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应当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等原材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应当符合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环保安全要求。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尚无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并向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和个人研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以及相关技术、设备和工艺。
第十二条禁止占用耕地、林地建窑烧砖或者在耕地、林地上取土制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控制现有粘土砖生产企业的取土范围和规模,不再新办、续办制砖用的粘土采矿许可证。
第十三条禁止新建、扩建粘土砖生产企业或者生产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政策,引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粘土砖生产企业转产新型墙体材料。
第十四条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新型墙体材料目录,结合本省实际,组织制定、调整并公布本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目录和墙体材料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分类目录。
第十五条新型墙体材料实行认定制度,通过认定的新型墙体材料纳入《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目录》。新型墙体材料认定不得收取费用。
第十六条申请新型墙体材料认定,应当向市、州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市、州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后7日内完成初审,并将申请资料及审查意见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省住房和城乡建设
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市、州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的资料之日起20日内完成认定,对通过认定的新型墙体材料,应当进行公示,公示7日后无异议的,颁发认定证书;对未通过认定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新型墙体材料认定证书不得伪造、涂改、转让、出租、出借。
第十八条取得认定证书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有关税收优惠。税务机关应当依法办理。
第十九条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和编制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设计、施工技术规程及通用图集,规范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内容进行审查,不符合规定的不予通过。
第二十条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采用新型墙体材料进行设计。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变更设计的,应当经
过原审查机构审查同意。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对工程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情况进行监理。
第二十一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不含农村居民自建住房),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图审查完毕前缴纳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预缴款。主体工程竣工或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后,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相应规定进行专项基金预缴款的核验、返还和结算。
第二十二条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应当专款专用,使用范围包括:(一)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产品生产企业技改和设备更新的贴息或补助;(二)新型墙体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及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三)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和建筑节能示范企业以及农村新型墙体材料示范房建设及试点工程的补贴;(四)与新型墙体材料促进有关的宣传和培训经费;(五)经财政部门批准与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有关的其他开支。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建设单位未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无法改正的,按非新型墙体材料使用量,处以每立方米50元罚款。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和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林业、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粘土砖的期限或者区域内生产、销售或者使用粘土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继续生产、销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收缴认定证书,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3年内不受理该企业产品认定申请。
第二十七条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依法
第二十八条本条例起施行。
予行政处分。2014年5月 日给自1
第四篇: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认定管理办法
附件1
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墙体材料产品的管理,规范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管理工作,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促进条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销售、使用新型墙体材料,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新型墙体材料是指国家和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目录确定范围内的,以非粘土为原料生产的,具有保护土地、节约能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改善建筑功能等特点,满足建筑安全和质量、环保标准的建筑墙体材料。
第四条
新型墙体材料实行全省统一认定制度,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制发《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认定证书(正、副本)》(以下简称认定证书)。
第五条
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该扶持和推广经过认定的新型墙体材料,建设单位使用经认定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由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按照政策规定和实际使用比例核退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第二章
申报 第六条
省内生产企业自愿向当地市、州、省直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提出认定申请,外省市的生产企业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或者产品主要销售使用地的市、州、省直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提出认定申请。
第七条
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的条件:
(一)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
(二)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应当连续、正常生产3个月以上;
(三)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行业、地方或企业标准规定,生产工艺及技术装备等需符合国家和《贵州省墙体材料行业规范条件》(具体技术指标要求详见附件3);
(四)具备保证产品质量所必须的产品出厂检验手段;
(五)企业建立质量管理和生产岗位责任制度。第八条
申请认定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应报送以下材料:
(一)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认定(换证)申请表;
(二)生产企业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及组织机构代码证;
(三)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生产工艺与规模(附生产流程图和厂房车间现场照片);主要生产设备清单和检测设备清单(附主要生产和主要检测设备购货清单复印件);
(四)产品质量管理及生产岗位责任制度;
(五)具有资格的、检测技术和项目齐全的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抽样检测(检验)报告(一年内);
(六)使用工业固体废物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应提供 废弃资源来源证明(供应合同或协议);主要原材料涉及采矿许可的应出具当地国土资源部门颁发的许可文件。
企业申报材料应列出申报材料目录,按序装订成册,A4大小,一式六份(申请换证时为一式两份)。
第九条
检测机构按产品执行标准的要求对产品进行全项抽样检测,并对检测报告负责。
第十条
申报企业必须对所申请认定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质量和申报认定资料负责。凡属于新产品申报的,须在申报资料中提供“未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有虚假情况,责任自负”的声明。
第三章
认定
第十一条
市、州、省直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对企业提出的认定申请,应当在受理申请7日内完成现场查勘,并将申请资料及初审意见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不符合申请认定条件的,应当及时将不予受理的意见及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企业。
第十二条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应当在收到市、州、省直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报送的资料后,送贵州省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抽样检测报告技术参数以及资料是否齐全等进行初步审查(其中加气混凝土砌块类申请资料送贵州省加气混凝土协会对行业规范条件进行审查)。符合认定条件的20日内完成认定,对通过认定的新型墙体材料,应 当进行公示,公示7日后无异议的,颁发认定证书;未通过认定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新型墙体材料认定的具体工作由贵州省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新型墙体材料监督检验中心)承担,从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5-7人,组成专家组。评审结束后,贵州省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新型墙体材料监督检验中心)将评审结果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并对结果负责。
第十四条
认定证书有效期为三年。企业应在有效期届满前三个月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提出复查换证申请。到期仍未申请换证的企业,按自动放弃处理。
产品设计或工艺设备有重大改变影响产品性能时,须重新申请认定。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在认定证书有效期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检,抽检不合格的,下达整改通知书并限期整改,整改期间应停止销售(使用)不合格产品。拒不整改或整改无效的,撤销其新型墙体材料认定证书。
第十六条
现行国家、行业或者地方标准发生调整变化的,应按照新标准对产品进行认定。
第十七条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撤销新型墙体材料认定 证书,三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的认定申请,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一)经国家或者省相关部门抽检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认定条件的;
(二)产品进入建筑工地,现场抽查不合格次数达2次以上的;
(三)在使用过程中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经过法定事故技术鉴定机构鉴定,存在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责任的;
(四)伪造、涂改、转让、出租和出借认定证书的;
(五)企业在申报过程中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真实材料,骗取认定证书的;
(六)拒绝接受或者不配合国家或者省相关部门质量抽检的。
第十八条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注销新型墙体材料认定证书:
(一)企业变更、撤销、破产、资产重组或因其他原因终止经营的;
(二)国家决定淘汰或者禁止使用的产品;
第十九条
在工程建设中有下列行为的,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返还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一)使用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未经认定或认定证书超过有效期的;
(二)已知产品不合格仍继续使用的;
(三)使用伪劣、以次充好的产品的;
第二十条
取得认定证书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必须在产品销售发票上标明认定证书的编号和有效期,并向使用方提供盖有生产(经销)企业公章的认定证书复印件。可以在产品上印制标记的应当印制认定产品标识。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4年8月1日起执行。
第五篇:贵州省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贵州省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1〕17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一月三十日
贵州省“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0〕12号),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概述
“十二五”期间,我省新兴产业重点实施“44321”工程。做大做强新材料、生物技术、先进制造、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产业;打造新材料、生物与医药、民用航空、先进制造业四个产业基地;培育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生产性服务业三大新兴产业;力争在中型涡桨多用途飞机整机制造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两个方面取得突破;构建一个以贵阳为核心,遵义、安顺为结点的新兴产业带。重点围绕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现代服务业等八大产业实施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预计将实施重点项目246项,投资365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实施项目48项,总投资57.4亿元;先进制造业实施项目87项,总投资98.1亿元;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施项目26项,总投资17.6亿元;生物与医药产业实施项目20项,总投资15.5亿元;节能环保产业实施项目25项,总投资23.7亿元;新能源产业实施项目23项,总投资124.1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实施项目9项,总投资26.4亿元;现代服务业实施项目8项,总投资2.4亿元。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5%。形成产业链长、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兴产业格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初步把我省建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2010年有关统计数据以省统计局发布的最终统计数据为准。
二、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医药制造、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器材等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取得较快进展。一是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十一五”前四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0%和14.2%。2009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273.9亿元、9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7%、13.7%,实现利润18.9亿元,同比增长11.2%,预计2010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可达310亿元。二是新兴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建成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创新亮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项目和产品,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生物与医药、先进制造、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与现代服务业等为内容的新兴产业基础。三是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我省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2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3个,覆盖了新材料、生物技术、先进制造、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与现代服务等重要领域,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初步形成了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新兴产业布局呈现集聚态势。我省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贵阳、遵义和安顺地区。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顺市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贵阳遵义材料特色产业带、毕节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贵阳高新区东风医药园、息烽扎佐医药园、清镇医药园和龙里医药园等为依托,集中了全省90%的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但是,我省新兴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总体规模较小,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例仅为0.4%;科技投入不足,2009年全省科研和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4%,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仍以技术引进为主,具有国内外领先技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终端、成套产品不多,掌握的核心技术较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事产品的简单加工和组装活动,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环节;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引导和激励、保障机制,产业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机制和发展环境亟待进一步健全和优化,投入机制有待创新,风险投资和担保机制不完善;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低,高新技术园区(基地)建设规划、运行机制体制、保障措施不够健全,园区(基地)内产业结构不配套,尚未形成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众多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影响了具有更高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开发。“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我省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中,将新兴产业列为我省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大环境下,新兴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将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省支柱产业。
三、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立足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产业整合,加快新材料、生物技术、先进制造、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与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企业效益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
———新兴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5%,到2015年达到5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左右。新兴产业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支撑引领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初步把我省建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达到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0%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速达35%以上,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30%以上。在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军民两用技术互为转化,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到2015年,形成一批产业链长、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与医药、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占新兴产业总产值70%以上,成为新兴产业的主体;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现代服务业等。
四、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实施“44321”工程。一是做大做强新材料、生物与医药、先进制造、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产业;二是全力打造以新型合金材料、新型改性聚合物、精细化工产品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以道地药材开发利用和民族药业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中型涡桨多用途飞机整机及飞机零部件研发生产为重点的民用航空产业基地,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汽车电子产品、新型农业机械、数控机床、工程机械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等四个基地;三是积极培育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生产性服务业三大新兴产业;四是力争在中型涡桨多用途飞机整机制造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五是围绕“黔中经济区”建设,依托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构建以贵阳为核心,遵义、安顺为结点的一个新兴产业带。
(一)新材料产业。
做大做强以电子级磷酸、高纯海绵钛、钛合金、高性能铝合金、高品质特殊钢、高纯电解锰等产品为重点的材料工业;以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开发为重点,发展新型复合材料;在金属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聚合物材料、电子功能材料领域形成产业化。
1.金属及合金材料。
优先发展钢、铝、钛、锰、镁及其合金材料,立足于省内铝、钛、钢铁等金属矿产资源和已有产业技术基础,加强高性能合金及其制造工艺关键技术、新型金属粉体材料等的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提升行业技术水平,促进系列产品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重点项目:
(1)高速重载列车关键材料和制品研发及产业化。依托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车集团南方汇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大学等实施高速重载列车关键材料和制品研发及产业化,实现200—300Km/h以上高速列车、120Km/h货运重载列车车轴用钢EA4T钢、弹簧制品等三大产品国产化。形成车轴用钢20000吨/年,弹簧钢8000吨/年,弹簧制品10000组(套)/年的生产能力。
(2)钛产业化、钛材深加工。依托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实施海绵钛、钛材深加工、电子级高纯钛、高钛铁产业化开发,实现海绵钛氯化、精制、还蒸、镁电解、破碎包装及相关辅助系统等全流程配置。形成板材5000吨/年、管材3000吨/年、棒材2000吨/年、电子级高纯钛1000吨/年、高钛铁1万吨/年的生产能力。
(3)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及制品产业化开发。依托贵州华科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四川大学、贵州大学等实施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及制品产业化开发。重点开发耐热高强韧铝合金系列材料和新型钢铁热浸镀用铝合金材料等,形成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及制品5万吨/年的生产能力。
2.无机非金属材料。
主要发展电子级磷酸产品等为代表的精细磷化工产品。依托省内铝钒土、重晶石、石英等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以贵州威顿晶磷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贵阳宝源阳光硅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加强超微细粉体材料、陶瓷材料、耐火材料、隔热材料、高纯非金属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促进行业升级换代,提高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制品的竞争力。
重点项目:
(1)太阳能级多晶硅开发。依托贵阳宝源阳光硅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太阳能级多晶硅开发,形成太阳能级多晶硅3000吨/年的生产能力。
(2)电子级磷酸产业化开发。依托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威顿晶磷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天津大学等单位实施电子级红磷产业化开发,生产出满足国内IC行业要求的电子级红磷掺杂剂,填补国内无法生产6N级红磷的空白。形成电子级红磷5000吨/年的生产能力。
(3)高强低密陶粒支撑剂产业化。依托贵州鑫益能陶粒支撑剂有限公司、贵州大学实施高强低密陶粒支撑剂产业化开发,以铝矾土为主要原料,生产出能满足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需求的新型高强低密陶粒支撑剂,形成陶粒支撑剂3万吨/年的生产能力。
3.聚合物材料。
主要结合我省资源、产业基础和领域发展趋势,发展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改性材料,突破无卤阻燃技术、微孔发泡技术、复合共混改性技术及成型加工新技术,在高性能聚合物材料领域方面加强研发与成果转化,引领和支持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
重点项目:
(1)反渗透膜国产化开发。依托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反渗透膜国产化开发,形成反渗透膜900万平方米/年的生产能力。
(2)超滤膜、纳滤膜开发。依托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纳滤膜开发,形成超滤膜90万平方米/年、纳滤膜34万平方米/年的生产能力。
(二)先进制造业。
大力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通用飞机、无人机、教练机、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等先进制造产业,重点培育特种矿用设备、农业机械、石油及冶金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产品。同时,以基础零部件、高性能材料和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提高零部件、中间材料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大型成套设备和终端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良性互动,着力促进装备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1.民用航空。
以中型涡桨多用途飞机制造为龙头,形成从原材料、零部件、附件到飞机整机研发生产全价值链的民用航空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安顺市民用航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通用飞机和飞机零部件、发动机、转包生产、大型铸锻件、精密铸造、机载设备制造、复合材料生产、民用飞机维修及制造等。
重点项目:
(1)30座级涡桨多用途飞机。实施30座级涡桨多用途飞机的研发,完成30座级涡桨多用途飞机的研制、试飞,取证。形成20架/年的生产能力。
(2)钻石DA42螺旋桨轻型飞机。引进钻石DA42螺旋桨轻型飞机生产线及技术,实现批量生产,积极支持省内企业开展相关配套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3)通用飞机复合材料生产。重点建设复合材料生产制造中心和复合材料结构寿命实验室。初步完成复合材料加工中心建设,满足批量生产需要。研究复合材料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特性,为适航认证提供有效依据。
(4)飞机零部件产业化。依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部分在黔企业、中国江南航天集团、贵州航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实施飞机零部件产业化,满足民用航空对飞机零部件的需求。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航空发动机叶片、航空液压件、航空盘、环形锻件、航空连接件、飞机短舱及机翼铰链肋组件、航空紧固件等产品。
(5)低空风切变激光探测系统产业化。依托贵州航天凯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施低空风切变激光探测系统产业化,满足民用航空对风切变激光探测系统的需求。
2.民用无人机。
主要发展用于国家测绘、应急救援、森林巡查、遥感、交通巡视、航拍等的民用无人机,建成国内主要的民用无人机研发制造、试飞、试验和培训基地,形成系列化发展,占领国内民用市场,实现外贸出口,形成22架/年的生产能力。
3.汽车及零部件制造。
重点打造毕节载货汽车、遵义微型汽车、贵阳专用车及客车3个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重点支持汽车零部件系统集成、电动车电控系统、散热系统、密封系统等研发及产业化,初步形成现代化汽车工业产业集群。
重点项目:
(1)重型载货汽车产业化。依托毕节地区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实施重型载货汽车产业化,解决动力、排放、结构、工艺、乘坐舒适性等技术问题。形成重型载货汽车2万辆/年的生产能力。
(2)高端环卫垃圾车及其系列产品。依托云马飞机制造厂研发环卫垃圾车,主要发展轻、中、重各型压缩式垃圾车、洒水车、高压冲洗车、吸粪车、摇臂式垃圾车、纯电动垃圾收运车等品种,推动日处理垃圾15吨、60吨、400吨等各类型的垃圾收集压缩中转地面站产业化。
(3)新型汽车缓速器产业化。以中国振华集团久达机械厂为实施主体,建立研发实验室、缓速器生产装配线、检测实验室,形成液阻式缓速器20万台/年的生产能力。
(4)汽车电子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依托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江南航天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部分在黔企业、遵义长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实施汽车电子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促进信息电子技术与汽车工业紧密结合,重点发展发动机电子系统控制、ATM、传感器、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安全气囊、车载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汽车电子产品,使之尽快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4.工程机械及零部件。
围绕贵阳小河—孟关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高速液压挖掘机、特种工程机械、全地形工程抢险车、高速铁路隧道施工装备、采矿扒斗机等工程机械产品及其关键液压件、控制系统等配套产品。重点支持变速自动控制、工程机械电子监测与诊断技术、工程机械散热系统、汽车电器开关系统、高效液压系统集成、节能液压泵/马达开发、驱动行走系统、液压件精密铸造等关键技术开发,提高工程机械成套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实施能力,提高成套设备、高端产品、首台套产品比例。
重点项目:
(1)混合动力挖掘机研发。依托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实施以油电混合驱动为燃料的混合动力挖掘机研发。形成JYL621H混合动力挖掘机50台/年的生产能力。
(2)液压挖掘机液压及电子控制系统产业化。依托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贵州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长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实施20—30吨液压挖掘机液压及电子控制系统产业化。
(3)移动式破碎工作站研发及产业化。依托贵州成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移动式破碎机开发及产业化。开发轮胎式移动破碎工作站、履带式移动破碎工作站,满足各行业对移动式破碎设备的需求。形成移动式破碎机20台/年的生产能力。
(4)特种工程机械产业化。依托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搬迁工程,实施全地形履带式工程抢险车、高速工程车等特种工程机械产业化。形成各类高效环保节能型特种工程机械2500台/年的生产能力。
5.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
主要发展高端大型数控机床、高端数控轧辊磨床、定梁式数控龙门镗铣床、加工钢轨数控龙门铣床、框架移动式数控龙门镗铣床、五面体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专用机床,重点支持大型(重型、多轴)数控机床整机集成、高端开放式数控系统集成应用、高速加工技术、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可重组制造系统技术等方面的技术集成创新,开发高精度磨头及大扭矩A/B摆铣头等功能部件。
重点项目:
(1)数控磨床产业化。依托险峰机床厂搬迁工程,实施数控磨床产业化。重点开发数控轧辊磨床、数控外圆磨床、大重型磨车铣多功能复合数控机床等的产业化,形成各类数控磨床1200台/年的生产能力。
(2)重型数控镗铣床产业化。依托都匀贵航东方机床有限公司开发重型数控镗铣床。重点实现数控龙门移动镗铣床、定梁式龙门镗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等的产业化,形成各类重型数控机床1000台/年的生产能力。
(3)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开发。依托险峰机床厂、都匀贵航东方机床有限公司等实施开发数控机床功能部件,重点开发高精度磨头产品及A/B双摆角数控万能铣头。
6.现代农业装备。
重点开展大型自动化棉花收获机、甘蔗收割机、山地农业机械等现代农机装备研制与产业化。重点支持农机适应性设计制造、精量采收技术、底盘设计制造、作业机构模块化设计、动力系统匹配设计、关键部件专用制造工艺与检测等技术研发。
重点项目:
(1)大型自动化棉花收获机。依托贵州平水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西南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大型五行自走式棉花收获机升级与产业化,通过数字化设计、动力系统匹配等技术手段,提升现有装备技术水平,形成大型采棉机3亿元/年产值规 模。
(2)山地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模块化设备研发与产业化。依托贵州航空工业企业、省山地农机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山地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模块化设备关键技术研发,实现面向山地环境的水稻收割机产业化。
(3)甘蔗联合收割机。依托贵州云马飞机制造厂,开展甘蔗收割机关键技术研发,实现甘蔗联合收割机产业化。
7.能矿机械及特色装备。
重点发展掘进机、小带宽大倾角带转弯输送机、中大型带式输送机与刮板输送机、矿井液压支护装备、数控矿井提升机、煤气层开采钻机、金属拉拔设备、铁路货车、石油打捞工具、高低压舱系列产品、大型铝工业设备等特色装备。重点支持“大、特、专、高、精”专用设备共性技术研发,在基础件、系统功能件相关技术基础上,提升各类专用设备设计制造技术水平。
重点项目:
(1)矿山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依托贵州贵航能发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贵州高原矿山机械有限公司、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高峰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重点开展新型能矿机械关键技术研发,形成旋挖钻机、掘进机、矿井提升机、液压支架、下运大倾角防滚滑带式输送机等矿山装备产业化能力。(2)新型特种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依托贵州风雷航空军械有限公司、贵州建新南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航天凯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贵州航天凯山石油仪器有限公司、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中、高能双光子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玻璃涂复生产线(光伏产品)、高低压氧仓、金属拉拔装备、石油工业配套装备、大型铝工业装备等研发与产业化。
(三)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家电与集成电路产业。推动“三网融合”,启动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继续做大做强贵阳国家电子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贵阳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化基地、小河—孟关家用视听和电子仪器、设备及电子装备制造产业带,积极发展遵义消费类电子、电子设备产业聚集区,形成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体系。
1.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组件。
主要发展片式钽电容器、超大容量钽电容器、陶瓷贴片器件、片式电阻器、高性能热敏元件、射频片式共振滤波器、微型继电器等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重点支持我省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向小型化、片式化、模块化、高频化、节能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重点项目:
(1)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依托中国振华(集团)新云电子元器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振华集团云科电子有限公司、中国振华集团永光电子有限公司、中国振华集团群英无线电器材厂、贵州振华风光半导体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片式元器件、钽电容器、恒流二极管、薄膜电阻器、光通信产品、高精度传感器等先进电子元器件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2)电子组件产业化。依托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中 国江南航天集团等开展多功能组合精密电子连接器、玻璃烧结密 封耐极端环境继电器、高寿命电子开关等元器件研发与产业化。
2.物联网与信息家电。
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和支持服务、软件外包、数字内容加工处理与服务;启动云计算、3G和三网融合、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发和应用试点。
重点实施LCD及LED模组产业化、增强型网络电视一体机、网络电视生产线建设等项目,加快打造小河—孟关家用视听和电子仪器设备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重点项目:
(1)物联网关键技术与系统开发。以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贵阳朗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为实施主体,开展物联网关键与配套技术与系统研发,推进以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设备、条形码识别、信息防伪、手持终端系统开发为重点的产业 化。
(2)平板电视、网络电视一体机与移动电视产业化。依托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等,开展LCD、LED模组、平板电视、网络电视一体机与移动电视研发与产业化。
(四)生物与医药产业。
重点发展以贵州特色苗药为主的民族药、中药现代制剂、道地中药材、绿色生物保健品以及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等化学药物开发,加快推进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加快开发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及生物填料等产品。积极研发一批重要生物技术、产品和标准,推进生物制药、生物能源、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依托已有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加强血液制品及生物检测试剂等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支持人血白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产品等新产品产业化。
重点项目:
(1)中药新品种开发。依托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中药创新品种研究及产业化,以我省地产药材为原料,在心脑血管、肿瘤、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等方面研制高水平现代中药5—8个,获得临床批件2—3个,新药证书1—2个,形成5亿元/年产值规模。
(2)血液制品开发。依托贵阳黔峰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实施血液制品开发,开发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产品。形成人血白蛋白200万瓶/年、静注人免疫球蛋白80万瓶/年、特异性免疫球蛋白700万支/年、凝血因子类产品50万支/年的生产能力。
(3)抗氧化剂系列生物提取产品产业化。依托都匀开发区等,实施生物提取产品开发,实施抗氧化剂系列生物提取产品产业化。形成生物提取产品1万吨/年的生产能力。
(4)抗乙肝一类新药的研发。依托中科院贵州省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等,通过对贵州苗药的深度开发,实现抗乙肝新药研发与产业化,形成1万吨/年的生产能力。
(5)新药5类毛子草片研制。依托中科院贵州省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等,开发针对胆结石、胆囊炎的具有地方民族药特色的特效药,形成1亿片/年的生产能力。
(五)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环保产业、节能技术和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加快污染物治理适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重点发展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与设备、环境监测设备、尾气净化装置、炉窑烟气余热利用等。提升矿物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水平以及工业副产物或工业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矿物资源有序高效开采、城市餐厨垃圾和生活垃圾等资源化利用以及新型墙体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展再生资源利用和再制造。
重点项目:
(1)磷矿伴生氟资源利用产业化开发。依托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含氟废气中氟硅元素的高效富集技术、高效率的氟硅分离技术、氟化铵盐的酸解技术与精制工艺和设备材质及选型的组合集成技术研发;利用磷肥、磷化工企业含氟废气生产无水氟化氢产品,形成1亿元/年产值规模。
(2)固体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装备研发与产业化。依托贵州成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成套设备开发及产业化,满足各行业对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的需求,加大推动力度,形成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成套设备20台/年的生产能力。
(3)钢铁冶炼节能降耗综合技术应用。依托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冶金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实施焦化(炼铁)除尘技术开发,废水、废气综合治理及利用、废渣综合利用、能源介质综合利用等研究应用。
(4)工业副产品等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石膏中的钙、硫资源分析和回收技术,通过与不溶性含钾岩石的高温烧结生产方式,达到对废石膏中钙硫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硫、氨循环使用,形成2亿元/年产值规模。支持对赤泥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实现规模化资源综合利用。
(六)新能源产业。
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及配套装备。风能主要在资源相对丰富的乌蒙一带和苗岭一带建设若干风电工程项目,大力发展风力发电配套装备。太阳能优先发展光伏发电,加大晶体硅电池技术、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启动智能电网建设,启动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到2015年,我省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以上。
重点项目:
(1)风能发电系统与风电电站建设。依托贵州新安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航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风电制动系统与风力发电机组大型环件等风能发电系统关键部件研发与产业化。结合国家智能电网建设,依托国电贵州公司等实施主体,在贵州盘县等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
(2)太阳能发电关键系统研发与产业化。以贵州振华风光半导体有限公司、贵阳宝源阳光硅业有限公司与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为实施主体,开展高可靠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级多晶硅与太阳能光伏玻璃镀膜设备生产线等研发与产业化。
(3)核能发电关键零部件研发与产业化。以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为实施主体,开展核电站核岛特种高强度精密紧固件、1000MW级压水堆核电站核岛主设备支撑总成与核电站蒸汽发生器进出口接管等关键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以电池动力汽车整车生产制造为目标,优先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及中大型储能电池等关键部件的产业化,培育以汽车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打造国家新能源汽车部件产业基地,并争取将贵阳列入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
重点项目:
(1)新型锂离子电池功能材料与动力电池产业化。依托贵州振华新材料有限公司实施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动力电池产业化开发,形成多晶钴镍锰1500吨/年、磷酸锰锂500吨/年、钛酸锂1000吨/年、高锰多晶1000吨/年、磷酸铁锂1000吨/年的生产能力。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建成年产1亿Wh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
(2)动力型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研制与产业化。以梅岭化工厂、贵州省安达磷化工有限公司、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实施主体,针对动力型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开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提供能源,形成15万台/年的生产能力。
(3)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磷酸铁产业化。依托湖南金阜投资有限公司实施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磷酸铁等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形成2000吨/年的生产能力。
(4)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执行机构总成系统研发与产业化。依托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红林车用电控技术有限公司、贵州航天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对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形成新能源汽车大功率电机与自动变速器执行机构总成产业化能力。
(5)新能源整车研发及配套设施建设。以新锂电材料、动力电池组与动力总成为产业基础,面向新能源专用改装车、汽车整车、山地电动自行车、储能电站与电池快充服务配套系统,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与产业化实施。依托贵阳普天物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实施推广电动汽车电池快换及物流配送系统项目。
(八)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现代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和外包、节能环保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支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业设计、科技研发、咨询策划、工程配套、系统集成等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发展,带动产业链中间的制造业发展,逐步实现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重点项目:
(1)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依托贵州物资储运总公司等企业,实施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区域物流公共信息的收集、分析及处理,构建现代物流中心。形成服务3万家企业的规模。
(2)支撑产业技术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现有计量测试检测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构建新型电子元器件与组件、装备制造业、新药创制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
五、政策措施
(一)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整合资源,落实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技资源,建成行业内研发、实验、检测、中间试验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生产工艺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
(二)加强新兴产业技术项目储备和建设。
根据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和市场需求导向,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及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库建设,积极谋划一批能够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和技术优势,带动性强、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突破一批制约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及瓶颈技术,开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产品,形成“开发一批,转化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接续机制。
(三)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继续支持和鼓励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建设,加大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强力推进“贵州省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
(四)完善激励机制,培养和汇集人才。
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并重的机制,打造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才队伍。依托重点项目实施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结合“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支持省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科技人才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创造优越的人才吸纳环境,引进省内外优秀人才。加快收入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五)完善投融资保障体系。
加大省财政扶持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引导资金投入机制,根据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投入,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完善新兴产业技术发展引导资金使用机制,设立用于支持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重点产品产业化专项资金。
(六)加强产业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园区重点企业或管理机构,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和扶持园区建立和发展行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和完善园区专业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园区技术创新水平,对高新技术产业
园区进入企业和项目实施高新技术准入制度,提高技术门槛,形成区内外配套的产业链,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推进新兴产业集聚式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依托我省“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开展新兴产业的专利战略研究,加强对重点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专利信息的分析利用工作,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加快成果转化,提高知识产权的申请量和授权量,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和商品化。选择重点优势行业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实施商标战略,鼓励企业培育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创建知名品牌。
六、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协作,统筹推进全省新兴产业发展。各地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扎实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二)加强规划引导。
各地要结合各自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找准新兴产业培育方向,明确定位,科学布局,避免分散投入,走园区化、基地化发展道路,促进新兴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各新兴产业间实现配套协同发展,避免盲目无序发展。鼓励编制地市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三)加快项目建设。
围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超前谋划、突出重点、内引外联,着力组织和实施一批能够提升技术能级和服务功能、具有发展前景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省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对纳入本规划的重点产业项目,要进一步依法简化审批程序,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强力推进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建设。
(四)加强督查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督察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督查考核。按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要求,省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区要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明确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具体工作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督查考核,按期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