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贵州公务员面试热点:保护传统村落

时间:2019-05-14 06:1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9贵州公务员面试热点:保护传统村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9贵州公务员面试热点:保护传统村落》。

第一篇:2019贵州公务员面试热点:保护传统村落

2019贵州公务员面试热点:保护传统村落

热点背景:

近日,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名录显示,我国传统村落已达4000余个。不久前,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对200多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结果看,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保护细则,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但是,传统村落保护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命题预测: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保护细则,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但是,传统村落保护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分析:

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一直在路上,不容放松。

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增强、保护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即是对传统村落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传承载体的保护,有助于村落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提升当地居民的归属感、文化自信感、民族自豪感。此外,还可以将一些具有重大历史纪念价值的传统村落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这对于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全民的爱国主义热情有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也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仅建立了有效的保护机制,而且多种保护手段并举,使大批古建筑得到及时的修复及有效的保护,有效减缓了传统村落的消亡速度,保护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却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护理念出现偏差。保护传统村落理应重视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但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重规划、轻实施,重面子、轻里子,重建筑、轻文化,偏离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目的。

二是保护责任主体不清。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管理部门众多,导致权责主体不够明确,监督与评估机制也不健全。

三是保护资金来源单一。大部分保护工作单靠地方财政拨款,这远远不够,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目前社会资金还没有适当的进入渠道。

此外,一些地方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转变保护理念。保护当地特色文化,防止同质化,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开发利用活动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相适应,注重保留原汁原味,重视当地居民在创造、传承文化中的作用,重视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

第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一是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尊重原住居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二是确定权责主体,明确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

第三、完善评估与监管机制,凡涉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建设项目或工程,应依法接受评估和认定。建立定期检查报告以及责任考核机制,防止因旅游开发而破坏原有生态、景观、建筑、环境。

第四、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在稳定财政资金投入的前提下,适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机制。

第二篇:莆田申论热点:传统村落保护

莆田申论热点:传统村落保护

说起传统村落,它是与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同时又包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中国传统村落是指那些在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名录显示,我国传统村落已达4000余个。不久前,我们对200多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结果看,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保护细则,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但是,传统村落保护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公考角度解读 [权威论述]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习近平

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习近平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

[原因分析]

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很多乡村出现了萎缩、凋敝的情况,这要体现在自然衰败和损毁现象严重,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等方面。但是乡村不会因为快速城镇化而消亡,随着中国进入城镇化高级阶段,大家对空间的需求、文化的追求更加多元,乡村的价值比以往更加重要。

就风貌特征而言,传统村落最为原真、完整,最能集中反映我国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从全世界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村落的内涵和种类最为丰富多彩;从全国角度来看,相比数量有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是规模最大且属于活态传承着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为此,正确认知传统村落价值,在目前的形势下尤为重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农耕文明,而真正承载、体现和反映中华农耕文明精髓和内涵的,就是现在还依然幸存的那些传统村落。未来中华文明及建筑文化的复兴应该去传统村落里取经,因为那里有中华文明及文化的基因。

保护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们对乡愁的一种眷恋。传统与现代既存在性质上的对立,又存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当下,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反映的是人们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和对乡愁的一种眷恋。现代化虽然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但也造成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的异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再像传统社区中那么熟悉和信任,一些人甚至出现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和安全感的缺失。同时,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使人们特别怀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村落。可见,传统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淡出历史舞台,它在现代社会仍有存在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强调保护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们对乡愁的一种眷恋。

[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观念、机制等方面原因,传统村落保护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保护理念有待提升。保护传统村落理应重视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但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重规划、轻实施,重有形、轻无形,重建筑、轻文化,偏离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目的。

二是保护责任有待划清。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管理部门众多,导致权责主体不够明确,监督与评估机制也不健全。

三是保护模式有待调整。比如,修缮一幢古建筑往往花费不菲,单靠地方财政拨款可能远远不够。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目前社会资金还没有适当的进入渠道。一些地方的旅游型保护模式让很多传统村落融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这有利于传统村落保护,但也出现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古建筑无序开发利用等问题。此外,一些地方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参考对策]

坚持“四个保护”原则。一是原生性保护原则。保护当地特色文化,防止同质化。二是整体保护原则。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开发利用活动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相适应。四是活态保护原则。注重保留原汁原味,重视当地居民在创造、传承文化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应在保护为重、活态传承、平衡利益、改善民生理念指引下,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重点确立以下几方面规范:一是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尊重原住居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二是确定权责主体,明确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三是规范保护政策制定的程序,确保保护政策科学合理,尤其要重视传统村落的社会民生,保障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权益,形成利益平衡机制。

完善保护机制。完善评估与监管机制,凡涉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建设项目或工程,应依法接受评估和认定。建立定期检查报告以及责任考核机制,防止因旅游开发而破坏原有生态、景观、建筑、环境。建立健全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联席会商、协同保护等机制,使保护与开发工作统筹推进。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在稳定财政资金投入的前提下,适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机制。定期组织全国性的传统村落专项普查工作,进行甄别、分类、评级,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数字化追踪与管理,以现代科技手段保护传统村落。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

1.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2.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

3.保护传统村落的“活态文化”

[精彩开头]

示例一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活”见证,是中国古代先人智慧的结晶。对个体而言,传统村落蕴含着中国人历久的“乡愁”情节;于国家而言,传统村落是中华五千年磅礴文化的“活载体”。当曾经熟悉的传统村落在一个个消失,“乡愁”无处安放,民族精神也逐渐失去赖以传承的纯真的“活载体”。为此,保护传统村落刻不容缓,要在这个快速城镇化、工业化的洪流中留下一抹“乡愁”、一抹“儿时记忆”,让“文化遗产”不要变成“文化遗憾”。

示例二

提到传统村落,人们的脑海中会出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美景。传统村落是一种活态文物,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更是我们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只有保护好传统村落,延续乡村的文化脉络,才能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示例三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根,是我们寄托“乡愁”、传承民族文化的“活载体”。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为此,我们在对传统村落差异化保护的过程中,使其成为涵养现代文明、传承中华文化、营造社会道德的标杆。

[精彩结尾] 示例一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示例二

要让传统村落保护必须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症下药。对于资金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至于意识问题,则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唯此,传统村落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示例三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镇化的要求,也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从立法和法规的角度,建立保护传统村落的长效机制;以尊重传统村落发展规律、文化传承、历史价值为底线,做活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文章;建立传统村落规范和退出机制,让村落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在根本上守住乡村文脉的“根”。

第三篇:申论热点:传统村落保护

申论热点:传统村落保护

【热点背景】

2016年11月,住建部对1602个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进行公示。加上之前三批列入此项名单的2555个村落,目前共有4157个村落进入国家保护名录,正在获得“抢救性”保护。这标示着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又成功迈进一步。农耕文明诞生于农耕经济,农耕文明也是城市文明的基石,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农村文化失根问题成为城镇化快速发展下所担忧的产物,因此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必须对传承文明载体传统村落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评析】

传统村落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村落,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

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

1.从数据显示,传统村落在不断的消失。在2000年,中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10年锐减为271万个,仅仅10年内减少90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

2.传统村落的保护趋向雷同。著名的非物质文化保护者让冯骥总结出了十大雷同旅游为纲、腾笼换鸟、开店招商、化妆景点、公园化、发展民宿业态、编创“伪民间故事”、“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使得传统村落商业化严重。

3.传统村落空巢化、老龄化严峻。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人走房空,人口老老龄化严峻。

4.村民自身对于村庄及传统的冷漠。部分村民不知何为传统村落,对于国家层面的保护存在上热下冷,上快下慢的问题。

保护传统村落的对策

1.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培养和重视“乡贤”的力量。乡贤具有一定的文化认知和专业思想,有力量且有时间参与传统村落的建设和保护。

2.提高基层对古村镇保护的认识。基层组织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领头雁,从基层组织抓起,再落到实际工作中.3.群众的积极主动性,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根本力量。通过群众的力量留住我们对于民族家园的情感、土地的情感和文化的情怀。

第四篇:2014河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传统村落保护

http://hb.offcn.com/

【背景】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13年6月4日落户天津大学。该中心旨在从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上进一步推动与实施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是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天津大学批准,依托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建而成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机构。

【危机】

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透露,相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

作为研究古村落保护的专家,冯骥才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就谈到,能代表或体现中国农耕文化的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2005年还有5000个,目前只剩下不到3000个。最近冯骥才专门去山东调查,齐鲁大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座完整的原生态的古村落。他批评城市文化悲剧正向农村转移,呼吁在城镇化转型中加强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

与中国整体情况相比,海南近年来在城镇化或各种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样有着大量村庄因拆迁转移,原来的自然村落正在消失。

海南建省以来,多少村落正在消失?笔者联系了多方部门并没有获得一个较为准确的数据,而根据各地民政部门、城乡住宅建设管理部门等提供的资料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海南岛上被拆迁、改造、消失的自然村落约2000个。

【影响】

1、保护古村落是探寻中华农耕文明根源的基础;

2、只有保护了传统村落才能更好地大量附于其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保护古村落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原因】

1、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农村土地;

2、对政策理解欠科学,导致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标准单

一、盲目拆建古村落;

3、农民观念转变,期望改变生活方式,破坏了村落原有结构;

4、古村落年久失修,自然老化;

http://hb.offcn.com/

5、部分地方政府实施的古村翻建工作缺乏专业性,存在“破坏性保护”;

6、部分地方政府领导思想觉悟不高,盲目用文化资源换取GDP或视传统村落为封建产物进行改造;

7、过度商业化,导致原住居民完全搬离、原有风貌受损;

8、政府工作中存在权责不明确,缺乏主管部门等问题,对古村落的保护不到位。

【对策】

要实现传统村落的发展,应对其实施保护性开发战略:

一、改善基础设施,吸引原住居民,保留原有生活方式,实现景区保护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统一;

二、科学合理实施修复,保护村落建筑原有风貌;

三、挖掘民俗文化遗产的潜力,大力发展旅游业;

四、发动居民全方位参与旅游开发,分享经济收益,提高居民积极性;

五、举办国内外知名活动,利用现代元素提升知名度;

六、履行政府职责,坚持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合理规划,保护景区。

【预测热点考察方向】

保护传统村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拓展阅读】

1、记者从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了解到,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海南省财政厅联合启动了海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调查建档,海南对首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7个古村设“一村一档”,交于国家保存,这意味着7个古村落今后将有更高等级的国家“户口”可查。

此次三部门将联手对这7个传统村落进行科学调查和档案建立,并逐村验收,同时提出规划编制单位选择条件和推荐单位名录,审查保护发展规划。而县一级的城乡住建、文化、财政部门也将联动,负责本地区传统村落科学调查,档案建立,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的具体实施。

据悉,此次调查包括对村落中的传统建筑物和历史环境要素的调查。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位置、建成年代、面积、基本形制、建造工艺、结构形式、主要材料、装饰特点、历史功能、产权归属、使用状况、保存状况等。

2、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记者10月

http://hb.offcn.com/

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2012年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启动一年多来,已初步建立了国家保护名录。制定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并根据保护价值的不同进行分等定级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在发布会上说,截至目前,三部门命名了两批1561个中国传统村落。

同时,首次开展了全国性的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将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格局保留传统特色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村落均列入调查对象。各地共上报1.2万余个传统村落,基本掌握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保存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赵晖透露,还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其成员涵盖了建筑、历史、文化、民俗、经济、社会等方面较为权威的专家。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提供总体技术指导和战略决策咨询,研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支持政策建议。

据介绍,三部门还印发了保护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保护发展必须坚持规划优先,未经批准不得对传统村落进行迁并,提出建立挂牌保护制度和名录退出机制的意见。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高度关注社会热点,并着力提升对热点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训练公正客观理性的政府思维。预祝广大考生公考顺利,一举成公!

文档来源:http://chengde.offcn.com

第五篇: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

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

(2017年8月3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传统村落,是指列入国家名录的中国传统村落和省名录的贵州传统村落。

第三条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坚持保护优先、突出特色、科学规划,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主导、村民自治、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措施,建立协调机制,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传统 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文化(文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旅游、规划、民族宗教、扶贫开发、民政、环境保护、林业、公安(消防)、发展改革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具体工作,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指导村民委员会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

第五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参与保护和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依法履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消防安全等职责。依法组织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事项纳入村规民约。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文物)、民族宗教、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鼓励传统村落设立博物馆、村志馆、传习基地、陈列室、戏楼(台)等场所,开展授徒、展示、巡演、节庆等活动。

第七条 鼓励新闻媒体积极宣传传统村落及其保护和发展工作,增强全民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意识。

第二章 申报和规划

第八条 申报传统村落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

—2— 讨论同意。

第九条 申报中国传统村落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执行。

具备下列条件的村落,可以申报贵州传统村落:

(一)村落主体形成较早;

(二)传统建筑风貌完整;

(三)整体格局保存良好,保持传统特色;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贵州传统村落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贵州传统村落的申报、评审程序和评价认定指标体系,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传统村落名录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应当包含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保护措施、产业布局、人居环境改善等内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进行编制;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编制的具体要求,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等有关规划相互融合。

第十一条

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应当符合传统村 落实际,突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需要,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

—3— 色;广泛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 议讨论同意。

第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 议讨论同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之日起15日内,报市、州人民政府审批。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审批前,应当进行技术审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技术审查。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技术审查办法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批准之日起30日内,在门户网站和传统村落所在地公布,并报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依法批准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按照原批准程序执行。

第三章 资金和项目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传统村落实际安排保护和发展资金,用于传统村落普查、抢救与保护、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维护、产业发展、宣传教育等。

省人民政府应当参照国家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资金补助政策,对贵州传统村落予以补助。

第十五条

投入传统村落的资金,根据保护和发展规划,由

—4— 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整合使用。

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资金,应当优先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项目库,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完善项目进入、退出机制。

第十八条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项目应当依照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开展工程设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严格执行项目投资预算和决算管理。

第十九条 项目实施主体应当在传统村落所在地公开保护和发展项目的建设规模、内容、投资额、资金来源、施工单位等项目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第四章 保护措施

第二十条

保护传统村落应当保持村落空间、历史和价值的 完整性,维护文化遗产存在、形态、内涵和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 性,注重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延续性。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组织制定传统村落保 护技术规范。

—5— 第二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传 统村落进行普查。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村民委员会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确定的保护对象进行普查,并将普查结果报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普查发现的濒危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应当优先抢救保护。

第二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化(文物)、档案等部门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第二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传统村落主要入口设立传统村落保护标志,并对传统建筑、古路桥涵垣、古井古塘、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场所等保护对象实行挂牌保护。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改变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传统建筑原有高度、体量、外形及色彩等建筑风貌。

前款规定的建筑物,属于不可移动文物或者历史建筑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与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不相协调的其他建(构)筑物可以采 取补助、奖励等支持措施,选择代表性建(构)筑物实施示范改 造,建(构)筑物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应当配合。

—6— 第二十五条 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设施,应当符合保护和发展规划,不得破坏传统格局和风貌。

第二十六条

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的传统建筑、古路桥涵垣、古井古塘等建(构)筑物的维护修缮,应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鼓励采用传统建造技术、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维护修缮。

维护修缮前款规定的建(构)筑物,属于不可移动文物或者历史建筑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传统建筑的维护修缮,由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负责;没有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的,由村民委员会负责。

前款规定的维护修缮,可以向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资金补助。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环境保护、农业等部门应当开展传统村落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建立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数据库。

第二十九条

传统村落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

(二)占用或者破坏保护和发展规划确定保留的森林、耕地、湿地、林地绿地、河道水系、路桥涵垣等自然景观、历史环境要

—7— 素;

(三)建设生产易燃、易爆物品工厂,或者设置储存易燃、易爆物品仓库;

(四)擅自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活动。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尊重传统村落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改善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条件,防止传统村落空心化、过度商业化。

在传统村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应当尊重村民意愿,并对村民所有的建(构)筑物处理作出约定。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等,因保护和管理需要,将村民迁出传统村落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传统村落村民所有的建(构)筑物依法出卖、出租、抵押、入股的,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合法原则,并遵守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 使用与传统村落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传统村落的习俗、文化艺术、传统建筑技术等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研究,推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各级人民政府对传统建筑工匠、民间艺人等传统村落技艺人 —8— 才开展技艺传承活动,可以提供必要的经费补助。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依法做好传统村落消防安全工作。

确因传统村落保护需要,消防设施、消防通道等达不到消防安全要求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指导村民委员会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及措施。

村民委员会应当加强消防管理和宣传教育,完善消防制度,建立健全群众性消防组织。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开展传统村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时治理传统村落地质灾害隐患。

第三十六条 建立传统村落驻村专家、村级联络员制度。驻村专家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州和县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选聘,负责指导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项目实施等工作;村级联络员由村民委员会在村民中推荐,负责宣传传统村落相关政策、监督项目实施等工作。

第三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化(文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旅游、民族宗教、环境保护等部门建立传统村落动态监测数据系统,对传统村落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实施动态监测。

建立传统村落考核评估和退出机制。经考核评估,对保护成绩突出的予以奖励;对保护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对传统建筑、—9— 风貌格局等遭受破坏的给予濒危警示;对丧失保护价值的启动退出机制。

第五章 发展促进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建设传统村落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绿化、公共照明、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计生、邮政、公交、养老、农村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三十九条 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应当预留允许建设区。

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村民的房屋确需保护不能进行改建、扩建的,可以在前款规定的允许建设区另行申请宅基地。

第四十条 在保持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引导传统村落村民改善传统建筑通风采光、节能保温、给排水、环境卫生等生活设施,提升村民居住品质。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支持传统村落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和壮大传统村落集体经济。

传统村落的经营性资产,依法折股量化到享有集体所有权的集体组织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

第四十二条 在延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支持传统 村落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创意农业等,—10—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政府资金扶持的产业发展项目应当向传统村落倾斜。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扶持有条 件的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推动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有机衔接,在乡村旅游评级认定等方面对传统村落予以优先。

鼓励村集体利用村民空置或者退出土地、住宅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探索村民自愿参与的旅游开发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传统村落村民利用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农家乐(民宿)等旅游经营相关活动。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支持传统村落民族民间手工业发展,强化地域特色,创建地理标志品牌;搭建传统村落文化消费、传播体验交流平台,支持建设民族民间文化、医药保健、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乡村旅游、高效农业等产业集聚区和旅游休闲基地。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优先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乡村旅游等服务体系,促进传统村落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大数据应用。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传统村落所在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设立集体控股公司,对传统村落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11—

利用传统村落资源从事经营活动的,应当尊重村民意愿,并依法对权益分配等事项作出约定。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以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有关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所称传统建筑,包括不可移动文物中的 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历史文化名村中的历史建筑和其他具有一定

—12— 建成历史,能够反映特定时期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第五十二条 市、州和县级人民政府可以认定本级传统村落,其保护和发展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7年10月1—13— 日起施行。

下载2019贵州公务员面试热点:保护传统村落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9贵州公务员面试热点:保护传统村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