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川南推进新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
情况汇报
中共犍为县委 犍为县人民政府
(2011年8月1日)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按照“以工兴城,以城促工,联动发展”的思路,注重规划引领,壮大工业支撑,强化城市依托,夯实交通基础,积极探索具有丘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一、规划是灵魂,科学规划引领“两化”联动
充分发挥规划的统揽作用,科学编制经济社会、产业、城镇和交通等发展总体规划,加强规划统筹衔接,用科学规划引领“两化”互动发展。一是定位凸显互动。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立足于全县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的重点,确立了建设“川南工业重镇、乐宜凉自接壤地区域性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南翼水陆交通枢纽重要节点和川南地区新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突出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两个发展重点,体现了“以工业为支撑、以城镇为依托、以交通为纽带、以文旅添活力”的联动发展思路,为加快形成“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良好发展格 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规划衔接互动。在制定工业、城市、旅游、交通等规划时,注重将全县规划放在全市、全省乃至成渝经济区这一更大空间范围内进行布局和谋划,与市委“1266”城市发展规划、省委“7+3”产业规划、重化工产业带规划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等进行了有效衔接,始终把犍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放在省市“两化”发展的大格局中,能够更加充分地争取省市的支持,实现借势发展。将县内各项子规划逐一进行对接,并全部统筹于县“十二五”规划下,实现了“多规合一”、良性互动。三是空间布局联动。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担纲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与产业规划布局中,以县城为中心,根据产业特点和资源要素配臵条件在沿江下游环状布局五大工业园区组团,县城与五大工业园区组团时空半径均在10分钟以内,城市能够为园区提供有力的支撑,最大限度实现居住、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的充分保障和优化配臵。而且这5大组团分布在县城周边5个乡镇,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小集镇建设,形成了“核心带动,圈层辐射”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二、工业是主导,做强工业支撑“两化”联动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支撑和动力。我们始终将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培育大产业、扶持大企业、打造大园区,以工业大发展带动城市大发展。一是培育大产业。坚持“优势优先,加快发展”的思路,积 极培育盐磷化工、浆纸化工、能源、机械四大工业支柱产业,突出重大工业项目引进和建设,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化工基地和能源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的浆纸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汽摩减震器研发生产基地。目前,这几大支柱产业均已形成有力的实体支撑,全县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备,和邦100万吨真空制盐、玖龙5万吨特种纸等项目先后竣工投产,凤生纸业技改搬迁、永祥6000吨多晶硅、川南减震整体搬迁等重大产业项目加速推进,中铁瑞城新民温泉旅游开发、永祥1.2万吨多晶硅、香港玖龙集团30万吨瓦楞纸、和邦集团磷化工园区开发、摩尔药业生物制药5个项目有的已签订协议,有的正抓紧洽谈,确保9月在2011中国四川〃古犍之旅招商暨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推介会上集中签约。目前,全县煤炭、制盐、浆纸及减震器年产量分别达到450万吨、180万吨、30万吨、1000万支,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县煤炭产能将达到600万吨、浆纸规模突破60万吨、盐磷化工产品规模突破2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汽摩减震器产量达到2000万支。二是扶持大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加速推进大企业发展战略,在资源配臵、要素供应、项目生成上予以倾斜,初步形成了川南、凤生、玖龙、和邦、合盛等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和产业发展中坚。加快实施产业、产品高端化战略,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新产品研发和品牌打造力度。目前,川南减震被省政府列入工 业“7+3”产业发展规划,成功创评中国“驰名商标”并进入日本本田公司全球采购体系,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行业排名第一;川天然气输配设备公司获得科技创新性企业称号;凤生纸业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三是打造大园区。坚持“产业园区化”发展思路,加速推进产业集聚集中发展,不仅全县所有重大招商项目全部入园发展,而且通过“退城入园”政策,先后搬迁城区7户工业企业进入集中区实施技改扩能,腾出城市建设用地700余亩,既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又优化了城市人居环境。目前,全县已经规划形成了石马坝氯碱化工产业园、虎吼坝硅材料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园、机场坝机械、特色农产品加工及临港物流产业园以及清溪、孝姑精细磷化工和浆纸化工产业产业园,共入驻企业25户,1-6月实现产值43.2亿元。预计到2015年,全县GDP达到156亿元,人均GDP达到4500美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9亿元,可新增就业近5万人,带动城镇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
三、城市是依托,做优城市承载“两化”联动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依托和载体。近年来,我们根据市委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乐宜凉自接壤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发展思路,高水平推进城市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产城一体城市面积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20万的中等城市,为 未来产业发展拓展新空间。一是优化功能分区。我们结合城市周边的产业布局、环境状况和人口居住的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将城市划分为休闲度假、科教文化、商贸旅游、生态绿心、金融政治五大功能区,实现了城市功能区与工业布局的紧密呼应和对接。二是拓展城市规模。加快城市新区建设,通过将土地和城市基础配套捆绑打包出售等方式,有效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题,积极拓展城市空间。目前,城市新区已完成首期1200亩征地拆迁并全面启动基础建设和商业开发,总投资达2.7亿元的城市道路、广场、绿化景观带、文体中心、图书馆、九年制一贯学校及公共休闲娱乐设施等项目已全面开工,年内全部竣工;渠首片区商业开发加快推进,年内可望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15万平米。加快实施旧城改造,全面启动城区主要街道路面“黑色化”、城市主干道路面拓宽整治、供水管网改造和城市夜景工程,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三是彰显城市特色。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更多地方元素,提高城市品位,彰显生态宜居休闲的特质。突出古郡韵味,对犍为文庙以及部分古建筑进行了修复改造,并对周边风貌进行了整治,凸显千年古郡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休闲特色,立足“山水依城”地理优势,保留城市后山大型翠屏山公园原始风貌,并在新城建设中规划布局生态湿地、浴场、亲水步道等功能区,充分展现山水相融、宜居休闲的城市特色。突出人文特色,将罗城古镇“船形街”、犍为古八景、川西民居等元素融入新城设计、滨江雕塑等作品中,在整体构思上,利用新城四面环水、形如航船的特点,移植罗城古镇船形街的构思,形成“城在水上座,船在城中游”的独特城市景观,实现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文旅是后劲,做活文旅促进“两化”联动 从长远来看,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将在工业化中后期逐步取代工业成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支撑。为此,我县坚持“文旅活城”,将文旅经济作为“两化”联动的第二支撑进行重点培育,逐步夯实“两化”联动未来发展后劲。精心筹备2011中国四川〃古犍之旅招商暨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推介会,并以办会为龙头,加速推进景区景点、旅游基础配套等项目,推动文旅经济加速发展。一是打造景区。实施“一环线两景点”为重点的景区景点建设,重点打造嘉阳小火车和芭沟特色风情小镇、芭马峡景区、桫椤湖景区、清溪景区、犍为文庙景区、罗城古镇景区,加速推进新民温泉开发。目前,连接五大景区道路全部贯通,旅游环线初步形成,总投资7亿元的桫椤湖景区开发项目顺利奠基,总投资25亿元的中铁瑞城新民温泉旅游开发项目初步拟定三方合作协议,成功创建为中国茉莉之乡、中国湿地公园、中国桫椤之乡、嘉阳国家矿山公园。二是提升形象。高规格、高水平、大手笔做好活动策划、系列活动内容安排以及节庆活 动,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营造声势,提高活动影响力,将旅游推介会办成集中展示犍为丰富文化旅游内涵的开放窗口。目前,已成功开展小火车花季之旅、文庙祈福等营销活动,解读犍为《百家讲坛》、福佑犍为、大型商业演唱会等大型活动已全部落实,川南2省5市12县市区旅游战略合作初步达成一致意见。三是强化配套。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已初步开发了茉莉香油、小火车模型、盖碗茶礼品盒等旅游商品10多种。大力发展宾馆、酒店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签约小火车景区旅游酒店,开工建设百海、新兴两家四星级酒店,新建高档商务酒店10余家。
五、交通是纽带,构建枢纽助推“两化”联动 “两化”联动,交通先行。近年来,我们立足地处乐宜凉自四市州接壤地独特区位优势,抢抓全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重大机遇,按照“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提升功能、助推发展”的思路,加快干线枢纽、县际通道和内部路网建设,着力打造成渝经济区南翼水陆交通枢纽重要节点。目前,全县已经初步形成了水陆并举、内外联通、方便群众、服务发展的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长期制约犍为发展的交通瓶颈被打破,直接带动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在犍为落户动工,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犍为汇聚,促进了工业和城市建设联动快速发展。一是对接大交通。积极配合省市加快“一航一铁两高速”重大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交通运输体系。目前,乐宜高速竣工通车,下渡100万吨综合货运码头、乐宜高速连接线建成投用,岷江航电、仁沐高速、成贵铁路等重要交通枢纽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依托岷江航道整治,积极规划筹建下渡、河口两大港口作业区,努力建设乐山“第二港”,积极谋划与港区衔接的机场坝组团临港物流园区,着力构建水陆结合的快速物流体系,力争有效吸纳雅安、眉山、成都、绵阳、德阳、乐山等城市货运,借助外力推动“两化”联动。二是打通主动脉。加快出境通道建设,完成1.8公里高速连接线沥砼路面建设和国道213线升级改造,自犍路、犍福路等7条县际道路拓宽整治全面完成,与周边区县1小时时空圈全面形成。三是畅通内循环。连续5年实施交通大会战,累计投入资金5.94亿元,完成油路和水泥路建设851.6公里,实现了100%的出境公路通水泥路、100%的乡镇通水泥路(油路)、100%的村通公路的目标,县乡公路半小时时空圈初步形成。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犍为至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22小时的公路时空圈、9小时的铁路时空圈以及县到乡镇半小时时空圈,初步建成成渝经济区南翼水陆交通枢纽重要节点。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加速推进“两化互动”的战略部署,按照“产城一体、三产融合、同步演进”的要求,大视野审视形势,大手笔谋划未来,大项目支撑发 展,大气魄推进跨越,以前所未有的干劲和速度,将犍为打造成充满活力、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丘区经济强县。
第二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我市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
采编:巴中市政府办公室 2011年08月10日阅读:
2456次字体:大 中 小
李刚作重要讲话 周喜安主持并讲话 彭耀学熊光林出席
为奋力推动追赶跨越、加快发展,8月9日,我市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全省“两化”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化”互动发展工作,分析当前全市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间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市委书记李刚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他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巴中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高水平的认识、高强度的工作,主动务实的作为,推动“两化”大突破、大发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喜安主持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彭耀学,市政协主席熊光林出席会议。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巴中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我们巴中而言,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包含三个层次的基本内涵,一是“加快”,二是“新型”,三是“互动”,这三个层次是有机结合的。要着眼于“快”,做大工业总量和城市规模;要立足于“好”,按照“新型”、“互动”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创新驱动、集约节约、民生优先,更加注重“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协调发展;要着力于“跨越”,利用后发优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高端切入、高端发展。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巴中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对我们这样的传统农业地区、连片贫困地区,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就要在工业上实现突破,将抓发展“第一要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城镇化是我市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平台,必须加快推进,实现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实现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深刻变革。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头脑,从思想、行动到制度上做好充分准备,破除一切思想桎梏、制度壁垒、能力缺陷,大力破除“唯生态论”、“唯条件论”、“唯规定论”,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决心和信心,主动适应发展形势,积极争取发展先机,努力开创巴中“两化”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李刚要求,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十二五”末形成工业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的主导和支撑格局,加快从传统农业市向新型工业市转变。要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在工业招商上有大突破,围绕重点产业和产品,强化开放合作和招商引资。要加快园区载体建设,在促进工业集聚集约上有大进展,按照“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科学规划定位,积极推进多形式的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优化园区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要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拳头产品为抓手,在工业经济实力上有大提升,围绕巴中优势资源,做好资源大开发大转化文章,推动资源项目化、资源资本化,立足巴中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快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龙头企业,对我市已有的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要抓重要产品,梳理一批有市场前景、有知名度的拳头产品,积极打造成高端产品,支持拓展市场、壮大产业、培育品牌,增强巴中工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注重科技引领和自主创新,树立“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观念,加强落后工业技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避免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李刚要求,要加快推进巴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城市定位要符合巴中区域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生态特征,彰显巴中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适应时代潮流,体现“经济富裕、环境优美、城乡一体、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型城市核心理念。要拉大城市框架,城市的拓展、新城的建设要围绕交通条件和产业发展来进行,加快构建市域城市主骨架。各县(区)要拓展新区,拉大城市框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区集聚,形成巴中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不断提升城镇品质,深入开展“五治三化”,以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模范环保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目的地“五创联动”为抓手,市、县城市每年打造几条特色街区,各县(区)每年抓好重点镇、中心村的建设规划,已建的要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新建的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融资”,开门搞城建,吸引民间资本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李刚要求,要统筹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坚持“三同步、三聚集、三统筹”思路,在推进上同步定位、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方向上企业向园区聚集、土地向业主聚集、农民向城镇聚集,在保障上区域统筹、产业统筹、管理统筹,实现“两化”互动发展。要以城乡一体的全域规划为引领,坚持“全域巴中”理念,综合考量人口增长、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环境承载等重要因素,合理确定市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按照“基础先行、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的要求,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要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坚持园城结合、产城融合,科学布局建设一批园区,并把各类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中,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要处理好工业与城镇的空间关系,在城镇建设规划中,为工业发展留足空间,工业发展规划中,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四级城镇体系聚集,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协调发展。要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动“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实现巴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切实解决好土地、资金、人力资源要素问题。要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扎实推动“扩权放活”,充分激发基层基础发展活力,加快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李刚要求,要为加快推进“两化”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必须围绕新的发展要求,在新理念、新活力、新作风、新能力上掀起一场深刻革命。要增强学习能力,引导干部自觉加强对现代工业、城建、金融、科技和国际化知识的学习,围绕新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促进干部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创新意识,更好地适应加快“两化”工作的需要。要提高创造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敢闯敢干、开拓创新、攻坚破难。要强化执行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践行“四个特别”,超常思维、超常举措、超常付出,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李刚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使命,是一个创新实干、攻坚克难的过程。全市上下要不断解放思想、形成共识,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团结奋进、真抓实干,为实现“两化”互动发展的大突破、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巴中而努力奋斗!
周喜安在讲话中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在下半年着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推进“两化”互动发展。要科学规划,做到多规衔接、全域覆盖、相互支撑;要联动推进,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带动新型城镇化,以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聚集发展;要强化保障。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抓紧新开工一批项目,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力争投资额度和时序进度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切实搞好项目储备,立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加快规划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为“两化”互动提供强力支撑。三是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加强基础工作,夯实发展载体;创新招商方式,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瞄准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相关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招商、小分队招商互动,点对点登门促进,提高引资实效;突出招大引强,以大带小,延链配套,集群发展,做大产业,做强产品,做优品牌;要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四是进一步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做好物价稳定工作。五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周喜安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对照目标找差距,增添措施抓落实。同时要严格督查,努力确保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早竣工、早见效,努力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会议进行了分组讨论。各县(区)、巴中经济开发区、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在会上作了经验发言。
市领导陈延荣、李晓春、明亮、李树海、谭红杰、周茂琦、谭启汉、张玉策、经伟宪、魏文通、陈兴国、涂虹、何长洋、鄢永都、李茂群、蒋兴权、欧文宇、杨白华、曹华、任小娟及巴中军分区司令员李友贵、巴中军分区政委补鹤龄、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魏战海出席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委室负责人,中央、省驻巴单位、民主党派、各县(区)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第三篇: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深入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 李春城
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决策部署,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和四川又好又快发展的“牛鼻子”。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完善城乡一体规划。
我们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深化完善了市域城镇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交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等规划,形成了由1个特大中心城市、14个中等城市、34个小城市、150余个小城镇、2000余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乡一体的城镇村体系规划。规划建设了天府新城、金融总部、现代商贸、文化创意、交通物流等8个市级现代服务业战略功能区和高新技术、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石化5个市级工业战略功能区,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建成高新区、经开区等4个产值上千亿元的工业园区和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等8个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为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了基础。
二、以工业化为主导带动三次产业互动,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实施大集团大企业带动战略,深入推进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聚集了富士康、仁宝、戴尔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其中,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汽车产业聚集了沃尔沃、大众等4个世界知名品牌;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居西部第一,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8个现代服务业战略功能区建设。目前成都的金融交易量和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均居西部第一,总部经济、软件与服务外包综合竞争力均居中西部首位。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规划建设了6个食品加工园区,引进培育了440余户食品加工企业和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并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坚持“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结合战略功能区、工业园区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实施规划建设,形成了一批经济实力强、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
三、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发展机制。
一是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源参与城乡建设。二是建立土地资源保障机制,近几年全市共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342个,新增耕地35.5万亩,为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拓展了空间。三是建立城乡人口自由迁徙的制度,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制度保障。四是建立保障群众利益的机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两化”互动发展努力建设幸福资阳
资阳市委书记 李佳
近年来,在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丘陵地区追赶跨越的发展战略,就是坚持“工业主导、三化联动”基本思路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去年7月,通过了《中共资阳市委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决定》,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两化”互动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两化”互动,奋力推动加快发展。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优化布局 “抓规划”。2009年5月起,先后邀请了中规院、同济大学等知名规划单位和高水平专家开展我市重大规划编制。坚持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四规衔接”,特别注重工业布局和城镇发展统一规划。目前,我市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定位和打造国家机车和汽车制造及出口、绿色食品加工配送、节能产品生产、国际会展及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四基地”定位,被纳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高起点推动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产城融合“抓互动”。一是着力做强工业支撑。始终把工业强市作为跨越发展的主导战略,坚持盘活存量与引进增量并举,做大做强工业。二是加快做大城镇载体。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的资阳中心城市,先后启动了九曲河综合整治工程、城南新区建设和城东新区建设,形成了“一城三区”统筹推进、互动发展的格局,拉开了大城市建设的框架。三是打造园区互动平台。把园区作为“两化”互动的联结纽带,既建产业园区又建城市新区。
第三,强化统筹“抓配套”。针对我市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强、互动发展基础条件较弱的现状,下大力气抓好基础建设工作,配套支撑工业发展、城镇建设。2009年8月以来开工建设了成安渝、遂资眉等4条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客运专线,在建高速公路里程336公里,占全省十分之一,去年交通建设投入71.2亿元。坚持“用抓工业的力度抓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旅游、现代物流、商贸和金融等服务业。狠抓人才培养锻炼,引进四川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资阳第一所职业大学,今年与西南交通大学实施“校市合作”。
第四,创新机制“抓保障”。对地方发展来讲,“两化”互动是全局战略,必须整合资源统筹推进。一是实施充分开放。作为全省唯一同时连接成都、重庆“双核”的城市,我们大力实施简阳融入成都、安岳融入重庆“双桥头堡”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二是强化要素保障。针对发展中日益突出的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问题,强力整合资源推进大项目建设。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出台了加快工业发展12条政策措施和现代服务业发展8条扶持政策;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营造了良好服务环境。
上一页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捷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然的历史进程,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实际,遵循发展规律,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决策,对于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努力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我委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着力推动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强我省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切实抓好一汽大众轿车基地、四川石化下游产业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成都汽车、德阳重大装备等重大产业基地。推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实施“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支持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二、大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我省城镇体系尚不完善,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特别是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较少。我们要把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对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和就业吸纳能力,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我省城镇化率将提高
7.7个百分点,有近700万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将新增上万亿元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要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两化”互动发展。产业发展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延伸产品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城市建设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镇内涵的提升,促进土地、能源等集约节约,优化城市内部功能,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加快编制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定位。
四、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制定推动产业优化扩张、促进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支持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意见。探索通过统筹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新途径。研究制定适应“两化”发展需要的户籍制度。千方百计破解资金、土地、能源等瓶颈制约问题,强化要素保障。
上一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跨越发展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王海林
作为省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为各地推进“两化”互动做好服务工作。
一是优化细化“5785”战略布局。根据资源优势、区位条件、环境容量和产业基础,研究指导各城市的产业配置,进一步优化细化“5785”战略。按照大城市发展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城市、产业带催生城市群的规律,结合功能区规划,通过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发展,带动我省城镇化进程。到2015年,力争形成5条销售收入超过万亿元的产业带、7个工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的产业、8个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园区、5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工业化率提升到45%。
二是大力培育重点产业。大力发展“7+3”优势产业,有选择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重点推进物流、研发、设计、检测检验和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到2015年,“7+3”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通过有针对性招大引强、兼并重组、上市扩张等措施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力争到2015年一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十强,全省重点优势产业前十强企业占行业比重各提高10个百分点。
三是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继续实施“1525工程”和“521”战略,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力争到2015年,工业园区集中度提高到65%。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支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世界一流园区。支持成都、绵阳、自贡和德阳、广安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继续支持乐山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产业园区。四是深入推进工业节能环保工作。按照循环、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积极落实工业环保政策,建设“两型”社会。大力发展节能减排装备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开发、推广节能减排和节水先进技术。
五是加强企业职工队伍建设,共同提升“城里人”文明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城镇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促进进城务工人员更好更快融入城市生活。
上一页
创新发展思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杨洪波
新时期,我们要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规划建设成渝经济区等重大机遇,走一条区域协调、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到“十二五”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18个地级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发展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0个左右城市跨入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行列,建立起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四大城镇群为主体形态、20个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300个左右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骨干、1500个左右小城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层级清晰、优势互补、功能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第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强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统筹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科学有序开展城镇总体规划特别是做好区域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高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覆盖率。
第二,培育壮大四大城镇群,统筹区域城镇和产业布局。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镇群,推动成德绵乐同城化发展,建设西部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城镇群;加快发展川南城镇群,推动自泸内宜一体化发展,建设西部重要的大城市密集区;积极培育川东北城镇群,发展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嘉陵江、渠江流域城镇发展;推动攀西城镇群发展,加快以攀枝花、西昌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金沙江流域和安宁河谷地区城镇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统筹城区和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天府新区”,打造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使成都市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国际化特大中心城市;将绵阳、自贡、南充等城市培育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将遂宁、广安、广元等一批地级市和县级市培育成为五十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同时,统筹推进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融合发展。
第四,加快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发展,支持特色产业集中区建设。把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城镇,培育成产业支撑强、地方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的中小城市;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条件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镇和旅游镇、商贸镇。支持重点小城镇特色产业集中区建设。
第五,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创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平台。加快市政基础设施以及防洪排涝、消防等防灾设施建设,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造优美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城镇。
上一页
强化电力保障服务“两化”战略
省电力公司总经理 王抒祥
推进“两化”战略,省电力公司将以主动服务“两化”战略为己任,把握重点,攻坚克难,竭力为我省“两化”互动、跨越腾飞提供坚强支撑。
以确保供应为重点,全力破解枯水期供电瓶颈制约。预计今冬我省电力最大缺口在400万千瓦以上,到2015年枯水期电力缺口将达1000万千瓦。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考验,省电力公司将主动作为,一是坚决抓好电力生产。科学调度,精心安排,挖掘潜力,促进电煤“丰存枯用”,提高枯水期发供电能力。二是全力争取省外购电。加强与有关省份的沟通联系,创新电力交
易方式,争取从西北、华中、华东、华北等地区外购电力,弥补枯水期缺口。三是全力推动“疆电入川”。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哈密―成都特高压电网项目早开工、早投运,从根本上破解我省枯水期缺电难题。
以加快建设为重点,全力夯实“两化”发展基础。电气化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为确保全省2015年GDP突破3万亿元发展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提升供电保障能力。一是坚持大投入推动大发展。“十二五”期间,公司电网投资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用5年时间再造一个四川电网。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430座,其中500千伏变电站和线路都将位居全国第一。四川电网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电力交易的大枢纽和资源配置的大平台。二是围绕“两化”战略完善电网规划。以满足四大城镇群、五大经济区、五条万亿产业带发展电力供应为目标,超前介入,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和各市(州)对接电网规划。全面研究负荷发展趋势,分层、分区、分片预测电力需求,及时修编电网规划,确保与工业化城镇化规划配套衔接、协调推进。三是及时优化电网建设时序。坚持“重点项目优先建设,长远项目提前建设,在建项目抓紧建设”原则,确保电网设施超前建设,为“两化”互动提供充足动力。
以优质服务为重点,全力提升供电服务水平。一是对全省招商引资项目、工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一站式”服务,由公司各级领导分别担任项目经理,高标准高效率做好供电配套工作,确保招商引资项目快速落地、快速投产、快速增效。二是认真落实与各市(州)签署的合作协议。根据需求超前建设电网,全力助推各地加快发展。三是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变化,配合有关方面争取政策支持。理顺电力市场价格机制,促进水电资源优势转化,为四川经济发展振兴和工业崛起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页
建设毓秀水乡 打造特色城市
开江县委书记 王善平
近年来,开江县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城市形象和品位明显提升。
突出特色搞规划。树立建设精品城市的理念,突出特色个性,科学谋划城市未来。一是凸显毓秀水乡特色,编制“全域水乡文化版图”,展现城市山水灵气。二是明确生态宜居定位,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三是统筹“两化”互动布局,将工业园区作为城市新的组团,使城市发展与园区发展相融互动。四是编制中等城市目标,力争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达17平方公里、17万人口;促进工业园区建成5平方公里,解决就业15万人。
围绕特色抓建设。坚持不求大、力求精,加快建设特色城市。一是构建城市框架,投资24亿元完成城市“四大干道”建设,改善用地环境,基本形成“三纵四横”中等城市框架。二是完善基础配套功能,投资18亿元建成城市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公益设施。三是实施特色风貌塑造,突出水乡文化,推进亮化绿化,打造特色风貌。
创新机制强管理。积极探索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城市实现干净、整洁、规范、有序。一是市场化运作,按照“建管分离、权责明确、市场运作、集中管理”思路,将城市清扫保洁和园林绿化管理推向市场,提升管理水平。二是制度化管理,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使城市管理步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三是人性化服务。以“四大创建”活动为载体,营造出全民参与、双向互动的浓厚氛围。
上一页
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田园西昌
西昌市委书记 邓显祥
我们坚持工业主导、“两化”互动,推动“资源进市场、工业进园区、农民进新村”,探索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2010年,县域经济竞争力名列全省第3位,城镇化率达52.3%。
放大资源优势,把产业园区建设放在推进“两化”互动的突出位置。整合安宁河谷资源优势,着力科学开发,依托园区做强产业、做大城市。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工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建设西昌钒钛、成都??凉山、太和钒钛三大百亿产业园区。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着力招大引强,加快建设烟叶、花卉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园区。推动园区与城镇并联,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
坚持特色定位,把增强城镇承载力作为推进“两化”互动的关键举措。着力产业兴城,规划启动“西昌新区”。全力推进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战略性优质烟叶“三大基地”建设,再造一个“产业西昌”。着力功能配套,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田园西昌。打造具有浓郁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的特色城镇,建成一批工业反哺农业型、文化旅游型、服务产业型特色小城镇。
注重统筹发展,把实现“三化同步”作为推进“两化”互动的根本目标。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突出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以“大凉山”品牌引领现代农业。突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现代文明培育新型农民。突出建设农村新社区,以建城镇建新村。
第四篇: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学习考察报告
2012年1月2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推进“两化互动”工作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推进“绿色发展、两化互动”工作能力,经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组织,2011年12月25日至30日,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发改、投促、规划、住建、国土、环保、商务以及各区县、园区相关人员赴天津市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在天津期间,考察团听取了天津市委党校教授关于《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天津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的授课,参观考察了华明镇、天津市规划馆、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天津港博物馆以及空客A320组装线、康师傅基地等项目。学习考察行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增强了考察团对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理性、感性认识。天津市:四大直辖市之一,总面积11305平方公里,下辖15区3县,总人口1043万。天津是中国北方沿海最大城市,中国北方最大的经济商贸中心。2010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08.83亿元,是“十五”末的2.5倍;工业总产值
达到1.7万亿元,比“十五”末净增1万亿元。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轻工纺织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90%。
滨海新区:1994年3月正式设立,位于天津东部沿海、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目前常住人口约200万。滨海新区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也是中国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2006年5月,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同时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继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最受世人瞩目的开放前沿。2010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12.3亿元增长到5030.1亿元,占全市的55.2%。
华明镇:隶属于天津市东丽区,紧临滨海新区,距市中心区13公里,现辖6个居委会,总人口4.2万人,是天津市第一批“宅基地换房”试点,是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该工程于2006年4月动工兴建,2007年9月完工。自2008年以来,先后有15个国家前往参观访问,全国各省派团参观考察。成功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获“全国十大和谐宜居乡镇”称号、2008住建部广厦奖及2009世界不动产FIABCI优秀奖、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二、天津推进“两化互动”的主要经验
(一)突出战略定位。考察期间,从天津市委党校教授的培训中,考察团对天津市的发展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天津的发展受战略定位的影响至关重大。天津是一座老工业城市,也是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为中华民族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一系列“第一”。天津拥有“曾经的辉煌”,但在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尤其是受北京极化效应的突出影响,天津在改革开放初期遭遇了“彷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工业发展陷入了低谷。从90年代后期起,随着北京修改了过去偏重工业的城市发展战略,以及滨海新区的崛起,天津发展迎来了新的腾飞。2005年10月,国务院在明确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同时,赋予了天津城市全新定位:“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围绕深化落实该战略定位目标,天津市及时制定了《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
(二)突出规划引领。考察期间,考察团先后参观了华明镇、天津市规划馆、中新生态城、天津港博物馆,所到之处都有高水平的规划演示沙盘,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天津市规划馆,位于天津“小洋楼”的意式风情区,占地极广,馆内规划涵盖了从全市规划到各区县规划、从住房建设规划到旅游发展、生态布局规划等各层次、多种类规划。每个规
划都通过制作沙盘等形象化手段,配以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立体予以展示,让人感觉规划不再“抽象”,不再仅是“墙上挂”。面向全社会开放,使投资者、外地游客、普通市民都能了解的形象规划,不仅对保障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公开性,规划执行的严肃性、连续性有重大作用,而且对加强城市品牌营销、促进招商引资落地、确保科学有序发展都有重大作用。
(三)突出大项目带动。考察期间,考察团参观了空客A320组装线、康师傅基地等项目现场,对新型工业、传统企业现代制造工艺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据了解,2007年以来,天津连续实施了“大项目拉动战略”,推进了一批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建设,至2010年全市工业共实施3000万元以上项目2249项,投资规模达11306.8亿元,其中重大工业项目140项,总投资6338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6%。“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8500亿元,是“十五”的4倍。2011年天津又推出180个大项目,投资在2500亿元以上。这些大项目包括著名的大飞机、大火箭、大造船、大乙烯、大炼油、大钢管、小手机、小汽车等。一批大项目的带动使天津工业的总量、水平、发展方式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既优化了结构,又提升了水平;既保障了当前,又支撑着长远。
(四)突出机制创新。考察中发现,滨海新区、华明镇的发展与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密切相关。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之后,天津制定了3年实施计划,启动10个领域20个改革重点项目,在涉外经济体制、金融、土地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滨海新区成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华明镇着力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群众工作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小城镇投融资方式和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政策等八大方面创新,破解了土地、资金等难题,成功推行了以宅基地换房的“华明模式”。
三、加快我市“两化互动”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规划水平,落实发展蓝图。天津的城市规划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之处,高水平的规划演示沙盘让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显得十分明确、整体城市建筑十分富有层次感。我们要站在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来科学编制各级“产城一体”、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系统、交通体系等重点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功能空间,扎实推进顶层设计和多规衔接;要坚持规划执行的法定性、严肃性,使规划真正成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遵循、对外宣传展示形象的有力媒介。
(二)推进重大项目,打造产业新城。天津花大力气引进了空客A320飞机总装项目,建设后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知名飞机零部件制造企业,项目所在区域形成一座临空产业城。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高水平的重大项目是汇聚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引进一个大项目,可以发展一个新产业,带动一片新区大发展;要始终把招大引强、集群承接、产业链承接作为招商选资工作的重点,瞄准世界500强、行业前10强大力开展招商,力求引进像康师傅等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项目。
(三)深化改革创新,用好用活政策。“先行先试”、深入改革创新是滨海新区、华明镇发展的宝贵经验。大气魄的改革创新,有效释放了生产要素,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我们要牢牢把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机遇,用好用活用足国家产业、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积极争创国家级产业园区、国家级城市名片、国省改革示范试点,为加快“两化”互动、产城统筹发展增添活力。
(四)抓好人才聚集,支撑产业发展。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空客A320飞机总装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天津,离不开天津有高技术人才支撑的基础。可以看出,人才聚集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引领两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大力建设西部职教基地,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留得住的现代产业工人;要充分挖掘成、渝人才高地作用,引导重大企业与高等院校(所)深入开展合作,吸引著名院校(所)来遂宁建立分校(处),大力引进高技术、高层次创新创业和领军人才。
第五篇: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http://.cn 四川在线(2011-7-27 14:39:32)来源:四川日报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捷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然的历史进程,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实际,遵循发展规律,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决策,对于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努力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我委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着力推动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强我省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切实抓好一汽大众轿车基地、四川石化下游产业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成都汽车、德阳重大装备等重大产业基地。推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实施“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支持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二、大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我省城镇体系尚不完善,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特别是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较少。我们要把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对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和就业吸纳能力,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我省城镇化率将提高7.7个百分点,有近700万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将新增上万亿元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要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两化”互动发展。产业发展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延伸产品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城市建设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镇内涵的提升,促进土地、能源等集约节约,优化城市内部功能,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加快编制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定位。
四、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制定推动产业优化扩张、促进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支持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意见。探索通过统筹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新途径。研究制定适应“两化”发展需要的户籍制度。千方百计破解资金、土地、能源等瓶颈制约问题,强化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