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被划定为革命老区

时间:2019-05-14 06:3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锦屏被划定为革命老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锦屏被划定为革命老区》。

第一篇:锦屏被划定为革命老区

弘扬革命老区精神

建设美丽和谐锦屏

锦屏被划定为革命老区

本报讯 4月16日,经贵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批准,锦屏县被划定为革命老区。锦屏县成为继黎平县、榕江县后被批准的黔东南第三个革命老区。

锦屏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省的第一站,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宣传,全县广大群众对红军长征在锦屏的历史事件了解不断加深,红军长征过锦屏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留给锦屏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和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从2011年起,锦屏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革命老区的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申报划定锦屏县为革命老区工作,以挖掘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将锦屏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锦屏县革命老区辖新化、敦寨、铜鼓、大同、偶里、平略、隆里、钟灵、启蒙、固本、河口、彦洞、平秋、三江14个乡镇。目前,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锦屏正举全县之力有序推进被划定革命老区后的各项工作。

红色记忆

红军长征在锦屏

红六军团在锦屏

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共产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坚持了不切实际的军事路线,以致红军遭到失败。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强大压力,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选择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撤出中央苏区,向国民党统治力量稍弱的湖南、贵州一带实行战略大转移。

为使大转移顺利成功,1934年8月,中央决定红十七师和红十八师组成红六军团,担负西征先遣探路重任。中央任命由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任中央代表,同时成立以任弼时为主席,肖克、王震为委员的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下辖十七、十八两个师。肖克任军团长兼十七师师长、政治委员,张子意任军团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军团参谋长;龙云任十八师师长,甘泗淇任政治委员,谭家述任参谋长。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9000余人,由江西遂川横石出发,向西突围。经过一系列激战,于9月18日进入贵州省锦屏县的平茶(平茶1955年划归湖南省靖州县)一带。由于贵州兵力薄弱,为了阻击红六军团进入贵州,广西、湖南、贵州3省军阀会商决定湘军派7个团由第十九师师长李觉指挥、桂军派4个团由第七军军长廖磊指挥,进入贵州配合黔军合围红六军团。贵州王家烈和湘军何健联合在锦屏城设“湘黔边区剿匪司令部”,由黔军第一师师长何知重兼任司令,湘军李觉兼副司令。在上至锦屏,下至湖南黔阳的清水江沿线布下重兵。

9月20日,红六军团在平茶分成南北两路向黎平、锦屏进军。北路进入黎平丘团后,直插黎平、锦屏两县交界地带中黄场,沿亮江而上到新化所,在村民李文科的向导下,取道放浪冲,21日抵隆里、鳌鱼嘴一带。南路从湖南平茶的官团进入黎平县界牌村,然后从马家团、猫耳塘开向潭溪,取道罗团、高屯抵达鳌鱼嘴,与先期到达的北路军会合。南北两军会合后,随即向锦屏婆洞方向进发。行至龙里司时,又分兵两路,一路翻山经鹏池,翻过西洋店,22日抵婆洞,即今边沙、者蒙;另一路沿溪上至八瓢,翻过魁洞下圭映冲抵婆洞。两军会合,翻过甘塘界下韶霭宿营。23日,红军大部队离开韶霭取道西走剑河南加堡,24日从南加上游里格渡清水江。渡江之后,翻越架头山抵培荣。在培荣又分兵两路行进:一路取道锦屏县彦洞乡救民村西月寨,西入剑河县岑本抵小广、大广。另一路经梨木山、芳武、新寨抵小广、大广。26日,六军团在大广一带被湘、桂军包围,为掩护大部 队转移,龙云率领的红十八师五十四团在大广坳与桂军覃联芳部进行了惨烈的战斗,最后五十四团包括团长、两个营长在内一百五十余人阵亡,政委受重伤,后该团建制不得不取消。大广坳战斗失利后,龙云密令李天基召集掉队失散的五十四团战士秘密返回平茶和锦屏蚂蝗山一带继续斗争。

中央红军长征过锦屏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及中央机关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大转移,计划沿着红六军团的行进路线,到湖南西部一带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12日,中央军委电令红军由通道分兵左、右两路西进贵州:由红一军团和红九军团为右路,中央军委纵队及第三、五、八军团为左路,从黎平和锦屏进入贵州。中央红军经过锦屏时分三个序列,即红九军团、红一军团、中央纵队。

红九军团过境 红九军团以罗炳辉为军团长、何长工为军团政委,由红三、二十二两个师6个团组成。1934年12月13日,右路红一、九军团从新厂到达锦屏县平茶一带,分派九军团第二师六团作为先锋,取道经界牌、潭溪、罗团,14日攻占黎平县城。大部队由丘团进入黎平中黄。在中黄,红九军团又分成两路,大部分往北走敦寨、铜鼓方向,小部分往西走新化、隆里。

15日上午,红九军团主力约四五千人沿亮江北进,经高寨、平江、敦寨直取铜鼓。铜鼓是锦屏旧县城,时黔军金祖典率第十五团防守铜鼓在防,以作为锦屏县城的第一道防线。当天下午,红九军团先头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打败守敌,毙敌数十名,俘敌一百余名,轻松地拿下铜鼓城。这是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的第一次战斗,突破了王家烈黔军的东部防线,同时也解除了敌人对黎平的威胁,从而保证了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的安全召开。

17日,红军大部队离开铜鼓,从水冲而下,经大同乡八河、稳江一带,而后西上偶里。另有一部分出秀洞,准备过大同直插锦屏县城过河。当侦知锦屏布防严密后,便折向普西村高明过稳 江,上沿钟灵河上隆里。至雪冲,有部分又插过启蒙镇玉泉、丁达一带出巨寨上启蒙。

18日,红军离开偶里,从阿狼冲下八洋,分兵两路,有一部分沿八洋河上婆洞,有一部分渡清水江沿黄家坳、彰化、文斗河边、南路、格翁西上河口。

红九军团另一部分从中黄西上新化,过放浪冲,15日抵隆里古城。地方知名人士夏鼎元、胡汝相、陈华胜等组织群众打着写“欢迎”字的三角小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出城东门迎接。16日,红军离开隆里,一部分翻过地稠,一部分经雪冲翻过腊洞往婆洞、甘塘、韶霭,过河口而去。

红一军团过境 红一军团以林彪为军团长、聂荣臻为军团政委、左权为参谋长,由红一、二、十五3个师9个团组成。红一军团基本上是沿着红六军团行军路线过锦屏县境的。1934年12月14日,红一军团离开平茶行抵中黄,沿亮江上至新化,过放浪冲,上王家榜,15日抵达启蒙镇八瓢村。因甘塘到韶霭、塘东之间的路已被国民党挖断,马队和辎重难以通行,加上连日急行军,红军队伍已非常疲惫,于是在八瓢村作短暂休整。军团部设在八瓢大寨杨再庆家,林彪、聂荣臻等军团首长分别住在杨再庆、杨正锦、杨秀成等几家。八瓢以及相邻的鹏池、地稠村也住满红军。

红军大队在八瓢休整两天,17日离开,翻过西洋店下归映冲过婆洞。红军在八瓢、鹏池、地稠留下有很多传单和物品。当路的房屋外面板壁上都写有大幅宣传标语,房间里面的板壁上,用毛笔和粉石写的标语也不少。

16日上午,红军先头部队从韶霭取道过冉西抵达塘东寨下河口。黔军得知红军要从河口经过,于是派第五、六两个团兵力在此布防死守。红军先头部队从塘东下到半坡,即遇到对面瑶光寨脚火力的阻击,便在山凹处架炮与敌对打。不久,后援部队赶到,便分兵两路进攻,一方面用山炮继续向对面碉堡炮猛攻,将碉堡轰坍,其火力被压下。一方面组织力量从两侧树林间潜下河 口,占据姚家坪,攻击对岸守敌。经两个多小时激战,终于将对岸的守敌击溃,占领河口和瑶光寨。河口一战,是中央红军进入贵州以来最激烈的一仗,歼敌二百余人,红军亦牺牲数十人。攻下河口,从而打通了红军西进贵州的重要通道。

红一军团到达瑶光的第三天(12月18日),在这里设瑶光镇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府设在红军总部所驻的姜家大屋,在姜家大屋大门口悬挂“瑶光镇苏维埃政府”牌子。

中央红军过锦屏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红军总部驻地黎平县城二郎坡荣胡顺家店铺召开政治局会议。19日,红军总部离开黎平县城,以每天四五十里的速度前进。20日晨,红军总部从黎平县高场沿乌下江往锦屏八里进发。当晚,红军总部行抵八里村宿营。21日晨,红军总部离开八里,沿乌下江下行,经八受,下午抵达瑶光(时设瑶光镇)宿营。红军总部进瑶光后,将总部设在寨中间的姜家大院里。周恩来、朱德、博古、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首长都住在这里,而毛泽东则另选坐落在寨脚、相对静僻的李家大屋居住。

22日晨,红军总部离开瑶光沿清水江南岸上剑河,当晚住柳寨。当天,由董振堂率领殿后的红五军团行抵瑶光、南加一带。

锦屏人民支援红军

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

欢迎和支持红军 尽管国民党政府做了大量的反面宣传,并强令不准群众接触红军,更不准支持红军,但红军在锦屏时仍是得到善良热情的锦屏人民的支持。红军第二次进入隆里时,古城群众在夏鼎元等地方人士的带领下,敲锣打鼓、打着写“欢迎”字的三角旗出东门迎接红军。红军入城后,夏鼎元等又在城内为红军募集粮草。在铜鼓、隆里、偶里、韶霭等地,都有群众为红军舂米、洗衣做饭。

为红军带路 红军进入锦屏后,得到苗侗族群众的大力支持。所到之处,都有群众为他们带路。新化所村李文科在买谷子 途中,丢下担子,把红六军团从新化带到隆里所;铜鼓梁文贵,为红军带路经过稳江、偶里、河口、剑河,一直到余庆才回来;八瓢杨正宝,为红军带路到启蒙、塘东、南加、剑河到黄平;普西杨朝炎,把红军从稳江带到偶里,隆里群众分别把红军带上启蒙和河口;河口姜连堂为红军带路到剑河培荣;偶里龙景川代表乡民接洽红军,还为红军带路沿清水江上河口、南加和反号,等等。

救助红军伤病人员 启蒙镇者蒙村农民杨和钧,冒着生命危险将路遇因受伤而掉队的红军王连长和吴排长接到家中治疗,后因担心安全又将他们转移到魁洞亲戚家中。他每天采药、捣药、换药,像对自己亲人一样精心照料。后吴排长伤愈归队,王连长在杨和钧离开时被地方反动分子杀害。杨和钧在为两红军疗伤期间,与他们结为拜把兄弟,建立了浓厚的阶级感情,在他们的教育下接受革命道理,写下了许多向往革命的诗作。因救护红军,1936年11月,杨和钧被当地反动分子以“叛客”罪名杀害;启蒙镇边沙村民蔡积云将受伤的吴姓红军战士接到家中治疗,该战士未及痊愈及要追赶部队,离开边沙村不久却被反动分子杀害,蔡积云得知后,将红军战士的遗体运至村边掩埋,至今其后人仍每年祭扫;瑶光草医姜月楼不顾反动分子的警告,将被反动分子施重刑(滚筒)的徐、张两位掉队红军战士背到家中医治。

收留红军掉队人员 1934年9月下旬,有10名红军掉队伤病员在剑河县南加堡一带被国民党抓捕,将要实施杀害,在锦屏县城经商的江西籍商人何郁廷得知情况后,即派人到剑河县进行活动,收买有关人员,将这10名红军战士保释出来,并帮助愿留下的何崇高、洪又新、刘托古3人在锦屏谋生,其余每人打发3元大洋送他们回家;红军江团长、江连长受重伤后,得到固本乡宰格(八一)村保长杨再方的收留和保护;有一红军排长追不上部队,流落到启蒙镇魁洞,被村里人留下当私塾教师(后被反动分子杀害)。

掩埋牺牲红军战士遗体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在锦屏地区,全县被杀害和因伤病而死的红军约有300余人,铜鼓、偶里、龙里司、八瓢、鹏池、地稠、巨寨、边沙、魁洞、流洞、八里、八受、瑶里、培亮、韶霭、塘东、河口、瑶光、锦宗、魁胆等村寨以及乌下江沿岸都有红军战士被杀或因伤病牺牲。对这些牺牲的红军战士,各村寨的群众都悄悄地将他们安葬,有的还把他们当作亲人祭扫不辍。河口乡塘东村民姜登俊、瑶光村姜凤冀等分别将牺牲在村边的红军战士掩埋,并交代后人当作亲人祭扫,塘东村群众还于2011年将红军战士墓重新修葺;韶霭村民龙德成、姜永德在韶霭渡口勇救落水红军战士,对未能救上来而牺牲的两名红军战士,过后他们将尸体悄悄安排在河边。姜永德没有儿子,便把这两名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每年都来祭扫,直到1952年去世。2006年三板溪电站水库蓄水,红军坟将要被淹没,韶霭村群众又自发组织将这两座红军坟迁到水位线以上安葬。平秋镇魁胆村王田乐,将从剑河大广战场受重伤撤出牺牲在魁胆溪半坡的红军战士掩埋。在启蒙边沙、者蒙、流洞、鹏池、八受,固本乡瑶里、八一,河口乡瑶光、锦宗村以及偶里乡、新化乡等地都有红军战士坟墓。

青年参加红军 锦屏计100多人参加红军长征。令冲龙运禄、茅坪杨德沛等20多名随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师长龙云参加红军;红军在锦屏期间,锦屏全县有全文钊、姜灿荣等20多人响应号召参加红军。大同乡八河村全文钊给红军带路后加入红军,长征到陕北,参加抗日战争。红六军团过瑶光时,河口乡瑶光村姜泽坤、塘东姜灿荣、河口姜培树等5人随红军西征,参加大广坳战斗。战斗中,姜灿荣、姜培树等4人牺牲。

保护红军遗物 启蒙镇雄黄村者姑寨农民杨胜乾,在路上拾到一份由毛泽东和朱德署名的传单《出路在哪里?》带回家,后被启蒙乡公所发现,命人多次上门搜查,杨胜乾始终不交,后保长借故将杨胜乾弟弟抓壮丁,被折磨死在镇远;甘塘村民李世和拾到传单《出路在哪里?》后,为安全起见,将传单帖在自己睡的床铺里侧床枋上。1952年,两人均将自己珍藏的红军传单交 给政府收藏。偶里乡寨皆阳村原有一株古樟树。1934年12月中旬,红九军团长征经偶里时,有部分战士在此树下宿营。此后,偶里人民将此树称为“红军树”,几次有人想砍伐都被群众阻止。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偶里人民遂将此树采伐敬献北京修纪念堂。现樟树址处立有“红军树纪念碑”。

图片文字说明:

图1-----红军长征过锦屏路线图

图2-----红军长征过锦屏时毛泽东在瑶光苗寨的行居 图3-----河口战场遗址

图4-----者姑农民杨胜乾收藏的红军传单 图5-----红军赠送给韶霭群众的铜筷 图6-----红军过锦屏书写在龙里司的标语

第二篇:革命老区

革命老区调研报告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历经90年的风雨历程。90年的风风雨雨,90年的艰苦历程,90年风雨同舟,90年的不断发展,让当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党派,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接近8000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90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九十年风云变幻,九十年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放眼未来,沧海横流,征途漫漫,回首中国共产党90年走过的道路,最难忘记的不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世界,不是神五升空实现中国人民的航天梦,也不是北京奥运会,而是中国老一辈革命战士挥洒自己的血水与汗水浇灌这广阔的中国大地,而是那浩浩荡荡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新中国成立已经六十多年,恰逢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作为一个在红土地上出生的学员,是听着老一辈革命战士的先进事迹成长起来的,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向往,我们踏上了寻访革命老区的道路。井冈山革命老区基本情况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东连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井冈山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境内平均海拔达381.5米,市内最高峰—江西坳海拔1841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圣地”。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尤其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江泽民同志将它概括为24字,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星火燎原燃神州。井冈山的斗争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井冈山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之源。过去,井冈山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井冈山人民为保护革命旧居遗址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迄今井冈山有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达100多处,其中24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井冈山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业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课堂。朱德委员长1962年重上井冈山时,挥笔题写了“天下第一山”。

经济建设情况

解放前,井冈山没有独立的行政建制,是一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偏僻小山村;解放后,井冈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于1950年在茨坪设立了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撤县设市,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2005年7月成立井冈山管理局。全市现辖21个乡镇场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97万人,总面积1297.5平方公里。1957年以来,井冈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垦殖山场,兴建公路,发掘资源,建设电站,创办工业,努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日趋完善的区位优势,制定了“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并不断加大改革开放步伐,经济由封闭迈向开放,由贫乏走向繁荣。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69亿元,比2000年增长6.23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23亿元,比2000年增长6000万元,超出“十五”计划数2300万元,年均递增19%;全年接待游客达21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5元,比2000年增长21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3元,比 2000年增长962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8.2:30.2:51.6,“旅游兴市”发展框架已经形成。工业从无到有,已发展工业企业80余家,并形成了造纸、瓷业、硅酸盐、花岗岩、木材加工、竹制品、土特产加工等特色工业群体。农业生产已由传统型向科技型、开发型、集约型方向转化,特种养殖、特种水产、三高旅游农业等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呈蓬勃发展趋势。

井冈山既具有辉煌的历史,又有绚丽的自然风光,革命的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是一个集观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体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01年1月又跨入了“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的行列。井冈山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61.43平方公里,分为11个景区,76个景点,460多个景物景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先后开发了茨坪、龙潭、主峰、黄洋界、茅坪、龙市等6大景区、30多处景点。有迄今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好的 7000多公顷次原始森林,有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誉为全世界仅有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的覆盖率达到86%,空气质量远远超过国家一类标准,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郭沫若畅游井冈山后,发出“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感慨!

第三篇:革命老区情况调研

革命老区XX镇综合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XX区老促会《关于开展革命老区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组织力量认真准备,使调研工作重点突出,抓住核心环节。通过调查了辖区4个行政村,采用实地走访、入户调查等形式,向村干部、老党员及农户充分调查了解老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镇下辖有XX、XX、XX、XX等4行政个村,5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7.14平方公里,总人口11135人,以汉族人口居多。辖区内有镇直单位7个,有党组织19个,管理党员364名。全镇耕地面积2218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200元,4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约为171100元。各通村公路硬化基本完成,安全饮用水设施也有较大的改善,目前人畜饮水困难的村尚有2个,分别为XX村以及XX村大户片,涉及村民350户,约1000人。老区群众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用电难、看电视听广播难等方面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个别村如XX村,还存在搭乘公交车难、路灯设施不完善、绿化带遮挡路口等道路交通方面的困难。全镇共有危房220间,无病险山塘水库。

我镇所辖的XX村为贫困村,全村共有19个村民小组,-1-

5个自然村。有924户农户,总人口3750人,总劳动力2310人,外出务工劳动力110人。土地总面积2188.4公顷,其中耕地61.2公顷,林地1320公顷,有果园面积44.3公顷。全村年产粮食361吨,人均占有量只有0.096吨,部分靠买粮过日子。全村牲猪出栏1280头。农民增收来源十分有限。全村共有110人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是现在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纯收入只有1608元。一直以来,我镇紧抓新一轮扶贫政策,坚持以脱贫开发为导向,以扶持贫困人口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2011年我镇共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改造危房23间、修建村内道路1公里;投入2.5万元,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受惠农民达140多人。今年,我镇计划投入450多万元,用于建设珠品组道路硬化、大户组道路拓宽、XX至XX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入2万元,开设科学种养培训班,帮助村民掌握种养知识,增强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综合能力,助力他们增收致富。

近年来,老区建设虽然还有若干遗留问题,但从总体上

看,老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为老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二、老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三农”问题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老区农村发展变化大。从纵

向对比来看,老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现代特色农业得到了发展。近年来,我镇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加大扶持力度,紧抓基地建设,强化优质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了种植甜笋、观赏类桃花等产业,已形成区域规模。在民生方面,新农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粮食农资综合补贴直补,农村低保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使群众受益不少,老区农民负担越来越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是,从横向对比来看,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扶贫开发工作也存在不少新问题、新矛盾,老区发展仍然滞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欠发达、总量小。以2011年为例,我镇工业总产值为98428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836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1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为104036.2万元,招商引资完成45521万元,财政收入2131.7万元,出口交货值4601万元。全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5000元的村有个,占%,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村个,占%。

(二)老区村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由于老区农民居住点比较分散偏远,仍有部分自然村行路难、用水难,耕作和居住条件差;公路前修后损,养护困难现象普遍。农田水

利基础设施老化,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老区行政村基本上通了安全卫生饮用水,但由于水质、水源,设备落后,条件等方面限制等原因,仍有个别村饮水存在困难。

(三)社会事业有发展,但又出现新问题。老区农村孩子大多合并到中心小学就读,教育教学质量有可提高,但护送低年级儿童上学的家长增多,增加家庭负担。新农村合作医疗推行后,由于补助标准偏低,报销机制不健全,急病重病家庭仍有困难,导致因病返贫。

(四)老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不足。能够带动农民增收的生产项目少,老区乡村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主要收入主要来源于提供初级农产品及原料,仍然以种养结构较单

一、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的传统产业为主;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仍较落后,主导产业定位不够清晰,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很容易受到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村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不畅通,农民增收缺乏稳定持续的机制,增收的后劲不足。碰到大病住院、孩子上高校的高额费用,容易造成农户出现返贫现象。

四、加快老区发展的意见建议

老区人民曾经对革命作出积极贡献,老区发展的滞后,需要上级有关部门针对老区出台特别优厚的发展政策,促进老区的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在调研过程中,老

区的干部群众就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转变观念,破除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解不解放、观念更不更新,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效。因此,在推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解决思想和观念上的问题,进一步破除保守、落后的思想,坚决清除影响、制约发展的一切思想障碍,放开手脚,打破常规,大胆闯、大胆干,要有敢为人先、敢担风险的意识;其次要坚决摒弃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坚持自立更生,积极创造条件、抢抓机遇,依靠自身力量自谋发展。

(二)夯实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强基础、增后劲作为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努力降低农村群众的劳动成本投入,切实减轻发展负担,加快发展步伐。对老区自然村中人口较多、自然条件较好、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的自然村,要加大扶持力度。

(三)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种养业,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要重点抓好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创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到优质优价,提高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通过典型示范,提高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水平,逐渐使合作社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纽带和桥梁。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线路,如我镇,就可以利用区位交通便利、特色种植上规模的资源优势,加快农家乐、休闲农庄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进一步加大对老区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产业发展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之本。因此,要因地臵宜,发展适合的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希望有关部门出台更多、更优厚的老区发展政策。

(五)进一步加大对老区的互助资金投入力度。因为通过金融部门贷款,门槛较高,因利益关系,金融部门也不愿贷款给贫困户。因此,贫困户要发展生产,便利的渠道就是通过资金互助社取得资金。希望上级扶贫部门扩大资金互助覆盖面,要让有发展愿望和发展能力的农户能真正享受到互助资金的帮扶。

二〇一二年九月七日

第四篇:革命老区

历史意义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的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极大贡献。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今天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大厦的牢固基石。老区是充满荣誉的,老区的革命传统和历史经验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光辉业绩将载入史册,彪炳史册,永放光芒。编辑本段革命老区概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前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大革命失败到第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8月至1930年夏);

(二)革命根据地在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和党内反对“立三路线”的斗争中巩固和发展(1930年夏至1931年秋)。土地革命战争后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九一八”事变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1931年9月至1934年冬);

(二)红军长征时期;

(三)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共计17块革命根据地,分布如下: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湘赣革命根据地

3、中央革命根据地

4、闽东、闽南、闽中革命根据地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6、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

7、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8、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10、川陕革命根据地

11、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12、鄂豫陕革命根据地⒔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游击区

14、西北革命根据地

15、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⒗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

17、琼崖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都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并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1937年11月下旬至1938年10月下旬,是抗日根据地的初创阶段。1938年10月下旬至1941年3月,是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阶段。1941年4月至1942年底,是抗日根据地的退缩和坚持阶段。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是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扩大阶段。共计18块抗日根据地,分布如下:⒈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2、淮南抗日根据地

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4、皖江抗日根据地

5、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⒍浙东抗日根据地

7、晋绥抗日根据地

8、广东抗日根据地

9、山东抗日根据地

10、琼崖抗日根据地⒒苏北抗日根据地

12、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

13、苏中抗日根据地

14、河南抗日根据地

15、苏南抗日根据地⒗闽浙赣抗日游击区

17、淮北抗日根据地

18、东北抗日游击区。编辑本段根据地划定标准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牲畜等运动,主要是建立了工农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坚持半年以上时间的。包括⑴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分管过土地的地区;⑵只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尚未分配过土地的地区。

第五篇:革命老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 项目概要

一、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来源

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内在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是全社会应尽的光荣义务。为切实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发展步伐,尽快改变老区生产长期落后、群众生活长期贫困的局面,实现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意见》要求,及我县革命老区的突出问题,遵循老区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与优先扶持相结合,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与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老区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按照省、市革命老区建设的相关要求,经项目调查研究,宜良县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马街镇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确定兴隆村委会标杆山村为2012省级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村。

均占有粮食311 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年种植约 200亩,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50元。林地1500亩,森林覆盖率80 %,小学普及率100%。平均海拔1720米,年均降雨量为950毫米,年平均气温12.2度,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村组。

⑵ 社会经济概况

该村有农户118户,人口415人,男 210人、女205 人,有劳动力324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为豌豆、青蚕豆,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150元,人均占有粮食311公斤,处于贫困线下有22户,86人,民政低保人数13人。

该村有坑洼不平的简易公路到村,村中道路狭窄、曲折不平,未硬化、不规范,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村中无科技文化室,甚至超过30平方米的土场都没有一块,群众文化生活枯燥;厕所都是农户自己搭建的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环境;全村有沼气池5口,太阳能35套,使用传统的能源和浪费较大的淘汰灶,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经济负担。近十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扶持人们的生产生活,导致人们对荒山丛林乱开乱伐,来进行广种薄收和滥伐林木作为生产生活用火,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是一个落后、贫困的村组,详见《标杆山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三、标杆山村贫困状况和问题及成因

标杆山村有三个明显的贫困特征:一是整体贫困。全村有农户118户,其中贫困户有22户,有贫困人口86人,占总人口的20.72 %。二是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严重缺乏人才和劳动力,全村有劳动力324人,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68人;初中文化126 人,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三是资源贫乏,不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由于人多地少和生活水平低下,该村有文化和有经济头脑的人都不愿留在家中,想尽一切办法另谋出路,大部分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缺乏技术而不愿离开家,守着微薄的土地苦苦挣扎。

以上三个因素制约着两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贫困。

(附:《标杆山村换算指标数值分值》、《标杆山村计算贫困综合指数表》)

四、标杆山村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标杆山村自然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文化科技落后,人口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经济水平低,生产发展缓慢,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而言,该村实施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迫在眉捷。

第二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改善民生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全面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作出应有贡献。

的村规民约;有正确的发展思路、规划、措施;有稳定增收产业;有一批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收入;有进村简易公路;有村内道路硬化;有安全、卫生饮水;有入户用电、音视;有学校为儿童就近上学。

通过项目实施,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

第五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结合当前中央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机遇和省、市革命老区开发工作意见,再针对标杆山村的贫困成因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打牢基础,实现目标”的原则,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及相关部门意见,在认真踏堪测设的基础上,围绕加强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辖区环境生态建设、扶持和推动农户产业创新调整、增强科技意识形态和劳务输出几方面开发项目设计和规划。预计总投资103.5万元。其中,省级补助5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53.5万元。

(一)革命遗址建设项目(投入资金34.5万元:省级资金17.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4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其中:

1、修建嵩宜公路武工队活动遗址162.5㎡:投入资金27.5万元,其中省级资金1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0.5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

2、修建纪念碑:投入资金7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5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修建革命纪念碑一座,为纪念革命烈士、学习革命精神、珍惜现实生活提供学习载体。

(二)产业发展项目(投入资金19.2万元:省级资金8.1万元、整合部门资金8.9万元、群众自筹2.2万元)。

全村种植蔬菜、黑桃、养殖生猪的农户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科技水平,促进增产增收。

(六)劳务输出项目:(投入资金0.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0.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0.3万元。)

培训转移富余劳动力200人。通过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与发达地区资金臵换,增加经济收入。

第六章 项目资金概算及资金筹措

全村共建六大类10个子项目,项目工程总投资为103.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50万元;整合资金43.9万元,群众自筹9.6万元(以投工投劳、投料为主)。详见《昆明市2012年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规划一览表》。

第七章 项目管理

一、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分两个阶段:项目建设期管理、项目建设后续管理。(1)建立镇、村项目管理责任制,分管扶贫工作的镇村领导为责任人,对项目建设负领导责任。

(2)推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对项目计划、项目建设内容、项目资金使用等,采取公示公告方式,接受群众监督。

(3)项目建成后,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实行镇初验,县组织全面验收,市抽验。

(4)项目移交后,由镇、村委会以及村组制定出具有操作性

基础。基本解决交通困难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经济效益预测。通过5个大类6个子项目工程的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第一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增加6000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200到350元。项目建成2-3年后,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3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65元,达2500元,人均占有粮食达385公斤,全村稳固加快小康发展步伐。

3、生态效益预测。彻底整治村内脏、乱、差现象。5年后,森林资源可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群众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辖区环境得到美化。

第九章 项目实施计划 1、2011年11月做好项目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2、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3、2012年2月至2012年3月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4、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全力做好项目的实施及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第十章 项目组织保障措施

革命老区建设工作按县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具体要求,县扶贫办为革命老区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在县扶贫办的指导下,乡镇技术部门为技术支持体系,镇协调各方力量,做好老区项目的实施工作,实行分乡镇执行原则。整个项目的实施统一由扶贫办负责。

下载锦屏被划定为革命老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锦屏被划定为革命老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革命老区农村教育情况汇报材料

    **市**区长沙镇是革命老区,面积94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委会,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1.2万多人。全镇设有初级中学一间,完全小学三间,教学点两个。多年来,各级政府十分关心革命老区各项事......

    参观革命老区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免费分享创新 参观革命老区心得体会范文 **年居住的瓦房。房屋内,毛主席用过的木板床、小马灯、旧桌椅等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旧貌。物是人非,简朴的家具给人们的是一种强烈的......

    参观革命老区心得体会

    为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安远县委组织部、安远县委党校精心组织和安排了这次红色旅游三日行活动。从瑞金、兴国,到井冈山,踏上革命红土地,我们安远县第三期干部离......

    参观革命老区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参观革命老区心得体会(共2篇)为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安远县委组织部、安远县委党校精心组织和安排了这次红色旅游三日行活动。从瑞金、兴国,到井冈......

    参观革命老区心得体会

    参观革命老区心得体会 5月 日至 日,为使全体党员接受中共党史、党建理论、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苏区精神和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我队党委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

    革命老区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省委调研组的各位领导:首先,我代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和全县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到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我县位于××省西南部,是集老、......

    “沂蒙革命老区”观后感

    “沂蒙革命老区”观后感 沂蒙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老一代向让走向未来的一代人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通过观看沂蒙革命老区的视频,欣赏......

    革命老区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省委调研组的各位领导:首先,我代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和全县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到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我县位于××省西南部,是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