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嘉鱼县四邑村迁村腾地工作情况汇报
潘家湾镇四邑村迁村腾地工作情况汇报
潘家湾镇四邑村西依长江,武蒲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现有6个村民小组,农户1019户,总人口3979人,耕地面积13519亩。主要种植蔬菜,2010年人均收入7012元。
根据省、市、县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以改善民生,调整村庄布局,集约节约土地资源为主要目的,潘家湾镇积极整合资金,实施四邑村迁村腾地项目工程。镇政府聘请省规划部门编制了四邑村迁村腾地规划,该项目将四邑村黄金岭、合家地、新墩三个居民点170户农户整体搬迁至周家墩中心村。中心村占地面积70亩,按照“节能、省地、环保”的要求,修建公寓楼、休闲广场、运动场、活动中心等主体工程,完善水、电、路、网络、天然气等基础配套设施。
截至目前,总体规划、征地已基本完成,土地平整、房屋建设正在抓紧推进。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我镇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我镇也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特设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对全镇新农村建设进行综合管理、指导协调和督查考核。各村也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镇领导及新农村工作专班经常深入村、组进行定期督查,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年度考核,作为评先评优依据。为提高镇村两级干部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专门组织村书记参加了市、县两级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并组织潘家湾、肖家洲等6个试点村的书记到省内赤壁、洪湖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从而在全镇培养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骨干,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农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和受益者,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为确保迁村腾地工作顺利进行,我镇先后召开由镇村干部、镇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动员大会,各村采取召开“三会”(支部会、党员代表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和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公开信等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新农村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在村庄规划、村庄整治工作中,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订体现民意的村规民约。同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吸引农民投劳投资建设自己的家园。目前,四邑村170户农户,已全部同意搬迁。
三、狠抓基础建设、确保工程进度
迁村腾地工作始终坚持“占劣补优,先建后拆”的原则。为确保能将四邑村黄金岭、合家地、新墩三个居民点170户农户整体搬迁至周家墩中心村,新居建设已经全面开展。目前170套新居(每套两层,在200平方米内)工程已经过半,一层建设已经全部完成,二层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预计工程11月底完工,12月底交付农户使用。届时将有120户农户先期入住新房。
四、目前工作中的困难
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部门行动不一致。新农村建设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合作。目前,国土局和水利局对我们工作十分配合,及时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但是有些部门联动配合还不够理想,致使有些工作不能及时进行;二是资金短缺。政策性因素促使镇村组建设资金短缺,由于镇村组无经济实体,税费改革之后,镇村组无资金来源,经费捉襟见肘,建设发展仅靠上级立项,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至今,我们已经投资了1850万元,但仍然有1100万的资金缺口。三是设备不完善。为了让村民有一个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我们必须完善当地的公共设施。然而,像路灯、垃圾桶等这些必备的公共设施仍不完备。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与打算
1、强化组织领导。我们将大员上阵,专班到位,继续长抓不懈。
2、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同时完善居民住房区的绿化、供电、供水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转变观念,全面强化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加快规划建设高规格的小商品市场、拉通镇区外环路、建设沿江鄂南物流集聚园区、拆迁百里长渠镇区段步行街违章建筑,建群众休闲娱乐广场。
3、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使新农村建设工作能够及时顺利进行。
4、在完成居民住宿园区后,要继续做好苗圃园区、蔬菜园区和养殖园区的建设。要我镇建设成种植、旅游、休闲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农村。
嘉鱼县潘家湾镇地处武嘉、咸潘公路交汇处。全镇11个行政村,3个生产队,1个农场,2个社区,国土面积169平方公里,镇区面积5.63平方公里,总人口5.76万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45元。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我镇根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尊重农民意愿,开展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自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潘湾实际,坚持以群众为主体,以产业为支撑,用规划指导群众,用政策激励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新农村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我镇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我镇也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特设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对全镇新农村建设进行综合管理、指导协调和督查考核。各村也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镇领导及新农村工作专班经常深入村、组进行定期督查,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年度考核,作为评先评优依据。为提高镇村两级干部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专门组织村书记参加了市、县两级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并组织潘家湾、肖家洲等6个试点村的书记到省内赤壁、洪湖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从而在全镇培养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骨干,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益者和主体,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镇先后召开由镇村干部、镇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动员大会,各村采取召开“三会”(支部会、党员代表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和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公开信等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新农村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通过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吸引农民投劳投资建设自己的家园。为落实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建议权、知情权、决定权,在村庄规划、村庄整治工作中,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订体现民意的村规民约。目前,四邑村170余户农户,已全部同意搬迁。其中预计有120户将于今年搬进新房。
三、规划建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规划是龙头,只有抓好规划,才能逐步改变村庄建设杂乱无章、水平低下的问题,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同时能够节约耕地,解决宅基地分配不公等问题。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为抓好新农村建设,认真分析研究,理清工作思路,在县规划部门支持下,聘请专门的工程投资预算公司测算,制定出台了《潘家湾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及村庄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扎实稳步推进。如今,四邑村农户的新房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第一层现已全部建成,房屋建设预计于11月底全部完工,12月底交付农户使用。
四、目前工作中的困难
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部门行动不一致。新农村建设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合作。目前,国土局和水利局对我们工作十分配合,及时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但是有些部门联动配合还不够理想,致使有些工作不能及时进行;二是资金短缺。政策性因素促使镇村组建设资金短缺,由于镇村组无经济实体,税费改革之后,镇村组无资金来源,经费捉襟见肘,建设发展仅靠上级立项,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至今,我们已经投资了1850万元,但仍然有1100万的资金缺口。三是设备不完善。为了让村民有一个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我们必须完善当地的公共设施。然而,像路灯、垃圾桶等这些必备的公共设施仍不完备。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与打算
1、强化组织领导。我们将大员上阵,专班到位,继续长抓不懈。
2、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同时完善居民住房区的绿化、供电、供水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转变观念,全面强化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加快规划建设高规格的小商品市场、拉通镇区外环路、建设沿江鄂南物流集聚园区、拆迁百里长渠镇区段步行街违章建筑,建群众休闲娱乐广场。
3、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使新农村建设工作能够及时顺利进行。
4、在完成居民住宿园区后,要继续做好苗圃园区、蔬菜园区和养殖园区的建设。要我镇建设成种植、旅游、休闲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农村。
第二篇:迁村腾地惠百姓 旧貌换新促发展[范文]
迁村腾地惠百姓旧貌换新促发展
榆社县国土资源局
榆社县地处晋中东南边沿,国土面积1699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275个行政村,县内矿产资源较为缺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小县。属土石丘陵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耕地缺乏。但耕地的后备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总耕地面积33.21万亩,未利用地134.67万亩。建国初期,全县共有自然农庄673个,村庄占地面积3.76万亩,平均每户占地面积为176.8m,建新不拆旧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村庄占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村庄逐步向平川区域迁移,有的呈“摊煎饼”式向外蔓延,形成典型的“空心村”现象。据统计,截至2006年,全县“空心村”占地面积达1.6万亩,致使大量的土地得不到利用。另外,从1995年开始,全县推行移民并村战略,行政村由原来的336个,减少到现在的275个。旧村占地荒芜或闲臵,使得原本就不多的“门前地”日益减少。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农村旧村改造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局挖掘土地潜力,促进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从1996年以来,我局就把旧村改造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 1
2作的一项重点来抓,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先易后难、典型突破的思路,逐步加以实施。先后涌现出莲花池、东沟、枣林沟、郭郊、王家沟、东汇等成绩突出的村庄。其中2007年东汇村旧村改造工程为市县两级投资项目,规模大,效果好,不仅将旧村址原来的96亩全部复垦为高标准耕地,还覆垫了420亩河滩地,新开发河滩120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合理选项,科学规划
据统计,榆社县仅1995年以来,就有67个行政村因实施移民并村工程而逐步搬迁,旧村地占地达到8700余亩。而建国初期至今已有273个山庄窝铺(其中1992年以来94个)因贫困搬迁,导致4.3万亩耕地撂荒,因此,我县旧村复垦有较大的潜力可挖。早在1996年我局就开始着手规划旧村改造的工作,并邀请市局武时春科长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到莲花池村搞调研,帮助我们进行规划设计。在规划中,我们一方面将旧村搬迁下来重新确定新村址,另一方面将旧村全部规划、整理复垦成为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在实施中,仅土地局就拨款32万元,由村自筹11万元。通过复垦,全村耕地面积净增加137亩,使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莲花池村旧村改造工程作为榆社县第一个动工实施的旧村复垦工程,由于市局领导的重视支持,选项准确,规划科学,项目效益十分显著,为全县进一步实施旧村复垦工程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二、强化宣传,形成合力
在旧观念影响下,群众旧宅基地“私有”观念十分强烈。在一些村庄,几户、几十户人家占据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旧宅地不能得到重新规划和合理利用。虽然旧村改造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所以能否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激发其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使旧村改造由“要我改”变为“我要改”,是旧村改造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2005年我们调研兰峪乡郭郊村项目时,村里群众说法不一,流露出一种得过且过的惰性思想,村干部也存在畏难情绪。由于该村处在华能电厂和准备建设的柳泉煤矿区的交通要塞,地理形势十分优越,经济发展的后劲很足。我们与乡党委政府取得联系,他们向该村派驻工作组,历经20多天时间,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经济发展条件好的村参观学习,启发他们转变观念,增强求变意识,寻找旧村改造的感受和动力。通过学习,有效地形成了群策群力上项目、众志成城搞复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了旧村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依法有序推进,建设和谐农村
旧村复垦工程难,首先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村民认为宅基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轻易失去,否则就是败家子,是大不孝;再加上一些风土习俗、家族势力等方面的影响,拆旧房很困难。另一方面是补偿困难。因为旧村复垦是一项涉及拆迁、附着物内容复杂的工程,区别于国家大型的建设项目,不可能按国家补偿安臵标准执行。三是复垦完工后的利益分配以及新宅基地的安臵比较复杂,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公平合理又带有激励机制的方案,才能保证旧村复垦工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在箕城镇东汇村旧村复垦改造工作中,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旧宅拆除是做好复垦工程的关键。在拆除中我们号召党员、村干部带头腾出宅基地,再由村干部挨门挨户做群众的工作,短短半个月时间,就将涉及拆迁的135户合同全部签订完毕,保证了工程的顺利上马实施;第二,积极筹集配套资金。东汇旧村复垦工程是市级投资项目,核定投资60万元,县财政配套28万元,但由于拆迁涉及的房屋附着物较多、拆迁户安臵等问题,我们遇到了资金缺口大、协调困难的压力。经过多方沟通协商,在拆迁补偿安臵方面,我们采取了村集体出大头、群众出小头的办法,筹集资金17万元,缓解了项目资金的压力;第三,政策调动,经济促动。对在拆迁中签订合同积极、提前完成拆迁的农户,集体在补偿额度上除给予一定奖励,还让其优先选择新的宅基地,极大地推动了拆迁工作的顺利实施;第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各方形成合力。旧村改造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容易形成矛盾的潜在因素较多,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矛盾。为此,我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资金、政策、土地指标、审批服务和救济方面采取倾斜政策,把有关政策用足、用活,落到实处。涉及农民的各种费用,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特别
是工程从拆迁到实施阶段,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派出5名蹲点干部专门服务于此项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办法,我县共上马旧村复垦工程6个,涉及425户农户,投入资金342万元,新增加高标准农田2272亩,年增加农民收入136万元。旧村复垦工作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我局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的体会是:
(一)合理规划,慎重选项。选项是实施旧村改造项目的基础。旧村复垦项目的实施,牵扯的个人利益居多,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对群众就没有说服力。另一方面,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也是决定选项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一个坚强的基层组织来帮助实施,再好的项目,再好的工程效益,都难以按照设计规划付诸实施。
(二)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合力攻坚是旧村复垦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首先项目实施单位、村级集体组织、施工队伍要紧密配合,及时合理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各种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其次,税务、城建、公安、乡政府等多部门全力参与,不仅能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解决突发性事件,而且能使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因势利导,用足用活各项政策,是旧村复垦工程长足发展的保障。在村级配套资金的筹集上,我局尝试把复垦出的耕地承包权由村委会向村民竞标拍卖,收回的承包费冲抵拆迁补偿费,效果很好。又如在旧村改造后新宅基地的分配上,我们协同税务、城建部门在新宅选址涉及的各项税费上给予一定优惠,有效地促进了村民认可项目、促进项目实施的热情。
尽管我局在旧村复垦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仅限于点的突破而尚未达到面的扩张。从内部看,与现有的潜力优势反差较大;从横向比,与其他先进县市还有不小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虽然我们还面临着资金不足、政策不完善的困难,但我们毕竟在旧村改造、复垦造地的工作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将日益增多,我们深知我们肩上的担子依然很重。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国土部门的关怀支持下,继续探索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继续加大旧村改造的力度,继续深入挖掘土地潜力,在以建设促保护工作方针的指引下,扎实工作,为开创我县耕保工作新局面,做出我们的努力。
二00九年五月
第三篇:三河口镇人民政府迁村腾地项目自查报告(最终版)
三河口镇人民政府迁村腾地项目自查报告
三河口镇位于麻城的东北部,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全镇辖38个行政村,版图总面积402平方公里.2010年末,全镇总人口5.2万人,耕地面积2767公顷,仅占总面积的8.5%,农民人均耕地0.08公顷,其中80%的可耕地为坡地。由于山区地形复杂,群众因缺水少地而分散居住,生产环境差加之信息不通,部分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集约利用闲置土地,镇政府积极响应上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号召,经过详细调查摸底,科学制定了迁村腾地项目实施方案。到目前,我镇迁村腾地项目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具体情况如下:
一、工程概况
本次拟定的迁村腾地项目区为黄土咀村塘凹垸和刘家河村南垸,两处施工面积分别为 亩和13.8亩。工程要求将两处立项面积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和附着物进行拆除和清理,最终将现有闲置、废弃、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复垦整理为耕地。同时要保证项目区范围内无杂物,土壤达到规划设计标准,路、沟、渠及其它工程按设计要求完成到位。
二、工程标准
1、将项目区现有房屋拆除并将废弃物(建筑材料等)运至村庄外(由村委会指定倾倒地点),将所有附着物清除干净,保证项目区内无杂物。
2、将项目区内的土地整理为耕地,项目区内可根据地势因地制宜做出多个平面施工,要求每个平面内高度相差10厘米。
3、项目区内因地制宜地设计一条生产路,路宽2米,高出田间38厘米,基础以素土夯实,以砂砾石铺面8厘米。
4、项目区内田间排水沟顺生产道路开挖,或依原自然垸的水沟排放,排水沟的大小由村委会根据该区域排洪水量大小确定;兴修生产路应按项目区实际设计,生产路若跨排水沟,应在生产路下埋涵管。
5、必须将项目区内的树兜树根挖起,进行平整,并回填沃土30厘米,回填土壤需具有良好的保肥、保水及种植能力。
6、工程设计兴砌石岸和挡土墙的,应由专业人员施工,确保所砌石岸坚固和感观良好。
三、工程进度
2011年10月5日,镇政府组织土地、城建、规划等部门,联合黄土咀、刘家河两村村委会,对项目区内相关村民房屋结构、现状及附属结构一一登记造册,并将迁村腾地相关政策、方案宣传到户。经调查确定黄土咀村项目区内拆迁45户,刘家河村项目区内拆迁17户。
2011年10月15日,镇政府再次组织土地、城建、规划部门到村开展工作,挨家挨户丈量房屋及附属物面积,并就有争议的问题逐一协商解决。根据补偿安置方案,最终确定黄土咀村拆迁补偿29户,刘家河村拆迁补偿10户。
2011年11月10日,本次迁村腾地项目施工方进场施工,对项目区内建筑物和附着物进行拆除和清除,并平整耕地,完善路、沟、渠等配套工程。其中黄土咀村拆迁45户,拆迁房屋面积6160.31平方米,附属物面积786.92平方米;刘家河村拆迁17户,拆迁房屋面积2078.13平方米,附属物面积648.37平方米。
2011年12月5日,镇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村委会、部分村民代表对项目施工进行现场自查,经查两项目区工程施工均符合规划设计标准,满足设计要求,可以申请上级验收。
第四篇:村工作汇报
村工作汇报
一、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引人瞩目
XX村位于望城区丁字镇的最北端,湘江之滨,2005年由原古城与和尚桥两村合并而成,因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长沙铜官窑位于我村,故取名XX村。全村面
积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80亩,山林绿视量85%,人均建设用地225.47平方米,水域2690亩。下辖40个村民小组,共855户,3458人。村党支部有党员105人,下设4个党小组。
XX村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北上郭亮大道与京珠复线连接;东与京广铁路及武广高铁毗邻,距绕城高速入口12公里;长沙窑大道经黄乔大道连接长湘公路,距长沙市中心27公里。
XX村生态环境优美。一条发源于茶亭镇九峰大山汇集108冲水源长8公里的彩陶溪贯穿东西,溪水清澈蜿蜒,两岸树木葱郁,村民大部分集中居住在溪流两岸,以十五座桥梁连接两岸交通,特别是一些河谷淤地夹在丘陵之间,远接开敞农地,空间进退有序,一派田园风光。
XX村历史文化底蕴及其深厚。村内的长沙铜官窑系唐至五代时期重要的制瓷遗址,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民窑。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沙铜官窑把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雕塑、诗词、谚语融入陶瓷的艺术之中,以造型美观,装饰雅致、釉色匀润、工艺多样、题材丰富而闻名于世。其产品在当时就远销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以及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和一些欧洲国家,具有及其重大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湖湘文化、对外交流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是湖南省最有可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关于“长沙铜官窑”在当时的繁荣景象,唐代杜甫的《铜官渚守风》和李群玉的《石潴》都作了生动的描述。三国时关羽大战长沙时留下的古战场遗址在觉华山上还依稀可辨,至今还留下许多神奇的传说,后人为纪念他修建的“关公庙”在文革中被毁,关于“关公庙”的很多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极具旅游开发潜力。近年来,XX村依托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加快旅游项目建设步伐,积极申报旅游特色名村,2009年7月评为湖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0年4月确定为长沙市城乡一体化示范村,2011年7月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随着报纸、电视、网络的报道和传播,慕名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XX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村级事务有序推进,效果明显
1、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我们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注重创新工作理念、方法和活动载体,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和号召力。一是注重工作理念创新。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功能,牢固树立领导、管理就是服务和让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的工作理念,以党组织活动阵地和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为依托,投入资金30多万元,建设文化宣传走廊,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建立面向群众、覆盖全面、便捷高效的惠民利民服务体系,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改过去重管理轻服务、重领导轻指导的落后观念,完善组织服务机制,拓宽服务理念,夯实服务基础。二是注重工作机制创新。积极践行镇党委提出的深入党员群众大走访活动,实行镇干部联村、村干部联片、党员联户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情况在村掌握,干部在村指导,问题在村发现,办法在村研究,作风在村转变,工作在村落实,能力在村体现。三是注重工作方法创新。在全村实行今天工作法,日清月结工作法。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完成,尽量不把问题拖到明天办,对每天的工作要有记录,每月底对本月进行全面总结,讲究计划性,条理性,做到今日事今日毕,通过健全工作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收到了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的效果,形成了总结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谋划问题的良好工作作风。四是注重工作制度创新。在构建村级场所、组织阵地基础上,强化党组织和村级组织制度建设,完善服务群众功能,实行村两委轮流值班工作制度,明确职责,规范要求,健全机制,用好阵地,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意识,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五是注重活动载体创新。大力开展“发挥五老作用,开展四项教育”活动,结合本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和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实际需要,把它作为发挥“五老”作用的一个平台,做好村级工作的一个抓手,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途径,提升文明素质的一个载体,确保活动扎实有序推进,按照“热情高,身体好,体会深,讲得清”的要求,组织动员“五老”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四项教育活动之中,在全体村民中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党的历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形成了讲理想、讲文明、讲政策、讲法律、讲道德、
第五篇:村工作汇报
村工作汇报
一、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引人瞩目
XX村位于望城区丁字镇的最北端,湘江之滨,2005年由原古城与和尚桥两村合并而成,因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长沙铜官窑位于我村,故取名XX村。全村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80亩,山林绿视量85%,人均建设用地225.47平方米,水域2690亩。下辖40个村民小组,共855户,3458人。村党支部有党员105人,下设4个党小组。
XX村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北上郭亮大道与京珠复线连接;东与京广铁路及武广高铁毗邻,距绕城高速入口12公里;长沙窑大道经黄乔大道连接长湘公路,距长沙市中心27公里。
XX村生态环境优美。一条发源于茶亭镇九峰大山汇集108冲水源长8公里的彩陶溪贯穿东西,溪水清澈蜿蜒,两岸树木葱郁,村民大部分集中居住在溪流两岸,以十五座桥梁连接两岸交通,特别是一些河谷淤地夹在丘陵之间,远接开敞农地,空间进退有序,一派田园风光。
XX村历史文化底蕴及其深厚。村内的长沙铜官窑系唐至五代时期重要的制瓷遗址,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民窑。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沙铜官窑把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雕塑、诗词、谚语融入陶瓷的艺术之中,以造型美观,装饰雅致、釉色匀润、工艺多样、题材丰富而闻名于世。其产品在当时就远销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以及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和一些欧洲国家,具有及其重大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湖湘文化、对外交流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是湖南省最有可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关于“长沙铜官窑”在当时的繁荣景象,唐代杜甫的《铜官渚守风》和李群玉的《石潴》都作了生动的描述。三国时关羽大战长沙时留下的古战场遗址在觉华山上还依稀可辨,至今还留下许多神奇的传说,后人为纪念他修建的“关公庙”在文革中被毁,关于“关公庙”的很多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极具旅游开发潜力。近年来,XX村依托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加快旅游项目建设步伐,积极申报旅游特色名村,2009年7月评为湖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0年4月确定为长沙市城乡一体化示范村,2011年7月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随着报纸、电视、网络的报道和传播,慕名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XX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村级事务有序推进,效果明显
1、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我们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注重创新工作理念、方法和活动载体,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和号召力。一是注重工作理念创新。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功能,牢固树立领导、管理就是服务和让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的工作理念,以党组织活动阵地和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为依托,投入资金30多万元,建设文化宣传走廊,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建立面向群众、覆盖全面、便捷高效的惠民利民服务体系,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改过去重管理轻服务、重领导轻指导的落后观念,完善组织服务机制,拓宽服务理念,夯实服务基础。二是注重工作机制创新。积极践行镇党委提出的深入党员群众大走访活动,实行镇干部联村、村干部联片、党员联户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情况在村掌握,干部在村指导,问题在村发现,办法在村研究,作风在村转变,工作在村落实,能力在村体现。三是注重工作方法创新。在全村实行今天工作法,日清月结工作法。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完成,尽量不把问题拖到明天办,对每天的工作要有记录,每月底对本月进行全面总结,讲究计划性,条理性,做到今日事今日毕,通过健全工作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收到了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的效果,形成了总结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谋划问题的良好工作作风。四是注重工作制度创新。在构建村级场所、组织阵地基础上,强化党组织和村级组织制度建设,完善服务群众功能,实行村两委轮流值班工作制度,明确职责,规范要求,健全机制,用好阵地,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意识,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五是注重活动载体创新。大力开展“发挥五老作用,开展四项教育”活动,结合本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和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实际需要,把它作为发挥“五老”作用的一个平台,做好村级工作的一个抓手,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途径,提升文明素质的一个载体,确保活动扎实有序推进,按照“热情高,身体好,体会深,讲得清”的要求,组织动员“五老”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四项教育活动之中,在全体村民中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党的历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形成了讲理想、讲文明、讲政策、讲法律、讲道德、讲正义、讲责任、讲义务的良好社会风气,营造了良好的建设发展环境,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2、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近几年来,我村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村组公路硬化率已达到85%,农网改造全部完成,硬化水渠、水圳8000米,整治山塘15口,兴建抗旱机台两座,架设抗旱线路5000米,同时还建设了一个400多亩的油茶基地,启动一所合格学校建设,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地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多样
农村文化阵地,如果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它,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它。为此,我们重点做好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投入15万元兴建农家书屋,帮助农民学习种养技术和致富本领;二是投入30多万元新建有线电视站,实现了有线电视户户通;三是投入3万多元开设XX村有线电视信息平台,定期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倡导文明新风;四是投入资金5万多元成立了XX村文艺宣传队,经常组织群众开展打腰鼓、唱红歌、玩民乐、跳广场舞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封建残余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革除打牌、赌博的陋习,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环境卫生整治措施得力
今年以来,为了使村庄保持“洁、净、美”,远离“脏、乱、差”,组织开展了“XX村是我家,保护环境靠大家”的主题教育,引导村民讲卫生,爱清洁,重环境。安排8名清扫人员负责全村主要道路的清扫及河道白色垃圾的收捡,2台清运车负责垃圾清运;投入30多万元新建了垃圾中转站,确保了垃圾及时转运;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投入60万元新建了再生资源回收站,使垃圾能从源头上分类减量,可再生资源能充分回收利用,不但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还拓宽了村民的创收渠道。同时我们还请“五老”当环境卫生协管员,建立了保洁制度,资金投入制度,评比检查制度,建立了一套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
5、扶贫帮困活动深得民心
扶贫帮困、助残助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营造良好的建设发展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2008年以来,我村就成立了XX村慈善协会,每年召开两次全体会议,一次是募集资金,一次是决定救助方案。动员全村知名人士、爱心人士和企业老板加入协会,每年募集资金7至10万元,年底慰问困难户、特困户以及因病、因灾致贫的农户40多户,慰问金分2000元、1000元、600元三个档次,按困难情况分别对待,连续三年帮助5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连续三年每年向镇敬老院送去慰问金10000元。2010年,我们结合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创新争优活动,开展了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特别注重帮思想,帮助困难户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和困难群众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靠劳动、靠科技致富。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树立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三、建设项目全面铺开,进展顺利
在建设过程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发展”的方针,把古朴的村容村貌、本地的文化特色融入到规划设计的理念之中,由区规划局委托“泰源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XX村旅游发展规划,开启了“彩陶”之行、“大唐”之旅。确定了“利用彩陶清溪,打造十里画廊;依托唐风古韵,做活千年文章”的总体思路,按照建设合格旅游景区的要求,多视角、全方位进行打造,特别注重功能配套,交通设施和公共设施日臻完善。民居仿唐改造、觉华山宝塔、景观游道、景观栈道、亲水平台、特色门楼、接待中心、考古研究中心都已完成建设,谭家坡一号龙窑保护棚、彩陶桥、入园道路及入园门楼、登山游道、石渚坪生态休闲停车广场、管理中心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博物馆的建设也即将启动。从启动建设到现在,大大小小20多个项目,都能如期完工和顺利进行,没有出现过大的阻工行为和强揽工程行为,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小小矛盾和问题都能够通过做工作得到解决,人民群众大多拥护开发建设,期盼开发建设。他们知道要发展就要建设,要建设就要付出,要付出才会有收获。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克服了部门多、机构多、项目多所带来的协调困难,克服了许多超常规项目进行的困难,许多项目都是在没有补偿和补偿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提前进行的,得到了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如果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没有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没有支村两委的齐心合力,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随着建设项目的全面铺开,影响的日益增大,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管理服务的问题、配套设施的问题应运而生。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满足游客的需要,我们成立了XX村旅游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制定了XX村旅游管理制度,加强了旅游服务和管理,在景区、景点设立了标牌标识,公布了联系电话,设立了村级卫生室,扶植建设了两家上规模的农家乐,能同时容纳近400多名客人,正在鼓励10户农家开办家庭旅馆,同时引导农民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养殖禽畜、水产品,特别要注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仿唐陶瓷制品和湘绣制品、名人字画,彰显大唐文化和地方特色,将来我们还要着手培植“一村一品”,让旅游和产业互动,解决农民就地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特别还想请求领导支持,建设一个农民文化主题广场,能够有一个举办大型文艺宣传活动,召开群众大会,开展农民健身运动的活动场所。我们相信,XX村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一定会成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一定成为“吃、住、行、游、购、娱”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