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水产业及远洋渔业市场研究报告
中国水产业及远洋渔业市场研究报告
1.1
国民经济地位
在中国,水产业不仅供给本国的需求,而且大量出口,在世界水产业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下面将从中国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和世界水产业中的地位两部分来论述。
1.2.1 中国水产业在中国第一产业中的地位
为缓解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导致的粮食紧缺问题,中国水产业作为代替传统的肉类和谷物为主的供给品种而受到关注。截止2011年末,中国水产业约占第一产业产值的16.52%,较2010年下降了0.14个百分点。按年度和省份区分,水产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趋势如下:
由于水产业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政府在免税,技术支援,进口关税等优惠政策方面的支持,对比其他产业处于相对高的水平。
中国水产业在2007年到2011年之间保持着非常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农业经济主要的增长点。2011年中国水产品产量达到了5603.21万吨,消费量为5636.91,人均消费41.82千克。
2011年中国渔业总产值7883.97亿元,实现增加值4420.76亿元,在整体第一产业产值中的份额达到16.52%;而据对中国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抽样调查,中国渔民人均纯收入10011.65元,比上年增加1048.84元、增长11.70%,较一般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77元高出43.5%。
伴随着中国水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中国居民对水产品的需求增长,而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促使中国水产业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通过这些增长,中国水产业巩固了保障国家整体食粮安全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产业地位。
1.2.2 中国水产业在世界水产业中的地位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在全球水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1989年以来,中国的水产品产量已经连续20年居世界首位,目前中国的养殖鱼类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20%以上。
2011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9.3%,中国水产品出口额占全球水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4.8%,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
与此同时,伴随着外部需求增长,为确保水产大国的地位,中国政府在渔船等水产设备及流通系统的先进化,水产品检疫系统及品质管理水准国际化等国家战略方面,也做出了全方位的努力。
1.2
市场规模及需求特性 1.3.1 中国水产品市场供需结构
在水产品供给方面,2007年到2011年间中国水产品的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到2011年,中国水产品的产量达到了5603.21万吨,同比增长了4.28%。在进口方面,2007年,中国水产品进口量为346.48万吨,2008年,水产品的进口量为388.40万吨,2009年,中国进口水产品有所下降,为374.03万吨,进入2010年后水产品进口逐渐回升,2011年进口量达到424.90万吨,同比增长了11.18%。在水产品消费方面,2011年,中国水产品的消费量达到了5636.91万吨,同比增长了3.98%;出口达到391.2万吨,同比增长17.17%。
由于对外开放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的水产品消费将继续增加,特别是由于收入差距加剧,对高级水产品的消费将持续增加。
总体看,2007年至2011年中国水产品行业的消费增长促进了中国水产品行业的生产能力的提高,但水产品行业仍然存在一定的消费缺口。2011年,中国水产品行业的净进口量为33.70万吨。
与总体供给与需求态势不同,根据中国消费者偏好程度不同,鱼种供给情况也有差异。由于沿近海等本国水产资源及国际水产资源减少现象的持续化及不可养殖鱼种的渔获量减少,中国人喜爱的中等水产品供给不足的态势正在加剧。主要鱼种中,年渔获量保持在100万吨以上的只有凤尾鱼和带鱼,其中凤尾鱼的渔获量有减少趋势,带鱼维持相似的水准。年渔获量在50万~100万吨的只有圆鯵,年渔获量在20万~49万吨的有海鳗,小黄鱼,玉金鱼,鲅鱼,鲳,鲭鱼等。上述的鱼种中中国人喜爱的中等水产品有带鱼,小黄鱼,鲳,大黄鱼,鮸(黄姑鱼)等,而这类鱼种已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尤其是这些鱼种有的属于不可养殖品种,有的属于养殖困难品种,所以供给不足现象在进一步加剧。综上所述,中国整体水产品的自给率较高,个别鱼种供需缺口的加大,如金枪鱼,鲭鱼,鲽鱼以及带鱼,黄鱼等,促使进口量呈现增加的趋势。
1.3.2 中国远洋水产市场供需结构 1.3.2.1 中国远洋水产市场供需现状
从市场供需求情况看,由于远洋捕捞远离近海,运回国内成本高、远洋水产价格较高等因素,中国远洋渔业产品除一些低价值品种运回国内外,大部分高价值水产品在国外销售,其中约有一半出口到日本和欧美地区。在国内,远洋渔业产品的主要卸鱼地点为大连、烟台、舟山、上海、广州、福州,约占产量 50%以上的远洋渔业产品运回国内消费,其余在当地销售。
1.3.2.2 中国远洋水产市场供给状况
图1-2007-2011年中国远洋水产市场供给量(单位:万吨)从上图可以看出,2007-2011年中国远洋水产市场供给量除2009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外,其余年份呈上升趋势。从供给量年增速来看,2007-2011年年均增长率为1.41%。远洋水产市场供给量年增长率在2009-2010年间变化幅度明显,其中,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为-9.79%。2010年供给量增长较快,为14.24%,其余年份变化幅较小。1.3.2.3 中国远洋水产市场需求状况
中国既是水产品生产大国,又是水产品消费大国。中国远洋水产市场的国内需求主要来自餐饮业和普通家庭。中国远洋渔业水产品在国内的销售渠道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销售渠道,由企业直接向中高档餐馆、星级酒店及高档料理店等推广供应;另一种是分销渠道,通过超市、大卖场渠道,推出价格相对适宜的中高档水产品罐头产品或一般半成品,然后销售给普通家庭。
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不断提升,将会带动国内对远洋水产品的需求量的上升。2008年,中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已上升到36.4千克,是世界平均水平人均18千克的2倍。从四川省达州市水产局获悉,2010年达州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0.98万吨,人均水产品拥有量达17.15千克,接近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长,预计未来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将稳步提高。
图2-2007-2011年中国远洋水产市场国内需求量(单位:万吨)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7-2011年中国远洋水产市场需求量除2009年受经济危机影响之外,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近两年中国市场对远洋水产的需求量上升很快。
从国内需求量增长速度来看,2007-2011年年均增长率为5.17%。中国远洋水产市场需求量年增长率在2009-2010年间变化幅度明显,其中,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为-23.43%。2010年需求量增长较快,为26.26%。事实上,2010年除受日本核辐射事件短暂的影响外,中国市场对远洋水产品的需求基本上保持稳定地增长。
在国内需求方面,由于中国消费者收入增加以及对优质、健康食品的偏好,国内对远洋产品的需求将持续成长。1.3.3 影响中国远洋水产需求的主要增长驱动因素 1.3.3.1 中国人口基数大,对水产品消费影响巨大
中国是一个水域大国,也是水产品生产大国,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其能为人们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中国是拥有13.9亿人口的大国,人口基数大,又是水产品消费大国。1990年以来,水产品消费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达到了欧盟国家的消费水准。中国水产品消费存在潜在的巨大市场,假设每人每年水产品平均消费量提高1千克,中国的水产品消费量就会增加近14亿千克,相当于世界上一个渔业发达国家全年水产品总产量,对世界水产品的整体消费将产生巨大影响。1.3.3.2 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促使水产品消费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着转变,消费升级对水产品养殖行业的推动力已经显现。从需求端来看,远洋产品受益于消费升级,需求主要体现在中高端改善型和享受型消费。远洋产品的消费人群不再仅仅局限于部分富足人群,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远洋水产品将进入“平民化阶段”。以北京市场为例,北京人均消费水平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这个消费水平就能够使这些海鲜类的产品走向大众化,从而增大了远洋产品的需求量。目前,国内远洋水产的销售渠道主要是高端餐饮机构和大型商超。
1.3.3.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和健康食品的需求增长
远洋渔业水产品均是从深海捕捞,肉质鲜美,口味纯正,是天然、无污染、健康的优质产品。因此,高端洋渔业产品的优势可以归结为两点:
(1)捕获产品的地理环境优势:远洋渔业产品的捕捞区域为世界各大洋公海或渔业资源丰富的他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公海和专属经济区都远离陆地,受工业活动影响较少,因此能够保证捕自这些海域的远洋渔业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的产品。
(2)捕获产品的品种优势:远洋渔业捕捞的渔获来自深海,深海渔获品种优异,口感细腻,也更为健康、安全,对人体也更为有益。如金枪鱼是脑黄金DHA含量最高的天然食品,具有解毒、健脑、抗疲劳的功效,是备受人们推崇的优质食品。另外,像鱼翅、斑节虾、鱿鱼、金线鱼等高端水产品,也是不可多得的健康美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营养和健康的食品需求越来越大。海洋产品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具有少污染、高蛋白、低脂肪、多维营养、健身补脑的特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目前至2030年的预测,全球对水产品的消费量进一步增加,供求矛盾将继续存在。随着工业化和近海环境的污染加重,远洋水产品具有无污染、高营养价值的特点,人们对远洋水产品的需求将更加旺盛。1.3.4 中国水产品市场价格
注:海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是根据全国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价格情况进行统计,海水产品包括海洋捕捞及海水养殖,目前国家农业部没有单独统计远洋捕捞的全国水产品平均价格。
图3-2007-2011年中国海水产品整体批发市场价格(单位:元/千克)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7-2011年中国海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两年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导致价格上涨迅速。
2009年上半年,在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消费持续萎缩等负面因素影响下,中国水产品批发市场月度价格普遍低于上年同期;到了2009年下半年,随着国内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逐渐发挥作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消费市场回暖,水产品批发市场月度价格普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总的来看,2009年海水产品市场运行较为平稳,交易数额稳步增加,价格波动幅度明显低于上年。
2009年,根据对全国50家水产品定点批发市场的统计数据,在监测的8大类产品中,海水鱼类、海水甲壳类、海藻类和淡水甲壳类综合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0.18%、2.18%、10.97%和1.24%;海水贝类、海水头足类、淡水鱼类和淡水其他类综合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下降5.98%、0.32%、4.49%和14.73%。2010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灾害性天气频发、重发、突发,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等因素影响,海水产品价格以涨为主,捕捞产品价格涨幅较大。2010年中国水产品价格面临强大的上涨压力。但由于渔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水产品总产量特别是水产养殖产量持续增加,有效地保障了水产品市场供应。全年水产品价格虽较上年有所升高,但涨幅相对较小。
从类别看,监测的5大类海水产品价格同比均有所上涨,其中,海水鱼类价格同比上涨14.83%,海藻类价格同比上涨13.04%,海水贝类价格同比上涨8.75%,海水甲壳类价格同比上涨7.6%,海水头足类价格同比上涨5.08%。按品种统计,31个品种中,25个品种价格上涨,4个品种价格持平,2个品种价格下降。涨跌幅度超过10%的有10个品种,其中,涨幅最大的是扇贝,同比上涨30.13%,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2009年价格基数较低以及2010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养殖产量下降,市场供应减少。
2011年以来,海水产品价格总体较高,各月均超过了上年同期最高水平,且维持高位运行,未见明显波动。从类别看,监测的5大类产品价格同比全部上涨,鱼类、甲壳类、贝类、头足类和海藻类分别上涨6.45%、6.27%、3.83%、7.62%和0.34%。从品种看,监测的31个海水品种中,22个品种价格上涨,8个品种价格持平,仅1个品种价格下降。其中3个品种涨幅超过10%。1.3.5 中国水产品的消费形态 1.3.5.1 水产品消费结构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的食品消费标准和食品结构有较大的改善,而人均粮食消费量呈现出减少的倾向,这主要是由农杂粮消费量减少和城市家庭粮食消费量减少导致的,同时也意味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的消费结构向价值高,单位营养价值丰富的品种调整。另外,作为副食的蔬菜的消费量也呈减少趋势,减少的部分由水果和动物蛋白代替,这也体现出食品消费结构变动。
中国传统的食品消费结构被划分为中国的“4大经济地区”,其特性如下:
中国的“4大经济地区”为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0省(市),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省(区,市),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从2010年各地区人均消费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对猪肉、牛羊肉、水产品以及蛋类制品的消费量较大,而中部地区则以蔬菜、蛋类制品较多。西部地区的牛羊肉消费较多。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整体各省份的食品消费结构的特点如下:
(1)畜肉的消费量超过了水产品的消费量,并呈现出以畜肉中的猪肉、家禽肉为中心的消费倾向(被称为中华界类型)。(2)收入水平高的城市和收入水平低的农村呈现出相同的倾向。
(3)东部地区以水产品为主的消费特征明显,远离东部地区以猪肉为主的消费特征明显,西部地区以羊肉和牛肉为主的消费特征明显。
中国水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区是东部地区,东部各省的家庭人均水产品的消费趋势如下:
中国东部地区各省农村和城市家庭人均水产品消费超过中国平均值的直辖市、省有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城市水产品消费支出额,2010年福建为第一位,上海居第二位,接下来是浙江、海南及广东。农村地区的水产品消费量,上海、浙江、海南、福建、广东等省市居于中国前列。
作为中国水产品的消费主体,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消费形态及文化也将影响到之后发展起来的地区,东部地区的消费特征变化趋势正以很快的速度在中国境内扩散。在水产品中,高级水产品的需求在质和量上都在快速的增长。中国有传统的“食品金字塔”,从下往上的顺序为猪、鸡、牛,最上端为鱼类。越往上为是高级食品材料。最上端的鱼类被分为2种,下边是淡水鱼,上边是海水鱼。即在所有的水产品中中国人认为海产品是最高级的食品材料。
我们从下表可观察,自2007年到2010年四年间,全国居民家庭水产品消费总额在持续上涨,到2010年达到2043.96亿元。以2010年消费总额为基础,家庭水产品消费总额排名前十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浙江、福建、江苏、上海、山东、辽宁、湖北、湖南、广西。
从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来看,2007年,中国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为36.23千克,到2011年,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增长到41.84千克,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66%。
目前,全球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在20千克左右,中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已超过40千克,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两倍,并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这种水产品消费量的增加是以收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前提,较大程度反映了饮食生活结构的改变。
80年代末中国水产品的主要消费形态开始从以家中用餐为中心转移到外出用餐为中心,这是饮食生活变化的一部分。1987年前,外出用餐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不及家中用餐,1987年之后发生逆转。特别是1993年开始飞速的增长,外出用餐水产品消费量平均是家中用餐的2.7倍。水产品消费的扩大主要由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消费扩大引起的,并且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这些城市的流通设施比较发达,并且几乎都位于发达的沿岸地区,对大中城市的水产品消费市场的有非常大的拉动性。城市水产品消费对比农村消费更多的是用于宴请的消费形式。(注:相关部门未持续统计近几年的外出用餐水产品消费量及家中用餐水产消费量的数据。)
因此,中国的水产品消费以城市为中心,并且扩大以团体消费主,这可以说是中国现阶段水产品消费的明显的特征。1.3.5.2 水产品消费特征-主要消费鱼种特征
中国人喜欢鲜活的水产品,西方国家喜欢的水产品是炸鱼、鱼罐头等加工后的水产品,由此得出中国是以鲜活的鱼产品为中心,西方国家是以水产品加工产品为中心的消费形态。因此中国水产市场创造出新产品的潜力较高。
淡水鲜活水产品是利用池塘、湖泊、水库等养殖的水产品。由于中国淡水养殖面积较大,养殖条件好,养殖技术比较成熟,所以产量较高,在水产品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海水鲜活产品主要用于大中城市饭店、餐馆,近几年来发展迅速,需求量成倍增加,但由于消费的局限性,在水产品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有龙虾、对虾、贝类、蟹类、带鱼等。
中国海水鱼产品除中高级鱼种外,一般大众鱼种的主要鱼种及需求特征如下:
中国高级水产品几乎都是进口产品和海水鱼。中国原来进口比重较高的比目鱼,因为发现其含有致癌物质而被鲑鱼取代,中国的鲑鱼市场几乎由挪威产的鲑鱼独占。中国高级鱼市场有以下特点:
1)一般来说养殖鱼种很难成为高级鱼种,高级鱼大多是海水鱼,特别是深海鱼。
2)高级鱼几乎全部进入酒店,特别高级酒店。3)高级鱼大部分都是进口产品。
中国高级水产品的主要鱼种及需求特征如下:
中国高级鱼市场的特征和今后的变化方向如下:
1.3.6 市场需求特性及变化
如前文现状所述,经济增长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国水产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经济增长产生的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使得高级水产品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总体看,当前中国水产品的消费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呈现一定的正向关系。收入较高的群体对一些高级水产品,如鱼翅、石斑鱼等需求较大,但这些高级水产品的供给能力相对有限,需进口才能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中低端消费者则对价格中下等水平的水产品消费需求较大。近年经济增长带来的贫富差距加大促使水产品的消费呈现两极化发展,从而造成一定的供需矛盾。
下列鱼种需求形态和特征概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水产品的消费在不断的增长。而政府通过不断推动相关政策,如拓展水产品流动市场,建设现代化水产品批发市场,加强构建流通系统及渠道等的发展,促进了普通消费者对高级水产品的消费增长,从而促使中国水产品行业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
1.3.7 中国水产品出口情况 中国水产品出口现状如下:
中国的总出口额和水产品出口额呈现相似的增加趋势,水产品出口额占每年总体出口比重相近。2007年,水产品出口额为95.84亿美元,占中国出口额的0.79%,到2011年,水产品出口额达到了177.92亿美元,占中国出口额的0.94%,较2007年增长了0.2个百分点。
2011年,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270.40万吨、出口额124.6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50%和32.30%,产品出口价格普遍高于上年。贝类、对虾、罗非鱼、鳗鱼、大黄鱼、小龙虾和斑点叉尾鮰等名优养殖水产品仍是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额之和占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50.20%。其中,贝类出口量价齐增,出口量增长18.50%,出口单价上涨25.00%;对虾出口量增长7.00%,出口单价上涨15.00%;罗非鱼出口量在波动中实现小幅增加,出口价格先涨后跌,目前仍处低位运行;鳗鱼、大黄鱼、小龙虾和斑点叉尾鮰出口量下降,但出口单价同比分别上涨37.00%、29.00%、78.00%和72.00%。干海参制品出口增速明显,出口额达到4035.00万美元,是上年的18倍。捕捞产品中,墨鱼、鱿鱼及章鱼制品、蟹制品、鲭鱼、鲳鱼、沙丁鱼、金枪鱼(以低价值的原条鱼为主)等出口量额均有较大幅度增长,部分产品出口额甚至较去年翻了几番。其中,鱿鱼及章鱼制品、蟹制品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8.10%和89.70%,单价同比分别上涨23.00%和19.00%。
2011年中国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120.80万吨,出口额53.3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30%和20.90%,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9.95%,较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进料加工出口量89.80万吨,出口额38.8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80%和20.80%;来料加工出口量30.97万吨,出口额14.5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70%和21.30%。冻鱼片仍是来进料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出口额32.00亿美元,占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60%。
2011年中国水产品出口市场格局继续发生细微变化。日、美、欧、韩依然是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但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四大市场出口额合计增长19.10%,低于整体增幅9.6个百分点,所占份额同比也下降5个百分点。近几年一直表现不俗的东盟、台湾和香港市场2011年市场表现依然较为抢眼,东盟取代韩国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对香港出口额也已接近韩国。对台出口经过近年连续高速增长后,2011年增幅有所放缓,但仍高于整体增速。另外,对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均保持较强增长态势,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97.10%、41.20%和40.60%。
山东、福建、广东、辽宁、浙江、海南、江苏、广西等沿海省份仍是我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额之和占中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4.60%。其中山东省继续稳居中国水产品出口第一大省位置。福建省凭借蟹肉罐头、鱿鱼制品等产品及对台出口的增加,出口额同比增长54.50%,继2010年后继续位居中国第二大出口省份。山东、福建两省出口额之和占中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近一半。内陆省份中,湖北省由于主打产品小龙虾和斑点叉尾鮰产量下降,出口量也随之大幅下降。2011年水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近年来中国不断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力度,水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均不断提高,同时作为负责任的渔业大国,中国积极配合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水产品合法性认证,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二是日本地震导致其自身水产品供应趋紧,增加了水产品进口,同时部分之前从日本进口水产品的国家也将订单转向中国。三是中国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明显效果,同时,一些多边和双边贸易协定的积极效应也逐渐显现。四是中国外贸政策基本稳定,外贸企业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不断增强。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水产品出口额虽有较大增幅,但同时包括劳动力在内的中国生产成本也在大幅增加,且人民币不断升值,企业实际利润增加有限,行业内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现象依然存在。加强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仍是水产品国际贸易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远洋渔业,研究
第二篇:中国丙烯市场月度研究报告
中国丙烯月度市场研究报告[报告产品]
------------------
月度报告简介:
以中国丙烯大中型企业为参考对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产量:当月全国丙烯行业总产量,重点企业产量分析;
进出口量:当月国内丙烯进出口量分析,主要进出口商分析;
价格:当月国内丙烯行业各地区的产品出厂价格和市场价格的统计分析,价格行情分析
以及未来一个月产品行情走势的预测及国际市场的动态价格分析
市场:丙烯下游市场状况评论
报告以基础数据分析为龙头,涵盖大量历史数据,很多数据已成为业界引用并进而用于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性数据。相信我们的报告会为您的企业带来帮助。
附:
【报告名称】:中国丙烯市场月度研究报告
【报告类别】:行业研究
【报告格式】:PDF
【交付方式】:邮件
【提交时间】:下月初
【报告价格】:RMB:1000元/月10000 元/年
本期目录(2007年1月丙烯市场月度分析报告)
一、中国丙烯企业生产销售状况
第一部分:中国丙烯企业生产状况
1.1 2006年12月中国丙烯企业生产状况简析,包括生产主要牌号
1.2 2006年12月份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公司丙烯产量分析
1.2 2006年12月份大中型企业丙烯产量分析
1.3 2006年12月份全国各省份丙烯产量分析
1.4 2006年12月份全国各大区域丙烯产量分析
第二部分:企业报价及各地价格状况
2.1 2006年12月部分大中型丙烯企业主要品种报价
2.2 2006年12月中国各区域丙烯企业出厂主要品种报价
2.3 2006年12月中国各区域丙烯主要品种市场价格
2.4 2006年12月末中国丙烯主要品种出厂与市场平均价格对比分析
二、中国丙烯进出口状况
2006年12月中国丙烯进出口情况简析
第一部分:丙烯出口状况汇总
1.1 2006年12月份出口总量
1.2 2006年12月中国出口国别结构及比例分析
1.3 2006年12月中国丙烯出口海关分析
1.3 2006年12月中国丙烯出口贸易方式分析
1.4 2006年12月中国丙烯出口目的国分析
1.5 2006年12月中国各企业出口形势12
1.6 2006年中国1-12月丙烯出口量推移表
1.7 2006年中国1-12月丙烯出口月平均推移表 第二部分:中国进口丙烯状况汇总
2.1 2006年12月中国进口丙烯总量
2.2 2006年12月中国进口丙烯来源国分析
2.3 2006年12月中国进口丙烯海关分析
2.4 2006年12月中国进口丙烯贸易方式分析
2.5 2006年12月中国主要进口丙烯生产企业分析
2.6 2006年1-12月中国丙烯进口量推移表
2.7 2006年1-12月中国丙烯进口月平均价格推移表
三、2006年1-12月国内丙烯资源平衡表
四、中国丙烯主要下游市场点评
4.1
4.2
4.3
4.4
第三篇:中国管道市场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管道产品简介及生产技术
一、管道产品性能与用途概述
(产品中英文名称、CAS号、物化性能、安全数据(毒性)、储运方式、质量标准等)
二、管道产品主要用途
三、管道产品生产工艺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国际管道市场现状
一、市场发展现状
二、国际管道产品生产情况及主要企业
三、国际市场发展趋势
第三章 我国管道市场现状
一、行业发展综述
二、行业现状
三、管道产品生产情况
1.我国生产企业地域分布
2.我国管道品种分类及生产情况
第四章 上游原材料保障分析
一、上游原材料的生产状况
二、上游原材料的进口状况
三、上游原材料价格变化对管道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
第五章 国外管道产品消费分析
一、国外管道产品总体消费情况
二、国外管道产品下游各消费领域分析
三、国外管道产品未来消费趋势预测
第六章 国内管道产品消费分析
一、国内管道产品各消费领域分析
二、下游各消费领域历史消费量及当前消费量
三、下游各消费领域市场前景预测
四、国内管道产品供求状况分析及预测
第七章 管道产品价格分析
一、国内市场管道产品历史价格回顾
二、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三、影响国内管道产品价格的因素
四、主要品牌价位情况
五、宏观经济形势对产品价格的影响
第八章 国内重点管道生产企业分析
一、*****公司
1.管道产品介绍
2.经营特色
3.产品出口情况
4.联系方式
二、*****公司
1.管道产品介绍
2.经营特色
3.产品出口情况
4.联系方式
……
十、*****公司
1.管道产品介绍
2.经营特色
3.产品出口情况
4.联系方式
第九章 管道产品进出口分析
一、主要品种进口分析
1.主要管道品种近年来进口情况(量、额、国家和地区等)
2.外贸公司在管道产品进口贸易中的作用
二、主要品种出口分析
1.主要管道品种近年来出口情况(量、额、国家和地区等)
2.外贸公司在管道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作用
第十章 产业政策及环保规定
一、国内相关产业政策
二、国内相关环保政策规定
第十一章 我国管道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管道行业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管道市场发展趋势
第四篇:中国童鞋市场研究报告
中国童鞋市场研究报告
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
定价:两千元
目 录
第一章童鞋行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童鞋行业基本特征
一、童鞋行业主要细分产品
二、童鞋行业产业链分析
三、童鞋设计具有特殊性
第二节童鞋行业竞争格局一、三大童鞋制造基地发展概况
二、童鞋行业主要企业和主要品牌
三、童鞋市场集中度分析
四、童鞋行业并购重组分析
第三节童鞋行业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第二章中国童鞋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国际环境
一、国际童鞋行业发展成熟度分析
二、国际童鞋主要品牌及其特征分析
三、国际童鞋行业发展趋势
四、主要国家童鞋市场现状
五、我国童鞋行业面临“反倾销”调查
第二节国内经济和社会环境
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二、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
三、中国年轻家庭消费特征分析
四、儿童皮鞋标准将出台
第三节主要上下游相关行业发展概况
一、皮革行业发展概况
二、橡胶行业发展概况
三、纺织印染行业发展概况
第三章童鞋市场需求分析
第一节童鞋消费需求特征分析
一、城镇和农村消费者需求特征
二、不同收入层次家庭需求特征
三、运动鞋和休闲鞋等细分产品的需求特征
四、童鞋消费的决策过程分析
第二节影响童鞋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广告
二、外形设计和文化内涵
三、价格
四、产品性能
五、销售地点
第三节童鞋消费量分析
一、我国童鞋消费量
二、童鞋各细分产品消费量
第三章主要区域市场分析
第四章童鞋行业生产状况分析
第一节童鞋产量增长情况
第二节童鞋行业产能分析
一、主要生产企业及其产能
二、童鞋行业产能扩张趋势
三、重点省区产能分析
第三节童鞋行业成本结构分析
一、原材料成本
二、研发和设计成本
三、知识产权使用许可费
四、劳动力成本
五、其它成本
第四节童鞋行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童鞋行业市场营销分析
第一节主要营销模式分析
一、直营模式
二、代理经销商模式
三、大型综合连锁卖场模式
四、网络营销
第二节营销策略分析
一、从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
二、从产品竞争转向多要素全方位竞争
三、从产品营销到品牌营销和文化营销
四、从单一的产品结构到以鞋、服装、配件的产品系列化
第三节童鞋营销典型成功案例分析
第四节童鞋行业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第六章童鞋主要细分产品市场
第一节运动鞋
第二节休闲鞋
第三节皮鞋
第七章童鞋行业进出口分析
第一节童鞋进出口现状
第二节我国童鞋面临的“反倾销”问题及应对措施
第三节童鞋进出口发展趋势及前景
第八章童鞋行业主要企业分析
第一节美国Payless公司
第二节意大利GEOX公司
第三节意大利法尔卡公司
第四节丹麦安徒生国际集团
第五节福建帮登鞋业有限公司
第六节红蜻蜓集团有限公司
第七节泉州南琦鞋业有限公司
第八节温州蓝猫鞋业有限责任公司
第九节福建南安七波辉鞋服有限公司
第十节上海斯乃纳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第十一节上海巴布豆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第十二节香港亿利来集团
第十三节上海兄妹猫儿童有限公司
第十四节广州市必克贸易有限公司
第十五节泉州永高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第十六节广州市番禺创信鞋业有限公司 第十七节丹麦ECCO鞋业公司
第九章童鞋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童鞋市场需求预测
一、主要产品需求规模预测
二、主要细分市场发展趋势
第二节童鞋进出口预测
一、主要产品进口预测
二、主要产品出口预测
第三节童鞋行业生产预测
一、童鞋行业产能扩张分析
二、主要产品产量预测
第四节童鞋行业竞争格局预测
第五节主要原材料价格走势预测
一、皮革
二、橡胶
三、纺织面料
第十章童鞋行业投资价值与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童鞋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一、童鞋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二、童鞋行业盈利能力预测
三、投资机会分析
四、投资价值综合分析
第二节童鞋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风险
二、竞争风险
三、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四、经营风险
五、政策风险
第三节童鞋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一、市场定位
二、重点区域
图表目录(略)
第五篇:中国调味品市场研究报告
中国调味品市场研究报告
油盐柴米酱醋茶,这是人们常说的七件事,其中调味品占的席位最多,说明了调味品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调味品的生产已有数百年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调味品也在不断涌现。那么,中国调味品市场今后向何方发展呢?上海明略市场策划咨询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调味品正向着品种功能多样化,包装高档化、卫生化方向发展。传统的调味品是粮食自然发酵生产的。在发酵过程中,又吸收了自然界中的多菌种共同发酵,口味丰富,香味浓郁。60年代为了节约粮食,中国曾用豆饼、麸皮等粮食副产品作调味品的原料。但是,传统调味品在品种功能方面显得有些单调。
而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调味品开始向多样化、功能化方向发展。各种以天然原料做的调味品或复合调味品、快餐食品调料、速冻食品调料、火锅调料应有尽有。一些生产企业还根据中国南北方差异较大的特点,开发出不同地区消费需求的产品,迅速成为热卖点。如加钙营养盐、加锌营养盐、黑米醋、饺子醋、薏米醋等等新品,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生活。
在花色品种增加的同时,多功能调味品逐渐走俏。如多功能复合调料,各种酱、汁、粉形态的多用调料,用于拌菜、拌面、吃火锅的调料十分抢手。中国传统调味品在包装方面也开始下功夫。上海明略市场策划咨询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调味品不仅要有优良的品质,更要有中、高档次的包装。富有特色的包装能迅速吸引消费者,厂家应力求形式多样、大小规格不同,既可家用,也可旅游携带的多种产品。
上海明略市场策划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人们在注重产品品质、包装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的卫生、健康。目前,中国调味品主要是加添加物和配兑以及酸水解液三种工艺方式。添加物一般有增香类、增酸类、增甜类、增色类、增鲜类,多在发酵后的原调味成分中进行添加,添加物比例较小,基本符合人体健康标准要求。但在以配兑为主的调味品中,一些调味品中的植物蛋白水解液所含气氯丙醇含高和焦糖色素所含的铵盐量过高,这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因为大豆水解液成本低,目前许多生产企业都在产品中添加大豆水解液,而且不作标示,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此外,中国酿造调味品一直存在食盐量过高的状况,加强低盐,浅色及无盐调味品的开发生产十分必要。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调味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十分重视消费者对卫生、健康的需求,从而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调味品是人民生活必需品,是城乡居民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调味品是一个历史悠久而方兴未艾的行业。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人工制盐的生产,从此用盐加工调味品。大约在三千六百年前就有五味之说。即甘、咸、苦、辛、酸。可见,我国调味品的生产源远流长,一直延续相传。但是由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这一行业长期停留在古老的自然发酵阶段。直到20世纪40年代,全国除上海、天津、北京、济南、青岛和东北几家属于私人资本经营的调味品工厂外,绝大部分作
坊仍以传统方式从事手工作业。
新中国建立初期,调味品的生产和经营大多数是一家一户的小作坊。这些作坊既生产,又销售,对满足城乡消费者的基本需要曾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市场求大于供,国营商业力量薄弱等原因,造成了产品的质量普遍下降和花色品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对调味品生产提出“加强领导,统一管理,提高质量,保证供应”的方针,要求把旧企业、旧作坊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1956年,在调味品行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同时,商业部中国蔬菜食品杂货公司为维护消费者利益,召开了全国调味品经营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生产,保证供应,稳定价格”的方针和“以地产地销为主,外地调剂为辅”的发展方向,要求各地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对归口行业的领导。至此,按照我国调味品生产和供应的传统习惯,多数产品归商办调味品工厂生产,形成了我国较为独立的商办调味品工业产销体系。
1975年,商业部在青岛召开了全国调味品工作会议,提出“就地生产,就地供应,提高质量,讲究卫生,不断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产销工作方针。要求各地注重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用机械化、半机械化代替手工操作,逐步实现酿造加工机械化。这次会议是调味品生产走向机械化的开端,也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调味品加工业的一次历史性的转折。
为了实现调味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促进调味品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1978年商业部、轻工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卫生部联合发布《酱油、食醋、酱类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这是我国调味品行业有史以来首次制定的质量标准,为鉴定调味品质量卫生标准提供了依据,对提高我国调味品的质量、发展传统名特产品和开发新产品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把发展调味品生产摆上了重要地位,确定调味品工业必须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以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1979年,商业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调味品工作会议,制定了1979年至1985年《全国调味品、副食产品科技发展规划》,在提出对老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和开展调味品科技研究的同时,建议在大、中城市商业局领导下设立调味品专业公司,如酿造公司等,对加强调味品生产的行业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年根据调味品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商业部、卫生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豆制品、酱腌菜质量、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从而使酱腌菜质量有标可依,调味品行业标准得以完善和提高。1982年,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商业部《关于大力发展调味品生产的报告》,对商办工业的发展重点,实行扶持政策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决定对“专门生产酱油、醋、豆制品、腌腊制品、酱、酱腌菜”等加工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这一优惠政策对调味品工业休养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各级政府把发展调味品生产摆上了重要议程。
在各级政府重视调味品生产发展的同时,商业部于1975全国调味品工作会议后,在全国范围内牵头建立了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六个调味品技术协作区,广泛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协作和各种培训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为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组建了全国、地区、省市、企业四级科技情报网,成立了全国调味品科技情报中心站,成为我国调味品行业传播信息、交流管理经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中心。该中心主办的《中国调味品》杂志,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调味品行业具有权威性的科技刊物。1985年,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商业部副食品局牵头成立了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学会,该学会成为我国调味品行业研究酿造工艺与技术的重要理论机构,为发掘我国传统的名特调味品和开展酿造技术研究做出了贡献。
1986年,为适应调味品行业发展的要求,部分省市的调味品公司在自愿、平等、互利、互助的基础上,自发组建了“全国副食调味品展销联合会”,在促进交流、沟通信息、联产联销活动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根据调味品工业的发展情况,商业部与1987年以来会同轻工部、卫生部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分类制定了酱油、食醋、酱类和酱腌菜的分类行业标准,包括基础标准、质量标准和检验规则等,卫生部于1991年修订了《调味品卫生管理办法》,为加强调味品行业产销的管理进一步奠定了基础。1994,原国内贸易部工业司与中国微生物学会联合举办了“全国酸水解夜生产技术研讨会”本着“百花齐放、白家争鸣”的方针,提出了我国酱油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对“酸水解夜”加强生产管理的若干意见,以规范市场行为。在党中央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通过全国调味品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团结奋斗、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在产品产量、质量、品种、工艺、技术改造、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餐饮业及方便食品的兴盛,促进了调味品工艺改进,品种增加,质量提高,并使其逐步向营养、卫生、方便、适口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主要标志有:
一、产品产量呈持续增长局面。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调味品的生产和经营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兴旺,成为副食品市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酱油年产量达450万吨以上,食醋产量200万吨,酱类60余万吨,酱腌菜250万吨,上述产品的年增长率都达到10;新型 复 合 调味 料 比 上 年 增 长20,总 量 达10 0 余万吨,是调味品中增长最快的一类;另外,味精55万吨,酶制剂24万吨,柠檬酸20 万吨,甜味剂14万吨,其他食品添加剂近15万吨。由此可见我国调味品的生产发展十分迅速。
二、生产工艺技术不断改进、生产条件不断完善。
从酱油工艺讲,生物工程酱油已在我国山东投入生产,高盐稀态发酵高档酱油的生产已在大城市及部分省会市逐步占领市场;从酱油设备讲,圆盘制曲机、高短法连续蒸料机、高效连续加热塔在生产中逐步被采用,大大提高了原料利用率,降低了能耗。食醋生产的固态工艺和液态深层发酵工艺逐步完善和提高,产品风味不断得到改进,在市场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水解植物蛋白和水解动物蛋白工艺的发展和其产品在调味料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调味品生产和市场的繁荣。广州推出的用酶法生产动物水解蛋白的工艺技术使产品营养丰富,水溶性好,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且能耗低,成本低,为调味品的成品加工提供了新的原料。其他各种利用萃取、蒸馏、浓缩和超临界萃取从动
植物中提取天然调味料技术的应用,为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上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供了条件。同时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条件,有些传统产品已实现了管道化连续生产。
三、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绩,品种规格增加较快。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对调味品要求越来越高,促使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包装改革,丰富了调味品的品种规格。目前,市场上酱油、醋、酱、腐乳、味精等传统调味品增长有限。调味新品层出不穷,产品结构调整明显。产品主要向以下十个方面发展:高档传统调味品的生产;方便面调料和汤料的生产;复合调味料的生产;快餐食品调料的生产;加工肉类、鱼类、海鲜食品调料的生产;加工各种小食品调料的生产;速冻食品调料的生产;西餐方便调料的生产;新型味精的生产;各种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工业用原料的生产。
四、“九·五”头两年技术改造势头良好。
七·
五、八·五期间,调味品行业受到国务院和原商业部、内贸部的高度重视,“九·五”头两年,又通过国家经贸委安排的调味品行业技术改造项目15项,专项贷款1.2亿元。有的企业正在通过技术改造向规模化发展。如江苏恒顺集团改造后,年产食醋将达到6万吨;广东佛山海天酱油“双加”项目完全实施后,综合产量将达到18万吨。从近两年情况看,各级政府对调味品行业的技术改造都比较支持,根据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大了投资力度,同时项目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五、通过推进名牌战略,已经形成一批企业集团。
目前调味品行业已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是国有企业仍占居主渠道,已形成品牌优势和集团优势。主要代表有北京“金狮”、“六必居”,上海“海鸥”,天津“利民”、“天立”,广东“海天”,江苏“恒顺”、“万通”,石家庄“珍极”,福州“民天”,长沙“双凤”,哈尔滨“正阳河”,安庆“胡玉美”等;二是中外合资企业以资金和品牌优势占据了一定市场,且在向高档化发展。有“和田宽”、“李锦记”、“万家香”、“老蔡”等;三是一部分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正在崛起,大有后来着居上的意思。
由此可见,我国的调味品市场正逐步走向繁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调味品行业正逐步走向成熟。1998年,是调味品生产的一个丰收年,1999年调味品行业的重点将是调整结构,开发新品:预计酱油将达到500万吨,重点是调整产品结构,生产一些高档酱油,即可用于日常消费,又可作为食品工业的原辅材料;食醋产量还可增大,产量将达到220万吨;酱腌菜250万吨,将会大力推广包装产品;酱类60余万吨;复合调味料100余万吨。
展望今后调味品的生产与市场,上海明略市场策划咨询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调味品市场将有以下特点和趋势:
一、产品品种将更趋向于多样化、复合方便化、高档化、营养保健化。多样化的产品适合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如加碘、加锌、加钙的复合营养盐,将改变了食盐单调平淡的口味;作为日常调味品的醋,更是品种多样,从山西老陈醋到镇江香醋,从浸蛋醋、饺子醋、蟹醋、凉拌醋、包子醋、黑米醋、薏米醋到醋的再制品,以醋为添加剂的饮料,将迅速进入百姓家,丰富消费者的饮食,成为厨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迫切需要集多种调味品为一体,即可制成复合型专成用拌菜、调面、烹虾、炸鸡调料,又可烹饪川、粤、鲁等大菜系中的名肴调料;也可制成象阿香婆酱一样的膏、糊、汁、块等多形态多用途的复合型调味品。同时鉴于家庭炊具的快速发展,微波炉、烤箱食品的调味品也将被开发,这些调味品撕袋即可食用,方便、卫生、好吃、好看。
高档调味品不仅要有优良的品质,而且还要有高档次的包装。在今后的调味品生产中,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真正占有市场,参与市场竞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包装漂亮、古朴典雅,不仅增加了对消费着的吸引力,而且可将产品作为一种极富新意的馈赠礼品。同时,精致的小包装调味品也将有较大的发展,这些产品的包装材质形势不同,大小规格各异,即可家用,也可出差、旅游、野餐时调味用。
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调味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此,要改变我国酿造调味品食盐含量过高的状况,加强对低盐、浅色及一部分无盐调味品的生产。为满足老人、妇女、儿童的营养需要,应充分利用相应的天然食物,如黑米、薏米、黑豆、蘑菇菌类等,分别生产出含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不同营养成分的调味品。而且,我国有着悠久的药膳历史,调味常用的花椒、沙仁、豆蔻、大料、桂皮、茴香等既是调味品,又是中药,因此药膳调味品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从而为调味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二、新技术将不断地应用于调味品生产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将会开发出不少新原料、新产品。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生物传感器五个方面的技术。利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改善传统酿造产品菌种,培育出优良菌株,从而提高酿造产品的质量,如上海海鸥酿造公司已经采用了航天育种技术。酶工程把生物酶从菌体中提取出来,直接用微生物酶进行酿造,得到人们所需的各种产品。生物传感器使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抗体、活细胞与测定物质相遇时产生的化学、物理、生物化学变化转变为电信号,使发酵过程更易被掌握和控制。通过应用以上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三、新产品尚需不断研究开发。
当今,各种各样的肉类香精已在国际上相继问世,同时,蓄禽、水产、蔬菜、水果、酵母等天然提取物,因其味道鲜美自然,易被人体吸收,也被开发应用于各种复合调味料。在国内这些研究虽取得一些发展,但因起步较晚,据世界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为满足国内市场需要,我们应在研究、生产、应用诸环节上紧密配合,以期尽快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替代进口。
我国目前的客观实际为调味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但不利的因
素也非常多,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危机同在。这就要求我们的行业工作者坚持科技兴企和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逐步缩小我国调味品工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中国调味品协会也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逐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开拓创新,按照国家经贸委规定的协会的基本职能,认真做好协会工作,在协会会员和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既反映调味品行业的愿望和要求,为企业服务,又接受政府部门委托作好行业管理工作,推动调味品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