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4 06:2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都区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都区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情况汇报》。

第一篇:武都区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情况汇报

陇南市武都区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情况汇报

(2010年6月)

一、武都区基本情况

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中游,是陇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辖36个乡镇、684个村、15个社区、5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39万人,有农村劳动力24.28万人,居住着汉、回、藏、满、壮、土、朝鲜、纳西等多个民族。幅员面积4683平方公里,折合702万亩,有耕地70.75万亩;有林地和疏林地190万亩,呈“七山二林一分田”特点。按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全区大体可分为川坝河谷区、半山干旱区、西汉水半湿润区、高寒阴湿区和林缘区五个类区,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境内海拔667—3600米,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4.7℃,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270天。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位列中国四大溶洞奇景的万象洞及水帘洞瀑布、朝阳仙洞、千坝草原、南宋古建筑广严院和红土河保护区与天水麦积山、甘南腊子口、四川九寨沟连成一条旅游热线。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油橄榄可与地中海沿岸油橄榄媲美,“大红袍”花椒享誉全国,“阶州毛峰”、“栗香毛尖”茶叶色润清香,“米仓红 芪”获国家经贸部“出口商品”荣誉证书,有“千年药乡”、“千年椒乡”之美称,被誉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全国油橄榄重点基地县”、“甘肃省多种经营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富集,曾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复杂的宝贝地带”,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铁、铜、磷、金、白云岩、煤炭、石膏等30余种,品质优良,储量可观。植物种类达1300多种,其中有珍稀的水杉、红豆杉等一、二级保护植物600多种。红土河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鹿、熊、锦鸡、蓝马鸡、娃娃鱼(大鲵)、团鱼、水獭等珍稀动物。水力资源丰富,区域内有白龙江、广坪河、西汉水三大水系,小溪遍布高山峡谷,年径流量53.7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达70余万千瓦,可开发量20万千瓦,居全省第六位,梯级开发水电能源潜力大。1985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贫县,1988年列为“长治”重点县,1996年列为全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示范县,2000年列为全国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县,2004年1月撤销武都县设立陇南市武都区。

二、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现状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特色立区战略,将花椒产业作为全区的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将油橄榄、核桃、茶叶、蔬菜、中药材、畜牧养殖等作为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把加快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区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集中领导,集中力量,科学规划,办点示范,加快开发,全面推进。经过近年来的致力开发,主导特色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花椒产业。花椒适应性强、生长快、效益好,群众栽植积极性高,是我区农民传统种植的一种经济树种。全区36个乡镇684个村中有34个乡镇650个村适宜发展花椒,宜椒面积达100万亩。2002年,我区提出了“立足资源,全民动员,大干三年,覆盖全县,争创全国花椒第一县”的奋斗目标,花椒产业作为富民强区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全区上下不断解放思想,抢抓各种机遇,紧紧围绕“扩规模、建基地、求精品、重管理、兴加工、增效益”的总体思路,合理规划、连片开发,花椒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建成白龙江沿岸、马街上下南山、福津河流域、洛塘河、佛淌沟等五条万亩花椒林带;建成了安化河、柏林上下渠道、蒲池石塄坎、汉林林家河、马街中梁山等68个千亩花椒示范基地。建立了23个花椒品种改良示范点,组建了北茂、东盛等花椒协会,在马街镇大李家村建成了集宣传推介、成果展览、科技培训为一体的花椒博物馆。截止2009年底,全区累计发展花椒90.16万亩,保存株数达6672万株,2009年花椒产量达1600万公斤,产值达3.84亿元,宜椒区人均花椒收入893元,其中花椒收入上万元的椒农大户3000多户,椒区农民70%的收入来源于花椒,花椒产值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11.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2%,花椒产业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1994年9月,我区选送的大红袍花椒以其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味浓郁、麻味醇厚、药效成份多、精油含量高等特点,在全国 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2000年我区被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

2、油橄榄产业。油橄榄是我区“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规划发展面积25万亩。我区引种油橄榄始于1975年,1987年以前,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油橄榄种植处于自发状态,尚未作为一项产业大力开发。1988年,中国林科院徐纬英、邓明全等油橄榄栽培专家专程到我区进行实地考察,并确认武都区白龙江沿岸海拔1300米以下的河谷及半山地带为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从此,我区油橄榄产业发生了重大转机。1989年以来,我区油橄榄产业在宋平同志的热情关怀下,受到国家计委、国家农发办、国家林业局的重视和列项扶持,并被国家列为全国四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领导重视、项目支持、退耕还林政策扶持、专家指导等机遇,把油橄榄列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服务机构,以大户规模经营和千家万户小规模大群体发展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大力开发,通过抓规划设计,抓苗木培育,抓示范带动,抓技术指导,抓综合管理,抓龙头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开发格局。截止2009年底,全区累计发展油橄榄18万亩,其中:建成大湾沟、将军石、董家坝等高标准国有示范园3处2108亩,占全区油橄榄面积的1.12%;50亩以上的大户私有橄榄园145处2.5万亩,占总面积的13.88%;农户连片橄榄园210处15.2892万亩,占总面积的85%。2005年底,武都油橄榄被国家质检总局评审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将军石油橄榄示范园被国家外国专家局命名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 示范推广基地”,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948项目试验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油橄榄标准化示范基地”,被中国林科院确定为“全国油橄榄种质资源及丰产栽培研究基地”。全区现有3万亩油橄榄进入始果期,1万亩进入盛果期,2009年鲜果产量达到2651吨,实现鲜果产值1723.2万元;加工初榨橄榄油376吨,实现加工产值4512万元。

在油橄榄龙头企业建设上,按照油橄榄果实的运输半径,分别在两水、城关、汉王等地配套建成了9座油橄榄系列产品加工厂,其中油品加工厂7座,年加工能力3024吨。研制开发的食用橄榄油、保健橄榄油丸、系列化妆品、洗涤用品、油橄榄茶、橄榄酒等六大类、40多个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大连、昆明、成都、兰州、西安等大中城市,倍受消费者青睐,是国内仅有的有产量、有品牌、有市场的油橄榄产品,曾在各类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和农高会上荣获各类奖项28项。

3、核桃产业。我区规划发展核桃50万亩,涉及34个乡镇。近年来,我区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结合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和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截止2009年底,全区引进良种56个;新建良种繁育基地4个,面积达1360亩;建成6个万亩核桃林带、10个千亩示范基地,累计发展核桃40.39万亩,2009年核桃产量达6000吨,产值达0.7亿元。

4、茶叶产业。我区的茶叶于上世纪60年代引种试验成功,已在裕河、五马、枫相、洛塘等乡镇推广种植近40年。在全国茶区分布上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江北茶区,全区共有4个乡 镇31个村适宜发展茶叶,宜茶面积3万亩。近三年是我区茶叶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新发展茶园1.0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0.5万亩;建立无性繁殖母本园一处100亩,扦插育苗基地6亩,扦插育苗108万株;建成了裕河八府沟、阳坝等茶叶生产专业村;截至目前,全区已发展茶叶1.86万亩,2009年产茶叶6万公斤,产值达600万元。

为了带动产业发展,区上将裕丰、仁和茶叶有限公司列为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加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统一生产、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已开发出“裕河”牌茶叶五大系列9个品种、“仁和”牌茶叶三大系列8个品种,并被认证为有机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5、蔬菜产业。全区2009年蔬菜总面积达13.4万亩,其中:复种面积8.4万亩,常年性菜地5万亩。利用白龙江、北峪河沿岸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和多年生产实践,在13个乡镇、118个村的川坝河谷地带大力推广建设“万元田”、“多千田”,探索总结了温室育苗大棚生产、日光温室栽培、以冬播洋芋为主的四种四收栽培、双膜西瓜套种蔬菜、以韭菜为主的四种四收栽培、蒜苗与地膜红辣椒复种、日光温室辣椒与佛手瓜套种、优质鲜果套种蔬菜、篱架葡萄栽培、鱼藕套作等10种主要栽培模式,生产基本上达到了温室育苗、大棚生产、多茬收种、高产高效。2009年蔬菜总产量2.8亿公斤,产值达到2.3亿元,蔬菜已成为白龙江、北峪河流域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区是全省第一个整区实现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县(区),全区无公害产地认定达到62万 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6%,其中:蔬菜8.1万亩。

冬播洋芋是我区致力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涉及白龙江、北峪河沿岸13个乡镇118个村。生产的冬播洋芋上市早、品质优、外表光、口感好,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被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产品外销兰州、四川、陕西、新疆、青海及省内周边地区,效益十分可观。

6、中药材产业。我区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有“千年药乡”之美称,尤其是“米仓红芪”等享誉中外,是中国红芪之乡。全区目前有可利用药材1270多种,农户种植药材主要以红芪、党参、当归、大黄等为主。全区2009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8.6万亩,中药材产量达到2125万公斤,实现产值l.36亿元。

全区现有3家中药材龙头企业,一是甘肃佛仁药业有限公司,该企业是在受让甘肃省武都制药厂无形资产和部分设备基础上组建的一家高科技民营制药企业,建有中药材前处理、提取、缩合制剂和动力维修四个车间及中心化验室、10万级洁净厂房1260㎡,拥有国内先进的制药设备80台(套),化验、检测仪器设备50台(套),2005年1月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MP认证。公司拥有四十六个“国药准字”批准文号的药品,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年生产能力为:大蜜丸500吨,水(蜜)丸320吨,片剂300吨,颗粒剂500吨。公司目前已与安徽太和、广东普宁、四川成都、河北安国、东北沈阳等几个国家级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与600多个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互信合作关系,销售渠道顺畅,200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2800万元。二是陇南明月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切片400万公斤,产值达600万元。三是陇南康源药业有限公司,该企业是全市唯一一家通过GSP药品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中西药批发、收购、销售的股份制企业,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

7、畜牧产业。全区畜牧业已发展规模养殖村90个、养殖大户503户。2009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7615万元,牛存栏8.37万头,出栏3.8万头;猪存栏24.16万头,出栏19.8万头;鸡存栏66.27万只,出栏59.64万只;羊存栏4.81万只,商品羊出栏3.4万只;牛存栏7.97万头,出栏商品牛2.66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2241.5万公斤,鲜蛋产量达425万公斤。

8、马铃薯产业。2009年全区种植马铃薯35.1万亩(其中冬播马铃薯2.76万亩,早春播马铃薯3.24万亩,春播马铃薯29.1万亩),主要种植在鱼龙、甘泉、佛崖、隆兴、安化、马营、池坝等高寒阴湿区,推广的主要品种有:粤引85-38(费乌瑞它)、大西洋、抗疫白、陇薯5号、6号、LK99、早大白等。每亩平均产量2000-300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4500公斤。冬播马铃薯今年再创高产,亩产达到了3448公斤。全区马铃薯鲜薯总产量达到了75万吨,销售量达到了45万吨,销售产值达到4.5亿元,主产区人均纯收入90%来源于马铃薯。冬播马铃薯取得了绿色食品A级认证。

9、其它产业。全区白龙江沿岸适宜发展水产养殖,2009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00亩,水产量1270吨,其中:商品鱼产量220吨,莲藕产量1050吨,实现产值816万元,出产的水产品深受区 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为白龙江沿岸的农民增收拓宽了路子。同时,大力发展优势小杂粮,2009年种植奶花芸豆7.2万亩,产量1500万公斤,实现产值3000万元;种植荞麦8.9万亩,产量620万公斤,实现产值1860万元。奶花芸豆、荞麦全部取得绿色食品认证。

三、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准确定位,保障农业特色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我区根据各产业的实际状况和优势,把花椒产业定位为“全国花椒第一区”、“富民强区的特色支柱产业”,油橄榄产业定位为全国油橄榄基地区,茶叶产业定位为甘肃南部无公害茶叶基地区,中药材产业定位为“中国红芪之乡”、甘肃省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区。由于定位符合实际,同时又突出了特色,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是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的作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及好经验、好典型,促使干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有了大的转变,激发了群众特别是农民参与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的热情,形成了产业开发的合力。

三是加强领导,合力齐抓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为了促进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每个产业都组建了专门班子,每个产业都有一名县级领导牵头,一个主抓部门,一个技术依托单位,集中领导、集中力量、集中财力抓产业,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协作 抓产业的工作局面。同时,农牧、林业、水利、水保、发改、扶贫、财政等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各尽其力,各计其功,积极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不断完善种苗、农药、器械供应服务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满足生产需求。区四大班子领导亲自深入基层,抓组织、抓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有力促进了产业化进程。

四是分类指导,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我们根据各乡镇地域特色、气候条件和农业产业化要求,坚持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路子,把产业基地建设与千家万户齐发展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花椒、油橄榄、核桃等特色产业开发上,充分利用土地光热资源优势,把连片建园、整村发展、地埂路边、房前屋后等多种开发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能建一片就建一片,能栽一行就栽一行,能植一株就植一株,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特点。在蔬菜产业发展上,在注重发展大棚、温室蔬菜的同时,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冬播洋芋、“三蒜”生产和辣椒生产,积极推广果菜间作套种生产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白龙江、北峪河流域川坝河谷及低半山地区群众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五是依靠科技,着力提高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质量。近年来,我们一直把科技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抓在手上。比如花椒的病虫害防治、修剪、嫁接、育苗等综合管理是影响花椒效益的最大难题,这几年区上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广泛培训,指导农户进行花椒管理的“二次革命”,有了很大进展,花椒的 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在油橄榄产业开发上,一直与中国林科院和北京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我区引进的13个优良品种,大部分生长旺盛,发育良好,单株产量高,超过了国内同树种的丰产标准,所产鲜果平均出油率达17.72%,居全国首位。据北京农业大学食品系连续三年抽样化验检测,武都油橄榄不但出油率高,而且油质好,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和称赞。同时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科技创新之路,多次邀请以色列、希腊、西班牙等国家的油橄榄专家到武都考察讲学、传授技术,组团到地中海沿岸国家考察学习先进的油橄榄栽培管理和加工经验。在核桃产业开发上,我们聘请高绍堂等国内著名专家为技术顾问,以市林科所等单位为技术依托单位。在茶叶的精、细加工技术和产品包装上,我们引进先进技术,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为了提高蔬菜产业的技术水平,我区坚持从山东寿光等地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长驻武都传授新技术,培训当地技术力量,有力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六是倾斜扶持,鼓励开发农业特色产业。区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花椒、油橄榄、茶叶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国土部门简化“四荒地”拍卖手续,减免管理费、工本费、勘丈费等有关费用,促进基地建设规模发展。二是农税部门对拍卖、承包、租赁荒山荒坡、坡耕地发展农业产业的,按规定免征农特税、耕地占用费。三是水利、电力部门牢固树立围绕产业建水利的观念,尽可能倾斜水利资金,解决产业开发灌溉用水问题。同时调整电价,对新建园区水利用电,一律按农田用电标准收费。四是林业、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坚持难事简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在项目审批上简化程序,给予优惠。五是把产业开发与退耕还林相结合,使农户享受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调动群众开发农业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七是扶持龙头,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建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占市场”的工作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争取项目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出让、水电供应等方面,为企业给足给全优惠政策,简化各类审批程序,减免各种税费,协调解决企业建设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为龙头企业建设和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建成带动力强、对财政贡献大的龙头企业,有力地拉动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八是建设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快全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先后开工新建、续建、改建市场建设重点项目9 项。同时,统筹项目资金,巩固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果,切实抓好“农家店”建设,全区累计建成标准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212家,覆盖了全区60%的乡镇和30%的行政村,农家店综合配送率达到80%,初步形成了以市区兴源超市为龙头、各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区、乡(镇)、村三级连锁配送体系。

九是发展协会,提高产业开发效益。为了有效解决全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科技措施不到位、农产品销售不畅等问题,我们采取得力措施,出台登记、税收、资 金、用地、用电、项目、保险、治安、奖励、服务等十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正确引导,积极扶持,目前全区已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124个,涉及36个乡镇235个村,发展会员14024人。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无论是在基地建设、市场建设还是龙头企业建设上,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目前区财政十分紧张和农民群众都不太宽裕的情况下,资金投入主体单一,投入渠道基本靠国家,启动民资、吸引外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各个产业还处于基地建设的发展期,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精、深、细加工滞后,经营管理比较粗放,“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市场带企业,企业带生产”的产业链还没有真正形成。

3、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现有的农产品市场建设水平不高,档次较低,多数为初级市场、集贸市场,缺少规范的中高级批发市场和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的现代零售市场。

4、科技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科技含量,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产业效益的关键。但全区农业基层服务体系还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功能缺位等突出问题,把科技送到千家万户,用科技武装广大农民群众头脑,培养一大批懂技术、有能力的技术骨干,使先进实用的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5、分散的生产经营体制、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特点,加大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品牌建设的难度。

五、今后工作打算

今后我区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的基本思路是:以特色产业规模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国际国内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广泛深入开展“五到村”(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科技人员服务到村,干部帮助指导到村,科技能人培育到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活动,着力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化生产,搞活特色产品流通,加快产业基地发展,做大做强花椒、油橄榄、核桃、蔬菜、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使农业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强区富民的支柱产业。

按照以上基本思路,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加快基地建设。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继续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业推进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发展花椒、核桃、油橄榄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基地规模,其中:花椒面积达到100万亩,核桃面积达到50万亩,油橄榄面积达到25万亩,中药材面积达到20万亩,蔬菜面积达到 20万亩。

2、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区情认识,系统研究川坝河谷、半山干旱、西汉水半湿润、高寒阴湿及林缘区农业自然资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加强科学规划指导,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新模式,在全区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示范作用强的农业特色产业样板乡镇、示范村和示范点。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分产业、分区域、分年度,着力培育一批发 展特色产业的能人和覆盖各个特色产业的重点户、示范户,通过特色产业乡镇、村及重点户、示范户的辐射带动、示范引导,促进土地、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集聚,整体推动全区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工作。

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按照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创办农民技术学校,长年办班,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培训,帮助群众掌握病虫害防治、嫁接换优、剪枝套袋、设施栽培、冻精配种等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能力。二是科技人员服务到村。切实转换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按照产业布局,选派科技特派员、驻村技术员配臵到产业村,常驻到村。鼓励科技人员租赁、承包土地进行产业开发示范,或以技术、资金入股与农户联营,其报酬及职称聘评与产业的效益挂勾,业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同时,聘请3—5名国内顶尖专家担任产业开发顾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提高产业开发科技含量。三是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农口各部门和乡镇全体干部每人定点联系一个村,帮助指导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把帮助和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工作成效作为干部考核、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四是科技能人培育到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分产业、分区域发展培育科技示范户,培养一批科技能人,每个产业示范村建成一处特色产业品种园、采穗园、示范园,逐步引导提升全区产业科技水平。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按照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各 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与市场有效对接。建立健全花椒、核桃、茶叶等特色产业行业协会,建成覆盖各个特色产业及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的区域性农民专业协会,使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达到70%以上。通过实施“五到村”工程,切实加强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逐步建立与全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稳步提高特色产业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4、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把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作为特色产业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特色产业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民智、扶持培育能人大户等途径,发展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外向型龙头企业,逐步改变目前龙头企业“低、小、散、弱”的状况,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标准化生产。顺应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强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GAP认证、GMP认证工作,创立武都知名品牌,打开市场通道,为农产品加工增值创造条件。

6、不断完善市场体系。按照创建全国最大的花椒、油橄榄集散中心、价格中心、信息中心的目标定位,积极筹建特色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统筹建设城乡农产品专业市场,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专业营销组织,加强农产品营销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育管理,对群众认可、作用突出的农民经纪人,在项目申报、信贷融资、公路运输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办好武都农业网站,积极参加广交会、杨陵农业高科技博览会、北京博览会等“节会”,加强全区特色农产品推介,建立外销网络

第二篇:文县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成效显著

文县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成效显著

文县讯(记者徐 睿)文县立足资源优势,按照“东南茶叶、西北药材,半山干果,川坝蔬菜,库区水产”的产业开发格局,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线,建基地,搞示范,推科技、引品种,兴龙头、强服务,使农业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该县着力加强“万元田”和“多千田”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力度,大力推广粮、菜、药、果间作套种模式,共建成“万元田”1.2万亩、“多千田”3.8万亩。扎实开展农业示范点建设,突出区域优势,全面落实领导包抓示范点责任制和科技特派员制,积极推进农业示范点建设,全年共科学创办市、县及农业重点产业示范点39个。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发展蔬菜产业,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推广力度,全县蔬菜总面积达6.22万亩;以基地建设和茶园管理为重点,发展优良品种、改造低产茶园、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种植面积达6.642万亩;以纹党GAP标准化种植为重点,狠抓新品种引进和示范点建设等工作,全年共引进柴胡、黄芩、板蓝根、猪苓等小杂药新品种4个,中药材总产量达7800吨,产值达21200万元;以脱毒种薯推广项目为依托,引进试验脱毒马铃薯新品种,全县马铃薯种植总面积达11.3万亩;依托库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网箱养殖,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2800多吨,产值达12000万元;以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建设为重点,全县肉类总产6900吨,禽蛋产量1100吨,畜牧业总产值14500万元。

第三篇:松阳县农业“两区”及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松阳县农业“两区”及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松阳县地处浙南山区、瓯江上游,全县土地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401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人。境内群山连绵,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农业“两区”建设情况近年来,松阳县围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目标,以农业“两区”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与平台,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规划先行、优化布局,统筹整合、强化激励,创新机制、主体提升,狠抓进度、注重绩效等举措,使“两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县已已建成粮食功能区2个,面积5200亩,启动建设粮食功能区9个,面积7000亩;松古盆地和小港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均被列为省级创建点,玉岩食用菌、上寮山香榧、油茶等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被列为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白茶、脐橙、鹊山鸡、蛇鳄龟、中华鳖等8个特色精品园被列为省级特色精品园创建点,规划面积12多万亩,规划总投资3.4111亿元,带动各类主体投资4.24亿元,现已完成投资9140万元,有力推动了茶叶、食用菌、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

松阳县按照统筹70%以上产业类资金集中用于“两区”建设的要求,整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机补

贴、现代渔业、标准鱼塘改造等资金重点投向“两区”建设。积极引导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江南灌区节水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集中投向“两区”建设。结合实施现代产业提升项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松阳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扶项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步伐逐步加快,有力地推动了该县主导产业发展和提升。在完善现有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的同时,结合省级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扶项目,2011-2013年全县计划安排2900万元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还安排茶叶3500万元、食用菌500万元、高山蔬菜450万元、香榧800万元、油茶500万元、笋竹400万元、精深农产品加工园4800万元、农村新能源推广300万元,配套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和主导产业发展。该县一二三产联动,大力发展茶叶(特别是香茶)生产的经验做法,被省农业厅编入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会议专题汇报片。

茶产业发展情况 松阳县围绕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和“中国绿茶集散地”的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兴茶、龙头兴茶、市场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战略,大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使茶产业成为繁荣一方经济和富裕一方百姓的农业支柱产业。2010年,松阳全县有茶园面积11.02万亩,茶叶总产量9050吨、总产值4.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26.0%,茶产业对全年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79.4%;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5.12万吨、交易额1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9%、43.5%,交易量和交易额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来自茶产业,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来自茶产业,全县三分之一以上人口从事茶产业。

如今,松阳已拥有“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2011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松阳茶”等十大金名片。松阳茶产业主打品牌“松阳银猴”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之列,品牌价值现已达12.78亿元。“松阳银猴茶叶节”影响力在全国排名第45位,成功跻身“中国农事节庆影响力”50强。

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 以香菇为主的松阳食用菌产业在1995年生产规模就达到5000万袋以上,1997年被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县,2000年就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商品基地县,成为中国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现在生产规模已经连续15年稳定在6000万袋,2010年产值达到2.09亿元。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松阳县因势利导引进花菇栽培技术,并以玉岩镇为中心全面推广花菇栽培技术。松阳花菇主产区海拔高,山高林密,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宜花菇生长,而且无任何工业污染,在配方中除杂木屑、麦麸和石膏粉以外未添加任何添加剂,生产用水全部引用山泉水对菌棒进行补水。同时,该县出台了全省首个由县政府制定实施的食用菌生产材料管理办法——《松阳县食用菌生产材料管理暂行管理办法》,并与全县的原辅材料经销户签订了《食用菌原辅材料质量安全承诺书》,实现菌种定

点生产,确保食用菌生产的安全。由于形状好、质量优、保险期长,松阳花菇备受日本、韩国及国内经销商青睐。2010年,玉岩镇及周边栽培花菇3300万袋,产菇1.8万吨,产值1.5亿元,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71.7%。松阳县玉岩镇被授予 “中国花菇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乡镇。

松阳食用菌产业在做强花菇产业的同时,积极推广循环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探索 “菌竹生态立体栽培的新模式”、“吊瓜+食用菌立体栽培”、“菇稻轮作模式”,并开展利用芒杆和板栗蒲等替代原料栽培食用菌的研究,通过这些新模式和新技术的推广,为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实现了“千斤稻万元钱”和“千斤笋万元钱”。

水果产业发展情况 松阳县地处浙南山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之一,2001年被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浙江脐橙之乡”。现有果园面积7.89万亩,总产量3.96万吨,年产值8840万元。盛产柑橘、梨、李、桃、杨梅等十二种水果,尤以柑橘类中的“松阳脐橙”和“松阳鲜梨”最为突出,目前已形成浙江最大的脐橙商品果生产、出口基地和浙江早熟梨优势产区。

“松阳脐橙”以“纽荷尔”为主栽品种,现有面积1.27万亩,年产量5000余吨,年产值1300万元,占全县果树总面积的16.37%,年产量的14.72%,年产值的23.04%。“松阳脐橙”按科学生产技术和特定的质量标准精心培育而成,采取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应用日本先进的农药残留控制技术,MRLs

值每100吨果品不超过1g。“松阳脐橙”以其果大、色艳、皮薄、质脆、肉化渣、汁液多、风味浓郁、耐储运等特点,远销上海、新疆、杭州、宁波、温州等各大中城市,2007年起进入上海农工商、易初莲花、浙江农华、杭州家友等超市。利用“松阳脐橙”加工的橙皮浆自2004年起已连续7年走出国门,出口日本,经日资青岛诚誉食品检测有限公司检测,MRLs全部达到世界上最苛刻的农残标准——《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标准,在432项农残检测项目中,有429项未被检出。“松阳脐橙”以其优异的品质在1997年丽水地区召开的柑桔品评会上荣获一等奖;1998年荣获浙江省首届优质农产品银奖;2000年获中国特产之乡农产品交易会名优柑桔金奖;2001~2003年连续3届获得浙江省农博会金奖;2001年被评为浙江省绿色放心营养标志产品;2002年11月获中国浙江柑桔博览会金奖;2002年12月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2009年,“梦阳”品牌连续第4次确认为丽水市著名商标;2010年11月,“大富地”牌脐橙通过浙江名牌农产品认定;2011年10月入选“处州十珍”农产品。

松阳早熟梨发展起步于2000年,全部是脆冠、清香、圆黄等优新品种,良种率达100%,为早熟梨的优质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松阳早熟梨主要分布于东南山区乡镇的中高海拔地区,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大,果实外形端正,果面光滑,皮薄肉脆,汁多味甜,果心小,石细胞团小而少。“松阳鲜梨”早熟、优质、安全的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是全国和全省历届早熟梨评比中获奖最多的产品,2003年、2008年连续两届获“浙江省十大名梨”称号;2003年12月获浙江省农博会银奖;2011年8月获浙江省十大精品梨金奖。“松阳鲜梨”以优良的品质取得良好信誉,产品畅销深圳沃尔玛、上海家乐福、杭州家友等超市。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早熟梨产业已成为松阳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之一,全县生产面积达1.8万亩,居浙江省第四位,年总产量5000吨,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农业产业之一。松阳早熟梨产业使松阳近4000山区果农人均增收327元,成为山区农业经济的旺盛增长点。

第四篇:区农业开发工作总结

区农业开发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区始终致力于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扶强扶壮本土龙头企业,招商引进大型工商企业,构筑优势农业产业带,辐射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在环境优美的**大地上,伴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对山、水、林、田、路“大刀阔斧”的改造,涌现出山东上水、山东颜春、淄博上园、舜丰农业等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群龙共舞”的新局面,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

壮大龙头带农户

据了解,全区目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3家,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50家,先后有10个系列、100多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有机认证或转换认证,10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家龙头企业在齐鲁股权上市,农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桔梗生产基地,山东省最大的有机中药材、有机猕猴桃、有机黑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为了给企业成长提供更加有效的外力支持,我区在转变政府职能、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上,在促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打造名牌、提档升级上,在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上,在解决项目、资金、市场等要素问题上,一系列地与“群龙共舞”行动接连展开。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战略,努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精准、优质、高效型现代农业的转变。

杨峪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水泥路直通蓝莓种植基地,山间泉水汇集成渠。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运营,现有367户农民以入股的方式加入蓝莓种植基地,开辟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夯实基础强基地

我区农业综合开发在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夯实基础强基地的工作思路,以点带面,连片发展,通过建设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村、示范镇,将新技术、新经验、新品种、新设施投入项目区,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引导农民致富。选择发展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群众积极性高的**、**、**、**4个镇和**泉等30个村先行试点,发展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示范基地建设,选择有一定种植规模、有较高经济效益、有一定帮扶效应的农户进行重点扶持,发挥对周边农户“传、帮、带”作用,使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泉村原来的山坡地因车、水上不去,旱不能浇,涝不能排,产量低、收入微薄。自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该村。水、路、电等农业基础设施都改善了。该村今年又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在荒山坡上规划建设12个高标准有机果蔬种植大棚,将为游客提供更多有机农产品,带动更多百姓致富。

我区以南部四镇为依托,积极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优、产业调强、效益调高,集中打造2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个有机农业园、10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实现特色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加快特色农业与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集中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扩大金银花、茶叶、桔梗、猕猴桃、“黑五类”、薰衣草等产业基地规模,争创国家级有机农业示范区。

叠加优势促发展

今年,全国仅有的两个项目之一的“优质高效富硒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落户**,我区有机农业发展再添新亮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048万元,用5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实施。目前已有13所高校51名专家、科研人员前来落实实验品种、实验基地,设计实验方案,初步确定了**泉、杨峪、上水、上园等10个农业产业化基地纳入试验示范区,韭菜、草莓、蓝莓、金银花等26个品种成为首批富硒试验品。我区以发展有机富硒农业为总抓手,科学规划农产品生产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有机农业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水平,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同时,我区坚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发展生态、体验、休闲旅游相结合,在**泉、杨峪段建立了20公里有机农产品自驾游基地,在**镇、**镇建设环鲁山有机农业观光带,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修生产路,与**湖原滨湖路形成环湖路,在其周围调整土地4000余亩,促进了**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优化了生态环境,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县是农业大县,国土总面积321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3万亩,辖12个乡镇,总人口48.6万人,属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我县自被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始终贯彻“两个着力,两个提高”的指导思想,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全县农业上新台阶、农村奔小康的示范工程和实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通过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项目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真正成了“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09年底,我县共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9个,产业化经营项目11个。完成总投资额10463.12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5115.52万元,企业及农民投劳筹资5347.6万元。

项目涉及到全县7个乡镇,截止2009年末,全县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4万亩,建成排洪排涝灌溉沟渠36330米,建蓄水池7350立方米,埋设灌溉管道24190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3100亩,修建机耕道70000米,完成技术培训20667人次。同时,培植了茶叶、魔芋、小杂粮和道地药材等特色支柱农业产业,现已形成基地分别为 3.2万亩、5.59万亩、8.1万亩、18.7万亩;扶持壮大了金果、多仁、土家人等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主要成效

(一)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开发建设,农田排灌渠系和坡面水系得以完善和配套,耕地水土肥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解决了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在项目区实现了“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二)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了一批具有良好效益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在着力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同时加快了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步伐,把龙头企业发展与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实行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基地化、集约化转变,为项目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促进了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是通过运用综合治理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二是通过改良土壤,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增加了土壤的营养成分;三是完善了农产品检测体系。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农业科技措施,改革了耕作制度,改进了栽培技术,改良了作物品种,改变了种植结构,使项目区耕地质量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幅度提高,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经营收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

(四)示范推广了一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真正把项目区建成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在项目区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普及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

三、基本做法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我县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我县自被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直接领导管理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各项目乡镇也相继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专班,全方位重视和协助项目实施。对每个农发项目确定了一名县领导亲自主管主抓,并建立了督办制度,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财政部门积极调度资金,千方百计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水利、农业、林业等业务部门紧密配合,积极参与开发项目的立项、论证、评估、实施管理和验收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形成了农业开发的合力。

(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结合项目区的工程建设,采取宣传牌、广播、电视等宣传形式,在项目区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民做实事、为民办好事的目标宣传透彻,使群众都能知道综合开发的作用及好处,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择优立项、规模开发的原则,我县在项目安排上,围绕粮食安全,选择粮油增产潜力大、商品率高、产业优势明显、基础条件好、干群开发积极性高、开发成效显著的乡镇,进行重点开发,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围绕十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和名牌产品开发战略,集中产业化项目资金,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在项目布局和项目前期论证上,我县根据项目区所处的流域和呈现的水系特点,进行田水山林路综合规划,桥涵闸站渠全面配套。同时注重提高项目区的科技含量,把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项目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整体提升项目建设标准。具体在以下三个方面做文章、下功夫:一是因地制宜搞规划。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突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进行综合治理。按照田块方整化、沟渠标准化、道路网络化、建筑物配套化、田间林网化、灌溉节水化、渠道防渗化、作业机械化和特色农业产业化进行规划设计,并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广纳民意搞规划。充分听取项目区农民的意见和建议,遵循他们的种植传统,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完成项目初步规划,进行公示后进一步完善。三是邀请专家搞规划。邀请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对项目区进行系统考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系统规划,确保项目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做到项目区结构调整、作物布局、科技推广科学合理。

(四)强化管理,健全机制。经过多年不断实践,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从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到项目的建设和管护,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一是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制。土地治理项目立项之初,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形式,对项目的范围、治理任务、投资来源、主要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公示,让项目区的干部群众了解项目情况,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咨询,并及时给予答复处理。项目公示结束后,及时召开项目区村民代表大会,进一步说明项目的详细建设方案、农民筹资投劳计划和项目实施的措施及公示期农民所提意见的处理情况,充分进行磋商,形成共识,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后,履行签字手续,形成农民筹资投劳决议。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招投标、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推广等进行公示,增加项目建设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项目竣工后,在项目区显要位置建立公示牌,对项目完成的投资及工程量、取得的效益和工程的产权人、管护人进行明确。二是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和政府采购制。我县对土地治理项目中的全部土建工程,严格按程序进行公开竞争性招标。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需的农技设备、良种、化肥等货物,全部委托县政府采购中心代理采购业务。这样做,既节约了采购成本,又从源头扼制了腐败行为的产生。三是积极推行项目监理制。在土地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择优选定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监理,并制定了详细的监理工作规划,明确了监理内容和监理目标。四是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我县在认真领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报账实施办法》、《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县级报账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无偿资金报账程序》,对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账管理的主要方式、操作流程、特别要求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对所有农发项目工程建设预决算和整个项目财务经同级审计部门审计后及时报账。五是加强建后工程管护。为了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长久效益,我县把工程管护作为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建后工程及时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明确项目所在村的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根据工程类别,制定管护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并定期检查,跟踪问效。六是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制。我县对所有已完工运行的农发项目,均组织专班开展了绩效评价,确保农发项目能长期发挥引导作用。

(五)强化农发档案管理。特别是项目档案,从备选项目到完工项目,建立动态项目库,不断充实和完善。强化了项目资料管理,做到了文字档案、电脑储存档案、声响图像档案完备齐全、规范科学。

四、2009项目实施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三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2个,产业化经营项目1个。总投资968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585万元,企业及农民投劳筹资383万元。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648万元,共改造中低产田0.66万亩,其中国家财政投资510万元,农民投劳筹资138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总投资32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75万元,企业自筹245万元。国家财政投资510万元中,中央财政340万元,占66.67%;省级财政168万元,占32.94%;县级财政2万元,占0.39%。

茶店子镇南坪土地治理项目,支农资金项目,总体整合投资1110万元,治理土地总面积10000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投资610万元(财政资金480万元,自筹资金130万元),发改投入200万元,国土投入300万元。因受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该项目水利措施已完成建设任务的70%,预计7月底能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农业措施和科技措施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整个项目边建设边见效,项目区农民广泛参与,积极配合。该项目按照农发政策和合同约定拨付资金,现已拨付资金73万元。

马铃薯颗粒全粉加工项目,总投资32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5万元(中央财政资金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5万元),企业自筹245万元。主要建设任务为:购进安装年产500吨的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线1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厂房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已签订设备购买合同,因设备厂方原因,设备尚未到位安装,预计7月中旬设备完全到场,7月底安装并试运行。

绿葱坡枣子坪水毁治理项目,总投资38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0万元,自筹资金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修复损毁沟渠650米。现已完成建设任务的80%,预计7月下旬全部完工。

(二)主要作法

我县在实施2009年的农发项目过程中,根据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政策要求,严格按照经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批准的项目扩初设计,切实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做到了“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水利工程建设,彻底解决项目区田间排洪排涝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做到了涝能排、旱能灌。茶店子镇南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共计改造中低产田10000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改造6200亩;修建排洪排涝沟渠12公里,其中农业综合开发2.59公里;修建便民农桥25座,其中农业综合开发7座。形成了完整的排灌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

二是突出土地综合改良,提高土地的单产效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1000亩,项目区户平示范推广1亩以上。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广泛积集猪牛栏粪等农家肥200万公斤,施入大田6300亩,改良土壤6300亩。通过施用农家肥、秸杆还田、人工平整土地等措施,使得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突出科技致富,提高农业的科技效益。在项目区扶持了科技示范户12户,安排落实了田间对比试验20个。在项目区进行粮食、蔬菜、生姜、水果等农业新技术培训3000人次,发放《农村实用技术手册》2000份和生姜栽培科技光碟40套,建田间对比试验田20个,建生姜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100亩,配套了生姜测土配方肥10吨、生物农药和2台高效机动喷雾器,指导项目区农户按照无公害化及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要求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

四是突出特色产业化建设,培植壮大马铃薯加工企业。马铃薯加工项目实施完工后,将建成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线1条,进一步完善该厂的农产品加工化验检测设施,形成年产500吨马铃薯颗粒全粉的生产能力。

五是突出项目整合的探索,力求支农资金的最大效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支农资金的管理,积极探索支农资金整合路子。在茶店子镇南坪流域,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为引导,整合了发改、国土等部门的支农资金,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该项目整合总投资1110万元(农发610万元,发改200万元,国土300万元)。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各负其责、规范管理、示范高效”的原则,做到质量、安全、进度和效益的统一。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拟把项目区建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示范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示范点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

五、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认真做好2009年项目的实施工作,加速项目实施进度,确保7月底全面完成三个项目的建设任务,做好竣工验收准备,以迎接省州验收考评。

二是根据省农发办中期检查和州农发办中期检查的要求,认真整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扎扎实实地做好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

三是做好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准备工作,及时启动实施2010年各个农发项目。

四是做好2011年的项目申报基础准备工作。

六、请求

我县是“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也是全省产粮大县之一,农业基础较差,农民增收缓慢。我县部分地方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成效十分明显。特请上级农发部门更一步地加大对我县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将***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和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县

下载武都区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都区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特色产业工作汇报

    南五十家子镇 2012年农业特色产业工作落实情况 汇报按照县农工委关于对半年来农业特色产业工作落实进行督导检查的通知精神,现将我镇上半年农业产业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

    区农业开发工作总结五篇

    区农业开发工作总结 在环境优美的**大地上,伴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对山、水、林、田、路“大刀阔斧”的改造,涌现出山东上水、山东颜春、淄博上园、舜丰农业等一批有特色、有实力......

    武都区电力局概况

    武都县电力局坐落在山奇水秀、人杰地灵的陇南地区地委、行署所在地武都县境内,成立于1978年。短短二十余年来,历代武都电力人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以顽强拼搏、......

    武都区电力局概况

    武都区电力局概况 武都县电力局坐落在山奇水秀、人杰地灵的陇南地区地委、行署所在地武都县境内,成立于1978年。短短二十余年来,历代武都电力人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

    如何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如何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几乎如影相随。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蹒跚学步的新兴产业,还是久经历炼的传统产业,始终要面对市场风险这道坎。农......

    关于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

    甘肃农业特色产业之路

    甘肃农业特色产业之路提起甘肃或甘肃的产业,人们容易同“劣势”、“欠发达”等概念相联系,细一梳理,则发现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甘肃还是培育了许多特色和优势产业的。具体分析,又发......

    关于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汇编)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