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报告

时间:2019-05-14 06:4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XX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XX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报告》。

第一篇:关于XX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报告

关于宁洱县“一县一业”产业发展报告

普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按《普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收集上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工作的函》,现将宁洱县“一县一业”产业报告如下:

经分析,宁洱县“一县一业”发展产业为薄壳山核桃(碧根果)。

一、把薄壳山核桃(碧根果)列为宁洱县“一县一业”产业原由分析

薄壳山核桃(pecan),又名:美国山核桃,商品名:碧根果,因其坚果壳薄,光滑美观,仁丰易取,口感细腻,食味香润爽口。果实富含蛋白质、粗纤维、胡萝卜素、钙、磷、铁及维生素B1、B2、C、E等,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0%左右,是一般核桃的4倍。常食用能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滋养脑细胞、增强脑功能、健脑益智及润肌肤、乌须发,此外,还具有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抗衰老,预防前列腺癌等作用,所以也叫长寿果。

适应性分析:

薄壳山核桃喜热、喜水,在宁洱高温多湿环境下,薄壳山核桃表现出生长快、投产早、果壳薄、含油量高、果质细

2的发展,农户最缺的就是资金、技术和产品销售渠道。企业最缺土地和劳动力,企业在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时最需要农户的支持和信任。双方在村委(合作社)的协调和监督下,企业和农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权利分明、合作共赢,共同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

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在宁洱为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发展量身定制了“农户+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村委(合作社)”创新共赢的“721”合作种植模式。

(1)农户出土地出劳力,占合作种植薄壳山核桃75%的所有权、70%的收益权。

出土地:用农户的房前屋后、田边地脚及与其它作物间套种的土地,充分利用了农户的土地资源,节约用地成本,劳动成本,避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保护了环境。

出劳力:负责所合作种植薄壳山核桃的日常管护。(2)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出种苗、出技术、负责回收产品。占合作种植薄壳山核桃25%的所有权、20%的收益权。

出种苗: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免费给农户提供合作种植所需的全部优质种苗以及20%的补种种苗,并负责指导协助农户做好后续的品种优化及改良。

出技术: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实行1000亩以上规模设置一名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指导的原则。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全程参与指导合作种植农户管理养护薄壳山核桃。

负责回收产品: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按市场发展随行就市每年一订产品收购价格,负责回收合作种植的薄壳山核桃。

(3)村委会(合作社)负责监督农户与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占合作种植薄壳山核桃10%的收益权。村委会(合作社)负责监督农户与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协调好双方的责权利关系,积极配合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做好原料产品的订量及回收工作。

三、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规模及现状

在宁洱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以“721”合作模式,已经在宁洱县推广种植53538.4亩薄壳山核桃,现少部分已经开始初投产,总共涉及到9个乡镇、72个村委会、662个村民小组,15156户种植户与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参与合作种植薄壳山核桃。其中建档立卡户1472户,现已有少部分已经开始初投产。

薄壳山核桃产业为新兴产业,种植周期长,6年后才能

五、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

(1)薄壳山核桃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与产业链发展相关的部门及种植户认识还不到位、种植周期长、涉及面广,6年后才能实现初投产,前期投入时间长不产生效益,导致部分种植户管理懈怠、甚至于放弃管理。

(2)薄壳山核桃前期种植无经济收入,合作方村委会在发动、宣传、引导协助上积极性不高。

(3)创新的721种植合作模式,与现有的政策性支持项目要求不匹配,项目实施难度大,争取项目支持困难。

(4)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在早实丰产、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科研技术保障上不够完善,与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政府科研部门研发能力薄弱。

(5)我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经济实力弱小,打造薄壳山核桃全产业链,力不从心,特别是在科技研发及加工销售环节薄弱,再加上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所以在技术服务上也难以全面覆盖、精准到户。

六、为解决第五点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实做好做优做强全面精准有效的提升我县薄壳山核桃产业,千方百计促进薄壳提质增效,让种植户尽早增收,让宁洱县的薄壳山核桃产业早日为宁洱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强有力的贡献,为宁洱县贫困人民如期脱贫防止返贫奠定坚实的长效产业基础。特制定如下精准扶贫提质增效实施方案:

(一)、遵循原则

1、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实施以覆盖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县721合作种植的贫困村、贫困户为主,镇、村、组、企全面配合推进,面积落实到田间地头、落实到户。

2、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管护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将薄壳山核桃管护效益体现到贫困户当年收益中,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3、各乡镇打造1个10一50亩标准薄壳山核桃管护示范点,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促进薄壳山核桃产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让我县的这张薄壳山核桃名片打响。

(二)、规划时间和区域布局

1、规划时间

①、第一年度: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 ②、第二年度: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 ③、第三年度: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

2、区域布局

全县规划实施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乡镇6个,共计面积30000亩,占全县推广种植薄壳山核桃总面积53538.4亩的56.03%。其中:德化镇9000亩,涉及7个村,54个组,73

10成糊状,接着加入硫磺粉搅拌均匀,最后加入食盐搅拌均匀即成刷白液。刷白高度为主干部分1米至1.5米的高度,刷白时要做到均匀周到,大龄树要先刮除糙皮再进行刷白。

5、新植及查缺补植

通过实地调查统计,将死苗缺苗的部分在三个年度内补齐。

(四)、组织实施及管理

1、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项目的实施,由各乡镇政府统一领导,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实施。成立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管护领导小组。项目建设前,各乡镇政府和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按照要求将管护任务分解到村到户,建立管护台账。县级主管部门根据管护台账进行技术指导,检查验收。

2、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项目建设技术要求高,需要组织技术精通、实践经验丰富的村民参与实施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管护工作,最大限度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提质增效管护,通过劳务投入,增加农户收入。

3、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管护实行企业统一组织整形修剪、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技术培训。

4、薄壳山核桃树的整形修剪、施肥工作,每天整形修剪株数和施肥数量经农户签字、施工人员签字、村民小组负责人核实签字盖章、乡镇带队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确认。

5、各管护专业队要详细记录施工日志及管护培训参加人员及时间,并保留影像资料。

(五)、投资标准及资金来源

申请2011年度至2015年度推广种植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面积30000亩,其余推广种植面积自筹解决,亩均预算500元/年度,连续投资三个年度共计预算资金4500万元,申请政府拔付。投资预算分项目参考标准为:

1、专用肥200元/亩;

2、整形修剪(含培训及其他)100元/亩;

3、病虫害防治(含刷白及1、2、3、4号专用药)100元/亩;

4、新植及查缺补植100元/亩(补植实生营养袋苗合10元/株,补植10株折合为1亩);

申请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基肥专用肥、病虫害防治药(含刷白及1、2、3、4号专用药)、查缺补植用苗、整形修剪工具、技术培训等实物性支出和技术补助。县财政局根据项目设计将资金拨付项目实施企业后,企业根据实施情况及时验收支付给务工人员相关费用。

(六)、验收办法

每个抚育阶段完成后,乡镇和实施企业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逐村、逐组进行自查,填写薄壳山核桃示范点抚育管护分阶段自查验收表。管护结束后,县级主管部门依据薄壳山核桃经济林管护台账逐村、逐地块进行抽查验收,出具验

314-

第二篇:咸阳市“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现状

咸阳市“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市在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进程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农家乐”的发展情况:我市农家乐主要是通过以绿色生态、黄土文化、文物古迹、红色教育等为主题发展起来的,在休闲体验“乡村(农家乐)旅游”方面走出了一条旅游开发新路子。目前,我市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80户,户均每天可一次接待30—200人就餐和10人以上的住宿,年收入最高的可达10万元左右,一般在3—5万元之间,主要分布在我市秦都(3户)、渭城(2户)、乾县(3户)、礼泉(1户)、泾阳(3户)、淳化(58户)、旬邑(10户)等县市区。其中,淳化、旬邑两县发展尤为突出。

2、土织布发展情况:全市土织布主要分布在乾县、礼泉、兴平、武功、永寿等五县市区,经营织工达2000余人,织机1800台,年产值达2500多万元,为加工户创收近250万元。其中,礼泉县成立了泾渭纯棉土织布工艺品协会,采取“协会+农户”的方式,现有土布织机586台,主要分布在叱干、南坊、建陵、石潭、昭陵、赵镇6个乡镇47个行政村,主要生产“纤手”牌土织布床单;乾县成立了陕西乾县龙华棉织工艺品有限公司,现有加工户500余家,木制手工织机500多台,主要生产“秦彩”牌土织布工艺品;兴平成立了兴平市金梭子古艺手纺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纺织户154多户,涉及丰仪、汤坊、庄头3个乡镇9个行政村;武功成立了苏惠民间工艺品公司,发展加工户100多家。

3、其它专业村镇的发展情况:

(1)专业乡(镇)四个,主要有乾县姜村镇,是以生产橡胶为主导产品,全镇有橡胶企业242户,年产值1.6亿元,固定资产4770万元,从业人员3100人,产品已形成18个系列,1200多个品种。秦都区渭滨镇,是生产橡胶小企业群,现有橡胶制品企业60多家,年产值2.5亿元,缴纳税金400万元,安置就业1000余人。产品涉及石油、机械、汽车、军事等各领域。秦都区马泉镇针织专业镇,现有针织加工户118户,从业人员1300余人,针织业产值达2亿多元,销售收入2.8亿元左右,产品主要是棉纺织内衣。武功县苏坊镇奶牛养殖专业镇,现有奶牛总数8310头,其中养殖村15个,2个奶牛小区(神果小区、凡张村小区),农户养殖奶牛1—3头的630户,3—5头的580户,10头以上90户,按每头奶牛纯收入5000元计算,可为农民提供纯收入4000—5000万元。

(2)专业村有3个。兴平市汤镇王堡村辣椒种植加工营销专业村。该村种植辣椒20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61%,带动兴平种植辣椒达3万亩,有1500人从事辣椒生产,同时吸引周围外村1000多人到王堡村进行辣椒加工,现在村民人均收入6000元。兴平市赵村镇晁庄村生猪屠宰加工专业村。该村成立晁庄实业公司,公司下属集体建材企业4家,大型个体肉联加工企业2家,20多户家庭猪副产品加工户,150户屠宰加工户,从业人员4000人,拥有固定资产2500万元(其中集体1300万元),占地400余亩,年产值2.4亿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仅屠宰业一项产值2.3亿元,年生猪屠宰量30万头,活猪交易量近10万头。彬县城关镇大佛寺村木制工艺品、生活用品加工专业村。全村有80户村民,57户从事木制品加工,占总数的71%,114人参与生产营销,占总人口的34%。年均提供户收入6000元,人均1000元。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县市区、乡镇村对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认识不到位,重视参与支持力度不够;

二是资金短缺,不能及时地满足企业和农户发展的需要;

三是管理不到位,没有具体的牵头部门,统一规划协调指导不力;

四是培训力度不够,员工素质偏低,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今年的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扶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力度。

二是加强规范引导,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配合、创新形式、市场动作的发展思路,全力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四是加强机构,统一规划、协调、指导,不断提高产品参与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篇:赵家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赵家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 业 发 展 规 划

发展支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农村经济,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农民致富、农业振兴、农村发展的一项伟大工程,必须坚持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07]1号文件和县委[2007]67号文件精神,按照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科学规划建设‘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我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达县赵家镇位于达县南部,与大竹县接壤,幅员面积35.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76亩,辖12个行政村,120个社,3个社区居委,总人口22255人,其中农业人口16579人,劳动力10542人,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柑桔、苎麻、蚕桑、蔬菜等粮、经作物。2006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名列全县前矛,其中桂花村达到4300元,高出全镇800元,位居全镇榜首。通过近一、二年的组织发动和大力建设,赵家镇已成为全国50个、全省1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之一。赵家镇之所以能取得骄人的成绩,支撑产业的强势发展功不可没。

二、主要产业情况

柑桔、苎麻、蚕桑、蔬菜是全镇的四大支柱产业,尤其是柑桔、苎麻两大产业更为突出,截止目前,以柑桔为主的水果面积发展到5000亩(含非耕地所栽面积),占全镇耕地面积的29.5%,苎麻面积85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7%,蚕桑1800亩(含非耕地和耕地内所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1.3%,蔬菜面2000亩(含复种亩数),占耕地总面积的14.5%。从事柑桔、苎麻、蚕桑、蔬菜四大骨干产业的农民达到4500人,占全镇农民劳动力总数的43%,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和苎麻、蚕桑、蔬菜产业年收入达3500多万元,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32.5%。四大骨干产业已基本形成成片发展、相对集中、板块明显、效果突出的良好态势(布局情况见主要产业分布示意图)。

由于支撑产业的强势发展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大大加快,农民生产条件也得到较好改善。全镇硬化村、社道路28.5公里,建生产路8.7公里,入户路3.6公里,整治了安子沟、蔡家沟两座水库,整治山坪塘8口,恢复蓄水4500方,建蓄水池12口,新增蓄水能力13500方,修排水渠2.4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600亩,实施坡改梯1500亩,修提灌站两个,发展提灌100亩。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农村科技培训,也得到了强化,农民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85%以上的农户都基本掌握了1—2项实用科技或增收致富项目,主导产业的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近两年来,我镇又实施了柑桔“高接换种”品改工程3500亩,占柑桔总面积的70%;建起了优质柑桔新品种示范园15个,以点带面抓好柑桔示范工程;实施了苎麻去劣植优工程,扩栽优质苎麻2000亩,淘汰劣质苎麻1400亩,优质苎麻面积达到70%以上;狠抓了蚕桑的科学管理和养蚕业的科技指导、推广工作,提高了农民科学管桑和科学养蚕的水平;实施了蔬菜的成片种植工程,推广了优良品种,狠抓了反季节蔬菜和大棚蔬菜的发展。随着生产科技化、标准化的深入实施,科技能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全镇有柑桔专业大户36人,柑桔科技能手45人,苎麻生产大户32户,苎麻科技能人43人,养蚕大户8户,养蚕科技能手12人,蔬菜生产大户14户,科学种植蔬菜能手16人。支柱产业产品的销售渠道日益拓展,定点销售的方式越来越普遍,挑担串户、沿街叫卖的销售方式逐步销声匿迹,就柑桔而言,就设立了专销门市、专销网点,并做到信息畅通、网络完善、包装新颖、热线送货。赵家镇尤其是桂花村的脐橙系列产品,已逐渐成为名牌,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销售领域越来越宽,销售方式越来越新,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全镇的合作经济组织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镇成立了苎麻协会、柑桔协会、旅游协会等专业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专业经济组织的章程、利益分配制度及发展规划,农户与协会、与经济组织的利益均沾得到逐步建立,基本实现了农户与协会、与专业经济组织的互利互惠、合作双赢。

三、近五年发展规划

(一)规划原则

本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逐步推进、效益永续的原则抓好全镇支柱产业发展工作,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牢固的经济基础。

(二)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在近五年内实现柑桔、苎麻、蚕桑、蔬菜四大支柱产业“板块战略”目标,即四大支柱产业在12个行政村中分别形成“板块”,做到相对集中,各显特色,相互带动,快速发展。

具体目标: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增加1000亩,达到5000亩。增长20%,其中,桂花村新发展100亩,飞马村新发展200亩,泸陵村新发展300亩,其余9个村共发展400亩。苎麻在原有基础上增加500亩,达到9000亩。其中谷花村新增100亩,其余11个村共新增400亩,增长6%。从事支柱产业的劳动力数达到6200人,占总劳动力数的60%左右,比过去增加15%,总收入增长22.4%,支柱产业人均纯收入增长23.5%。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扩大,村级柑桔协会发展到3个,村级苎麻协会发展到4个,村级旅游协会发展到2个。在各经济组织和协会数量增加的同时,做到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效果进一步明显。同时,力争发展龙头企业1—2家,逐步实现龙头企业支持和反辅农业的目标。

在未来五年的产业发展中,赵家镇将逐步形成“西南水果、东北苎麻,柑桔种遍桂花、飞马,两线(注)遍栽优质桑,良种蔬菜中间开花,环形村道柑桔成林,还有西瓜桃李和枇杷”的产业分布格局。到2010年,赵家镇将成为达州市的“果盘子”、“菜篮子”、“麻窝子”、“桑园子”。

(三)本重点

2007骨干产业的发展要起好步、带好头。重点发展项目是:

1、柑桔。面积新发展1000亩,具体分解到已有基础的飞马、桂花、泸陵、楠木4个村。飞马村主要在6社的料场一带进行规模种植;桂花村主要在6社境内大片发展,泸陵村新扩地点已规划在学校周边;楠木村已计划在环形村道周边的两个社插漏补缺。

2、苎麻。首先在218省道边的谷花村5、10社和老粮站周边新扩栽100亩;其次在位于218省道和达渝高度公路周边的九龙、断石两村发展150亩;第三在赵双路线的朝阳村发展50亩;第四在环形村道的泸陵、字库两村各发展30亩。

3、蚕桑。一是在申沟村杜家嘴附近新发展100亩;二是在218省道的4个村各发展20亩。

4、蔬菜。在九龙村办公室附近和断石村聂家油房边发展100亩。支柱产业规模扩展,将激励更多的人从事产业发展,本从事柑桔、苎麻、蚕桑、蔬菜四大产业的劳动力将达到5500人,占全镇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3%,农民年均纯收入将达到3850元,人均增加350元,四大骨干产业的年总收入占年人均总收入的72%。

柑桔、苎麻、蚕桑在赵家镇已小有名气,初具规模,今后的任务是扩大面积、提高质量、树立品牌、形成气候,使这些产业逐步走向市场化、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效益化轨道,为农民增收和壮大镇域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蔬菜产业是今年规划的一项新的主导产业,通过发动群众、引进良种、广泛种植等环节,现已在九龙、断石两村进行成片种植良种茄子100余亩,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提高、稳面增收、以点带面,推动全镇优质高效蔬菜品种的种植发展。

未来五年,我镇将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努力实现农业安全稳定,农村安定有序,农民安居乐业,努力实现“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和“一户一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目标,为把赵家镇建设成为川东花园新镇、生态旅游重镇、绿色产业大镇、经济文化强镇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关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工作总结doc

关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工 作 总 结

漳源镇位于县城北15公里,华山脚下,漳河的发源地,208国道纵贯南北。全镇辖28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全镇耕地面积3.6万亩,地域面积126平方公里,荒山10万亩,4491户,1.4万口人。

今年伊始,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力做好做强“一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目标,通过党政班子深入调研,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农业转型是关键,并决定振兴“设施蔬菜、小杂粮、核桃、养殖”四大农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进行了科学发展规划。其中要以设施蔬菜产业为重点,并“设施农业三步走”战略,即2010年,在王可村打造一个高标准的设施农业核心示范园区;2011年,全镇设施农业发展2000亩,筑牢漳源现代农业发展支柱;到“十二五”末,沿208线、漳河水系、漳开线、平景线发展设施农业6000亩,大田蔬菜种植达到1万亩。核桃发展10000亩,沁州黄为主的小杂粮5000亩,养殖产业年出栏达到万头。

2010年,是漳源发展史上是最快的一年,产业做大的一年,老百姓最实惠的一年。以下是我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情况如下:

一、产业转型发展大跨越

2010年,我镇立足摸索一条靠“一圪垯土”吃饭的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之路,有效实现农村生产力提升、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大转变,将王可村确立为全镇调产中心,打造核心现代农业示范区。王可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740万元,涉及113户,惠及431口人,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平田整地 700亩,打深井5眼,安装水泵5个,铺设管道6000米,安装80千伏变压器一台,电路铺装3000米,修田间公路2公里,栽树3620株,实-1-

现水、电、路、林一体化。二期工程: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新建春秋棚270个,建暖棚30个,另在景村投资40万元,以“基地+村官创业+能人带头”的模式发展蔬菜大棚50亩。所有大棚都达到了当年建棚当年见效的效果,为设施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罗卜港建起了沁州黄种植基地,该村种植沁州黄1000亩,同时在全镇所有丘陵地种植沁州黄4000亩,全镇共种植沁州黄谷子5000亩,亩均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今年在漳河、交口、安家岭、王可村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施工,按照5×6株行距,每亩33株的标准,种植核桃5000亩,共用苗木款99万元,动用铲车修路台班费10万元。

二、主要做法

首先我镇党政班子成员召开会议,明确思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以土为根,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的指导思想,在全镇大搞“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战略。同时召开了全镇镇村两级干部党员大会,全镇形成了上下齐心谋发展,一心一意建大棚的热潮。我们用“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法,支委提议、村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种大棚的农民实行自愿报名,地随户走,谁种谁有,如有户主无经营能力的,按照土地流转、租赁、承包,以地换地的办法,每亩地价为400元。由于项目产业好,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较大,家家户户踊跃报名,113户村民加入到设施蔬菜致富的道路上来。

三、政策措施

我镇在实施建设大棚时,考虑到农民思想不解放,抵御心理强,加之设施产业投资大、风险大的现实,我们采取“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农民自愿”的原则,和沁县葆源公司联姻,采取农户亩棚出资2000

元,镇政府垫资4000元,葆源公司垫资3000元的模式,在王可村新建270个大棚春秋大棚,公司与农户签订“五包”合同,确保农民收益。同时引进产业带头人,采取公司经营模式建成一个占地70亩的暖棚建设区。

四、经验与体会

我们的经验和体会是:一是找对了路子;二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农民自愿的模式;三是必须依靠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四是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五、存在问题

今年,我们漳源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根子扎的实,步子迈的大,农民收益好,但也存在着困难和问题,比如,一产业调整路上,融资困难,政府投资损耗大,而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性不高;二是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体系没有建立,影响收益的最大化;三是销售服务体系没有建立,农民销售出现一定困难,同时因为缺少恒温库,给蔬菜储存造成困难;四是缺少深加工企业,在农业品工业化的路上还没有起步。

中共沁县漳源镇委员会

沁县漳源镇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第五篇:“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

**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把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突破口,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55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其中“一村一品”示范村18个。全县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4大类35个,其中食用菌17个,蔬菜种植6个,小杂粮种植2个,畜牧业9个,林果业4个,农产品加工2个,民间工艺及观光农业4个。2010年,全县“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9952万元,从业人员20446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 1

达6422元。

(一)主导产业日益凸显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全县18个示范村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优质杂粮、绿色蔬菜、食用菌、林畜产品、剪纸文化五大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12家,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合作社62个,带动2.4万户农户从事特色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特色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服务转变。全县“一村一品”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随着示范村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示范村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全县18个示范村特色产业经营收入达6386万元,特色产业人均收入6238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农民收入的增加,示范村农民在良种的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改变,示范村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提高。

(三)特色产业链不断延伸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链条”的思路,建基地、强龙头、抓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龙头、基地、农户有效连接起来,围绕优势产品的生产,产品的开发、加工、销售等后续产业不断延伸,形成了食用菌生产加工、林畜产品加工、小杂粮加工等产业链,这些产业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拓展了生产经营领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经营逐步走向产业化

全县立足五大特色产业优势,扶持壮大了一批新兴企业。全县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59个,其中6家企业被确定为市级“513”工程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合作社连农户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市场拉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非农三产型等多种“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进程。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是搞好“一村一品”工作的关键

为加强对“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主任为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县农委,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事务。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确定人员,专职负责此项工作,为全县“一村一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科学规划是引领“一村一品”正确发展的方向 我县“一村一品”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经营为目标,着力培育食用菌、小杂粮、蔬菜、林畜

产品等特色产业。为了提升五大主导产业,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结合实际,制定了《**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2010年——2015年)》,“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短期发展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三)突出重点是确保有限资金捆绑使用的重要举措 “一村一品”项目资金对农村产业化发展仅仅是杯水车薪,如何利用好这些资金,对于启动好、引导好和实施好项目至关重要。因此,我县将“一村一品”项目纳入农村产业化考核目标,对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镇**村按照“项目不变,集中使用资金”的原则,围绕抓好“一村一品”示范工作,在全村重点推进食用菌种植产业,积极试验示范,大胆尝试新技术,仅集中制菌种和菌袋生产,就为大棚户增收不少。2010年,全村食用菌年产值302万元,主导产业人均收入达6315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

(四)搞好各类适用技术培训是优化服务的集中体现 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全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一村一品”优秀技术骨干。组织村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一村一品”典型,学习借鉴山东的生产经营管理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县农委、扶贫办加强了对“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农民的技术培训,为发展“一村一品”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一村一品”项目高端起步奠定了工作基础。各乡镇农技站围绕“一村一品”,制定服务措施,强化服务职能。每个示范村都有一名包扶领导和一名专职技术干部,做到包扶到村,技术服务到户,确保“一村一品”顺利实施。

三、存在问题

我县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一是群众思想观念守旧,认识不到位。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较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降雨丰沛、农业丰收,降雨少,则农业减产,土地流转慢,不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我县龙头

企业与先进地区相比,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满天星斗,不见月亮”,作坊式的企业多,规模化、集约化的企业相对较少;粗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循环项目少。我县最大的资源是农产品资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与农业大县地位极不相称,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形成的专业村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五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县矿产资源少,工业企业较少,社会投资渠道少,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上,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金融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因企业及农户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不能保障产业发展,资金仍是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瓶颈。

四、发展建议

一是把发展一村一品真正放在“三农”工作重要位臵,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形成各级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是省、市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项目,增加资金投入,信贷部门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做到申请一笔,信贷一笔,见效一笔。

三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我县加快发展一村一品。

四是积极加强调控。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利益中间流失大,生产者得到的收益,而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能力有限,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健全市场体系。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下载关于XX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XX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万家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范文合集

    万家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万家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是......

    发展一村一品5篇

    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召公镇“一村一品”建设干部培训案例“一村一品”工程是指一个村(县、乡)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变资源......

    一村一品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一村一品”发展情况汇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县自2003年提出并倡导以......

    XX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作情况汇报5则范文

    关于XX镇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情况的汇报近年来,我镇按照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因地......

    某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某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阵型农村经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为扎实推进岔路口村特设产业发......

    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文章标题: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2006年6月19日)为掌握全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

    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范文大全

    文章标题: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2006年6月19日)为掌握全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

    赤城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赤城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赤城县辖9镇9乡,440个行政村,人口29.6万,其中农业人口24.9万人,农户9.1万户。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6亿元,其中一、二、三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