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灵县“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工作汇报
广灵县“一村一品一主体” 产业扶贫
工作汇报材料
广灵县特色产业扶贫工作领导组
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省市产业扶贫考核组一行来我县考核指导工作,根据考核要求,现就我县“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今年以来,广灵县以总书记在山西深度贫困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全省关于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三项重大意见”和骆惠宁书记、张吉福书记调研指示精神,以全县57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3万多名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不断深化贫困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地制宜,整合投入,着力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引导农民依靠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广灵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北岳恒山东端,永定河上游,辖2镇7乡、180个行政村,总人口1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万人,占总人口的86%,现有耕地46万亩,其中旱地22万亩,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0%。现有未脱贫困村 57个、贫困户15141户、贫困人口33442人,贫困发生率21.9%。是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二、工作思路及产业布局
首先,在工作思路上,我们坚持将特色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密衔接起来,切实做到“围绕中心增收入,狠抓两头共同富,三个重点不放松,四大产业加快步”,即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发展”一个中心,狠抓“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根本好转”两大任务,扭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牧交错带产业结构调整、种养业生产质量和效益提升”三个重点,推动“杂粮、菇菜、畜禽、杏果”四大产业加快发展,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在产业布局上,一是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发展菇菜产业,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使其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二是以宜兴、梁庄为核心区,依托农业生产自然优势,发展“东方亮”谷子、荞麦等优质杂粮产业;三是以加斗、作疃为核心区,在广灵大尾羊、画眉驴两个优良品种基础上,发展畜禽产业;四是以一斗泉、蕉山为核心区,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发展杏果产业;五是以望狐、南村为核心区,依托坡地资源,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
三、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全县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脱贫攻坚任务落 实,4月23日县委常委扩大会议,成立了广灵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县委书记和县长分别担任第一总指挥和总指挥,县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总指挥,其他常委及副县长担任副总指挥,明确了县委县政府责任领导的责任机制,全面组织领导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宣传报道、督导督查和驻村帮扶绩效考核四个办公室和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等二十二个专项扶贫工作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发文件,明确了各工作组工作职责,坚持工作组 “一把手”负总责,各责任单位领导分工负责,产业扶贫工作组制定了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三个月召开一次责任单位联席会议,责任单位一季度上交一次工作汇报。县政府下发了《广灵县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各产业扶贫责任单位制定了本单位产业扶贫工作方案。切实做到工作目标明确,项目规划可行,措施具体,取得实效。
2、政策保障 我们把产业扶贫的着力点放在打造有带动脱贫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上,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实施“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农业龙头企业,促使其提档升级,增强带动能力。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农业产业精准扶贫“一卡一库一培训”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在去年编制完成的《广灵县“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年——2020年)》基础上,制定出台《广灵县“十三五”精准扶贫惠农政策奖补方案》,为贫困户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十三五” 期间提供杂粮、蔬菜、畜牧、林果4个类别6个奖补项目;惠及全县中药材、杂粮、薯类种植建档立卡农户,共发放奖补资金273万元。同时,为加快推进特色产业脱贫进程,全县印发了《广灵县关于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产业脱贫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及推进措施。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激发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助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切实保障奖补政策的全面落实,制定出台《广灵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方案》,确保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奖惩有据可依、公平公正。
3、资金保障 作为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县,我们先行先试探索资产收益和债权收益两种模式,放大扶贫资金的“酵母效应”。在产业扶贫项目建设中,以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发展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蔬菜交易等资产收益项目38个,投入各类资金1.88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整合资金8859.6万元、村集体资产折资3253.8万元、贫困户小额贷款5549万元、企业帮扶资金530万元)按6%至11.9%的约定收益率,年可获资产收益765.34万元,至少辐射151个村、带动14952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50元至1538元。同时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撬动金融资金支持。使全县形成了政府调控,脱贫统揽、市场引导、效益推动、群众参与、多方促进、多元联动的特色产业发展机制。
针对小额扶贫信贷工作滞后的问题,广灵县因地制宜、创新金融模式,出台了《广灵县2017年小额贷款推广办法》,鼓励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利用获得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合作经营或入股分红。同时,广灵从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入手,充分发挥县经建投公司的可信要素和银行、风险补偿基金以及保险公司分散缓释信贷风险的作用,建立了合作社公开公示、经建投公司投资效益论证、财政审计部门资金监管、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的“四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有效规避了扶贫资金损失和投资风险。
4、技术保障 今年年初,县政府与山西农业大学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试验室建设、原粮食品化开发、人才培训等6个方面开展合作,强化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进国家级谷子种植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谷子种植与加工标准体系,推广“谷子渗水地膜覆盖技术”,已在全县确定12个百亩连片示范点。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先后组织乡镇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太谷、内蒙古凉城等地,实地考察种养业发展,丰富改革思路和发展路径。在技术支撑下,积极推进标准化扶贫豆品、杂粮贸易、香菇种植扶贫、制冷库和冷链运输物流贸易、畜禽规模养殖等产业园区和优质谷子、菇菜、荞麦、经济林和 中药材等产业基地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搭建载体平台。同时,谋划建设产学研园区,并聘请中科院、科研院校专家学者为县域产业发展顾问。
四、产业扶贫成效
产业是强县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广灵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结合贫困人口情况和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深入实施“一村一品一主体”,加快构建贫困群众增收产业体系,积极探索以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一)“一村一品一主体”基本确立
到2017年底,全县特色农业产业稳定脱贫6864人,达到“五有”标准。全县57个贫困村都有稳定的脱贫产业,达标100%;有带动主体的贫困村57个(企业带动43个,合作社带动32个),达标100%;共带动贫困户5595户;有合作经济组织的贫困村57个,达标100%;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数2970户,有增收项目的贫困户2970户, 达标100%;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7894人,有技能的贫困人口7894人,达标100%。
今年以来,我们以豆品加工、杂粮贸易、香菇种植、养殖等产业园区为承载,实施了以总投资4.3亿元的海高乳肉兼用牛养殖、总投资12亿元的新大象生猪养殖、总投资5亿元的扶贫菇业产业园为代表的17个扶贫“引擎”项目,壮大 了东方物华、北野菌业、神水豆业等一批龙头企业,近1.54万贫困群众在产业带动、土地流转、务工就业中增收脱贫,人均收益近千元。
(二)特色产业推动精准脱贫效果明显
1、优质杂粮 全县先后扶持壮大了东方物华、禾卓伟业、荞宝生物科技、神水豆业等一批“农字号”杂粮加工企业,共认证小杂粮“三品一标”7个,有机杂粮产品认证2个,绿色杂粮产品2个,无公害杂粮产品3个,发展以“东方亮”谷子为主的优质杂粮基地17万亩,优质杂粮订单面积4.5万亩,带动农户8657户,户均增收2800元,今年全新推广“谷子渗水地膜覆盖技术”,已在全县确定12个百亩连片示范点。
2、干果经济林 新增完成2万亩经济林产业富民建设项目,总面积达到6万亩。以“白老大”仁用杏干果生产加工为主,项目带动8个乡镇(壶泉镇没有实施面积)29个村,其中带动贫困村18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787人,贫困户栽植面积11679.3亩,每年年底县政府每亩补助资金200元,补助期限3年,每年补助资金是233.286万元,人均年增加收入873元。
3、畜禽养殖 今年以来在全县实施了大型现代化养殖脱贫项目5个,共投入1.64亿元,其中投入资产性收益扶贫资金2360万元,引进了总投资4.3亿元的海高牧业公司(乳肉兼用牛养殖),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922人,和总投资 12亿元的新大象集团(生猪养殖),按照当前项目基地建设程度,已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041人,后续建设基地在陆续进行。
4、食用菌、蔬菜 今年新增食用菌2000亩,全县建成标准日光温室大棚3000多栋,发展露地黑木耳3000多亩,菌袋年生产能力达8000万袋。2017年全县产各类鲜菇及黑木耳干品2万吨,实现产值达2.1亿元,带动农户5000户,户均增收近万元,认证食用菌“三品”8个,其中,有机食用菌产品认证4个,绿色食用菌产品2个,无公害食用菌产品2个。北野公司的“北野”牌白灵菇,山地公司的“山地”品牌的白灵菇、杏鲍菇,甸顶山公司的“甸顶山”黑木耳和凯龙公司的黑木耳等产品,分别获得了绿色、无公害和有机产品认证,有力的带动了全县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和“中国食用菌优秀主产基地县”,最近又被评为全省唯一一家“中国食用菌产业‘十二五’百项优秀成果全国优秀主产基地县”称号。甸顶山林牧公司和县菌办被列入山西省现代农业综合技术实验站。
5、黄花、中药材 今年新增黄花种植面积6000亩,总面积达到20900亩,主要种植区域在我县作疃乡,以“为全”农副产品公司为主的企业带动413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800元。道地中药材品种主要为黄芪、柴胡、板蓝根、沙参等,种植面积为2.3万亩左右,总产量1130吨,产值近3500 万元。以“恒广北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602人,人均受益200元;目前,中药材加工企业2家,合作社5家。
6、农产品加工 杂粮主要以东方物华、禾卓伟业、荞宝生物科技、神水豆业等一批“农字号”杂粮加工企业,全力打造“东方亮”小米品牌,东方物华新建了年产5000吨的杂粮粉生产线,并通过为基地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和预付款等形式,实现年转化谷子5000吨,带动农户6600余户,户均年增收2800元;神水豆业公司带动农户种植黑豆4000余亩,800多户贫困户,户均增收800多元。荞宝科技公司带动农户种植苦荞14922亩,带动615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10元。食用菌主要以县北野菌业、养丽合作社、金圃生物科技等10余家公司、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58人,人均增收1000元。
7、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剪纸文化园区、湿地旅游区、森林度假山庄、滑雪度假山庄、采摘果园、农家乐休闲村等7种模式。我县积极推动了山西立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水神堂湿地旅游景区、白羊峪景区、圣眷峪景区三个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进度,年底完成了甸顶山滑雪项目前期规划的评审工作,按照省级公园建设标准,继续加大水神堂生态公园的投资力度。今年全县旅游收入共计5.53亿元,其中,门票收入0.0005亿元、餐饮住宿收入1.0亿元、旅游土特产(食用菌、瓜子、豆腐干、驴肉、剪 纸等)收入2.6亿元、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收入0.9亿元、其它商业收入1.0295亿元。2017年投资68.4万元在梁庄、南村两个现在发展农家乐项目4个,其中木厂、上寺农家乐2家已投入运营,带动92名贫困人口增收2000元。总体而言,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起步较晚、规模不大、档次不高、重视不够,但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意义深远。
五、主要措施
按照《山西省关于做好“8311”产业扶贫重大项目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晋产业扶贫办发[2017]3号)文件要求,我县组织实施任务: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1000亩,设施蔬菜栽培1000亩,露地特色蔬菜栽培1500亩,新增食用菌产量1000吨,粮改饲草牧业发展种植5000亩,驴养殖4000头,退耕还中药材种植500亩,优质小杂粮种植7000亩,干果经济林栽植11000亩。
(一)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保传统、赶现代,提高杂粮优质率。全县杂粮种植面积14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2.5万多吨。品种主要有谷子、马铃薯、荞麦、豆类、黍子等。从全县分布来看,谷子种植主要分布在宜兴、作疃、斗泉等乡镇;马铃薯主要分布在望狐、南村、宜兴等乡镇;荞麦主要分布在壶泉、南村等乡镇;豆类主要分布在斗泉、望狐等乡镇,产业布局进一步 优化。2017年又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依托禾桌伟业公司在我县发展渗水地膜谷子、全程机械化免间苗谷子种植3000多亩。
2、深对接、广招商,特色主导产业开发成效显著。全县投资2.7亿元,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设施蔬菜规模企业12家,专业合作社45家,建成标准化产业园区2处,标准日光温室大棚3000多栋,发展露地黑木耳3000多亩,认证食用菌“三品”产品8个(有机产品3个),菌袋年生产能力达8000万袋,年产食用菌产品2万吨,实现产值2.1亿元。2016年金圃公司承接北京市投资500万元的扶持资金“首都菜篮子”基地正在有序建设中。
3、树样板、抓上市,农业园区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县投资11063万元,先后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20个,已通过验收项目19个;投资4.3亿元,实施百园立农工程园区项目19个,重点打造了北野菌业、东方物华、白老大食品、凯龙农业科技等14个园区。同时,全县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78个,其中“一村一品”重点村16个,大大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北野菌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打造上市公司。
4、抓龙头、兴主体,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县扶持壮大了东方物华、荞宝生物科技等一批“农字号”加工企业,培育发展了北野食用菌业、凯龙农业科技等28家新 兴企业,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03个,家庭农场40家,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食用菌协会,培育各类农产品经纪人500多人,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的有序流通。
5、重功能、拓产品,科技转化效果明显。坚持科技兴农,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玉米、蔬菜新品种应用率达到90%以上,每年推广地膜覆盖技术12万亩;编制了优势农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5个地方技术标准;建成4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发展科技示范户800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90人,较为健全的技术信息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月子米”,禾桌伟业公司开发“富硒小米”,白老大公司生产上市了“杏仁酥”系列产品。
6、补短板、抓旅游,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县投资2.3亿元,大力实施“完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宜居示范工程”等4大工程,成功申报壶泉镇西河乡、聚和村和作疃乡曹窑村为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望狐乡国家眷村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我县聘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张义丰研究员为首规划团队开发广灵县沟域经济。
(二)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初显成效
1.草牧业及粮改饲。全县耕地面积46万亩,玉米面积 23万亩,可用于饲料的玉米超过3亿斤。每年所产农作物秸秆5.5亿斤,天然牧坡草地64万亩,紫花苜蓿、柠条、紫穗槐等多年生牧草6.5万亩。还有林地20万亩,可产大量树叶、树籽。此外,糠类、饼类等年产量在0.1亿斤左右。全县共完成草地改良4万亩,人工种草3万亩,其中粮改饲1万亩;全县新建青贮窖10个17000立方米。完成玉米秸杆及其它牧草青贮、微贮、黄贮数量达到5万余吨。发展秸秆等牧草经营服务主体1个;建设草畜配套示范企业6个。
2.以羊、驴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一是以广灵大尾羊为特色的养羊优势产业基地基本形成。截至2016年底,羊饲养量68万只,达到农村人均4只羊。而且养羊户多数集中在比较贫困的山区乡村,养羊收入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二是以国家级优良品种广灵画眉驴为品牌的养驴产业正在发展壮大。广灵画眉驴作为全国四个大型驴品种之一,全县存栏1827头,国家级保种场广灵优种驴场存栏种用广灵驴99头,初步形成种驴场+规模养殖场+农户养殖的产业化格局。三是新建和扩建草食畜养殖小区30个,其中:肉羊养殖小区23个、奶牛小区2个、肉牛小区2个、画眉驴小区3个。这些养殖小区在粮改饲方面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传统粗放养殖方式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养殖方式转变。
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广灵县产业扶贫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是产业带动主体数量少,现有的企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有限;二是产业建设专业人才匮乏,产业发展大多为能人模式,并不具备很专业的素质,带富能力不稳定;三是部分贫困户的思想认识还跟不上特色产业脱贫需求,对发展产业持观望态度;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高稳产田比例小,发展特色种植缺乏集约化开发利用。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8年,我们将紧扣年度目标任务,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压责任,补短板,抓落实,督推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工作来抓,深入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发展产业扶贫,丰富增收载体,确保完成各项脱贫任务。作为全省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县,继续推进资产收益扶贫,从建立市场主体、合作组织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入手,把贫困户、合作社、金融机构与经营主体连点成线,通过资产收益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继续抓好金融扶贫,探索实施“贫困户贷款+带资入企+就业分红”直接小贷模式、“贫困户+合作社+经建投公司+企业”间接小贷模式和“经建投公司担保+银行投放+保险公司保障+企业使用+贫困户承贷”带动小贷模式,解决贫困群众信贷难题。继续强 化培训就业扶贫,增加务工收入。扶持鼓励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在政策、扶贫资金方面重点倾斜,通过企业壮大拉动更多的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实现产业发展、扶贫增收“双赢”。继续推进生态扶贫,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绿色产业、森林保护、生态治理“五大工程”,通过土地流转、栽植管护、林下种养,多方面增加贫困户收入。继续抓好民生“三大政策”的兑现落实,鼓励自主创业,防止因学因病返贫,加快推进五个安置点的易地搬迁工程。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攻坚,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抓脱贫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二)持续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紧盯京津市场,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特色杂粮种植和仁用杏栽植面积,大力发展高端设施蔬菜。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加强蔬菜、食用菌强县建设,做精食用菌、中药材、黄花菜、马铃薯等特色产品。加强恒山地区大宗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中药材大县。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做强二产的基础上,挖掘沟域经济发展资源,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推动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健全完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继续抓好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农村饮水安全提质攻坚、抗旱应急水源、京津风 沙源小流域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项目。
二〇一八年一月三日
第二篇:某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某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阵型农村经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为扎实推进岔路口村特设产业发展,形成“一村一品”的良好局面,特制定桑蚕产业发展规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一)岔路村基本情况
岔路村位于阜阳城东南部,村面积4平方公里,距离京九街道办事处10公里左右,辖16个自然庄,24个村民组,党员90余人。2018年末,全村共有1100多户5400多人,耕地面积3500亩。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特色产业有光伏电站、肉鸡养殖、桑蚕养殖等。
二)桑蚕养殖发展现状
2011年,村民杨守俊发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阜阳市岔路村桑蚕养殖合作社,为本社社员提供桑蚕养殖技术、蚕种,销售本社社员饲养桑蚕成品。经过8年的发展,目前岔路口村共有桑蚕养殖面积330亩左右。
二、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优势
经过8年的发展,目前岔路村桑蚕养殖合作社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坚定了村民加入合作社的信心。岔路口村距离京九丝绸公司较近,便于桑蚕成品出售,具有桑蚕养殖区位优势。
二)存在问题
目前还处于单纯的桑蚕养殖阶段,没有后续桑蚕加工能力,利润率较低,产业链发展不成熟。桑蚕成品都是售卖给京九丝绸公司,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容易受到买家压价。
三、发展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桑蚕养殖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提高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使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争取使桑蚕养殖规模达到400亩以上。
四、主要措施
一)、示范带动。以合作社为依托,加大桑蚕培训力度,传授科学桑蚕知识,采取吸引周边村组群众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以点带面,有序推进,使现有桑蚕养殖变成“一村一品”特设产业,努力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新格局。
二)科技提升。进一步加强于农业部门、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新的桑蚕养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不断提升桑蚕养殖的科技含量。
三)组织保障。从分发挥村委会职能,安排专人负责调查、了解、分析桑蚕养殖市场的行情,收集、整理、提供桑蚕养殖信息、市场动态信息等,协助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第三篇:一村一品一主题
大宁县果树服务中心
关于一村一品一主体的汇报材料
实施“一村一品一主体”工程是充分利用大宁县的土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县自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下面就我县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况、经验体会、问题困难及发展意见等,报告如下:
一、我县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的主要成效。在省、市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激活农村市场经营”为目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取得了可喜成效。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县把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改变以往适应性调整的路子,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品种做纽带,重新布局产业,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县农业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大量优质的红富士品种,由原先的1.7万亩增加到现有的12万亩。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2003年以来,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主要抓产业和产品为主,转向突出抓“一村一品一主体”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一主体”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一主体”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县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有利于跳出农业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跳出农村抓发展,推进产业富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有利于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做强做大县域经济。
二、我县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的几点体会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四个重点”。
1、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决心。“一村一品一主体”工作能否有效地推进,首先取决于领导认识的高度和工作推进的力度。我县一开始学习推广“一村一品一主体”经验,县委、县政府领导就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实践证明,没有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决心,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就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2、关键在于培育、引进、壮大一批能够把“一村一品一主体”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我们围绕培育壮大“一村一品一主体”带头人队伍,着重抓了三项工作:一是通过培训村支部书记,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一主体”。我县把村里的两委班子和大学生村官召开了领头雁致富培训班,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群众打心底里信任的领头人、贴心人。二是支持本县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一主体”。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种养龙头企业努力扩大规模,带动优势农产品生产,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叫响“大宁苹果”,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一主体”。大宁县是全省苹果主要产区之一,如何让大宁苹果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是我们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3、关键在于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必须要有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信贷等服务体系作支撑。我们为此主要抓了三项工作:一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信用社,有效开展帮扶活动。从而促进“一村一品一主体”健康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灵活务实有效,对破解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二是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市场准入水平。三是关键在于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始终将致富农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目的是为了致富农民,关键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突破,要害是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农户与公司的对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选择项目、确定产品、培育产业,着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带动农户搞特色经营,推动“一村一品一主体”的实施。
三、我县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我县“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1、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建设“一村一品”,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一村一品”建设。这集中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方面。近年来,尽管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是水利建设落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我县70%以上的村民还停留在大田式粗放型蔬菜种植上,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3、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
四、今后发展“一村一品”的意见建议。
1、强化领导体系。继续把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工作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督查制度,建立“一村一品一主体”工作评优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集中抓好典型宣传。建议宣传部门将“一村一品一主体”先进典型列入全年宣传工作重要内容,组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在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使“一村一品一主体”更加深入人心,使推广支持“一村一品一主体”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定期召开“一村一品一主体”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3、建议上级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技能培训和基地建设,继续加大对基层农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扶持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力度,强化和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进和配置的“绿色通道”。逐步增加基层农业科研经费,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4、抓好招商引资。按照“市场需要、项目可谈、近期可建”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一主体”示范点精心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利用各级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客商进行推介,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我县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
第四篇:东坡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东坡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全市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为契机,以“三项整治”工作为切入点,突出抓好产业开发扶贫、基础设施改善、干部住村教育、农民素质提升和重点对象帮扶五项工作为重点,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东坡村扶贫发展五年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东坡村共有500户,1600人,劳动力800人,耕地700余亩。人均收入2400元。中共党员30人。小学教师14名,学生223人。经济收入以农业种植、劳务输出、经商为主。
二、“五年”扶贫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全市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为契机,以“三项整治”工作为切入点,突出抓好产业开发扶贫、基础设施改善、干部住村教育、农民素质提升和重点对象帮扶五项工作为重点,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增加农业基础投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综合产出能力,激发农民内在生产力,加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推进全村经济发展,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总体目标: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大力提升。
三、具体目标规划与措施
2011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的关键之年。我单位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积极搞好村庄整治工作。
1、以玉米产业开发为支撑,统筹推进东坡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的高标准要求和规划,确立产业开发重点。利用各种渠道,主动“争、跑、要、引”各类项目,扶贫资金更多地投向富民产业、富民项目,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帮助农村发展产业上,实现扶贫工作由整村推进向集中连片开发转变,努力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化扶贫新格局。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上,尽快使玉米特色产业突出。在农民收入翻番目标上,从实际出发,杜绝盲目推进实施,稳定逐步的推进农民收入,力争达到翻三番。
2、充分利用小额信贷和信用社支农政策,解决玉米栽植以及生产加工中的资金困难,要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机遇,争取扶贫小额信贷和信用社的资金支持,为农户提供资金保障。
3、以提升素质为基础,切实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加强技术培训,扩大玉米栽植面积,提高玉米管理水平。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定期组织群众进行科学栽殖技术培训,确保玉米栽植效率。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进行技术培训,尤其是结合实施的项目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办好集中培训班,提高经营素质,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做到培训一人,致富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群众。
临县邮政局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关于XX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报告
关于宁洱县“一县一业”产业发展报告
普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按《普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收集上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工作的函》,现将宁洱县“一县一业”产业报告如下:
经分析,宁洱县“一县一业”发展产业为薄壳山核桃(碧根果)。
一、把薄壳山核桃(碧根果)列为宁洱县“一县一业”产业原由分析
薄壳山核桃(pecan),又名:美国山核桃,商品名:碧根果,因其坚果壳薄,光滑美观,仁丰易取,口感细腻,食味香润爽口。果实富含蛋白质、粗纤维、胡萝卜素、钙、磷、铁及维生素B1、B2、C、E等,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0%左右,是一般核桃的4倍。常食用能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滋养脑细胞、增强脑功能、健脑益智及润肌肤、乌须发,此外,还具有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抗衰老,预防前列腺癌等作用,所以也叫长寿果。
适应性分析:
薄壳山核桃喜热、喜水,在宁洱高温多湿环境下,薄壳山核桃表现出生长快、投产早、果壳薄、含油量高、果质细
2的发展,农户最缺的就是资金、技术和产品销售渠道。企业最缺土地和劳动力,企业在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时最需要农户的支持和信任。双方在村委(合作社)的协调和监督下,企业和农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权利分明、合作共赢,共同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
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在宁洱为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发展量身定制了“农户+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村委(合作社)”创新共赢的“721”合作种植模式。
(1)农户出土地出劳力,占合作种植薄壳山核桃75%的所有权、70%的收益权。
出土地:用农户的房前屋后、田边地脚及与其它作物间套种的土地,充分利用了农户的土地资源,节约用地成本,劳动成本,避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保护了环境。
出劳力:负责所合作种植薄壳山核桃的日常管护。(2)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出种苗、出技术、负责回收产品。占合作种植薄壳山核桃25%的所有权、20%的收益权。
出种苗: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免费给农户提供合作种植所需的全部优质种苗以及20%的补种种苗,并负责指导协助农户做好后续的品种优化及改良。
出技术: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实行1000亩以上规模设置一名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指导的原则。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全程参与指导合作种植农户管理养护薄壳山核桃。
负责回收产品: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按市场发展随行就市每年一订产品收购价格,负责回收合作种植的薄壳山核桃。
(3)村委会(合作社)负责监督农户与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占合作种植薄壳山核桃10%的收益权。村委会(合作社)负责监督农户与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协调好双方的责权利关系,积极配合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做好原料产品的订量及回收工作。
三、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规模及现状
在宁洱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以“721”合作模式,已经在宁洱县推广种植53538.4亩薄壳山核桃,现少部分已经开始初投产,总共涉及到9个乡镇、72个村委会、662个村民小组,15156户种植户与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参与合作种植薄壳山核桃。其中建档立卡户1472户,现已有少部分已经开始初投产。
薄壳山核桃产业为新兴产业,种植周期长,6年后才能
五、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
(1)薄壳山核桃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与产业链发展相关的部门及种植户认识还不到位、种植周期长、涉及面广,6年后才能实现初投产,前期投入时间长不产生效益,导致部分种植户管理懈怠、甚至于放弃管理。
(2)薄壳山核桃前期种植无经济收入,合作方村委会在发动、宣传、引导协助上积极性不高。
(3)创新的721种植合作模式,与现有的政策性支持项目要求不匹配,项目实施难度大,争取项目支持困难。
(4)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在早实丰产、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科研技术保障上不够完善,与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政府科研部门研发能力薄弱。
(5)我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经济实力弱小,打造薄壳山核桃全产业链,力不从心,特别是在科技研发及加工销售环节薄弱,再加上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所以在技术服务上也难以全面覆盖、精准到户。
六、为解决第五点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实做好做优做强全面精准有效的提升我县薄壳山核桃产业,千方百计促进薄壳提质增效,让种植户尽早增收,让宁洱县的薄壳山核桃产业早日为宁洱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强有力的贡献,为宁洱县贫困人民如期脱贫防止返贫奠定坚实的长效产业基础。特制定如下精准扶贫提质增效实施方案:
(一)、遵循原则
1、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实施以覆盖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县721合作种植的贫困村、贫困户为主,镇、村、组、企全面配合推进,面积落实到田间地头、落实到户。
2、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管护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将薄壳山核桃管护效益体现到贫困户当年收益中,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3、各乡镇打造1个10一50亩标准薄壳山核桃管护示范点,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促进薄壳山核桃产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让我县的这张薄壳山核桃名片打响。
(二)、规划时间和区域布局
1、规划时间
①、第一: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 ②、第二: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 ③、第三: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
2、区域布局
全县规划实施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乡镇6个,共计面积30000亩,占全县推广种植薄壳山核桃总面积53538.4亩的56.03%。其中:德化镇9000亩,涉及7个村,54个组,73
10成糊状,接着加入硫磺粉搅拌均匀,最后加入食盐搅拌均匀即成刷白液。刷白高度为主干部分1米至1.5米的高度,刷白时要做到均匀周到,大龄树要先刮除糙皮再进行刷白。
5、新植及查缺补植
通过实地调查统计,将死苗缺苗的部分在三个内补齐。
(四)、组织实施及管理
1、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项目的实施,由各乡镇政府统一领导,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实施。成立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管护领导小组。项目建设前,各乡镇政府和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按照要求将管护任务分解到村到户,建立管护台账。县级主管部门根据管护台账进行技术指导,检查验收。
2、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项目建设技术要求高,需要组织技术精通、实践经验丰富的村民参与实施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管护工作,最大限度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提质增效管护,通过劳务投入,增加农户收入。
3、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管护实行企业统一组织整形修剪、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技术培训。
4、薄壳山核桃树的整形修剪、施肥工作,每天整形修剪株数和施肥数量经农户签字、施工人员签字、村民小组负责人核实签字盖章、乡镇带队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确认。
5、各管护专业队要详细记录施工日志及管护培训参加人员及时间,并保留影像资料。
(五)、投资标准及资金来源
申请2011至2015推广种植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面积30000亩,其余推广种植面积自筹解决,亩均预算500元/,连续投资三个共计预算资金4500万元,申请政府拔付。投资预算分项目参考标准为:
1、专用肥200元/亩;
2、整形修剪(含培训及其他)100元/亩;
3、病虫害防治(含刷白及1、2、3、4号专用药)100元/亩;
4、新植及查缺补植100元/亩(补植实生营养袋苗合10元/株,补植10株折合为1亩);
申请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基肥专用肥、病虫害防治药(含刷白及1、2、3、4号专用药)、查缺补植用苗、整形修剪工具、技术培训等实物性支出和技术补助。县财政局根据项目设计将资金拨付项目实施企业后,企业根据实施情况及时验收支付给务工人员相关费用。
(六)、验收办法
每个抚育阶段完成后,乡镇和实施企业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逐村、逐组进行自查,填写薄壳山核桃示范点抚育管护分阶段自查验收表。管护结束后,县级主管部门依据薄壳山核桃经济林管护台账逐村、逐地块进行抽查验收,出具验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