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荆门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报告(2012年)
荆门市城市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为深入贯彻全省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市城市民族工作,根据省民宗委•关于开展全省城市民族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部署,专题就全市城市民族工作深入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城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荆门市属于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全市现有城市常住少数民族23个,3863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5.4%。2011年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74人,其中新疆籍维吾尔族40人,西北回族71人,主要分布在荆门及各县市城区。
(二)涉及城市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状况
近年来,我们及时化解处理了3起涉及城市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维护了民族团结稳定。事件起因包括城管执法、市场经营权等方面。
2011年12月25日和2012年1月1日,钟祥市分别发生两起新疆籍烤羊肉串从业人员与当地人发生纠纷并斗殴,导致新疆籍人员和当地人均有不同程度受伤害案件。
2011年12月25日凌晨3时许,新疆烤羊肉串人艾散〃努日麦麦提〃维吾尔(男,39岁,维吾尔族,新疆墨玉县奎雅乡人)与老
对案件侦办和维稳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落实了相关部门工作责任,一是对新疆人的艾散医治费用全部由钟祥市人民医院垫付,确保尽快治愈出院;二是民宗局、公安局主要领导与清真寺的阿訇到医院看望伤者,送去了慰问金,并多次上门做艾散本人及家属思想工作;三是由民宗局安排专人主动找艾散、努日麦麦提在荆门的负责人阿布力孜〃阿布来海提及其妻子陈双梅(原市二医护士、现在新疆生活,曾受到***同志接见)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办法;四是公安机关已根据视频资料画出嫌疑人照片,公开征集线索,全力查找嫌疑人。
2012年1月1日斗殴事件发生后,荆门市公安局迅速指令钟祥市全力做好工作,并向市委、市政府、市维稳办作了报告。上午10时,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松青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市委办、市政府办以及宣传、维稳、公安、国安、民宗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钟祥市委政法委、维稳办以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对妥善处臵好涉新疆人员斗殴事件进行了研究。与会人员对近日发生的两起涉新疆人治安案件及可能导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判,进一步统一了民族宗教工作无小事的思想,明确了相关地方和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重点,并形成工作意见:一是荆门市和钟祥市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律取消元旦休假,迅速到岗到位开展工作;二是钟祥市为两起涉新疆人员斗殴事件的处臵主体,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事件的处臵工作,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和若干个工作小组开展工作,力争3日内全面查清案情,确保伤者早日康复、情绪平稳;三
市民族工作条例‣、•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和鄂发[2006]3号文件相继颁布和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市人大和市政协定期听取民族政策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有力促进了民族政策法规的遵守和执行。
为营造城市少数民族群众与当地城市居民和谐共处的环境,我局采取编印政策法规资料、印发竞赛答题试卷和在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各县、市、区民宗部门也采取翻印•政策法规‣、办专栏、挂横幅和刷写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使“三个条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市、县两级政府均将民族条例纳入“三五”、“四五”和“五五”普法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普及条例知识,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形成各民族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健全基层组织,夯实工作基础。
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全市建立了市、县、街办、社区四级城市民族工作网络,依托社区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对本社区范围内少数民族及流动人员,逐户逐人登记造册,建立信息台帐。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纳入到社区服务之中,把他们与本社区居民同等看待,并在生活上给予更多关照。街道、社区干部一周至少走访一次辖区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思想动态。
少数民族群众切实感受到温暖。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宣讲相关法规政策,使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的法制环境;组织有关职能部门现场办公,为其提供工商、税务等服务。三是积极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提供生活服务。充分利用社区窗口资源,不断完善、创新少数民族服务工作方式,更好的发挥服务职能。在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了少数民族接待窗口,并安排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工作者进行来访接待,为少数民族提供了热心、细致、周到的服务,做到规范流程、一事一记,事事有反馈,件件有结果。四是活跃社区民族文化。社区利用文化艺术节、纳凉晚会等形式,组织社区居民跳新疆舞、马鞭舞、打太极拳和扭秧歌,让少数民族群众和居民一起联欢,为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创造了条件。同时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组织举办各族群众之间、民族内部之间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开展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还充实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良好氛围。
(五)发展民族经济,让外来少数民族人员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
一是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与工商、教育、公安、卫生、城建等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合现场办公,免费为来荆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办理了健康证、工商执照、暂住证等,解决子女入学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协助规范经营。针对外来少数民族经营
口较多、社区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要配备民族工作专(兼)职干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社区要配备民族工作联络员。三是努力为各族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为少数民族在务工、经商、入学、就业和技能培训和清真饮食、殡葬服务、欢度民族节日、传承本民族文化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服务,及时反映和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融入城市、融入社区、融入当地生活。四是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逐步将社区民族工作状况作为有关地区和部门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要将社区民族工作状况作为有关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城市民族工作基础数据库。
在原有数据库基础上,重点建立完善城市常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数据库,逐步实现网络化、动态化、一体化管理。一是在社区建立少数民族人员信息库,对常住少数民族实行逐户登记,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实行逐人登记;少数民族服务中心汇总各社区人员信息库,建立城市少数民族数据库,并建立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少数民族经营户、困难户等重点人士资料卡片,实行台帐式管理,逐步实现市县两级联网管理。二是实行动态管理。社区定期将服务少数民族、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辖区少数民族人员变化等情况上报少数民族服务中心,中心在汇总后进行研判分析,有针对性地明确工作重点,指导社区更好地开展民族工作。
使各族群众真正成为创建活动的参与者、实施者、受益者,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模范单位建设。
(四)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
要把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抓好落实。一是不断完善维稳工作长效机制,坚持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排查影响民族关系的不稳定因素,确保把工作做在平时、问题解决在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成员、群体的一般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都归结为民族问题,同时,也要防止把民族问题当作一般的社会问题来处理。二是制定完善民族工作预警机制、突发性事件联合处臵机制和应急预案,坚持重大和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臵制度。处理事件要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处理,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小事变大事,引发大的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要切实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统一和法律尊严。
四、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建议
尽快出台我省关于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把城市民族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评内容;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
第二篇:荆门市经济调研报告-城市经济学
荆门市经济调研报告
一、总述及经济发展概况
荆门市地处湖北省腹地中心,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素有“地接江汉,门锁荆楚”之称。境内有荆门石化,葛洲坝水泥以及金龙泉啤酒等较大的企业,是新兴的工业城市。荆门市中心城区城市定位为:鄂中区域中心城市,新兴特色工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
“十五”时期,是荆门经济社会发展较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变化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一个时期,为“十一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经济发展总量
⒈经济历史回顾回顾十年,荆门经济运行轨迹与全国全省趋势相同,但存在幅度上的较大差异。“九五”后期,全国全省经济增速呈减缓趋势,荆门减势尤甚,由22.2%下降到8.0%,下降了14.2个百分点。与“八五”平均发展速相比,下降了5.2个百分点。由于速度降幅更大,荆门经济总量占全省的份额由1995年的7.0%下降到2000年的5.8%。“十五”时期,荆门回升到9.5%,与全国基本持平,但慢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人均GDP由2000年的比全省高917元,变为2005年比全省低284元。
入的比重;
2、位次为荆门在全省17个市州中的排位。
资料来源:荆门市统计局
⒉与周边城市优劣的比较从总量上看,荆门低于襄樊、宜昌、荆州,与孝感、黄石相当,高于随州,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7%。从人均GDP水平看,宜昌最高为1351美元,荆门排在第二位,超过了1300美元,而襄樊和随州都刚过1000美元。孝感和荆州没有超过1000美元。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比重荆州最高;第二产业比重宜昌最高;第三产业荆门最高。宜昌经济结构显得更加合理,基本已接近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产出对财政的贡献上看,荆门每生产一元财富贡献财政0.011元,低于宜昌、襄樊、荆州水平,低于全省0.019元的平均水平。
⒊经济现状——07年经济总量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20.08亿元,增长12.8%,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2%、17.4%、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26.88亿元,实现利税34亿元,分别增长23%和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25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57亿元,增长18.3%。
资料来源:荆楚网《荆门科学发展探索之旅:从化工城到宜居城市》2008-10-29
⒋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特色经济是一种优势经济,突出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荆门拥有多项独特优势是今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是“耕地”文章。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应在有效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合理高效利用耕地,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二是“化工”文章。重化工是荆门既已形成的优势产业,有一定的市场声望和竞争力,可把它做大做强,使之成为荆门的品牌和形象代表,发挥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是“旅游”文章。荆门区位优势突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休闲旅游定位准确、潜力无限、大有可为。
四是“服务”文章。服务业是为一、二产业服务的行业,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任何经济区域都不能忽视它的发展。
⒌基本结论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荆门低速现象不是当前出现的新问题,而是在“九五”时期已经表现出来的老问题,在“十五”时期仍在延续。二是发展趋势与全国全省相同,说明荆门经济发展与全国的经济形势和背景有关,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幅度上的差异说明荆门经济发展又有自身独特的形成原因。
三、经济结构
⒈三次产业变化的一般趋势上世纪70年代,荆门炼油厂落户荆门,成为荆门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企业。随后,葛洲坝水泥厂、荆门热电厂等一批企业先后在荆门落户。荆门这个农业小县从此逐渐开始了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跨越。1995年,荆门的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从此,工业成为荆门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改革开放30年里,荆门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⒉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回顾“十五”时期,荆门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3.4个百分点,上升了0.2个、3.2个百分点,但仍落后于全国全省。直到2005年农业比重仍高达25.2%,比全国(12.6%)、全省(16.6%)分别高12.6、8.6个百分点,2001—2005年,荆门农业年均增长3.4%;第二产业比重为36.2%,其现价增加值增长41.3%;第三产业比重为38.6%,其年均增长速度荆门为9.9%,显示出荆门第二、三产业不仅比重低,速度也慢,在农业比重大、速度低的情况下,对经济增长难以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⒊现状——07年经济结构概况2007年,荆门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22.81亿元,比1978年增长29.2倍。这一时期,荆门工业的竞争力、扩张力不断增强, 荆门工业产品开始走向全国,名牌之路迈出铿锵步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6∶38.1∶37.3,工业牢牢占据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⒋未来产业发展计划布局部署分析荆门是湖北唯一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荆门将从三个层面整体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地域层面,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为重点,着力构建区域产业共生体系、资源共享体系和生态共容体系;在产业层面,以集群发展为重点,培育和发展循环工业,打造六大“百亿产业”,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业。同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把一、二、三产业连接起来,在三次产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格局;在企业层面,以清洁生产为重点,引导企业追求“绿色产值”,增加“绿色利润”。
⒌未来经济结构发展的新出路
①建立和完善以化工、食品、建材、机电为支柱的工业产业结构。把荆门建成现代化学工业基地。把电力、轻纺、建筑作为有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的行业加
以发展。注重培植新的跨世纪的后续产业。
②建设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商品农业基地农业基础雄厚是荆门重要的经济优势。总的是要继续增加农业投入,依靠科技进步,突出“一个重点”,坚持“三个特色”,建设“五大区域”,形成“八大产业”。
③第三产业以交通、流通、金融、通讯、旅游为重点,建立综合服务体系。发展荆门交通,要以完善中观层次的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水陆空综合运输体系效率为目标。
四、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⒈资源依赖型经济荆门经济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源约束,资源优势可以迅速转化成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这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不仅受到资源状况和供给能力等各方面的制约。对资源严重依赖已成为荆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
⒉速度型经济荆门工业现已形成以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偏重型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需要巨大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少许增量投入很难激活巨大的资产存量。在这种类型的工业企业占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必然是有投入,才有速度,才有效益。一旦投入跟不上,速度掉下去,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很难看,就好比骑自行车,要想保持稳定就需要不断加力运行。
⒊国有主体型经济长期以来,由于误以为国有制就是公有制,荆门经济偏“公”偏“国”的问题一直十分突出。国有经济因为姓“国”,能够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能够为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提供财力支撑和政策前导,因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⒋“二元”型经济从市域经济整体看,荆门经济结构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和现代工业经济并存的二元结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基本上处于平行发展状态。这种“挑柴卖,买柴烧”的状况,充分说明经济内部融合性差,而最终必然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⒌封闭型经济荆门经济的产业层次不高,外贸依存度低,经济发展基本上是自我循环,自成体系。这种状况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型经济的特点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大趋势不相适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荆门整体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力。
五、存在问题及对策
⒈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市域经济联系不紧密,呈断层状;产业群落规模小,产业关联度低;小而全重复建设,经济内部结构趋同,布局特色不鲜明。在本区域内,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发展水平梯度落差很大,乡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不快,规模偏小。在对外经济方面与沿海地区相比,在运输、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均处于低位。对外贸易虽发展较快,但从整体讲仍处于起步阶段。
⒉加快荆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①转换发展思路,发挥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荆门的比较优势不仅在于拥有富集的矿藏和一批在荆门的中央、省属国有工业企业,更在于拥有丰富多样并具有广阔加工转化前景的农副产品资源以及初具产业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荆门应当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特色经济的文章做足做活,把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
②调整经济结构,努力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荆门经济结构性矛盾表现在诸多方面,但主要矛盾是国有经济的比重偏高。要通过调整使国有经济降低到一个
适度范围以内,大体为全市经济比重的15%~20%。除安全性、公益性、自然垄断性、战略先导性领域性,其它领域的国有企业,原则上都应该逐步退出。
③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市场化。
④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坚持一手抓对外开放,一手抓横向联合,全面做活以外促内、以内促外两篇大文章,努力把开放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大力实施“东引西进”战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
⑤改善投资环境,着力构筑人才、资本“洼地”和产业高地。区域间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投环境的竞争。环境是国际、国内经济竞争的第一竞争点,抓环境就是抓发展。荆门要继续加强经济发展环境的整治和建设,始终不渝地推进“环境兴市”战略,当前尤其要突出抓好投资软环境建设,为荆门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事业迅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在全社会进一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荆门正以坚定的信心、昂扬的精神、饱满的热情、进取的作风,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
【1】沈 道 权
《思想解放为开放崛起添力——湖北荆门市未来发展的路径观察》2008-02-28
【2】湖北新闻网
《荆门改革开放30年书写历史新篇章》2008-10-27
【3】上海现代服务业官方网站
《荆门经济现状分析与对策》2004-07-28《荆门市走向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5-07-02
【4】荆门市统计局
——“十五”时期荆门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2007-07-1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委员会
《用循环经济引领湖北荆门科学》2008-10-31
第三篇:XX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最新】
XX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最新】
海陵区全区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人,常住少数民族584人,分回、满、蒙古等29族别;随着我区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高速发展,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加,我区外来经商人员日益增多,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日渐增多,主要来源于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区,年流动人口近1000人,族别构成复杂,其中以回、维吾尔族少数民族为主。全区现有清真网点30多处。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积极支持下,区民宗局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法律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扶持力度,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市民族工作基本情况
1、建立健全组织和信息网络,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推进我区民族团结发展,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民宗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并解决了涉及民族宗教工作的一些疑难、重大问题。区民宗局围绕工作重点,健全信息网络,建立协调城市民族关系新体制,加强街道民宗助理、社区民宗信息员建设,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及时与信访、公安、国保等部门联系,互通情况,化解矛盾。为了进一步强化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根据我区务工的少数民族人员构成情况,按照不同省份、地区明确少数民族召集人,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第一时间了解少数民族情况,遇到突发事件,通过他们做好各自老乡们的工作。
2、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一是加大推进民族工作进社区力度。XX年,区民宗局开展了民族工作进社区工作,在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社区多次举办汉民与少数民族群众、学生一起的联谊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密切邻里关系,营造和谐社区的生活氛围。城东街道春晖社区、试采社区民族工作被省民委表彰为民族工作示范社区。二是对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流动少数民族经营生活中遇到困难开展帮扶。区民宗局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经费用于少数民族困难户的帮扶,针对生活困难且因病、灾等加重经济负担的少数民族家庭,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政策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困难家庭落实最低生活保障。
3、加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贯彻力度,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提供根本保证。一是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每年我们都举办少数民族法制培训班,请少数民族群众来听法律讲座,宣传《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江苏省清真食品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引导他们依法开展活动。二是支持伊斯兰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我局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群众过开斋节等宗教节日费用,保证他们在泰能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为尊重少数民族特殊丧葬习俗,我区提供专门的回民公墓。三是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针对少数民族在我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认真办理恢复和更改民族成份、为少数民族考生办理加分审核等手续,少数民族经商人员子女上学遇到的种种问题与教育局以及相关学校联系对接,均得到圆满解决。在对清真网点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清真餐饮店经营证照不全,管理中时有矛盾发生,在加强对清真餐饮业主宣传教育的同时,主动与卫生、工商等部门协调,优惠为他们办好相关手续,使清真店做到了合法经营、放心经营。四是培育民族经济健康成长。在泰州市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过程中,对泰州市主城区唯一一家清真馆的易地扩大规模重新营业争取了5万元三产扶持引导资金,解决了清真食品供应点建设问题。
4、努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区民宗局将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印成传单,到市中心进行发放,向广大市民宣传民族政策。区各街道、社区精心组织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召开民族工作座谈会,举办元宵联谊会,近期举办了端午包粽子比赛等;通过全区上下不懈努力,党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遵守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在全区形成维护民族团结、关注民族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突发事件。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民宗部门及时介入,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少数民族人士积极发挥作用,确保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去年,我区先后妥善处理6起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主要特点
我区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
1、小聚居,大分散。城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城东地区,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和学生较多,其他各个街道也都有少数民族群众分布;
2、民族成分较多,其中回族占绝大部分,其他民族较少;
3、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小;
4、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较敏感。
三、存在问题
我区的城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真食品需要规范化、科学化的经营管理。虽然在城市民族管理中我们对清真餐饮店政策扶持,主动与卫生、工商等部门协调,减免相关费用为他们办好各类证照,但仍有不少清真餐饮店未领取营业证照,处于非法经营状态;一些个体工商户乱打“清真”招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清真不清”的现象,回族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我区唯一一家清真食品供应点虽然经过政府资金扶持,但由于经营理念陈旧,生产经营处于亏损状态,需要对企业发展各方面加大支持。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加上一些人员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户籍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其情况难以掌握,在管理和服务上难度加大;随着外来经商的少数民族人员的逐年增多,其风俗习惯得不到本地汉族群众的尊重和理解,一些侵害少数民族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突发事件增多;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外来经商少数民族人员违反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行为也成日益增多的趋势;不同省别、族别的少数民族人员在经营范围等方面矛盾也时有发生。
3、民族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清真食品行业是城市民族经济的主导行业,虽然近年来得到一些发展,但规模小、基础条件差、生产形式单
一、增收渠道狭窄等问题仍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对策及建议
1、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民族政策的宣传力度,普及民族知识,增进汉族对少数民族生活风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的了解和尊重,增强相关部门对少数民族服务的意思。
2、全面推广民族工作进社区活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广泛调动少数民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
3、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优秀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民族经济社会、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4、设立城市民族工作“110”。一是经营“110”,对清真网点科学引导,培育他们健康成长;加强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教育培训,推广清真标志挂牌工作,遏制乱打“清真”牌现象;加大对重点清真企业的扶持力度,针对清真企业的亏损状态,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经营理念更新,着力培养少数民族优秀管理人才。二是帮扶“110”,对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流动少数民族经营生活中遇到种种困难开展帮扶。三是突发事件“110”,在做好排查民族领域不稳定因素的基础上,以民族召集人为工作抓手,大力开展民族领域维护稳定工作。一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有关部门沟通,将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保证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
第四篇: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
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免费文
秘网免费公文网
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2010-06-29 19:11:2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2)
我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少数民族34个,人口2万余人,其中回族占80%,城镇少数民族人口约1万人,主要分布在迎江、大观两区。我市的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聚居,大分散,城区主要集中在沿江大南门附近,其它街道也有分布;二是民族成分较多,但其它民族人口较少,回族占绝大多数;三是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大,经济型精英人才较少;四是城市民族街区基础设施较差,特色尚
不明显;五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较敏感。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市民委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城市民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走在全省前列。
一、主要情况及基本做法
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民族工作的认识得到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几任书记、市长亲自带队深入民族聚居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分管领导深入现场,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如清真宰牛场的迁建、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修缮创建、清真寺消防通道等问题,市领导多次协调、亲自督办,才得以落实。每年开斋节,市
几大班子领导都专程到南关清真寺,亲切慰问回族同胞,市财政拨出专款祝贺节日。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各部门积极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已形成良好的传统,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2006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庆发〔2006〕8号),提出了加快全市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一条举措,规范了财政、规划、教育、交通、扶贫等部门责任义务。同时,市政府对进一步明确了21个民委兼职委员单位及兼职委员,专门行文制定了兼职委员职责和工作制度,要求每个兼职委员单位每年至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1至2件实事。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凝聚了各方力量,初步形成了党委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民委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共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实施意见》出台和市民委兼职委员工作制度建立以后,市民委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各界对民族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市财政设立了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市规划局出资编制完成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规划;市交通局帮助开通了清真寺消防通道、修建新回民公墓水泥路;市农委积极帮助民族村场开发新农村建设发展项目;市公安局及时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事件;市教育局将少数民族学生初中升高中由原先加3分改为加5分录取;市体育局配合市民委,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群众体育运动。由于各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拓展了城市民族工作的空间,为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2、注重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
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市民委加大指导帮扶力度,积极支持民族社居委发展民族经济,创办社会公益事业,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一是以民族团结工作为抓手,努力创建文明和谐的新社区。南水回族社区所在地大南门是我市传统的回族聚居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城市改造后,许多汉族居民相继迁入,回汉之间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街道办事处和社居委充分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努力排除一些不安定因素。专门在大南门街设立了民族一条街的标志牌,严禁在此区域内经营销售回族禁忌的生熟食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这项规定得到了广大经营户的充分理解和自觉遵守。社居委不断加大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周活动,召开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联谊会等形式,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二是
以扶贫帮困为重点,真诚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南水社区内共有少数民族312户,其中生活特别困难的有30户,主要是五保户和夫妻双双下岗户。社居委逐一登记在册,将他们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优先考虑最低生活保障,定期开展慰问。社居委还积极帮他们谋求重新上岗的机会,解决再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社居委还创立了“妇女维权岗”,组织社居委的工作人员、辖区内的公安干警、居住在社区内的司法界专业人士,主动上门处理侵犯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三是以发展经济、弘扬民族文化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社居委积极寻求支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兴办和协办少数民族传统行业和便民商业网点数十家,网点遍布辖区内的大街小巷,既发展了少数民族
第五篇:对城市民族工作调研分析
我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少数民族34个,人口2万余人,其中回族占80%,城镇少数民族人口约1万人,主要分布在迎江、大观两区。我市的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聚居,大分散,城区主要集中在沿江大南门附近,其它街道也有分布;二是民族成分较多,但其它民族人口较少,回族占绝大多数;三是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较大,经济型精英人才较少;四是城市民族街区基础设施较差,特色尚不明显;五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较敏感。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市民委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城市民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走在全省前列。
一、主要情况及基本做法
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民族工作的认识得到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几任书记、市长亲自带队深入民族聚居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分管领导深入现场,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如清真宰牛场的迁建、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修缮创建、清真寺消防通道等问题,市领导多次协调、亲自督办,才得以落实。每年开斋节,市几大班子领导都专程到南关清真寺,亲切慰问回族同胞,市财政拨出专款祝贺节日。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各部门积极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已形成良好的传统,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
2006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庆发〔2006〕8号),提出了加快全市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一条举措,规范了财政、规划、教育、交通、扶贫等部门责任义务。同时,市政府对进一步明确了21个民委兼职委员单位及兼职委员,专门行文制定了兼职委员职责和工作制度,要求每个兼职委员单位每年至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1至2件实事。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凝聚了各方力量,初步形成了党委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民委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共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实施意见》出台和市民委兼职委员工作制度建立以后,市民委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各界对民族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市财政设立了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市规划局出资编制完成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规划;市交通局帮助开通了清真寺消防通道、修建新回民公墓水泥路;市农委积极帮助民族村场开发新农村建设发展项目;市公安局及时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事件;市教育局将少数民族学生初中升高中由原先加3分改为加5分录取;市体育局配合市民委,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群众体育运动。由于各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拓展了城市民族工作的空间,为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2、注重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市民委加大指导帮扶力度,积极支持民族社居委发展民族经济,创办社会公益事业,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一是以民族团结工作为抓手,努力创建文明和谐的新社区。南水回族社区所在地大南门是我市传统的回族聚居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城市改造后,许多汉族居民相继迁入,回汉之间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街道办事处和社居委充分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努力排除一些不安定因素。专门在大南门街设立了民族一条街的标志牌,严禁在此区域内经营销售回族禁忌的生熟食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这项规定得到了广大经营户的充分理解和自觉遵守。社居委不断加大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周活动,召开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联谊会等形式,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二是以扶贫帮困为重点,真诚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南水社区内共有少数民族312户,其中生活特别困难的有30户,主要是五保户和夫妻双双下岗户。社居委逐一登记在册,将他们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优先考虑最低生活保障,定期开展慰问。社居委还积极帮他们谋求重新上岗的机会,解决再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社居委还创立了“妇女维权岗”,组织社居委的工作人员、辖区内的公安干警、居住在社区内的司法界专业人士,主动上门处理侵犯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三是以发展经济、弘扬民族文化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社居委积极寻求支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兴办和协办少数民族传统行业和便民商业网点数十家,网点遍布辖区内的大街小巷,既发展了少数民族
经济,又方便了群众生活,还帮助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社居委组建了南水民族艺术团,定期开展自娱自乐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生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设立了“星光老年之家”,使老人们老有所乐。开展了“美在家庭”活动,宣传家庭伦理道德,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和汉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民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南水回族社区先后多次受到省市表彰,被命名为“全省和谐社区”。
根据伊斯兰教的民族特点,市民委注重发挥伊斯兰教协会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独特作用。在深入调查摸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指导市伊协及时换届。现任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文化水平、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真正成为政府联系广大信教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纽带,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3、加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贯彻力度,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保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颁布十多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严格按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一是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市民委多次编发《条例》宣传小册,指导社区开设宣传栏,组织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扩大了干部群众的知晓面,为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积极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支持伊斯兰教协会筹资130万元对南关清真寺进行大修,全寺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为广大穆斯林群众开展宗教活动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场所,也为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尊重少数民族特殊的丧葬习俗,全市城乡兴建回民公墓达十处。市政府重点解决了城区回民公墓用地问题,帮助兴建了回民公墓。公墓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在省内均属一流。2007年,市民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文,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全部办理养老、医疗保险,解除了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大力弘扬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06年,市政府协调市文化局将回族古建筑探花第交给市伊斯兰教协会,开辟为**回族历史文化陈列馆,两年来共接待省内外参观人员近万人,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展示**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2007年,经国家民委领导实地指导和严格把关,陈列馆顺利通过了审批,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民委领导来我市隆重举行授牌仪式。为加强传统回族聚居区建设,挖掘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突显民族特色,市民委、市规划局和迎江区、建设路街道办事处组成联合考察组,赴西安等地考察,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市、区两级财政拨款30万元对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进行规划。四是做好清真食品的服务和监管工作。2006年,市、区两级政府投资119万元在城郊新建了清真宰牛场,实行生牛集中定点屠宰,彻底解决大南门环境污染问题;2008年,市财政又拨款8万元对宰牛场进行维修,消除安全隐患。市政府还协调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五年内免收一切费用目前,清真宰牛场运行正常,确保了市内清真牛肉的供应;,支持清真网点建设,加强清真饮食服务,在确保清真饮食经营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民族、商务等部门妥善解决了百年老店马永兴清真饭店的问题,现该饭店已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发包,修葺一新,重新开张营业;近年来,我市清真饮食业有了较大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市经营清真饮食的少数民族个体工商户约有120余家,其中市区接待能力超过百人的规模较大的清真饭店3家,基本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需要。五是扶持重点民族企业发展。在省民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民委的共同努力,2007年,柏兆记清真食品厂、清怡针纺织品公司被国家民委批准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2008年两家企业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加强设备改造,进行技术更新,扩大生产规模。柏兆记实现了年销售额300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清怡针纺新建了2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购置了新设备,实现工业总产值1亿3千万元。
4、努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营造优良环境。一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每年九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市政府分管领导发表电视讲话,进行宣传动员;几大班子分管领导亲自走上街头,宣讲民族政策;市民委精心组织,细致安排,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举办民族政策知识竞赛,组织广场文艺演出,召开民族工作座谈会,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等。目前,市文广局、市民委正在积极创作一台以**回族历史人物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融合为主题的黄梅戏《民族英雄马大用》。通过不懈努力,党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遵守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维护民族团结、关注民族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突发事件。制定了《**市处理涉及民族方面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应急工作机制,为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注重对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民族部门及时介入,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积极发挥作用,确保将矛盾纠纷全部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年来,我市先后妥善处理大大小小涉及民族方面纠纷近20起,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一方稳定。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城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真食品的监督管理无章可循。长期以来,我市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只接受工商和卫生等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民族工作部门基本没有参与进来。个体清真食品工商户均未通过市、县(区)级民族工作部门认定,国营清真食品企业也没有经过市、县级民族事务部门审批。清真食品生产,尤其是个体经营,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监督管理无章可循,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清真不真”的现象,一些个体工商户乱打“清真”招牌的现象非常普遍,回族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难度加大。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加上一些人员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户籍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其情况难以掌握,在管理和服务上的难度加大。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来宜经商等逐年增多,其风俗习惯有时得不到当地汉族群众的尊重和理解,一些侵害少数民族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突发性事件增多。
3、城乡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清真食品行业仍是城市民族经济的主导产业,虽在近年有了一些发展,但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各民族村(场)基础条件差、生产形式单
一、增收渠道狭窄的问题仍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4、城市民族工作开展不够充分。由于城市少数民族居住比较分散,人数少,容易被忽视,加上人员职业构成复杂,各行各业都有,工作开展的难度很大。基层部门对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民族工作的性质、内容理解片面,对民族工作存在着畏难情绪。
三、对策及建议
1、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民族政策宣传力度,尽力普及民族知识,增进汉族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的了解和尊重,增强相关部门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意识。各级政府应按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要求,加大对民族村(场)、民族企业的扶持力度。
2、建议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广泛调动少数民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
3、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4、制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办法,建立健全解决民族问题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
5、将清真食品的监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探索清真食品监管途径。一是联合工商、商务等部门对全市的清真饮食网点和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加强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支持市伊斯兰教协会参与清真食品监制工作,适时推行清真标志监制挂牌工作,遏制乱打“清真”牌的现象;二是继续加大对重点清真食品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养少数民族优秀管理人才和骨干力量,落实好对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三是支持民族村场建立肉牛养殖基地。充分发挥民族村场肉牛养殖传统优势,将肉牛养殖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制定优惠政策,争取资金扶持,支持联户经营,扩大养殖规模,形成产业效应。在增加民族村场群众收入的同时,缓解牛肉市场供需矛盾,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牛肉价格过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