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山市党代会报告
争当桥头堡
建设排头兵
为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保山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9月17日)
李正阳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保山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当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排头兵,为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而奋斗。
一、市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
市二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奋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市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始终把产业培植作为扩大经济总量的主攻方向。生产总值从117.9亿元增加到260.9亿元,年均增长13.2%,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6.5亿元增加到21.4亿元,增长2.3倍,年均增长2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040元增加到14894元,年均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79元增加到3626元,年均增长14.1%。三次产业结构由36.3:24.3:39.4转变为30.3:30.9:38.8,经济结构由“三一二”型优化为“三二一”型,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迅速壮大、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突出特色产业建设,人均占
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激发发展动力增强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农村综合改革、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国企改革、农场改革有序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等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腾冲旅游发展改革综合试点取得突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等十六项制度全面实施,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桥头堡建设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发展思路得到省和国家的支持;与缅甸密支那建立友好城市,并在农业、旅游、水电、矿产等领域的开发合作取得实质进展。招商引资由招普通投资商向招大商招强商转变、由数量型招商向质量型招商转变,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入驻保山,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累计引进市外到位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7倍和7.5倍,年均分别增长44.5%和71%。
始终把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提升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抓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不断筑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抓好经济宣传、成就宣传和社会宣传,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新兴媒体管理,有效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认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三万三讲”活动有声有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单位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特色鲜明。将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积极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培育了腾冲中和大村这一全国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和顺”、“腾冲火山热海”等精品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杨善洲》、《中国远征军》等一批保山题材的优秀影视剧热播。边疆解“五难”、“农家书屋”、“循环报刊进农村”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彰显生机。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困难群体和落后地区倾斜,民生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0.7%。积极推进创新型保山建设,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城乡
案、老龄、双拥、国防动员、红十字会等工作有序开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全面改进执法、司法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成效显著。安全发展的理念取得共识,及时有效应对了地震、滑坡、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无重特大责任事故发生。
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保障。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三查三看”教育为抓手,全面推动创先争优、“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着力把所形成的科学发展共识、富民惠民政策、体制机制成果贯彻落实到基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并成功推出了共产党员优秀代表杨善洲、郑垧靖两位全国先进模范人物。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四比四促”活动,善洲精神深入人心。圆满完成县乡村三级换届选举工作,各级班子结构明显优化。围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大规模培训干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为总抓手,以“三级联创”、“云岭先锋”、“边疆党建长廊”为载体,全面加强农村、机关、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不断健全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严肃查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案件,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适时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稳妥推进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
五年来的实践,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坚持科学发展,顺时应势完善发展思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总量小、产业支撑弱、发展起点低的基本市情作为谋划工作的出发点,发挥比较优势,逐步完善“六大战略”思路,形成“四化五加强”工作措施,区域经济发展从“两
增长2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增长12.8%,为实现“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顾过去,我们共同经历奋斗的过程,感受创业的艰辛,分享收获的喜悦。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得益于中央和省属驻保单位、驻保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的支持配合,凝聚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的智慧和汗水,更与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分不开。在此,我代表中共保山市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表现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质量和效益不高,内生动力不足;经济总量小、结构不优,工业化程度低、城镇化率低、财政自给率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社会管理面临新压力;党员干部的作风有待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还需加强。对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纵观发展形势和阶段特征,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臵身于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阶段。能否在国际国内的分工合作中抢抓机遇、用好机遇,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能否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推进科学发展,是我们肩负的重大责任。在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进程中,我们既要抓住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争当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排头兵;又要加快经济跨越发展,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
争当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排头兵,是保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选择,机遇和挑战并存。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提出来的,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保山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桥头堡建设中处于前沿、枢纽和节点的战略地位。保山与缅甸山水相连,随着腾密公路的开通,缅甸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一番以上,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金融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0%和18%以上;城乡联动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成为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时期,发展水平更高、综合实力更强、发展后劲更足。
板块经济呈现新格局。实现经济块状、组团式、特色化、协调化发展。隆阳、施甸成为一个板块,依托水长工业园区和保山工贸园区形成工业集群,带动特色城镇化和物流业发展;腾冲、龙陵成为一个板块,以文化旅游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昌宁为一个板块,建成澜沧江流域优势农产品流通集散地及生产加工基地,形成优势互补、交相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外力参与建设保山的领域更加广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对外交流合作全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改革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耕地农田得到有效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重点流域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林分结构更趋合理,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构筑起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达10%以上。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能力显著改善,社会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殷实、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通过五年的努力,把保山基本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清洁载能产业基地、优势生物资源生产加工基地、进出口加工和商贸物流基地、国际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滇西边境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地位初步确立,中国走向南亚第一市得到国家和省认可,成为桥头堡建设的排头兵。
围绕上述目标的实现,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发展基调上,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正视差距,追赶跨越,快步赶超,争先进位;在发展要求上,坚持能快则快,快中求好,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在发展动力上,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扩大开放不松劲、深化改革不懈怠,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思想涌现,以新的思想思维思路解决前进中的困难问题;在发展目的上,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发展境界上,坚持和谐发展,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在发展保障上,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争当桥头堡建设排头兵,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破重点。
(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一体化进程。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差别化产业政策的机遇,结合资源、能源、区位和产业现状,坚持一体化工业发展思路,以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加快发展硅、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产业,实施电矿、生物化工、优势生物资源加工、天然气精细加工一体化,基本建成云南重要的清洁载能产业基地、优势生物资源生产加工基地、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建材产业加工基地。进一步明确各工业园区发展定位,重点打造好保山工贸园区,加大水长工业园区和腾冲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龙陵硅工业园区和昌宁优势农产品工贸园区
0农项目,加强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中低产田地、中低产林、特色经济林、兴地睦边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紧紧围绕中心村、重点村建设,高起点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大力实施片区开发,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计划,加快贫困地区和边境、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步伐。
(三)着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把推进特色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切实转变城乡建设用地方式,保护坝区农田,突出中心城市、县城、特色小镇互动发展,建设山地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中心城市和县城要围绕创建园林城、卫生城、文明城、生态城的目标,按照既定的功能定位,充分考虑功能分区、产业布局、风格特点,扩大城区规模,完善城区功能,改善城区环境,加快建成各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城市。中心城市要坚持拓展和改造同步推进,实施好一条路(绕城高速路建设)、一条河(东河治理)、一个湖(青华湖建设)、一个园区(工贸园区建设)“四个一”工程,加快“两城”(北城区和东城区)建设,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市中心发展商业,行政区向北集中,住宅区规划在南北两片,物流区在东片、北片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职教园区;对主城区城市干道进行提升改造,加强城市水电气、公交、通信、消防、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国际商贸城等重点项目要尽快建成使用,持之以恒地治理城市脏、乱、差现象,有计划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合理布局城市休闲娱乐场所,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便利、更舒适的城市环境;创新城市管理方式,逐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制。五年后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园林、生态、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基本形成。腾冲要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加快西山坝新城区、高黎贡山国际旅游城建设,组团式发展,建成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园林城市;龙陵要打造好“山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山水特色旅游城市;昌宁、施甸要按照“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的思路,建设好山水田园城市。抓好重点中心集镇、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围绕资源、区
2启动腾冲机场扩建工程并申建口岸机场;推进沿边干线公路、重要旅游区快速通道建设,实施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畅通工程等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县乡公路柏油化、乡村公路弹石化、村社道路砂石化;重点抓好保山至猴桥铁路、腾密铁路、保山至临沧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促成密支那至班哨二级公路开工建设;加快澜沧江库区码头建设和航道规划。要大干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重点水源、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高效节水灌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能力提升、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和水利产业发展八大工程,重点抓好隆阳红岩、龙陵三岔河和腾冲甘露寺三件中型水库续建工程,加快推进隆阳区西水东调项目实施进程,开工建设昌宁立觉河、施甸红谷田、腾冲花园、隆阳小地方以及龙陵段家坝五件中型水库,完成腾冲地盘关大
(二)型及昌宁立新、龙陵勐堆等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建成山区“五小水利”工程23.2万件,解决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实施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等工程建设。积极支持境外水电资源开发,快速推进槟榔江三岔河水电站项目建设,加快龙川江、勐波罗河、大勐统河等流域水电开发进程,抓好风能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建设,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和220千伏骨干电网建设,尽快启动实施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电源、电网、负荷协调发展,把保山建设成为滇西边境电力交换枢纽;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进程,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推进农村能源利用方式变革;抓住中缅油气管道建设机遇,做好民用燃气和工业用燃气的研究和规划建设。不断健全抓项目的体制机制,按照“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项目责任具体化”的要求,认真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继续坚持和完善市级领导挂钩重大项目责任制;加大前期工作经费投入,超前研究和谋划事关全局的好项目、大项目。
(六)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继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协调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
4救助制度,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扶持和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普及健康知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城乡体育设施,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和优抚体系,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困难群体和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保障老年人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加强红十字会工作。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社会公益性岗位,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对城镇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开展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等城乡保障住房建设力度,做好移民安臵工作。
(八)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充分挖掘杨善洲精神内涵和滇西抗战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培养为民情怀,倡导爱国爱家。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包装一批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建成一批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策划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文化艺术精品。高质量建设好滇西抗战纪念馆和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启动建设市级广播电视新闻传输中心、保山报业发展中心、保山大剧院等设施,打造标志性文化工程。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欢乐乡村大家乐、农文网培、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总结推广腾冲中和大村等基层文化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建文化惠民示范村,不断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强新闻媒体管理,提升自办传媒质量,提
6团、妇联、侨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宗教和谐稳定。坚持完善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深入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保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广泛开展“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实施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营造全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坚持党管武装,关心支持国防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探索和正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信访问题排查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畅通和规范民意表达渠道,认真落实市委群众工作六项制度。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完善基层管理网络,抓好城乡社区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着力解决影响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充分考虑和照顾不同群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和教育、疏导、协商等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增进群众信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强化处突维稳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和颠覆破坏活动。深入开展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和防范处理邪教工作。坚持安全发展,推进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臵体系,坚决杜绝重特大责任事故发生。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加强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建设。
四、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决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不断提高党的建
819组织中组建党组织的力度,不断扩大党的工作和党的组织覆盖面。大力实施党员创业致富工程,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切入点,逐步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加快完善城乡基层党建统筹机制、党内互帮互助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利用新兴媒体丰富党建工作内涵、拓宽党建工作渠道,重视发挥活动场所、远程教育的功能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着力建设高素质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继续做好下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健全完善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改进党员发展工作。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党费留存补助为辅、社会筹集为补充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五)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按照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的要求,以提高党性修养为关键,大力弘扬以人为本、亲民为民的作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拜群众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以“四比四促”为载体,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蹲点和部门联村入户活动,沉到基层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各级领导干部每年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并办好五件实事。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教育,继续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不断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工作机制。从县以上党政机关做起,大力整顿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实用的话,并形成制度化。旗臶鲜明地支持创新改革、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行为,决不允许固步自封不改革、墨守成规不创新、消极畏难不干事。
(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
122-
第二篇:保山市2006年地方财政决算报告
保山市2006年地方财政决算报告
(2007年8月28日经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
2006年,在中共保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税、依法理财、真抓实干,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各级财政部门创新思路,狠抓财源建设,继续调整支出结构,规范支出管理,推进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管。全市财政收入再创新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迈上了8亿元台阶,达8.3亿元,一般预算支出突破28亿元,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市和市本级地方财政决算的基本情况是: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3477万元,为调整预算数的107%,比上年决算数增收18186万元,增长27.9%;一般预算支出282110万元,为调整预算数的95.2%,比上年决算数增支55188万元,增长24.3%。全市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数与今年初向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报告数相比,没有变化。
全市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347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03498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0910万元,调入资金4160万元,收入总计302045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82110万元,上解上级支出5598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163万元,支出总计287871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14174万元。比年初报告数增加2292万元,其中,结转下支出5219万元,比年初报告数增加2234万元,净结余8955万元,比年初报告数增加58万元。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通过努力,省年终决算增加我市其他补助1787万元,其中财力性补助807万元、年终结算困难补助980万元(已明确到具体项目);二是调入资金增加224万元;三是上解支出减少351万元。通过争取,省在计算烤烟烟叶税上解时允许扣除香料烟实现的烟叶税部分,全市少上解烟叶税265万元,少上解代征代扣手续费60万元,地税经费26万元;四是县域经济试点县包干考核奖励计算口径差异,奖励减少44万元;五是结转下年支出增加2234万元;六是增设预算周转金38万元。
全市基金收入完成5616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951万元,增长20.4%;基金支出完成16520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减支4186万元,下降20.2%。基金收支决算数与年初报告数一致。全市基金收支平衡情况是:当年基金收入5616万元,上年结余收入925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9761万元,收入总计24630万元;当年基金支出16520万元,调出资金937万元,收支相抵,结余7173万元,比年初报告数增加2870万元,增加的主要原因是1月底省追加2006年森林植被恢复费补助2831万元,调出资金减少39万元。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258万元,为调整预算数的121.9%,比上年决算数增收4039万元,增长39.5%;一般预算支出42028万元,为调整预算数的83.7%,比上年决算数增支9880万元,增长30.7%。市本级一般预算收支与年初报告数相比,没有变化。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1425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4692万元,上年滚存结余5585万元,下级上解收入3673万元,收入总计58208万元;一般预算支出42028万元,上解支出1251万元,补助下级支出6747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 8182万元。
其中:结转下支出1487万元,比年初增加2万元,净结余6695万元,比年初报告数增加2304万元。增加的原因:一是省年终决算增加市级其他补助1319万元,其中财力性补助807万元、年终结算困难补助512万元(已明确到具体项目);二是市与县区实际结算后,下级上解收入增加884万元;三是与省结算后上解支出减少99万元;四是其他增加2万元。市本级基金收入完成1654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收265万元,增长19.1%,基金支出完成2010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减支72万元,下降 3.5%。基金收支决算数与年初报告数一致。市本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基金预算收入1654万元,上年结余收入55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469万元,收入总计5678万元;基金支出2010万元,收支相抵,基金结余3668万元, 比年初报告数增加2831万元,增加的主要原因是1月底省追加2006年森林植被恢复费补助2831万元。
2006年,市政府高度重视增收节支工作,财政部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大力改进薄弱环节,不断规范日常管理,超额完成了预算确定的收支任务,全市财政改革与发展情况较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征管,实现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拉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58570万元,增长28.8%。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狠抓收入不放松。加强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在规范管理上下工夫,加强税收征管基础体系建设,强化征收措施,确保收入应收尽收;加强对重点税源和纳税大户的监管,加大清欠和稽查力度,坚持抓大不放小,打击各种偷、逃、骗、抗税行为,杜绝税收跑冒滴漏;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加大清理检查力度,及时清缴入库,防止收入流失。继续完善财税收入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加强检查督促,确保考核质量。
(二)集中财力,加大支持经济建设力度。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提速增效,切实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多方筹措基本建设资金,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共争取中央和省基本建设资金27000万元,重点实施了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基础产业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保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增长。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扩大投资、加快电力开发、推进工业立市、扩大开放等工作重点,继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有限的财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以及加快培育支柱产业群体。一是全市财政安排烟水配套工程资金527万元、项目前期工作费216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贴息1496万元,抓好烟草、电力、糖业、矿冶等工业生产及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保龙公路、腾冲机场等重点工程项目的新建、续建等事关全年增收的重点工作;二是狠抓县域经济发展,效果显著。省级试点的隆阳区、腾冲县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8.2%、35.5%,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其他三县的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三是抓好保山市中小企业贷款平台的建设工作,市级继续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资本金500万元,另外,各级还安排个私担保资金650万元,积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千方百计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四是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各级财政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专项经费1070万元,推进新农村建设三级试点。农林水气支出增支4602万元,增长16.7%。
(三)统筹兼顾,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各级财政努力贯彻“压缩一般,保障重点”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国库资金调度,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
重点,妥善安排支出,保障了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一是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保证了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需求。1-12月,行政管理费、其他部门事业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公检法司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为:42393万元、10861万元、26076万元、18528万元、60351万元、19825万元,分别增长20.1%、23.4%、18%、25.2%、14.5%、65.1%。确保了机关、事业单位及离退休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保证了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及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的及时兑现;二是各级财政投入旅游、文化发展资金750万元,积极支持开发利用好我市独特的旅游和文化资源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是认真落实各项补助政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市共34.7万名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其中14万中小学生同时享受免费教科书),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326万元,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资金206万元,基本解决了农村学生及城市低保家庭和进城务工家庭经济困难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全面启动公务员医疗保险。“新农合”试点范围不断扩大,试点县从龙陵扩大到隆阳、腾冲三县区,共落实“新农合”资金6082 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4869万元,个人缴纳1211万元,参保人数达138.7万人。落实再就业补助资金1404万元,支持了再就业工作的开展,新开发城镇就业岗位1.29万个,输出农民工1.3万人次,培训农民工及下岗失业人员等2万多人。完成了2006年提高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救济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社会保障补助的兑现工作;兑现粮食直补资金1293万元,补贴面积100万亩,使腾冲、隆阳两县区的41个乡镇128万人得到了实惠。兑现粮食综合补贴资金1502万元,惠及全市种粮农民共191万人。兑现农机具补贴资金180万元,购置农机具236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四是认真做好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兑现工作。对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和出租车5个行业两次实施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兑现补贴资金564万元;五是各级财政预算共安排资金2680万元,保证了市政府向社会承诺办理的“十件实事”资金的需要。
(四)筹措资金,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事关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近两年,中央和省不断加大补助力度,2006年,我市共得到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资金12685万元,比上年增加3360万元,增长36%。市级财政及时将资金足额下达各县区,较好地解决了县乡财政基本支出缺口,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得到较大缓解,各县区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所需资金得到了保障。2006年还争取到中央和省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595万元(腾冲1030万元,龙陵565万元),这些边境地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边境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市级财政在维持市本级低水平运转的情况下,挤出资金6747万元安排到县区,专项支持县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五)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一是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试点工作。全市试点部门和单位达到104个部门254个单位,比上年增加16个部门17个单位,试点面达29%;二是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面继续扩大。市直、龙陵、腾冲、施甸、隆阳区共试点88个部门、202个预算单位,试点面达83%,比上年增加39个部门、76个预算单位,累计财政授权支付金额12714万元,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市本级成功启用财政预算执行支付系统,实现了财政与各代理银行数据联网,为我市进一步扩大改革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提高了财政管理效率;三是“乡财县管乡用”试点工作继续推进。隆阳区、昌宁县、施甸县已全面推开;四是继续抓好隆阳区“专款切块到县”试点工作,市财政安排的切块基数比上年增长16.5%;五是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全市认真开展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在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腾冲、昌宁两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为我市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积累经验;六是全市认真抓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培训和2006年有关数据转换工作,为2007年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七是政府采购规模和质量得到提升。全市各级政府采购金额17633万元,节约资金1410万元,节约率7.4%。
继龙陵县、腾冲县之后,隆阳区、昌宁县也先后实行公务用车统一保险,市本级已全面完成2007年公务用车统一保险、定点维修的招标工作。
(六)强化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认真开展财务检查和对部分专项资金进行了重点检查。完成了9个市级部门的财务检查,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县区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危房改造、计生专项、世行项目资金等进行了专项检查;二是针对罚没财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罚没财物管理情况专题调研,草拟了《保山市罚没财物管理办法》;三是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部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加强了专项资金管理;四是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开展了“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领域的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五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不断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先后草拟了相关的八个监管办法,其中《保山市国资委监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发文执行,其余七个文件于2007年上半年批准执行;六是会计管理更加规范。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会计法规制度,加强会计从业队伍的监督管理,促进了会计行业诚信建设。圆满地完成了全市2006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共3171人次的考务工作;七是切实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工作,加大对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防止违纪违规行为发生,保证农业开发财政有偿资金按时回收;八是进一步澄清了政府债务底子。今年,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部新制定的政府债务统计报表,对我市的政府债务重新清理核实。据统计:2006年末,全市共有政府性债务余额322240万元,其中,县区级232835万元,乡镇级48142万元,为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依法理财,努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全市财政部门通过丰富和完善财政调控机制,构建财政管理新模式,努力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水平。一是编制实施了全市财政发展“十一五”规划,进一步理清了财政发展思路,确立了财政发展“十一五”奋斗目标及其措施,增强了财政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二是市本级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指标管理软件,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三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保山市市对县区“十一五”财政管理体制方案》,规范和完善了市对县区的财政体制;四是进一步澄清了财政供养人员底数,为省、市科学合理计算分配各种转移支付资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是注重财政法制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深化理财观念,使为民理财、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回顾2006年的财政工作,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收入增幅虽高,但由于收入基数小,与全省发展较快的州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二是收入增长质量不高。全市财政收入增量主要来自中央与地方共享的增值税、所得税和难以形成更多财力的非税收入,实际可用财力增长不大;三是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由于历史上欠账较大,各项社会事业的支出保障水平偏低,工资制度改革后随之增加的刚性支出增大,全市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困难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四是财政包袱沉重,财政风险大。
第三篇:保山市博物馆
保山市博物馆
保山博物馆位于保山市隆阳路文化中心广场内,是云南 省新建的几个地州级博物馆 之一,同时也是目前保山市内标志性的公益文化设施。保山市博物馆创建于1999年,由原保山地区文物管理代行管、业务职能。2003年5月保山市博物馆在原文物管理所基础上正式成立。馆址位置
保山市博物馆位于云南省保山市保岫路西端太保山玉皇阁内。管辖隶属
保山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10月。隶属于保山市文化局。馆舍介绍
馆址原附在市文化馆内。1985年太保山玉皇阁修竣后,市政府决定将博物馆馆址定在该阁内。玉皇阁为明代道教宫观,由主体建筑玉皇阁及附属建筑灶君楼、会真楼三个院落组成一横向排列的建筑群体。有中式木结构建筑五幢二十四间,占地3784平方米,建筑面积842,9平方米。全部建筑均按原貌修缮完毕,用于展览的八间687.5平方米,用作办公室的三间128.8平方米。用于藏品保管的一间15平方米。历史沿革
保山博物馆位于保山市隆阳路文化中心广场内,是云南 省新建的几个地州级博物馆 之一,同时也是保山市内标志性的公益文化设施。
博物馆座南朝北,面对文化中心广场,馆舍建筑仿中国古代南方铜鼓造形。馆内共设7个展厅,展线总长400余米。展出内容分为“史前文化”、“哀劳文化”、“永昌文化”、“滇西抗战”、“历代人物”、“民族文化”、“五十年建设成就”和“自然资源”共八大专题。全部展览共采用各类文物和自然标本663件(套)、资料照片762幅、绘画图表58幅,以文、图、物相结合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保山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数万年间的社会发展演变历史及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馆藏作品
该馆现有馆藏3254件,经鉴定,有国家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21件;一般性文物87件;资料性文物3008件;工艺品11件。其中有著名画家徐悲鸿、袁哓岭的作品;还有些地方民族特色十分浓厚的器物,如塘子沟旧石器文化-打制石器、保山坝子的汉晋砖瓦等。开放时间
每天上午 8:0018:00 开放。
第四篇:2011党代会报告
坚持加快发展 推动转型发展
为建设“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新
xxx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xxx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 月)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xxx县第十四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和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全县人民,现在,我代表中共xxx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成效明显,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以来,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共xxx县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成功战胜了多次洪涝、冰冻灾害,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五年来,国民经济提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10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30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财政总收入
-*********-
第五篇:党代会报告
四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投资、抓发展、抓跨越的理念,按照“大、好、多、快”的要求,全力以赴谋划储备一批项目、尽可能地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尽可能地竣工达产一批项目,加快扩大投资规模。要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等重点抓项目,围绕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抓项目。
五、坚定不移保民生促稳定。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责任。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民生投入,解决好事关群众生存性问题、发展性问题和安全性问题,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提高群众幸福指数。要加强社会建设,做好信访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闷永登”建设,创造文明和谐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实现了预期目标。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为我县“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将是永登发展新进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近1000亿元的投资规模历史上前所未有,对改善我县区位条件、拉动经济增长,将起到重大作用。可以说,今后五年,是我县大投入、大调整、大转型、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县上下一定要围绕“强县升位、跨越发展”目标,抓住机遇决不能丧失机遇,一定要奋勇争先决不能掉队落伍,一定要从发展大局和群众期盼出发,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顺应形势变化,把握发展主动,力促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努力使“十二五”时期成为我县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成为我县工业快速提升、三产加速发展、农业快速转型、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时期,成为人民生活改善最为显著的时期。
(一)以营造干事创业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践行宗旨教育等活动成果,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制度创新推进管理创新,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营造干事创业环境,提高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水平。全县各级党组织要科学研判永登发展形势,进一步增强争先、争位、争一流的昂扬斗志,乘势而上,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大力营造“目标明确,思想统一,合力共进,作而有为”的思想舆论环境。比精神,比干劲,全县上下大力营造“发展要快、风气要正、作风要实、干部要干”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营造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环境,形成“集中精力谋发展、奋勇争先求突破”的浓厚氛围。抓好协调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在全县上下形成为投资兴业者“松绑、让利、开绿灯、出政策”的浓厚氛围,让投资者感到放心、安心、舒心,大力营造办事效率高、服务态度优、发展成本低、投资回报好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以提高工作推动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和省委安排部署,今年是县乡党委换届年,要将换届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考虑,及早谋划,精心组织,严明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确保换届工作有序、健康、平稳开展。要以提高工作推动力为重点,着力选好干部,建好班子,管好干部。一是选好干部。在继续巩固深化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干部任免票决制、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选用能人机制,确立凭发展实绩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坚持在干事中考察识别干部,在干事中培养锻炼干部,在干事中选拔任用干部。根据不同职务的职责权限,拓展干部考察的深度和广度,拓宽监督途径,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改进和完善干部考察方法,确保把人选准、用好。二是建好班子。以实绩论英雄,选好配强乡镇、部门领导班子。完善乡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档案管理,建立健全乡科级党政“一把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积极探索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方法有效实现方式,加大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探索建立调整不称职干部的有效机制,对工作执行不力、推动不快、发展不好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坚决予以调整。三是考核追究。进一步完善“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要求,形成压力层层传导机制。合理设置考核内容,探索考核的有效途径,确保目标考核科学性、公平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完善个性化考核,建立单位和个人工作动态台帐,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敢于触及矛盾和问题,严格问责,工作进展慢的要及时预警,工作完不成的要按规定进行处理,表现突出的要进行奖励。
(三)以提高落实力和执行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查找干部作风、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在思想解放中增强干部的创新力,在追究问责中提高对干部的约束力,在作风转变中增强干部的执行力。严肃工作纪律,切实扭转部分干部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作风飘浮,脱离群众,责任不强,发展不力,尤其在推动落实上“呆板”执行、“主观”执行、“唯利”执行、“马虎”执行、“慢”执行等不良倾向,营造思想统一,目标明确,职责分明,不怕困难,敢于担当,执行有力的工作环境。以工作创一流、目标争第一、敢为人先、敢拼敢干的精神,争先赶超,狠抓落实,推进工作,在增比、进位、赶超、突破、跨越上推动发展,形成各项工作争着干、比着干、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的强大动力。
(四)以提升服务发展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五)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继续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力度。大力加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切实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逐步形成行政效能和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和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强化干部权力运行监督,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深化源头治理,切实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问题。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经过通盘考虑、反复酝酿、多方征求意见,并经上报审批和民主程序表决后,北海市一县三区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日前,北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东与县区领导班子新老成员集体谈话,勉励他们讲政治、讲党性,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和角色转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能力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岗位,以科学发展的优异成绩回报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待。
王小东指出,这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是在奋力推进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和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时期进行的,关系到全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北海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这次县区领导班子换届人事安排工作,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突出在“三个一线”发现和使用干部,注重优化和改善班子结构、使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与合力进一步增强。人事安排方案既符合自治区党委关于县区领导班子配备的要求,又体现了北海干部队伍的实际;既考虑了工作需要,又体现了对干部的关怀。大家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把思想统一到市委的决定上来,自觉服从事业需要和组织安排,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做好工作、凝聚人心、增进团结上来,恪尽职守,扎实工作,确保领导班子的顺利交接和工作的平稳过渡,确保换届换出干劲、换出活力、换出新气象。王小东指出,换届必然涉及到干部的进退留转。由于领导班子职数、结构性需求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做到满足每一个同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政治觉悟和党性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保证市委人事安排意图的实现。古人云: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要始终保持良好心态和豁达胸怀,常怀感恩之心对待组织,常怀平常之心对待官位,常怀敬畏之心对待权力,坦然面对个人的进退留转,做到“进”者奋发有为、“退”者心情愉快、“留”者意志不衰、“转”者迎接挑战,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对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心,自觉做到思想不松、作风不散、干劲不减。
王小东提出了当前要齐心协力做好的相关工作:一是要做好新进班子成员的提前到位工作。新老班子成员要相互支持配合,完成好各项工作的顺利交接。二是要共同努力,做好县区党代会的各项准备工作。高度重视党代表选举工作,认真起草和修改好党代会报告,统筹做好筹备召开县区人代会、政协会、乡镇人代会以及村(社区)“两委”换届等各项工作。三是要严守纪律要求,确保换届风清气正。四是要抓紧抓好经济工作,确保换届和发展两不误。
王小东强调,新一届县区班子成员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工作表现如何,不仅关系到各项工作的推进,也影响到群众对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的评价。他勉励大家努力做好“五个表率”:
一要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做勤于学习的表率。北海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执政能力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与时俱进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能力,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要在深入钻研理论上下功夫,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更新知识上下功夫,丰富知识储备,改善知识结构,开阔思维眼界;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推动工作的措施、打开局面的本领,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二要认清形势、科学谋划,做服务发展的表率。抢抓机遇全力发展,是县区领导班子必须紧紧抓住的头等大事。每一位班子成员都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认清发展形势,深入研究县区实情,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推出切实有效的发展举措,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惠民生,尽心竭力保稳定。
三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做真抓实干的表率。面对推动北海跨越发展的历史重任,各级领导干部在关键时刻能不能负责、敢不敢担当,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要始终坚持“真抓实干、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理念,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用心干事、狠抓落实、攻坚克难。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更不能搞形式主义、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在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关键时刻,领导干部要站得出来,顶着上去,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四要精诚团结、合作共事,做团结协作的表率。实践证明,领导班子只有搞好团结,才能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必须倍加珍惜团结,自觉加强团结,悉心维护团结。坚持原则、出于公心、宽以待人。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多点理解,多点支持,多点配合,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要有容人之短的胸怀,容人之长的美德、容人之异的肚量,坦诚相待,不搞自由主义。
五要严于律己、筑牢防线,做廉洁自律的表率。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牢牢守住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这条底线。注意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从身边点滴做起,常存“慎独”之心,常怀“自省”之念;注意净化自己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做到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秦建孝在中国共产党沁水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解放思想 领导变作风
转型跨越 政府变职能 为建设干部入民心、工作入名次、产品入名牌、幸福指数入名首的
“三晋十强县”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沁水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沁水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中国共产党沁水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我们在建党90周年前夕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也是在我们全面开启“十二五”规划、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盛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县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县委和县纪委,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解放思想、领导变作风,转型跨越、政府变职能,为建设干部入民心、工作入名次、产品入名牌、幸福指数入名首的“三晋十强县”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沁水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县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转三化三提高”的总体要求,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繁荣、民生改善、政治安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从2005年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由44.3亿元增长到100.1亿元,年均增长10.5%;财政总收入由5.1亿元增长到22.2亿元,年均增长34.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863元增长到5059元,年均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020元增长到13365元,年均增长13.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2.8亿元增长到56.9亿元,年均增长34.8%。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人均水平在全省、全市领先。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五年来,我们积极践行“以煤为基、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转型思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传统煤炭产业改造升级稳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重组任务基本完成,煤炭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煤层气、煤变电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年抽采煤层气18亿立方、瓦斯发电装机容量16.6万千瓦的生产能力。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畜牧、蚕桑、蔬菜、林果“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呈现出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农字号”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旅游、商贸、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始终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扭住重点不放松,五年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组织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210余项,先后完成了梅杏大道、滨河南路、阳翼高速互通连接线、碧峰公园、赵树理图书馆、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和煤层气入户等多项重点工程,县城的环境明显改善、功能更加齐全、品位有效提升。“沁河流域特色城镇化示范区”建设有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工业园区和舜王坪生态旅游区建设步入新的阶段。认真贯彻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连年加大“三农”投入,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扶贫攻坚扎实推进,道路、饮水、医疗、广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基金,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十一五”期末,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5亿元,是“十五”末的6倍。大力实施开放引进战略,积极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不断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先后组团参加了乌洽会、港洽会、中博会、能博会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签约项目34项,引资157亿元,一大批引资项目在我县纷纷落地并发展壮大。
社会事业有了新发展。强力推进科教兴县战略,投资1.87亿元新建了教育园区,投资2.56亿元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成为我县历史上教育投资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一个时期。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城镇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农村“五个全覆盖”目标提前实现。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推进,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态势平稳。科技、文化、体育、人口计生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统战、武装工作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工作卓有成效。
党建科学化水平实现新提高。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不断提升。精心实施基层党建“五大工程”,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切实加强农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实现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县委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构建了“三位一体”考评体系,进一步优化了选人用人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煤炭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纪律作风集中整顿取得实效,为维护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纪律保证。
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我县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县、中国低碳旅游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省级文明和谐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平安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首次入围“中部百强”,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
同志们,回顾过去的五年,沁水的变化有目共睹,沁水的发展振奋人心。可以说,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抢抓机遇、应对挑战,转型调整、全面发展的五年;是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广大群众安居乐业、普遍受益的五年;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带领全县人民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昂首阔步、奋勇前进的五年。
五年成绩的取得,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沁水县情相结合的结晶。历届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县政协的领导同志们敢冒风险、能吃苦头,勇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社会体制改革的创新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他们在结合而不是照搬、在实践而不是口头、在改革创新而不是墨守陈规等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实践证明,以张天才、平良德、王殿文、崔建忠、胡计松、白晚才、刘晋英、周海德、郭长青、贾联亭、申会、程琳、常国荣、常广智等同志为代表的历届领导同志们,是共产党人的模范党员!沁水县广大干部群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在此,我代表十一届县委,向所有为沁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贡献、为今后沁水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总结多年来的实践,可以概括为三大宝贵经验:经验之一是大胆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和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两个重要标志,那就是政府创优环境、社会创造财富。政府要毫不犹豫地、不断地回归自己不是“婆婆”而是“保姆”的服务的本位和创造公共产品的本位,这是实现转型跨越的前提条件;社会创造财富,继续破除所有制歧视,大力发展民有和股份所有制经济,是实现转型跨越的力量源泉。经验之二是大胆创新社会体制改革的内涵和外延。利用不断增加的政府以及社会财力,加大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住房、生态、安全、交通等方面建设,增加人民的幸福指数,实现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经验之三是大胆进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实践。开始改变在用人方面权力过分集中和“大民主”的两种不良倾向,使执政主体和实践主体开始参与决策和发挥监督作用。这三大宝贵经验,使产品竞争、地方竞争和人才竞争有先有后地、有主有次地如雨后彩虹般在沁水大地上闪现出美丽的光华。“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我们这一届县委要义不容辞地接过这条彩练,团结带领全县21万人民舞之蹈之,鼓之呼之,在转型跨越的新征程上,演出威武雄壮、气势恢弘的活剧!
二、新的形势和今后五年的目标
五年的改革发展,成就是显著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沁水作为革命老区、资源型县区和内陆山区,欠发达的基本县情没有根本改变,我们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而繁重。
同志们,我们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坚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把寻找问题当成共产党人的本性,把公开问题当成共产党人的本能,把解决问题当成共产党人的本质。寻找问题是公开问题的前提,公开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当前,禁锢我们转型跨越发展最首要的问题是思想不解放。打不开脑门,就打不开村门、厂门、县门、省门和国门。长期以来,一方面由于山大沟深、立地限制,沁水人民饱受交通束缚、区位制约之苦,干部群众视野不宽、见识不广,思想比较封闭、观念相对保守;另一方面,由于身处煤田、资源丰富,习惯于靠山吃山、挖煤卖煤,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满足于资源优势,沉醉于“上天恩赐”。
困扰我们转型跨越发展最现实的问题是发展不均衡。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煤炭产业一枝独秀,低端生产、链条太短,煤层气开发野外红火、室内冷清;农业产业小打小闹、不具规模,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名牌;旅游产业醒得早、起得迟、走得慢,雷声大、雨点小、效益差;第三产业星星点点、遮遮掩掩,比例过低、难成气候。二是县级财政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不协调。尽管我县的财政收入已突破20亿元大关,我们也跻身中部百强,但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及全市平均水平,半数乡镇不达全县平均水平,农民增收困难,路径不多、渠道不畅。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纯农业乡镇与资源乡镇之间经济实力悬殊,许多农业乡镇基本上是“要饭财政”,偏远贫困乡村与沿河沿路乡村之间基础设施水平相差甚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束缚我们转型跨越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活力不充分。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地面企业凤毛鳞角,安排就业能力差,带动作用不明显;大项目签约多、落地少,摊子铺开、进度不快,外资引进少、内资用不活,经济发展内生力不足;改革不彻底,遗留问题多,全民创业劲头不足,坐享其成者多、干事创业者少,坐而论道者多、真抓实干者少;发展环境不宽松,常说不能干的人多,常想怎么办的人少。
制约我们转型跨越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作风不过硬。一些部门责任意识淡薄,工作落实不力,习惯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传达会议,习惯于有名有利争着干、有责无利躲着走;一些干部精神疲软,情绪畏难,工作上不推不动、推也不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一些干部作风漂浮,吃拿卡要,效率低下,没有利益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生活上贪图安逸,发展上缺乏魄力,敢闯敢拼的意识不强,打不开发展的新局面。
影响我们转型跨越发展最迫切的问题是表率不达标。一些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说套话、大话、空话的问题,传达功能强、落实功能弱的问题;少数领导干部存在着表里不
一、言行不
一、对上对下不
一、对亲对疏不一的问题;个别领导干部存在着不想管住自己,光想管住班子、管住干部、管住群众的问题。为此,造成干部、群众口服心不服、服从不服气的问题,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我们既要历史地、客观地看问题,更要发展地、科学地找优势。当前,虽然我们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这些困难都是发展中的困难,这些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要我们找准症结、直面现实,对症下药、克难攻坚,我们就能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排除障碍、一往无前。我们对沁水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沁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集约化、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谋划和推进沁水的改革发展。
分析形势,我们迎来了一个空间增大、活力增强、优势凸显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走势看,世界经济历经金融危机之后逐渐回暖复苏,石油价格长期高位运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市场广阔,新能源和现代煤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迎来良好时机,这为我们发挥资源优势、夯实发展基础、积累跨越资本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建设中原经济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为我县充分发挥潜在优势、承接先进技术和资本,拓宽对外发展空间,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省先后被批准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和循环经济试点省、生态建设试点省,去年又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这为沁水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撑。省委袁纯清书记去年“7.29”讲话就我省如何解决问题、跨越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山西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转型,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干部转型,干部转型的关键在于思想转型,思想转型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学习。这一重要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为我们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我们进入了一个壮大实力、提速增效、快步赶超的发展加速期。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县经济社会现已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未来五年,随着省、市翻番战略的强力推进和我省年均一万亿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拉动,全县经济实力将会实现大幅提升;随着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和重大转型项目的开工建设,我县的产业结构布局和经济运行质量将会显著改善;随着我县交通、生态、人文、投资等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加之全县上下思进盼富、干事创业的士气日益高涨,沁水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必将迎来一个大发展、快发展的黄金时期。
基于对形势的综合分析和科学把握,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转型跨越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运用经济、社会、生态、政治、党建“五大规律”,围绕建设“三晋十强县”这一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县、能源富县、旅游活县“三大战略”,强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特色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党建科学化“五化建设”,倾力狠抓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旅游开发、全民创业、农民增收、民生改善 “六大重点”,着力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全力打造干部入民心、工作入名次、产品入名牌、幸福指数入名首的新沁水。
建设“三晋十强县”,是我们冷静看待自身优势、科学分析未来形势、正确把握发展趋势,基于对省情、市情、县情的综合考量而提出的,不仅符合省、市提出的“争先进位”的要求,更是沁水21万人民的迫切愿望。
今后五年的发展任务是: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含寺河煤矿),年均增长23%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年均增长17.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年均增长16.8%。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总起来讲,今后五年就是要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五化建设”、狠抓“六大重点”,我们概括为“1356”转型跨越发展总体思路。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围绕这一思路,大手笔谋划工作、高起点推进发展。有条件的乡镇要放大优势、率先发展,条件差一些的乡镇要自加压力、负重赶超。我们坚信,只要上下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我们的宏伟蓝图必将变为现实!
三、运用五大规律,落实各项任务
全面落实“1356”转型跨越的总体思路,就必须进一步推广历届县委开展产品竞争、地方竞争和人才竞争的经验,深化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运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生态发展规律、政治发展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
第一,运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开创转型跨越新局面
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的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时代,是市场经济规律之一。今后五年,运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紧紧抓住全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先行先试”这个最大的政策优势,狠抓新型工业、特色农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旅游开发、全民创业,促进沁水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一)抓新型工业,在煤业现代化上实现大跨越。今后五年,要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转型思路,坚持破煤而立、依煤而行,着力构建以煤炭、煤层气、现代煤化工、煤气电一体化、新型建材和冶铸制造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
立足煤、依托煤,全面提升煤炭煤层气产业。优化提升煤炭工业,继续深入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大力推进现代化矿井建设,着力提高煤炭洗选率、加工转化率和煤炭产业集中度,实现煤炭产业高效、绿色、安全发展。综合开发煤层气产业,制定煤层气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规范煤层气开发经营秩序,推进煤层气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气化山西”的进程中率先实现“气化沁水”。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县地方监管煤矿原煤产量达到900万吨,县域原煤总量达到3500万吨;全县煤层气产能达到50亿立方米,液化能力达到95万吨。
延伸煤、转化煤,加快发展煤化工、煤气电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主动出击,强化合作,加快培育和新上一批大型煤化工项目,重点发展煤制烯烃、煤制聚乙烯、煤制聚丙烯、煤制天然气等新型能源。大力发展煤气电循环产业,实施煤气电一体化发展战略,重点抓好瓦斯发电和风力发电、电网升级改造等电力项目,加强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综合开发与利用,促进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利用煤、超越煤,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非煤产业。要未雨绸缪,抓住煤炭市场好、效益好的大好时机,积极鼓励和支持煤炭资金注入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物流商贸等非煤产业,落地上马一批产品附加值高、低耗能、低排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品牌企业。加快发展园区经济,重点抓好“新能源产业工业园区”和嘉峰煤层气、国华新型建材、龙港煤炭深加工“三个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统筹做好园区土地规划、环境评价等工作,推动优势企业、优质资源向园区集中,推动园区经济集约发展、集群发展、集聚发展。
(二)抓特色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实现大跨越。传统农业效益低,但现代化、高科技的有机特色农业的效益甚至高于现代工业,这是市场经济的又一规律。今后五年,我们要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按照“总量增加、比例提高”以及“三个优先”的要求,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认真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畜牧业发展基金、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破解“三农”信贷难题,提高金融对农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农业,引导资源型企业转向农业。完善以工补农、以煤补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在全社会形成支农、助农、兴农的良好氛围。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以现代农业为方向,突出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农业、工程农业、设施农业为抓手,进一步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培育扶持“农字号”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力发展名牌、有机特色农业,继续抓好畜牧、蚕桑、蔬菜、林果“四大产业”和农产品“六大基地”建设,着力在“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多乡一业”上下功夫,力争“十二五”末,全县羊群饲养量达到50万只,农产品认证达到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00个,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益;积极发展品牌农业,改变以往乡乡为战、村村为战的单打独斗模式,集中全县之力展开创意、策划,进行包装、宣传,变农业产品为超市商品,变商品经销为品牌经营,在三晋大地上树起一面品牌农业的大旗。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是难点、重点,也是焦点和热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民收入翻番,需要多措施并举,多路径下功。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调整农业结构的能力,科学种田、精于种田,懂经营、会管理,把农民变成新型农民;要大力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鼓励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不拘形式,不限规模,大力兴办中小企业,把农民变成工人;要加强特色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降低准入门槛,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把农民变成市民。
(三)抓项目建设,在发展“帮办经济”上实现大跨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又一特点是政府全力创优服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产生活的硬环境。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在新一轮大发展中抓好项目、占得先机、拔得头筹,对加快沁水转型跨越发展至关重要。要始终不渝地把项目建设放在首位,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投资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申报一批、建设一批的同时,精选一批、储备一批,努力积蓄发展后劲。要健全推进项目的领导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发展“帮办经济”的内容和服务标准,要响亮提出:谁为企业服务好,谁就是沁水人民的功臣;谁不为企业服务,谁就是沁水人民的罪人。要定期让企业评比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实行末位惩罚制。
(四)抓招商引资,学习借鉴江苏、山东、昆明等地的创新经验。首先,要把先进省市招商引资的先进办法学回来,针对过去存在的问题制定我县的具体办法。要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依托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这一平台,立足自身发展优势,主动融入太原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以及战略投资者,让沁水真正成为投资的宝地和发展的高地。
(五)抓旅游开发,构建多元化县域经济。旅游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要尽快做出全面规划,尽快扭转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要以率先开发历山为突破口,高起点规划,市场化运作,分梯次推进,全面实施“西部、中部、东部”三大旅游片区开发,努力建设“舜王坪、西峡、白云洞、柳氏民居、三都古城、示范牧场、张峰水库”等七大精品景区,积极推进“红色旅游”,着力打造“一山(历山)、一水(张峰水库)、一民居(柳氏民居)”三张旅游名片,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生态游、休闲度假游、明清古堡游,使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推动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有序发展、快速发展。
(六)抓全民创业,学重庆经验优惠发展微型企业。尽快学习重庆经验,拿出沁水帮助微型企业建立发展的政策,以此不断激发全民创业的动力和活力。要搭建创业平台、搞好创业服务,努力在全县营造干部带头帮企业、能人带动办企业、百姓自主创家业的浓厚氛围,真正使创业成为就业的主导、发展的主力、社会的主流。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股份制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煤电气化、冶铸制造、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传统产业,鼓励民间资本投向节能环保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力争五年后,民营经济总量在全县占有“半壁江山”。
第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实现共同富裕增加幸福指数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部分人先富起来,甚至造成贫富悬殊。但社会体制的改革,目的是让人们共享改革成果,走向共同富裕。哪个地方能做到这一点,表明那里的党组织执政能力强,就会得到党和人民的赞成。陕西省神木县财政收入不是全国最好,但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和免费中等教育;天津市华明镇没有特殊优势,却最早实现了宅基地换房,使农民都住上了楼房,找到了可心的工作;山东枣庄市最早实现了土地使用产权证,在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死地变活钱;山西左权县把全县1000多个村庄和县城规划为1+34,即一个县城、34个城镇,其它村庄都实现了左权生态庄园经济;山西朔州市实现了在校学生一人一天补助一斤牛奶、一个鸡蛋;山西乡宁县早些时候就实现了“一矿办一企”的转型目标。不少地方通过政府调节,使人们享受到先富者交税的二次分配的好处;通过严管税收的政策调节,通过先富者的道德调节,初步走向共同富裕。
(七)抓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上有作为。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企带村”的帮建帮扶发展思路,坚持标准不降、投入不减,因地制宜、片区开发、整体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每年培育20个村跨入省级重点推进行列。要按照“街道亮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的基本要求,以“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省、市实施新的“五个全覆盖”的总体部署,切实抓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街巷硬化、便民连锁商店和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同时要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加大移民搬迁力度,制定政策、完善机制,多元投入、连片推进,着力解决贫困农村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全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八)抓县城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县城是沁水的名片,县城是全县的形象。要按照“拉开骨架、拓展空间、扩容提质”的要求,优化县城布局,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品位。要从“水”入手,从“山”起步,打造梅河、杏河、县河“三河靓丽景观带”,建设碧峰、石娄、龙岗、玉皇“四座生态森林公园”,提升路、水、电、气、热、通讯、信息“七张网”,彰显山水特色,体现魅力景象。要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加快文化广场、影剧院、体育场馆、游泳馆等公益设施建设,加强县城市场、交通、环境秩序管理,注重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进一步改善县城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县城的综合承载力,加快建设功能齐全、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绿色宜居的山水园林县城。
(九)抓沁河沿线特色城镇带建设,打造城镇建设新亮点。按照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我县以端氏、嘉峰为中心的新能源产业工业园区,未来将是晋城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新亮点。要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和带动作用,以郑庄、胡底、端氏、嘉峰、郑村工业片区和煤层气产业片区等“六个片区”为依托,统筹谋划、连片推进沁河沿线的特色城镇、中心集镇和小城镇建设,努力形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高品位的特色城镇带。
(十)抓历山生态旅游城镇圈建设,彰显地域城镇特色。以历山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为“龙头”,注重搞好生态城镇建设,整合生态资源,实施整体开发,带动中村、土沃、张村等旅游公路沿线、旅游中心区、景点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建设。
(十一)抓民生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要响亮提出:
1、人人有学上,率先普及高中教育;
2、户户有电视,数字节目信号乡乡通;
3、家家有活干,逐步消灭“零就业家庭”;
4、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城;
5、公交网络化,方便群众出行;
6、畅通民意渠道,为民排忧解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抓好限价商品房、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和谐沁水建设步伐。
(十二)抓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公正。抓好党管武装工作,解决制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瓶颈问题,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良好氛围。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及时有效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突出问题。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大对煤矿、非煤矿山、煤层气企业、森林防火、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公共场所的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坚决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着力推进“平安沁水”建设。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财力向农村、基层、困难群体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运用生态发展规律,创造良好的空气圈、水源圈、土壤圈
一手抓绿化、一手抓文化,应当是沁水城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要彻底改变没人的地方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有人的地方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林疏草少。创优解决“三圈”环境,使人们由短寿变长命,是执政党不可推脱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为防止继续使地球变热的奉献。
(十三)抓“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绿色沁水”。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突出抓好沿路增绿、空地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近山植绿,积极开展林业生态文明乡村、社区、企业、矿区和单位创建活动,不断加快“省级林业生态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建设步伐,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53%以上,切实让全县人民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有更多的青山绿地。
(十四)抓节能降耗减排,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大力推进低碳生产,推广使用煤层气、沼气、秸杆气等清洁能源,积极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节能减排工程,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要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全循环”的原则,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重点,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引导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加快培植循环经济骨干产业链条,让循环经济成为我县的主导型经济。到“十二五”期末,主要污染物减排实现明显下降,低于全省削减目标。
(十五)抓生态环境保护,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大力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有序开发利用土地、水利、矿产等资源,严格新上项目环评和能评工作,严禁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向我县城乡转移,决不能让今天的引进项目成为明天的治理重点。积极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着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高标准治理煤矿、非煤矿山、煤层气等资源开采区所造成的水位下降、植被沙化、空气污染等问题,全力维护群众利益,坚决遏制生态恶化;要持续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化环境空气质量,县河、沁河水质稳定要达到三类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要实现全面达标,让群众生活的更放心、更舒心、更称心。
第四,运用政治发展规律,让公共权力接受多方监督,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网络时代政治的最大特点是公开透明,离公开透明越近,与党心民心越近;离公开透明越远,与庸俗腐败越近。
(十六)抓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民主权力保障制度,支持人大、政协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大力开展“六五”普法工作,不断完善法律服务制度,提高全社会法律素养,增强政法机关的社会公信力,维护司法公正。
(十七)抓民主党派监督。切实加强统战工作,深入实施“同心品牌工程”,充分利用统战优势,积极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凝心聚力,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五大关系的和谐。
(十八)抓人民团体监督。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侨联等人民团体按照法律、法规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
(十九)抓新闻媒体监督。要保障新闻媒体的权利与自由,欢迎新闻媒体的监督,充分发挥我县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的监督作用,大力开展公开批评和公开自我批评。
第五,运用党的建设规律,发挥领导全县科学发展的核心作用
党的建设规律是决定我们掌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生态发展规律、政治发展规律中的规律,起着核心的决定作用。小平同志早就教导我们: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关键在领导核心。县委要把党的建设放在重中之重,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谁不抓党建,谁就不能当领导干部;谁不把党建放在首位去抓,谁就不是一位好的领导干部。
实现转型跨越,建设“四民(名)”式的“三晋十强”,关键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带头作用。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全县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十)抓思想政治建设,先进理念引领发展。要按照提高理论素养、树立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县、乡党委中心组要率先抓好学习,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坚持学习,广大党员要积极开展学习,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经常走出县外、走下基层,用心寻找改革创新的案例,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把读有字书和读无字书结合起来,争当勇立时代潮头、勇于开拓创新的先行者,努力营造求新求变、开明开放的浓厚发展氛围。
(二十一)抓干部队伍建设,提升能力加快发展。要认真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把选好人、用准人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导向,坚持在工作中了解干部、考验干部、考察干部,真正让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老实干部脱颖而出,让作风过硬、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吃香走红”。学习、研究、参考中纪委、中组部在江苏省睢宁县、河北省成安县和成都市武侯县开展的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的做法。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三位一体”考评体系,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探索完善县委全委会和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更好地关心照顾离退休干部。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组织实施好“百名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实施党政人才培养、企业人才培育、技能人才培训“三大工程”。
(二十二)抓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础促进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大先进典型的培塑、宣传力度,着力抓好先进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以“三级联创”为载体的各类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基层党建“五大工程”,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加强企事业单位、机关、社区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关心照顾老党员,帮扶困难党员,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十三)抓反腐倡廉建设,廉洁从政保障发展。要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建立健全思想教育、制度堵塞、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要进一步加强源头防腐、专项治理、监督制约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不断完善反腐倡廉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反腐败斗争的整体合力。要严肃查处滥用权力、谋取私利、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教育广大干部廉洁从政。同时,要尝试对资产在百万元以上的先富起来的企业家,进行德育教育,开展民评活动,防止生活腐败、赌博、吸毒、为富不仁的问题发生。
(二十四)抓干部作风建设,践行宗旨服务发展。工作贵在落实,转型必须苦干。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坚持以发展为重、以事业为重,坚守信条、不辱使命,工作再难,也要迎难而上;担子再重,也要勇于承担;问题再多,也要敢于面对;任务再大,也要全力完成。要强化群众观念、执行群众路线,视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困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要不讲客观、不找理由,全心全意办成办好;要转变工作方式、深入基层实际,大力开展党员干部下乡驻村活动,继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解难题,真正以实干赢得人心,用实事造福人民!
(二十五)抓工作方法转变,健全机制推动发展。工作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的纽带与管道。没有好的方法就会使路线、方针、政策与实践脱节。事实证明,寻找问题、公开问题、解决问题、追究责任、案例教育,就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要在全县上下加以推广、认真执行,以此推动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同志们,建设干部入民心、工作入名次、产品入名牌、幸福指数入名首的“三晋十强县”,是我们这一届县委肩负的历史重任,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干部入民心,就是要求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敢于担当、勤政务实、清正廉洁,做一名人民信任、群众拥护的好公仆。工作入名次,就是要求我们各项工作都要争先进位、勇创一流,确保在晋城名列前茅、在全省排位靠前、在全国榜上有名,进一步增强我县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产品入名牌,就是要求我们紧紧依托我县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有档次、成规模、叫得响、叫得亮的煤、气、电、化工、农产品、旅游等知名品牌。幸福指数入名首,就是要求我们不仅经济总量要翻番,而且人均占有要靠前;不仅发展指数高速度,而且发展水平高质量;不仅拥有别的地方拥有的物质条件,而且拥有别的地方没有的生态宜居环境。
同志们,中共沁水县委坚决响应省委提出的“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号召,确保“十二五”末农民收入翻番,市民收入翻番,干部生活水平翻番。我们的口号是:
让沁水人均收入不低、幸福指数最高,令全省人民刮目相看!
叫沁水城乡建设不俗,山水林文兼美,在全国诸县独树一帜!
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1356”总体发展思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领导变作风,转型跨越、政府变职能,为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建设干部入民心、工作入名次、产品入名牌、幸福指数入名首的“三晋十强县”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