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在执行过程需改进问题思考(多篇)

时间:2019-05-14 06:5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在执行过程需改进问题思考(多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在执行过程需改进问题思考(多篇)》。

第一篇:地方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在执行过程需改进问题思考(多篇)

地方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在执行过程需改进问题思考

目录

题组就地方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在部分有代表性的省份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开展对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促进政府管理以及提高审计机关地位、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扩大审计工作影响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

一、对审计工作报告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监督本级政府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作为权力执行机关,应该向权力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因此,审计法要求各级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制度是宪法这个规定的具体要求。但对于这个制度的重要性人们还认识不足,影响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审计工作报告制度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审计机关的认识不足。尤其是一些县级审计机关,他们认为预算执行审计年年审,审计的资金量少,项目不多,每年报告的内容和反映的问题大同小异,拿不出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报告,导致政府领导看了不满意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到人大去作报告。其次,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此认识不高。在很多地方,重大项目都是“一把手”项目,政府领导亲自抓,他们当然希望这些资金能够用到项目中去,发挥应有的效益,但是如果发生了挤占、挪用等情况,他们更希望内部解决,不想让外界知晓而影响其形象,所以,即使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入了审计结果报告,也难在审计工作报告中反映。最后,是人大对

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认识不足。一些地方人大,没有认识到审计工作报告对于人大审议财政决算中起到的参考作用。即使在目前已经开始开展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很多地方,往往也是走走程序,没有将决算审议与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二、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和范围有待界定

审计工作报告集中反映了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的工作成果,体现了审计机关履行职能的情况。它一方面反映了一级政府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情况。审计机关如何履行自己的审计职责,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都要这一报告中体现。通过这一报告,政府、人大和社会公众可以对审计机关自身的工作做出判断和评价,也是对审计机关的一种考核,通过它建立了一个审计机关与外界沟通的有效途径。因此,审计工作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对审计工作报告范围的界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哪些内容该进入审计结果报告甚至审计工作报告,很多地方的审计机关在草拟审计报告时很难把握。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该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界定,使地方审计机关在草拟审计工作报告时有依据和根据,规避风险。

五、审计工作报告公告制度的推广有待加强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监督审计结果执行的有效途径。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有利于审计结论的落实,扩大审计的影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还没有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县级审计机关这个问题更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实践中,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报告起草组在向人大准备审计工作报告时,主要参照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审计机关报告的形式,再根据当地政府或人大的要求,写出适合自己的审计工作报告。因此,上级审计机关的报告格式起到示范作用,只要其格式发生了变化,下级审计机关会考虑做相应变化。审计工作报告格式是审计工作报告内容的载体和形式,需要相应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出台一个规范的格式,以免许多审计机关在准备审计工作报告时无所适从。

尽管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在地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在这里尤其强调的是,各级人大在这方面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做更多的工作,因为,人大要把工作做得更实,审计工作报告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同时,审计工作的报告对象是人大,人大可以将其报告的内容纳入监督的范围。

由于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特点不同,摸清家底的方法也不相同。在审计中,针对资金量大,来源渠道多,内部职能部门较多的单位,选择掌管项目多、资金使用量大的重点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其对项目的立项、资金管理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在实际工作中是否严格执行;对下属单位较多,创收能力较强的单位,主要对其下级单位的收入来源及规模进行延伸审计调查,核实其是否如实缴纳国家税收,收入是否统一纳入单位预算管理,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的违法行为;对于人员较少,多数经济活动依托相关单位开展,财务上将资金拨付到外部相关项目承担单位的部门,到相关单位进行调查和核实。

二、采用有效的审计方法,搞清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在摸清基本情况的同时,还必须采用有效的审计方法,才能搞清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

1、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入手,了解被审计单位各项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真正得到了贯彻执行。如会计、出纳是否分开,财权与事权是否分离,款项的拨付是否有严格的审批制度,经费的收支是否全部纳入了单位的预算管理等等。通过对内控制度的调查,从而确定被审计单位容易出现问题和舞弊的环节。这样做有利于突出审计重点,减少盲目性。

2、抓住被审计单位本级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这一主线,沿着资金运动轨迹,一查到底,直到搞清楚资金的最终去向为止。目前在实行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收付后,财政资金不再通过部门和单位的多重账户中转,减少了支拨的环节。按照资金流向进行延伸,弄清资金的

真实用途和使用效益情况,将资金的最后使用者与部门及直属单位的审计结合起来。特别是要重视对时间较长的往来款项和异常业务往来的资金流向的审查,从中可以发现大案要案线索。

3、在审计环节上,要紧紧抓住预算执行的“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审计人员应从立项审批、年度预算、资金收付、项目评价等各个环节着手,对照批复的预算,做到逐项、逐个环节的审查,看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是否不按预算和偏离预算的情况发生,进而跟踪预算执行的结果。要特别关注预算执行的结转、结余,因为这是预算执行质量的重要体现。针对结余资金过多的现象,还应从体制和制度上分析查找原因,促进其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注重分析研究,体现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过去我们实施预算执行审计,往往是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因而审计揭示的问题年年都是“老面孔”,所提建议也是微观的、一般性的,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注重从政策措施以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问题,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加强预算管理。首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和采纳审计意见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采纳审计意见情况的督促检查,保证被审计单位积极落实审计决定和意见。其次,以规范预算管理为目标,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建设和落实。通过审计,不但指出被审计单位内控中的薄弱环节,而且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改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主动、理直气壮地依法行使监督权,切实维护人大的形象和权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才能把监督法贯彻并落到实处,才能不辜负人民的重托,更高好地监督工作深入开展,并不断取得监督实效。

要在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监督程序上下功夫。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监督工作是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的重要内容,在监督工作中,要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实效”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工作需要,积极探索监督工作的形式和方法,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有助于落实监督法的相关配套制度,改进和推动各项监督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及其他工作规则,全面推进常委会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二是要依据监督法的规定,制定监督工作办法、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办法、执法检查工作办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办法、计划预算监督办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会议审议意见督办办法、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办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等,进一步规范监督工作;三是要努力形成常委会班子集中统一领导,工作部门分工负责,组成人员各尽其责,整体工作运转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减少监督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下功夫。要深入了解社会情况,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及对各项工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抓住经济运行中的重点、难点问

题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组织人大代表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视察、调查和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按照“议大事、抓重点、求实效”的原则,及时作出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和谐发展的决议决定。建立贯彻实施决议决定的督办机制,通过加强跟踪问效,及时发现问题,使决议决定得到认真贯彻落实。

要在突出重点,增强实效上下功夫。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全面掌握地方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一是把握监督的重点,增强监督的实效性。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监督,坚持每年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上半年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和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审查本级财政决算报告和财政调整方案,确保计划和预算执行的力度和效果,推动经济良好运行,提高各项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坚持把对人与事的监督结合起来,强化对权力运行监督,加强对政府组成人员及其所属部门的监督,增强被选举和任命人员的公仆意识、法律意识和依法履职、勤政廉政的自觉性,推动部门转变作风、改进工作;加强对全县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建设和关乎国计民生问题的监督,督促政府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重点项目、重点建设、重点工作的推进;加强对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监督,听取和审议审判与执行、检察工作等方面的报告,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依法办案;加强对关系人民群众切

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监督,妥善处理和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及时化解社会各类矛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二是

创新监督方式,促进监督。在正确运用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视察、检查、调查、工作评议、述职评议等各种柔性监督的同时,积极探索特定问题调查、质询、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和形式,对监督工作要做到提前介入,超前谋划,深入广泛调查研

究,实现人大监督工作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的转变。要克服重过程轻效果,重建议轻落实的现象,切实改变“会上议一议,会后无声息”,“只讲形式,不讲效果”的状况,注重整改落实,讲求监督效果,对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报告或专项工作报告形成的审议意见和评议意见,建立回审和报告制度,做到跟踪问效,定期听取审议意见办理情况报告和进行满意度测评,督促被监督者抓好落实。对重要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连续几年的监督检查,直到问题解决。对有的单位和个人整改不力,整改不满意的,要求重新整改,直到常委会和人大代表满意为止。对认真落实审议意见和评议意见,政绩突出的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给予授予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起到鼓励先进,弘扬先进的目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加大人大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适时对监督工作的相关议题和监督情况进行公开报道,努力为监督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在发挥代表作用,增强履职意识上下功夫。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作用发挥如何,决定着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开展代表培训,不断提高代表素质和履职能力;丰富活动代表活动内容,规范代表活动,及时向代表通报重大事项和有关工作,畅通代表知情

知政渠道,努力搭建履职平台;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等制度,畅通人大常委会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强化对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力度和督办力度,在面商率、满意率和解决率上下功夫,促进问题的解决。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公民旁听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代表接待日制度,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有计划地开展代表小组活动,组织代表进行视察、检查、调查等履职活动,为代表履行职务创造有利条件,充分调动代表参与人大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办理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妥善处理信访案件,努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要在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监督能力上下功夫。提高监督水平,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监督能力,按照 “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务实高效、作风过硬、团结协作(本站向你推荐)、勤政廉洁”的要求,建立经常性的各种培训学习长效机制,完善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不断加强对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理论、工业、金融、财政、公共管理等各类知识的学习,学习监督法和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关于监督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强化学习,使自身的监督能力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人大工作组织制度、运行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办事程序和机关服务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努力改善履职环境和条件,提高为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机关组织建设,优化干部队伍年龄、文化、专业结构,加大人大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交流力度,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抓好各项监督工作的落实,推动和促进地

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未签章的格式合同。

四、审计发现及依据

(一)勘察、设计招标活动符合国家法律的相关强制性规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的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的时间,既可以多于20天,也可以少于20天。

(三)未提供相关评标委员会成员的资料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如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的招标,其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前款专家应当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八年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

(四)强制招标项目中投标人数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强制招标的项目,勘察、设计的投标人均在3家以上

依据:

1、招标投标法 康)对地方审计机关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思考

审计结果公告是审计机关向社会公众公开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XX年审计署发布的《XX~XX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规定:“审计系统要大力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到XX年,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全部向社会公告。”XX年以来,审计署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公告,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审计风暴”,审计整改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的效果。实践证明,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审计成效,推动审计事业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审计机关提高依法监督透明度的重要形式。因此,地方审计机关应依据审计法和审计署的工作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工作,但由于地方审计机关在领导体制、审计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等方面和审计署不尽相同,及时研究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行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意义 ㈠有利于突破审计体制对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影响和限制 我国地方审计机关的双重管理体制,使地方审计机关实际相当于地方政府的一个内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审计机关难以保持应有独立性,当审计涉及有关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本级政府的意见,在查处中也难免瞻前顾后,很难完全站在国家的立场,依法进行独立有效地监督,不少问题审计机关查出了,但由于是本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自身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披露和纠正。这种体制上的限制,是地方审计机关本身无法改变的,不利于地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开展。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借助社会监督的“外力”,可以克服法规不健全和审计体制局限等不利条件的限制,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和评价政府公共财政管理的过程和结果,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部门筹集、使用、管理财政资金的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监督、评价政府部门公共财政管理的效果、效率,有力的推动政府部门提高政府公共财政管理的水平和效益。

㈡是有利于保证公众的知情权,推动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不仅想了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情况、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而且更加关注政府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机关承担了对政府及所属各部门使用管理财政资金进行监督的职能,将审计结果客观、真实、准确地向社会公布,有利于促进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互动,促进公众参与的监督平台的构建,将政府行为臵于公众的视野之中,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审计部门通过审计信息的公布可发现民众关心的热点,又反过来围绕公众的关心的问题进行审计,形成良性的循环。

㈢有利于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

审计机关同其他经济监督机构一样,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身也

需要接受监督,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一程度上把审计机关的执法行为臵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全社会可以对审计部门是否公平、公正、客观,审计处理是否合理、合规、合法进行评价,被审计单位也可以对审计结果公开进行申辩和上诉。这样也就对审计机关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掌握和运用、审计业务的精益求精、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查找审计工作规范和审计质量效率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审计部门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从而有效地促进审计工作不断向法制化、规 1 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讲,审计公告制度也是审计机关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公告,无数双眼睛盯着审计者,它必将对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㈣有助于审计处理意见和决定的落实,增强审计威慑力。

在目前的体制和执法环境条件下,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的信息处于半封闭状态,知情者不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被审计单位对预算执行审计揭露的问题整改不积极,审计决定执行不全面,甚至出现个别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处理结果假落实的现象,影响了审计监督效果。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将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合理运用强大的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力量,对被审计单位开展间接监督,督促被审计单位提出纠正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加快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而被审计单位为了给公众留下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印象,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整改,使审计监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金华审计长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报告之所以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审计报告所显示出的前所未有的公开和透明。

㈤有利于为其他监督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可以使人大和各执法执纪部门共享审计结果,可以为纪检、监察、司法部门的介入提供引导性信息;可以为人大监督提供报告性信息。对屡查屡犯、屡犯屡查问题的反复公告,有利于引起人大和各相关执法部门的关注,推动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和“问责制”制度的完善,防范权力腐败。

二、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现状和问题 ㈠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

由于对审计结果公告的种种认识不到位,致使部分地方审计机关存有畏难情绪,对推行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态度不够积极。一是对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规定认识不到位。《审计法》 工作信心不足。因为公布审计结果,是将自身的审计质量臵于大众监督之下,实际上对审计是一种无形的监督,如果审计质量不过关,或违反审计程序、证据不充分,或审计报告出现重大疏漏等经不起考核检验的问题,势必会使自身成为众矢之的。四是由于大部分被审计单位目前还不能从正面意义上去理解和合理利用审计结果改进工作,被审计单位普遍认为这是在亮单位的丑,自然不赞成,尤其是一些权力部门,更是阻挠审计结果公告。地方审计机关担心公告审计结果后被审计单位借机报复、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等原因,在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没有严格要求的情况下,往往不愿主动公布预算执行审计结果。

㈡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受双重领导体制的制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地方审计机关推行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带来一些矛盾和影响。㈢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具体操作无制度规范

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方面尚未建立相应的制度,也没有专职部门,部分市县审计机关甚至没有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审计结果公告的相关工作,因此公告哪些内容,什么时候公告,采用何种方式公告等都没有具体的规定,操作随意性较强。虽然审计署建立了一些制度规定,但总体看这些规范性文件作出的规定相当原则,地方审计机关不易操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实施条例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只作原则性的界定,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审计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对审计公告的规定缺乏统一性;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不够明确,《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中规定“社会公众关注的”、“其他需要向社会公布的”等用语都很模糊

三、充分评估和防范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面临的审计风险 过去的审计报告主要是在审计系统内部传递,最多是向同级人大和政府报送审计结果,因此影响面较小,风险较小。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后,在将政府及所属各部门的财政财务管理情况公布于众的同时,也将审计机关履行职责和执法行为臵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由此产生的外部社会对审计的监督主要来自三方面:(1)来自被审计单位的监督。被审计单位在公开舆论的压力下,对报告中讲得不适当的,或者不符合事实的地方会更加敏感。(2)社会各界进行舆论监督。审计工作的质量怎么样,该发现的问题发现了没有,问题处理得到位不到位,问题是不是分析得很透彻,社会公众对这些问题都会进行讨论。(3)审计队伍内部互相监督,同行之间相互进行比较。伴随着这些外部监督的

增加,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随之而来,加大了对地方审计机关提出诉讼请求的可能性。这种诉讼请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来自被审计单位。在实际结果内部公开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内容的关切度相对较低。有些内容虽然被审计单位不是完全认同,但出于各种原因考虑,经常是保持缄默而不去提出异议。审计结果公告后情况必然会发生改变。一旦公告的内容叙述不恰当,或者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被审计单位肯定会提出,并可能诉诸法律手段。

其二,来自社会公众。审计结果公布于众,在增加公众知情权的同时,由于我国公共资金的使用领域较宽以及大规模国有资产的存在,国家审计结果必然被相关的社会公众所使用,而其对审计报告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公众的期望与现实审计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也将随之出现。一旦由于国家审计结果的错报、漏报而使得公众中的利益相关者受到损失,利益相关者往往迁怒于提供审计报告的审计机关,要求其对自己受到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李金华说过,“我觉得审计公告制度本身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鞭策,一种监督,一种促进,也是一种压力。审计公告制度建立以后,客观上增强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也对推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实行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对地方审计机关自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挑战,必然要求审计程序合法、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处理恰当、建议可行、文书规范,审计质量经得起社会公众的检验,而审计公告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审计工作自身的发展来解决:一要行为规范,依法审计,二要建立和完善审计

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地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贯彻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切实提

高预算执行审计质量,三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四要建立和完善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明确规定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方式、范围和审计机关的权利和义务。

四、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基本原则

审计结果公告的原则是指审计机关在公告审计结果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般要求。审计结果公告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到政府、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和人民群众等方方面面。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结果公告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地控制其可能产生的消极效果,审计结果公告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㈠ 诚信原则。诚信原则就是要求公告的审计结果要客观、真实。向社会公布的审计结果必须保证事实准确、客观、全面,所作的审计结论经得起社会公众的推敲。只有这样,公告的审计结果才能避免审计风险,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发挥审计结果公告的积极作用。

㈡谨慎原则。谨慎原则就是要对审计结果公告的审计风险和社会风险进行合理预测,以判断审计结果公告可能产生的正负面效应,要慎重考虑正面效应和负面效果,谨慎选择公告的形式、内容和范围,对审计证据不足、依据和标准不明、超出审计职责和范围以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不要求公开的审计事项,如果预期社会风险较大,则不宜公告或暂缓公告。

㈢及时性原则。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审计结论和审计公告的严

肃性及一致性,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应当在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等审计结论性文书生效后进行。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公告在前,结论在后,万一前后矛盾,造成工作被动的局面。但往往在审计工作中,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即有些问题不一定非要等到整个审计项目结束后才能进行审计公告,只要对审计结论把握较大,且又能够说明问题,可以考虑随时公告。及时公告有助于审计公告早日发挥社会监督的职能,如果公告不及时,乃至时过境迁,审计公告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㈣审批授权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涉及重大事项的,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该准则 提高公告项目的审计质量和公告文书质量,是防范和控制审计结果公告风险的根本措施。一要严谨细致,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公告的直接材料,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审计结果公告的质量。审计机关一定要高度重视审计报告质量,要把审计报告的质量当作审计机关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使审计报告反映的事实确凿、证据充分,逻辑严密、层次清楚;既要做到数据无误、定性准确可靠,又要做到用词客观、准确、规范、严谨、文字流畅;既要做到评价和结论经得起社会公众的推敲,又要做到处理、处罚的宽严尺度把握准确等。二是要严格把关,提高公告文书质量。要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审核把关机制,要充分听取、认真研究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正确的要予以采纳,事实本身不清楚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切实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质量。

㈢建立公告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审计结果公告效果

审计结果公告的目的是利用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力量达到纠正审计反映问题的目的。但地方与中央不同,地方舆论监督力量有限,社会监督力量也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运用审计结果公告的结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追究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才能使审计结果公告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应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使审计结果公告后的成果和公众的意见被相关部门充分借鉴和利用,从而提高审计结果公告效果。此外,审计机关还应采用审计回访、审计项目抽查、审计结果公告考评等方法,定期收集和分析审计结果公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建立公开审计结果的补救机制,及时向公众作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消除社会公众的疑虑,不断提高审计结

果公告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向您推荐更多范文:

提高社会对地方审计工作认同的思考 提高社会对地方审计工作认同的思考 XX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特点概述 对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 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几点思考

地方标准先进镇村自查报告

地方工商所自查报告

地方工商所全体干部职工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反思检讨自己的行为,分析查找问题的根源,通过反思检讨、分析根源,查找出存在问题如下:

一、学习意识不强,学习氛围不深厚。部分同志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自学流于形式、不求甚解、不够深入,个别同志对待学习培训存在应付心理,心得体会、笔记等潦草浮飘,对待培训后的测试存在侥幸心理,对待测试成绩又不能客观总结经验教训等。

二、纪律意识不强,违反规定禁令时有发生。部分同志不能严格遵守国家总局“六项禁令”、省局“五项禁令”和县局的各项规章制度,还存在执法办案不主动亮证、不着标志服等问题,个别同志甚至违反禁令在工作日中午饮酒。

三、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不够严谨。部分同志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的锐气,对待食品安全监管等重点难点领域时畏手畏脚,个别同志对于自己分管的业务不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有时甚至超出县局规定的时限上报材料、汇报等。

四、宗旨意识不强,工作要求不高。部分同志在接待办事群众时缺乏耐心,对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解释不够透彻,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不听取当事人的客观理由。

五、实干意识不强,勤俭节约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同志在下班后忘记关闭电脑、电灯等电器,在打扫卫生时忘记关闭水龙头造成大量流失等。

六、团队意识不强,协作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同志对待业务工作缺乏主动衔接意识,没有认清“分工不分家”的本质,认为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完就万事大吉了,不去主动配合其他同志完成剩余的工作,有时甚至导致个别业务历时长达半年也没有办理完毕。

政策和镇政府的重要活动、重大项目建设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等事关民生的问题,政务公开工作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注重信息公开的时效性。今年以来,按上级要求和结合本镇实际,特别注重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严把政务信息公开审核关,按审批程序予以公开,特别是网上公开的政务信息由各部门负责人审核后交分管领导审签发布,保证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规定,保证了公开内容真实性、时效性。同时,建立了监督评议制度,自觉接受社会各届的监督,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保障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二)突出公开重点。将年度重点工作、涉农收费项目及标准、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投标、领导调研、生育指标安排及社抚费征收、低保、救灾救济、医疗救助、各类补助补偿资金的发放等方面情况和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办事依据、办事条件、程序、期限、监督办法和办事结果,行政执法部门的收费、罚款标准和收缴情况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其它难点、热点问题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财政收支情况、干部交流、考核、奖惩等情况作为重点公开内容。

(三)设臵规范性公示栏。在政府办公楼院坝内醒目处设立永久性政务公开栏,对机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职责,党委班子成员分工,年度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等进行公示。同时,在政府大厅内设臵镇干部去向公示牌,方便群众办事一目了然,做到了便民、透明。

(四)公示联系电话和举报电话。公开效能举报电话和全体机关干

部联系电话,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的监督作用,对群众提出的疑问、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相关单位和部门处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五)严格公开程序。除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和镇党委、镇政府的重大项目建设等主动向群众公开外,其他政务动态信息严把审查关,确保所发布信息全面、真实,严禁泄密事件的发生。

三、主要成效

全年在公示栏公开16期/次,上报各类工作信息及简报67期,其中被县委办时政要闻栏目和县内要闻栏目分别各采用2条;在省政务信息网上公开75条。通过政务公开,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了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和部门行风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凝聚了人心,使行政行为得到广大群众的有效监督,有力地推进了依法治镇工作进程。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一是业务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公开的形式还有待创新,综合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在今后工作中,将继续加强领导力度和硬件投入,加强人员技能培训,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特别是涉及新农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医疗救助、农村低保等事关民生民本方面挖掘信息,进一步加大公示力度,丰富公开形式和方法,以便捷的手段和灵活的方法为群众服务,进一步推动我镇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工作水平。

最近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倡导以师德为先,重视教师能力提升,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明确了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对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自我检查,特写报告如下。

一、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

在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贯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法律法规,能够努力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热爱教育事业,具备服务育人的思想。

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既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又要特别爱护特殊的学生。教学中力求服务于小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关心小学生的生命状态,同时也关注小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

在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方面,注重小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情感体验相结合,使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在个人修养方面,敬业爱生,为人师表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刻对自己的品行进行自我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加强学习,及时反思总结,做好自身心理调节,努力适应时代要求。

二、在专业知识方面

能够掌握小学生发展的知识。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习特点,了解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了解小学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和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能够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能够关注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能够掌握小学教育与教学理论。

三、专业能力部分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领域的研究。教学中处处体现“儿童为本”的理念。注意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评价、特别注意关爱特殊的学生。备课时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发展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中,把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制作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多种课件,创设情境,辅助教学。教学中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在组织课堂活动中注重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合作意识。课下善于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工作中能够做到及时反思,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注重与同事间的交流学习,资料共享。能主动对教育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活动。

四、有待改进之处

对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自我检查,发现自身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例如,对小学其它学科了解的不够,缺少研究和创新能力等。

础。

3、机构队伍

我校教师全部有合格的教师资格证,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100%。教师全部取得普通话合格证。校长培训合格,所有教师聘任上岗。

4、教育管理

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依法治校,依法从教,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齐全,对教师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合理评价。对小学学生的评价实行等级加评语的办法进行,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力争使每个学生均得到提高。

5、课程实施

自XX年8月以来,我校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开齐开全课程,认真执行实施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积极推行并实施有效教学。我校以创新教育实验为龙头,每周开设一节读书课、写字课、综合实践课,使我校地方课程开设工作与国家课程相互补充。我校师资力量较雄厚,基本能适应小学教学工作的需要,小学一至六年级全部开设英语课。为了提高教师素质,我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学校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以课题“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为契机,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包括音乐、信息技术、体育、科学、美术、品德)四个教研小组进行,力争使校本教研工作有组织、有内容、有措施、有成果。近几年来,先后有xx名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奖,其中xx人论文获省级奖,xx人论文获市级奖。

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及成效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 以教学常规管理为抓手, 紧紧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大兴教学研究之风,认真做好校本教研工作,组织教师开展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的校本教研,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用“六个一”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即要求每个教师自觉做到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每一位学生,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真心评价每一位学生,悉心研究一个课题,为药市小学教育再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注重内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向管理要质量,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健美,有责任感、有协作精神、有奉献精神、有健康体魄和健康心理、有一定特长的合格学生。

(一)、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所有制度编印成册,使每个工作环节都做到了有章可循,有制可遵。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考评机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塑造整体形象。为了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骨干老师为成员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制定了《xx小学师德建设实施方案》、《xx小学教师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同时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全体教师共同遵守、执行。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建立德育管理机构,围绕学校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积极开展

德育系列活动,礼仪教育、读书活动、升旗活动、文明班级评选

活动等针对性实效性明显,师生满意率高。多年来,学校教职工和学生无严重违法,违纪现象,从未出现重大恶性事故。

(三)、加强了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定期组织班主任交流、学习。各班每周召开一次班会,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

(四)、加强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从领导班子做起,采用多种形式学习有效教学有关文件精神和教育、教学新理念。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给教师创造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其次是加强培训,开展有特色的课改教研活动。我们重点抓了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模式的培训。积极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多元化发展,努力实现新课程体系与有效教学的顺利对接。其次、广泛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扎实开展校内外“实施有效教学交流”活动。以学科为单位,交流、反思教学情况,进行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渐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格局。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取长补短。

(五)、强化体育卫生工作管理

学校注重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坚持上好两课两操,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课外活动。学校定期开展活动,使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了进一步培养。为了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广泛开展好群众性的快乐健身活动,学校举行了跳绳、拔河、乒乓球等趣味体育活动,学生的参与率达到了100%,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在卫生工作方面,学校努力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提高卫生工作质量,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制定了预防“常见病”、“多发病”、预防近视等措施。学校由体育教师牵头,各班主任共同参与,利用体育课、班会、晨会等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的传授。学校为做好卫生工作的管理,制定了学校卫生管理制度,班级卫生管理制度、个人卫生管理制度、班级量化管理制度,使学校卫生工作坚持了经常。

(六)学生管理

学校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每学期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的成长历程。学校建立健全了学生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学生健康体检。

(七)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学校安全工作制度、组织健全,责任到人。学校有值日教师和值班人员,24小时不离人,节假日双班双岗,并配有带班领导。安全日志记载具体,真实,有责任人签字,有

整改情况记录,确保了学校无安全隐患,无重大事故发生。

(八)财务管理

学校严格规范财务制度,无乱收费现象,做到收支合理;积极落

实“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健全了学校财产管理使用制度,提高了学校财产使用率。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1、进一步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2、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优化师资队伍和资源配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积极创建和谐校园、书香校园,使学生享受高质优效的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xxxx小学 xxxx.xx.xx 面就自查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自查目的

(一)考评。了解全县落实《规划》的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提出调整有关政策措施的建议。

(二)促进我县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确保按期完成《规划》目标。

二、自查内容

(一)防治目标的完成情况

1、碘缺乏病。碘盐监测288份有9份低碘或不合格,合格率98.5%,符合国家要求。病情400名学生,发现0甲状腺肿18人,i甲状腺肿1人,普查患病率为4.75%。

2、大骨节病。成人临床普查1000人,i大骨节病患者198人,∏大骨节病患者24人,ш大骨节病患者6人,普查患病率为23.4%,7-12岁小学生大骨节病普查300人,阳检率为0。

3、布病。疫情监测共采集500份血清,其中平板凝聚阳性50人,虎红阳性43人,共发现阳性人群93人,阳性率18.6%。

(二)组织管理情况

1、组织领导。各成员单位按照《规划》要求,均成立了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在经费和专业队伍的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2、防治管理。有工作计划、总结、文件资料齐全、立卷、归档规范。

(三)部门履行职责情况

1卫生部门:在地方病防治工作中,卫生部门担负着防治监测,健康教育,技术培训和督导等任务,并负责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病区范围,病情资料和相关的技术支持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水质卫生监测。自查结果表明,上述工作均已如期圆满完成。

发展和改革局:多年来,一直把地方病防治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财政局:如数落实防治经费,做到了专款专用。2 00000 林业局:林业部按要求完成了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扶持。教育、广电局:教育局坚持在中小学设臵1-2节健康教育课、广电局每年都有多次滚动字幕播出。

工商、质检、盐业等部门:共计检查食盐零售网点1000多户,检查行业用盐100余户、检查居民食用盐800多户,没收私盐1.75吨,打击了非法活动,规范了盐业市场,保证了食用碘盐的市场供应。

(四)存在问题

1、以县为单位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任务艰巨,需要继续加强病区碘缺乏病监测,并对重点地区进行必要的政府扶持。

2、部分病区饮用水设备管护不到位或不能正常运转,需要政府投入专项资金维修或重建运行不正常的改水工程。

3、布病防治工作极待加强,畜间传染源长期存在,得不到及时控制和消除,极易引发人间布病的发生,甚至暴发。

4、地方病防治依然缺乏资金保障,建议政府将防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落实到位,保证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真正为全

县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第二篇:地方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在执行过程需改进问题思考

1994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确定了审计机关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作审计工作报告的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对于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财政经济运行中的监督作用,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财政经济领域的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实行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十多年来,各级人大常委会委员对每年的审计工作报告给予了积极评价,社会各界也有很好的反映,说明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审计工作报告的社会效果越来越显著。

为了总结现行的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实施10多年的经验,从理论上分析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成效,全面研究审计工作报告和它所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出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研究》课题组就地方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在部分有代表性的省份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开展对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促进政府管理以及提高审计机关地位、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扩大审计工作影响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

一、对审计工作报告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监督本级政府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作为权力执行机关,应该向权力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因此,审计法要求各级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制度是宪法这个规定的具体要求。但对于这个制度的重要性人们还认识不足,影响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审计工作报告制度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审计机关的认识不足。尤其是一些县级审计机关,他们认为预算执行审计年年审,审计的资金量少,项目不多,每年报告的内容和反映的问题大同小异,拿不出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报告,导致政府领导看了不满意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到人大去作报告。其次,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此认识不高。在很多地方,重大项目都是“一把手”项目,政府领导亲自抓,他们当然希望这些资金能够用到项目中去,发挥应有的效益,但是如果发生了挤占、挪用等情况,他们更希望内部解决,不想让外界知晓而影响其形象,所以,即使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入了审计结果报告,也难在审计工作报告中反映。最后,是人大对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认识不足。一些地方人大,没有认识到审计工作报告对于人大审议财政决算中起到的参考作用。即使在目前已经开始开展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很多地方,往往也是走走程序,没有将决算审议与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二、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和范围有待界定

审计工作报告集中反映了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的工作成果,体现了审计机关履行职能的情况。它一方面反映了一级政府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情况。审计机关如何履行自己的审计职责,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都要这一报告中体现。通过这一报告,政府、人大和社会公众可以对审计机关自身的工作做出判断和评价,也是对审计机关的一种考核,通过它建立了一个审计机关与外界沟通的有效途径。因此,审计工作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对审计工作报告范围的界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哪些内容该进入审计结果报告甚至审计工作报告,很多地方的审计机关在草拟审计报告时很难把握。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我国,审计机关置于政府内,审计的都是政府的事情,尤其是在基层,审计项目的直接责任人是政府首长,这些项目中如果在资金运用方面出现了问题,审计机关是否将其放入审计工作报告中常常心中没数。第二,在很多地方,“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如果上级审计部门审计了下级财政部门的决算,是否是该将其放入审计工作报告中?在调研的过程中,很多地方呼吁,应该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界定,使地方审计机关在草拟审计工作报告时有依据和根据,规避风险。

五、审计工作报告公告制度的推广有待加强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监督审计结果执行的有效途径。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有利于审计结论的落实,扩大审计的影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还没有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县级审计机关这个问题更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很多地方,由于公众的参与意识薄弱,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审计工作报告公开之后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此,人们认为公告的意义不大。第二,政府的积极性不高。只有在上级政府的要求或迫于压力的情况下,才会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告,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第三,审计结果公告的载体有限。公告要取得好的效果,载体的选择很重要。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公告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各种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密切相关,然而在一些地方,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市县,所能选用的载体非常有限。他们没有自己的报纸,有的甚至连电视电台也没有。而且这些载体的影响面很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六、审计工作报告的格式有待规范

目前,虽然审计署和各级审计机关都有对审计报告的规范格式的要求,而对于审计机关向政府提交的审计结果报告和向人大提交的审计工作报告,却没有相应的规定。

在实践中,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报告起草组在向人大准备审计工作报告时,主要参照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审计机关报告的形式,再根据当地政府或人大的要求,写出适合自己的审计工作报告。因此,上级审计机关的报告格式起到示范作用,只要其格式发生了变化,下级审计机关会考虑做相应变化。审计工作报告格式是审计工作报告内容的载体和形式,需要相应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出台一个规范的格式,以免许多审计机关在准备审计工作报告时无所适从。

尽管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在地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在这里尤其强调的是,各级人大在这方面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做更多的工作,因为,人大要把工作做得更实,审计工作报告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同时,审计工作的报告对象是人大,人大可以将其报告的内容纳入监督的范围。

第三篇:国企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执行问题思考

国企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执行问题思考

摘 要:近年来,国家对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力度不断加强,有力的保证了国有企业在改革的道路上顺利前行。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对其健康发展提供必要地基础和保证。中央明确指出“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进而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国有企业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是全党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国企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一项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国有企业 反腐倡廉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321-01

一、引言

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的建设取决于制度建设与制度执行成效。近年来,我国中央到地方相继提出多项关于国有企业制度建设的相关文件。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国有企业是国家工业和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和重要支柱,其反腐倡廉的建设更需要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其充分融入到国有企业的决策、管理、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分析。

1.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内控制度缺失,导致权力运行缺乏制约

科学、合理严密的制度,是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前提。制度设计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是否明确对制度的执行过程能否顺利、和目标能否实现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失去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为防止权力腐败的重点在于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1]。内控制度不完善,约束力只能取于掌控者自身。对权力而言,没有制度的制约,犹如龙入大海,似脱缰的野马,可为所欲为。常出现整体性、系统性监督制度少,应急性监督制度多;细节措施、可执行性强的制度少,原则性监督制度过多;正面规范行为制度多,对处理和追究责任的制度少。

2.制度执行力不强,致使制度虚化、弱化

严格的执行是充分发挥制度约束力的关键。部分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经验主义之上、思想僵化、适应变革能力不足、无视制度的存在;企业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常出现两面性、弹性过大、时紧时松、需要的时候搬出制度,不需要则置之不理,缺少对待制度的严肃性,不能公平公正的处理事情;有些工作人员不希望制度对其产生约束,在其对制度执行过程中肆意的规避制度,通过各种理由方式弱化、虚化制度执行;对制度的执行情况重视度不足,进而使制度形同虚设[2]。以上问题的根本显示出制度与权力之间的直接冲突,想用相关制度监督制约权力,由于各种原因演变为权力践踏制度,制度的执行力不强以至制度丧失其本身的管控能力。

3.灵活变通,替代执行

部分党员干部信奉“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过度曲解“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这一党的政策策略和原则,用灵活性替代原则性,以原则性服从灵活性,在实际执行制度过程中,为部门或一己私利,以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为借口,千方百计对制度“灵活变通”以求实现规避,更有甚者以“约定俗成”和“潜规则”来躲避制度的约束。此前原安徽黄山市政协副主席吴洪明因滥用职权被查处,在其受审时曾直言不讳说:“在具体的工作中,很多事情是约定俗成的,这种现象现在到处都是[3]。”潜规则犹如风暴之眼,不仅严重败坏了党政清风,带坏队伍,诱发腐败,更犹如毒瘤,直接污染了企业风气,损害公平正义。而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损害了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则是直接催生潜规则的重要原因。

4.制度执行机制和意识缺失

有的国有企业制度不执行、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等情况日益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制度执行的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制度管理规范化、党内对法规制度建设不够,有的制度不能及时有效地补充修订完善,制度有效制约力、严谨性、执行力下降、以至于部分制度宣传力不足、执行者掌控能力不足、进而直接导致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下降[4]。此外,部分基层领导制度意识不强,常忙于抓项目、疲于业务、缺少对制度的相关学习、自身率先垂范遵章守纪的带头作用发挥不足,常为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忽视相关制度流程与规定。

二、强化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执行对策建议

1.理清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思路

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制度建设=制度+执行。要以此为基础,提出制度建设新方法。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制度的修订及完善,针对制度在执行落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研究制定贯彻执行制度的有效对策,应做到与时俱进,敢于指出原有规章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将反腐倡廉最新要求切实融入到各项相关制度和行为规范中,贯穿落实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要确保制度机制能够有效运转。做到制度“自启动”。要以制度“实用、管用、有用”为中心,在设计流程环节应当充分考虑权力的制衡,环环相扣,做到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离”,以达成既相互制约又可以相互协调的目的。要积极开展对相关部门制度的监察工作,监察部门要全程参与对制度建设的工作,参与制定审核,并实施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切实发挥源头防控作用。

2.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增强贯彻制度的推动力

落实相关制度主体所履行职责,加强制度执行力度,需要强化组织领导,大力破除利益壁垒,强化其制度意识,扫清制度执行的障碍。党委各级政府、纪检监察机关应把制度执行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要坚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反腐倡廉工作充分落实到相关部门,明确制度执行责任、要求、时限,层层落实、环环相扣的工作格局和强大推动力。要将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制度细化分解,明确各级责任单位与责任人,一项一项落实。各级领导应站在忠诚于党的事业高度,做到以身作则,增强使命感、强化执行制度意识,树立“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原则,身先士卒,带领学习各项制度,对制度的制定要严谨,并做到坚决维护制度,大力推进制度全方面贯彻落实[5]。

3.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制度文化认同力

制度既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也是一种哲学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和信仰,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们制定出制度用以规范,更需要人去执行,因而,要提升制度文化的认同力需要从强化对制度的知识教育入手,要侧重培养人的制度意识,树立正确的制度观念。应当将反腐倡廉制度融入各级党组织学习内容,积极开展领导机关与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让其做到不闯“红灯”、不触碰“高压线”,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贯彻其执行制度的自觉性。要破除认识的错误观点,避免对制度做出庸俗化、简单化的理解和执行[6]。在实践中当首要破除制度“万能论”、制度“西化论”、制度“缺失论”、执行与否“无所谓论”、执行制度“吃亏论”这五种对制度的认识误区,坚持做到制度建设效能化和科学化。

4.加强制度保障力,营造良好社会气氛

一个崇尚制度、敬畏制度的良好社会氛围对制度是否能够有效执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针对目前现有的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而导致“潜规则”横行的现状采用有力措施打破阻碍相关制度正常执行的各种“关系网”,要防止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由于工作关系进而向人身依附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蜕变,要切实保障普通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应运用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平台等科技方式方法,要建立完善制度执行情况信息系统,把科技手段切实落实到制度执行中,用“无情”的网络取代有“人情”的人脑,用以做到相关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更要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将廉政文化建设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积极开发廉政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的一体化功能,进而将廉政文化的影响面、覆盖面、教育面不断扩大,使其促进各级党员干部提高反拒腐防变能力的思想屏障,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以谦逊廉明为荣、以贪图腐败为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总结

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无论在古代近代还是当代、中国还是外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腐败始终都是一个难以彻除的顽疾、“毒瘤”,严重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国有企业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是全党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推进源头治本工作,不断健全完善内部机制和制度建设,切实解决制度执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切实执行,从而保证国有企业稳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胡轶男.我国反腐倡廉制度效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02(18):188.[2]潘明霞.对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3,12(02):88.[3]杨根乔.反腐倡廉制度执行问题调查与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07(03):24.[4]朱庆跃.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16(11):23.[5]陈海英.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完善与创新研究[D].河北大学,2015.14(08):11.[6]徐元军.对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思考[A].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2012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2012,12(05):31.

第四篇:“三重一大”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及其改进意见2

“三重一大”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及其改进意见

院纪委监察室

自去年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委(党组)实施“三重一大”制度的若干意见》以来,我院各基层单位都按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根据文件精神细化了“三重一大”事项内容,明确了决策的程序和要求。6月上、中旬,院纪委会同组织人事处对各单位自去年10月以来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此次专项检查先由各单位按下列要求进行自查:1)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主要领导是否树立自觉贯彻民主集中制意识;2)列入“三重一大”的事项是否都经集体讨论决定;3)议事决策的程序是否符合制度规定的要求;4)集体决策是否体现集体意志;5)执行决策有无违反集体决定现象;6)会议记录等有关材料是否齐全规范。各单位写出了书面自查报告。在各单位自查基础上,院纪委监察室和组织人事处进行了抽查,列席了园艺所班子的专题分析,听取了食用菌所和科立特集团领导的专题汇报,查看了信息所和服务中心的会议记录。从检查结果看,总体上各单位都能认真执行该制度,凡明确列为“三重一大”的事项都通过班子会议讨论决策,凡决策定下来的事项都能按集体决定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加强基层单位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功能,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减少重大事项决策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检查中也发现部分单位在执行“三重一大”制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领导对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凡事都要班子集体开会决定,程序复杂,影响工作进程;有的担心自己的意见会上通不过,看准的事情无法做,执行中任务观点机械操作。

二 议题事先不告知。对会上决策的事项事先只有主要领导或少数领导知道,没有提前告知所有参会人员,有些班子成员直到开会时才知道当天要讨论决策什么事情,没有时间对参与决策的事情进行事先调研和思考,只能“脑筋急转弯”即席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 决策方案酝酿不成熟。有些决策方案主要领导商量后,没有征求分管领导意见;有些按规定应事先征求学术组织、职工民主管理组织意见的,前置程序没有执行;有些关系到某些部门或某一层面人员切身利益的事项,决策前没有认真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

四 会议讨论不充分。有些单位班子开会,主要领导先谈看法、先定调子,然后要求大家发表意见,使其他班子成员有的先入为主、不再开动脑筋,有的心里有不同看法但主要领导一讲就不便反对了,有的则干脆不发表意见,不置可否。也有些班子讨论气氛不热烈,发言面不广,有部分人会上不发言。

五 决策的事项该公布的不公布。有些单位对一些需要执行的制度性、政策性的规定讨论决定后没有发文公布,分别记在领导的本子上,使得会后很难遵照执行,执行中碰到问题很难检查对照。

六 会议记录不翔实、不规范。有些单位的会议记录太简单,没有如实反映班子会上讨论决策的过程,漏记、缺记发言内容,没有记载每个成员对某决策事项的态度和意见;有些单位没有指定的会议记录 人员,领导自己作记录;也有些记在硬抄本上,很难归档;有些会议记录为电脑打字稿,未经领导或与会人员审核,很难作原始凭证。

七 决策执行情况缺少反馈。有些单位的班子成员反映,会上决定的事项结果做的怎么样,事后自己不清楚,班子内部缺少决策执行结果的反馈和通报,不利于班子成员对全局情况的了解,也影响班子成员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我们认为,“三重一大”制度是一项规范性很强的决策制度,有严肃的要求和严密的程序,只有严格认真操作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充分发挥这项制度的真正作用。虽然检查发现的多数是实施环节中的操作性问题,但是不予以重视也会严重削弱该项制度的作用,发展下去,则很可能使“三重一大”制度像有些制度一样流于形式。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一 提高领导思想认识。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各单位领导确立以下认识:“三重一大”制度是近年来党建工作的重要制度成果。从发展民主角度看,“三重一大”制度是推进民主决策的实现形式,也是发展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基础,只有领导层面发扬了民主,才能在其他层面保障民主。从领导班子建设角度看,“三重一大”制度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重要载体,也是集聚班子集体智慧的平台,只有集中了班子大多数人的正确意见,才能形成班子的整体合力,促进班子的团结统一。从反腐倡廉建设角度看,“三重一大”制度是加强干部监督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干部不犯、少犯错误的重要屏障,重大事项由班子集体按程序决策,可有效防止少数领导拍脑袋决策现象。因此,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主要领导要从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基层民主、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高度认识坚持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思想上确立制度的权威,工作中自觉遵守制度。

二 增强班子成员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检验干部管理水平和领导素质的重要标志。有的班子会议讨论不充分、发言面不广,除了主要领导和会议主持人掌握会议的方法不对外,还有些是部分班子成员的决策能力不强,对情况不熟悉、政策不了解,对某一问题说不出有见地的意见。

整个班子要提高集体决策水平,班子成员要增强决策能力。因此,不仅是主要领导,而且是副职领导或者非领导的班子成员都要加强自己的能力建设,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工作调研,加强实践锻炼,努力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合作共事的能力。参加决策的班子成员不仅要从自己分管的角度摆情况谈看法,而且要从单位的全局出注意想办法;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 操作好每个工作环节。细节决定成败,操作好每一个规定程序,是保证“三重一大”有效执行的基础。第一,要做好“安民告示”,对会上讨论决策的事项要事先告知会议出席对象,有决策预案的应将书面草案提前发给大家,让人有必要的时间了解相关情况,思想上有一个酝酿过程,会上能发表成熟的意见。第二,履行好前置程序。讨论决定条线工作的事项事先要征求分管领导意见;规定要事先通过学术 组织、职工民主管理组织或其他机构的,上会前必须先经过相应组织审核,不能先决定再去征求意见,既不能广泛吸取民智,又很可能引起别人的反感。第三,要安排充分讨论的时间。会议议程安排要有能让与会者都能发表意见的时间,主要领导不要急于摆出自己的观点,应在其他班子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再来归纳集中。第四,抓好决策的执行和反馈。决策一旦形成会上就要明确分工执行的责任。一些政策性、制度性的规定必须发文公布,该公开的事务应按规定的形式公开。本次决策事项的执行结果,要在以后会议上反馈通报。第五,规范会议记录。会议记录必须按文档要求全面翔实地记下班子讨论决策的过程,尤其是每个班子成员对决策事项的主要意见和班子会形成的最后结论都要明白无误地记载下来,一旦发生某些争议,会议记录要经得起历史的检查。

四 加强制度执行的检查督促。院纪委监察室和组织人事处要继续加强对各单位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要每年一次督促下属单位定期自查并通过列席下属单位班子会议、听取专题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会议记录等形式,深入检查“三重一大”制度执行情况,及时提出并帮助纠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不断检查督促,使遵守“三重一大”制度成为领导班子成员的自觉行为,也使这项制度真正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2008.6 5

第五篇:对地方审计机关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思考(张康)

对地方审计机关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思考

审计结果公告是审计机关向社会公众公开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2003年审计署发布的《2003~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规定:“审计系统要大力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到2007年,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全部向社会公告。”2003年以来,审计署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公告,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审计风暴”,审计整改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的效果。实践证明,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审计成效,推动审计事业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审计机关提高依法监督透明度的重要形式。因此,地方审计机关应依据审计法和审计署的工作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工作,但由于地方审计机关在领导体制、审计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等方面和审计署不尽相同,及时研究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行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意义

㈠有利于突破审计体制对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影响和限制

我国地方审计机关的双重管理体制,使地方审计机关实际相当于地方政府的一个内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审计机关难以保持应有独立性,当审计涉及有关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本级政府的意见,在查处中也难免瞻前顾后,很难完全站在国家的立场,依法进行独立有效地监督,不少问题审计机关查出了,但由于是本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自身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披露和纠正。这种体制上的限制,是地方审计机关本身无法改变的,不利于地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开展。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借助社会监督的“外力”,可以克服法规不健全和审计体制局限等不利条件的限制,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和评价政府公共财政管理的过程和结果,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部门筹集、使用、管理财政资金的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监督、评价政府部门公共财政管理的效果、效率,有力的推动政府部门提高政府公共财政管理的水平和效益。

㈡是有利于保证公众的知情权,推动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不仅想了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情况、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而且更加关注政府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机关承担了对政府及所属各部门使用管理财政资金进行监督的职能,将审计结果客观、真实、准确地向社会公布,有利于促进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互动,促进公众参与的监督平台的构建,将政府行为置于公众的视野之中,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审计部门通过审计信息的公布可发现民众关心的热点,又反过来围绕公众的关心的问题进行审计,形成良性的循环。

㈢有利于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

审计机关同其他经济监督机构一样,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身也需要接受监督,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一程度上把审计机关的执法行为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全社会可以对审计部门是否公平、公正、客观,审计处理是否合理、合规、合法进行评价,被审计单位也可以对审计结果公开进行申辩和上诉。这样也就对审计机关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掌握和运用、审计业务的精益求精、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查找审计工作规范和审计质量效率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审计部门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从而有效地促进审计工作不断向法制化、规 1

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讲,审计公告制度也是审计机关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公告,无数双眼睛盯着审计者,它必将对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㈣有助于审计处理意见和决定的落实,增强审计威慑力。

在目前的体制和执法环境条件下,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的信息处于半封闭状态,知情者不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被审计单位对预算执行审计揭露的问题整改不积极,审计决定执行不全面,甚至出现个别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处理结果假落实的现象,影响了审计监督效果。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将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合理运用强大的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力量,对被审计单位开展间接监督,督促被审计单位提出纠正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加快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而被审计单位为了给公众留下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印象,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整改,使审计监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金华审计长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报告之所以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审计报告所显示出的前所未有的公开和透明。

㈤有利于为其他监督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可以使人大和各执法执纪部门共享审计结果,可以为纪检、监察、司法部门的介入提供引导性信息;可以为人大监督提供报告性信息。对屡查屡犯、屡犯屡查问题的反复公告,有利于引起人大和各相关执法部门的关注,推动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和“问责制”制度的完善,防范权力腐败。

二、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现状和问题

㈠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

由于对审计结果公告的种种认识不到位,致使部分地方审计机关存有畏难情绪,对推行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态度不够积极。一是对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规定认识不到位。《审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大多数地方审计机关片面地从职权角度来理解,把审计结果公告作为审计机关的一项权利而不是义务,将审计结果公告范围与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相混淆,认为审计机关可以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也可以不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至于是选择公布还是不公布,是审计机关自由载量权的范围。二是对推行审计结果公告条件的认识不到位。许多地方审计机关的负责人认为目前与审计结果公告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还相当普遍,有的问题甚至还非常严重;社会公众的评价和监督还不够理性等。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布,担心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引发一些不稳定的因素,给政府工作造成被动,影响稳定发展的大局。三是对自身工作信心不足。因为公布审计结果,是将自身的审计质量置于大众监督之下,实际上对审计是一种无形的监督,如果审计质量不过关,或违反审计程序、证据不充分,或审计报告出现重大疏漏等经不起考核检验的问题,势必会使自身成为众矢之的。四是由于大部分被审计单位目前还不能从正面意义上去理解和合理利用审计结果改进工作,被审计单位普遍认为这是在亮单位的丑,自然不赞成,尤其是一些权力部门,更是阻挠审计结果公告。地方审计机关担心公告审计结果后被审计单位借机报复、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等原因,在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没有严格要求的情况下,往往不愿主动公布预算执行审计结果。

㈡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受双重领导体制的制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由此可见,地方审计机关实行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体制,这区别于中央审计机关,是地方审计体制的明显特性。国家审计署是最高审计机关,向国务院总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其责任关系是单向的;但是地方审计机

关却面临着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向领导,既要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又要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工作,对上级审计机关负责,还要对地方人大、社会和公民负责。在我国,虽然党政机关、审计机关、人大以及社会和公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受各自分工、职责、地位所限,各方面所关注的问题和看问题的视角并不总是完全一致,这就不可避免地给地方审计机关推行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带来一些矛盾和影响。㈢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具体操作无制度规范

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方面尚未建立相应的制度,也没有专职部门,部分市县审计机关甚至没有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审计结果公告的相关工作,因此公告哪些内容,什么时候公告,采用何种方式公告等都没有具体的规定,操作随意性较强。虽然审计署建立了一些制度规定,但总体看这些规范性文件作出的规定相当原则,地方审计机关不易操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实施条例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只作原则性的界定,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审计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对审计公告的规定缺乏统一性;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不够明确,《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中规定“社会公众关注的”、“其他需要向社会公布的”等用语都很模糊

三、充分评估和防范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面临的审计风险

过去的审计报告主要是在审计系统内部传递,最多是向同级人大和政府报送审计结果,因此影响面较小,风险较小。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后,在将政府及所属各部门的财政财务管理情况公布于众的同时,也将审计机关履行职责和执法行为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由此产生的外部社会对审计的监督主要来自三方面:(1)来自被审计单位的监督。被审计单位在公开舆论的压力下,对报告中讲得不适当的,或者不符合事实的地方会更加敏感。(2)社会各界进行舆论监督。审计工作的质量怎么样,该发现的问题发现了没有,问题处理得到位不到位,问题是不是分析得很透彻,社会公众对这些问题都会进行讨论。(3)审计队伍内部互相监督,同行之间相互进行比较。伴随着这些外部监督的增加,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随之而来,加大了对地方审计机关提出诉讼请求的可能性。这种诉讼请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来自被审计单位。在实际结果内部公开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内容的关切度相对较低。有些内容虽然被审计单位不是完全认同,但出于各种原因考虑,经常是保持缄默而不去提出异议。审计结果公告后情况必然会发生改变。一旦公告的内容叙述不恰当,或者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被审计单位肯定会提出,并可能诉诸法律手段。

其二,来自社会公众。审计结果公布于众,在增加公众知情权的同时,由于我国公共资金的使用领域较宽以及大规模国有资产的存在,国家审计结果必然被相关的社会公众所使用,而其对审计报告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公众的期望与现实审计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也将随之出现。一旦由于国家审计结果的错报、漏报而使得公众中的利益相关者受到损失,利益相关者往往迁怒于提供审计报告的审计机关,要求其对自己受到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李金华说过,“我觉得审计公告制度本身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鞭策,一种监督,一种促进,也是一种压力。审计公告制度建立以后,客观上增强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也对推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实行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对地方审计机关自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挑战,必然要求审计程序合法、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处理恰当、建议可行、文书规范,审计质量经得起社会公众的检验,而审计公告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审计工作自身的发展来解决:一要行为规范,依法审计,二要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地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贯彻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切实提

高预算执行审计质量,三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四要建立和完善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明确规定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方式、范围和审计机关的权利和义务。

四、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基本原则

审计结果公告的原则是指审计机关在公告审计结果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般要求。审计结果公告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到政府、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和人民群众等方方面面。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结果公告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地控制其可能产生的消极效果,审计结果公告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㈠ 诚信原则。诚信原则就是要求公告的审计结果要客观、真实。向社会公布的审计结果必须保证事实准确、客观、全面,所作的审计结论经得起社会公众的推敲。只有这样,公告的审计结果才能避免审计风险,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发挥审计结果公告的积极作用。

㈡谨慎原则。谨慎原则就是要对审计结果公告的审计风险和社会风险进行合理预测,以判断审计结果公告可能产生的正负面效应,要慎重考虑正面效应和负面效果,谨慎选择公告的形式、内容和范围,对审计证据不足、依据和标准不明、超出审计职责和范围以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不要求公开的审计事项,如果预期社会风险较大,则不宜公告或暂缓公告。

㈢及时性原则。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审计结论和审计公告的严肃性及一致性,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应当在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等审计结论性文书生效后进行。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公告在前,结论在后,万一前后矛盾,造成工作被动的局面。但往往在审计工作中,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即有些问题不一定非要等到整个审计项目结束后才能进行审计公告,只要对审计结论把握较大,且又能够说明问题,可以考虑随时公告。及时公告有助于审计公告早日发挥社会监督的职能,如果公告不及时,乃至时过境迁,审计公告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㈣审批授权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8条和第9条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并负责向其报告工作。基于这一特殊规定,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公告必须得到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授权,否则就是越权行为;如审计机关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公告审计结果,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和登记手续。

㈤ 便民原则。便民原则就是要求审计结果公告要让公众看得见、愿意看、看得懂。“看得见”就是要求在社会公开发行的报刊上或在电视上、互联网上公告审计结果。“愿意看”就是要求审计结果公告要言简意明,切忌长篇大论。“看得懂”就是审计结果公告要少用专业术语,要让公众看得懂审计公告。

㈥保密性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36 条第2 款规定:“审计机关通报或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第5条也规定:“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必须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涉及重大事项的,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该准则第9 条还规定:“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的商业秘密,并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所有这些规定,都充分体现了政府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应带着非常谨慎的态度,认真做好周密的保密工作,控制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五、对开展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建议

㈠树立公告意识,积极稳妥地推行审计结果公告

要强化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公告意识,使其认识到审计结果公告在促进提高审计质量、扩大审

计影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消除畏难情绪,树立审计结果公告的理念,坚定实施审计结果公告的信心,努力创造推行审计公告的条件。在推行审计结果公告的过程中,要引导审计人员理性地、辨证地看待审计结果公告,既要反对不顾客观条件和环境,盲目跟风的做法,也要防止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的做法。只有从实际出发,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大胆探索,逐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才是正确的选择。在推行审计结果公告过程中,关键是跨出审计结果公告第一步。政府应支持和鼓励当地审计机关试行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机关应积极创造条件,选择政府关心、群众关注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审计事项,如新农村建设资金、教育收费、救灾救济资金、重点工程建设等,进行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实现审计结果公告的制度化、规范化。

㈡提高质量,防范审计结果公告风险

提高公告项目的审计质量和公告文书质量,是防范和控制审计结果公告风险的根本措施。一要严谨细致,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公告的直接材料,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审计结果公告的质量。审计机关一定要高度重视审计报告质量,要把审计报告的质量当作审计机关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使审计报告反映的事实确凿、证据充分,逻辑严密、层次清楚;既要做到数据无误、定性准确可靠,又要做到用词客观、准确、规范、严谨、文字流畅;既要做到评价和结论经得起社会公众的推敲,又要做到处理、处罚的宽严尺度把握准确等。二是要严格把关,提高公告文书质量。要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审核把关机制,要充分听取、认真研究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正确的要予以采纳,事实本身不清楚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切实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质量。

㈢建立公告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审计结果公告效果

审计结果公告的目的是利用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力量达到纠正审计反映问题的目的。但地方与中央不同,地方舆论监督力量有限,社会监督力量也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运用审计结果公告的结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追究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才能使审计结果公告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应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使审计结果公告后的成果和公众的意见被相关部门充分借鉴和利用,从而提高审计结果公告效果。此外,审计机关还应采用审计回访、审计项目抽查、审计结果公告考评等方法,定期收集和分析审计结果公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建立公开审计结果的补救机制,及时向公众作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消除社会公众的疑虑,不断提高审计结果公告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下载地方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在执行过程需改进问题思考(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在执行过程需改进问题思考(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