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时间:2019-05-14 06:3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第一篇: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一、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组成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为了实现预算资金的“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而采取的一种以财政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是由它们共同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

二、定义

(一)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定义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它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少花钱多办事,使政府行为更加务实、高效。

因此,“全过程预算绩效”就是“预算绩效”,但“全过程预算绩效”这一名称充分考虑到上海市的“事后评价”已相对成熟,而“事前评价”和“绩效跟踪”相对薄弱的现状,用“全过程”将“预算绩效”工作内容中的“事前评价”和“绩效跟踪”着重凸显出来,从而全面推动预算绩效工作。

(二)绩效目标管理(事前评价)的定义

在项目实施前需要明确项目的预算和绩效目标,而绩效目标和预算紧密相连,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前提,因此,事前评价主要就是对项目的绩效目标和预算安排进行考察。主要是考察项目是否具有战略适应性、设立的绩效目标是否科学、各项措施是否能够有效保障目标的实现、预算安排是否合理、财务制度是否健全等。

(三)绩效跟踪(事中评价)的定义

绩效跟踪即预算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它通过采集绩效运行中的各类信息并进行汇总分析,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纠偏扬长,当跟踪中发现绩效运行目标与预期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绩效评价(事后评价)的定义

绩效评价又称事后评价,它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是在预算执行结束后,及时对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重点评价产出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它主要是通过制定绩效评价方案,拟定评价计划,选择评价工具,确定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指标,实施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进一步提高预算支出绩效的意见和建议。

(五)结果应用的定义

结果应用就是对对上述三个阶段的工作成果予以实现。主要是预算执行单位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支出成本,增强支出责任,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对于一些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民生项目和重点项目支出绩效情况,应依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篇: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与项目预算管理

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与项目预算管理

1、什么叫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产出和效果所进行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①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

②预算部门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③所有的由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支出项目都适用本办法。

2、绩效评价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科学规范原则

绩效评价应当注重财政支出的效率,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②公正公开原则

绩效评价应当客观、公正,标准统一、资料可靠,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3、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②各级政府制订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③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

④部门(单位)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

⑤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

⑥部门(单位)预算申报的相关材料、依法批复的部门(单位)预算;地方申请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相关资料;

⑦部门(单位)决算报告;

⑧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⑨其他相关资料。

4、绩效评价的对象

绩效评价的对象包括部门(单位)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应当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部门整体支出进行评价。

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原则上应当重点对享受资金较多的地区进行绩效评价;专项转移支付支出,原则上应当以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支出为重点进行绩效评价。

5、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①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

②为加强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采取的措施等;

③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是否达到预定产出和效果等;

④需要评价的其他内容。

6、绩效评价的时间跨度

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为周期;

对跨的重大(重点)项目可根据项目或支出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7、关于绩效目标的设定

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

绩效目标应当根据不同情况由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分别或共同设定。

绩效目标应编入部门预算。绩效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时效目标、成本目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

②达到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必需的资源;

③支出的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④衡量或评估每一项目活动的相关产出、服务水平和结果的考核指标。

绩效目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①指向明确。绩效目标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

②具体细化。绩效目标应当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

③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要经过科学预测和调查研究,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

8、关于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

绩效评价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

绩效评价指标由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分别或共同制定。

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①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指标,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

②个性指标是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确定的适用于不同部门的指标。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①相关性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应当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正确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②重要性原则

应当优先使用最具部门(单位)或行业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③系统性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④经济性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应当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9、关于绩效评价标准的设定

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

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①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②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③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④其他标准。

10、关于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

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①成本效益分析法

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适用于成本、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绩效评价。

②比较法

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③因素分析法

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④最低成本法

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适用于公共管理与服务、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领域支出的绩效评价。

⑤公众评判法

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⑥其他评价方法

11、关于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绩效评价规章制度,指导、检查各部门(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

部门(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

根据需要,绩效评价可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进行。

财政部门根据需要对部门(单位)支出绩效实施评价和再评价。

12、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财政部门或部门(单位)实施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①设定绩效目标。部门(单位)编制支出预算时,应当设定绩效目标。

②确定被评价的部门(单位)或项目。

③撰写绩效报告。预算终了或跨重大项目实施一定阶段时,部门(单位)应当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撰写绩效报告。

④完成绩效评价。评价部门根据被评价部门(单位)的绩效报告,对其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撰写绩效评价报告,并报送财政部门备案。

⑤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

财政部门可以对部门(单位)实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实施再评价。

再评价的工作程序是:

①确定被评价的部门(单位)及项目;

②确定再评价的指标、标准和方法;

③具体组织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再评价,撰写再评价报告;

④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

13、关于绩效报告的撰写

绩效报告的具体格式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应当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

绩效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基本概况,包括部门(单位)职能、事业发展规划、预决算情况、项目立项依据等;

②绩效目标及其设立依据和调整情况;

③对预算内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④对照绩效目标,对所取得的业绩进行评价;

⑤分析说明未完成项目目标及其原因;

⑥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14、关于绩效评价报告的撰写

绩效评价报告的具体格式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绩效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②为实现绩效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③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④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⑤评价结论及建议。

15、关于绩效评价结果的具体体现形式及其用途

绩效评价结果应当采取评分与评级相结合的形式,具体分值和等级可根据不同评价内容设定。

财政部门应当及时整理、归纳、分析绩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被评价部门(单位),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预算的重要依据。

评价结果较好的,可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表扬,评价结果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可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并责令其限期整改,也可相应减少其以后预算。

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国际经验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产生、发展历程

有两条逻辑思路可以用来理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产生、发展历程:

一是伴随着社会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的演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一个逐步获得重视的过程。

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际上是对政府行为的评价,因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及其特性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具体地说,一定时期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决定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二是伴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也有一个发展历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涉及现代管理科学、制度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等科学,是多种现代科学理论在公共财政管理领域的具体运用。

同时,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还涉及许多数据的处理,因此也需要较高的数理统计及计算技术的支持。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产生、发展历程

有两条逻辑思路可以用来理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产生、发展历程:

一是伴随着社会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的演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一个逐步获得重视的过程。

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际上是对政府行为的评价,因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及其特性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具体地说,一定时期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决定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二是伴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也有一个发展历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涉及现代管理科学、制度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等科学,是多种现代科学理论在公共财政管理领域的具体运用。

同时,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还涉及许多数据的处理,因此也需要较高的数理统计及计算技术的支持。

总起来说,近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思想萌芽于工业革命完成后所建立的国家审计制度,主要特点是对公共支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查。

20世纪的凯恩斯革命为政府扩大其职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扩大,此时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除了原有的审计内容外,已开始关注对政府财政支出的效率性和效力性进行审查。

20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滞胀和低效率以及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为摆脱政府公共管理的低效率和财政困境,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政府改革的浪潮,这种被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政府内部管理改革以及加强政府公共活动的绩效管理。而强调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也成为这场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这一时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的内容由过去鉴证式的事后评价,逐步过渡到对整个财政支出活动全过程的评价。

评价的目标也由过去的为公共部门财务工作提供审计式的鉴证和报告发展到评价公共支出的效率性;并试图通过评价发现问题,为公共部门改进工作提供决策建议和依据。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和采用各种公共支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许多国际组织和公共政策研究机构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其中,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较为成熟、实践较为普及的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

2、美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

从19世纪开始,随着西方各国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西方国家先后建立了从事政府审计的权威机构,来监督政府的收支活动。

这一时期的审计主要是对财政支出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审查,没有涉及到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率性。

到了20世纪,在1906年,美国纽约市成立了市政研究局,开始对政府绩效评价进行研究,探索提高自治市政府效率的途径。

1907年,纽约市政研究局首次把以效率为核心的绩效评估技术应用到纽约市政府,运用社会调查、市政统计和成本核算等方法和技术,建立了主要评价政府活动的投入产出、评价政府活动的结果的绩效评价体系。

纽约市政绩效评价的实践开创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先河。

1927年,Ridley出版了《市政工作衡量:行政管理评估标准的调查》一书;

1938年,Ridley和Simon合作出版了《市政活动的评价》;

1947年,Simon出版了《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

这些著作都是政府支出绩效评价早期的研究成果。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会计总署率先提出了以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为主体的“3E”评价方法。

所谓“经济性”考虑的是投入成本的降低程度;

所谓“效率性”考虑的是所获得的工作成果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对比关系;

所谓“效果性”考虑的是政府所进行的工作或提供的服务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政府预定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需求。

在这一时期,美国国防部实行了计划—项目—预算系统(PPBS)。这个系统要求政府部门仔细评估各自的使命和职能,收集投入、产出以及与部门目标有关的信息,并作量化评估。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城市学院与政府、非组织营利组织合作,着手提供计划—项目—预算系统所要求的评价数据。由于政府在社会中所追求的价值理念(如平等、公益、民主等)和“3E”评价法单纯强调经济性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因此后来又加入了“公平(equity)”指标,发展为“4E”。

另外,由于政府公共部门的非盈利性和软目标性,使得政府投入的产出难以量化。为了避免“3E审计”的片面性,美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由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共同构成,硬性指标是由美国会计总署承担的对政府的绩效审计;软性指标是由社会大众对政府的评价,例如定期调查发布政府支持率,以增强政府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和政策的权威性。1972年,美国政府审计师用于绩效审计的工作量占到了其总工作量的86%,足见绩效审计在美国政府审计中的地位。

1973年,美国的尼克松政府颁布了“联邦政府生产率测定方案”,力图使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

1979年,美国国家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制定了《关于行政部门管理改革和绩效评价工作》。

该文件规定,联邦政府所有的行政部门和机构都必须对其公共活动的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效益评价,目的是提高政府的公共行政效能,优化公共支出的使用效益。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产生、发展历程

有两条逻辑思路可以用来理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产生、发展历程:

一是伴随着社会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的演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一个逐步获得重视的过程。

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际上是对政府行为的评价,因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及其特性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具体地说,一定时期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决定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二是伴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也有一个发展历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涉及现代管理科学、制度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等科学,是多种现代科学理论在公共财政管理领域的具体运用。

同时,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还涉及许多数据的处理,因此也需要较高的数理统计及计算技术的支持。

总起来说,近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思想萌芽于工业革命完成后所建立的国家审计制度,主要特点是对公共支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查。

20世纪的凯恩斯革命为政府扩大其职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扩大,此时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除了原有的审计内容外,已开始关注对政府财政支出的效率性和效力性进行审查。

20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滞胀和低效率以及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为摆脱政府公共管理的低效率和财政困境,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政府改革的浪潮,这种被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政府内部管理改革以及加强政府公共活动的绩效管理。而强调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也成为这场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这一时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的内容由过去鉴证式的事后评价,逐步过渡到对整个财政支出活动全过程的评价。

评价的目标也由过去的为公共部门财务工作提供审计式的鉴证和报告发展到评价公共支出的效率性;并试图通过评价发现问题,为公共部门改进工作提供决策建议和依据。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和采用各种公共支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许多国际组织和公共政策研究机构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其中,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较为成熟、实践较为普及的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

2、美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

从19世纪开始,随着西方各国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西方国家先后建立了从事政府审计的权威机构,来监督政府的收支活动。

这一时期的审计主要是对财政支出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审查,没有涉及到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率性。

到了20世纪,在1906年,美国纽约市成立了市政研究局,开始对政府绩效评价进行研究,探索提高自治市政府效率的途径。

1907年,纽约市政研究局首次把以效率为核心的绩效评估技术应用到纽约市政府,运用社会调查、市政统计和成本核算等方法和技术,建立了主要评价政府活动的投入产出、评价政府活动的结果的绩效评价体系。

纽约市政绩效评价的实践开创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先河。

1927年,Ridley出版了《市政工作衡量:行政管理评估标准的调查》一书;

1938年,Ridley和Simon合作出版了《市政活动的评价》;

1947年,Simon出版了《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

这些著作都是政府支出绩效评价早期的研究成果。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会计总署率先提出了以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为主体的“3E”评价方法。

所谓“经济性”考虑的是投入成本的降低程度;

所谓“效率性”考虑的是所获得的工作成果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对比关系;

所谓“效果性”考虑的是政府所进行的工作或提供的服务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政府预定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需求。

在这一时期,美国国防部实行了计划—项目—预算系统(PPBS)。这个系统要求政府部门仔细评估各自的使命和职能,收集投入、产出以及与部门目标有关的信息,并作量化评估。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城市学院与政府、非组织营利组织合作,着手提供计划—项目—预算系统所要求的评价数据。

由于政府在社会中所追求的价值理念(如平等、公益、民主等)和“3E”评价法单纯强调经济性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因此后来又加入了“公平(equity)”指标,发展为“4E”。

另外,由于政府公共部门的非盈利性和软目标性,使得政府投入的产出难以量化。为了避免“3E审计”的片面性,美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由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共同构成,硬性指标是由美国会计总署承担的对政府的绩效审计;软性指标是由社会大众对政府的评价,例如定期调查发布政府支持率,以增强政府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和政策的权威性。

1972年,美国政府审计师用于绩效审计的工作量占到了其总工作量的86%,足见绩效审计在美国政府审计中的地位。

1973年,美国的尼克松政府颁布了“联邦政府生产率测定方案”,力图使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

1979年,美国国家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制定了《关于行政部门管理改革和绩效评价工作》。

该文件规定,联邦政府所有的行政部门和机构都必须对其公共活动的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效益评价,目的是提高政府的公共行政效能,优化公共支出的使用效益。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执政期间,在自由经济思想的影响下,对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更是在全国范围内被推广,评价的范围也由原先的公共支出领域扩展到几乎所有的公共政策领域。

20世纪80年代,美国俄勒冈州(Orengon)成立俄勒冈进步委员会。该组织积极推广实施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的“标杆管理法”。

标杆管理法本来是私人企业的一种管理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将自身的关键业绩行为与最强的竞争对手或那些在行业中领先的、最有名望的企业的关键业绩行为进行比较与评价,主要是分析这些基准企业的绩效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业绩标准及绩效改进的最优策略的程序与方法。

与“3E”评价法相比,标杆管理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在指标体系构建上更加全面与完善。标杆管理的指标体系除了经济层面的指标外,还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如教育质量的比较评估,政府在公益性活动中所作努力的指标等。

标杆管理法本来是私人企业的一种管理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将自身的关键业绩行为与最强的竞争对手或那些在行业中领先的、最有名望的企业的关键业绩行为进行比较与评价,主要是分析这些基准企业的绩效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业绩标准及绩效改进的最优策略的程序与方法。

与“3E”评价法相比,标杆管理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在指标体系构建上更加全面与完善。标杆管理的指标体系除了经济层面的指标外,还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如教育质量的比较评估,政府在公益性活动中所作努力的指标等。(2)标杆管理法的第一步是确定标杆,作为政府奋斗的目标,在每一个实施阶段结束后都把结果与确定的标杆相比较,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估,以对下一阶段的方法作出调整,直至最后达到标杆水平,确定更高的标杆。这样,比较和评估完全融为一体,通过比较实现评估,以评估促进与更高水平的比较。而“3E”评价法仅仅集中于实施结果的审计,缺乏标杆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该州在指标体系设计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与社会在未来时间内所希望达到的愿景以及政府所制定的长期战略保持绝对一致。

(2)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与提炼。(3)重点关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样,所形成的指标体系大致由三个层次组成:

(1)描述指标体系的所属领域;

(2)选取每一领域中若干具有代表性且具有较高测评价值的部分;

(3)在每一部分确定最终具有针对性的测评指标。通过分解最终构成政府绩效评估的158个测评指标。

1993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NPR)”。

同年,美国国会颁布《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又被称为GPRA)。

该法案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各政府职能部门应设定公共活动的绩效目标,并在活动完成后对绩效目标和实际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价。

同时该法案还要求各公共部门每年应向国会提交部门公共活动绩效报告,目的在于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责任心,提高公共决策的有效性。

1992年,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大卫·P·诺顿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绩效评估方法:平衡记分卡法。

该方法从四个角度来评估管理组织的绩效:顾客、财务、内部业务和内部创新与学习,并要求彼此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

在评估的四个纬度中,顾客和财务的角度注重组织的现状,而内部业务角度和创新与学习角度则关注组织的长远发展,后两个纬度是保证组织未来的顾客满意和财务优化的内在动力。

美国德克萨斯州(texas)政府以运输部门为样板,将平衡计分卡法用于政府绩效的评估。构建了包括外部效益、顾客满意度、雇员发展、内部过程优化4个层面以及与之相应的15个关键领域的54个具体评价政府绩效的指标,平衡记分卡在公共部门运用的关键是:

(1)公共部门对自身战略、使命要有准确的分析和把握,并对该战略在政府内部各部门的分解。

(2)公共部门对服务对象即“顾客”要有正确的认识。

(3)公共部门内部要逐步建立不断学习、变革和创新的氛围,建立学习型政府。

平衡记分卡首次提出了政府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组织战略与评估指标体系相结合的要求。

把政府对社会发展所承担的眼前责任与长远责任结合起来,政府不单单要学会花纳税人的钱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引导社会良性发展的重任。

因此平衡记分卡是一个既注重当前发展又关注长远战略的评估方法,这是评估方法上的一大突破。

美国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组织结构:

美国的绩效评价在组织实施上涉及到美国国家会计总署、总统预算和管理办公室以及各政府职能部门。

国家会计总署的职责是代表国会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评,接受国会委托对部门、计划、项目和各项专项工作的绩效进行评价,授权各职能部门内部的评价办公室对本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总统预算和管理办公室的职能是协助总统对预算的编制进行监督并对各部门的计划、政策及工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各部门在每个预算的前5个月要向预算和管理办公室上报计划,办公室将根据上交的春季绩效评价报告对各部门的计划进行评价并决定对预算是否进行调整。

联邦政府各部门的责任是负责向国会提交本部门的战略规划和计划。在评价的实施方式上,《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要求各职能部门首先要制定本部门的长期战略规划和计划,其中长期战略计划必须每3年修订一次。

根据各部门制定的战略计划和计划,由国家会计总署或中介机构或职能部门内部的评价机构对本部门的公共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最后向国会提交评价报告。

在评价的内容和对象上,美国目前的绩效评价对象还仅仅是具体部门的绩效和具体项目的效益评价。

不过,虽然目前美国所进行的绩效评价对象还没有包括财政支出的各个方面。但就具体部门或项目评价的内容来说确是非常广泛的,包括过程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和综合影响评价等。

在评价之后,国家会计总署根据评价的结果和评价信息及时发现各职能部门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供国会和政府决策参考。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把评价的结果和各部门的责任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

2、英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

英国近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所推行的政府改革计划。

1982年,英国政府颁布《财务管理新举措》,该举措要求政府各部门应树立浓厚的“绩效意识”。

1983年,英国的卫生与社会保障部第一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绩效评价方案,这一方案有140个绩效评级指标。

1985年,英国政府要求公共部门的所有政策议案只要涉及到资金问题都必须向议会提交提案的目标及实现目标需要投入的成本,并在提案实施后提交实施的结果评价报告。

在20世纪90年代布莱尔执政初期,提出建立现代化政府的理念,并颁布了《现代化政府白皮书》,目标是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以公共服务享用者为中心的公共服务体系。

布莱尔政府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一个有用和有效的工具就是对政府的支出进行绩效评价,于是在1997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支出综合审查》法案。

《支出综合审查》法案要求各公共部门必须对本部门的预算和支出进行全面的审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连续3年的支出计划。

同时该法案还要求各部门应与财政部签订一份所谓的《公共服务协议》,该协议的内容由三块构成,即责任条款、目标条款和实现目标的计划。

该法案还要求各部门每年应向议会提交一份《秋季绩效评价报告》,内容是对本部门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英国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支出办公室(PSX)具体指导和监督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

PSX由首相助理和数个内阁成员组成。

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主要依照《公共服务协议》所要求的进行。

为了避免各部门的内部操纵,保证评价资料的准确性,PSX要对各部门的评价结果进行监督和检查。

PSX还可以在议会的授权下委托中介机构对整个政府公共支出情况进行综合绩效评价。从评价的对象看,英国所进行的绩效评价包括对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评价、对地方政府的评价、对基层单位的评价以及对具体项目的评价。

在评价的内容上,主要包括:对支出项目立项决策的评价;对支出项目技术方案的效果评价;对支出项目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对支出项目的社会影响效果进行评价。

英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表现在:

绩效评价的结果成为调整政府长期经济目标和计划的依据,各政府部门都要根据所提交的秋季绩效评价报告对其三年的滚动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绩效评价的结果也是财政部对各部门制定以后预算的依据;

另外绩效评价的结果也作为国会和内阁对各政府部门行政责任制是否落实的重要依据。

3、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进行事后评价。率先进行该项工作的部门有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审计署等综合部门,以及交通部、铁道部、水利部等行业管理部门。目前,后评价工作仍主要在上述中央部门中进行。

2009年6月,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颁布实施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三、财政支出经济效益的评价

1、财政支出为什么要追求经济效益?

(1)可以市场化的公共资产应当追求经济效益。

(2)降低政府陷入财务危机的风险。

1、财政支出为什么要追求经济效益?

(1)可以市场化的公共资产应当追求经济效益。

(2)降低政府陷入财务危机的风险。

1、财政支出为什么要追求经济效益?

(1)可以市场化的公共资产应当追求经济效益。

(2)降低政府陷入财务危机的风险。

2、财政支出追求经济效益的基本原则

政府的财政支出应该追求公共资产(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公共资产的价值,亦即公共资产未来每期净现金流量折现值之和。

例如,假定公共资产在未来每期的净现金流量为10元,受益期限无穷长;再假定折现率为10%,则该公共资产未来每期净现金流量折现值之和为:

10/(1+10%)+ 10/(1+10%)2 + 10/(1+10%)3 + …

=10/10%

=100(元)

3、具体财政支出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

具体财政支出项目的净现值,亦即该项目未来每期净现金流量折现值之和,减掉该项目期初财政支出量以后的结果。

具体财政支出项目的净现值相当于该项目对政府总资产市场价值的增加值。

(1)具体财政支出项目的净现值应该大于零;

(2)净现值越大越好。

案例:假定政府要在某一条河流上建造一座桥梁。现在的问题是:

①从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该桥梁该不该建造?

②若要建造的话,怎样的预算才能最好地体现经济效益的原则? 为此,首先需要找到该桥梁的市场需求函数:

P(元/每车次)

P=1-(1/4)Q

0

Q(百万车次/年)

为获得经济效益,必须收费。

假定桥梁建成以后,每年的利润为R,每年的运行费用为TC;为简便起见,再假定TC=0,则有:

R = PQ - TC

= Q-(1/4)Q2

对上式求导数,有:

Q=2(百万车次/年)

进而有:

P=1-(1/4)Q=0.5(元/每车次)

因此,该桥梁建成以后,每年的最优净现金流量为:

0.5×2=1(百万元)

为简便起见,假定桥梁建成之后可以使用无穷长的时间。

再假定基准利率为4%。

则该桥梁建成之后每年净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为:

1/4%=25(百万元)

可见,该桥梁的最高投资预算的两千五百万元。

4、关于基准利率的确定

①这里的基准利率应为复利率,而不能是单利率。

例如,假定某投资项目的情况如下

200

300

0

-100

该投资项目的收益率有两种算法。

在单利算法下,其收益率为:

{[(200+300)-100] ÷2}/100

在复利算法下,其收益率(x)为:

200/(1+x)+ 10/(1+x)2 =100

②为什么复利算法优于单利算法?

200

300

0

-100

300

200

0

-100

可见,单利算法考虑时间价值不彻底。

③复利算法的理解:

200

300

0

-100

200/(1+x)+ 300/(1+x)2 =100

在上式两边同乘以(1+x)2,有:

200(1+x)+300=100(1+x)2

④复利收益率的多解问题:

只要净现金流量序列的变号次数只有一次,则不可能存在多个正解。

当净现金流量序列的变号次数超过一次的时候,则可能存在多个正解。

例如:假定某投资项目的净现金流量序列如下:

200

1000

0

-300

-400

⑤适用于投资项目的基准利率相当于风险相似背景下的一般投资收益率。

亦即:

基准利率=无风险利率+风险报酬率。

⑥适用于投资项目的基准利率一般不应该是常数。

一般地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是无风险利率的近似替代。而(shibor)是可变的。

四、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评估

1、什么叫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

就公共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估来说,追求社会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凭以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我们对公共投资的基本期望。

因此,某一具体公共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的多少应该与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高度相关。

我们通常就把一个公共投资项目所增进的社会福利称为该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

在经济学中,福利是人们关于某种资源配置状态的主观评价。

既然福利被定义为好处或效用,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如何去度量它。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可准确表达出环境的改变对他带来的是好处还是坏处,但却没有办法用一种统一的绝对数量来度量这种好处(或坏处)有多大。

由于缺少这种绝对度量的方法,便没有办法在不同个人之间进行福利的比较,集体的好处也就没有办法从个人的好处中通过加总的方法来获得。

1、什么叫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

就公共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估来说,追求社会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凭以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我们对公共投资的基本期望。

因此,某一具体公共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的多少应该与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高度相关。

我们通常就把一个公共投资项目所增进的社会福利称为该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

1、什么叫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

就公共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估来说,追求社会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凭以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我们对公共投资的基本期望。

因此,某一具体公共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的多少应该与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高度相关。

我们通常就把一个公共投资项目所增进的社会福利称为该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

在经济学中,福利是人们关于某种资源配置状态的主观评价。

既然福利被定义为好处或效用,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如何去度量它。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可准确表达出环境的改变对他带来的是好处还是坏处,但却没有办法用一种统一的绝对数量来度量这种好处(或坏处)有多大。

由于缺少这种绝对度量的方法,便没有办法在不同个人之间进行福利的比较,集体的好处也就没有办法从个人的好处中通过加总的方法来获得。

2、消费者支付意愿

正是为了解决福利、效用的度量、比较以及加总的问题,经济学提出了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概念。

所谓消费者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为接受一定数量的消费物品或劳务所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

消费者支付意愿是消费者对特定物品或劳务价值的个人估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成分。

案例:假定三个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如下:

商品的边际消费量

最高支付意愿(边际效用)

(单位:个)

(单位:元)

边际效用(MU)

市场价格(P)

边际效用曲线

市场需求曲线

消费数量

需求数量

案例:假定政府要在某一条河流上建造一座桥梁。现在的问题是:

①从追求社会效益的角度,该桥梁该不该建造?

②若要建造的话,怎样的预算才能最好地体现社会效益的原则? 为此,首先需要找到该桥梁的市场需求函数:

P(元/每车次)

P=1-(1/4)Q

0

Q(百万车次/年)

假若建桥费用来自于行人的缴税,则为获得社会效益,不能收费。

这时,该桥梁的建设没有经济效益,但存在社会效益。

该项目的社会效益就是行人支付意愿之和。

因此,该项目每年的社会效益为:

1×4÷2=2(百万元/年)

若仍然假定基准利率为4%,则该项目的最高投资预算为:

2÷4%=50(百万元)

3、关于社会成本的扣除

从追求社会效益的角度,公共支出项目的成本,就是该项目的实施所造成的社会效益的减少,亦即所带来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损失。相当于负的社会效益、负的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含义。

那么,是否可以用一个项目的正社会效益与负社会效益简单相加,从而得出该项目的净社会效益呢?

对此,经济思想的发展存在一个演化的过程:

(1)公共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估的Pareto效率准则

20世纪初期,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V.Pareto提出了一条著名的评价资源配置社会福利状态的准则,也即所谓的 Pareto效率改进准则。

根据这一准则,在两种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状态相比较的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状态A比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状态B“好”的标准是:

至少有一个人判断状态A比状态B好,而没有人判断状态B比状态A好。

相应地,如果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便可称其为Pareto效率最优的:

任何一种资源配置状态的进一步改变,均不可能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使一个人得到好处。

可见,Pareto准则回避了既有福利(或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再分配问题。

按照这个准则,只有那些能使所有其它社会成员都不受损害而至少有一个成员得到好处的公共投资投资项目才是可行的。

在根据Pareto准则确定出所有公共投资投资计划的可行集以后,我们便可依照社会基准利率的高低,在可用资源约束下,从中选择出准备实施的投资项目来。

应该说,根据Pareto准则所选择的公共投资项目不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因为这些项目没有受害者,反对者攻击的不会是这些项目本身,而是在既定资源限制下投资项目的选择顺序,也就是让哪些人先受益或者让哪些人多受益的问题。

由于Pareto准则以承认既有的福利(收入)分配结构为基础,所以它对像高速公路这样会导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福利消长的投资项目通通持否定的态度。

但是,实践中,绝大多数投资决策都会面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损益的比较问题,社会的一个部分得益往往总是伴随着社会另外一个部分的受损。

例如,几乎所有的投资项目都会涉及拆迁安置的问题,拆迁户应该属于项目的受害者之列。依照Pareto准则,这种类型的投资项目是不可行的。因此,根据Pareto准则能够评估过关的投资项目不会很多。

不过,一个很容易想到的逻辑是:

如果能给予这些拆迁户足够的补偿,使得他们愿意拆迁,那么这种投资项目也应该是可以实施的。

因此,有必要推广Pareto准则,以适应某些人的福利增加而另外一些人的福利受到损害的那种社会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这项工作最终由Kaldor和Hicks等人完成。

(2)公共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估的Kaldor—Hicks—Scitovsky效率准则

I.N.Kaldor(1939)认为,如果某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能够使得一部分人得到的好处足以补偿另一部分人的损失,那么就整个社会来说,这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就是好的。这就是所谓的Kaldor准则。

J.A.Hicks(1939)认为,社会状态从A改变到B,如果这种改变的受害者不能事先收买得益者不要做出这种改变,那么便可以认为这种社会状态的改变是一种效率进步。此即所谓的Hicks准则。

不过,一个很容易想到的逻辑是:

如果能给予这些拆迁户足够的补偿,使得他们愿意拆迁,那么这种投资项目也应该是可以实施的。

因此,有必要推广Pareto准则,以适应某些人的福利增加而另外一些人的福利受到损害的那种社会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这项工作最终由Kaldor和Hicks等人完成。

(2)公共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估的Kaldor—Hicks—Scitovsky效率准则

I.N.Kaldor(1939)认为,如果某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能够使得一部分人得到的好处足以补偿另一部分人的损失,那么就整个社会来说,这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就是好的。这就是所谓的Kaldor准则。

J.A.Hicks(1939)认为,社会状态从A改变到B,如果这种改变的受害者不能事先收买得益者不要做出这种改变,那么便可以认为这种社会状态的改变是一种效率进步。此即所谓的Hicks准则。

Kaldor 和Hicks 的观点相似,但思维的出发点或角度不同。Kaldor 强调得益者事后可以补偿受害者;Hicks则强调受害者不能事先收买得益者。

因此,针对同一个投资项目分别依照这两个准则进行评估,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相同。

例如,假定两种社会财富分配状态如下表所示:

状态A

状态B

商品X的数量 商品Y的数量

商品X的数量 商品Y的数量 个人甲

0

0 个人乙

0

0

首先假定这两个人喜欢商品组合的多样性。

显然,按照Kaldor准则,状态B是对状态A的改善。

不过,根据Kaldor准则,状态A也是对状态B的改善。

若依照Hicks准则,则状态B不是对状态A的改善;反过来,状态A也不是对状态B的改善。

可见,Kaldor准则和Hicks准则是有区别的,二者并不完全是同义的重复。

现在我们改变这两个人的偏好结构,例如假定甲这个人更喜欢X,而乙这个人更为喜欢Y。

则依照Hicks准则,状态B是对状态A的改善;反过来,状态A也是对状态B的改善。

可见,Hicks准则也存在循环推理的问题。

Scitovsky(西托夫斯基)指出,只有同时满足Kaldor准则和Hicks准则的那种改变才能算是社会资源配置状态的一种效率改进。后人称之为Kaldor—Hicks—Scitovsky准则。

也就是说,只有同时满足下面两个条件,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才能称得上是一种福利水平的提高:

(1)得益者的得益足以补偿受害者的损失;

(2)受害者不能够贿赂得益者放弃这种改变。

Kaldor—Hicks—Scitovsky准则构成了公共投资社会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

如果某个投资项目的实施能够使社会所得(效益)补偿得了社会所失(包括得益者实施项目的成本费用以及受害者的损失),那么该项目的实施就能够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这个投资项目就是可行的。其中的差额就是该公共投资所创造的净社会效益。

例如,假定有一个公共投资项目,它的实施对社会群体1有益,但对社会群体2会产生负的外部性。

假定该公共投资项目的产出数量为X,单位产出的市场价格为P(这里假定该公共投资项目不存在正的外部性),成本函数为C(X)(相当于负的社会福利,并且不包括由该公共投资项目引起的负的外部性)。

在实施该公共投资项目的前提下,社会群体2的损失函数为E(X)(相当于由该公共投资项目引起的负的外部性)。

再假定这两个成本(损失)函数均为X的严格单增凸函数。

则就社会群体1来说,该公共投资项目的福利函数为Л=PX-C(X),其最优产出量应满足的必要条件为Лˊ= P-Cˊ(X)= 0。

而就社会群体2来说,该公共投资项目的最优产出量应该为0,即应该放弃这个公共投资计划。

根据E(X)和C(X)的严格单增凸函数假定,Лˊ应该是X的减函数,而Eˊ(X)应该是X的增函数。

因此在一个由Лˊ(或Eˊ(X))和X组成的坐标系中,函数Лˊ和Eˊ(X)应该会有一个均衡的交点(e)。

Лˊ

Eˊ(X)

Лˊ= P-Cˊ(X)

Eˊ(X)

e

0

X(e)

X

则就社会群体1来说,该公共投资项目的福利函数为Л=PX-C(X),其最优产出量应满足的必要条件为Лˊ= P-Cˊ(X)= 0。

而就社会群体2来说,该公共投资项目的最优产出量应该为0,即应该放弃这个公共投资计划。

根据E(X)和C(X)的严格单增凸函数假定,Лˊ应该是X的减函数,而Eˊ(X)应该是X的增函数。

因此在一个由Лˊ(或Eˊ(X))和X组成的坐标系中,函数Лˊ和Eˊ(X)应该会有一个均衡的交点(e)。

Лˊ

Eˊ(X)

Лˊ= P-Cˊ(X)

Eˊ(X)

e

0

X(e)

X

令该公共投资项目在这个均衡交点处的产出量为X(e)。

则在[0,X(e)]的区间以内,该公共投资项目产出量的增加将满足Kaldor—Hicks—Scitovsky准则。

而在(X(e),∞)的范围内,该公共投资项目产出量的增加将不再满足Kaldor—Hicks—Scitovsky准则。

因此,根据Kaldor—Hicks—Scitovsky准则,实施该公共投资项目并将其产出量设定在X(e)的水平上将会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使得社会福利的水平达到最大。

也就是说,在上述状况下,实施该公共投资项目将是一个“好”的举措。

五、财政支出与GDP的创造

1、财政支出对GDP的贡献

(1)测算财政支出项目完成以后,该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在未来每期可以创造的GDP数量;

(2)确定该项目所适用的基准利率;

(3)用基准利率将该项目未来每期所创造的GDP折现求和;

(4)用这个折现值之和与期初的财政支出额相减,所得到的结果即是该项目的净现值。

(5)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可行。

2、关于GDP的理解

GDP,亦即国内生产总值,它所核算的是一个社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所创造出来的新增财富量。

那么,什么是财富呢?

要想搞明白这个概念,必须先要明确人类创造财富的目的。

人类社会从事生产、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

获得最大的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

社会大众的一种良好的心理感受,亦即幸福感、愉快感。

财富:

能够带来福利的一切手段。

财富的分类:

(1)有形财富:

物品、产品、商品;

无形财富:

劳务、服务、休闲。

(2)有市场价格的财富:

商品、家政服务;

无市场价格的财富:

家务劳动、休闲。

(3)消费品、资本品(机器设备、厂房、住宅等)、劳务。

因此,我们就可以说,GDP这个指标核算的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出来的(也就是所谓新增加的)消费品、资本品、劳务。

☉案例:

假定某经济系统特定时期内的生产过程如下: 生产环节

购进成本 产值 增加值 农民生产小麦

10

10 面粉厂加工面粉

10

13

3 面包房制作面包 超市销售面包

13 15

15

20

——

GDP :20元

新增财富的实物形态:

超市提供的面包

中间产品:

农民提供的小麦、面粉厂提供的面粉、面包房提供的面包。

最终产品:

超市提供的面包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即将供人们消费或扩大再生产用的产品。

一般地,最终产品包括:

处于最后一个生产流通环节的消费品、投资品、劳务。

所谓中间产品,是指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还会被作为加工对象的产品。

从本例来看,GDP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确定:

(1)通过加总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支出额的途径核算GDP,这叫支出法。

(2)通过加总每一个流转环节增加值的方式核算GDP,这叫生产法或工厂法。

(3)通过加总每一个流转环节的工资、利润、折旧、利息、税收的方式核算GDP,这叫收入法。

GDP的专业性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注意GDP有名义GDP和实际GDP之分:

名义GDP是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

实际GDP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

官方所公布的某一的GDP一般都是当的名义GDP,但我们通常所见到的GDP增长率都是指的实际增长率。

关于GDP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计入特定时期的GDP内的最终产品,必须是在该期生产出来的新产品。

②GDP只包括最终产品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以免重复计算。

③国内生产总值包括折旧费,但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和政府的公债利息。

④GDP并不是衡量社会福利的完美指标。对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的某些东西并没有包括在GDP中。

GDP只核算了新增财富的一部分,亦即有市场价格的那部分新增财富量;GDP并未核算无市场价格的新增财富。

GDP仅包括在该经济体中生产、并在市场上合法地出售的那部分新增财富。GDP并未核算非法经济所创造的财富。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休闲这种财富。

例如,假设经济中的每个人突然开始每天都工作,而不是在周末享受闲暇。这将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而且,GDP肯定增加。但我们不应该得出每个人状况更好的结论。减少闲暇引起的福利损失很可能完全抵消生产并消费更多物品与劳务所引起的福利增加。

再例如,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当厨师做出美味佳肴并在餐馆出售时,这顿饭的价值是GDP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厨师为自己的配偶做一顿同样的饭,他加到原材料中的价值并不属于GDP。

同样,托儿所提供对孩子的照顾是GDP的一部分,而父母在家照料孩子就不是。

义务工作也为社会福利做出了贡献,但GDP并不反映这些贡献。

例如,GDP不包括毒品等非法生产与销售的东西。

再例如,一个人在日用品商店买的蔬菜是GDP的一部分,但不包括诸如在自己花园里种的蔬菜之类在家庭内生产和消费,从而没有进入市场的东西。

GDP没有包括的另外一种重要的东西是环境质量的变化。

设想政府废除了所有环境管制,那么,企业就可以不考虑它们引起的污染而生产物品与劳务。可以预见,GDP会增加,但福利很可能要下降。

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

GDP也没有反映商品属性的差异、质量的提高、种类的丰富、财富分配状况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生理、心理产生的影响。

例如,一个有100个每年收入为5万美元的人组成的社会,GDP为500万美元。

一个有10个人赚到50万美元、而90个人一无所有的社会其GDP也是500万美元。

⑤从目前现有的GDP核算制度来看,GDP的增加与财富的增多不一定完全匹配。

六、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1、财政支出对总需求的影响

(1)消费需求函数

消费需求函数指的是消费需求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式。

这里的收入实际上是国内生产总值。

(2)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亦即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比;也就是每变动一单位的收入所用于消费的数额。

用公式表示就是:

MPC=ΔC/ΔY

其中,ΔC是指消费的变动额,ΔY是收入的变动额。

(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①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也会增加;

②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意味着消费的增长必然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此消费不足势必发生。

(4)均衡国民收入

亦即总供求相等时候的GDP。

国民经济体是一个创造财富、消费财富的有机体;它是一个包括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四个过程、并不间断地、周而复始地重复上述四个过程的有机体。

其中,总供求是促使这个经济体永续循环、增长的动力。

总供求即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供给与需求;

亦即GDP的总供求。

由于总需求就是对于GDP的需求,而GDP所核算的就是一个社会在一段时间内所创造的最终消费品、最终资本品和劳务,因此总需求等于:

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需求(G)+出口(X)-进口(M)

总供求是决定国民经济系统是否能实现均衡的两个关键总量:

如果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则国民经济创造财富的能力势必萎缩;

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则国民经济势必发生通货膨胀;

只有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国民经济才会实现稳定增长。

(5)乘数的含义及其计算

这里的乘数指的是,某一个需求因素(例如投资需求)变动一个单位所带来的总需求的变动数量。

也就是说,某一个需求因素(例如投资需求)的单位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总需求更大数量的变动。

由于我们通常假设需求决定供给,所以,某一个需求因素(例如投资需求)的单位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均衡总供给更大数量的变动。

这个均衡总供给的变动量与某个需求因素的变动量之比,即是所谓的乘数。

例如,假定投资增加ΔI元,再假定边际消费倾向是b,则投资的增加使得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为:

ΔY=ΔI+bΔI+b(bΔI)+…

=ΔI/(1-b)(元)

因此,所谓投资乘数为:

1/(1-b)

亦即投资每增加1单位,均衡GDP可增加1/(1-b)单位。

(6)财政预算平衡乘数: 假定最初政府的财政预算平衡,亦即G=T=A元。现在假定政府决定财政收入与支出都增加ΔA元。

也就是,由:

Y=C+I+G+X-M

C=a+b(Y–T)进而有:

Y=a+b(Y–T)+I+G+X-M

(1-b)Y=a-bT+I+G+X-M(1-b)Y=a-bA+I+A+X-M 最终有:

(1-b)ΔY=(1-b)ΔA

ΔY/ΔA=1

所以,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

2、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令Y为GDP,A为技术水平,K为资本投入数量,L为劳动投入数量,F刻画Y与K、L之间的函数关系,则有生产函数:

Y=A F(K,L)进而有:

经济增量=技术增长对产出增加的边际贡献*技术进步量+资本投入增加对产出增加的边际贡献*资本的增加量+劳动投入增加对产出增加的边际贡献*劳动的增加量

然后,在上式两边同除以Y,并在等号右边第二项的分子、分母同乘以K,第三项的分子、分母同乘以L,得:

经济增长率 =

技术进步率+

劳动投入增长率*劳动的产出弹性

+资本投入增长率*资本的产出弹性。

通常认为,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所以,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都要小于1。

由于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力,所以有:

经济增长率 =

技术进步率+

劳动投入增长率*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资本投入增长率*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通常认为,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1。

在总量生产函数Y=A F(K,L)两边同除以劳动数量L,则有人均生产函数为:

y=Af(k)其中,y为人均产出,即y=Y/L;

k为人均资本拥有量,即k=K/L;

再令a为资本的产出弹性,1-a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则有:

∆Y/Y= ∆A/A+a(∆K/K)+(1-a)(∆L/L)

尽管人口增加会增加GDP,但会减少人均GDP。这是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所以,劳动力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比,GDP的增长率只提高1-a个百分比。

下面我们考察日本与美国人均收入的演化历史。

战后,日本人的生活水准很快追上了美国人。如下表所示:

战后早期,日美两国人均GDP增长率的差距最大。

1950-1972年间,日本的人均GDP增长率比美国快5.59%。其中,源于人均资本占有量(∆k/k)的差异的部分是:

a∙(∆k/k)=0.25 ×5.46%=1.37%;

源于日本相对技术进步的部分是:

5.59%0.79% = 0.86%。

战后早期,日美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很大,日本积极引进技术,大量的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技术追赶”来实现。同时,日本的人均资本占有水平也极低,人均资本基数低使得人均资本的增长率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提高。

但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后,日美之间的技术转移更多地呈“双向”性质,且日本人均资本占有量的基数逐步提高,使得日本人均资本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的增速双双回落。

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1、选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代表性

所选定的指标应能在某一个方面准确地刻画出评价对象的绩效。

(4)重要性

所选择的指标应能刻画出评价对象财政支出绩效的重要特征。

(2)特异性或独立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能从一定角度反映某一方面的的信息,且不能被其它指标所代替。

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1、选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代表性

所选定的指标应能在某一个方面准确地刻画出评价对象的绩效。

(4)重要性

所选择的指标应能刻画出评价对象财政支出绩效的重要特征。

(2)特异性或独立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能从一定角度反映某一方面的的信息,且不能被其它指标所代替。

(3)敏感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区别力强,能较好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在财政支出绩效方面的差异。

(4)可靠性

所选指标真实、可靠,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5)可获得性

所选指标为常规资料,容易得到。

1、选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代表性

所选定的指标应能在某一个方面准确地刻画出评价对象的绩效。

(4)重要性

所选择的指标应能刻画出评价对象财政支出绩效的重要特征。

(2)特异性或独立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能从一定角度反映某一方面的的信息,且不能被其它指标所代替。

(3)敏感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区别力强,能较好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在财政支出绩效方面的差异。

(4)可靠性

所选指标真实、可靠,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5)可获得性

所选指标为常规资料,容易得到。

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1、选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代表性

所选定的指标应能在某一个方面准确地刻画出评价对象的绩效。

(2)重要性

所选择的指标应能刻画出评价对象财政支出绩效的重要特征。

(3)特异性或独立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能从一定角度反映某一方面的的信息,且不能被其它指标所代替。

(4)敏感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区别力强,能较好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在财政支出绩效方面的差异。

(5)可靠性

所选指标真实、可靠,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6)可获得性

所选指标为常规资料,容易得到。

2、当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很好地解决指标的全面性、代表性、精炼性之间的矛盾

指标体系的构建者往往希望指标体系能涵盖绩效评价应涉及的方方面面,这就很容易导致指标的数目过多,出现相关指标、冗余指标、重叠指标。

(2)对指标体系的有效性重视不足

不同的评价者基于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会构建不一样的指标体系,究竟哪个指标体系更科学,得到的评价结论更有效,没有客观的标准来衡量。

(3)不重视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即使采用相同的指标体系,不同的评价专家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同,特别是某些定性指标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致使评价结果差异较大。

针对第一个问题,需要对指标进行适当的约简,以恰当处理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与精炼性的问题。

针对第二个问题,需要对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实施科学的测度,以便形成能够充分体现绩效评价目的的指标体系。

针对第三个问题,需要对不同专家的评价数据进行差异度分析,以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指标体系的约简

(1)有统计数据的可量化指标体系的约简

约简的目的就是剔除区分能力弱、相关性强的指标。

对于量化的、有统计数据的指标体系,可采用一些常规统计方法实施简约。

例如,条件广义方差极小法、极大不相关法、选取典型指标法等。

用条件广义方差极小法进行指标约简,就是用广义方差来反映指标内部的相关性。

例如,假定有p个指标,n个评价对象,各评价对象的指标值如下所示: 计算每一个指标的均值: 计算每一个指标的方差:

计算每两个指标间的协方差:

进而得到方差-协方差矩阵:

上述方差-协方差矩阵的行列式

,就是所谓的广义方差。

可以证明:

当广义方差达到极大值的时候,说明p个指标相互独立;

而当广义方差等于零的时候,说明p个指标完全线性相关。

因此,广义方差的大小可以反映指标间的相关性。我们可以剔除广义方差较小的指标。

具体方法是:

将矩阵X划分成两部分:其前p-1列记为X1,最后一列记为X2,并用S11、S22、S12表示二者的方差及协方差,则在满足正态分布的假定下,有X2的条件广义方差式:

若上式的值小于一个预定的水平,就删除指标p。

依此类推,逐步删除与其他指标相关度较高的指标。

用极大不相关法进行指标约简,就是计算每一个指标与其它指标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当大于某临界值时,可以去掉该指标。

用典型指标法进行指标约简,就是先对指标进行聚类,然后计算每一个类中每一指标与其它指标的相关系数,最后选择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指标作为该类指标中的典型指标。

(2)针对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并存的指标体系的约简

当指标体系中既存在定量指标,也存在定性指标时,定量指标的评价可以依据统计数据,而定性指标的评价则由专家根据知识、经验来主观评价。

针对这种类型的指标体系,可采用粗糙集方法进行指标约简。

运用粗糙集进行指标筛选和约简,有多种思路。

对于指标数量不太多的情形,可以快速约简,从空集开始,一个个地增加指标的个数,每一次选择增加最大分类质量γ(X)的指标加入当前的指标子集。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分类质量γ(X)达到1或等于整个指标集的分类质量。

(3)无统计数据或统计数据非常有限的指标体系的约简

当指标体系不能获得统计数据,如对于新建系统的评价,或者所能获得的统计数据非常有限,需要依靠专家知识来进行指标的筛选和约简,可以采用Vague集方法。

Vague集方法充分利用专家知识,表示专家支持、反对和弃权的情况,且方法简单易行。

(4)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指标体系的约简

当评价对象为复杂非线性系统时,难以通过统计数据找出指标间存在的相关性,可以利用神经网络的映射和泛化能力,基于神经网络的权值谱分析方法,将指标值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指标到各个隐层神经元的平均权值即为指标的谱值,反映指标对输出结果的影响,最后选取对输出结果的相对贡献率大的指标,相对贡献率小的指标略去。

4、评价指标的鉴别力分析

所谓评价指标的鉴别力指的是评价指标区分评价对象特征差异的能力。

如果所有的评价对象在某个评价指标上的取值高度地近似,则说明该评价指标鉴别评价对象业绩差异的能力很差,则从绩效评价的目的角度考虑,这些指标应被剔除:

①最小均方差法

首先计算各评价对象在每一个指标上取值的均方差。

然后剔除其中样本均方差近似为零的指标。

②极小极大离差法

首先在每一个指标下计算各评价对象的最大取值与最小取值之差。

然后剔除其中离差过小的指标。

(4)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指标体系的约简

当评价对象为复杂非线性系统时,难以通过统计数据找出指标间存在的相关性,可以利用神经网络的映射和泛化能力,基于神经网络的权值谱分析方法,将指标值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指标到各个隐层神经元的平均权值即为指标的谱值,反映指标对输出结果的影响,最后选取对输出结果的相对贡献率大的指标,相对贡献率小的指标略去。

4、评价指标的鉴别力分析

所谓评价指标的鉴别力指的是评价指标区分评价对象特征差异的能力。

如果所有的评价对象在某个评价指标上的取值高度地近似,则说明该评价指标鉴别评价对象业绩差异的能力很差,则从绩效评价的目的角度考虑,这些指标应被剔除:

①最小均方差法

首先计算各评价对象在每一个指标上取值的均方差。

然后剔除其中样本均方差近似为零的指标。

②极小极大离差法

首先在每一个指标下计算各评价对象的最大取值与最小取值之差。

然后剔除其中离差过小的指标。

③变差系数法

我们把所有评价对象在某个指标上的取值的标准差与相应的均值之比,称为变差系数。

则变差系数越大,说明该指标的鉴别力越强。我们可以把变差系数小于特定值的指标剔除。

5、指标体系有效性的测度

在多个评价者采用同一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时,认识的偏离程度越小,得出的评价结果差异越小,说明对该指标体系所具备的评价作用的认识越一致,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越强。

如果多组专家采用同一组指标的评估结果差异太大,我们就认为该指标体系不能有效实现评价的目标,就应该抛弃之。

(1)采用效度系数法测度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效度系数法反映了在用同一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时不同专家认识的偏离程度,效度系数值越小,则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越高。当指标体系的效度系数小于0.1时,则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较高。

这一方法可从多个评价者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选取最有效的。

(2)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测度指标体系有效性

当有条件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时,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测度指标体系有效性。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实证分析模型方法,通过寻找变量间内在的结构关系,以验证某种结构关系或者模型。

6、指标体系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检验

指标体系的稳定可靠性检验,重在考察对某一指标体系的多次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度”或评价结果与理想值的“贴近度”。

如采用某指标体系得到的评价数据与“理想数据”越接近,则该指标体系反映评价对象的能力就越强,该指标体系的稳定可靠性就更高。

(1)通过稳定性系数检验指标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计算s次专家评价数据与其平均值的差异程度,从而反映出对同一指标体系s次评价数据的差异性,差异越小,则该指标体系稳定性越高。

(2)通过贴近度检验指标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由多位专家用某个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用贴近度反映评价数据与“理想数据”之间的接近程度,接近程度越高,贴近度越大。

如果依据指标体系所得到的评价数据与“理想数据”的贴近度大于设定的阈值,则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确定出合适的指标体系,并得到相应的评价值之后,数据的预处理就成为最终得出评价结果之前的最后一道工序。

7、数据预处理(又称规范化)的原因

(1)有些指标的值越大越好,如科研成果数、科研经费等是效益型。有些指标的值越小越好,称作成本型。另有一些指标值的属性既非效益型又非成本型。例如高校的生师比值过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难以保证;比值过低;教师的工作量不饱满。

这几类指标放在同一表中不便于直接从数值大小来判断优劣,因此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预处理,使所有指标的取值与其优劣的对应关系相同。

(2)通过贴近度检验指标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由多位专家用某个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用贴近度反映评价数据与“理想数据”之间的接近程度,接近程度越高,贴近度越大。

如果依据指标体系所得到的评价数据与“理想数据”的贴近度大于设定的阈值,则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确定出合适的指标体系,并得到相应的评价值之后,数据的预处理就成为最终得出评价结果之前的最后一道工序。

7、数据预处理(又称规范化)的原因

(1)有些指标的值越大越好,如科研成果数、科研经费等是效益型。有些指标的值越小越好,称作成本型。另有一些指标值的属性既非效益型又非成本型。例如高校的生师比值过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难以保证;比值过低;教师的工作量不饱满。

这几类指标放在同一表中不便于直接从数值大小来判断优劣,因此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预处理,使所有指标的取值与其优劣的对应关系相同。

(2)非量纲化。

由于不同指标所使用的计量单位不同,因此指标间经常不可公度。

这就需要排除量纲的选用对评估结果的影响,这就是非量纲化,亦即设法消去(而不是简单删去)量纲,仅用数值的大小来反映属性值的优劣。

(3)归一化。

不同指标属性值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指标取值动辄千万,而有的指标取值不可能超过1。

因此,为使得指标间的取值具有可比性,需要把属性值表中的数值归一化,亦即设法使得各指标的取值集中于[0,1]的区间上。

8、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方法举例

效益型的指标:

Zij=yij / yjmax

可见,变换后各评价对象关于该指标的取值最差不为0,最佳为1。

成本型的指标:

Zij=1-yij / yjmax

可见,变换后各评价对象关于该指标的取值值最佳不为1,最差为0。

当然,成本型的指标也可以这样规范化:

Zij= / yjmin /yij

这时,变换后的属性值最差不为0,最佳为1。

第三篇: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

工作方案

项 目: 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

评价: 2008年

*** 财 政 局 ***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 5月10 日

根据***财政局《关于开展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的通知》(***[2009]9号)的相关要求,对“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开展绩效评价,为完成好该项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发[2008]50号)及其他相关要求,结合评价项目的情况和特点,制定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科学、客观、公正的对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进行整体综合性评价,反映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绩效评价,为加强基本建设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在贴息资金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理念和方式,更好地发挥其政策扶持、引导作用,促进理财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探索经验。

二、评价对象和内容

本次绩效评价的对象:***市级2008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承担单位和主管部门。

内容:***市级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

三、评价活动的依据

(一)法规、政策依据 1.《***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发[2008]50号);

2.《***财政局关于开展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的通知》(***[2009]9号);

3.《***财政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项目)》;

4.《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财预[2009]76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6.《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贴息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7.《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

8.《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07]416号);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7]64号);

10.《***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 11.《***市级政府投资管理办法》(2005年***人民政府公告第1号);

12.《***人民政府国家开发银行信用贷款建设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13.《***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贷偿债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14.《关于***人民政府国家开发银行信用贷款资金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通[2005]03号);

15.***发展计划委员会对31个城市建设贷款项目下达的投资计划通知、对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等文件;

16.***审计局对相关项目决算的《审计报告》; 17.***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对相关项目决算的《***财政投资建设工程决算审核结论书》;

18.***财政局《关于下达2008年一季度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预算的通知》(***[2008]26号);

19.***财政局《关于拨付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的通知》(***[2008]89号);

20.***财政局《关于下达和拨付2008年三季度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的通知》(***[2008]168号);

21.***财政局《关于拨付2008年四季度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的通知》(***[2008]269号);

22.***建设局《***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项目绩效评价自查自评报告》;

23.《***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二)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本次绩效评价的通知要求提供的基础资料;

(三)实施单位和部门对项目建设、资金支出、绩效实现情况进行的自查、自评资料;

(四)评价工作人员通过现场调查、核实等获得的资料;

(五)《***财政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委托合同》;

四、评价工作程序

(一)前期准备

1.组成绩效评价工作组,制定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2.走访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项目实施单位,了解现行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的具体做法,听取他们对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设立的意见和建议;收集相关项目省内外绩效评价经验与方法以及项目相关资料;

3.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开展专家咨询,制定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拟定自评报告提纲,规范自评报告格式;

(二)组织绩效评价

1.组织项目绩效评价方案的实施;

2.成立绩效评价考评工作组,进行人员分工; 3.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邀请专家参加相关绩效评价会议;

4.召开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组会议,传达有关的文件精神和具体工作要求,介绍评价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工作组在评议项目自评报告的基础上,根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项目进行评分;统计项目得分,对项目进行讨论,起草工作组意见,并提交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部门讨论确定。

(三)分析总结

1.进行数据分析,提出绩效评价报告的初稿。根据绩效评价工作组的意见及考察、考评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绩效评价报告初稿;

2.与市财政局绩效评价科、经济建设科等科(室)就绩效评价报告交换意见,将绩效评价报告提交市建设局、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项目实施单位等相关部门征求意见;

3.形成正式的《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五、评价原则

(一)客观、科学、公正的原则;

(二)综合绩效评价的原则;

(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原则;

(四)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

(五)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财政支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贯彻事前、事中、事后的原则。

六、评价方法

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采用比较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因素分析法、专家评价与公众评议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判断法等方法,依据 《***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七、工作进度及时间安排

2009年6月10日前,完成《***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根据与部门协商工作方案所确定的时间开展自查、自评、抽查、考评、撰写评价报告等工作,于2009年9月30日前提交绩效评价报告。

八、组织管理及人员分工

为使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开展,由市财政局绩效评价科、经济建设科等相关业务科、市建设局财务科等相关科室、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相关部门联合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负责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工作。工作组的构成如下:

市财政局:*** 市建设局:*** ***咨询有限公司:****

九、评价结果

1.提交《***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提出完善项目管理及资金管理的意见及建议; 3.提交《***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报告》一式10份(含电子文本)。

第四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预[2011]285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总后勤部,武警各部队,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为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我们重新修订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二○一一年四月二日

附件下载: 附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doc 附1-1:绩效目标申报表.xls 附1-2: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doc 附2:绩效评价指标框架.xls 附3:绩效报告范本.doc 附4-1:绩效评价报告范本.doc 附4-2:绩效评价指标.xls 附4-3:绩效评价指标.xls 附5:绩效评价流程图.doc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预算部门(单位)(以下简称预算部门)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独立核算的法人组织。

第四条 财政性资金安排支出的绩效评价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 绩效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评价应当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按照科学可行的要求,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公正公开原则。绩效评价应当符合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三)分级分类原则。绩效评价由各级财政部门、各预算部门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

(四)绩效相关原则。绩效评价应当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价结果应当清晰反映支出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

第六条 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各级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三)预算管理制度、资金及财务管理办法、财务会计资料;

(四)预算部门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

(五)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

(六)申请预算时提出的绩效目标及其他相关材料,财政部门预算批复,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决算报告;

(七)人大审查结果报告、审计报告及决定、财政监督检查报告;

(八)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 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第七条 绩效评价的对象包括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资金和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按照预算级次,可分为本级部门预算管理的资 金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

第八条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应当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部门整体支出进行评价。

第九条 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原则上应当重点对贯彻中央重大政策出台的转移支付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专项转移支付原则上应当以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有重大影响的支出为重点进行绩效评价。

第十条 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

(二)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三)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等;

(四)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

(五)绩效评价的其他内容。

第十一条 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为周期,对跨的重大(重点)项目可根据项目或支出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三章 绩效目标

第十二条 绩效目标是绩效评价的对象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由预算部门在申报预算时填报。预算部门年初申报预算时,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要求将绩效目标编入预算;执行中申请调整预算的,应当随调整预算一并上报绩效目标。

第十三条 绩效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预期产出,包括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

(二)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三)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

(四)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

(五)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

(六)其他。

第十四条 绩效目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指向明确。绩效目标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

(二)具体细化。绩效目标应当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

(三)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时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

第十五条 财政部门应当对预算部门申报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符合相关要求的可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审流程;不符合相关要求的,财 政部门可以要求其调整、修改。

第十六条 绩效目标一经确定一般不予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根据绩效目标管理的要求和审核流程,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七条 绩效目标确定后,随同年初预算或追加预算一并批复,作为预算部门执行和项目绩效评价的依据。

第四章 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

第十八条 绩效评价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应当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恰当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重要性原则。应当优先使用最具评价对象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三)可比性原则。对同类评价对象要设定共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以便于评价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四)系统性原则。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五)经济性原则。应当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十九条 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一)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评价对象的指标。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臵、使用、处臵及其收益管理 情况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

(二)个性指标是针对预算部门或项目特点设定的,适用于不同预算部门或项目的业绩评价指标。

共性指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个性指标由财政部门会同预算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 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一)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四)其他经财政部门确认的标准。

第二十一条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二)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三)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四)最低成本法。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五)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六)其他评价方法。

第二十二条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第五章 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和工作程序

第二十三条 财政部门负责拟定绩效评价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技术规范,组织、指导本级预算部门、下级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根据需要对本级预算部门、下级财政部门支出实施绩效评价或再评价;提出改进预算支出管理意见并督促落实。

第二十四条 预算部门负责制定本部门绩效评价规章制度;具体组织实施本部门绩效评价工作;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落实财政部门整改意见;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改进预算支出管理。

第二十五条 根据需要,绩效评价工作可委托专家、中介机构等第三方实施。财政部门应当对第三方组织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进行规范,并指导其开展工作。

第二十六条 绩效评价工作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确定绩效评价对象;

(二)下达绩效评价通知;

(三)确定绩效评价工作人员;

(四)制订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五)收集绩效评价相关资料;

(六)对资料进行审查核实;

(七)综合分析并形成评价结论;

(八)撰写与提交评价报告;

(九)建立绩效评价档案。

预算部门绩效评价对象由预算部门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提出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确定;也可由财政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工作重点等相关原则确定。

第二十七条 财政部门实施再评价,参照上述工作程序执行。

第六章 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

第二十八条 财政资金具体使用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提交绩效报告,绩效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况,包括预算部门职能、事业发展规划、预决算情况、项目立项依据等;

(二)绩效目标及其设立依据和调整情况;

(三)管理措施及组织实施情况;

(四)总结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五)说明未完成绩效目标及其原因;

(六)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第二十九条 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开展绩效评价并撰写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况;

(二)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情况;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六)评价结论及建议;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三十条 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应当依据充分、真实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客观公正。

预算部门应当对绩效评价报告涉及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

财政部门应当对预算部门提交的绩效评价报告进行复核,提出审核意见。

第三十一条 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的具体格式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第七章 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第三十二条 绩效评价结果应当采取评分与评级相结合的形式,具体分值和等级可根据不同评价内容设定。

第三十三条 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应当及时整理、归纳、分析、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并将其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预算的重要依据。

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可予以表扬或继续支持。

对绩效评价发现问题、达不到绩效目标或评价结果较差的,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可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应当根据情况调整项目或相应调减项目预算,直至取消该项财政支出。

第三十四条 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三十五条 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发现的财政违法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各地区、各预算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财预[2005]86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09]76号)同时废止。《财政部关于进一步 推进中央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财预[2009]390号)及其他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1.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框架(参考)3.财政支出绩效报告(参考提纲)4.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参考提纲)5.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流程图

第五篇:2016年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2016年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误餐补贴专项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屏南县公安局是全县公安工作的组织指挥机构和治安行政管理、刑事案件侦破的执勤实战单位,为正科级单位。单位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党委政府以及公安部、省、市公安机关有关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各项公安保卫任务;研究和探索公安工作改革,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公安管理体制,负责全县公安队伍的管理和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推进公安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建设;掌控全县敌情、社情、社会治安和刑事犯罪情况,为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提供社会治安方面的信息和对策;负责危害国家安全案件、重特大刑事案件、经济犯罪案件、毒品犯罪案件等各种刑事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协助党委政府做好重大事件、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处置,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负责隐蔽战线斗争和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等工作;依法管理社会治安、户籍、居民身份证、公民出入境、往来港澳台地区和入境我县的外国人、外籍华人的工作,组织开展消防工作,依法进行消防监督;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加强街道社区的巡逻,接受群众的报警求助,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依法行使公安执法权,负责公安执法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依法监督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指导监督企事业保卫组织、保安队伍建设;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外宾和省、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来屏的警卫工作,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警卫任务;依法行使对监管场所的管理权和监督权;负责全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国家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协

到位及时率、资金使用率等均为100%。

2、过程指标体系总分30分,得分29分,其中业务管理制度健全性方面存在不够完整的情况,例如机关民警虽同一线民警一样经常加班加点,却不能享受一线民警相同的加班误餐补贴标准,因此,在制度建设上存在漏洞。

3、产出与效益指标体系得分40分,其中产出数量满分15分,得15分;项目效益可持续影响目标10分,得10分;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大于90%,得满分15分。

(四)项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加班误餐补贴的发放范围规定不够科学,一些机关科室民警的加班不比基层少,但没有列入发放范围,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给队伍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同加班误餐补贴标准低下存在不平衡。

四、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项目绩效评估工作内容多,专业性强,建议加强对项目绩效评价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绩效评价各项工作的质量。

2、建议提高加班误餐补贴标准及发放范围,凡是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若实际参加加班,应视情予以发放加班误餐补贴。

屏南县公安局 2017年10月10日

下载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省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浙江省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钱塘江海塘岁修工程 ) (一)项目概况 1.立项概况: 钱塘江河道自富春江电站以下至平湖金丝娘桥与慈溪庵东连线全长302公里,两岸一线海塘全长403公......

    浙江省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浙江省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新昌县现代设施xxxx基地建设项目评价类型:实施过程评价□完成结果评价□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单位法人代码□......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要求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要求一、参考提纲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绩效评价工作,发挥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项目单位一般可按照以下格式要求撰写自评报告。(一) 项目概况1、项目单......

    抚顺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抚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抚顺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 暂行办法》的通知 抚政办发〔2012〕5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课后练习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课后练习判断题: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是2012年4月2日发布的。[题号:Qhx006407]A、对B、错正确答案:B题目解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

    四川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财政资金管理使用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课后练习(定稿)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解读 课后练习 (点此刷新练习不同题目) 一、判断题: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是2012年4月2日发布的。 [题号:Qhx006407] A、对 B......

    浅析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浅析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一、绩效考评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背景和意义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方法,按照政府行为的效益、效率和效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