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民工潮是我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农产品告别“短缺”后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环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带来了其子女生活与成长环境的剧烈变动。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在自己进城务工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所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多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加之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布状况,造成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于是,大量农民工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家庭父母与子女隔地的局面。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教育科学、社会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在这一时期父母双方抑或一方的缺失都会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障碍,对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产生不良影响。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导致了农村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留守孩子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上缺少父母的细心照顾,在情感方面与父母缺乏交流与沟通。由于远离父母,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学习受到了影响。如何让留守儿童“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成了学校的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为此,我校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且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一)留守学生学习成绩整体偏低。
一些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差,上课听讲不认真,作业不能够认真完成,回家无人指导功课,时间一久,对学习的兴趣基本丧失,最终放弃学习。二是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和年迈的租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学生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小学课程较少负担较轻,他们还能应付下来,而中学课程多负担较重,这些学生就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
(二)留守学生的身体发育不够健全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全面而丰富的营养与适当的锻炼在他们的生长发育期间至关重要。笔者曾经召集学校的留守学生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学生的身体发育不够健全,偏胖或偏瘦的居多数。从问卷中可知,多数留守学生都存在偏食现象。食欲较好的学生说:在家吃得很多很饱,他们的监护人总会想方设法多弄一些他们喜欢吃的饭菜,加上缺少必要的锻炼与劳动,渐渐的就成了“小胖墩”。食欲不太好的同学则是喜欢挑食,总是吃得较少,早餐基本上是不吃的,饿了就买点零食吃。长此以往就成了“豆芽菜”。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些现象,是因为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大多认为只要孩子没灾没病就万事大吉,对孩子的饮食不太关注。
(三)留守生存在不少的心理缺陷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留守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与呵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学生,多数得到了祖辈过分的爱护,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一切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有时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大吵大闹,渐渐的就变成了“小霸王,自私、骄慢、任性。与同学交往也不能很好的控
制自己的情绪,对于一时无法得到的东西则往往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来获取,说谎、欺骗、偷盗等现象时有发生。而寄托在其他亲戚家里的留守学生,则表现为胆子小,性情孤僻,沉默寡言,经常处于自我封闭当中,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他们想参与到其他同学的活动中去,但又胆小怕事,过于自暴自弃,常常处于抑郁、孤独、忧伤之中,易于形成胆怯、软弱等不良的心理品质。
(四)价值观取向不正确。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生产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 + 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特别是初
二、初三的学生,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注意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五)业余时间利用不当。
留守学生的看护人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不太敢让孩子独自外出活动,而宁愿孩子一个人自由自在的在家里活动,很多孩子就只好沉迷于看电视、上网,甚至看电视、上网成瘾,一些留守学生周末过得非常“愉快”,他们没有人管,趁机泡网吧,到游戏厅,甚至个别学生上茶馆赌博。于是老师苦口婆心的日常教育失去了意义,老师五天的正面教育抵不上周末两天的反面影响,难怪老师惊呼“5小于2”。这种情况对学校教育生产了很大冲击。
二、留守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从社会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使用。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
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二)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三)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出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黄色录象、搞帮派、谈恋爱;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四)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存在盲区。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学生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对留守学生管理的空白区域,处在城乡两难境地,容易被边缘化。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完成的,并不是取决于家庭。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这样,孩子在学校可能是一个
好学生,而在家中却是另一个样子。
三、留守学生教育对策探究
(一)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
一是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以班为单位逐一登记造册:内容包括“留守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个人爱好、家庭情况、父母的家庭地址、打工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的地址和联系电话等。
二是建立成长记录档案:《“留守学生”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登记表》、《“一帮一”结对情况登记表》、《“留守学生”个案记录》、《“留守学生”成长情况记录袋》,收集他们的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他们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
三是实施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享、定期分析,准确掌握“留守学生”的成长脉博。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架设家校联系桥梁。
一是建立定期家访或联系制度。学校每月与“留守学生”的父母或临时监护人联系一次,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
二是建立“留守学生”与父母联系制度。要求在外打工的父母每周与自己的孩子联系一次,并及时与学校沟通,反馈学生思想动态,以便学校准确把握情况,不失时机地实施针对性教育。
三是要求班主任老师每学期给“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的看护人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鼓励“留守学生”勤奋学习,指导看护人做好家庭教育。
四是学校每学期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汇报“留守学生”在校所取得的成绩、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五是开设“留守学生”热线电话,特别是借助“校讯通”,方便了孩子和父母的联系。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为使“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在工作中学校要求教师有意识地与“留守学生”亲近、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心理动向,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良好愿望。
二是利用国旗下讲话和班会课时间,由政教处领导为全体学生定期进行心理教育课讲座,并把其相关内容布臵在学校文化橱窗栏内,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三是设立校园广播栏目、“留守学生”热线。
四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建立以德育领导、班主任、思品教师、团委干部为主的咨询队伍,设立咨询信箱和咨询办公室,进行心理调适、疏导。
五是开通热线电话。
(四)利用亲情温暖孩子心。
学校政教处每学期开展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特别是亲情教育活动,让孩子们感悟亲情、享受亲情、学会感恩。
一是在有关节日和“留守学生”生日,给他们送上一份小礼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留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围棋、美术、舞蹈、田径、英语、写作等各类兴趣小组,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道德素质都得到提高;开展“真情关爱学生”、“为留守学生献爱心”、“我是家里小主人”演讲比赛等活动。
二是开展“三结对”活动,即在学校中开展“手牵手”结对活动,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的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思想上结予帮助;发挥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的表率作用,开展“当好临时父母、奉献师长爱心”的结对帮护活动;倡导同学之间友谊互助,开展“雏鹰比翼、结伴双飞”的结对帮护活动,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学生”心有人爱、身 6
有人护、难有人帮,让他们和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样,幸福快乐,茁壮成长。
三是开展“四自”教育活动,即针对“留守学生”组织开展“自尊、自立、自律、自强,远离不良嗜好、不良场所、不良人群”的主题教育,引导留守学生人格上自尊、生活中自立、独处时自律、成长中自强,防范和克服自身容易出现的问题。
(五)建立教师与“留守学生”对话制度、奖励制度、警校共建制度。
一是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与学生促膝谈心,倾听他们的期盼,及时排解他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注意观察且有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彰鼓励表现好、进步明显的“留守学生”,不断树立正面典型,鼓励他们进取向上。
三是每学年举行两次法纪教育大会,请法制副校长(派出所所长)到我校作法纪教育讲座,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自我保护能力。
(六)建立健全“留守学生”工作保障机制,争创“五个一流”。
一是学校教师建立校内、校际交流制度,效益与业绩挂钩,确保育人师资、育人质量一流。
二是完善教育责任追究制,实施“首遇责任制”、“楼道值勤制”、“查寝签到制”、“昼夜巡查制”、“全员育人导师制”、“课堂督导制”,充分关注留守学生,确保育人安全一流。
三是学生测评,学情调研,重过程,重竞争,重协作,确保育人服务一流。
四是校园、食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知化,确保育人环境一流。
五是每学期召开“留守学生”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德育及安全工作现场会,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总结表彰会,评选“先进自愿者”、“先进育人工作者”、“先进班集体”,确保育人激励机制一流。
(七)学校尽量吸纳“留守学生”住校。有条件的学校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学生”提供住宿条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但应注意的是利用这种方式对他们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的同时,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跟上,不能为住校而住校。
(八)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中增加关于“留守学生”教育的技能。教师素质高低是解决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与一般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难度较一般学生更大,这就要求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因此,在师资培训中应增加有关“留守学生”教育技能的培训,从教师素质这个根本点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九)开办 “监管人学校”。各校应结合自己实际开办各种形式的 “监管人学校”,与监管人面对面交流,对“监管人”进行有关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对“留守学生”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第二篇: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分析与教育对策的研究
关爱留守学生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界定,对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质量、学业、行为、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教育对策:(1)学校方面: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开设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师。(2)教师方面: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师角色要转变。(3)学生方面:要教育留守学生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4)家庭方面:父母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
[关键词]留守学生,问题分析,教育对策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人。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等方式,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由于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生活中存在着诸多隐患。目前,这个群体在我国已相当普遍,尤其在农村特别突出。
留守学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留守学生大多是隔代抚养,学习上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督促,失去了父母的关心和鼓励。留守学生大部分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既没有多少文化,大多数又体弱多病,根本无教育和管理的能力与体力,再加上对孙辈的溺爱,既不能在学习上辅导他们,又对他们缺少严格的监督;而一部分的学生由亲戚朋友监管,他们更尽不了教育义务,只是管吃、管穿。从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接受临时监护任务的人员,只是侧重确保学生的温饱,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大多不管不问,使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空白,同时由于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很差,加之隔辈老人教育方式的不当,这很容易导致孩子贪于玩乐或对家长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造成影响。这些学生每天晚饭后总是陪着爷爷奶奶看电视,很少有监护人督促其完成家庭作业,他们的家庭作业难以按时完成,而且准确率低,部分学生甚至索性不做。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整体较差。、行为习惯不尽如人意
生活无规律,行为不规范。这是农村留守学生的明显特点。虽然有临时监护人,但其受到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无法与父母的监管相提并论。因此,这些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生活和学习上的自由化。其中大多数生活无规律,行为不规范。最为突出表现在花钱上,不仅用钱无计划,而且乱花钱。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家长在外务工时,将子女的生活、学习费用一次性留给子女,或留给爷爷奶奶等临时监护人。然而部分学生往往编造种种理由,向临时监护人要钱,普遍理由是学校要收什么钱,什么费。拿到钱后,他们往往不是用在正常生活和学习上,而是花在吃零食、买玩具、打游戏等方面。个别学生在要不到钱的情况下,还去亲戚朋友家或向同学借款,个别学生甚至有偷窃行为。
3、心理存在诸多问题
一般而言,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自卑: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留守学生有种被遗弃之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缺乏自信,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他们回避谈论父母的话题,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当众发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虚荣: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和求得心安,父母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以为这样便可以补偿孩子的情感缺失。其实不然,根据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高级需要的缺乏,会加强对低级需要的追求。这样的留守学生往往讲究吃穿,热衷攀比,喜欢摆阔,用虚荣心掩盖自己的孤独心。
嫉妒:留守学生强烈渴求父母的爱,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自己的情感需要却无法得到满足,心理难免会失去平衡,感到痛苦,产生嫉妒心理。于是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嫉妒他人。
敏感:中小学阶段本来就是一个学生心理极度敏感的时期。留守学生会把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视为“别有意味” 的轻视,以致同周围人关系紧张。那些被亲戚带养的留守学生总感到寄人篱下,总觉得亲戚对自己另眼相看,因此心绪不佳,时常感叹世态炎凉。
仇视:留守学生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导致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对一些家境富裕的同学产生仇视心理。如“我为什么这么穷?”“为什么我的父母替同学的父母干活还要受同学父母的气?”等等。
形成留守学生诸多问题细细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缺失家庭教育容易导致儿童社会化进程缓慢。如果孩子幼时就丧失父母关爱,他们就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而性格发展容易变得孤僻。留守学生大多接受隔代教育,祖辈的老龄化不利于他们学习生活。特别是在启蒙阶段,他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容易陷入自暴自弃的困境。
2、学校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课程设置与农村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此外,现实中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太多,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本来就让老师力不从心,疲于应对,一旦留守学生出了问题,又找不到监护人,因此对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就缺乏必要的爱心和耐心。
3、社会负面影响
在信息时代,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和途径大大增加,接触负面信息的可能性也
同时增加。留守学生日趋低龄化,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以独立应对和很好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
4、留守学生自身原因
留守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与城镇学生缺少共同语言和兴趣,加上他们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在新的环境中倾向于封闭自我。他们往往沉默寡言、独来独往,没几个朋友。这样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就很薄弱,学习、交往上的挫折对他们的影响往往会更大,持续时间也更长。
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当今一大社会难题,要破解,学校、家庭、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应该努力做到:家庭固本、学校“留心”、社会防根。留守学生问题的产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大可能地缩小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但就眼前来讲,首要的还是解决最现实的教育管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方面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目前农村学校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的微乎其微。学校对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家长的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都不是很了解。一旦留守学生出现了辍学、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时,学校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很难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联系。因此,学校应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档案应包括学生姓名、学生父母姓名、家庭住址、寄宿地点、临时监护人姓名、家长打工地址、通联电话、经济状况、生活情况、学习情况、行为表现等方面内容,每学年开学初调整核实。建立档案之后,学校应对留守学生实施专项教育和管理,要定期与社区、学生家长交换学生的教育情况。并可将其列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内容,定期考核评比。
2、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寄宿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学生提供住宿条件,让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的群体中健康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3、增设心理课程
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农村留守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应开设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师,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使儿童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教师方面
1、教育理念要更新
显然,传统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方法,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采取适合留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一要坚持以留守学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处处为留守学生的成才着想。二要对留守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不仅要对留守学生进行表扬,激励,更应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特长,甚至批评中也应有赏识。三要有服务型教育理念,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感染他们,在服务中收到教育的效果。四要执行愉快教育法。校园要为留守学生创造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校成为他们愉快,温馨的家。五要有和谐的教育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要和谐,平等,才能营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
2、教师角色要转变
为适应留守学生的需要,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除了应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特别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监护、抚养职责,使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监护育人、抚养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和父母型教师,教师要把留守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呵护,教师要充当留守学生的父母,在思想道德、生活、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学生像父母一般监护抚养:
第一、充当好学习帮助的父母。
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无力,留守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学习滞后。表现在学习没有自觉性,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还有的留守学生异常突出地心情烦躁抑郁,好发怒,不想学习,上课不愿听讲,影响课堂纪律,作业马虎,学习成绩差。老师要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关注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监督其完成学习任务,树立学习的积极性,规范课堂学习行为。对于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跟他们解决,必要时进行课外辅导,使其跟上班级,多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排除厌学思绪。
第二、充当好行为管理的父母。
为了矫正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老师要规范他们的行为管理,要把他们看为自己的孩子一样进行管理。该严格要求时绝不手软,该说清事因的一定要其表明,该彻底纠正的恶习必须使其抛弃等。平时注意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会其管理好自己的言行,注意自身的形象。对他们平时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已形成的坏习惯要耐心地逐渐地帮助其克服,循序渐进。
第三、充当好心理依赖的父母。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学生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现性格缺陷。老师要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心理健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咨询工作。开通留守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多和他们谈心,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使他们觉得老师就是心理依赖的父母,在平时受到的委屈向老师倾诉,有什么迷惑跟老师谈等。如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到学生家里看望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样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三、学生方面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各种影响来塑造和培养留守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外界的各种影响是教育的外因,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成长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是其思想和行为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因素,它有利于个
体角色的内化,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矛盾的疏解。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内部动机。广大家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有目的地培养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我们要教育留守学生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
离开父母,很多事要留守学生自己解决,对于过去完全依赖父母的留守学生来说,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这是一种生活独立性的训练。利用实践课、活动课、班会课,老师从教会学生打理日常生活开始,引导学生学会准时起床、运动,学会自己料理床铺,收拾房间,学会自己煮饭、洗衣服,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留守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通过同学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要使学生形成自律意识、培养自律行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自律目标,明确的目标能唤醒、激发学生潜在的自律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标制定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目标迈进。学生追求目标的过程就是自律意识得以强化、自律行为得以培养的过程。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实现,又可以激励、强化学生自我约束。通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标兵”“合格小公民”“优秀团员”“进步生” 等评比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律行为。通过开展“给父母写一封信”“给父母打一次电话”“为亲人做一件事”等汇报活动,营造自律氛围,潜移默化熏陶留守学生,促其萌发自我教育意识,以期实现行为上的自律。
形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对留守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心思都花在学习上,才有利于留守学生抵抗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增强留守学生的免疫力。通过生活自理、行为自律,留守学生的自律能力明显增强,再在学习上引导留守学生自我加压,把刻苦学习转化为他们的内在要求。对学习成绩基础较差的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补习文化课,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与别的学生一样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只要学习成绩有进步了,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更有利于留守学生自觉学习行为的形成。
四、家庭方面
父母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父母如果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有文化素养的人做孩子的监护人。不仅如此,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忌过度的物质满足。物质和经济补偿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迷于游戏
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而引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做到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考试,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第二、代养人要树立角色意识。代养人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美的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贯养,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由于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教育部门难以解决。在此问题上,需要全社会的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就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子女的,这是党和国家把社会公正、公平的价值取向作为其处理社会问题的工作指针的具体体现。每一位少年儿童的背后是一个甚至几个家庭,所有少年儿童背后也就是整个社会。只有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和重视农村留守学生的现状及教育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文起 李克钦.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归因分析.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6)
[2]龚建平.浅谈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8)
[3]黎志星.为留守学生构筑爱心家园.湖北教育.2006(4)
[4]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建议.河南教育.2006(5)
[5]潘洋.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策略.校长参考.2006(5)
[6]张明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班主任.2006(4)
[7]袁志国 刘紫凌.农村留守学生成长与教育问题调查.教育情报参考.2004(9)
[8]刘俊松.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忧思.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6)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西部向东部及沿海地区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480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本文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石柱县是一个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于一体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全县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98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现有中小学27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85831人,其中小学生50413名,初中生24951名。全县外出务工11万人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4万多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47%。综上所述说明,石柱县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我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通过一次或到一个地方一调查就能发现所有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三种模式,即王家小学的“三导三心托管模式”(“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教师精心、孩子开心、家长放心”)、南宾中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和冷水小学的“4+1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我县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表明,石柱县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消极。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对石柱县十所农村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研究显示,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方面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性格孤僻。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据石柱县冷水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内心失衡,价值观受影响。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4.认知水平较差。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调查表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都要好。
5.焦虑与自卑。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自卑倾向。留守儿童自尊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对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
6.嫉妒与憎恨、仇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心理,有的还出现暴力化倾向。
7.人生观出现转变或偏移。在石柱县的广大农村,“读书”曾经是许多家庭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
社会地位的唯一期望,认为通过读书、考学、参加工作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个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的现象,再加上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打工潮”带来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数打工者回乡过年时的风光,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的初中生。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
8.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据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上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家庭是儿童生活与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缺失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家庭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儿童社会化进程缓慢。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疑虑、主动性与内疚、勤奋与自卑、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亲密和孤独、创造力与自我关注、完善与绝望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都是在儿童期完成的,与家庭和家庭教育有关,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他们就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因而性格容易变得孤僻。
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亲交流沟通少,使他们的心灵在流浪,甚至还可能受到外部不健康的心理影响。这时,如果父母亲不能很好地与留守在家的子女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励他们上进,以为给留守孩子买几件衣服,交清学杂费,寄回充足的生活费,就是自己关爱孩子的全部,不注意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等,就会让一些留守儿童在心底对父母失望,认为父母的关爱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担任临时监护人。那些临时监护人则由于体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且隔代的老人大多对留守儿童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就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由于缺乏正常的积极的管教与引导,极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也有不少监护人碍于情面,接受留守儿童家长的委托,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十分冷淡;有的监护人仅把监护责任视为受顾行为,漠视留守儿童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对待孩子粗暴,对他们的过失采取谩骂、体罚等手段,致使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和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2.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我们应该相信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功利化思想过于严重。当然,责任并不在学校,且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当前无法超越这种功利化的现实。但由此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功利思想严重的学校教育将造成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有的学校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却无力也没有顾及到留守儿童校外的管理;有的学校注重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关心”,而对成绩差或一般的学生管理冷淡;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对留守儿童也没有格外的关心与关注。还有一些学校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安排给专职人员,由他们专门照顾留守儿童,但这些专职人员并不能够完全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留守儿童可能产生的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交际障碍等诸多障碍并未能完全了解并解决。尽管早已有研究表明,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可是至今,很少有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甚至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的心理本就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发展快,自我意识强,自我发展的需求增长和社会竞争过早介入导致他们产生各样的成长困惑,他们自己又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些障碍就长久地累积起来,形成心中块垒。如果不能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缺陷得不到及时矫正,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教育不公平给部分留守儿童留下了心理阴影。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设备设施落后,学生住房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教师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大,一些教师人心游移,或者为追求业绩,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这些方面对学生的伤害很大,他们很难从学校体会到温暖。另外,如果学校管理特别注重追求教学成绩,留守儿童却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与精力照顾自己而可能耽误学习,这将更加使得留守儿童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歧视,从而给留守儿童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未来的希望。
4.落后的文化与狭窄的交际给留守儿童预留了“崎岖”的道路。农村文体设施缺乏,文化资源不足,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单一的文化媒介不能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求心理,所以只要一有文化活动,即使是迷信的,低俗的,他们也会不加辨析地全盘接受。网络的出现,的确能迎合他们的求知需求,但是农村的网络疏于管理,留守儿童一旦进入,就很容易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文化活动太少,一些喜新好动的留守儿童一旦闲着就会觉得无事可做,无聊之时便邀约成群,寻衅滋事,导致畸形心理进一步恶化。年龄大一些的留守儿童,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无人管束的自由,期望和社会接触,但他们辨别能力差,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而校外正好有那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三不少年”(不上学、不就业、不做事),如果一旦联系上,时间一久,那些问题少年就会影响在校的同龄人。而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不少年”,进而又影响其他的在校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
(一)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
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都是年迈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今年三月我校曾聘请专家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教育》的专题报告,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求家长对孩子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严有“度”,爱有“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求教师除了自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外,专门请了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有效组织心理健康活动课
近几年来,我县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活动课已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不过,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我县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方面,一是开展心理访谈,针对心理情感问题开展咨询辅导(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二是开通亲情电话,保证每个孩子每月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2次以上;三是建立亲情聊天室,与家长进行视频聊天;四是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给学生提供向老师倾吐心声、答疑解惑的渠道;五是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体生日”活动,让孩子感到集体的“温暖”。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不能总是责怪留守儿童难管教,也不能一味责怪他们的父母外
出打工不管孩子。作为学校,应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参考文献
[1]严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Z].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2006
[2] 张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1)
[3]郑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7(11)
[4]李雪英,高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6(3)
[5]农村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评价、干预策略研究[Z].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2008年
[6]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
[7]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8]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石柱县留守儿童调研组.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J].http://xlxxtwq.blog.163.com/blog/static/***428501/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少于千万,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实质是未成年子女与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一定时间内的亲子分离现象。大多数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有老人在家帮助他们监护未成年子女,只有极少数的进城务工者会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可以信赖的亲戚照管。在留守家庭中,祖父母或亲戚成为教育儿童的主体。由于祖父母年纪已大,他们本身有可能需要别人照顾而无法给予留守儿童较大的精力;代理家长处于情面不便管孩子。这就造成了教育主体的弱化。正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完整性和教育主体的弱化,致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学习成绩、人身安全、个性和心理方面产生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是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涉许多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也有益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提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又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缺少了父母在衣食住用行方面的关怀,缺少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而这对儿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使的核心家庭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家庭教育主体交由父母在家的正常儿童比有了弱化,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精力、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有缺陷。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使本来应由父母担负的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交给了祖辈、兄弟姐妹、甚至邻居,这样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家庭是人生来第一个场所,成员和处所是构成家庭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家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每个孩子基本生活常识的获得、行为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都是在家庭中通过与父母或祖辈的交往获得的。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与正常儿童的家庭环境相比具有不完整性,总是缺少父母一方甚至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成为父母双在的孤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呈现别样的风采。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相比有些偏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它又指导实践。意识理念是一个人所处时代、地域的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祖辈与孙辈所处的大环境有很多差异,祖辈的教育理念显得有些落后,不合时宜。在留守家庭中,祖辈作为监护人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
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中的老人认为农村孩子不会有多大出息,只要能认几个字会算账就行了。在他们看来,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让子孙早打工早挣钱更现实些。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乏动力更缺乏责任感,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很高。有的家长对儿童教育理解的存在盲点和缺失,视学校教育为儿童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书,所有问题自然应该有教师负责解决,他们基本上和学校没有任何联系。
2、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孩子。
多数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物质生活水平较普通家庭有了很大提高,抚养孩子的经济能力提高。祖辈想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在物质和金钱方面给予大力补偿。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一年甚至几年回家一次,而一旦回来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都给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对他们百依百顺,溺爱放纵,使子女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有的家长回家发现孩子成绩退步了就一味补救,严加管教,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留守儿童监护人能力太差,时间紧。
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一般不高,无论是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留守儿童虽然从祖辈亲戚那里得到关怀与照顾,但老人在精力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们,他们的爱不够敏感与细致,也不够活力。老年人有时自己也需要别人照顾,往往力不从心,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农村留守家庭中,老人一般作为多个角色而存在,他们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是整个家庭农活的主要承担者。因为在田地里做农活,他们和留守儿童在一起的时间很少。除去繁重的家务劳动,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留守儿童。
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单调,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德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只停留在生理需求阶段,他们为留守儿童提供衣食住用行方面等基本生活用品,家庭教育内容单调、浅显,缺乏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
“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祖辈和亲戚、朋友一般只管“留守儿童”的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迟到、早退、旷课、厌学、逃学;喜欢进网吧、游戏厅,以解孤独苦闷;吸烟、酗酒、撒谎等。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自身条件的局限,他们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养育和教育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疏漏松懈现象,最终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影响。
(二)留守儿童进行养育和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影响
1、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存在问题,在于父母刚刚分离的那段时间里,在学习上表现消沉、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常出现分心现象。可能怀念留恋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日子,无法把全部精力刚在学习上,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部分“留守儿童”因缺乏有效监护而放松了学习,导致成绩明显下滑。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1、监护人自身能力的局限。由于祖辈自身的文化知识较少,对于留守儿童在作业中碰到的难题很难给予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帮助。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很少有人问津。监护人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有的除了繁重的家务劳动,很少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年龄过大行动不便。
2、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面对面的教育与关怀的不到家庭或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监管。而作为监护人的其他亲戚出于情分不便于过份严厉的管教遗产生感全隐患。而且作为代养人的祖辈,其自身健康不佳,就会对流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产生威胁。
在农村流守家庭中,儿童一般出于受保护的地位,导致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独立生活,丧失力独立活动]的能力。
留守儿童由于的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监管,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有的留守儿童,在代养人不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其摩托车无所顾忌,最后撞在电线杆上导致死亡。在缺少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下,有些留守儿童逃学结伴出走,有的违法偷窃行凶,留守儿童的习惯严重威胁其自身安全乃至家庭的幸福,因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有的一年半载给孩子打电话,写封信,有的则两三年不回家,儿童称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塑造的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容易产生多方面的心理缺陷。
一些平时就调皮好动的学生因为父母外出,行为大胆放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易产生逆反心理。相当一部分孩子对父母外出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和人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在性格上变得自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导致感情交流缺失,精神压抑,性格孤僻。
4、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
道德品质是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使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用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导致了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知单项的接收爱,不去施爱,对亲人、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监护人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没有体力和精力无暇重视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而是放任自流。在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监护人毕竟不如孩子的亲生父母更为直接和严格,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乎成为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有的吸烟、酗酒、赌博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特殊国情滋生的社会现实。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中国数以亿计的进程农民工。如此大规模的劳动、生活迁移现象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不曾有过的,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许多问题环环相扣,牵扯到三农、农村城镇化、社会保障、公民权益等一系列工作的统筹与协调。特殊的社会成长环境、心理的茫然与压抑,对这一代特殊群体产生了什么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远的将来,长大了他们又会怎么样影响社会?这一系列问题令人关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1、监督权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委托亲友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在态度上,处于亲情关系他们都想把留守儿童监护好。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监护人错误的把监护权理解为照顾其生活。二是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的错误行为持宽容甚至放纵的态度。三是监护人受文化程度、体能影响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方式欠妥。四是监护人顾及亲情对留守儿童在物质上过度满足,受这些因素影响,监护人所履行的监护职责往往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人格、道德的发展将产生影响。
2、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管理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没法向家庭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再之,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目前尚没有通讯费补贴,客观上限制了教师联系家长的主动性。有的调皮的孩子利用这个空当,在学校里欺骗教师,在家中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受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及教师资源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条件建立心理机构,使留守儿童缺乏倾诉的渠道,更加孤立无助。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由于目前尚没有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进入城市学校学习必须缴纳一笔数额较大的择消费。由于外出打工父母的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又被高昂的择校费挡住,难以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交由家中的老人抚养,而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学习辅导、品德培养职责,是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是一些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是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大环境。
三、有效缓解和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一)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祖、父两代人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职能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靠学校老师和临时监护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家长。
1、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外出打工。尽快脱贫致富摆脱家庭经济困难的处境固然重要,但是,子女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子女和整个家庭的未来,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此,父母一定要仔细、周到、妥当地考虑和安排好子女的事情,最好不要双双外出打工,既要争取改善经济条件,又要保证孩子的有效教育和监管;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人和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其次,充分考虑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不仅仅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老人确无教育能力,就留下一方。实在不行就将子女带在身边自己监管。
2、留守儿童的祖辈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不要溺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
3、通过电话、信等多种途径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家中或学校的表现,把握孩子发展的动态过程,及时指导教育孩子。家长多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让孩子直到家长是关心他的,是留守儿童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学校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作为一代特殊的教育对象使得学校教育呈现不同的风采,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管理外,也要给与他们心灵关怀,要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无形的爱。
1学校应建留守儿童专项档案,有效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发展变化状况。专项档案应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学习情况及心理发展变化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既可以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沟通家校教育,掌握学生双向表现,统一家校教育口径。又可以及时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新的发展变化和新出现的问题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
2班级建守儿童特别小分队,指导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受伤的心灵。补偿留守儿童的亲情和父母的爱,以消除他们心中的苦闷与孤僻,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人关心的,心灵得到关怀。学校要肩负“指导家教、优化家教环境育人”的重担。在这方面一是定期召开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班主任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通报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做到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3、全面开展“红领巾帮扶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鼓励他们结伴同进。在班级为留守儿童的生日唱支歌,送小礼品;在学校组织留守儿童“三学会”我能行才艺展示或竞赛活动,周末或节假日期间留守儿童可以共同活动。还可以配备心理老师让留守儿童心里话有处说,以便及时疏导教育。
(三)各级政府、社会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现社会关怀。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社会、政府应从宏观上采取措施扭转现状,为留守儿童教育和健康成长环境的创设作政策性规定。破解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国家在人口管理上要出台相应的措施,适应人口流动的发展趋势需要。在此方面,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政府要改革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各种制度,以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待遇。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确保农村务工人员和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会政治地位,保证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人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
2、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厅的管理。现在网吧和电子游戏厅遍及城市乡镇,管理滞后,问题不少,有的内容不够健康,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和“留守儿童”的成长。有的乡政府发现了想管一管,老板不服,认为是文化部门的事。有的派出所发现了想管一管,老板也不服,认为没有做违法的事。文化部门管理力度不够,特别是对乡镇的网吧、游戏厅管理更是不力。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作出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应该都有权管理网吧和游戏厅,才能真正解决网吧、游戏厅的问题。
3、社区应该为放学回家的留守儿童开辟一片固定的活动空间和场所,对他们的业余活动加以规范和正确指导。社区也可通过一些社区教育活动,来对留守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进行塑造。
4、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确力又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和教育子女之间的关系,注重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特色经济,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乡务工,使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农民工的要求,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至最低限度。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此外,还可成立留守儿童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可以动员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健康的度过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作为社会转型时期一个存在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的一个现象,需要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因为留守儿童是无辜的,不应成为父母打工的牺牲品。社会和家长有责任帮助他们消除心灵上的荒漠,还他们一片绿洲。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集镇中心学校 茆栋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内容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走访,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他们往往“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2012年以来我校开展了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和方法研究”子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方法与对策”的课题研究,让我们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年来,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家访了解,进一步理清了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探索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安全隐患多,易受伤害
根据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2、生活习惯差,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13、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农村“留守儿童”,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4、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5、良好道德缺失,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在当前城乡差别巨大、农村城镇化不高、农业收入特别是中粮收入偏低的形式下,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在今后可预见的时间是不可改变的。留守儿童的现象也不可能很快消失。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也要从多方面入手
1、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父母要转换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在成绩和行为习惯表现两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当今农村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很多夫妇同时外出打工,这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法。如果有必要一定外出务工,务必要留一位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家。关注孩子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孩子有纰漏时纠正,孩子孤寂时抚慰,孩子进步时鼓励!让他们更以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确定孩子的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监护权,并且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孩子谈话沟通。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组建优异的理论教育。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人才,能根据孩子们身理和心理的特点,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的高效的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能顺利的走出心理的误区。首先为他们设置家庭背景档案,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们情绪的波动变化,做好孩子的“亲情家长”,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能够知道孩子心里所思所想,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感受。其次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亦可加强监督,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3、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社会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首先,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其次,各界基层组织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思想道德教育,再次,教会让留守儿童自立自强,学会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过完留守的日子,学会开朗、大方、乐观地看待世界。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引出的“留守儿童”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它不应该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而应该让全社会更多地去反思,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体制改革问题,如此一来,中国农村问题,甚至是中国国情问题,都应该会得到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