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11.10)[推荐]

时间:2019-05-12 20:1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11.10)[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11.10)[推荐]》。

第一篇:浅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11.10)[推荐]

浅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纵观农村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发展,将对农村中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完善人格带来不利,本文从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必要要求。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2011年6月,本人参加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教师”的培训,这次培训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心理健康对知识教育的影响重大,我们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也是同等重要的。本人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而作为农村学校,交通不便,信息落后,学生家长文化水准相对较低,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比较薄弱,学生承受能力脆弱,厌学、打架斗殴、逃课等现象时有发生。在10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本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下面,就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目前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误区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从师资力量到仪器 1

设备,几乎是一片空白。大多数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知半解的,在认识上是模糊不清的。对不健康心理所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存在着认知上的麻痹性,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农村中学没有把心理健康课提到它应有的地位,有的农村中学是应付上级的检查,但实际上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门副科,认为只要抓好语、数、英,学校教育就成功,有的学校则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匆匆设立,又草草收兵,有的学校干脆不开设心理健康课。

(2)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一致。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没有、学不学都无关紧要,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一样可以考上大学,有的教师只把它简单的当成一种假想,而未能认识到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有的教师学习理论敷衍了事,学完则束之高阁,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3)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甚少,缺少自制能力及防范意识,受到心理污染及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存在着认识上的片面性,认为心理健康是人的“心里”活动,只要不想坏事,心理就健康了,即“心理健康等于心里没病”。片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政治课内容,属于思想道德范畴,因而过分强调政治思想说教,忽略了对心理素质的引导,忽略了一些敏感而又重要的内容。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和师资培训存在不足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心理辅导教师配置上存在随意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以兼职为主,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或只经过短期的培训,掌握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少,运用传统方法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多,个别学校甚至让一些由于工作水平、态度、能力差而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三无人员”来补此空缺。这种师资配置上的随意性,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在辅导形式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区的配合重学校教育,轻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偏重于学校“单枪匹马”地进行,而忽视了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意做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四)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上级部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从一定程度上说,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板块投入的经费是非常少的,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缺少规范的工作场地和必要的设备及资料,师资培训工作缺乏经费保证,影响和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经费的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理清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有丰

富的知识,而且需要健全的心理素质,善于适应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克服工作、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势在必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抓住契机,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农村中学的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农村中学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摇篮。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育实践中,我曾对教师进行过侧面调查,结果表明,懂得“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不到10%,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还不到3%。古人云:“师者为人之表率也”。教师要真正为人师表,成为学生模仿的偶像,就必须正视社会现实,兴趣广泛,互助互爱,积极乐观,把握自己在生活中的定位,认清全面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成为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及落实专项资金投入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中指出:“不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局是不称职的教育局,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长是不称职的校长”。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履行主导、主管职责,加大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落实,需要有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必需的经费,配置必要的设备,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高效地开展。

(四)集思广益,拓宽渠道,多管齐下

目前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理论讲解,还应着眼多方面,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进行。

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所以,家长要言传身教,要以良好的品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加强子女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学会聆听、欣赏、激励、宽容、尊重和信任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子女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2、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针对学生在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的一些弱点进行教育和训练,防止、消除或减轻影响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学校要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有些农村中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也非常欢迎。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了这一点。

3、社会要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净化社会环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

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所以,在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工作中,作为社会职能部门要优化信息网络,加大音像市场监管力度,查处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游戏制品等,加大网吧、电子游戏机室的监管力度,共同努力为中学生营造一个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健康的心理已成为束缚农村中学学生全面发展的羁绊,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错误严重危害着教育的进步、人才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有步骤、有方法、有条件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走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9.[3]张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11.[4]高飞,叶少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

第二篇: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陶爱娟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健康的范畴在扩大,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求领导者有着健康的身体,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而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尤其对农村小学高年级十一、二岁的学生。他们已经

进入“心理断乳期”,主体意识增强,认为自己经长大成人了,成熟了。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的情绪会躁动不安,需要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赏识与沟通。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笔者的看法:

1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也在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家庭方面: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很多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给农村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小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或心理方面的问题。从我校的情况来看,现在农村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看电视成瘾,迷恋上网,玩电子游戏

由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由祖辈监管,一方面,因为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监管不严,另一方面,祖辈的溺爱,致使一部分孩子沉迷于看电视,甚至有的孩子放学后偷偷到网吧去上网、玩电子游戏。这些对孩子都产生了较坏的影响。去年,我县就有几名小学生在双休日里在自家平房(一层)顶上玩游戏,他们模仿武侠剧中的情境,有一名孩子说他是“大侠”,他会飞,他能从屋顶上飞下去,他纵身一跳,幸亏跳到地上没有造成严重的事故,这就是他们沉迷于电视武侠剧所给他们带来的不良的思维方式酿成的后果。

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

经常有老师告诉我,现在的孩子真是太难管了,有的孩子太任性了,犯了错误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年,在本地区就发生了这样一件惨痛的事件:一名小学生因留着很长的指甲,老师和家长劝其剪去,可是这个孩子却说那是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别人干涉不了,在受到家长严厉批评后,结果离家出走几天。发生这样的惨剧,一方面,是家长、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没有很好的对孩子进行心理疏通,另一方面,是这个孩子任性、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所造成的,这样的事情发人深省,教训告诉我们要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特殊情况,或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自闭,在班级活动中表现不踊跃,课外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与他人交往能力不强,这样的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观察、多开导、多鼓励、多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农村小学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社会原因,社会应更加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留守儿童”,努力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教育要把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认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识,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精神上对父爱、母爱的需求。

2怎样实施好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

就我校的“留守儿童”情况,笔者做了初步调查,调查显示,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占57%,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占29%,父母外出打工3年以上者占26%,从没有去过父母工作地的占22%,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占5%。长期的留守,得不到父爱、母爱,对这些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农村看到小

孩子由祖辈带、儿童满地爬、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没有人关怀等种种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留守孩子对父母呵护的心理需求。这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关注,这已引起我们当地政府的关注,我们县的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已对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在春节和“六?一”对他们进行慰问,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和学习用品,这做得很好,但笔者认为还需要更进一步加大力度,除了从物质上对他们帮助,精神上还应给他们更多关爱,建议平时各位领导应抽出时间多给结对的留守儿童打打电话,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开导。

学校和教师也应更加关注这些孩子,平时多观察他们的言行,多了解他们的心声,多给他们生活和学习上更多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监管“留守儿童”的祖辈们应多关心这些孩子,严格要求他们,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改变教育方式。外出打工的

父母们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倾听孩子的心声,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抚慰。

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是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农村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求他们多了解和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孩子进行一些心理疏导,让他们学会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争做一名合格家长,通过家校配合来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协调、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职能,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要成立农村义务教育执法监督组织,监督外出务工人员落实好孩子的监护人,做到外出务工人员学艺致富和保障教育孩子成长两不误。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

学生生活在家庭的时间很多,家庭环境,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全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因而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开设心理讲座,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指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学校的咨询机构不但针对学生,而且也要对个别家长进行咨询与辅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总而言之,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小学教师不可忽视的重点。每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应融入每一天的日常教

学中,学校教育还要多研究、多探索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要多配合,多方努力,给农村小学生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快乐美好的生活,使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三篇:农村中学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习科学发展观

调研文章

农村中学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俗语云:“百行德为首”,现代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德育置于首要位置,充分说明农村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加强农村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破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题,使之能与智育等与时俱进。本人针对农村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有了新的认识。

一、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德育与智育的位置摆得不正。由于多年来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许多教师甚至一些学校领导都这样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抓好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和巩固率,特别是近几年受“普九”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倍受到冷落。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政治课教师的事。平时,口头上喊德育是首位,实际上是时有时无,有的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有这样的不良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是不足为奇的,只要不违法犯罪,只要把科学文化学好了,考上高中,大学,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简单化、求全化的偏向,而缺乏深入、细致、艰苦、持久的方法。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要么板着一张脸,把学生恨恨批评一顿,骂得学生狗血淋头、晕头转向,要么就是召集学生开一、二个会,听听报告、读读报纸,弄得学生不知所云,昏昏欲睡。对待有问题的学生则采取一罚了之:罚写检讨、罚搞卫生、罚跑圈子、罚背书、抄单词,罚得学生怨声四起,逃之夭夭。有的教师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则强令“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方法统一,搞“干一个律”,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层次性、具体性。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存在着“三多”、“三少”,即课堂灌输多、启发引导少、大道理讲得多、联系学生实际少,集体训导多,个别耐

心辅导少。如个别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旦出现了“问题”,不管是大错误、还是小毛病,动辄板起验孔,进行“训斥”批评,甚至习惯用“批评教育、警告、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来处分学生,使受批评处分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对立的情绪,遗留很多隐患。

4,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注重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法制教育,以致“徐力杀母”、“游戏机、网吧吞噬学生”“刘海洋事件”“马加爵事件”等等令当今人们触目惊心的一些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5,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墨守成规,只求稳定、不求创新,“改革、发展、稳定”可以说是当今时代的主流,而“稳定压倒一切”自然就摆到了首要位置。“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些学校领导、教师心中的“杠杆”。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凭的是经验,靠的是感觉,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

二、加强农村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

(1)要用平等的观点来善待学生

当今时代,学生和教师应该是两个平等的主体,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长期以来,有相当部分教师受“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等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对待师生关系,认为,作为教师,与学生相比,应该是高人一等的,学生尊重老师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听从老师的意愿是应该的,得无条件服从,否则将被视为不听话的、调皮掏蛋的“坏学生”。这不仅不利于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而且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育者,特别是象我们这些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老师而言,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更应该放下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要从“神龛”上走下来,树立“以生为本,优质服务”的意识用平等的观点来善待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就会对受教育者产生不良的心理。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互敞心扉,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同时教师要积极热心为学生服务,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助手。

(2)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学生也不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的思路、角度、方法有所不同。因而教师也就必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自创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他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深入了解研究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观念,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教育,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德高为范,学高为师”。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作为教育者,学生的引路人,自己首先要身正、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重在身体力行,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他们。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的,所以,教师应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学生不能做的,教师就坚决不能做。但我们日常生活中,有部分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比如,要求学生要尊敬师长,讲文明礼貌,见到老师要打召呼,而当学生家长到校找老师了解学生情况时,自己却做出一付盛气凌人的样子;又如,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自己却不按时上课,有是在上课期间打电话,有点什么事情就叫学生上自习课,自己则借口溜走,再如,要求学生不要赌博,而有的教师自己照赌不误甚至玩通宵。圣人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必须提高教师对自己行为规范的认识,自觉地随时随地的以自己的正确言行和人格魅力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去感召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得到升华,进而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质。

其次,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一个合格的教师,他首先必须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的天职。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热爱本职工作,不要把“教师”仅仅看作是一种职业,而是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对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爱教如命,爱生如子的观念,从思想、学生生活等各方面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体罚、排斥差生、对每一个负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 爱学生。”所以,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从而融洽师生关系。

再次,教师要有奉献精神

加强教师“奉献”精神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今社会上,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来自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对教师这一行业的偏见以及教师待遇低下等影响,对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教师的“奉献”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看一个教师职业道德如何,关键就是看他能不能吃苦、看他是否具有为人民服务。为教育奉献的精神和思想,是否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应敢干吃苦、勇于吃苦、不计得失、热心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这样,教师才能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任劳任怨、踏踏实实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2)加强教师心理素质修养

首先,对教育好学生要充满信心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我们要充满信心。这是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首要条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学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特性、兴趣、爱好等各有相同,而老师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有限,因而碰到困难,感到棘手也是常有的,甚至受到挫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充满信心,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以乐观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充分的自信去面对学生、迎接挑战,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定会取得成功。

其次,充满爱心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

爱心即善良,关爱之心,只有具备了善待之心,才能对学生的行为、品行、智力程度、情感等一切表现以包容。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勒齐认为:“教师对学生最理想的态度是母亲对孩子的态度。”也就是

积极关心爱护的态度,没有这种态度,就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成长需要爱,需要周围人们的尊重与赏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从关心爱护出发,坚持与学生促膝谈心,注重心灵的感化,以实际行动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班集体的温暖,进而改正缺点、错误。如对一个突然患病的学生,教师能主动地将其送往医院,或出钱为其买药、烧开水,在生活上给以必要的照顾,给予学生爱的呵护,对一个因父母离异,失去母爱或父爱而自卑、孤僻、任性的学生,则应从家庭、社会、人生等多角度进行开导、关心他,找其谈心,推心置腹,给他讲解做人的道理,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待不喜欢上文化课而其它毛病比较多的“问题”学生,如果一味地对其训斥、讽刺、挖苦、排挤、打击,其结果只能是僵化师生关系,激化师生矛盾,如果用爱去关心他,团结他,重视他,帮助他,鼓励他,给学生以爱的温暖,便能融洽师生关系,可以使师生心灵沟通,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因此,教师在改革的浪潮中,只有具备了爱心,学生才能信任,家长才能放心,学校才能需要。

再次,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具有耐心是我们教师成就事业,在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武器,也是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策略。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象春天的炸雷,特别是对缺点毛病较多或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果动不动就发脾气,对学生严加训斥,冷言讥讽,甚至讲些侮辱学生价格的话,这不仅有失教师风度,而且也不利于教育、感化学生,反而会激起学生不满,反感,影响师生关系的融洽。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从而,降低教师的威信,也不能象夏天的阵雨,一阵批评教育过后,就不了了之,不去做学生的善后工作,不去理会学生是否已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缺点是否改了。这两者都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应付式、被动式的工作,是缺乏爱心、耐心、细心的表现,正确的应该是象秋天的细雨一样,做学生的工作应持之以恒,绵延不断。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必须要有耐心,通过长时间的培养、教育,让学生去发挥他们各自的闪光点,让他们的闪光点以能力的方式被社会接受。

3,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

在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遇到许多复杂情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靠学校去做是远远不够的。全社会和家庭都要满腔热情的关心、支持学生的健康成长,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因此,学校政教处必须首先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一体教育网络的带头人、牵线人。政教处一方面要率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榜样,做出成效,另一方面要努力搞好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如建立学生思想评价档案,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联系制;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共同探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其次,要加强与当地政法部门的联系,常邀请司法所、派出所领导到学校给学生上法制教育课,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同时,借助公检法的力量,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努力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总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重大,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否后继有人。为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说,责任重大。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感情用事,要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观念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情感观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西部向东部及沿海地区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480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本文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石柱县是一个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于一体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全县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98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现有中小学27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85831人,其中小学生50413名,初中生24951名。全县外出务工11万人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4万多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47%。综上所述说明,石柱县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我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通过一次或到一个地方一调查就能发现所有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三种模式,即王家小学的“三导三心托管模式”(“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教师精心、孩子开心、家长放心”)、南宾中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和冷水小学的“4+1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我县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表明,石柱县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消极。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对石柱县十所农村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研究显示,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方面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性格孤僻。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据石柱县冷水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内心失衡,价值观受影响。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4.认知水平较差。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调查表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都要好。

5.焦虑与自卑。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自卑倾向。留守儿童自尊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对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

6.嫉妒与憎恨、仇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心理,有的还出现暴力化倾向。

7.人生观出现转变或偏移。在石柱县的广大农村,“读书”曾经是许多家庭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

社会地位的唯一期望,认为通过读书、考学、参加工作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个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的现象,再加上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打工潮”带来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数打工者回乡过年时的风光,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的初中生。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

8.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据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上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家庭是儿童生活与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缺失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家庭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儿童社会化进程缓慢。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疑虑、主动性与内疚、勤奋与自卑、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亲密和孤独、创造力与自我关注、完善与绝望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都是在儿童期完成的,与家庭和家庭教育有关,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他们就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因而性格容易变得孤僻。

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亲交流沟通少,使他们的心灵在流浪,甚至还可能受到外部不健康的心理影响。这时,如果父母亲不能很好地与留守在家的子女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励他们上进,以为给留守孩子买几件衣服,交清学杂费,寄回充足的生活费,就是自己关爱孩子的全部,不注意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等,就会让一些留守儿童在心底对父母失望,认为父母的关爱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担任临时监护人。那些临时监护人则由于体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且隔代的老人大多对留守儿童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就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由于缺乏正常的积极的管教与引导,极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也有不少监护人碍于情面,接受留守儿童家长的委托,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十分冷淡;有的监护人仅把监护责任视为受顾行为,漠视留守儿童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对待孩子粗暴,对他们的过失采取谩骂、体罚等手段,致使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和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2.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我们应该相信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功利化思想过于严重。当然,责任并不在学校,且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当前无法超越这种功利化的现实。但由此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功利思想严重的学校教育将造成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有的学校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却无力也没有顾及到留守儿童校外的管理;有的学校注重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关心”,而对成绩差或一般的学生管理冷淡;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对留守儿童也没有格外的关心与关注。还有一些学校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安排给专职人员,由他们专门照顾留守儿童,但这些专职人员并不能够完全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留守儿童可能产生的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交际障碍等诸多障碍并未能完全了解并解决。尽管早已有研究表明,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可是至今,很少有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甚至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的心理本就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发展快,自我意识强,自我发展的需求增长和社会竞争过早介入导致他们产生各样的成长困惑,他们自己又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些障碍就长久地累积起来,形成心中块垒。如果不能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缺陷得不到及时矫正,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教育不公平给部分留守儿童留下了心理阴影。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设备设施落后,学生住房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教师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大,一些教师人心游移,或者为追求业绩,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这些方面对学生的伤害很大,他们很难从学校体会到温暖。另外,如果学校管理特别注重追求教学成绩,留守儿童却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与精力照顾自己而可能耽误学习,这将更加使得留守儿童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歧视,从而给留守儿童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未来的希望。

4.落后的文化与狭窄的交际给留守儿童预留了“崎岖”的道路。农村文体设施缺乏,文化资源不足,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单一的文化媒介不能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求心理,所以只要一有文化活动,即使是迷信的,低俗的,他们也会不加辨析地全盘接受。网络的出现,的确能迎合他们的求知需求,但是农村的网络疏于管理,留守儿童一旦进入,就很容易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文化活动太少,一些喜新好动的留守儿童一旦闲着就会觉得无事可做,无聊之时便邀约成群,寻衅滋事,导致畸形心理进一步恶化。年龄大一些的留守儿童,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无人管束的自由,期望和社会接触,但他们辨别能力差,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而校外正好有那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三不少年”(不上学、不就业、不做事),如果一旦联系上,时间一久,那些问题少年就会影响在校的同龄人。而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不少年”,进而又影响其他的在校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

(一)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

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都是年迈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今年三月我校曾聘请专家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教育》的专题报告,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求家长对孩子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严有“度”,爱有“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求教师除了自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外,专门请了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有效组织心理健康活动课

近几年来,我县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活动课已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不过,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我县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方面,一是开展心理访谈,针对心理情感问题开展咨询辅导(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二是开通亲情电话,保证每个孩子每月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2次以上;三是建立亲情聊天室,与家长进行视频聊天;四是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给学生提供向老师倾吐心声、答疑解惑的渠道;五是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体生日”活动,让孩子感到集体的“温暖”。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不能总是责怪留守儿童难管教,也不能一味责怪他们的父母外

出打工不管孩子。作为学校,应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参考文献

[1]严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Z].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2006

[2] 张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1)

[3]郑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7(11)

[4]李雪英,高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6(3)

[5]农村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评价、干预策略研究[Z].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2008年

[6]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

[7]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8]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石柱县留守儿童调研组.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J].http://xlxxtwq.blog.163.com/blog/static/***428501/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课题研究体会(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

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认识不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如:中考前的心理辅导讲座,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是中等生存在心理焦虑现象较严重,讲座时,部分班级只让学习成绩较差者参与听讲座,理由是怕耽误学习。另外,学生也羞于参与心理咨询活动,总认为心理有障碍是见不得人的事。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由课任教师或班主任老师兼任,他们一是专业学科任务重,心理辅导经验不足;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支撑,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 1

任是最有发言权的,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班主任的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没有系统的、具有实用性的理论基础。那么班主任老师该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如何调控、疏导,就没有理论支撑。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据调查学生流失辍学,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心灵的成长比学业上的成功更重要。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如:相关的报刊、专业书籍拥有量不足,评价激励措施不明确,设备配臵不到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

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

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二是教育体制存在缺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没有形成,评价导向有问题,停留在应试教育框架之内。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想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下,心理健康教育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另外由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那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把学生看成被“教化”的对象。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三是教师在工作中,随机生成的教育智慧不善于归纳总结、提升,缺乏理论支持,实践指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

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爱心与爱行结合起来,把信任和尊重落实到细节上,使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能接受全面教育,非常准确的加以把握,进行引导,使学生渴望得到人的尊重的需求得到正面的满足。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想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邀请专家开展心理教育讲座,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在利用节假日对教师集中学习培训地同时,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为老师学习培训提供平台和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应对教师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培训,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是理论与实践相合,相得益彰,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

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养观。

(四)加大资金投入

客观地说,进行改革和尝试采取各种措施,都是以一定的资金投入为基础的,如果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任何有意义的改革尝试都有可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能更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学生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全面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浅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11.10)[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11.10)[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